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

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13 09:46: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

篇1

大家普遍认为,医院等级越高医院就越好。怎么个好法?设备好,接近国际高精尖;医生级别高,教授、研究员、博士多;科室部门多而全,分科细,什么病都能查、都能治,什么病都不需转院,都有较高标准。因此,有病都愿去三级甲等医院看。

基于这种认识,于是造成了大医院拥挤、中小医院冷落的局面。大医院病人太多,每个病人看病时间只有几分钟,不得细查、细想、细谈,服务质量下降;小医院看不到病人,缺乏实践,诊疗水平也得不到提高。其结果,是整体医疗水平的普遍下降。

其实,医院划分等级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分工,合理分散病人,方便病人,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医学进步。由于宣传不到位,老百姓只是片面认为等级高就是好,不理解低等级医院的作用与优越性。

大医院的突出优越性就是检查手段高精尖、专科细而全,各专业都有著名专家。但是,一般大医院不设“全科专业”,国内外都没有以诊治普通常见病著名的大医院。负责非专业疾病的,只能多靠(三年以下)尚未固定专业的医生,因此看非专业性的常见病,大医院并无优势;其诊疗水平,大医院不见得比小医院更高。而事实上,病人一般患得最多的是常见病,小医院常看常见病的医生对常见病当然更为熟悉。什么病看不了的或需特殊设备、特殊处理的,该转到哪个专科、哪个医院,小医院的医生也比老百姓知道的要多且准确。而一般生病到了大医院,由于分科太细,不知该挂哪一科,预检分科的护士又不经检查,一般也不如小医院医生分得准确。号挂得不对,反而误事。通常来讲,专业专科越强的医院,处理普通常见病的力量越弱。小病到大医院反而受不到重视。更有甚者,病人挂了某专科号,该专科就有责任对与本科可能混淆的疾病逐个排除,于是作了很多检查,花了很多钱,耽误很多时间,最后结论是“未见本科病变”,另请高明。而有的病人还很满意,认为大医院就是懂得多、设备全、查得细。实际上掩盖了“无知”的浪费,加重了看病难与看病贵。

小医院分科少、医生少,什么病都看,管的范围小,往往对病人的情况了解,也容易联系。因此,明智的做法是,一般的病,应该先找熟悉的社区医院、诊所诊治。

2.医生的职称越高,并不意味着对你的病更有利。

医生的职称级别越高当然应该是学问越大,但并不等于对你的病更有利。专家越专,对非专业越生疏,因为他很少需要过问。他能解决一般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却对一般人常需解决的问题反而不熟练。

教授的职务是教学第一,今天有课可以理直气壮地停门诊。他的工作重点是教学与科研,而高级课程涉及面很窄。看病对口时他是专家,知识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而课题以外的知识最多不过保留他做教授以前的水平。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却是代表医疗经验与水平(执行偏差与流弊例外)。然而在大医院,也反映出对常见病的不重视。比如急性阑尾炎为一二年住院医生的重点手术,三四年住院医师常为指导医生,年资再高者一般就不再过问了。因此,主任医师在阑尾炎手术的知识与经验,也基本上停留在三年住院医水平。在这点上,大医院主任医师反不如做了几十年阑尾的基层医师熟练。医学进步飞速,心脏都可以换一个,而阑尾炎诊疗200年来基本还是老办法。伤风感冒的诊疗历史更长,专家教授与老百姓同样承受几百年不变的痛苦。

职称高低是医疗水平的标志之一,但更重要的还要看其治病的态度与责任心。找熟悉的医生更为重要,而大医院看病的医生频繁换人,很难熟悉,更难交朋友。而托人找专家教授,往往是客客气气、不敢深谈,还要顾虑如何送红包。我曾在工作中发现,有很多病人愿找一位在门诊的见习医生看病,一了解,他待病人热情诚恳,还耐心地与病人分析病情,或陪着病人找对口教授请教核定。他的医疗水平因此得以提高,病人因此得到实惠。由此看来,从实习生到专家教授在医疗工作中,各有所用。就医者不可迷信专家、盲目追求专家,找到最适合于治疗自己疾病的医生,就是最好的医生。

3.全科医生的作用将日益彰显突出

过去,医生治百病,不分科,可称最原始的“全科医师”。后来,随着医学发展,分成了内科与外科。内科内服汤药调理内脏功能;外科外治创伤疮疡。现代医学几百年来分为内、外、妇、儿及五官各科。20世纪科学进步飞快,上述各科又各自发展十种以上的“子科”,并且又有各自配合的辅助科室或基础科室。一个大医院不下百余分科,各科之间常常互不了解。医学生在校虽然各科都学,但毕业后只专一个小分科,看病面很窄。在这种复杂过细的分科医院里,一般患病常不知挂哪科的号,车祸急诊也不知该哪科收治。于是现代“全科医生”应运而生,也成了一个专业的医学分科。

全科医师主要任务是在不需住院、不需复杂设备,不需特殊护理的条件下:①诊治常见小伤小病(特别是分科不清、专业性不强的病)。②持续治疗和随诊某些需长期疗养的慢性病。③对急重症做初步判断轻重缓急,介绍分科,并做初步处理与建议。

“全科”这是一个需要专门培训与钻研的重要专业,“全科医生”需要懂得各科知识,必须能做到:①在诊室中甚至病人家中熟练的治疗常见的本科疾病;②了解各专业疾病的一线知识,并与各专业医院、医师有广泛联系;③为了解答病人的咨询,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并要了解医学进展,注意报刊、媒体医学报道与广告宣传。只有为病人解决的问题越多,就越能得到病人信任和依靠。

“全科医师”专业在国外多为开业医师承担,可由病人随叫随到,也可在社区诊所定时应诊及接应咨询。我国近年来已开始重视全科医师的培养,这无疑对目前这种医学分科过多过细的现状注入了新的活力,将成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

《大众医学》温情提示:如何做一个聪明的病人?

1. 小毛小病,到候诊时间短、能够与你充分交流的地段医院、诊所或大中型医院的普通门诊就诊。

2. 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可到离家近的社区医院开药。

3. 与社区的全科医生加强联系,交几个医生朋友。

篇2

1 简要回顾

上世纪80年代,我省推拿人才稀缺,福建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的推拿专业1985年才开始招收第一届大专班学生。当时,我省第一届推拿学会主任委员杨希贤老先生带领全省同道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杨老先生为原福建省人民医院推拿科主任、推拿主任医师,第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杨主任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还亲自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推拿医史文献研究,在全国推拿界颇有影响。他还参加了《推拿大成》一书的编写,可惜还没等到书正式出版,他老人家于90年代初过世,他的离去对福建省的推拿事业是个重大损失,我省推拿界在全国沉寂了十多年。

进入21世纪,福建省推拿事业在第五届推拿学会主任委员王诗忠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发展迅速,王主任充分利用学会的平台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学习班,为省内同道和国内外专家的交流学习牵线搭桥,凝聚了我省推拿界的人心、力量。推拿学会的委员从2003年的30余人发展到目前的70多人,具有副高职称的学会委员从1~2个发展到目前的10多个,学历结构从原来的本科学历都很少发展到现在博士学历有2个、硕士近20人,本科学历占半数以上。人才队伍的成长是推拿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推拿学科带头人王诗忠主任医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扩大了我省推拿学科在全国的影响,为推拿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发展现状

2.1 临床

众所周知,推拿科在很多综合性大医院中多半是辅助小科室,甚至一些西医医院中根本就不开设推拿科,即使在中医院,推拿科的地位也不高。但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开始真正重视中医的发展,福建省的推拿界同道抓住机遇,努力拼搏,已经让我省的推拿事业上了一个台阶。首先,十一五期间,我省推拿界有了第一个国家级重点专科,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于2007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病“颈椎病”建设单位,参加的主攻病种颈椎病诊疗方案的梳理在2008年国家中管局组织的专家审核中被评优,同期全国推拿协作组有16家单位,评优的只有三家。这也标志着我省推拿临床水平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除了国家级重点专科,还有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如泉州正骨医院推拿科、武平县中医院推拿科、沙县中医院推拿科,而在十一五期间,我省更有邵武市人民医院推拿科等24家国家级、省级特色专科建设单位,这些建设单位多分布在县级中医院,大多以推拿科人员为主要骨干,以颈、腰椎病为主要优势病种。这种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作为优势病种研究,符合临床需求,将促进推拿学科快速发展。目前福建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已指定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作为牵头指导单位,负责指导24家特色专科进行推拿为主中医药技术防治颈腰椎病的建设,相信这24家特色专科的建设将进一步扩大推拿专业在社会百姓中的影响,进一步推动福建省推拿事业向前发展。

2.2 教学

福建中医学院《推拿学》主干课程创建于1985年,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目前涉及中医系、护理系、中西医结合专业、骨伤专业、康复、美容专业、五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近10个专业的《推拿学》教学,为了适应社会对针灸推拿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国家教育部门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从1993年9月开始将原有的针灸专业(本科五年)和康复推拿专业(专科三年)重组整合为现在的针灸推拿专业(本科五年)。随着学科建设的日臻成熟,1998年开始上硕士研究生课程,200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为适应教学需要,将推拿教研室分成两个部分,即针推系推拿基础教研室和附属医院临床推拿教研室,共同承担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推拿学科基础教研室包含推拿基础学、推拿手法学、功法学、推拿学、小儿推拿学、整脊推拿学六门课程,其中推拿手法学是院优秀课程,推拿学是院精品课程。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中医高等教育也将面临着国际竞争、社会评价和市场选择。推拿学一直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本专业依托福建中医学院面向台港澳,东南亚及其它地区和国家,每年均有许多来自境外的接受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学生来我院、系攻读本科、硕士学位和短期学习进修中医推拿技术。

2.3 科研

我省推拿学会的挂靠单位为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该院推拿科为福建中医学院临床推拿学教研室,兼具临床、教学、科研的功能。在学科带头人王诗忠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通过对中医体质的调查(参与国家973科研课题)了解颈椎病体质特点,通过对福州市中青年伏案工作者颈椎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福建省教育厅课题)从一定程度上了解颈椎病的病因。为研究颈椎病的相关病理,我们进行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福建省科技厅课题)、“颈肌疲劳与颈椎病的表面肌电图相关研究”(福建省教育厅课题)、“更年期女性椎动脉型颈椎病与中医辩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福建省教育厅课题)等科研。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基于表面肌电分析等量化评价中医干预项背疼痛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保守疗法优化组合方案的临床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和“基于sEMG信号特征分析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针刺效应研究”(福建省自然基金课题)。科研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促进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培养年轻人才,更有助于提升我省推拿学科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学术影响和地位。

3 展望与对策

进入21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疾病谱与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脊柱及关节的退变性疾病大大增多,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现代医学的理念已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调整。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再次得到重视,中医推拿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推拿学科的发展进行思考。

3.1 人才培养方面

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与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数目的增加,目前中医院校针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日趋困难,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在推拿方面表现突出。同时,社会用人单位岗位空缺的现象却也不时发生。究其原因,在于目前推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现就此现状对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办学单位的相应不足加以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3.1.1 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经过对2005-2007年福建中医学院本科针推专业毕业生推拿人才就业分布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社会对推拿人才的需求结构如下:

(1) 推拿临床医师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等级医院中设有的推拿科、相关专病专科或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此类人才需求相对较少,主要是要开展临床诊疗工作,运用推拿为主要手段,治疗以颈肩腰腿痛及关节活动障碍为主的疾病。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扎实的全科医学基础知识,能运用推拿疗法为主,结合针灸、理疗、中药内服外用等方法治疗疾病;特别对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知识和以推拿为主的保守治疗手段能重点掌握。

(2) 推拿康复医师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综合医院康复中心/康复科,社区康复服务站等。此类人才需求较前者略多,主要开展以推拿为主的辅助康复治疗手段,对内科、神经科、骨科相关疾病进行康复治疗。此类人才需求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全科医学知识,良好的推拿手法,对单个病种并不要求深入了解其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

(3) 预防保健推拿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社区及亚健康服务中心、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等。目前对于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已经受到了政府及医疗界的广泛重视,预防保健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逐渐加大,市场前景广阔,其服务对象为庞大的亚健康人群。此类人才需求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专业的手法操作能力,掌握预防保健相关医学知识。

3.1.2 推拿办学单位存在的不足

目前对就业情况分析以及对招聘单位的调查发现,推拿本科毕业生普遍存在手法操作能力差,对针推常见病认识不够深入,实战能力差的情况。我们认为其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学生体能锻炼及功法训练较少,使得毕业生基础素质薄弱。第二,推拿手法实训未受到重视,操作实训课时少。推拿手法是推拿学的基础与灵魂,注重实践,只有多练手法与四诊检查,才能“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法从手出,手随心转”。第三,推拿课程中,推拿临床常见病的课程比重小,而现在临床上很少见或者已经少用推拿治疗的疾病仍然占有一定篇幅,使得需要重点讲解的病种课时被压缩,无法讲透彻。总之,推拿课程的设置不当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3.1.3 调整推拿专业课程设置

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有用之才,因此,笔者认为,针推专业本科办学须根据社会需求,把人才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在具备全面的医学基础知识,了解各科疾病的基础上,掌握娴熟的针推手法,具备一定的手法操作功力,能够胜任预防保健推拿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定的康复知识,掌握以推拿为主的辅助康复治疗手段,如针灸、中药、理疗等方法,对内科、神经科、骨科相关疾病进行康复治疗,以适应康复推拿的人才需求;进一步对推拿治疗效果最好的常见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骨伤科疾病,要重点掌握其解剖、生理、病理、诊断、鉴别诊断、综合治疗等知识,能处理临床常见的急重症,能胜任推拿临床治疗工作。

五年制针推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的推拿人才最基本的能力是掌握娴熟的推拿操作及具备一定的手法功力;在临床治疗岗位上,还需对推拿治疗最为有效的疾病在基础理论、综合治疗方面都要有深入的了解,仅仅一般性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推拿办学思路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首先应该针对以上不足对目前的推拿学课程作一调整。第一,增加实训课时的比例,通过加强推拿功法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重视训练学生的手法技巧及手法功力、深透力以提高推拿手法的效果。第二,压缩一些《推拿治疗学》中非临床常见病的课时(或考虑将其归到附录作为选读材料),增加推拿临床常见病(颈椎病、腰椎病等)的课程比例,重点讲解这些疾病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生理、病理、医技检查等),为诊断、鉴别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基础,从而支撑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另外,针对目前社会对推拿人才三个层面的人才需求。笔者认为,首先,对于基础性的预防保健推拿人才,应通过功法练习而增强手法体能,从而使手法更娴熟,且具备一定的功力,增强实践动手的能力。其次,对于推拿康复医师人才,在实训课程中增加SET(悬吊运动疗法)、MCU(颈椎功能检测系统)等新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增加对主动功能锻炼的新动向、新设施及主动/被动康复的概念。最后,对于较高要求的推拿临床医师人才,应在课程中增加MCU、sEMG(表面肌电)等新技术检测分析的内容,增强学生对疾病疗效评价的最新认识,提高学生对探索更深层次知识的兴趣。

综上所述,目前社会对推拿本科毕业生有临床治疗、康复推拿、预防保健推拿三个方面的人才需求,其中临床治疗方面的人才需求相对最少,临床康复推拿次之,预防保健推拿最大。针对这种现状与趋势,本科针推专业的教学应在课程设置与教学重心方面作一调整,以加强本科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强化推拿常见病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更强的职业竞争能力与再学习能力,力争达到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

3.2 临床方面

推拿专业临床常见的多为脊柱病,针对以往对脊椎病只注重临床治疗(病中),忽视未病先防、瘥后防复(针对病前、病后)二个环节的问题,以中医“治未病”的宝贵思想为指导,引进系统工程学理论,提出“脊椎系统健康单元” 管理方案的概念。人的一生,脊椎的退变在所难免,目前脊椎病的发病更是提前到青少年,贯穿到中老年。因此,应当把人的脊椎健康作为人生健康中一个重要单元进行系统管理。

“脊椎健康单元”包含三部分:预防、临床治疗、瘥后防复。

首先,预防(针对病前) 体现祖国医学“治未病”思想。健康体检中心每年体检人群中有大量长期办公室伏案的脊椎病易发人群,建议在健康体检中心设立专门的脊椎健康咨询窗口。二是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在报纸发表科普文章,不断研究整理,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人群提出脊椎健康管理方案。三是联系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或与各级科协部门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共同努力开展脊柱健康教育宣传。

第二,临床(病中)临床诊疗方案的梳理,不断修订、完善以提高临床疗效。

第三,病后(瘥后防复)脊椎病是慢性退行性疾病,容易复发,导致前期的治疗前功尽弃,患者丧失信心,因此要高度重视“瘥后防复”。首先对出院和门诊已治愈患者建立规范的随访制度,不间断地进行健康宣教;其次要重视脊椎功能的恢复,挖掘中医导引动作并引进现代康复技术,研究总结有助于脊椎功能重建的颈椎导引操。

通过以上环节,可大大提高普通人群对脊柱病的知晓率,扩大推拿学科的社会影响,推动推拿学科的发展。

3.3 重视科研投入

随着推拿学科人才队伍的成长,开展推拿学科的科研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省推拿学会挂靠单位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和福建中医学院针推系推拿基础教研室已经有从基础到临床、从校级到国家级的课题二十多项。建议各县级中医院或区医院推拿科应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以促进临床发展。

课题组成员:

1. 王诗忠,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背分会副会长,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篇3

我国的急诊发展迅速,经历了急诊室——急诊科——急诊部——急救中心的发展模式,并升华到了有固定的急诊急救专业及人才队伍,急诊业务也得以不断拓展,随其功能的扩展也使急救工作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急诊的作用有了更高的要求,病人对急诊医疗和服务又有了新的标准,单凭医院先进的仪器和急诊人员单纯的操作技能,已经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急救意识。

1 急诊急救工作的重要性

急诊急救工作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急救工作在医院工作中占重要地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急诊急救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做好急诊急救工作可将病人从死亡边缘抢救过来,降低并发症和致残率,从而提高治愈率和人类寿命。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丰富提高,突发性意外事件如:交通事故、各种中毒、火灾、溺水、坍塌等日益增加,人们迫切需要一支高效优质训练有素的专业急救队伍,以满足保障各种急救任务的较好完成。

2 急救组织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各种疾病和灾难的发生越来越多,急救医学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急救医学也承载着越来越大重的任务和责任。

急诊科、急诊医学科或急救中心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是医院总体工作的缩影,直接反应了医院急救护理工作质量和人员素质水平。

在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疗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国内外新的管理模式,新的服务理念和新的技术不断涌入国内市场,这无疑对急救组织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3 急诊急救工作质量要求

3.1 急救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医德和献身精神。

3.2 强调时间观念,时间长短是评价工作效率、医护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3.3 强调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效率。

3.4 抢救药品、物品、仪器完备固定放置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3.5 抢救记录及时完整、清楚、真实。

3.6 建立常见疾病抢救预案。

3.7 抢救工作组织要严密,做到人在其位,各尽其责。

3.8 严防差错事故。

3.9 严防交叉感染。

4 急、危、重病救治策略

4.1 院前急救——急诊室抢救——ICU加强治疗一体化,急诊和重症监护治疗是整个生命支持连续体中彼此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核心环节,只有对急病患者在黄金时间内完成心肺复苏等基本救治,危重病医生才有可能介入,进行进一步加强治疗建立急救一体化,有利于危重病急救人才的培养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减少医疗环节,缩短抢救时间,争取救治时机。

4.2 综合救治 在急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中,由于病情危重往往不容细查慢诊,很多患者专科情况看起来都不严重,但综合在一起整体的打击就能引起死亡,急危重病医学是医学发展的需要,其突出的特点是跨专业、多学科,在分科不清的情况下在抢救时进行科学内容的综合。所以从事急危重病专业的医护人员应掌握跨学科、跨专业有关危重病急救知识和技能,具有高度责任心,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才能应付预知的病况以及对众多的急危重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救治。

4.3 建立各种危重症的救治流程、制定各种危重症的抢救流程。如心脏骤停的处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的处理流程;大咯血的处理流程;急性化学中毒的处理流程,可帮助医生快速作出临床决策,节约抢救时间,并可节省脑力,提高工作效率。

4.4 对危重患者进行评估,是当前急危重病救治工作的重要环节,评估内容以病情及脏器功能为基础,可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助于对危重症病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5 心理学在急诊工作中的作用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及各种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随着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人们更加强调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国外一位资深的心理医师曾经断言随着中国社会向商业化的变革,人们面临着心理问题对自身存在威胁将永远大于一直困扰着中国人的生理疾病,许多身心疾病都是由生活忙乱,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而引起的,患病是机体不适应生活环境的结果,是受环境制约的心理因素影响的生理功能。2003年我国医学调查发现心理疾病已跃入前五名,可见心理医学的重要性。

急诊工作的社会性和紧迫性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急诊过程中把握病人就诊时心理变化,提高医护人员本身的心理素质,是抢救能否成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目前的急诊急救模式需要应用心理学的规律与急救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就医需求,才能充分调动急诊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急诊事业的不断发展。

6 如何做好急诊急救工作

6.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树立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工作尽职尽责。

6.2 熟练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救治原则,学习和掌握急救病人中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原因、病理、症状、体征,急救处理时判断迅速准确,处置熟练,措施行当有效,将病人的痛苦降到最低。

6.3 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能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为及时有效的抢救赢得时间,正确使用包扎、固定、搬运方法,降低致残率。

6.4 掌握急救药品的用药原则,熟练掌握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常用剂量、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如:心梗病人入院前的溶栓治疗,真正达到有效救治,为院内的进一步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6.5 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术,如:除颤仪、呼吸机、心电机、心肺复苏机、洗胃机、吸引器等使用和操作技术,并能熟练应用于各种病人的抢救之中,从而降低死亡率。

6.6 工作谨慎做到严、细、实;虚心、不耻下问,保证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1)在招生取向上,中医专业应招理科考生,还是文科考生?现在主要是招理科考生。中医学特点是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哲学思辨能力。目前中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薄弱,文史哲和“四大经典”著作教学并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中医学习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大多数学生中医基础文化严重缺乏,文化底蕴不足,往往难以深入学习和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和真谛。

(2)在课程设置上,应多设中医课程还是多设西医课程,两者各应占多大的比例?现在高等院校教学中医特色不够突出,西医课程比重偏大,中医课程课时不足,两者约为1:1,且中医课程仅总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约1200学时。中医教育西医化,甚至有的以西代中,中医院校实际上已成为中西医结合院校。中西医各有其宏大的理论体系,本科5年学好中医已经很难,何况两者都要学,结果是顾此失彼,严重影响学生对中医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中医不精,西医不通”,成为中医院校毕业生的特征。

(3)在教学流程上,入学后应先开中医基础课,还是中医基础课与西医基础课同时开?现在中医基础课与西医基础课同时开课,违背了学科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思维方式相互抵触,扰乱了学生的思维,甚至有些西医授课老师对初学者灌输中医不科学的思想,严重影响学习中医的信心和效率。如此,加之就业压力的增大,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已有很多不相信中医,甚至出现了学历层次越高,越不相信中医的反常现象。

2.中医药学科的特点与教育的特殊性

中医药学植根并孕育于丰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吸取古代哲学、天文、地理、气象、植物等科学的优秀成果,形成了人文与科学相统一并体现东方文化底蕴和思维方式的知识体系。其学科内涵是以医学知识为主体,以调整生命状态为目的,具有多学科交叉,复杂性的学科特点。但中国传统文化素有重人文轻自然的显著特色,面对人体生理和疾病规律等生命现象,中国历代医学家采用中国特有的人文形式进行描述和阐释。如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阴阳”、“五行”等哲学范畴成为构建中医学说体系的核心范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则成为贯穿中医学说体系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正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和思想理论的指导和渗透,才形成了中医学以‘气’为核心概括和描述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以阴阳五行作为构建人体生理病理、诊疗治疗体系的基本模型,以“天人合一”思想指导,确立了宏观整体和功能态的思维方式,使中国传统医学结束非系统的自发发展阶段,完成了医学学科体系的建立。

篇5

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

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城市三级中医医院充分利用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以下统称慢性病医疗机构)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向全科医生倾斜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基层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生定向培养、提升基层在岗医师学历层次等方式,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逐步向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过渡,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加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建设和管理,规范培养内容和方法,提高全科医生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发挥全科医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建立全科医生激励机制,在绩效工资分配、岗位设置、教育培训等方面向全科医生倾斜。加强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等专业人员培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

鼓励医师到基层多点执业,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开办个体诊所

大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通过政府举办或购买服务等方式,科学布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划分服务区域,加强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医师多点执业等方式,鼓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或者定期出诊、巡诊,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药品品种和数量,加强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衔接,满足患者需求。强化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提升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筛查、儿科等医疗服务能力。大力推进社会办医,简化个体行医准入审批程序,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开办个体诊所,就地就近为基层群众服务。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医疗康复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建设,推广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在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医药在服务各族群众中的特殊作用。

将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篇6

为探讨以呼吸抑制为首发症状的小脑出血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小脑出血的认识本文对7年1月~11年月急救的小脑出血1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以呼吸抑制为首发症状的小脑出血多为暴发性小脑出血病死率高;且由于临床表现变化多样初诊易误诊。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患者中男8例年龄1~81岁;女例年龄8~59岁。均以院前突发昏迷拨打急救电话于发病5~小时送入我院急诊科在送院途中或到达急诊科时出现呼吸抑制所有病例均予气官插管球囊按压辅助呼吸或呼吸机机械通气待呼吸平稳后完善急诊检查根据急诊初诊分流至相应科室。

11例病例均经头颅或MRI证实为小脑出血出血部位位于左半球6例右半球5例小脑出血破入脑室脑池系统6例脑干受压5例合并桥脑出血1例。

典型病倒

例1:患者男1岁汉族学生。患者以院前突发昏迷1小时送我科途中呼吸停止予气管插管球囊按压辅助呼吸入院后立即给予呼吸机机械通气等抢救小时后呼吸平稳。予球囊按压辅助呼吸下急查头颅示:左侧小脑半球及桥脑区片状高密度影桥前池及三脑池双侧脑室内高密度影天幕密度增高中线偏移不明显。诊断:①桥脑及左侧小脑半球脑出血血肿破入脑室脑池系统。②蛛网膜下腔出血。立即送入脑外科紧急行脑室钻孔引流术入院9小时患者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死亡。

例:患者女5岁汉族工人。有高血压病史5年血压控制不佳。患者以突发昏迷半小时送入我科在问诊时出现呼吸抑制紧急气管插管球囊按压辅助呼吸。急查心电图: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请心内科主任急会诊收住重症医学科。急查肌钙蛋白回报不支持“急性心肌梗死”。再行头颅:小脑左侧见大片高密度影脑干、小脑幕明显受压中线后部向右侧移位。各脑室内见高密度影环池、双侧外侧裂池受压双侧脑室扩大。诊断:左侧小脑出血破入脑室。送脑外科紧急行小脑血肿清除术。患者入院9小时因呼吸衰竭死亡。

讨论

自发性小脑出血是指出血原发于小脑不包括外伤、肿瘤、感染、中毒等因素引起的出血。小脑出血为脑实质出血的常见部位之一是临床上一种急危疾病占高血压脑出血1左右。其发病突然病死率较高特别是暴发型小脑出血[1]。本文的11例患者均为突然发病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并压迫脑干出现呼吸抑制属暴发型小脑出血。与大多数小脑出血先有前驱症状随着病程的延长再出现脑干受压症状显然不同。

从病因上看小脑出血的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肿瘤及原因不明等[]。本文例患病前有高血压病史长期血压控制不佳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当出血性脑血管病血肿破入脑室压迫脑干时心电图可有明显改变病情严重时可发生心肌梗塞样图形。该例患者早期即疑为“急性心肌梗死”收入重症医学科肌钙蛋白回报不支持急性心梗。再行头颅检查确诊为小脑出血后送脑外科紧急小脑血肿清除术患者已失去最佳救治时机。

高血压是小脑出血的主要原因对年轻患者要注意脑动静脉畸形[]。脑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发病年龄较小好发于~岁男性多于女性例1中的患者为年仅1岁的学生发病后迅速进入昏迷状态证实出血量较大。出血原因无疑属于脑血管畸形破裂所致出血。在急诊科因呼吸抑制抢救小时此例患者给我们的警示如果在辅助通气的情况下应尽早进行检查明确诊断第一时间内送入脑外科行开颅手术解除其压迫症状是否可获得更加满意的抢救效果值得商榷。

小脑位于后颅凹第四脑室紧邻其后生命中枢脑干与其相邻。小脑大量出血脑干受压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受到损害出现意识障碍呼吸中枢受压出现呼吸功能抑制。本文所收集的11例病例均为院前或院中突发呼吸抑制一方面与患者的出血量较大导致脑干迅速受压呼吸功能受抑制另一方面早期小脑出血的临床症状常变化多样而呼吸抑制即为其常见的症状之一。通过分析本组病例旨在提醒急诊医生无论在院前急救中还是在院中遇到突发昏迷、伴呼吸障碍的患者应首先考虑小脑出血除进行紧急气管插管改善呼吸功能外尚应进行脱水、降颅压治疗既要避免因缺氧而导致患者的脑损伤进一步加重又要防止因颅压的持续增高导致脑干受压进一步加重甚至因脑疝形成而死亡。如果仅关注呼吸抑制问题即使通过积极的抢救措施能解除呼吸抑制但最终仍无法挽回患者的生命本文例1即属于此类情况。

本组病例的所有患者在发病早期即出现意识障碍呼吸抑制。提示短时间内意识不清出现呼吸抑制是小脑出血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对发病后意识障碍严重有脑干受压体征手术治疗是暴发型小脑出血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即使患者呼吸功能抑制尽快手术解决血肿对脑干的压迫解决梗阻性脑积水有可能使患者得到良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巩泽远.暴发性小脑出血1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11,1(7):66-67.

篇7

向基层协作医院派驻管理及技术团队,是省级医院实现优质资源下沉最直接的手段。根据衢江分院的实际需求,并综合了当地常见病多发病情况,浙医二院先后派出多名学科专家常驻,有针对性扶持衢江分院重点学科的建设,重点打造骨科、消化科、普外科和妇产科腔镜中心,扶持神经内科、眼科、呼吸内科等科室的建设。

浙医二院专家的长期驻扎,让患者在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在家门口享受本地医保、农保的优惠政策以及新农合对数十个病种和诊疗方式的限价服务。浙医二院专家在衢江分院开展的大手术、新项目,仍旧执行区级医院的手术、诊疗、专家号收费标准,广受当地群众好评。

除了直接派驻专家团队下沉基层,浙医二院还创新性地通过实施区域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两地的卫生资源共享。浙医二院投资140余万元,为衢江分院开通了远程医疗、会诊、培训平台、异地预约挂号平台、双向转诊系统、病理联合诊断平台、区域影像平台。

篇8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入开展,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消化系统脏器多,疾病变化快,临床急需一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良好,训练有素的专科护士为患者服务。但是护士在学校时接受的专科知识比较有限,护理人员成长具有实践性、晚熟性、和群体性的特点[1],上岗后护士的继续教育非常重要。近几年来,笔者在护理部和科主任的支持帮助下,通过不同途径加强了对护士继续教育,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业务素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就笔者所在科室在开展护理专业继续教育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科室床位50张,护士22人,助理护士8人;年龄20~30岁27人,40~50岁3人;本科17人,大专11人,中专2人,本科在读5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4人,护士23人。

1.2 方法

1.2.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护士素质 思想素质高,服务意识强是一名护士具备的基本要素。为此首先进行1个月的基本素质培训,由高年资、工作责任心强的护士,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方法,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年轻护士。如在专科危重症抢救时,对患者无微不至的照顾、呵护、耐心等形象感染年轻护士,对损害患者和集体利益的言行及时给以批评帮助,同时对她们进行护士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强化其职业道德责任感,使护士思想上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1.2.2 加强专科理论学习,制订训练计划

1.2.2.1 成立专科继续教育培训小组 组长为护士长,组员为具有管理水平、工作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责任心强的护理骨干队伍,旨在通过护理继续教育使广大护理人员知识技能得到补充、更新。

1.2.2.2 分层次训练 (1)对助理护士培训 加强基础护理理论知识、消化内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功能锻炼及生活护理等知识。(2)对中等护理专业毕业的护士要加强消化科常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重危症急救的护理措施;学习人文社会、心理、护理伦理、社会保健及健康教育知识。(3)对大专学历以上的护士除了加强上述知识外,还应该把心理学、营养学、卫生法学、人际交往、礼仪服务、外语、计算机、等相关科学为继续教育的内容[1]。

1.2.2.3 多种途径开展继续教育 坚持在职自学、参加成人自考、函授学习等,利用业余时间针对某一知识点,某一学术疑点或某一专科的护理特点分阶段、有计划地吸取多方面的相关知识,从而构建起比较完善的护理体系。对护士定期考核,建立考核档案,对成绩优秀者给与奖励。

1.2.2.4 网上教育训练 为了提高护士的理论水平,笔者建立了网上QQ群,建立网上值班制度,由理论知识较丰富的护士每天上网,与患者进行网上交流,大大提高了护士的专科理论水平。

1.2.2.5 科内讲课学习 制定每年、每月、每周的学习计划,由护士长及高年资护理骨干分别准备题目,在科内进行小讲座,另外请本科医生和主任进行讲课,内容包括专科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病情观察、各种检验指标、及消化内科前沿知识等。

1.2.2.6 订阅各种护理杂志 护士长有备课笔记,将杂志的新动向、新技术与临床工作结合,再以授课形式让全体护士了解,让护士不断更新知识,了解本专科的护理前沿知识。

1.2.3 加强护士的培训、培养带教多型护士

1.2.3.1 管理型人才培养 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管理方面、在学术和技术岗位上让护士担任一定职务,锻炼其组织才能。

1.2.3.2 急救型护理人才培养 选派熟练掌握消化内科理论和技能,学科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护士,到急诊科短期培训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休克的急救与护理、急性中毒的抢救与护理、急腹症的急救与护理等。

1.2.3.3 重症护理人才培养 内容包括重症监护护理工作的范围、特点、及发展趋势,重症医学基础及专业技术,危重症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重症患者的心理需求、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技术等培训,危重症患者抢救配合技术等[2]。

1.2.4 加强临床技能水平,定期护理查房

1.2.4.1 按职称进行查房 (1)主管护师查房。选择常见病、普通病情的病例,利用某一午休时间全体护士、助理护士及实习同学参加,预习病史及相关资料,从病因到发病机理,从生理到生化以及临床症状、体征,从治疗到并发症的护理。查房时护士及实习护士做好发言,讨论存在的问题,及时制订有效的护理计划。(2)副主任护师查房。选择较为典型、诊断明确、病情复杂的危重患者,结合临床病历,组织护理查房,新技术、新进展在临床中的应用,通过查房提高护士调查、分析综合判断能力,大家互相之间交流,即可以巩固掌握理论知识,又可以熟练急救技术。

1.2.4.2 巧妙安排学习时间 每天早晨提前10 min上班,利用10 min时间,按照制定的训练计划内容讲课,利用早会后5~10 min[3],开展新药物及专科药物知识讲座,每次讲解1种药物,或由责任护士对自己负责的患者进行提问,全体护士共同学习讨论以拓宽护士专科理论知识,这种时间安排合理,不影响日常工作,护士尤其是夜班护士容易接受,易于坚持,参加人员交流沟通时间多,知识面得到拓宽,护士长也能及时给予督促指导。

1.2.5 参观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 选派骨干到上级医院参观学习,鼓励护士多参加短期培训班,以弥补知识不足。针对问题采取送出一人带动一片的方法达到目的,并针对消化内科患者特点,选派护士参加营养师学习班、心理咨询培训班、学习胃镜下开展各种介入手术的配合、干细胞治疗新技术新业务的护理学习等,外出学习人员回科室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讲授,鼓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扩大知识面,通过学习,科室呈现爱好学习的风气,促进了大家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体会

对护士进行培训,是21世纪的护理教育发展需要,继续教育是对各阶段护士的理论知识及技能的不断补充提高、更新、拓宽的一种追加教育,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各方面的素质,增加了对专业知识的认识,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培养了护士的带教、管理、急救、重症护理的能力,几年来,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地开展在职护士继续教育,危重患者护理、疑难病例、胃肠镜配合等护理质量得到提高,护理质控指标平均提高10%~12%,使科室护士整体水平有了较高层次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由原来的95.4%上升到98.6%,尤其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护士继续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 谢景枚.实施护士继续教育培训方法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4,9(3):5.

篇9

1 影响护士急救技能的原因

1.1 主观因素。许多护士在思想上存在这样的想法:一是疗养院与医院不同,疗养员主要是来玩,有病的不会来疗养,出不了什么大事,只要服务好就行。二是反正在部队不会干一辈子,转业后也不再从事护理工作,缺乏对护理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能力,不善于接受新知识,使得专业技术难以提升。

1.2 客观因素。一是由于军队编制体制的调整,目前从事护理临床一线工作的多数是以工作2~5年的护士为主,护龄趋于年轻化,临床技术和工作经验缺乏。二是受急救技术使用频率的影响,使一部分急救技术较强的护士难以保持急救技术的永久性熟练程度。

2 对策及措施

2.1 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护理部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爱岗敬业教育,并利用“5・12护士节”大力表彰优秀护士,请本院老同志谈体会讲工作经验。使护理人员逐步认识到随着疗养对象年龄结构的老龄化,疗养员中老年病、慢性病较多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一人患多种疾病的多,患心血管疾病的多,尤其是老年疗养员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神经系统敏感性差,痛觉不敏感,对疾病的反应性差,以至病理改变严重而自觉症状轻,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易被忽视。还有一些患慢性病疗养员自尊心较强,加上受慢性病的长期困扰,对病情变化有麻痹思想,当身体出现不适时不愿倾诉。因此疗养院不仅仅要保证疗养员在疗养期间吃好、玩好、住好,得到康复保健指导,护理人员更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克服麻痹思想,勤观察、善发现,防患于未然,使疗养员度过一个愉快、安全的疗养期。

2.2 强化业务训练,提高急救应急能力。

2.2.1 加强组织,全面施训。

2.2.1.1 根据护士的职称将护士分成护士组和护理骨干组两个层次,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进行分层训练。护士组:以“三基”理论和11项护理技术操作为主。掌握常用的疗养护理操作以及常见老年病的护理,独立完成一般护理技术操作,基本掌握急救器材的操作使用,基本掌握老年急症的抢救配合和病情观察。护理骨干组:以“三基”理论、常见老年病诊断知识和急救器材的操作使用为主。熟悉本学科的进展状况,了解掌握急救护理的新业务、新技术、新理论,掌握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及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配合和病情观察。

2.2.1.2 为适应新形势下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为确保“打得赢”、“不变质”,对全员进行战时护理技术训练:战时自救互救五大技术,战时复合伤、多脏器衰竭及并发症的护理,进一步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2.2.1.3 利用疗养淡季将护士轮批送到治疗医院进行学习、锻炼,重点到老年病科、心血管科和急诊科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2.1.4 根据我院地处南方、海边,气候潮湿、疗区地势落差较大,疗养员易出现跌倒、滑倒、外伤(在海边被礁石刮伤)、溺水(海水浴)以及老年病季节性发病的特点,对海水淹溺的抢救和心肺复苏等救治技术进行专题授课和培训。对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仪器操作进行强化训练,组织各种老年病突然发作和突发事故的抢救模拟演练。

2.2.2 加大投入,提高训练效果。为增强训练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以疗养用房整治为契机,建立护理示教室,并购置了教学光碟、训练模型和器材,为实施训练提供了保障。利用多媒体教学,开展模拟授课,进行示范表演,使训练活泼生动,可视性强,大大的提高了训练的效果。

2.2.3 以考促训,全面提高。利用“5・12护士节”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知识竞赛、护理技术操作比武、急救模拟表演,通过考核、比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技能水平,扩充了知识容量,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态势,从而激发护士获得知识的迫切感[2]。

2.3 加强学习,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班和成人自考,组织全院护士参加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函授大专的学习。护理部定期举办各种培训班,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新业务、新技术知识,每年有计划地选送护理骨干、护士长参加军区举办的护理继续教育项目的学习和培训,科室坚持定期开展小讲课及单病种护理查房。护士通过努力学习和积累经验,以获取新知识而有成就感,使自学成为快乐的学习,并将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使护理队伍的应急救治综合水平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生产实习;主观能动性

在社会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下,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形式的变化,本研究对以往教学模式推陈出新。在口腔医学教育中,以理论学习—生产实习—参加工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下国内外普遍应用的手段。可以看到,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实习处于桥梁的地位,它是联系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纽带。国内传统的生产实习以临床示教与带教为主要方式,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数时候学生只是作为带教老师的助手进行工作,角度不同,对一个知识或临床技能的理解掌握程度也不同,这种“灌输式”或“指导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利于医学生的成长的。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由学至用这一过程中的主人翁,就变成了口腔医学专业化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有鉴于此,我们采取了研究性教学模式,以期改变现下的生产实习模式,为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新的,更有效的手段。

一、教师队伍的建设

树立精品教学意识,形成“三精”教育思想,包括精细的教学准备,如教室、教具、教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会议和集体备课活动等内容的准备。根据口腔医学的学科特点及专科生的生源特性,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讨论,建立循证医学、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精美的教学课件,如教学目标清楚、文字精练、色彩鲜明、图片典型、动画运用恰当好处;精彩的教学课堂,主要是通过精湛的教学技巧、精辟的教学讲解,达到促进师生互动的目的,而各种临床场景,树立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则是重点。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国外的高等教育中目前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其主要方法为案例法(CBS)以及基于问题教学法(PBL),这两种方法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它不但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以医生的身份完成实习工作,使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临床,在口腔医学教学中意义重大。案例法首先是指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提出,于1870年前后最早应用于法学教育中,是美国、加拿大等国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后来被广泛用于其他学科,如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时至今日,哈佛大学里已有超过80%的课程是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PBL法是目前国外医学教育中主要应用研究的教学手段,由于其以问题为中心,可以较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知识的记忆较为扎实,理解较为透彻。在我国的台湾地区也已有学校将其用于医学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针对口腔医学专科生的教学模式

1.专科生培养的特点

口腔医学专科教育主要是通过3年的全日制教育,使学生有较强的临床思维、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对口腔及颌面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的能力。掌握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掌握口腔修复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一般操作技能。由于其生源自身特点及培养年限较短,为期1年的生产实习则较五年制本科生及七年制本硕连读生显得更为重要。学生需在1年内完成身份的转换,且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技能。因此,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更深的投入到生产实习中去才能保证学生在毕业时将知识最大化应用。

2.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

针对专科生教育中的存在的这些问题,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我们提出了这一研究性教学模式,以加速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首先,组织教学团队编制PBL及CBS教学案例。通过临床含有症状、体征、各种检查以及详细病史的病例介绍,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针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组织病理学基础共同讨论和制作典型的PBL及CBS教学案例。目为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开展PBL教学方法、实施研究性教学奠定了基础。其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将学生分组,每组3名学生,由同一名带教老师进行指导,然后就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并由1名学生详细记录针对教学案例各位同学所提的问题。教师负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组学生在讨论问题后,利用各种资源查找问题答案。查找问题并得到答案后,各组选派同学就相关问题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括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计划及处置。第三,临床验证与总结。通过上述讨论后,由带教老师取适当临床病例进行实物化讲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某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并通过全程跟踪带教老师的治疗再次复习该类疾病的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计划及处置。记录总结,每周自己小结,每半月由带教老师进行讲评,每月全科汇报,并及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存在的问题

PBL教学的开展,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人力投入作为后盾;需要更多的教师从临床工作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国外经验表明,指导者在PBL的准备阶段及初期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对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的临床医师兼职临床带教老师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今后的临床带教中如何提高医生兼职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如何在实习中灵活应用PBL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方法和PBL教学方法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而在口腔专科生生产实习中形成具有自己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还需要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齐小秋,张博学,张立.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胡德渝.口腔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8-211.

[3]乐江,余保平,宋思莹.美国医学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新方向[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01):120-121.

[4]尹伟,范旭,胡德渝.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口腔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9):53-54.

篇11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教学中的主干必修课,信息面广、内容多,涉及众多相关医学学科,学生大部分认为内科护理学是最难学、难记的课程,因此,应当改革教学方法和策略。三维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形成了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本文针对内科护理学特点,用三维教学目标的视野,对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内科护理学三维教学目标的内容

三维目标的第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即每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即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内科护理学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内科学常见病的要点知识及护理措施等;具备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内科护理学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在师生共同探究内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对内科常见患者病情变化、治疗反应进行观察、监护和初步分析的能力,对内科常见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初步应急处理和配合医生抢救的能力,向个体、家庭、社区提供保健服务和健康教育的能力。内科护理学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是通过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活动,增强整体护理观,养成自觉按照护理程序主动采取护理措施的工作意识。

2落实三维目标的内科护理学教学设计

2.1基本思路

内科护理学在教学设计上要突出其临床实践学科的特点,突出学科的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层面的培养,以学生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能力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着重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使教学工作与临床护理紧密结合,淡化学科意识,增强整体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及时进行信息收集与整理,更新教学内容和研究方法,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动向,适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2基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教学设计

内科护理学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的基础,对于学生如何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教师应非常深入且系统地了解重点知识,并通过多元化的讲课方式传授这些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等。内科护理学包含的知识点繁多,涉及的学科多样,包括护理药物学、生理学、健康评估、解剖生理学等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适当给学生补充这部分知识,在每种疾病的授课过程中,重点突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重难点内容。

2.3基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设计

传统的内科护理学教学按照教材进展层次编排教学秩序,逐步推进,并采用“三步一回头”的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基本完成教学内容,但是教学质量和效率比较低。为了克服以上问题,在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护理病例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通过护理病例将教学内容有机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教学方法以护理学生为主,以病例讨论为主要方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准备有代表性的病例,把病例及讨论的内容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先简单介绍病例,讲明要求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每位学生提出护理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法。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将案例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进一步讲解。

2.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蕴含“尊重人、发展人”的新理念,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1]。在内科护理学讲授过程中,将物质目标与精神目标进行讨论,是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的重点。

2.5教师教学行为设计

教师教学行为是落实三维目标的关键,根据现代医学教育规律和要求,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积极改变教学行为。在教学关系上,内科护理学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的方式,给予学生引导与帮助。比如,教师通过组织讨论、实验演示、创设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学习。内科护理学教师在教学理念和知识上,需要经常反思与更新[2]。课前反思会使教学成为一种有积极准备的自觉行为,课中反思会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完成,课后反思会使教学经验理性化和批判化。同时,要每年定期到“三甲”医院进修,更新医学知识,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调控教学内容的深度、教学的进度、训练的程度,使师生统一步调。在内容广度上,内科护理学包含的疾病种类多,需要教师充分掌握每一种疾病,掌握常见病、多发病,了解少见病、罕见病。强化训练,接近临床,实现学校与医院的无缝对接,为学生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内科护理学教学评价

3.1多形式评价

内科护理学教学效果测评在评价方式上要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定量评价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同时,应用新教学系统,实现信息化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形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避免传统的纸笔考试评价模式。

3.2多角度评价

内科护理学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内科护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医疗卫生职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3.3多时限评价

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要体现时刻进行评价、始终重视评价的思想,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既要发挥评价的鉴定功能,又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通过学习评价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学习评价融入长期教育或终身教育的进程中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