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14 10:15: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一生物教学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

篇1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能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1.2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①概述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②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③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资料分析,并熟练的书写红绿色盲症不同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从而使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②通过 “优生”故事的探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及优生优育的道德观。

1.3 教学的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①使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现象与遗传基本规律的关系。

②以人的红绿色盲为例,分析说明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的遗传原理及特点。

③正确书写红绿色盲症不同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解决方法]通过婚配的遗传图解,引导学生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

(2)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解决方法]展示教材中的色盲家系图,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分析、回答。

2. 教学思路的设计 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让学生辨认、识图,结合课本P33的讨论给出伴性遗传的概念伴性遗传的实例由红绿色盲分析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由抗维生素D佝偻病分析伴X显性遗传特点伴性遗传的应用。

3. 教学程序 导入:教师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让学生辨认、识图,结合课本P33的讨论题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体细胞含有多少染色体呢?——23对,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即决定性别的染色体。人类的许多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如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与上节讲的果蝇眼色遗传相同,他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遗传方式与性别相联系,这种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这就是我们今天重点讲解的内容。板书:第三节伴性遗传。

教师简要指出红绿色盲对于人类本身所造成的危害,引出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

3.1 人类红绿色盲症。

[资料分析]教师展示教材P34中的色盲家系图,(对人类遗传病的分析,不可能通过杂交实验,只能对家系谱图分析,才能找出规律。)

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的?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

(2) I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

(3)I代中的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

(4)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

(5)从图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现为红绿色盲,对吗?有没有其他的情况?让学生填写下表:

(6)从表中分析,为什么红绿色盲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7)为什么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如图1) 在银幕上显示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

引导学生分析X染色体和Y染色体在形态上的差别。说明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而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的原因。指出:由于Y染色体很短小,因此,在X染色体上位于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Y染色体就没有,比如,色盲基因b和它的等位基因B就只存在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

(8)让同学们通过书写不同的婚配图解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婚配的遗传图解的观察,探究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并板书到黑板上。

3.2 抗维生素D佝偻病。

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显性伴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与红绿色盲不同。教师先介绍其症状,再让学生写出婚配图解进行分析。

3.3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3.4 总结,归纳归律。

(1)首先确定显隐性 。

无中生有为隐性,即:双亲无病生出患病的子女,此致病基因一定是隐性基因。

有中生无为显性,即:双亲有病生出无病的子女,此致病基因一定是显性基因。

(2)再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

伴Y遗传的口诀为: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

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正常为常显。

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则为伴X隐性遗传。

篇2

关键词:

教学反思;生活实际;教师

“免疫调节”是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稳态与环境中的一节,尽管我们的生活中免疫学知识无处不在,而且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但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缺少“免疫”相关知识的前知识。同时这一节中知识点相对冗杂、抽象,记忆量很大,大多数知识点都要求学生做到精准记忆,要想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本节知识,无疑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务必要做好本节课的课前准备及教学设计工作,找准并有效突破本堂课的重难点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以下主要是针对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优化。

一、贴近生活,做好课前导入

要想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目光并引出本节的重点内容,一个生活化的课前导入无疑是比较好的选择,此方法不仅能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而且能使课堂的生活气息浓厚。比如,教师先提出问题:老师想问下大家有没有经历过发烧感冒不吃药、不打针就好了的情况?(学生回答说有)老师继续提问:那有没有经历过身体擦伤、破皮、流血后自动结痂然后痊愈的情况?(学生异口同声说有)那么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同学回答自己免疫力、抵抗力强,有的学生回答身体有自动恢复的功能等等)那大家想一想他们说得对吗,免疫力是什么?我们的身体真的有这样的功能吗?带着这些疑问,进入这节课的学习,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写板书)。这样的课前导入不仅能够很好地将一幅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明白免疫现象就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吸引学生目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有个大致了解,便于教师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知识回顾,衔接新旧知识

在引出新知识之前可以进行相关知识的回顾,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工作,以便学生对新知识更易理解,做到温故而知新。比如,教师可以说:根据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我们知道当人体受到物理化学等刺激的时候,人体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将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而生命体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随时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入,那么我们人体将通过什么方式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呢?(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引出课题:机体通过免疫调节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让学生将免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之一,并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一起,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而不是单纯介绍免疫学知识,避免了学生存在知识断层,断章取义地认为免疫调节在稳态维持中是独立起作用的,忽视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整体性,同时也降低了理解新知识过程的难度。

三、突破难点,细致讲解知识

首先,介绍免疫的概念和生理功能,使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免疫。可以举出人伤口感染和患病毒性感冒时免疫调节的实例,引出免疫细胞,并说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来源成熟部位及集中分布的场所,然后从器官、细胞、物质三个维度认识免疫系统的组成。其次,教师引导:免疫的功能是识别自己,排除非己,那么免疫系统具有什么功能呢?学生通过预习回答出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由防卫功能可以回想到初中时接触过人体的三道防线,教师举例引导:假设某一健康人体周围有10000个某病原体,帮助学生回忆说出三道防线内容并明晰免疫的具体类型。这样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框架的能力。再次,学生通过回忆不难发现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保证机体不患病的最终防线,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防线,那么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学生思考)下面学生结合书中示意图,阅读书中p37中间的文字,同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①什么是抗原?②抗原使淋巴细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看图、并回答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知人体第三道防线的主要作战部队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并尝试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大体过程及相互关系,进而画出流程图,培养学生文字转变成图像的能力、识图析图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识图,使学生概述出免疫系统的第二大功能,阐明在免疫系统防卫过强和过弱时出现的各种疾病,并举例加以说明。在搞清这些重点问题之前,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做好过渡句和问题串的设计工作,使知识呈现在恰当的时间和合适的位置。

四、渗透情感,升华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由关注“免疫调节”众多的知识点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许多知识点里有意地向学生渗透情感因素。比如通过了解免疫调节仅仅是稳态维持的一种方式,意识到生命活动的多样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作用,意识到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性。通过简单了解疫苗的原理、器官移植的发展状况和近些年成为热点的科技前沿成果———免疫细胞疗法对人类作出的卓越贡献,充分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思想,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认识到免疫学的进步对人类的健康和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回顾整节,提出优化建议

尽管教师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重要角色,但也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开展教学工作。因为“免疫调节”一节在高中生物中被许多教师认为难度较大,尤其是其中两个重要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讲解起来较为抽象,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因此为更好地实现知识目标,在教学中要着重注意做好引导工作,比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图和识图,多用比喻法、图示法去突破教学中的疑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及敢于质疑的科学思维。此外,凭借在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验,以下要点需要着重考虑:(1)实施教学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设计过渡性问题时,要考虑到知识内在的逻辑,循序渐进,不要使新知识呈现的过于突兀。(2)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比如在讲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时,要利用学生在初中时就接触过的人体三道防线,尽管当时对人体三道防线仅停留在记忆层面,并没有更深层次研究,但它却使学生较容易自然而然地理解高中这一节中人体第三道防线的功能和作用方式。(3)教学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在“免疫调节”这一节中很多知识是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比如免疫学应用中疫苗的使用、器官移植、艾滋病的传播和预防等。向学生简单介绍免疫学前沿热点,比如免疫细胞疗法在当今医学领域卓有成效,充分向学生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思想,教学时以便有效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最后,在高中生物“免疫调节”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找准重难点知识,并且能巧妙运用优质教学法,就能有效突破知识目标,进而实现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有效提升教学效率,降低知识转移成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杨鑫鑫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侯栗宁,吴志华.教师课堂提问教学行为分析[J].新课程探究,2009,(145).

[2]任守运.用图示法突破免疫调节教学设计的疑难[J].中学生物教学,2013,(3):44—46.

[3]金久.免疫调节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1,46(3):24—26.

篇3

2思维导引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在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你的困难是什么?你下一步应当做些什么?”你能不能换一个说法?你更坚信哪一种可能性?”你能不能倒过来想想?……”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过去常常采用的方法是:按照实验规定的步骤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填入事先设定的记录表中,根据澄清石灰水混浊程度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由此分析得出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这种“照方抓药”的实验方式,充其量只是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无法全面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该实验教师最大的任务应是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此,在实验之前,教师可以与学生之间进行如下的讨论:(1)联想酵母菌发面做馒头的过程,讨论下列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馒头为什么有孔隙?空隙中气体的如何鉴定?(2)由发面做馒头产生CO2进一步提出疑问:猜测可能发生什么生理过程?酿酒过程也用到酵母菌,密闭装置。这是在控制什么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酵母菌是否也有呼吸?(3)你能不能提出一个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问题?当然,提出一个好问题并不容易,你可以与周围的同学进行讨论。(4)你作出这个判断时有充分的依据吗?在缺乏足够依据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判断称为假说,假说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

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哪些仪器?怎样测出这些量?存在着哪些困难?这样的师生双边交流过程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火花,逐步学会分析问题,将内隐思维活动的调节控制过程展示出来,达到思维导引的目的。

篇4

在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也逐渐从知识学习转向技能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得到了不同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体现。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实现“知识学习”向“技能培养”转变的关键,而要保证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实验教学设计就是基础。因此,针对当前实验教学设计的现状而思考相应的对策来优化实验教学设计,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对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新课改的一大方向就是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体现在生物教学中就是实验内容的增加。新课程标准中围绕10大主题都有相应的实验要求,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中解脱出来,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大量的实验让教师有措手不及之感,而学生也无从快速地适应教师教学的转变,加之有些教师盲目跟风,导致实验教学走形式化,学生不但没有学好知识,技能培养更成为了口号,在有的学校还出现了以演示实验来代替学生动手操作的现象。不得不说,实验内容的增加和教师适应能力及课时之间存在了一定的矛盾。

其次,我国教育延续的是千年以来的封建式教育模式,重知识轻技能,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重实验结果而轻视过程,新课标则要求教师重过程,在这个转变中,因教师缺乏对实验教学的研究,往往实验成为一种表演秀,在有的课堂中,实验并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而是为了完成任务,保证开出率,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则还是停留在重结果轻过程上。

再从学生角度来看,新课标对实验的要求标准较高,不仅要学生了解基本的实验原理,还要求学生能正确实验,在实验中观察现象,通过现象而得到结论。以“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实验教学要求为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用具,在该实验中涉及较多的实验用具,每一样教师都需一一指导学生进行选择并正确使用;在实验步骤上,从参考图到显微镜到用显微镜观察制成的临时装片或永久装片都需要学生认真、仔细地进行;在实验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过程,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还需掌握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但从课时和学生的基础上看,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这就让教师在传统和新课标之间犯难了。

2 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的对策

首先,要明确实验教学的目标。在以往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上课就带着学生做实验,等实验结束了,学生还不知道实验的目标,因此,实验教学效率也就相对较低。明确实验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是否达到了目标。因此,实验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就应向学生明确实验目标。如在“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的实验教学中,在实验之前教师就应向学生明确“通过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当学生实验后再以是否理解了小肠的结构特点来审视实验过程。

其次,关于实验准备,以往很多教师在实验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忽视了学生在实验前的准备,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只要一遇到问题,学生就会将思考的重点放到多个方向上,有时教师为了向学生解释和实验相关的知识,占据了实验时间而导致实验效果受到影响。以“探究酸雨的危害”的实验教学为例,在实验前,教师需引导学生了解酸雨的成分、ph值、形成过程、所选择的小麦种子也要符合要求,如此,实验才能顺利进行。再如在“模拟‘血型鉴定’”的实验中,对于“血清、血型、输血”等知识,如果学生在实验前没有了解,实验中就会产生诸多问题,自然就会影响实验的进行。

对于实验组织管理,重点要小组管理上着手。对于一个班级,教师只能从整体上进行调节和组织引导,很多时候无法深入到每个学生中,此时小组长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而且,有的实验周期长,并非一天两天就能完成,而且也不一定要在学校的实验室才能完成,此时,小组内是否都按实验要求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小组形成合力,为了得到实验结论而认真实验。

最后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另一方面则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收获。应该说,如果要让学生们从一个实验中真正获得科学的知识,那不是一节课或按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就能实现的。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实施引导,以“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的教学为例,在探究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中,如可用问题“为什么要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若擦拭不净,后果如何?为什么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而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却滴一滴生理盐水?滴清水或生理盐水的量又如何掌握?为什么要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薄膜?”等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实验,在实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如此问答结合,观察现象和得出结论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实验现象来了解事物的本质,也才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3 生物实验教学中应注重的问题

生物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的为了实验而实验和为了教学而实验的观念中解脱出来,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开放性的实验中做到自我实验,自我提高。

首先,实验教学因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验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教师通过实验设计的优化来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而不应以现成的实验数据、实验结论为模板,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师生关系和和谐课堂气氛的构建不可或缺。实验中,教师要从讲台到学生中去,用眼观察学生的实验,用心倾听学生的理解,认真指导,唯有如此,实验过程才会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大舞台。

其次,要注重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新课程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高中生物问题,验证高中生物规律。如在“生物圈中的人”的模板学习中对蛋白质的探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引导,如思考怎样调整人们的饮食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饮食搭配方法和饮食习惯,如果教师能做到让实验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和生活习惯,这样的实验就是高效的实验,有用的实验。当然,在实验中教师也不应墨守成规,多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设计一定的开放性实验,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认清现状,优化实验设计,提高实验效率,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发展,这是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着眼点,教学中教师还需多加实践,不断丰富总结。

参考文献

篇5

课堂提问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一门教学艺术,有着其他教学方式无法取代的功效。①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设计高质量的问题的重要性,那么教师怎样设计问题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将生物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问题总结如下。

一、结合教学中的概念去设计问题

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概念的理解是基础,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围绕生物学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问题。

1.围绕概念中的核心词去设问。一个概念的内涵中,必然有核心词、关键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能够根据核心词进行设问。如: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在这个概念中是核心词,我们可以围绕它设问“中枢神经系统是指什么?”、“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有什么区别?”等等。

2.围绕概念的外延去设问。概念的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如:自养生物的概念是指能够利用无机物合成自身的有机物的生物,这样我们可以从概念的外延的角度设问“自养型的生物有哪些?”。

3.围绕概念的例证去设问。某一概念必然有对应的例子,而与概念相关的例子包括正例、特例和反例。概念的正例指的是包含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具体事物;概念的特例指的是特殊的例子,属于概念的外延这一集合;反例指的是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具体事物,它不在某一概念的外延中。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可以从某一概念的不同类别的例子考虑设计有关问题,如: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比较简单,一般要借助于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类微小生物的总称。从正例的角度可以设问“微生物通常包括哪些类别的生物?”,从特例的角度可以设问“蘑菇 、银耳、黑木耳等生物是否属于微生物?”

二、结合新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去设计问题

高中生物新课程中有好多生物学知识是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获得的,那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设问是非常关键的。如:在“基因分离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关于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孟德尔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表现为高茎。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比例为3:1,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F1都表现出显性性状?”“为什么F2代会发生性状分离?”“为什么F2代性状分离比接近3:1?”。随后,孟德尔提出假设进行解释,孟德尔假设的关键点是杂合子中的等位基因相互独立、互不沾染,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产生两种相等的配子。据此教师可以设问“如何证明孟德尔的假设?”“具体的证明方法都有什么?”于是学生提出可以用测交法或者是F1高茎豌豆自交进行验证。此时我们可以设问“根据假设,测交及自交的实验结果出现什么情况,可以证明假设成立?”。

三、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去设计问题

新课程下必修模块中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及材料、实验步骤、实验原则等等。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节进行设问,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反思。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围绕实验原理设问“叶绿体中的色素可用什么化学试剂提取?为什么?”,围绕实验材料我们可以设问“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分离实验的材料如何选取,为什么?”,围绕实验过程可以设问“画滤液细线时用毛细吸管,你还能找出什么更好的替代实验用具?”围绕实验结果设问“滤纸条上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分别是什么色素?你得到的实验结果与此一致吗,为什么?”,从实验拓展的角度设问“如果把色素提取液放在自然光和三棱镜之间,从棱镜的另一侧观察光谱中明显变暗的区域是哪个区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设问“为了使光合作用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大棚蔬菜生产中,应选用哪种透明的玻璃罩?”。围绕实验各环节问题的设置,强化了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回顾和反思。

四、结合知识的前后联系去设计问题

生物学中有很多知识和概念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我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把前后关联的知识给学生挖掘出来。在讲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时候,由生态水平的稳态我们可以联系个体水平的稳态,于是可以设问“人体稳态都包括哪些内容?”。

素质教育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倡导启发式教学,倡导教师运用启发性的语言促使学生思考、探索,“任何教材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②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从多角度进行问题的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相信只要我们有践行新课程理念的意识,在教学中勤于动脑,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创新和发展,给学生设计出更好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篇6

例如:在教学《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借助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简单易懂的行动语言,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与教师的教学与互动过程中,再加上图案导学的方式,将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充分展现。通过语言、神态、肢体的情境创设,结合图例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能量的转化过程,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巩固知识,使得生物基础更扎实。

二、创设实验情境,引导自主探究

高中生物实验内容较多,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且高中生物课程并不多,教师可能会忽略或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基于这些问题,可以展开课堂演示实验,创设小型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情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加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体验,促进应用与探究。基于建构主义创设生物实验情境,需要首先奠定坚定的实验基础,引导学生掌握实验准备条件、注意事项、实验理论、实验方法和过程等;其次,组织小组合作互助与探究,落实实验过程;再次,通过实验结论的分析与知识总结,与已有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实施实验反思;最后,总结与归纳,实现能力和知识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细胞的基本结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实验情境,开展“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与“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专题实践活动。从“的组织培养”、“月季花药培养”、“植物芳香油提取”、“胡萝卜素提取”等实验中,首先奠定实验基础,其次展开小组实验过程,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进行点拨与指导,促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深入分析和探究,从而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三、创设科技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多媒体已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创设多媒体情境,借助多媒体收集更多有用的教学资源,借助多媒体的技术性,展开声音、图像等形象表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知识与科技的进步。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生物情境创设教学策略,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和交流、互助与探究,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教师在讲授《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相关知识时,可以收集很多关于生态环境恶化的资料,从生物物种的快速灭绝,到海洋河水的污染,到气候环境的变化,再到自然资源逐渐稀少等,收集更多事实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和重视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从了解、收集、认识、分析,到最后的期待解决,通过创设多媒体情境,展示视频、音频资料,让学生产生认同感,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入实践与探究。要创设多媒体情境,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教学实效。

四、创设课题情境,激励应用实践

篇7

个性化教学自古有之,我国的孔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就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并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传教,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有条件去接受教育。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现行的教育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本文探讨了个性化教学风格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1]。

一为什么要进行个性化教学

(一)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每个学生都在其成长的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性格,这种独有性也就意味着学生之间存在差异。造成个性差异的因素有很多,除去遗传因素,其他如: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学生的性格、思考方式、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正是这些差异,即使学生在面对同一个教学内容时,有的学生觉得理解困难,有的学生却认为很简单,由此可见,教师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同一种教学方式,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2]。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二)生物科目的需求

鉴于长期的灌输式教育给学生带来的个性泯灭,而生物又是一门具有很强探索性的科学,生物界的重大成就都是科学家们突破常规并经过长期努力探索出来的,如果由一群没有个性的学生去进行生物探索,没有创新的想法,不去怀疑前人的研究成果,那么就达不到生物这门课的要求。很多教师认为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只要背记就可以了,在课堂上单方面的灌输知识,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知识,没有怀疑批评意识,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没有创造力的学生自然无法完成生物领域的探索,实施个性化教学设计,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发散思维[3]。

(三)个性化教学设计实验

教学设计在国内外有着不同的理解,国外有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也有人认为教学设计是一门提出最优学习方法的学科,运用最优的学习方法可以最大化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而我国的乌美娜教授则认为教学设计是分析教学问题、确立教学目标、评价试行结果、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方案进行改善的过程。这一观点比较符合我国教育现状,在生物课堂个性化教学设计中,同样需要分析学情,再确立教学目标,引出教学内容,最后归纳总结。但是个性化教学设计还有几点需要另外注意的地方,在个性化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差异是被尊重和得到承认的,教学目标是分层的、有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灵活多变的,教学评价是多元化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不同。②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学生有很大的自,可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③个性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组织模式是灵活多样的,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分层教学等。④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科中表现出的兴趣、倾向的不同,因此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优劣势,设置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以我校高一(1)班为实验班,实施个性化教学。在高一生物《分子与细胞》中,包括5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细胞的分子组成,主要介绍了组成细胞的核酸、蛋白质、脂质、糖类等有机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第二部分是细胞的结构,介绍了细胞器、细胞膜、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第三部分是细胞的代谢,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两方面入手,介绍了细胞的代谢功能;第四部分是细胞的增殖,解释了为什么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及生物体生长的原因;第五部分是细胞的衰老、分化、凋亡,这部分内容关联上人体健康,比较亲近生活实际,是学生关注的话题。这一个模块是高中生物的第一个模块,是后面内容的基础,这一必修模块的学习,将会影响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度。通过这一模块的有效教学,参与生物技术、科学史、探究实验等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科学过程和本质,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形成。在讲授模块下的《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时,首先分析学情:蛋白质虽说是分子水平,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但新高一的学生缺乏相关的化学知识,对于分子结合的知识知道得很少,所以本解课相对来说较为抽象,学生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和结构有一定难度。再明确教学目标:说明氨基酸的特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功能。建立教学方案:教师提问,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细胞中含量最高的有机化合物是?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回答以上问题,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解决问题,建立联系,唤醒学生的逻辑思维智能,并引出教学内容。说明氨基酸的基本结构时,将氨基酸比喻成人体,当人伸展手臂时,人体躯干类比碳原子,左右手分别为氨基和羧基,下肢类比氢,而头部则为R基团,每个人的面部特征都不相同,则类比氨基酸种类不同由R基决定,两个人两手紧握代表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脱水缩合”(手心出汗)形成“肽键”。此形象的比喻既加深学生对氨基酸结构的认识,又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让学生既爱学又会学生物。在描述最抽象的知识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时,以“串珠游戏”让学生直观认识该过程,不同颜色的珠子相当于不同种氨基酸,让学生用不同数量、颜色的珠子穿线相连形成“多肽链”,再将不同串珠按任意形式堆叠,构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接着课堂讨论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由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空间结构的不同,决定了蛋白质结构功能的多样性,从而决定了生物的多样性。让学生动手设计,亲自组装,在“做中学”,感悟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出示表格,显示不同蛋白质在生物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最后提问,根据生活经验,你知道哪些食物富含蛋白质吗?为什么我们喝进去的是牛奶,长出来确实强壮的肌肉呢?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观点。本节课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入手,层层引导,激发学生逻辑归纳总结,又联系生活实际,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在通过对本次实验班级的调查采访中发现,学生纷纷表示个性化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自己对生物课充满信心,十分期待生物课的后续内容,在高一实施个性化教学为生物科目的未来教学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班级实验发现个性化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教学模式,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欧阳芬 单位:云南省昆明市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信息搜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①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特点;

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检验方法;

③蔗糖的水解反应及水解产物的检验

三、教学方式:问题解决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小组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新课引入: 同学们中午都吃些什么? 米饭、面条、蔬菜、肉、鸡蛋 以拉家常方式引入课题,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环节一:三大营养物质的组成特点 提出问题:根据表3-3思考讨论如下问题:①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上有什么共性;你能说出它们的类别?②糖类各代表物的分子式有何特点?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③分析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式有何特点?④通过以上分析你对哪些物质属于糖类有何认识?

⑤油和脂在组成上有何区别?⑥如何鉴别它们?检验?

小组热烈讨论,汇报结果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糖有个基本的认识,

环节二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强调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分组实验,记录现象,总结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检验 自己动手,让学生在做中学

环节三水解反应(共性) 蔗糖水解教师边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油脂的水解较复杂,由酯化反应的特点----水解反应---油脂水解的产物----两种环境下产物的差异---皂化反应

蛋白质水解产物----各种氨基酸

观察、记录、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自主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存在与应用 阅读、讨论 了解常识,培养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表达能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 见板书 特出重点,形成知识体系

环节六课堂小测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一、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1.共性和属类

都含C、H、O 三种元素 都是烃的衍生物,其中油脂属于酯类

2.分类与同分异构现象

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鉴别方法)

(一)特征反应(特性)

1.葡萄糖①新制氢氧化铜产生砖红色沉淀,医学上用于诊断糖尿病

②银镜反应 制镜工业,热水胆瓶镀银(还原性糖或者-CHO的检验方法)

2.淀粉—常温下淀粉遇碘(I2)变蓝

3. 蛋白质 ①颜色反应 ②灼烧

(二).水解反应 (共性)

①单糖不水解,二塘、多糖水解产物是单糖

②油脂酸性、碱性水解(皂化反应)

③蛋白质水解产物氨基酸

看了高一上册化学基本营养物质教案的人还看:

1.高一化学教程视频:硫和氮的氧化物

2.高一上册语文我的四季教案

3.高一上册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

4.高一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

5.高一化学氨教学设计

篇9

    从生物教材编写的视角看,教材编写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生物教师是教材二次开发的主体。只有广大教师的主动参与,教材才能持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教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例如,生物教科书的编写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体现了生物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最具普适性、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由于受编写时间、编写人员对学科和课程思想认识的限制,导致教材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改倡导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已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而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生物教师在使用教材、实施教学过程的同时,应该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主体。

    1.教师要本着“依靠教材而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而不脱离教材”的原则,丰富教材的内涵,拓展教材的外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改编、重组等,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师要创造性地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构思,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设计与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教材成为“学材”。

    案例2 在讲授高三选修教材中“人的体温及调节”时,笔者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导入主题:请同学们回想冬天在室外时,脸和手被冻成什么颜色。有的学生说:“冻得发紫。”有的学生说:“冻得发红。”笔者又会接着问:“冬天我们刚刚从浴室洗澡出来,脸色和皮肤颜色如何?”大家说:“红彤彤的。”立即有学生说:“怎么都是红色的?”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于是一场热烈的讨论和互动就开始了。这样,学生就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该节课的学习。

    3.教材受篇幅和结构体系的制约,有些内容省略了探索过程,只给出了结论,这给教与学都带来了一些困难。教师在教材二次开发中可以对结论进行问题化处理,通过铺垫性知识,列举实例等把结论细化为系列化的阶梯问题,重视生物学史实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便于学生层层探究。

    案例3 “对DNA复制方式的探究”进行设计

    师:为了探究DNA复制的方式究竟是全保留的还是半保留的,你认为应该怎么设计实验?

    该实验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意识到该实验的关键是不同复制方式子代DNA的双链组成不同。然后教师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进行探究。

    问题1:若要区分母链和子链,可采取什么办法?

    问题2:若要标记母链、子链,可选用什么元素?

    问题3:若亲代DNA是的,放在的环境中进行培养,则子一代、子二代DNA会含有哪种氮元素?

    问题4:若是全保留复制(或半保留复制),对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的DNA分别进行离心后,DNA会如何分布?

    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和探究,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二、生物课教学的新视角

    从生物课教学的视角看,生物课改是一个革旧鼎新的过程,生物教师只有在实践一反思一再实践的轮回中,才能真正融入课改,实现专业成长。

    课改的关键是改课。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倘若不改课,课改则流于形式。改课既是课改的本质要义,也是课改的难点。从这个意义上讲,《课标》的实施,实际上是一场课堂教学改革的攻坚战。因此,课改必须改课,只有这样,课改才能深入、持续、健康地发展。

    1.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教学设计,改革生物课堂教学从操作层面上讲,必须变无效、低效的教学设计为有效、高效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给学生留足自由思维的空间,形式上不必过于琐碎,结构上不必过于封闭和程式化,而应体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以便在课堂上能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师生互动交流、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余地,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化。备课方式从思维狭隘、负担繁重的个人独立备课转变为集中智慧、同伴互助的集体备课,从形式主义的抄写教案转变为思考注重实效的“教学结构”。

    案例4 记高一生物备课组的一次活动(节选)

    (周四下午,高一生物备课组办公室)

    主备人:张老师

    课题: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辨析

    张老师:本节课的难点主要是两种细胞分裂过程图像的理解与辨析,如何解决?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如果全由教师简单地说教,效果肯定不行。一下课,黑板一擦,学生就会基本忘掉,那如何来突破这一难点?

    潘老师:我认为这部分内容应尝试通过学生建构模型,并根据模型总结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规律。

    朱老师:我认为潘老师讲得很好,我去年教这部分内容时,就先采用了这一方法将学生进行分组,给每组发大小相同的白纸12张,分别代表有丝分裂,减数Ⅰ,减数Ⅱ的前、中、后、末4个时期的细胞轮廓,并在每张白纸的右下角写上具体的分裂方式和时期,提供2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用于染色体的构建。

    刘老师:我认为用细铁丝来代表染色质,高度螺旋化时把细铁丝绕在铅笔上形成螺旋状,变短、变粗。这样,就可以形象地表示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以及解螺旋再形成染色质的变化过程,效果很好。

    2.生物教学设计要采用“双案制”,除教案外,还必须设计好“学案”和作业。为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思维时间,要求学案必须提前1~2天发给学生,先学后教。教师要精选课后作业,倡导针对不同学生布置分层作业,确保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案例5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2)学案结构(节选)

    学习目标(略)

    知识准备:复习第三章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中的叶绿体相关知识。

    自主研习:

    (1)阅读课本,光合作用的过程?发生的主要变化?

    (2)填写表格(略),比较光合作用2个阶段的异同点,理解光合作用过程变化的实质。

    (3)从光合作用变化的过程分析,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效率?

    合作探究:

    (1)如果你是一位农民朋友,那你在大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并叙述理由。

    (2)填表:比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异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异同。

    适度拓展: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那么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都有叶绿体吗?

    3.从“经验教学”走向“反思教学”。常规化的惯例和习惯往往支配着我们的生物教学行为。如果一位生物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其旧有的观念和不当的教学行为就难以改变,教学就可能长期维持原有的水平而停滞不前。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深入推进生物课改的今天,尤为如此。笔者在教学中建议老师们从“行动前”、“行动中”、“行动后”进行反思。“备课”中的反思称为“行动前的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称为“行动中的反思”,课后的反思称为“行动后的反思”。但无论何种反思,都必须“针对教学事件并以有效教学的理念去设计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的地平线永远在前方。在生物教学中推行反思教学大有可为,也一定大有作为。

    案例6 教学反思:我问自己

    课前:上一节课,我的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与什么问题相关?这个问题我以前见过或听说过吗?别人曾经遇到并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别人是怎么解决的?我能否借鉴别人的想法或做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否涉及某些“教学理论”问题?

    课中: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我应该怎样去解决应对这些教学事件,而我这样应对合理吗?我该怎样调整我原先的教学方案?

    课后:刚才教室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些教学事件暗示了什么?如果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么处理?

篇10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的素质越来越高,眼界越来越开阔,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喜欢上高中生物这门课,但是,要想学好生物这门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教师应当努力探究生物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并探究相关的解决措施,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生物课程学习环境。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理念认识不足

高中生物教学是一项具有艺术性的工作,这需要生物教师对课程有独到的理解和十足的热爱,然而,很多高一生物教师并没有跟上新课改的步伐,没有形成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知。在新课程理念中,要求生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是生物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然而,很多教师并没有认清这一点,这就导致了生物教学效率的低下。

2.教学内容比较难把握

面对新课改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困难,很多生物教师感到手忙脚乱,他们不能对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进行精准的把握,与此同时,很多人认为新课程标准过于抽象化,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可操作性大不如前,这部分人就是没有把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把握好,因而导致课堂教学难以开展。

3.生物教学实验的条件比较简陋

在生物教学中,学生不但需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进行相关的科学实验,这也是教学大纲中的必然要求。如果仅仅学习理论的话,学生就会感到厌倦,而生物实验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然而,在我国大多数的高中学校中,实验条件比较简陋,这就为教学带来各种各样的困难,也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堂所学习的理论知识。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要想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我们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师的引导方式。为此,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并对他们的思维加以引导,引导他们形成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有一些比较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重课堂提问的趣味性和科学性,因而能通过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激发他们对于问题的探索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一定要牢牢记住这句话,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学生形成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也十分重要。

2.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创造活泼开放的教学环境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为了让学生拥有一个更加健康的学习环境,我们需要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进行学习,这对于培养他们的思维意识也具有重要作用。所谓学习氛围,并不仅仅指简单的和谐教学模式,还包括更深层次的东西,这种氛围是学生心底里认可的,也就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基础之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随时打断教师,并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见解,从而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样的教学气氛能够让学生消除紧张感和约束感,并培养出一种问题发现意识和问题解决意识,最终不断提升思索和探究的能力。

3.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课堂活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单向式教学,也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课,这就造成了课堂学习氛围的低沉,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理论教学中添加一些有趣的生物实验,从而让学生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这就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一种飞跃,能够加深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为学生布置足够多的课堂练习,大量的习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也能增强他们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是一项具有艺术性的工作,教师应当多进行相关的探索和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从而为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篇11

二、认真以1+4课堂教学模式上课,做好课前预习,课上合作交流,展示反馈,精讲点拨,巩固练习,用这种方式上课确实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但也有不足之处,有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其他学科存在的问题,也是有些老师不用这种方法的原因。要想两者兼顾,就只能有选择的使用。看学生的水平,看教学内容。

三、关注学生。通过5年的教学让我深刻的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的培养,用心聆听用心体会学生的感受。"缺乏情感的认识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不应打骂、讽刺他们,而应该和颜悦色的开导他们,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新天地。

四、在作业的设计中,注意分层次,普通班作业重基础,重点班难度稍有提高,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留有不同水平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提高。对自觉性不高的学生,实施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其作业的质量。做到每一次的作业都能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对于部分中等学生的作业利用晚自修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