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09 10:23: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精品课程建设规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篇1

2、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重点抓好的第四大方面要求我们,要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在少数高职院校,由于课时紧张,反映学科前沿和工程技术、经济、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引入与课程基础内容、经典理论的讲授出现了矛盾。由于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实验设备更新缓慢,现代化教学手段得不到广泛应用,实践教学受到削弱。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而先进的教学资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精品课程网站的整体设计与构思

精品课程网站应具有很强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全方位的网络体验,因此课程网站的整体设计与构思应从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灵活、实用、安全的要求出发,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即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又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效率。完成这一设计目标首先要求课程负责人要组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应根据精品课程建设通知和精品课程指标体系的要求,组织申请材料、填制申报表,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平台向学校提出精品课程建设申请。申请完成后的一项主要工作便是搭建设课程支撑网站,无论是团队自行开发的课程支撑网站还是学校提供的课程支撑网站,都要具有申报功能和课程教学功能。这就需要课程支撑网站除了要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程介绍、教学队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实训实习、作业习题、试卷答案、学习指南、在线答疑和教学视频等网站教学内容外,还需提供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教学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与创新、课程建设规划、学校的政策支持与措施以及现场教学录像等申报材料内容。

篇2

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有效打造一支优秀课程教学团队和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深刻体会和领悟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总结出十三条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

1.精品课程的基本特征

弄清精品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所谓精品课程就是教学质量高、同行认可、学生乐学、企业赞许、社会知名、示范性强、能为其他课程提供建设借鉴作用的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

2.1.加强学习,树立现代课程理念,

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1.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2.课程设置要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所必需的技术技能相对接;3.课程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相对接;4.课程教学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以能力为本位,在评价中学”的现代职教理念,有效实施“做学教一体”。

2.2.研究现状, 科学制订建设规划

要在充分研究课程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内容、时间节点、特色和创新、实施与管理、课程质量评估体系与方法、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和措施、教学资源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呈现形式、教材开发的要求和内容结构、网站建设方案、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等。

2.3.行动导向,构建实用的课程结构和内容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时要充分关注本地区专业群和专业链的建设,要与课程性质相匹配,要适合学习对象的特点,符合学习对象的成长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

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结构的构建为例:

2.3.1.根据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标准,构建行动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实一体、模块化实用课程结构与内容。

2.3.2.课程结构和内容设置上力求体现数控、模具等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复合性特点。课程内容应充分体现“四新”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2.4.深化改革,编写与工作过程相关的实用教材

精品课程建设应重视开发相应的高质量系列教材。我们在进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建设过程中,认真调研、分析、归纳相关职业岗位群工作的知识共性、技术共性和技能共性,将其提升为学习领域,并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教材内容中。

2.5.专兼结合,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团队

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应该由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型等组成。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具有现代职教理念、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教研能力强的“双师结构”优秀教师梯队。课程负责人应是本领域影响力较大的专业带头人或者专业骨干教师。

2.6.理实一体,实施优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有职教特色,要坚持“理实一体”的教学法,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以能力为本位,在评价中学”的现代教学法,注重职业能力的提高。科学应用多种教学法、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7.校企合作,创设一流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

要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创设优良教学环境,使校内外实训基地能有效为本课程的教学服务。一方面要使校内实训基地与现代企业环境相对接,另一方面要创建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2.8.丰富素材,加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案、课件、图片、视频、案例、实物、动画、现场和生产情景等,也包括相关工程技术资料、工具书(如设计手册、材料手册、工艺手册、零件手册)等。教学资源应与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相结合,体现“四新”。要有助教的软件资料,也有助学的软件资料。

2.9.资源共享,创建精品课程建设网站

精品课程内容要在网站上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网站的交互性要好,要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展示建设进程及成果,促进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同时也是为了接受社会、同行们的检验和指导。

2.10.加强管理,强化精品课程的有效实施与科学管理

课程的开发要“规范化”。课程标准的执行和教材的使用都要按照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要求而定。课程的实施以团队教研活动为基础,注重过程管理和常规管理;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多元化、过程化,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依据。

2.11.科学评价,创新精品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

不同类型的课程,有着不同的评价方法。技能训练类课程应从学生是否学会做事、提高技能的效果等方面评价;基础理论类课程应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从学生能否应用知识为“做事”服务等方面评价;技术类课程应贯彻理实一体、掌握技术技能的达成度等方面实施评价。

2.12.交流研讨,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

有计划的开展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活动;利用精品课程网站的交流功能,及时应答在线提问、质疑等内容;在本地区或更大范围内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讲座与交流活动。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达成学生综合素质高,发展有后劲的人才培养效果,经过实践,《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作者简介:

姓名:张萍(1964-),女

籍贯:辽宁省本溪市,2007年被无锡市教育局作为人才引进,现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教师

篇3

一、研究背景

自2003年教育部推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全国高校申报建设各级精品课程的积极性很高,截止2010年2月,国家级精品课程已达3020门,加上省级和校级的精品课程,数量就更多了。随着精品课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慢慢浮出水面,尤其在高职院校,“重申请、轻管理”等现象造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如何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科学管理,已成当务之急。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管理至少需要明晰三个主要问题:“由谁管”“管什么”和“怎么管”。“管什么”即精品课程管理的客体问题,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管理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才既能把握建设的方向,同时又能调动相关教师的积极性。“怎么管”即管理的方法问题,涉及到应为精品课程管理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机制等问题。而“由谁管”则是精品课程管理的主体问题,精品课程建设到底应当由谁管才最科学、最合理的。明确管理主体,清晰管理权责,对于高职院校继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主体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了“院―系―课程负责人”三级管理模式,即在院级,成立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办事机构一般设在教务处,主要负责宏观指导、监督与检查;在系部,成立系部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由系主任担任,主要做好课程建设中的管理、指导与督促工作;课程负责人则具体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经费使用等事务。三级管理模式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其在运行中却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院级管理主体:有权无责,导致建设流于形式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教务处作为精品课程院级管理层面的主要机构。笔者以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中的10所院校为例,搜索其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构,其中80%是由学校教务处承担。

院级管理主体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负有从整体上规划、宏观上指导的权利,然教务处等部门作为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重要行政部门,存在着行政话语强势,在具体的精品课程建设中会出现由少数部门负责人作决定的现象,而一旦工作有误失则将责任推卸至系部或具体的负责人员,从而出现有权“无责”的局面,致使精品课程建设流于形式。

(二)系部管理主体:无权无责,导致监管力度不足

系部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三级管理体系的中间层,理应发挥沟通与协调的作用。对上,其负责着学院有关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政策的传达,而无权进行相关内容的修改;对下,系部对某一课程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及课程负责人,某一精品课程如何发展,如何规划的任务最终都落在课程负责人身上。实施权利的架空与责任的下放,使系部成为一个“无权无责”的管理主体,无法实现其监督的职责。

(三)课程负责人:责大于权,导致利益色彩浓厚

课程负责人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其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师德风貌直接决定课程的质量。一般而言,课程建设经费安排、年度检查、鉴定验收等皆属课程负责人工作范围,并承担直接责任,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精品课程建设中将荣誉归负责人,片面强调负责人作用而忽视院、系及其他建设人员作用和对课程建设的贡献。责任与权利的不对等,荣誉归属的偏差,导致建设过程中利益色彩浓厚。

三、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三级管理模式中的权责划分

精品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是高职院校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整合和优化相关资源,形成的院、系和课程团队三级管理层次,它通过层层分权和管理中心的下移,明确各级职责和权限,形成学院宏观上决策,系部精细化管理,课程团队实体化运行的管理模式。由此,构建高效的精品课程三级管理模式的核心在于院、系与课程团队之间能有清晰的权责划分,本文试图从地位、管理方式与职责分工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院级管理主体的权责

核心地位:院级管理主体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应由原来的决策与管理中心转化为决策中心,对涉及精品课程建设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为整个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有效的服务。

管理方式:核心地位的转变要求院级管理主体将主要精力放在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方向性的事项上,同时应赋予系部充分的建设自,因此,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应采取目标管理的方式,关注最终目标的实现与否。

职责分工:院级管理主体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应着重于宏观决策与管理服务,而脱离于具体事务。具体而言,院级管理主体主要应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制订配套的奖励与建设管理制度、组织教学团队参加校内外培训、协调各级部门的资源以及实现院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等,同时还负责学院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过程管理、验收工作,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时间,召开精品课程建设会议,讨论新申报院 (校) 级精品课程的评审立项,在建精品课程的检查、验收以及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选择立项、申报组织等事宜。

(二)系部管理主体的权责

核心地位:系部管理主体的地位应随着院级管理主体由管理中心剥离而成为新的管理中心,其在院级管理主体的指导下相对独立的指导精品课程建设事务,包括管理监督、协调下属各课程团队的精品课程建设活动。

管理方式:作为新的管理中心,系部是学院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管理的实体,必须通过具体、细致的过程管理方式,才能确保院级管理主体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职责分工:过程管理方式需要系部在不同阶段承担不同的职责。申报阶段,系部要组织教师参与调研分析,选择优势专业和课程,组建相应的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组和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同时要注意团队教师的专兼职教师比例、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等,定期开展教学教研,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在建设阶段,系部要严格执行学院的各项政策安排,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建设规划和研讨,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共享,并能在建设过程中,推陈出新,及时补充和更新课程建设团队。

(三)课程团队管理主体的权责

核心地位:一个明确的、固定的、合理的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课程团队作为单纯的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应该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组织,执行中心。

管理方式:作为执行中心,课程负责人应该是精品课程内容建设、课程特色和课程内涵的把握者与提炼者,管理可采用绩效管理的方式,调动团队中其他教职工的积极性。

职责分工:课程负责人的主要承担着组建课程团队,带领团队成员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并建设课程网站、与企业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对现有的实训基地进行改进、提前完成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以及今后课程建设的监控与管理等。

四、结语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 既需要学院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和监管,也需要所在系部的协调和配合,更需要课程建设团队的自主建设,由此,理顺各管理层级的关系,清晰各管理主体的权责,构建一个高效运行的管理机构体系,才能保障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继续推进,才能切实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也才能体现精品课程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士献,李永平,张秀琴.地方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0(21).

[2]朱婷.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10(10).

基金项目: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09年一般课题《建设高职“双师素质”教师职后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湖南城建职院2009年一般课题《高职院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机制研究》阶段研究成果。

篇4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文件精神,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高专)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高等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培养高规格的职业应用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成功的经验值得中等职业学校借鉴。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精品课程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等职业学校要走内涵发展之路,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就应该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

南通市旅游职业高级中学是全省最早的旅游专业学校之一,为南通地区唯一的旅游类特色职业学校。学校秉承“以崇德为根本,以强技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为省内外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中高级旅游专业人才,目前学校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学校的内涵发展成为当前学校工作的重点,因此学校决定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抓手,并成功申报为江苏省第一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建设具有全新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精品课程,对于推动中等职业学校转变教学观念、深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等职业学校应该以开展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带动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目的。

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是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课程设计理念,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并具有辐射推广作用,对学生就业与生涯发展有重要价值的示范性优秀课程。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为:

1.精品课程开发和精品课程设计的研究

开展市场调研,形成课程开发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报告,依托行业企业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课程开发原则进行专业课程开发,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项目课程开发,制定课程标准,研发项目课例,形成项目课程。

2.精品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教学模式有鲜明的针对性,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打破过去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采用探究式、任务式、体验式、团体合作式、技能训练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动手参与,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各种教辅设备优化教学手段,丰富多种教学资源,建立课程资料库,增强师生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探索科学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形成由行业企业专家、教师、学生共同参加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法,注重平时教学过程性评价和考核(考试)诊断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3.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探索专业课程师资培养途径和方法,对课程负责人员从职称资质、教学能力、行业知名度,团队合作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拓宽外聘专家来校参与精品课程教学活动的渠道。

4.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室的设施设备技术含量要高,要能完全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建立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制定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管理规范;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

5.精品课程管理机制的研究

学校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要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从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入手进行选题,周密组织加强研究着眼提高质量,建立精品课程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调动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实践操作

中职旅游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是指在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学中,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和研究活动。

在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实践中,我们归纳了学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基本操作程序,包括整体规划、重点建设和反馈激励三个阶段。

1.整体规划

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是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精品课程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工程,其建设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课堂教学问题。精品课程“五个一流”内涵的科学界定,涵盖了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管理等不同的层面建设,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当中,并制定切实可行,适合本校教育教学特点的实施方案。

在市场调研和提高教师认识的基础上,学校研究印发了《关于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通知》的文件,明确了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础原则、主要内容和实施办法,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结合自身任教科目的实际,积极申报精品课程项目。

2.重点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的高要求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不可能同时把所有课程都能建设成精品课程,为此我们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有重点的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我校从申报的20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经过认真评选,重点确定了10门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重点项目,学校统一颁发了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证书,重点给予这些项目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每个项目组根据要求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并按方案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工作。力争在建设期内把立项精品课程真正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精品课程。

篇5

1.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覆盖学科广,精品课程逐年递增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了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

2003年至2009年,教育部先后开展了七届精品课程遴选,累计评选出3080门精品课程,其中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812门,占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26%。从历年的建设情况来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逐年在增加,并且高职精品课程增加的幅度还较大。仅2008年和2009年就评选出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400门,均超过当年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30%以上,其内容覆盖材料与能源类、财经类、电子信息类、法律类、公安类、公共基础课、公共事业类、环保、气象与安全类、交通运输类、旅游类、农林牧渔类、轻纺食品类、生化与药品类、水利、土建类、文化教育类、医药卫生类、艺术设计传媒类、制造类、资源开发与测绘类共计20个一级学科。

2.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日益完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一直参照本科精品课程的指标体系。自2003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以来,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每年都在不断修改与完善,2007年更名为《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并且还根据评审需要制定了本科与高职两个指标体系,2008年和2009年又在2007年评审指标的基础上做了较大修改,其一级指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六项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设置,二级指标调整更大。这些调整使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日益完善,这更有利于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精品课程。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及主要内容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和规划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有力的领导是精品课程建设顺利开展的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科、教师队伍、学生、教材、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而且其内部各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只有通过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精品课程建设才能形成合力,创造精品。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涉及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实验实训、信息技术、网络等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全面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协调,组织召开精品课程建设会议,制定学校精品课程的综合规划以及有关制度文件和激励政策,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检查与评估等,以确保精品课程建设有序进行。

(2)制定科学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制定科学的规划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建设规划一方面要突出精品课程建设的计划性、目标性、阶段性、整体性及层次性,另一方面要立足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与专业建设、产学研合作及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应搜集学校的师资、课程、教学、特色、实验条件等方面信息,了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可用资源,参考其他院校先进经验,在全面、认真分析汇总调查信息基础上提出精品课程建设要达到的具体可操作质量标准及具体措施。

2.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是能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工作规律,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手段灵活新颖,教学资源能有效共享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课程。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是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特点,以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重要支撑和明显促进作用,真正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课程。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不仅应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而且最好能够承担一定水平的科研项目,以便使最新研究成果能及时反映在教学中去。可以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的技术专家,或者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改善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同时加大教师基本素质的培训。对于新进的青年教师,可根据专业特点,安排他们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培养相应技术的实践能力和相应的动手能力,通过培养、引进、聘用、传帮带等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造诣高、事业心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经验丰富、特色鲜明的教师梯队。

(3)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内容要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应该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的特征。要通过跟踪研究把学科前沿的内容不断地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展示给学生,并应由学生去探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中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内容应占有相当的比例,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接轨。要积极采取措施将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内容融入课程建设中,要求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成人员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教学成果,争取有一定数量的教学研究,起到交流与辐射的作用。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现代化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和主要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的培养,鼓励教师采用“教、学、做合一”、任务驱动、案例式、讨论、启发式、现场、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立足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更新步伐日益加快,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时空观。一个开放、多元的国际性互联网络将不断地给各学科体系带来新的增长点,教师和学生将随时获取学科前沿及其发展的最新知识信息和学术动态。而随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日趋完善,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案等在内的精品教学内容资源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借助将课堂教学录像上网所建立的“网上课堂”,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涵;那些只能借助师生面对面的单一形式才能实现的教学服务与教学管理功能,如答疑、论坛、测验、考试、教学调度、教学评价与反馈、实验室开放预约等,都可基于网络以一种更加便捷和更加有效的方式实现;网上实验仿真系统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环境下的全天候实验室开放教学环境;同时,通过师资队伍、课程演变、教师赠言、教学观点等模块,间接而有效地传达了我们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思想。 

 

一、完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意义 

 

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先期启动的四大项目之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不仅要造就一批具有一流教学质量的课程精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精品”的共享来提升精品课程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在价值。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的矛盾,特别是同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顺利地解决这个基本矛盾并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但是小范围、校本意义上的“精品”课程对解决或缓解这种矛盾的作用极小,只有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提供大范围、校际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精品课程在缓解上述矛盾,实现更大范围内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作用与价值。因此,完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 

 

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网络本身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精品课程”上网,使精品课程在最大限度上扩大了受益人群。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应用,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已具有相当的规模,80%~90%的高校都有了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这些网站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精品课程网站“热”的兴起,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出来。 

1.受技术“瓶颈”的制约,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制作质量难以保证。由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技术应用的难度很大,技术与内容分离的瓶颈就不可避免,所以往往导致制作者与授课者的角色分工,具体表现为其功能不是从满足教育和被教育者的需要出发的,而是从技术能否实现的角度出发,难以把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与网上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另外,精品课程网站页面制作无序,风格不统一,而为了统一界面,往往需要复制代码之后再进行修改来建设新页面,这样使系统难以形成独立的模块,严重影响了系统的扩展能力,在集成其他应用时更是降低了其灵活性。 

2.内容组织繁琐,管理效率低下。内容是一个教学平台的灵魂,在基于静态和动态网页系统的课程教学网站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内容组织繁琐、更新困难。对于简单的内容,比如文字、图片等新闻信息,可以通过动态网页技术开发自己的专用系统来维护更新。但是课程教学网站的信息量十分庞大,而且内容以多媒体、流媒体等形式居多,一般的系统难以将种类如此繁多的信息上网。因此,在特殊内容时就需要编写新页面,这样就在严重影响了网页更新效率的同时,网站难以对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如果网站需要改版升级,其工作量将是巨大的。 

3.缺乏长远的课程建设规划和平台。高等学校对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缺少统一的、合适的网络教学平台。许多课程只是为申报而建,仓促应战,一次性建设结束即告完毕,缺乏长远的维护和使用目标;课程组教师各自为政,无统一的平台管理,仅仅按照申报条件要求,将有关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五十分钟左右的现场教学录像放在一个网页上,较好的也只是powerpoint讲稿的网上,大部分内容往往只是数字化的文本,难以称为优质教学资源。 

4.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失。精品课程资源的“毫无保护”容易产生剽窃,“过度保护”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违背了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向高等学校免费开放的要求。虽然“毫无保护”和“过度保护”都不可取,但知识产权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将侵害作者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作者创作和给网络资源升级的热情。 

 

三、改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建议 

 

为了改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利用,使精品课程网站以形式取悦于人,以内容信服于人,建设出一流的资源交流平台,笔者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1.制定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是一个紧随精品课程自身建设与改革步伐的动态过程,针对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的这种特点,制定一个有一定前瞻性的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规划是很有帮助的。该规划作为精品课程总体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必须结合课程自身教学建设的推进速度,从资源共享与立体化教学相融合的角度出发,给出网络共享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框架、分阶段任务与实施计划。提倡“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这不仅有助于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的稳妥推进,避免因仓促上马或无序建设影响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还会有利于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后期管理。尤其是有利于提高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可扩展性,使得所规划与设计的网站能更加灵活地适应因课程建设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扩充需求。 

2.构建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根据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要求,针对技术症结,建议省级主管部门构建精品课程的专用平台,集中管理该省各年度的国家级与省级精品课程,同时要求各高校网站在醒目位置提供各级精品课程的网址链接,从而实现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共享,可以克服静态网站制作、应用、管理等诸多弊端。一是学校统一配置服务器,统一实施网络管理,技术管理、技术维护得到加强,具有统一的管理机制,便于学校实施统一的规划和宣传力度,统一考虑制作质量,便于开展各级课程的评价、评审工作,有利于课程的长远建设。二是课程自身的教学管理。平台自有的教学管理功能,为课程的教学管理提供方便。比如,用户可以分级为学生、教师、管理员、访客等,给各级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与更新教学资源信息、作业,批改作业、测试等教学活动;通过答疑信箱、师生园地(bbs)等互动交流空间,课程老师定期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得精品课程真正用于教学,克服课程建设与教学应用脱节、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的弊端,使精品课程收到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三是有利于课程内容更新与维护。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备课功能,教师可以随时自主修改、调整与更新课程内容,控制课程内容的;课程组成员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建设上,无须关心网站的技术问题,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四是协同工作。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生用户可以协同工作,发挥各方面能动性和参与机制。

3.健全动态的检测机制,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完善的精品课程监督检查机制是提高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服务质量的根本保障。这不仅需要得到精品课程所在学校的进一步重视与支持,需要“国家精品课程”荣誉获得者的进一步努力与投入,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健全现有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动态监测体系,从外部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动态监测机制不应只局限于网站访问的连通性,而应扩展到资源更新率。针对不同的监测内容,监测的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因此,建议现行评审体系纳入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状况的考评指标,各参评课程除提供现有参评材料外,还必须提供网站运行、课程连通、基本维护以及网上资源的点击率、访问ip地址数、pv流量、资源更新、学生对课程的应用状况及具体效果的反馈信息等,从而避免评审前突击建设、评审后疏于管理的现象。 

4.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知识产权保护进程。一门精品课程的“出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经过了制作、修改、完善、评选等过程的历练才形成的产品,凝聚了整个课题组老师的辛勤劳动和心血,是大家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这样一件好的产品难道就是为了让其“养在深闺无人识”吗?肯定不是。为了让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在课程网站入口设置“公众网”和“教育网”两类,网站内容根据入口不同而有差异。在“公众网”,公用性资源可以互相开展共享活动,扩大资源利用的受益面,同时可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保护,使大家能够看到精品课程的内容,却不能过度下载。而在“教育网”,则可以开展校际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学校有特色的、自创的、有知识产权的资源可以推介给兄弟院校使用,象征性收取一定费用。还可以开展一些相同专业课程的资源共建共享合用,统一规划,分工建设,共用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样,既避免了商业用途的恶意下载及使用,又可以在各教学院校间进行学术交流,从而达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号)[z].2003-04-08. 

[2]国家精品课程支撑网站连通情况的抽查报告[eb/ol]. schoolsports.com.cn/info/info.asp?info_id=6440,2005-12-20. 

[3]张艳萍,隋清江,张进宝.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构问题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5). 

[4]娄道凯,孙光国.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加强精品课程网络建设[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4). 

[5]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6]谢幼如.广东高校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课程教改试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5). 

[7]谢幼如,何芳.高等学校基于网络环境的教改研究与实践[a].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 体育课程建设 公共体育课程 体育专业课程 体育精品课程

体育精品课程是高校体育的品牌、学校高水平体育教学的标志之一,也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追求的目标。2003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就是要有一流教师、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是学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环节之一。在高校教学体系中体育课程的学时比例最多,是覆盖面最广的课程。因此,体育课程也应成为有教学质量保证,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一、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当前教学改革新的增长点。通过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拓展体育课程的新视野,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为手段,借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课程要健康、效益,以此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建设精品课程重在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精品课程精在哪里?简单而言,教师教有特色,学生学有所长,教学方法适宜,教学管理科学、到位,教学条件一流。

(二)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它对实现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的最基本单位。体育课程的总体设置、体育课程的体系、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等都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的模式。所以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理由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二、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是在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和教材等方面上体现新时期课程理念和改革成果。坚持以师范性为教学特色,重视人文教育,充分发挥体育的特殊教育功能,让学生了解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和享受体育,并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得到实现。把课程定位在全国高校公认的一流位置,形成规范化并具有独立特色的示范性精品课程。

(一)课程内容要不断注入新的研究成果,形成课程在内容和教法上的特色,以效果显著和愉悦身心成为学生选择的热门课程。

(二)有相应的高水平教材,制作精致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教学场地器材的数量和质量满足高水平教学的要求,教学条件先进,教学的信息量大。

(三)教师授课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学生、同行评估为优等。什么是高水平教师,下个定义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其形象核心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人格、学问、教学思想和教学技术。

三、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内容。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内容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以体育教学为载体,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教学水平。

(二)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人力资源保障。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首先,提高教师的学历,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其次,积极为教师业务学习、科研学习提供保障,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学校体育改革为突破口。发挥高校体育特色的优势,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体体育课程建设,全面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加快体育课程整体建设的有效促进方式,是对学校体育改革创新跨跃式发展的有力推进,它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能够促进体育课程质量和效益在短时内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建议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可以拓展体育课程的内容、方法、空间,既能充分发掘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又能更好地达到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课程目标。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管理中应保证“精品课程”的开课率和保证学生对“精品课程”的选中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和队伍师资等多方面的一流状态成为学生向往和喜爱的课程,在学生中享有极高的认同度,是学校的最热门课程之一,是体育课程的招牌和窗口。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要通过不断的测评和改进,以取得公认的阶段成果,但是,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仍是一个重要并值得研究的课题,在探索中不断促进多种特色的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篇8

1.前言

2003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认为精品课程就是要有一流教师、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根据教育部的宗旨,精品课程建设成为了高等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体育院校术科教学作为传承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石,对弘扬与发展体育运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推动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倡导精品课程建设精神,结合体育院校术科教学的特点,不断发展与完善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对体育院校术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笔者通过亲身参与术科精品课程建设,总结实践经验,论述了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确定了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方案。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过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见解,力争打造国内一流示范性课程,为促进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2.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2.1彰显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的新面貌。

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传承体育运动的根本,对体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推进术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是发展体育院校术科教学的重中之重。而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明确了术科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定位,促进了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革新,拓宽了术科教学的新视野;相互交流先进的教学经验,相互借鉴与学习,学校之间达成教学资源共享;有效地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加速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使体育院校术科教学面貌焕然一新,以此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2.2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的灵魂。

体育院校术科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体现出体育院校总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与重点。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的培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精品课程建设的系统性使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把握着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的命脉。由此可见,体育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不仅从纵向促进了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的改革,确保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科学性,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而且从横向加强了课程之间的联系,优化了课程体系。因此,抓住体育院校术科精品建设,对推进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意义重大,是术科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3.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主要表现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以及教师队伍等能够体现新时期的课程理念。术科课程作为体育院校的主干课程,课程的定位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决定着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方向,是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基础,因此,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应服从人才培养的总要求与社会发展趋势。

3.1锐意进取,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师资水平。

体育院校术科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规律与特点,充分把握术科教学的实践性,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思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学科带头人、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教学水平与技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研究成果丰富、教学质量好的教学队伍。

3.2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形势,术科教学内容要不断注入新的研究成果与新兴项目,体现时代性,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指导与技术技能的学习,形成课程在内容上与教法上的特色。狠抓教材建设,坚实理论基础,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体育人才。

3.3加大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体育院校术科教学的实践性,对教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影响教学效果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设高标准的教学场地,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拥有足够数量的教学器材,是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之一,是提高术科教学质量的关键。

4.以实践为本,探索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方法

4.1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

根据体育院校术科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是建设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的基石,是做好精品课程建设的第一步。建设规划的制定要比较全面地介绍该课程的实施过程,具体建设流程如图1。

4.2促学术、促实践、促建设,保证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

教师与教学条件是完成体育院校术科教学任务的基本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人力与物力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逐步培养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团结协作、技术水平与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想达成这一目标,首先,应建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提高青年教师学历,保证后备资源。其次,为教师提供参与业务学习、科研工作的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科研能力。最后,针对术科教学的技术性特点,切实加强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完善教学条件,加强教材建设,为学生选用优秀教材,提供辅助教材书目以及相关课外读物;建立相关网站,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信息,把握运动项目的发展态势,灵活应变;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各种网络教学课件与教案,结合多媒体教学,形成立体化教材,实现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加大资金投入,分阶段建设体育教学场馆设施,购买先进教学设备,充分运用各种体育资源。

4.3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研究成果,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时代性。

体育院校术科课程体系决定着人才的培养方向,是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要体现时代性、先进性,还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处理好传统项目与新兴项目的关系,和谐发展,积极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加强课外知识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既要有大众体育的部分,用于指导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功能与作用,促进体育运动的开展与普及,又要有竞技体育的部分,用于培养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保障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传播体育精神,同时还要传授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如组织体育竞赛活动、裁判法等,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以更好地为体育事业服务,培养优质体育人才。

4.4结合网络与多媒体教学,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建设,是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出发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是以实践教学为主,辅以理论教学。根据术科课程的教学模式,在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建设应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力求做到以学生为本,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发展创造性思维。就目前而言,体育院校术科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理论部分,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运用多媒体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利用各种网络平台,拓宽所学知识,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以便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学习。2.实践部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增强师生互动,创建和谐课堂,注重发展学生能力与培养创新思维,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相关网站,开发教学课件,实施网络教学,实现资源共享等;运用多媒体技术现场分析动作技术结构,通过动作展示、观摩,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体验,从而达到快速、直观、准确、深刻的教学效果;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效应,注重发展性评价,考核的方式可由理论部分、实践部分与平时成绩组成。

4.5以学生为主体,监督教学管理与教学效果的评价。

有效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根据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结合术科教学的特殊性,为确保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应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建设,规范教学评价标准等。具体表现有,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使教学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保证教学秩序的有效进行;加强各教学环节的监督,不定时组织听课,检查教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听课记录等,监控教学过程,不定期组织公开课、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及时了解教学的最新情况,达成师生互动,保证教学效果;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完善教学评价,有效地利用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要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形成师生互动关系。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既要注重终结性评价,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的努力程度与进步幅度,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的技术技能进行评价,还要有参与态度、综合素质的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5.结语

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增加了体育院校术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条件的完善,有利于体育院校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更好地实现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目标。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能积极引进各种新型研究成果与新兴项目,丰富教学内容;保证教师继续学习与参与科研工作的条件,加强师资建设;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评价,保障教学效果等,从而全面建设一流示范课程。可见,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了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的全面建设与发展,明确了体育院校术科教学的发展方向,是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一个新的里程碑,为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突破,使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刘忆湘,阳艺武.《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体育学刊,2008,(8):49-52.

[2]郭金荣.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4):147-148.

[3]董传国.国家级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90-92.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83-02

作为学生知识、能力跟素质培养载体的课程来讲,其中精品课程建设水平质量的高低足以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所以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也就提高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质量。2003年由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后,全国各大院校都已着重加大了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绩。但是,不得不说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培育出实用、创新型发展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就业跟创业能力。在各大高职高专院校中着重培养的是应用高技能人才,相关精品课程同样也应带有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特点。所以本文结合我校工商管理系《船舶实务》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些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门示范性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必须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手段,这正是大范围地推进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高职高专院校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营造一种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扩大教学空间,使教学工作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方便即时学习,随时问答,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广大师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教师可以利用网上的精品课程资源,互相学习、探讨,在促进教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必将有力推进高职高专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也可以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师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总之,精品课程建设对于促进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数以千万计的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和专业人才,提升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综合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其精品课程应该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笔者在建设《船舶实务》精品课程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对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颇有感触。

1.重申报、轻建设,缺乏科学的长远规划。高职高专院校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目标模糊,只要求量的,而忽略了教学的质量,把精品课程的申报数量作为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标准,导致教师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范围模糊不清,缺乏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研究,无法制定精品课程建设的长远规划,因而不能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紧密结合。这必将导致学校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匮缺,间接导致了对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阻碍。

2.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个人与团队关系不清。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教师。由于学校性质所限,大部分专业教师虽然学历高,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但实际动手能力较弱,缺乏实践教学经验,这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要求相背离。只有课程负责人具有相对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大多数课程组教师的各方面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人员不稳定,后续师资培养不够,很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建设队伍。因而精品课程建设进度缓慢,给课程建设带来很大麻烦。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是整个教学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然而在精品课程实际建设过程中,课程组成员往往误认为谁申报谁负责。这使得大部分工作只是由课程负责人一个人完成。其结果是工作目标不清晰、责任不明确,课程负责人任务量过大,怨言颇多;其他教师(尤其是梯队中的青年教师)依赖心理较重,觉得事不关己,从而带来团队不合,不利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

3.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脱离了学校培养创新型、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宗旨,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仍然采用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缺乏新的创新思想和方法。

4.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精品课程建设主要靠课程组教师的自愿奉献,缺乏切实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其结果就是教师缺乏工作的主动性,态度不积极,达不到预计的建设目标,种种问题均不利于课程建设的发展。

三、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船舶实务》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正努力通过以下各种途径,不断加大精品课程建设的力度。

1.对课程进行科学定位,制定长远的课程规划。在教学内容中强调准确定位、科学定位,制定长远规划,优化课程整合。例如,我校国际航运业务与管理专业《船舶实务》精品课程以船舶活动为主线,同时将《报关报检》与《国际航运管理》等课程内容研究的新成果补充进精品课程中,重新组合成新的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船舶实务》课程教学内容。

2.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制。教学管理机制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效。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起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精品课程建设办公室、精品课程建设督导组三级管理机制,各尽其职,进而更好地实现对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和监督;采取有利措施激励教师更主动地参与其中,以推广奖励和表彰的形式激励对精品课程建设有突出贡献的教职员工,并以此作为评选教学名师的基本条件。另外还要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业务培训、校外挂职锻炼的机会,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添砖加瓦。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体系应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尽可能地与国家职业技能认证接轨,很好地突出产学结合的特色。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以能力为本位,在实践中兼顾综合素质培养这个核心,对高职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

4.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要善于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行为引导教学等教学方法,逐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要合理充分地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实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同时,要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广大学生从中得到最好的教育。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团队。高职高专院校能要想办出自己的特色,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学术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重中之重。我校现已开始加大专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同时聘请校外企业专家为客座教师,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团队,充分利用学校专家教授、企业专家、校友等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这不仅有利于我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为精品课程的建设准备了力量。

篇10

《轨道交通站场》是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特色必修课,它主要讲授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正线设计、车站配线及布局设计、车场线路与布局设计等相关理论知识。这门课的特点是多专业交叉、多层次互动融合,它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的设计、建设和运营几个阶段衔接起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与城市规划、交通设计、轨道工程、运营管理等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课程主讲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主讲教师而言,要求教师知识面宽、专业素养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要求学生掌握线路设计与站场运营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才能够成为提前介入规划设计阶段、具有较强理论及实践技能的运营高级技术人员。

目前,国内关于轨道交通场站设计的相关课程主要集中在铁路交通方式方面,如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的《铁路站场及枢纽》,而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设计的专业课程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可借鉴资源十分有限。为实现卓越计划“零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轨道交通站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网络化教学资源亟待完善,最终旨在建成能够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需求的一门特色精品课程。

2.《轨道交通站场》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

精品课程建设涉及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材、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只有相关方面协同并进,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切实提高,也才能建设成为精品课程[1]。为此,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轨道交通站场》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找准切入点是精品课程建设实施的关键。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稳定的教学团队、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2]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是一个技术更新发展快的特色专业,虽然拥有一支学历、年龄、学缘结构较好的师资队伍,但其专业结构不尽合理,行业背景缺乏;另外大部分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研究,缺乏有企业工作经历,因此,整体缺乏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这严重制约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保障《轨道交通站场》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关键。

2.2重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3]。《轨道交通站场》是一门对现场知识和实践性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卓越计划”背景下的本门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新知、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有恰当合理的布局和设计。《轨道交通站场》课程开设的初期阶段主要是由知识渊博的中老年技术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高工担当理论主讲教师,分专业(铁道工程专业教师主讲土建与线路设计,运营管理专业教师主讲站场布局与运营管理)进行模块化的课程教学辅导,并全程带教校内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逐渐成为课程主讲教师。在本课程建设期间,课程主讲教师到上海申通地铁线路控制中心、车站、车辆基地完成了为期1年的挂职锻炼,并搜集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梳理,从分专业教学(分线路设计和站场运营管理专业教学,站场设计与运营管理教学内容独立分离)变革为设计与运营紧密结合、分对象主体(分正线篇、配线篇、车站篇和车场篇教学,每篇内容设计与运营知识互动融合)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从而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效果和更好地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

2.3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并驾齐驱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托,科学合理的教材在《轨道交通站场》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材内容和结构上,充分考虑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及时筛选补充与城市轨道交通站场设计的新内容,教材中增加工程实践中应用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知识和科技创新能力。2010年由学院教师和上海申通地铁公司协作,分模块编写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设计》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精品课程是长时间潜心积淀的成果,精品课程是突破常规、前瞻创新的成果。采取多种措施推进轨道交通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是实现“卓越计划”对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郝桂荣,高东明.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5(4),2007:41-44.

[2]胡华.产学研合作教育下轨道交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J].教学交流, (11) ,2010: 1-2.

[3]冀满祥.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J].高等农业教育,(4),2005: 54-56.

[4]王国强,高翔.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J].电脑学习,(2).2010: 47-49.

篇11

作者简介:任松芹(1974-),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工商学院教务处,馆员。(山东烟台26400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38-02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全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2003~2010年,教育部已经评选出国家精品课程3862门,同时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各高校实施校级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从上到下,形成三级建设体系。

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严格的教学管理与优秀的教学效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形式的原始记录,构成了精品课程档案。精品课程档案是教学档案的一部分,传统的教学档案多是纸质材料,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运行、验收等整个过程,其材料主要以电子文件为主。[1]精品课程注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使用,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在课程网站上与之有关的通知文件和课程共享资源,有效记录、保存精品课程档案,充分挖掘档案信息,对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有重要意义。

一、精品课程档案的内容

1.正确界定精品课程档案的内涵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档案内涵相当广泛,有体现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如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申报材料及批准、中期评估以及结题验收、总结等;有体现教学共性资料的,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听课情况记录、教学工作总结、重要教研活动记录、教材建设、考试大纲、试题库、学生成绩等;但更多的是教师个性化的资料,如典型教案、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教学心得、教学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价材料,以及从报刊、杂志、网络上摘抄或剪辑的文字资料或图片、声像资料等。

正确界定精品课程档案的内涵,是为了了解哪些材料属于归档材料。精品课程在申报、评审、运行、验收整个过程中,其材料基本以电子文件为主。如申请书及其汇总表格直接通过网络报送电子版,授课录像、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践指导、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制作成网页形式,只需报送网址。产生的纸质归档材料主要是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申报通知、正式公布年度精品课程函件以及学校签字盖章的精品课程申报表。网页形式的课程资源和实体资料两种都要储存备份。

2.按项目建设过程分类产生的归档材料

精品课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归档材料包括申报、评审、运行、检查验收等全部过程。

申报阶段的材料要求:“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3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且必须按照‘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申报学校在申报平台上,登录‘精品课程工作网站’,录入本年度推荐的精品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学校名称、课程网址等信息”。[2]

运行阶段的材料要求:“申报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免费开放课程资源,不断更新上网内容,并要求“每门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2]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类。[3]有形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教材、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效果及特色、学校政策支持及辐射等指标,也就是说每项内容发生较大改变,其相应的材料也应做变更并归档。以师资队伍为例,如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工作发生变动,所在学院应及时填写变更决定,上交学校主管部门备案,并报送精品课程授予单位。无形资源是指蕴含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指导思想,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有形资源正是这种无形资源应用于课程改革与实践产生的成果,如果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有所调整,其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可能发生一些改变。

检查验收阶段的材料要求:“对于2003至2009年的国家精品课程,高教司将按年度单独进行复核,根据复核情况决定是否保留或取消其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将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2]

二、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现状

1.档案意识薄弱,职责不明确

在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中,领导重视与否是关系到课程档案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项目申报阶段,由于时间紧,同时还有许多具体的工作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比较重视申报材料的填报,材料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准备得比较完备,而对精品课程档案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精品课程档案的搜集以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为主,以高校教学管理和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参与为辅,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档案训练,对档案价值和档案工作规律缺乏了解,忽视建立健全教学档案资源规范制度等教学档案基础工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原始记录没有及时收集、归档,当需要查询和使用时,无处可找。档案管理部门基本上你交多少,我管多少,对课程档案工作缺乏责任意识。

2.精品课程档案建设规范性、系统性不强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实践过程,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档案建设也需从申报、评审、运行直至验收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但精品课程没有明确的建设周期,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文件中提出“荣誉称号有效期5年”,一些精品课程的运行过程中档案建设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而且由于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以网页的形式展现其教学资源,其档案资源以电子文件为主,传递过程中或因计算机网络等产生技术问题,一些课程的网站建设处于随意状态。

目前,高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规范主要限于校级,精品课程档案基本上是教学院部上交多少给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再移交多少给学校档案管理部门。且教学院部的文件(档案)二级管理没有统一规范,各部门、各院部自行建设,自行管理本单位基础资料。有的院部将精品课程档案全部移交给学校,既给学校档案管理带来负担,也造成查阅不便;有的院部将精品课程档案移交学校时,由于从档案形成到归档时间过长,部分主要材料遗失,致使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的完整性、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三、精品课程档案的构建

1.强化档案意识

领导重视,将精品课程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增加投入,改善档案保管条件;增强精品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档案意识,档案工作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教师要注重收集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档案材料,并及时上交;稳定专职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明确管理职责

按照文件规定,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由申报学校存档。高校要加强对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课程负责人及其团队、课程建设所在院部、教学管理部门、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各司其责,按照工作流程,使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长期有序地进行。课程建设团队是精品课程档案建立和利用的最大主体,应指定专人负责材料整理、申报、汇总及归档,并将课程档案管理与日常的教学紧密结合;课程建设所在院部不仅要加强前期申报阶段的材料整理,而且要强化后期建设的检查、督促;教学管理部门要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通知文件,对精品课程档案建设定期检查和验收,建立考核与激励制度;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档案宣传,拟定精品课程归档范围,明确归档材料要求,加强对精品课程档案的编研,档案人员要充分挖掘精品课程档案内容,并能根据教学人员需求,将收集的文献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经过科学归纳、筛选、整理和集中,由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向三次文献加工发展,形成系统、权威、深层次的信息,使其具有实用性、时效性。

3.建立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流程,强化全过程管理

精品课程档案管理规范与流程的设计要符合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与要求,以每门课程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进行归档,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内容上要保持连续性和成套性,教学过程和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失。考虑到精品课程没有明确的验收要求,则更应当注重过程材料的归档。重要批复文件作为事件的结果可以先行单独存档,[1]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并存,重要的声像文件如课堂教学录像可以以光盘的形式备份,网页形式的课程资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课程负责人和教学管理部门都应留有备份。

4.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

将精品课程档案建设与课程自身结合起来,以网络为载体,建立一个以共享、开放和立体化为特色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网络向校内外师生提供课程共享资源。一是对课程档案的文字、图片、录像等材料及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教学系统平台运转,共同使用,把电子化归档和纸质材料归档保管相结合,提高精品课程档案的利用与效能。二是建立档案的实体资料库和网络资料库,实现实体资料库与网络资料库的双重储存。合理设计课程网络资料库的数据结构和界面,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环节和流程的特点,反映多形式教学档案资料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完整的教学档案。[4]

5.增强精品课程档案的利用

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对档案价值和档案工作水平的检验。精品课程的实施是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及其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这就要求精品课程档案的编目管理应和其他教学档案一样,按照教学类档案业务工作规范进行编目整理,有针对性地提炼加工课程档案信息,如可做成精品课程咨询服务和教学与研究档案库,放在学校档案室主页上,传递给教学人员和学生,拓宽服务领域。[5]及时为教学科研及管理人员提供服务,促使档案资源实现最大程度共享。

参考文献:

[1]高永青.高校质量工程项目归档范围及要求[J].档案与建设,2011,(5).

[2]教育部.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指南[EB/OL].省略/new/zhengce/Announces_detail.asp?Announces_ID=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