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9 16:29: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体育精神的价值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2-000-01
一、培养人的人文精神
中华体育精神的人文价值首要是培养人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中华体育精神的思想来源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又吸收西方人文思想的精髓,在其思想来源上表现出强烈的人文精神、人文气息,尊重生命、关怀自我。儒家文化中的“仁者爱人”以及“民贵君轻”,承认个人的独立和尊严,关心人的生存和发展,重视和肯定人的价值和塑造。体育是人类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表达人类旺盛生命力的一种运动。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超越与极限,追求人生的自由和幸福,表现人的活力与自信,维护人类的和平与安宁是奥运会的宗旨,也是体育人文精神的灵魂。中华体育精神要健全人的人格,完善人的人格,全方位、多维度培养人的人文精神,使人充满人文气息。
二、提升人的人文素养
中华体育精神在提升人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文素养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现代社会,人文素养缺失是一大趋势,尤其是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在市场经济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双重冲击下,社会上渐渐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不良风气。究其原因,人文素养的缺失是其主要原因。精神世界的空虚,物质欲望的膨胀,必然导致人文素养的退化。而中华体育精神是治疗人文素养缺失的良药,中华体育精神是一种正能量,是一种积极的、进步的、先进的文化。中华体育精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充满了厚实的人文气息,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粮食。我们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自觉接受中华体育精神的洗礼,从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四个方面着手,切实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华体育精神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在要求。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每个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华民族所有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中华体育精神有助于培养人的健康人格,形成健康、快乐和幸福的价值取向,养成热爱生活、敬重生命的人本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养成诚实友爱、公平正义的道德品质和百折不饶的意志品质以及法律规范意识。体育作为一种美的艺术,体育精神具有崇高之美,中华体育精神更是美的化身。把体育作为美的对象去欣赏会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体育已从群体的政治需求转向人类的根本需求,从社会的强制性功利需要转向个体健康、快乐和幸福生活的主动需求,从而达到愉悦身心、健康长寿的生命追求。中华体育精神彰显着炽热的爱国热情,表现出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体现出遵纪守法和团结协作的意识,流露着科学求实的态度。这些都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
四、提高人的价值和促进人的社会化
中华体育精神的人文价值还表现在提高人的价值和促进人的社会化。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一是人文奥运,人文奥运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运动员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建设使奥运会参与者满意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人文奥运充分肯定的人的价值,为人的价值提高创造条件。在体育实践中,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无论从速度、力量、耐力的体能角度,从表现难度、运动协调、熟练程度的运动力学角度,或从思想、情感及行为等人格完善的角度,还是从竞争力、生存力、创造力、想象力等智力角度,体育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深入持久地关注人类自身,使人的各方面能力获得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不断提升,从而全面提升人的价值。人的社会化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教育是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体育教育在促进人的社会化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学校体育。学校体育在人的社会化方面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挥其功效:第一,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第二,习得体育规范向社会行为规范的转化;第三,学习指点生活进取目标;第四,培养运动角色以适当未来社会角色。人的社会化结果就是成为一名成功扮演一定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形成健全和发展的社会行为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1—0103—04
Abstract: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not only to promote health, but also strongen body and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the body。 Facing the current students’ mental stat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of which present course from sports to the health is “savage” body of course logic, lost the spirit of sports education effect。 Lacking physical strength training and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safety greatly bound course content and the abundance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ubjective initiative。 Spirit is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dimensions at the current value of the important dimensions beyond course。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pirit;value thoughts;transcendence
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育人。近些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所呈现的有关体育课程生活化、个性化、俱乐部化等做法,在本质上降低了体育课程对学生精神教育的功效。健康问题不仅是体育课程的自然学科研究范畴,更是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范畴,学者毛振明对学生体质状况的“软、笨、硬”描述不仅意味着体育课程对身体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意味着体育课程对精神教育的伦理与社会诉求。
1体育课程精神价值的缺失
1。1课程逻辑中精神的缺失
近年来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快乐化、个性化、生活化一时成为体育课程领域的热词,尊重学生的兴趣、研究学生的体育动机成为体育课程标准中运动参与目标领域推出的重要依据,符合社会伦理对人权、人性和人文性的诉求。但是现行体育课程所呈现出“太极式”的养护身体、维护身体的课程图式,却遗忘了只有适当的“痛”才能快乐的前提性认识,把健康作为课程“第一理念”,或把“快乐”作为体育课程理念都无疑忽视了体育课程的精神教育功效,是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误读。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固然重要,但作为教育体系一员,体育也要为教育整体功能服务。“体育运动不仅充分表达了人的肉体的直观感觉,体现了人对宇宙力的向往,而且把肉体的感性充分融于灵感、生命意志、欲望和情感之中,强调强健的肉体是坚强精神的载体,体育是精神的化身和载体,在运动中毫不隐讳,甚至是野蛮地表达肉体所寄寓的速度和力量”[1]。对“健康第一”的误读势必将误导体育课程研究问题视域,影响体育课程在学校体育工作的思想根源、话语权和资源配置。
1。2身体力量所蕴含的精神缺失
力量含在具有生命活力、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自信的性格的健康概念之中。“人类的根本性特征是铭刻于身体之上的”[2],其中凝结肌肉和骨骼的最突出特征就是身体的力量性,而力量性往往集中表现在跳、投、攀登、爬跃等身体活动之中。然而现实的体育课程实施却把“健康”概念等同于增强心肺功能,把体育课程价值做以狭义化的生物学理解。体育课演变成为有氧课、跑步课、健身课,学生的运动能力也无疑只剩下了走和跑,具有“野蛮”特征的“跳、投、攀登、爬跃”运动项目消失殆尽,课程逻辑缺少必要的精神超越,造成体育课程缺乏必要的精神内涵。从学科逻辑角度,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在于发展学生体能,即发展学生走、跑、跳、投、攀登、爬跃、支撑、平衡、悬垂等基本人体运动能力。当代体育课程设计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心肺功能,而且更要关注以体现身体力量性的“跳、投、攀登、爬跃”等运动能力的提高,亟待解决学生体质“软”和“弱”现象。因此体育课程应该把力量型项目作为当前首选内容加以对待,来铸造学生的精神世界。
1。3课程实施缺乏精神教育成分
精神的完满是人类存在的最高意义。给世界赋予意义,使无意义的自在世界成为有意义的自为世界是人类区别于其他一切生物的根本特征。自在世界之所以能够成为自为世界,就在于它经过了人类精神的重构。因此,一切有意义的事物之所以有意义,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具有了某种有意义的精神。体育旅游是近年来异军突起、方兴未艾的一个全新的旅游类型,是体育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它既包含着旅游活动中蕴含的人对自然与文明的敬畏、欣赏、和谐的精神,又包含有体育活动中体现的“更高、更快、更强”的挑战与超越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人类向外和向内两个维度的精神追求,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可见,体育旅游的兴起与人的精神回归存在着深层的联系。在工具理性逐渐侵入人类日常生活的今天,体育旅游固有的精神追求与寻求人精神升级的价值属性,改善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因此体育旅游应运兴起。
一、体育旅游过程中体育精神的升华
人的存在方式是超越的存在方式,属人的人世界就是超越自然的世界。人通过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实践活动来印证自己是为人的存在,生活就是对生存的超越。在古代,人们的劳动是分散的、个体化的,每个人的劳动都有独特性,劳动的效率不高,但却有着创造性的超越感。如今,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随着工具理性深入人类的生活,劳动越来越异化,我们的生产实践活动变得越来越僵化。人们在劳动中能够感受到的创造性越来越小,在这种异化的劳动中,人们很难体会到生命的超越感。体育运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因此人们能够通过体育活动体验到超越自我,征服自然的价值诉求,能够通过强身健体达到精神升华。人类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拥有“人类精神”力量,并在这种力量的指导下超越自我,挑战自然。在现代的都市生活中,人的自然本性更容易迷失。通过体育活动,我们能以最切近的方式找回这种人类原始的天性和快乐,无论是竞技比赛项目,还是以养生为宗旨的传统体育活动,我们都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人与人的关爱、协作、拼搏、进取精神。通过体育,我们的精神就在深度上获得了感动和力量。
体育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体育娱乐、健身、竞技、康复、探险和观赏体育比赛等活动与旅游地、旅游企业之间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总和。体育旅游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而区别于其他的旅游活动就在于它所独有的体育特色。体育的意义:一方面是对个体身体健康的促进,另一方面是“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的强化。它表征着人对自身潜力的探索与希望,不断超越自我,表达了人类对健康与美的渴望。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存发展与身心健康离不开自然。通过参加狩猎游、登山游、滑雪游、划船游、漂流游、骑马游等结合自然生态的体育旅游活动,能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现代生活中,适时的在大自然的生命摇篮与精神家园中去调养身心,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力,从而有效促进身心健康。
二、体育旅游中旅游休闲生活方式的诠释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通过旅行获得的是比知识更高的感悟。旅游涉及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的丰富内容,与人类文明是相互促进连带发展的。旅游能带来高雅文明的精神享受。这种精神需求有三个层次:一是在美感陶醉中获得精神愉悦;二是在广闻博见中得到充实自我的精神满足;三是在移情、寄情中得到释放情感的欲望。欣赏景物形、声、色等形式美,是愉悦性精神需求,这是最普遍和大众化的审美需求。了解和探求审美对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自然美中体现的人类文明到人文景观涉及的丰富内容,能够满足充实之美的心理需求。在审美中寓情于物,借景抒情,是主体情感对象化的表现,这是释放性精神需求,是带有发现美和创造美的高级精神满足。知识、智慧、思想在旅游的广闻博览中得到较快的丰富和发展,使人感到一种精神丰收的胜利感与自豪感。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它与休闲旅游一样,追求人的和谐、自由、全面发展,即注重旅游者的身心,更强调人们在参与时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状态。一方面,它通过人的行为、思想、感情,在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感受中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和谐、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身体的紧张与放松、竞技活动、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产生美感,拓展人的生命体验,实现个性发展的需求。从而充实自我的精神世界,获得身心的解放。
三、在体育旅游活动中人的精神锤炼
人是一种自然的自然存在,又是一种超自然的文明存在。人的价值在与自然、与文明的交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为自然的壮丽而谦恭因而能够感受到自己还是自然的存在,人为文明的伟大而骄傲因而能感受到自己是超自然的存在。当一个人这两种意识都具有的时候,才能够达到“天人合一”、“出乎其中又入乎其内”的超然生活状态。而目前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工具理性却逐渐侵入人类的日常生活,破坏人们生活的幸福感。人的精神被现代文明的成果所体现,同时又在其中“走失”。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如何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找到一种应对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时代性的话题。体育旅游在这种背景下应运兴起,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完美的辩证解决方案。
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活动,能够满足人们在身体、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而体育运动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发展也是基于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身心发展需要。通过体育旅游活动,既能在旅游的向度上体会到人对自然的外在超越,又能在体育的向度上体会到人对自己的内在超越。通过将旅游与体育的完美结合,让人在其中的精神感悟既达到旅游的广度,又达到体育的深度,在砺炼人的精神的同时锻炼人的身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孙正聿:超越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4
[2]刘凯柴新:试论体育旅游[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20(2):32-3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福建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DY201404B,张捷树为课题主持人)的部分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07-03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期,中职校的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 加强中职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是贯彻落实新德育大纲的需要,对于中职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中职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精神、实现中职校的德育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德育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笔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结合德育课教学实践,分析了职业精神培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含义及其关系、当前中职校开展职业精神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新时期德育课培养中职生职业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一、职业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含义及其关系
所谓职业精神,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反映出一个人的职业素质。在社会主义社会,职业的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至少应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方面。”[2]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我国各行各业必须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其中,敬业和诚信是职业道德规范的重点。由于不同行业在工作性质、社会责任、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各个行业都把普遍适用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与本行业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制定有具有行业特点的可操作的特殊行为准则。
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职业道德是职业精神的外在表现。“职业道德教育是针对职业活动而展开的教育产物,不论已经从事某种职业或将要从事某种职业的劳动者在特殊活动范围内所必须遵循的,同时被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信念监督的行为规范,通过特定方式使劳动者养成的教育过程。”[3]职业道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达成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将与职业有关的内容向学生做理论知识传授,教育学生如何在职业领域与人相处,遵守工作规程,恪尽职守创造物质价值及自身价值。”[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培育中职生的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我们加强中职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必须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
二、中职生职业精神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现代企业对员工职业精神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大大超过了中职生的预期。中职生的职业精神现状,无论对企业的发展、学校的生存和学生自身的发展,都令人堪忧。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既有社会的,也有家庭的,还有学校的。
(一)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职业精神方面的要求
我们课题组在对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中了解到,企业对员工职业精神的要求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有远大的职业理想。二是有爱岗敬业精神。三是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四是有创业精神。五是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六是有良好的职业作风。
(二)中职生职业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
我们课题组在对本校中专专业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在职业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少:一是多数学生缺乏远大的职业理想追求。二是半数以上学生缺乏良好的职业态度。三是许多学生缺乏良好的职业纪律。不少学生不能准时上下课,多数学生不能认真听课,他们在上课时玩手机、打瞌睡。四是缺乏良好的职业技能。不少学生到了顶岗实习时,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要。不少中职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其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表现与企业、行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有比较大的差距:一是对工作环境、工资待遇比较挑剔,经常跳槽变换工作。二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到一线工作。不少学生在和我们课题组座谈时表示,希望到办公室工作,不愿到又累又脏的一线车间当工人。三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缺乏职业责任和实干精神等。这些都是学生缺乏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具体表现。
中职生职业精神缺失的危害:一是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工作安排,影响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质量,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因为企业对联办学校培养的学生不满意,对校企合作失去信心,影响到学校的办学与发展。三是由于学生在敬业、诚信等方面不能有理想的表现,不利于学生顺利就业、积累经验,最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2.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分组教学、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职业精神就是合作精神、奉献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总和,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7]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剧情、案例教学及设问以“创境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分组学习法的运用,调动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在参与中感悟集体合作对事业成功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可以通过问题探究学习法的运用,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引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通过组织课堂讨论、辩论、学科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严谨态度。德育课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多设计、组织讨论课、辩论课,以培养学生敢于竞争、敢于成功的职业意识。特别要在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作品参加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作品竞赛的过程中,细心指导学生精益求精地修改参赛作品,让学生在竞赛中树立自信心,在严谨缜密的思考中培养精业、勤业的一丝不苟精神。
4.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中职校会经常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企业开展专业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德育课教师应该主动介入,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心观察、学习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敬业、勤业、精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在实习实训结束时,德育课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形成共识,把这些共识内化、升华为内心信念和执著追求。
(三)改革德育课成绩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坚持自我培养职业精神常态化
改革德育学科的成绩评价模式,必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坚持知行统一原则,把学生的学习、工作和日常表现按照一定的权重计入学期成绩总分,引导学生自觉培育职业精神。
1.把学生评价教学的态度和能力纳入成绩评定范围。鼓励学生评教,是指要求学生对每节课所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对所学内容进行评价,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及其要求,蕴育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并产生践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应该对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学会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学会积极参与、创新思维,学会团结协作、维护集体利益。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并督促教师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相长。
2.把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表现纳入成绩评定范围。引导学生遵守校纪校规,能够引导学生逐步确立把职业纪律的外在强制力转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力的高度自觉意识,逐步培养起服从集体利益、职业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自觉意识,为企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提供正常秩序保证;能够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纪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
3.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礼仪、诚信行为纳入成绩评定范围。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践行文明礼仪,有利于培养学生注意细节的纪律意识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践行诚信,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加强对自己行为的动机进行自我检查、对行为活动进行自我监督,为自己履行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责任并取得良好效果而产生成就感、荣誉感,为自己因为私心杂念、粗心大意、违反合同等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企业集体利益、国家民族利益而产生羞耻感、愧疚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良心和职业信誉。
(四)提升教师素质,为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精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为了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职业精神,中职德育课教师必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8],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蜡烛精神,激励学生放飞社会主义职业理想。
1.通过德育教师坚定的政治信念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自信精神。德育课的教学效果,首先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信仰。德育教师应该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坚定不移的认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对职教事业有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这将为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2.通过德育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培养学生敬业奉献精神。为了让中职生认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内涵和要求,德育教师不仅要研究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案例选择、教法运用、教学结构、板书设计、教学监控等问题,而且要“创境激情”,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要掌握娴熟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学生讨论后的“引思明理”、“体验导行”阶段,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阐发和引导,争取把每一堂课都上成公开课、示范课和优质课,让学生在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中受到感染和震撼,潜移默化地树立起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良心和职业信誉。
3.通过德育课教师的教学反思培养学生慎独和内省的思想道德修养方法。德育课教师应该经常性地开展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师德境界、更新教育理念、理解党的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引导学生认识到慎独和内省对于中职生培养职业精神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为了实现职业生涯的成功,必须在实践中有效地运用慎独和内省的方法,锻炼自己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把外在的职业道德规范、国家的法律法规、企业的规章制度升华为内心的坚定信念,把他律变成自律,把“要我这样做”内化上升为“我要这样做”,使自己的品格日臻完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中职德育课教师必须积极研究教学对象、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师德素养,以提高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通知[Z].教职成〔2014〕14号.
[2]王伟.论职业精神[N].光明日报,2004-6-30.
[3]柏晓妹.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10.
[4]柏晓妹.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2.
[5]董煜峰.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13.
一、引言
但凡涉及到管理人员判断和评估机构估计的会计项目就容易纵,比如公允价值会计和资产减值。由于主观判断和估值技术的引入,使得操纵的空间变大,因此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风险。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更是引起了人们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广泛关注,显示了公允价值会计的棘手与复杂。据2011年12月28日华尔街日报报道,SEC 2010年对802家公司共发出874封信函,批评有关资产公允价值评价、估计及所使用的方法问题。2010年,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对“四大”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审计缺陷的比例是2009年的两倍。其中,由公允价值会计和减值所引起的审计缺陷的比例(53%)较2009年提高了两倍。公允价值已经成为监管机构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因此,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谨慎和职业判断显得尤为重要。2011年5月,IASB了独立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IFRS 13,在丰富了公允价值计量指南的同时,也给当前特殊经济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没有可观察的市场价格供参考时,公司如何评价资产、如何衡量公允价值、如何审计公允价值等问题非常棘手,因此,非常必要探讨一下现时经济环境下基于风险理念的公允价值审计。
二、现时经济环境下存在的公允价值审计缺陷
(一)审计缺陷的定义
根据PCAOB颁布的《审计准则第7号――业务质量符合准则》,审计缺陷是指当存在以下情况之一的:(1)注册会计师审计时没有取得相关准则法规所要求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2)注册会计师对业务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结论;(3)审计报告在特定环境下不适合;(4)会计师事务所没有保持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独立性。
(二)存在的公允价值审计缺陷
根据PCAOB对“四大”2008-2010年的年度调查总结得到,在现时经济环境下存在的公允价值审计缺陷如下:
1.关于公允价值估值的审计缺陷。不能理解估价机构和评估专家所使用的估价模型中的方法、模型和假设;用被审计单位所请用的同家评估机构去证实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性,导致无法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错报风险;没有调查不同来源所导致的价格上的重大差异,没有调查内部审计是否影响到了估价的差异,没有调查被审计单位是否有可能对评估机构所估计的价值进行了调整,而缺少这些调查增加了价值评估结果的不合理的错报风险;在没有评价两个资产组是否类似的情况下,用一个资产组的收益或者折现率来评估另一个资产组的价值,使得结果不公允。
2.检测方面的审计缺陷。仅依赖临时的检测,并没有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测试,使得无法证实资产价值是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未对已识别的重大风险作进一步充分的实质性程序;过度依赖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而未进行实质性测试;未能有效评估企业合并中是否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已进行了识别和记录;未能有效测试由外部评估专家所提供的数据的准确性和适当性。
3.披露。未能识别和控制被审计单位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层级披露的相关控制;未能有效验证所披露的公允价值计量二、三层级分类的合理性以及未能判断计量的输入值是否可观测。
4.风险评估。无法对公允价值计量输入值进行有效的控制测试;制定过高的风险可接受水平而使得无法发现一些重大错报;没有调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制定了应对估价差异相关的控制。
5.预期的金融信息假设。未能有效评价关于销售增长率、资本成本、永久增长率和折现率假设以及利润增长的合理性;没有考虑行业增长率;错误地使用未经修正的预期金融信息;未能评估风险溢价发行方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未能评估资产组合中单个资产价值权重的变化。
三、现时经济环境下公允价值审计面临的挑战
PCAOB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公允价值审计所引起的审计缺陷愈演愈烈。当前,随着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IFRS 13的出台,基于风险概念的公允价值审计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复杂、不确定的经济环境增加了审计风险
自金融危机爆发后,近几年全球经济恢复缓慢,世界经济形势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与危机之前的经济情况相比波动明显。2011年9月,国际货币组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由6月的4.5%改到了9月份的4%。艰难的经济形势会影响到企业的运作和财务报告,进而影响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的审计。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加了审计风险中的固有风险和检查风险。
一方面,复杂、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使得管理层财务报告的列报和披露可能未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或者披露不够充分,使得财务报告本身的风险增加,增加了财务报告审计的难度。
另一方面,审计计划是个连续、重复的过程,审计活动的性质和范围会根据审计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变化着的经济环境可能会使注册会计师再评估审计计划、重要性水平、风险评估(包括已识别的舞弊风险和其他重要性风险)以及计划的审计应对是否适当。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年报审计时较早地制定审计计划及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那么这种再评估就显得更为重要。而这种不间断的工作加大了公允价值审计的后续成本,增大了注册会计师迫于外界的压力和审计费用的限制而审计不足的检查风险。
(二)复杂的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了职业判断的难度
IFRS 13统一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三个级别。第一级别,判断是否存在同类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报价(第一级输入数据),如果存在,则使用第一级输入数据,作为第一级公允价值计量;如果不存在第一级输入数据,那么则考虑第二、第三级别;第二级别考虑是否存在除同类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报价之外的可观测输入数据,如果市场上不存在可观测的输入数据,那么则考虑第三级别,采用模型等估值方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估值方法有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除了第一级别规定用市场法外,其他级别估值方法不受限。IFRS 13虽然统一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对公允价值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但其复杂和实施难度加大了审计风险。
1.对三个级别分类的判断。第一级和第二级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级输入数据只是同类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报价,而活跃市场上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只能属于第二级公允价值计量。注册会计师需要关注市场上存在的究竟是该资产的“同类”还是“类似”。此外,第二级输入数据还包括收益曲线的利率、信用风险、以及市场佐证输入数据(通过对可观测市场数据运用相关分析或其他方法得到的输入数据)等。而第三级的不可观测输入数据与第二级的市场佐证输入数据有时具有模糊、难以界定的情况,注册会计师要关注市场数据是否可观测,而数据的可观测性又依赖市场的性质。
2.对数据是否可观测的判断。数据是否可观测尤为重要,管理者因自我偏见或自身利益,可能有意无意地忽视可观察的市场假设和数据,而使用内部建立的评估模型,使评估得到的结果更为“满意”。数据的可观测性依赖于市场的性质。首先,IFRS 13要求市场的选择是该项资产或负债的最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因此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搜集审计证据以证实被审计单位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选择符合准则要求,当然,注册会计师不必验证每个市场的信息,但是,应考虑所有可获取的市场信息并考虑地理位置因素,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其次,市场情绪影响到可观测数据的提供。比如金融市场上的交易活动明显减少,市场变得不活跃,这会引起可观测数据的减少。对被审计单位来说,当可观测数据不可得到时,就会用不可观测的数据作为第三级别的输入值,进行价值估计,又或者对估值技术的应用从一个估值模型转到另一个估值模型,这些结果都使得价值更容易受管理机构和评估者的主观判断影响,增加了错报的可能;对注册会计师来说,难度在于需要判断是否存在不活跃的市场使得相关数据变得不可观测,而且市场由活跃到不活跃的状态变化的临界点是不明显的,所以,评价一个市场是否活跃要求职业判断。
3.对估值模型的判断。一个完善的估值模型的建立和维护要求极高,给企业和各评估机构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比如金融工具的估价模型,很多都采用净现金流量现值估价模型。模型包括理论、假设和数据三个部分,理论部分描述了计量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使得模型中不确定变量的计量成为可能,数据可能是与金融工具有关的假设或实际的信息,又或者是评估金融工具价值的输入值。三个部分是组成模型的基础,注册会计师在对此进行审计时要对这方面的合理性寻找证据并做出判断,但是这些审计证据可能很难取得。
(三)资产负债本身的性质难以理解
资产或负债本身可能隐含着风险。比如在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审计中,如果注册会计师不理解被审计单位金融工具的性质和持有目的,就不能很好地识别以下情况:(1)一项交易的重要方面是缺失还是未被准确记录;(2)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合理;(3)资产或负债的内在风险是否很好地被管理层理解和控制;(4)金融工具是否被合理分类。为了完全理解被审计单位持有的金融工具,注册会计师不仅要理解其性质和持有目的,而且要了解金融工具涉及的交易中的各项条款以及这些交易的影响,另外,还要了解这些金融工具如何融入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策略。这些都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建议与小结
长久以来,财务报告的公允价值部分存在着较高的风险,公允价值审计一直是审计的一个难点。为了降低日趋上升的公允价值审计缺陷,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2012年年12月6日专门《审计警示第9号――现时经济环境下风险的估计与报告》(Staff Audit Practice Alert 9),帮助注册会计师辨识当前经济环境下可能影响财务报告重大错报的项目,包括公允价值衡量与估计。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也于2012年年12月《审计警示第1 000号――金融工具审计中的特殊考虑》(International Audit Practice Note 1 000),对注册会计师审核财务报告内部评价及其他问题提供实务指导,帮助注册会计师了解金融工具的风险以及不同的评价技术与相关控制。
可见,在现时经济背景下,国际各方正在努力完善公允价值审计。而对于引入我国较晚、发展较慢的公允价值审计,我们应当积极研究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理论问题,积极普及估值理论、估值模型、估值方法、预测技术等知识,为公允价值计量奠定基础。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比较成熟,应当允许它们完全采纳IFRS的相关规定,鼓励它们在公允价值计量上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在先发展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上再来带动公允价值审计的发展。同时,我国要时刻关注国际公允价值审计的研究成果,并加以学习和借鉴。
2012年是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2013年是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历经50年的发展,每个时代的雷锋精神都各具特色。60年代雷锋精神代表的是“真善美”,70年代雷锋精神代表的是“爱憎分明”,80年代雷锋精神代表的是“钉子精神”,90年代雷锋精神代表的是“爱岗敬业”。雷锋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创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内涵。雷锋精神不仅仅是雷锋一人更是一大批雷锋式的人物,崇高的思想和优秀的品质凝结而成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枚珍宝。十报告在要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中更是明确指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90后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代,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一代,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但是在现实中90后常被称为“抱大的一代”,身上也被质疑存在许多的缺点,强调自我实现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中心”、“享乐主义”倾向日益加重,家庭的“宠爱”又助长了其“公主病”、“皇帝病”,滋生惰性、任性等不良的习惯。“今天的问题孩子,也许就是明天的社会问题”,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都要有一种危机意识,注重90后精神价值的培养和塑造,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面对此番现状,要做的就是将优秀的民族精神与90后新生力量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以雷锋精神为抓手,提高对雷锋精神的认知认同与行动,构建90后大学生的精神价值体系,同时90后大学生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对于雷锋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一、雷锋精神认知、认同与行动的现状
(一)认知上的现状
很多人包括90后大学生对于雷锋以及雷锋精神都有这样普遍的印象:雷锋是一名普通但不平凡的士兵,他爱岗敬业,助人为乐,勤奋学习,关爱集体,对党忠诚,热爱祖国,能够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雷锋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凝聚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一的雷锋精神”。但是对于雷锋精神具有哪些特点,雷锋精神的内涵是什么,90后大学生们普遍呈现出一种不太了解的状态。通过针对南京15所高校,2682名90后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关于“钉子精神”是否属于雷锋精神的问题中,55.1%的学生认为“钉子精神”不属于雷锋精神的范畴。但是事实上,钉子精神是属于雷锋精神并且有明确的出处,钉子精神是雷锋在世时与战友赵明才的一次谈话中产生并沿用至今。《雷锋日记》里写道:“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由此可以看到,虽然现在总在提雷锋精神,包括十报告中也指出通过学习雷锋精神加强民众的道德文化素质,但是90后大学生们对于雷锋精神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雷锋精神?都知之甚少,印象模糊不清,对于雷锋精神的了解永远是止步于口头上“雷锋精神”四个字而已。
(二)认同上的现状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认同”有两个意思:(1)承认,认可;(2)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在这两层意思上,笔者认为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比“承认、认可”感情更加丰富,程度也更加深。根据调查了解到目前90后大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的认同程度普遍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即“承认、认可”,并且从现实情况与第二个层面“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相差很远。90后大学生们对于雷锋精神的意义及其价值都有所了解并且对于雷锋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具有很清晰的认识。比如问到“雷锋精神是否过时”时,82.8%的大学生表示,雷锋精神并未过时,并且超过70%以上的学生认为当代社会仍然需要雷锋精神。但是当上升到“认为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这个层面时,却出现了很大的差距。“认为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其实更多地可以通过行动上有所体现。因为如果觉得与自己有共同之处便会更好的了解雷锋精神的精髓实质所在,更容易将雷锋精神以“亲切的感受”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从而彰显在自己的想法观点以及行动上。90后大学生们对于雷锋精神这种认同层面还远远不够,雷锋精神的意义和价值仅仅是存在于脑海中,并不能很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比如在调查中问道,“您对于在各大高校展开学习雷锋的活动的态度是什么”的时候,54.6%的90后大学生只是在精神上表示支持,不愿意采取任何的行动,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更好地感受雷锋精神,相对而言仅仅只有31.9%的90后大学生对活动表示支持,并且付诸于实践中去。
(三)行动上的现状
在讨论认同时已经提到了一些行动上的现状——90后大学生中真正愿意将“雷锋精神”付诸于实践中的人很少。但是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会有一些参加志愿者活动、公交车让座、献血、捐钱捐物等好人好事的行为。其实,上述的好人好事都体现了一种雷锋精神,都是在用行动践行雷锋精神的表现。90后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在践行雷锋精神,但是却毫无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属于雷锋精神,有时候甚至排斥对于学习雷锋等活动的参与。在9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接触较多的就是志愿者活动,也许他们并不了解甚至并未意识到志愿者精神也是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一种体现,所以在被问到“对于参加学习雷锋活动的态度”时,他们想到的大多是宏大的与自身实际情况不符的甚至是有一定难度的活动,距离感、陌生感很强,因此就存在一定的不理解甚至是排斥的态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90后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但是如果将对雷锋精神的践行囿于志愿活动,那么就会导致雷锋精神的狭隘,也会使他们对于雷锋精神的认知、认同上存在更大的问题。另外也要注意到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体现在是为了完成学校的硬性指标或者是评奖评优。如果将这种目的性较强的志愿活动也归结于雷锋精神的话,则会导致雷锋精神的不纯洁,会在以后影响更多的人对于雷锋精神的践行,使得90后大学生在践行雷锋精神的视野上不够宽阔,从而局限了对于自身价值的提高。
总的来说,90后大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的认知、认同、行动上的主要表现为:认知上不全面,认同上不深刻,行动上不充分。
二、现状原因分析
(一)认知上
在上文现状分析中,了解到目前90后大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并不熟知,对于雷锋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充实更是知之甚少,仅仅停留在“雷锋精神”四个字。在调查中发现,90后大学生缺少对于雷锋精神的有以下原因:1、缺少对于“雷锋精神”基本知识的学习。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90后大学生更多对于“雷锋精神”学习主要集中统一于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缺少对于雷锋精神基本知识的了解,比如雷锋精神的由来,雷锋是一位怎样的人物,雷锋精神有哪些基本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发生了哪些变化等等。作为90后大学生目前仍在接受知识的熏陶,素养的提升,仍有很多机会对这方面进行完善,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打好基础。2、学校缺少对于“雷锋精神”基本知识的教育。相对于学生的学习,那就离不开学校的教育。这里强调的是学校并不是单单指大学等高等院校,更是指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基础教育。雷锋精神作为优秀民族精神应该在90后大学生们很小的时候就应该进行学习。在调查中发现,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对于雷锋精神的教育比大学更重视雷锋教育,90后大学生都有深切感受。因为当在问卷调查被问到,“您觉得和小学、初中或者高中相比,学习雷锋的风气变淡还是变浓了?”,60.2%的学生认为是变淡了。面对此种情形,大学更要有所作为,有所改变。现在的学校很容易将学习雷锋精神形式化,局限化。比如,每到3月5日学雷锋日,就在学校进行各种展板宣传组织各种活动,但是过了这天学校对于雷锋精神的学习可以降至为零,将学习雷锋精神局限在某一时段、某一方面是不利于学生们感受和了解雷锋精神,更加不利于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这种搞突击的方式一时有用,但却不能整个大学时期都有用,甚至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更加反感排斥。
(二)认同上
在现状分析中已将认同分为两个层次:1、承认、认可;2、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90后大学生们普遍已经达到第一层面,对于雷锋精神的价值和意义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90后大学生们虽然对于雷锋精神的基本知识有所欠缺,但是通过社会的宣传、学雷锋活动的举办能够感受到雷锋精神对于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因此能够承认雷锋精神的重要作用。但是就是在这种理性承认中,90后大学生却对于雷锋精神缺乏共鸣不能产生亲切之感。因为他们是根据社会行动推导出雷锋精神的重要性而并非本身深知雷锋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而理解社会上出现的学雷锋的活动。虽然表面只是顺序上的差异,但是却反映了90后大学生们面对雷锋精神的思考方式,更是体现了他们是否与雷锋精神有共同之处,能有情感上的交流共鸣,能否以雷锋精神为依托构建自身的价值体系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在认知上无法达到第二层面的主要原因。同时,很多90后大学生满足于现状,认为对于雷锋精神有“承认、认可”的理解就足够了,只有那些准备着奉献的人需要更深的理解,而自己只要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就行了,缺少向更高一层认知发展的动力。另外,现在社会有时候树立雷锋榜样过于高大,当90后大学生接触这些榜样时只能远观不能近学,认为雷锋精神不适合自己,自己也无法达到雷锋精神的标准,从而拉开了与雷锋精神的距离。甚至有时候宣传的榜样是几十年前的先锋人物,时间相距太久,90后大学生无法体会,更不容易产生共鸣和亲切感。雷锋精神大众化欠缺,榜样生活化、时代创新性不足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三)行动上
笔者在前面已经提到,90后大学生们通过志愿活动在行动上已经对雷锋精神进行了实践。由于很多情况下都是将志愿者精神、志愿者活动单独进行说明,并未与雷锋精神挂钩,所以很多90后大学生并不了解。根据调查了解,大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志愿活动或者某些学雷锋活动很多情况下是带有一定的目的和功利心的,比如某些高校有志愿服务时间的规定,院系评奖评优的要求。功利的熏染,让志愿精神、雷锋精神变得不再纯粹,更甚者会引起一部分90后大学生的排斥。参加志愿服务或者学习雷锋活动时都要有一定的精力和时间的付出,有时候活动的开展会占用学生学习的时间,同时,高校对学生缺少在生活中学雷锋,从身边小事做起的倡导,仅仅是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学雷锋,不免让学生有疲倦感更甚至是排斥感。除此之外,高校举办的活动形式单一老套,对于思维活跃的90后大学生们吸引力不够,积极性不够,有时候活动甚至会流于形式,局限在校园,这更会让学生难以真正投入雷锋精神的行动上来。2013年3月4日,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我与雷锋战友话雷锋”的活动,邀请了雷锋生前战友赵明才老先生,会上赵明才表示:“不赞成停课学雷锋,遇什么事做什么事,不要放下做这个,要常态化发展,有时候造点声势是可以的但是长期做是不可以的。当代大学生发扬雷锋精神责无旁贷,学雷锋要做到与时俱进,立足院校学雷锋,教师教书育人,学生能够读书成才,报效祖国。”
认知、认同与行动是三者并不是孤立分割的,而是互相影响的,彼此都会成为彼此的原因和结果。比如在前文中提到,由于很多90后大学生未把志愿精神看成一种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导致在行动上有所欠缺,其实这就是认知不足导致行动欠缺的表现。90后大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的认知不够导致在认同上不能从承认上升到感情上的亲切,从而未能将雷锋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品质,在行动上未能积极投入。正确认识这三者本身的因果关系,梳理三者的内部关系,更好地解决当前的一些问题。
三、如何以雷锋精神为抓手,构建90后大学生的精神价值体系
根据上文一系列的原因分析,首先要做到雷锋精神基本知识的教育,让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发展历程。当然目前针对于90后大学生的教育需要依托高校,结和高校思想道德、品德修养等课程进行教学,让他们有机会有途径去了解个感受真正的雷锋精神。当然,除此之外幼儿园、小学以及中学更要能够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雷锋精神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们将在教学的过程应注重常态化,而不能流于形式化。在学校进行有关雷锋精神的宣传时,要注意雷锋精神基本内涵的介绍,要使学生们能够明其大义,深知内涵。
其次,如何实现认知上从“承认”突破到“情感上的亲切”,除了要有完全、正确的认知之外,还需要在理性的认知做出正确归因,能够有“亲近雷锋精舍”的动力,能够投入自己的感情,真正意识到雷锋精神的价值所在,主动去感受雷锋精神,用雷锋精神诠释身边的好人好事。学校和社会要积极营造出一种氛围,让学生们感受到雷锋就在我们身边,而不仅仅是在银屏上,将榜样生活化,雷锋精神大众化。同时,榜样也要有时代特色,能够与90后大学生产生更多的共鸣,最好是身边的人的事例,拉近与90后大学生的距离。比如,评选学校、院系甚至是班级的雷锋好榜样,并进行巡展,让更多认识他们的学生从他们身上感受到雷锋精神,让他们切实处在一个到处都是雷锋式人物,充满雷锋精神的一个环境中。这些活动有必要制造一定的声势,但是关键在于坚持,做到“滴水石穿,”而不是“唱”雷锋,洪水般突然袭来,学生会受不住。
最后,要在全面认知的基础帮助90后大学生知道自己做的很多事情就是对雷锋精神的践行,比如目前正在忙碌的南京亚洲青年奥运会的志愿者们,他们不仅展现的是90后大学生的志愿精神,更体现的是一种雷锋精神。要积极倡导一种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小事中学雷锋,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用,营造轻松的学雷锋的氛围。对于90后大学生所做的好人好事,志愿活动需要予以一定的肯定和表扬,但是应该减少物质的奖励,予以更多的精神上的鼓励和肯定。同时,高校建立合理的学生评价评优制度,合理对待90后大学生们所做的好人好事,避免功利性目的的产生。高校宣传雷锋精神,进行学雷锋活动要创新活动方式,能够让90后大学生“喜闻乐见”。高校完全可以让90后大学生自己创办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多与社会接触,扩宽视野,减少对活动的干预,增强活动的灵活性,创新性,时代性。与此同时,活动的举办更要坚持持久性。现在很多高校将3月5日学雷锋日演变成3月学雷锋月,这明显是一个进步。但这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要争取做到的是将一个月向一个季度向一年出发,让90后大学生们有一个能实时参与的环境,从而逐渐将雷锋精神融入自己的精神价值体系,使得90后大学生们对于雷锋精神实现认知上全面,认同上深刻,行动上完全。
笔者之前提到,认知、认同与行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三者之间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的。好的认知能够为认同提供良好的基础,实现认同的升华和提高,只有在深层次的认同上才能促进行动上感情的投入,从而在行动中获得更多感悟和经验,对于雷锋精神的认同与认知也会个更加深刻和全面。三者相互促进,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状态,从而实现对“雷锋精神”继承和弘扬。90后大学生很好地实现对于雷锋精神的认知、认同与行动,很好地理解雷锋精神,发现雷锋精神的“真善美”,学习其艰苦奋斗的品质,兑现为人民服务的诺言,从而丰富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自身的价值体系,提高素养树立更好的形象,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雷锋精神的时代化创新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01
一、前国家治理时代国审相关人员的基本情况
国家审计工作的主要参与主体是审计人员、民众、被审计对象、咨询专家等,在国家治理理念被强化之前,这四个相关方面人员的素质及态度情况各异。
一是审计人员的情况。过去,对国家审计人员的要求是政治立场坚定、职业道德良好、业务素质优异,在具体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方面强调审计、会计、法律、计算机等。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国家审计人员达到了基本标准,不过部分由其他方面转岗而来的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
二是被审计对象的情况。过去,对被审计的要求是配合审计人员推进审计工作,提供基础素材外,参与审计建议讨论,进行适当整改。大多数被审计对象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不过态度较为消极。
三是咨询专家的情况。在国家治理理念被强化之前,咨询专家主要是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具体要求也是特定领域的专业素养,大多数咨询专家的自身素质推动他们完成了相关委托任务。
四是广大民众。在国家治理理念被强化之前,国家审计工作的开展对广大民众没有要求,民众对此也没有任何参与甚至思考关注意识。
二、国家治理对国审相关人员的要求及挑战
最近几年,等高层提出并不断强调国家治理理念,势必推动国家审计在多方面的转型和提升,对与国家审计相关的四方面主体也提出了系列新要求及挑战。
一是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国家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维度不是纠错,而是进行风险评估及防控,籍此起到免疫作用;国家审计人员的审计重点不再相对单纯的关注财政资金安全,更应该关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环境安全等;审计人员思考审计建议及整改不再单纯关注浅层次的微观问题,而应该在分析深层次动因等的基础上思考深入推进国家良治的思路;国家审计人员不应该仅近满足于了解计算机技术的程度,而应该熟悉甚至做到熟练掌握。
二是对被审计对象的要求。要求被审计对象摒弃对国家审计人员及其相关审计工作的潜在敌视态度,对他们提出了积极主动配合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不仅应该提供真实、充分而全面的基础素材,还应该就涉及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和交流。
三是对咨询专家的要求。咨询专家涉及领域的范围要求由特定技术层面扩大到包含技术、管理、治理等多层面多维度。不过,对相关领域素质的要求更多的在于审计人员,即对咨询专家的要求在实务层面偏弱。
四是对广大民众的要求。如刘家义审计长所言,“要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审计的最终目标……审计工作的成果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价和认可”,需要民众参与并进行进行评价。
三、国审相关人员素质及意识提升的方向和要点
面对国家治理理念落实给国家审计相关人员带来的系列挑战及要求,各方面的相关人员应该转化挑战为机遇,与时俱进地提升本身素质及意识。
一是审计人员。应该完善或者说优化素质能力框架,在专业素质方面应该由审计、会计等方面扩展到管理、信息技术、金融、民生、环保等方面;在专业技能方面不仅要有微观的审计方法及技术的运用能力,还有学习能力、协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在专业素质方面要在相对简单的客观与公正基础上,强化对公共责任、追求卓越、职业审慎等方面的自觉和意识。在具体的审计人员培养及聘任方面,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团队成员的更新换代,对于在传统审计工作中侵已久的、由会计岗位转岗来的、难以适应国家治理理念境遇下审计工作的资深审计人员应该给予扬弃和淘汰,积极吸纳更有朝气和锐气的新生力量。对于特定审计层级的审计部门而言,还应该以团队成员的优化配置为基点,重视各成员的中长期培养规划问题,在培训工作制度化的基础上确保团队整体与时俱进地拥有应对国家治理境遇下国家审计工作的各种需求。在推进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在关注与相关审计项目直接关联的部门及事宜之余,还应该注意关照相关民众的意见、态势,从中获得审计判断的基础信息,吸纳相关意向充实审计建议,借助民众力量推动审计整改的深化和彻底性。
二是被审计对象。对于被审计对象来说,主要有五点,一是普遍强化并形成深入骨髓的服务理念;二是对审计团队及相关审计项目要有发自内心的主动配合及实际行动;三是所提供的基础信息范围应该与时俱进地扩充,与国家治理理念语境下的系列要求相适应;四是对涉及到的深层次问题,主动和审计团队成员探讨或申请进行审计咨询;五是主动、彻底、及时而深入地进行审计整改,避免只纠正表层问题而回避根治的现象,以确保审计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作用的落实。
三是咨询专家。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暂时不到位的情况下,咨询专家在提供技术、方法及简单判定等咨询辅助之余,应该就管理、治理、民生、环保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分析和阐释,以为审计团队提出利用推进良治实现的建议。
四是广大民众。一是启蒙其参与国家审计相关项目的意识,使其充分而真切地意识到自己才是国家审计服务的根本主体,对国家审计服务有终极意义上的话语权。二是进行一定的基础调研工作,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进行一定的基础调研,对相关事项形成整体而相对确切的了解,避免信息素材过于零星或偏激而影响审计基础信息质量水准及审计建议的科学性。三是有一定的评判能力,对涉及的相关事项的相关理念甚至比较专业的知识有一定地了解和把握,以确保对相关事项进行尽量而科学的评判,确保规范参与而不是起哄捣乱。四是有切实的参与行动,应该根据具体条件对民生审计等审计工作进行尽可能的全程监督,提供自身视野范围内涉及到的相关信息,并从基层民众的角度对相关事项进行简单判定,督导审计整改环节确保相关整改在最基层彻底充分落实。
参考文献:
一、现阶段基层路政人员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路政人员作为一种高风险、高压力的特殊职业,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车、路矛盾的日益突出,所担负的交通管理任务越来越繁重,所面临的执法环境越来越复杂。路政人员常年战斗在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第一线,饱受尾气、噪声侵袭。根据临沂市公路局路政支队健康状况调查表明,路政人员队伍中不同程度患有心、肺、胃、肝疾病的占60%以上,每年在职病故的路政人员40%年龄在45岁以下。37%的路政人员听力因噪声超标受损,有3050%的路政人员存在腰背、腿部及肩颈部疼痛不适。长时间在尾气和尘土等有害物质弥漫的环境中工作导致路政人员呼吸、神经、心血管系统损伤,使得路政人员的肺癌发病率高居前列。因此,关爱路政人员生命和健康,是当前加强路政人员队伍建设,保护和利用好路政人员资源的迫切需要,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队伍管理理念的现实课题,同时也是路政人员自身应当关心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影响路政人员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编制严重不足,路政人员在强压之下积劳成疾
路政人员是开展路政工作的第一要素,也是关系交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资源。目前,随着车辆的增多,路政人员的工作量日益增多。路政人员不足的问题始终是制约路政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
(二)长期恶劣的室外工作环境,致使大多数路政人员不同程度患病
工作环境恶劣。在值勤过程中,呼吸汽车尾气,经受扬尘、噪声污染,夏天烈日暴晒,冬天寒风刺骨,长年累月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之中。由于工作环境艰苦,路政人员易受季节和气候中的有害因素影响。这一点外勤人员表现尤为突出。
(三)心理压力大,以致产生各种疾病
路政人员属于半军事化管理,路政人员长年累月坚守在工作单位,加上工作岗位位于偏远地区,与家人两地分居,缺乏交流和沟通,对家庭照顾少,容易出现感情纠纷,产生家庭矛盾。路政人员角色所特有的高危险性和高紧张度使得他们总是感到自己被一种敌对的力量所包围,致使大部分路政人员出现心理障碍,情绪低沉,精神不振,心身疲惫,以致产生各种疾病。
(四)路政人员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和生活习惯不良
广大路政人员在本职工作中,殚精竭虑,兢兢业业。但在个人生活方面则自身的健康意识淡薄、错位和偏颇,有了病要么不当回事,要么讳疾忌医等等。工作和生活中,养成了一些不利身心健康的个人习惯。大家都知道,在危害健康的诸因素中最严重的莫过于不良嗜好所起的作用持久而普遍。
三、解决基层路政人员身体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适当增加和合理配置人力,保证和提高路政人员身体健康
路政人员人手不足,看似人力问题,其势已成扼制公路路政各项工作开展的铁手。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仅靠疲劳应战、靠路政人员加班加点来缓解矛盾只能算是权宜之计,长此以往,必将影响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此,一是要增加路政人员编制、调整路政配备,实现路政人员数量最优化。二是向素质要路政人员。提升单个路政人员工作能力、向素质要活力,是提高队伍战斗力的需要,也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办案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各级路政部门必须结合“大练兵”活动,经常性地组织路政人员开展执勤执法培训、加强政策法规和路政业务的学习,不断增强路政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不断的学习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执法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通过提高科技含量,逐渐把路政人员从传统的“人海战术”和手工业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方式中解脱出来,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引发路政人员身体疾病的不利因素。
(二)严格保障路政人员年休假,并将强制休假作为制度来抓
为保障路政人员的休息权,切实为路政人员减压减负,各级交通部门应当以路政事业为重,从关爱路政人员的角度出发,抓好路政人员年休假制度的落实:一是各级领导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将落实路政人员休假制度、保障路政人员的休息权,提到维护路政人员基本权利和保障公安队伍战斗力的高度来看待。二是将路政人员年休假制度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加强对基层公安机关路政人员年休假情况的监督检查。三是明确损害路政人员休息权的法律责任。单位领导毫无顾忌地加班加点、取消休假等行为损害了路政人员的休息权,有悖于人道性与伦理性,应通过立法明确针对这种行为的法律责任。
(三)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适时开展健康保健知识专题讲座
把关心路政人员身体健康作为一件大事,作为从优待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掌握路政人员身体状况,对影响路政人员健康的疾病早发现、早治疗,一是要建立路政人员定期体检制度,确保路政人员每天能接受一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并根据体检结果,及时总结情况,建立路政人员健康档案,动态观察路政人员身体状况,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尽量把因为身体健康原因不适合在工作量大、生活无规律的部门工作的路政人员调整到工作强度较小的部门工作。
(四)立足实际,从制度层面上为路政人员释压
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对路政人员中存在两地分居的家庭及成员信息进行统计,统筹制定相关政策,协调政府、编办、人事等部门,对符合相关政策的,依据本人意愿,对路政人员的家属实施人事交流制度和就业帮扶政策,切实解决路政人员夫妻两地分居所产生的家庭矛盾;同时,对新路政人员的招录,做到定人定岗,或者根据新招录人员户籍,依就近原则酌情分岗,让报考人员在报考之前可以对自己报考的岗位有个综合考虑,杜绝源头滋生新的矛盾。
(五)举办体育活动和开展达标训练,推动路政人员身体健康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079-02
引言
黄金期货价格与其他大宗期货价格一样,具有一定的非线性和随机性。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期货价格预测展开了广泛的研究。Brock & Hommes [1]阐述了市场中交易者的不同类型,对交易者同质性、市场有效性假设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交易者的异质性;Hommes [2]对异质主体模型(Heterogeneous Agent Model)进行了综述;在异质主体模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是Frankel & Froot [3~4],他们将市场交易者划分为图表分析者和基本面分析者;Zwinkels等 [5]以及Reitz等[6]沿用这种划分方式,研究了市场上的异质主体对价格的不同的预测方法,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本文采取这种划分交易者的方法,分析他们对期货价格形成的影响。神经网络具有大规模并行数据处理以及非线性模拟能力[7]。基于神经网络的金融研究是神经网络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8]。但是,目前在采用RBF神经网络进行预测的文献中[9~10],较多的只是单纯使用RBF神经网络对大量数据进行学习、模拟,而较少考虑标的的价格形成机制。本文首先考虑异质主体对期货价格形成的影响,寻找可能影响交易者的价格信号,综合考虑这些影响设计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实现异质主体模型与RBF神经网络技术的结合,达到对黄金期货价格预测的目的。
一、研究方法
(一)异质主体模型
根据前述文献,将期货市场上的投资者划分为图表分者和基本面分析者。图表分析者认为价格的波动趋势会延续到下一时刻。设定pt是在t时刻的现时价格,wi·pt-i代表前i期价格对t期价格的影响。另一种投资者是基本面分析者,他们认为金融资产的价格将回复到资产的长期价值上。当长期价值高于现价时,基本面分析者认为被低估的资产价格会上升,直到价格恢复到其长期价值水平上去。反之同理。在本模型中,F代表期货市场上的长期价值,由市场基本面因素例如供求因素、政治因素等决定。但该值的精确测定存在困难,因此选择多个时间段的价格平均值作为长期价值的变量,即F t-1
(二)RBF神经网络
根据上文的异质主体模型,设计PBF神经网络。
1.输入向量设计。通过观察图表分析者的投资策略(关注序列前N个时刻的价格)和基本面分析者的投资策略(关注序列一定时期内标的的固有价值),预测出后M个时刻的值。因此采用序列的前N个时刻的数据为前N个输入,同时取K个价格移动平均值作为一定时期内商品的固有价格,为后K个输入。
本研究中,取每日价格之前3天的期货价格数据作为前N个输入。再取5日平均价格(对应市场中的周平均线)、30日平均价格(对应月平均线)、180日平均价格(对应半年平均线)作为后K个固有价值输入。即:。
2.目标向量设计。将每个样本的前N个值和K个移动平均值作为RBF神经网络的输入,后M个值作为目标输出。由于是对后期的价格进行预测,可以设定M=1。
3.RBF网络设计。本次研究将前812个样本中的700个样本作为训练样本,之后的数据作为测试样本。径向基函数的分布密度Spread初值为5。可以不断改变spread的值,观察它对最终输出的影响。这一部分将在下一节中进行说明。
二、预测结果与分析
(一)网络预测
1.数据说明及归一化。本研究所采用原始数据为2008年1月9日至2011年5月25日黄金期货每日收盘价,数据均来自上海期货交易所官方网站。① 在网络学习之前需要将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2.预测结果。由于spread的大小对网络的最终逼近精度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网络设计过程中不断调整spread的值,观察它对最终输出的影响,直到达到比较理想的精度。将不同spread值下的输出进行汇总(见表1):
可以发现,当spread取值为5时,误差输出最小。
(二)结果分析
理论研究中,径向基函数的分布密度spread可以对RBF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理论上spread越小,对函数的逼近就越精确,但是逼近的过程就越不平滑;spread越大,逼近过程就越平滑,但是逼近误差就会比较大。
因此,将spread分别设置并绘制出各值下测试值与输出值的图像。发现当spread=7时,预测值优于其他值的表现,曲线拟合更加平滑。综上所述spread=7时,网络对期货价格的逼近预测效果最好。
结论
本文从微观层面的异质主体决策机制进行分析,对黄金期货价格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对非线性系统具有良好的逼近能力。对短期(30日)内的价格走势体现了良好的预测效果。spread=7时,网络对期货价格的逼近预测效果最好。实现了异质主体模型与RBF神经网络技术的结合。研究与已有的时间序列方法相比,本文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对非线性、复杂系统形成进行预测,且不需要进行统计方法中的参数分析、显著性检验等繁杂过程。当然,在未来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分析影响交易主体的其他市场信号,引入更加广泛的输入变量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1] Brock,W.A,Hommes,C.H.Heterogeneous beliefs and routes to chaos in a simple asset pricing model [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
ics and Control,1998,22,1235-1274.
[2] Hommes,C.H.Heterogeneous agent model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M].Handbook of Computational Economics: Agent-Based Com-
putational Economics,Volume 2.2006.
[3] Frankel,J,A.Froot,K,A.Chartists,fundamentalists,and trading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
80(2),181-185.
[4] Frankel,J,A.Froot,K,A.Using survey data to test standard propositions regarding exchange rate expectation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1),133-153.
[5] Saskia ter Ellen,Remco C.J.Zwinkels.Oil price dynamics: A behavioral finance approach with heterogeneous agents [J].Energy Eco-
nomics,2010.
[6] Reitz,S.Slopek,U.Non-linear oil price dynamics — a tale of heterogeneous speculators? [J].German Economic Review,2009,10 (3),
270-283.
[7] 蒋综礼.人工神经网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 人文精神与体育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最基本内涵都是人类对自己的具体的关注、关怀与敬重,都是在强调把人作为主体存在,强调以人为核心,强调一切为了人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服务。[2]体育人文精神强调个体生命的具体性和尊重个体的存在及培养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以人本身为最高价值,将人类社会各种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全面渗入到体育中,是体育终极价值的本源与核心。
2 街舞的人文价值
街舞是一种多层次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文化形态。将街舞运动视为一种文化可以理解为关于街舞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街舞认识、街舞情感、街舞价值、街舞理想、街舞道德、街舞制度和街舞的物质条件等。[3]
2.1 健身价值
街舞的动作是由各种走、跑、跳及头、颈、肩、上肢、躯干等关节的屈伸、转动、绕环、摆振、波浪形扭动等连贯组合而成的,[4]可以根据锻炼者的水平加大或减小其难度。通过长期的锻炼可以有效提高人体的内脏器官、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机能,并有助于发展人体的柔韧性、力量、协调素质,可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进健康。
2.2 健心价值
街舞以随意性和夸张的表现著称,配以独特风格的流行音乐,让人完全沉溺其中,尽情释放心中的情感。相较于其他舞蹈而言街舞具有多元的拓展性,在具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可根据个人的特色和喜好选择动作和音乐的风格,无限制地表达出个人的独特风采,展示其个性。舞者通过锻炼宣泄焦虑等不安情绪,舒缓受压抑的神经和机体,使心理达到平和的状态。
2.3 艺术价值
街舞是一项比较青春有活力的体育项目,它将人体的肢体语言艺术和体育美学融为一体。[4]街舞动作大多不具有对称性且节奏多变,以洒脱、性感、诙谐、力量及视觉冲击的动作为主,尤为突出个人风格,使舞者能不受限制地创新及展示自我。
2.4 多元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街舞运动将进一步国际化。[3]街舞起源于美国,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及魅力快速风靡全球,世界许多的街舞组织均按各自的实际情况举办街舞比赛。如每年一度的霹雳斗舞大赛(B-BOY OF THE YEAR)和在英国举办的街舞冠军赛(B-BOY CHAMPION),至少有几十个国家的几百名选手参与其中,2004年我国首次组队参加了世界街舞大赛。街舞在世界各地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均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如我国舞者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音乐与街舞相结合,使街舞出现了新的视觉效果。
2.5 思想品德价值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的价值是当今社会的主流,街舞不仅具有体育运动的一般价值,还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价值。街舞包括个人和集体比赛,其动作技术十分细腻,需通过千百次的练习和互相配合来完成,培养了舞者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严谨务实及勇于拼搏等精神。此外,舞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街舞文化的结合,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勇于创新的热情。
3 街舞的人文价值在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构建中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社会适应能力、道德伦理等形成的关键时期。[5]当今的社会充满竞争、挑战和诱惑,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及人生观等陷入偏离的危机,人文精神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街舞比赛中始终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在参与、交流、学习,用以规范运动行为,这无形对所有比赛的参与者产生了教化的作用。[3]
3.1 教育导向作用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对社会乃至国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身心、思想品德及社会适应等素质尤为重要。街舞中的拼搏精神、团队意识及勇于创新等人文价值,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服务,有助于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娱乐调节作用
不论在什么时代,人文精神的最基本内涵都是人类对自己的具体的关注、关怀与敬重,都是在强调把人作为主体存在,强调以人为核心,强调一切为了人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服务。[1]街舞具有独特的动作类型、音乐风格、注重人格魅力的随意发挥,充分突出人性化,将人的主体摆在首位,体现出以人为核心的主旨涵义。锻炼者在街舞中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并突破自我,不仅使其身心得到松弛,为生活增添情趣,更提升了大学生的生活热情、运动乐趣、社交能力及审美情操。 3.3 充实情愫作用
高校体育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情感体验,顺应了现代人对情感的多方面要求。[5]情感来源于家庭、集体和社会,是支撑人们迎接挑战并战胜挑战的重要因素。若将街舞的舞种以难度进行排列,则首推霹雳舞(BREAKIN),其比赛形式是斗舞(BATTLE),即一对一或团体对团体的PK。BREAKIN在大学生中是最受欢迎的舞种,原因是BREAKIN对高难度的挑战性给予了大学生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等情感体验,让他们从汗水、泪水与喜悦等情感中获得成长和完善,塑造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并平和面对人生各种挑战的体育人文精神。
3.4 激励凝聚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人文文化中所讲的“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中,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诸关系合乎中庸平和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6]街舞运动和比赛通过独特的编排、刻苦的训练、积极与队友配合及激烈的角逐来得以实现,因此,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协作精神、竞争精神及社会责任感。
4 小结
街舞的人文价值包括:健身价值、健心价值、艺术价值、多元文化价值及思想品德价值;有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勇于拼搏、社会适应及爱国主义等优秀品质,可促进人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因此,街舞的人文价值在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构建中有效地发挥了教育引导、娱乐调节、充实情愫及激励凝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胜钢.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作用和地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872-873.
[2]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335-356.
[3]张磊.街舞运动的文化特征与功能[J].体育科学研究,2007,12:47-49.
文化的最内层包括了人的精神状态、信仰追求、价值观念、情感倾向、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宗教情结、民族性格等文化因子。[1]街舞以一种文化的形式流入中国并迅速得到发展,既保留了其原貌又得到中国舞者的外拓,街舞之所以受到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人们的青睐,与它自身所蕴含的独特价值有直接关系。
1 人文精神与体育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最基本内涵都是人类对自己的具体的关注、关怀与敬重,都是在强调把人作为主体存在,强调以人为核心,强调一切为了人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服务。[2]体育人文精神强调个体生命的具体性和尊重个体的存在及培养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以人本身为最高价值,将人类社会各种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全面渗入到体育中,是体育终极价值的本源与核心。
2 街舞的人文价值
街舞是一种多层次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文化形态。将街舞运动视为一种文化可以理解为关于街舞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街舞认识、街舞情感、街舞价值、街舞理想、街舞道德、街舞制度和街舞的物质条件等。[3]
2.1 健身价值
街舞的动作是由各种走、跑、跳及头、颈、肩、上肢、躯干等关节的屈伸、转动、绕环、摆振、波浪形扭动等连贯组合而成的,[4]可以根据锻炼者的水平加大或减小其难度。通过长期的锻炼可以有效提高人体的内脏器官、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机能,并有助于发展人体的柔韧性、力量、协调素质,可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进健康。
2.2 健心价值
街舞以随意性和夸张的表现著称,配以独特风格的流行音乐,让人完全沉溺其中,尽情释放心中的情感。相较于其他舞蹈而言街舞具有多元的拓展性,在具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可根据个人的特色和喜好选择动作和音乐的风格,无限制地表达出个人的独特风采,展示其个性。舞者通过锻炼宣泄焦虑等不安情绪,舒缓受压抑的神经和机体,使心理达到平和的状态。
2.3 艺术价值
街舞是一项比较青春有活力的体育项目,它将人体的肢体语言艺术和体育美学融为一体。[4]街舞动作大多不具有对称性且节奏多变,以洒脱、性感、诙谐、力量及视觉冲击的动作为主,尤为突出个人风格,使舞者能不受限制地创新及展示自我。
2.4 多元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街舞运动将进一步国际化。[3]街舞起源于美国,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及魅力快速风靡全球,世界许多的街舞组织均按各自的实际情况举办街舞比赛。如每年一度的霹雳斗舞大赛(B-BOY OF THE YEAR)和在英国举办的街舞冠军赛(B-BOY CHAMPION),至少有几十个国家的几百名选手参与其中,2004年我国首次组队参加了世界街舞大赛。街舞在世界各地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均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如我国舞者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音乐与街舞相结合,使街舞出现了新的视觉效果。
2.5 思想品德价值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的价值是当今社会的主流,街舞不仅具有体育运动的一般价值,还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价值。街舞包括个人和集体比赛,其动作技术十分细腻,需通过千百次的练习和互相配合来完成,培养了舞者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严谨务实及勇于拼搏等精神。此外,舞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街舞文化的结合,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勇于创新的热情。
3 街舞的人文价值在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构建中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社会适应能力、道德伦理等形成的关键时期。[5]当今的社会充满竞争、挑战和诱惑,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及人生观等陷入偏离的危机,人文精神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街舞比赛中始终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在参与、交流、学习,用以规范运动行为,这无形对所有比赛的参与者产生了教化的作用。[3]
3.1 教育导向作用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对社会乃至国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身心、思想品德及社会适应等素质尤为重要。街舞中的拼搏精神、团队意识及勇于创新等人文价值,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服务,有助于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娱乐调节作用
不论在什么时代,人文精神的最基本内涵都是人类对自己的具体的关注、关怀与敬重,都是在强调把人作为主体存在,强调以人为核心,强调一切为了人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服务。[1]街舞具有独特的动作类型、音乐风格、注重人格魅力的随意发挥,充分突出人性化,将人的主体摆在首位,体现出以人为核心的主旨涵义。锻炼者在街舞中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并突破自我,不仅使其身心得到松弛,为生活增添情趣,更提升了大学生的生活热情、运动乐趣、社交能力及审美情操。
3.3 充实情愫作用
高校体育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情感体验,顺应了现代人对情感的多方面要求。[5]情感来源于家庭、集体和社会,是支撑人们迎接挑战并战胜挑战的重要因素。若将街舞的舞种以难度进行排列,则首推霹雳舞(BREAKIN),其比赛形式是斗舞(BATTLE),即一对一或团体对团体的PK。BREAKIN在大学生中是最受欢迎的舞种,原因是BREAKIN对高难度的挑战性给予了大学生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等情感体验,让他们从汗水、泪水与喜悦等情感中获得成长和完善,塑造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并平和面对人生各种挑战的体育人文精神。
3.4 激励凝聚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人文文化中所讲的“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中,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诸关系合乎中庸平和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6]街舞运动和比赛通过独特的编排、刻苦的训练、积极与队友配合及激烈的角逐来得以实现,因此,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协作精神、竞争精神及社会责任感。
4 小结
街舞的人文价值包括:健身价值、健心价值、艺术价值、多元文化价值及思想品德价值;有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勇于拼搏、社会适应及爱国主义等优秀品质,可促进人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因此,街舞的人文价值在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构建中有效地发挥了教育引导、娱乐调节、充实情愫及激励凝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胜钢.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作用和地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872-873.
[2]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335-356.
[3]张磊.街舞运动的文化特征与功能[J].体育科学研究,2007,1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