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4 11:16: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国别研究是比较教育学对比分析的标准之一,对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程、内容、方法、环境、主客体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是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手段。研究、比较,总结不同类型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的异同点,分析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能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供启示和借鉴。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本土来源主要两个方面:一是神道教教义;二是武士道精神。这两个方面对日本千百年来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日本优越民族感、天皇崇拜、忠君思想和武士重恩义轻生死思想的直接来源。同时,日本是儒家文化圈的重要成员,长久以来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另外,日本的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也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截然不同,面对西方民主、自由、个性的教育方针,日本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独创性,适应未来激烈的竞争,但又以服从和服务于集团利益为根本目的。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日本,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交汇、现代化的过程中,从本国实际出发,注意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重构本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了适应本民族文化传统、集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沿革及其具体内容
日本民族是运用传统而不为传统所桎梏的民族,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在东西文化融合中继承又创造性的民族。日本道德教育以中国儒学为母体,但并非照相式翻版。日本面对西方民主、自由、个性的教育方针,同样立足于国情,主张个人价值的实现以集体价值的实现为前提,服从和服务于集团利益为根本目的。这正符合儒家教育的思想,这种个性教育是典型的中西融合的教育模式。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趋向国际社会时势,迎合政府的政治经济目的。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设立了“修身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明治维新之后,提出了“和魂洋才”的口号,并把其作为道德教育的指导方针。
受美国“个人本位”哲学、“功利主义”价值观以及“个人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是把西方民主主义思想与日本的道德传统融为一体,保持了“和魂洋才”这一民族特色。“日本要把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导调和起来。”道德教育上的“儒家伦理”观和西方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相结合,可以说是日本教育乃至社会的一大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日本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前,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个性教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国际意识的教育。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战后,日本政府就明确提出:“在远东,的最大武器就是要启蒙日本国民。”日本开展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防共的国民。实现“国际国家的日本”是日本制定并推行自己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出发点,要教育国民懂得在国际事务中,不仅要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方面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在学校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把战后提出的“智德体”的排列顺序改为“德智体”。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法及特点
1、国家高度重视,全面干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政府指挥,文部省操作执行。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性和组织化,确立了全面主义道德教育体制,在经济恢复、高速发展时期,又确立了特设道德教育体制。
2、以立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立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依据,又是教育得以全面深入的保证。《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是日本教育实施的依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日本设立了一整套教育法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准绳。政府亲自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并明确由政府主管教育的文部省执行,责权非常明晰。
3、以学校为主,有效利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实现道德教育功能。在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学校正规的道德课程、各科教学的渗透和特别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学校还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积极开展与各种社会团体的有益交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开展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设置专门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课程和活动时间,是公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日本文部省从1990年起施行一套法定的“学习指导纲要”,要求加强公民道德科目和内容。
5、利用特别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正规课程教育的同时,还利用特别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日本学校很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日本学校的特别活动主要有课外学习、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行政活动等。
6、重视心理咨询。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绝大部分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小组咨询和个人咨询等方式来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心理上的问题。
8、重视学校氛围和教师人格的影响。教师人格、学校校风、班风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亚于正式的课程。因此,日本高校对教师的职业规范非常严格,如学历、仪表、行为举止都严格限定;对学生要求就更加严格。
日本高校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借鉴西方的“理论基础构造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教育理论,结合本国实践,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除体现出民主主义、团体主义和集团主义的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国际意识。日本地小人多,资源匮乏,如果离开了国际社会,它就难以发展,所以日本特别强调对青少年进行国际意识的培养。
2、重视感恩教育。教育孩子尊重父母,知道父母为自己付出的艰辛,是家庭教育的成功。教育孩子感恩师长启迪智慧、传递知识。教育孩子感恩朋友无微不至的关怀,为自己排忧解难,共渡难关。
3、提倡体验性教育。提倡并推广“体验学习”,培养青少年的生存能力、创造力、劳动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充分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充实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养成内在的道德性。
4、利用动画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动画产业发达,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传播了日本民族文化,阐述各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青少年对伦理道德进行判断,在引导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这种隐性渗透的方法,是非常隐蔽而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四、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绩效评估
日本学校根据《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内容,制定出各自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明确。日本《教育基本法》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格之充分发展,努力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民,使其成为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尊重劳动、具有浓厚的责任感和充满独立精神的和平社会和国家的建设者。”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与中国情况较为相似,职业化程度较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相对单一,多元化程度不高。日本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校风对学生的影响,对高校教师学历、仪表、行为举止等要求非常严格,对学生各方面行为举止要求也十分严格,以此来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隐性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战后初期,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略显粗糙,手段僵化。随着时代变迁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切合实际需求,体现了个性化、时代化和民族性,强调爱国心,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了政治统合力,日趋成熟。但是,日本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中体现出了日本传统国家主义
的取向,甚至表现出国粹主义和皇民思想,这不得不引起担忧。特别是在教科书审定中,有美化、篡改历史事实的行为,掩盖对亚洲各国的侵略暴行,理应受到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的谴责和唾弃。
参考文献
[1]王瑞荪主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超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要正确理解素质教育,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素质。人的素质既指先天通过遗传获得的一系列自然的生理解剖特点,又指后天通过环境和教育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品质。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可以理解为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等。
素质教育正是要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在人的天赋条件的基础上,融进社会的新质,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应试教育而言的。尽管通常认为应试教育中也包含有某些素质教育的成分,但从总体上看二者是相对立的。素质教育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中,素质教育备受青睐。我国自8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素质教育,经过近20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目前已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广泛的重视。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与应试教育那种比较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满堂灌、题海战术、加班加点的教育方式相比,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地、系统地、极大地发展和完善人与生俱有的素质,使人的先天潜能和后天个性特征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形成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的不同素质和品格。人的素质不是自发形成的,而应是有目的的教育培养的结果;通过教育活动可以使人的先天素质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即先天潜在的素质只有通过科学的教育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同时,要承认人的素质的差异性和社会需求的不同性;最后,素质教育既注重群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亦注重个性品质的发展和培养。
在操作性方面,素质教育可围绕素质所包含的六个方面展开,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
通常,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成长不断变化和丰富。就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基本内容:
第一,民族素质教育。其基本内容包括民族个人智慧潜能的开发教育,民族心理和情感教育,民族科学文化艺术教育。
第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品格教育。其中以政治教育为方向,思想教育为基本内容,道德、品格为基础,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
第三,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包括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教育,智力、能力教育,审美教育。
第四,劳动素质教育。包括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教育。
第五,身体素质教育。包括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增强体能,提高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养成良好的健身、卫生和用脑习惯。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彻底推行素质教育还有一定的阻力,它所具有的发展性、内在性、全体性、综合性、时代性、长期性等特性都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作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二、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现状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资料显示: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仅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两项平均仍不到初中二年级水平,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相仿,比韩国低近4年。报告中还指出:我国国民受教育年限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接受高层次教育人口比例过低和初中以下学历人口比例过大。在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较高。如美国和韩国,25-64岁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者比例分别占87%和66%。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分别占35%和23%。相比之下,中国2000年25-64岁人口中受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者只占18%,受初中以下教育水平的占82%,受小学及小学以下教育水平者比例高达42%。每百人中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不足5人。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从业人员中仍以具有初中和小学受教育水平的人员为主体,占75%左右,其中仅接受过小学教育的占33%。而接受过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者占12.7%,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占4.7%。这种受教育比例远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一个由同时依赖劳动力数量和质量转向主要依靠劳动力质量的重大转变。然而,目前我国国民素质偏低,高层次的科技、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各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实施国民素质教育的意义
国民素质的提高,要求教育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当前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校长、教师,应当努力追求素质教育的目标。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家庭、社会对整个青少年一代进行教育、熏陶、施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种综合的影响是否科学有效,是决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情,必须引起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
国民素质教育是个大教育、大系统。国民素质教育自然是对全国所有人的教育。从我国和我党一贯制定的教育方针看,它应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及心理教育诸基本方面,并随着国民个体和群体社会职业分工不同,其具体教育内容和形式也应有所不同。目前我国国民素质教育形成了从基础教育到中高等教育,再到社会从业人员教育的基本梯次结构。并且是依次从基础教育到中高等教育,再到社会就业教育,甚至终身教育的递升过程。这个过程是相互衔接,承上启下,相互影响的。即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中高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中高等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为受教育者进入社会从业提供了可靠保证。反过来说,社会就业人才模式需求又对基
础教育和中高等教育分别提出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后者必然会根据社会需要来塑造受教育者的素质,它们正是在对立统一中形成了整个素质教育的结构网络系统。而这一系统工程完成得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个国民素质的高与低,影响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强与弱。显然,理顺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基本框架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0月,国际环境教育会议发表的《贝尔格莱德》中提出了环境教育的公认目标:“促进全世界人类去认识并且关心环境及其有关问题,并促使其个人或集体具有解决当前问题和预防新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和义务。”
根据环境和环境教育概念的内涵,以及《贝尔格莱德》中提出的环境教育目标之精神。将幼儿园《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目标确立如下。
1.激发幼儿热爱自然,有初步好奇心和环境责任感,并有初步的环境保护的意识;
2.明确要动手动脑去探究身边的环保;
3.寻找幼儿园环境教育课程内容.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了我园幼儿环保意识的现状;
2.影响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的主要成因及其分析;
3.探索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的方式;
4.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等途径、方式、方法的探索。
四、课题研究的重难点
重点是: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方式。
难点是:幼儿环境教育方式的探索。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对象是:2.5—6岁幼儿
范围是:区直机关第三幼儿园小朋友群体。将在本园环境教育质量上综合一般的班级,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班级为实验对象。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问卷法:对幼儿问卷调查,掌握家长对幼儿实施环保培养程度及其影响,幼儿环保行为发展主要原因。为针对性的设计实施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2.行动研究法:教师对自己采取的教学方法在过程中所进行的设计——探索——反思——探索的过程的实录,老师在活动中成长的过程,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探索的过程。
七、课题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9月——.1月幼儿环保意识状况调查问卷;
a.拟订家长调查问卷方案;
b.准备调查材料,实施调查;
c.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材料和结果
d.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3月——6月
a.实施实验;探索对策,落实实验对象
b.根据方案,实施实验;
c.收集整理处理实验数据和资料
d.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影响幼儿环保意识形成的原因分析论文等。形成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9月——.9月
a.总结各班研究成果
b.修改总体研究报告
c.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第四阶段结题、验收
等待结题、验收,准备相关材料。
八、课题成果形式
初中教育阶段是基础教育的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关注初中教育,加强初中教育,从长远来说,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中之重。初级中学的管理者应通过与教师的心灵交流,体味教师工作的艰辛,在管理中更多地体现宽容和理解。
宽容和理解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对于和谐社会人们耳熟能详,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同样,构建一个团结友爱、尊敬师长、与人为善、互帮互助、遵纪守法的和谐校园,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初中生中以自我为中心,待人冷漠,动辄聚众以暴力解决纠纷,公德心、公益心缺失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学校校风建设以及和谐校园的构建。造成以上现象有社会影响、家庭教育缺失等原因,无须赘言。如果从学校教育角度看,在对待学生方面,我们是否更多地强调了纪律量化,以严格的校规、冷冰冰的数字来约束、教育学生,而忽视了创设一个被信任、被尊重、被宽容和理解的教育氛围?一个充满信任、尊重、宽容、理解的教育氛围,可以培育学生阳光、健康的心理,培育学生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品格,而不是冷漠与暴力。这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这样的教育氛围需要学校管理者:来培育。在对教师的管理中,如果校长与教:师多些交流少些官僚、多些沟通少些误会、多些热情少些冷酷、多些鼓励少些指责,那么教师从校长那里得到的就是更多的信任、尊重、宽容和理解,进而,学生也会从教师那里得到更多的信任、尊重、宽容、理解。这是教育的延伸。和谐校园的构建需要这种教育的延伸。
宽容和理解是人本管理的需要。一所学校要实现校长的办学思想,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靠的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激情需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思想是由著名管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提出来的,其思想内容是:以激励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组织的员工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实现组织的高效益。其核心说到底,就是重视人的需要,以激励为主导。管理最首一要的是对人的管理,作为学校管理者――校长,要对学校教师所需要的东西有所了解。按照需求层次理论,一般的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它们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生理、安全需要是指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社会需要包括友谊、归属及接纳:的需要,尊重需要包括自尊、自主、认可、关一注等,自我实现需要是指发展、实现理想方面的需要。然而事实上,对教师需要的渴求,能给予完全的满足是不可能的。当校长从工作上、生活上给予教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时,教师往往会在精神上得到一定的慰藉,这种精神慰藉可以使教师的需求得到部分满足。而当需求得到部分满足时,教师会将其化为工作上的动力和激情,高效地去完成既定的任务和目标。
宽容和理解,需以合理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为前提。制度即规范,学校制度不仅规范着教师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工作效率,还规范着教师的习惯和意志,没有合理、科学的制度,没有严格的管理,是不可能造就一支有良好行为习惯,有良好工作作风且有战斗力的教师队伍,离开制度,离开严格的管理,所谓的宽容和理解将是一种放纵,是一种无原则的迁就。好多事实表明,有的校长疏于严格管理,而过分地强调气量、不计教或不追究,导致赏罚不分,队伍涣散,工作效率不高。宽容和理解与制度、严格管理应是教师管理的辩证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强调任何一方的作用都是片面的。总之,合理的制度加人文的关怀,是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化、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是一种艺术化的管理。
过去,我们往往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量来确定其教育质量,确定方法则是通过试卷测试。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成人教育不仅需要向社会学生教授全面的专业知识与基本能力,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技术能力,这样才能够向社会输送高技术、高素质的实用型专业人才,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未来的发展急需一批创新型专业人才,因此我们在成人高校办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提高成人教育教学的啊质量,以此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适应市场的变化。
1.2需要树立多元化的成人教育质量观
在成人高校办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求其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所以我们需要制定不同形式的成人教育质量评价指标。通过在高校的不断学习,只有让成人学生达到所制定的质量评价指标,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需要不断加强成人学生的自我意识,将其价值观与人生观充分体现出来,这些都是决定成人教育质量关多元化的因素。
2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践之路
2.1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甜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文件,它体现了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同时又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成人教育的培养方案要依据成人办学形式,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三育”并重、德育领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融合;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刨新能力及创业精神的养成,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贯穿、渗透、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另外,制定教学计划时要留有余地,充分考虑到成人学生是业余学习,学习时间往往较少,又由于成人学员一般都有较丰富的社会和工作经验,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弱。因此,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有所侧重,保证主干课程基本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非主要课程可视培养目标适当删节。
2.2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在拥有可行的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基础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就显得很重要了。如何做好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工作,使之适应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满足成人学习的需求,适合成人学习的特点,对成人教育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和丰富有趣,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使任课教师从简单机械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用到对教学过程策划、组织和监控上来。教学方法中,多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如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或到学生的单位现场教学,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和形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和主动探究精神,着重提高学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创新制度,从严治教,建立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教学督导机制,聘请教育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教学督导小组,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督导;完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聘任管理,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聘任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懂得成教教育规律的教师任课或兼任班主任;建立完善期中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同时加强对函授站点的巡检制度、年度工作会议制度和年度评优制度等,提升站点管理水平。
【关键词】
高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一、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意义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通过展开一些有效的改革措施来让具体的教学达到预期的状态。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具备与时俱进与创新的特点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学的一类有效方法,实践教学的宗旨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变革来实现现代化教学。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实践教学也在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以此来适应教学与社会的要求。体化教学的具体意义主要分为两类,首先它是一个过程,一种活动,也就是对教学的相关优化,让具体的教学变得更加的完整。优化教学还是一种境界以及一类状态,也就是成功、完善的教学。就教学自身来讲,它也是持续发展变化的过程,也是推动教学发展的原动力。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了现代化的基本水平必须与它相呼应,反之,教育将无法与时代接轨。
二、分析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施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的必要性
在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其基本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着一些实际性的问题,为此,高校必须展开相应的优化措施。首先,实践教学的基本目标不够明确。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来说,它必须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基本主线、以职业发展能力以及岗位就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模块加以构建的。帮助学生提高其基本的知识认知水平、培养高校学生在具体的应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体育教育专业由于不具体、不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导致不能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得学生们的社会工作适应性较差以及实践能力不到位等状况。其次,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脱离了市场与社会。体育在传统意义上被当作传授运动技能与知识的基本课程,而体育教材则被当作身体运动的标准。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完全掌握体育技能是其基本要求,但是只注重体育技能的培养则无法让学生成为体育专业人才。这也是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在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了一大主要问题。落后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导致教学质量降低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专业的高校学生大多数会成为一名体育老师,他们身上也肩负着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所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上不应该只注重体育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兼并健康知识、综合知识、生理知识、基本素养、教育知识以及心理知识的培养。
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措施
(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与市场需求相呼应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与市场的基本需求相结合,国家的发展与建设是不能离开人才的,而高校则是人才提供与培养的重要场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市场对于体育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专业技能以及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所以,高校老师需要在对社会市场的调查研究中找准一条人才培养的基本道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创新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校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
(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中必须调整相应的培养方案
高校教育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国家的发展无法离开人才的支撑,同时,世界全球化的展开使得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教育的基本发展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视的,这是因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一般以高校为主,为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文化实力。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人才培养方案是其基本指导文件,也是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改革以及展开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它还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老师在制定相关培养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家的培养方案进行,并切实、全面地做好一切工作。高校在对发展战略加以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审时度势,在研究分析各类信息时还要从高校的战略角度来探讨是否真正找到了相应信息的必要性,此外,还要从相应信息的价值性、可靠性以及难易性来分析信息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可能性。
四、结语
在创建以及完善社会经济的同时,高校怎样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关系到高校发展与生态的重要问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必须与国家的教育方针相结合,并紧密联系社会市场的需求,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出来,还要通过相应的路径对具体的教学体系加以优化,从而激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动力,以此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威 张菊 单位:淮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淮南二十六中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当前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怎样提高? 从中学教学来说,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精讲多练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
精讲,就是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思想,以课程标准与课本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知识内容的主要矛盾和内在联系,研究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要言不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英语课程标准和和各版本教材体现了现阶段国家对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我们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依据。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实施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要做到精讲,教师必须首先熟悉课程标准、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明确教学目的,这是搞好精讲的前提。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才能明确教材的内容和地位以及作用和要求,正确划分基本内容与非基本内容、重点内容与非重点内容,才能统观全局,抓住关键和重点,讲得轻重适当。了解学生,就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秉赋爱好和文化程度的差异,做到有的放矢,难易适度,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明确牢固,就必须精讲。精是手段,精讲就是为了学生学得牢固,学后能用。根据英语的特点,在课堂上应围绕教学目的,首先抓紧基本概念的英语,突出知识结构的重点和关键,分散难点,教给学生以钻研学问的钥匙,教给学生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让他们自己到高空和海洋中去翻翔和游泳,主动地获取更多更深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次要内容就可略讲,可以通过学生练习和思考而获得的知识就可不讲。
对于各学段英语知识重点与非重点的划分,主要是服从于教学目的。教学目的的制订必须恰如其分,深思熟虑。所谓重点内容,就是教材中为完成教学目的所必须教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内容。而分析教材,就是从重点内容中挑选出来的关键点。
教学过程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的每一环,都有每一环的矛盾的特殊性,不逐一解决这些特殊的矛盾,总的目的也就不能完成得好。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搞好精讲,还要对范例选得精、讲得精,才能促使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不断地探化和熟练。关于范例,一般可分为基本题和综合题,根据教学目的,恰当地加以精选。精选的题目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针对性就是针对所讲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容易混淆或容易忽略的问题z启发性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题目不要太易或太难,在方法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例如定语从句的讲解,在学生己掌握定语从句基本构造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关键在于说明定语从句的的点:先行词+关系词+缺失了某个成分的句子。关系词填进从句之后会得到一个完整的句子。
进行教学中,就智育的任务来说,要放在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上,特别要放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中学英语教学,应着重在打好基础,培养语用,语篇思维能力。因此,教师无论讲解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讲解范例等等,都应集中在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思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这对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的。
多练,就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多进行逻辑思维和口头、书面的练习,多进行综合运用的实践活动。多练是在精讲的基础上的多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多练,是有目的、有计划、讲求实效的多练。精讲要为多练创造条件,多练要达到巩固基础知识和把基础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目的。如果教师仅在“讲”上下功夫,即使讲得再深透、再生动,但不引导学生多练,学生就无法把所讲的化为自己的东西,不能正确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就不能形成系统而牢固的知识。
当然,在练的整个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基础与灵括、温旧与知新的关系,体现紧扣基础、狠抓关键,精练巧练,练其当练。
练要有计划性。知识、能力的获得和培养,必须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合理计划,注意练习安排的顺序和联系,尽量做到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教学和认知的客观现律。注意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抓住重点,练到关键,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内容,是教师精讲时需要花力气去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学生需要多练的主要习题。因此,在进行每一单元教学之前,应将全部习题认真仔翻地分析研究,并适量地补充些习题,适当作出分类:哪些适于讲解新课前复习上节内容或引入新课的;哪些是基本习题可穿插到课堂讲解中作为边讲边练;哪些可以在讲解新课后当堂巩固基本知识;哪些可以作为独立作业课进行练习的;哪些适用于课外作业练习复习的等等。
练要有启发性。练习题太易,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太难,则闭塞学生的思路。选用的练习题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留有适当的余地。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由不知到知的过程。认识有两种作用,一种是受动作用,一种是能动作用,这两种作用形成辩证的统一,其中能动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因为认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思维的创造能力。所以练的作用更重要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
中职德育课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职学校各专业的必修课,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和课程的合理设置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党的教育事业,加强中职德育教育的关键。但是从目前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来看,大部分中职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时代的发展具有滞后性。随着教改的深入,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当前中职德育教育所处的现状,对德育课的教学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大胆的创新尝试。
一、中职德育课教学水平现状
要了解当前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现状,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中职生的基本现状。中职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而自卑心理严重,老师、家长或者其他同学都会有看不起中职学生的思想;并且中职生普遍没有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对未来的工作生活非常迷茫;而且由于中职学生年龄小,心理不够成熟,容易产生思想偏激的行为。要使中职德育课真正起到实效,必须针对这些方面对德育课教学进行改革。目前大多数学校片面追求学生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德育课程基本流于形式。而且,目前的德育教学明显有一定的滞后性,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期末考核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德育成绩只占不足 10%的比重。在目前需要大力提倡社会道德的情况下,中职德育课程肩负着帮助中职学生提高道德素质,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重要意义。既尊重个人权益,又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既鼓励公平竞争,又不忘互相帮助等应该是中职德育教育的具体要求。
另外,目前中德育教学过分强调社会价值而忽视了个人的发展。中职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死板,未能真正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情感及其心理变化。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没能从学生希望了解的实际内容出发,使得传授的理论知识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并且没能及时跟上时代的脚步,对社会上出现的热点、焦点问题不能有效利用,使得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普遍较低,大大地削弱了德育课程教学的作用。因此,提高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思路势在必行。
二、中职德育课教学创新策略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向所有中职类学校的德育课程提出了改革创新的要求。目前一些中职教育专家和学者相继提出了一些改革创新的策略。笔者通过归纳,总结如下:
1.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允许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来,使教与学的双方能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和探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挖掘中职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式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教师互动”和“理论的实践检验”。
2.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为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选用的真实的、典型的和具体的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和评价,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上能够积极地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把握好三个重要的环节,分别是“激发兴趣,广泛积累案例”,“遵循教学内容,精选案例”和“科学高效地使用案例”。通过选取一些和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合理运用,能够使中职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细致分析、独立思考和明确判断的能力,牢记依法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3.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课堂教学法是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探讨作为前提,探究教材的基本内容,教师负责给学生提供答疑、讨论问题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以及“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具体操作时,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营造思想碰撞的氛围,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然后通过归纳总结,引申结论,最后拓展自己的探究能力。探究式课堂教学法遵循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作为过程和前提,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还有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如“三自一导”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方法等,基本都是以增加中职德育课的有趣性和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来创新课堂教学的策略。这些都不失为一些好的创新策略。
三、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水平的创新策略分析:
1.教学中始终贯穿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改变课堂气氛。中职德育课教学水平的创新首先必须以改善课堂的教学环境为主要目标,充分调动学生上德育课的积极性。
2.新的教学方式要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最终提高全体中职学生的德育素质。教学方式不拘泥于教材内容,通过采取案例教学或者情景式教学,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现实问题。对中职学生来说,德育教学本质上属于一种养成和非认知教育,在于培养中职学生对社会基本常识的认同感,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的教学方式必须向中职学生传播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道德观念,必须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增加中职学生的创造力。
3.中职德育课程的创新策略离不开中职学校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和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中职学校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选择,包括学生自发组织的课外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教学之外的形式。应灵活安排德育课的教学场合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最终考核应呈现多样化的方式。
四、小结
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创新策略必须紧紧围绕学生主体、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突出德育课程在中职学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庆芳.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思路探讨[J].卫生职
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十分严肃和迫切的任务。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中学阶段不仅是青少年积累知识、增长智力和增强体力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思想道菇期,其思想道德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面临着多种困扰和考验。
1.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的特点和表现
由于当代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社会成长背景与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中学同,所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也有很大差异。再加上中学生本身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正处于时期,各方面还不成熟,也是情感最激烈、最充满冲动、幻想而最容易动摇的时期。所以,德状况存在主要问题是:部分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功利化,政治理想信念淡薄,认知和行为意识不强,心理素质低下。
2.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们把中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划分为两方面: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在客观原因中,可以归结为以下五方面。第一,互联网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中学生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提他们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但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腐蚀中学生纯洁。第二,学校教育缺陷的影响。学校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可以教会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但是过于注重高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德”方面的培养。重“智”,“一好遮百丑”,使得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不平衡发展。第三,家庭教育误区的影响。家庭教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常见误区,如:推卸教育责任;不情愿的过度要求;重智力轻德育轻劳动能力;陈旧的教育理念、腐朽的面子观念;对孩子行控、家长教育的方法失控等,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对中学生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对策的思考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工作,力求保证我们的德育工作做得更好。为增强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为应该加大以下各项工作的力度:
1.学校德育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贯通、促进,分别题、精髓、基础的作用,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指南和精神动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主要纽带,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所以,学校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内容为指导思想,切实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化,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效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加强班主任工作和团队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四育人”的大德育框架下,学校全体教职工都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和骨干力量,是使校内各种力量形成教育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渠道的桥梁要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服务工人职责,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加强队伍建设,基本目的是为了高效优质地完成学生思作,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使班主任能够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身最终实现队伍建设的“双重效应”。同时,加强班主任和学校行政、职工人员的合作,对增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和团队工作人员,针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开展德育工作。侧重好道德品质、遵纪守法意识和辨别是非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管理和科学评价,对他们进行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另外还要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把德育教育工课堂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这样德育就增强了时代感,并能与时俱进,提高针对性、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建设的新环境
思想建设不是一种个体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制约,因而社会的发展必然引起思想建设工作外部环境的改变,当前高校思想建设工作正处于新的发展环境。
首先是国家总体教育环境的改变。目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信息网络的快速繁荣、多元文化的大量涌入等一系列现代性因素构成的大环境已经潜移默化地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人才培养已经由注重知识的学习与技术的掌握,转向以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为主要目标,这不仅是国家人才战略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必然结果,以及未来文化发展、知识创新的发展趋势。
其次是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巨变。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同时也是文化的全球化。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文化要素,无一不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以文化融合或文化侵略的方式在各个国家、地域、民族之间相互渗透,传统的生存模式正在发生着改变,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接受教育、获取信息、沟通交流、传播思想的基本方式,新媒体工具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在青少年中,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既有积极的一面,也会带来消极的后果,特别是在价值取向、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高校思想建设必须面对新的严峻形势。但同时新媒体也为高校思想建设提供了新方法,促进了思想建设工作的转变,因而在高校思想建设中打造新媒体平台,推进新媒体应用势在必行。
二、高校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是高校思想建设的主要对象,但高校思想建设面对的主体不仅仅是大学生,还包括高校教师、管理工作者等。因而在高校开展思想工作既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又要围绕高校教育的具体任务开展其他方面的思想建设工作。当前高校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如下三点。
1.坚持抓好党的思想建设,指导高校的党团组织发展。高校必须始终坚持将党建工作放在思想建设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加强学习党的重要理论、思想并深入贯彻落实,坚持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广大师生的思想武装,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落实各项实际行动的指南,应用于指导学科发展、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项职能,以理论成果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全面提升广大群众的理论水平。是各级党团组织的根本指导思想,党团组织建设是高校思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建设工作中,必须坚持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创造性地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在群众中的重要作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优秀党员的模范性和示范性作用,把思想建设的主线贯穿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到高校工作者的具体教育实践中,以及高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提高党建工作的普遍性和实效性。
2.发挥文化理论创新和社会发展建设的智库作用,促进知识与文化的创新发展。高校不仅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而且是高水平人才的集结地,同时也是知识与文化创新的制高点。高校在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方面,除了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人才外,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集中精英人才的智慧力量,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理论创新、决策咨询、应用研究、政策建言等智库的作用。高校智库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雄厚的研究基础等自身优势,可以有效的研究并解决现实问题,研究成果可以满足社会各方的需求,能够直接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高校智库所形成的辐射作用,在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科学决策工作中提供支持,不断满足社会发展过程中日益增?L的决策咨询需求,同时高校人才智库也是党的理论发展创新的重要基地。加强高校人才思想建设,以占领高校的思想文化阵地,才能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智库作用,推动我国的文化发展、知识创新与社会进步。
3.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教育,承担教育青年的重要使命。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高校思想建设必须紧密围绕这一根本任务来进行,必须坚持把思想建设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用指导和引领高校教育工作,将思想建设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青少年成为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主力军,而高校则成为思想文化的主要集散地。根据青少年身心的成长特点,思想的多元化与文化的多样化容易导致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扭曲,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信念的教育,高校在履行教育青年的重要使命时,必须将文化育人与思想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思想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自觉抵制腐朽文化和思想的侵蚀,掌握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理论武器,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在高校思想建设中深化的意义
是鲜活的思想体系,要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建设工作的发展,就必须明确并坚持把作为思想建设工作的理论核心。
(一)在高校思想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高校思想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使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形成科学的意识形态。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高校思想建设的灵魂。实践证明,中国的不是僵化的、教条的,而是以坚持基本信仰和基本理论不动摇为基础,经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国化了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强大的生命力,是适应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论??新、与时俱进、发展着的。高校教育者的使命是向青年学生传授知识、传播思想,塑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和领路人,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培养的水平。受教育者应先受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首先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坚持在思想上的主导地位,自觉把教育学生成长成才与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结合起来,以丰富的文化知识、优良的师德师风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引导、鼓舞学生;把德育融入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统一,坚守高校教育工作的思想文化阵地。在高校思想建设中坚持以为指导既是加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是高校思想建设的文化方向
推动文化建设发展是高校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树立了正确的价值目标和文化取向,坚持以作为高校思想建设的理论核心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要求。正是在以为主导文化的指导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知识传播与创新的主要平台,而高校教育工作者是科学知识与先进思想文化的教育者和传播者,因此,必须着力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素质与道德水平,坚持用在文化建设中的导向作用统领高校思想建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校思想建设工作既要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吸收、改造优秀外来文化丰富文化生活,同时必须提高接受文化挑战的意识,抵御文化全球化导致的多样复杂的西方文化侵略。因而,在高校思想建设中,不仅需要灵活运用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必须坚持将作为高校思想建设过程中理论发展的基本文化方向,即社会主义文化方向,使高校思想建设符合党领导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教师育人贵在律己,律己首先要从修身开始,修身第一要务是学习。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强化学无止境的意识。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操守,坚强的政治素质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修炼的结果。教师要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紧迫意识,惜时如金,抓紧学习,才能跟上时代飞速前进的步伐。教师不管处在哪个岗位都要努力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这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教师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教学实践,推动教学工作。
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报告,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学习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科学发展观为教师认识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供有益启示,帮助教师在认识问题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学习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加强政治修养。从总体上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从教育领域深入理解其基本内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不忘教师教书育人的历史责任和精神追求,为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不懈奋斗,永葆人民教师的政治本色。
学习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增强工作能力,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循序渐进、积少成多。教师要根据自身情况注意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科学发展观,力争做到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学习科学发展观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不能停留于表面现象,应该带着问题学,围绕问题思考,边学边思、学思相促,应联系全局来分析局部,从教学现象中洞察本质,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要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和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在困难中坚持不懈。
学习与运用相结合。教师面临繁重艰巨的日常工作任务,学习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致力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应该善于借鉴科学发展观的方法找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思路和办法。
教师要取得好的教学成绩,离不开努力与奋斗。恩格斯说过,“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做出许多成绩,谁就超群出众。”取得一些成绩以后,不要沾沾自喜、满足现状,要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态度,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认认真真地做事、踏踏实实地干事。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尽己所能,取得更多更大更好的成绩。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角色,以适应新时代的挑战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进行知识、理念、思路、方法等方面的积累与创新,不断开拓事业和人生的新境界。教师要善于运用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观点,统筹协调的意识和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教学工作。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践行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完善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理论,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在于实际运用。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全面是指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教师不能在日常教学中时时处处以“我”的授课为中心,要善于注重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是指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让学生德智体美以及各门课程的发展要注重发展的均衡性;可持续是指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要注重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结合;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兼顾全体学生,统筹谋划、综合平衡,把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要切实掌握和运用这一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坚定不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体现到学生健康发展的各方面,系统掌握教学工作所需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必须看到在教学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
教师要勤于“充电”,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也要善于“放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新经验、新途径,形成“学之、用之、思之”的良性循环,这既是各科教师的当务之急,也应成为终身教学的目标。只有教好学生,才意味着给社会创造了更大的财富。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观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用科学发展方法分析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努力做科学发展的实践者、推动者、组织者,只有这样,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