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6 10:58: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文化产业区域现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年平均气温22~26℃,长夏无冬,光温充足,雨量充沛。文化旅游创意作为新兴现象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但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蓬勃发展的进程中,目前学术界提高了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重视程度,有人认为外部动力机制与产业自身动力体制是促进两者融合发展的要素,故对促进两者有效融合、长足发展的对策进行探究。
一、概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含义
在特殊的条件下,众多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企业以及有关部门空间或者是功能聚集的区域,其空间(园区、基地)是特定的、丰富的,文化创意构成了旅游景区重要的吸引物,以达到游客“一站式体验”为基准,从而塑造出完整化的旅游以及有关产业链条。
二、分析海南省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较,过去海南省文化创意发展的局势不尽人意,产品加工的原料一般是由岛外供应的,以快速成型技术为依托。而如果使岛内创意设计理念与旅游前瞻性的制造资源融合在一起,把市场衔接、金融孵化、专利转化、品牌营销等增值服务内容提供给服务企业,其能够有效的弥补海南省创意设计服务体系上的缺口。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是多样化的,例如软件开发、广告、电影、动漫等可以被视为推动国民经济有效运行的支柱性产业。海南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渗透,为该省相关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开辟新纪元。正如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所提及“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品牌价值,增加物质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附加值和文化含量。”总之,海南省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将是促进我国国有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有智增长”概念的提出有助于引导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彰显出“拓展产业链”、“延伸空间链”、“秀出主题链”的发展风格。
三、探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对策
1.资源转化对策
所谓的资源转化,实质上就是指借助对方的优势资源,在创意理念的引导下使其转型为促进自身发展的资源,最终达到使两大产业共同发展的目标。众所周知,文化创意产业的游戏、产业园、艺术开发等环节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可以突破传统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观的局限性,上述那些能够吸引游客眼球的文化创意环节可以被看做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有效途径。
海南省可以借助科学技术与文化创意两大行径,使大规模的人文资源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坚固性基石,尤其是文化科技产业园、文化场馆、工业遗址、文艺产品等。例如南山文化旅游区中的南山寺作为三亚礼佛必经之处, 游客在此还能观赏到造型雄伟的“南山海上观音”。总之,这些具有文化创意与旅游价值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遗址场馆等在高端科技的辅助下,可以激发游客参与和观赏的欲望,当然提升旅游景区观赏价值也是无可非议的事实。可见,借助资源转化这一策略,能够加速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融合的速率,最终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创意资源体系。
2.节事重组对策
首先节事重组模式的构建,要求旅游产业以旅游的需求作为节事活动开展的基础,而节事重组最大的目标就是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为其创造预期的经济效益。因此各项旅游事件要以文艺活动开展的原则彰显创意性、互动性、参与性的特色,强化自体的魅力。
在信息化时代中,互联网传播的快捷性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契机。旅游产业只有在创意理念与公众参与力量的辅助下,才能够使节事重组活动产生品牌效应,为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铺路垫石。海南省要使各类节事活动达到有机重组的目标,可以参考以下行径:一是深入挖掘并提取出节事活动特有的文化内涵,并对其做出特有的标识设计为传播做准备;二是参照各类节事活动的主题创造出有关的创意活动;三是利用各种途径把公众导入各节事活动中,借助提升公众感受程度以及表演者之间互动性的方式,达到节事重组的目的,最终落实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
例如,海南国际创意港是海南省委省政府于2010年赴两广考察第一个落地的项目,其被列为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将国内最大的创意设计产业链运营服务商深圳灵狮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引进来,主要会专注于海南高端旅游产业研发、创意农业开发,成为了海南第一个以产业创新、品牌创新、产品创新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3.建立健全“一站式体验”模式的对策
“一站式体验”是以产业聚落理论为依托,其强调的是集聚溢出效应或区位适宜效应,此期间旅游产业、旅游景区、管理部门、服务企业、开发商等之间形成密切的关联。之所以认为“一站式体验”模式能够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主要是因为体验式经济“以服务为平台、以商品为模型、以消费者为核心,从而创造出激发消费者参与兴致、让消费者有流连忘返的创意活动。”总之,“一站式体验”是产业园区内旅游景区、管理部门以及各个企业高效合作的成果,此时消费者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一切需求均被满足。其实,“一站式体验”凸显的是游客消费行为方式的特点,以及消费心理变化的形式。那么,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要想实现融合发展的目标,就应该以产业聚落理论为根基、以“一站式”服务理念为背景去研究旅游体验的形式,从而为游客提供别具特色而愉快的文化创意感受,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使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中得到传承,并实现壮大发展的目标。此外,“一站式体验”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在促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区旅游经济集约型增长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文化创意产业犹如一瓶催化剂,能够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征程,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渠道。为了使两大产业有机融合并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应该对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究,不但使资源转化对策、节事重组等对策的实效性彰显出来,还要基于旅游体验与文化创意产品之间的互融性,使两大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当今时代,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财富创造形态,以其所产生的巨大效应,引起世界各国的格外关注。和其他产业相比较,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点。文化资源又是一种“软资源”,具有少污染或者无污染,可以多次开发、重复开发和不断转换的长处,从而成为世界各大城市加快发展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发展优势。如何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和优势,提升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
一、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思想的落后仍然是制约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思想上不创新不注重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导致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和缓慢,许多西部的领导对待西部文化产业一味渴求中央拨款,只求“输血”,不谋“造血”,所以造成了西部地区文化产业不仅发展不起来反而还非常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布局中,大多数西部省区仍然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总量和整体实力与东部地区乃至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文化产业上的高端人才与发达地区比较呈现出较低的态势。
二、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新世纪以来,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西部地区省份的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强大动力。当下全国的目光都聚集在西部这块有待开发的热土上,从国家确定陕西汉中经济区到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再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动工开发,都体现了国家对西部的发展和开发的重视,随着各地的大量的热钱涌入、大量文化产业各类经济项目、各类行业人才涌进来,为我国西部的各行业的快速发展甚至是跨越式发展赢得了重大发展机遇和提供了重要保障,给西部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和千载难逢的机遇。
三、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1.品牌就是旗帜,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文化是西部产业文化的重要发展和积极培养的目标,在当下国内着名文化产业品牌中,云南这些年也涌现出了像《云南映象》《丽水金沙》《云南的响声》等优秀文化精萃,让国人了解了西部文化甚至于走出国门让西部文化在海外赢得关注和市场份额,大大地拓展了相关的产业链,也打响了西部的文化产业的品牌。2.西部由于地域上的逆式造成了西部经济基础的相对薄弱,各相关产业的匮乏,文化产业的薄弱,单只靠政府的拨款很显然是非常不够的,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要利用当前国家对西部空前的重视和经济的投入,积极地加大扶持文化企业和产业发展。3.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播种,在西部地区,尤其要注意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如古丝绸之路、兵马俑、九寨沟、莫高窟、香格里拉等等,无不是看到了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强大威力,坚持文化唱旅游戏、旅游打文化牌。现在的地域上的文化相关产业和地域上的旅游文化产业关联度越来越高、协调性越来越强,造就了优势互动,旅游中的文化产业日益凸显,文化与旅游同体化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四是当代时尚性,要充分了解消费者期望变化、满足当代人的参与性,体现出当代人的文化需求。搞文化节目和文化互动,如果能够从俗上升到雅,最后回归到俗,就是最高境界。西部地区要发展精英文化,但重点是发展通俗文化,这与消费能力、艺术素养等方面有很大关系。
五、美国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市场由不同的消费者构成,而不同的消费者存在需求上的差异。文化需求有着不同的消费群体,既有像到国家音乐馆去欣赏高雅的艺术的消费群体又有像欣赏东北2人转的平民消费群体,所以文化产业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文化产业才能遍地开花。
六、这几年中国民间故事的《花木兰》《功夫熊猫》,再到《阿凡达》,是由国外投资加入中国元素而征服国人成功的塑造了文化品牌和文化经济的双丰收,然我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尤其是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却难以出口,其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出口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充斥的都是中国的元素、中国的思维模式、中国价值趋向,好比有一部电影,所有的演员、相关的道具、相关的场景、故事内容以及影片的叙述方式都是中国本土的,外国人难以理解,必然也影响文化产业走出国门。
1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1 文化产业发展产值
“十二五”时期,甘肃省文化产业实现高位持续快速增长,由起步阶段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从1.26%增长到2.3%,资产总量从227.5亿元增长到578.45亿元,法人单位数从3855户增长到1.1万户,法人单位从业人数从8.84万人增长到20.25万人。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实质性签约项目1319个,落地932个,项目落地率为70.66%;签约合同金额达5893.43亿元,到位资金1216.88亿元,资金到位率为21.64%。建立了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9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省级示范园区、23个省级示范基地。新建数字影院109家,实现县级以上城市数字影院全覆盖。
1.2 甘肃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随着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成功获批,日前,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科学谋划,采取有力措施,厚植发展优势,破解发展难题,切实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彰显甘肃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规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文化管理体制充满活力,文化产业体系健全完善,文化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富有效率,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全省文化产业年增加值超过500亿元,占当年全省GDP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甘肃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使甘肃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西部现代文化创新的新高地。《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着力构建传统优势产业体系、新兴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等三大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陇东南文化历史产业区等三大特色文化产业区;着力加强骨干文化企业、市场体系、人才队伍、文化品牌、开放合作等五大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完成“五个一百”目标,重点建设10~2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 甘肃省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1 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世界上,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也是现代新兴的朝阳产业,同时文化产业也是现代信息化时代下的新兴产业,是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新动力,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经济价值没有完全被开发、实现出来,产业下游化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够实现经济的发展。美国研究结果显示:区域经济增长主导产业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工业经济的作用逐渐衰减,现在提出文化知识产业的概念,将知识产业实现科学合理化的分支,促使知识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比逐渐提高,在现代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文化产业逐渐由文化知识产业扩展为文化产品,大众文化产品类型日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还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2.2 文化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
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新兴产业,产业的发展改善了传统的产业结构。文化产业主要是文化知识产业,其中包括多种文化产业类型,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包括娱乐性文化产业、工业文化产业以及学术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类型,各种类型的产业的经济价值不断被扩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其中工业文化产业主要是指产品的文化价值,工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有利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传统区域产业升级。在甘肃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可以看到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具有母企鹅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一定程度上,这两种元素的基本界限比较模糊。在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文化逐渐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关键点。
3 促进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3.1 培养文化产业所需的人才
甘肃文化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表示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塑造本土的骨干文化产业,甘肃在进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坚持“重质不重量”的原则,重视培养高质量、高素养的文化人才。在文化人员的投入上,政府加强与文化企业的联系,了解文化产业的实际需求,制定优惠、可靠的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的附加价值,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2 调整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
在结构的调整上,文化产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充分分析当地的产业结构,能够发展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例如发展历史文化产业(莫高窟文化),特色城市文化(兰州)、生态文化(河西走廊)等,根据本地的特色,不断扩充地域产业的类型,促进传统的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3 扩大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
扩大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首先要将当地的文化产业的品牌优势发挥出来,发挥品牌的吸引力,吸引更多人进行文化消费,可以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建设特色文化消费市场,并且将文化产业市场集中起来,扩大市场的规模,提高城市人民文化消费的能力,增加文化产值,进一步的促进甘肃经济增长。
4 结语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文化产业投入人员、资金不断增多,文章产业的总产值不断增多,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企业与政府共同支持,快速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组建文化产业基金,同时还要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提高文化产业人员的质量。政府应该制定一些文化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输入人才,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优化文化产业的结构,最大化的发挥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提高文化产业市场集中度,在甘肃省培育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提高地域文化消费力,提高文化产业的产值,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黄倩倩.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464+468.
1.前言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一个地区文化的发展程度在其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河南省在进行区域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是比较复杂的,但是,总体而言,其在政策、文化资源、消费市场等方面均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对河南省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展开相关论述。
2.河南省区域文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文化的发展在文化体制的改革的影响下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总体而言,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不断发展及探索阶段[1]。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此外,为了使文化的软实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还需对文化进行不断创新。
3.河南省区域文化发展的意义
文化在城市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许多省份相比,河南省在资源方面有着比较独特的优势,对其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以下意义:使河南省的精神在全国得到有效传播,从而使河南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河南文化在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其周边省份的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其文化经济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周边省份文化经济的发展,进而会形成经济文化产链,并给河南省及其周边省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2]。此外,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河南地区经济社会主义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4.河南省区域文化发展中的问题
(1)政府的支持需加强。政府的支持尤其是经济上支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应在党及国家政策的指示下做好文化产业的发展工作。
(2)文化体制的改革还需进一步加快并深入。文化体制的改革剂深化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文化的不断发展[3]。河南地区的文化,在行业的发展中有着比较严重的壁垒现象,文化、电视广播、新闻杂志及旅游等在利用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都没有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及有效整合。
(3)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总体性战略。目前,河南地区的文化产业在战略方面缺乏总体的长远规划战略,政府的相关部门及领导没有认识到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某些时候会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忽略文化未来的发展,从而导致文化发展出现滞后现象。
5.促进河南省区域文化发展的措施
(1)建立以郑州为中心的区域文化发展战略。郑州的周围分别是安阳、洛阳、南阳、开封,郑州是我国的的古都之一,其所覆盖的文化区域及地理位置在全省的文化产业中有着非常重要地位。因此,应以郑州为中心,加快其周围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如可通过洛阳的牡丹文化及佛教文化、开封的大相国寺及清明上河图等促进河南省文化的传播及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政府的支持等手段促进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2)通过创新及传媒的力量使区域文化得以有效传播。借助电视传媒的作用,对河南省的电视栏目进行创新,把安阳的红旗文化、殷墟文化以及南阳的汉文化、玉雕文化等搬上河南电视台,以通过传媒手段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4]。
(3)让安阳、洛阳、南阳、开封、郑州四个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并在各中学、大学定期举行区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和他们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通过知识竞赛的开展,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广大学生对这几个地区的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的区域文化的建设及不断发展。
(4)建立乡土化的文化传播措施。把安阳、洛阳、南阳、开封、郑州各地区的文化深入到本地区的文化建设及传播中[5]。让市级政府、县级政府及乡级政府都重视本地区历史文化的建设及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在某些市、县、乡级地区建立博物馆、纪念馆及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此外,还可以在郑州以外的地区建立具有郑州特色的博物馆,如可在北京建立类似于安阳的殷墟沙盘模型,可在广西建立具有洛阳特色的佛堂等,并通过网络使河南省的区域性文化得以有效传播。
(5)通过政府相关政策及经济的支持对区域文化建设。通过政府的经济手段及法律手段优先支持区分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以郑州为中心的区域文化的发展。
6.结语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区域文化的发展在区域文化的建设、传播及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河南省区域文化的发展现状、发展中的问题、发展的意义以及发展措施等相关方面对河南省区域文化的发展作了简要论述,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河南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作者单位:黄淮学院动画学院)
参考文献
[1]崔志胜;河南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因素及对策分析[J].经济论坛,2011,(10):45—49.
[2]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地方政府的资源配置方式论析——以华北五省区市文化发展战略合作为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6):47—57.
基金项目:2014年酒泉市科技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科技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酒泉区域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机制研究
酒泉文化资源优势突出,但产业发展起点低,市场化程度滞后,文化企业的技术应用水平和管理创新也较落后,企业产业优势并不突出。在推进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必须大力投入智力、知识和技术力量,真正提升、优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禀赋,最大限度推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利用区域教育资源,培养文化专业及经营管理人才,造就大批适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是酒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最为核心的一个问题。
1.地方院校在区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1.1地方院校担负区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
地方院校以实现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为最大追求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各方面形成广泛而深远的作用力。地方院校负有为区域培养人才、给予科技支撑、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和进行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地方院校通过对区域文化创新、重构、提炼、发展、传承,提升区域特色文化价值,通过科研、教学、社会服务、文化交流、品牌打造等,有效传播并放大区域特色文化影响力。
1.2地方职业教育与区域文化产业相生相长
地方教育机构,也是区域文化中心,受到地方政府经济与政策支持,又长期浸于地方文化之中,成为区域文化的载体。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引领区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其必须承担的历史重任,也是其与生俱来的、影响深远的社会功能体现。地方院校在区域文化为其提供的资源基础之上,打造办学特色,培养更多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文化人才和文化传承创新人才,为区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职业教育依托院校师资和教学资源,为区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技术应用等培养创意设计、经营管理等技能人才,从而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新企业、新模式的成长。政、校、企合作互动,互为支撑,促进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
1.3 地方院校为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为保障全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顺利实施,酒泉市需要借助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文化资源,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在政府资金支持、政策扶持下,院校基础设施不断改进,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院校改革创新力度加强,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进一步优化,通过院校之间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协同创新研究,推进区域与沿线城市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充分发挥地方院校在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智库作用。
2.酒泉市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地方职业教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2.1.1酒泉市地方职业教育总体情况
近年来,酒泉市整合职教资源,不断扩大办学规模,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全市10所中高职院校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骨干校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4所。在校本科生424人,高职学生7000余人,中职生12000余人,开设普通高职(三年)、三二连读、五年制大专和三年制普通中专、二年制职业中专等多形式的职业教育。高职开办专业43个,中职开设专业53个。
2.1.2酒泉市地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及服务区域文化产业情况
2015年,各职业院校根据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就业情况,调整设置专业,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共计16个,见图1。
图1 2015年酒泉市职业院校文化产业相关专业设置情况
2015年全市中高职院校输送旅游类、财会类、经营管理类、艺术类毕业生1800人以上,高职生稳定就业率达90%以上,中职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8.5%以上。见图2.
图2 2015年酒泉市职业院校文化相关产业毕业生情况
[中图分类号] F127;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3- 0044- 03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秦唐沧”沿海区域在国家生产力布局中获得了明确定位,这预示着“秦唐沧”沿海区域的经济将实现快速增长,“秦唐沧”将成为河北省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近年来,文化创新在沿海地区迅速兴起,区域的产业集群初现雏形。新兴的“秦唐沧”沿海区域的文化创新也备受瞩目。文化创新包括文化价值观念创新、文化知识体系创新、文化思维方式创新、文化体制创新等方面。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它高度依赖于文化的创新意识,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
1 “秦唐沧”沿海区域文化发展现状
1.1 当前“秦唐沧”沿海区域文化发展基本情况
“秦唐沧”沿海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5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7项。秦皇岛的北戴河、山海关是著名的国际旅游胜地,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摇篮,沧州的运河文化和杂技、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
“秦唐沧”沿海区域的文化类型是多元化的。秦唐沧地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地带,优势的地理位置促成了多种文化形态在此交叉、渗透、融合并彼此影响。“秦唐沧”沿海区域的文化以农业文化为主体,受到一定程度海洋文化的熏陶,同时融合了部分东北文化的元素。而且,“秦唐沧”沿海区域的文化还是跨国性区域文化。秦皇岛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深受白俄罗斯人的青睐,每年旅游旺季都有一大批的白俄罗斯人前来旅游观光。
1.2 “秦唐沧”沿海区域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文化产业化程度较低
创新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全球性创新领域,被普遍认为是21世纪新的经济和文化增长点。“秦唐沧”沿海区域近年来的文化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步伐仍显缓慢,总量规模偏小,整体实力不强,文化产业仍然处于产品开发和要素扩展阶段,文化对经济的支持促进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具体问题包括: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整体创新能力不强;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有待提高;投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渠道窄;文化产业政策有待完善和进一步落实等。
1.2.2 文化创新人才不足
文化创新人才的发掘、培养和使用是区域文化创新的重要一环。“秦唐沧”沿海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才的创新能力总体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秦唐沧”沿海区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此外,文化创新产业是一种投资高、回报大、高风险的行业,需要一批既懂文化,又懂经济的经营管理方面,而从“秦唐沧”沿海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不少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人员恰恰缺之将文化创新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眼光和能力。
2 秦唐沧沿海区域文化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创新“秦唐沧”沿海区域文化产业,有利于区域内各地区文化产业的互联互通,有利于人才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该区域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协同进步。
2.1 创新文化产业,促进实现经济一体化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中,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内驱力已经变成了文化竞争力。文化产业的发展无疑为该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文化产业包括影视文化、电信软件、工艺时尚、设计服务、展演出版、咨询策划、休闲娱乐、科研教育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是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文化创新是提高“秦唐沧”沿海区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创新文化产业,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创新“秦唐沧”沿海区域文化要不断提高“秦唐沧”的自主文化创新能力,增强“秦唐沧”沿海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在这一培育综合竞争力的过程中以文化为根基的凝聚力,体现为“秦唐沧”沿海区域的发展活力和内在凝聚力,沿海区域的发展活力和内在凝聚力,构成沿海区域的潜在竞争力。文化创新能够变革思维方式,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品质,其过程关注的是“创新文化”,创新文化能把创新精神融入到沿海区域精神中去,促进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深层次推进“秦唐沧”沿海区域的文化创新。
3 秦唐沧沿海区域文化创新的路径
3.1 创新传播手段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秦唐沧”沿海区域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提高文化科技含量,促进高新科技成果和文化产品的结合,促进文化产品的资源共享和技术升级,增强文化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能力;要大力拓展传播渠道,构建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位一体的文化传播体系;鼓励高新技术的应用,以推动文化创新的进程。
3.2 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文化领域行政管理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采取分类指导的形式推动文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现行的文化投资体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体系,吸引国内外企业、民间团体和个人以多种形式投资和从事文化行业活动,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建立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体制;文化事业单位要全面推进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公司化改造,争取组建大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团,实现跨地区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3 建立创意园区
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出版传媒集团的“十二五”重点项目——北戴河文化创意基地已竣工并投入试运营。该基地投资1.26亿元,占地面积1.7公顷,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主要功能是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宣传弘扬河北传统文化,组织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展销等。“北戴河之夏·创意河北”数字文化生活精品展系列活动,由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秦皇岛市政府、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共同主办,汇集了30家国内知名机构。展览通过集中展示、演示体验、现场互动等多种方式,全面展示河北文化产业在利用新技术开拓新市场方面的突出成就,数字技术在推动文化发展、改变人们生活、促进社会进步中起了重要作用。
3.4 引进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意人才的智力支持,“秦唐沧”沿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大批文化创意人才的发掘、培育和开发。一方面,要注重培育,可以通过高校及其他专业机构和组织的培育;另一方面,要制定并完善相关的人才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人才,留住更多的人才,同时更大地发挥创意人才的作用。同时,还要创造创新的社会氛围,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人文精神,以吸引优秀的创意人才。
3.5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秦唐沧”沿海区域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走出去,引进来”。第一,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资源开发,不断提高组织运作交流项目的能力,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向外展示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秦唐沧”文化。第二,拓展视野,观察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顺应潮流并进行创新。学会借鉴、吸收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但不能简单照抄照搬,坚持走文化繁荣发展之路,使“秦唐沧”沿海区域的文化不仅能够保持自己的鲜明个性,而且能够与世界同步。
当前,“秦唐沧”沿海区域正面对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良好时机,在提高经济的硬实力的同时,“秦唐沧”沿海区域也必须考虑在文化软实力领域增强实力。在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创新文化建设关系到“秦唐沧”沿海区域发展的转型问题,即单纯的经济发展方式,解决不好“秦唐沧”沿海区域的创意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要以文化创新为根本,转变“秦唐沧”沿海区域的发展模式。提高“秦唐沧”沿海区域文化创新能力,为“秦唐沧”沿海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以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256-02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坚持立足市情,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态势,突出地方特色资源,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层次为重点,不断培育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新兴业态,努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2013年1-6月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9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5%。
一、福清区域文化产业的优势条件
福清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带,在政治、人文、经济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区位优势明显
福清是著名侨乡,现有海外华侨近90万人,遍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区位近台,最近处距台湾仅84海里。多年来,福清充分发挥侨多台近的优势,走出了一条“以侨引台、以侨促台、侨台民外共同发展”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路子。依据《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福清定位于福州南翼发展区,将承接福州市的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而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发,使得福清成为福州连接平潭的交通要道和桥头堡,也是平潭得以倚靠的天然腹地,为福清对外商贸交往提供便利。
(二)民间资金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众多福清乡亲走遍大江南北,成为国内最活跃的创业群体之一,现有近30万福清乡亲在全国各地经商办厂,积累了雄厚的民间财力。截至今年1月末,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余额约759亿元,使福清成为投资兴业的重要合作平台。
(三)文化资源丰富
福清,“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闽剧)之乡”、“福建省文化先进县(市)”。文化资源涵盖了观光旅游、度假休闲、历史遗产、风土人情以及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尤其是特色文化资源深厚,有以“梦文化”闻名的国家4A级景区石竹山,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瑞岩弥勒造像及龙江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水利工程天宝陂、明代利桥塔和黄阁重纶、清代东关寨、瑞岩摩崖石刻,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佛教临济宗的发源地之一黄檗山万福寺,南少林寺遗址,以及闽剧、石竹山梦文化、宗鹤拳、板凳龙、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福清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产业规模偏小,发展不均衡
与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相比,福清的文化产业规模偏小,总量偏低,而且文化产业各行业间的发展也不均衡,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还有待时日。
(二)知名品牌偏少,创意能力偏弱
缺乏龙头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而且基本立足于传统业态,新兴产业业态即富含创意能力和科技含量的产业形态发展不够,导致文化创新能力较弱,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文化产业发展对地域性资源过于依赖。
(三)产业吸引力不强,高端人才不足
文化产业整体的集聚要素,对资本、技术、知名企业等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文化产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成为制约福清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区域产业关联协同效应不足
文化产业与既有产业如现代制造业之间缺乏整合和融合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三新”领域的开拓能力不足,产业门类协调不足,限制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
三、推进福清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创新机制,建立健全发展体系
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力度,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从培训骨干企业、简化审批手续、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着手,通过设立投资基金等方式,拉动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同时,在土地供应方面对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社会团体、个人消费文化产品。二要增强资金投入。探索包括财政补贴、担保费补贴、股权投资等在内的多种融资方式,积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要培育人才。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力度,在户籍、职称、住房、收入分配、子女入学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有实力的文化产业人才来融创业。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支持福清文化产业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联合建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依托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资源,开设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学科,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产业专业教育,加强高端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培养。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奖励机制,设立文化产业贡献奖,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展各类创意、创新、创造类型的活动,对发展文化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深挖资源,丰富文化旅游内涵
一要抓“立足点”,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林则徐、叶向高等历史名人,十番音乐、舞龙舞狮、提线木偶、勾头打击乐等民俗文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推动资源转化。加强对东关寨、鳌江宝塔等文化景观的修复和保护。加快推进永鸿文化城、石竹山5A级文化旅游景区的项目建设。二要抓“增长点”,盘活休闲旅游资源。分期分批推进滨海文化旅游带建设,着重要挖掘海口古镇文化内涵,加快三山温泉旅游项目开发,提速东壁岛旅游度假村二期工程建设,启动滨海文化旅游带的开发。三要抓“支撑点”,实现市场服务与旅游要素对接。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做好旅游、会展和商务活动的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服务消费高地。
(三)项目带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一、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运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与支持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其中指出:支持开发康体、养生、运动、娱乐、体验等多样化、综合性旅游休闲产品,建设一批休闲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打造便捷、舒适、健康的休闲空间;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引导大众体育消费。
2014年3月5日,文化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部署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二)体育旅游资源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的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
首先,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地区具有大量丰富且具有垄断性的体育旅游自然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化出千姿百态,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也形成了大量适合于开展极限攀登、冰雪、漂流等活动的高品质户外运动与休闲旅游资源,同时也适合于开展各种户外体育比赛项目,如利用大漠戈壁开展的汽车拉力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地区的山地自行车赛等。
(三)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别具特色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地区历史类体育旅游资源及节庆体育旅游产品优势突出,为我国发展体育旅游提供了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和素材。
(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体育旅游发展提供政策法规财政等支持。党和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无疑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运动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使的加快体育旅游等西部新型和特色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国家发展西部的战略不谋而合。
(五)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体育等新兴旅游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国内人民收入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改善,余暇时间的增多体育旅游活动将会作为现代人和文明人生活方式的必然选择。
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运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体育旅游水准的专业人才
充分利用西部高等体育院校的优势,增加相关专业的招生数量,加大对体育旅游、运动休闲、体育产业、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专业水准的行业精英。
(二)加强观念更新,进一步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法规制度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产业创新机制,贯彻落实中央两个《意见》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践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和意见。
(三)创新品牌,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
充分利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的江河湖海、山地、沙漠、草原、冰雪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重点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造具有多民族特色的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实行品牌包装,加大市场宣传力度,从而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四)加强体育部门、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合作,形成体育产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面对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需求,体育部门与文化部门、旅游部门应该加强联合,相互协作,在需求与资源之间架起沟通和平衡的桥梁,共同推进运动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增强联合开发,整体规划的宏观意识
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运动休闲旅游产业的开发一定要树立大局意识,不能以行政区为单位或者以局部区域来划分,一定要对整个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进行整体规划,跨区域跨民族联合开发,从而实现有限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运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从而进一步对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进一步加快发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提升藏羌彝文化走廊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注:2012年内蒙古产业发展研究基地项目 项目编号:nmcj201zx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理性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区域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雏形正在显现,但是制约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如: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条块分割、政企不分,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缺乏活力;法规政策不完善。缺少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大法和基本法律,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国家制定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在部分地区难以落实;文化产品传播方式落后。我国的文化产品的传播,仍停留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运用高新技术创新不够,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文化产品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市场拓展能力不强。我国文化企事业单位受传统计划体制束缚影响,对文化市场的重视和调研不够,市场开拓意识不强,营销能力普遍较低,尚未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营销模式,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低,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这将导致未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失调,为有效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应加快制定可行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并积极探索国外区域发展模式,从实际出发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选择多样化的模式提供空间,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二、国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一)市场驱动型
上世纪20年代末美国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框架。至今其文化产业产值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约四分之一,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美国建立起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运作模式,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依靠商业运作,获取最大化的利润。
以迪斯尼为例,迪斯尼在广告和促销攻势的配合下,一般分五步提取最大赢利:电影收入是第一轮收入;发行录像带、DVD是第二轮收入;迪斯尼主题公园的推广是第三轮收入;特许经营和品牌专卖是第四轮收入;最后,通过电视媒体获取最后一轮收入。据统计,在迪斯尼的全部收入中,电影发行加上后续的电影和电视收入只占30%,主题公园的收入占20%,其余的50%则全部来自品牌销售。合理调控,引领产业健康发展。
(二)资源驱动型
欧洲有许多国家如英国、法国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来发展文化产业。如何充分利用并改造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是这些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课题。
格拉斯哥是苏格兰第一大城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物力用于历史文化设施的修复和建设。将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但已废弃掉的毛毯厂厂房改造成商业住宅,包装苏格兰会议展览中心,改善城市环境景观等。承办跟文化相关的艺术活动,提升文化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文化引导的旧城改造,更新提升城市形象,吸引人们来居住、工作和游乐。如今的格拉斯哥成功地重建了城市的新形象,它拥有英国诸多著名的艺术馆和美术馆及知名的艺术团体,被誉为“欧洲文化之都”。
法国北部的里尔市借助火车站的改造,把公共空间重新利用并结合艺术转化,进行一连串的文化转型。马赛为赢得2013年欧洲文化之都的评选资格,全面展开地方艺术文化与建筑物等展演设施的改造计划,未来将会设置一座位于旧海港旁边,以地中海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博物馆,以及一系列的产业遗址更新与再利用。吸引当代艺术进入代表光荣和传统的凡尔赛宫。在鲁贝,政府把一座废弃的游泳池重新改建为一座博物馆,在法国的圣德尼打造法国的“好莱坞”拍摄欧洲人擅长的艺术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注入,让当地的都市形象有了重大转变。
(三)政策驱动型
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在欧洲这个比例更高,达到八成以上。据统计,2005年韩国文化产业出口额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45.7%,其中游戏产业所占出口比重最高,为2亿614万美元,出口额比上一年增加19.2%。2005年文化产业总销售额比2004年增长13.3%,其中电影增长最高为28.9%,其他依次为出版28.2,音乐18.9%,广告13.6%。
日本政府通过提供各种信息、制定各种扶持和刺激性的政策,来指导和协助企业走向既定目标,发挥指引、中介、扶植和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立法保证,到稳步施政以及完善配套服务,日本文化产业在其“文化立国战略”的推动下,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其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产业。
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选择,文化产业被确定为21世纪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设立了许多机构推广韩国文化,从组织上保证“韩流”的影响力,成立“韩国文化振兴院”,将“韩流”输出到全世界。韩国不仅提升了本国形象,也使韩国文化在世界风行。而韩国制定的文化立国战略和一系列文化政策,更是带动了韩国各行业的发展,为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三、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 一)集约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就一个地区而言,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应遵循文化自身的特性和内在经济规律。根据文化资源、行业特征、技术规模和科技创新能力等对文化产业进行整合,使文化产业优势最大限度发挥。集约化模式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模式之一,不仅可以进行行业内跨部门重组,也包括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组合,形成规模化的集约生产模式。整合或者集约经营会使区域的文化价值实现共享,提升经济效益。通过文化产业并购或重组迅速形成文化产业链,有利于整合文化资源,产生规模效益。通过地域接近的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关联产业间的整合,形成高度专业化的企业协作,从而产生集聚效应。文化产业区域间的整合与集约,有助于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提高创新效益。
( 二)非均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区域、产业、行业和人才结构不平衡的发展现状,要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适合文化产业不平衡发展特点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就是根据各个地区文化资源的差异性,发挥比较优势,争取在适合本区域的、基础较好的、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取得突破。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期,区域间差异大,区域不平衡程度较强; 当经济发展逐步成熟,区域间差异缩小,区域不平衡程度降低。区域文化产业会经历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西方其他一些国家如美、英、法、德、意等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正经历这一转变过程。
( 三)集群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文化产业集群化是文化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批准成立大型文化产业类企业集团近百家,其中出版集团25家,发行集团10家,报业集团51家,广电集团17家。通过空间集聚,区域集中,聚集创意产业、创意人才,通过集群内企业交流合作和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集聚规模,整合创新,形成以实力雄厚、影响力和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文化企业和集团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培养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群。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价值链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态文化产业等不同模式。高度重视科技的作用,推动高科技文化产业群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附加值。依托实体文化产业集群,打造无界域国际化的虚拟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数字化网上市场和交易平台,构建“虚拟文化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等未来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白雪艳.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究.对外经贸,2012.07
[2]胡攀.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比较.改革,2009.06
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格局基本未变,大部分地区的文化产业生产力、影响力和驱动力正以较快速度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彭翊说,2014年中国省区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结果表明,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格局基本未变。
影响力指数方面,前十名的省区市中,除了湖南、江西、安徽外,其他来自东部沿海地区。
驱动力指数方面,前十中有近一半出自中西部地区,可见在产业发展环境方面,中西部地区由于政府重视与支持,在迅速优化。
另外,我国文化消费整体情况优于2013年。其中,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意愿和文化消费水平提升较大,但文化消费满意度不升反降,说明居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
彭翊说,东部地区文化消费整体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意愿优势明显,但文化消费满意度和文化消费环境方面不存在优势。
城镇居民文化消费远高于农村居民。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意愿比较强烈,文化消费市场成长空间相对较大。
瓶颈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我国各省区市文化产业发展成绩显著,但依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才短缺、融资难等多重瓶颈,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协调、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发展均衡度较低。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傅才武说,东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失衡,存在“东高西低”局面。对比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不管是在资本、人才、技术以及产业规模方面,还是在市场、价值创造、品牌和品质上,由于自然条件、观念意识、经济水平、人才积累、技术创新和管理体制等因素导致的问题,在短期内很难得到实质性解决。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出现同质化倾向。近年,各地纷纷推出区域文化产业规划,从政府规划方面确立了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为本地区发展文化产业树立了明确目标。然而,大部分省区市文化产业结构大同小异,地区比较优势和协作效益不明显,重点不突出,重复建设严重,没有有效实现资源互补。
文化产业人才缺口较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人才结构失衡、高端复合人才缺乏。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金元浦说,目前,我国文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一方面,大量的文化产业人才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社会需要的文化产业人才供应不足。从专业结构上看,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这源于人才的市场配置效能未能充分发挥,尚未构建起契合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选人用人机制。
融资难困扰中小文化企业,文化融资发展较弱。由于消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投入产出的不对称性,文化产业具有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不论是在直接融资方面,还是在间接融资方面,都面临着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此外,当前我国文化企业中,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规模化、集团化比例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使得大多数文化企业无法像上市公司那样面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破解
专家认为,针对当前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相关部门需从区域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多元资本参与等角度采取措施,破解制约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的统筹规划,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加强分类指导,鼓励和引导各地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凸显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差异,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努力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优化机制,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制定和调整相关人才政策,以解决人才结构失衡、高端符合人才缺乏的问题。加大文化产业人力资本投入,实施好文化产业的人才战略,建立文化产业人才支撑体系,真正认识到文化产业是人力资本主导。
建立多元化资本参与的产业发展体系。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说,制定激励政策,完善文化企业融资配套服务体系。政府通过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等鼓励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引导资金流向文化企业。政府作为文化产业的管理者与组织者,可以通过设立专门从事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与咨询的评估机构、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立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构等方式,化解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处置难题,以消除资本对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后顾之忧”。
相关链接:区域文化应如何发展
据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彭翊介绍,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方面,综合指数领域,北京、江苏、浙江排在前三位;广东、江苏、山东排在生产力指数前三名;上海、江苏、北京则占据影响力指数三甲,北京、辽宁、青海占据驱动力指数前三名。对此人大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倪宁说:
――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行业,培育科技型文化产业集群。
所谓文化产业园是指从事演艺、动漫、文化娱乐、游戏、文化会展、文化旅游、艺术品和工艺美术、艺术创意和设计、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配套服务等文化产业门类集聚和业态融合的场所。它作为文化企业及配套服务和相关机构的聚集,是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传播、、技术平台的搭建者,亦是落实政府扶持政策的有效载体。文化产业园通常是生活和工作地相结合,文化生产和消费地相结合,有着自由宽松的文化环境、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风格与国际性表达形式,并与世界各地发生广泛联系。严格意义上说,文化产业园有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城市复兴背景,并受两种逻辑支配。一是文化逻辑:伴随西方普遍进入消费社会,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空间凸显,文化观念的变迁与文化新业态的生成,文化存在及其增长方式发生变化;二是经济逻辑:经济、文化相互交融,非物质的符号经济和心理体验消费凸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市场的拓展,使文化创意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要素和新引擎。这两种逻辑在不同的时空交错中,一定意义上构成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早在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的大城市相继出现一些由艺术家、文化工作者群集形成的特色区域,这些特色区域被称为文化艺术园,如伦敦南岸区、纽约苏荷区、巴黎左岸区、德国鲁尔区、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市等,这些文化艺术园作为城市复兴的发动机聚拢了人气、吸引了人流,以艺术特色被瞩目,城市政府为了活化因产业结构调整而衰败的城区、降低失业率、解决城市病,纷纷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城市振兴再生政策的着力点,由此催生了一批文化产业园。
从国际背景看,20世纪70年达国家普遍进人后工业社会,曾经辉煌的工业中心经历转型期的低潮,一些工业区渐趋沉寂,一些支柱产业开始衰落,“城市病”开始蔓延。但人们发现,在工业遗迹的废弃厂房中自发出现了以绘画、表演、音乐、动漫制作为特色的艺术集聚区,它们不仅成为都市艺术名片和新的文化地标,还成了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在这里,文化资本通过“关注度”,被注意力经济兑换为经济资本。从文化生成性视角看,自由、开放、包容的国际都市氛围吸引了全世界艺术家的汇聚,同时,艺术家的汇聚进一步强化了惬意的文化环境以及浓郁的创意氛围。而艺术集聚所带来的创意能量,一方面可以内化为经济创新的引擎,同时也成为吸引资本流入的核心魅力。(魏鹏举:《艺术集聚区与中国当代文化生态》,《文艺研究》2010年第5期)这种前景给城市管理者思考如何走出城市困境带来启发和灵感。这与国内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园发展文化产业的语境不同,虽然国内某些文化园也和旧城改造特别是闲置的旧厂房相关,同样有城市化背景和城市品位与活力的提升,其中政府的主导、规划和政策导向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世界范围看,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文化创意产业浪潮。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文化产业园的兴起既是全球化的一个表征,是对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即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方式转变的应合;也体现了政府文化意志和文化体制的宽松,有着文化自觉意味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诉求。因此,在管理上无论是自发的还是政府主导的文化园,都被各级政府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不同于国际知名的文化艺术区,国内大多数文化产业园主要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价值诉求,受到资本的追捧和政府的扶持。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文化市场的不断成熟,由企业组织、政府推动形成的文化产业园会大量涌现,这些园区多偏重经济功能遵循商业模式运营,为获得政府资金和财税的支持,正积极主动地纳入政府文化产业园的管理体制中。
基于国情和文化传统,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处于外延数量扩张阶段,需要大量投入才能支撑其发展,但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强。就此有学者指出,广义文化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所受到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因此,中国广义文化业适合采取主动发展的模式,即通过主动发展广义文化业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而不是等国民经济发展后来拉动广义文化业发展。(杨玉英等:《文化业的产业关联程度与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页)这一结论大体上符合现阶段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就是说,当前文化产业处于价格驱动、政府引导、投资拉动状态,在发展形态上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质量效益驱动、市场引导和消费拉动。所以采取积极措施和途径加速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势所必然,在此阶段政府的扶持和政策导向很关键。历经大浪淘沙,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由外推型向内涵式跃升,由无序向有序化递进,由单一型向混合型、复杂型产业园的迈进。其中,政府能否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上进行持续创新,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政府的“作为”决定着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心和未来。应该说,政府是产业发展的指导者和宏观调控者,不是执行者,原则上不应该“赤膊上阵”。
文化产业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小、发展潜力大,符合当前国家调结构、扩内需、转方式的要求。但因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不同,水平不同,对文化产业的认知不同,导致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基础差,粗放型,规模小;同时,又出现虚热、过热现象。有人概括为:一是越往上越热、越往下越冷,政府热、媒体热而企业冷;一是宣传部门热、相关综合部门冷。总体上说,文化产业园虽数量众多,仅国家级就有数百个,但规模偏小,专业化、集约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完善,一些地方政府行为和政策导向存在误区,同质化竞争、过度竞争严重,区域发展不平衡。尽管文化产业园遍地开花,但缺乏知名文化品牌,原创产品中民族文化内涵匮乏,缺少核心竞争力。
从文化产业园名称来说,有基地、园区、示范区、集聚区、实验区,可谓五花八门。从经济规律看,以园区形式在一定地理空间把科技、文化、人才、创意等各种要素有效集中,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协作成本,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提升产业的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当下的园区发展模式主要有自发的文化资源集聚模式、政府引导的依托原有资源模式以及政府规划的全新建设模式,现阶段宜采取开放性宽泛的思路去定位文化产业园。出于功能和便利性考虑,文化产业园多选在城市的某些特定区域,依托周边区域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为文化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有文化消费者
和策划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机构和团体,体现了消费与生产的结合,产业园区与社区的融合,越来越成为综合性的区域概念,不断打破以艺术业为主的单一格局,突出文化与科技、旅游、会展、娱乐、休闲、特色餐饮等行业的融合,基本依据改建与新建并重、充分利用闲置存量资源的原则。
二、深化对文化产业园的认知
随着产业的下游化和人的需求的上游化,以及新的社会形态的来临,文化创意作为经济驱动要素的集聚,使内生性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凸显,文化产业园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理论探索中人们认识到:文化产业不是一般的经济门类,它以文化创意和版权为核心。因此,发展文化产业须具备一些基础条件,包括区域经济实力、文化市场规模、人才储备和产业发展的配套资源等。不是所有区域都适合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更不是随便划块地就能建文化产业园。当前,许多影视基地和影视拍摄基地、主题公园、实景演出等,因政府和企业盲目跟风,既没经济效益也没社会效益,导致有些文化产业园出现空壳化、候鸟化乱象。
只有找准比较优势,在适合本区域、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领域率先突破,才能形成优势(特色)产业群。实践表明,自发型的市场集聚往往更有生命力。
建文化产业园,对大多数地方政府来说可能是对高科技产业园或工业园的借鉴。中国经济崛起的经验表明,制造业在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地方,总是存在着一定形态的产业集群,如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地区形成了充满活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集群。在竞争优势中地点扮演重要角色,形成了始自地方又超越地方的品牌,即使全球化弱化了昔日产业集群形成的理由,在产业集群竞争日趋复杂化和动态化中,地方性也很重要。问题是不同产业集群各有其规律和作用机理,文化产业园建设如何借鉴工业园模式?工业园的招商引资和文化园的文化植入不可同日而语。文化园建设要着重考虑区域内文化资源禀赋与区域文化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区域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主导产业与区域文化资源和要素以及市场发育开发状况是否一致等问题。凡文化产业发展好的地区,必是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文化资源分布特点、产业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和辐射力、产业链的完善度,选择最佳的产业突破口和联结点,立足地方性培育优势文化产业。譬如,杭州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形势、文化资源特点和现实机遇,着力培育数字电视、动漫游戏、休闲旅游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把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全市的支柱性产业。再如,广西桂林“印象・刘三姐”的产业联结点的科学选择。基于桂林阳朔的县域特点,不能搞投资大、科技含量高的研发业、传媒业、制造业、影视业等,而是发挥旅游优势,加大创新力度,使古老的景区获得不断更新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充分利用漓江山水打造全景剧场,以“印象・刘三姐”拉动周边旅游业,包括旅游、餐饮、宾馆、房地产和运输业等,旅游业反过来给“印象・刘三姐”带来滚滚客源,在相互拉动中实现双赢,使之成为全球第一个山水实景常年演出基地。可见,文化产业园是发展文化产业和增强区域竞争力的着力点,它有利于产业创新、产生“溢出效应”,并形成产业发展的内生性驱动力。
文化是有个性的,成功的文化产业园是有特色的,一定意义上其管理和运营模式不可复制。就此而言,无论是北京的798、宋庄原创艺术区还是深圳大芬村以及西安的“曲江新区”、开封的“清明上河园”,都已成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典范,正成为国内产业园发展的领跑者。其特点是立足本地文化资源,通过全民参与形成文化生产和消费高地,兼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不但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和“会客厅”,还使当地人经济上受益,并提升了文化素质和身份认同感。一定程度上,纠偏了文化产业发展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和追求GDP,很少关注文化产业对增强区域身份认同的价值。因此,必须把文化产业园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体化格局中去定位,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园对当地的多重效应。设立文化产业园,不仅有区域文化经济整合的意味,还契合了文化经济内在的地理维度,成为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一些知名的文化产业园越来越有专业化的地理识别度,这种文化艺术的地方性集聚不仅有利于形成本土化风格和区域文化中心,还因全球化在国际市场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从而使文化艺术的本土化越来越有国际色彩。这种新的文化艺术生成方式不仅改写了国内文化发展格局,还有力地影响了国际文化秩序,更以文化力、经济力参与全球文化贸易体系的建构,而成为全球文化“软实力”博弈的一个支撑点。
当前,在地方政府文化产业业绩冲动和一些学者对园区的片面鼓吹作用下,很多地方以所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发展”模式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建设,通过政策和财政扶持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源、市场、配套设施等要素在园区集聚,凭着优惠政策招商建园,而不是市场力量自发驱动,也不是依靠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自发形成,之所以还能运转,是因政府力量支撑着,否则有的园区早已“空壳化”。如同很多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不是在市场中“做强”,而是依靠行政力量“做大”一样,其实不少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外强中干,难以经受住市场的风浪。文化企业大多是中小微企业,因市场上缺乏成熟的文化企业,一些政府竞相开出优惠条件吸引外来企业,效果并不好,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遵循其规律,通过环境改造和体制建设来扶持和培育市场主体。这需要持续积累、孵化、培育,需要人才培养和创意经验的积淀。因此,要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产业园的孵化功能,切忌功利化的短期做法;同时,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必要的考核、监督,使投资真正通过文化增值获得收益。当下政府主导型园区靠权力推手推出了一些虚假的泡沫,政府的先入为主和强势介入,往往与实际运行在着力点和发展方向上有偏差,说到底,政府应该做环境和政策,产业园的运行和发展应交由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灵验的功能。
三、文化产业园发展要步入正轨
文化产业园建设应事先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从文化发展和资源利用上,当前的很多文化产业园的规划和设计未能妥善处理文化资源的空间特点及上下游产业之间的交融,并配合相关政策使园区实现文化资源保护、活化和城市复兴的目标,多数显示出“就园区而园区”的特点,错失了保护、盘活和转化文化资源优势的机遇。文化产业园关涉城市发展和旧城改造,必须要对城市进行历史文化定位,做到建园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相统一,使其传承和延续历史文脉。既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也要尊重现代已形成的产业格局,并对土地级差状态作评估,对居民生活现状有所考量。只有实现二者的结合,才会避免拆掉有价值的历史街区的极端失误,也避免只讲保护而漠视当地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呼声。
文化产业园建设一定要落实管理和运营主体。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需求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制约因素,有些跨
媒体、跨部门的项目因没有主体来负责和统筹而陷入困境。有些交叉园区或重点项目,应由政府派出的专门管理机构还是由开发区管委会管理,或者具体企业负责,存在着实践主体模糊的现象。作为各种机缘和合力推动的文化产业虽成为社会关注点,但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积累和生产要素的积聚能力有较大差异,如何有针对性地展开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取决于实践主体。从各地实际看,主导产业选择同构、内容雷同、候鸟现象、空壳化现象、运动式发展等乱象,皆因未能明确企业是文化产业的真正市场主体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