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地理常用的教学方法

地理常用的教学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07 11:23: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地理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地理常用的教学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155-02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资源。瑶族长鼓舞在其诞生、发展和演变的整个过程均与瑶族社会的信仰、生产、节日民俗等有着互相依存、互相促动的密切关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间舞蹈,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娱神、娱人的舞蹈形式,它融歌、舞于一体,是瑶族人古老原生态的艺术表演形式。其舞蹈动作与瑶族人民的生活环境、生产劳动息息相关,与瑶族人民的、民族精神紧密相联,反映了瑶族独特的文化内容与特征,是瑶族民族历史、情感、精神与价值观的再现与记忆,反映出瑶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理想追求。各个地区的舞蹈在传统的长鼓舞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之上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表现出在这一特定地区舞蹈所具有的地域性、交融性、社会性等特殊的文化特征,一直流传到今,并经久不衰,随着历史的演变,还逐步得以丰实和发展。长鼓舞文化作为历经千百年之久积淀而成的这种历史记忆,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在历史长河中的投射、凝结与表现,是瑶族独特文化身份与文化个性的标识。

一、地方高校开发利用瑶族长鼓舞的必要性

瑶族长鼓舞是少数民族地区土生土长的艺术,其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缩影与写照,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域文化色彩,映射出瑶族人民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因此,在瑶族地区开展地域性民间舞蹈课程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同时对瑶族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起着保护、传承、开发与利用的作用。在瑶族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高校开发和利用当地民间舞蹈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有利于瑶族长鼓舞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

瑶族长鼓舞作为一种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其传承的方式也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一样,一般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靠民间的自然传承;另一种是靠学校的音乐教育。民间自然传承的特点是师徒传授、自生自灭,这种传承方式往往缺乏组织性和计划性,在商品化、现代化、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实践证明,如果仅仅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和难以有效传承的。那么,有效传承的重担就只能落在学校的音乐教育身上了。

然而,我国的学校舞蹈教育体系大都沿袭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崇尚“以西学为正学”,满大街都是芭蕾舞、爵士舞、街舞等,而对民间舞蹈文化的研究重视不够,对民间舞蹈文化的开发利用也不够。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人们产生诸如“少数民族的舞蹈是原始的、落后的”之类的偏见就司空见惯了。因此,地域高等教育应该承担起本土知识的保存、传递和发展之重任。同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及至教师的素质也都应该从本土知识的视角加以重新认识或阐述。”①在瑶族分布地区的高校开发和利用瑶族长鼓舞课程不但是必要的也是有利的。它对瑶族文化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教学可以传播、选择和创新民间舞蹈文化。

(二)有利于丰富补充地方高校音乐课程资源

国家统一的课程是难以解决所有高校教育的课程问题,而地域舞蹈文化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其不足,能更好地促进地域民族舞蹈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为它具有鲜明的本土性。把本土的瑶族长鼓舞融进教材中,还能使教学内容得到更多的补充,同时还可培养一些地方发展的特殊人才来为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发服务。

(三)有利于大学生通过瑶族长鼓舞艺术形式了解瑶族文化,增进民族感情

在少数民族分布地区的高校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接纳与自我欣赏意识,让其他少数民族同学有机会来了解别的少数民族的舞蹈,理解多元文化,进而有助于在普通高校创造民族平等和和睦共处的民主氛围,实现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瑶族这种文化艺术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与瑶族居住区域相邻的高校许多非瑶族的学生在获得瑶族长鼓舞艺术审美的同时,也了解了瑶族民族的历史、文化,这有利于增进民族的自豪感。

二、地方高校瑶族长鼓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同志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传统和巨大生命力与创造力的伟大民族,如果不深深地扎根于自己的土地,从自己的人民需要出发,坚持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民族艺术,在文化艺术领域里丧失独立性,最终就会成为外国特别是西方文化的附庸,这是非常危险的。”②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应该一方面要顺应时展潮流,正视当今世界的全球化、现代化、商品化的事实,另一方面又要保护我们的民族艺术文化,以实际行动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但是,我国对民族艺术文化的保护却不十分理想。

另外,为传承文化的高等院校,如永州湖南科技学院,面对“瑶族舞蹈”这一珍贵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资源的确关注不够,关于它的课程建构甚至被忽视和冷落。迄今为止,还没有将“瑶族舞蹈”纳入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内容,充其量也是在讲解其它相关内容时插入一点作为点缀,其地位是很边缘化的。可见“瑶族舞蹈”在瑶族分布地区的高校是处于一种未开发的且十分薄弱的境地。它既没有建立具有独立学科特色的、相对成熟和科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也没有建立系统的、具有操作性的教学体系和管理评价体系。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有许多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在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一些传统文化在逐渐丧失。笔者在瑶族地区考察时看到,很多年轻人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有的不再满足于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有的甚至放弃和远离了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现象在散居的瑶族同胞和40岁以下年龄的瑶族人民当中就表现尤为突出和相当普遍。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除了社会转型、改革开放给瑶族人民的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使瑶族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得以提高,文化生活方式被改变以外,还与瑶族分布地区高校的舞蹈教育是否关注和重视本土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和教育有关。另外,笔者又在自己所在的单位湖南科技学院了解到,有的瑶族藉学生在平时不愿意别的同学知道自己是一个少数民族学生,似乎“少数民族”就意味着“贫穷落后”,这种尴尬的局面出现,使人们不得不有理由质疑高校教育在传承文化和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作用了,面对高等教育课程设计改革多样化的浪潮,出现这种窘境,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的问题。

三、地方高校要有效开发利用瑶族长鼓舞舞蹈文化,深化舞蹈教学改革

(一)实施瑶族长鼓舞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瑶族文化氛围

首先,创设瑶族舞蹈文化的典型心态和样式情境。各个民族和各种不同的风格的舞蹈形式都有各自的舞蹈语汇系统。因此教师应有意识的根据所教内容,创设既不脱离现实又具有一定特色的瑶族舞蹈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而不是局限在单一的空洞的肢体模仿上,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的风格,跟着老师的示范动作和语言提示,进入到瑶族长鼓舞课堂特有的情境之中。

其次,创设瑶族长鼓舞风土人情及其发展历程的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有效地丰富学生对瑶族长鼓舞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能够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学习有限的动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民间舞蹈教学不但是一种形体动态的传授过程,更是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授过程。我们在教授瑶族长鼓舞的过程中首先要讲述瑶族舞蹈素材的形成和由来,讲述民间的风土人情及民族心态,让学生了解该民族的文化,更好地用身体语言去表现它们。

第三、创设瑶族文化服饰情境。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服饰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的特色,体现出一个民族的风尚习俗和节令性风俗,在漫长岁月的沿袭中形成与地域舞蹈相一致的文化品位。我们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瑶族长鼓舞的韵律、美感,感受瑶族舞蹈丰厚的文化,可以让学生穿上极具特色的瑶族服装,加深帮助他们对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的深入理解。

(二)开展瑶族舞蹈采风,结合原生环境

要想真正上好瑶族长鼓舞课,一定要开展舞蹈采风活动,结合原生的舞蹈环境来体验瑶族舞蹈文化。有些教师编排的民族民间舞蹈走进该地区之后,发现人们根本不对其认可,有些甚至背离了民族文化。因此,进行舞蹈采风,实地考察民风民情,是提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要实施生活体现法。在教授瑶族长鼓舞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带着学生深入到瑶族去观察了解瑶族长鼓舞的历史,体验当地的民族生活,使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加强瑶族长鼓舞的教材建设,研究和传承瑶族舞蹈文化

瑶族长鼓舞在长期的创造、传承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族群的、审美情趣,包括道德、伦理、价值观、生死观等深层的民族心理,都会通过其舞蹈中的姿态、动律特点、风格特征等得以体现,甚至延伸到音乐调式结构、服饰制作及器乐的使用中。要加强瑶族长鼓舞的教材建设,使教材具有“传承性”的特点,我们必须透过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视角,在研究瑶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基础上来剖析舞蹈动作,在把握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本体根源的前提下加以提炼。那些能够反映该民族典型心态和样式的动态语汇,以便使我们更为准确地感受该族群特有的风格韵律,从而达到在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传承文化的目的。③

本论文是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南方瑶族长鼓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C0593

注释:

篇2

1.调查内容

由于教学动力既来自于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因素,也来自双方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因此,本问卷将从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的主体性因素和主体适应因素两部分展开调查分析(见图1)。主体性因素是指学生的学习动力因素和教师的教学动力因素,前者主要包括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及其影响因素;后者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动力策略。主体适应因素是指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相互适应与相互关联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的建立,化教学矛盾为教学动力,以激励学生主动有效的学习和发展。主体适应因素大致可分为“教学目标—学习需要、教学内容—认知水平、教学方法—认知方式、教导行为—学习行为、教学评价—学习期待”五个维度。问卷共计28题,其中主体性因素部分共8题,主体适应因素部分共20题。为保证问卷本身设计的科学性,笔者对问卷进行了小范围预测,同时对问卷主体部分进行了探索性因素的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在此基础上又对问卷设计进行了二次修订,以保证问卷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与信度。

2.调查对象与范围

为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采用城乡结合方法,选取湖北省与河南省各两所省城中学(Pm)和两所县城中学(Cm)(均为省级示范性高中)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抽取8所学校的高一、高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 200份,收回1 178份,有效问卷共计1 130份。

3.调查方法

首先,对影响地理课堂教学动力主体性因素的总体情况(O-S)、省城中学情况(Pm-S)和县城中学情况(Cm-S)展开调查与分析;然后,对影响地理课堂教学动力主体适应因素的总体情况(O-S)、省城中学情况(Pm-S)和县城中学情况(Cm-S)展开调查与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与启示。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主体性因素调查分析

(1)地理学习兴趣。地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地理学习的直接动力,地理学习兴趣则是产生地理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表1),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不尽人意。当问到“你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时,回答“非常有意思,盼望上地理课”仅占22.48%,“比较喜欢,感觉有点意思”占43.89%,“感觉一般或没感觉”占24.42%,“不喜欢,感觉烦”占9.20%,反映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并不高。比较而言,省城中学的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更低一些。

(2)激趣因素。在问到“你认为下面哪个因素能够增加你的地理学习兴趣”时,两类学校均表现出对“测验考试”方式的反感,占6.90%,县城中学尤其严重,仅2.76%(表2)。县城中学学生更倾向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激趣作用,达 45.17%,反映了县城中学学生渴望教师通过教学技能的提高而非仅凭外在考试奖惩来激发其学习动力的迫切要求。

(3)地理教师教学态度。在问及“地理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态度”时(表3),两类学校学生对本校地理教师的教学态度均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认真负责,精神饱满,教学亲和力强”达78.76%,县城中学更高,达83.45%,省城中学为73.82%。在问及“地理老师上课前是否做了充分的计划和准备”时,认为“非常充分”和“较充分”的比例达90.44%,县城中学更高,达94.48%,省城中学为86.18%。总体来看,地理教师的教学态度普遍表现良好,主观教学动机均很强。

2.主体适应因素调查分析

(1)样本总体情况分析。由表4可知,地理课堂教学主体适应的总体状况呈现正态分布,即中间水平的“能够适应”所占比例最大,为60.85%;而“非常适应”和“不适应”的均只占一小部分,分别为28.00%和7.93%;三者中,“不适应”所占比例最小。由此可知,地理课堂教学主体适应状况总体较好。省城中学(P-M)与县城中学(C-M)的主体适应状况也均呈正态分布,比较而言,县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主体适应状况比省城中学要好一些。

将各维度“非常适应”与“能够适应”状况的百分比综合,再参考各维度的“不适应”状况,可以看出地理课堂教学五个维度的总体适应状况:“教学方法—认知方式”维度最好,“教导行为—学习行为”维度较好,“教学目标—学习需要”维度居中,“教学评价—学习期待”维度较差,“教学内容—认知水平”维度最差;省城中学五个维度的适应状况:“教学方法—认知方式”维度最好,“教学目标—学习需要”维度较好,“教导行为—学习行为”维度居中,“教学评价—学习期待”维度较差,“教学内容—认知水平”维度最差;县城中学五个维度的适应状况:“教学方法—认知方式”维度最好,“教学目标—学习需要”维度较好,“教学评价—学习期待”维度居中,“教导行为—学习行为”维度较差,“教学内容—认知水平”维度最差。

(2)各维度适应情况具体分析。

*教学方法—认知方式适应状况最好(表5)

教学方法与认知方式的适应状况是影响学生地理学习投入率的重要因素。由表4可知,本维度的适应状况总体来说最好,相关调查细目分析也得到相符合的结果。通过“地理老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和“你更希望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两个子问题的调查可知,“教师常用”方法与手段与“学生希望”方法与手段的比例较为平衡。不过,“教学方法”条目中,讲解法和多媒体演示为主的教与学适应性较差,讲解法在“教师常用”方法中比例偏高,占49.03%,而在“学生希望”方法中,仅占31.33%;多媒体演示为主的方法在“教师常用”方法中比例偏低,仅11.50%,而在“学生希望”方法中比例却最高,达34.34%。“教学手段”条目中,黑板板书在“教师常用”手段中比例最高,达73.10%,而“学生希望运用”手段只占到11.50%;多媒体教学在“教师常用”教学手段中比例最低,仅6.37%,而在“学生希望运用”手段中,比例达到23.89%。另外,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方法在“学生希望运用”手段中比例最高,达到53.63%。

相比而言,省城中学地理教师非常注重“黑板板书”(79.80%),却相对忽视现代多媒体运用(3.03%),县城中学则仍局限于单一的口头讲解法(59.31%),既不经常使用“黑板板书”(7.24%),也很少使用“多媒体演示”(1.38%)。作为地理学科,缺失这两项基本手段的辅助作用,就不可能保障课堂教学的直观生动性,也必然会严重削弱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听讲、讨论和练习法”应该是能够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很好结合起来的方法,但省城中学的调查结果却出人意料,惟一的解释就是方法虽好,但可能由于操作能力的问题,致使其并未发挥应有的教学效能,也就不易得到学生的认同。

*教导行为——学习行为适应状况较好(表6)

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的适应状况涉及师生主体地位的平衡、教学互动的类型等问题,是制约课堂教学动力的关键问题。由表4已知,本维度的适应状况较好,“师生沟通方式”的细目分析也得到相符合的结果。但在“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流”和“站在讲台上,使用语言沟通”两个选项上,“教师常用”与“学生希望”仍存在较大的不适应。“站在讲台上,使用语言沟通”选项,“教师常用”达到29.03%,“学生希望”却仅占12.04%;“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流”选项,“教师常用”占32.92%,而“学生希望”却高达51.68%。这反映出一部分地理教师仍受传统师生观的羁绊,尚未将平等互动师生观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而学生则渴望教师更具亲和力和人情味,能够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一起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交流互动,教学相长。

相比而言,省城中学在“师生沟通方式”问题方面的矛盾较小,县城中学矛盾则较大,在“学生希望”方式中,县城中学选择“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流”达67.93%,选择“站在讲台上,使用语言沟通”仅10.00%,这再次印证了由于县城中学地理教师单纯采用口述讲解法所带来的教与学的尖锐矛盾。

*教学目标—学习需要适应状况一般(表7)

教学目标与学习需要的适应状况涉及学生地理学习的接受性问题。由表4已知,本维度的总体适应状况一般,县城中学适应状况似乎要好一些。但在问及“地理老师是否了解你的地理学习兴趣和需要”时,“不了解”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占到17.17%。在问到“地理教师对你们的地理学习需要和知识基础都做了哪些调查或了解”时,县城中学主要集中于“考试了解”,高达53.45%,而省城中学的了解方式则相对多样化。综合分析可知,县城中学反映出来的其实是学生为应试而学和教师为应试而教的“畸形适应”。

*教学评价—学习期待适应状况较差(表8)

教学评价与学习期待的适应状况是学生地理学习意愿和能力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表4已知,本维度的适应状况较差,相关细目分析也得到相符合的结果。教师经常布置与考试有关的知识重难点和综合考查地理知识和能力的问题,分别占到40.35%和40.18%,而联系生活实际的地理问题偏少,仅占15.22%,这反映出仍有相当数量地理教师的教学评价理念还是应试主义取向和唯科学主义取向。从“学生希望”布置的作业类型上看,三个选项的比例相对均衡,反映出学生希望作业类型能够多元化和综合化的合理意愿,能够兼顾升学考试、生活需要和地理基本素养全面发展的需要。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学习期待之间适应性较差的现状,显示教学评价依然是制约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瓶颈。

* 教学内容—认知水平适应状况最差(表9)

教学内容与认知水平的适应状况涉及地理教学的可接受性问题。由表9已知,本维度的适应状况在五个维度中是最差的。通过“地理老师上课所讲内容难度”细化条目分析可知,选择“难度适中,能够激发思考”的比例,省城中学与县城中学均不高,分别为65.86%和40%。相比而言,省城中学选择“讲解肤浅,过于容易”的比例较大,达 41.09%;而县城中学选择“过难,理解困难”的比例较大,达28.62%。这充分说明不同学生群体的地理认知水平是有差异性的,也意味着地理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实施差异性教学。

三、结论

首先,当前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篇3

不少老师认为地理难教,很多学生也认为地理难学。其实,只要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特点,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就能把地理教活,把学生教好。学习地理,首先要了解地球,而了解地球的基本状况,就必须知道,地球在宇宙中不停的运动。因此,地球运动在整个初中地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初一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地球运动的常识,但有关空间运动的概念仍处于朦胧想象的阶段。由于地球上的人无法感受到地球运动,因此要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就必须运用实际生活中能够观察到的现象和具体模型来说明和演示。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一、对比法

地理教学应运用对比法对相似、相对的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普遍性和局部性关系。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此法,通过对比使得所学的内容更加清晰明了。

在“地球运动”这课,运用这种方法事半功倍:

二、计算机辅助法(google earth)

由于初中学生的空间感不强,这种方法可形象描述学生所在地与地球的关系及地球在整个太阳系中的位置,对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操作的时候可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下载需要的软件,具体步骤如下:

1.打开网址:http://earth.省略/

2.点击:Get Google Earth (Free Version)

3.点击:I’m good Down load google earth.exe

4.下载完毕,安装即可

5.点击小地球你就可以看任何你想看的地方了

三、模拟法

模拟教学方法是一种从国外引入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创新性、实践性等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情景模拟案例或者设计一定的情境和情节,要求学生假设为该情景中的某一个角色,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扮演和发展这个角色的行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一)学生模拟

1.自制模拟:用乒乓球或其它材料制作小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操作模型模拟试验的方法。强调在动手动脑中研究、分析、推理,从而了解地球的运动及规律。

2.角色模拟: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模仿地球自转;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模仿地球的公转;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模仿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公转(其它同学注意绕转中心及方向等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模拟实践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寓学于乐。

(二)教师模拟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了教师的传授作用,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仓库”。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可言,也就谈不上处于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这一主体。不过,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既离不开学生,又离不开教师,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行为还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教师正确演示模拟地球运动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探索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观察,思考,并由此得到结论,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有效教学方法。如教师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请学生观察思考地球运动的方向;教师同样模拟演示,请同学以地球仪上的北极为参照。观察地球的运动方向,再以南极为参照,观察地球的运动方向。

(三)课件模拟

课件是服务于教学的,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课件对教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化平面为立体,让教学生动起来。课件的制作体现了教师的素质,体现了信息时代教师适应社会变化,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才能。教师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运用合适的课件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在地球的运动中,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过程,用课件模拟的方式呈现,大大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四、故事法

把故事融入教学,学生乐于接受,容易理解,印象深刻,克服了传统的说教、灌输教学方式所引起的学生的抵触情绪,使知识技能、情感教育不留痕迹。故事教学,不仅仅能树立教师的威望,还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这种方法既使课堂教学生动、风趣,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正是:故事教学深入浅出,情感渗透润物无声,思想教育水到渠成。如在“地球运动”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宇航员骄傲地对他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20圈了。”他爸爸笑着回答:“我比你更了不起,已经绕太阳50圈了,还准备在转二三十圈呢!”你能不能判断爸爸的年龄?或者“一对双胞胎姐妹,先出生的反而叫后出生的为姐姐,”你能不能给与解释呢?类似的故事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激情,润物无声,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实际生活体验法

篇4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时态教学是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其对学生能否学好英语有着极大的影响。在初中英语时态教学过程中,比较常见的英语时态主要有八种,即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将来时、过去完成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和过去进行时。尽管初中英语教师已经详细地进行了讲解,但是学习这些时态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完善,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时态的应用,为学生的成才奠定基础。

一、初中英语常见时态的教学方法

(1)利用情境教学方法进行英语时态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联系实际生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因为语言的产生都是为了满足现实生活的需求,而且不同环境下所要使用的语言也是不同的,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意思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英语也是一样。因此,教师在进行时态教学的时候,必须要联系实际生活及不同的语言环境。比如教师说课是现在进行时、备课是一般过去时,下课布置作业就是一般将来时了。

(2)利用对比教学方法进行英语时态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较为常用的几种时态之间区别较小,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这些时态,教师必须要对几种常见时态进行对比,以便让学生能够了解这些时态之间的区别,从而确保学生在使用这些时态时可以使用最为适宜的时态。在初中英语时态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八种较为常见的英语时态两两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时态的使用。教师在讲解这些时态时,需要对这些时态之间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出其中的不同之处,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时态,并让学生对常见时态形成完整概念,从而确保其能够正确使用英语时态。

(3)对学生甄别时态的能力进行强化。英语时态的学习不能只靠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解和消化,还需要在课后进行大量的练习,只有如此,学生应用英语时态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强化。这就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强化练习,以便更有效地对自己的语言感知能力进行强化。例如在教师讲解过现在完成时与过去完成时后,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找一些相关的题目进行练习,以便加深自己对现在完成时与过去完成时的理解。而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这两种时态的应用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应用训练,以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这两种时态的应用。

二、初中英语常见时态教学实例

(1)现在完成时的教学。现在完成时是初中英语所包含的较为常见的时态之一,其所表达的意思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对现在所造成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其会与already、just、never等副词共同使用。比如:He has never go there.

现在完成时的使用环境主要有两种,一种情况是为了表达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一直延续到现在,另一种情况则是延续到现在的趋势还在进行。这种情况下,现在完成时会和since短语或者for短语共同使用。比如:I have learned Chinese for 8 years./I have learned Chinese since 8 years ago.

(2)现在进行时的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现在进行时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时态,其所表达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改变。比如:He is shopping with tom now.这种语境下所使用的现在进行时是为了表示某个动作正在发生。比如:He is working hard today./The population of the word is growing very fast.在这句话中,现在进行时所表达的意思是某一阶段正在进行的动作,只是在说话时这个动作不确定是否还在进行。再比如:Jack is always misplacing my glasses.在这句话中,现在进行时所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而这种情况下,现在进行时则需要与always、forever等副词共同使用。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时态教学是为了给学生学习更高层次的英语语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只有在真正理解且能够正确使用常见英语时态的基础上,学生才可以更好地学习深层次的英语语法。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讲解英语时态的时候,应该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加强对学生进行时态应用训练,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英语时态的应用,不断走向成才。

参考文献:

[1]吕晓华.初中英语常用时态教学经验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

篇5

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什么要借助大量的教学手段?这是由于受地理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科学,而地理学科是取材于地理科学,因而地理教学的内容具有广泛性(涉及的领域广阔) 、综合性(各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综合联系性)和区域性(地区差异性)的特点。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的比较抽象 (如地球的运动),还有大量的内容无法让学生直接感知。就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来说,他们的认识、理解能力比较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比较贫乏,涉足地理环境的空间也比较狭窄。因而使他们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认识、理解能力有限,如果不辅以直观的教学手段,去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障碍,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 而且还会使他们丧失学好地理课的信心,带着沉重的心态被动地学习,的确是索然无味的苦差。

篇6

高中地理知识点较多,覆盖面广,包罗万象,并且各个章节之间缺乏连续性,对于高中生而言,有着一定的学习难度。如今的地理教学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有了更多的教学方法,而比较法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比较法,能够促进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点,并且可以让学生认识地理知识的内在的联系。本文则结合教学实践,具体探讨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首先,地理学科的特征为地域性与综合性,针对地理的这种特征,运用比较法能够将各种地理因素进行比较,从而找出不同因素,区分不同地理现象之间的差异性,促进学生认识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内在的联系,例如将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同地中海气候相比较,让学生明白两者虽然都处在亚热带,但由于海陆位置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特征,简单的对比就能够让学生理解二者的特征。其次,比较法的应用有利于巩固知识,让教材知识成为一个系统,在教学中通过把正在学习的知识点与已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巩固知识点,让学生概念更为清晰,将不同的知识点系统化,理清知识脉络,并且可以用于对其他案例的分析。此外,比较法的应用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法促进学生认识了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以及发展与变化的规律,让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培养判断与推理的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比较法应用的主要类型

1.对比法。对比法为将独立的地理现象或者地理事物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来分析不同现象的特性与共性,让学生在对比当中加深对不同现象的特性的认识。高中地理知识系统较为繁杂,但一些教学内容页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适当地运用对比法,例如讲关于英国的地理知识,可以将其与日本进行比较,两个国家都为岛国,并且都有着发达的海运业,气候湿润,为海洋型气候,并且工业化程度高,工业占着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通过类比让学生掌握地理现象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这也是在课堂当中所运用的较多的比较方法。近年来高考试题当中图标类型的题目较为常见,将坐标图以及数据表格等作为已知条件让学生去分析,考察学生的知识应用与迁移能力,这些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将不同的知识点通过类比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总结与分析,例如关于世界城市化进程与世界人口发展的教学,教师可将课本上的三个阶段用不同折率的线型来直观表示,同时与《世界人口增长图》进行类比,将会产生更为直观的教学效果。

2.纵比法。所谓纵比法,是指对同一地理现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掌握地理事项的过去与现在,探寻其发展的规律,分析未来的变化趋势。例如对冷锋与暖锋过境前后天气特征的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纵比,根据有关的数据内容划出简表,分析其变化的趋势。

3.专比法。专比法在地理教学当中的具体应用,就是对地理现象的整体要素与条件进行逐一对比,系统性的对比让学生产生一个完整的概念,从而加深对地理现象的掌握与理解,将知识点有效的分散,专比法尤其适用于地理课堂的复习教学,例如讲解完了中国地理分区,可以将各个分区的内容分为工业、经济、环境、交通等各个专题,进行针对性的对比。

4.综合比较。综合比较就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区的地理要素进行系统的对比,并通过全面的分析来寻找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不同地区的地理要素的特征,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例如对我国三类农业地区的综合比较,让学生从农业特征、自然条件以及主要的农作物等多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异同点,找出主导因素。

高考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察,例如2013年山东高考地理试题第26题,通过对银川平原的介绍,并列出银川平原与周边的区域图以及地貌景观示意图,其问题为(1)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2)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试推断其依据。这两个问题从多层次、多角度考察学生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整体性与差异性的认识,层层深入,需要学生从自然条件、市场条件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作答。因而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的综合分析对比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地理现象的解析。

三、应用比较法应注意的问题

1.备课充分,应用需适时。在具体的教学当中,作为教师应当按照课程教材的难易程度,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设置课堂教学,合理有效利用比较法。对于比较法的应用,应当遵循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并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提升自主动手的能力,学会在课堂与课后学习中应用。

2.注重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教师在注重比较法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与其他地理逻辑方法的有效结合,除了比较法,地理归纳法、综合分析法与地理演绎法等,都应当在教学当中予以重视并强化,这些都是地理逻辑方法体系当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当中促进不同方法的有效结合。同时比较法也要与地理直观教学方法相结合,地理图标、地理图册、版画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都不能被忽略。

3.促进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目前在教学实践当中不难看出,许多学生没有真正地掌握学习地理的有效方法,因而作为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更为高效的学习。比较法除了是教师的方法,更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在地里课堂当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注意比较法的应用,对不同的地理数据、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要保持敏感,通过比较与分析,将学习的地理知识进行准确反复的梳理,从而形成更深刻的印象,全面掌握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理比较法是高中地理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保持足够的重视,对比较法进行合理灵活的运用,同时促进学生学会利用比较法来学习地理知识,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自己人生中的重要价值。我经常跟学生说:父母把我们养大成人,而老师把我们教育成才。这就让他们觉得老师跟自己的父母一样,都是希望自己有所作为,是真正为自己好。其次,老师要让学生充满信心。在高三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只要好好跟着老师复习,高考绝对不会差。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科学的复习计划——就是四轮复习计划,经过验证,四轮复习效果非常好,有序、科学、有实效。另外,要求我们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才能轻松自如的应对教学。在教学中,学生经常会问问题,若是某个学生连续问两三次问题,我们都不能当场解答,都说:这个问题等我下去思考一下,下次再跟你讲。这样,学生虽然不说什么,但是他对你的信任感可能就会降低。还有一些学生,特别是补习生,会找一些较难的问题问老师(实际他可能是想试试这个老师的水平,进而跟以前教他们的老师进行对比),若我们不能及时解答,那学生对老师的信心也会降低,甚而在学生中流传,那在我们的教学中也会造成不良影响。相反,我们若能正确应答,那就会给学生较大的信心,对我们的教学也有极大的帮助。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老师不能打击、辱骂学生,也不能一味的夸奖学生;不能跟学生形同陌路,也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另外,老师也必须维护自己的尊严,在教学或课堂中保持一定的权威。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既尊敬,又害怕。

比如,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不遵守纪律,我们可以提醒或给以适当的惩罚,而事后不能对这样的学生冷眼相看,有时在校园里遇见,自己可以主动跟学生点头或微微一笑打个招呼。这样让学生觉得老师赏罚分明,而不是恨自己,那么学生对老师也就不会反感或产生逆反心理。

以上两点我们处理好了,对我们的教学具有很大的隐性帮助。当然,光靠这两点还不够,重要的还在于我们在教学中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所谓“教无定法”,我们老师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可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施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常用的讲授法、提问法、练习法等之外,我还尝试着在教学中运用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比如:

3.1 快乐教学法

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乐学、爱学,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就可以调动起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如我们可以在地理教学中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如模型、地图、景观图片、幻灯片及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来使课堂教学直观、活泼、有趣。学生才能倍感新鲜、才能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有时也可以适当穿插活跃的游戏。课堂上气氛活跃并不代表学生的思维活跃,因此老师要把学生积极的学习气氛引到学习新知识,探求疑难上来。我们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3.2 实验法

老师可通过做实验让学生观察结果。比如在讲地转偏向力时,我就叫学生在黑板上写一个“正”字,每次只能写一笔,写完第一笔后回到讲桌拿另一支粉笔写第二笔,依次类推直到写完。写完后问台下的学生,他回头拿粉笔是向左转还是右转,学生回答右转。接着就给学生解释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移。

3.3 生活法

生活法就是把生活中的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思考,进而得出原因。如去年放假前,我国大部受雪灾,而我们这里天气晴朗。我就跟学生分析,原因是受拉尼娜现象和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学生听得很认真,当然也容易理解且不容易忘记。

3.4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得出结论。比如在地理中讲到地球的运动,拿地球仪演示给学生看,就比较直观,易懂。

3.5 探究式学习法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和学习需要,自定学习步调,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学习的活动。探究式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高中地理教材每章后的“问题探究”为这一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如探究“大坝修建的利与弊”,同学们展开讨论,全方位、多角度地地认识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总结出评价水利工程的利多从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旅游等方面进行,评价水利工程的弊主要从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上进行。

篇8

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如果学生没有收获或者收获很少,则这个教学是无效或者低效教学。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提出更高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或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或技能,或者可以使学生在精神情感上有所收获,总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收获为导向。

不少老师认为地理难教,很多学生也认为地理难学。其实,只要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特点,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就能把地理教活,把学生教好。学习地理,首先要了解地球,而了解地球的基本状况,就必须知道,地球在宇宙中不停的运动。因此,地球运动在整个初中地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初一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地球运动的常识,但有关空间运动的概念仍处于朦胧想象的阶段。由于地球上的人无法感受到地球运动,因此要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就必须运用实际生活中能够观察到的现象和具体模型来说明和演示。由此,选择教学方法应形象直观,体现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小组合作能力等。针对地球的运动这一教学内容,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一、对比法

地理教学应运用对比法对相似、相对的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普遍性和局部性关系。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此法,通过对比使得所学的内容更加清晰明了。

在“地球运动”这课,运用这种方法事半功倍:

二、计算机辅助法(google earth)

由于初中学生的空间感不强,这种方法可形象描述学生所在地与地球的关系及地球在整个太阳系中的位置,对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操作的时候可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下载需要的软件,具体步骤如下:

1.打开网址:earth.省略/

2.点击:Get Google Earth(Free Version)

3.点击:I’m good Down load googleearth.exe

4.下载完毕,安装即可

5.点击小地球你就可以看任何你想看的地方了

三、模拟法

模拟教学方法是一种从国外引入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创新性、实践性等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情景模拟案例或者设计一定的情境和情节,要求学生假设为该情景中的某一个角色,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扮演和发展这个角色的行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一)学生模拟

1.自制模拟:用乒乓球或其它材料制作小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操作模型模拟试验的方法。强调在动手动脑中研究、分析、推理,从而了解地球的运动及规律。

2.角色模拟: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模仿地球自转;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模仿地球的公转;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模仿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公转(其它同学注意绕转中心及方向等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模拟实践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寓学于乐。

(二)教师模拟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了教师的传授作用,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仓库”。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可言,也就谈不上处于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这一主体。不过,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既离不开学生,又离不开教师,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行为还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教师正确演示模拟地球运动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探索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观察,思考,并由此得到结论,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有效教学方法。如教师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请学生观察思考地球运动的方向;教师同样模拟演示,请同学以地球仪上的北极为参照。观察地球的运动方向,再以南极为参照,观察地球的运动方向。通过这种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提供情境的方式,共同合作学完了这部分抽象的教学内容。

(三)课件模拟

课件是服务于教学的,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课件对教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化平面为立体,让教学生动起来。课件的制作体现了教师的素质,体现了信息时代教师适应社会变化,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才能。教师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运用合适的课件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在地球的运动中,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过程,用课件模拟的方式呈现,大大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四、故事法

把故事融入教学,学生乐于接受,容易理解,印象深刻,克服了传统的说教、灌输教学方式所引起的学生的抵触情绪,使知识技能、情感教育不留痕迹。故事教学,不仅仅能树立教师的威望,还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这种方法既使课堂教学生动、风趣,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正是:故事教学深入浅出,情感渗透润物无声,思想教育水到渠成。如在“地球运动”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宇航员骄傲地对他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20圈了。”他爸爸笑着回答:“我比你更了不起,已经绕太阳50圈了,还准备在转二三十圈呢!”你能不能判断爸爸的年龄?或者“一对双胞胎姐妹,先出生的反而叫后出生的为姐姐,”你能不能给与解释呢?类似的故事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激情,润物无声,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实际生活体验法

篇9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37-01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地理比较法适用范围广、应用简明、逻辑性强,日益成为高中地理教与学的方法和目标。运用地理比较法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或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揭示其各个发展阶段间的异同点,而且有利于分析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地理比较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从而促进高中生地理素养的提高,是值得每位地理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地理比较法要与其它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任何教学方法都具有针对性和局限性,因此,要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比较法也毫不例外地要与其它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1. 地理比较法要与其它地理逻辑方法结合使用。地理比较法是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各种被比较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在某些特征或关系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的方法。它与地理综合分析法、地理归纳法与地理演绎法等方法组成重要的地理逻辑方法体系,而且又是这些逻辑方法体系中最为常用和最为重要的方法,其它各种地理逻辑方法都不同程度地依赖于地理比较法而进行;反之,地理比较法也要与其它地理逻辑方法结合使用。例如,我们可以对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北海渔场位于东格陵兰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位于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处,纽芬兰渔场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位于秘鲁寒流的上升补偿流处;然后通过比较,发现前三大渔场具有共性,即都位于寒、暖流交汇处,而秘鲁渔场则不然,位于寒流流经处;最后综合四大渔场的分布特征和洋流的关系,归纳得出洋流对海洋渔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

2. 地理比较法要与地理直观教学方法结合使用。高中地理教学在重视地理比较法应用的同时,不能忽略地图册、地理版画、地理图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等手段的运用以及与地理观察法、地理参观法和地理实验法等直观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一方面,直观教学方法以其形象性、直接性、真实性、多样性不仅有利于获得直观感受和地理感性知识,也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获得地理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地理比较法,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地理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螺旋式地推进地理教学。

二、地理比较法是教师教的方法,也要成为学生学的方法

在高中地理教材的“致同学们”中,非常明确地提出:“地理的学习,要注意比较法的运用。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对地理数据、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区域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通过比较,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有助于对所学的地理知识形成鲜明而准确的印象。”可见,地理比较法不仅是教师教的方法,也应该成为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地理能力和观点的重要方法。

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学生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学习和运用地理学习方法的意识,没有真正掌握地理学习方法的要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受用终身。因此,建议地理教师在运用地理比较法进行教学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需要和已知可比事物确定比较目的、选择比较对象,然后根据分析综合列出比较项目、找出比较内容,最后运用不同的比较方式进行比较。通过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应用各种地理比较法,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比较法,并将灵活、科学地应用地理比较法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和素养。

三、地理比较法的方法论基础主要是地理科学方法论

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涉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复杂多样,综合性和区域性显著。从学科性质来讲,高中地理是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受学科内容及学科性质的影响,地理比较法在运用中区别于一般的比较法,其方法论基础主要是地理科学方法论,具有“地理性”。它与地图法、地理统计方法、野外考察、参观法等方法一样是地理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地理比较法的应用要以地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地理学习和地理教学的规律,充分体现地理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发挥地理学科育人的独特功能,完成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地理比较法是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要的地理逻辑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更是高中生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所以,教师要树立地理比较法的教学意识,科学有效地应用地理比较法进行地理教学,学生要逐渐学会运用地理比较法学习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篇10

1、操作式体验法

操作式体验法,就是提供一定的实验场地和道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自行动手操作并总结出地理科学规律的方法。操作式体验法主要适用于介绍一定地理现象并需要总结出规律的内容,这需要学校提供一定的试验场地和设备。教师需要地理现象及背后蕴含的原理,设计出可行的实验并模拟出实验过程,比如地震现象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教师在设计这一实验时要考虑能以那种实验道具展现这一现象,并设计可行的步骤。在没有试验场地和设备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充当道具,进行模拟实验。比如,地壳运动导致地震的实验,可以利用毛巾、橡皮泥等进行挤压产生折叠甚至断裂现象,解释地震的现象。总之在操作式体验法中,教师尽量提供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探索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

2、课堂情景式体验法

课堂情景式体验法主要是在缺乏能够模拟地理现象的教学内容时采用的,运用简单的教学道具或者多媒体等辅助设备,加之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尽可能地理解地理现象及原理。比如,大气层的知识、水的运动及变成雨、雪的原理等,都不具备模拟的条件,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一滴水由海洋上升到大气层变成水蒸气,遇冷后又变成雨、雪的循环动画,让学生借助生动的动画演示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课堂情景式体验法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形象、生动地描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教师还可以借助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配合教师的讲解,以模象直观的方式丰富学生的表象经验。比如,很多学生都没有亲眼见过活火山、冰川等奇特的地理风貌,教师运用图片或者视频等方式呈现,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二、现场教学的策略

相较于实验室模拟法和课堂情景式体验法教学,还有一种更为直接的、能带给学生强烈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那就是现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要求把真实的地理环境作为教学场地,让学生通过实地体验、考察等方式获得知识,培养地理责任感。现场教学法,主要适用于理论知识不强、道德责任感的教学内容,比如环境污染、旅游地理等的教学。教师应注意,在现场教学的环节中应该注重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的重要性。现场教学作为体验式教学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学的一个环节。由于它是脱离教室这一教学场所的,教师在组织学生、知识传授等方面会不便于进行,因此,需要事先做好功课,先进性理论知识讲解,然后有目标的进行现场体验和调查,在课后要通过调查报告、课后作业等形式让学生总结调查结果,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自己看到的问题。具体而言,现场教学法可以采用社会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参观法两种方法。与其它两种方法相较而言,现场教学法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地理责任感。

篇11

地图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工具,是最能直观表达地理知识的教学媒体,也是教师调动课堂气氛的常用手段。它能直观地传递地理的空间信息,能形象地表达地理知识,能具体阐述地理知识中抽象的概念,能系统概括杂乱无章的地理知识点[1]。将教材和地图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既能将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如何利用地图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高中地理老师除了需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之外,还需具有灵活运用地图教学的能力,通过地图传授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地图对于教学来说主要有三个功能:第一,确定位置,地图上能够直观表示某个事物所处的位置,让学生能够明晰地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第二,确定地貌,地图上能够直观表现出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学生可通过这些外部特征推导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研究地理事物的自然规律;第三,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地图上有众多山川河流、各式各样的地貌、洋流等,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本文从三个方面由浅入深,介绍如何运用地图教学:

一、提高识图能力

当前,地图教学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常用教学手段,并且部分老师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其中,最基本也是最大的教学问题便是学生识图能力差甚至不会看地图,直接导致地图教学方法无法推行。看懂地图是地图教学的基本条件,因此,老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的便是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既要求老师传授学生一定的读图技巧及看图方法,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一定地图知识,了解地图的基础概念及基本要素。地图中的基本要素包括比例尺、图幅、国界线、文字等,这些是了解地图的开始;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些不同地图了解国家名称及方位,如美国、俄罗斯的地理位置;还可以了解地理知识及地貌等,如等高线、降雨量、喀斯特地貌等。

二、提高学生对地理图册的读图能力

地理图册也是地图的一种,相对于地球仪等简单地图工具来说更具有使用性。高中地理不仅学习地形特征,还涉及降雨量、洋流、种群分布等各式各样的地理知识,仅是地球仪等简单反映地形的地图无法满足高中地理教学需求,而地理图册则是根据高中地理的知识体系描绘出的具有图形特征的知识图册,它与普通地图相辅相成,具有相似的图形特征,但包含不同的知识内容[2]。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学生一面临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就求助于地球仪,但是地球仪只是宏观表述地理位置和特征,并不能反映具体地理知识内容。因此,老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申明地理图册的重要作用,并教授具体读图方法及学习法则,如洋流的判断、气候的辨别等,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目的。

三、利用地图将地理知识系统化

地图涵盖了各种地理知识,并且将地理知识整合成体系,高中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地图体系将地理知识系统整理,并围绕地图将地理知识系统讲授给学生。首先,老师将所需讲解的地理知识分类,简单易懂的归为一类,抽象难懂的归为一类,简单易懂的一类可以直接讲授,抽象难懂的则需要将知识体现在地图上,通过地图进行讲解。例如:高中地理中有个工业区的知识点,主要是讲解全国工业区的分布特点、代表城市、行业分布等。如果单纯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述,知识点显的杂乱无章,学生很难形成有效记忆,如果利用中国地图,将各个工业区标到地图中,并配有工业种类插图,学生就很容易记忆和理解工业区的分布位置和工业特点,甚至可以通过地理位置推断出工业区的优劣势[3]。当然,并不是所有知识点都运用地图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需要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基本特征判断是否适合地图教学。地图教学的目的在于直观、系统地阐述地理知识,发现内在规律,是否看重地图教学的评判标准便是地图能否让地理知识简化、形象化。总之,地图教学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提高学生的读地图及地理图册能力,又需要将知识点和地图有效融合,以便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作者:周杰 单位:安徽省六安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