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7 11:23: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字化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也为各行业发展带来诸多便利,尤其对于信息量较大的档案工作,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极大的促进了档案工作的效率,提高了档案工作管理水平,然而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开展也同时给目前管理工作带来诸多的麻烦,工作方式的转变,导致很多管理人员不能够很快的适应,所以本文就将对档案数字化建设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然性
1、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形势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数字档案馆是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档案馆就是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信息的职能部门;一方面档案载体的更新换代迫切要求档案馆数字化,目前,档案馆的档案保管、利用与形势的发展要求不相应,仍然停留在纸质档案的管理及较原始的检索利用水平上,使得绝大部分电子档案无法采集、收集和提供利用,甚至绝大部分电子档案已经被清洗、丢失,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损失和无可挽回的错误。
2、档案数字化可以改善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实现档案数字化,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进而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3、档案数字化建设是社会强烈需求。当今,人们的时间观念越来越强,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以现代化、多功能的服务措施,使档案馆馆藏的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给各方面的需求者。
二、档案数字化建设措施
1、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和全员档案意识。档案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作为档案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加强责任感,把档案工作看作一项政治工作,在平常的管理中体现它的严肃性,能坚持原则、严守纪律、遵守制度、保守秘密,在繁杂琐碎、枯燥单调的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差错;要切实抓好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一是各种有关档案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行业标准等规范性文件的培训;二是档案管理各环节的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还应努力学习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知识,以适应新的、更高的档案管理要求;三是引进档案管理专业人才。企业应结合工作需要,不惜成本,吸引具有现代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的高层次人才,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四是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档案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档案业务人员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提高档案人员的数字化档案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五是培养一批档案资源加工与管理、系统开发与维护、知识产权使用与保护、数字化档案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加强对档案使用者的培训。在电子环境下,档案信息共享化、社会化服务成为必然与必需,为了使用户能够更方便地获取和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档案工作者要以用户为中心,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除了要提供更加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外,更重要的是要增强档案用户检索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能力,使他们快捷地找到所需档案信息,同时,企业档案管理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如举办讲座、开设信息检索培训班、咨询人员现场指导等提高和增强使用者的查找能力。
3、完善数字化文件归档制度。一是要加强对各种文档的收集管理。计算机在企业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各种电子文档也日趋增多,很多企业没有归档意识,电子文档转化为纸质文档后,反而忽视对电子文档的归档和管理,随意储存在计算机中甚至遗失,增加了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成本,企业应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加强对纸质文档、电子文档的收集、分类和归档;二是建立和完善文件归档制度。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信息化的加快,企业每天处理的数字化文件不断增多,如果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不对文件格式、文件质量等方面提出要求,将影响到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质量,甚至造成不必要或难以弥补的损失,为档案数字化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三是加大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档案网站建设是数字化建设的基础,是数字化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加速器,档案数字化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网络化的必然要求,档案信息化、网络化是实现档案数字化的发展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因此,为了使开发出来的档案信息能及时满足社会的广泛需求,应积极进行档案网站建设,把开发出来的档案信息及时上网传输,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电子文件大量产生,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就需要对其进行分析、筛选、研究和综合整理,使之变得更加有序更加合理,然后上网,仅靠单个档案管理部门无法很好地完成这些工作,因此不同企业的档案部门应搞好合作,在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上做好分工合作、组织协调,注重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避免重复建设,并且能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元化、一体化的信息服务,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目前,我们企业档案数字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数字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就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建设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标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数字化校园是当代信息化的产物,是随着当代的信息技术的进步而进步的。由于技术以及应用的持续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基本内涵也在持续深入。当代高校技术的教育是以信息技术平台为基础的教育。针对培养技术应用型的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院校,信息化是达成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对于高校来讲,是一个信息化的制高点,对于实现高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众多高校都在积极创建数字化校园,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作出努力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信息化的环境。
一、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基本内涵
由于信息技术在高校的校园内被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对于高校的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服务等形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高校数字化校园是通过自身发展的需求进行的,将教育技术作为基本动力,将信息技术作为方法进行推进,将高校的教育体系进行发展和变革,让当前的高校形成一种具备知识和经济的新型教育方式。在实践过程当中,可以透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起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以及应用的全方位的教育形式。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属于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持续努力的方向,也是目前我国高校渐渐迈向世界顶级大学门槛的方向。针对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内涵,以硬件方面来看,高校数字化就是以相应的信息为基础,进行高校教学的资源整合;以软件方面来看,就是针对制定信息资源制度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在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里,只有将硬件和软件相结合,让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能构成一套完善的信息化教学形式。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无法接受新的教学形式。网络教学的特殊性就在于需要学生进行自学。我国的教学形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主的形式,这造成了学生过于依赖老师,无法接受数字化教学的方式。而且老师对学生的评估必须通过短期内的学习成绩进行判定,这对于学生日后的生活都有较大的影响,这也是造成学生排斥数字化教学方法的原因。
(二)老师没有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在数字化的教学形势下,对于老师的观念要重新进行定位。不可以像过去的教学模式一样,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在如今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里,学习的方法非常丰富,这和以往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观念构成鲜明的对比。在数字化时代里,老师和学生获取知识的权利是平等的。所以,老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不断创造新的教学形式,紧跟教学改革及发展的步伐。
(三)老师不愿将自己的创新教学成果共享。目前,高校的老师竞争尤为激烈,这造成了老师之间不愿将自己的创新教学成果进行共享,甚至有的教学成果都不愿意分享给自己的学生。目前的考核制度还无法全面评价老师的教学质量,所以,老师的这种不愿共享成果的举动对于教学依旧是个难题。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需要更加丰富。数字化教学里具备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依旧匮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非常多,比如:教学资源是具备“保鲜期”的,优秀的教学资源要靠老师不断的维护、不断努力才能持续下去,但是老师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而维护教学资源又是一项非常漫长的工作,轻易无法坚持。加上高校在数字化教学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也会造成教学资源“过期”的现象。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对策
(一)创建饱满的教学资源。创建饱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要以国家的教育行政机构为核心,结合高校及社会的力量将教学资源进行创新及整合。这里面包括了依照各类科目创建的专项网站,将教学资源进行管理、整合,创造交流的平台,通过不同版本的学科教材培养目标教学资源,让老师和学生可以更加便利的获取知识。不但要将资源的开发工作做好,还要对当前教学资源的整合、创新工作做好,这样才可以真正适应当前的数字化教学,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
(二)提升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的速度,建立数字化资源共享的意识。高校在提升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的过程里,一定要建立服务意识、战略意识、应用意识、共享意识、科学管理意识、以人为本的意识。当前由于各大高校对于数字化教学的投入差异很大,因此,国家对于高校的数字化教学建设的力度必须加强,发挥网络技术对教学资源整合作用,不要进行重复建设,将教育信息化的成本降低,达成资源共享、加快数字化教育的目的。
(三)提升老师的信息素质。对于数字化教学的形式,老师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思考并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数字化教学的时代中不断创新,以实现教学的优化目的。
(四)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教学资源。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无法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老师要正确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字化资源,学会主动获得知识、实用知识,通过网络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五)高校要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高校在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应当投入资金,进行校园网络的管理,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学习,还应当增加教学设备,让老师可以在教学的同时更加得心应手,让数字化教学在课堂里的作用发挥的更好,让教学内容更加吸引学生。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还是一项需要全校进行配合实施的工程,只有技术是无法进行的。由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于数字化校园也给出了全新的要求,高校一定要以自身情况进行建设,要看好时机,统一进行规划,为创办先进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努力奋斗,让学生可以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让学习可以实现数字化、教学可以实现数字化,将生活空间转变为数字化,为教育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0008-02
“数字化校园”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 “数字化校园计划”。什么是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是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一体的新型教育、学习、管理、服务等的平台,它就是一个信息化平台。 数字化校园可以定义为:它是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其核心技术支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其手段,以培养善于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学生为其主要目标,以校园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的基本创新与传播中枢为其主要社会效应。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意义
1.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育教学的改革产生很大冲击力。坚持“以人为本”,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潮流,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校园,加快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提高高校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也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巨大空间,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2.数字化校园建设为高校提供数字化的管理
数字化校园对高校的管理覆盖教学、科研、人力资源、学生、财务、设备资产提供,将这些相对独立的各类系统进行统一整合,使学校业务流程得到有效规范。数字化校园的实施应用消除了学校“信息化孤岛”问题,减少数据冗余问题,有效地实现数据共享,使所有的数据信息都可实现共享。
3.数字化校园建设为社会实现终身教育做出重大贡献
数字化校园以互联网为平台,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打破了时空的界限,通过远程网络教育,使社会上更多的学生从中接受教育并获取知识,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个人的终身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
(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网及分布于不同物理位置的数字化设备,是开展数字化教学的重要基础设施。首先,高校校园网大多采用以太网技术体系,尤其以万兆(千兆)为主干,考虑到网络的性能、投资、使用、维护等诸多因素,网络布线系统也是信息网络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选择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是建设校园网的重要方面。目前许多高校采用星型网络拓扑结构,校区网络中心为核心层,接入设备可以直接连接到核心设备上,其目的在于调整转发通信,提供可靠高效的转输服务。
(二)应用信息系统建设
1.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和协作学习。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它们可以是教师在应用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形成的资源,如校级精品课程;也可以是从其它地方购买。教师和学生通过授权访问,检索教学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网络教学即辅助教学,通过实时和非实时的在线网络教学互动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料,帮助教师制成课件,实现网络辅助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预先设置学习课题,由学生自己组队分组进行学习。学生可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并利用网络平台所提供的互动答疑平台向教师和其他学生咨询解惑,拓展思维,集思广益。
2.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学籍管理、培养方式管理、排课、选课、考试安排、成绩录入、教学评估等)、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科研项目申报、项目审核、科研项目跟踪管理、项目拨款等)、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招生就业信息、党团工作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学生教育管理、学生助学管理、离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通用资金、学生收费、银行账号、管理者报表、项目核算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师资、劳资、职工、离退休、博士后管理)、资产管理系统等。
3.科研创新管理平台
科研创新平台主要是为师生提供科技创新的学习资源,以提高创新能力。科研创新管理平台主要包括知识管理(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对此加以有效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存储和传递,努力提高个人和组织的能力)、合作研究支持系统、项目支持管理系统(经费管理、科研人员管理、项目管理、论文或者科研成果管理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学校为研究提供实验设备支持如虚拟实验、计算机、心理实验室等)。
(三)数据中心的建设
1.服务器系统建设
服务器系统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校园数据中心的运行。服务器选型时要重点关注它的性能、质量认证体系、远程管理功能、遵循国际标准等。
2.数据库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数据库是SQL Server和 Oracle。SQL Server 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包括支持开发的引擎、标准的SQL语言,还有一些随着技术的发展产生的新特性。而Oracle既是关系型数据库,又是分布式数据库,它在数据库管理功能、完整性检查、安全性、一致性等方面有显著表现。
3.数据备份与存储
在系统应用过程中,数据可能会破坏甚至丢失,所以数据备份与恢复是必须的。数据备份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备份。可以是完全备份或者差异备份、增量备份,一般情况下采取组合这三种方式形成合适的备份方案。备份的数据一般存放离运行数据有一定的距离以防止自然灾害。
(四)校园信息门户建设
校园信息门户的建设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资源,具有信息共享、综合分析和决策支持的功能。它的建设主要包含单点登录和用户权限管理。
当用户第一次访问一个应用系统时,因未登录,系统会引导你到认证系统进行登录,系统进行身份验证,若通过校验,返回给用户一个凭证;当用户再访问其它应用系统时会将这个凭证带上,作为依据,并再次进行验证其合法性;若通过的话,在访问其它应用系统时,可以不用再登录。集中进行单点登录,提高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安全性。
用户登录信息门户后,模版页面会根据用户身份类型而变化。用户可以在模版页面任意位置添加具有访问权限的窗口,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定义使用界面和资源整合。
(五)数字化校园安全体系设计
1.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主要运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安全技术。防火墙能够提供网络故障的实时监控,以便诊断和排除故障;通过监控,能评估整个网络的运行状况,快捷发现异常问题;通过监控,防止病毒的入侵,保证网络安全。入侵检测安全技术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保证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能够不断增强。除此之外,使用有效的杀毒软件也是必要的。
2.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主要涉及数据库的安全库存的安全和数据本身安全。使用用户权限和管理、用户身份认证、访问授权来保证数据库的安全;通过数据加密与数据签名保护数据传输安全;对重要的数据进行存储备份,防止丢失。
三、小结
当前国家大力推荐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紧跟时代的脚步,合理规划,加强建设,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一、建设目标
以高速、安全、充分互联的信息网络为基础,以先进、前沿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化教学、模拟化训练、自动化办公、动态化管理、智能化保障和信息、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手段,以培养善于获取、处理、利用信息与知识,熟练操作与应用信息化装备,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指挥人才为目标,建成有任职教育院校特色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数字化校园体系。
二、建设原则
(一)总体设计,需求牵引。根据学院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紧贴培训任务和培训对象,着眼教学、训练、科研、办公、管理工作,立足现有物质、技术基础,统筹规划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结构、布局和规模,认真组织需求分析,科学确定近期、中期和远景建设目标。
(二)注重规范,突出重点。在统筹规划建设内容、规模的前提下,合理区分轻重缓急,通过重点投入、及时投入进行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急需项目先建,重要项目先上,以此带动全面建设的整体联动。建设中强化技术和信息的规范性,注重支撑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共用共享,使整个数字化校园形成一个整体。
(三)整体推进,协调发展。根据学院现有基础,立足自主建设与开发,调动各业务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总体规划、分别投入、整体推进。正确处理重点与一般、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期的关系,坚持软件与硬件、安全与效率、改造与新建的协调,提升建设的综合效益。
三、建设内容
(一)基础环境建设
1.网络环境建设。升级、改造现有网络设施设备,实现“万兆主干,千兆桌面”,为数字化校园平台推广与应用提供有力保障;增加网络存储设备,满足信息、资源等数据存储需要;增加网络安全防护设备设施,升级网络设备防雷击系统,提升网络设备防护性能。
2.数据中心及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教学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和公共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实现教学及公共信息的集中服务、存储、备份和管理;更新、整合现有网络服务设备,最大限度地实现硬件设备的共享共用;按照服务类型、区分教学和公共信息资源构建硬件设备支撑环境;完善网络服务体系,全面提供先进、实用的网络服务。
3.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在网络出入口配备防火墙、防毒墙,配合入侵防御系统,确保内网安全;采取技术策略,实行用户入网实名制,配备端点准入系统,确保终端安全和信息保密;加强网络及信息资源管理,创设安全的网络应用环境;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均衡的整体保护,有效防范来自病毒传播、非法接入、黑客程序、系统漏洞、恶意攻击等对网络安全和信息保密造成的威胁。
4.网络化教室和电子阅览室建设。改造学员队通用多媒体教室,更换老旧设施设备;高标准完成网络化专业教室配套建设;完成语音室建设;扩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5.教学指挥中心建设。利用教学实时监控系统平台、教学指挥管理平台,以及两个大型应用平台的联合互动,在教学指挥中心实现一线教学实时监控、教学活动互动直播、教学实施统筹调控、课堂教学异地评价、综合信息查询统计、教学情况汇总分析等教学指挥与管理功能。
6.安全管理中心建设。利用学院安全实时监控系统平台、安全及行政管理平台,以及两个大型应用平台的联合互动,在安全管理中心实现营院重要部位的实时监控、大型活动的实时指挥与调控、安全事件的自动报警、综合信息的查询统计、安全管理情况的汇总分析与辅助决策、辅助信息的互动显示等安全管理功能。
(二)标准规范建设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制定学院《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与应用规范》、《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规范》、《多媒体教材(课件)技术规范》等规范;颁发《校园网使用与管理规定》、《校园网值勤维护管理规定》、《网络信息资源使用管理规定》等规定;出台《网络课程验收与评价标准》、《学科专业网站验收与评价标准》等标准。使数字校园建设、管理与应用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支撑平台研发与信息资源建设
1.学院门户网站建设。集成学院信息化建设中开发的各类信息资源与应用系统,建成具有鲜明学院特色的信息服务平台,从而打造具有知名品牌效应的学院门户网站,成为学院对外展示形象、学术交流和提供服务的重要渠道。
2.学科专业网站建设。在现有教学信息资源和网络课程建设基础上,按照“规范、整合、充实、完善”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深化发展网络教学提供支撑。各学科专业网站的内容设计,不仅要符合通用网站的设计要求,还应适应本学科(专业)的教学需求,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确保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3.网络教学系统及信息资源建设。依据统一的信息资源分类编目标准,在统一信息资源底层数据库的基础上,集成学科专业网站、网络课程、专题数据库等教学平台与资源,构建功能强大的综合性网络教学应用平台,以多种媒体、多种手段来支持多种模式的教学活动。并研发公用素材库管理应用系统、教学视频管理与点播系统、多媒体教材(课件)管理系统、通用试题库与在线考试系统、教学训练信息资源搜索系统、音视频及照片素材管理系统等支撑平台。
4.教学指挥管理系统平台。在数字校园的总体框架内,采用统一的电子身份认证、数据安全存储与加密传输系统,研发课表实时显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调整、专项教学活动、教学日志、学员学籍、学员考试成绩、学员个体评估、学术科研、教员授课质量评价等教学管理应用系统,全面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5.学术科研工作管理支撑平台。研发具有学术和科研成果实时收集、认定、归类、索引、查询、统计,学术活动信息与管理等功能,及时提供前沿学术及科研信息服务,用户利用网络进行学术交流的综合交互平台。
6.自动化办公系统支撑平台。采取统一的电子身份认证机制解决数字签名难题,开发校园办公文书分布式系统、会议及会议室管理系统、网络硬盘系统、电子公告牌系统、电子论坛系统、视讯会议系统等;研发单位及个人办公支持系统、文档资料管理系统等公文流转与管理系统等。
7.教学及安全监控系统平台。在校园网基础平台上,采用IP监控技术,统一架构教学监控系统和安全监控报警系统,配合教学指挥管理系统和安全及行政管理平台,实现教学指挥中心和安全管理中心的功能。
8.教学及后勤保障系统支撑平台。研发教学保障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提高保障的针对性和实时性。
9.数字图书馆建设。采取直接引进、自行开发、成果交换、联合开发等方式,充实数字化图书馆的馆藏种类和数量,满足读者对数字化文献资源的需求,使馆藏数字图书方便已用、体系完备、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满足所需、持续发展。
10.公共服务体系及信息资源建设。提供高效的网络综合服务,为园区网用户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利用内容管理系统,针对热点、难点问题构建专题信息网站,为用户提供专题公共信息服务。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记录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沧桑。保护和利用这些古籍文献,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统计,我国现有古籍文献近13万种,减去重复部分,至少也有10万余种。如何保存与整理古籍文献,怎样开发与利用古籍资源,古籍数字化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古籍数字化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为古籍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1.古籍数字化是保护和传承古籍文献的重要手段
目前国内的许多图书馆由于诸多原因致使大量的古籍文献受到严重损坏。切实保护现有古籍文献,已成为图书馆界面临的迫切问题,而古籍数字化可以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2.古籍数字化是解决古籍文献藏与用矛盾的有效途径
古籍作为图书馆的特殊文献,收藏单位往往重藏轻用,秘不示人。古籍数字化可以让读者对古籍不直接接触,即可浏览阅读善本,还能够提供下载打印、远程全文传送等多方面的服务,从而使古籍善本成为雅俗共赏的读物。
3.古籍数字化是古籍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有利条件
数字化古籍信息容量巨大、检索快捷方便,是文明传承最快捷和最完整的方式。用传统的手工查询方式导致古籍文献的利用率不高。采用数字化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管理,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在资料储存、整理、检索和数据的统计以及索引的编制等方面的优越性,有利于开发古籍文献中蕴藏的特有信息资源。
二、古籍数字化的实施过程
古籍数字化是一个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庞大工程,。目前为止古籍数字化的实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和相当的数量。
1.古籍数字化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辑和出版,在古籍数字化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1988年,南京图书馆开始《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机读编目的尝试。到1988年底,台湾地区已有超过8万条书目的数据录入中央图书馆资讯网络。在北美地区,1980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编制《中国古籍善本国际联合目录》,北美的13所高校和中国大陆的5所高校积极响应倡议,纷纷加合编制的行列。
2.古籍数字化发展的过渡阶段
1994年10月,台湾中央图书馆建立了记录150万条数据的中央图书馆资讯网。南京图书馆先后建立了《中国古籍总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和《南京图书馆藏地方志目录》的数据库。
3.古籍数字化发展的成熟阶段
199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与香港迪志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电子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川大学在编纂《全宋文》检索系统的同时,还整理出了电子版《宋会要辑稿》。北京大学刘俊文教授组织编纂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全文电子信息版光盘系统,收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民国的重要典籍1万余种,整个系统共有光盘550张,内容总量相当于3部《四库全书》,可称为规模空前、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典籍总汇。
三、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古籍数字化工作已经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数据格式不统一
许多图书馆和研究单位在古籍数字化工作实际进行过程中,限于某些技术条件和出于其他因素的考虑,全文数据大都各自采用不同的格式,给使用带来了极大不便,也不利于古籍文献全文数字资源的共享乃至古籍数字化的发展。
2.没有统一的规范和合理的规划
我国的古籍数字化建设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符合国情的真正有价值的规范体系,没有一个职能部门或权威机构牵头对古籍数字化进行合理规划,影响了整个古籍文献数字化的进程和后续的资源共享建设。
3.完善技术尚需时日
一是字库问题掣肘古籍数字化发展的障碍。二是数字化转换还存在图像质量不高、扫描速度慢、识别率低等技术性问题,这些都有待于开发者加大研究力度,尽快完善相关技术。
4.缺乏专门人才
古籍数字化必须以古籍整理为前提,要求从事古籍整理工作的人员,既要具备丰富的古汉语知识和深厚的古代历史知识,还要了解古籍版本学、校勘学等知识及古籍数字化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与技术。因此,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是古籍数字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古籍数字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为适应网络化这一古籍数字化的未来发展趋势,现时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按照数字图书馆模式组织古籍数字化
古籍的数字化加工既要遵循现代图书统一的标准规范,也要根据古籍的特殊性在统一标准规范的框架下进行细化,建立古籍数据库。所有资源要能够在同一平台上共同使用和互相调用,古籍与现代图书的知识库应实现共享。
2.古籍整理要建立自动完成集成系统
通过对古籍文献内容和形式的专业化处理,实现古籍版本的自动校勘、自动断句、自动标点、自动注释和自动白话文翻译的数字化。
3.检索系统成为研究和开发的重点
建立和完善强大的检索系统,实现从检索研读到下载打印的一体化,以满足用户的多途径检索和多方面需求。同时拓展格式转换、版本转换和个性化输出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4.走社会化、国际化的联合开发之路
现在藏有古籍文献最多的图书馆,往往因资金和人才问题,使得一些古籍数字化项目难以开展。因此,图书馆应实行多方位合作,建立项目研发联合体,走资源与收益共享之路。同时可以开展国际性合作以解决资金、技术等瓶颈问题。
经过多年的尝试与探索,古籍数字化的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但古籍数字化是一项长久、艰巨而系统、复杂的工程,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使古籍数字化的明天会更好,进而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1.数字矿山的内容
“数字化矿山”最近成了采矿行业的一个热门话题,并引起了国家科技部门和许多企业的重视,是采矿业以后的发展方向。
所谓“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把电类或语音、文字或图像等非电类的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按一定规律编码,用于信息的处理传输与应用过程。“数字化技术”是指以处理“O”、“1”为基本逻辑单元,经过数字编码、数字压缩、数字传输等信息处理技术。数字矿山提法源自“数字地球”,20世纪90年代美国首先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随后便有了“数字中国”、“数字城市”、“数字政府”等等。我国煤矿地理信息系统的科技工作者提出“数字化矿井”及“数字化矿山”的概念。
数字矿山的两个层次:一是将数字矿山中的固有信息(即与空间位置直接有关的相固定的信息,如地面地形,井下地质、开采方案、已完成的井下工程等)数字化,按三维坐标组织起来一个数字矿山,全面、详尽地刻画矿山及矿体;二是在此基础上再动态嵌入所有相关信息(即空间位置有关的相对变动的信息,如储量、安全、机电、人员、生产、技术、营销等等),并找出这些信息内在的联系,组成一个意义更加广泛的多维的数字矿山。
我们认为第二层次才是完整的“数字矿山”,而“数字矿山”是需要多个学科、多个专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煤炭企业的科技人员协同作战、长期奋斗才能实现的。
数字矿山≠矿山数字化
2.煤矿数字化、信息化和自动化
“信息化”是实质、“数字化”是表达形式、“自动化”是目的和基础。
2.1“信息化”是现代化矿井的实质
(1)现代化矿井实质上依赖对矿井地理、生产、安全、设备、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和提升,达到信息增值的目的。
(2)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信息的应用与集成(自动化)等。
(3)信息是未来煤矿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是企业提高生产能力,保证安全,提高管理水平、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保障。
(4)生产、安全、地理和设备的信息通过网络(通信线路)实时传送到地面调度中心,使得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决策优化,实现了电子化生产。
(5)减少设备及其零配件的库存量,进一步降低吨煤成本,注重供应链的管理,大力推进以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为基础的电子供应链。
(6)以市场客户为中心,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实现自动配煤,满足用户对各种不同煤质的需要,推动电子商务。
(7)先进采煤国的煤炭企业正向管控一体化和产供销一条龙发展,实现企业信息化。
2.2“数字化”是信息的表达形式
(1)“数字化”是信息的表达形式,而且是信息最高、最先进的表达形式。
(2)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煤矿的地理信息、生产信息、安全信息、设备工况信息从采集(传感器)开始,就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
(3)传感器在采集信息的同时,它可以对信息进行处理、自校正等等,不仅使被采集的信息更准确,而且可以在一根总线上挂许多个传感器,使信息传输系统更简便。被采集的信息不会因传输距离和环境使精度受到影响。
(4)由于信息是以数字的形式进行采集、处理、传输和应用,因此,生产、安全、管理、市场等等信息可以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进行传输和交流,使所有的信息能得到更充分的应用,使所采集到的信息得到更大的增值。
2.3“自动化”(管控一体化)是基础与目的
基础:
(1)信息化(数字化)的信息绝大部分来自于各种生产、工况、安全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自动检测装置(传感器),这些是信息化(数字化)的基础。
(2)综合自动化的网络和数据库是信息化矿山的主要组成部分。
目的:
(1)利用先进的控制理论(如人工智能、专家分析等)建立煤矿安全生产所需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矿井安全、生产和效益的多目标优化。
(2)自动化是指机械设备或生产过程(煤矿包括环境安全)、管理过程(DA、BA)在没有人的直接参与,经过自动检测、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所要达到的目标。信息化(数字化)的目的是实现生产自动化、安全监测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最终实现无人化矿山。
3.数字矿山信息集成的内容
(1)矿产资源信息和矿山设计、矿井建设及开采过程的数字化、可视化。
(2)煤矿生产过程监控、全矿井生产安全环境监测、生产过程信息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3)各种检测仪器仪表、自动化设备在恶劣生产环境中的安全可靠应用与设备间的关联联动信息共享。
(4)图像监视和传输的数字化、网络。
(5)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及电子商务系统。
(6)基于信息融合技术渗透到生产、安全与经营各个层面的决策支持系统。
4.煤矿综合自动化网络平台
统一传输网络平台和统一软件及数据仓库平台是从硬件结构和软件配置上保证信息化矿山中的各子系统模块具有统一的传输模式、统一的数据表达形式、统一的数据处理格式和统一的数据管理方式。
(1)自动化矿山对传输网络平台的要求:
1)网络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2)网络具有良好的冗余性。
3)各子系统与网络平台形成透明传输,并能方便地上,下网络,相互构成联系。
4)各子系统内部应能形成各自的逻辑网。
5)有限制网络流量的能力。
6)丰富的网管功能。
7)最大限度的使用网络资源。
(2)工业以太网:
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网络,工业以太网是为工业应用专门设计,是一种国际标准、开放的网络,其数据传输率高,实时性好,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1)工业以太网传输平台的特点是能很好的满足上述对传输网络平台的要求,同时能实现数字、音频、视频的三网合一,真正实现综合业务传输。同时采用高可靠性工业以太网协议,可满足控制网实时性的要求。
2)不足是由于工业以太网通信节点通常是以太网交换机,而对煤矿生产设备的控制仍需要基于工业现场总线的控制器。1000M环形网交换机需要通过100M口实现与基于工业总线的控制器的连接,实现对现场设备的监测与控制,投资较大。另外,在协议转换上需要在各种工业总线协议与TCP/IP协议之间进行转换。
3)我国投入运行的工业以太网系统,有100M工业以太环网和1000M工业以太环网。而真正能实现三网合一的是1000M以太网。
5.结束语
“数字矿山”是一个美好的设想,“数字矿山”是矿山未来发展的方向,“数字矿山”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而信息化、自动化是“数字矿山”最现实、最踏实的基础。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我国煤炭企业应该抓住数字化带来的矿山企业改造与发展机遇,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数字矿山建设与整个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改革相结合。
2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3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动作,据黑龙江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此外,东北农业大学的大豆专题数据库和大庆石油学院的中国石油网页也颇具特色。
4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175-01
图书的有效管理是图书使用率的重要表现。在中国的高校图书馆管理,运用数字化对图书的管理还不够完善,尤其在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中还应用到许多新科技,其中就包括多媒体数字库技术、资源分布式网络技术等等。这就需要我们了解高校图书馆问题及相应的对策之后在进行完整的数字化建设。
一、图书馆数字化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上来说,其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对现代信息的要求,因此,实现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是发展的必要趋势。
图书馆的数字化是信息技术广泛发展影响下的必然产物,它的特点就在于它应用了各种技术,是一个结合体,也是一个整体,作为一种新技术而存在。相较于之前老式的管理模式,数字化图书馆可以更加清晰
现在许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高校图书馆已经完全数字化,我们建立数字化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球时代的到来种种背景下,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合理的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还在于现在的图书资源越来越丰富,类型越来越多,对于管理人员来说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管理上的漏洞和资源上的流失。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建设数字化,这样既可以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同时也可以在准确无误的情况下,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图书资源的完整性。
二、图书馆数字化管理可行性分析
数字化图书馆的可行性分析也就是它在操作上的问题,从目前发展的形式上看,已经可以充分证实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可行的,所有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可以建设,而是在于该如何建设。
可行性分析的目的是:一方面对高校图书馆字化进行评估,、采集以及系统分析,另一方面要分析形同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要把握好系统的实用性。无论用户出于何时何地,都可以对书籍进行在线的借阅,这不仅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延伸和拓展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三、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及系统的分析设计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动态模式的构建过程中,网络是进行结构建设的基础条件,数字化建设就是利用网络,使得读者、图书管理工作人员以及图书馆中的图书资源之间能够进行及时的、有效的紧密联系。
而对于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的静态模式的构建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处于信息化的高校图书馆建立信息数据时更多的是采用面向对象法进行相关的设计及建设,这样就更具有针对性,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节省时间及资源。
图书馆数字化的实现和发展完善方面。系统的设计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明确系统中所包含的元素和部分的元素之间的搭配组合的规律所在,明确数字系统的各个系统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然后进行综合的设计,最后运营到实际生活中。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模式的实现环境和系统结构需要采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系统的静态结构可以通过这几种图来描述:对象类图、对象图、组件图、配置图;系统的动态也可以拥挤中途来描述:顺序图、协同图、状态图、活动图。一个完整的设计必须包括这些元素。
每一项都相当于一个事件,完成需要若干相对对象之间的相互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可以通过绘制顺序图以及协同图来帮助观察和理解。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的基本流通服务可以通过流程行说明。用户登录并通过验证后,然后提交服务请求才能阅读或借阅书籍。
动态和静态的完美结合构成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因此,同时具有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才能实现数字化,使绝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管理进入数字化管理,这样大大的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
四、图书数字化的特点
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推动数字化教育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网络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的特点包括:开放性、灵活性。
(一)开放性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来源于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所以它有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开放性的他点。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也应从开放性开始,即每个在校学生登录校园网都可以查到校内图书馆的书籍情况,这样既能清楚明了的知道自己所需要的图书,也能节省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二)灵活性
灵活性市图书馆数字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经过数字化的图书资源,可以任用同学调用,比如,他需要一本书,他可以去学校的网站进行查询,看看这本书是在图书馆还是被其他的同学借走,如果被其他的同学借走,还可以根据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找到该同学进行借阅。这样既节省了图书管理人员在管理的上麻烦,也用了最快且有效的方法找到自己想要的图书。
五、关键技术问题
字化图书馆是采用现代的高科技所吉利的系统,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化图书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体的来说,1) 在数字化图书馆中标准与法规的制订和实施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与教训不断地完善我国的数字化系统。2)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必须建立在丰厚的数字资源上,否则实现数字化就是一句空话。高校的图书馆应该根据自身的真实情况,将本馆的资源数字化。3)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离不开人才。数字化图书馆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素质,而且必须对计算机能进行熟练的操作。
首先,建立一个可执行的系统,需要经过系统分析与设计之后,根据设计的模型在具体的环境中实现系统,生成系统的源代码和可执行程序,以及建立对应的软件文档,之后还需要对该系统进行检测,来确保系统的完善性。检测结果之后必须保证系统可以正常运行和其可靠性。
数字化管理的运行中也会出现问题,比如: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就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管人员的专业素质低,有时系统出现一些故障不能独立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确保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的实施更加顺畅。
其次,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知识的需要更加的广泛。许多人认为图书馆的书籍的都是属于经典的,对于刚刚发售的或者刚刚流行的书籍没有高度重视,这也使得高校图书馆之注重数量而忽略了质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在图书馆的首页进行浮动宣传,吸引同学们的注意,保证书籍的有效性。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正处于初级阶段,处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的图书馆迈进的趋势。在这个时期,高校图书馆的宗旨不会改变,依然是全心全意的为广大的学生提供好的服务和高质量的书籍,让同学们可以有更好的环境学习。并且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数字化图书馆水平会有一个质的改变。
以数字化为先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迅猛发展,令人目不暇接。自1996年,以清华大学图书馆和IBM在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上联合展示的“数字图书馆方案”为标志,数字图书馆的概念正式进入中国。数字化的发展亦引发了一场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伴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大幅度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崭新的载体――数字化图书馆应运而生,它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并会随着技术的发展成熟逐步代替传统图书馆。因此,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
一、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和实施步骤。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长期工作目标是以网络为中心,建设一个分布式、规模化和有组织的数据库、知识库系统,实现或部分实现收藏数字化、操作自动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取自由化和资源共享化。其效果须体现在对读者或用户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上。数字化图书馆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实体虚拟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及信息提供知识化。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实施可分三步走:
1、搭建基础平台。可从软件平台和硬件平台两方面着手。其中软件系统平台的总体要求包括:采用目前符合国家和地方技术标准和规范的主流技术,支持各种通用的元数据标准;采用简洁直观、可操作性强的图形化窗口操作界面,功能设计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和用户使用;模块必须具备良好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充性;同时系统须具备很强的可移植性。
2、建设文献资源。文献资源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中心,我们要把馆藏资源社会化,把社会资源馆藏化:现实馆藏是本馆自己拥有的、可以为读者和用户开展服务的实体馆藏,而社会资源宽泛无限,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图书馆,要把社会资源馆藏化,实现社会文献资源的整合。
3、开展广泛深入的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均是以数字化方式存储于网络之中,它打破了传统图书馆读者必须亲自到图书馆才能借阅的局限性,为读者和用户提供了更广泛深入的信息服务。
二、全面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有如下几个要求:
1、先进的网络和计算环境,实用可靠的应用服务系统。
应建成特色数据库的定位与主流数字化加工系统的无缝集成,包括自建库、网络数据库、自动化系统数据库、网络资源在内的多样化、多媒体等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还包括资源种类、分类、检索史等在内的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开放的体系结构,遵循信息描述和资源互助操作的国际标准;同时应具备较强的可移植性,可在多种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下工作。
2、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首先要开展数字化生产线建设,逐步建成集合3个特定对象的数字化工作流程:(1)网络学术信息自动生成PDF系统。(2)教学参考书扫描、编辑系统。(3)多媒体资源格式转换系统。其次要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资源内容建设。这项建设工作量很大,如:数字化馆藏的选择与预处理;已有资源或将引进资源的整合;资源建设人员的储备、组织等。这三项工作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新课题,要将其完全融合到原有的工作机制中,形成新的工作机制。
3、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
设置与数字化建设相匹配的岗位,如网络软件工程师、资源数据库开发员、信息参考员、学科采访员、目录联络员、文献传递员等。通过工作实践,激发受聘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培养一支专业的数字化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使他们能够胜任数字图书馆发展的迫切需要,从而使图书馆建设在诸多方面都迈上新台阶。
4、增强数字化服务的易用性。
Google和Baidu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一方面是谷歌、百度的访问不受限制,另一方面是其操作简单,服务非常便捷,能够被用户所熟知和接受,不需要用户进行深奥复杂的附加活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要吸取其中的经验,无论是数字化平台的界面还是功能元素,一定要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考虑其使用的便捷性,把功夫做到里层,把便捷的服务做到外层。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技术,如虚拟实景技术、虚拟参考技术、Blog和RSS等促进用户与系统、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相互交流。
三、数字化建设中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1、标准化问题。元数据格式信息著录规范及标准语义操作等的研究仍处于研究试验阶段,许多技术和标准仍需深入探讨。
2、知识产权问题。无论是自建或者购买数据库,都要慎重对待版权和著作权问题,特别是网络传播权问题,要时刻关注世界范围内知识产权的新法规、新技术及CALIS博硕士学位论文的和版权保护。
3、信息安全问题。需要从技术、管理和法律等各个方面建立完整的安全体系,如硬件设备、机房环境、网络线路的安全性;操作系统、网络结构和监控的安全性;数据库系统和用户认证的安全性等等。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数字化图书馆的定义
美国数字图书馆联合会从图书馆工作者的角度对数字图书馆表述为:“数字图书馆是提供各种资源的组织机构,他们选择、创建、提供知识查询途径,解释、传播和保护数字作品,以确保其能够长久使用,从而为社区和社区群众提供方便、经济的信息服务”。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中提出:“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是运行在网络环境下的、超大规模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知识中心,是下一代Internet上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同样一种概念却有着不相同的说法,但是大概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对于不同的数字图书馆定义简述为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形成的跨地区、跨国家的信息空间、信息系统,并以数字化方式将信息资源存储在具有海量存储能力的存储系统中,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将信息资源传递给不同地域的用户,从而做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信息资源共享。
2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仍然潜在一些错误认识
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简单化,导致人们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上步入误区,国内不少建设项目把数字图书馆理解为特色馆藏的数字化和服务的网络化,简单地追求馆藏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局域网的信息共享,这种简单化的建设项目只是具备了数字图书馆的某些特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
2.2 基础设施建设欠缺
广域网连接和局域网布线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应该从战略高度得到重视。局域网布线作为机构内部的基础设施,是数字图书馆运作的载体,对国内大多数传统图书馆来说,存在着网络布线的更新改造问题,除了结合需求设计外,应尽量从发展的眼光充分考虑网络平台的扩充和升级问题。
2.3 标准化、规范化欠缺统一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信息资源系统的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直接影响到数据库的建设质量、查询服务效果以及网上资源的共享。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使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才能保证资源内容的互操作性和可交换性,如XML技术的采用会极大地提高元数据的质量并减少维护元数据数据库的费用。另外,要实现我国数字图书馆的中文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应采用国际规范和国际标准。
2.4 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是基于全开放式的应用环境。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无论是来自网上、来自出版机构制作的电子信息产品,还是对现有馆藏印刷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处理,或多或少都会牵涉到知识产权问题,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如果问题处理得不好,会引起法律和经济纠纷,数据库即便建好了也无法投入正常使用。另外,若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还会引起著作权人或生产者不愿将他们的产品数字化,并经由电子传输供人们广泛利用。
3 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
3.1 数字化图书馆资源体系建设
(1)加强一次文献的建设
一次文献是指原始的文献资料,在数字图书馆时代,一次文献的载体可以是纸介质的图书、期刊等文献,也可以是光盘、网络版的电子出版物或磁介质出版物,它们所覆盖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与传统的纸介质文献相比,光、磁介质的电子出版物具有纸介质文献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电子出版物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它不仅包括文字内容,同时还传递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第二,电子出版物是数字化的资源,更有利于文献的检索、复制和网络传递。第三,电子出版物具有跨地区、跨行业、跨时空的利用价值。第四,电子出版物信息存储密度高,保存时间长。
3.2 加强二次文献和虚拟图书馆的建设
二次文献是指对分散、无组织的一次文献进行加工、归纳、组织成为系统的便于查找利用的资料,实际上就是一个使信息从无序变为有序的过程。数字图书馆的二次文献包括馆藏书目文献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元数据索引数据库和图书馆的虚拟馆藏等。二次文献的建设要注意采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只有数据格式符合大家公认和遵守的标准,才可能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间交换数据。书目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应尽快实现联合编目,使得新文献到馆时,即可获得原始的编目数据,编目人员只需进行简单的修改即可建库。
3.3 加强数据库建设
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数据库建设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图书馆之间联网后,数据库将成为读者查询文献的重要资料库。但是,如果上网打开某馆的一个数据库,所提供的信息仅仅是文献线索,这显然是不够的。今后的读者决不会满足所需文献在何处的信息,而是想直接获取所需文献的内容。这就要求图书馆一方面抓紧做好按类回溯建库工作,实现馆藏书目数字化;另一方面建设各种专题数据库,根据各种专题类型分门别类,制作全文数据库,如“科研成果数据库”等等,让信息资源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实际工作服务。
3.4 数字化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1)特色数据库服务
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馆藏数据库是图书馆数字化的关键。各图书馆应结合本馆特色,充分掌握特色信息在全球分布的状况,挖掘因特网上的特色信息资源,根据用户的需要,设置虚拟资源导航站,有目的、有重点地挖掘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数字化特色网络信息资源,然后分门别类加以归纳、整理,用专业语言标识后,以超文本方式给用户提供链接点,帮助用户无限制和无阻碍地检索信息,提供高效、优质的现代化服务。
(2)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建设
首先应当解决数字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著作权的保护带来的被保护者与文献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既要使资源库的收藏真正达到开放和共享,又要对网络上知识产权的保护给予足够的重视,即通过合理使用与合理保护取得双赢结局;其次,结合数字化图书馆特有的信息管理环境与技术条件,通过立法形式和技术层面,形成数字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著作权保护机制。一是要从立法着手,伴随着技术更新,不断将版权领域中的若干概念(如复制、发行、公共传播等)加以扩展并进行规范,达到保护作品版权的目的;二是从技术上着眼,加强技术监督,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取得的成果,采用权限设置、加密技术、用户使用与安全协议以及实行许可证制度等手段进行合法认证。
结束语: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国家的图书馆建设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图书馆建设上存在很多的问题,上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个浅见,望能够供同行业人士互相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Key words: digitization;library;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6-0197-02
0 引言
如今,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数字化图书馆是进入信息时代的“快速通道”,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和知识环境,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数字化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对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转为数字信息,并能大量储存,供人们在互联网上快速、便捷地利用。这些都表明,人们对图书馆的要求应该是使用方便、功能更大。在本世纪全球文化科技竞争的时代,图书馆将作为知识网络和信息传播系统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传播知识信息,促进社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1 数字化对图书馆所产生的变化
第一,在这个信息网络时代,谁能够最先掌握技术和信息资源,谁就能够居于领先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飞跃发展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建立和广泛普及,这些都说明在信息时代,传统的图书馆将会发生重大的转变。数字化图书馆不仅将成为全球学术研究信息网络的一个交换点,同时图书馆还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流向工商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家庭以实现信息共享。
第二,数字化图书馆除了数字化传统图书馆的印刷和音像等作品资料,还会将数字化的资料上载网络而成为网上资源,它可以提供各种电子出版物、数据库以及数据化文献等资料。由于数字化图书馆能够提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服务,从而使得用户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只要在家里或办公室的终端,就可以浏览和检索远程数据库,并不需要必须亲自到图书馆,将过去以图书馆为中心变成了以读者为中心。
2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2.1 经费保障是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和运营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必须有经费保障。努力争取上级领导重视与支持。数字图书馆是高科技项目,也是跨部门,跨行业的大文化工程。领导除了要有强烈的数字化图书馆意识、迫切的愿望外,还要有坚定的信心使得自己的思想能够紧跟知识时代的步伐,跟上信息社会的发展,同时能够超前的对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做出长远的规划和设想,通过反复的调整、研究以及科学论证,经常向上级领导宣传以引起重视来有效保证经费的使用。
2.2 信息时代对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要求 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也加大了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要求,我想需要既懂图书馆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人才,除了按照要求引进必要的计算机人才以外,还应当对图书馆的人员加强岗位培训以加强图书馆员的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网页制作以及数据库建立等相关知识。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并定期进行考核,要求人人会操作,个个能上机。同时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与职称评定相联系,从而促进工作人员能够自觉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将被动的接受培训变为主动的自学。
2.3 对图书馆本身业务的调整 在网络环境中,图书馆为了更好地适应发展的需要,在图书馆的分类编目、文献收藏、采访等多方面都相应地需要调整与变革。例如,①在分类编目方面进入数字时代文献信息多为多媒体、全文本数据库等电子信息,因此以往的分类编目方法和规则应作出相应调整,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分类编目规范体系。②在采购方面,应由文献类型印刷型向电子型等多元媒体方面发展,订购方式也将由主动采购变成读者需求导向型网上订购。
2.4 抓住机遇的关键勇于创新 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的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图书馆也可以借助这一有利变化发挥出信息集散地特殊作用。今后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馆藏文献资料和网络信息,借助图书馆馆员丰富的信息处理经验,为读者创造新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方式,以满足读者对信息需要的变化。因此图书馆全体馆员在工作中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在这个数字化的信息时代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2.5 发挥数字图书馆的优势 发挥数字图书馆的优势首先应注意信息的时效性和连续性。其次也应注重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数字图书馆不能继续维持传统图书馆被动服务的局面,而应提供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充分揭示书刊文献内容的,全方位的主动服务,这就涉及到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是以书刊为单元的服务,而数字图书馆的优势是可以进行以章节,以知识层次为单元的服务,还可以为读者提供专题服务,定额服务等。数字图书馆不仅为读者提供二、三次文献的检索服务,更应该为读者的科学领域提供研究性的、高层次的、高质量的服务、这将是对虚拟馆藏文献的一种深层次的揭示。这也是数字图书馆的优势所在。
3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管理原则
①网络世界变小,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在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中,无论是在硬件环境的建设方面还是在软件系统的选择方面,多必须将网络化的应用和发展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没有规范化就没有网络化。网络的核心功能是资源共享,图书馆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就是提供信息资源。对于建立图书馆网络来说,采用规范的技术指标,标准的数据库格式和统一的用户界面,将使变分散的图书馆自动化个体为统一的功能体系的前提条件。只有各成员馆员采用一致的行业规范,才能实现方便,快捷的数据交换,提高系统的通用性、实用性和高效性。
③作为信息仓库的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现有的设备作用,让电子文献的加工和制作工作早日开展起来。在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增多的同时,也同样被大量杂乱无章的资料所困扰。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应在电子信息归纳、提炼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成为信息的导航员,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成为未来社会中不可替代的数字化的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