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集成电路的概念

集成电路的概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13 09:46: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集成电路的概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集成电路的概念

篇1

2非微电子专业集成电路设计课程实践

根据以上原则,信息工程大学根据具体实际,在计算机、通信、信号处理、密码等相关专业开设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技术课程,根据近两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取得良好的效果。该课程的主要特点如下。优化的理论授课内容1)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概论:介绍IC设计的基本概念、IC设计的关键技术、IC技术的发展和趋势等内容。使学员对IC设计技术有一个大概而全面的了解,了解IC设计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基本情况,理解IC设计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IC设计发展趋势和新技术,包括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IC低功耗设计技术、IC可重用设计技术等。2)IC产业链及设计流程:介绍集成电路产业的历史变革、目前形成的“四业分工”,以及数字IC设计流程等内容。使学员了解集成电路产业的变革和分工,了解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的一些基本情况,了解数字IC的整个设计流程,包括代码编写与仿真、逻辑综合与布局布线、时序验证与物理验证及芯片面积优化、时钟树综合、扫描链插入等内容。3)RTL硬件描述语言基础:主要讲授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的基本语法、描述方式、设计方法等内容。使学员能够初步掌握使用硬件描述语言进行数字逻辑电路设计的基本语法,了解大型电路芯片的基本设计规则和设计方法,并通过设计实践学习和巩固硬件电路代码编写和调试能力。4)系统集成设计基础:主要讲授更高层次的集成电路芯片如片上系统(SoC)、片上网络(NoC)的基本概念和集成设计方法。使学员初步了解大规模系统级芯片架构设计的基础方法及主要片内嵌入式处理器核。

丰富的实践操作内容1)Verilog代码设计实践:学习通过课下编码、上机调试等方式,初步掌握使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进行基本数字逻辑电路设计的能力,并通过给定的IP核或代码模块的集成,掌握大型芯片电路的集成设计能力。2)IC前端设计基础实践:依托Synopsys公司数字集成电路前端设计平台DesignCompiler,使学员通过上机演练,初步掌握使用DesignCompiler进行集成电路前端设计的流程和方法,主要包括RTL综合、时序约束、时序优化、可测性设计等内容。3)IC后端设计基础实践:依托Synopsys公司数字集成电路后端设计平台ICCompiler,使学员通过上机演练,初步掌握使用ICCompiler进行集成电路后端设计的流程和方法,主要包括后端设计准备、版图规划与电源规划、物理综合与全局优化、时钟树综合、布线操作、物理验证与最终优化等内容。灵活的考核评价机制1)IC设计基本知识笔试: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查学员队IC设计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设计流程、简单的代码编写等。2)IC设计上机实践操作:通过上机操作的形式,给定一个具体并相对简单的芯片设计代码,要求学员使用Synopsys公司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前后端平台,完成整个芯片的前后端设计和验证流程。3)IC设计相关领域报告:通过撰写报告的形式,要求学员查阅IC设计领域的相关技术文献,包括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技术、设计流程中相关技术点的深入研究、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等,撰写相应的专题报告。

篇2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也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结构复杂、大规模、速度快、功能多的电路逐渐得到有效开发,半导体制造工艺技术逐渐完善,其中尤为特别的是数字电路变化。基于此种形势下,对集成电路测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往测试软件编制中,程序主要以测试流程为导向,坚持自上至下原则进行排列,将程控指令、测试参数、测试结果等都纳入文本测试软件中,这种编程面向过程,语法规则特定。但工程师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编程技能,由于编程过程复杂,自动化测试不具高效性、快速性和同步性。目前,伴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图形化编程语言编程为工程师提供一个有效的可编程平台。笔者主要综合自身多年来在半导体企业从事集成电路测试工作实践和管理经验,深入探究集成电路测试系统管理及其开发应用,旨在实现集成电路测试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和行业可持续发展。

1.集成电路测试设备及配件概述

1.1 集成电路测试设备功能分析

针对集成电路测试设备及功能而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测试机。测试机主要参考因素包括硬件架构端子数、操作系统环境、时钟速度、程序开发工具、应用程序等,早期测试机多以C、Pascal等程序语言为开发工具,目前VB应用广泛,各种辅助应用程序为测试工程师提供了发展时机;

(2)晶圆针测机。目前,四寸至十二寸晶圆均经针测机在晶舟与测试机间进行存取,此种设备对机械自动化、结构精密度、运转稳定度要求较高;

(3)器件分类机。分类机主要执行测试机与集成电路成品间的电性接触,按照测试程序中定义结果进行分类;

(4)预烧炉。早期预烧炉主要提供预烧条件中所需电流、偏压、波形电路机制,目前主要以封装类型为依据来进行设计,对被测器件具有承载作用。

1.2 集成电路测试机原理

测试机多由高性能量测仪器构成,而测试系统属于测试仪器与计算机控制的综合体。计算机控制主要是经由测试程序执行指令集对测试硬件进行控制,最终由测试系统提供测试结果。为保证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必须要对测试系统进行定期校正处理,一般应用校正芯片对测量仪器精准性进行验证。目前,多数测试系统可测试具有特定类别特征的集成电路,通用器件种类包括数字、内存、混合信号、模拟。一般而言,测试系统包括来源内存、捕捉内存、测试样本或扫描向量内存、端子电路,而测试方法主要采用施加与测量模式,通过设置测量范围、测量极限、设备性能参数而完成测试作业。

2.集成电路测试数据分析

为了开发集成电路测试管理系统,必须要详细分析现有的产品管理过程与测试流程,从而优化系统功能与框架设计。首先,要对现有产品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一般而言,集成电路测试生产线上具有4个左右的测试平台,每个测试平台对不同产品、测试参数所提供的测试数据、时间不尽相同。通常状况下,测试结果属于生产过程总体情况的直接反映指标,优化测试参数,能获取产品良率信息。在现阶段,由于测试参数较多,且各个参数间能产生不同程度的交互效应,最终影响统计性质。目前,就测试统计工具分析方法而言,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比较分析,二是相关性分析。譬如在不同条件下,可对每片晶片测试参数进行比较分析,观察测试参数之间的差异性。同时,可将测试参数与WS数据、测试数据、iEMS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相关性诱因。以上两种分析方法均在明确现有历史数据对产品设备、生产状况的影响下进行。应用现有数据预测产品特征,考虑到测试问题具有复杂性,工程师往往无法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优化判断。

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可综合多种统计手段来进行分类效果预测。具体而言,必须要注意四个问题:

(1)明确好坏组。基于掌握历史测试数据的基础上确定好坏组分组规则;

(2)对测试参数进行删选。择取与另一平台测试数据具有相关性的测试参数,并进行集合,在此基础上择取好坏组间差异显著的测试参数;

(3)对主成分进行综合分析。针对具有差异性的测试参数而言,必须要作正交化处理,将测试参数间的交互作用及时消除;

(4)判别分析。对待预测晶圆至好坏两组距离进行计算,应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Mahalanobis距离将常用远近距离进行替代,并将其归纳到距离近的那组,实现分类目标。此流程可优化最终结果,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可运用判别分析、分析流程等筛选方法。

3.集成电路测试管理系统设计

3.1 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数据库概念与逻辑设计

针对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数据库概念设计而言,主要包括四类方法:一是自顶向下,二是自底向上,三是逐步扩张,四是混合策略。就测试管理开发而言,主要应用自底向上方法,即首先勾画局部概念结构,并将各个局部进行集合,最终获取全局概念结构。于构建概念模型前,必须要深入分析需求分析中形成的数据,把握数据实体属性,构建实体间关系。在数据库开发时期,开发环境择取Web应用框架(Django),按照系统情况,于数据流图中择取适当数据流图,每部分均与一个局部应用相对应,联系各个局部数据流程图,检查概念模型图设计的精准性。

概念结构属于数据模型的基础,为了达到测试管理系统要求,要将概念结构转化为数据模型。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通常只支持网状、关系、层次三种模型中的某一具体数据模型,导致各个数据库管理系统硬件具有局限性。因此,在逻辑结构设计中,首先要对概念结构进行转化,促使其常用网状、层次模型,并基于特定数据库系统辅助下,促使转化为数据模型。同时,数据库择取MySQL,降低总体拥有成本。

3.2 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数据库物理设计

就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数据库物理设计而言,首先要明确数据库物理结构,再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数据储存结构。在对数据存储结构进行评价时,要将维护代价、存取时间、空间利用率作为考虑因素。一般而言,将冗余数据消除,能有效节约存储空间,但易增大查询代价,故要权衡利益,择取折中方案。MySQL属于关系型数据库,聚簇功能强大,为了保证查询速度,可将属性上存在相同值的元组进行集中,存入物理块中;

(2)数据存储位置。在开展数据库物理设计时,可将MySQL数据库中的用户表空间与系统文件相对应的数据存入磁盘驱动器中,以达索引与数据库软件、表分类存放目的。针对MySQL数据库而言,可将不同用户建立的表进行分类存放,可最大限度地优化数据库;

(3)数据存取路径。在关系数据库中,要明确存取路径,寻找索引构建方法。索引作为一种数据库结构,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簇索引,二是表索引,三是位映射索引。在MySQL数据库中,利用索引可提高聚集中数据与表检索速度。科学应用索引,能降低磁盘I/O操作次数。

4.集成电路测试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开发利用

4.1 集成电路测试数据输入

在测试生产线上,由于每天都会出现大量的晶圆测试作业,故针对产品测试管理系统来讲,必须要将晶圆信息输入到相应数据库中,便于后续功能操作的实现。在现有测试生产线上,一部分产品信息可实现自动输入,譬如每片晶圆均存在自身产品批次与编号,于晶圆制造中可将此类信息标记在晶圆表面上,经由晶圆针测机自动识别装置进行读取。待读取完毕后输入到相关的测试结果中。而就其它无法自动输入信息而言,譬如测试接口、针测卡、测试设备等信息,必须要进行手动输入。

基于把控生产线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每名录入员均需进行班组个人生产日报的录入,工作量相对较大,同时考虑到系统实际需要,于每2小时需要进行一次数据录入,故必须要重视录入速度。当数据被录入子菜单时,其每页面设计必须要采用Django的第三方控件,利用其强大功能以达无鼠标操作目标。从本质上来讲,输入员将该子页面打开后,仅有键盘可进行输入操作,方便较为快捷,与用户实际需求吻合。

4.2 集成电路测试结构文件上传

针对集成电路测试管理系统而言,必须要将测试设备工作站所定义的测试结果文件输入数据库,最终才能构成数据分析报表。待晶圆测试完毕后,测试设备将构成晶圆测试结果的文件转变成一个传送信号,上传到数据库服务器,而服务器会依据文件发送信头,最终接纳测试结果文件。

针对测试管理系统为而言,为了确保其传送速度,本文研究中实现了三个方面的优化处理:

(1)针对测试结果文件传送而言,主要应用实时传送原则,即传送时机择取为测试结果文件组成后,对以往分批次传送方式进行了优化补充。从整体上来讲,有助于预防文件过大而促使传送速度滞后,对服务器正常运行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2)文件上传后并未直接植入数据库中,而是暂时存入原始数据暂存器中,有助于防止某些无效格式测试结果文件被上传。譬如在测试中存在了人为中断现象,而诱导某些测试数据最终转变为冗余数据。经由原始数据暂存器剔除此类无效格式文件,能最大限度地确保数据库文件的精准性。此外,经由原始数据暂存器对测试结果文件权限进行整合配置。譬如在存储过程中可允许访问统计结果,不允许访问某些重要数据。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库的安全性;

(3)针对测试管理系统开发而言,主要采用存储过程进行统计,包括生产盘存月报、生产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设备异常报警率、生产良率表等。基于应用程序界面上,分开统计功能与查询功能,应用统计功能对存储过程进行调用,基于服务器端作用下对信息开展各类汇总作业,并录入历史存表中。而利用查询功能自历史表中对已计算数据进行调用,完善了系统性能,增强了查询效率。

4.3 集成电路测试在线预警、测试数据查询与分析

就集成电路测试在线预警功能模块而言,主要因测试生产线工程师少,在测试过程中,无法及时发现出现的误测或不良测试,为测试工程师及早发现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而针对集成电路测试数据查询而言,该模块主要考虑到用户对生产线实时数据具有查询需求,涵盖产品负责人、芯片产品、测试日期、测试站点等信息。同时,数据查询模块还可查询各类良率分析报表,其中查询功能与统计功能单独使用,有助于用户自主选择,其查询内容涵盖测试平台比较报表、良率分析年报、季报、月报、日报等。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以集成、高效、全方位、先进企业管理要求为出发点,进行集成电路测试管理系统开发设计,旨在提升集成电路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对半导体测试行业中的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由于对现有测试生产线上出现的测试数据无法全面管理,故无法深入分析影响集成电路测试生产效率提高的因素,因此在前期做了大量设备与测试方法研究。在测试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完成时,以前台开发工具(Django)、后台数据库(MySQL)为导向,开发了与用户操作需求的吻合的集成电路测试管理系统。在整体开发过程中,立足于数据库并发控制、查询优化等技术难题角度,确保了高效查询速度与数据操作的完整性,最终集成电路测试管理系统实现了五个功能,包括测试数据录入、测试结果文件上传、产品测试在线预警、数据查询与分析和测试运行相关报表生成,与企业信息化、自动化、精益化管理需求相一致,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杨荣.面向模拟IC测试的高精度数字化仪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2]朱龙飞.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3.

[3]汪天伟.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硬件电路测试板的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3.

[4]杨建军.基于嵌入式技术的集成电路测试系统软件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3.

[5]刘军.漏电保护专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6]窦艳杰.数字集成电路测试矢量输入方法研究和软件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7]周厚平.集成电路测试系统微小微电子参量校准技术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2.

[8]尹超平.基于VIIS-EM平台的虚拟数字集成电路测试仪的研制[D].吉林大学,2013.

[9]盛谐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年度总结在京召开 于燮康获得了“个人突出贡献奖”长电科技、通富微电获得了“应用工程优秀团队奖”[J].半导体.光伏行业,2011(01):56-57.

篇3

Inspiration of 2011’Beijing Student Competition on Integrated Circuit

GENG Shu-qin HOU Li-gang WANG Jin-hui PENG Xiao-hong

VLSI & System laboratory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China 100124

Abstract:Teaching 21stIntegrated circuit student is history task for teachers.Inspiration of 2011’Beijing Student Competition on Integrated Circuit is presented such as correct idea,right organize procedure,a steady preparation,corpo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company,teaching methods.The result of practice is that competition on Integrated circuit can push the procedure of cultivating of student,can push Quality Education,can advance the abil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ca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resolve problem,can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creativity,can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eam Corporation.It leads the point of teaching methods reformation.The student ability of plot and circuit design is increased.

Keywords:competition;Integrated circuit;teaching reformation

集成电路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非同寻常的角色,几乎渗透到了各行各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集成电路的制造与开发中心正逐步向我国转移。我们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集成电路的生产大国进而成为集成电路强国[1]。因此培养二十一世纪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是我们教师面临的历史任务。北京华大九天软件有限公司致力于开发自主产权的EDA软件,提供高端的SoC解决方案和一站式设计生产服务,为培养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提供了很好的软件平台。北京市2011首届“华大九天杯”大学生集成电路大赛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参与积极性。对学生来说,竞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开阔眼界、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好机会,这是任何课堂教学都无法替代的;对指导老师来说,竞赛可以促进他们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改进落后的课程体系,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切实达到面向应用、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并最终为社会提供优秀专业人才的最高教学目标[2]。实践表明,开展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竞赛,对于推进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推进素质教育、理论实践结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高校的集成电路设计课程和实践教学改革起了一定的引导作用,极大的强化了学生绘制版图和电路设计能力。本人有幸带领学生参加了此次比赛,获得了一些启示。

1.立足现实,拓宽应用

本次大赛的活动宗旨是丰富微电子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巩固和加深所学专业知识基础,推动京津地区高校微电子学专业的交流和发展,并对国产正版EDA软件的普及和应用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011年北京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大赛分成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两个级别(本科生组33个组;研究生33个组),每组3人,进行笔试和上机操作。比赛相关规则:笔试阶段,采用闭卷形式,由各参赛队员独立完成,最终成绩计入小组总分;上机操作,以小组形式参加。

2.正确的指导思想

电子学会组织的此次大学生集成电路大赛立足高,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着重基础、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的原则为大赛成功举行树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华大九天杯”集成电路大赛凝聚了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和我校学科部领导、老师及每个参赛队员的心血与汗水。在比赛的前后,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参赛获奖不是最终目的,深人持久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科技活动,培养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才是我们的努力方向。集成电路大赛引来了众多企业,他们对参赛学生的青睐,对于与学校合作的重视,也正是我们学校所渴求的。在参赛中与同行各企业充分交流,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才能更清楚市场对优秀毕业生的要求,进而能明确培养目标,并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加以渗透,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在参赛中与其他兄弟院校充分分享经验,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分析参赛中暴露的共性问题,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改进;在参赛中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在参赛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批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才是我们参加北京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竞赛的最终目的。

3.准备认真,重在过程

承办方北方工业大学周密的准备工作和热情的服务为大赛成功举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北方工业大学和华大九天公司组织的集训为成功参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学科部领导和各位老师的努力下,在实验室老师的大力协助下,在华大九天公司培训人员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组织了两个阶段的集中培训,并在培训的基础上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辅导练习,并在参赛前举行了预赛。这些环节对学生和老师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督促作用,保证了良好的训练环境,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参赛氛围。

在电子竞赛的准备过程中,适逢暑假,假期长,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暑假时间认真复习电子器件、数字电子电路、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同时,学生们还学习华大EDA软件,进行实际电路和版图绘制上机练习,培养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学风。通过竞赛准备,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竞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竞赛准备,磨合了小组间的默契配合和分工,增进了师生情谊,提高了团队作战能力。通过竞赛准备,找出了自己在知识上的不足,明确了社会的需要、工作岗位的需要和工作性质,树立了新的奋斗目标,产生了学习新的动力。

4.参赛对嵌入式系统和集成电路设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北京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竞赛对于培养学生参加实践的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团队意识有着重要作用,竞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发挥创新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并对高校集成电路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课程体系改革和学生今后工作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4.1 知识整合的系统教学思想

自从1958年基尔比发明集成电路以后,集成电路一直按照摩尔定律的预测飞速发展。面对集成电路如此迅猛的发展形势,教学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我承担《嵌入式系统》和《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课程,深深体会到微电子专业的学生学习嵌入式系统与其他专业有所区别,因为芯片的设计方向日益朝着片上系统SOC、片上可编程系统SOPC的方向发展[3]。学生不仅需要有系统的概念[4],同时需要对典型处理器体系结构有清晰的理解,在设计SOC芯片时才会有系统的设计思想[5],又会对处理器内部体系架构有清晰的概念。因此,在对微电子专业的学生讲授嵌入式系统时,要紧密结合集成电路设计的要求,结合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数字电子、模拟电子、电子器件等课程的内容,使学生不仅对处理器结构体系清楚,更熟悉各模块电路,如ALU单元电路、筒形移位器、乘法器、寄存器、SRAM、DRAM单元等等。在处理器的,培养学生系统的概念,掌握外部单元电路,如存储器单元电路、系统总线单元、SPI、IIC、UART等等接口电路,从使用者的期望角度出发,来进行芯片的设计,既是使用者,又是设计者。学生在学习集成电路设计的课程时,紧密结合嵌入式系统中的系统体系结构、结合处理器内部的体系结构,具有整体的大的系统性设计概念,整合学生对各个课程的分离的知识内容,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系统问题。通过增加实验和上机课时,提高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国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被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四段论”与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环节”所主宰,在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目标下,他们所倡导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施教程序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它的弊端,最突出的是“以教代学”的陈腐教学思想和“注入式”、“满堂灌”的落后教学方法.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决定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处的被动地位,很大程度地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成了严重的障碍[2]。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指导学生从实践和探索中通过思考获取知识,又在解决问题的探索活动中,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培养智能的最好途径。

本次竞赛上午闭卷完成理论知识的考试。本科生的上机操作内容是根据提供的状态图设计一个计数器电路,然后进行原理图的绘制,再次进行版图绘制,进而进行DRC、LVS等环节验证,并撰写设计报告。学生需要利用数字电路中所学的状态表,构造出逻辑关系式,运用卡诺图化简得到最简电路,最后再绘制单元电路,设计出具体的CMOS电路和版图,并进行验证。同时还需要构造出计数器所需的时钟电路。在上机的开始一个半小时中,指导老师可以参与指导,这样增加了比赛中老师对学生的限时指导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的竞赛,符合培养人才的现论要求。

学生基本上完成了从需求分析、电路设计、绘制电路、(仿真)、版图绘制、验证到撰写报告等环节。通过竞赛,使学生能亲自感受一个简单的集成电路设计流程,培养了学生的系统设计概念。学生从早晨9点一直进行到下午六点,在短短的一天内要完成笔试和7个小时的上机电路绘制和验证等工作,小组成员只有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种方式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锻炼了学生的毅力和体力。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可以看出,竞赛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正是以传授知识为前提,以形成技能为基点,以培养智能为重心,以全面发展人才为归宿。在《嵌入式系统》和《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中,增大课程的实验内容,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进行思考、小组讨论,经老师点拨,实现了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完成了教学任务,符合现代教育论的要求。

施教之旨,在于培养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获取新知及再创造之本领。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某一命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查阅资料,分析归纳总结,并在课堂中进行报告或实验演示。学生反映效果很好,获取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

5.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撰写学术论文

通过大赛引导大学生形成一股扎扎实实的学习和研究的风气。激发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兴趣,参与到老师平时的科研中,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并在科研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对于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引导学生撰写论文,并能在广大同学中起到表率作用。

6.结束语

培养二十一世纪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是我们教师面临的历史任务。北京市2011首届“华大九天杯”大学生集成电路大赛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参与积极性。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组织程序、踏实认真的准备工作以及大赛对校企合作、对教学改革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实践表明,开展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竞赛,对于推进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推进素质教育、理论实践结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高校的集成电路设计课程和实践教学改革起一定的引导作用,极大的强化了学生绘制版图、电路设计能力和集成电路设计思想。

参考文献

[1]甘学温,赵宝瑛等.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建英,李涛,撒晓英.抓住竞赛契机 深化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6(9):75-77.

[3]Ahmet Bindal,Sandeep Mann,Billal N.Ahmed.An Undergraduate System-on-Chip

(SoC)Course for Computer Engineering Students[J].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2005,48(2):P279-289.

[4]Lei Jing,Zixue Cheng,Junbo Wang.A Spiral Step-by-Step Educational Method for Cultivating Competent Embedded System Engineers to Meet Industry Demands[J].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1-10.

[5]Xiumin Shi,Ji Zhang,Yanbing Ju.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mbedded System Course[C].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2569-2663.

篇4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处于各专业教学的中间环节,是学生对电子线路认识和理解的基本素质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性课程。深入探讨其教学方法并有效实施,对学生掌握一定的线路知识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一直担任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与研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整体把握课程内客,并精选教学内容

要明确本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和本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在分立元件构成的电子线路和集成电路构成的电子线路上,集成电路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集成电路是在分立元件电子线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从事电子技术工作必须熟悉分立元件电子线路。所以选择授课内容时,应以分立元件构成的单元电子线路为基础,以“分立元件电路为集成电路服务”的原则来突出集成电路,为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应用集成电路打好扎实的基础。如在讲解反馈放大电路时,由结合分立元件电路转为结合集成运算放大器讲解,引入集成比较器、集成功率放大器、集成三端式稳压器等内容。结合典型电路讲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并下力气讲清楚,应贯彻“管为路用”原则,淡化半导体器件内部物理过程和集成电路的内部电路,重点讲清楚器件的外特性应用。

(二)教学应有侧重点,以应用为目的

高职教育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学内容上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主动适应社会实际需要,注重应用性、针对性。将知识点与能力点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础理论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有很强的实用性,其技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因此,授课时不能再按以前的方法讲授:先讲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外特性参数,然后分析单元电路及中规模、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内部结构,再讲元器件的具体应用。过去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偏重过细的计算,而对运用讲得偏少。特别是模拟集成电路的运用,学生毕业后工作有很难适应之感。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在细节,而忽略了整体概念,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授课时应有侧重点,着重于新的思想、方法和应用,着重于所谓粗线条分析。应与实际电路相结合,让学生对电路的应用有更清楚的认识。

(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读图训练

读图即是阅读一些典型图例,弄清其信号通道、元件作用、电路功用及一些特殊环节的工作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内容抽象,且很多概念有独立性,重复记忆少,学生难学易忘,并且往往是学完以后还不知这些知识用在何处,怎么联系。而一张综合电路图通常包含好几个单元的概念,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读懂一张图可以帮助学生把各单元的知识,甚至其他学科的知识纵向、横向地联系起来,使知识系统化。同时,读图还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分析判断能力的重要方法。实践证明,读图训练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它为教学双方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四)上课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现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上课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上课时,应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并积极思考,与教师一起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提高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讲一个新电路时,可以从一个熟知的电路人手,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形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改进、完善,从而使一个原本简单、熟悉的电路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新功能和新特点的新电路。授课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会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以后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五)让学生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篇5

电子技术课程是机电工程、计算机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但目前的电子技术教材存在知识过于强调知识的理论性而忽略学生技能培养的问题。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也应适应形势,积极改革。

1、以分立电路为基础,以集成电路为重点

电子技术大纲中提出了“以分立电路为基础,以集成电路为重点的”的指导思想,这与电子技术的发展是吻合的。集成电路是由分立电路发展而来的,没有分立电路这个“基础”,就难有集成电路这座“大厦”,而且集成电路又是整个电子技术发展方向,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几乎淘汰了分立电路。但在教材中如何去体现这个“基础”与“重点”的关系呢?

1.1对分立电路要讲基础

通过分立电路的讲述建立起基本的概念,掌握基本的理论和基本的分析方法。教材中要选准典型电路,比如单管共射放大电路,以讲清该电路的放大原理;用两个共射放大电路加中间的耦合元件,就构成了两级放大电路,以讲清耦合方式和信号的流向;加负反馈元件,则构成负反馈放大器,以讲清负反馈的概念及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加RC选频网络,成为RC振荡器,以讲清振荡的条件、振荡的频率、调频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典型电路,讲清有关概念、分析理论和分析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分析太多的电路,使学生易于接受。

1.2对集成电路要讲应用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果教材还花大篇幅去讲集成电路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规律,将会与应用脱节。目前,集成电路的产品繁多并且层出不穷,教材中实在无法一一列举,因此,对含集成电路的处理可选取典型的器件,以管脚排列—功能—应用举例为线索,同时介绍如何查手册对集成块进行替换。

2、加强数字电路的比重

数字技术发展至今,已成为最先进、最重要、最具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在教材中应加强这一部分的比重。

由于数字电路的集成化,器件和电路间的界限已变得十分模糊,而现有教材都是用大量篇幅详细介绍数字器件的内部构成、工作原理,于是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劲,学完之后不仅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而且在后续专业课中也糊里糊涂。但也不能只讲数字器件的使用情况,更不能使其成为产品说明书。因此,应对教材的数字电路部分作大胆的改革。

2.1以数字部件为基础,讲清其逻辑功能及工作特点

目前的教材基本是以设计思路—内部结构—功能—特点为线索,这样存在两个缺陷:一是费力不讨好,费很大劲去讲内部电路,学生反而掌握不住重点;二是与实际应用存在差距。其实,像全加器、译码器、计数器、触发器等,以符号———功能———特点———芯片———应用为线索,不涉及内部结构和原理,强调外引线的连接及使用,这样,教材更具实际意义。

2.2以数字部件的应用为重点

把数字电路各部件搭接起来构成某种应用,比如由触发器搭成计数器,使学生不再认为这些部件是一些毫不相干的集成块,而是可以灵活搭接的活生生的功能电路,从而打开了一扇知识变能力的窗户,为学生今天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做一些准备。

讲述数字部件的应用可以选取典型的实验课题,比如:实验中有红、黄两个故障指示灯,用来表示三台设备的工作情况。当只有一台设备有故障时,黄灯亮;若有两台设备同时产生故障时,红灯亮;只有当三台设备都产生故障时,才会使红灯和黄灯都亮。实验可以分别用门电路、全加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等来实现,用不同的器件来实现相同的课题,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在这种应用中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会各种数字部件的功能和应用。

3、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加强实践性

为了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

3.1适当降低理论深度

如何把握理论深度,现时尚未有明确的定论或指导性文件。那种为了降低理论深度而把教材变成产品说明书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1)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要保证,不然就无以保证教育部关于“重基础”的目标。(2)以定性分析代替定量计算。操作型人才要区别于设计创造性的人才;而电子技术作为技术课程,计算的结果只是作为参考值,而应更注重的是在实践过程的调试。(3)避繁就简,去掉不必要的内部分析。因为在使用集成块时不需关心该集成块内部是如何工作的;而且集成电路实现了材料、元件、电路和系统的统一,元件与电路的关系已经不再适用。

篇6

21世纪以来,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是信息产业的重要基础,而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又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核心技术。因此,对集成电路工艺的优化和创新就成为提高信息产业综合实力,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尽管我国微电子技术不断进步,但与微电子技术发达的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要实现由集成电路生产制造大国向集成电路研发强国的转变,就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高质量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技术人才[1],这也正是《集成电路工艺原理》这门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

然而,目前《集成电路工艺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2],[3],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该课程存在内容陈旧、知识点离散、概念抽象、目标不明确等不足[4]。同时,由于大部分普通高校没有足够的实验设备和模拟仿真实验平台,无法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工艺仪器的操作,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严重脱钩,甚至失去学习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为此,依据我院微电子专业本科生的教学情况,我详细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方案。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现有的教学内容往往采用先分别独立讲授单项加工工艺,待所有工艺全部讲授完毕,再综合利用所有工艺演示制作CMOS集成电路芯片的流程。这种教学模式会造成学生在前期的理论学习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无法掌握单项工艺在芯片加工中的作用,不能与实际器件加工进行对应,造成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严重错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知识衔接性差。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集成电路工艺的物理基础和基本原理,它涉及热学、原子物理学、半导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化学、流体力学等基础学科,然而,大部分学生并未系统地学习过譬如等离子体物理、流体力学等课程,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学内容跨越性大的问题,无法实现知识的正常衔接,致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物理过程难以理解,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程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由于该课程的基本概念、物理原理和物理过程多而繁杂,再加上各种不同工艺之间的配合与衔接,导致内容抽象难懂。教师在课堂上按照常规讲法,费时费力,学生对所讲内容仍无法彻底理解,难以完成知识的迁移。

4.教学资源匮乏。现有教材中严重缺乏集成电路加工方法的可视化资料,大量使用文字叙述描述物理过程和工艺流程,致使课程讲授枯燥乏味,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教学内容,很难产生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在现有集成电路工艺原理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为了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要求,我们必须逐步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5],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开创未来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

为了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思路[6],构建“先整体、后部分;先目标、后工艺”的教学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抛弃了传统的教学内容编排方式,提出了整个课程主要围绕一个通用、典型的集成电路芯片的加工和制备展开,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给出典型器件的模型,分析其各部分的材料和结构,明确器件的不同组成部分并进行归类,依据器件加工的先后顺序,然后模块化讲授器件每部分的加工方法、工艺原理和加工流程,逐步完成集成电路的全部制作,进而完成整个课程内容的讲授。这样就能用一条主线串起每块学习内容,使学生明确每种工艺的原理、流程和用途,做到有的放矢,并能与实际应用较好地融合在一起,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1.教材的选择

集成电路工艺的发展遵循摩尔定律,随着理论的深入和技术的革新,现有的大部分《集成电路工艺原理》教材显得陈旧、落后,无法适应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的需求。

为此,本课程的教材最好采用现有经典教材和前沿科学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式,现有经典教材有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微电子制造科学原理与工程技术》[3]和北京大学的《硅集成电路工艺基础》[7]等,这些教材内容全面,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集成电路加工方法,而且原理讲解深入透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这些教材知识结构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编排,所以要打破这种思维的束缚,设计出一个具有代表性器件的加工过程,然后把教材中的工艺原理、工艺流程融入器件的加工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照搬书本上的知识内容,需要根据课程的新设计方案重新整合讲义。同时还应该注意,为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还应该摘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最新前沿成果,不仅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具有完整性,而且能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创造性。

2.教学内容的选取

依据课程“先整体、后部分;先目标、后工艺”的教学思路,采用“范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九大知识模块:典型CMOS器件、外延、氧化、扩散、离子注入、物理气相淀积、化学气相淀积、光刻与刻蚀、隔离与互联。首先,通过一个典型CMOS器件的结构分析,获得制作一个芯片所需的材料与结构,然后简要给出不同材料和结构的加工方法,让学生对课程整体内容有宏观把握,初步了解每种工艺的基本功能。其次按照器件加工的顺序,对不同工艺分别从发展历史、工艺原理、工艺流程、工艺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使学生对工艺原理深入理解,工艺流程熟练掌握,最后完成整个器件的制作。

3.教学内容的组织

对每部分教学内容要坚持“基础知识衔接、主流工艺突出、淘汰工艺删减、最新工艺提及”的原则。由于本课程以工艺的物理基础和基本原理为重点内容,这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掌握其工艺原理,需要适当地补充一些课程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主流工艺是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对原理、流程、性能、使用范围等深入理解,熟练掌握。因此,这部分内容要进行详细讲解。淘汰工艺是本课程的了解内容,目前淘汰工艺在现有教材中占据的篇幅和课时还比较多,且有喧宾夺主之势,为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集成电路工艺的发展历史,需要进行适当的概括压缩或删减处理。最新工艺是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内容,为了扩充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应该适当地补充一些新型工艺技术,为学生将来进一步研究深造奠定基础。

四、结语

《集成电路工艺原理》是微电子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和基本原理。只有通过精心选择优秀教材,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彭英才.兼谈《集成电路工艺原理》课的教学体会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3(50).

[2]李尊朝.集成电路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

[3]李琦,赵秋明,段吉海.工程教育背景下“集成电路工艺”的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

[4]邵春声.浅谈《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23).

篇7

引言

自然界中有各种变化的物理量,经过研究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总结起来就是两类。其中一种是时间和数值的连续变化,比如收音机和电视机接收的信号,在正常情况下这些信号都是连续变化的,一般不会出现急剧的变化。这种被称之为模拟量物理量,模拟量的信号就是模拟信号,语音信号和模拟信号等同于正弦波信号,传送模拟信号的电路叫做模拟电路。

1.数字信号和数字电路的概念

一种是在时间和数值上的断续变化,这就是说数字信号的变化是不连续的,就好比工厂库房的元器件数量或者站在操场上的人,它们的数量增减变化都是1的整倍数,因为小于1是没有物理意义的。这种物理量就是数字量,代表数字量的信号就是数字信号,最典型的数字信号就是方波信号。数字信号也被称为脉冲信号或者离散信号,常规意义上的数字信号就是电位型和脉冲型这两种,它在两个稳定的状态之间作跳跃式变化,可以利用电位型表示法中的1和0表示电位信号,而脉冲型表示法就是用数字1和0表示是否存在脉冲[1]。产生、传送和存储数字信号的电路称之为数字电路,数字电路包括数字电路和脉冲电路两大类,而脉冲电路主要是研究脉冲信号的产生和变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字信号也是属于电信号,但是这种信号的电压只有两种跳动变化,就是高电压和低电压,至于两种电压的具体数值要依据电路规定,高电压一般是和供电电压相等,低电压就表示0.如果一个电路的信号满足这些特征就是数字电路。

2.数字电路的类型和特点

2.1数字电路的类别

(1)根据结构可分为立元件电路和集成电路,用导线把每个基本元器件(电阻、二极管和场效应管等)连接起来的电路就是分立元电路,把每个元器件的连线制作在一块基片上再封装提供给用户。用户使用时通过外管脚利用电路就是集成电路,集成电路爱在那后基本元器件的数量可以分成不同规模的集成电路,每一块电路大约包含100个以内的元器件就是小规模的集成电路,比如集成触发器或者逻辑门电路等;每一块电路包含100以上1000以下个元器件就是中规模的集成电路,比如计算机、寄存器和编码器等;每一块电路包含1000以上10000以下个元器件就是大规模集成电路,比如中央控制器、存储器和串联接口电路等;每一块电路包含10000个以上的元器件就是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就是其中的典型[2]。(2)根据半导体器件构成可分为单极电路和双极电路,内部有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器件就是双极半导体器件。双极集成电路的基本器件是双极性管,比如TTL电路和ECL电路;同理,单极性集成电路的基本器件就是单极性管,比如PMOS电路和CMOS电路。(3)根据记忆功能电路课分为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的输出不仅仅是由当前的电路输入决定的,还与电路之前的状态有关,比如计算器和触发器等等,这些集成电路都是时序电路,它们拥有过去的输入记忆[3]。组合逻辑电路则与电路过去的状态没有关系,譬如编码器、译码器和数据选择器等器件都没有过去的输入记忆。如下图就是数字电路的实际运用案例。

2.2数字电路的特点

与模拟电路相比,数字电路主要有这些优点:(1)数字电路不仅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还可以完成是与非的逻辑运算,这是控制系统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数字电路还有另一个称呼——数字逻辑电路;(2)不论是数字运算还是逻辑运算,数字电路的代码只有0和1这两种,电路的基本单元也比较简单,这样在批量生产电路的时候就会方便很多。随着工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批量生产的成本也会更低,更容易操作;(3)数字电路只有高低两种电平信号,所以半导体数字电路一般只有导通和截止这两种状态,而且功能消耗量低,抗干扰性强,稳定性和可靠性都比较高;(4)数字电路可以对数字信号进行加密处理,这样在传输信号时就不会出现被盗取的情况,从而造成经济损失;(5)数字集成电路组成的数字电路系统具有通用型的特点,也就是说数字电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可以运用于多个领域和行业[4]。

3.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数字电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在数字信号中通常是采用数字1和0来表示电平信号和脉冲信号,按照数字电路结构可以分为分立电路和集成电路,按照半导体器件可分为单极性电路和双极性电路,按照记忆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时序逻辑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数字电路具有稳定性、可靠性和保密性等优点,因此可以进行批量成产。但是数字电路设计会受到数字信号的影响,从而降低整个系统的性能,因此对数字信号和数字电路进行分析非常重要,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确保系统稳定地工作。

参考文献

[1]金鑫.数字电子技术中的数字信号和数字电路[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5(15):55-56.

[2]吴婷婷.数字电子技术中的数字信号和数字电路[J].通讯世界,2015,5(23):55-56.

篇8

中图分类号:TN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06-02

1958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的基尔比发明了第一块集成电路,随着半导体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的规模可以达上亿个晶体管。集成电路具有速度快、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汽车、医疗设备、手机和其他消费电子,其2012年集成电路设计市场应用结构如图1所示。

自2006年以来,我国集成电路的产值为126亿美元,占全球产业总产值的5.1%,2013年我国集成电路的产值为405亿美元,占全球产业总产值的13.3%。2006年到2013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8%,远超过全球集成电路产业整体增速。我国集成电路行业的产值如表1所示。

近年来,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发展迅速,因此对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的需求剧增。为了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国家在高校内大力推广集成电路设计相关的课程,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人才缺口减小,但是还是不能满足国内对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实际数量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加快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的的培养,本文针对《数字集成电路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教学的现状,探索出集成电路设计的教学改革。

一、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原理教学中的现状

集成电路设计相对于以分立器件设计的传统的电子类专业而言,偏向于系统级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因此,微电子专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的学生注重设计方法的形成,避免只懂理论、不懂设计的现象。即使学生掌握了设计的方法,能够进行一些小规模的集成电路设计,但是设计出来的产品不能用,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这就成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原理面临的问题。

二、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原理教学改善的方法

(1)针对上述的问题,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化教学来解决数字集成电路设计中只懂理论、不懂设计的现状。注重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原理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内部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将一个项目拆分成几个小项目,使学生在项目中逐渐加深了对知识点理解,并且将课程的主要内容相互衔接与融合,形成完整的集成电路设计概念。学生分成5-8人一组,通过小组的方式加强了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让学生更有责任感和成就感。学生应用相关的EDA软件来完成项目的设计,能够掌握硬件描述语言、综合应用等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工具。

(2)通过PDCA戴明环的方式改善了集成电路设计的产品可用度不高的问题。在集成电路设计过程中,通过跟踪课内外学生设计中反应的问题,对项目难易度的进行调整,提高学生计划、分析、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结合新的技术或者领域,对项目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PDCA戴明环的方式来持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其满足社会对数字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的需求。PDCA戴明环如图2所示。

(3)开展校企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发展。这种方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所需要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也能够让学校和企业形成无缝对接。

三、小结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的发展,更多的设计工具和设计方法出现,因此,使用最新的设计工具,合理设置《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原理》的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对《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的探索,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采理论课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协作能力,使学生理论与实践都能够满足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殷树娟,齐巨杰. 集成电路设计的本科教学现状及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4):64-65.

篇9

本文结合Fairchild公司设计的系列产品,对混合集成电路DC/DC变换器的设计原理、性能及应用等进行了分析研究。

混合集成电路DC/DC变换器的集成化设计方案

根据用户需求和设计的目的不同,Fairchild公司推出的混合集成电路DC/DC变换器主要采用两种设计方案。而每一种设计方案,电路的设计上又有细微的差,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1 混合集成电路DC/De变换器设计方案1

在混合集成电路DC/DC变换器中,内部电路集成了控制器、驱动器和MOSFE了等三种离散器件。对于每一类产品,其内部电路设计采用的离散器件可以包括三种离散器件中的全部或部分,具体的设计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混合集成电路DC/DC变换器设计方案l的电路原理如图1所示。

从混合集成电路DC/DC变换器设计原理图可以看出,该电路中主要包括控制器、驱动器和MOSFE了等有源器件模块。在实际使用时,电源输出端需要外接电感、电容等器件对输出电压信号进行滤波,同时,输出的电压信号需要接到电路的反馈引脚上,以保证电路的正常工作。

采用本方案设计的混合集成电路DC/DC变换器含有控制器、驱动器和MOSFE了等有源器件,其整机效率可以高达95%,电源变换系统性能高,相对于标准模块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采用本方案设计的混合集成电路DC/DC变换器产品有FAN5029、FAN5069等。器件寄生效应低,输出电压纹波低,温度范围宽。

2 混合集成电路DC/DC变换器设计方案2

混合集成电路DC/DC变换器设计方案2是在一片混合集成电路DC/DC的设计中采用了两片专用或优化了MOSFET的同步BU CK电源转换拓扑结构,其电路原理如图2所示。

采用方案2设计的混合集成电路DC/DC变换器中,两个MOSFET器件具有互补的作用,以降低开关损耗,而这两个器件的设计位置可根据设计者的实际需要进行布局。该芯片还内置直通保护电路,可以有效防止电路上下桥臂的直通,大大地提高了电路的可靠性。在驱动电路设计部分,不仅比常规的电源变换设计增加了驱动能力,减少MOSFET的开通关断损耗,还把Boost-trap二极管也集成在芯片内部,以简化外部用户系统电路的设计。

DC/DC变换器的电压输出端需要外接电感和电容,对输出电压信号进行滤波,以满足用户系统电路的需要。变换器输出的电压信号需要接到芯片的反馈引脚上,以保证电路的正常工作。

采用此方案设计的混合集成电路DC/DC变换器产品有FDMF6700、FDMF8700等。器件中采用驱动集成电路加两个功率MOSFE了的设计方法,寄生效应极低,输出电压纹波低,工作温度范围宽,且节省了大量的板空间。

接口设计

采用Fairchild公司DC/DC变换器方案设计的电源变换器具有较大的电压输入范围,可根据需要在3.3~24V之间调整,该公司DC/DC变换器的输出电流可达到30A,输出电压范围根据需要可设计为高到输入电压的90%或低到O.8V。

Fairchild公司的DC/DC变换器除了基本的电压输入、输出端口外,一般还有HDRV(上桥臂MOSFET驱动引脚)、LDRV(下桥臂MOSFET驱动引脚)、GLDO(门驱动信号引脚)、DISB(禁止信号引脚)、PWM(脉宽调制信号引脚)、BOOT(反馈信号引脚)等信号端口,具体到各型器件则会有微小的差异。

功耗情况

消费类电子产品由于使用环境以及自身条件的限制,用户对所选用器件的功耗要求非常苛刻,尤其是电源变换器等便携式设备。

以Fairchild公司的产品为例,其混合集成电路DC/DC变换器采用集成化方案设计,并力求减小MOSFET的开通关断损耗,整机效率可高达95%。由于该变换器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因此内部电路热损耗低,在实际使用中只需要使用较小的散热器或不用散热器,从而可以降低系统电路的总体设计成本。

封装形式与尺寸

由于数码相机、摄像设备、媒体播放器、桌面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外型力求小巧,因此这类产品对内部电路设计中器件的选用也同样要求小巧而高效。

很多电源公司都采用了更小更薄的封装形式,以节省系统电路的设计空间。如Fairchild公司的FAN5069采用了SSOP-16封装形式,尺寸仅为1.1mm×5mm×6.4mm,FDMF8700采用SMD封装形式,尺寸仅为O.8mm×8mm×8mm。

混合集成电路DC/DC变换器的在系统应用

混合集成电路DC/DC变换器在系统电路中应用时,需要提供必要的外接器件和控制信号。

在变换器的输入端,需要输入合适的控制信号及直流电压,以保证电路内部的各分离器件按设计的意图工作。同时,为了滤除输入电压信号上的噪声,建议在输入电压和地之间接入旁路电容,其容值应大于1μF。

在变换器的电压输出端需要接入合适参数的电感、电容,以滤除输出电压上的噪声。混合集成电路的输出电压需要通过自举电容接到电路的反馈引脚,以保证电路能够正常工作。

混合集成电路FDMF8700为Fairchild公司推出的采用混合集成电路设计方案2的一种产品,其特点有:输入电压典型值12V,开关频率最大可达500kHz,输出电流最大可达30A,器件内在的适应性门驱动,内部集成的自举二极管,器件最高效率大干90%,低压锁定,输出电压可禁止,采用微型SMD封装形式,产品制造使用无铅材料。FDMF8700电源变换器的典型应用电路如图3所示。

图3的电路中,DISB端为输出禁止信号,可以方便地开关整个电源。PWM端为脉宽调制信号,用来驱动上桥臂和下桥臂的MOSFET,VIN和VCIN端为输入电压信号,VOUT端为输出电压信号,输出电压通过自举电容CBOOT反馈到变换器的BOOT端。详细电路设计请参照该芯片的技术说明书。

上图应用电路中输入信号和各外接器件参数的选取可根据用户实际需要来具体确定。

结语

篇10

0 前言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的需求激增。我国高校开设集成电路设计课程的相关专业,每年毕业的人数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因此加大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是各大高校的当务之急。针对这种市场需求,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方向致力于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1]。

针对集成电路设计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包括理论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旨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现已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改革以集成电路设计流程为主线,通过对主流集成电路开发工具Tanner Pro EDA设计工具的学习和使用,让学生掌握现代设计思想和方法,理论与实践并重,熟悉从系统建模到芯片版图设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具备从简单的电路设计到复杂电子系统设计的能力,具备进行集成电路设计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

1 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集成电路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制造工艺、半导体器件原理、模拟电路设计、数字电路设计、版图设计及Tanner EDA工具等内容,涉及到集成电路从选材到制造的不同阶段。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板书教学,但由于课程所具有的独特性,在介绍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工艺时,主要靠教师的描述,不直观形象,因此引进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结合板书教学,以图片形式展现各种形态的半导体材料,以动画的形式播放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流程,每一种基本电路结构都给出其典型的版图照片,使学生对集成电路建立直观的感性认识,充分激发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 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依托主流的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平台,让学生初步掌握集成电路设计流程和基本的集成电路设计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提前编好实验指导书,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一步步来完成实验。传统的实验方式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加上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对集成电路设计的概念和流程比较模糊,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实践环节采用与企业密切相关的工程项目来完成。项目化实践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合作意识。

实践环节选取CMOS带隙基准电压源作为本次实践教学的项目。该项目来源于企业,是数模转换器和模数转换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模块。本项目从电路设计、电路仿真、版图设计、版图验证等流程对学生做全面的训练,使学生对集成电路设计流程有深刻的认识。学生要理解CMOS带隙基准电压源的原理,参与到整个设计过程中,对整个电路进行仿真测试,验证其功能的正确性,然后进行各个元件的设计及布局布线,最后对版图进行了规则检查和一致性检查,完成整个电路的版图设计和版图原理图比对,生成GDS II文件用于后续流片[2]。

CMOS带隙基准电压源设计项目可分为四个部分启动电路、提供偏置电路、运算放大器和带隙基准的核心电路部分。电路设计可由以下步骤来完成:

1)子功能块电路设计及仿真;

2)整体电路参数调整及优化;

3)基本元器件NMOS/PMOS的版图;

4)基本单元与电路的版图;

5)子功能块版图设计和整体版图设计;

6)电路设计与版图设计比对。

在整个项目化教学过程,参照企业项目合作模式将学生分为4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部分电路设计及版图设计,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专业能力较强且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对小组进行管理。这样做可以在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以学生探索和讨论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给学生合理的建议,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项目完成后,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3 教学改革效果与创新

理论教学改革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结合板书教学,对集成电路材料和工艺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学生的课堂效率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融洽。实践环节改革通过项目化教学方式,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设计目标明确,在设计过程中学会了查找文献资料,学会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时项目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对集成电路的设计特点及设计流程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对元件的版图设计流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但要达到较高的设计水平,设计出性能良好的器件,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3]。

4 存在问题及今后改进方向

集成电路设计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微电子技术发展速度很快,最新的行业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较少;学生实践能力不高,动手能力不强。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引进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和(下转第220页)(上接第235页)技术,使学生能够及时接触到行业前沿知识,增加与企业的合作;

2)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建立一个开放的实验室供学生在课余时间自由使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且鼓励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研项目当中。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49-03

一、引言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是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国务院于2000年6月25日颁发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18号)》,大力支持和鼓励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迅猛,伴随着国内集成电路的发展,对集成电路设计相关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教育部于2003年开始批准设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目录外本科专业,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调整为特设专业,以适应国内对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人才的迫切需求,截止2014年,全国已有28所高校设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专业。国务院于2011年1月28日颁发了《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新18号)》,要求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集成电路设计相关专业建设,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加强专业师资队伍、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涉及的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是一个工程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本科专业。集成电路领域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人才质量普遍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加强人才培养,着力发展芯片设计业,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进一步指出,要着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因此,研究适合本专业的理论与实践并重融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型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集成电路是推动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由于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领域发展迅速且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多学科交叉融合,毕业生就业具有国际性,要求教学体系和实践平台建设必须跟上最新的产业需求,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创新型人才。在进行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时我们需要紧紧抓住以下几点。

1.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是新兴专业,国内还没有形成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规范,目前国内各高校该专业的教学计划是从国外或者相关专业延伸来的,系统性、完备性差,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是一个涵盖通信、计算机、集成电路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因此要利用综合性学科知识为该类人才的素质培养服务,从注重单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转变到注重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3.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是国家特设专业,根据高校自身办学特色和市场需求设置的专业,需要针对企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将企业需求融入课程体系,与企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建立核心课程体系,实时调整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4.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不仅要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基础,而且要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需要建立一种基于项目驱动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四年工程实践训练不断线,逐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按照通信、计算机和集成电路融合发展的科学规律,结合我校学科专业优势特色,确立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之一,只有培养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集成电路产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是最能体现科技进步对创新型国家贡献率的行业。

因此,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信息领域发展需要,掌握宽广的人文知识、坚实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自主学习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领域前沿理论和技术的能力,能在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实现、应用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全面实现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人才培养规格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是一个涵盖通信、计算机、集成电路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如图1所示。其中,图1中①就是通信算法(应用)的直接IC(实现)化的ASIC、FPGA电路或者可重构电路;②就是算法(应用)的指令集合(体系结构)化的目标程序;③就是指令集合(体系结构)的IC(实现)化的处理器;④就是集成电路技术发展推动的先进处理器。

根据多学科融合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定了本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如下。

1.知识结构要求。(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知识、电路与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良好的外语基础。(2)具有通信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信号处理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3)掌握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工程理论。(4)掌握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

2.能力结构要求。(1)具有使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进行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设计的能力。(2)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具有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4)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同工作与组织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素养、身心素质。(2)具有奉献精神、人际交往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3)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科学的工程实践方法。(4)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求实创新意识。

(三)课程体系

集成电路系统设计涵盖“系统设计、逻辑设计、电路设计、版图设计”四个设计层次,课程体系应覆盖四个设计层次需要的所有知识点,各知识点之间要具有连贯性、系统性和完备性。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嵌入式系统设计能力、集成电路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新兴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包含通信、计算机和集成电路的相关知识点,各知识点之间要具有交叉融合性。集成电路系统设计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学科领域,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课程体系应该体现先进性,使得学生能够接近先进的技术前沿,同时课程体系中也应该包含一些面向企业的工程设计与实践的实用性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因此,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特点以及课程体系的连贯性、系统性、完备性、融合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结合我校自身优势特色,构建了如下页图2所示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理论与实践并重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集中实践环节为支撑,核心课程为基础,一组集中实践环节和核心课程培养一种能力。同时,设置综合素质教育模块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模块,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

课程体系主要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嵌入式系统设计能力、集成电路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分学年重点培养。第一学年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学年主要培养学生的电子技术应用能力,第三学年主要培养学生的嵌入式系统设计能力和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第四学年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通过设置“数字集成电路”、“混合信号集成电路”、“嵌入式系统”三个方向课程模块,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通过嵌入式系统设计能力、集成电路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集中实践环节和核心课程设置,将集成电路设计与通信/计算机相结合,体现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性。将集成电路系统设计层次中的“系统设计”贯穿于工程创新能力、嵌入式系统设计能力培养,“逻辑设计”体现在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中,通过“电路设计”与“版图设计”实现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的培养,实现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通过教学内容的组织实现知识的连贯性。

课程体系设置了一系列集中实践环节和独立设课实验(集成电路EDA技术实验、微处理器设计实践)以及课内实验,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将软件无线电(SDR)系统(包括算法、体系结构、集成电路)设计与实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实现四年工程实践训练不断线,体现课程体系的工程性和实践性。同时通过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核心器件――SDR系统处理芯片设计为牵引,设置通信集成电路系统工程设计与实践相关课程,采用世界主流EDA厂家先进EDA工具完成集成电路EDA技术实验以及集成电路系统设计,实现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四)教学内容组织思路

以“高级语言程序汇编语言程序机器指令序列计算机组成(CPU、存储器、输入输出、数据通路与控制单元)计算机部件设计计算机部件(FPGA和专用集成电路)实现整机(FPGA或专用集成电路)实现面向通信、信号处理领域系统(嵌入式系统、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嵌入式系统设计能力、集成电路设计能力。通过通信集成电路系统工程设计与实践(包括数字集成电路工程设计与实践、嵌入式SoC工程设计与实践、模拟集成电路工程设计与实践等),将软件无线电(SDR)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科研项目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贯彻我校“教研统一”办学理念,突显我校信息通信行业优势特色,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四、结论

课程体系设置是专业建设中的关键核心问题,对人才的培养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充分考虑了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结合我校本专业在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专用处理系统设计方面的优势特色,形成了通信、计算机与集成电路设计相结合、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集成电路设计和嵌入式系统设计融合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集成电路设计与嵌入式系统设计(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微系统设计)能力,通过面向通信领域的集成电路与嵌入式系统工程设计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