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古希腊艺术的特点

古希腊艺术的特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07 11:23: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古希腊艺术的特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古希腊艺术的特点

篇1

中图分类号:J305文献标识码:A

古希腊是欧洲古代文化艺术的发源地,希腊文化在哲学、文学、特别是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对后来欧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深远的影响,其中希腊雕塑更可谓是希腊文化的光辉代表和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典范。德国18世纪著名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在他的《关于在绘画和雕塑中模仿希腊作品的意见》中对希腊雕塑作出了总结性评价:“希腊杰作具有一种普遍和主要的特点,这便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正如海水表面波涛汹涌,但深处总是静止一样,希腊艺术家所塑造的形象,在一切剧烈的情感中都表现出一种伟大和平衡的心灵。”几乎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惊叹古希腊雕塑的伟大深邃与精妙。它离我们的现代文明越久远越散发出夺目的光芒, 他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古希腊雕塑的萌芽期

希腊地处地中海沿岸,海湾曲折,土地贫瘠,居民大都从事商业和外出殖民。那里风和日丽,气候温和,使希腊人自小养成了活泼快乐的本性。随着希腊人民居住地域的扩大与东方贸易、文化交往的发达古希腊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文化建设初具规模。文化的普及和发达,给希腊雕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荷马的史诗、阿里斯托芬的戏剧、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对美的哲学探讨等。

一般认为希腊雕塑其题材大多源于神话传说及体育竞技等。

神话传说使雕塑艺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希腊人信仰多神论,认为神与人有着同样的属性, 同样的身体。神就是人最完美的体现,这是希腊宗教神话的最大特色。并以现实的物质条件来想象虚幻的世界, 而建筑和雕刻则是最好的手段。因而在艺术的具体表现中, 则以社会上起初的人为榜样,典范式的真人就是神灵的标准,如《雅典娜》、《命运三女神》等大量的神话故事依然如此。“美神”维纳斯就是一个神化了的美少女,还有“酒神”、“战神”等,无不是完美的男女人体,他们健壮优美,这也与当时希腊民族崇尚体育、运动的风俗分不开的。这种自然性和现实性的艺术风格延续到文化历史上和各个时期。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希腊神话不是希腊文化的武库,而是希腊的土壤。”这样对客观“真”的追求,也是美学思想在希腊雕刻艺术中得到完美健康的发展之根本。

希腊的体育竞赛最初也是与祭神、敬神有关,国家城邦的形成使参加比赛的人很多,体育开展十分普及。著名于世的奥运会皆以强壮的男性参赛闻名, 以展现身体的矫健和肌肉的刚强为自豪,并演进为当时的优秀运动员塑像的习俗。这些雕像安置在希腊最神圣的地方,供全体人民欣赏和瞻仰,是同神一样的圣物。 战争需要强壮的身体, 希腊人为胜利者建立纪念性的雕像, 导致了希腊雕塑对人体自然美的讴歌与塑造技巧的逐步提高。

这一切有机的因素铸成了古希腊雕刻美学思想的柱石, 使雕塑艺术达到人类文明的顶峰。其题材和表现手法也开始多样化,不仅有神明和运动员,还有骑士、战斗者、侍者、青年男女雕像及人像等。总之,其内容越来越丰富。

二、古希腊雕塑的发展、繁荣、衰落期

古希腊雕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古风时代、古典时代、希腊化时代。

古希腊雕塑一直沿续着现实主义道路向着艺术的殿堂循序渐进。从古风时代初期《萨维斯女雕像》、《贵妇》、《科尔》等作品中不难看出, 这时期的人体雕塑动态显得板正、严肃、几何化简朴, 曲线的微妙, 空间分布匀称, 表面光滑, 方肩和一脚向前的特点。随着艺术的发展, 又有了新的变化, 脚向前迈了出来,手也离开了身体, 腰间有了空隙, 眼睛张开, 姿态显得生动, 如《保狄奥斯》、《阿波罗》等雕塑, 它反映了早期希腊艺术家颇有特色的现实美学观念。古风中期雕塑艺术快步进入了写实阶段, 如《力神海克力斯》、《克狄奥斯》等。此时希腊艺术家追求对象骨骼和肌肉结构的刻化, 不仅结构严谨, 而且作品有一种相当的厚度, 衣纹处理较自然写实, 模仿自然的写实与理想化相结合的造型艺术的美学思想初露锋芒。 到了古风后期,雕塑中的人像、神像的嘴向上都具有微笑表情,被称作古风的微笑, 就连倒下的战士也不例外。雕塑人体姿势的表现更趋向丰富和自然, 优美的人体曲线冲破古朴观念, 从定型化的传统束缚中逐渐解脱出来预示着古典时代的到来。

古典时代早期的雕塑比较有特色,有静止站立和运动的雕像。站立的雕像中,较有特色的是奥林匹亚宙斯神庙上的阿波罗像。雕像采用一条腿支撑全身重量,又通过尺寸、比例的巧妙处理,使它具有了完美的平衡,显出肃穆的雄伟。运动的雕像当属米隆的《掷铁饼者》,雕塑大师米隆把握瞬间动势,理解人体肌肉的变化,把运动中一连串的动作准确地浓缩到一个简单的典型的姿态中,使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形式和内容得到了最佳的结合,达到高度的统一,把瞬间凝为永恒。米隆的学生菲迪亚斯是古希腊最伟大的雕塑家,他的名字几乎就是希腊艺术的象征。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达到了顶点,其技艺也炉火纯青。他最大的成就就是主持了雅典卫城的修建,领导了卫城主体建筑著名的帕特农神庙的全部雕刻。 他潜心设计的长525 英尺的模浮雕饰带, 描写的是天国一行列向雅典女神朝贡的情景, 360 多个人物和200 多头马牛羊, 声势浩大, 构图别具匠心, 无论人物中男女老幼, 着衣和, 成群或单一人, 皆互相照应, 曲折变幻, 丝毫没有零乱和重复的感觉, 构成一幅线条优美、节奏明快、统一协调的绚丽图卷, 它是雕塑艺术中的史诗之作, 是现实主义与理想美相结合的艺术典范, 体现了古希腊雕刻美学思想的精髓: 即忠于自然, 又净化自然, 来自自然, 又高于自然, 充分发挥了想象力, 表现出崇高的艺术理想和美学风尚。神庙内部高达11米的雅典娜女神也是菲迪亚斯的作品,整个雕像让人体会到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这一时期的雕塑,开始体现人体各部分比例的协调。著名雕塑家波利克莱特斯的《法则》一书专论人体比例关系,指出头长是身长的七分之一,并以自己的作品《持矛者》加以论证。公元前4世纪,希腊社会内忧外患,城邦之间战争不断,人们开始关注人性,雕塑家也开始表现人的内心活动和人的感情。在雕刻上菲迪亚斯的“崇高样式”转变为雅典人雕塑大师普拉克西列特斯所造“优美的样式”,他提倡平缓的“S”造型,取代了波利克莱特斯的人体比例的法则,成为这一时代作品的特征。他的作品《尼多斯的维纳斯》,被后人当神的典范。

之后,进入希腊化时代,重神和英雄史诗的空想观念被扬弃了, 产生与前代不同的现实主义艺术岁月和格调.,表现强烈的人的个性,优美典雅或愤懑绝望的作品都大量出现。优美柔和的作品,如萨摩屈拉克的《胜利女神》,是一座纪念公元前306年击败埃及统治者的纪念性雕塑,石基被雕成船首状,女神挺立船头,吹响胜利的号角,两翼张开,被风吹起的每一个皱摺都表达了一种欢乐的情绪。崇高和优美的样式在这一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又如享有盛名的雕像《米罗岛的维纳斯》,女神从脚到膝,从腰到头顶的的运动形成和谐统一,腿上的服装绉结沉重厚实,与上半身形成鲜明的对比, 形象高度完美,带来了无限的美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垂死的高卢人》,《杀妻后自刎的高卢人》和《拉奥孔》,表现强烈对比中骚动不安的情绪或痛苦的表情。悲壮的雕塑《拉奥孔》, 是一座具有金字塔式构图, 既稳重又有变化的群雕, 作者以娴熟的技法表现拉奥孔祭司, 因他警告人民不要把希腊人留下的木马拉进城里而得罪众神, 神派巨蟒把拉奥孔父子3 人缠死的情景. 这是人与神的激烈冲突, 拉奥孔父子在绝望中挣扎, 呼喊及其痛苦的表情, 扭曲的肌肉,紧张不安的姿态,两个男孩子浓烈的希腊风格的塑像, 具有不可言传的悲壮的美感, 体现崇高美的风尚, 是前所未有的,它为世界雕塑史揭开了表现悲剧性群雕的序幕。

古希腊雕塑艺术到希腊化时代已走向了终点,被罗马艺术取代,艺术有了新的发展。

三、古希腊雕塑的特征及艺术魅力

篇2

一、爱琴海(公元前3000―前1200年)

古希腊文明的历史是在地中海东部爱琴海诸岛屿,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西部,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沿海地区和西西里岛展开的,其历史与整个地中海密切联系。

克里特岛拥有良好的陶土资源,那里的人很早就拥有制陶技术,作品有几何纹样的手制陶器到较复杂的轮制彩陶,达到了当时欧洲最高的工艺水平。克里特人特别喜爱经营园艺和培植菜蔬,因而瓶绘对象多以此为主,植物花纹趋向简练,富有变化韵律,且球形硕口两旁有短提耳,淡雅的浅灰色调上构以简单大方的几何性百合花,与瓶体结合得天衣无缝,显得尤其典雅,稍晚一些则以海景和植物样式的陶器为主。公元前15世纪左右,克里特陶器艺术衰落,因为过于细腻拘泥,逐渐失去了活力。

二、古希腊时期(公元前12―前1世纪)

古希腊是多城邦组成的民主制国家,古希腊神话故事是它的艺术土壤,对此时期的艺术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人们在幻想中不自觉地运用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与社会形态,是今天艺术的宝贵资料。虽然古希腊神话也是人们企图征服和支配自然的一种幻想,但它不同于埃及宗教神话,古希腊神话内容更丰富,不是以单调的故事形式,而是用艺术的哲学形式流传下来,它包含了更多的理智成分和探究自然奥妙的愿望,更多地孕育着历史和哲学观念,同时反映着人们的伦理观和美学思想,用人的面貌想象神,赋予神的形象以人的面貌性格和思想感情。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大多反映了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是基于生活折射出艺术的思潮。

1.荷马时期(公元前12―前8世纪)

荷马时期的陶瓶典雅大方,其形体多样(两耳张口、两耳细颈、扁圆形瓶等),大多是环形波浪线、并行线、交叉线、万字形、三角形等简单的几何形纹样,而且陶器匠人还陶瓶形体本身结合花纹,表现出完美的呼应。随后象征性的几何契形鸟兽、人形纹呈带状分布,有严肃规整的装饰意味、如哭悼死者、送葬行列、陆战、海战、比武等含有宗教意义的严肃的场面。

2.古风时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480年)

古风时期带有希腊早期艺术那种清晰的力度和才气,焕发着熠熠的光辉。此时期的某些商业动机,艺术题材采用东方习用的花卉、动物、神兽为母题。远销海外的瓶绘带有黄褐色、棕色、棕黑一系列的暖色,稍微有点东方装饰意味的花卉纹样。这段时期可以看作是一个过渡时期。贸易关系使得古希腊人暂时没有摆脱一种程式化的装饰题材局限,商业动机制约着艺术家之手,使得接下来的艺术形式姗姗来迟。当然不仅在于这一个原因,艺术之路本身就是曲折的,不断进步的。在敷色描画时,考虑到器皿的造型和不同的装饰效果,即使描绘复杂的场面,其构图、结构、比例、色彩与瓶身依然呈浑然一体的效果。而艺术家出色地完成了实用及美观相结合的变革。

随着神话体系的成熟,以神话为表现主题的艺术形式走上了历史舞台。并推动着希腊艺术走向辉煌。公元前7世纪末6世纪初,所谓的“黑像式”终于拨开云雾,散发出它的光芒。黑绘风格的特点就是在器皿的表层赭色的基础上用黑釉勾画出人体或动物的简约轮廓,然后在被描绘的部分敷以黑色,细部勾勒衣衫和发髻,形象如剪影,装饰感强,虽缺乏立体感,但与几何式相比,更富有变化,生动地反映了古希腊多彩的生活。此时期署名成为风尚,有陶瓶的作者,也有瓶绘作者,可以看出当时分工的细致,也说明当时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公元前530年至公元前525年左右,最早的红绘大师继承并发展了埃克塞基亚斯的传统,表现手法强烈,清爽朗晰,有时又有点造作,有一种暨主庇西特拉图时代奢华的风尚。即使黑绘可以画得相当细腻,但总有一种平铺直叙的感觉,缺乏绘画性,使得更善于表现深浅、粗细、长短、曲直、细节的“红像式”诞生了。此时期的瓶绘家受到社会的尊重,风格兼有开阔和典雅两种。从“红绘”一开始出现,新旧风格激烈的竞赛就没有停止过,多种形式在同一个陶瓶上出现。瓶绘家也不断地对自己革新,投射出古希腊人对艺术的追求在和谐理想的旗帜下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呈现不同的艺术面貌。此时已经对人体有所研究,能够表现剧烈的运动。

3.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90年―前1世纪初)

此时出现具有绘画性的一种手法,就是在瓶身敷以白色,自由地运用黑、深绛、黄、赭、红和蓝进行色彩造型。此时神话题材更加严谨,开始着手于人物精神和面部表情,运用线的透视和明暗手法,表现生气勃勃的真实自然,之前都是“散点透视”,没有复杂的明暗变化和细致的色调关系。焦点透视和明暗手法的采用影响了后来欧洲绘画的发展,推动了新的绘画空间观念的诞生。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长期的战争使人民内部矛盾激化,贵族专制抬头,对光荣的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以及未来的怀疑交织在一起,使当时的思潮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人们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单纯地看待宇宙,科学和神学、唯物和唯心的斗争,艺术的全民性和英雄主义慢慢消失了,社会中的斗争反映到艺术中来了,而各种不同的艺术倾向和流派则反映了不同的,甚至是敌对社会的思想。

公元前5世纪中期出现了白底彩绘瓶画样式,这样的绘画形式给了人一种亲切感,表现手法更加自由,人物形象柔美秀丽,素描关系强烈。在此时期,黑绘风格在技法上巧妙地运用白色勾出线条,描出装饰图案。古典后期出现了一种有趣的题材,那就是对希腊悲剧、神话或当地人日常生活作大胆、怪诞的喜剧处理。阿斯提亚斯的一件红像式巨爵图画就是真实的写照,把这样一个画面作为陶器装饰,说明当时的瓶画艺术已经深深地世俗化了。

其实希腊化时期的瓶绘辉煌页章已经翻过去了,传统意义上的陶瓶在这时期只作为丧葬礼祭品或者运动奖品这些特别用品,因而随着希腊社会阶层化的严重性进一步加深,享乐主义和炫耀思想与以前的俭朴传统起了很大的冲突,从事陶绘的艺术家渐渐地把注意力转向了别的工艺行业。

篇3

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的“不平衡关系”的命题,是一个经典的命题,也是一个被后来的研究者不断解释的命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所以如此,乃是不同的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那段手稿中极其简约的、带有思路性并表现为提纲式的话语进行了不同解读,并得出不同意义的结果。例如,早期关于“不平衡关系”是“现象”还是“规律”,的争论和马克思的立旨是在“平衡”还是在“不平衡”的争论等。当然,这些争论的目的都是力图恢复、还原或逼近这个话题的原始意义,但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还原理解,确非易事。笔者认为,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还原理解,第一,要知晓的基本原理;第二,要对马克思关于“不平衡”理论表述中所提及的一些重要的范畴、概念(比如“艺术繁荣”、“古希腊的艺术形式”、“历史形式”等)的含义进行必要的界定和梳理。否则,概念理解上的稍稍差异,便会导致话语意义理解上的谬以千里;第三,要结合文本语境与时代语境来理解马克思的表达思路。本文力求运用以上三种方式来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不平衡关系”的命题。

笔者认为,马克思提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的“不平衡关系”的命题,是在承认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是平衡的基础上提出“不平衡”的。

要解释好这样一个悖论性的话题,我们首先要重新解释“艺术繁荣”的含义。“艺术繁荣”(又译作“艺术繁盛”)的含义有两个义项。第一层的意思是指物质“硬件”方面的艺术繁荣。艺术产品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产品,但它要得到“实现”,必须借助于物质载体,比如规模印刷、优良的纸张、精美装帧、大量发行、旺盛的读者购买力、传播与交流速度的快捷等。这样的“艺术繁荣”都与物质生产分不开的,甚至包括作为社会分工而独立的有闲阶级(包括专门的思想家、艺术家等)的出现,也都与物质生产分不开的。第二层意思是指艺术作为特别个性化、主观化和精神创造性特别强的“软件”方面的艺术繁荣。“软件”方面的艺术繁荣又可分为两点。第一,以不可再生性的特有思维方式为标志;第二,以一个、凡个或一批作家高质量、高品位的艺术品的出现为标志;而这些高质量、高品位的艺术品的诞生,主要依赖于艺术家非常个性的卓越的思想力和艺术表现为等。

就“艺术繁荣”的第一层含义来说,马克思承认物质生产的进步与繁荣是平衡的,成正比例的;就“艺术繁荣”第二层含义来说,马克思又认为物质生产的进步与艺术繁荣是不平衡的,不成正比例的。这样,马克思就从“艺术繁荣”的第二层含义,否定并批驳了庸俗的自然唯物论和庸俗的生产力决定论。不平衡的“艺术繁荣”是作为一种比喻的案例镶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书表述中,的。马克思虽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没有明确地说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的“硬件”繁荣,是同步的、平衡的、成正比例的,但是这样一个结论,笔者认为,应是包含于马克思思想逻辑之中的,这是的基本原理。整个的精神文化形态的“硬件”繁荣,都可纳入这一机理之中。

马克思的“平衡”论,可以从两个方面得以说明。第一,可以称之为肯定性平衡。所谓肯定性平衡,就是物质生产(实指物质生产力的进步和与之相道应的物质条件的进步)与艺术的“硬件”繁荣是平衡的成正比例的。也就是说,随着物质生产力的进步,艺术发展的“硬件”也随之进步与繁荣。前面所举的规模印刷、优良纸张、精美装帧、大量发行、旺盛的读者购买力等,即此。甚至包括作为社会分工的有闲阶级(艺术家是其中之一)的诞生,也是物质生产力进步的结果。第二,可以称之为否定性平衡。所谓否定性平衡,指随着物质生产力的进步,替代了历史上曾经一度盛行和繁荣的艺术存在的“硬件”方式。马克思说,史诗《伊利亚特》,作为艺术存在“硬件”方式(指口耳相传的存在方式),随着“活字盘甚至印刷机”的诞生,便会随之消失。马克思说:“随着印刷机的出现……,史诗的必要条件岂不是要消失吗?”“史诗的必要条件”,就是指史诗的前后代口耳相传的“硬件”的艺术存在方式。否定性平衡,可以理解为一种繁荣替代了另一繁荣:一种进步的新的硬件的物质样式替代了一种落后的旧的硬件的物质样式。

篇4

一、古典意识的建构与发展

(一)以“纯粹”为立足点

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德国仍旧处在一种四分五裂的状态中:经济上,尽管整个欧洲大环境上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蓬勃的上升趋势,但德国仍没有统一的关税及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政治上,国家分散,领地繁多,多达三百多个领土严重阻碍着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建立;宗教方面,如火如荼的宗教改革与势力强大的反宗教改革相互倾轧,矛盾重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的启蒙运动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任务: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心理。再将视野拓展至整个欧洲,此时,随着庞贝古城的开掘,人们又对古希腊这样一个主体自由的时代产生浓厚兴趣,学术界又将讨论的重点转移到了对古希腊造型艺术的论争上,这无疑对当时迎合贵族上层趣味的“伪古典主义”巴洛克艺术产生冲击。由于现实世界并没有给当时的德国的文艺创作带来可供参考的经验,在于模仿中创立新路的过程中,德国艺术家们将目光转向对古典的追寻。温克尔曼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以《古代艺术史》作为他古典意识思想的集大成的著作,他用古典意识探寻古希腊的艺术遗存,用古希腊“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理想美,去弥补现实生活的自由的缺失。在《古代艺术史》中,他明确的谈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区别性,他认为,古希腊的艺术具有一种原生的典范性,而古罗马艺术则是派生的、是模仿的,因此,古希腊的造型艺术才不同于古罗马的派生出来的诗或文学,具有“纯粹”的美感。就是这种向古希腊艺术的“纯粹”性回归的过程,为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心理奠定了基础。

温克尔曼提出的古典意识,既不同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那种缺乏系统理论而以实践为基础的古典回归,也不同于英法新古典主义的那种向王权靠拢的古典主义,德国的古典意识更为的纯粹,越过带有复制与模仿色彩的古罗马,直指古典文化的黄金时代古希腊,目的性也更加明确:摆脱英法长久以来的文化影响与控制,走上独特的、带有德意志文化标签的本民族的文化建设上来。

首先,莱布尼茨以“单子论”学说,奠定了德国在文学与哲学学科上的理性主义的基调,对文学与艺术的研究也将理性主义作为判定的标准,温克尔曼的思想自然也深受莱布尼茨的影响,他认为,古希腊的造型艺术正是由于以理性为创造内核,才使得其造型艺术具有纯粹、高贵、静穆与节制等特点,才使得古希腊的艺术具有理想美的特征。其次,美学之父鲍姆加登正是在莱布尼茨“单子论”学说的基础之上将其理论哲学化、系统化,才第一次真正将美学学科独立的展示在大众面前。受鲍姆加登的影响,温克尔曼在对造型艺术的解读中重视感觉与表现,强调将个体美与理想美相结合,由此开创了以艺术风格的分期及解读作为研究的中心,以发展史、风格史带动整个艺术领域创作的研究。

二、古典意识的审美诉求:基于启蒙视角的艺术论争

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的一句“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开启了考察诗画关系的历史。于十六世纪发现的拉奥孔的雕像群堪称是古希腊雕刻艺术的杰作。在启蒙时代,温克尔曼开启了德国古典意识的研究先河,并发表了《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及《对〈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的解释》,在这两篇论文中,温克尔曼表示了他的关于诗画关系的看法。在对拉奥孔的解读中他认为,尽管拉奥孔被巨蟒缠住痛苦万分,可在雕像中并没有表现出拉奥孔的极端痛苦和强烈的感情,所展现出来的只是微微叹息的表情,就像大海表面偶有风浪,可在深海之处却是平静如水。如此,温克尔曼认为,古典艺术正是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为最高追求的理想之美,由于以节制、静穆为美,他提出能代表这种最高的美的,就是神,而自然存在着的人只能不断的接近这种美,而不可能达到神之美。此外,温克尔曼还将这种静穆之美赋予了道德的内涵,认为希腊诸神正是在以坚忍之态面对困难,面对痛苦仍保持心态的平和静穆,这即是人性的最高的完善,那些稍纵即逝的激情并不长久,而表现出这种感情的狂热的作品也是平庸的。温克尔曼将诗画理论更进一步的理论化,而莱辛则是在温克尔曼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探讨了美与真的联系。在他所发表的《拉奥孔,或称论画与诗的界限》一文中,提出了不同于温克尔曼的“道德决定论”的“艺术决定论”。莱辛认为,尽管表现出英雄的软弱,可这并不影响英雄履行自己的职责,具有英雄般的行为,却也有普通人应该有的喜怒哀乐,这才是一个真正有人气的英雄。雕刻成的形象只是停留在了哀痛到达顶点时的一刻,而哀伤只会破坏美感。在莱辛看来,具有人同样的激情与喜怒哀乐才更有个性、更有创造力。这更代表了一种进步的观点――不以抽象的圣人标准将所有人物套上道德的外衣,而是更加注重个性与创造性、改革性,对个性化的特征更加包容,这更加是一种回归古典、回归希腊的精神。

在《古代艺术史》中,温克尔曼将古希腊的艺术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前古典期、古典时期、古典后期以及希腊化罗马期,与此相对应的产生出了四种风格:远古风格、崇高风格、优美风格、模仿风格。在对古希腊造型艺术的深入研究中形成了系统的风格理论。

第一阶段远古风格主要是指菲迪亚斯之前的艺术风格,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古钱币形成,温克尔曼认为,这一时期在古希腊整个艺术史上持续的时间最长,且认为这一时期的风格刚毅有余但优美不够;第二阶段崇高风格是从菲迪亚斯至留西波斯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是古希腊艺术的鼎盛时期,风格从刚烈逐渐转向柔和,真正表现了古希腊“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特征。第三阶段是在亚历山大大帝统治时期,在阿匹列斯到达繁荣,优美风格时期较前两个时期更令人感到愉悦。第四阶段是希腊化罗马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以模仿为主,而艺术的衰落也由模仿开始,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模仿仍是以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为主,因此,这一时期仍旧保持着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温克尔曼用发展的眼光划分了古希腊的艺术风格分期,而这种发展的、历史的观点在赫尔德那里进一步的系统化。

受维柯思想的影响,赫尔德也将历史看做是由理性导向的、不断趋向完美人性的的过程,这一过程由诗的时代、散文的时代、哲学的时代逐渐演变。在《没落的审美趣味在不同民族那里繁荣的原因》这一著作中,赫尔德并不赞同温克尔曼将古希腊的艺术看做是人类艺术的最高峰,他更加客观的分析了各个阶段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成果。在对从古希腊至近代艺术成果的分析中,赫尔德得出,审美趣味的变化是由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正是具有了良好的审美趣味,才使得古希腊艺术开出美丽之花,而这样的审美趣味也会如植物一样经历成长到衰败的过程,也就是会出现希腊化罗马时期的模仿之风。赫尔德还认为,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是不可能会重新出现的,随着时代变化会出现新的审美趣味。其次,赫尔德认为,通过教育能够培养出天才,而天才则是新的审美趣味形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他用这样的理论,反对德国机械、僵化的一味模仿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种种教条陈规,将审美趣味放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去考察,探讨艺术自生的发展过程,将艺术的历史观的方法传播开来,使得启蒙主义在德国有了更具民族化的发展,并由此开启了影响深远的狂飙突进运动。

三、古典意识的文化影响

青年时期的歌德就读于莱比锡大学,在那里接受了最新的启蒙思想,他以一种难得的热情,醉心于造型艺术特别是建筑的研究当中。不同于其他哲学家们的抽象的理论建构,歌德更加注重从对艺术的切身体验中获得结论。温克尔曼、莱辛等人开启德意志民族的独立之旅,歌德也同样肩负历史重任,企图用艺术与文化使德国走上民族独立发展之路,并与席勒一起将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推向高峰。歌德的整个艺术研究,是以“特征说”为基础。他认为,那种能显示出特征性的艺术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而特征则与个体的情感密切相关,由此丰富了温克尔曼的艺术理论。在《论德意志建筑》中,歌德关注的焦点转向以斯特拉斯堡教堂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并阐释了自己独特的关于造型艺术的理论。歌德提出,巴赫的斯特拉斯堡教堂可称得上是伟大的天才的杰作,并在这篇著作中体现了歌德古典意识,他提出比例和谐的重要性,在建筑中表现出来的各部分的完美的比例,合乎古典主义的自然法则,歌德认为,依照美的比例建造的建筑能使人产生美感,而以斯特拉斯堡教堂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完美的比例则体现出了最完美的真与美的关系。歌德以对哥特式建筑的赞美抨击了中世纪以来的日益僵化的艺术模式和萎靡迎合贵族的巴洛克艺术,目的则在于唤醒独立的德意志的民族精神,使德国冲破桎梏,走上民族发展的独立之路。

从温克尔曼开始,德国的古典美学就开启着反对巴洛克艺术的传统。同样受温克尔曼的影响,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深深打上了历史主义的烙印。他所提出的绝对精神具体化就产生了人类历史,而绝对精神是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统一。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即理念,存在于艺术、宗教和哲学三个阶段,而由于艺术所表达的是理念的感性的一面,因此,艺术存在于绝对精神的最低一层。温克尔曼将历史发展与艺术变化相结合,将艺术看做一种有机的整体,将时间顺序与空间逻辑相结合,这无疑是温克尔曼的一大贡献,到了黑格尔这里,他同样继承了温克尔曼的分期方法。黑格尔根据在艺术内容中表现理念的不同方式,将艺术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作为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象征型艺术中的理性尚在抽象阶段,仅仅是随意的表现出形象而理念与感性形象并未分离,这一类型的艺术多与建筑相对应;古典型艺术比象征型艺术更多的将理念与感性内容结合起来,多出现于雕刻艺术当中,古典型艺术将精神性的理念更多的融合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之中,使自然的东西在这种形式中统一的理想化,从而达到了艺术的顶峰;浪漫型艺术将古典型艺术的那种理念与精神的统一破坏,精神返回到内心生活,更加注重内在心灵的自由,外在的形式无法捕捉精神的丰富性与无限性,这种类型的艺术多体现在绘画和诗歌领域。黑格尔将美学进一步哲学化,在他的美学体系中,艺术之美就体现在了对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内在与外在、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过程,而美与艺术的本质就是感性形式与内在绝对精神的统一,黑格尔向我们展现了更为清晰的艺术史的演变轨迹。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重点项目资金资助“古典主义在二十世纪的现代回声――以叶芝、艾略特、奥登为中心”[项目号:YJSCX2016-044HLJU]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邵大箴译,温克尔曼.论古代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杨自伍译,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丁世中译,斯达尔夫人.德国的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篇5

【中图分类号】[B835]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即和谐","和谐是许多混杂要素的统一,是不同要素的协调一致"。结合现在的美学理论,一般将上述的审美形态定义为"优美"。古希腊文明发端于爱琴海,以优美为其主要特征,时至今日,魅力不减。那是人类文明的一场过往盛宴,如今的我们只能从那依旧美丽的石雕中,从沉默无语的长柱孤墙中,从依旧清澈的碧海蓝天中,窥见那场曾经的辉煌。

一、古希腊艺术特征形成的社会背景

1、社会历史

古希腊文明从公园前12世纪到公元前30年,历时约1200年。经历了荷马时代、古风时代和古典时代,鼎盛于古典时代。其时正处于奴隶制的城邦国家,城邦国家要求公民具有健壮的体格和完美的心灵,希腊艺术中往往调和了典雅宁静的气质和阳刚有力的体魄活力,这种审美标准使希腊艺术产生了古代世界理想美的典范,和谐适度而不过分。

2、自然环境

希腊群岛位于美丽的地中海,湛蓝的天空,洁白的沙石,和煦的阳光并温暖的气候都是诸神赐予希腊人的礼物。这等美景之下,人们思想清澈,心胸放达。因此,希腊文明以及希腊文明之下的人类生活都弥漫着一种无形的悠闲和光辉。这当然也潜移默化了,如今著名的希腊文明和艺术。

3、哲学思想

优越的地理环境、繁荣的社会生活使古希腊的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现实与理想都处于一种和谐融洽的状态。于是,人们享受着神之宠儿的特权,有着足够的时间思考,理性的光芒就如爱琴海面的磷光,闪闪烁烁,灼灼其华。理性的哲学强调理想和法则,于是,和谐成为了古希腊的艺术特征。与古代中国不同,古希腊人并不需要面对很多贫瘠的土地和恶劣的环境。因此,他们对神只有崇敬而非谦卑,与神同在的思想从成了"人本主义",进而引发了古希腊人对自身形象的重视。

4、奴隶制的民主政治

古希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城邦国家,这种国家制度在客观上大大削弱王权的力量,从而保护了平民,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推进了民主政治的繁荣。同时,这种制度也使古希腊宗教呈现出民主化的特点来。因此,古希腊艺术具备了民主、开放精神。在艺术风格上,朴素、简明、写实,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古典主义思想。

二、古希腊艺术中"优美"的体现

18世纪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在评论古希腊艺术时说:"希腊艺术杰作的普遍优点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同是极富戏剧性的情景再现,巴洛克风格的《掠夺吕西普的女儿》浓墨重彩,人物动作充满动感,强烈的刺激着观者的视觉。于此同时,古希腊作品《拉奥孔》虽然也是充满了各种元素,可是人物的动作神情却并不狰狞。因为,在古希腊艺术家看来美是艺术家的最高法律,他们为了避免在表现痛苦时显示的丑态,有时往往完全回避激情或加以冲淡,以显示出"静穆的光辉"。

1、单纯的焦点

好比行赋,或字字矶珠落笔生花,或下笔生风快意洒然,但总有文眼主旨,否则那句句良言金玉便纠缠不清互相制肘,叫人无从把握了。

如古希腊的神庙建筑,与现今常见的房屋有很大不同,排列成行的圆柱取代了基本的窗户。可是,久久望之并不使人生厌。这是因为这些线条的组合并不是单调的笔直排列,它们与其他建筑构件一起完成了视觉的指向性。这些线条组合并不是正真的笔直,每一段阶梯,都有一点微微上掠的倾向,每一段都比领近那一段上扬少许。三角墙、屋脊、房边,都呈弧形,而每一条圆柱都有一点膨胀的外形,没有一条圆柱是正真垂直的,也没有任何两条圆柱,是正真等距的。

2、背景和前景间的透明关系

艺术品,都有其审美内涵和感性外观。成功的艺术又必须是能够为人所理解,使人产生共鸣的。因此,其审美对象所指向的内容和意蕴同它的感性外观必需相一致,前者对于后者不能显得深奥莫测,后者对前者也不能障蔽和模糊。

优美这一审美形态注重的是整体的和谐,背景和前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对明朗的。古希腊的艺术家为美工作,其中并没有什么极为深刻的内涵。所以,人们在对客体进行观照时,感知觉对于对象感性外形的流连更甚于对其意蕴的参破。现在我们欣赏久远的古希腊艺术品时并不觉得陌生,也是因为如此。内涵和外形的一致使我们可以轻松的了解当时作者的心境目的,于是,我们可以再次品味它的感性外层,不用冥思苦想,从而保持一种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

3、优美的普遍性和个别性

美之为物,莫衷一是,终口难调。以著名的断臂维纳斯而言,这个白石雕成的女子虽肢体不全,却极尽美丽之资,神态宛然动作闲适。维纳斯的面容总是娴静温柔,却也带着几分平易近人的熟悉,可以从中看到巴尔干半岛人种的特点。也正是这比例得当的计划,为她平添了几许永恒的魅力。那挺直的鼻梁,丰润的下颌,优美的唇角,吐气芬芳,每一条精心布置的衣纹,每一块隐隐绰绰的肌肉,真实而圣洁。千年前,她便是这样矗立于众人之前,不言不语,千年后,沧桑历尽,她还是这般,优雅动人落落大方。老去的是我们的血肉之躯,她却像是可以超脱红尘,从苍茫的过去一直等到的遥远的未来。

三、古希腊艺术的影响

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古罗马。罗马在政治上击败了希腊,却在文化艺术上被希腊俘虏,他们掠夺并直接模仿了古希腊的作品。罗马人崇尚理性,因此他们的艺术品往往都带有明显的实用色彩。可是,至今我们无法将两者的艺术风格完全剥离,可以说,古罗马艺术就是古希腊艺术的延续。直至14世纪到15世纪,正值西欧和中欧国家的文艺复兴时期,其原义就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文艺复兴时的艺术家们就是以恢复到希腊-罗马时期的风格为己任的,而这个"古典的规范"就是古希腊的艺术家们所推崇的优美法则。

其实,优美对人们的影响在心理层次。美之为美,不在希腊罗马的地域概念,不为古往今来的时空所限,而是人们与生俱来对于和谐适度感的爱好接受。现在,当然不能说如今艺术品的优美就是继承自古希腊的手段法则,可是,那远去背影和曾经的潇洒气度,永远值得现在人们珍惜追忆。

参考文献

[1] 万书元《艺术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篇6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35-03

艺术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我们不能把它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艺术是人类基本的精神活动之一,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联系广泛;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门类息息相通。艺术教育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应注意到艺术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深入探究艺术与其他领域的综合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学科与学科之间形成了封闭的墙。文科不问理科、理科不问文科、学艺术的不懂人文,学科学的不关心艺术。中外教育变革的亮点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就是要打破学科之间这一堵堵墙。注重在各个不同学科之间建立一种互补、互利的生态关系,综合的艺术教育通过艺术与多个领域的交叉,使学生获得智慧。研究信息间的渗透和综合,通过艺术教育育出有智慧的人,注重各种知识在头脑里交叉、综合,在转换中寻求智慧。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类的进步需要更多的智慧型人才。

一、综合的原理与要义

综合艺术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人十分注重人的综合素质,一般的文人总是具备琴、棋、书、画等多方面艺术的修养。文人除了“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孔子时代礼乐不仅被列为“六艺之首”,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明确指出艺术化的行为和人格。中国绘画受到中国哲学、美学、文学、宗教的影响,文人画更是综合文化修养的体现,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诗情画意和诗书画印的结合。中国书法是流动的音乐,如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后而创作狂草。人类早期的巫术礼仪活动总是将“说、唱、舞、画”综合在一起,儿童的游戏活动也是综合的,小朋友在游戏中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弟弟”(戏剧),在游戏中制作“碗筷”(泥塑),在地上画一画(绘画),手拉手唱一唱、蹦一蹦、跳一跳(音乐、舞蹈)。中国画家会在古琴声中写意挥毫。而钢琴的韵律会影响西方艺术家的创作,康定斯基从音乐中感受到色彩及点、线、面;雕塑家布德尔会弹奏贝多芬的音乐,拿捏贝多芬的形神。野兽派画家杜菲伴随莫札特的音乐,流淌出洒脱的线条和清新的色彩。艺术是多种异质要素对话后形成的一种奇妙的生命体。

中国古代早有“和”的审美观,认为不同的东西融合起来,达到一定的标准时,就产生“和”的效果。音乐的本性就是“合和”,音乐讲“和”是“和而不同”,乐音的组合高低、长短不同,达到了“和”的境界,就产生了音乐作品。不同的东西综合在一起,并不一定就能“和”(恰当、适中),“和”不是机械拼凑的,而应该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在新的整体中,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

多学科的综合不是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的机械叠加,而是各种艺术门类之间、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由此营造一个生态式的教育环境。在这种教育环境中,不仅有各种知识和信息间的渗透和综合,还有感觉、意象、情感、观念等要素间的碰撞、对话。这些异质要素之间相互对话和融合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1.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学科综合

在20世纪心理学、生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哈佛大学零点研究中心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对大脑的多元功能和不同区域的特殊认识能力进行了独到的研究,提出多元智能的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人具有各种不同的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与环境协调的智能。

我们每一个人都程度不同地具有以上八种智能,只不过有些人把一种或多种智能发展到高水平,另外的一些人把其他智能发挥到高水平。这八种智能都是重要的并且是有价值的,应该通过一种综合的教育课程,使其得到相应的发展。但传统的教育仅仅重视学生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而忽视了其他六种智能,传统教育中被忽视的六种智能,均与艺术教育密切相关。

人类理解世界的通道决不仅仅是科学,艺术具有一种非比寻常的作用,它可以发展我们的感性,丰富我们的知识,使我们的意识达到更高水平。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每种智能与其他智能均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多元智能结构与艺术元素及艺术的表现形态均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应当把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连接起来。

2.综合的心理学基础

统觉的综合性是多学科艺术综合的重要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和外界事物的接触总是所有感觉都参与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体觉等都参与感知,得到的是一个综合感知,心理学称之为统觉。研究表明,统觉是不同感知的融合,不是各个感官通道获得的感知的机械相加。如欣赏艺术作品《大海》,当人们听到音乐作品《大海》时,往往产生视觉等感觉的补偿;当看到绘画作品《大海》时,也往往会产生听觉等感觉的补偿。正如文学作品中描述的,仿佛听到“海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啸着,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堆巨浪,恶狠狠地扔到峭崖上,把这大块的翡翠摔成晨雾和水沫……”人们常说美术是视觉艺术,但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只有视觉存在,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都会参与审美欣赏。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称之为联觉。最常见的联觉是“色听联觉”。例如,高音往往引起明亮的或轻盈的感觉,低音则引起暗淡的或沉重的感觉。人们听到《丰收锣鼓》,就会产生鲜艳温暖的色彩感觉,听到《二泉映月》就会产生灰暗

阴冷的色彩感觉。联觉(或通感)是综合的,当听觉引起视觉反应时,在人的内心已经将二者综合起来、连通起来了,反之亦然。通感是人的多种感受器官的综合运动。我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中的诗情画意,书画作品中的音乐旋律等,就是艺术通感在发挥作用。人们欣赏艺术、创作艺术都离不开通感。艺术家只有借助艺术通感,才能运用有限的材料创造出无限的艺术空间,欣赏者也只有借助通感,才可能从有限的形式中获得无限的内容。

二、综合艺术课程设计

综合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多种艺术的综合学习,通过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的链接,获得感知与体验、创作与表现、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能力,在有趣的艺术学习中培养审美趣味,发展个性,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程度得到提升。

艺术课程的设计要体现人文性。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艺术作品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综合艺术课程用感人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接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感情和文化追求。

艺术课程的设计要体现综合性。综合课程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欣赏、体验、创造、表演、交流、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学生尽情、自由地参与多种艺术活动,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综合课程主张开展具有游戏性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有组织或随即的游戏活动,增进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艺术。

艺术课程综合范围的大小,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一般是以音乐或美术等某门艺术为切入点来设计综合艺术课程的。不同学科的链接、渗透要适当,避免繁杂、机械相加和主要教学目标缺失。通过综合的艺术学习,是为了使艺术的学习变的更容易、更有趣,而不是更难、更复杂。

每个学段的教学内容是由单元教学内容组成的,综合艺术课程一般是围绕某个人文主题或知识主题设计单元教学内容,并根据单元主题设计各课的课题。课程的基本教学环节包括感知与体验、创作与表现、反思与评价等。另外,根据教学需要,还可以设计教学延伸、活动扩展等内容。如设计展示、表演等课外评价活动。

〖课例简介〗

一、《古希腊之光》(美术切入)

1.教学目标

第一,通过欣赏古希腊艺术作品和创编戏剧小品等体验活动,探寻西方古典主义艺术的源头,了解其特点和规律,体会雕塑作品的静穆与和谐之美。

第二,发现比例美,感受形体美,尝试运用线条进行绘画创作。

第三,结合某些典型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对西方古典艺术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反思与评价。

2.收集和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相关资料,如了解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观点,收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地理、历史、神话故事、雕塑和建筑艺术作品的资料等。准备古希腊雕塑的石膏教具、解剖教具等资料,以及画笔、铅画纸等工具材料。

3.教学过程

(1)感知与体验

第一,欣赏古希腊雕塑作品《持矛战士》、《克尼多斯的阿芙洛蒂德》等,引导学生感受古希腊、古罗马艺术静穆而典雅的风格特点,理解雕塑作品是如何体现“美即和谐”的美学思想的。根据古希腊、古罗马雕塑的图片,模仿其姿态,探究雕塑家如何精心设计人物动态。尝试设计一个能够体现对比与和谐的人物动态造型,还可以在相关音乐背景下“走秀”,探究亮相的姿态等。

本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雕塑作品所展示的运动感。雕塑家常常运用各种两相对立的力量,如松与紧、静与动、曲与直等来展示一种运动感。

第二,学生根据收集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即兴创编并合作表演一个有趣的戏剧小品。

本活动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对古希腊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初步了解古希腊的艺术特点。由于古希腊艺术与古希腊神话有着密切关系,雕塑家常常根据这些神话进行艺术创作,所以了解一些古希腊神话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欣赏古希腊艺术。

(2)创造与表现

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具体条件,选择其中一项内容开展创作活动:

第一,以头为单位相互测量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探究人物运动的规律及概括形体的方法。以线条为主为同学画一张全身速写。

本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而“美”就来源于各部分比例的和谐。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进行写生练习更有意义。

第二,欣赏艺术大师有关人体解剖研究的素描作品,运用石膏解剖教具、解剖印刷品等资料,认识人体的骨骼与肌肉,并以线条进行勾画、标明所研究的人体结构的名称。

本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体结构,探究美术与科学的关系及其相关知识。

(3)反思与评价

第一,《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维纳斯失去了双臂,我们看起来还是非常完美。如果我们把双臂补上去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根据所学的古希腊雕塑的造型规律及自己的想象,运用肢体表达自己的创意并相互评价。

第二,学生对创作的美术作品及展演活动等进行各种评价。

二、《古希腊之光》(音乐切入)

1.教学目标

第一,欣赏古希腊艺术作品,了解古希腊文化,感受奥林匹克精神的魅力。

第二,通过对古希腊文化艺术的探索,加深对节奏、律动、表情、造型的感受与了解,并能将其运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2.教学准备

古希腊雕塑有关体育运动的相关图片、某些奥运会会歌、雅尼音乐中的某些片段、绘画用品等。

3.教学过程

(1)感知与体验

第一,学生欣赏古希腊雕塑作品《掷铁饼者》等,探索其艺术特色和奥林匹克精神。相互交流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音像资料,感受和领会其艺术创意。

本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古代艺术,感受人体的和谐之美。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形成,感受艺术与体育精神的表达。

第二,学生播放自己喜欢的奥运会会歌,感受其艺术魅力,介绍其艺术特征。

本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不同音乐作品的风格,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第三,播放雅尼音乐中的某些片段,并即兴起舞。

本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典型音乐,培养学生肢体表达的能力。

(2)创作与表现

第一,通过接龙方式,演唱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相关歌曲。学生尝试创作有关体育运动的歌词,全班按照一定的节奏,边做律动边朗诵自己编写的歌词,并选择为其配乐。

本活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加深对节奏、律动的感受与了解,并运用于艺术创作。

第二,学生根据对古希腊文化和奥运精神的了解,即兴用自己的肢体创编现代体育动作雕塑、创作舞蹈动作和体育运动会标志。

本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动作造型的典型性。

(3)反思与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各组讨论并相互评价与鼓励。

篇7

二、爱琴文明时期的科技与绘画

在公元前2500年后,希腊爱琴海地区的冶金、金属加工、建筑技术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这时的人们已经能够制造复杂的金银手工制品和绘制非常精细的图案,举世闻名的“瓦菲欧金杯”上面就饰有人类捕捉和驯服野兽的精彩场面。当时的建筑技术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米诺斯王朝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克诺索斯宫,宫中的墙上绘有美丽的壁画。这些壁画艺术家对壁画材料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研究,他们把这些壁画直接画在潮湿的石灰泥上,并涂上一层薄薄的透明液体,以防止褪色和干裂,所以这些壁画虽然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史,仍然色彩鲜明。宝座殿墙上的《怪兽图》《巴黎少女》《斗牛图》等壁画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色彩大胆鲜艳,体现了较高的造型能力和色彩运用能力。但由于对透视学和人体解剖学的不了解,画面人物动作呆板、比例不够协调,但爱琴文明时期的绘画技术和表现方法对古希腊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自然科学对古希腊、古罗马绘画的影响

真正意义上的欧洲美术从古希腊开始。希腊美术的地理范围以爱琴海为中心,因此被视为爱琴美术的延续。古希腊艺术的表现内容多以人为主体,他们热情、真诚地表露出了人类丰富的情感,以及人类纯朴的天性和对美的渴求。马克思认为:“希腊艺术在某些方面是一种高不可及的范本,并且彰显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一)古希腊人在数当中发现美的奥秘

在延续和发展爱琴文明的基础上,古希腊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欧几里德(EuclidofAlexandria)创造了几何学;阿基米德(Archimedes)发现比重原理、机械学杠杆原理等,他在数学方面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被称为数学之神;托勒密(PtolemaeusClaudiusPtolemy)创立的地心说统治了欧洲天文学界1400多年。这些都为希腊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理性、科学的理论基础。在希腊人的探索中,数、数学、几何学在他们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数成为他们认识和衡量世界的基本准则。无论是人体、建筑、雕刻还是绘画,均以数的观念来作为判断美的标准。雕塑、绘画、建筑、音乐中比例关系的发现更坚定了艺术家的这种美学信念,著名的黄金比就是希腊人发明的。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学派对此进行过初步的研究,他们坚信数有比例、对称、节奏、韵律等和谐的特性,因此他们认为美来自和谐。他们还对天体运动做出了美学解释,提出了著名的“天体音乐”和“宇宙和谐”的学说,认为“和谐是许多混杂要素的统一,是不同要素的相互一致”。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Eudoxus)第一个系统研究了黄金分割这一问题,认为黄金分割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应用时一般取0.618。如果客观存在的物体符合这一比例的话,物体就会显得更美、更协调。在当时的艺术家看来,最完美的人体是肚脐到脚底的距离/头顶到脚底的距=0.618;最漂亮的脸庞是眉毛到脖子的距离/头顶到脖子的距离=0.618,许多希腊人体雕塑比例也是如此,人们所熟悉的《维纳斯》就符合0.618的黄金比例,使这座双臂虽然断失的雕像,在她优美、典雅的身姿和表情里,展现了女性无与伦比的美丽,成为青春、和谐的永恒象征,完美地体现出人类的高贵和尊严。希腊盛产蜂蜜与橄榄油,需要大量的容器来盛装,使得制陶成为当时一项很重要的工艺。因此,现今我们所看到的古希腊绘画,只能从形状各异、用途不同的陶器上欣赏到。古希腊在陶器上的绘画被称为瓶画,有“黑绘”“红绘”和“白底彩绘”三种表现形式。由于对数的研究和运用,在“黑绘”和“红绘”风格时期,画面人物造型比例也多遵循0.618的黄金比例,在表现女性人物的时候,大腿修长,体型优雅匀称;在表现男性人物的时候,都表现得身材高大,肌肉发达,四肢灵活强健。黑绘风格大师埃克塞亚斯(Exekias)的作品《掷骰子的游戏》,是很有名的陶罐绘画,画面两个人物对称而又不失变化,画面人物体格强壮,身材匀称,人物造型流畅而又丰满,体现了古希腊绘画优美、和谐、匀称、典雅的美学标准。

(二)解剖学对古希腊造型艺术的影响

篇8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艺术文化不可能独立的产生和发展,西方古典绘画中虽然讲究块面、光线,但是没有线的存在画面就会模糊一片。中西方对于如何用线,会有一些差异,同时也会存在相同点,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对线条的重视程度都是一样的。

一、线条在岩画中被使用

线条是一种概括力很强的一种造型因素,早期人类绘制岩画更多的是应用一种朴直的线条来达到一种最为质朴的情感。首先,岩画对于我们了解早期人类的社会状态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其次,岩画中那些古朴纯粹的造型语言――线条,对于我们现在的美术学院的学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在原始社会形态出现的这种绘画里学习到很多东西。岩画在欧洲的起源可以追述到三万年前,其中以法国的拉斯科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岩洞最为著名,我国的岩画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并且分布的也是很广泛的。“拉斯科洞穴发现于1940年。原始画家用黑线描绘出野牛、野马、驯鹿等动物,可见线条在原始绘画中的作用”①。出自原始画家之手的线条粗壮简练、气势磅礴具有律动感,坚决肯定,散发着早期人类社会原始的野性。对于形象的概括更加生动,体现出原始人类社会对于生命对于自然的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热情与崇拜。艺术是不会说话的哑巴,艺术必须用别的方式说话,原始人类我们的祖先就找到了用线条这种绘画语言来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更加说明了线条在原始美术中的重要地位

二、 中国彩陶中线被使用

“彩陶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发现,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艺术品。中国彩陶的大约是在7000多年到4000多年前的时期。”②彩陶上的纹样也是对我国绘画起着深远影响的因素之一,它的出现也意味着我们的祖先有着一定的意识转变,对于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说到中国的彩陶不得不提的是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也就是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还有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马家窑类型、马厂类型和半山类型。前者是我国河南省仰韶村首先发现的,所以学者们称之为仰韶文化。后者是在青海大通县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故此得名。二者是中国彩陶文化的经典,在美学角度上来说也是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的,而且两者也是中国彩陶发展中不同阶段的典型代表。其中,仰韶文化中的半坡类型彩陶是在以一种十分朴素简单的黑色线条勾勒出如蛙、人、鱼、植物等具象的纹样,也有一些如三角型、 圆形、直线等抽象的图案。可见在中国彩陶对于线条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了。线条之所以在中国彩陶的纹样中被这么广泛的使用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线条的伟大的艺术魅力。仰韶文化中另一个类型也就是庙底沟类型彩陶,庙底沟文化被称做国画之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一件河南发现的一件彩绘陶缸,陶缸上用充满野性的,阳刚的粗线描绘出了一个石斧和一条被白鹳叼住的一条鱼,又用相对比较阴柔的细线画出了一只白鹳用线十分朴实稚拙,在刻画描绘对象时也显得十分生动,尤其是在白鹳的刻画中更是绝妙地在白鹳的眼睛处用粗线描绘,使得这幅作品更显灵动,其造型也是简练概括体现出原始绘画的稚拙之美。马家窑类型彩陶决大多数不是人物而是抽象的几何图像纹样,用线条来表现水波、旋涡等图案,运用线条来表现华丽的视觉效果。半山类型彩陶用粗犷的线条来表现出几何图案,很像山川河流。马厂类型也是用线描的形式来在陶器上进行绘制图案和纹样的。可见,线描在人类早期绘画作品的应用广泛度上是非常广的,也可以说线条这种造型语言对于彩陶的绘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三、线条在希腊建筑中被使用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起源,古代希腊人在文学、艺术、科学上都拥有十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对欧洲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任何国家艺术的发展与形成都与历史环境、社会环境、自然、条件、民族性格特点等分不开,古希腊也不例外。古希腊是城邦国家,像所有城邦国家一样,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体为希腊的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发展动力。城邦国家要求公民除了拥有强健的体魄之外,还需要一种完美的心灵,这成为了那个时期的审美标准的一种典范。古希腊的艺术家对于人体也有较早的认识,主要是因为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员的竞技使艺术家们有机会研究健美的人体。

古希腊美术史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荷马时期,然后是古风时期,其次是古典时期,再次是希腊化时期。

荷马时期是根据荷马史诗的作者荷马来命名的,是氏族社会的末期,同时也是神话形成的开始,是造型艺术的萌芽时期。古风时期是造型艺术的发展和形成时期,建筑上发展和形成希腊典型的建筑形式围柱式。古典时期是希腊艺术的繁荣时期,艺术上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希腊化时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征服了希腊各城邦,建立了亚力山大帝国,随着帝国疆域不断扩大使得希腊艺术文化向东方传播,与东方艺术文化交融。这一时期希腊艺术走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其艺术技巧上更加纯熟,题材上更为广泛。同时希腊艺术家们对于如何用线也随着各个时期逐渐趋向成熟,具体表现在建筑和其他造型艺术等。

希腊造型艺术中对后世最具有影响的要数建筑和雕塑艺术,这里我来浅谈一下建筑艺术中线条的应用以及它的深远意义。希腊建筑的特色在于围柱式,围柱式就是建筑周围用柱子环绕,其最重要的就是柱式,这种柱式的雕刻充分说明了古希腊艺术家们对于线条审美功用的理解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古希腊柱式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它们是多利亚式、伊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它们不单单是希腊建筑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整个世界艺术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笔。

多利亚式,该柱式没有柱基,柱身挺直粗壮,显示出了一种男性化的阳刚之美,从中可以发现古希腊艺术家们运用粗线条把男性阳刚的、健硕的、刚劲雄壮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多利亚式柱式的柱身刻有垂直的粗线更加显得该柱式的挺拔,这样看来古希腊艺术家们对于如何用线条的审美功用来表达某种审美趋向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并且通过在建筑中运用线条来体现一种对人本身的赞美。

伊奥尼亚式是一种女性化的象征,古希腊艺术家们用一种苗条的,纤细的线条语言来赞美女性婀娜的妩媚的生命状态。伊奥尼亚式柱式的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有着潇洒飘逸的卷涡,就好像是女性头发,柱身上的凹槽就如同少女身上的裙褶,这曲线和直线的搭配实在是绝妙,运用直线把曲线的袅娜、飘逸表现得如此深刻,显示出了古希腊艺术家把握线条的能力到达了一定的高度。

科林斯式是从伊奥尼亚式之中演变发展出来的,其柱头更为华丽,用线更加和美,柱头型如花篮,四周装饰着锯齿状叶片。科林斯式是与伊奥尼亚式复合柱式。

古希腊的建筑艺术,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中对于线条的运用也是十分成熟的。

四、线条在中国古典绘画的应用

线条在中国古典绘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这样说,没有线条也就没有中国古典绘画,因为在国画中线条也就是白描是国画的造型基础,就像今天我们学习西洋画中学院派素描的地位一样不可动摇。中国古典绘画艺术是线的艺术,使线条来具有一种生命力的,这种生命力既是国画的精髓所在。

中国绘画选择了笔墨语言,而笔墨语言又规定了用线的方式,那么就会有一定的原因。其原因在于线条虽然不能如实地表现丰富的色彩和明暗变化,却可以表现这些变幻不定的表象背后所隐藏的实质性的东西――骨,这就是中国画中线条最主要的特征。自古以来,中国画对于线条就有十分精到见解,比如说工笔画中对于衣纹的处理并不是信手拈来,随意而为之的,而必须按照人体的结构,身体的比例来进行一种对线条的组织,组织过后的线条会更加优美,更加生动。

线条固然是一种绘画的表现形式,但线条在不同画家的手中就会变的具有人性化的意趣。比如说古代画家中最享盛名的民间画工的“祖师” 吴道子,他被奉为“画圣”,产生吴道子的时代正是封建社会的盛期。唐太宗、武则天以来唐代社会日益向上发展,是一个充满自信具有激情的时代,绘画及雕塑艺术本身也已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无论写实技法及吸取生活形象等方面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由此可见,盛唐时代是具备了出现伟大的艺术家的条件,吴道子便是这时期涌现的众多的杰出艺术家之一,而成为这一历史时代在艺术方面的伟大的代表者。人们称吴氏的线条为“吴带当风”,他画中的人物,衣袖飘动,生动异常,体现了高度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充分发挥了线描艺术的效果。

中国画对于线条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传统线描技法十八描就记载了十八种如何使线描生动的技法,这更加说明了我国传统古典绘画中线条的重要地位。

五、线条在西方绘画中的应用

线条决不是中国画的专利。东方绘画中的线条具有装饰性韵律性,西方绘画中具有很强理性特征。

线条在西方美术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希腊的瓶画还是在荷尔拜因、安格尔的作品中,线条都是其重要的绘画语言。

希腊瓶画:希腊瓶画是希腊古风时期的重要艺术成就,它是把主体人物涂成黑色,背景为陶土的本色,使形象的轮廓突出,就像我们平时看的剪影一样,细部再用线条勾勒出来。瓶画大多数表现的是具有情节的神话故事和日常生活,运用线条十分流畅秀丽,表现出人物戏剧性的动人场面和十分细腻的心理情感世界。

荷尔拜因:荷尔拜因是用线的大师,也是我十分崇拜的伟大艺术家之一,其作品用线灵动绝妙,线条的虚实排列十分考究,虽然在美术史中其名望在与他属于同时期的丢勒之下,但其用线之考究,我个人觉得在丢勒之上。其实不仅在绘画上而且在一些理论书籍上也有专题论述,比如说抽象艺术的开山鼻祖康定斯基就著有理论书《康定斯基论点线面》。达芬奇也在其著作《论绘画》中有过要认清轮廓的来龙去脉,讲究线条的完美与曲折,清晰与模糊,粗与细的说法。

六、中西方绘画用线的异同

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具有韵律感和装饰味;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可以把这两者进行对立的比较,可以说用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互贯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华丽的艺术美感,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以及社会环境、历史环境和不同的民族特点,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从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东西方绘画线的表现特点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20世纪初法国的马蒂斯的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国,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传统美术有新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这一点更加突出。对中外美术作品的优良传统,都应认真研究继承,不仅要了解我国传统艺术,还需了解西方我们美术。“西为中用”。

注释:

①《外国美术简史》第13页.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

术史教研室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修定版

②李凇著.《中国美术断代史》第11页.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版

参考文献:

篇9

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的“不平衡关系”的命题,是一个经典的命题,也是一个被后来的研究者不断解释的命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所以如此,乃是不同的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那段手稿中极其简约的、带有思路性并表现为提纲式的话语进行了不同解读,并得出不同意义的结果。例如,早期关于“不平衡关系”是“现象”还是“规律”,的争论和马克思的立旨是在“平衡”还是在“不平衡”的争论等。当然,这些争论的目的都是力图恢复、还原或逼近这个话题的原始意义,但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还原理解,确非易事。笔者认为,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还原理解,第一,要知晓的基本原理;第二,要对马克思关于“不平衡”理论表述中所提及的一些重要的范畴、概念(比如“艺术繁荣”、“古希腊的艺术形式”、“历史形式”等)的含义进行必要的界定和梳理。否则,概念理解上的稍稍差异,便会导致话语意义理解上的谬以千里;第三,要结合文本语境与时代语境来理解马克思的表达思路。本文力求运用以上三种方式来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不平衡关系”的命题。

笔者认为,马克思提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的“不平衡关系”的命题,是在承认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是平衡的基础上提出“不平衡”的。WWw.133229.cOM

要解释好这样一个悖论性的话题,我们首先要重新解释“艺术繁荣”的含义。“艺术繁荣”(又译作“艺术繁盛”)的含义有两个义项。第一层的意思是指物质“硬件”方面的艺术繁荣。艺术产品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产品,但它要得到“实现”,必须借助于物质载体,比如规模印刷、优良的纸张、精美装帧、大量发行、旺盛的读者购买力、传播与交流速度的快捷等。这样的“艺术繁荣”都与物质生产分不开的,甚至包括作为社会分工而独立的有闲阶级(包括专门的思想家、艺术家等)的出现,也都与物质生产分不开的。第二层意思是指艺术作为特别个性化、主观化和精神创造性特别强的“软件”方面的艺术繁荣。“软件”方面的艺术繁荣又可分为两点。第一,以不可再生性的特有思维方式为标志;第二,以一个、凡个或一批作家高质量、高品位的艺术品的出现为标志;而这些高质量、高品位的艺术品的诞生,主要依赖于艺术家非常个性的卓越的思想力和艺术表现为等。

就“艺术繁荣”的第一层含义来说,马克思承认物质生产的进步与繁荣是平衡的,成正比例的;就“艺术繁荣”第二层含义来说,马克思又认为物质生产的进步与艺术繁荣是不平衡的,不成正比例的。这样,马克思就从“艺术繁荣”的第二层含义,否定并批驳了庸俗的自然唯物论和庸俗的生产力决定论。不平衡的“艺术繁荣”是作为一种比喻的案例镶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书表述中,的。马克思虽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没有明确地说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的“硬件”繁荣,是同步的、平衡的、成正比例的,但是这样一个结论,笔者认为,应是包含于马克思思想逻辑之中的,这是的基本原理。整个的精神文化形态的“硬件”繁荣,都可纳入这一机理之中。

马克思的“平衡”论,可以从两个方面得以说明。第一,可以称之为肯定性平衡。所谓肯定性平衡,就是物质生产(实指物质生产力的进步和与之相道应的物质条件的进步)与艺术的“硬件”繁荣是平衡的成正比例的。也就是说,随着物质生产力的进步,艺术发展的“硬件”也随之进步与繁荣。前面所举的规模印刷、优良纸张、精美装帧、大量发行、旺盛的读者购买力等,即此。甚至包括作为社会分工的有闲阶级(艺术家是其中之一)的诞生,也是物质生产力进步的结果。第二,可以称之为否定性平衡。所谓否定性平衡,指随着物质生产力的进步,替代了历史上曾经一度盛行和繁荣的艺术存在的“硬件”方式。马克思说,史诗《伊利亚特》,作为艺术存在“硬件”方式(指口耳相传的存在方式),随着“活字盘甚至印刷机”的诞生,便会随之消失。马克思说:“随着印刷机的出现……,史诗的必要条件岂不是要消失吗?”“史诗的必要条件”,就是指史诗的前后代口耳相传的“硬件”的艺术存在方式。否定性平衡,可以理解为一种繁荣替代了另一繁荣:一种进步的新的硬件的物质样式替代了一种落后的旧的硬件的物质样式。

篇10

毋庸置疑,今天我们研究与探讨古代奥林匹克的主要依据,或者说唯一可靠的依据就是古希腊时期的文学作品。作为欧洲文明的策源地,古希腊文明始终是以丰富、深邃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从荷马到品达罗斯,从埃斯库罗斯到顾拜旦,他们那隽永的笔端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体育,更是人类进步的足迹。古希腊文学主要由史诗、神话、诗歌、戏剧组成,虽然年代久远,但是它们所表现出的特点还是非常鲜明的,在其中:男子的尚武之风,女子的美艳绝伦,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热爱,理性的生活理念,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都得以体现,即使是悲剧,也将人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描绘到极至。在此,笔者从诗歌、史诗和神话三个方面,对古希腊文学中的奥林匹克精神进行审读,惊人地发现原来在古希腊文学中,文学与体育一直是相伴相生的。

一、古希腊文学中的体育文学

体育活动作为希腊人生活的一部分,在以英雄为主体表现对象的古希腊文学鼻祖《荷马史诗》中多处得到展现。当时,希腊人的体育活动多以运动竞技的形式出现,还没有固定的场所与固定的日期,只是在英雄人物去世、欢迎外宾和宴乐的时候,才偶尔举行。人们对专门使身体矫健强壮的许多锻炼项目还不太了解,他们进行的是一些与生产劳动和战争环境相适应的运动项目,诸如射箭、游泳、投掷、赛车、拳击、跑步以及流血的格斗等。在史诗《伊利亚特》中,有多处提到了竞技赛会时的情景,其中“帕特洛克罗斯的葬礼”一章描述得最为具体、生动。

荷马史诗《奥德赛》也为人们描述了宴乐竞技时的情景,为远古时期希腊人从事竞技活动提供了又一佐证。腓农基是英雄人物奥德赛经过十年漂泊生活返回故乡途中所经过的最后一个岛屿。腓农基王为奥德赛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当宴会快要结束时,腓农基人举行了各种竞技表演活动。当时,奥德赛的情绪很高,他也加入了竞技的行列,结果“他获得第一”,受到人们的赞扬。接着,腓农基人又为他表演了舞蹈,其中有一段球舞。奥德赛看后向国王表示十分钦佩,腓农基王听后非常高兴,又向奥德赛赠送了许多礼品并差人送他回家。

除史诗和神话外,从古希腊的诗歌中也可以感受到强烈的人文意识、崇拜意识、审美准则及伦理观念。顾拜旦直接将体育与信仰进行的联系,将古代奥林匹克的精神内涵进行了直白式的阐释:“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这里不仅仅是诠释奥林匹克的原初,更是努力体现出入类追求和谐的“天人合一”。

公平和正义是奥林匹克的风格,更是其精神实质的体现,相对于现实世界的尔虞我诈,巧取豪夺,在奥林匹克的世界里,体现的却是如此的纯净、自然。

奥林匹克是人类文明的盛会,她标志着人类的自我完善,追求和平、进步的美好理想。在这里,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贵贱,人们的精神都能够得到净化,人格也得到完善。

二、文学对奥林匹克的促进分析

首先,古希腊奥运会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古奥运会为古希腊的文学视野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作家、诗人都用自己卓越的才能创造了讴歌激烈的竞技场面和优秀选手的文学作品。荷马在他的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中,栩栩如生地描写了古代奥运会上战车角力、赛跑、掷铁饼、标枪、格斗、射箭等紧张热烈的比赛情景,他的不朽史诗不仅是追踪古代奥运会足迹的宝贵历史文献,也被看作是反映古希腊社会生活和风情的伟大文学作品。古希腊著名的抒情诗人品达罗斯,一辈子几乎只歌颂奥运会。在奥林匹亚祭台、神庙、雕像上的题词,无一不是以优秀运动员为赞美对象的,如阿里斯基德,卡里·犹狄米斯,亚里斯多塔姆等。其中不少作品流传世界,至今被世人视为瑰宝,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奥林匹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以语言和它的书面符号——文字为物质手段构成艺术形象,从而反映奥林匹克大家庭的生活,表达艺术家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审美感受。奥林匹克运动的各个领域,都可以成为文学取材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物质手段,奥林匹克文学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形象性的奥林匹克语言。运用语言艺术来标示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不同侧面,能增加审美价值。例如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动作和艺术特点的描写,可以衬托出美好的形象,使其更加生动、具体,充满感染力。由于体育活动中有的是瞬息万变的生活形象,所以为语言艺术的运用开拓了广阔天地。在各艺术门类中,奥林匹克运动与文学的关系较为特殊。文学从奥林匹克运动中吸取营养,寻找创作素材,它虽然不像音乐、舞蹈、建筑那样直接渗入体育,但它却像一面镜子似的反映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斑斓色彩。

第三,现代奥运会与文学。《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为了将奥林匹克运动更紧密地与文学结合起来,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每一届奥运会都注重文学艺才的融入。如亚特兰大第26届奥运会的前一年,8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接受了组委会的邀请,在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诞生纪念日会聚亚特兰大,成为历史上奥运会文化艺术活动重头戏的杰出一幕。艺术节的负责人斯特劳森说:“传统上,奥林匹克艺术节希望它在文学领域起的作用,就如同奥运会在全世界体育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次聚会向这个目标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三、结语

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奥林匹亚竞技赛会是现代奥运会的前身,这通过当时的诗歌和神话传说都有所表现。这些故事情节生动、逼真,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体育文学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语

篇11

    神话是关于神及神奇的故事,是远古人类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和社会所作的拟人化的叙述和想象,是对于事物的起源、远古生物与神们的行为,以及他们和人类的关系的生动的叙述和记录。希腊神话则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的成果,是古希腊人关于神的故事英雄传说的总汇,它艺术地概括了他们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集中了他们的经验和理想。作为西方文学源头的希腊神话。表现出了难以估量的艺术性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恒久地照耀在文学的星空。浸洗着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心灵。 

    一、希腊神话的文学性特征 

    希腊神话作为一种初始性文学,有着独具的艺术魅力,在艺术表现、故事情节和审美特征都具有后世文学所无法模仿的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就是希腊艺术的题材。” 

    1、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希腊神话聚集了很多的浪漫主义元素,比如在奥林帕斯神系中,这些神的形象个性鲜明,甚至具有与人一样的爱、恨、情、愁的七情六欲。他们充满着善良友好,也充满着仇恨、容忍和斗争,这些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人间生活的共性。神话中所运用的夸张、想象、浪漫的艺术手法,将每个神都描绘成一个丰富而独特的人的形象。宙斯是个残暴和花心的形象:普罗米修斯是个反对专制、坚强不屈为人类谋幸福的勇士:赫拉外表端庄但是充满嫉妒心;阿伽门农勇猛十足但是刚愎自用;雅典娜则是个美丽且有智慧的英雄美女。希腊神话中的神和其他比较发达的宗教中的神不同,他们和世俗生活很接近。希腊神话里的神很像氏族中的贵族,他们爱享乐,很任性,嫉妒心、虚荣心和复仇心都很强,好争权夺利,甚至贪图美色。 

    2、富于哲理的故事情节 

    在故事情节上。希腊神话既富于哲理又十分的唯美。这些故事包括了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类的起源、天上的改朝换代和神的日常活动甚至情感和伦理故事。有的故事充满了仇恨和暴力,有的故事充满了正直和善良,有的故事则充满了忍耐和退让,这些故事情节生动鲜明,委婉曲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将众神的巨大情感体验转变成栩栩如生的具体形象。 

    3、和谐统一的审美特征 

    在审美特征上,希腊人对美有着极大的热情,以美为重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热爱生活、追求艺术的美学观在神话文学中表露无疑。可以说,希腊神话兼具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世俗与神圣、感性与理性、幻想与现实的统一所实现的和谐之美。希腊神话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众神混乱、恐怖、凶暴、邪恶的一面,也展示了自然界庄严美妙的一面。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希腊人不仅发现、孕育和创造了美,而且也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腊神话也因此而具备着独具一格的中和之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境界,成为人类文化中最为值得珍视的遗产。

    二、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西方人“言必称希腊”,西方文化的摇篮是希腊的文化,而希腊文化的摇篮就是希腊神话。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希腊神话绚丽古朴纯美的艺术风格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说,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尤其是欧洲文学发展的基础,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1、为英美文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也是欧洲文学的发展的根基之一,希腊神话中故事不断出现在后来的荷马史诗及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及戏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中世纪诗人但丁、近代的欧洲的大批着名作家的作品中;赫西奥德的《神谱》是以长诗的形式系统叙述希腊神话的最初尝试;诗人品达罗斯等人和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叙述了神话故事。亚历山大里亚时代以后出现了一批编写和叙述神话的作家,产生了研究民间创作的兴趣。在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伟人的论着中也经常看到希腊神话的影子。 

    2、为英美文学家提供独特的思维方式 

    希腊神话所崇拜的、所赞美的,不是无所不能、严以律己的万能者,而是各具个性的众神,希腊神话创造出来的神或英雄形象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比如尤利乌斯潜入特洛伊军营杀死色雷斯国王瑞索斯,他使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重新和好。尤其是后来献计木马,使希腊联军取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在故事中,他的每一个重要行为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希腊神话这种注重个性的写作手法深深的影响到英美文学的风格。欧洲文学中的热爱现实生活,积极追求自然和人性美,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力量等思想,以及不断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注重个人情感的渲泄。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它们的源头。 

    3、为英美文学作品提供丰富的故事来源 

    希腊神话中的人本精神,以动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讴歌爱情、称颂善与恶的斗争、赞美神奇美丽的大自然。颂扬英雄品质、刻画个人的痛苦与斗争,一直以来吸引了广大读者,发出惊人的力量,令人百读不厌,成为英美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源泉。甚至有很多英美文学家们都纷纷用神话故事为创作题材。 

    三、结语 

    希腊神话是希腊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产物,是因为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形成文字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对于英美文学而言,自文艺复兴以来,希腊神话受到英美文学家的普遍关注,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希腊神话中的神、英雄和典故,不仅如此,希腊神话更影响甚至涤荡了一些作家的心灵,激发了他们的灵感,培育了他们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从而在作品中得以更奔放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丰富的哲理和曲折的剧情在文学史上划下了绚烂的符号。 

    作为英语专业的教学人员。笔者发现学生在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时,往往会产生语言和文化障碍。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赏英美文学,就需要深刻地了解希腊神话。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希腊神话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英美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敬高,欧洲文化的奥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