时间:2023-11-06 10:58: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会计核算及时性原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
实质重于形式;会计核算;资产确认;运用
1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定义
会计信息在质量上有各种原则要求,其中实质重于形式是重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此原则以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作为基本要求,二是指此原则包括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等相关环节所作出的修正和限制等。新会计准则将这两方面的内容很好地整合在一起,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以及会计计量和报告时,要以交易或事项的实质为依据,会计信息必须如实地反映交易以及事项的经济实质以及经济现实,不得以此交易和事项的法律形式作为核算依据。
2实质重于形式的意义
2.1会计信息更为真实客观
新会计准则中“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于当下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会计制度局限性起到了很大的纠正作用,能够更为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会计要素和真实情况的会计核算等,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对于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经营成果能够做出更为真实客观的反映,从而重塑会计的社会形象。
2.2完善了会计体系
实质重于形式有效补充了既有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会计的计量和确认工作的通用原则之一,这一原则主要应用在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上。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现金流量对于企业在运营、偿债和长远发展等能力方面能够更为真实客观地做出反映,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为基础,以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同时纳入现金流量编制进行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工作,能够建立更为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
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3.1在资产核算中的运用
新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进行了更为明确和真实客观的规定,具体指的是企业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所产生的企业在现在所拥有或者控制并且会在预期内带给企业经济利益的各种资源。其中“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是资产的重要特征,企业是某种资源的所有者或者实际有效的控制者,而非法律形式意义上的控制。
3.2融资租赁所产生的固定资产的确认
融资租赁是一种已经将资产所有权可能产生的所有风险以及报酬全部进行了实质转移的租赁方式,这种资产最终的所有权存在转移的可能性。融资租赁所产生的固定资产所有权从法律形式上来说,在承租期内属于出租一方,但这种资产的承租期占据了该资产可使用年限的大部分时间,承租期结束后,承租方是该资产购买者的首要考虑对象,承租期内承租方也能从该资产中获得实质的收益,该资产所产生的风险也由承租方承担,也就是说资产的风险和报酬全部转移给了承租方。所以,从经济实质上来说,承租方在实质上掌握了该资产可能产生的经济利益,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融资租赁所产生的固定资产也纳入了承租企业的财产会计核算中,不能因承租方没有获得该资产的所有权而不将其纳入会计核算。
3.3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的确认
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包括了企业自己建设的房屋、厂舍等建筑物和相关设施,以及各种机器设备及其安装工程等。自建固定资产不再按照竣工验收手续完成为标准,构成该固定资产的成本是由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按照此规定,自建固定资产只要达到预定的可使用状态,即使尚未完成竣工验收和决算,也要从达到使用状态的日期开始,结合工程的预算、造价以及工程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以暂估价值先行转移到固定资产的成本核算中,更精确的信息可以到竣工验收和决算手续完成后进行调整。按照“达到可使用状态”进行核算正是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3.4资产减值的确认
资产可回收的金额比其账面价值低即是指资产减值,账面价值无法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更非企业真实资产状况的反映,因此要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重新调整,使账面价值能够更为真实地表现企业资产的实质。资产负债表日是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依据,出现减值的迹象,就是资产出现了减值,会计核算就应该按照可回收金额进行重新调整,做计提减值,以资产负债表日做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时间,会计核算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3.5企业收入的确认
企业自身收入的确认应该符合几个条件,一是商品所有权有了实质性的转移,风险和报酬均已归属购买方。二是企业没有对已出售的商品进行管理或控制。三是企业能够获得商品出售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四是企业在收入和相关成本上都可以进行可靠有效的计量。因此在计算企业商品的销售收入时,就不能按照商品是否已经发出作为标准,而要从实质上进行判断,根据相关业务的经济实质作出分析,以商品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都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转移为判断标准。以这种标准判断,售后租回、新产品试用期等都不能作为企业收入进行核算,而分期付款则因为商品所有权的相关风险和报酬都从实质上转移到购买方手中,因此可以计入企业收入中。
3.6企业坏账的确认
企业坏账的会计核算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债务人已经确认死亡,清偿后款项依然无法完全收回。二是债务人在破产清偿后依然无法完全收回。三是债务人已经长时期未偿还债务,且款项的收回已经被证明是无法完成的。只要有证据显示款项收回的可能性较小甚至是无法收回时,就要按照全额款项作计提坏账的准备,如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基本无法收回款项,就要作坏账计提准备。这是基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而做出的会计核算,即使从形式上来看并不具备坏账的条件,但从实质上来说这些款项已经属于坏账,因此要做坏账确认,同时转移到管理费用中。
3.7长期股权投资在后续核算中的运用
会计核算对于长期股权的投资核算可以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方法。在进行后续会计核算中,判断标准就是是否能够实施有效的控制,或者实现共同控制,或者可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考虑表决权资本占比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实质性,这些实质性的经济业务包含各个方面,如:有没有相关章程或者协议做出特别的规定,有没有权力任务股权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者相关权力机构中占多数的成员,在被投资单位中的相关权力机构的会议中有没有半数以上的投票权等,这些实质性的业务是无法根据持股比例这一形式进行判断的。
4实质重于形式的局限性
4.1避免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胡乱运用
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是为了使会计信息能够更加真实可靠,因此在运用此原则时,要以真实性为最终的准则。此原则的过分强调有可能会影响到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也会使部分会计核算人员以此原则作为制造虚假信息的借口。因此,在会计核算中,要避免乱用此原则。
4.2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经济实质的判断依赖于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偏差,也会给一些人员提供可操作空间,因此还要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等,后续的相关培训至关重要。
4.3建立相应的规范体系
以确保该原则能够合理并完善地得到运用依照交易规则、事项本质和经济本质做出的会计核算能够更为客观、真实地显示交易活动,法律形式不能作为核算的全部依据,但在核算中出现法律形式的明显缺失时,实质重于形式也不能作为核算原则,因此,要避免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被误用,就要由相关部门对该原则在其他形式上做出适应形式和范围等的相关规范。
5结语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会计核算中,对于经济的发展与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项原则的运用促进我国会计制度更为规范化,国际化。企业会计核算人员要依据此原则做出更为职业的判断,以确保会计信息能够更为真实、可靠地显示企业的真实经济状况,提供更为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连建枝.浅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会计师,2011(1):17-18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从外部来看,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是改革的根本;从内部来看,医院管理体制的变革对医疗服务改革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顺应改革趋势,医院会计核算工作也应努力向权责发生制过渡。
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在医院会计核算工作中,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是两种不同的会计准则。从概念来看,收付实现制是指以资金款项实际收付作为核算的标准,从而确定本期收入和支出的核算方法。这里所说的本期收入和支出,不论其真正产生的时间是否处于本期,都将作为本期处理。权责发生制是和现金收付制相对的概念,它的收入和支出的会计核算标准是权利和义务的转移,只要权利和义务行为已经产生,无论收入是否到账,都将作为本期收入完成会计核算;无论支出是否支付,都将作为本期支出完成会计核算。收付实现制是医院长期使用的会计核算准则,它的核心在于收付行为实现的时间。但是伴随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权责发生制开始被部分医院所采纳,由此产生医院会计核算工作的根本性变革。
二、医院会计核算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弊端
医院会计核算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首先应从收付分析收付实现制的弊端入手。从实践工作来看,收付实现制最大的弊端在于会计核算的被动性。医院会计核算应当是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为医护工作保驾护航的,这就要求会计核算具备主动性、科学性。采用收付制却存在被动等待的特征,本期收到的资金或支付的资金都计入本期的收入和支出,这与现金流实际产生的时间并不能经常吻合。例如,上一季度医院签订的医疗器械购买合同,经过一个季度的初步试用,本季度完成款项支付,然后计入支出项。这相当于医院的财务管理者一直在被动等待支出的发生,虽然已经明确该款项发生的必然性,但因为会计核算准则的制约,始终无法将未支付的款项列入财务报表中分析。
会计核算工作的被动性间接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财务部门对年度收益和费用的分析也存在被动性。同时,因为被动等待收入和支出的发生,医院的财务漏洞不易被控制,由此造成一系列的财务风险。因此,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看,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
三、医院会计核算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
在明确收付实现制弊端的基础上,医院会计核算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是值得肯定的。权责发生制对医院科学制定预算、财务风险的降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权责发生制是医院科学制定财务预算的需要。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目标在于解决群众看病难、治病难的问题,为此医院在科研、设备引进、药品采购、服务内容扩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投入可观,国家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所以医院必须做好年度财务预算工作,才能合理配比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实行权责发生制,医院可以及时将各项收入和支出在财务报表中体现,进而实施有力的绩效考核,然后根据财务报表和绩效分析,为下一年度预算的制定或下一季度预算的调整提供依据。例如,本年度新增科研项目所涉及的经费管理、新设备引进对治疗效果的提升等等,既是绩效考核的重点,也是对财务预算产生关键影响的环节,权责发生制的实行解决了收付实现制无法实时确认和主动分析的弊端。
第二,权责发生制是降低医院财务管理风险的需要。收付实现制下收入和支出的确认存在可支配的空间,从而造成财务漏洞。实行权责发生制后,财务部门在对每一项收入和支出确认后,就可以开始实时监控,主动对风险加以分析和应对。而且年度财务报表的价值产生了质的飞跃,财务部门对本年度内各个科室、各类工作的收入和支出能够客观、全面地分析,医院内部管理得到改进。例如,实行权责发生制,医院已发生但尚未收到支付的款项,实质上属于应收款的范围。从该项权利和义务发生之时起,财务部门就可对应收款加以监管,如支付的时间周期,支付的资金比例等等。一旦拖延的时间过长,医院则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主动解决。相比收付实现制的被动等待局面,财务风险的可控性显著提高。
第三,权责发生制是医疗卫生体制深化改革的需要。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公立医院改革,2010年2月23日《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形成比较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的要求。1部分公立医院在改革中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创建股份制医院。在股份制改革的进程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尤其值得关注。权责发生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算准则,强大的社会资本和科学管理支持,必然要求与之相对应的会计核算准则,实行权责发生制,取代收付实现制是改革的趋势所在。通过权责发生制的应用,公立医院能够更加精准地分析资金的使用,完善财务监督,加强财务管理的主动性。通过会计核算的严格,医院内部的医风医德建设也会得到促进,真正使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得到深化。
总结
权责发生制是从根本上改革医院内部管理的举措,医院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与医院自身管理机制的改进是密不可分的。运用科学的会计核算方法将医院各项收入和支出实施严格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有明确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才能为后续的改革工作铺平道路。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145—02
一、独立学院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分析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申请方)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方)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独立进行教学和财产管理。
独立学院和公办学校在筹资渠道上有所不同,公办学校主要是依靠财政拨款,而独立学院主要是依靠合作方投资及学费和住宿费收入。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利用学校名称、知识产权、管理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等参与办学,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主要利用资金、实物、土地使用权等参与办学。由于独立学院投资引进了民间资本,因此也必然引进教育成本观念及相应的机制,独立学院在追求办学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在追求着经济效益,所以可以按照收入与成本相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准确地核算收入、成本及利润,为投资方提供完整、真实及准确的财务报告。独立学院现行财务核算办法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前提,部分地区以收付实现制为前提,但对固定资产允许计提折旧。因为我国的行政事业性单位是实行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会计,由于公办学校是事业性单位,实行的也是收付实现制。目前,独立学院的会计核算同母校一样,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但独立学院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已不能满足独立学院发展的需要,不能正确地反映独立学院的教育成本和经营成果,不能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单位的负债情况,不利于防范财务风险,收支项目不配比,不能真实反映当年收支结余。所以本文对独立学院会计核算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进行一些探讨。要准确核算独立学院的收入成本及结余,收支就应该配比。收支配比的先决条件是对收入和费用、支出的确认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归属期的一项原则,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收付实现制对收入和费用的确定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基准的。
二、独立学院采用收付实现制存在的问题及深层原因剖析
1.收付实现制下因为行政事业单位是财政拨款,故没有设立实收资本及明细科目,不利于反映投资方的权属及变动情况。可以设置实收资本科目,并按学院出资人投资情况设置不同的明细科目。
2.在收付实现制下,因为固定资产不提折旧,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不实,虚增资产,资产没有随着折旧在成本中体现出来,同时也虚增了利润。可以对固定资产按类别计提折旧,将固定资产的成本在预计使用期内进行摊销,计算各会计期的折旧费用,以便确定各期的经营成果,并对固定资产的原始投资进行补偿,还可以反映各期固定资产的净值。
3.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收费主要集中在每年开学后,按学年一次性收取,如果按照收付实现制核算,那么收入主要体现在8月和9月,使得每年的收入集中在两个月里,造成每年只有两个月利润巨大,其他月份利润亏损。不利于正确核算每月利润,并造成报表上的收入利润极不均衡,而实际上按学年收取的学费其受益期应该体现在全学年,整个学年期间收入与费用支出应该配比。一次性计入收入,造成收入成本在不同会计期间畸高畸低,财务信息使用者既无法准确评估当期损益,也不易对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成果进行比较。
4.对于应收未收学费没有在账务里显示,无法了解真实的学费收取情况。独立学院每年有部分学生欠费,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账务处理,这些应收未收的学费应该在所属学费期间先确认为收入,同时形成应收学费,并在学年期间采取必要的催缴学费措施,清收的学费冲减挂账,这样从账务和报表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学生欠费及收缴情况,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
5.对无形资产没有摊销,收付实现制下来没立无形资产摊销科目,对无形资产也不予摊销,而独立学院的土地使用权本应按照土地的使用年限予以摊销,购置的各种软件也应该按照受益期进行摊销。如果不进行摊销,则无形中虚增了独立学院的资产,并且无形资产没有随着摊销转化到成本中去,虚增了资产和利润。
6.没有准确的核算待摊和预提,不利于准确核算成本。收付实现制下未设置待摊和预提科目,对于本应属于受益期间的费用却在发生的当期一次性计入费用,造成收入和成本不配比。例如,学校发生的暖气费用,有些学校是在取暖期结束后一次性支付该笔费用,但是取暖期通常跨越两个会计期间,如果没有预提应属于当期承担的暖气费用,就会使当期取暖费用核算不准确。
7.没有反映潜在的负债,如应付利息、应付税金及其他应付款项,很多独立学院在建立初期存在投资无法一次性到位,无法满足校园初建时庞大资金的需要,需要从银行取得贷款,在收付实现制下,不反映贷款应付而暂时未支付的利息;对购置的资产类如果购买已完成,但款项尚未付清,或按照采购合同须扣留部分保证金的也没有在应付款项下反映,这些都没有完整地反映学院潜在的负债,不利于防范风险,没有充分披露学校的负债情况,使学校支出被低估,虚增了学校资源。
8.不能准确地核算结余,因为收付实现制没有准确地核算收入和成本,没有实现收入和成本的配比,所以无法准确地核算学院的经营情况和经营效益,对于投资方评估绩效考核没有提供真实和完整的信息。
三、对独立学院预算和会计核算办法的思考
大多独立学院同时实行预算管理制度,高等学校的预算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其内容包括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预算管理是在预算过程中涵盖预测、试算、平衡、执行、调整、分析、评价、奖惩等环节的完整的管理过程,是实现高校事业发展计划的重要管理控制制度。预算编制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收入预算坚持积极稳妥原则,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为保证预算的严肃性、有效性,预算一旦编制完成并经审核后,原则上不予调整,对未能列入当年预算,但确需开支的非预算项目,应由学院领导班子集体研究讨论并报董事会通过后方能列支。
现在多数独立学院在作会计核算时,同时进行预算对学院的财务活动实施控制和监督。每学年初对于收取的学费及住宿费作统一计划和安排,形成学年预算,然后在该学年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和监督。在预算的执行中,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有效地监督了学院的资金使用情况,但是无法正确地核算收入成本及利润。在会计核算上,实行权责发生制,能准确提供成本信息、财务状况,全面反映资产和负债。故二者可以有效地相互补充,使得财务活动既核算准确又对学院的资金使用有一个直观的管理和监督、
在国外,很多国家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都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如美国、法国,在政府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报告中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在预算编制上采用收付实现制;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在政府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中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编制及财务报告也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加拿大在政府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中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在预算编制上对部分项目采用权责发生制。
3、可理解性原则: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4、可比性原则: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5、及时性原则: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也不得滞后;
6、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会计核算原则;会计信息
一、绪论
所谓信息技术是指围绕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光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通讯技术而开展的高科技技术。信息系统是企业或单位利用信息技术将所有内容进行合成、提升和转化的过程而产生的企业管理平台。财务管理在信息环境下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实现了网络化和电子化,这对原有的会计核算基础信息和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对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的深远影响更是不言而喻。
二、信息技术发展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一)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
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在固有的会计理论体系中,权责发生制伴随着会计分期假设应运而生。本原则要求以受益期来确定收入及费用等会计要素,现金的收付则不作为标志。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分期逐渐淡化,权责发生制饱受质疑。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让会计期间跟上了业务交易的步伐,跨期入账、分摊等问题逐渐减少,成本和费用的分配已经达到了精准的程度。目前普遍应用的电子货币支付方式,使企业更加注重现金流量信息。因此,在当前信息技术时代,收付实现制正逐步走向会计核算的舞台中央,和权责发生制比较起来显得合理性较高。
(二)对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影响
在固有的会计理论体系中,清晰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对于判定某一会计期间的损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往往合作项目能够促进合作公司的成立,而公司也会伴随着项目的结束而清算。此时的持续经营假设将失去用武之地,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区分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依据合作项目支出进行实际核算更能够适应此类项目合作公司的会计核算方法。
(三)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
根据以往的经验,会计核算过程中,注重货币资产、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的核算,而对商誉、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核算则略显忽视。容易取得、客观和可验证是历史成本核算的显著优点,依据货币计量属性,依照历史成本而获取的会计要素,使有形资产的计量和确认更直观,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得到了保障,长久以来历史成本原则在会计核算的历史舞台上占据了独霸天下的地位。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虚拟经济,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对GDP的贡献值。在企业总资产中无形资产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在高新科技企业中更是占据了绝大部分,历史成本原则地位岌岌可危。因为企业依据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量和确认会导致无形资产价值偏低。比方说将促进社会发展的知识要素通过历史成本原则计量,其价值仅仅是制作书籍的纸张和油墨的价值,或者是一些获得知识的成本和培训费用,毫无疑问这让知识资本的价值严重缩水。实际情况是,现实生活中五花八门的无形资产历史成本根本无法获得确凿的数据,如果抓住历史成本原则不放手,无疑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影响
(一)对一贯性原则的影响
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走出去”的经营理念逐步深入到企业,走向广阔的竞争市场,参与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必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为降低国内外竞争风险,企业要顺应国际市场,让提取坏账损失和固定资产提取折旧与国际接轨。信息化条件下,经济发展有了新的突破,虚拟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市场环境让财务人员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经济环境,迫切需要会计基本原则的改良。
(二)对相关性原则的影响
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是判定某个工程项目是否能够进入会计工作信息流程的重要方式。严格的确认标准把一些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关在了会计系统的大门之外。而这些不被采纳的会计信息中,难免有漏网之鱼,对工程项目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还是有一定作用。拒绝这部分信息无疑会降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满足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是相关性原则的核心所在。披露原则是其另外一种解读方式,规定企业在发表企业战略目标、财务报表、附注及补充报表时能够将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真实可靠地反映出来,杜绝了为掩盖某些信息省略或修改某些重要财务数据的行为发生。经济环境千变万化,类型纷繁复杂,经济风险扩大化,投资者也从过去的盲目投资转变成现在的理性对待,这些特征,让披露会计信息显得格外重要。迫切要求当代会计报表在传统报表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让非货币性财务会计信息加入到报表披露项目中来,比如企业的文化价值、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声誉等,这些无法量化表达的信息,可能在某一时刻对企业的发展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对清晰性原则的影响
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信息要清晰明了,容易运用和理解是清晰性原则的要求。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处理过程有了模式化、精准化的特点,会计信息的质量有了很大的进步。互联网时代,让使用者能够随时随地轻松获得会计信息,为决策和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信息失真失准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因此,新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原则当中,清晰性原则可以剔除。
(四)对及时性原则的影响
所谓及时性指的是会计信息反映时间和会计事项发生时间保持一致。新技术环境让数据传输在分秒钟得以完成,决策信息的获取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会计信息及时性得到了根本解决。迅速获得会计信息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是当前信息时代会计工作的一大特点。另外,信息的及时更新,让信息使用者轻松获得最新鲜的数据,没有顾虑。所以,及时性原则已经无需作为一项独立原则在会计原则中体现。
四、结束语
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会计基本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自身的体现形式。伴随着这种影响,决策型财务系统正在逐步取代核算行财务系统。整个财务组织,从企业财务控制、财务人员业务水平都与原来的核算方式有了冲突。新技术手段的应用,让旧的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理念产生了重大变化,让财务管理和核算可行性得到了加强。
实行农村会计委派制。解决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解决了原有农村财务管理体制与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问题。
(一)为会计人员提供真实会计信息创造了客观条件。会计人员改变了完全从属的关系,有了安全感。在工作中,能够坚持原则,按有关规章制度办事,敢于与违法乱纪、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加上村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和农经站的审计,使其不敢、弄虚作假,怕丢掉饭碗。这为会计人员独立、公正、客观地反映各村的经济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
(二)财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新聘农村会计服务中心人员,要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起点高、素质好。会计人员的管理机构――农经站,每年要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年度考核和账务审计,对不合格的人员进行辞退。这些硬规定促使会计人员自觉学习,使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农村会计队伍的稳定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为全面实行村级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规范化提供了基础。实行会计委派制的村庄能够实行统一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的村级会计核算制度;按照统一的要求设置会计账簿;使用统一监制的会计账簿、凭证及收款收据,从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
(四)强化了村级财务监督管理机制。针对以会计业务监督、民主监督、政府审计监督构成的村级财务监督管理机制中,因受行政、财务管理体制制约,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难以有效发挥会计业务监督作用的问题,充分利用发挥实施会计委派制后,委派会计人员不受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体制优势,赋予乡镇农村财务管理中心会计人员对村级财务的会计审核权,从而从体制上确保了会计业务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进一步完善了村级财务管理监督机制。
(五)适应改革要求,减轻了农民负担。实施农村会计委派制后,减少了村级财务人员人数,大大降低了各村的管理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负担起到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的适用范围问题。部分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实行农村会计委派制存在较大的抵触情绪,这些村主要集中于经济条件差异较大的两类地区:一是与乡镇政府所在地较远,且交通不便的村。这些村的干部认为,他们平时数月或半年才能去一次乡镇政府;实行会计委派制后,要按月向乡镇财务管理中心报送会计凭证,既难以做到,也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乡镇部分干部也认为,在这部分村实行会计委派制,存在着两难选择,即要求票据报送期间过短,不符合当地实际经济状况,确实难以做到;要求报送期间过长,又无法确保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并有可能由于会计凭证在村出纳手中保存时间过长,而导致新的“包包账、疙瘩账”即坐收坐支现象发生,造成村级财务新的混乱。二是集体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郊村。由于这类村的经济业务量较大,村干部认为,实行会计委派制,会造成会计核算与村集体经济活动的脱节,无法满足村集体经济管理和民主理财等工作对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反馈及时性的实际要求。因此,在推行农村会计委派制时,必须对核算单位是否适合实行农村会计委派制作出判断,要看其是否能够确保会计核算与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原则的实现。
(二)委派会计人员素质问题。实行农村会计委派制后,乡镇委派会计的业务素质高低,将决定一个乡范围内的农村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改革目标的实现。正如调查中部分乡村干部所说:“以前一个会计素质低,乱的只是一个村;现在一个会计素质低,乱的就是几个村甚至一个乡。”
(三)村、组现金管理问题。实行农村会计委派制后,实际上延长了会计票据在村、组的滞留时间,同时,村、组发生的各项现金收支由村、组管理。因此,如何有效防止村、组坐收坐支现金等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将成为村级财务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四)会计移交问题。村会计与乡镇委派会计在账务移交时,存在未能将一些长期未纳入村级财务会计核算的资产及时移交给乡镇委派会计,致使形成了大量的集体资产账外循环的局面,造成集体资产流失。
三、解决的对策
(一)会计委派制适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制。实践表明,在不具备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农村会计委派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因此,在推行农村会计委托委派制时,必须对核算单位是否适合实行农村会计委托委派制作出判断,要看其是否能够确保会计核算与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原则的实现。为此,经济不发达地区在推行农村会计委托委派制时,必须按照分类指导、逐步推行的办法,坚持自愿的原则进行,切忌不顾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依靠行政措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盲目推行。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会计核算日趋规范化,相比之下军队会计理论的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在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层面,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体系相对缺失,大大影响了我军会计核算监督工作的成效。因此建立军队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体系是适应会计环境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军队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加大军队内部会计控制和监督力度,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建立军队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体系的意义
(一)建立军队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体系是适应国内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这一制度对于企业会计核算监督考核方面做了十分全面完整的规范,提出了完善军队会计核算后续平价工作的建议。财政部在2001年11月9日又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又进一步对相关会计信息提供和取得方式进行了规范,要求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2007年1月1日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对会计核算又进一步进行了规范,对照会计准则和环境变化,要求必须加强会计核算监督,建立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军队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体系的相对缺失,与国内会计环境发展及不相适应,这就要求我军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建立军队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做到与国际国内会计环境接轨。
(二)建立军队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体系有利于实现财务保障有力的总体目标。
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实现财务准确化、精确化保障是我军对后勤财务部门提出的要求,也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经费来源有限的基础上,在内部挖潜上下功夫。各单位必须摸清家底,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工作,建立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对于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完成好的,要进行表扬,对于执行力差的,要进行批评,并且进一步分析找出原因,要求其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改进。通过建立会计核算的考核评价体系,防止军队资产被人挪用,造成资产的流失,进一步明确责任;通过检查,综合挖潜,提高资产的利用率,防止浪费,为军队节约经费,进一步缓解部队的供给矛盾,实现后勤保障有力的总体要求。
二、建立军队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体系的构想
(一)设计思想
军队会计核算分析考核评价体系的设立一定要引入成熟、简洁、适应部队特点的现代管理思想,实现由定向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逐步实现过渡。确保评价工作全面、系统、真实、准确,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加强会计核算效益分析和动态分析,摆脱部队以往单纯从经费投入的角度搞静态分析的思维定式。
(二)考评原则
系统分析地原则,军队会计核算评价不能居于某一方面,必须从各个层面进行反映,所选定的考察内容,必须覆盖现行的军队会计核算的主要范畴,使之能从全局说明问题。
定量分析原则,军队会计核算考评内容应该全部量化,大量运用数据说明问题,尽量排出主观因素的干扰,量化的指标内涵必须确认、确保可以具体操作,具有可比性和普遍适用性。
一、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主要内容及特点
商业银行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以吸收客户存款、发放客户贷款、办理客户结算等业务的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是基于会计基本理论,结合银行本身实际业务经营的特殊性,为达到银行经营管理需要而形成的较为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一)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主要内容
从会计核算的科目看,按其经营的业务涉及内容可分为资产、负债、损益、资产负债共同类等。资产类反映银行生息资产情况,包括对公、对私贷款、贴现、贸易融资、证券投资、存放及拆放同业等。负债类反映银行付息负债情况,包括对公、对私存款、同业存入及拆入、借入专项资金等。资产负债共同类反映银行会计特有的会计科目,包括联行往来、跨机构往来、资产互换、货币掉期等。按科目与资产负债的关系可分为表内科目和表外科目。表内科目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等,反映银行资金的实际增减变化情况。表外科目包括业务、或有资产/负债、备查登记、市场风险等,反映各项不涉及银行资金实际增减变化的重要业务事项。
从会计核算记账方法看,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记账的方法包括复式记账法和单式记账法。对于表内科目,一般采用借贷记账法,即单式记账法,对于表外科目,则通常使用复式记账法。
(二)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特点
从企业经营的目的性质看,商业银行虽然与一般企业一样,也是以盈利为目的,但在具体会计核算中,仍具有与一般企业不同的特点。
一是会计核算的内容不同。一般企业主要将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作为核算对象,以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创造的产品价值的变动情况为内容,用货币形式表现并进行核算。商业银行主要以商业银行这个载体,核算内容主要是金融活动产生的价值。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是整个社会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资金运动,比一般企业会计核算更具社会性和广泛。
二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不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活动载体,将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服务手续费纳入银行会计核算方法,使两者的关系更加紧密,在核算过程中也具有同步性,而一般企业会计核算与各项业务处理之间是相互分离的。
三是会计核算作用不同。一般企业会计核算仅反映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损益情况,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内容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因此其作用不仅仅限于商业银行内部,其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宏观决策的作用更为显著。
二、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内部外经济环境。许多商业银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竞争力,更好适应发展需要,结合最新核算理念,加强自身会计核算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
一是会计核算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基本取代原有人工核算、人工操作流程,为银行经营决策提供全面、详细的数据支持,也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质效。
二是完善了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设。从组织架构、岗位职责、核算流程等方面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内容,明确核算要求,规范核算操作。
三是建立内控监督机制,建立内控风险防范机制,完善相关系统,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发挥非现场监控作用,加强对会计核算全流程、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并落实激励约束措施,加大问责查处力度,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二)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存在问题
从目前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现实情况看,其核算机制已日趋完善和成熟,但在取得业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
1.传统的会计理论未能适应新常态金融会计核算要求。目前银行一些会计人员在日常会计业务操作过程中,仍会受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面对银行业务的多元化,面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传统的会计理论已无法适应其业务发展的要求。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会计核算的电子化已成为一大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银行会计核算工作已经由传统的手工操作演变为电子系统自动核算,核算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传统会计原则理论已无法适应新的核算要求。
2.会计电算化相关制度不够完善。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银行会计核算工作已基本实现系统自动化处理,这对银行提高对外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提高会计核算质效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银行实际经营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会计电算化相关制度相对落后,未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如计算机用户处理会计业务所依据的法律、制度太过陈旧,未能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二是缺乏培训机制,员工信息技术能力有待提高。金融会计电算化是银行业务和信息科技技术的结合,随着商业银行电子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要求银行员工不仅要熟悉银行会计业务处理,还要熟练掌握信息科技技术,将会计业务处理原理融入计算机处理系统。但在实际业务操作中,银行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由于种种原因,计算机处理水平一般,银行又缺乏针对性培训机制,导致会计核算对账的及时性、准确性不高,起不到及r监督的作用。
3.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尚不规范、不健全。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指依据国家相关法律、制定的规定,结合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业务管理的特点及要求,制定并规范商业银行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制度、措施、方法等。近年来,商业银行虽然在加强会计核算制度建设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制度管理不够规范、健全的问题。一是制度缺乏相对的独立性。目前银行内部的会计内部控制活动仍然是分散在经营管理其他活动中,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如会计内部控制规定了岗位不相兼容的要求,但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业务事前、事中、事后风险防控体系,独立性不足,造成相关制度未能真正发挥风险管控的作用。二是制度更新缺乏及时性。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往往忽视对会计核算制度的更新完善,通常在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后就一直沿用,没有根据业务发展、经营管理的需要及时调整、完善,也缺乏对新技术、新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内部控制措施显得过于陈旧,无法及时、有效发现新型问题。从另一方面看,也反映出银行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重视程度不足。三是制度监督手段单一。目前,会计核算内部控制一般分为事前审批、事中监控,事后监督三个阶段,主要采取的手段包括非现场检查、现场检查、指导、通报等,这些手段都侧重于事后监督,且受检查人员业务水平、时间等约束,往往缺乏及时性、有效性,事前、事中相关制度的作用往往没有发挥出来。
4.会计核算操作程序不够规范,问责机制不够完善。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对会计核算操作程序进行相应的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程序规定欠缺合理性、有效性,在核算过程中,缺乏有效保障。二是程序规定相关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未被严格遵守,缺乏相应的互相牵制、互相监督流程,导致规定流于形式。三是相关问责机制不够完善,没有配套相应的监督机制,用以防止不守规定的情况发生,问责机制未能有效做到责任追究,导致规定不能发挥作用。
三、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完善建议
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对银行的经营管理非常重要,会计核算的风险防范能力也是银行抵御经营风险不可或缺的一道有力屏障。因此,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体系已成为银行经营业务健康、良好发展的关键。
(一)完善会计核算体系,明确相关工作要求
一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设。会计基础工作是各项业务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健全的内控管理机制,清晰的工作职责要求是保障商业银行会计工作健康、有序、稳定开展的重要措施,也是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核算工作的重要举措。通过有效的管理制度,控制手段,可进一步规范银行会计核算工作的相关程序和行为,并能有效地规范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开展相关工作的经营行为,进一步提高银行经营管理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二是强化会计制度管理。会计核算是银行三铁政策的重要体现,会计部门是银行的“账薄中心”。银行经营的业务,包括存贷款业务、手续费业务、投资理财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等都会引起银行资金的变动,各项业务收入、相关费用支出和固定资产管理等都要通过会计核算才能实现。因此,通过强化会计制度管理,明确职责分工及相关业务操作流程,规范监督业务开展运作情况,是银行业务健康发展、安全运营的有效保障,也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重要保证。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会计达标、会计竞赛等活动,提高业务人员会计合规意识。随着会计核算电算化越来越普遍,会计人员对于业务处理已不需要经过手工出账,业务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但会计人员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也慢慢被弱化,τ谛乱滴瘛⑿挛侍獾幕峒拼理原理了解不充分,有可能引发重大会计差错。因此,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会计基础相关教育活动,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会计核算的认知水平和敏感度,也有利于完善整体会计核算体系,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及时性。
(二)规范、完善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按照谨慎性、合理性、真实性、严谨性原则,以业务风险控制为重点,建立覆盖会计业务操作全流程的规章制度,明确事前、事中、事后管控职责,使内部控制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加强建设会计核算控制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其重要地位,同时实现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实际业务开展的相关性、实用性。丰富完善会计核算全流程管控的方式,不断适应银行新的业务发展需要,动态完善相关会计核算制度,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三)建立、完善会计核算程序及相关问责机制
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对银行经营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银行应建立、完善会计核算程序,严格按照金融企业相关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规定进行业务处理。在制定具体业务的会计操作流程时,应重点关注业务可能存在风险点,通过建立相互审批、相关监控节点,完善操作程序,最大限度发挥程序监控管理作用。同时,在程序中明确每个节点相关操作职责,建立问责机制,保障程序规定有效执行,督促会计人员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真正发挥程序制度的有效性。
(四)更新观念,加大培训力度
商业银行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应与时俱进,更新观念,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管控手段,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改变传统观念。一是加大会计人员培训力度,针对专门从事会计核算业务的员工,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结合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拓宽员工知识面,提高专业水平,定期组织思想教育活动,从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两方面加强培训教育,全面提高专业人才素养。二是设置专业门槛,加强考核。由于会计核算的专业性、特殊性,对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新形势下,对会计人员不仅有专业的要求,还有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因此应对会计岗位设定一定的门槛,加强对新员工的考核,符合相应条件才能上岗。
参考文献:
[1]张金敏.新形势下再观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核算[J].现代商业,2010(20).
[2]林贤增.浅谈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有关问题[J].南方金融.1997(2).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24
[中图分类号] F2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053- 03
1 引 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国民经济建设步伐的稳步迈进,逐渐带动了我国各行各业的繁荣发展,而当前的信息化发展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究其原因在于企业对于会计准则下的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日常的经济决策行为,由此来说,作为企业对于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的适用性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切身经济利益。
一般来说,在新的会计准则下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企业将针对性的选择最为合适的会计核算,由此便是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众所周知,作为企业来说,在企业的日常经营发展进程中对于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的影响因素较多,从具体的环境分析,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于不同情况下的最优适用标准等,例如存货计价的核算方法、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法、制造费用以及折旧费用等的会计核算方法等。而企业在日常经济管理中,无可避免的会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由此来说,如何进行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以及什么因素最终对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造成影响将是研究的主要对象,针对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能够为企业的经济行为处理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便于补充作为企业自身的会计处理规范,节省大量的会计核算方法选择成本。
2 当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大环境
2.1 会计核算的模式优化,范围扩大
随着当前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应用,极大的促进了会计核算方法的研究。当前会计核算的模式不断优化与完善,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下对于总账核算、会计报表以及明细核算等均丰富了其模式,例如传统的会计核算形式下的总账核算只有一种模式,而信息化应用下具有记账凭证、多日记核算等多种形式;会计核算的范围不断扩大,一般来说,会计核算的范围主要涉及核算标准以及核算指标的处理等,而当前信息化技术应用将传统会计核算范围由单一的核算标准尺度扩大到人力资源信息、审计信息等,例如当前的大型跨国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核算时在财务报表环节需要按照不同的货币形式进行全面的信息披露。显然当前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以及会计电算化技术应用的不断普及,对于会计人员的单一的财务核算职能来说极大的减轻了工作压力,并从单一的财务核算职能向管理型会计职能转变。
2.2 会计核算的内容丰富,灵活性提高
当前会计核算的内容不断丰富,其主要表现在会计科目记账模式为科目编码,而当前的会计科目记账采取的是棋盘式报表体系,大大的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内容,会计电算化的优势较为显著。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不断提高,其主要表现在对于随机核算的处理,传统的会计核算仅仅能够处理简单的实时定期的核算,而当前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条件下会计核算能够实现随机核算应用,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不断提高。传统的会计核算内容仅仅是执行的定期的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但是当进行随机的检查以及核算时便难以得出较为客观的数据等,不便于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进行适时的调整经济策略,而当前的会计核算的灵活性显著提高,当外部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时,企业可以适时的根据财务信息进行经济行为调整。
3 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
3.1 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原则
对于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标准来说,主要包括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规范性、及时性等要求。首先对于会计核算方法的准确性来说,当前会计电算化模式下以及信息高度共享下,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并不作为影响因素,由此会计核算方法的准确性与精确性是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首要因素,会计核算方法下对于企业所要传递出的财务报告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存在直接的联系,为此只有切实保证会计核算方法对于适用的经济行为的准确性,才能够为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人群,例如投资者、税务机关以及企业的管理者提供进行经济决策的依据;其次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性主要表现在当前的会计信息具有实时、开放与智能的特点,由此来说,会计核算信息的规范性能够便于企业内不同部门间进行信息共享,规避信息孤岛效应,便于企业内部不同部门间进行相互合作,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性要求开放与智能的属性,其主要涉及到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为企业管理内部以及社会的投资者,为此规范性要体现会计信息的便于解读以及监督;对于会计核算方案的及时性来说,其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时代会计信息必须要强调实时性,由此会计信息属于动态实时的过程,当前的随机进行会计核算也证明了这一趋势,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具备时间价值属性,即会计核算信息的时效性要求。
3.2 会计核算方法
当前的会计核算方法的研究处于动态的过程,不断完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包括实际成本法以及移动加权平均法处理存货计价、代数分配法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制造费用联合分配法、加速折旧法累计折旧计提、公允价值计量、坏账准备计提的账龄分析法等。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将有多种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由此来说,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适用性分析,例如对于辅助生产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选择来说,对于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法等均有各自不同的有点与缺点,为此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
4 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
4.1 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法规因素
显然,会计信息的披露必须要需要符合当前的会计核算法律法规要求。会计信息系统条件下对于会计准则以及会计核算处理流程均进行明确的界定,由此企业在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时需要针对性的进行会计核算方法决策,由此来说,在影响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因素中,法律法规因素是其中首要的地位,是进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基础与前提。另外会计中收入费用配比、稳健以及客观等相应的原则是进行进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之一,会计原则的相关性是进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基本因素,由此可以作为进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适用性评价标准。
4.2 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潜在因素
对于影响会计核算方法的潜在因素来说,本文主要从企业的潜在承诺以及信息披露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对于企业的潜在承诺来说,对于潜在承诺是企业在日常与其他企业的经济行为中与相关的利益群体进行合同关系维持,由此这样的潜在的经济行为并不一定需要在具体的合同中进行标定,由此存在对销售客户的承诺、对供应商的承诺、对于职工的承诺以及对债权人的承诺等,例如对于销售客户的承诺来说,主要涉及到持续的供货与服务能力以及特定的经济水平,对于供应商的承诺群体来说,包括对于企业的原材料或者服务的持续需求等;
另外对于信息披露因素来说,企业的治理环境下需要保持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环境的高度统一,由此来说会计作为公司治理权责与义务联系的核心纽带,会计信息披露对于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外部治理环境的客观反映能够代表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而会计信息披露的最主要形式便是财务报表,通过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能够产生不同的财务报表,而外部的治理环境,例如外部审计以及投资者将主要依据会计信息下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
4.3 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经济因素
一般来说,经济因素是对于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其主要涉及到企业的市场价值、融资经营成本以及税收等环节。
首先就企业的市场价值来说,企业的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获得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或者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企业的市场价值的最直接体现是股票价值,而对于企业来说,采取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例如存货计价方式以及折旧处理方法等均会导致股票价值的变化,由此造成企业的市场价值变动;企业的融资经营成本来说,如果物价的上升存货水平下降,直接会导致企业存货价值进入低成本的存货层,从而导致财报中盈余和税收的支出都相应增多,由此来说,面对企业的经营成本,需要在日常支出与经营收入之间进行衡量分析,而同样对于企业进行融资行为时,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相信的说明自己的财务状况,而采取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均导致最终财务数据的不同,为此银行等机构设定自己针对的会计核算方案标准加以强制实施;从税收的角度来说,主要涉及到所得税因素,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执行的是低利润的会计核算方案,由此来说能够降低缴纳所得税,例如采取加速折旧法的计提折旧处理等。
5 结 论
综上所述,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不一而足,而当前互联网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会计电算化的技术应用不断升级,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及时性准确以及规范才是不断优化的方向。本文针对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进行研究,从法律法规因素、潜在因素以及经济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会计核算方法现状的因素,其中法规方面包括会计准则法规以及会计原则的相关性,而潜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潜在承诺以及信息披露需求,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市场价值、融资经营成本以及税收等环节。
主要参考文献
[1]夏惠. 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方法的新选择[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1):10-12.
[2]梁晓丽.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 会计之友,2010(31):124-126.
[3]宋红艳. 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 北方经贸,2015(10):148,150.
会计核算,是通过一系列现代核算手段,总结生产经营过程中已发生的事件,对以往事实给出评价,并在核算分析基础上,对未来的工程中的一些事情作出预测判断,从而为管理决策层提供有用的信息。核算工作也是一种数据的积累,是为施工单位进行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种量化研究及考核提供依据。因此,客观、全面、准确、细致和及时是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无论是经营管理者还是出资者,都想及时地了解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利益分配有关的各种信息。长期以来,由于施工单位的特殊性,核算水平一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施工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会计原始记录不够精细,导致成本分析无法深入开展。核算工作中最常见的毛病就是不够深入细致,或者不愿深入细致,只讲粗线条。如要对设备进行单机考核,而核算工作却难以提供每台机械设备的准确消耗:要对施工班组进行考核,但没有对生产指标和耗费指标进行详细的分解,而核算工作又难以提供或分解出班组的详细数据,那么,这种考核该如何进行呢?一个分项工程可能要经过多道施工工序才能完成,如果这些施工工序在材料、人力、机械等资源耗费上各有特点,而我们又不进行分步核算,要想进行成本管理,又从何处下手呢?粗线条的核算最大的弊端是难以反映出人们凭直觉不易发现的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二)会计核算程序不及时导致会计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反映。核算工作中,另一个严重的弊端是不讲及时性。核算工作即使是做到了客观、全面、深入细致,但如果不讲及时性,也会失去一定的价值。事实上,客观事物一直在变化,很多状态稍纵即逝,如果不及时去核算,其客观性、正确性也是无法保障的。以最简单的现场材料盘点为例,露天材料现场上的大片砂石料一般很难通过计数或称重来直接盘点,通常是通过有规则的堆放,通过计算体积和比重来确定其实物量的。你不及时去做盘点,等又有了进料和出料以后,或又发生了自然损耗以后,又怎能对当时的结存情况得出正确的结论?从大处说,核算不及时影响了管理者对情况的正确及时的判断,有时甚至导致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定。从小处讲,核算不及时,处处在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效率。当相关单位前来核对账目时,我们却因核算不及时而让别人坐等甚至白跑,浪费了别人的宝贵时光,而换个位置说坐等或白跑的是我们自己,这些被浪费的时间,使得我们丧失了多少做好其他工作的机会。
(三)施工单位数据传递缓慢,会计信息无法及时体现。由于施工单位的项目部大部分都在外地,数据的收集及传递较慢。目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施工单位的应收款、垫支款高居不下,如果再不加强内部管理,增加资本积累,被淘汰将是时间问题。
二、加强与完善施工单位会计核算的一些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施工单位项目部核算员的基本素质。
要想提高施工单位的核算质量,必须抓好项目部数据的准确性,目前由于项目部条件的艰苦性,难以吸引较高素质的核算员,我们可以通过内培外引方式及提高福利待遇等方法,进一步提高统计员(或核算员)的素质。要教育建筑施工单位的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自觉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严格执行会计制度,遵守会计原则,规范会计核算,实事求是的记录和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以拒绝受理违纪业务,坚决抵制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二)建立健全施工单位的各项核算制度,并要求严格执行。
度的建立比较容易,但由于项目部的特殊,严格执行困难就比较大,核算人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责。对于人员出勤情况要每天做考勤记录,对贵重材料做到每天凭送货单及进仓单登记购进数,凭领料单登记耗用数,对于一般砂石料,每天登记购进数,每天下班前对其进行盘点。对机械设备,每台设备的维修费、耗油数及工作量每天都应做好记录,以便考核:对外购材料应有相关部门的验收,并在进仓单上规范材料名称,以提高核算的效率;并且每天应统计完成的工程量。要求制定合理的内部结算价格,如原材料结算价格、半成品结算价格等,如果内部结算价格不合理,就会人为地扭曲各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统计部门必须遵循及时性原则并按责任会计的核算要求向财务部门提供统计产量资料;物资供应部门(主要是指生产单位)在月末摊销材料时,应按责任会计核算的要求摊销当期消耗的材料;劳资及生产部门月末应按划分的责任单位及财务核算要求作验收单,以保证工资核算资料能满足责任会计核算的要求。
(三)施工单位应加大对项目部财务的稽核力度,强化指导核算员规范核算工作。
相对来说,公司总部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比项目部核算员稍高,所以公司总部财务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去项目部检查核算人员的核算工作,以督促他们及时、准确地搜集。尊重客观实际,合理制定指标。上级部门应在制定和下达所属建筑施工单位的经济指标时应合理考虑,做到所下达的指标切合实际,使所属单位经努力可完成。这样就避免了建筑施工单位在正常经营情况下为完成指标而自认无愧于上级单位、无愧于单位员工,坦然的弄虚作假。
(四)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用计算机进行核算工作。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核算工作带来一次革命,我们要在工程施工中引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时统计并输入每天投入的人、机、料及每天的完成工程量。只要完成了原始数据的基础输入工作,那么所有的计算、储存及数据的传递工作都可以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同时,还应该安排专人对施工项目的合同进行集中管理。
参考文献:
[1]骆剑霞.关于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分析和预防措施[J].科技资讯,2008(01):163-164.
会计的发展是与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会计的发展史就是会计不断适应经济环境而变革的历史。二十世纪是经济环境发生巨变的时代,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现有会计系统只有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变革,才能在二十一世纪不断满足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原有会计核算模式已经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会计信息失真和滞后、资金大量沉淀、会计监督弱化、会计资源不能实现共享、会计秩序混乱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企业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尤其2003年中石油全面推广实行了这种核算模式。他们通过简化帐套和合并内部银行帐户、完善核算机构和简化业务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完成了会计集中核算,通过会计集中核算,规范了会计信息,加强了会计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真正实现了资金集中管理,加强了成本费用的过程控制和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企业许多会计人员不再记帐、出报表,他们从烦琐的会计业务处理中解放出来,转而由服务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转变为外部监督与财务管理。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理论依据
1.法律法规依据
现行的《会计法》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有关规定是,“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法》还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以及会计机构的基本职能等,都有法律法规依据。首先,设置中心符合《会计法》的规定。其次,中心的会计人员是由无论做帐与否,都必须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也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第三,会计核算中心的基本职能是依法办理各单位的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这同《会计法》的规定完全一致。最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纳入集中核算的各单位仍保留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会计核算中心派驻单位财务人员对各单位负责人负责,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负责,这也符合《会计法》的规定。
2.会计主体、会计基础、会计要素和会计报告分析没有发生改变
会计核算中心事实上是将整个单位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组织会计核算。可见,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符合会计主体原则。
会计基础又称记账基础,企业单位仍旧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可见,会计集中核算后不会改变会计基础。
现行会计设置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其中前三个会计要素构筑资产负债表,后两个会计要素构筑利润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仍按照五个会计要素组织会计核算,在理论上没有任何影响。现行会计报告体系,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和附表。会计集中核算后,中心还是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定期编报会计报告,这与会计报告理论没有任何偏差。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除了把若干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集中在中心办理之外,其他没有本质变化,理论上是可行的。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优势分析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透明性,更重要的是促使各企业内部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全面提高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水平,适应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与原有的分级核算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
1.加强了预算管理功能。集中核算有利于加强成本费用的过程控制和管理,成本费用的过程控制和管理的关键是预算管理,集中核算为企业按预算指标控制和管理下属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开支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会计核算中心可以随时归集的会计信息指导下属企业采取措施,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确保预算指标在生产过程中得以落实。
2.帮助单位理财功能。由于会计核算中心专业化程度高、接触面广、信息量大、可以凭借这些优势,帮助单位理财,当好参谋。
3.政策研究功能。由于综合性强,接触面宽,遇到的问题多,所以可及时地、全面地,研究政策的合理性和问题。
4.交流信息功能。可在核算中心内部管理财经法规信息、交流财务管理经验,预测经济趋势,分析市场动态等。
三、会计集中核算的劣势分析
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也需要看到以下负面影响。
1.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得以发挥,但忽略了会计的内部管理职能的发挥
现代会计的职能,不仅仅是核算和监督,还要为经济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提供资料。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人员与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无关,会计人员受利益动机驱使,对提供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相关性方面不关心。按照会计核算中心的组建原则,会计核算中心定期向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报送会计信息,致使提供和运用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较差。而及时性、相关性是会计信息重要的质量标准,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必然影响到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同时,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资料在核算中心,集中核算单位无详细资料,不利于财产物资的实物管理和应收账款的收回、财产清查等工作。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单位的财务活动与会计业务相分离,会导致会计核算中心片面追求会计监督作用,忽视了会计的管理作用,不利于会计信息在单位财务决策中的作用,也不利于会计对单位财务活动的监督。
2.由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后,存在集中核算单位建立小金库的风险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经费不足问题仍然存在,而集中核算单位为了进行运转,就有可能通过非法手段,更隐蔽的手段加以解决。如通过编制预算的形式向基层单位转移资金、转移收费,建立账外账,小金库等。
3.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素质与待遇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委派会计人员隶属于会计核算中心,一方面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委派企业对会计人员的新要求有一定差距,同时委派会计人员工资奖金待遇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可能与委派企业员工工资奖金待遇有一定差距,对新工作的展开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四、会计集中核算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加强宣传
由单位主要领导亲自对会计委派负责,对委派会计人员统一管理,实现财务人员资格认定、职责权限、人事待遇、培训考核、任期轮换的一体化管理。统一制定财务人员委派制度,使会计人员尤其是财务负责人行使会计法规和财务管理职能的独立性、权威性以及维护企业利益的自觉性得到保证。
同时向委派单位宣传集中核算的目的和意义,着力强调集中核算主要是为了减少会计信息流的中间环节,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着力消除委派企业对集中核算就是收权的顾虑,明确集中核算后,委派企业的经营自和费用结算审批程序不变的原则,会计核算中心为每家委派单位建立一个帐户(其他应付款--**单位),方便委派单位资金的提取。
2.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会计集中核算使财务监督的职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一是实现了内部会计监督转变为刚性较强的外部监督,二是实现了会计核算中心对财务资金支出的全程监督。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可以通过对委派单位全部经济活动中每笔具体会计业务收支事项合规性的核报,实现对委派单位开支标准、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等多种财务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从而实现对委派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监控。
会计集中核算的根本宗旨是为各委派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寓监督于服务之中,一方面委派会计应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在服务工作中能听取服务单位对集中核算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管理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集中核算的作用与职能。
3.推行作业成本法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会计人员有时间切实参与委派企业的经营管理,努力降低企业的成本。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新起的成本控制办法无疑在企业成本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该方法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因此,实现会计集中核算之后,委派企业的财务人员一项重要的工作并是参与企业流程再造,将管理的重心深入到作业层次,以“作业”作为企业管理的起点和核心,从而有效地减低企业的成本。
年度对委派会计的考核应结合委派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对成效明显的给予一定奖励。
会计集中核算,起源于地方政府的一项具体改革。对于企业,它同样顺应了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大势,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了会计监督全过程的要求,提高了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财务人员真正参与经营管理的职能,必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