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2 15:01: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引言
2008年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次贷危机,其影响力是巨大的。这场危机在中国资本市场制造悲观气氛,更主要的,中国的经济是高度外向的,进出口总值超过GDP的40%,以前正是由于美国人借钱消费,消化了中国的过剩产能,从而使美国的金融和中国的制造双繁荣。现在美国金融危机,必然终结美国人借钱消费模式,中国制造随之受影响。对中国来说,国内产能将严重过剩,财富分配悬殊,国内需求严重不足。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作用应该是最稳定,同时,消费也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这些年来,为外需服务的庞大制造业能力,只要有一部分转向对内,中国经济不但可能持续高速增长,而且对全球经济“过冬”也有积极作用。
二、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潜力还未释放,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都还未完全发挥作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还存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受到极大的限制。这主要是以下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体制方面的制约;二是消费本身的问题,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制约。
中国当前正面临居民消费升级的新时期,特别是进入小康社会后,更要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从消费结构的升级可以看到,经济增长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越来越强的依赖性,消费升级主要涉及信息产业、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和教育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将会更加强烈,第三产业蕴藏着巨大的消费市场,J必将成为促进、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第三产业总包含13个行业,各个行业发展不均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各有轻重。究竟哪些行业是重要的行业;是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行业?下文应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从中寻找第三产业中最重要的几个行业。
实证所选取的数据是各个行业的增加值占整个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这13个行业对应13个变量,分别记为x1,x2,……X13,其中X1代表农、林、牧渔服务业,x2代表地质勘探业水利管理业,X3代表交通运输和仓储业,X4代表邮电通信业,x5代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X6代表金融、保险业,x7代表房地产,x8代表社会服务业,x9代表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x10代表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x11代表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x12代表国家机构、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X13,代表其他行业根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7)》1。表1为主成分分析的解释总方差的结果。
表1是用于判定所有变量的主分量的个数,其结果是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规则得到的主成份。从表1中可以看到,主成分分析将原来13个变量合成为2个主分量,通过导出两个主分量,使其尽可能对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彼此间不相关。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5.2%。即两个主成分能够概括大部分信息,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其中第一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63.7%,即第一主成分包含的行业是第三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行业。解释了第三产业发展的63.7%。第二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是21.5%,即表示第二主成分中所包含的行业解释了第三产业发展的21.5%。
表2反映了各个主成分的因子载荷矩阵,通过这个系数矩阵可以用各原变量写出因子表达式,即:
F1=0.751x1-0.681x2-0.902X3+0.980x4-0.950x5-O.656x6+0.485x7+0.967x8+0285x9+0.987x10+0.960x11-0.653x12-0.756x13
F2=-0.127x1+0.692x2-0.408x3+0.135x4-0.120x5+0.710x6+0.304x7+0.227x8-0.875x9-6.292E-02x10+0.175x11-0.721x12+0.366x13
从系数上判断每个主成分中所包含的主要变量。在第一主成分中,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以及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5个行业的系数比较大,分别为-0.902、0.980、-0.950、0.967和0.987,即第一主成分是有这5个变量确定的,而第一主成分又是最重要的主成分。因此,这5个行业最能解释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主成分中,最显著的变量包括地质勘探业水利管理业、金融保险、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3个行业,系数是0.692、0.710、和-0.875。从第三消费升级情况来看,要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要着力提高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以及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5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三、实证结论
首先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是63.7%,解释了大部分的信息。从第一主成分的包含信息就可以看出哪些行业将是最重要的行业。从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以及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5个行业是第一主成分中系数比较大的变量,分别是一0.902、0.980、-0.950、0.967和0.987,因而也是最能解释第三产业的发展。
其次是第二主成分,方差贡献率是21.5%,它所包含的地质勘探业水利管理业、金融保险、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3个行业。系数是0.692、0.710和-0.875。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7)3-0119-04
问题的提出
消费问题历来为国内外经济理论研究所关注。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都肯定了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指出,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因而最终消费是引导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需求是真正的最终需求,对于投资需求进而对于整个经济增长起着直接的和最终的制约作用,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力量。因此,如何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而确立消费主导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始终是经济学界和国家实际部门研究的热点问题。
近几年,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创历史最低水平;与同时期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最终消费率也要低20多个百分点。消费率过低、消费需求持续低迷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突出挑战。消费需求的持续低迷,一方面使得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后劲不足,经济增长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动,进而恶化“产能过剩”问题和加剧国际贸易摩擦,“产能过剩”问题恶化和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反过来又使得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影响了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问题不仅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而且影响到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深入研究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概念及数据
1.相关概念
在分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时,本文主要采用两个指标,即最终消费率和消费拉动率。
(1)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额占GDP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消费率反映了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通过观察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可以研究经济的增长类型和运行质量,揭示其发展规律。
最终消费率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2)消费拉动率,又称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消费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也称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计算方法为:
由于我国没有正式不变价GDP绝对数,因此本文采用现价数据代替不变价数据来计算拉动率,尽管与不变价数据计算出来的消费拉动率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基本能反映我国消费拉动率的变化情况。
2.数据来源
本文比较分析所用现价支出法GDP、最终消费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stats.省略/)。
纵向比较:“九五”以来我国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分析
“九五”以来,国家一直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并且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消费、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消费需求规模迅速扩大,对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进一步考察发现,近年来消费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并没有发挥主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最终消费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2001年以来不断下降。“九五”以来我国最终消费率走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最终消费率由1996年的58.5%逐步上升至2000年的61.1%高点,随后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高点61.1%一路下滑至2005年的52.1%,达历史最低水平。
(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逐年下降。按现价计,1996-2000年我国消费拉动率一直高于投资贡献率30~60个百分点,2001年以后消费拉动率逐年下降,投资拉动率逐年提高,使得2001-2004年消费贡献率低于投资贡献率6~33个百分点。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明显低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1996-2000年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相差不大,有的年份前者还大幅度超越后者。但从2001年起,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大幅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虽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造成其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差距拉大,落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达3~18个百分点。
横向比较:中外消费拉动对经济增长作用分析
根据世界银行历年(1990-2005年)的统计资料,在最终消费率方面,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差距很大,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表2所列年份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消费率长期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22个百分点;与低收入国家相比,我国最终消费率低12~24个百分点;与中等收入国家相比,相差5~20个百分点;与高收入国家相比,差距同样很大,相差11~24个百分点;即使与我国周边东亚地区国家相比,也相差1~7个百分点左右。
从具体年份2003年来看,在世界银行《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统计的134个国家中,只有11个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低于70%,低于60%的就更少(只有4个国家),而我国仅为5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2003年,与消费率较高的美国相比,我国最终消费率要低29个百分点;与最终消费率一向不高的日本和韩国相比,分别低16和11个百分点;即使与收入相当的印度相比,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也要低21个百分点。
与钱纳里“标准模式”相比,我国最终消费率也明显偏低。钱纳里“标准模式”指出,人均GNP500美元(按1964年美元计)时最终消费率为78.3%;我国2003年和2004年人均GNP(按1964年美元计)分别为478.6美元和521.0美元,与500美元相当,而2003年和2004年的平均最终消费率仅为54.6%,比钱纳里“标准模式”低23.7个百分点。
国外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
作用的具体政策
纵观国外经济发展史,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减税。减税是西方国家常用的刺激消费、扩大消费需求的工具之一。减税不仅包括降低收入所得税,还包括减免消费税;不仅针对居民家庭,也针对企业。在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减税一直居于历届总统经济政策的核心。里根时期减税的力度最大,从1981年开始连续3年的减
税计划使税率下降总幅度达到23%,极大地推动了国内需求的增长。又如1998年以来,俄罗斯政府通过大力减少税种和降低税率,使企业和个人的税负降低了3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消费增长。
(2)降低利率。降低利率也是世界各国在刺激消费时常用的政策手段。虽然降低利率并不能起到直接刺激消费的作用,但是通过刺激投资需求可以促使经济形势好转,从而扩大就业、稳定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进而能起到增加消费的作用。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衰退期,西方国家纷纷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刺激消费,增加需求,促使经济回升。
(3)通过工资政策等手段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因此,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通过工资政策来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直接提高居民购买力。例如,近年来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加居民收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首先,通过颁布《最低工资法》保证劳动者最低工资及工资不断提高,全国人均月工资从2000年的2290.1卢布增加到2005年的8 550卢布和2006年第一季度的9422卢布(合310多美元)。其次,提高农民收入。近年,俄罗斯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多方面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4)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收入差距扩大将导致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因此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缩小收入差距有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福利支出是发达国家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高达30%~50%。此外,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都十分注重利用税收杠杆工具对居民收入分配进行调节,例如,美国里根政府取消了贫困家庭的所得税,通过改革税制缩小了相同收入水平家庭之间的税收差别。
结论及政策建议
尽管一国消费率的高低与该国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阶段及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不能通过简单对比某国与另一国的消费率来判断哪一国的消费率更为合理,但通过上述纵向与横向比较,能够充分说明2001年以来我国消费需求持续低迷、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越来越弱的事实。消费动力弱化严重制约了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确立消费主导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借鉴国外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的具体政策措施,并结合中国实际,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未来一段时间要加大货币政策在调控消费中的作用。国外增强消费拉动力的政策显示,货币政策在调控消费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到我国实际情况,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货币政策应通过结构性信贷政策鼓励消费增长,即一方面对住房、汽车、电器、通信设备、教育、假期旅游等领域的消费信贷继续给予优惠;另一方面实行较为宽松的消费信贷政策,积极培育农村和中西部贫困地区群众的良性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一、引言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一国要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就必须保持合理的消费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GDP也在不断上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2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300670.0亿元。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居民消费是促进GDP增长的主要因素。于是本文定量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和政府消费支出总额对GDP的影响程度,一定程度上解释了GDP的持续增长现象。
二、文献综述
从宏观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经济增长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从供给层面看,潜在产出的增加与成本的降低在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从需求层面来看,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通过提高人力资本、强化自主创新等来降低生产成本与增加潜在产出需要长期的努力过程,净出口也很难在短期内完全恢复。因此可以预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促进我国经济自主性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国内居民消费 。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引导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消费占GDP 的比重越高,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就强,消费率过低将导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显示,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率平均在 80%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约 70%以上。各个国家经验表明,消费需求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远远超过了投资需求增长和出口需求增长。在大多数年份里,主要是消费需求在支撑着经济增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在50%以上。最终消费需求对GDP的作用显而易见,因此,将最终消费需求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
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增长快,投资率较高,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出现稳步下降的趋势,已从1981年的67.1%下降到2007年的48.8%。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使人们意识到了促进我国国内消费的重要性,而促进消费就必须使居民收入及社会保障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在我国消费占GDP比例持续过低的情况下。要促进消费,就必须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如何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确立消费主导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一直是经济学家与政府部门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数据的处理与模型的建立
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拉动率分析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已经由短缺时代的资源供给约束转变为市场需求约束。从社会再生产来看,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真正的最终需求,消费需求的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公式:
消费对 GDP 的贡献率 = 消费的增长量 /GDP的增长量× 100%;
消费对GDP的拉动 = 消费对 GDP 的贡献率× GDP增长率%;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组成,最终消费水平能否持续提高、消费结构能否不断优化对保持经济的良性增长意义重大。分析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贡献度,可以为刺激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产业效应进行预见,从而为政府制订消费政策提供依据。
1我国消费需求分析
1.1最终消费率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从最终使用角度分析,它是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三部分组成。GDP的最终使用结构可由最终消费率、资本形成率和净出口率三个指标来反映。下表是我国2000年到2011年的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最终使用结构。
表1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62.3%下降到2011年的49.1%,降幅达13.2%;资本形成率(投资率)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35.3%上升到2011年的48.3%,涨幅达13%;净出口率长期以来在GDP最终使用中所占比率都很低,但在2005——2008年间净出口率上升明显,2007年达到最高,占到38.8%,但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以后净出口率下降明显,到2011年只有2.6%,回到了十年之前的水平,这也说明我国基本是一个以内需为主的国家。
1.2最终消费构成分析
最终消费是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组成,居民消费又分为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
由表2资料可见,近十年来,在整个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结构较稳定,每年居民消费占73%左右,政府消费占27%左右,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的主要部分,而从表3居民消费构成表中可看到,城镇居民消费比重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消费比重,而且二者差距在拉大,说明我国二元经济特征越来越明显。
1.3消费需求贡献率分析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最终消费支出增量与支出法GDP增量之比,可以反映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是GDP增长速度与消费需求贡献率的乘积,可以反映在GDP的增长百分比中,由消费需求拉动的比率。从表4我国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可以发现,近几年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都比较大,其中2011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5%,在当年GDP增长的9.3%中,消费增长拉动5.2%,超过了投资增长拉动的4.5%,从中可见消费需求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2消费需求影响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分析
2.1投入产出分析原理
投入产出分析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列昂惕夫提出的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它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之间在投入产出方面相互依存的经济数量分析法。
最为普遍的投入产出模型是投入产出表,该表是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产品(或服务)的分配使用去向排列而成的一种棋盘式平衡表。根据投入产出模型可以计算出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整体和各部门的总产出的拉动效果,分析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拉动作用。
2.2模型建立
2.3数据分析
本文利用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运用上述模型,计算出最终消费支出增加1000亿元对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影响。
表5:部门总需求表
由表5可看出,我国每增加1000亿元的最终消费,国民经济总产出将增加2648.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出增加248.05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出增加1457.12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出增加943.62亿元,分别占总产出比重的9.36%、55.01%和35.62%,可以看出消费需求拉动第二产业总产出居三次产业之首,第三产业次之,其对二、三产业的拉动产出占拉动总产出的比重高达90.63%,说明消费需求的增加对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带动作用。
从最终消费对各部门的拉动情况来看,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集中体现在农业、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业、化学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最终消费每增加1000亿元,使农业部门总产出增加248亿元,采矿业产出增加112亿元,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业产出增加231亿元、化学工业产出增加236亿元、机械设备制造业产出增加277亿元、其他服务业产出增加407亿元等。可见,最终消费对其他服务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农业、化学工业、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业拉动坐作用较大,对其他部门拉动作用相对较弱。
3结论与建议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作用。消费需求作为经济运行的主要动力,既是gdp的组成部分,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投资需求作为一把“双刃剑”,短期可以增加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长期可以形成一定的生产力,增加社会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商品供给,推动经济增长。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出口的增长会导致国内有效需求的增加,有利于一国进行必要的外汇积累,资本和技术的进口,从而提高生产能力。另外,出口的增加也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一、“三驾马车”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拉动分析
按支出法统计的gdp是从需求角度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总量指标,它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构成,其公式为: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固定资本投资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三大需求要素各增加量之和即为当年gdp总的增加量,其中每一要素的增加量占gdp总增加量的比重就是当年该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而用这一贡献度乘以gdp的年增长率就是该要素对当年cdp增长的贡献率。用公式表示即为:
某需求要素贡献度=某需求要素增量/gdp增量×100%:
某需求要素贡献率:某需求要素贡献度/gdp增长率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一)最终消费需求对青海省经济增长贡献较平稳
1994—2008年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份额分别为55.53%,72.24%,—27.77%,最终消费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位居第2。从时间区间上看。最终消费需求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比较平稳,1997年仅为-0.63个百分点,对经济的增长贡献为6.96%,成为这15年间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最低点;2005年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又达到高峰值,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1.85%,对经济产生11.21个百分点的拉动力,极大地带动了青海省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下降趋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2.56%,拉动经济增长4.13个百分点。从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总体波动趋势上看,除了1997年之外,最终消费对青海省经济增长贡献相对比较平稳,2000—2007年年均贡献率为75.55%,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和推作用。
(二)资本的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影响较大
从上表可以看出,资本的形成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1994—2008年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份额上看,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高达72.24%,平均拉动力为7.8个百分点,位居第1。从总体趋势上看,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波动性也较大,呈“双u+双n”形式。1997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2.84%,对经济的拉动为8.36个百分点,之后在2001年又达到高峰时期,对经济增长完全起拉动作用;2001年经济增长率为13.82%,资本形成的贡献率高达140.64%,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为16.45个百分点;2002年资本形成仍对经济增长起绝对拉动作用,对经济增长拉动13.5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111.89%。15年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峰值之差达80.72%,落差较大。2008年虽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但青海省的资本形成对经济的拉动仍呈上升趋势,拉动力为10.47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长了1.9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2.46%。
(三)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波动较大,且对经济增长呈负效应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又深居内陆地区,其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较低。“八五”之前其贸易主要以农畜产品为主,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虽一改过去单一产品对外贸易出口的格局形式,但由于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对外贸易产品需求更加趋向专业化、技术化、科技化。从而极大制约了青海省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处于劣势地位。1998年之前,青海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正值,且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均在1个百分点之上。自1998年开始,青海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负值,而且下降比速较快,2001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到116.10%,达到对经济影响的最低点对经济的拉动为-13.58个百分点。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不能达到相关国际产品标准,致使对外贸易发展遇到了阻挫,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基于索罗模型的实证分析
为进一步揭示“三驾马车”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本文运用索罗模型对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分析。
根据三大需求要素与yfgdpi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总消费tc,总投资i,进口(m)和出口(x)为解释变量,以gdp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如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lny=c+alntc+blni+γ/lnx+δlnm
本文根据青海省1983—2009年相关数据,运用e-views5.0软件进行ols分析可以得出:
由于r2=0.99,几乎接近1,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高。根据f分布表可知,时,f=5029.4>fod1(4,22)=4.31,回归方程十分显著。由于to=3.36,t1=7.26,h=13.31,t3=3.03,t4=-0.19,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查t分布表中自由度为22(n-k-1=27-4-1=22)的相应临界值,t.(22)=2.074,可知t值除了进口外都大于该临界值,所以拒绝原假设,即除了进口外的四个解释变量都在95%的水平下影响显著,都通过了变量显著性检验。d.w=1.04.查d.w.检验上下界表,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k=5(包括常数项),n=27时有du=1.76,dt=1.08,很明o
由于r2=0.99,几乎接近1,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高。f=3257.9>f0.01(4.21)=4.37 to=2.63,t1=3.77,t2=4.08,
t3=2.81均大于ta(21)=2.080,模型通过了f检验和t检验。又由于1.76
通过上述模型我们可以得出:消费每增加1%经济将增加0.36%,投资每增加1%经济将增加0.63%,出口每增加1%经济将增加0.02%,进口每增加1%将使经济减少0.01%。从弹性系数角度分析可知,投资是青海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消费次之,而出口对促进青海省经济增长的作用偏小,进口对经济增长起反向的拉动作用,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青海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和投资推动。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模型和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青海省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增长对投资增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在日益提高,消费在未来数年内将超过投资贡献成为促进青海省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就目前来看,青海省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不大,相关性不强,不是青海省gdp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但从长期来看,青海省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度呈上升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深入,进出口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可能与投资和消费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分伯仲。
为进一步促进青海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投资对产出的影响大于消费,且贡献率较大。这是由于青海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青海省应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益,充分调动民间投资,满足地区经济建设需要。同时,由于青海省的投资主要投向了高能耗的粗放型部门,所以收效甚微,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严重,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破坏,今后应致力于改善投资结构和投资力度,以提高投资的利用效率。
(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湖南金融产业的中间需求率为56.37%,大于50%,说明湖南金融产业为生产服务业,金融产业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的特点要比作为消费资料的特点明显得多。湖南金融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大部分被用作生产资料重新投入到其它经济产业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只有少部分被用作最终消费品,用于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社会的出口等最终需求。
湖南金融产业的中间投入率为38.37%,小于50%,说明湖南金融产业属于“高附加值,低带动力”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其产业特性是附加值创造能力较强,产业带动能力相对较弱。
(三) 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
湖南金融产业的影响力为1.0861,说明湖南金融产业每增加1万元的最终产品,将会拉动湖南经济增加1.0861万元的总产出。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比,金融产业影响力最小,表明金融产业对湖南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最弱。湖南金融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3674,小于1,说明湖南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低于各产业平均水平。
(四) 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
湖南金融产业的感应度为2.2944,说明湖南各经济产业都增加1万元增加值时,会推动金融业增加2.2944万元的总产出。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比,金融产业的感应度仅次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三产业 。说明湖南其它经济部门对金融产业的推动作用较大,仅次于第二产业。
从感应度系数来看,金融产业的感应度系数为 0.7762,小于1,说明湖南其它经济部门对金融产业的推动作用虽然较大,但还是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五) 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的比较
影响力系数小于感应度系数,表明湖南金融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小于其它产业对金融业的推动作用。
四、结论
通过分析研究,发现2007年金融产业对湖南经济有以下影响:
(一)湖南金融业直接影响、制约自身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一、引言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被称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都主要依靠出口和政府投资,近年来,特别是华尔街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开始注重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也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熊爱华(2010)通过大量统计数据,分析了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低下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对策。刘东皇,孟范昆(2011)基于VAR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居民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得出结论认为扩大居民消费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适宜举措。马成文,张志平(2007)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从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即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两方面分析了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颜培霞(2010)对山东省居民消费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二者直接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以及单向的因果关系。欧阳忠明,赵毅(2011)以江西为例,通过半参数面板数据模型和ADF变量检验证明收入分配与流动性约束制约了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城镇居民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成正相关关系,同时,区域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限制了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冯佳(2001)从澳门居民消费特征入手,研究消费结构与需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应采取措施适时调整和引导居民消费方向,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大教育投入,启动房地产市场,以此推动澳门经济的发展。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山西省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经济的复苏,山西省的经济也在飞速发展,1984年至2010年27年间,山西省的GDP总量从197.4亿元增长到9088.1亿元,剔除价格因素后增长了11倍之多,年均增长率达到9.5%。经济的发展使得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得到迅速提升,27年间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增长了5.4倍,年均增长率为6.5%。另一方面,居民的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又对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本文基于山西省1984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对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这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计量经济分析
1、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本文从山西统计年鉴选取了1984年至2010年的数据,分别用GDP和全体居民消费来代表经济增长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GDP用GDP指数换算得到的价格指数平减为1980年的可比价,全体居民消费用CPI换算到1980年的可比价。
2、单位根检验和单整阶数的确定
对GDP和居民消费序列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两个序列均为二阶单整序列,满足了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
注:1、检验类型(c,t,k)分别代表常数项、趋势项和滞后阶数;2、以上滞后阶数通过AIC准则定阶
3、协整检验
EG和AEG检验只能适用于一阶单整的序列,所以这里只能用Johansen检验来考察GDP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协整关系。
首先估计VAR模型,确定Johansen检验的滞后阶数。下表给出了多个准则的滞后阶数的选择,大部分准则都认为选择引入7阶滞后最好。
选择引入7阶滞后,有截距项无趋势项的模型类型,进行协整检验,得到下表的结果:
原假设模型不存在协整关系的迹统计量大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所以拒绝原假设;而原假设模型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迹统计量小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所以接受原假设。协整检验的结论为两个序列存在至多一个协整关系,所以认为山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也就是说两个序列是长期均衡的。
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说明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直接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并没有说明二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主要看现在的y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原来的x解释,用来判断一个变量是否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下面对两个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选择滞后阶数为2,得到检验结果为:
从表中结果可知,原假设“GDP不是居民消费的格兰杰原因”的相伴概率(P值)为0.045,小于0.05,原假设发生是小概率时间,因此拒绝原假设,认为GDP是居民消费的格兰杰原因;假设“居民消费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 的相伴概率(P值)为0.015,也小于0.05,原假设发生是小概率时间,拒绝原假设,认为居民消费是GDP的格兰杰原因。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是认为GDP和居民消费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说明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对居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作用,居民从经济的增长中得到了好处;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对经济发展起着拉动作用,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山西省经济的增长。
5、协整回归
(1)GDP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以GDP为自变量,居民消费为因变量建立协整回归模型,考察GDP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得到回归结果如下(括号中为系数的T统计量):
从回归结果来看,山西省居民消费水平与GDP水平的长期均衡关系是:GDP每增长1亿元,会带来居民人均消费0.629元的增长。
(2)居民消费对GDP的影响
以居民消费为自变量,GDP为因变量建立协整回归模型,考察居民消费对GDP的拉动作用。得到回归结果如下(括号中为系数的T统计量):
从长期均衡的回归结果来看,山西省居民人均消费对GDP的拉动作用可表示为:居民消费每提高一元,会带来地区生产总值1.56亿元的增长。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计量经济分析,山西省居民消费水平和GDP增长情况的长期均衡关系得到了验证,二者不仅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而且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居民分享到了改革发展的好处,消费水平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提高,而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也拉动了经济的发展。长期的协整回归进一步具体说明了经济增长和消费水平的这种互相影响关系,即GDP每增长1亿元,会带来居民人均消费0.629元的增长;居民消费水平每提高1元,会带来地区生产总值1.56亿元的增长。
山西省居民消费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这种互相影响互相拉动的关系启示我们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多得使人民分享到发展的成果,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因为收入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而对经济增长起到新一轮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熊爱华,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26—131.
[2]刘东皇,孟范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1),114—117.
[3]马成文,张志平,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效应分析[J],财贸研究,2007(4),6—11.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通过对河北1995-2008年的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数据的定量研究,试图剖析在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消费需求对于促进河北经济可持续增长所起的作用,为进一步提出促进河北消费需求增长的现实的、可操作的对策和建议奠定基础。
二、变量的选取
1.消费需求衡量指标的选取。消费需求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分析的范畴,是指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形成的对最终消费品的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量。本课题研究消费需求的衡量指标是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消费。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根据消费主体不同,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又可细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
2.经济增长衡量指标的选取。经济增长是由产出能力的增加带来的总产出的持续增加,如果考虑到人口和价格因素,经济增长就是人均实际产出的增加。基于定量分析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目前世界各国都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从研究问题的一致性出发,本课题所涉及的经济增长是指总产出的增长,并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率。
三、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分析
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是最终消费需求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不仅能反映一国(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使用格局,还可以直观地反映消费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经过分析我们发现:
1.最终消费率在低位徘徊,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1995年以来,河北的消费率始终在50%以下徘徊,年均消费率为 43.4%。由于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按照当年价格计算,1996-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为14.3%,最终消费的年均增速为13.2%,两者增速相差1.1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为18.1%,而最终消费增速为14.3%,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慢3.8个百分点。由于消费需求增长慢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导致消费率在2008年降至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仅为 41.8%,比1995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
2.消费需求各组成部分比重变化不平衡,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消费率下降的原因。从图2可以看出:政府消费率呈平稳的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9.0%上升到2008年的13.5%,2005年开始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比较大,从1996年的37.9%下降为2008年的28.3%,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是造成最终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率基本表现出平稳的上升趋势,2005年起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成为消费需求的第一主力,2008年已达到1995年以来的最高点19.2%,比1995年上升了近7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消费率则呈现出反方向变化趋势,从1996年开始一直呈下降的趋势,到 2008年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 9.1%,下降了 14.4个百分点,可见,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居民消费下降的主要原因。
四、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为进一步量化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我们计算了各需求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各需求的增加额/GDP增加额×100%)和各需求对GDP 增长拉动的百分点(GDP增长的百分点×各需求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两个指标,并绘制了折线图(见图3-6)。经过分析发现: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是第一位的,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二动力。1996年以来,在河北经济平均12.7%的增速中,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地区间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54%和5.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1、6.9和0.7个百分点。可见,投资目前已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动力,消费需求仅次于投资需求。图4显示:除 1999-2002年这四年消费的贡献率大于投资和2003年、2005年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以外,其余年份主要是投资需求在支撑着经济的增长。图5显示:1995年以来,河北的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出高速持续的增长,而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的年份中,投资的拉动作用显著,可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短时间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成为政府提高经济增长率的首选因素。
2.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持久和相对稳定,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图4显示:相对于投资需求,河北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足,但是与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3-10.1)及货物和服务的净流出拉动经济增长(-1.5-4.96)相比,消费需求增长对经济的拉动(3.1-7.1)波动较小,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为稳定的因素。由于消费需求具有刚性,决定了在地区生产总值的年新增额中,消费需求波动幅度远远小于投资等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惯性最大。在经济增长扩张期,消费需求增加不如投资明显;同样,在经济收缩期,消费需求的下降幅度也最小,因而,消费需求成为河北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3.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从消费需求的构成来看,1996-2008 年,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 14.7%,低于同期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25.69%。图 5显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总体水平要高于政府消费,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保持平稳,平均水平为 1.8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的平均水平为 3.27 个百分点。
从居民消费内部构成来看,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波动中呈下降的趋势,相对差异较大,从1996年的19.8%,下降至 2008年的 2.38%,下降了 17.4个百分点,平均贡献率仅为5.06%;而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波动中呈上升的趋势,从1996年的2.5%,上升到2008年的20.77%,平均贡献率为20%。 图6显示: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拉动的平均水平(0.64个百分点),不仅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平均水平(2.62个百分点),也低于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水平。
五、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灰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GRA)是建立在灰色系统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分析方法,对于小样本,该方法要优于经典的数学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寻求系统中各要素的主要关系,并确定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和对系统行为的贡献程度。
本文选取河北省 1995-2008年按当年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参考序列,最终消费、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构成序列作为比较序列。用均值法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同一数列的所有数据均处以该数列的平均值,得到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就是各个时刻的数值相对于该数列平均值的倍数的数列; 然后,根据参考序列和各个比较序列计算差序列,从差序列表得知最小差值Δ( min)=0.0011719,最大差值 Δ (max) = 0.820203;由灰色关联系数的公式,令 计算出各个因素在不同时期的灰色关联系数;最后,根据关联度公式:,计算各个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
河北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很高为0.942,且各年的关联系数大部分都在 90%以上,而且变动幅度比较小,说明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在最终消费构成中,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846)比政府消费(0.801)稍大,但是二者相差不大,说明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761)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消费(0.597),这也表明虽然在总人口中,农村居民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城镇居民,但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农村居民消费。分阶段来看,居民消费的关联度从九五时期的0.692一直上升到十一五时期的0.787;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从0.752上升一直上升到0.862,说明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上升的趋势。
六、结论
上述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消费需求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1995-2008年间河北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拉动,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高于消费;在最终消费构成中,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快速增长是促进河北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农村居民消费增速慢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导致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是河北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当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出现转折性变化,消费率开始步入上升阶段,投资率则逐步降低(刘成林,2007)。从河北的现实情况来看,投资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理论分析表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消费为基础。因为投资需求具有“名为当期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双重性。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投资需求只不过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从短期来看,投资需求的扩张虽能一时拉动经济的增长,但从中长期来看,投资本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如果投资结构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投资的增长超过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这种投资形成的供给实际上是无效供给,会加剧下一阶段的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只有建立在消费基础上投资,通过消费与投资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的态势来共同拉动经济增长,才能有效的扩大内需,使整个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因此,要加快河北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更大地释放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首先要找出制约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逐一加以解决,为经济增长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通过对河北1995-2008年的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数据的定量研究,试图剖析在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消费需求对于促进河北经济可持续增长所起的作用,为进一步提出促进河北消费需求增长的现实的、可操作的对策和建议奠定基础。
二、变量的选取
1.消费需求衡量指标的选取。消费需求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分析的范畴,是指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形成的对最终消费品的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量。本课题研究消费需求的衡量指标是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消费。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根据消费主体不同,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又可细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
2.经济增长衡量指标的选取。经济增长是由产出能力的增加带来的总产出的持续增加,如果考虑到人口和价格因素,经济增长就是人均实际产出的增加。基于定量分析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目前世界各国都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从研究问题的一致性出发,本课题所涉及的经济增长是指总产出的增长,并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率。
三、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分析
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是最终消费需求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不仅能反映一国(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使用格局,还可以直观地反映消费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经过分析我们发现:
1.最终消费率在低位徘徊,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1995年以来,河北的消费率始终在50%以下徘徊,年均消费率为43.4%。由于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按照当年价格计算,1996-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为14.3%,最终消费的年均增速为13.2%,两者增速相差1.1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为18.1%,而最终消费增速为14.3%,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慢3.8个百分点。由于消费需求增长慢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导致消费率在2008年降至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仅为41.8%,比1995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
2.消费需求各组成部分比重变化不平衡,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消费率下降的原因。从图2可以看出:政府消费率呈平稳的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9.0%上升到2008年的13.5%,2005年开始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比较大,从1996年的37.9%下降为2008年的28.3%,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是造成最终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率基本表现出平稳的上升趋势,2005年起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成为消费需求的第一主力,2008年已达到1995年以来的最高点19.2%,比1995年上升了近7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消费率则呈现出反方向变化趋势,从1996年开始一直呈下降的趋势,到2008年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9.1%,下降了14.4个百分点,可见,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居民消费下降的主要原因。
四、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为进一步量化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我们计算了各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各需求的增加额/GDP增加额×100%)和各需求对GDP增长拉动的百分点(GDP增长的百分点×各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两个指标,并绘制了折线图(见图3-6)。经过分析发现: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是第一位的,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二动力。1996年以来,在河北经济平均12.7%的增速中,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地区间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54%和5.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1、6.9和0.7个百分点。可见,投资目前已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动力,消费需求仅次于投资需求。图4显示:除1999-2002年这四年消费的贡献率大于投资和2003年、2005年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以外,其余年份主要是投资需求在支撑着经济的增长。图5显示:1995年以来,河北的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出高速持续的增长,而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的年份中,投资的拉动作用显著,可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短时间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成为政府提高经济增长率的首选因素。
2.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持久和相对稳定,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图4显示:相对于投资需求,河北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足,但是与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3-10.1)及货物和服务的净流出拉动经济增长(-1.5-4.96)相比,消费需求增长对经济的拉动(3.1-7.1)波动较小,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为稳定的因素。由于消费需求具有刚性,决定了在地区生产总值的年新增额中,消费需求波动幅度远远小于投资等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惯性最大。在经济增长扩张期,消费需求增加不如投资明显;同样,在经济收缩期,消费需求的下降幅度也最小,因而,消费需求成为河北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3.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从消费需求的构成来看,1996-2008年,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14.7%,低于同期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25.69%。图5显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总体水平要高于政府消费,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保持平稳,平均水平为1.8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的平均水平为3.27个百分点。
从居民消费内部构成来看,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波动中呈下降的趋势,相对差异较大,从1996年的19.8%,下降至2008年的2.38%,下降了17.4个百分点,平均贡献率仅为5.06%;而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波动中呈上升的趋势,从1996年的2.5%,上升到2008年的20.77%,平均贡献率为20%。图6显示: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拉动的平均水平(0.64个百分点),不仅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平均水平(2.62个百分点),也低于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水平。
五、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灰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GRA)是建立在灰色系统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分析方法,对于小样本,该方法要优于经典的数学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寻求系统中各要素的主要关系,并确定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和对系统行为的贡献程度。
本文选取河北省1995-2008年按当年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参考序列,最终消费、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构成序列作为比较序列。用均值法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同一数列的所有数据均处以该数列的平均值,得到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就是各个时刻的数值相对于该数列平均值的倍数的数列;然后,根据参考序列和各个比较序列计算差序列,从差序列表得知最小差值Δ(min)=0.0011719,最大差值Δ(max)=0.820203;由灰色关联系数的公式,令计算出各个因素在不同时期的灰色关联系数;最后,根据关联度公式:,计算各个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
河北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很高为0.942,且各年的关联系数大部分都在90%以上,而且变动幅度比较小,说明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在最终消费构成中,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846)比政府消费(0.801)稍大,但是二者相差不大,说明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761)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消费(0.597),这也表明虽然在总人口中,农村居民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城镇居民,但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农村居民消费。分阶段来看,居民消费的关联度从九五时期的0.692一直上升到十一五时期的0.787;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从0.752上升一直上升到0.862,说明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上升的趋势。
六、结论
上述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消费需求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1995-2008年间河北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拉动,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高于消费;在最终消费构成中,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快速增长是促进河北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农村居民消费增速慢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导致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是河北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当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出现转折性变化,消费率开始步入上升阶段,投资率则逐步降低(刘成林,2007)。从河北的现实情况来看,投资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理论分析表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消费为基础。因为投资需求具有“名为当期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双重性。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投资需求只不过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从短期来看,投资需求的扩张虽能一时拉动经济的增长,但从中长期来看,投资本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如果投资结构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投资的增长超过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这种投资形成的供给实际上是无效供给,会加剧下一阶段的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只有建立在消费基础上投资,通过消费与投资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的态势来共同拉动经济增长,才能有效的扩大内需,使整个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因此,要加快河北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更大地释放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首先要找出制约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逐一加以解决,为经济增长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消费、投资和出口与GDP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宏观经济领域讨论的热点,学者们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宏观经济模型GDP=C+I+G+(X-M),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被广泛认同,它们通过乘数作用,推动GDP的成倍增长。
本文就是试图利用经济模型,找出消费对于GDP增长率的贡献,从而通过增加消费,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增长。
消费在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三分之二左右,消费可以通过自身的增加直接拉动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拉动投资间接拉动经济的增长。我们知道对数模型反映的是因变量变化1个百分比,自变量变化的百分比。本文就是用对数模型来考察当消费变化一个单位时,对GDP增长率的影响,对未来的经济增长提出对策。本文山东省统计年鉴运用1984―200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一、消费对GDP增长的模型推导
我们知道消费和GDP是相互促进的,消费可以促进GDP的增长,GDP的增加也会增加消费,在本模型中对于消费和GDP增长的关系,首先我们判断消费和GDP的因果关系,对此我们首先要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我们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进行检验,得检验结果:
我们可以得到消费是格兰杰意义上的GDP的原因,而GDP却不是格兰杰意义上的原因。
由于人均消费倾向比较低,山东省的经济发展主要以投资拉动我们通过模型的估计,求出消费增长的比例与GDP增长的比例之间的关系。由于消费对经济影响的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效应,因此前期消费对本期也有影响,所以在估计模型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当期消费,还要考虑前期消费对经济的影响。由于经济变量本身是非稳定的时间序列,用传统的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并不能全面的反映经济变量间的关系,而且直接运用变量的水平值来研究经济现象间的均衡关系容易导致谬误结论。因此,需要进一步建立动态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此我们进行对数参数估计使用的模型为:
参数估计后可以发现前期的消费与GDP的增长为负相关,不符合经济意义,同时DW统计量为1.0695,存在正自相关。对相关性进行检验,可得结果:
经检验存在一阶自相关和一阶偏自相关,因此对方程加入ARMA进行修正。得到新的参数估计方程:
参数估计的个参数都有经济意义,赤池准则通过,DW统计量为1.79,序列相关消除,进行检验,得检验结果:
通过检验可知自相关和偏自相关消除,不存在序列相关的问题。再检验异方差,进行White检验,得结果:
通过检验可知不存在异方差的问题。
可以得到最终的参数估计模型:
LOG(Y) = 0.7457102455*LOG(X)+0.35141219*LOG(X(-1))+[AR(1)=0.731276904,MA(1)=0.6919759081,BACKCAST=3]
二、模型意义说明
通过以上的参数估计我们的到了最终的估计模型:
从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期消费对GDP增长具有最大的影响,当期消费增长一个百分点,GDP的增长就会增加0.7457个百分点,从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出扩大内需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我们面对全球性的危机,经济增长的压力增加时,如何保持经济增长率使我们面对的突出问题。从消费对GDP增长的带动作用可以看出,对于保持经济增长率,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对于下一个阶段的重要性。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于下一个阶段保持经济增长率,增加消费是一个重要途径。从模型中我们也可以得出,前一期的消费对本期的经济增长也有重要影响,它增加一个百分点,同样会使GDP增加率增加0.35个百分点。所以,消费无论是对于当前的经济增长,还是以后经济的持续增长,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模型的滞后项表明,前一期的经济的经济增长也会对本期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前一期的的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本期的GDP会增加0.73个百分点,这正表明了经济增长的惯性。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在一段时期就会持续性的发展下去,可能是前期的投资在本期发挥了作用。我们要想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必须保持经济的增长率,因此必须要通过各种途径,实现经济缩小与先进省,乃至发达国家的差距。
山东省国内生产总值整体上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从1996年的5883.8亿元到2007年的25965.91亿元,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特别是从年以来,山东经济发展发生积极变化,进入了快速扩张阶段,上升势头强劲,生产总值增长持续走高。从三大需求来看,我省的经济增长属于比较典型的投资拉动型。以“十五”时期的数据为例,我省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地区间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3%、47.6%和7.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9、6.2和0.9个百分点,其中,2003、2004、2005三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8.1%、54.6%和49.7%,投资己成为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动力。因此,更显出我们下一个阶段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显示了经济的发展的持续性。
三、消费需求较快增长慢的原因既促进消费的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消费对GDP增长的影响分析,促进消费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一些因素制约着消费:
1.居民总体的收入水平低,而且就结构而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消费低的一个原因在于生活在农村的人口收入过低。
2.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磨擦性失业”、企业体制改革中效率追求引起的减员增效、农村科技进步所释放出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的就业压力等使城乡居民就业稳定性减弱,再就业的困难加大等因素,都削弱了居民的消费信心。
3.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薄弱,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即使有些钱也不敢消费。
我们可要采取一些措施促进消费增长,从来带动经济发展。
1.合理调整居民收人分配政策。一是研究使用税收调整手段,通过结构性减税等手段, 减轻中低收人者税收负担。二是落实国家财政直补政策,减少农民税费负担,减轻农民负担。三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转移, 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门路。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广先进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工作经验,探索和建立以政府财政为主、社会公积为辅、城乡居民缴纳为补充的保障体系, 适当提高城市低保,完善对城市低收人群体的保障。
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大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财政支出更多地向农村和落后地区倾斜,改善农村地区水、电、路、通讯等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大对农村电网改造力度、整顿农村电价、降低用电成本。同时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地区的商品销售和服务网络,让广大农民方便购买, 放心消费。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9BTJ011) 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魏凤.山东省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从社会消费来看,经济发展对消费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但近期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与拉动有下滑趋势。总的来看(见表一),近10年来武汉平均社会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除2009年小于1外),这说明消费每增长1%能带动1%以上的经济增长。具体来看,从2004年到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到2009年陡然下降到16.97%,同年地区GDP增速为近10年内最低水平,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为0.72;再看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10来最慢时期,GDP增速(为13.9%)放缓,消费弹性系数变小(为1.10)。从变化中看,社会消费弹性系数与武汉经济发展周期密切相关,当社会消费品零售减速时,地区经济增速也明显放缓,反之亦然。可见,武汉市消费对经济增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经济发展对消费的依赖性很大。近十年来武汉社会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平均分别为42.17%和7.72%,总体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但从十年间整体发展趋势来看,武汉消费对经济发展贡献和拉动曲线呈倒V形状。这10年间,2009年社会消费贡献率最高,2008年社会消费对经济拉动力最大。但进入2009年后社会消费贡献率和拉动率都呈下降趋势,2013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跌至10年来最低水平,经济发展面临消费瓶颈的制约,这势必会影响武汉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二,从居民消费来看,居民消费水平和层次不断提高,但相对落后的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武汉市居民消费水平的层次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已进入富裕阶段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开始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方向变化。虽然居民消费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消费结构仍然相对落后。与国际平均水平比较,2013年武汉人均GDP已超过10000美元,但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整体上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见表二)。一方面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落后于国际人均GDP1000120000美元群体,特别是用于衣食住这三项支出的水平只相当人均GDP10014000美元群体的水平。但值得一提的是,城镇居民在教育和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较为超前,为经济发展培育了新的消费点。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国际人均GDP400110000美元群体的水平相似,但食品消费的比重较大,而交通通讯方面的消费又较小。与国内平均水平比较,2012年武汉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9.99%)不但高于农村居民水平,还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9.73%)也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3%),在总体上落后于全国一般水平。
第三,从政府消费来看,公共财政支出投入不断加大,但对经济的贡献和拉动力呈反转趋势。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由于2004年武汉不再用支出法进行统计分析,政府消费数据不可得,因此本文借用政府财政支出来说明一部分政府消费的问题(尽管政府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在统计和核算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从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武汉加大了政府消费的力度,财政支出增长了10倍多,且平均以每年29%的速度增长。十年来,武汉财政支出对经济贡献率平均每年为19.7%,拉动率平均为3.5%。其中2009年对经济贡献率达到水平最高45.99%,2010年对经济拉动作用达到最高6.01%。但在这之后,财政支出无论是对经济的贡献率还是拉动率都呈反转趋势,2012年财政支出对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力分别只有15.07%和2.76%,下滑速度较为明显。
影响消费与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
投资拉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就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看,武汉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的。从近10年来投资增长速度和贡献来看,十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实际增长25.13%,而同期上海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率仅为9.45%(2011年为负增长),广州市为14.21%。在经济基础薄弱时,加大投资,为经济发展打好基础是完全必要的,但是长期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而最终消费率低,结果是投资在当前和将来都缺乏可靠的最终消费市场支撑,导致高投资难以为继,降低经济发展的质量,造成投资和消费的比重严重失衡。从深层次看,投资和消费结构的严重失调,挤压了居民收入,从而导致了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衡,使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
居民收入状况的制约 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需求的根本因素。1978年武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59元,2013年提升至29821元 ;1978年武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140元,2013年提升至12713元。武汉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额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居民消费倾向却持续走低,其原因在于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和分配的不合理:一是居民收入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降低。居民收入分配严重向资本倾斜,居民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二是城乡收入差距日益加剧。尽管武汉城乡收入增长速度基本一致,但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基数小,收入差绝对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收入过多向城市倾斜,造成众多农民消费能力长期不足,将导致农村有效需求严重不足,造成农村经济的不良循环。三是劳动报酬增长率偏低,工薪收入增长低于产业利润增长。这种现象致使收入日益向垄断行业集中,导致发展型、服务型消费缺乏稳定群体,其他居民则由于收入增长缓慢有消费欲望但无能力扩大消费。
公共支出的投向不尽合理 武汉正处于改革转型期,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健全阶段,大多数居民在应对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方面的压力还较大,居民预防性储蓄高,消费观念和行为趋保守和谨慎。一般来说,用于民生倾向的政府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还是很大的,政府在教育文体、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有利于消除消费者扩大消费支出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释放消费欲望。改革开放以来,武汉政府对公共支出的投入力量在不断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力,但是公共支出投向还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以民生倾向的公共支出比重太小:以2012年为例,教育支只占当年财政支出的9.13%;医疗卫生支出占比为3.8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比为8.04%,这三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支出共占当年财政支出的21.06%,这其中还包括一部分投资项目所占用的资金。而同年上海这三项支出共占当年财政支出的30.8%。可见,武汉市用在民生倾向的政府公共支出是相当不够的,对释放消费欲望,扩大居民消费能力作用有限。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以优化投资结构为核心,提高投资效率 当前,武汉要坚持投资规模与质量并重的思路,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首先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投资。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作为核心战略,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端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其次要优化基础设施投资结构。要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的关系,要继续按照提升城市功能的要求,完善包括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网、航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继续加大对水资源、能源、环境绿化整治等工程的投入力度。最后要提高政府投资效率。要合理控制政府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投入,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提高投资效益,增加经济的内生动力。同时政府投资要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倾斜,向教育、医疗、社区等领域倾斜,向高新技术研发与基础研究领域倾斜。
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发展消费经济 消费热点主导消费市场,是消费增长的新动力,发展消费经济要求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目前武汉居民在医疗保健、教育娱乐、家庭服务和交通通讯等消费支出比重迅速增加,这就要求加速发展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产业。武汉应该积极利用国家政策以及科研和高等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开办各种层次的教育,提高文化教育消费水平。要加快建立统一的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完善相关的管理法规,鼓励对服务产业的投资,尤其是对家政服务业的投资,同时要促进服务业的规范化和市场化,多种途径增加居民的服务消费。此外,随着居民消费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要求经营这些产品的企业应根据细分市场对商品重新定位,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寻找新的消费热点,推动由产品消费向文化消费、教育消费、休闲旅游和健康消费等服务消费升级。
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提高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活力 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可直接对消费市场形成较强的消费能力和购买力。一要逐步提高劳动者收入,健全劳动保障制度。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改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过低的状况,使经济发展的财富更多地分配到居民手里。继续深化最低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工资增长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企业劳动者的利益。二要完善二次分配,改善初次分配结果。应加大对二次分配的调节力度,完善城乡医疗社会保障制度,政策多向农村居民和低收入阶层倾斜,努力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支出信心,降低居民储蓄预期,提高即期消费。三是缩小收入差距,重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推进城镇化进程,通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保障农产品的价格,拓宽农民增收和就业的渠道、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心。此外,应加强对垄断行业个人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进一步缩小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优化政府公共消费结构,刺激和引导消费 以政府消费为核心的财政支出政策可以兼顾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稳定功能,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因此,要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力度,主要是加大在政府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特别是增加具有民生保障的公共投资,刺激和引导居民消费。只有加大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资,才能将原本挤占消费空间的消费能力释放出来。
参考文献
[1]余永定、李军.中国个人消费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2]郝梅瑞.中国城市居民家庭消费地区特征及消费结构类型研究[J].消费经济,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