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学资源获取途径

教学资源获取途径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09 10:23: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学资源获取途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学资源获取途径

篇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7-0051-03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有其重要地位,但现代教育技术对幼儿园教学的渗透情况如何?传统教具与数字化资源在幼儿园中的使用侧重与整合程度如何?幼儿教师在获取、制作或使用各种教学资源过程中有何困扰?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有助于了解当前幼儿园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现状,也从侧面反映当前幼儿园信息化教学的情况。优质幼儿园的规模、教学设备配备、师资等相对规范和完备,对其调查能够反映当前幼儿园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真实情况,因此,笔者从江苏省优质幼儿园中选取样本。徐州市幼儿园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对于苏北地区,甚至整个江苏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影射作用。

本文所界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传统教具和电子资源,电子资源又包括电教设备和软件资源。

一、调查数据的获取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确定了管道幼儿园、幼高专附属幼儿园、绿地旗舰幼儿园等八所幼儿园作为样本,涵盖了公立和私立幼儿园。共发放问卷174份,回收问卷167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162份,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率97%。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调查问卷为教师问卷,问卷自然信息有幼儿园性质(公立、私立)、年龄、学历、专业。调查问卷根据研究问题分为四个部分,即幼儿园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拥有情况、获取途径、应用困扰和教学应用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幼儿园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拥有情况(见表1)

由表1中的调查结果可知:

(1)传统教具的拥有情况。幼儿园基本都有教材、挂图、自制教具和实物,部分幼儿园有模型和购买教具。教材、挂图、自制教具是幼儿园的常规教学工具,教材是师幼学习的指南,幼儿园活动中经常使用挂图和自制教具辅助教学,自制教具还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教师根据自己的活动设计方案来制作与之相适合的教具,因此,教具的适用性更强,幼儿教师职前教育也把教具制作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幼儿园活动要融入生活,如果教学内容涉及实物,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物是很好的教学工具。幼儿园活动主题会有所调整或经费限制等原因,导致个别幼儿园不具备购买教具和模型。

(2)电教设备的拥有情况。电教设备是幼儿园信息化的基础,有了相关设备才能更好地实践信息化教学。目前,绝大多数幼儿园都配备了电脑、投影仪、录音机、DVD,其中,录音机和DVD很早就在幼儿园使用,其配套的软件也很多,很多光盘都是和教材配套的,可以直接使用,而且DVD的使用方法相对简单,这或许也是它们受欢迎的原因之一。电脑和投影仪一般搭配使用,投影屏幕较大,利于幼儿观察,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幼儿园活动中已经普及。部分幼儿园配备了视频展台、相机、音箱,它们在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中应用频率不是很高,有些教师会根据主题选择性的使用。个别幼儿园配备了DV、白板、MP3,受制于领导观念和经费,而且它们的使用操作比较繁琐,掌握起来较难,只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较好的幼儿园中才出现。

(3)软件资源的拥有情况。硬件设备不能直接作用于教学,只有与作为知识载体的软件资源配合使用才能被幼儿接收。目前,幼儿园基本都有光盘和音乐,因为幼儿园各领域教学的教材中基本都有配套光盘,即电子化教材,教师可以直接使用,省时省力,同时,光盘也需要与上述DVD配合使用,这也印证了二者在幼儿园中的普及与受欢迎程度。而音乐是音乐领域教学最基本和必不可少的要素。部分幼儿园有课件、视频、图片、动画,它们以电脑为载体,视频、图片、动画或单独使用,或集成课件使用,都能够为活动锦上添花,优化教学效果。由于教学活动中直接需要的软件较少,因此软件只在个别幼儿园有。

2.幼儿园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见表2)

由表2中的调查结果可知:

(1)传统教具的制作方法来源或获取途径。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传统教具有自制教具和现成的教具,前者涉及到制作方法,后者涉及到获取途径,前者较后者使用频率更大。教师在活动前经常需要根据自己的活动设计制作相应教具来辅助教学,教具的制作方法主要来自“自己创意”、“从网上或书上学”。一般职前教育已经掌握了制作教具的技巧,简单教具教师自己就能制作,复杂教具可以通过搜索网络上的相关制作方法或查阅相关书籍自学制作。只有少数教师会向同事求助。现成教具的使用人数较少,以幼儿家长提供相对居多,也有教师会借用或自己购买,这或许是因为现成教具需要借助他人,不如自制方便。

(2)软件资源的获取途径。网络是幼儿园教师获取软件资源的最主要途径,网络上有海量教学资源,除相关素材外很多都是完成品,且制作精良,可以直接使用或稍加修改即可使用,省时省力,方便快捷。大部分人也会根据活动需要自己制作相关软件,其最大优势在于完全契合教学活动设计的要求,教学适用性较强,但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制作技术水平。部分幼儿园有教学资源库,将常用的本园主题活动所需的软件集中起来放入资源库中,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资源,也为教师提供方便。大约三分之一的教师会借用园内同事的软件,极少数人会向其他幼儿园求助。

3.幼儿园多媒体教学资源应用困扰(见表3)

由表3中的调查结果可知:

(1)获取或制作传统教具的困扰。有二分之一的幼儿教师在制作教具过程中因为无法进一步提高而困扰,说明幼儿教师对自制教具的自我要求较高,渴望在制作技巧等方面有所提升,这可以通过集中培训或网络平台交流等方法实现。有近四分之一的教师在制作方法上有困难,说明小部分教师对如何获取制作方法方面有需要,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有五分之一的教师没有困扰,或许是因为其制作水平较高,或自我要求较低、自我满足感较高。

(2)使用电教设备的困扰。幼儿教师使用电教设备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设备出故障不会解决,有超过二分之一的教师有此困扰,而不会操作设备的教师非常少,个别教师困扰于私人设备的共享问题,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说明幼儿教师利用电教设备辅助教学的意识很强,而且能够主动利用私人设备辅助教学,教育技术已经渗透到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对于设备故障问题可以通过幼儿园专兼职电教人员负责解决,或通过网络平台教师自学、交流等方式解决。三分之一的教师因为没有相关电教设备使自己的活动设计无法实现,这涉及到区域电教设备的共享问题。

(3)获取或使用软件资源的困扰。幼儿教师主要集中在20~30岁之间,以年轻教师居多,大部分教师能够完成软件资源的下载和修改,整体困扰不多。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通过下载或其他途径获取的教学软件的后期修改,目前网络上很多优质的软件资源都是收费的,免费的教学软件下载到本地也是完成品,如动画文件,由于没有源文件而无法修改,少部分资源能够下载源文件,但又由于不会操作开发软件而困扰。可以通过建立区域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能够实现下载和交流,使优质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同时整体提升区域教学信息化水平。

4.幼儿园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学应用情况(见表4)

由表4中的调查结果可知:

(1)教学资源的使用频率高。电子资源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使用频率较高,大部分教师(84%)会使用电子资源辅助教学,说明电子资源已经成为幼儿园教学的常态,电子资源的设计制作也不是一种压力,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理念也已经深入人心。电子资源和传统教具都是教学工具,各有优势,幼儿教师根据活动内容与活动设计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资源,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常常需要将二者配合使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活动效果,使幼儿有所提高。调查结果显示,有87.6%的教师会将二者配合使用,这也充分证实了电子资源和传统教具配合使用的现实情况。

(2)师幼对教学资源的倾向性。教师在准备活动材料时相对较倾向于传统教具,但对二者的倾向性不是特别明显,选择哪种教学资源更多地取决于教学内容和材料制作的难易程度,这也与前面二者经常配合使用的结论相吻合。而幼儿则明显倾向于电子资源,这也和电子资源鲜明形象生动的特点分不开,电子资源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学习。同时,这也给教师一个启示,在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利用电子资源进行教学。

三、总结

(1)当前幼儿园的主流资源配备情况为教材及其配套光盘和DVD、挂图、自制教具、电脑和投影仪、录音机及音乐,部分幼儿园配备了购买教具和模型、视频展台和相机、视频图片动画及其集成的课件,个别幼儿园配备了DV和白板。

篇2

对硬件性教学资源的获取和整合,大多采用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依确定对象、实践考察、制定教学方案三步进行。例如开展《小冶炼的污染危害调查》的课题研究,首先确定对象,即小冶炼的地点和相关的小企业,然后带领学生实地进行参观、访问、考察,最后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制定具体的教学步骤。对软件性的教学资源的获取和整合,一般大多采用引用、重组等方法、分确定内容、采集和利用以及“装潢成品”三步进行。例如,“可持续发展”一课,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先去多媒体教室、图书馆、资料室查找有关内容,然后将教学步骤制成多媒体课件。

对教学资源的获取与整合,并不意味着可以将教科书束之高阁。实际上,教科书始终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因为教科书给我们确定了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处在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地位。因此,获取和整合教学资源首先要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认真阅读理解教科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和教学方式方法,最大程度地利用教科书这一最有效最现成的教学资源。当然,地理教科书中的学习资源有限,需要教师进行补充,必要时也可以对教科书进行取舍、修正。如“人类认识的宇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解释,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指对大尺度的时间和空间中物质存在形式的认识;而后罗列讲解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发展过程时增加两点:中国古代张衡等的“天地观”,公元2世纪托勒密的“地心说”。又如,“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学中,比较世界和中国宇宙探测时及时引进“神舟五号”(2003年10月)、“神舟六号”(2005年10月)和“神舟七号”(2008年9月)发射与返回知识到课堂,受到学生的欢迎。

篇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5-0035-05

一、引言

利用网络自主学习是未来教育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过程,网络自主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自主查找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对大学生的自主性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情境性的,由它所发生的情境构成。[1]网络教学资源虽然在知识性方面可以与传统课堂教学相当,但难以比拟课堂教学的情境性,可能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特别是对初步接触网络教学资源的学生来讲,面对浩若烟海的网络教学资源,可能难以适应,也不知如何利用。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并不理想。

目前,中国高校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热情有增无减,推行MOOCs、翻转课堂等教改理念深入人心,大多数高校重点关注了系统框架搭建、技术保障等影响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因素,但对网络教学资源库利用方式和利用效果却没有给予同等的重视。实际上,大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库的认识、接受和利用程度,才是衡量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成败的首要标准。

二、相关研究综述

随着网络学习方式的兴起,网络教学资源对大学生学习的意义及其利用状况等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关于网络教学资源的需求与作用,李同召(2010)指出绝大部分的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有迫切需要或需求。[2]冯莉、胡桂兰(2013)认为网络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有重要作用。[3]关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可用性,有调查研究(邢启敏,2013)发现部分学生认为目前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基本能满足学生日常学习的要求,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率不高,丰富程度也不够。[4]在资源利用的类型上,大部分学生只是利用图书馆资源中的学术期刊,对其它类型的资源则使用较少,造成现有部分资源的浪费(李同召,2010)。[2]针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现状,冯莉、胡桂兰(2013)认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技能有待提高,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不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3]谢华琴(2015)认为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主要问题是网络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对网络教学的学习积极性还不够高、教师的宣传指导不够。[5]

MOOC作为网络教学资源的典型代表形式,其意义、认知与利用状况等也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伍民友、过敏意(2013)认为MOOC将导致现有教学体系的全面革新,几千年来低效率的课堂教学将在今后若干年内有根本性的改变。[6]杨智(2015)认为学校、教师对MOOC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7]在Zachary、Feinberg(2012)等学者看来,MOOC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接受度;[8]Yvonne Belanger与Jessica Thornton(2013)的研究认为阻碍学生完成MOOC的障碍有缺乏时间、缺乏课程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技能、不能完成从概念到实践的跳转。[9]李新平、彭玉嫒(2014)认为扩大或加深对MOOC的认识会提高大学生对MOOC的使用意愿。[10]赵英、杨阁、罗萱(2015)发现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群影响、感知趣味性、促成因素、使用意愿对大学生使用MOOC的行为会产生影响,感知趣味性对使用意愿的影响会受到性别的调节作用。[11]

文献分析结果表明,研究者都认可网络教学资源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但却少有文献对大学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实际状况进行实证分析,也很少有文章从大学生认知特点和需求的角度对大学生接受和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实际状况给予科学的解释。因此,在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掌握大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的认知与利用的实际状况,分析影响大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接受程度、使用意愿的相关因素,对于指导中国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真正使其发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实践意义。这正是本文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三、大学生网络教学资源认知与利用情况的现状调查

1.调查方法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匿名抽样调查,调查问卷题目共35道,以封闭性问题为主。整套问卷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基本认知与利用情况、两种教学模式的对比、校内资源利用情况研究和慕课专题。

本调查在武汉纺织大学各学院随机抽取学生,取样时兼顾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性质等方面的分布,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5份,有效率89%。考虑到武汉纺织大学网络资源的实际建设利用情况,调查对象未包括大四学生。

2.主要调查结果

(1)基本信息

调查对象的专业性质包括理、工、社、艺四大类,分布比例如图1所示。男女生比例约为2:5,大一学生为136人,占总人数的30.56%,大二学生为223人,占总人数的50.11%,大三学生86人,占总人数的19.33%。

(2)学生对两种教学模式的认知情况的比较

有36.62%的学生认为传统教学模式学习枯燥乏味且课堂效率低下,31.87%认为它忽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且针对性不强,27%认为它无法因材施教。同时,分别有35.34%、32%、29.99%的学生认为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利于提供良好的集体环境和学习氛围、师生能够面对面及时互动、便于管理、学习目标明确等优点。

30%左右的学生认为网络教学模式具有师生之间不能及时面对面双向交流互动沟通、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忽视等缺点。分别有35.64%、32.48%、29.41%的学生认为,网络教学模式具有学习者能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优势、集中优秀教师进行大面积教学等优点。

超过70%的学生认为现代网络教学模式不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只有37.75%的学生更倾向网络教学模式。

(3)基本认知与利用情况

关于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基本认知情况,样本中大部分学生(91.24%)听说过网络教学资源(如慕课、公开课、网络图书馆等),通过师生或朋友推荐途径了解到网络教学资源的占绝大多数,社交媒体和网络推广等途径所占比重也不可小觑,两者合计占比超过一半,如表1所示。

关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程度,68.54%的学生利用过网络教学资源,其利用时长分布不一,如图2所示。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渠道方面,调查显示,通过公开课网站与学校网站渠道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分别占29.36%和26.25%。

关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目的及效果,71.92%的学生会利用网络进行专业与综合学习,其中有37.57%会进行专业学习,19.17%学习技能类知识。86.29%的学生认为网络教学资源对自己有帮助,74.61%对网络教学资源有兴趣。接近40%的学生与亲朋分享过网络教学资源。

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障碍方面,45.04%的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的甄别存在问题。另外,27.94%的学生信息检索能力不强,20.89%的学生遇到了网络访问速度慢的问题。

(4)对校内资源认知与利用情况

低于一半的学生听说并利用过武汉纺织大学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其质量与形式不满意,超过85%的学生认为其互动性(特别是师生互动)不强,超过7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源不丰富而且形式单一。

(5)对慕课的认知与利用情况

调查显示,有31.35%的学生听说过慕课(MOOC),了解途径包括师生或朋友推荐、学校推广、网络推广等,分别占40%、27.63%、26.97%。超过36%的学生知道中国大学MOOC平台,超过26%的学生知道Coursera,30%的学生知道edX和Udacity,7%左右的学生还知道其它平台,而利用过MOOC的学生有40%。其中,超过60%的学生喜欢慕课平台的学习方式,超过一半的学生愿意分享自己知道的慕课平台与慕课课程,超过70%的学生对证书有兴趣。他们对MOOC学习体验的印象主要包括:学习过程轻松自由、学习氛围强、课程资源丰富等,同时也有接近30%的学生认为部分慕课课程只是传统课堂的网络化,存在诸如部分教师教学方式落后、慕课课程评分方式存在争议(特别是对同伴互评有争议)、部分慕课课程知识体系不完善、教师安排欠妥当等问题,需要改进。

四、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1.网络教学资源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教学资源作为信息消费产品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品,网络学习已经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当中,学生作为信息消费者,信息消费品的消费比例已经不可忽视。从机会成本角度看,学生放弃部分休闲时间而参与网络学习的机会成本并不高。这是网络教学资源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原因之一。

2.大学生了解网络教学资源的途径有待改善

从信息传播路径角度看,网络教学资源的传播路径主要是社交媒体与网络推广。而大学生了解网络教学资源的主要途径是师生或朋友推荐(43.80%),这是一种口碑式的传播路径,大学生自主通过社交媒体与网络推广等途径了解网络教学资源尚不明显。但是,相对于口碑式的获取途径,其它途径所占比重也不小,只是不明显。所以大学生有必要学习如何自主获取网络教学资源的方法,了解信息传播路径等相关知识以增强获取网络教学资源的能力。

3.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网络教学资源的获取主要是通过信息检索,面对数量众多且庞杂、质量良莠不齐的网络教学资源,如何进行信息检索与资源甄别是许多学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时遇到的重要问题。可见,大学生的信息检索及甄别能力并不强。所以,大学生有必要学习信息检索方面的知识,增强信息筛选与甄别能力,进而提高学习与科研能力。

大学生筛选信息多是借助搜索引擎或是口碑,而它们具有协同过滤的特征。这一方面对学生检索到需要的信息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又会导致学生只关注需要的信息,强化固有的观念与意识。

研究表明,在使用互联网搜索之后,人们可能会产生“掌握知识”的错觉,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过高的估计。[12]也有相关研究表明,互联网上的信息检索正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记住的只是找到信息的方法,而对知识本身的记忆则随之减少。[13]这也提醒学生,在选择网络教学资源时不要过分依赖搜索引擎,以免因路径依赖导致选择面窄,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4.大学生的资源分享意识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接近40%的大学生与亲朋分享过网络教学资源,说明学生分享力度不够,在社交媒体上关于网络学习资源与网上学习体验的交流内容不多,不利于构建网上学习良性循环。

学生的网络教学资源与网上学习体验分享有助于网络教学资源与网上学习方式的推广,而网络教学资源一般是免费且易得的,网上学习对于终身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目前学生的资源分享意识不高,不利于终身学习模式的构建,学生应该提高分享意识。

5.大部分学生喜欢网上学习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5%的学生认为网络教学资源对自己有帮助,超过74%的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有兴趣。网络教学资源形式丰富,类型多样。互联网为知识生产提供了一个无限且富有趣味的平台,它让及时交流成为可能,有利于知识火花的碰撞与燃烧。这是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教学资源对自己有帮助并且喜欢网上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6.学生对网络教学模式的接受倾向不明显

网络教学模式虽然具有学习者能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利用网络优势来集中优秀教师进行大面积教学、学习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但是学生对其接受程度还不明显。前面已经提到,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的甄别与检索能力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上学习方式的推广。

目前的互联网学习平台,是一个以“内容为主体”的弱互动平台。在以“内容为主体”的弱互动平台中,学生进行网上学习多是出于兴趣,虽然兴趣对学习很重要,但是由于没有强关系给予的约束,学生不容易坚持下来。这可能是目前大学生对网络教学模式的倾向不明显的一个原因。

7.学生对校内资源认知与利用有待提高

从用户体验角度分析可知,学生对校内资源的认知与利用的体验并不好,这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学生的认知与利用能力。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学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力度还不够好,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以保证网络教学资源的可及性;还在于学校的新生网络教学资源使用培训与信息检索课程学习效果不是太佳,需要及时保证效果。另一方面,还在于学生未能很好地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源。所以,学生需要提高对校内资源的认知与利用能力。

五、相关政策建议

2015年5月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已经开始从制度层面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加强大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认知与利用程度的必要性已无需赘述,但本文的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大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的认知与利用状况并不容乐观,大学生在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障碍。高校作为网络教学资源的供给方,应当在资源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坚持需求导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进行资源优化和管理改进,以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1.积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优化

学校应响应教育部意见,积极建设与优化网络教学资源,保证网络教学资源的可及性。具体措施可包括: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与教学平台,积极扩充资源,增加专业学术类与应试类多媒体教学资源;积极建设学校网站和App,加大宣传力度,保证优秀资源能够及时被师生享用;积极引导并推广网络教学;[7]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的师资和技术人员培训;鼓励师生创新,鼓励教师建设开发自己的精品课程,特别是MOOC课程,提高内容与授课方式的趣味性,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在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积极上传课程讲义或课件。[11]

2.开设信息检索类课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入学教育,加强新生网络教学资源使用培训,积极开设信息检索类课程或讲座,提高学生信息与科研素养;[14]加强图书馆在信息检索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鼓励学生通过多途径获取知识,提升自主构建学习体系的能力;[15]积极普及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3.积极探索MOOC学分认证,鼓励学生网上学习

武汉纺织大学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已经将智慧树平台的5门慕课课程作为校公选课,初步进行慕课课程学分认证的尝试。学校应继续努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管理制度创新,积极探索校内或校际慕课学分认证,加强从慕课通识类课程学分认证,到慕课专业类课程学分认证,以制度激励学生进行网上学习,积极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4.成立专门的学习和知识研究与管理机构

学校可以考虑建立学习研究中心、知识管理中心或在线教育办公室等机构,专门从事大学生学习行为研究、学习效果研究与在线教育资源和知识管理等相关性研究。

5.积极培育社团组织促进MOOC的发展与传播

学校应积极培育社团和组织,鼓励慕课社团和网络学习组织等的发展与创新,给予慕课社团和网络学习组织等资金支持和学分鼓励,以此推动慕课的发展传播和其它类型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

6.引导学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环境

学生建立基于Web2.0与App的网络学习环境,有利于其网络学习资源的搜集、管理、利用、交流与共享。因此学校可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让每个大学生都建立起基于个人知识库的网络学习环境,从而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16]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对建构主义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5(4):56-59.

[2]李同召.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及应用现状调查研究――以涂州师范大学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

[3]冯莉,胡桂兰.大学生网络学习资源利用情况调查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3(12):45-46.

[4]邢启敏.高校大学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运用的调查分析――以琼州学院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3(5):123-124.

[5]谢华琴.基于大学生对网上教学系统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学刊,2015(2):49-50.

[6]伍民友,过敏意.论MOOC及未来教育趋势[J].计算机教育,2013(20):5-8.

[7]杨智.高校学生利用MOOC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现状研究[J].新校园(上旬),2015(2):185-186.

[8]Feinberg, Zachary. How MOOCs can strengthen democracy[J].2012.

[9]Yvonne Belanger,Jessica Thornton.Bioelectricity: A Quantitative Approach--Duke University’s First MOOC[J].Inorganic Materials,2013,38(2):522-526.

[10]李新平,彭玉嫒.大学生对MOOC的了解及需求情况的调查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4(6):66-69.

[11]赵英,杨阁,罗萱.大学生对MOOC接受与使用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8):37-44.

[12]M Fisher, MK Goddu, FC Keil.Searching for Explanations: How the Internet Inflates Estimates of Internal Knowledg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2015,144(3):674-687.

[13]S Betsy, L Jenny,DM Wegner.Google effects on memory: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having information at our fingertips.Science,2011,333(6043):776-778.

篇4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重要条件支撑,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重要内容。在我国早期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总是出现“重硬件轻软件”或“先硬件后软件”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模式,造成现阶段信息化共享平台和资源有效应用相对滞后[1]。如何解决区域内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共享和有效应用问题,己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一方面,我国当前的教育信息化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师生多样化教学活动的需求[2],另一方面,很多师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来自互联网,而这些信息资源内容上丰富多样,在形式上比较分散[3]。如何将分散、无序的教育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使高校师生能方便、高效的将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且能够在区域中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是区域教育资源建设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建设区域内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国内外已有一部分优秀研究成果。美国教育资源门户GEM(The Gateway to Educational Material)建设的“一站式”资源门户,可通过该网站查询任何用户需求的资源,该门户的重要经验是保证资源建设主体的多样性,使区域内各类组织、行业机构都能积极参与教育资源建设中来,并注重规范数字资源质量,该机构通过分布式的“资源实体”联合集中式的“元数据记录库”方式,将区域内资源乃至美国教育信息资源做有效的整合和梳理[4];英国高度重视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应用,采用政府、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模式,将100家教育机构联网打造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英国的建设经验主要有非行政性的教育资源建设体制、多元化的建设资金投入、全面的引导机制和监管体制等;新加坡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实施了MP1(Master-Plan1)、MP2,建设了专门为学校查询、浏览和推荐教育信息资源的服务中心,该中心为开发和获取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优质信息资源制定了具体的策略[5]。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实践,区域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环境建设正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区成功开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服务体系,在资源建设层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北京开展了先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上海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层面适应了该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优化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广州成功建构了基于学校的教育行政学术合作机制,吸收了一批教学名师、学科专家、教学团队、基础教育学校等各种机构的重要力量,为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了强大的学术研究团队,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适用于高校教育教学的高可用性的优质信息化资源比较贫乏,在共建共享和有效应用层面缺乏引导和监督机制。

三、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现状

1.数字信息资源获取途径及主要获取手段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教育资源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目前高校师生主要从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据调查统计,有22.5%的教师和30.3%的学生从传统图书中获取教育教学资源,而从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的师生比分别是66.2%和65.1%。很多高校的图书因为查阅率低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就造成了很多教育教学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特别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图书配套光盘、教材闲置现象严重,一方面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另一方面使得这些教育资源被师生忽视。高校师生查找教学资料通常会进行互联网搜索,其次会通过登录与材料相关的专业学习网站或学校的数字资源库查找,这两部分所占比例约90.23%。高校师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对高校建设指标和考核指标而言,建设好优秀、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供师生使用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工作的重点,但除了优质的精品课程外,其他教学资源相对贫乏,这些资源需要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高校或机构,共同开发,充分使用,努力做到共建共享。

2.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及师生的需求

自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项目实施以来,国内高校纷纷建立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购买一定的电子资源库供师生使用,带动教师开设精品课程,在近几年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47%的高校资源平台并不对外开放,超过25%的高校资源平台是收费的,剩余的部分不仅供校内互联网用户免费使用而且校外用户可免费登陆和下载。在调查阻碍高校将数字教学资源共享的因素中,主要因素是高校及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设置相应的鼓励机制,教师日常进行教学资源共享、职称评定或职位晋升都与自身的教学、科研业绩密切相关,但与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的关系不大。由此可见,资源共享应设置完善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充分体会到参与教学资源共享给自身带来的便利和好处,高校在年终考核、职称晋升时对教师的考察要涉及到对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参与和支持程度。

四、教育信息化有效应用的实施措施

1.教育主管部门制定通盘一致的共享政策和制度

为了实现从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首先要确保高校内部教学资源的建设,努力建设优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使其内容能够达到精品课程资源的保准,并对内容及时更新,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其他高校中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广泛认可和使用。要实现高校内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标准,客观上要求高校从全局出发,改变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提高认识,站在全国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角度,规划制定高校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项目运作的合理性政策,由教育主管部门引领出台一套完善的具有长效机制的激励和奖励政策。通过充分调动高校各院系以及教务主管部门的协调,在高校各院系的积极建设共享意识支持下,制定有关协作条例并设置相关的约束机制和强制力。高校要在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政策要求的基础上,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制定适合于院系范围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方案,并对院系有关职责、任务和具体要求等做出强制性的详细的规定,以规范全国范围内高校共建共享行为,用政策和规章制度保障相关院系的自身利益不受侵害,使高校各院系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前提下建设并有效应用数字教学资源,以避免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建设和共享层面出现无序和资源质量低劣等情况发生。

2.基于数字化校园实现高校内部数字教学资源有效应用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应用主要指面向高校内部的院系、职能部门和师生。在高校有关职能部门正确指导下,通过高校内部院系合作来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同时,要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设置各类用户的使用、上传和下载权限,共享给校内各用户有效利用。通过这种方式将会极大调动高校内部各部门和院系的共享合作意识,提高了资源建设的有效使用率,同时也加快提升了高校的教学效益,提升高校的教学知名度。

3.基于因特网实现高校之间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应用

基于因特网的高校之间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应用主要面向每个参与共享的高校用户。这种方式可以使高校师生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大面积的减少重复性的资源建设,提高教学资源有效应用比例,实现资源共享。但是,目前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倡导,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和资源共享奖励机制。

4.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模型设计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和共享现状做了调研,发现基于因特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需要教育部主管部门或者共享高校所在区域的教育机构部门负责研发和规范,他们全国各类高校的资源共享信息,并能显示出优质教学资源的链接,推荐并评比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同时,根据资源的分类进行管理,能够快速检索和获得各大高校教学资源,享有最高权限,高校共享资源,以提高资源有效应用率。该共享平台应具备高校师生认证服(下转第215页)(上接第209页)务、索引目录管理服务和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等。

5.通过行政和补偿手段,保障数字教学共享资源建设的顺利进行

为了全面提高高校参与资源库建设和共享的积极性,保证参与共享建设各类群体的主观利益,保障共建共享公平性,教育主管部门可从多方面调整参与共享的高校进行收益。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政府干预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其中政府干预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行政命令和建设资金补贴这两种措施来调整高校群体参与共建共享活动取得的收益,以提高高校参与共建共享的积极性。

从分析国内外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及教学资源获取途径、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和师生对信息化资源的需求、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及高校内外交流状况等方面入手,从五个角度构建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模式,提出了基于教育主管部门的集中分布式资源共享管理模式,并对模式的创建和共享做了详细分析,为搭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卢蓓蓉,任友群.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云中漫步——教育云建设的困境及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2(01):62-67.

[2]陈庚.资源与服务质量认证是促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有效途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06):55-60.

[3]杜占元副部长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1-3.

[4]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未来教室、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7):14-15.

[5]李鸿科,杨晓宏.信息化教育系统优化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1(03):22-25.

[6]付道明,杨改学.网络教育传播研究概览:比较分析与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

15-20.

[7]杨改学,张炳林.高等学校电教机构的发展变化与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77-81.

[8]杨改学,付道明.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62-65.

[9]杨改学,付道明.强化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12(11):62-66.

篇5

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课程资源,是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以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包括各种学习材料、媒体设备、教学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具体表现为教科书、练习册、活动手册和作业本,也包括实验和课堂演示时所使用的实物,还包括录像、软件、网站、电子邮件、图书馆、电教室、教师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材料、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

课程资源从何而来?一是靠教师自己亲自动手制作,二是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收集或加工别人的教学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所用。在获取和使用他人素材资源的时候,一定要遵纪守法,健康使用。我认为,积累资源除了自己制作外,还可从以下方法和途径兼收获取。

一、从网络中获取

网络是一个资源大仓库。常见的文字素材、图形素材、动画素材、音视频素材等大多都可以从网上获取,平时在上网过程中看到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就及时下载。

网络虽然能带给我们大量的信息,但有的网站内容低劣,一定要选择健康、正规的网站,并且学会健康使用,资源共享。

网站内容丰富。可以说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网站所有内容都是老师们上传的自己的作品,你上传了自己原创的各种资源,网站会依据质量给你相应的点数,你就可以用点数下载他人的资源,真正达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

我常把自己制作的课件、教案、理论文章、经验所得等上传给网站,从中获益匪浅,获得了很多宝贵的资源,也从他人处受到了很大启发,对自己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所以健康地利用网络,养成一个习惯,对教学会有很大帮助。

二、从书报杂志中获取

优秀的书报杂志是资料的精华,并且紧跟时代。我每年都订阅一些书报杂志,《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是业务方面的;《读者》是文学方面的;《特别关注》是实事和社会各个层面的,等等,这些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文学修养的增强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从教学研讨中获取

各人方法不同,所以教学研讨是获得教学方法这一资源的很好途径,“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只要发现别人一个闪光点,就要想办法化为自己的,使自己多一点能力,多一些技巧。个人的力量的有限的,群体智慧才是无穷的,它能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成效,少走很多弯路。因此我们要经常开展和参加教研活动,要重视和大家一起探讨文本的解读和教学方法以及心得体会,有些自己根本考虑不到的角落,互相切磋后会挖掘得很到位,这里有非常难得的教学资源。

四、从学生中获取

学生身上有很多无形的资源,如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思路,对某些话题的兴趣程度,对某些做法的好恶,等等。要用心积累下来,最好的方法是做教学反思或心得体会笔记,这有利于以后的工作。

课堂教学的效果与对学生的管理密不可分,所以管理方法也可以作为资源积累,更好的服务于以后的教学,工作笔记要做好。 另外,学生的一些习作、某方面突出的成绩也是资源,用身边人、身边事进行教育管理,比谈名人伟人的效果要好得多。

五、从生活中获取

叶圣陶老先生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语文资料是宽泛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获取,街上的牌匾、广告、吆喝等等,都要留意观察。在电视中也能获取,特别是新闻、《百家讲坛》等一类节目,不仅自己要看,还要鼓励学生看,和学生常常交流所看心得体会,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生活是宽广的,生活的资源自然也是广阔的,从生活中搜集教学资源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篇6

关键词: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分析;建议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和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途径。这对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来说,教育信息化更是重中之重。虽然经过多年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革,该地区的中小学建设了机房和多媒体教室,并开设课程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微机操作,使学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已初具规模,初步享受到了信息化改革给教育、生活等带来的高效、快捷与方便。但是,这些与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来说,笔者认为仅仅是拉开序幕,任重而道远。

二、现状调查及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在青海大通地区(4乡4个初级中学)范围内、选择逊让乡中心学校、青山乡中心学校、青林乡中心学校及西山乡中心学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5份,就对该地区整体信息化教育普及与发展过程进行调查。下面对收回的有效问卷(185份)进行分析:

(一)对四个中心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情况分析

名称逊让乡中心学校青山乡中心学校青林乡中心学校西山乡中心学校卫星、校园教学教学中使用教学中使用教学中使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机房6个机房5个机房6个机房4个机房多媒体教室12个10个11个8个电子白板10个教室5个教室8个教室5个教室

(二)信息化环境建设对教学需要的满足程度

项目满足程度完全满足20%基本满足25%不能满足45%远远不能满足55%

从以上表格中看出,西山乡中心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落后,在访谈中了解到学校有1100名左右学生,生机比例为20:1,但多媒体教室和电子白板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仅有20%的教师认为硬件环境建设完全满足教学需要,近55%的教师认为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所以,信息化环境建设对民族地区而言还有待于加强。

(三)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及利用情况

项目获取及利用率校园网教学资源10%Internet获取资源60%教育教学资源专门网站45%多媒体教学光盘等电子资源40%行政部门的教育信息网10%同行之间资源共享35%其它方式10%从以上表格中看出,教师通过Internet搜索教学资源的占60%,到教育资源类专题网站查找教学资源的占45%,利用多媒体教学光盘等电子资源的占40%,显而易见,互联网是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主要渠道,学校在这方面应该加强建设。

(四)在新课标推进下,各学科教师最希望获取教学资源

项目获取及利用情况

新课标理念48%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素材70%行之有效教学个案45%课程整合的案例20%名师在线指导25%其它方式25%

从以上表格中看出,新课程提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提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教育资源短缺,实际上严重制约着这些工作的正常开展。如图5所示,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学科教师最希望获得的教学资源中,与新课程配套的相关素材占70%,课程整合案例占据20%,新课程改革理念占48%。可见,教师们在新课程推进中,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可直接利用的教辅材料很少。

(五)影响教师获得教育教学资源的主要障碍

项目获取及利用情况网络条件不完善20%检索不便15%资源量太少44%教学资源与教材不配套45%优质资源质量少30%教师备课机不够28%其它10%

从以上表格中看出,资源与教材不配套、资源数量太少、资源质量差在影响教师获得教育教学资源的障碍中排前三位,分别占44%、45%和30%,接下来是网络条件不具备、教师备课机不够等。在访谈中西山乡中心学校的一位老师这样说:“我们学会了操作计算机,也学会了从网上下载资料,刚开始积极性很高,经常从网上下载资料,但往往下载一大堆,却找不到我们真正孺要的,慢慢也就不去上网找了。”

三、对策建议

通过研究分析,青海大通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在软硬件建设、教育观念、信息技术应用、师生信息素养及设备管理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着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必须探索出适合本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和学校实际情况的信息化发展道路,不能照搬照抄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中小学的方式和经验;否则,就会造成软硬件设施闲置和资金浪费,影响学校的发展。为解决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造学习信息技术的氛围

只要学校领导、教师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学校的各项工作才会有活力,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来调动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和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积极性,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学校上级部门领导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学校领导要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成为应用信息技术的带头人,做到“领导清障搭台,教师表演技能”。

(二)增加软硬件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和融资渠道。为了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这一瓶颈问题,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一些扶持优惠政策。加大专项资金向学校投资力度,同时,学校也要解放思想、拓宽办学思路,争取一些项目资金向学校倾斜,还要加强与企业合作筹资,吸纳社会资金,让教育信息化面向校园的同时,面向社会,互惠互利,实现双赢,来促进农村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

(三)应用网络技术支撑平台。学校应该采取Linux和NC网络技术,搭建校园网络服务中心来管控教育教学中软硬件资源,软资源都在NC服务器运行,有利于维护初始投资硬件资源,并延长终端机的使用寿命和提高软硬件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和维护强度。这样,对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的信息化远程教育和教育均衡发展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

(四)积极调动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开发教学资源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由于缺乏因地制宜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更应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教师们制作教学课件和开发教学软件。为此,其一,有效激励制度制定,调动广大教师开发教学软件的积极性;其二,制定软件开发机制和质量标准;其三、建立教学资源研发基地,保障资金、合作开发、重在实用;其四、依托地区高校(西北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的科研力量开发适合的教学多媒体教学软件。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师资建设计划,聘用高学历和专业技能强白领人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来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师的培训模式;鼓励教师提高学历教育的进修和培训,开展有的放矢的校本培训;组织开展学校之间教学观摩活动,进行具体的教学案例培训等教学研讨模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六)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将信息技术和课程置于同一系统中来思考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方法,既需要考虑整个系统,又需要考虑到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才能进行全方位的、全面的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系统图如图1所示。

四、结束语

总之,由于地域、信息、交通等种种原因,农村民族地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而信息技术应用在各领域广泛应用、有力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当今社会,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是当下教育的主题和基本价值,只要紧紧抓住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有利途径,结合各学校的实情调查研究,科学决策和有利保障机制(国家经济投入、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力量三方面的通力协作,只有实现了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处资助的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cx14082。

参考文献:

[1]杨翠娥 黄祥祥.对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J].民族论坛――教育・教学,2009.

[2]彭红光 林君芬.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和策略[J].中国电化教,2010(10).

篇7

二、构建小学语文个人教学资源库的思路

1.以教材为基础,建立资源库目录分类

科学的分类是有效地管理和使用教学资源库的前提,也是教师建立资源库的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依据资源素材类型将教育资源分为以下九种类别:媒体素材、试题库、试卷、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然而,就个人教学资源库的构建而言,可将这些分类作为子目录归于两大文件夹之中:年级教学资源库和通用资源库(具体子目录如下图所示),努力做到层次分明、格式统一、内容详尽。这样的文件夹便于以后的使用和查找。

2.以网络为平台,收集各种教学资源

目前,网上教学资源无限丰富,创建个人教学资源库自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网络教学资源的途径很多,如搜狐、网易、新浪等大型门户网站;中国基础教育网、中国K12网等教育网站;百度、Google等通用搜索引擎;hao123、5566、2345等通用网址导航;电子杂志、博客等搜索功能。教师通过网络搜索获得所需资源后,经过处理保存到相应的目录中。在收集各种网络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如何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增值原有资源,对语文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挑战。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下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方向。

3.以苏教版为基础,涵盖多种教材版本

全国各地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版本很多,网络教案试题等版本自然也很多。因此,在构建个人教学资源库的时候,应按照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本地所用的苏教版教材基础上,博采众长,及时吸纳其他主流教材版本的同步资源。资源库的生命力在于更新,所以,要加强对教学资源库的更新管理。

三、构建小学语文个人教学资源库的意义

1.有利于改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首先,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多样性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课堂上传统的讲解说教。教师个人教学资源库的构建能够在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时提供典型而又有操作性的各种资源,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无疑能够激发教师教学设计的创新能力。其次,构建教师个人资源库还要求构建者要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这需要教师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的电脑知识和有关的操作技能,了解和学习必用的软件,培养自己设计和制作课件的能力。再次,个人教学资源库的构建要求教师注意平时积累。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的信息越多越好,无论是上网搜寻信息,还是阅读有关纸质材料,都需要教师及时发现那些隐含的信息,这是对教师分析和判断能力的锻炼。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对已有资源的整合能力,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创造性地策划、再加工。

2.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本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⑴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⑵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⑶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了传统课程的资源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都给课程资源带来了变化。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还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进、提高自己对课程资源的获取、筛选、开发和整合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一切是为了学生的学、以信息技术为辅助工具、以研究性学习为途径;以各学科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信息技术下的课程资源获取

信息技术下教学资源的获取途经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利用原有的各种教学资源,远程教育资源、自主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或购买商品化教育资源。原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可在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乡土资源等方面获取。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可在综合性门户网站、专业性门户网站、个人或机构的教育网等网站获取。

大量的网络资源,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可以很方便地收集大量包含有教育信息的资源。例如,教学中需要的多媒体资料、多媒体课件、学科教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各种问题的解答等等。

四、学科整合与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幻灯、投影、录音、广播、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媒体;特别是当代多媒体,网络等教育技术的应用,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应用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创景导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

创景导学模式是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观、听、记、思考、记忆记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具有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学科需要,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媒体的工具,使其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学科整合的误区

现实中,有的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特别是公开课,简直成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天下,也不管课堂内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结果事与愿违。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如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使用简单软件即可完成的课件就没有必要采用其他更高级的软件,只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即可。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使资源共享。但在实际应用中,有的教师制作课件,特别是一些课件的评比,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认为软件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把教学课件搞成信息技术成果展览,其实,这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

做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辅助工具,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很多学生不记笔记,问其原因,比较一致的回答是来不及,因为信息的转化非常快,不少学生记了笔记就耽误了听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为了扩大课堂的容量,把本来准备板书的内容、重要的结论、方法等都事先输在了微机里,上课时直接投影显示出来,这样看似节省了时间,但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和记录,其效果事与愿违。

六、重视整合的具体实施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9

语文课的教学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学生身边充满着无数可以利用的口语交际教学资源。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设计。

在课内,可以将口语交际教学与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口语交际的生活化、情景化,不仅有了一定的目的、对象、场合,而且有了口语交际的材料,具备了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的前提条件,等于把口语交际放置于广阔的生活海洋之中,从而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在课外,加强交际活动的指导,把教学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当中,根据交际的场景合理地规划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对诸多的课外教学资源加以筛选以确保其教学价值的体现。在合理整合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时,教师要注意自身角色的变化,变主宰者为参与者,在关键问题关键时刻给予必要的点拨和指导,使学生从自身的体验中增长能力。

二、开辟多元化、开放化的口语交际教学新途径

纵观目前有限的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其教学途径仅局限于:朗读、复述、讨论、辩论、口头作文、即兴演讲等形式,课程资源也仅囿于语文教材,活动的展开也仅限于封闭的课堂,这就严重忽视了口语交际教学的生活性、实践性的特点。我们的教学必须在一种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环境中进行。如何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开辟出多元化、开放化的教学新途径呢?

1.开设专题调研模式。从专题调研的流程来看,研究性专题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过程:了解课程内容,确立研究课题;设计调研方案,编写开题报告;搜集获取资料,开展访问调研;完成总结研究,进行成果答辩。与之相适应的口语交际教学可以设置如下流程:确立课题,进行方案讨论;编写开题报告;组织调研访问;开展成果答辩。开设专题形式的调研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及其他各方面相应的能力。

2.开设访谈、座谈调查模式。访谈和座谈具有双向性和多向性,无论是访谈、座谈者还是访谈、座谈对象,他们都需要在口头语言上做出相应的回应,并需要一定的评价能力。因此,开展访谈、座谈活动也是有效促进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为访谈、座谈做准备;选择访谈、座谈对象,获取相关背景材料;准备提问方式(基本内容型提问、追踪型提问、封闭型提问、开放型提问、中立型提问、导向型提问)、录音、录像方式或笔记方式;进行访谈、座谈活动;对访谈、座谈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对某些对象进行访谈、座谈,在访谈、座谈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开设主题辩论模式。主题辩论不同于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教师鼓励学生从广泛的社会生活中选取感兴趣、有辩论价值的主题,题目的选择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开拓,由课堂教学实践问题所引发去探寻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整合中得到再认识;可以从学生生活学习经验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探讨;也可以由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拓展,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如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金融危机、世界和平、环境气候、人口增长、各种突发的灾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搜集,认真筛选。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搜集信息确定题目发现问题分析评价问题解决问题。

4.开设多样化的校本模式。各个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的优势教学资源,采取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多样化的口语交际教学。如对对联、角色表演、木偶剧、哑剧、课题会、成果答辩会、个人作品展、现场影评、口头报告、学做主持人、会议采访、模拟记者招待会,等等。

“角色表演(戏剧表演)”: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的需要,将课本上的戏剧搬到生活中的舞台上,让学生尽情表演舞台剧,尝试各种不同角色的挑战。表演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进行角色反串,适当运用手势语和姿体语言增强表演效果。最后还要给出评价性的建议,来进一步完善表演内容。

“现场影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播放一些有教育价值的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认真观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角度进行点评,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他们可以对自己所选择的角度进行分析阐述,并给出点评意见,之后在全班交流。对影视作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给予准确定位,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完成思想教育。

三、开发口语交际教学的新手段

语文教师要适应口语交际教学的新要求,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学会运用各种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合理选择适当的现代教育技术,正确使用各种教学仪器,利用现代化的教育媒体来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创新,不断增强课堂活动的生动性和多样性。如何利用和开发教学的新手段,把多媒体、网络与口语交际教学进行实践的整合,提高口语交际课堂对多媒体等技术的利用率呢?具体设想如下:

1.通过多媒体、网络来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说话情境,包括现场演示情境、实物情境、图像情境、声音情境等,充分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和兴趣。

篇10

一、引言

面对日常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提出了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为此专门设立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金教工程)”。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1]“十二五”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虽然快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题,在信息化资源优化层面有所体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针对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应用,国内外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1)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GEM(The Gateway to Educational Material)目标成为“一站式,并可由此寻找到任何资源”的资源门户,其重要经验包括资源建设主体的多样化,使各类组织、行业机构都积极参与教育资源建设;注重规范资源质量,通过集中式的“元数据记录库”十分布式的“资源实体”的方式[2],将区域资源乃至全国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和交流。(2)英国高度重视教育资源建设,采取了政府、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原则,并通过“教育高速公路——前进之路”将100家教育机构联网进行优质资源共享,其建设经验包括非行政性的建设体制、多元化资金投入、完备的引导和监管体制等。(3)新加坡国土面积不大,先后实施了MP1(Master-Plan1)、MP2,为开发和获取与课程目标相关的优质软件资源制定了策略[3],并设置了专门的服务中心用于学校查寻浏览和推荐软件资源。(4)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把资源投入作为衡量区域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展开评估。(5)国内也呈现出一些积极的研究成果:在区域范围内采取由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成为解决方案之一,Web2.0、Moodle等新技术途径正在区域资源建设中推广;资源建设关注与区域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相协同;知识管理、教育信息生态系统视角的研究开始发挥指导作用,资源结构向主题资源和生成性资源过渡;出现了一批整合教研发展和资源建设等功能的区域门户等。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实践,区域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环境建设正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4]。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区成功开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服务体系,在资源建设层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北京开展了先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上海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层面适应了该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优化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广州成功建构了基于学校的教育行政学术合作机制,吸收了一批教学名师、学科专家、教学团队、基础教育学校等各种机构的重要力量,为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了强大的学术研究团队,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5]。目前适用于高校教育教学的高可用性的优质信息化资源比较贫乏,在共建共享和有效应用层面缺乏引导和监督机制[6]。

三、信息化影响因素现状

1、信息资源获取方式分析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教育资源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目前高校师生主要从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据调查统计,有22.5%的教师和30.3%的学生从传统图书中获取教育教学资源,而从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的师生比分别是66.2%和65.1%。很多高校的图书因为查阅率低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就造成了很多教育教学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特别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图书配套光盘、教材闲置现象严重,一方面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另一方面使得这些教育资源被师生忽视。高校师生查找教学资料通常会进行互联网搜索,其次会通过登录与材料相关的专业学习网站或学校的数字资源库查找,这两部分所占比例约90.23%。高校师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对高校建设指标和考核指标而言,建设好优秀、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供师生使用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工作的重点,但除了优质的精品课程外,其他教学资源相对贫乏,这些资源需要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高校或机构,共同开发,充分使用,努力做到共建共享。

2、高校教师需求方面分析

自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项目实施以来,国内高校纷纷建立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购买一定的电子资源库供师生使用,带动教师开设精品课程,在近几年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47%的高校资源平台并不对外开放,超过25%的高校资源平台是收费的,剩余的部分不仅供校内互联网用户免费使用而且校外用户可免费登陆和下载。在调查阻碍高校将数字教学资源共享的因素中,主要因素是高校及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设置相应的鼓励机制,教师日常进行教学资源共享、职称评定或职位晋升都与自身的教学、科研业绩密切相关,但与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的关系不大。由此可见,资源共享应设置完善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充分体会到参与教学资源共享给自身带来的便利和好处,高校在年终考核、职称晋升时对教师的考察要涉及到对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参与和支持程度。

四、资源视角下改善信息化优化对策

1、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持续投入

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较大的建设资金投入。政府部门作为资源建设的主力军,在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长期投入。美国的远程网络教育质量一直有很好的盛誉,主要原因在于美国不仅重视教育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而且注重资金的不断投入,该国政府在对网络大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给予了很大大的支持。他们拟定了“全国信息基础设施”方案,并提出并实施了“因特网”计划,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以建立和丰富网络精品课程和远程网络教育。除此之外,还成立了面向全国高等学校的信息网络系统,由专门的“联网咨询委员会”管辖。由此可见,政府在网络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投入并非一次投入就足够,若要使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持续发挥资源配置核心作用,持续的投入资金是非常必要的。

2、基于数字化校园实现高校内部数字教学资源有效应用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应用主要指面向高校内部的院系、职能部门和师生。在高校有关职能部门正确指导下,通过高校内部院系合作来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同时,要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设置各类用户的使用、上传和下载权限,共享给校内各用户有效利用。通过这种方式将会极大调动高校内部各部门和院系的共享合作意识,提高了资源建设的有效使用率,同时也加快提升了高校的教学效益,提升高校的教学知名度。

3、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模型设计

从目前共建共享情况开看,高校和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单位开发现状较混乱,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是我国缺乏一个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协调机构,使得已有的远程网络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共享,而且大量低水平重复性的开发工作仍在一些高校不断开展,急需打破种种障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协调结构。各高校和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单位所建立的资源由协调结构统一负责协调、整合和优化,并对学科、专业、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等内容做好统一管理和规划,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主要职责有三个层面:第一,负责和高校签订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协议;第二对目前已有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做合理评估,整合和优化网络教育资源;第三搭建网络教育资源交易平台,做好服务和后续维护工作。

本文从分析国内外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及教学资源获取途径、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和师生对信息化资源的需求、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及高校内外交流状况等方面入手,从三个角度构建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模式,提出了基于教育主管部门的集中分布式资源共享管理模式,并对模式的创建和共享做了详细分析,为搭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海霞,具滋亿.韩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近况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9(07).

[2]李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研究——网络安全与信息管理[J].电化教育研究,2009(09).

[3]胡钦太.高等教育信息化深度发展框架与趋势分析[J].教育研究,2009(10).

[4]付道明,杨改学.网络教育传播研究概览:比较分析与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

篇11

一、教学资源的界定及选择标准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如何合理配置、和谐调控,以及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这对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教学资源的界定,有专家认为,广义的教学资源是指教学系统的基本因素,是教学系统中支持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一定目的、实现一定功能的各种资源,包括以具体物质作为支撑的物化资源和以无形物质为依托的非物化资源,如学校设施、图书资源、教师的师德等。狭义的教学资源则主要指教学过程中的物化资源。我们认为,教学资源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趋丰富,因为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系统,可供教学活动利用的一切事物,物质的、精神的、校内的、校外的、有形的、无形的均可说是教学资源。但是,面对繁杂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应该如何进行筛选呢?有学者认为,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教学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进步方向;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二、选择原则

(一)灵活、多样性

PYP探究过程中,为使探究更有成效,教师必须注重资源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结合主题任务及学生的实际特点,我们试图寻找不同类型的资源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不同的主题,我们广泛搜集资料并开发资源,尽量不拘泥于某一类型,避免呆板模式。如在“我们如何表达自己”中,选取了音乐、电影、戏剧视频等促进学生对艺术形式的了解;在做关于水的主题时,我们带领学生走进北京节水馆亲身体验;在做关于社区的主题时,我们和学校部门进行沟通,鼓励学生进行调查采访;在探究“我们是谁”中,我们则主要通过小故事这一形式使学生建立对榜样信念和价值观的理解。这些灵活多样的资源和形式使得探究过程变得更为有效和生动有趣。挖掘校内校外、图书网络、教师家长的资源,灵活运用到PYP探究课堂中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二)趣味性

教学资源必须具有趣味性,能吸引学生主动探究。保证资源的趣味性需要考虑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兴趣点不一样,适合他们的资源也不一样。例如低年级学生倾向于以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因此可触摸的、图文并茂的资源类型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高年级渴望更加丰富的知识,就需要提供给他们更有深度和挑战性的资源,才能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

(三)相关性

资源的相关性在这里有两个方面。一是要与主题相关,PYP的主题探究模式要求各科知识之间在主题中融合,那么所选取的教学资源就应该尽量与主题相关,并能从中获取各领域的知识。二是要与学生的生活相关。学生所学的知识应该是真实的,是为他们走入真实世界作准备,因此我们所用的教学资源也应该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例如我们在学习关于“社区中的系统”这个主题时,就可以走进真实的社区,去了解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各种系统。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能应用于生活。

三、资源的获取途径和利用

从空间分布上看,教学资源有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从功能特点上看,教学资源又可分为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本文着重从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家长资源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校内资源

学校,作为教育和学习的发生地,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进行提供了多种可利用资源。下文将从图书馆、网络资源、校园环境、教师资源三个方面介绍。

1. 图书馆、网络资源

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是学生拓宽知识面、汲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依托。学生每隔一个星期可以去图书馆或计算机房借阅书籍、查找相关资料。例如,在进行 “我们如何表达自己”(关于艺术)这一主题探究时,学生们不仅可以在图书馆查阅到与艺术表达相关的书籍,而且能够通过网络了解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的信息,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出PPT。在主题“我们是谁”(关于榜样)的探究学习中,学生们通过阅读人物传记或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榜样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并通过网络查找到自己榜样的信息。

2. 校园环境

整个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社区,拥有各种职能部门分工协作,这就构成了学生们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例如后勤、食堂、商店等都能为学生进行生活技能、组织架构、职业特点、社区运作、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探究提供宝贵的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的机会。

3. 教师资源

在进行PYP探究过程中,各学科融合是比较重要的环节,所以PYP要求超学科备课,各科老师根据主题教学任务和目标,集思广益,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关材料。例如,二年级在进行“我们身处什么时空”的主题探究时,主要围绕中国地理、人文展开,舞蹈老师带领学生欣赏了各民族的舞蹈视频,并练习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白族等主要民族的典型舞蹈动作。

在进行与艺术表达相关的主题探究时,英语老师从艺术创作过程的角度查找了不同艺术表达方式的图片,并配上英语名称为学生打印出来。另外,舞蹈、音乐、绘画等老师也为学生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艺术方式进行自我表达。

(二)社区资源

社区是孩子生活、成长的地方,也是教育不可缺少的资源。社区的各种物质和资源都是孩子生活学习的教材。在主题探究过程中,我们注重把探究活动开展到户外,把孩子带入社区,带向大环境,让孩子在社会情景中去感知、学习,并且获得快乐的体验。因此,对社区丰富教育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在探究中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社区中蕴含着相当宝贵、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正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中来,它为我们进一步开展主题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我们应该继续深入挖掘社区中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育教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家长资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在教育资源中,家长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PYP教育理念中也强调充分发挥家长资源,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来,家校密不可分。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在书包里填满一些特别的工具,以协助孩子达到更高的境界。铅笔和橡皮擦当然很重要,但是真正必要的工具是在他们的智力书包里所携带的知识产品。

此外,每一主题家长都会配合学校,跟学生一起完成自主探究任务,搜集资料,提供主题相关书籍,丰富学生的智力书包。例如,在“我们身处什么时空”这一主题时,家长利用假期带学生回自己的故乡了解当地的建筑、饮食等风俗文化特点,给学生讲述故乡的发展历史。在动物主题中,家长跟孩子一起整理成长照片,为孩子讲述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让孩子了解生物的成长变化过程,进而对生命有了深层的了解,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

综上所述,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师,不仅要熟练地认识和掌握现实中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还要在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之间进行选择,多渠道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戴双翔. 走出教学资源观的误区. 广东教育,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