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6 10:58: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历史思维导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目前国内一些学校正在进行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一般又称为“五步教学法”,即:课前自学预习―课堂检测自学效果―课堂合作探究―当堂训练巩固―课后练习提升这五个环节。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核心目的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五个教学环节中课前预习、课堂合作探究是主体部分。如何提高预习的针对性及有效性;课堂合作的形式如何;如何落实与体现课堂合作学习的成果;如何将知识内化巩固等问题,我们认为,关键要让学生掌握处理知识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依然具有典型的知识点繁、概念难的特点,学生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高效。
一、思维导图在课前预习环节的运用
1.制图方法指导,思维角度点拨。
改革的起始阶段要有几个课时的关于思维导图的基本方法的入门教学,让学生认识思维导图的相关涵义、理论基础等,使学生熟悉思维导图的基本制作方法。一般我们建议学生采取横排的形式由纸张的中间开始向四周发散。如表述概念的从属关系建议用圆圈图;对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分类建议用树形图或者根状图;表述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建议采取流程图,等等。建议学生在制图过程别注意粗细线条的结合,主要知识用粗线条连接,延伸知识用细线条连接。预习环节前,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要求、教材语言表述内容、知识结构特点等设计相关的预习导学案,以问题的形式展现。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有难易梯度,能够体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如在学习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节课时,教师设计这样的预习思考题:列举秦汉至明清封建君主为了加强皇权,分别采取哪些措施削弱相权。这一题是基础性的思考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取教材关键知识点的能力。教师建议学生可以采取流程图式思维导图把握事件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古代在地方行政区划制度上的演变如何,哪些制度有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本题教师建议学生可以采用根状图,将知识点归类,以“地方行政制度”为中心发散,将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如郡县制、行省制等安排在版面的左边,将威胁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汉初的封国制、唐代的藩镇割据、明清的地方土司制等安排在右边。这种导学在前的思维点拨可以有针对性地提示学生如何合理归类教材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2.学生阅读教材,形成预习笔记。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求依标而不依本,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课时内容的文字阅读量比较大,对学习者的阅读能力要求较高。教材重视史料与史实叙述,轻视史论与史观的说教。有些版本的教材编写甚至没有明确的史论观点,有些属于隐性知识。以往学生在预习课本与记录课堂笔记时,往往采用的是传统的文字笔记和线型的注记。这种笔记视觉单调,内容繁杂,不能直观体现学习过程的重难点问题。有些学生在教材上画上各种线条,粗的细的,并且还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注记。到了高三阶段教材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各种线条,连他本人都不知道复习的重点在哪里。而且传统笔记埋没了关键词,不利于提高记忆效率。如果采取了思维导图作为读书笔记就可以很好地提取教材的关键词,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明确哪些是教材的核心知识,哪些是教材的延伸性知识,哪些是教材的解释说明性表述。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历史学科的知识要素特点将教材以导图的形式进行从局部知识到系统知识的重新建构,真正做到将书本“变薄”。根据自身学习与思维习惯构建的思维导图,可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为高考复习积累第一手材料。
3.学生发散思维,制作个人导图。
预习阶段教师在设计思考题时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特别是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概念或高考的高频考点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散角度,指导学生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发散,对历史知识要进行横向纵向的联系,古今中外联系,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及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构建适合学习者的新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预习思考题:用思维导图展现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异同点。教师提示:选官制度作为一项政府部门的重大政策可以从制定政策的相关因素进行思维发散,即“为什么选”、“选的标准是什么”、“选的对象是哪些社会阶层”、“政策的积极消极影响是什么”等进行思维发散。又如分析一战期间中国经济迎来“短暂春天”的原因时指导学生第一层次的思维发散可以从中国因素、外国因素的角度思考;第二层次的发散可以从中国的政治环境、政府政策、民众的思想观念等角度进行思考,等等。历史学科的概念理解、辨析的难度较大,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指导很重要,对于不同的概念要指导学生从具有共性和规律性的思维角度,推动学生不断形成解决类似问题的思维定势。当然学生在自学阶段和第一次构图阶段会有许多疑问和不足,如个人的思维导图具有内容的局限性、片面性,甚至有一些科学性的错误,这都很正常。发现自身的不足,可以等待课堂探究环节补充、完善。
二、思维导图在课堂探究环节的运用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真正落到实处的开放式、民主式、生生互助式、师生互助式的课堂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自然是不错的。“导学研讨,互动探究”的“先学后教”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需要通过多方面的课堂互动探究检验与强化学生的自学效果,高效实现教学目标。以古代希腊的民主制度这一节课为例,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大跨度的思考题:用思维导图展示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形成不同的文明类型的原因。我主要从以下步骤进行课堂探究环节的操作:分组讨论预习成果――修正个人思维导图――构建小组思维导图――小组代表上台演示思维导图――组间补充修正思维导图――构建班级集体思维导图。下面择要说明。
1.交流预习成果,小组完善思维导图。
本阶段以小组学科长为中心,组织组员交流预习成果,在整合组员个人思维导图的基础上画出小组思维导图的初步概貌,准备在课堂上交流演示。这个过程要求每一个组员都主动积极发言,善于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小组学科长要认真做好笔记,特别要善于把握和及时记录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讨论的时间检查学生的预习作品;可以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可以进一步提示指导学生的思维角度。但是教师一般不涉及问题的具体答案或文字的表述,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及个人的思维习惯,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还是具有相当的开放性的,有的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探究中国与希腊的不同;有的从经济活动的角度进行探究;有的从文化观念的角度进行探究,等等。
2.小组代表上台演示,初步展示合作成果。
本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展现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最传统的方式即上台板书演示。有的学生准备充分,也采取PPT的演示模式。如果采取黑板板书演示形式,教师就要将黑板划分成几个区域,建议学生构建知识的局部思维导图,在文字及线条安排上不要太拥挤,这样才能为接下来的修正留足空间。这个阶段教师要限制时间,要求学生写字的速度要快,不要写详细的文字表述,只要写出关键词就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适应高考的紧张气氛。第一次演示思维导图,大部分学生绘制得并不理想,要么出现知识点混乱,要么遗漏重点内容,要么只是知识点的简单翻版,要么画面比较糊涂、支离破碎,等等。这时允许小组其他成员上台对各自小组的板块进行修改补充,包括知识点的补充,思维角度的补充,主要概念的进一步阐释,等等。课堂上有的学生还从古代中国希腊的教育方式,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甚至是差异的角度进行分析,等等。
3.第二次修正重构,形成班级思维导图。
本阶段主要以教师为主导,整合小组导图为班级集体导图。因为之前在小组讨论、小组第一次修改构建思维导图时,教师就有参与,发现一些好的作品和学生思维的一些闪光点。在第二次重构前,教师选取了几张绘制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其他班级或其他学校师生做的一些好作品。在比较中跟学生讲解绘制过程中优点与不足之处。然后教师以学生上台演示的小组局部的思维导图为蓝本,结合本节课师生的共同理解,将同类知识进行有预见性的归类,进行第二次重构,将小组局部导图整合成班级集体思维导图。比如修改相关表述或者补充相关的内容,有些知识点还要进行位置的交换或者顺序的调整,以发散思维为基本思维模式由中间向四周辐射展开联想,如矛盾联想,类比联想,等等。如果有时候学生的思维凌乱,导图的关键词分散在黑板四周,教师就要进行同类归纳,由众多的零散知识中发现一般规律进行思维的综合。下面是我们构建的古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节课的中西文化对比图:
在构建班级思维导图时由于黑板的空间有限,往往一张图就将黑板的主体部分占得满满的。在发现新的思维闪光点或新的子问题时,或者是一些疑难复杂概念无法用导图的形式展现时怎么办?我们往往用子图的形式在黑板的边缘进行安排,或采取资料卡片的方式进行补充,以形成系统的知识呈现。如下图:
总之,这种班级集体思维导图使学生笔记直观可视,提高笔记效率和记忆效率。学生在课堂上的广泛参与,既培养了优秀的思维的品质,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独创性的作品让他们有了成就感,集体的创作过程培养了他们的团队配合习惯和集体作战的精神。师生的平等互动、相互学习与借鉴有利于建立融洽的课堂师生关系,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进行解题训练、记忆训练、学习阶段反思等,效果显著。
当然,在改革试验过程中我们面临许多不足。如教师自身的经验与理论水平的限制,在思维方法上特别是在解题方法层面,教师很难进行高效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课堂上学生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或班级的集体思维导图,要占用太多课堂时间,有时候课堂上又没法完成教学任务,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脑科学研究发现,心理活动是通过大脑和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大脑神经是一个由中心向外发散的网状神经元,大脑的思维也呈现出一种发散性的网状图像。人脑对信息加工的方式本身就是树状发散式的。思维导图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将发散式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主要使用颜色、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等方式来呈现思维的过程,遵循一套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来呈现知识信息,有利于促进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
思维导图把人的思维用画图和线条形成的辐射发散性结构记录在纸张上,将文字、数字、图形和符号结合在一起,以全脑思考的方式显现在面前,完全适应人脑的结构。合理运用思维导图有利于激发大脑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基于思维导图的学习能够很好地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念,在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中进行得较为广泛。目前,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的学生都在使用思维导图;英国、新加坡已经把思维导图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思维导图已经基本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教育教学机构也已经开始对该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用思维导图提升智力、能力、提高思维水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二、将思维导图引入高中地理的意义
由于应试教育过分注重学习成绩,结果造成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不仅效率低,而且没有主动探索、创造的空间,扼杀了学生的思考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高中地理学科作为一门文理交叉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思想形成和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不少学科同仁积极探索高中地理学习模式的改革,但把“思维导图”引进教学,在学习各环节中充分发挥其优势还是高中地理教学研究的较新领域。
案例 思维方式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32
随着信息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地理在推动我国工业发展和航天科技方面也有突出的作用。因此,学好地理是非常有必要的。高中生处在学习的上升阶段,是祖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学好高中地理有助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高中地理是一门涵盖信息广、知识逻辑性强的自然学科,不仅要求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基础,还要求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和理解推理能力。但是,目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低,学习兴趣不足,语言表达能力差,做题表述不完整,逻辑推理能力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素质教育形势下,利用“思维导图”方式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非常值得推广的。“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是现代化教学领域中相对而言比较新颖的教学模式,即采用文字表述和图像展示结合的方式将知识框架和内容表达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针对高中地理知识复杂、内容较多的现实,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方式既可以从整体上对地理知识有一个认识,又可以从细节上对地理有深入的了解。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地理教学,对于提升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几个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
高中学生在地理课堂中面对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常识往往都会感到头疼,他们没有认识到地理的重要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给高中生科普地理知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对地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踏实学习。高中的教学节奏相对初中要快很多,并且有的地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高中生一提到地理就感到困惑。我在地理课上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大胆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思维导图和教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思维导图仅用简单的线条、图形和符号可以把一节地理课的地理知识,甚至一个单元的地理知识压缩成一张思维图形,非常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各个知识及逻辑关系,减轻高中生的学习负担,帮助他们梳理学习地理的思路。比如,讲到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时,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引入教学内容,分别介绍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以及各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等知识,逐渐画出章节整体章节思维效果图,然后将重点知识教给学生。尤其对常见的天气系统和高低气压的区别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主要原因等考点让学生掌握前后的逻辑形成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记忆。
二、在地理知识复习中应用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复习课主要是针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梳理,争取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可以游刃有余。同时,地理复习还是对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的过程,对于掌握不扎实的知识可以再次巩固。通过地理课的复习,地理教师要帮助高中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重新回顾,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认知模式。在地理复习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更清晰直白的将地理知识的并列与逻辑关系展现在学生面前,让高中生学会整理和归纳,实际做题中能够在大脑中形成思维模式,提高逻辑分析能力。地理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拿出复习的时间,因此复习课就变得更加宝贵。
由于复习的地理知识都是讲过的内容,所以地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加速高中生地理知识的累积。高中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考试时就可以迅速检索出所需的知识点,做到举一反三。比如复习到河流特征的时候,因为这个内容是高考的考点,所以需要重点讲解。我会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然后听取学生的回答,再进行补充。最后,我会在黑板上画出河流特征的思维导图。从思维导图上,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分为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然后在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后面又列出从那些方面具体来描述各特征的要素,通过这样的方式会提高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
三、在地理知识拓展中应用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高中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增加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学习地理并不是简单的听说读写,而是需要动手实践操作,很多地理知识点都需要学生自己去画辅助线或者标记等。高中学生要想在地理方面有所建树,就一定要多学习地理知识,拓宽自己的思路,利用网络开发地理课程资源,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地理教师。地理知识拓展面很宽,需要高中生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在这方面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完成知识拓展。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二》中《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授课时,地理教材上的知识有限,当学生以为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就完全够用的时候,我会告诉学生地理考试中有很多发散性试题,需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拓展程度。所以,我在教学中会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分析出本章节更多需要相关知识,包括中国农业和世界各地农业的主要特点、区域差异、主要农产品、提高农业发展的有效策略以及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其中,区位因素还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我再结合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分析题类型,给学生进行讲解和说明,对于高中生知识拓展非常有帮助。
四、在地理自主学习时应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模式在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
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教师构建的知识框架进行学习,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激发高中生学习的兴趣。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地理课堂上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地理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很多高中地理教师都会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组织课堂教学,使高中地理教学具有新时代的特征。
在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高中生在学习地理时逻辑性差,过分依赖答案或者教师的讲解,自己不去主动的思考,使得考试的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完善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提高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他们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我在课堂上会利用“思维导图”细化每个地理知识点,并由此建立这个知识点相关的地理知识联系图,找出并列和逻辑关系,将难点重点标出,有利于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延伸和提高。比如在一学期快结束时,将整本地理教材的知识全部画成导图,带领学生仔细的本察看和理解,让地理知识更加系统化,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掌握好考点和提高自学能力,从而有助于形成必备的地理思维能力。
利用思维导图激发高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常用到的教学方法,不仅优化了地理知识,还提升了学生的记忆水平,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会不断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高中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上好每一节高中地理课。
参考文献:
G633.55
思维导图也叫做心智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是一种“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具体来说,即是确定“中心信息”,然后利用线条、图像、关键词等向四周发散,形成层次清晰,便于理解,高效记忆的图画。思维导图具备如下几个特点:其一,中心信息是核心、主题。其二,分支具有放射性。其三,分支上下具有关联性。
一、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首先,教师教学设计。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将教材文本设计为“中心”,教材中的每一章作为一级分支,每一节作为二级分支。如此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即显得条缕清晰、一目了然,然后再对每一分支“标注”(如分成重点内容、非重点内容)。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整合多种资料(如网上搜集的图片、补充教材的知识点等),将整合的资料对应的“放置”于每一章节。提高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教学活动也能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其次,学生高效学习。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的“知识体系”相当混乱。学生掌握、记忆了大量知识,但知识不具备连贯性、灵活性。实际运用中(作业或者考试),学生只是盲目的、随机的运用知识。对于分析类题目,缺乏宏观上的掌控。答题时容易出现漏洞,致使成绩不够理想。此外,长期的“知识混乱”,学生难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做不到高效的查缺补漏。低效学习方法,容易让学生丧失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1.课前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地理学习,需要有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过程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才能跟上教师的思路,而不至于“天马行空”。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都能坚持课前预习,但预习的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预习方法不当。大多数学生只是粗略的浏览教材文本,对于相关的知识点零星记录。遇到重点问题,也只是简单的勾画。如此预习方法,不具备系统性、逻辑性,效果自然不好。运用思维导图,能有效的提升预习效率。例如,教学“气候”之前,笔者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在圆圈内写上核心词“气候”,之后引申出许多线条,在各个线条的末端画圆圈,圆圈内分别写上“形成”、“要素”、“类型”、“影响”、“其他”。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框图,这就是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预习的时候,要参照老师所给出的框图,分门别类的寻找相关知识点,填上关键词。”实践证明,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导,学生预习目的性强,方向明确,对后来的教学工作做了良好的铺垫[1]。
2.课堂教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地理教学,运用思维导图,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直观趣味性。众所周知,高中地理需要涉及大量的“图像表达”(或者是根据图像获取信息,或者是根据信息描绘图像)。而思维导图,同样以图像的形式展示,因而有利于学生的记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除了拥有以图像的形式传递信息之外,还包含“关键词”、“符号”等信息载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字、图、符”有机的结合起来,扩大了理解范围,深化了知识程度。相对于传统的板书,思维导图色彩更加丰富,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更容易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思维导图还具有严谨的逻辑性。色彩的不同、分支的不同,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点的主次性。其次,交流互动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应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出一个“核心主题”。之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各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最终构建出系统性的“知识框架”。教师根据学生构建的“知识框架”开展教学,能极大的提升教学效率。
3.课后复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地理学习,需要强化课后复习。阅读文本或者是课后习题,都是复习的有效途径。复习的关键因素,在于抓住重点,主次分明。以重点内容为核心,复习过程可做到有序、有理、有节。通过建立思维导图,能有效的提高复习效率。首先,明确复习方向。目前的题型模式,已从原先的“教材知识”,转变为对题目的“原理分析”。如“区域地理”即是其中的典型。分析区域地理,头脑中应当立刻出现主要的分析原理。具体为:农业区位选择、工业区位选择、城市区位选择、交通区位选择以及热力环流。其次,地理基本规律。具体为:地球的运动规律、地壳的活动规律、大气的运动规律、水文的变化规律以及地域的分异规律。最后,当地区域的地理基本过程。主要包括:当地水循环过程、人口的迁移/增长过程、城市化过程、工业化过程、产业跨区域过程等。总之,利用思维导图,从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过程三条主线入手,即能有效的复习所有学过的知识点;并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补充、总结、消化[2]。
三、结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言而喻,高中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意识,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长期的运用思维导图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需要不断学习,调整教学模式,以更加灵活、高效的教学手段奉献到教学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王庆.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06).
思维导图可以直观地展现各个章节的知识结构,能够有效拓展典型试题,对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的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的要点,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有效记忆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思维导图方式进行地理复习。要实现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有效应用,必须保障能够成功地绘制思维导图。因此,绘制思维导图是成功应用的第一步。要成功绘制思维导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梳理知识点,确定重点内容。在复习课开始的之前,教师要明确整门课程及各单元的学习目标,能够准确保卫地理课本的知识体系,有效安排复习时间。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的方式梳理地理知识点,能够找出本节课或者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并能够将知识点及重点内容一一列出,找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心。第二,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在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研究之后,教师需要根据知识体系的要点,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维导图的设计。在小组设计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然后,小组在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绘制一份完整的思维导图。第三、及时对学生思维导图进行点评完善,插入一些典型例子。在学生小组绘制思维导图之后教师要积极对其进行点评完善,教师要找出学生思维导图的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对于学生思维导图绘制中的成功之处,要积极表扬并推广。对于学生思维导图绘制的不足之处,教师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完善,力图使思维导图能够完美展现知识体系。
二、思维导图在高职地理复习中的应用
1.利用思维导图对高中地理基础知识进行复习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复习中,教师基本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方式进行复习教学的。教师把各个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系统讲解,归纳,然后根据知识要点,制定大量的试题,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离零散的,学习内容是不成系统的,学生对这种学习也是很头疼的。而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基础知识点的复习,通过图像、数字、颜色等多种视觉元素对基础知识点的进行记忆,能够有效增加学生的识记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点知识体系有更深入的理解。利用思维导图制作网络图像,可以亚有效展示整个知识体系,在每个细节处对知识点进行注释,能够促进学生对每个细小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教学《行星地球》的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对这一章节内容进行复习,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对于天体的概念、宇宙物质性、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体积、质量及运动特点等基本内容有系统的了解,教师合理设置一些例题,学生对这个章节的内容就能充分理解和认识,学生的知识框架可以有效建立起来,思维导图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复习的效率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
2.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习题课上的应用
高考试图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利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地理加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a合问题的能力的意义重大。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试题样式,应用地理基础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试题,学生在面对这种试题时,感到有些迷茫,不知如何分析解决问题。而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习题分析,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思维导图(Mind Map)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东尼・博赞提出的创造性的思维工具,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来表达思维的工具。
下面将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节为例,介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思维导图。
一、思维导图的创作
(一)创作步骤
1.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在中心位置开始描绘,将中心主题的关键词“洋流”画在纸的中央,周围留出空白(见图1所示)。
2.让学生分组讨论哪些与中心主题相关的子主题的关键词(如定义、分类、分布、影响等),并在纸上画出(见图2)。
3.在各子主题后,画出二级、三级的子主题关键词(以“洋流的分类”为例,见图3),用三种以上的色彩、图像、符号等形式来突出重点。
4.创作完成后,同学间交流展示,让学生们互相评价,共同分析。
(二)注意事项
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思维导图时,应该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每一张思维导图都应该有一个中心主题,而且是唯一的中心主题,这可以突出思维导图的主题,形成明确的目标。
2.每张思维导图的主干不超七个一级子主题,描述每一个子主题时都只用一个关键词,而不是一段话,因为这更方便管理和识记。
3.由中心至各级子主题的层级数尽量控制在三至五级内,宏观的思维过程细化到具体,这将使得纷杂的思维过程可追溯也可演绎呈现出来。
4.在书写关键词时,一定要精准且易读,描绘不同子主题的分支线条用不用颜色,要用曲线,而不是直线。
二、思维导图的运用
思维导图是从纸的中心开始,然后向四周发散来进行记录的,整个结构像一颗从中心发散的树枝一样,中心写上主题,从中心拉出的线条上写上子主题,再一步步向四周发散细分;而做笔记传统的方法是从左上角开始,一行一行、一排一排往下记录的,这叫线性笔记。
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例,比较两种不同笔记的差异。
从上表中,可以发现思维导图跟传统线性笔记最重要的不同有下面几点。
1.思维导图从纸张的中心开始记录起,中心明确,目标突出;而传统线性笔记是从纸张的左上角开始记录的,平铺直叙。
2.思维导图用“关键词”来进行记录,主题简洁明了;而传统线性笔记用短句或长句来进行记录,较为冗长复杂,不便识记。
3.思维导图用一个从中心发散的多层次线条结构来作为笔记载体,具有极强的发散性,凸显核心主题地位及知识间的相互关联;而传统线性笔记是依照一行行的线条来进行记录的,知识生成性较差,重难点难以突出。
4.思维导图中可以充满大量图像、符号,容易产生视觉刺激;而传统线性笔记的图像、符号很少,甚至没有图像,显得枯燥乏味。
四、结语
思维导图的内涵本质和精髓价值在于放射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然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短时间内并不能有效地体现,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和训练,才能发挥思维导图的真正价值。教师必须把思维导图与学科特色和本校学情相结合,注意过程、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不能急功近利,故思维导图的训练贵在坚持。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导学案的设计需要从教学现状入手,结合具体设计形式的要求,制定有效的导学案设计形式。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对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历史和现实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教师需要以构建有效的教学体系为基础,根据设计形式的具体要求,对导学案进行有效的设计。
一、高中历史导学案设计原则
历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蕴含的知识是无穷的,教师要用现代意识解读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下将对高中历史导学案设计原则进行分析。
1.学生为主的原则
历史和现实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需要起到引导性作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思维是在新课标提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保证学生的思维形式,要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当前具体教学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明确教学重点。自主、探究和合作教学形式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应用,结合学生的能力,制订导学案计划[1]。
2.科学性的原则
历史是一门科学,教师需要科学、准确地进行教学。在导学案设计过程中,需要提前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提倡开展创新知识教学课程,促进师生间互动。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里的知识,整理出系统的知识结构,应用到实践中。
3.实用性原则
高中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是参加高考,教师要秉承实用性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导学案的设计必须兼顾日常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少做无用功,需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到更该用的地方,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时间的作用,教师需要以《考试范围》作为复习教学的指针,将其纳入导学案设计。
二、高中历史学科导学案的设计方式分析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教师需要从教学现状入手,考虑到导学案设计形式、标准格局及设计方式的具体要求,对设计方式进行有效的分析。以下对高中历史学科导学案的设计方式进行分析。
1.制定导学案设计目标
高中历史导学案的设计必须确定有效的导学案设计目标,制定多样化教学方式。高中历史知识比较繁杂,为了对所有教学知识进行总结,要在现有教学平台的基础上,满足多样化教学情境。根据网络化知识图表、多维度控制形式等要求,及时收集相关教学材料,满足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学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在导学案设计中需要以为背景,根据历史变革的要求,以维新变法和和为基础,对思想解放的影响进行分析。导学案的设计需要以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为目标,用批判的眼光认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认识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此类设计形式能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全面的了解,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
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教师需要督促患者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增加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除了需要教师的引导之外,要通过学生的探究和体验学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如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学习《诸子百家》相关知识,需要向学生提出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导学案具体设计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作为重要的标准,不断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根据历史问题的具体设计形式,对重要问题进行自我解析。如果自学过程中存在质疑,就可以向老师请教。
3.建立沟通交流平台
导学案是历史教学的理论基础,在案例设计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课堂是组织学生学习的主战场,但是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需要让学生积极扩展知识见闻,走出校门,开展多种课外教学活动。如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学习《京剧》时,为了加深对各种剧种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其他剧种的材料,包括昆曲、京剧、豫剧、评剧、越剧、黄梅戏、粤剧中,让学生对不同剧种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各个剧种的了解。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教师需要发挥引导性的作用,从教学现状入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评估,制订有效的导学案。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要优化设计形式,使其付诸实践[2]。导学案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据,能指导各项教学活动合理开展,教师要对其引起重视,让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进而提升历史教学水平。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教育事业的进步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更新,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已经成为当前众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本文将分析情境教学法的含义和具体运用,希望能够让其他教师正确认识该教学方法,然后灵活将其应用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理解情境教学法的含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它是一种新型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既可以活跃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氛围,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所创设的一种真实有趣的情境,它能够将学生引入知识的学习当中。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只有在正确理解了情境教学法的含义之后,才能够更好的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根据调查可知,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忽视了情境的创设。例如,当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人教版《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有的学生没有理解吴越争霸的内容,如果历史老师采用各种措施为学生营造充满趣味的教学情境,学生就会对历史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有的高中历史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情境创设对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意义。第二,历史教师忽视了图文史料对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作用。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材中有非常多的插图,这些插图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的,它们可以帮助高中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中的知识。但是当前有的高中历史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插图来进行教学,他们直接对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进行解释,这就大大降低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第三,忽视了多媒体教学。高中历史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提高教学的效率。经过调查可知,有的高中历史教师没有通过多媒体技术来给学生展示历史有关的图片、故事,学生失去了历史学习的兴趣。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人教版教材《》的时候,历史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已经学习了《》,现在大家拿出你们的练习册来做几道题。”所有的学生都非常配合地拿出来了练习册,整节课下来,历史教师反复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和练习册中的习题,他并没有打开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的相关图片、视频,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十分传统,学生难以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刻和直观的理解。第四,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非常僵化,历史学科的教学方式严重缺乏创新,多数高中历史教师将高考作为课堂教学的指挥棒,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质量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第五,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历史教师看来,语、数、英是高中阶段中主要的学习科目,而历史学科处于副科的地位,历史教师在课程设置以及知识点的讲解上过于随意,多数历史课被安排在下午疲惫的时间段,学生对历史逐渐失去兴趣。最后,课堂过于压抑,高中生难以实现个性化发展,按理来说,历史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但是很多历史教师为学生所创设的教学环境十分压抑,他们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将情境教学法灵活运用到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当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高中历史情境教学
(一)创设情境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高中生在学习人教版历史教材《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理解和记忆,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措施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高中历史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大家请翻开教材。”全班学生非常配合地翻开了书本,历史教师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史实进行了详细地讲解,所有的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当历史教师讲解完基本的历史史实之后,他说到:“同学们,你们记住这些内容了吗?”有的学生说有,有的学生说没有。此时,历史教师微微一笑,说到:“没关系,现在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表演教材中的“卧薪尝胆”这个历史故事,然后全班投票选出表演最好的小组。”老师说完以后,全班学生都开始兴奋起来,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情境表演练习,整节课堂进行得十分顺利,这种教学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又活跃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氛围。
(二)通过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
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将多媒体技术巧妙地融入历史教学当中。当高中生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历史教师:“大家下午好!我们已经学完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内容(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并指了指幻灯片中的课题),这个单元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知识点比较细小,为了方便大家记忆,老师将重点的识记内容用课件整理了出来。”学生一边看着课件中的内容,一边用颜色笔在自己的教材上做笔记,这种教学方式相比传统板书教学更具有优势,前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为学生展示较多的历史知识,而板书则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巧用插图和思维导图创设情境
插图和思维导图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将插图和思维导图灵活地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例如,当高中生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插图和思维导图的作用。在上课之前,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从整体上给学生讲解一下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大概过程,他在讲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争霸战争的全过程。当历史教师讲到了城濮大战的时候,他可以让学生看教材中晋文公的插图以及退避三舍的战争图,这种教学方式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四)通过微课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033
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推进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今历史教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高中历史教师就这一方面也进行了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寻求新的教学思路来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故事是历史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故事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还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史料的能力。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实现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一、以历史故事导课,增添课堂趣味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可以利用历史故事进行导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讲授故事的方式来实现导课,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学生就会跟随教师的思路,边听边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利用历史故事进行导课时,还要注意几点:一是历史故事要与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教师以故事导入需要讲述相对简短的故事,故事情节要紧凑,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授“胜利”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开国大典中“28响礼炮”的故事进行导入。学生感受着天安门广场上的人山人海,人们的欢呼声、雀跃声,一起独特的嗓音宣告的“了”的声音,还有那28响炮声,这些声音在教师讲授故事的过程中,学生都能从历史故事中听到、感受到,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就能以最精神的面貌、崭新的姿态来迎接新知识的学习。
二、以历史故事设疑,培养学生思维
疑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故事来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在故事讲述前提醒学生注意故事的情节、细节,教师会就讲述的内容进行提问。这个环节就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注意到故事上来,边听边记忆和思考。比如在“开国大典中28响炮声,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是28响炮声,28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学生带着问题通听故事,对问题中涉及的内容就有深刻的印象,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三、以历史故事证人,刻画人物形象
学生获取历史信息主要是通过历史人物传记。历史传记中通过对该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的记录给学习者留下了史料证明。如果你只是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来刻画一个人的形象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不能从“无私奉献”中体会到雷锋的精神,在讲授历史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也不能简单的口头讲授,而要通过历史故事来刻画人物的形象。比如,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对于秦始皇的人物形象教师要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他的贡献,比如统一文字、修筑长城,教师在讲授奉献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故事引入,让学生在故事中w会到这个人的形象。另一方面就是他的行为造成中华民族的损失,这一内容教师可以讲授“焚书坑儒”的故事,将其愚化平民、损害传统书籍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眼前。
四、以历史故事明理,引发历史思考
“读史使人明智”,其中“智”指的就是明白事理,通情达理,历史故事具有明智的作用,使读者在读过历史故事之后能够从中学习到自身需要的东西,并且能够汲取其中积极的因素,将其转化为生活中约束自己行为和思维的事物。历史故事中记录的是人类的过往和经历,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解读,了解古人的所作所为,从故事中认识他们的成功经验,总结他们的失败教训。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就能提高自身问题分析的能力,学会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要充考虑到历史故事的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和其中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利用历史故事启迪学生,不仅能够满足他们学习的兴趣,还能拓展他们的视野,从而达到使人明智的效果。
五、以历史故事强化,优化课堂效果
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实施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倡导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经过多年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笔者以为,高中历史学案导学平台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试从理念、原则和设计三个层面来探讨高中历史学案导学平台的构建。
一、高中历史学案导学平台的基本理念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建构性学习,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在心理表征过程。学习的生成过程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新知识)相互作用,主动地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主动地建构新知识或信息的意义。他们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张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但教师的指导成分要逐渐减少,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走向自主学习便成为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必然选择。
以教导学,是教学的铁律之一。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是学生还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以教导学,教师的“教”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学”在于自主、独立的学习。
高中历史学案导学平台是由多层次的学习目标、多样化的学习情景、网络化的知识图表、多维度的问题组、多视角的情景材料、多元化的信息源等内容整合而成的导学助学系统。它立足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实质上是教师有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二、高中历史学案导学平台的构建原则
1.探究性原则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要的是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在学案导学平台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为学生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书本上间接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到的。
2.置疑性原则
“疑”是激发思维的线索,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这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要积极创设研究历史问题的情境,精心设计问题组,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对重要历史问题“自我设疑”,并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3.主体性原则
在学案导学平台的设计中,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点不仅要在学习活动的时间上得以体现,还要在以学生思维活动、认知过程为主体的这一更深层次上加以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是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关键,要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交流活动中实现陶行知所说的“六大解放”:大脑(思维)的解放,眼睛、耳朵的解放,手的解放,嘴的解放,空间的解放。
4.开放性原则
首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其次,是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本学科教材,要实现本学科教材内容的扩展、跨学科综合和超时空联系。第三,是学习时间的开放。学习时间不能只局限于课堂45分钟,还应延伸到课前课后。第四,是空间的开放。课堂是组织学生学习,实施教学的主战场。但不能把学生封闭在课堂,要适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围绕学习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校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在活动中训练各种能力,增长才干。
5.过程性原则
要改变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简单做法。把学习的重心由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到学生自主探索上来,让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
三、高中历史学案导学平台的框架设计
学案是实施学案教学的基础,学案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自学的质量、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师必须在深入研究和分析课程标准、教材,广泛研读各类参考资料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学案。
1.框架设计的基本要求
(1)导学性和助学性相统一。学案是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系统方案,必须设计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分析和学习方法提示等内容。学案又是辅助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既不能是教案的翻版,更不能取代教材。
(2)目标的多样性和导向性相统一。学案是较全面的导学助学体系,它的目标体系也具有多样性:辅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历史认识能力和学科基本技能。但在“兵分三路”同时,也要突出“主攻”方向,学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塑造学生创造性人格特征”这一中心目标。
(3)完整性与层次性相统一。学案内容可根据导学、助学、训练(培养)、总结、评估(检测)等功能层次,设计学习目标、学法提示、重点难点分析、知识结构(或知识图表)、辅问题组、释疑解难、教材材料解析、质量检测、资源库等项内容。
(4)基础性与能力性相统一。学案不仅要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的预习、自学与复习。还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学案导学平台的框架结构
(1)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分析、学法提示。这三项内容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确要学什么,怎样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习效率。
(2)知识结构(或知识图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论述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时指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好的模型里,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科学的知识结构,不仅把相对散乱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规律等历史基础知识条理化、层次化和体系化;还提示了历史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益于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与掌握,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设计科学的知识结构是学案设计的重头戏之一,设计时应注意:①必须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可适当进行必要的补充;②图表符号要科学、美观,既实用又赏心悦目;③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条理清晰;④内容要全面,详略宜得当;⑤语言要简洁、精炼、准确;⑥忌越俎代庖,教师的任务是运用有意义的图示符号构建知识结构图表,并设置提示性质的有效信息目(如原因、目的、性质、特点、作用等),至于具体内容,则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添置。
(3)辅问题组。结合知识结构和教材内容,适当补充部分材料,针对性地设计一系列辅问题组,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性环节。问题组的设计既要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问题的设计标准:①合理性。问题中隐含的已知判断必须是正确的,若是有错误则问句不合理;问题中隐含的已知判断也必须是学生学习过的内容,或是与学过的知识密切相关的史实,如果学生不具备回答问题的“已知”,则问题无疑是对牛弹琴,强人所难,当然也不合理。②针对性。问题要能够反映学生求知的实际要求,针对性强。必须问在教学目标的要点之处,问在学生有疑之处;还要能够在学生无疑处设疑,针对学生思维的误区设疑。③量力性。问题要难易适度,量学生学习基础之力,问学生能力所及之题。问域清晰,生答域在学生近期的知识,能力发展区内。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肯“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种问题可以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④渐进性。问题组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问题组是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系列的有机组合。组内问题要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一问接一问,环环相扣。这样的问题组合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达到最佳思维状态。⑤思想性。问题的思想性是体现历史教学德育功能的重要方面。出题时要注意把握思想性原则,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得到认知与情感双丰收。⑥启发性。缺乏思考价值的简单问题和脱离学生、教材的复杂问题,都没有研讨的意义。出题一定要注意它的启发性,角度要有变化,题式要常翻新,让学生有新鲜感,能受问题的吸引和启示。一般说来,需要掌握比较多的已知判断才能解答的问题才富有启发性,它会问出一个思考过程,能吸引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出学习的热情来。
历史问题的类型:①概述题。要求学生概括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历史人物活动的主要事迹,历史现象的归类综合或科技文化的分类整理等。②评述题。要求学生列举历史现象、事件或人物的活动,进行夹叙夹议的评论,说明对有关史实的看法。③论证题。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观点或结论,综合历史事实进行分析论证。④比较题。要求学生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比较对照,归纳其相同点或不同点。⑤史料辨析题。要求学生准确辨别习题引用的史料与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经过准确的判断、分析,回答相关的问题,或就史料的是非曲直发表自己的见解。
(4)释疑解难。针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疑难杂症”,指导学生如何化繁为简,变难为易,逐步突破难点。重在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特别是要帮助学生排除思维上的障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92-01
一 导学式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存在以下问题:
在教学模式上,往往不能结合高中历史教育的特点,进行一种注重成效的教育。教师离不开“灌输—考试”的基本模式,学生离不开“识记—应试”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评价上,往往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因而出现片面地以学生的书面试卷分数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对学生则缺乏实践活动状况的评价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使得高中历史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实施素质教育,显然需要历史教师对既定的高中历史课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其中,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
二 导学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第一,从教育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认知和智力开发方面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因此,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高中历史课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二,从心理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辨,课堂气氛会由此变得活跃,从而打破原有的“满堂灌”的沉闷格局。
第三,从实践角度看,中学高中历史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将所学内容在知行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导学式教学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学、讨论、启发程序中,通过其自主学习、自由发表见解,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 导学式教学程序及其实施过程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对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造,是一种既不重教也不重学的“夹心族”。其教学流程图式: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结。
1.自学教材
这是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其内容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完成作业目的是在这一进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安排好课堂自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进度。通常自学教材安排在课前或课外,但这既占用了学生作息时间,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可安排在课内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后,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效果是较好的,在学生自学教材时,教师应巡回指导,了解学生中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疑点,有利于讲课中有针对性地更好地因材施教。
2.讨论交流
这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正式启动阶段。旨在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通过讨论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通过讨论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培养能学习、会学习、有创见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课堂讨论题目来源有二:一是在自学教材过程中,学生间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发生分歧,或者对课本结论提出怀疑时,教师不作正面回答,将分歧点或疑点交给学生讨论。二是教师在备课中,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
3.做好对学生讨论的启发指导
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要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个性、知识等现状,把师生关系确定为平等的关系,共同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耐心地说服教育,使课堂讨到和谐而有成效。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进程加以调控,并不时地把讨论气氛引向和谐、激烈,避免讨论走入死胡同或因缺乏气氛而停止。
4.第四阶段,练结
通过练习、复习、小结、行为训练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体系中去,并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行动。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在每节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达不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历史作业需要注意多样化,既有口头、书面,也要注重实践活动。
第一,加强阅读指导,开拓学生视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运用理论知识,联系社会热点,开展演讲比赛,指导小论文写作。
四 导学式教学模式运用的几点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