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物流工程职业分析

物流工程职业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08 10:52: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物流工程职业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物流工程职业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2-0024-03

1价值共创型企业的提出

著名学者Ramaswamy和Gouillart指出,价值共创型企业是指企业充分协调和加强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将供应商、分销商、员工、顾客以及非政府组织和监管机构共同纳入产品和服务设计中,并让他们参与公司的业务设计与战略制定。价值共创型企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互动、共同设计、共同生产等。对企业而言,共创价值的过程能充分发掘商品的使用价值,能产生新的商机,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有效提高市场份额,为企业带来新的收入来源;对利益相关者而言,通过加深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体验,一方面提高他们的经济价值,如分享知识和技能,通过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提高收益,获得新的市场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能收获精神价值,如提升顾客满意度、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等。

2价值共创的理论基础

2.1服务逻辑的观点

服务逻辑的主要观点是企业不仅为顾客提供纯产品,同时还应提供相关的支持服务,如产品使用技能和培训,产品升级服务等,使顾客能够运用自备的知识和技能,扩展顾客对服务的消费,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如顾客购买汽车不仅是代步,同时汽车的品牌也是一种“身份象征”;购买艺术作品不仅是收藏,同时也可以与志趣相投的朋友欣赏作品、抒感。再比如,制造型企业已逐步改变纯产品销售的模式向服务化的趋势转变,不仅提供基本产品,同时,还为顾客提供相应的服务,如合作研发服务、客户支持服务等。

2.2互动对价值创造的推动

Grnroos认为:“交换不再是营销的基础,服务逻辑的核心概念——互动则是更好的选择,互动是使用价值的发生器”。当前,由于技术不断进步,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顾客对产品的需求逐步细化,随之要求企业不断提升产品的服务质量。因此,企业需要与顾客互动,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使企业必须深入了解顾客信息及顾客偏好;企业通过与顾客互动,能够不断吸收新鲜的研发启示,获取开发新产品的思路;同时互动还能提高顾客对企业及其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感,以及提升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总而言之,互动可以使顾客与企业共同创造价值,同步提升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

3企业与顾客的服务流程匹配分析

3.1企业对顾客需求的响应行为匹配

Grnroos和Helle(2010)分析了B2B环境中顾客流程与供应商流程的互动过程,如下图所示。他们指出企业应调查与顾客相关的全部活动,如订购和购买产品,以及产品的配送、安装、付款、使用、维修、升级服务等,分析顾客在各环节的详细需求,从而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和支持服务。

3.2资源集成是实现价值共创的核心

需求响应式服务要求企业能够改进传统的生产和服务流程,采用模块化的生产方式,集成顾客、供应商、研发中心、外协单位等多方资源,实施灵活的设计、生产、服务流程,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Mele和Spena(2010)剖析了一家意大利食品包装设计公司的例子,这家企业与顾客、原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研发中心、技术顾问、物流提供商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多对多的互动,成功研制了多个发明项目,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包装,实现了与顾客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如表1和表2所示。

这个例子阐述了企业针对不同类型顾客的具体需求,以项目为中心,调集相关的功能模块,集合相关资源,实现多方互动的过程。可以看出,意大利Italpack食品包装设计公司是整个项目的主导者,它协调和组织相关的合作单位,理顺整个需求响应的组织流程。这种模式要求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流程同样具有模块化和柔性的特征,能够适时地选择调用如设计、采购、印刷、物流等功能模块,各模块既具有功能独立性,又能相互协调工作,共同完成项目的总体目标。B2B环境中供应商—顾客的互动行为匹配

4价值共创型企业的服务流程设计

4.1服务流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价值共创型企业的服务流程设计主要包括互动、模块分解、资源集成、服务完善四个方面,并且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也就是说互动是不断发生的,创意也会不断产生,因此会形成下一个服务流程的循环周期。

4.2服务流程设计的详细步骤

第一步:企业进行模块化服务流程匹配之初,首先必须通过与顾客互动,了解顾客的基本信息,获取顾客的需求数据,在流程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灵活的互动方式。

在产品设计阶段,企业可采用产品虚拟设计和网络宣传的方式,向顾客征集新产品、新款式的反馈意见,实现企业与顾客共同设计的模式。如有些手机生产厂商在设计手机外形时,即让顾客与研发设计人员共同确定设计方案。在原材料采购阶段,首先,生产商与供应商共同提供几种备选采购方案,然后由顾客参与方案投票。在产品生产阶段,企业可以采用延迟制造的策略,提供半成品、设备、技能培训等,再与顾客共同完成产品的后续生产过程。在产品使用与改进阶段,获取反馈信息的渠道有网站论坛、自营店、4S店、竞争者、行业协会等。

第二步:通过模块分解设计和运行方案。根据顾客的需求信息进行任务分解,评估顾客需求的重要度,将企业可以提供的功能模块进行组合和匹配,提出设计方案,常用的方法是质量功能配置方法。然后根据企业的现有资源和关系网络,寻求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开展组织学习,分享创意和技术信息,安排组织流程,协调项目管理。

第三步:通过资源集成实现产品及服务。资源主要包括企业的资源、供应商的资源、顾客的资源,即他们各自拥有的知识、技能、设备、财力等。企业是整个服务流程的主导者,管理和协调利益相关者各方的价值冲突,寻求可行的综合解决方案,与利益相关者一起实现各自的目标。

第四步:通过顾客反馈信息完善产品及服务。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不可能一成不变,另外,从企业主观角度考虑的设计方案也未必适合用户的需求,往往会产生功能欠缺或者功能剩余的现象。因此,企业需要从顾客角度思考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方案,更多地了解顾客的消费习惯、产品使用状态,进而完善产品及服务。

5管理启示和建议

为了有效地实现企业与顾客的价值共创过程,需要充分考虑三点:企业需要改进传统的互动模式;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支持;企业的服务流程对供应商、分销商和顾客等应该是透明的。有效的互动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支持。例如,互动的渠道日益多样化,顾客可以从手机、微博、SNS等全面体验产品和服务,通过论坛、QQ群等关系网络进行交流;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互联网、GPS、扫描仪、传感器、无线射频技术等平台和技术手段倾听顾客的呼声,帮助顾客实现更多的产品使用价值。

在某种程度上,适当地选择部分流程透明地呈现给利益相关者,是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真诚合作的桥梁。传统企业与顾客的互动一般发生在整个产品服务流程的源端和终端,如产品需求调查、使用产品信息反馈,而企业的中间生产和加工过程一般呈封闭状态,企业的信息不完全透明,如果顾客对产品生产、配送等过程中的安全与环保问题、实时状态查询等细节存在质疑,也将影响顾客购买产品的热情,进而影响企业的声誉和市场份额。再者,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之间也需要真诚地合作,相互分享技术信息、库存信息、项目进度信息等,这样,各方才能在时间、质量和流程上保持协调一致,以尽可能地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美]普拉哈拉德,克里施南普拉哈拉德企业成功定律[M].林丹名,徐宗玲,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武文珍,陈启杰价值共创理论形成路径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6):66-73

[3]陈汉林,熊静西方跨国公司跨文化服务营销的经验及其借鉴[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1)

[4]Venkat Ramaswamy,Francis GouillartBuilding the Co-Creative Enterpris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0(10):100-109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clarify the students cultivation objectives of logistics specialty, refine the ability training outline, and provide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and curriculum system, this paper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students' ability level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specialty based on the CDIO outline. The scores of students' ability from the enterprises, teachers, alumni and student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survey. The ANOVA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test the influence of occupational background factors on the ability score, and finally the ability grade was give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udents' ability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related specialties.

Key words: CDIO; logistics engineering; ability level; ANOVA

0 引 言

物流行I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人才需求空间,同时对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适应于社会、行业、企业等不同层次的物流人才,是众多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高校在专业的设置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及定位,同时突出本校的专业特色[1]。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重点是要制定出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具体人才培养能力大纲,使其能够指导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过程的展开。

针对工程教育问题,MIT提出了“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2-3]。该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核心文件:一个愿景、一个大纲和十二条标准。十二条标准是人才培养过程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环节。其中第二条标准是能力大纲的构建,该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都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样,对于物流工程专业而言,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进行后续课程设置与建设的基础,也是培养目标的细化。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能力大纲的构建提供了模板与标准,虽然我国多所高校也逐步开展了基于CDIO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业与课程建设[4-5],但鲜见物流专业学生的能力调研报告与能力大纲。

本文基于CDIO大纲模板设计调查问卷,针对物流专业教师、企业人士、年轻校友与北京联合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在校生展开能力调研与分析,旨在为北京联合大学进一步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细化能力大纲,为物流工程的专业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设计

根据CDIO大纲所确定的工程师第二层面能力与第三层面能力,设计调查问卷。其中第二层面能力调查采用评分方式,主要包括:工程推理和问题解决、实验与知识发现、系统思维、个人技能与态度、职业的技能与态度、团队协作、沟通、用外语进行沟通、外部与社会环境、企业与商业环境、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能力。并采用基于实践的五级能力标准来评定一个工程毕业生需具备的能力水平,评定分值为1~5。其中第三层面能力评分可从第二层级得到,即从第二层级中选择1~2项被调查对象认为最重要的能力。本文主要根据第二层面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旨在确定调查对象是否对工程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等级具有一致意见。

1.2 调研对象

能力大纲要能反映社会与企业的需求,同时要包含相关教育人员的观点,因此本次调查对象包括物流专业相关的企业人员、专业教师、毕业校友和在校生。其中在校生选择大四学生,主要考虑到大四学生的大学教育经历丰富,更能明白自身需求。本次调研共计收到有效问卷103份,其中涉及15名物流企业人士、13名来自不同高校的物流专业教师、33名北京联合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毕业年轻校友、42名北京联合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大四学生。

1.3 问卷分析

本文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对CDIO大纲中第二层面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不同职业背景人员对学生14项能力打分的均值与标准差。同时本文采用ANOVA[6]分析来检验不同职业背景人员对学生能力评价是否具有一致性;对不同相关群体平均值进行比较,得出不同相关群体达成共识的程度。

进行职业背景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自变量为职业背景,因素水平k=4,分别为检验因素k个水平的均值是否相等,提出如下假设:

计算平均组间离差平方和MSA与组内离差平方和MSE,n为样本容量,得到F统计量进行检验:

给定显著水平α=0.05,检验职业背景对CDIO大纲中各能力等级的评分是否有显著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期望能力等级

基于CDIO大纲的物流工程专业学生能力期望等级如图1所示,其中星号表示在这一条目上调查组之间产生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

对于“实验与知识能力”,四方给出的分值出现了显著差异。其中企业人员给出了较低分值,这可能是因为物流企业更注重实操,对实验与知识发现能力没有更高的期望值,而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年轻校友在实践环节上更多的是接触实践,因此对实验与知识发现给出了较高的分值。

对于“外部与社会环境”,教师与企业分值一致,而学生与年轻校友一致。这可能是因为教师和企业人员认为学校是教学为主,外部与社会环境在工作之后自然会接触到,而学生和年轻校友认为在校生应该更多接触外部与社会环境。

此外在“设计”能力上,企业给出的分值低于其他三方,企业可能对于本科生在设计能力上并没有太高的期望值。

除上述3项能力之外,对于其余11项能力,四方调研对象给出的分值没有显著性差异,较为一致。因此,可以认为各项能力评分取平均值是可取的。

2.2 能力等级高低确定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确定了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较高或较低的能力等级,其结果如图2所示,数据上显示较高期望等级的条目用“H”标示,较低等级的条目用“L”标示。

上述分析结果为明确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及其等级提供了重要依据,是进行基于CDIO的物流工程理及其实践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础。

3 结 论

本文基于CDIO能力大纲,对北京联合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等进行调研与分析,采用ANOVA分析来检验不同职业背景人员对学生能力评价是否具有一致性,得出各职业人员对物流工程学生能力是否达成共识,并给出基于CDIO大纲的14项期望能力等级,为进一步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细化能力大纲,进而展开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奠定基础,并为其他高校物流相关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查建中,徐文胜,顾学雍,等. 从能力大纲到集成化课程体系设计的CDIO模式――北京交通大学创新教育实验区系列报告之一[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10-23.

[2] 顾佩华,陆小华. CDIO工作坊手册[S].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3] 顾佩华,陆小华,沈民奋. CDIO大纲与标准[M].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篇3

一、引言

近年来,广东省高职物流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根据2007年招生目录专业设置,将近有40所高职院校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专业方向集中在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国际物流、报关与货代等细分领域。这些高职院校累计培养物流专业人才近万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东物流专业人才比较紧缺的现状。然而,在物流专业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广东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存在着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相脱节现象。物流专业化、精细化程度越来越突出,对物流人才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要求也在不断更新,而广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并没有跟上这种发展趋势,人才培养仍然按照“宽进宽出”模式,培养的学生似乎无所不能,但根据智联招聘网的物流有效职位需求统计结果显示,企业对综合性的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日益萎缩,对物流细分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防止出现物流就业难问题。

进入21世纪,广东省明确提出将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物流装备作为现代物流技术载体,将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因此,物流装备制造业发展正在得到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关注。物流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大量的物流装备技术人才,广东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操作型物流专业人才的主力军,尚未有院校设置物流装备工程与管理专业方向,这将会影响到广东省打造制造业强省的宏伟目标。因此,如何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物流装备工程与管理职业教育,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培养物流细分领域专业人才已成为广东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二、广东物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1.物流装备制造业是广东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支持保障

目前,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来看,现代物流业一般具有三大体系:一是比较完善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装备体系,包括网络化的交通线路、现代化的运输工具、仓储、装卸、搬运及包装、流通加工的设备;二是拥有计算机系统技术和通讯技术有机结合而构成的高效的物流信息体系;三是比较发达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组成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体系。其中的物流装备体系,主要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硬件设备和工具。物流装备制造业即是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先进技术装备和设备的先导性行业,是为物流生产提供劳动手段要素的行业,是对传统机械制造业的改造和创新,是当前新兴的装备制造业之一,已经成为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重要基础。在全世界范围内,物流业发达的国家和城市都拥有发达的物流装备制造业,如日本和韩国。广东省十分重视现代物流业发展,多次出台相关政策与文件,鼓励与支持物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提升做大做强。技术创新与管理提升必然需要物流装备制造业的支持保障。

2.物流装备制造业是广东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趋势及机遇

进入21世纪,广东物流业面临着重要的产业优化与升级问题。从市场需求来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然拉动物流技术装备市场的需求。据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以叉车为主的激动工业车辆的市场需求增长一直保持在40%左右;轻小型搬运车辆的产量增长保持在50%~60%左右;各行业投资建设的自动化立体仓库越来越多;托盘等单元化产品的需求量增长至少在30%以上;货架市场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货物运输车辆市场进入超常规发展阶段;无人搬运车、自动货柜、机器人等现代化物流装备的市场需求也快速增长。此外,近两年以条码、RFID、GPS/GIS产品为主的自动跟踪识别技术在物流业也得到广泛应用。从运作效率来看,传统物流方式将受到跨国企业挑战,这将导致广东大量工商企业物流设施和设备更新换代。于2006年对外开放的物流市场将随着企业的激烈竞争和效率提升发生深刻的变化,物流装备制造业也将迎来全面升级的良好机遇。

三、物流装备工程与管理专业方向设置可行性分析

广东省物流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必然需求跨越机械学科与物流管理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在一些航海、交通运输类院校由于其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相继开设了一些与物流行业相关的装备工程专业(或专业方向),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广东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的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有些院校在设备管理专业基础上,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下开设物流设备与管理方向,等等。上述学校开设的专业(或方向)其培养目标主要是定位于培养掌握港口机械、设备设计和开发以及管理的中高端方向,其定位面涵盖机械专业方向内容较多。目前,在广东省尚未有本科高校开设物流装备工程与管理专业方向,高职类院校由于基础设施、师资条件等资源约束的限制,对新型物流装备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是缺乏详细的可行性论证。

1.社会需求分析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装备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数据显示,广东省物流装备制造及其相关企业近千家。由于广东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良好机遇,物流装备市场空间较大,物流装备企业发展规模处于急速扩张阶段。据有关资料分析,预计在今后10年物流装备人才需求速度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但具有机械与管理知识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较小,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2.基础条件分析

广东有些高职院校理工科实力雄厚,行业特色明显,在师资力量、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动产学合作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他们都已初步具备开设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方向的基础条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较早,物流管理教研室教学科研骨干曾在多家国有企业担任过技术管理骨干和业务中坚,并承担过国家物流行业标准制订工作。75%教学骨干老师具有工科背景,可从事物流装备领域的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2004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东莞市威特隆仓储设备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广东轻院威特隆物流设备研究所。研究所主要职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物流仓储货架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威特隆物流设备研究所的成立为开设物流装备工程与管理专业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积极的探索。

3.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分析

物流装备工程与管理不仅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电子、材料、交通运输等,也涉及到管理、经济等学科方向,因此,它是一个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的学科。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使学生初步掌握物流装备工程的开发、管理和应用能力,了解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方法,成为具有跨越工科、管理、经济学科的,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1.“双循环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一些物流装备制造企业的网络调查和市场调研,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资源条件,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通过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创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与企业共同构建实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双循环交替”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见图1所示。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和企业顶岗实践的无缝衔接与有机融合,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构建学生企业顶岗实践或实习实训评价与考核制度,通过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问题反馈,不断完善补充双循环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内涵。

图1 “双循环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双导师培养模式做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配套和顺利实施。“请进来”是指引进、聘请具有丰富生产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来学校进行物流专题讲座、专业教学,通过师徒传帮带,培养学校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走出去”是指选拔教学骨干勤下企业,到企业实践锻炼,通过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工学结合的双循环交替,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层层递进,职业素质全面提升,在生产中逐步实现学生向生产者的转变。这种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工学结合为手段、双循环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带来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的全面改革,从而促进专业建设的全面提高。

2.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

物流装备工程与管理专业方向性质为工管并重,以工为主,以管为辅。因此,专业课程体系应主要涵盖物流装备机械、物流管理等领域。选修课程可以参照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开发一些关联紧密的课程进行设置,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表1 物流装备工程与管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3.实训及实习基地建设

物流装备工程与管理是一个技术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方向。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从事物流装备工程与管理领域必须的知识,具备从事物流工作所应有的能力,试验实训及实习基地的构建是关键环节。

(1)以项目为导向组织校内生产实训。一方面通过购买教学模拟软件(如AUTOCAD软件、仓储管理软件等)使学生熟悉物流机械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知识;另一方面,以工程项目为导向与其它相关专业联合组织生产性实训,这种模式不但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如针对某仓储建设项目为依据,生产实训流程见图2所示。

图2 以仓储建设项目为导向的生产实训流程

(2)以工学结合为纽带建设校外参观实习、产学研基地。双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学校能否与企业紧密合作。通过产学研的合作,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与运行机制,通过学校教育教学和企业顶岗实践的工学结合,大力推行定向或订单式培养。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与物流协会、劳动保障部门、物流企业四方合作联合成立物流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中心。按照“提供优质服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利益共享、成本分担”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各司其职,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将职业资格证书引入实践教学,按照市场需求和职业技能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社会服务工作。如物流装备操作证书(如叉车证)市场需求量大,但这方面提供培训与鉴定服务的院校或培训机构较少,甚至有些机构根本是滥竽充数,学员质量不能保证。根据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一些物流企业非常欢迎能在一线操作的技能型物流专业学生,因此,让学生在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培养中具备职业技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学生就业率。

五、结束语

发展现代物流需要物流装备制造业的支撑与推动。面对物流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广东现代物流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这种挑战主要就是物流细分领域的专业人才缺乏。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广东高职院校应针对物流市场中出现的新型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积极思考不断探索实践,以期为我国高职物流教育提供示范性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朱洪前等:物流工程课程体系探讨[J].物流科技.第29卷(125)

篇4

物流业是兼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服务型行业,物流运作链、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贯穿其中。伴随着我国物流产业启航,多年来的蓬勃发展,对系统的物流知识、成功的物流经验、成熟的物流技术的呼声越来越响,对高层次的物流人才也更为渴求。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统计,预计到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40万人,且预测其每年需求量还将以15%的速度增长。

物流项目与物流项目经理的内涵诠释

现代物流企业已认识到物流项目是其当前和潜在的业务利润源。所谓物流项目是指融入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借助成熟的项目管理技术,实施企业物流高效运作和管理的具体项目。通过成功的物流项目实施,可以实现企业一站式、贴身、延伸、增值服务,充分满足企业自身或他人的物流需求。物流项目运作借鉴了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必然继承了项目管理的主要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对项目经理职责、权限等方面的研究。

服务于物流行业的物流项目经理是一种高级管理人才,他们在整个物流项目团队中居于核心地位,对物流项目全权负责,是关系物流项目成败的关键人物。然而,物流项目经理与传统的工程项目经理仍存在不同,主要有:职业特点不同,物流行业不像传统的工程项目源于单一的学科(工民建或相关学科),它涉及多方面交叉学科,由此也决定了物流项目经理这一职业具有面广、业博、技精的复合性特点。个人条件不同,我国物流项目经理所处的是新兴快速发展的行业,新行业和其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均要求物流项目经理必须具备一些特殊背景和个人条件,也较传统工程项目经理有特殊要求和实质内涵。

职业能力相关研究概述

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当前对职业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类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及其培养方面的研究(包括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分类),除此之外的其他研究甚少。从实践调查结果来看,对职业能力测验或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研究占职业能力研究的八成以上。其中被大家广泛熟知的就是我国公务员选拔考试中的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通常,职业能力与职业活动相联系,包括个体身心素质、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和知识、经验及技能等在内,是完成职业活动任务所需,并在特定的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等职业活动中具体体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职业能力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对职业活动的效果、质量、速度等起决定性作用。本文研究的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是特指在物流行业从事项目管理职业活动的项目经理所具有的职业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界定的职业能力与其他学者研究的岗位胜任力,虽都以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为部分基础,并与职业岗位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还可能在某些研究中采用相似的研究分析方法,但二者仍有一些显著区别:职业能力与职业相联系,岗位胜任力与岗位相联系;职业能力不仅涉及当前静态的职业能力,还涉及动态的职业发展,岗位胜任力通常仅从当前岗位出发展开相应研究。

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模型研究设计

(一)选取典型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第三方物流的货运企业的物流项目经理为研究对象,选取上海8家货代企业,它们在2007年中国货代物流百强企业评比中均榜上有名,其中有的已位于前20强。这些货代企业大都有较广的经营范围,包括进出口业务、项目与咨询服务,仓储与储运、供应链整合,涉及海运、空运、陆运、多式联运等,为国内外许多行业的诸多厂家提供服务,因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确定研究方法

本文对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分三个阶段研究,对应不同的研究方法。第一阶段:信息资料收集,采用个别访谈的方法,即通过对被调查企业的权威人士进行访谈,了解物流项目经理应当具备哪些职业能力。第二阶段:信息分析与整理,采用文献资料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项目经理的相关资料研究,结合上一阶段的调查结果,形成本文的最初研究成果。第三阶段:反馈与修正,采用专家评价的方法,即将最初研究成果反馈给权威人士,请其逐项提出个人观点,在过半数权威人士的意见或建议下,做合理修正,最终形成本文的研究结果。

-

(三)研究结果描述

在与8家企业、12位专家的沟通和积极配合下,耗时3个多月完成了前述三个阶段的工作,形成了由6大项能力模块、19个能力单元、61个细分的能力要素组成的3级物流项目经理的职业能力模型体系(见图1,只绘制能力模快和能力单元),其能力模块(一级)、能力单元(二级)、能力要素(三级)及能力层级对应关系见表1。

在物流项目经理的职业能力模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向专家近一步请教,按照分级培养物流项目经理的思路以及当前物流项目经理的具体情况,将每个能力要素细分为3~6级不等的级别,并通过相应的组合,构建了6级物流项目经理的能力模型,并依据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由高到低排列为A、B、C、D、E、F级。例如:表2为能力要素“需求满足”的分级情况,其中级别序号“1”-“6”依次对应A、B、C、D、E、F级的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表3为能力要素“关键节点把握”的分级情况,其中级别序号“1”对应A、B级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级别序号“2”对应C、D、E级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级别序号“3”对应F级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

结论

本文构建的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要素和能力单元较多,如何借助科学的统计方法(如相关分析或独立性分析、主成份分析或聚类分析等)归类、合并、简化模型体系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三方物流的货运企业能否较好地适用本职业能力模型,还有待于做更大范围的实证研究。同时,该模型与第三方物流的非货运企业,以及物流行业的其他企业(非第三方物流)的项目经理职业能力模型存在哪些共性和个性,也有待做相关的对比研究。在本文的基础上,确立物流项目经理培养目标、建立和完善其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和培养或培训效果评估等课题,是有效缓解物流高级人才短缺的基础和途径,同样也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丁俊发.展望“十一五”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中国市场,2006(15)

篇5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5-0043-04

一、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情况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出台的《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指出,截止2012年末,中国的高等职业学校总数为1276所,除、青海、宁夏以外,其余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20所以上的高职院校。25%的高职院校位于西部地区,19%位于民族地区[1]。

2012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国家在推动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增强西部地区内生动力的主要途径,要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东中西部地区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

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拉动了对物流的旺盛需求,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普遍把物流管理专业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开发和建设。本文抽样调查的10所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是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抽样的10所高职院校全部坐落在经济较发达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正处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区,地区经济的发展拉动了物流需求,制造业成为本区域的产业龙头。这10所院校顺应本地产业的需要,较早的开办了物流管理专业,其基本情况见表1。

从表1分析得出,西部10所示范性院校在区域上具有代表性,其物流管理专业几乎都是重点专业、特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2所,省级重点专业2所。西部10所示范性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具有非常明显的专业特色和专业方向,以工业物流、商贸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为集中点,更细分到生产物流、汽车物流、供应物流等专业方向上。说明物流专业的开设主要是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尤其是满足承接产业转移所产生的大量在供应、仓储、配送、加工、信息管理等物流环节中的高技能型物流人才需求。

二、物流管理专业转型和提升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804家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在校学生超过20万人。但专业积累不足,雷同化严重,普遍存在专业定位趋同、专业功能单一、服务(产业)对象模糊,制约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亟需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形成专业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稳定性,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对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等10所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成果分析表明,示范性高职院校起到引领专业建设向服务地方产业方向靠拢的作用,西部示范性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更是如此,承担着自身专业转型和提升的重任,也担负着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引领创新作用。

第一,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正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迫切需要建立新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加快产业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西部地区是我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战场。承接产业过程中,不但需要大量传统的操作工人,而且需要懂技术、懂管理、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西部现有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服务产业发展的“人才发电厂”,但其教育理念、层次、教育模式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发展,急需建立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职业教育新模式、新思维、新格局。

第二,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要从“散、乱、弱”向“专、同、强”转型,物流产业作为一个服务业后发性产业,物流教育的历程还不到十年,示范性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和绝大多数院校一样存在着“散、乱、弱”的情况。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向“专、同、强”转型,就是要围绕地方新产业设置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模式,达到“专业、专门性培养,协同性教学、联动性实践,逐步建立与地方产业紧密联系的强大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与人才输出渠道”[2]。

第三,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要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核心,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近几年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工作过程为主的教学体系得到不断推进,但在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融合进产业和企业需求方面,做得还不够。将专业建设和教学模式完全揉合在产业服务过程中,用教学工厂、教学企业、产学结合等新型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实践,是各示范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着力研究和解决的内容之一。

三、典型案例分析

(一)以服务地方产业为宗旨完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的转型

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与地方产业主导企业联手共同开发专业建设内容,围绕服务地方产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这方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经验如下。

1.服务西部物流中心,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毗邻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国家级)。学校先后与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民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安得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协议,基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指导原则,以实现资源共享、供需对接、服务共赢为目标,物流管理专业构建了三级系统化分层校企合作机制,由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物流行业协会(园区)+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校友会、专业教研室+教师工作室+合作企业组成,分别承担校企合作战略规划、决策保障、任务执行职责。

2.建立服务地方产业和企业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的基于职业情境的物流管理专业“AWAE”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为重庆电子、汽车、机械等产业服务的生产性物流专门人才。专业建设最基本的目标和出发点是产学结合与工学结合[3]。在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方面,以“533”课程开发方法,开发了基于职业发展过程的物流业务流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由14门理实一体化课程和7个专项实训实习项目构成。采用“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多重循环和“学校-企业”双向互动的工学交替方式,以项目化课程+情境化课程增强“做中学”效果。

3.建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性质特征与目标定位,分类确定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既可以采用项目(任务)教学方式,也可以采用学习情境方式,还原职业发展各阶段的真实工作过程来构筑“做中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职业岗位需要,避免传统上完全由教师来主导教学内容取舍的弊端。

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采取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依据PDCA(Plan-Do- Check-Action,计划、实施、检查、处理)思维逻辑,创设适合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TTCTE项目教学法。物流管理专业通过TTCTE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利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5步教学流程,还原出真实的物流职业情境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通过改革教师配置制度,核心专业课程的TTCTE项目教学采取“双教师制”,由专业课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

(二)物流管理专业针对服务地方产业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

西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专门针对地方主导产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专业建设和地方主导产业完全融合起来。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针对服务地方汽车产业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

1.以服务地方主导产业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设计

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柳州市汽车产业已成为柳州第一大支柱产业,汽车工业总产值占柳州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柳州现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415家,总资产472亿元,从业人员5.6万人。柳州2012年全年生产各类汽车170万辆,产量达全国汽车产量的8.5%。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依托柳州汽车工业物流企业,将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与汽车工业物流的采购、仓储、配送等环节工作相结合,培养能够熟练掌握物流管理方法及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行为规范,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适应汽车工业及其他行业物流服务营运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设置全都是围绕服务地方主导产业――汽车产业而进行设计和实施,是西部示范性院校中唯一一所针对单一产业进行教育模式创新的物流专业开设院校。

2.“二维”课程体系模型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按照“汽车企业需求与学生需求并重”的原则,初步形成由“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构成的课程体系“二维”模型,见图2。两个维度包括教育教学活动的四个模块。不同的模块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形成教育合力。第一课堂中的专业课在教学和实践环节,和地方汽车企业紧密相联,第二课堂中的社会实践、技术大赛、创业实践都紧紧围绕汽车产业和企业相关内容开展,毕业生走向岗位时,能基本承担汽车领域的供应、配送、运输调配、信息处理等事务,毕业生受到许多汽车物流企业的欢迎[4]。

参考文献:

[1]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2013.

篇6

[DOI]10.13939/ki.zgsc.2017.09.150

1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国情的变化,大学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出现了不同的热潮。从20世纪50年代的“机械热”,到60年代的“电子自动化热”,70年代兴起的“财会热”“土建热”,80年代出现了“企业管理热”“经济热”,90年代初开始了“国际贸易热”“国际关系热”,90年代后期至今,风头最劲的专业变成了“网络与计算机热”,21世纪“物流热”被认为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新的热潮之一。

目前,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此,由于国内500多所高校都开设了物流专业的课程。但是,我国物流人才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方面,物流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大量的是非物流专业人员。另一方面,物流专业大学生所选择的职业大多数以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的居多,涉及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作的很少。物流人才是社会急需的人才,但从高校物流人才就业情况看,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又并非本物流专业的工作居多。

2 国内外物流教育的比较

2.1 国内外物流教育学院设置的比较

国外的物流专业多归属于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工业工程学院。物流教育在经济越发达的国家越重视。其中,美国院校最多,其次是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这些国家,所开设的物流课程及专业定位与其国家经济的发展情况相互对应。并且,物流教育课程分布在经济学院、商学院、工学院、信息学院、交通运输学院里,而很少单独设立物流专业。

国内开设物流专业的各大学,采取了纵向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一些大学设置了物流学院。但是国外各大学虽然已普遍开设了物流课程,采用的是横向一体化的课程专业体系,单独设立物流学院的大学数量比较少。

2.2 国内外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

2.2.1 国外的物流专业课程设置

国外的物流课程,是在配送和运输等物流核心内容基础之上设置的。主要课程包括:物流战略、配送系统设计、运输与仓储的规划管理、配送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

(1)商学院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有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技术和应用、战略采购、管理技术的分析方法、仿真技术、统计学、运筹学、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法律与商业相关之间的学科。

(2)土木工程学院开设的物流课程包括:港口规划管理、运输系统分析、智能交通、车辆系统、运输管理与政策、道路网络管理系统、交通运输理论、地理信息系统等。

(3)工业工程学院开设的课程包含运营规划与控制、工业物流、库存系统等。

2.2.2 国内的物流专业课程设置

我国高校的物流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物流管理、物流工程。

(1)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仓储管理、配送与配送中心、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成本管理、企业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物流规划、采购学、企业战略、宏观经济学等课程。

(2)物流工程主要课程包括:物流系统、商业物流系统、社会物流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管理学基础、运筹学、系统工程、技术经济学、物流学基础、物流市场、货物运输与配送、仓储管理与仓储技术、交通运输网络规划、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信息技术、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方案策划与设计等。

3 我国高校物流专业可参考的教育模式

3.1 瑞士酒店管理教学模式

瑞士酒店管理教学模式,素有“全球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摇篮”美称。其教学模式为,瑞士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主要是过外语关及学习基础课程。第三学期进入学校的酒店实习。第四个学期学习酒店管理理论。第五学期开始实习。第六个学期进行理论学习。反复如此,等到学生毕业时,全球各大酒店纷纷来学校招揽人才。一部分毕业的优秀学生即可做到某一酒店的部门经理一职。瑞士酒店管理教学模式值得我们高校物流管理教育效仿。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同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实现我们高校培养的目标,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然而国内的教育者总是高高在上,不肯深入企业做一番实际性调查工作,把课堂的理论知识带到实际工作中去检验。学生在如此的教育方式下,只能是变成纸上谈兵,最终只是毫无实际的庸才。这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时不被物流企业所选择的原因之一。

3.2 高校与企业的联盟

物流管理教育走高校与企业的联盟,构筑物流产业供应链合作关系,是高校物流教育的出路。校企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改变当前我国物流专业教育的状态。目前,高校同企业的联系较少。一方面,高校教育不能深入企业作一番辛苦的、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只注重暂时的盈利,不能从物流系统角度上为顾客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这些都妨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通过校企结合教育方式,可以使大量的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方向转变,丰富其增值服务。同样促进企业内部物流一体化,实现交易内部化,增加物流管理者的管理职能。另外,企业通过校企结合方式,还可以使高校转变成自己的人才供应商,以确保向现代物流管理转型所需的人才。此外,企业通过校企结合关系,可以将企业内部培训外包给高校,以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化培训质量,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水平,打造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而高校通过校企结合教育方式,充分利用企业的实操平台,调整教学方向,使理论教学更加合理、系统化,培养出符合企业所需的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管理专才、复合型人才。学生则可以通过该平台,增加实习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来,校企结合最终能解决物流教学及物流企业发展问题,实现高校、企业、大学生的三方互惠的效果。

走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符合物流管理应用性的特点,也符合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是我国高校物流管理教育成功的有效模式。

3.3 日本“宽口径”物流教育

日本是物流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也是工业化生产与物流管理相结合最为有效的国家。日本许多大学都设有物流专业,除基础课程外,还包括专业引导型课程和两类专业课程。日本大学的物流教育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型课程、专业课程三大类。其中,基础课程,以英语、数学、物理为主。专业基础型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运输学总论、环境学。专业课程有,运输工学、材料力学、计算机工学、中转站学、交通计划学、交通经济学、信息处理学、运输信息开发学、物流管理学、智能工学、国际交通学、信息系统学、信息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经济地理学、运输信息开发学、海上运输系统学、港湾工学。日本的大学专业课课程设置不仅强调多面性,更突出专业性,可以培养物流专业的学生的扎实基础知识。整个课程体系设置使数学、物理、计算机、物流管理、信息处理、经济学、环境学、地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知识面变宽,更主要可以适应物流领域专业化的需求。另外,日本的大学通过与物流企业、物流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及时掌握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物流课程的设置与有针对性地培养物流人才相结合,使日本物流产业的持续发展得以保障。

3.4 美国“实践型”物流教育

美国对物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名为“技术准备计划”的职业教育计划,而其中的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该计划的核心,它不仅是指实习、参观等形式,而且是指一种更为深入的、广泛的、内容全面的教学规划,并且它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在这种结合中及时融入了行业变化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要求。在物流人才需求的推动下,美国已形成较为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首先,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物流专业教育,包括研究、本科和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许多著名的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并为工商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课程,或设立了独立的物流管理专业,或附属于运输、营销和生产制造等其他专业。其次,在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的组织和倡导下,全面开展物流在职教育,建立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例如仓储工程师、配送工程师等若干职业资格。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获得上述资格后才能从事有关的物流工作。

3.5 英国“模块化”物流教育

英国许多知名大学设有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部分院校还有研究生教育。目前,英国的物流高等教育已被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认可,其中不少课程颇具特色。包括:供应链管理、采购及供应链管理、制造设计及控制、物流及运输管理、供应链应用及政策等。在物流职业资格认证体制方面,英国实行ILT物流认证体系,其标准及相应的培训课程模块被欧洲、北美、亚洲、大洋洲和非洲的众多国家广泛采用。

3.6 德国“双元制”物流教育

“双元制”模式是一种由国家立法、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也即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是德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实行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实施“双元制”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保证产业升级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促使企业方面的培训及时得以落实,并推进校企合作机制,改进学校的教学。目前,已有多所大学开设物流专业,很多高等专科大学也开设了物流专业,培养专门的物流管理技术人才。学生一方面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在企业接受物流职业技能的专业知识培训,这种形式称为“双元制”。同时,德国政府非常注重加物流教育推广工作,如组织物流企业向公众推出开放日活动,鼓励建立普及物流知识的网站等。

篇7

2008年以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已经意识到培养“能操作、善管理、可发展”的“社会需要、行业认可、企业能用”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的重要性,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及如何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等问题是培养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五年来,笔者每年都会利用暑假和业余时间,深入企业调研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和任职要求。调研结果表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多在仓储和运输这两类岗位群上。

根据企业调研结果,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次专家论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立足于社会的适应能力,扎根于物流行业的通用能力,胜任物流经理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岗位专用能力。因此,专业定位在培养综合型物流企业中运营管理岗位、从事仓储和运输管理技能操作的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总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四种能力”,即社会适应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岗位专用能力。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体系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化

课程体系有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课程、行业通用能力培养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岗位专用能力培养课程及岗位能力拓展五个模块。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就业后能够立足于社会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善于学习、善于沟通、团队合作精神,迅速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培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能够科学认知物流行业、能够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物流管理作业,熟练运用物流法律法规的职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在工商企业、物流企业从事仓储、运输、配送运作、信息处理所必需的优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等,能够科学管理物流作业的能力。

每一个课程模块不仅仅只培养一种能力,如岗位专用能力培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岗位专用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物流行业通用等能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学生会动脑、会思考,如何做才更好。

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学团队专兼结合

根据学生应具备的四种能力,教学团队应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能够满足高职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可以根据学生就业岗位标准和课程标准选择教师组建各种能力培养的教学小组。充分利用校内外物流实践基地,优化实训教学项目,保证学生实践效果。

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执有职业资格证书,具有专业能力、企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独立承担一门以上课程教学任务,能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和单元设计,完成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项目。

兼职教师聘用物流行业企业第一线的专家、能工巧匠、优秀员工、企业经理、社会活动家、教育专家、优秀毕业生,包括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从事物流作业作业管理及物流现场操作的师傅,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且在物流岗位工作年限在6年以上。兼职教师主要担任专题讲座、实践技能、岗位实践和顶岗实习的教学。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

1.毕业资格审定系统化

主要由企业经理、业务骨干、岗位能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往届优秀毕业生、系部领导和教师组成毕业审定委员会,严格按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的毕业标准组织审查学生的毕业资格,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完成所有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并考核合格。

(1)毕业设计答辩。学生在第六学期第一周提交毕业设计方案,通过系部领导和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利用五周的时间,结合顶岗实习经验完成毕业设计。系部组织毕业审定委员会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学生汇报毕业内容并回答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

(2)技能操作考核。以用人单位岗位标准和考核形式为基准,系部组织毕业审定委员会进行技能操作考核,主要考核内容为仓储作业管理技能、运输管理技能、速递实务和单证处理业务。

(3)毕业条件审查。系部组织毕业审定委员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标准逐项审查学生的毕业条件。

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社会化

成立毕业生跟踪调查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设计调查问卷,组织和领导教师每年进行一次毕业生跟踪调查。

(1)调查内容。毕业生调查,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学生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考核内容和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用人单位调查,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思想品质、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需要毕业生的数量、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2)调查方式。为了保证样本数量的充足和有效,采用普查的方式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①问卷方式。分别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发放《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表》,经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答填后返回。

②访谈方式。调查人员在组织问卷调查的同时,走访部分毕业生或用人单位,征求相关意见和建议,并做好相关记录,作为撰写调查报告的原始材料。

(3)调查成果。《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总结报告》,重点分析毕业生就业去向、工资及福利待遇、用人单位的评价等,优秀毕业生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及成效的反馈意见,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变化情况,为修订与调整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刘翠娟,李红.构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途径.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2\]潘意志,程丹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

篇8

基金项目: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物流管理专业未来五年人才需求情况分析”(编号:JYYB201504)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在外需疲软、内需回落、深层次结构变动等力量综合作用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剧。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步入7万亿俱乐部的经济大省江苏,面临“爬坡过坎”关口的考验,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外向经济需要提升档次,农业需要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还要关注农业流通,尤其是影响农业流通效率的物流。推动农产品物流发展,冷链专业人才是生力军和主力军。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全国农业高职院校的排头兵,应结合产业特色和学院优势学科,重新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江苏、全国培养更多的冷链物流人才。

1.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需求背景

1.1农业生产平稳

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目前蔬菜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水果和肉类产量占30%,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占40%,每年约有4亿吨进入流通领域。2014年,全国肉类总产量8707万吨,比上年增长2.0%,水产品产量6450万吨,增长4.5%;江苏蔬菜产量5416.971万吨,瓜果555.4563万吨,肉类3794576吨,禽蛋1969679吨,牛奶产量607200吨,生猪出栏3073.6万吨,家禽75739.6吨,水产品518.8万吨,农业生产平稳。

1.2冷链物流需求激增

2014年是我国冷链物流真正快速发展的一年,天猫、京东、苏宁易购、顺丰优选等一线电商纷纷高调进军生鲜市场,生鲜电商崛起赋予了冷链产业新的商机;冷链市场达11200万吨左右,较2013年增长了近22%,地域范围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北京、天津、大连、山东、上海、广东、江苏等;全国冷库总量达3320万吨,比2013年增长36.9%。2015年,全国增加冷库库容1000万吨,冷库库容年均增长20%,新增冷藏车4万辆,年均增速32%。

1.3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

我国开展冷链物流研究和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开设冷链物流专业院校不足15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快递、国际货代、仓储管理、货物运输等方向为主;部分院校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制冷技术等不同层次专业,可以培养冷链相关人才。全社会冷链物流从业者基本上是从工业品物流或其他工程技术类专业改行,国外优秀人才回国较少,全社会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企业人才需求,更不要说疫苗等医药冷链物流企业。

1.4涉农院校专业特色明显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南方14个省市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学院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设有动物科技、食品科技、水产科技、动物药学、农业物联网、农商管理等10个二级涉农院系,设置46个涉农专业。现有2个国家级、14个省级、12个市级及8个院级研究平台或研究所,学院农业特色优势明显。

2.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需求

2.1 冷链物流典型工作分析

冷链物流是指一些特殊产品需要从原料生产、采购、加工、运输、配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中保持全程适度低温,主要产品包括果蔬农产品、肉类、水产品、禽蛋、奶产品、特殊食品及部分医药产品。根据相关产品特点及业务内容,冷链物流不仅要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自然、经济、制冷、冷冻冷藏、生物、保鲜、检验检疫、包装、通讯、定位、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自动识别、物联网、冷链物流追溯、冷藏运输、冷链物流标准等专业知识与技术。结合作业流程及工作任务,冷链物流主要分冷藏冷冻货物采购、冷藏冷冻货物储存、冷藏冷冻货物运输、冷藏冷冻货物销售、冷藏冷冻货物配送、冷藏冷冻货物信息处理等岗位,每个岗位下面包含若干个子岗位,例如,采购岗位需要有自然与经济调研、订单与合同处理、包装、检验检疫等专业岗位人员,冷藏冷冻货物储存岗位需要理货、库管、检验、生物、保鲜、制冷等人员等。

2.2 冷链物流人才技能素质分析

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教育特点,高职冷链物流教育应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注意能力中的技能培养,但也离不开知识和素质教育,知识与素质是学生提高与发展的基础。冷链物流知识不能仅限于传统物流知识点,还应包括制冷原理及选择、生物保鲜、包装材料、食品营养与质量、特殊品检验检疫、堆码等;冷链物流能力包括冷冻冷藏技术应用、保鲜技术应用、信息及通讯技术应用、冷链物流组织与协调、电商营销、冷链流程优化与供应链管理、问题分析与改进及社会交际能力等;素质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严谨的思维模式等。

2.3 冷链物流人才层次分析

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是提高农产品、食品及医药用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冷链物流人才主要包括研究型冷链物流人才、管理型冷链物流人才和操作型冷链物流人才三类。不同类型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定位,选择培养不同层次人才,如研究生和研究型本科教育着重以培养冷链理论研究、冷链技术研发等研究型人才为主,如生物保鲜技术开发员、新型保鲜材料开发员、物流技术和设备研究员等;应用型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培养冷链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类管理人才,如冷库主管、冷链运输调度员、冷链项目主管、配送中心主管等;高职及中职院校培养以冷链物流技术操作的现场作业人员为主,如冷库保管员、收发货员、配货员、品控人员等。

3.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培养路径

3.1 明确专业冷链人才培养方向

目前,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储配物流,储配物流涉及仓库管理、配送管理、货运管理等作业内容,涵盖企业有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学习知识点多,特色不明显。新常态经济下,未来五年内,学院可以结合现代农产品流通和本地生物医药产业特点,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学院不仅有畜牧兽医、动物药品、水产、食品技术等特色专业,而且有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关联专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可为:面向农业生产与经营企业、药品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培养掌握现代冷链物流技术、保鲜技术、冷库、冷链配送及运输等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物流人才。

3.2确定专业冷链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开展冷链人才培养较晚,冷链企业生产与经营处于摸索阶段,冷链技术仍在引进与研发。学院应加强与河南众品、雨润、顺丰优选、国药控股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研究企业物流冷链人才需求,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训、教师顶岗、企业导师进课堂及实验室资源共享等形式;加强与冷链研究机构合作,物流、食品技术、水产技术、药剂等专业老师与科研院所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前沿讲座、科研项目合作,提高学院制冷、食品工程、食品分析等理论与实践水平,形成“学校+企业+研究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3.3建立专业冷链课程体系

针对冷链物流人才岗位特点和素质要求,结合冷链运作作业过程,设置冷链物流课程体系。除公共基础课外,职业技术课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统计学基础、会计基础、经济学基础、物流基础、经济法;职业技术课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冷藏与速冻技术应用、冷链仓储与配送管理、冷链运输管理、食品及药品工程技术应用、冷链采购管理、冷链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冷链基础技能训练、冷链专项技能训练、冷链综合技能训练及冷链企业顶岗实习等;职业技术课中辅助课程包括食品与药品检测、动植物检验检疫、企业经营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英语、素质拓展等;职业拓展课包括ERP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国际货运与保险、物流与电子商务等。随着技术变化及师资与实训实习条件完善,可以适时对课程体系和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

3.4 配置专业冷链教学资源

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主要有基于供应链实训室、仓储与配送作业实训室、ERP实训室,实习场所主要有动物药品成品库、知名药企成品及辅料立体仓库、知名快运公司,适合药品和消费品仓库管理、货运管理、配送管理实习实训,冷链物流设施欠缺。学院需加大冷藏冷冻、保鲜、温度湿度监控等设施配置,同时面向物流专业开放农业物联网、药品检测、食品技术、动物检验检疫等实验室。加强冷链师资引进与培养,引进国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冷链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尤其是制冷人才、生物技术人才、冷链运作人才;不定期将物流管理、食品技术、动植物检验检疫、生物技术等专业相关老师送至冷链研究机构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挂职锻炼,定期召开课程建设专家会议,提高专业整体教学水平。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物流产业发展呈现新特征,不同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错位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应以物流管理冷链人才培养为抓手,结合人才岗位特点与专业技能要求,制定“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人才培养模式,编制职业技术课与职业拓展课相结合的冷链课程体系,配置与整合冷链人才培养的设施设备及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新常态下的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才能转型成功,学院人才职业竞争力才会更强。

参考文献:

[1]刘广海,谢如鹤等.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10期:141-142

[2]兰必近,韦克俭等.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2期:65-69.

[3]初叶萍,红.湖北省应用型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路径选择与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9期:152-155.

[4]阎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5期:24-26.

篇9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及目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我们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1.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作出了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来缩小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目前,世界金融危机依然存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及国际竞争力越来越激烈,所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是增强我国在国际地位、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高校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薄弱,不能满足行业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具体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欠缺多样性和适应性;课程体系设置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学校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和创业训练重视和投入不足;工程教育中产学联合培养环节基本缺失;等等。

2.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是实施“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纲领。当前,我国“卓越计划”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学能力强,拥有良好的工程素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工程专业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全面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二、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构建校企合作的创新机制。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坚持就业导向,推进与物流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以改革发展来解决问题,突破专业教学资源瓶颈制约。校企合作的生命力在于机制创新,学校与校外合作企业共同成立“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打造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实现在资金投入、人力资源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全面改革。

2.探索订单驱动、区域特征的物流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学院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一般订单培养的“3+1”办学模式下,考虑我省物流产业的发展需求,以企业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配送、货代、流通加工、信息等作业流程为载体,融合职业岗位标准,分析本专业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知识,探索订单驱动的物流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区域特征和竞争优势的既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又符合人才个性发展需要的“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的高素质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

3.构建“由校企共同开发”的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我省物流业特点、行业特色、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进行调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

4.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开放式实训基地

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点,以作业流程为导向,构建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管理实训实验中心。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整合实习基地资源,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成为能充分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零距离就业的综合性实习基地。

三、物流对地方经济影响

一个地区物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缘特色,离不开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条件。因此,充分认识地缘或区位优势,找准地方物流经济发展方向,准确定位,明确战略重点,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与手段,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并以此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沿海地理优势,是沿海省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多区域合作的迫切需要,对于促进沿海各省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辐射和带动西南地区经济增长、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维护国家安全和周边地区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毫不例外的证明,沿海地区大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重心,对周边及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航海技术的发展促进海洋运输向远距离、大批量、时间快、成本低的方向发展,带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沿海地区的这种优势更加凸显。 沿海的省区如广西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其所处的北部湾沿海区域毗邻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粤港澳,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对内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对外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产业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以第一产业为主体,第二、三产业依次排列的落后局面已经根本改观,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在GDP中占有的比重不断提高。

综上分析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结构发展现状及特点,可以知道物流作为第三产业对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现在教育的形式就是在学生生源不断减少、就业压力持续增大背景下,如何高效的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建设,培养极具社会竞争力,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是整个应用型本科院校未来改革的关键和发展的焦点。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6-0029-06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应对接行业,与地方产业经济紧密结合。怎么办专业群,特别是专业群在战略布局上怎么定位,是高职教育者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提出有关专业群战略布局的关键内容和谋划专业群战略布局的基本原则,并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群战略布局为例进行分析。

一、相关工作与实践探索情况

从与本文选题紧密相关的工作与实践探索总体情况来看,国家与地方提倡大力开展专业群建设,且许多高职院校已作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一)国家与地方提倡大力开展专业群建设,并要求与行(产)业、地方经济对接

从教育部和地方的各种文件、项目中均可见专业群建设已成为推进高职教育与行(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高职教育也需要与行(产)业及区域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接[1-3]。韦成龙亦指出专业群和产业群的紧密对接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和前提[4]。

(二)产学研合作是坚定的办学方向,在专业群建设战略上已有许多有益的探索

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高职院校应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职教育人才 。教育部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中就提出了“产教融合发展创新计划”。曾小平认为,校企合作“学”是基础,“产”是核心,“研”是灵魂[5]。祝木伟等人提出引企入校,建立校内的科技园,探索了产学研的“园校互动,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6]。潍坊职业学院建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专业群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三级联动”校企合作产学研体制机制[7]。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学院用“以服务赢得信任、以信任开展合作、以合作实现共赢”的办学理念,成立了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创新构建了“双线四段、筑园塑人”的人才培养模式[8]。张育松提出了医药类高职院校专业和专业群建设的发展思路[9]。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大装备制造专业群立足高端装备制造这一地方主导产业,探索出了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徐工模式”[10]。

二、专业群战略布局的主要内容

专业群建设涉及许多方面,包括整体专业布局、群内专业调整与优化、体制机制建设、实习实训场所建设、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战略上首先要考虑的是专业群最为关键的问题,其他问题可以围绕这些问题细化出具体方案,因此,笔者将专业群布局和产学研布局两个核心问题作为本文讨论的关键问题,如图1所示。专业群布局就是要设计出专业群的布局图,理顺行(产)业与专业的关系;产学研布局是要筹划好生产、教学、科研事业平台的搭建,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为事业护航。

(一)专业群布局及其包含的行(产)业与专业的关系

专业群布局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高职院校整体专业群布局及与行(产)业的关系;二是专业群群内专业布局及与行(产)业的关系。这两个部分的布局总体上能体现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思路与格局,且专业群建设的其他方面均以此为基础,故这是专业群战略布局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二)产学研布局及其蕴含的体制机制改革

专业群产学研布局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高职院校整体产学研工作思路,特别是重要的事业平台的搭建设想;二是专业群的产学研布局。这两个部分体现了高职教育坚定不移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方向和体制机制改革的要点,并以此作为一条贯通专业群其他建设内容的主线,导引展开专业群建设工作,最终达到办学目标。

三、专业群战略布局的基本原则

考]战略布局的三条基本原则如图2所示。即:应有超前的思维,指专业群战略布局应结合当前并适度超前考虑行(产)业发展的需求;应具备整合资源的能力,指应整合业内优质的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应有因地制宜的考量,指应沉淀高职院校的办学积累与特色,促成专业及专业群快速健康发展。

(一)结合当前并适度超前考虑行(产)业发展的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因此从战略上要考虑与地方经济中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产业或支柱产业紧密对接办学;或以地方经济的某个(或某几个)行(产)业作为主体办学内容,或对接全国性的某个(或某几个)行(产)业办学;在办学发展到一定阶段还应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不仅要考虑当前高职院校办学所对接的行(产)业需求(包括人才需求与技术发展需求),而且还应适度超前。

(二)沉淀办学积累与特色,促成快速健康发展

多数情况下,高职院校在某一领域,具体在某一专业的建设上会有长期积淀,如交通类职业院校在交通运输领域,电力类职业院校在电力领域,将自己本就擅长的领域做大做强,发挥特色优势,在较短时间内既可得到行业认可,又可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与其他院校走差异化路线,形成比较优势。在继续兴办专业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行业的新趋势、新特点、新技术来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形成优势与先导的专业群,这样构建的专业群自然可以建设成为品牌。

(三)整合业内优质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办学

在定位好高职院校所对接的行业后,接下来应思考行(产)业内有哪些可以整合的资源。这些考虑主要有:大型的可以合作的企业;已有和需要搭建哪些平台来促进产学研合作;采用何种体制机制。我们曾探索过理事会制、董事会制、股份制独立法人学院不控股、股份制独立法人学院控股等多种体制机制。

四、专业群战略布局的案例分析

下面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物流学院”)的专业群战略布局为例进行分析。

(一)专业群布局(见图3)

现代物流业是支撑其他行业发展的基础性生产服务业,物流学院的办学定位就是紧密对接现代物流行业办学。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级专业群“现代物流专业群”,并进一步整合为与现代物流业发展高度契合的三个二级专业群: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先进物流技术专业群、物流商务服务专业群,如图3所示。其中,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和先进物流技术专业群为重点建设专业群,“一文一工再加服务”,形成三个专业群的“三足鼎力支撑”的办学格局。

专业群内的专业布局如表1所示。每个专业群均是“1+4”的形式,即“1个核心专业+4个相关专业”,核心专业均是学院办学历史长久或特色鲜明的专业,围绕现代物流的4个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来展开办学,每个专业群以1个流为主,其他流为辅,如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以物流为主,先进物流技术专业群以信息流为主,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专业群以资金流为主。

(二)先进物流技术专业群分析

1.专业群构建思路

专业群构建思路(见下页图4)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一核两辅两翼”的群内专业布局,即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为核心专业,物流工程技术、电子商务专业为两个辅助专业,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两翼专业。

二是用信息技术作为串联手段,根据现代物流的4个流将商流、物流整合起来,在学院围绕大物流办学的战略布局中重点以物流信息为主线构建“大物信”专业群整体格局。

三是以老牌专业为引领,用超前的思路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兴办行业复合型专业,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

四是专业(群)内设置来自企业和学校的双带头人制。

五是以产学研为基础办学。其产学研特色体现在“院司所室培”的产学研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基础

先进物流技术专业群具备优越的产学研合作育人基础条件。专业群团队已经承担了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重任,成立了物联网感知技术与应用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物流信息技术研究所,承担过 “超高频RFID芯片的研制与应用示范”(湖南省重大科技攻关课题)、 “基于SOA-BPM的智能敏捷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研究”(湖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课题)等重要纵向科研课题,承担过江苏天赋力现代综合物流园、贵州省智慧商贸物流园等重大企业横向课题的研发任务,每年进校科研经费在200万元左右,一批教师已经成长为产学研运营的操盘手,有强劲的社会服务能力。

群内的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物流工程技术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拥有省教学名师1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省黄炎培职教杰出教师1人。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和物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是省级教学团队。在校内运营有学院控股(占86%)的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限公司、学院参股(占30%)的湖南省湘物联物流咨询有限公司,作为实体供实习实训顶岗和教师顶岗。

3.产学研布局

先进物流技术专业群在产学研布局总体上是要构建基于“院司所室培”的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如图5所示,依托专业群将成立二级学院先进物流技术学院。该体系包括股份制公司、特色学院、研究所、培训中心(基地)、理事会制联盟等,需要新搭建的产学研载体说明,如表2所示。

已有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国际合作学院、培训中心(同学院全资的湘物教育服务有限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产学研基础平台。已有物流信息技术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J2EE(Java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Java2平台企业版)架构下的开源物流信息系统研发技术框架研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的架构研究;物流软件的SaaS服务技术研究;WMS、TMS等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技术研究。拟新组建物流大数据研究所、物流工程技术研究所两个研究机构。

依托学院培训中心和国际合作学院平台,形成全国现代物流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骨干基地、全国物流行业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全国物流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中心,与先进物流技术专业群有关的培训和国际合作业务挂靠先进物流技术学院运营。

已与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合作以股份制方式联合组建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咨询公司作为应用技术推广和产业服务的平台。湖南省发改委已批复学院成立物联网感知技术与应用湖南工程研究中心,拟再新成立湖南省现代物流技术服务中心,这两个中心挂靠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限公司运营。

与大型电子商务企业(优先考虑本土电子商务企业)联合以章程或协议作为契约,以董事会或理事会方式组建以企业命名的特色学院――天骄物流信息学院。

已牵头与兄弟院校以理事会形式组建了湖南省物联网技术联盟。拟牵头与湖南省内14个地市州的知名物流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发起成立湖南现代物流产业联盟,挂靠先进物流技术学院运作。

高职院校的专业群战略布局设计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群布局图及其包含的行业与专业的关系,二是产学研布局图及其蕴含的体制机制。而要设计出这两个方面的战略布局需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专业群战略布局应结合当前并适度超前考虑行业发展的需求;二是应整合业内优质的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办学;三是应沉淀学院的办学积累与特色,促成专业及专业群快速健康发展。从案例分析来看,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对接现代物流行业办学,分设了三个专业群,其中,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和先进物流技术专业群为重点专业群;从以先进物流技术专业群为例的专业群剖析砜矗构建了“一核两辅两翼”的群内专业布局,即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为核心专业,物流工程技术、电子商务专业为两个辅助专业,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两翼专业;专业群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构建了基于“院司所室培”的产学研一体化体系。

⒖嘉南祝

[1]蒋小明.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路径探究――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4(24):93-95.

[2]张舸.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调整动态对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0-73.

[3]姜志军,李睿思.论地方经济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群建设现状[J].继续教育研究,2015(2):4-7.

[4]韦成龙.服务地方发展 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15(19):25-27.

[5]曾小平.“利益均衡 三方共赢”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4(12):69-70.

[6]祝木伟,张书,冷士良.“园校互动,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5):77-80.

[7]贺志强,娄建玮.高职院校“三级联动”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潍坊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5(18):100-102.

[8]周军.“双线四段、筑园塑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96-100.

[9]张育松.对医药类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7):223-224.

[10]吉智,朱涛.基于区域支柱产业的校企一体化办学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8):86-89.

Case Analysis of and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c Layout of Specialty Group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ENG Zi-yun1, LIU Ning2

篇11

1 北京市邮政物流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作用和意义

伴随着网络购物的迅速发展,作为技术支持的邮政物流配送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势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邮政速递物流公司每年的业务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人才是邮政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在对北京市邮政物流人才需求状况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研、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符合邮政物流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教学实践改革,推出定点订单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企业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完善面向邮政物流的人才培养模式。

1.1 邮政物流人才需求现状

北京邮政速递物流公司有两大块业务是企业利润主要来源,那就是速递业务和一体化物流服务,从人才需求上来看,也主要侧重于这两个领域来组织招聘员工。首先,速递业务方面,企业需求主要有速递营业点物流管理;物流网络节点优化和配送网络优化;物流分拣技术优化和人机工程领域的人才。其次,一体化物流服务方面,企业需求主要有库存存量分析与控制;外运物流公司考评、监督和协调;物流流程及货物存储、运输状态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从这些需求看,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有如下两个基本要求:(1)对邮政物流企业的业务和设备比较熟悉,能够很快投入工作;(2)具备相当的物流管理、物流流程优化、库存分析优化和物流仿真等知识。

目前,从事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教学的高等院校很多,其中,开展物流本科教育的全国就有200所左右,但多数院校培养的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或采购管理等专业的通用人才,而立足于邮政物流的人才培养目前在本科层次上基本上是空白。在这种情况下,推出物流工程专业邮政物流方向的教育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2 北京市邮政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1.2.1 解决北京市邮政物流人才需求现状问题。目前制约邮政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物流人才的匮乏。由于现代物流行业涉及的不单纯就是一个简单的运输学科,它还包括各种复杂的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素质具有很高的要求,根据这一需求现状,培养符合邮政物流业务需求的高级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2.2 为本科物流工程专业探索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大多数的本科物流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不够明显,为了适应北京邮政物流的社会需求,体现我校物流工程专业的特色,以企业需求作为我们人才培养的方向,依托北京邮电大学的邮政资源,结合北京地区的邮政物流,在10级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具有邮政特色的培养方案。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保持总学分不变,增设或替换原有课程共10学分,主要适应于邮政一体化物流业务、区域配送业务、中邮快货业务与货运,如邮政物流概论、邮政物流技术与实务、邮政物流系统仿真、邮政物流企业运营与实务等课程。在10级学生修完第6学期的课程后,选拔优秀人才在第7,8学期进入北京地区的邮政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自拟题目,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

通过这种模式,不仅为北京市邮政物流企业引进更多的高级物流管理和技术人才,也为高等学校物流工程专业的就业提供广阔的平台。同时,这种模式的成功也会为物流工程专业其他课程改革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2 国内对邮政物流人才培养的研究概况、水平及发展趋势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和超大型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土地资源稀缺、交通压力巨大,虽然北京物流业目前已拥有了一定的仓储、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并形成以高速公路为基础,铁路、航空为远程辐射,海运为重要补充的交通运输网络。提升北京市物流总体水平,推动北京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促进北京市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 中国邮政资产状况以国有资产为主

当前北京的物流业以国有资产为主,如邮政物流、招商局物流等,传统国有企业在发展物流业上存在一定优势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个优势是国有资源的充足性;另外,传统的国有企业在发展中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国有资产虽然占有很大比例,但在实际使用中存在较大浪费现象。有一部分资源不仅没有在物流发展中起作用,反而成为一些企业的包袱。如邮政物流经过近百年的建设和实践已形成了自己的庞大网络,包括物流运输网、信息网和金融网。这三网构成了邮政开办物流业务的基础和优势,形成了沟通城乡、覆盖全国、联系世界,集水陆空多种运输手段和投递方式于一体的散集式立体实物传输网。

2.2 邮政物流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人才匮乏

邮政物流企业从业人员中,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19%,而且物流专业毕业的人员不足1%,物流人才的匮乏限制了物流业发展的步伐。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于邮政物流人才培养理论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尤其是高校高层次邮政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是空白,急需填充。

2.3 国内已有已开设邮政物流人才的培养的现状及分析

当然,目前国内已有高校对于邮政物流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尝试。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隶属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是我国培养邮政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之一。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对邮政物流人才有两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和定制式培养。

2.3.1 学院与各省邮政企业、邮储银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为邮政企业培养科班人才的功能定位,从2004年开始,面向邮政基层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目前,邮政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已在社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育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和订单省教育厅领导对订单式培养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学院根据邮政企业的需求确定招生计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考生自愿报考;学生入学后,企业全方位跟踪和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院、企业、考生以协议方式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内容的落实;邮政企业为合格的毕业生安排到基层就业。对于学院,实施订单培养将充分发挥企业办学和学院邮政特色教育资源优势,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岗位“零距离”。对于学生,避免了就业的后顾之忧,可以较早地了解邮政企业特色和企业文化,毕业后能够更好、更快的融入企业。

2.3.2 学院与北京市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启动与北京市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定制式人才培养是学院与企业共同进行教育培养与接收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制式人才培养在学生大二学年下半学期进行,培养流程包括企业宣讲、暑期到企业实地观摩实习、确认报名,面试选拔、编入定制班学习、技能鉴定考核、顶岗实习、签订协议等环节。

订单式培养模式已经趋于成熟,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效果;定制式培养模式在初步尝试阶段,反响良好,得到了企业的积极评价,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也得到了邮政速递物流公司总部人力资源部领导的高度认可。

综合以上分析,高校邮政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定位在专科层次,而本科层次的培养模式还是空白。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以北京邮电大学为学科基础,探索北京市高校本科邮政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 邮政物流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的任务和发展趋势

3.1 邮政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任务

邮政物流行业是一个涉及面广、跨行业经营的大产业,这样,就必须要有一个完整 的学科课程体系作为支撑的基础。作为引进.后发性的邮政物流产业,邮政物流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应当科学合理,邮政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的任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规划邮政物流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和结构;(2)确立从职业教育到大学专科、本科的邮政物流课程体系结构;(3)建立邮政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合理化运行方案;(4)建立从邮政物流情报研究到设计规划、物流技术装备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体系,作为邮政物流管理课程建设的基本资源。

3.2 邮政物流人才培养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进度计划

3.2.1 研究内容。(1)针对北京市邮政物流人才需求的现状。提出分析报告和解决的方案;(2)为本科物流工程专业探索一种适应北京市邮政物流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加强高de等教育与企业合作,体现应用型人才的订单式培养的优势。

3.2.2 研究方法。在现有的物流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在2010级大三的专业课中增加邮政物流的专业方向课程;在大四的相关课程中加强于企业合作的订单式培养实习实训工作。

3.2.3 进度计划(含预期目标、阶段成果)。

3.3 邮政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今后的发展趋势预测

3.3.1 邮政物流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趋势。邮政物流教育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必然会缩小,将来的邮政物流教育将侧重于对学生包括自学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社会适应的熊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3.2 邮政物流专业教育内容的国际化趋势。在世界经济市场化、市场一体化、竞争国际化的背景下,物流的国际化、高级化的发展趋势已成为现实,因此,中国的邮政物流业要想在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国际化的趋势就要求未来邮政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必然设置国际化的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