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3 09:46: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消费与经济的关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046-0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各地雾霾危害的加剧,国家对相关环境污染现象的严防厉惩,给能源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可以说,能源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的指标。如今,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能源消费可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样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本文以广西2000―2014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广西能源消费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文献综述
目前,有很多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但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全国和省域范围上的区别。例如,陈书通(1996)认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增长必然会引起能源消费的变化[1]。陈榕(1998)以福建省为例,指出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经济增长对其能源消费有很强的依赖性,能源消费支持着经济增长[2]。崔明欣、刘超(2016)通过选取中国东北三省1990―2013年的数据,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3]。
二、实证分析
1.数据的来源及处理。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是2000―2013年,频率为年度,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采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总量作为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衡量指标。本文分别用lnGDP和lnE代表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
2.序列平稳性检验。其实,平稳性检验方法有很多种,而单位根检验是检验序列是否平稳的一种最为常用的方法。在单位根检验中如果有单位根的存在,则认为序列是不平稳的。本文所有的检验都是在Eviews7.2条件下进行的。ADF检验结果显示,原变量都是不平稳的,对它们进行一阶差分后所得的变量同样也是不平稳的,而对它们进行二阶差分后所得的变量都是平稳的。
3.协整检验。从上面的检验结果可知,两个变量是二阶单整的,它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所以,本文运用EG两步法来检验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根据EG两步法的思想可知,如果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则认为它是平稳的,也就是它们存在协整关系。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即lnGDP和lnE的二阶差分存在协整关系。
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由协整检验的结果可知,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是,它们两者之间到底是谁先变化谁后变化并不知道,所以为了弄清楚这种先后关系,需要对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能源消费是广西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三、政策建议
如果想要让广西经济持续迅速地发展,就需要充足的供应能源。因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会产生影响,但是也要注意利用先进技术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减少对能源的过度浪费,促使能源的合理消费。在短时间里,加大能源投入会刺激广西经济的增长。但从长期来看的话,反而会对其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所以,能源消费要适度,超过一定的水平可能会不利于广西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纵观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从2002年开始,再一次进入经济周期性扩张时期,2003年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及稳定的货币政策,有效的强化了投资需求及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直到2004年,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而通货膨胀情况较为良好,最后实现了经济繁荣的经济周期形态的变化。在该社会形势下,许多能源消耗较高的行业的不断扩张,石油供给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石油资源短缺及价格上涨成为了必然趋势,也造成了2003年年底至2004年石油紧缺问题。油价不断升高,运输行业的成本也会提高,运力负担巨大,煤电供应紧张。我国资源条件限制,对石油进口较为依赖,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大,直接影响我国的能源价格,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应先及限制,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解决能源问题的途径。
一、石油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石油消费占有重要的比重,其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国民经济增长、国家发展政策、行业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等。
1.国民经济增长对石油消费的影响
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石油作为能源动力,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依然会具有不可替代性,国家对于石油消费的强度也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实力、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结构等。当国家经济实力较弱时,某些产业的规模较小,该体系中各个产业并没有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产业的技术水平也较为有限,对石油的消费需求强度较小,但是国家经济实力会不断提高,各个产业的规模的逐渐扩大,对石油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工业生产速的效率不断提升,运输行业的极为繁荣,与之配套的服务产业也会随之发展起来,石油消费需求强度较大[1]。
2.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石油需求的影响
国民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其经济形态会出现重大的变化,从初级的以农业为基础逐渐变化为以工业、服务业等产业为基础,其对于能源消耗量及消费点均会出现变化,即为能源结构出现剧烈的变化。在该形势下,需要在经济总量得到较大提升的基础上,兼顾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视环境的保护及生态平衡。而投入产出比较低、高污染、且运输成本较高的煤炭需求会不断降低,国家制定的各项环保措施均会提高石油的需求强度。
3.国家发展政策及产业结构变化对石油消费的影响
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属于工业化进程阶段,国家对于重工业十分重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石油产品消费量的增长速度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在80年代之后,国家积极的调整了产业发展方向及策略,较为重视轻工业,不断的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直至2000年左右,国家对于石油产品的需求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00年以后,国家产业发展重点集中于汽车工业及环保事业,石油产品的消费增长速度更高[2]。
二、近年来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分析
本文中以1990年至2005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在这15年之间,中国的经济总量和石油消费都呈现出了较大增长趋势。按照1990年的人民币价格计算,我国的实际GDP由1990年的18549亿元提高至2005年的74511亿元,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十分迅速在石油消耗量方面,从1990年至2005年,我国的石油消费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升。1990年的石油消费量为16384.8万吨标准煤,到2005年,石油消耗量已经达到了45658.2万吨标准煤,每年平均以5.2%的幅度快速增长。1990年至2005年我国实际GDP及石油消费总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其集中体现了我国进入周期性经济扩张阶段,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第二波增长高峰。石油消耗强度方面,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1990年及1991年,我国石油消耗强度的平均值为0.9吨标准煤;1992年及1993年我国的石油消耗强度平均值降至0.8吨标准煤;1994年至2000年我国石油消耗强度均值为0.7吨标准煤;而2001年至2005年中,除了2004年稍有回升,回到0.7吨标准煤之外,其他年份的石油消耗强度均为0.6吨标准煤。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石油消耗强度从1990年至2005年均呈现出稳定下降的变化趋势。在石油消费弹性系数方面,1990年至2005年之中均属于上升趋势,其最高值出现在2004年,为1.6。整体上分析石油消费量增长的速度已经逐渐超过了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该15年中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的时间有1997年、2002年及2004年;石油消费量增长速度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时间有1997年及2004年,其他时间内尚未出现较为显著的变化规律,整体数据来看,我国石油消费量也在不断的提高。石油消费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呈现出协整关系[3]。
各个能源的标准煤折算比率为:石油为1.43吨标准煤/吨;煤炭为0.714吨标准煤/吨;天然气为13.3吨标准煤/吨;水能按100年计算发电量,350万吨标准煤/亿千瓦时。
三、总结
多年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石油消费均出现较大的增长,但是该现象并不能表示中国经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单位GDP消耗的能源较高,且许多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较差,无法满足集约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石油及能源问题逐步演化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国画问题。我国的工业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石油作为高效的能源,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地位会逐渐提升。但是能源的形势也要求我国积极的调整产业结构、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各个行业对石油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
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在客观上有合理的比例,在数量上有很大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消费水平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变动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当国民收入的增长较快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也增长较快,而在某些时候,消费水平的增速会高于或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速,但只要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稳定合理,国民经济就可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当消费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正常比例就会遭到破坏,生产正常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则成为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消费需求不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积累,低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比例同样会遭到破坏。这时候消费需求相应减少,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弱化。由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协调差距加大,引起商品或资本运动受阻,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被迫紧缩。 其次,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依存关系。消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其变动必然会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而最终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函数,就是消费率,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率变动有明显的影响。在合理的经济增长率区间,当消费旺盛,经济增长率就高, 消费不足,经济增长率就会滑落。当然,消费率也不是越高越好。消费率长期过高,会挤掉投资,使经济增长不能持久,但消费率也不能长期过低,长期过低就会使高速扩张的生产能力与低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过剩危机”,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二) 消费水平与经济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取得了同步的增长, 2 、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动。 居民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收入的比例,是平均消费倾向及边际消费倾向的统称。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 (APC) ,边际消费倾向就是增加的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 。 在经济的短期波动中,人们的消费变动不会和收入的变动成比例,具体而言,在经济趋向繁荣过程中,收入增加,这时人们的消费会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会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在经济走向衰退过程 中,收入下降,这时人们消费会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会小于收入下降的幅度,这也说明,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下降的。 消费倾向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的。它充分反映了在一定收入水平下消费意愿的大小。 农业波动对消费波动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农业的波动必然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从而引起消费的波动。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 ,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高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变动等。 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基金的多少,而消费基金又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就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则消费水平就低。 在国民收入为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任何社会要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效果不变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累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质保证,反过来,消费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在消费基金确定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与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水平就低,人口数量小,增长速度慢,消费水平就会高,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增长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据粗步估算,我国现有人口达 14 亿左右。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新生产的各种消费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将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如医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普及,住宅条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质量的提高等都将因为人口总数的较快增长而受到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是不高的。
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导言
在宏观经济中,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出口需求一起,构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它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各不相同,而在这三驾马车中,消费的作用又是最重要的。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作为最终需求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生产的正常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在总消费中,居民消费又占绝大部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因此,我们对消费问题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对经济增长的关注。
2、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概述
2.1消费的定义
消费是人们通过使用消费品满足需要的经济行为,消费包括消费者的需求产生原因、满足需求的方式等等。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消费是某时期一人或一国用于消费品的总支出。严格地说,消费应仅指在这一时期中那些完全用掉了的消费品。但在实际上,消费支出包括所有已购买的商品,而这其中许多商品的使用时间要远远超出考察时期。
2.2经济增长的定义
库兹涅茨把经济增长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需要的制度政策的相应调整基础上的。”简单来说,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持续增长,可以用一国GDP的增长来衡量,另一种说法是指人均产出量的持续增加。
2.3研究居民消费行为的意义
2.3.1居民消费行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之一
居民消费行为在经济范围看属于微观经济范畴,居民消费能力的波动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居民消费能力高,国能生产总值也高,必然带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可以说,居民消费行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之一。对居民消费能力的研究,也就是对我国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2.3.2居民消费行为是中国经济增长最有利的推动力
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居民劳动能力的提高,而居民劳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保障居民生活起居的消费能力的提高,所以居民消费行为提高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是中国欧经济增长最有利的推动。
2.3.3居民消费行为是中国经济政策的直接产物
随着对居民消费能力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居民消费有助于提高本国GDP,会对本国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中国经济政策发生转变,降低储蓄率,鼓励居民消费。可见,居民消费行为是中国经济政策的直接产物,对于本国经济增长具有十分直接的影响。
3、新时期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有着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掌握我国新时期的居民消费特点、变动趋势,我们需要进一步实现对消费结构的考察、探索,这样更有助于提升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市场优化,正确处理供需关系。除此之外,通过这些评价、分析,有效地对国家产业的结构进行衡量,检验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对于市场调整也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消费结构是供需之间的产物,合理的消费结构可以有效地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消费结构变动随着供需关系的变动而不断变化。同时,一定的消费结构又会影响到供需关系的变化。所以,二者的影响是相互的。
实现对消费结构的考察,不仅可以有效地实现对消费需求的满足,同时还可以考察消费的特点和趋势。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考察的是人民在生活需求上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以及在消费形式上的支出比例。例如当下的居民消费形式中,支出比例较多的是服装、日常用品的消费品,而食品消费已经由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人民在恩格尔系数上已经体现出了生活质量的优化。这也体现出了供应条件的改善对需求质量、食品支出等方面的调整和优化。这也体现了在社会主义环境下,我国市场导向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优化新时期居民消费结构的策略
4.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市场是一个灵活的手,它是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主要途径。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就是将落后的生产力、生产方式淘汰,培养与社会发展趋势相符合的新兴生产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想实现以上目标,就需要开发与现在适应的、未来会需要的产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除此之外,还要加快主导消费品的转型,创以此促进传统消费品向更具现代化标准的消费品上过渡。
4.2提升居民收入
当下我国地域之间的收入不平衡,最明显的一点在于城乡差距的扩大,城乡消费水平逐渐拉开。所以,加强对城乡市场改革,这是优化、调整我国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战略调整上要结合城乡之间的消费断层,来凝结新的消费动力,发展农村地区的市场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4.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近些年有了显著成效。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相比,我国的社会制度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善需要从规范、平等两方面入手。实现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提升、企业性保障制度向社会性的过度。实行个人账户、社会统筹之间的协调,完善社会资金保管办法,更好地实现对居民的失业、养老、医疗方面的问题解决,以此来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让其能够有更多的消费能力在日常的生活当中。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改进,还需要通过大力宣传,让广大居民能够充分地相信新体制下对居民生活的改善。让居民充分地体会到新时期居民消费结构优化政策所带来的美好,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以此来实现消费结构中对动力的调整。
4.4推进多样化的信贷消费
物价的上涨始终处于一个较快的水平,这种情况下,金融风险始终居高不下,这就导致居民对于扩大消费更是缺乏信心。一方面,信贷消费中的贷款利率始终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城乡居民消费更普遍于倾向固定资产的投资,这更不利扩大内需。居民的收入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矛盾,存在着巨大的负面影响。居民收入通过短时间内的累积,仍然不能满足扩大内需的市场要求。根据上述问题,国家应积极调整政策,通过灵活的金融政策,带动信贷消费,支持信用支持性的超前消费,这样可以有效地化解产品积压、消费动力不足的问题,进而拉动内需,使得消费对经济有一个良好的推动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过去由于我国处于发展初期,经济增长较快,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光靠投资和进出口来保持经济增长已经很难实现。应逐步提高消费在内需中所占比重,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改变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失衡状况,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正视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内需才是目前可以预见的解决之道。相信对居民消费能力的鼓励下,我国经济将重新平衡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使我国经济达到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参考文献
大多数学者对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进行研究时,以1978年以后的时间序列数据与面板数据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但这很难反映我国能源消费的全部特征,本文采用1953-201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与GDP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分析。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变量原来的关系,并能使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因此,对两个变量同时取对数,代表取对数后的GDP数据,代表取对数后的能源消费总量。本文所有分析结果都是借助EVIEWS 6.0完成。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GDP和能源消费都取对数之后虽然都非平稳,但是两序列之间存在很明显的长期关系。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图1 1953-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趋势
一、单位根检验
首先对两个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对两个序列的原序列、一阶差分序列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表1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与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表1 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本表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均是Mackinnon协整检验临界值。
二、协整检验
因为和两个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所以进一步可以进行协整性检验。利用OLS对两个序列进行回归得到回归方程为:
F检验表明回归方程是显著的,t检验表明当期对的影响是显著的。从拟合图看出整个拟合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模型自变量的回归系数1.2109,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单位,相应的增加1.2109单位。
由于有可能有异方差的情况存在,所以对回归残差同时进行ADF检验和PP检验结果如表2:检验结果都表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和是协整的,这说明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和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三、误差修正模型(ECM)
前面的协整检验表明和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下面本文用ECM模型分析两序列之间的短期波动关系。根据Hendry的理论,从滞后阶数为2开始,逐步剔除不显著的变量和滞后量,拟合出以下ECM模型:
在ECM模型中ECM对应的系数的t检验的p值是0.0831在显著性是0.1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误差修正项对当期是有影响的。根据图3所示的拟合结果。模型还是比较理想的。从误差修正模型看,Lnx和Lny之间的短期动态均衡关系是,Lnx短期内每变动一个单位,Lny同方向的变动0.5158个单位。
四、因果关系检验
Lnx和Lny之间的协整关系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因果关系。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如表3所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Lny绝不是Lnx的原因的假设。同时也拒绝不是的原因的假设。可以认为与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能源消费和GDP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处于依赖增大能源消费数量的阶段。
五、本文实证结论
(1)在1953年到2010年间,中国能源消费和GDP两个序列经过取对数后的序列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2)从短期误差修正模型来看,能源消费取对数后的序列的波动与滞后一期的波动成正向关系,短期中对数处理后的GDP数据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带动0.5158个百分点的对数处理后的能源消费增加。同时0.5158小于长期均衡方程中的1.2109,说明短期的波动比长期的波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要小。从ECM模型中可以看,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小于零,说明误差修正模型是一个负反馈机制。
(3)能源消费和GDP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对能源具有强烈的依赖性,能源短缺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的 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会刺激能源需求的。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处于依赖增大能源消费数量的阶段。
一、引言
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促使人们开始关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能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也是一国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经济增长中,对于能源的消费占主要地位。因此在能源消费的制约下,我们应研究如何保障经济持续增长,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真正对能源经济问题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梅多斯等人,在《增长与极限》一文中,他着重强调了能源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通过研究世界人口、工业发展、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五种因素之间的变动和相互关系,建立了“世界末日模型”,结论是如果维持现有的人口增长率和资源消耗速度不变的话,世界资源将会耗竭。之后的两次石油危机印证的梅多斯等人的结论。
(一) 国外研究的结果,可以根据其经济增长理论基础的差异分为技术内生和外生。在假定外生的技术进步研究中, Dasgupta and Heal 拓展的Ramsey模型得出在最优的增长路径上最终能源消费将减少。Nordhaus在经济增长模型中考虑了技术进步对可耗竭资源约束作用的弥补,并对技术进步的增长率施加了限制,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Bovenberg假定技术进步是内生的,并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加入环境这一因素,分析了环境政策对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这两种影响之间存在的差异。Grimaud and Rouge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包括了可耗竭资源,并假设技术的进步取决于用于研发的劳动力和已有创新,对最优的经济增长路径进行分析。Grimaud and Rouge将生产部门分为最终产品部门和研发部门,假设了简单的内生技术进步,分析了污染、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三)国外学者选用不同的时间序列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的结果显示,GDP和能源消费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双向因果关系,反向因果关系、不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协整关系。
Kraft进行的实证研究和Erol对英国、法国等国的分析得出GDP与能源消费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Erol的分析得出菲律宾和泰国的能源消费与GDP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George采用希腊1960-1996年能源消费、GDP和CPI的数据,证明了其存在双向因果关系。Masih在一个多元计量经济模型框架内发现,印度尼西亚的GDP与能源消费存在反向因果关系;在Kraft的研究之上,Yu将样本空间从1974年扩展至1979,却发现GNP和能源消费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Stern使用单方程静态协整分析法以及多元动态协整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并发现了长期均衡关系。Soytas着重研究了韩国、日本等G7国家发现能源消费和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三、国内研究现状
能源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最新资料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国内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相关性研究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展开。
(一)在定性方面,赵嫒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经济的增长速度同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保持上正比例关系。隗斌贤则认为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性,二是能源的发展以经济增长为前提。
(二)在定量方面,我国学者的研究大多基于传统经济理论模型的扩展。赵丽霞和魏巍贤采用多变量的自回归方法,将能源作为新变量引入Cobb ―Douglas生产函数,得出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的结论。赵进文,范继涛率先将非线性STR模型技术应用于此研究,得出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影响具有非对称性,以及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欧晓万运用协整理论对我国1978~2006年的数据进行的分析表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四、结论
以上文献的研究多数基于统计数据分析或者因果关系判断,总结得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主要存在四种格兰杰因果关系:1)双向因果关系;2)单向因果关系;3)不存在因果关系;4)协整关系。
问题是,基于统计数据分析或者因果关系判断的分析方法,对于本来的指导意义不大,或者在短期内也许有效,但是当经济增长仍然按照原来的趋势发展下去的话,对于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预测无能为力。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决策者意识到,利用这样的建模方式来分析问题,往往不仅不能够解决目前的问题,反而会使这些问题更加严重。
参考文献:
消费者信心(Consumer Confidence,CCI)是指消费者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对就业、收入、物价、利率等问题进行综合判断后得出的一种看法和预期。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标,是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中的一致指数包括了生产、就业、收入分配、需求等经济活动各方面的情况,可以综合反映总体经济的变动情况。
通常认为,消费者信心将会影响其消费欲望,而消费欲望则会通过作用于消费需求进而影响到整体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强,会直接刺激相关生产者的投资生产,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会随之上升,进而会反作用于消费者信心。如此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但是这之间的传导关系是否成立,消费者信心的增强是否能转化为实体的消费来拉升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促进经济的持续走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走高能否有效刺激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上升,本文将通过对数据处理并建立SVAR模型进行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之后建立脉冲响应函数并运用方差分解的方法确定彼此受到冲击后另一指标发生变化的具体情况。
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于居民消费信心指数,从1999年1月开始到2003年3月左右,呈现规则的上升趋势,但是在2003年3月到2003年12月出现了一次明显不规则的振动,究其原因,2003年爆发了“SARS”危机,导致消费者信心出现了不规则的跃动。反观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走势,在该段时间未呈现出明显的不规则的振动,而纵观整个图形走势,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变动和周期循环变动等影响。鉴于以上问题,分别利用ARMA模型对消费者信心指数进行相应调整,剔除“SARS”造成的不规则点;而利用CensusX12季节调整法对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进行调整,消除其中的不规则要素。
首先,选取1999年1月到2003年3月的居民消费信心指数数据,并取对数,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的t值对应的p值为0.0018,远小于5%的检验水平,所以该数列为平稳数列,可以建立ARMA模型来预测2003年4月到2003年12月的消费者信心指数。通过观察数列的自相关系数与偏相关系数,可以看出,消费者信心指数序列的自相关系数是拖尾的,偏相关系数是1阶截尾,所以建立一阶滞后并利用EVIEWS进行回归,接着采用LM统计量对残差序列进行检验(p=2),F统计量对应的p值为0.0022,T×R2统计量对应的p值为0.0029。结果显示,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存在明显的序列相关性,残差序列的自相关系数呈震荡式递减,偏相关系数在4阶以后,均接近于0,因此,残差序列存在四阶序列相关。用AR(4)来修正上述回归模型,得到的回归估计结果为:
此时LM检验结果的F统计量对应的p值为0.6177,T×R2统计量对应的p值为0.5622,不能拒绝原假设,经过AR(4)修正后的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因此,可以用该修正后的方程对2003年3月到2003年12月之间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进行预测。将预测的值代入到原来的序列当中,生成新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序列。
由于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对消费的主观反映,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所以,只对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利用CensusX12季节调整法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序列。
消费者信心指数与宏观经济景气之间关系分析
(一)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利用ADF单位根检验对调整后的两组序列进行检验,两则皆为一阶单整过程;为进一步探究两者之间长期关系,对两组序列进行协整检验。首先建立两者之间的回归方程,然后保存残差,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两者不存在协整关系,说明在消费者信心指数与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之间,长期中并无联系。
(二)SVAR模型的建立
1.滞后阶数的选择。在这里选择SC信息准则所确定的滞后阶数,通过eviews软件的分析,当滞后2阶时,SC信息准则值最小,所以滞后2阶建立VAR对象。
2.模型的建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如下SVAR模型:
其中
为保证模型的可识别性,必须对C0施加相关限制条件。接着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在滞后2阶的情况下,当期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是消费者信心指数的Granger原因,反之不成立。当滞后长度为3、4时,结果相同。可以认为,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是造成消费者信心波动的Granger原因,反之则不成立。所以回到所需要建立的SVAR模型当中,假设当期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会对消费者信心指数产生影响,而消费者信心指数则不能影响到当期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所以添加限制条件为c21=0,估计相关参数,得到,将该矩阵代入所建立的VAR对象中,得到最后SVAR模型的估计结果为:
估计所得模型的AR特征多项式有四个根,分别为0.97,0.88,0.61和0.01,都为实数,且都小于1,所以所建立的模型满足稳定性条件。而滞后排除检验中,滞后阶数分别为1和2时,检验结果显示所有滞后项都是联合显著的,从而估计的方程有效。
从模型结果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给消费者带来的信心水平有限,而消费者信心给宏观经济带来的作用微乎其微。值得注意的是,在方程(1)中,当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对数值滞后两期时,系数为负,并且绝对值大于当期和滞后一期的值。结合方程(2)滞后两期时候的系数来看,它们同时为负,这说明当经济过热时候,政府采取的一些紧缩等政策,给消费者信心造成的损失要大于经济运行良好时候给消费者信心带来的鼓励。同时也说明,若经济处于相对萧条状态时,采取一系列恢复性政策将给消费者带来长远的信心支持。
(三)脉冲分析与方差分解
1.脉冲分析。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知,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是造成消费者信心变化的原因,而反之则不成立,所以主要考察宏观经济的波动对消费者信心的冲击。在上面所建立的VAR对象基础上,利用结构分解法方法建立脉冲响应函数,得到如图1所示结果。 由图1可以看出,消费者信心对扰动立即做出反应,并且逐渐增大,到第三期和第四期的时候达到最大,之后逐渐下降并趋近于0。图1显示出了宏观经济对消费者信心的影响,当利好刺激经济走好时,消费者的信心并不会突然走强,而是一个缓慢走强过程,这可能是由于担心经济是否能够持续走强。从开始反应到信心达到最高点,即消费达到最大化水平时候,这个时间大约为三到四个月,之后消费者会对该正向冲击的反应趋于平淡,再加上随着经济过热,政府会采取一系列的防治通胀等措施,所以消费者的总体消费欲望会随之下降。
2.方差分解。消费者消费信心以及水平的变化,除了受经济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自身诸如消费习惯等约束,这些约束独立于宏观经济之外,也许是长期以来所处的文化所造成的,比如消费者在经济不景气与景气的时候可能选择购买不同品牌的同一种商品,消费者信心的变化将使得他在这之间做选择,有多少是由于经济环境变化所引起的,而多少是由消费习惯等主观因素引起的,即消费者信心本身所引起的。通过对消费者信心指数变化的方差分解可以衡量这种差异。继续通过上述建立的SVAR模型,利用结构分解法对消费者信心指数进行方差分解,得到如图2所示结果。其中shock1指消费信心指数, shock2指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图2显示,随着预测期的推移,消费者信心指数预测方差中由其自身,即一些消费的习惯等独立于经济变量以外的主观因素所引起的部分的百分比缓慢下降,而由其自身之外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所引起的部分的百分比则缓慢增加,并且在第五期左右保持稳定。
结论
历史的数据以及分析表明,短期内,消费者信心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关系,消费者信心的增强并不能很好地带动经济转为景气,这也间接说明我国的消费者信心并不能实质性的转化为实体的消费,并且在衡量经济状况当中,消费所占的比重不大。综合这两方面因素,消费者信心的提高并不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宏观经济景气水平。在结构调整当中,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一方面,要建立更为广泛和稳健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居民无后顾之忧地进行消费;另一方面,也可通过税收等政策鼓励消费行为,引导居民形成更为开放的消费观。反过来,在宏观经济对消费者信心的影响当中,前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宏观经济的正向或负向冲击都会造成相同方向的消费者信心的变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受到负向冲击时,其绝对水平大于正向冲击时的值,这说明在经济受不好冲击的时候,居民的消费行为会更加谨慎,此时政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并不能够相同程度地恢复损失的消费者信心,这也从另一方面佐证了在中国,只注重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提高居民消费信心有限,从而拉升消费在经济发展当中的比重能力有限。
参考文献:
1.杨茂.中国消费者信心与消费需求拉动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6(1)
2.李雪松,张莹,陈光炎等.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需求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5,22(11)
3.欧廷皓.基于ARMA模型的房地产价格指数预测[J].统计与决策,2007(14)
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天使”还是“陷阱”?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些资源丰富的经济体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倒退?这些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以至于对这一称作“资源诅咒”问题的研究如火如荼。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Matsuyama[1]建立的标准模型,该模型考察了资源部门和制造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制造业比采掘业更具有“干中学”的特征,自然资源丰裕国家的制造业的学习效应被削弱了。其实采掘业的技术含量不能说是不高的,并且还具有较强的比较和垄断优势,制造业比采掘业更具有学习效应这一假设是有待继续考证的。即使制造业比采掘业多一些学习效应,是否能足以解释“资源诅咒”的根本原因,也存有很大疑虑,看来要想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还需要另辟蹊径。
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资源诅咒”现象的发生呢?针对这种负相关的现象,研究者们一致在找寻各种合理的解释。Prebisch[2]等人提出中心论,认为在国际分工中,生产初级产品的国家将被沦为“”,一些初级资源丰富的国家,由于贸易条件恶化,经济增长必然落后于制造业国家。这些观点形成了作为“中心-”论。Hirshman[3]通过研究大量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史指出,初级资源部门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该资源部门与其它产业间的关联度,产业与其它产业关联度越强,则将该产业作为出口产业越有利于经济增长,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主要产品陷阱”。也有文献从制度弱化的角度探讨问题的根源,Baland和Francois[4](527-542)以及Torvik[5](455-470)的研究指出,资源丰裕国家的寻租行为是导致其经济增长负效应的元凶。另外,Sala-i-Martin和Subramanian[6]的实证研究显示石油和矿物等自然资源诱发贪婪的寻租行为,弱化了一国的制度质量,从而滋生政府腐败,进而对一国的增长施加负的非线性影响。Stijns[7](107-130)研究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民收入的逐步提高,自然资源产业的优势,导致了采掘业挤占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从而失去了制造业“干中学”的学习效用,[1]从而致使经济下滑。
是否就是这些因素导致了“资源诅咒”的发生?在行为金融领域,早在19世纪90年代Willims James就提出了注意力异常的现象,即投资者更关注于其所熟知和了解的产业和消费,这使得资本和资源更多的流向了这一领域。将其植于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我们可否进行大胆假设,即由于大众更多的将人力物力集中于熟知的下游消费产业之中,而往往忽视了上游的自然资源产业领域,这就使得自然资源占优势但对下游产业无暇顾及的国家,经济增长缓慢,从而产生了“资源诅咒”现象,在本文中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为“消费优势”假说。
为了验证这一假说是否成立,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将运用解析和计量模型对这一假说进行检验,利用截面数据实证检验“消费优势”假说在我国的存在性,希望从全新视角为“资源诅咒”进行诠释。
二、自然资源影响经济增长的经济机理
(一)经济增长与资源的关系
人类拥有两类物质财富:禀赋资源财富与有效劳动财富。有效劳动财富是劳动者通过有效劳动创造的财富,总体说来禀赋资源财富会逐渐减少,有效劳动财富会不断增加。经济增长被定义为物质财富的增长,这其中既包含禀赋资源财富的增长,又包括有效劳动财富的增加,所谓禀赋资源财富增长是指转移到产出中的那部分的增长。禀赋资源丰裕,转移到产出中的那部分就可能多,以现有的计量口径,经济增长就快,因此,禀赋资源的充裕程度无疑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这一优势在经济发展初期尤为明显。然而,世界上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如非洲,经济增长缓慢,再如荷兰自然资源部门扩张但制造业却变得萎缩,是什么原因导致“天使”变成了 “魔鬼”?这是因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从来就不是单一的,资源优势仅是财富增长的因素之一,由于其它因素的不作为,削弱了资源优势的发挥,完全可能造成经济状况发展初期强劲,后来逐渐居于劣势的情况。
(二)经济增长与其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人付出的有效劳动,有效劳动受三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人的素质、资本工具效率和影响因素(见图1),三者的累积是构成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
为了说明有效劳动的变化过程,本文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础因素,如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等,这些因素的增加可以直接形成经济增长,称为投入要素;二是影响因素,如制度、政治等,以投入要素为载体,通过投入要素效率提高推动经济增长,称为影响因素。在投入要素中,劳动者又是资本工具作用的“载体”,资本工具和影响因素作用于劳动者,通过劳动者形成有效劳动,有效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
在一定的影响因素环境中,投入要素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而影响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受时间地域变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时效性,有时对增长产生正面影响,有时可能形成负面影响,投入要素和影响因素的作用差异很大。投入要素和影响因素是互相影响的,投入要素左右影响因素的形成,影响因素制约投入要素的发挥。有效劳动是劳动者素质的直接体现,劳动者素质是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因素;资本工具质量是劳动付出成为有效劳动的杠杆,通过资本工具可以节省单位产出中的劳动付出;制度等健康的影响因素则是形成更多劳动付出及其转化为更多有效劳动的加速器,影响因素可以缩短单位产出中的劳动时间。
(三)“消费优势”假说的作用特征
既然禀赋资源财富的增加不足以解释经济的持续增长,那么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何在?市场存在“消费优势”假说,即产业链靠近消费的那一端(下游端)经济体更具有增长优势,“生产的动力不是来自生产本身,而是来自消费,即消费创造着生产的动力”,消费品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不断更新扭转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趋势。“消费优势”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促成了产出――投入循环的转换,促成了财富的重新匹配。产业链附加值在从资源产品到消费产品中的不同分配是各方博弈的结果,大众消费者对产品的依赖程度是均衡点落在何处的重要筹码,大众越迫切需要的消费品生产在财富分配中拥有越大的权重,激烈的竞争迫使消费品产业变成了“有效劳动密集”产业,越迫切需要的消费品,其产业占用越多的有效劳动。有效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根本,是博弈的主要依据,正是由于有效劳动的作用,禀赋资源在转移中才会增值,也正是由于有效劳动,劳动者才创造出人们迫切需要的消费品。有效劳动付出有追逐财富的功能,要求得到“体面”的回报,“多劳多得”。财富的匹配青睐于人类的劳动付出,按有效劳动的大小实行“按劳分配”,有效劳动的多少是财富分配大小的标尺,虽然有效劳动的多少受市场因素的影响,但市场因素不会改变决定财富分配的根本依据。发明专利、加工工艺等人类智慧与上苍恩赐的自然资源作用是一样的,都具有实用性、排它性,人类在创造有利于生活产品方面的智慧会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国家禀赋资源的先天优势。这应验了“资源是世界的人类的”这样一句常理,如果经济增长仅依赖资源优势竞争力是难以维持久远的。资源丰富的中小国家,难以兼顾自然资源优势和“消费优势”,仅靠资源优势,就可能出现经济增速缓慢或下滑的局面。
(四)“消费优势”假说的博弈解析
假若把初级产品的生产国称作企业1,高级产品的生产国称作企业2,最终产品是两个企业分阶段生产的结果,那么两个企业的利润分配就是一个典型的寡头竞争模型。在这里,每个企业的战略是选择价格,支付利润,它是两个企业价格的函数。价格因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利润因价格的降低而减少。为分析方便,假设利润对产量的一阶导数大于零,二阶导数小于零。
我们用pi∈[0,∞)代表第i个企业的价格,ci(1)代表成本函数,q=q(p1+p2)代表逆价格函数,价格受产量影响。第i个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fi(p1,p2)=piq(p1+p2)-ci(q),i=1,2(1)
(p1,p2)是博弈均衡价格,意味着:
p1∈argmaxf1(p1,p2)=p1q(p1+p2)-c1(q)(2)
p2∈argmaxf1(p1,p2)=p2q(p1+p2)-c2(q)(3)
找出博弈均衡点的方法就是对每个利润函数求一阶导数,并令其为零求解。
f1p1=p1q′(p1+p2)+q(p1+p2)-c′1(q)(4)
f2p2=p2q′(p1+p2)+q(p1+p2)-c′2(q)(5)
求解得到反应函数:p1=g1(p2)(6)
p2=g2(p1)(7)
反应函数意味着每个企业的最优价格是另一个企业价格的函数。两个反应函数的博弈均衡点为:P=(P*1,P*2)。博弈均衡点形成过程如图2。
由于两个企业的产品是不同质,不可替代的,消费者对产量已不再感兴趣,质量已没有可比性,对不同企业产品的偏好或依赖程度以及生产这些产品所付出的有效劳动,决定了两个企业产品价格大小的分配策略,人们对下游产品的偏好及投入更多的有效劳动决定了财富向产业链末端倾斜。
图2 价格的过程博弈
图3 不同发展水平国家消费率位置变动过程
(据世界银行经济发展指数数据整理)
(五)“消费优势”假说的统计经验分析
财富增长向纯消费产出倾斜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变化统计规律也可以得到佐证。表1中的数据分投资性消费和纯消费,投资一般是上游产业的产出,消费一般是下游产业的产出,投资和消费都是产出财富,财富总量是增加的,消费部分以更快的速度增加,而投资部分增加的速度相对较慢,也就是说上游产业产出财富不如下游产业产出财富快。如果两个国家各对应着一个方面的优势,那么就出现财富此消彼长的局面,一些资源供给型国家依赖初级产品生产的增长,财富对应着投资类产品生产,经济增长速度较慢,一些资源贫瘠国家依赖消费类产品生产的增长,增长速度较快。
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分类,分为低收入国家LIC、中低收入国家LMC、中高收入国家UMC、高收入国家HIC,发现消费曲线是一条动态的“U”型曲线,并且低收入国家一端消费比例随经济发展下移,高收入国家一端上移(图3)。世界消费财富进一步增大,不发达但有资源优势的国家对应份额不断减少,而这些国家资源财富是有所增长的,这说明低收入国家消费财富份额加速下降,禀赋资源优势被其它国家分享了。
三、实证检验
为了证明 “消费优势”的存在性,本文采用了中国1987―2003年期间有关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实证。中国推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各省经济具有一定的垄断自,但不至于阻碍各省间劳动力和商品流动,含有市场经济的特征又兼有世界上一些不完全市场经济国家的特征,因此,中国产业结构变化走势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全球的走势。本文数据来源于安格斯•麦迪森著《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选取的指标是GDP、农业、矿业、制造业、非物质服务业、交通与通讯业、建筑业。直观判断建筑业和矿业远离消费端,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相对较小,制造业、非物质服务业和交通与
通讯业关联度应该较大。为了给予验证,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N代表农业,Z代表制造业,K代表矿业,JT代表交通与通讯业,J代表建筑业,F代表非物质服务业。为了防止得出的回归结果出现虚假回归现象,有必要对所选样本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没有通过检验,说明所选数据不平稳,那么就不能直接用数据去建模,需要对数据进行差分,直到其平稳为止。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2。
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因变量GDP和6个自变量全都没有通过检验,那么,必须对所选数据进行一阶差分,结果见表3。
自相关检验结果如下:
表6一阶、二阶统计检验结果一阶Obs×R-squared0.0498二阶Obs×R-squared0.0764
从检验结果看出,自相关检验通过检验,说明不存在自相关,回归方程是具有解释力的。检验结果表明,近消费近端产业,如制造业、交通与通讯业对经济更具有增长优势,远离消费端的矿业和建筑业(上游端)对经济增长缺乏优势,与理论分析和直观判断非常吻合。非物质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与直观判断有出入,那是因为中国在本文数据采集的时间段,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处在小康初期,生活消费还以物质消费为主,可以预见未来非物质服务业应该是一个增长优势产业。由此也可以说明消费是一个时尚性概念,受时代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
四、结 论
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表明,“消费优势”是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作用减弱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自然资源优势会发挥主导作用,在经济步入较高水平的大众消费时期,“消费优势”会发挥主导作用,大众生活必需品生产的日新月异是这一优势的典型体现。经济发展初期,一般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优势,这些优势会使得生产成本降低,资源主导产业会优先发展;在快速发展期,一般拥有人力、资本工具和影响因素等优势,这些优势会使得生产效率提高,交易成本降低,消费主导型产品会取得优势,并且人力、资本和影响因素作用越有效,增长越持久。从“消费优势”的特点看,把握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点,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消费优势”对一些新兴经济区具有指导作用,如天津滨海新区和中西部一些地区在发展初期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这是第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优势,而要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还应该迅速建立起人力资源、资本和影响因素等第二阶段优势。经济增长的根源是人类有效劳动付出的增加,因此要注意完善机制,挖掘人类的潜能和智慧,提高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还与产业优势密切相关,应大力研发适销对路产品,抢先确立在这些领域的竞争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Matsuyama,K .Intercultural Productivity , Comparative Advantage , 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92, Vol.58.
[2]Raúl Prebisc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and Its Principal Problems[J]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950).
[3]Hirshman,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Haven[J],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300-00559-8.
[4]Baland, J. M., & Francois, P. Rent seeking and resource boom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0, Vol.61.
[5]Torvik, R. 2002. Natural resources, rent seeking and welfar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67.
[6]Sala-i-Martin and Subramanian, "Addressing the Natural
Resource
Curse :an Illustration from Nigeria " [J],IMF Working Paper, 2003,WP-03-139.
[7]Stijns, J.-P. C. 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revisited[J]. Resources Policy, 2005. Vol.3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Consumption Advantage
Li Fasheng1 Zhang Wei2
关键词:经济波动 消费 投资 进出口
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增长方式从来就不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任何国家的经济都是在经济上下波动的交替中发展的。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中的消费不足论、投资过度论以及D.H.Robertson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等理论,都表明了消费、投资及进出口贸易是影响经济繁荣与萧条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国民收入恒等式,乘数-加速数模型,IS-LM-BP模型,AD-AS模型,产出缺口模型等,对经济波动与消费、投资及进出口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用过程进行理论分析。
基于国民收入恒等式的分析
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和主要决定理论,在开放经济中,一国均衡收入取决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在开放经济中,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
GDP=C+I+G(X-M)(1)
其中GDP、C、I、G、X、M分别代表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和进口。式(1)是一个会计恒等式,从直观上静态的描述了开放经济中,产出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及进出口之间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产出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及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在(1)中引入时间因素,即将(1)式动态化。
假定t时期的产出由t时期的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及进出口水平决定,从而(1)式动态化为:
GDPt=Ct+It+Gt+(Xt-Mt) (2)
式中t表示时期。(2)式两边对时间求一阶导数可得:
d(GDPt′)=dCt′+dIt′+dGt′+d(Xt′-Mt′)(3)
其中,GDPt′=dGDP/dt,其余类似。(3)式两边同除以GDPt并对(3)式右边进行适当变换,可得:
(4)
这里,分别为各个变量的增长率,则分别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和进口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因此,(4)式表示了动态化后的国民收入恒等式中,右边各个组成部分数量上的变化对产出的影响。根据(4)式,可以计算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和进口的变化与产出之间的直接关系。从这里的分析可知,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的变化无疑将引起产出的波动,而产生的波动也将作用于消费、投资和进出口。
基于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分析
根据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数原理,新发明的出现使投资增加,投资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增加。人们的收入增加,从而购买更多的物品,导致整个社会消费和进口增加。由于加速数的作用,消费和进口的增加促使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加,而投资又使国民收入增加,从而消费和进口再次上升。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不断增长,社会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逼近经济周期的波峰位置。然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增长水平迟早会超过潜在经济增长水平,而处于经济周期的波峰位置。一旦经济达到经济周期的波峰位置,国民收入便不再增长,从而消费和进口下降。根据加速原理,消费和进口的下降意味着投资的成倍减少,投资减少,国民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和进口进一步减少。又根据加速原理,消费和进口的减少使得投资进一步减少,国民收入进一步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持续下降,社会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由于长期的负投资,即生产设备的逐年减少,仍在坚持生产的一部分企业感到有必要更新设备,于是随着投资开始增加,国民收入开始增加,消费和进口增加。通过加速数的作用,社会经济再次进入繁荣阶段,新一轮的经济周期开始。
出口表示本国商品在国外的销售,代表着国外对本国商品的需求,是由外国的购买力和购买要求决定的,本国难以左右,因而本文中假定出口是本国经济的一个外生变量,我国经济波动与出口的相互作用取决于上述过程,而独立形成一个外生过程。一般而言,出口的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出口的减少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而国民收入的增加或减少又将影响消费和进口,进而又影响投资,从而对经济波动产生影响。本文将经济波动与消费、投资及进出口的相互作用过程如图1所示。
图1所示过程表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投资通过乘数作用影响国民收入水平,国民收入又影响消费和进口水平,而消费和进口又通过投资乘数间接影响国民收入,进口作为一个外生变量通过外贸乘数影响国民收入。因此,在乘数-加速数的作用下,经济波动与消费、投资及进出口相互作用。
基于SI-LM-BP模型的分析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是一个实物经济模型,没有考虑到货币因素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从而也就没有考虑利率对总需求的影响。凯恩斯认为,消费是收入的增函数,即当收入增加时消费会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的快,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即利率上升时投资下降,利率下降时投资上升。下面我们运用IS-LB-BP模型来分析经济波动与消费、投资及进出口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图2所示,IS曲线表示商品市场均衡,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BP曲线表示国际收支平衡。假设经济初始处于内部和外部共同均衡的E1点,利率水平为R1,产出水平为Y1,实行固定汇率下的资本不完全流动,BP曲线的斜率小于LM曲线的斜率。假设经济的初始均衡点E1处于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萧条持续一段时间后,投资开始缓慢增加,使总需求增加,IS1曲线缓慢向右移动,产出增加,消费和进口亦开始缓慢增加,IS1曲线最终右移至IS2位置,IS2与LM1相交于较高利率水平的国内均衡点E,与BP相交于较低利率水平的国际收支平衡点E2。在国内货币供给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国内利率必然上升。一方面,收入增加导致贸易逆差,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压力。另一方面,利率上升将导致足够的外资流入,最终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市场上出现本币供不应求的局面,本币出现升值压力,出口减少。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为了维持固定汇率,货币当局必须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本币买进外币。这样,一方面官方外汇储备增加,另一方面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LM1曲线向右移动至LM2,LM2与IS2、BP曲线交于E2点,重新达到内部和外部均衡,利率水平为R2,比初始的利率水平R1高,产出水平为Y2。当利率达到某一水平之前,投资继续增加,上述过程循环往复,产出水平达到很高水平,利率也将达到很高水平,经济周期波动进入繁荣阶段。当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投资开始下降,使总需求减少,IS曲线开始向左移动,产出减少,消费和进口减少,IS曲线移至IS2位置,且最终左移至IS1位置。在国内货币供给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国内利率必然下降。一方面,收入减少导致贸易顺差,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压力。另一方面,利率下降将导致足够的外资流出,最终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外汇市场上出现本币供过于求的局面,本币出现贬值压力,出口增加。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为了维持固定汇率,货币当局必须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外币买进本币。这样,一方面官方外汇储备减少,另一方面国内货币供应量减少。LM曲线开始向左移动至LM2位置,且最终左移至LMl位置,重新达到内部和外部均衡点E1。经济波动再次进入萧条阶段。这样国民经济运行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周期波动,当上述过程循环往复,国民经济运行就表现出周期波动特征。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这里利率起到了重要作用。投资增加使产出增加,产出增加导致消费和进口增加,又进一步导致投资增加,在国内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国内利率必然上升。当利率达到一定水平后,投资开始减少,产出减少,消费和进口减少,又导致投资进一步减少,在国内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国内利率下降。这一过程的循环往复,国民经济运行就表现出周期波动特征。
基于AD-AS模型的分析
开放经济条件下,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和进口的任何波动都可能导致总需求的波动,从而导致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点的变动,最终导致经济波动。下面我们运用AD-AS模型来分析经济波动与消费、投资及进出口之间的相互作用。
图3中ASL表示长期总供给曲线,它与潜在产量线Y完全重合,ASS表示短期总供给曲线,AD表示总需求曲线。假定经济初始处于总需求曲线AD1和短期总供给曲线ASS的均衡点E1处,其产出水平为Y1,价格水平为P1。从图3可知,E1点处在潜在产量线Y*,的左侧,产出水平Y1和价格水平P1都处于很低的水平,经济处于萧条阶段。当总需求增加时,总需求曲线从 AD1右移至AD2处,经济处于短期总供给曲线ASS和新的总需求曲线AD2的均衡点E2处,其产出水平为Y2,价格水平为P2。从图3可知,E2点处在潜在产量线Y*的右侧,产出水平Y2和价格水平P2都处于很高的水平,经济处于繁荣阶段。
假设经济处于萧条阶段,即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ASS的均衡点位于潜在产量线的左侧,持续一段时间后部分企业开始更新固定资产投资,在乘数作用下产出增加,消费和进口增加,又进一步导致投资增加,从而导致总需求不断增加,致使总需求曲线AD向右移动,经济开始复苏。复苏阶段投资继续增加,产出继续增加,消费和进口进一步增加,投资又进一步增加,总需求进一步增加,总需求曲线AD进一步右移,如此循环往复,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ASS的均衡点越过潜在产量线并进一步右移,经济进入繁荣阶段。当经济到达波峰位置时,由于资源约束导致产出下降,消费和进口下降,进一步又使投资减少,从而导致总需求下降,致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经济开始出现衰退。衰退阶段投资继续减少,产出继续下降,消费和进口继续减少,投资进一步下降,总需求继续下降,总需求曲线AD进一步左移,如此循环往复,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ASS的均衡点越过潜在产量线并进一步左移,经济进入萧条阶段。这样宏观经济运行就完成了一次周期波动。萧条持续一段时间后,部分企业开始更新固定资产投资,总需求开始增加,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宏观经济运行开始新的周期波动,如此循环往复,宏观经济运行就表现出周期波动特征。根据图3可知,出口作为本国经济的外生变量,出口波动将直接导致总需求曲线移动,导致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ASS的均衡点移动,从而影响经济波动。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总需求波动是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消费、投资及进出口波动将直接导致总需求波动,消费、投资及进出口的增加或减少将导致经济的复苏或衰退,经济的繁荣与萧条亦将导致消费、投资及进出口的扩张与收缩。
基于产出缺口模型的分析
前面分析了经济波动与消费、投资及进出口之间的相互作用,下面我们运用产出缺口模型来分析经济周期阶段与消费、投资及进出口的关系。
西方学者一般将经济周期波动分为两个阶段:收缩阶段和扩张阶段,波峰和波谷是经济周期波动的转折点。经济周期波动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繁荣(经济活动扩张或向上的阶段)、衰退(由繁荣转为萧条的过渡阶段)、萧条(经济活动收缩或向下的阶段)、复苏(由萧条转为繁荣的过渡阶段)(如图4所示)。图4中正斜率的直线是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线。由于经济总体上保持着或多或少的增长,所以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是正斜率的。
产出缺口是指潜在产出与实际产出之差,即:
产出缺口=潜在产出-实际产出(5)
产出缺口可以衡量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周期性偏离的规模。当产出缺口是正值时,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这时经济位于收缩阶段。随着产出缺口的不断扩大,实际产出越来越低于潜在产出,于是衰退日益严重,最后经济出现萧条。萧条持续一段时间后,部分企业开始更新固定资产投资,在乘数-加速数的作用下,产出缺口越来越小,萧条和衰退程度不断减轻和缓和,实际产出朝着潜在产出水平上升,进而步入复苏阶段。当实际产出越过潜在产出线,上升到潜在产出线上时,产出缺口由正值变为负值。这时经济步入扩张阶段,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由(5)式可知,产出缺口的产生主要是实际产出变动的结果,而实际产出Y-C+I+G+(X-M)+Iu,Iu指期初过量存货投资。当经济出现衰退时,Iu≥0,厂商会产生不乐观的预期,从而减少投资,通过乘数的作用使产出减少,进而消费和进口减少,又进一步导致投资减少,产出缺口为正值,且正的产出缺口越来越大,直至波谷位置,经济进入萧条阶段。当一部分仍在生产的企业开始更新固定资产投资时,Iu越来越小直至厂商的期初存货投资为零,正的产出缺口逐渐缩小,这时厂商产生乐观的预期,从而增加投资,通过乘数的作用使产出增加,进而消费和进口增加,又进一步导致投资增加,产出缺口变为负值,且负的产出缺口越来越大,经济开始复苏直至波峰位置,经济进入繁荣阶段。另外由(5)式可知,出口作为本国经济的一个外生变量,出口的增加或减少将直接导致实际产出的增加或减少,使得产出缺口缩小或扩大,从而影响经济周期波动所处阶段。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经济周期波动所处阶段与消费、投资及进出口增长水平紧密相关。一般情况是,当经济处于复苏和繁荣阶段时,消费、投资及进口就趋于扩张阶段,当经济处于衰退和萧条阶段时,消费、投资和进口就趋于收缩阶段,出口的扩张与收缩亦对经济周期波动所处阶段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树成.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2.张泽厚等.中国经济波动与监测预警.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
3.(英)凯恩斯. 高鸿业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9
4.罗伯特小巴罗. 方松英译.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商务印书馆,1997
5.Mike Artis(2004)."Economics slowdow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Investment Horizons, pp.4-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传统的以生产扩张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开始转向以需求制约经济增长的模式,刺激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如何扩展消费领域、开辟经济增长的新途径,日益成为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正确认识和评价体育消费在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这些问题在现阶段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我们重新审视体育的功能、度量体育的价值也有重要意义。
一、将体育休闲产业发展与我国整体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体育产业是一个覆盖面非常广,产业关联度很高的行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很多部门,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规律来看,在发展初期那些为第二产业直接服务的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行业会有一个快速发展。但随后,这些行业的发展速度将逐渐放慢,而那些为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行业,如教育、文化、体育等行业将有一个持续、快速的发展。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是我国今后产业调整的方向。奥运会作为目前规模最大的全球性体育盛事,为我们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体现在:
由于奥运会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全球性活动,因此举办城市都会全力为保证大会成功投入最优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产品。这带动了本国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推动了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高级化。举办奥运会所要求的大规模高质量的信息传播网络,众多功能齐全的设备,先进的文化、体育设施,清新优美的城市环境,方便快节的市内和城际交通,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可大大促进我们电子信息产业,环抱产业,新型建材业,文化产业和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
二、将奥运经济短期效应与体育休闲产业的长期发展结合起来
奥运经济通过直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大,在奥运投资周期结束后,对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的经济带来冲击就越大。奥运经济的这一特性在国外被称为“低谷效应”。从亚运会的情况看,由于北京人口众多,发展速度快,结果可能会相对乐观一些,但仍然值得我们注意。从目前北京市的奥运规划来看,北京奥运会场馆和奥运村的局部既集中又合理的分散,有利于比赛的组织和管理,并突出考虑了赛后利用问题,从另一方面看,要实现奥运经济的短期效应与体育休闲产业的长期发展结合关键在于培养一个稳定的居民体育休闲消费市场。目前,我国体育用品消费还存在体育消费结构单一和体育消费较低的问题。为此,应细分体育消费市场,注重开发的层次性。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兴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开发组织不同层次体育劳务消费品的生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
三、体育消费的内在定义
体育消费包括物质的消费和精神的消费,物质消费中有文化的内涵,精神消费中有物质的基础。体育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体育消费既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又能引起人们对一定文化的需求的追求;有的消费过程直接表现为一种文化活动的过程。
体育消费行为本身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它受个体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和个体消费心理差异的影响。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和亚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由于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的不同,其体育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也不同。亚文化也称副文化,对体育消费有着特定的影响。亚文化是指不占主流或某一局部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包括与主体文化共通的价值观念,还有其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有学者认为亚文化对其成员的影响比主文化还要强,一种亚文化可以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它赋予个人一种可以辨别出来的身份。
我国较为典型的受亚文化影响的体育消费群体主要包括地理亚文化群体:是人们由于受所处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而形成与气候条件、地理条件有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俗的亚文化群体,如北方人选择运动服饰,颜色、喜爱的运动项目与南方人截然不同。区域亚文化群体:是以人口的行政区域分布为特色的亚文化群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乡镇消费者的消费宽度要大大窄于城市消费者,这种差异直接与社会文化环境和生产发展力水平有关。
四、结论
体育业与其他产业具有较为密切的产业关联度。如旅游业、广告业、建筑业、食品业、机械制造业都与体育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体育业的产业关联性一方面表现为它与其他产业的直接或间接的消耗关系上,另一方面表现为体育业与其他行业之间可以产生边缘交叉,籍以形成许多新行业,积极发展体育消费可以推动这些新兴行业的发展。
体育实物型消费品大多需求价格弹性较大,体育服务型消费品大多需求价格弹性比较小,而两者的需求收入弹性,特别使服务型消费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一般都较大。体育消费对经济环境的依存度较其他产业为弱。其根本原因在于:体育业的资本报酬率远比社会资本平均报酬率高,因此,一方面流入体育业的资本远比一般行业要多;另一方面,该行业资本流入效率较一般行业也高出许多,即便在经济环境恶化时,其资本报酬率有所下降,但较其他行业相比,仍具有较大的投资价值。
参考文献:
一、内蒙古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内蒙古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出现持续增长,由1985年的163.8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973.061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达10.15%。同样,能源消费量也逐年增加,能源消费总额从1985年的1870.66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7年的14649.39万吨标准煤,平均年增长率为10.22%。
二、数据来源及指标选择
本文选取的样本为1985--2007年度能源消费(Ec)和国内生产总值(GDP)(1985年为基期的实际GDP),数据来源于《内蒙古统计年鉴2008》。本文使用的计量软件为Eviews6。检验过程当中为了消除数据的异方差,对数据取对数进行处理,使数据更容易平稳,且这种处理并不改变数据的特征。对变量GDP、EC都取对数,将得到的新数据序列,分别记为LGDP、LEC。
三、平稳性检验
如果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普通的回归,往往会产生“伪回归”现象。因此,在进行分析之前要必须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使用KIx3S检验法。表1为平稳性检验结果。时间序列LGDP和LEC均通过一阶差分成为平稳的数据。因此,LGDP和LEC是一阶单整序列。
四、VECM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一)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用来分析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即:如果2个(或2个以上)的时间序列变量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表现出平稳性,则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本文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检验协整关系。
应用Johansen协整检验前,首先需要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根据AIC、sc信息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3。通过Johansen检验的迹检验对LGDP和LEC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GDP和LEC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经标准化的协整向量方程为:
LGDP--0.4566LEC+0.0786@trend(86)+1.398
(1)
[-6.2146]
[一20.4596]
中括号内为t值。由(1)可以看出,长期内能量消费增长1个百分点,GDP增长0.4566个百分点。
(二)VECM模型
根据格兰杰表述定理,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可以用误差修正模型(VECM)来表示。通过协整方程,建立VECM模型来描述变量间的动态关系。经上面协整检验知模型的协整阶数为1阶,通过滞后阶数的AIC、sC和极大似然估计值选取的最优滞后期应选3。
VECM模型为:
D(LGDP)--0.07+0.2425D(LGDP(-1))+0.2354D(LGDP(-2))一0.0841D(LGDP(-3))
[5.1903】
【1.58862】
[1.3281 9]
[-0.55567】+0.0173D(LEC(-1))+0.0397D(LEC(一2))-0.023 1D(LEC(一3))--0.5992 ECM,-~
(2)
[0.29255】
[0.68717】
卜0.39125]
[_5.89184]
从(2)中可以看出,方程中D(LGDP)的滞后期的系数表明D(LgDP)的一阶,二阶滞后对当期D(LGDP)有正的影响。D(LEC)滞后的估计值均小于D(LGDP)滞后一阶和二阶的参数估计值的绝对值,表明D(LGDP】受自身滞后的影响较大。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反映修正项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由其系数为负可见符合反向作用的机制。
(三)格兰杰短期因果检验与格兰杰长期因果检验
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做变量之间的短期和长期因果关系检验。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就是常规的F检验或Wald检验,而长期Granger因果关系则是通过调整系数是否显著来判断的。
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LGDP与LEC的格兰杰短期与长期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这一结果可见,短期内LEC是LGDP的短期Granger原因,即短期内能源消费的增加会导致经济的增长;而LGDP不是LEC的短期Granger原因,即短期内经济的增长不会引起能源消费的增长。长期中,D(LGDPI方程中的ECM的调整系数的t统计量大于临界值,表示LEC是LGDP的长期Granger原因。LEC方程中ECM的调整系数的t统计量小于临界值,表示LGDP不是LEC的长期Granger原因。所以,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能源消费的增加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反之则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