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5 10:04: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跨文化沟通的含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交际的文化涉及面非常广泛,从日常到工作,从语言到经济讨论,从旅游中的禁忌语到平时的行为表达方式等等无处不在,而跨文化交际又是现如今社会发展趋势的必须条件之一,现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日渐迫切,所谓跨文化交际则是通过双方不同的语言环境以及沟通模式而得名[1],我国与他国有着很大的文化差异,很多研究学者就此展开激烈的讨论,而学校就是教导跨文化交际的必要场所之一,当然随着现在很多研究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深入,随着社会现如今的经济发展趋势,研究的学习都永无止境,经济在发展进步,研究永无止境,那么我们今天就看看交际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内容。
一、交际文化的含义
交际文化从古至今源远流长,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时候就有郑和下西洋,西汉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到宋元时期也逐渐开辟陶瓷之路[2],可见交际文化从古代初期就开始建立,而交际文化就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一个文化礼仪,在早期就开始流行起来,从此带动了中国古文化的发展,成为现社会经济走向全球化发展的垫脚石。
二、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现如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交际文化,而所谓的跨文化交际指本国与非本国、文化差异较大民族之间、各国人民有语言沟通障碍前提下进行的交际[3],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原因就是不同的国家与民族之间文化差异较大,从而导致跨文化的交流产生障碍的结果,但是同时跨文化交际促进了社会经济全球化的l展。
三、交际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那么为了更好的开拓全球化经济发展道路,研究学者们就交际文化以及跨文化交际展开了激烈的研讨。现如今跨文化交际越来越趋向于研究文化的差异、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模式。那就文化差异的研究表明,不仅小到各民族之间,甚至大到各国之间,文化差异的程度都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想一时更改是非常难以进行的,这是就需要各行业之间进行有效的文化差异培训,以达到全面了解各族和各国之间的差异程度;另外针对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的研究表明,虽说我国以汉族为主。但是毕竟有56个民族的存在,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们不能强迫别人接受汉族礼仪就放弃自己的民俗习惯,所以每个民族我们需要得到落实和关注[4],定期到各民族了解民族文化,民族的风俗习惯,以能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道德素质培养;另外现如今,经济发展逐渐全球化,针对语言的研究表明,现各大高职院校都涉及到语言的教学,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教师再讲自己的,学生在想自己的,毫无兴趣可言,更别提熟练语言,掌握语言了,因此对于这项研究,研究家们提出,应该改善教学模式,通过PPT教学、电影教学以及文化知识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另外还应该在课堂上讲解相对应语言国家的文化知识,结合该国家的经济基础以及风俗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加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为学生们日后步入社会,相关职业交流沟通上起到重要的作用。诸如此类的研究还有很多很多,经济在发展进步,研究永无止境,只有更进一步研究,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全球化进一步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社会经济已经逐渐全球化发展,跨文化交际是交际文化的核心,也是全球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交际文化,我们应当呼吁在广大研究者们潜心研究下,弘扬我国文化精神的同时,也掌握他国文化以及其他民族的文化精神,融会贯通,做到在文化交际中激励前进,不放松的精神。尤其现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日渐迫切,虽然现在很多研究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深入,但随着社会现如今的经济发展趋势,研究的学习都永无止境,经济在发展进步,研究永无止境,只有更进一步研究,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全球化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汶霏.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国际理解教育[D].山东大学,2010.
(一)跨文化组织管理沟通的内涵
跨文化组织沟通,也可以称为跨文化沟通,是指在跨文化组织中,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信息、知识和情感的互相传递、交流和理解的过程。影响跨文化组织中沟通的因素主要有:感知、偏见和成见、种族中心主义、语言、翻译、非语言、价值观、思维方式、文化休克等几种因素。跨文化组织沟通的目的主要是,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使不同形态、不同氛围、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使用共同的行为准则,以达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生活质量,解决交往中的信任和理解障碍,从而使企业的潜力和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
(二)文化与管理问题的共生性
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是相生相伴的,一个企业的周边文化的发展方向、方式、模式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管理的发展,而管理的发展反过来又会影响文化的发展。如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形成后的企业文化就成为文化的“亚文化”。从文化与管理的共生性上说,世界上不存在最佳的管理方法、思想,只有与文化背景、企业成长情况最佳匹配的管理。
二、跨文化组织产生管理沟通问题的根源
第一、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指由于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语言、行为习惯等差异。笔者在这里举一个手势语以对此说明,在美国“OK”的手势代表着胜利和友好,而在巴西文化中,“OK”手势则是最下流的手势。一个手势,本来没有其他的意义,它仅仅是一个手势而已,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下它就代表着不同的意义,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思。
第二、由于文化的差异性,致使跨文化组织之间,跨文化组织内部员工之间在交流和沟通的时候常常会因各种原因,出现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等等各种沟通障碍,在沟通和跨文化沟通中的障碍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言语和非言语方面的障碍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每种文化都有其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跨国企业中,员工来自全球各个国家,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往往会在他们沟通时产生阻碍。同时,不同的文化习惯的肢体语言所代表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非话语交际方式。而同一个动作或姿势在不通的文化中所代表的含义也不尽相同。这对于跨文化组织来说,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障碍。
2、信仰与行为方面的障碍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也就是,一个人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以及诸事物在他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即使在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在同样的文化背景中成长的人,他们的价值观也不一样。不同的信仰所带来的个人行为也是不相同的。
3、文化的多样性而产生的障碍
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有不同的定型观念,例如微笑在中国被认为是友好、亲切的,在购物时,售货员道声“您好!”同时伴随着温暖的微笑,你肯定会觉得,这个售货员的服务态度很好。但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德国,这个购买者会被售货员吓走,甚至认为她是不正经的女子。同样,在跨文化组织中,这种定型观念在领导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的沟通中都会产生障碍,使得他们无法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跨文化组织出现管理沟通问题的消极影响
(一)语言障碍
在跨国企业中,公司中的员工都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使用的语言也不同,这就使他们在沟通中产生了语言障碍。我们想象不出,在一个没有沟通的公司中,企业如何运作,任务如何布置,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如何相处等等。这些无疑都会使企业无法正常运作,继而陷入瘫痪。
(二)信任危机
什么是信任?新华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信任:相信和敢于托付。”这不仅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说明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如果员工与员工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员工之间就无法达到很好的沟通,在工作之中必然午饭很好的合作,这无疑是会损害公司的利益的。然而,员工与企业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那么员工就很难对公司产生归属感,无法全力以赴为效力,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
(三)目标不统一
在企业发展中,统一的目标是企业前进的方向。然而,在跨文化组织中,由于企业中的员工、领导都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工作态度等都不同。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对同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行为目标,甚至产生背道而驰的目标。那么,统一的目标就难以建立,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低下。
(四)信息转换失真
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在传递过程由编码、解码、传递渠道、反馈组成,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障碍都会使信息的传递失真。就拿“OK”这个手势语来说,不同的文化下,他有着不同的意义。这些失真的语言或非语言信息,会造成企业中潜在的危机,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综上所述,跨文化企业中的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企业产生着相当深远的影响,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正视并处
理好这个问题。
四、跨文化组织沟通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跨文化理解是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前提条件
跨文化理解不仅包括理解他文化,更要对他文化移情。公司可以举办一些联谊活动,促进公司内部的员工相互了解,并提供国外考察机会或他文化培训课程,帮助他们理解他文化,从而更好、更有效的与他人沟通,将沟通中的文化差异减少到最小。
(二)识别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企业中,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能够有效的进行沟通,并提高沟通效率,我们必须正视文化差异,并能够识别它。这样,才不会在工作或合作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使得企业的利益受损。
(三)选聘合适的海外经理
高素质的海外经理,有时候能够很快的融入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并能够根据自己员工的特点对员工之间的文化差异采取一定的措施,使企业的本国员工和海外员工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并使公司能够很好的适应本地文化,为企业的本地化做好基础准备。
(四)强化语言培训
一、引言
随着加入WTO,2002年我国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世界500强中的80%以上已进驻我国。中国也融入世界,各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但由于东西方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目前的情况对国内跨文化商务人才不仅仅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当前,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其中的语言交际能力,已经得到极大的重视,成为跨文化商务人才除了专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以外,还应该具备的第三种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庄恩平,2004)。然而,非语言交际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就此,笔者进行了以下调查,如表一(数据来源: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全部期刊,(1999-2007))。
以上数据表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包括其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行为差异,功能,内涵,重要性方面的研究已经占有相当的比例(39.7%),但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1.0%)的研究,尤其在商务领域(跨文化非语言商务沟通占0.2%)的研究,还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作者试图从非语言交际被忽视这一现状出发,着重分析其内在和外在原因;构建在跨文化培训中提高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模式,并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如何真正提高跨文化商务人才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方法和建议。
二、非语言行为的本质及其在商务沟通和实践中被忽视的原因
不管是在日常交流中,还是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非语言行为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应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看。
首先,从内部原因来看,由于非语言行为的潜意识性和它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其在同一文化氛围下的日常沟通中常常被忽视;而在不同文化碰撞的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对非语言行为的忽视或知之不深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先看非语言行为的文化性,它指非语言行为的意义同语言行为一样,受文化影响,由文化决定。本文所指的狭义上的非语言行为指在一个群体内部、共享的、因袭性和规范性都很强的非语言行为。形式上约定俗成,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中也就具有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大多数情况下,在表达思想时是与文化相连的(贾玉新,1997:448)。在跨文化语境下,由于编码和解码的方式不同,常会引起误解或文化冲突。这也使得研究非语言交际与文化关系在跨文化商务沟通和谈判中的作用突显出来。表二列举了一些在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表达不同意义的肢体语言和其含义。
其次,我们来了解造成非语言行为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外部原因,即人们在脑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偏见或误解。
1、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
在日常的交际过程中,人们通常认为语言交流才是真正的交际,远胜于非语言交际。其实不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伯德惠斯特尔曾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做了一个量的估计,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的30 %左右。
一位美国公司负责亚洲市场拓展的经理刚刚完成了一天与日本客户的谈判,他松了口气,认为日本人在谈判时很好商量。即便遇到最棘手的价格问题时,他们仍然满面笑容并满口称是。照这个进度,第二天就可以签合同了。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日本客户依旧笑容可掬,却怎么也不肯签合同。造成这位美国经理困扰的原因,在笔者看来,均来自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根据Richard D. Lewis对世界各国文化管理类型的分类(Richard D. Lewis: 2000),美国文化属于单线时间型,谈判模式属于的“生意型”文化,即在集中一段时间内只专注于一件事情,在谈生意时直奔主题,不在乎“面子”和“关系”;而日本文化属于多线时间型,谈判模式属于“关系型”文化,即在一段时间能安排几件事情交叉进行,谈生意前要先建立关系,所以他们不急于达成一个合同,更重视今后的发展,很在乎 “面子”。因此,美国经理在谈判时力求在最短时间解决问题。这使日本客户认为美国经理没有诚意。日本客户的“面子”也没有得到“喋喋不休”的美国经理的维护。另外,美国经理没有充分体会“是”的含义,在日本,它可以表示肯定、疑惑、停顿或仅仅表示“我在听,你可以继续”。美国经理把“是”片面地理解成为赞同,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2、非语言交际所包括的范围
非语言交际的范围非常广,可人们目前对它的理解还局限在接触,目光,手势,面部表情等。毕继万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将非语言交际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言和环境语言(毕继万: 1999)。体态语和副语言是与身体有关的非语言,通常能够为人们所注意,但由于文化差异,易被误解;客体语言和环境语言与周围环境相关,则易被忽略。比如近体距离,Hall在《无声的语言》中对美国中产阶级调查情况进行了研究,并把这种距离分为8种。对中国人来说,体距均比英美人要近。所以中国人与英美国家的人交谈时,英语国家的人常常感到中国人站得过近,使人觉得不舒服。中国人则会觉得英语国家的人站得过远,使人感到不那么友善。了解到这一点在跨文化商务接待和沟通时显得尤为重要。
三、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模式
传统的跨文化培训把重点放在语言能力培训和对不同文化习俗知识性的了解上,但这样的培训往往事倍功半。只有把文化因素有意识地、系统地导入商务沟通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增强商务人才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不但重视语言能力的提高,更重视非语言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达到跨文化培训的效果。具体采取培养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意识和拓宽跨文化非语言相关知识并进的方法,在案例分析或商务实践中,实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飞跃。下面坐标轴示意了上述模式。
学习有关非语言行为和手段在不同文化的相关知识。Samovar提出:“任何人都无法列举和描绘出每种文化的所有非语言行为,但是,如果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正确理解一些常见的非语言行为的信息,就可以对所需要的信息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据此,在对跨文化培训中,在对该国民族风情、宗教哲学等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某一些国家或民族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进行综合概括,归纳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非语言交际模式,作为谈判人员知识储备。实际上,对于商务人士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无需刻意去模仿外国人的非语言行为,最需要的是了解相同行为的不同文化涵义,特别是易引起误解和冲突的那些行为的文化涵义,这才应当成为跨文化商务培训的重点。比如肢体语言、目光接触、体触行为、沉默的含义、衣着、体味、对空间的态度、对时间的态度等。这亦是提高跨文化非语言能力的基础,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得到非语言交际能力质的提高。
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敏感度。我们在跨文化培训中要求商务人才在实践中能通过理性的分析对异国文化中重要但细微的特点了解,即可以感知,可以接受其它文化非语言行为和手段的不同。由于个人行为由个人观念决定,个人观念又由其民族文化决定,要彻底了解商务沟通中不同的非语言行为和手段(最外层),首先要了解东西方截然不同民族文化下所隐含的价值观(最里层),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往往赋予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不同的文化内涵。这样的跨文化培训才能使商务人才自然、准确地理解和传递最外层的非语言行为和手段背后具体的企业文化和个人观念(第二层)。也只有从核心的层面真正提高了非语言交际意识和敏感度,才能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提高。
增强商务实践。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具备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就是要看他能否应付与处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学以致用。也可以说培养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是为了培养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应付各种各样的场合、各类人际关系的技能,因此需要在实践中增强。在跨文化商务培训中,我们基于培训人员已掌握的跨文化非语言知识和初步具备的对非语言行为的敏感度,采取案例分析,集体讨论,个人发言的方法,逐步提高培训人员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71-73.
引言
在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作为一门世界级的通用语言,英语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信息沟通日益增多,在跨国界和跨文化交流中,怎样保证交流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是一个巫待解决的问题,在国与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受到其自身文化和母语的制约,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个体很容易在对信息进行编码解码时发生误判,从而导致语用失误。每一种语言背后,都承载着相应的文化,这就使语言之间的交流沟通难以做到完全和彻底。由此可见,当前高校英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从我国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主流,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来讲比较因循守旧,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跨文化培养与教育,也忽视了学生对异地文化的正确态度与理解方式的培养,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一、中西语言的跨文化差异分析
(一)语言观方面的差异
中方和西方对于语言的本质的看法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家对于语言的理解是“表意的工具”,语言在这里主要被一种实用的观念所影响,秉承着实用主义;而西方人则视语言为“人类的存在形式”,将语言看做与人类生存的世界具备对等地位的事物。语言观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我们在以实用主义视角来看待和理解语言时,往往注重于对字、词、句的认识,将其看作一种普通工具,而忽略了由于语言观的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差异。这就涉及到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词汇方面的差异
普遍存在的词汇的跨文化差异是影响到学生学习外语的重要因素。举例来讲,英语往往习惯于用物体来比喻人或者事,如呼meltingpot的本意是“熔炉”,而其真正的含义却常常用来指“美国”;再比如,《英语泛读教程》第四册课文中,来自美国前总统布什的一句话:"you would see the ot$cial when hell freezes over.”直接翻译,其含义为“地狱结冰之时,才能见到某个官员”这样写的原因是:地狱在西方人的眼中,是酷热的、烈焰熊熊的地方,绝不会结冰的。因此本句的含义为“见到高级官员的可能性是几乎为零的。”以上数例即可看出中英方面由于文化差异,其词汇的理解是很不同的,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对学生王卿解和记忆英语语言的内涵。
(三)句法方面的差异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则归属于汉藏语系,由此便产生了许多形态和用法上的文化差异。吕淑汀先生曾说:“汉语是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的无标一记语言。而英语及其它印欧语系的语言形态丰富,是有标记的语言。”汉语中的词汇往往意蕴很深.其丰富的含义常常会“打乱”固有的句法。如“作文写了5页纸”以及“晒太阳”、“吃饭馆”等;而这在英语中是极为罕见的。英语作为印欧语系,有比较强的客观性和比较丰富的形态。心理学家说: “人们在孩提时就会习得语言的形态变化,孩子们在十八个月时就先后习得了一s,-es.-s,-ed,-ing等各种语法意义。”英语的句法很少为语义让步。“汉语民族的思维方式习惯于在比较抽象、模糊的前提下运用语言,而英语民族则喜欢在语言中表示较明确、具体的前提关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在语言学习时拥有正确客观的跨文化意识。
(四)言谈规约方面的差异
在言谈规约方面,由于文化的不同,中西文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比如怎样在交谈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中西文化之间的习惯就不尽相同。中国人的表述往往比较间接,寒暄之后才肯进人正题,对对方的迁就也很明显;而西方人则非常开门见山,直接表明自身的意图;这样的差异同样存在于在表述否定或者拒绝的含义时,西方人常常是直截了当,当场拒绝,而中国人则用模棱两可的话语交给对方去体会和猜测。这种文化上的诸多差异都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显著影响。
二、高校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
(一)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
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一个学语言的人的语言能力不仅是他能否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还包括他是否能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即: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什么时候不说什么话,对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谈什么内容。他还认为,语言有使用的规则,如果没有使用规则,那么语法规则也就毫无用处了。”社会语言学家哈立德的观点是,“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体系,不是产生结构的体系。”可知,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是对其表达意义的正题结构体系进行把握,从而去进行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而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则是相伴相生的。因此高校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而不仅仅限于外语的语法结构和规则。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
首先,应指导学习者对相应文化所特有的语言行为以及非语言行为进行辨析,理解其功能与意图,通过表层去探究本质。例如: You have。nice, shirt.”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其实是表示友好的态度或者像开始一场谈话;而“I Love you”在不少场合的含义是鼓励对方成功,而非示爱。这种技能的掌握将提升学习者对于西方文化的感受力,学会以异域文化的视角来理解对方表达的含义。
其次,还要使大学生了解日常生活种的一些情境之内经常出现的语言方式,通过判断,来理解其含义,比如,当需要安慰一个非常伤心地美国同伴时,美国人会倾向于鼓励其将所发生的事情讲出来,这些特定情境之中的言语和行为模式的掌握,对于跨文化交流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还要对英语词汇的内涵以及外延能够迅速领会,还要能够分辨处于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的语言特征,对不同的人必须说合适的活,这对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策
(一)师生观念的转变
高校的英语教师应该具备足够的跨文化素养,通过各类方式进行专业提升,丰富自身的跨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英语作为一种文化(而非字词句的堆积)去掌握,以跨文化的视角来看待语言问题,在掌握语言形式的基础上渐渐激发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现行的英语教科书是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极好材料。多数版本的教科书都有意识地安排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不经意间感受到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能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的调整
高校的英语课目前只注重于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概述,在此基础上,应该逐步设置诸如国情语言学、语言与文化等跨文化交际的课程,高校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也应有意识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课题申请和成果交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第二课堂应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扩展,应当作为教学工作与大学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应与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有时候,第二课堂比第一课堂的效果更好。由于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它包含许许多多因素,除了语言能力、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还有一些适用于任何不同的文化之间交际的习惯和技巧,因此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创造和利用尽可能多的机会,广开渠道,让学生投身于跨文化交际的实际中,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教学手法的改革
我国的英语教学往往以班级为基本单位,教师是课堂主导者,学生被动地听讲和记笔记。这种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语言的教学,约束了学生的思想。跨文化交际的需求,使得这种教学模式鱼待改变,首先应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可以充分引人任务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答案,教师改变自身角色,起到引导和鼓励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四)原版教材的引入
原版教材的最大特色是其“原汁原味”,通过引人与英美文化密切相关的原版教材以及一些文化含量丰富的读物,如Reader’sDigest, Times. Step by step, New Coneept English, Family AlbumUSA, Direct English等,能够极大地增强情境的真实性,是学习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均对跨文化的交流形成正确的认知。
(五)举办文化讲座
高校学生对于跨文化意识有了一定的感性理解之后,学校可以聘请专家进行相关的文化讲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跨文化的规则与内涵。比如,可以分别以西方宗教的渊源、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以及西方语言中的文化现象为专题进行组织讲座,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六)讨论与阅读
应该指导学生在课下多阅读一些英美西方文化的书籍,通过阅读,来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并在课_卜进行交流,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用“中美高考”为主题,指导学生在课下寻找资料,广泛阅读,并分组进行教育问题的讨论。
(七)实践环境的创设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92-02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会展业
文化是会展业的核心。只有提高产业的文化创新能力,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结合,才能够获得充分的发展动力。爱德华・斯图尔特(E.C.Stewart)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的主要内涵包括语言和思想形态、文化价值、沟通的互介元素(如情感表现、人际间互动的知识和人际间的行为)、行动取向、艺术表征、信任、公私之规律、意义和沟通能力。在国际或国内的会展中,基于不同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交流方式丰富多样,会展专业人员如果不具备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无法在多元文化的碰撞过程中准确地捕捉他人传递的重要信息。爱德华・霍尔将文化价值取向分为高情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和低情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例如东亚国家属于高情境文化,北欧国家则是与低情境文化。在沟通形式上,低情境文化的社会成员依程序采取行动,而高情境文化中更依赖人际关系行事;低情境文化善于传递详细性和高度结构化的讯息,高情境文化成员则偏好简单和非情境性的讯息;低情境文化成员偏好“逻辑”表达思想,而高情境文化成员则强调“感觉”。在会展策划与组织过程中,应当了解这些不同的文化特征,对中国和西方的文化情境对会展经营和冲突解决的影响进行充分考虑。无论是商讨、谈判还是决策的方式,高情境文化和低情境文化成员都存在不同的表现。在会展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对不同的文化情境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缺乏了解,就可能会产生彼此沟通的障碍,而不利于会展活动的进行。
二、会展从业者的跨文化交际技能
在会展业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前提下,会展从业者应从以下方面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树立,首先必须重视文化的功能。会展无论是作为文化活动还是商务活动,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而在会展的跨国化经营和发展中,会展从业人员应当认识到文化的异质性,并厘清国家、民族、文化、亚文化之间的文化关系,充分认识到他文化的特性及合理性,而避免民族中心主义,才能保证沟通的顺畅以及会展活动的顺利进行。
2.跨文化交际的胜任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弱,是通过跨文化交际的胜任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予以反映的。欲在会展活动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就必须从基本的交际技能训练着手。陈国明总结了六种普遍的跨文化训练的模式,同样也适用于会展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教学模式(classroom model)、模拟模式(simulation model)、自知之明模式(self-awareness model)、文化理解模式(cultural awareness model)、行为模式(behavioral model)与互动模式(interactional model)。其中的教学、模拟、行为以及互动模式,在会展从业人员的教育过程中应当更充分地予以实践,辅以案例、情境模拟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多方面地提升从业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斯彼茨伯格与古帕齐曾对沟通能力的种类进行过概括,即:基本技能(有效适应新环境,达成个人目的的一般能力)、社交能力、社交技巧、人际间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与关系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更强调不同文化情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会展业中,除了一般的沟通技巧之外,尤其需要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语言能力也并非仅仅限于翻译或者口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对语言中文化背景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语言的使用存在着较大差异,语言的表达反应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在使用多种语言的国际会展活动中,对彼此语言的了解是最为基本的条件。
三、会展从业者的跨文化交际伦理准则
会议与展览的举办,涉及到组织之间和人员之间的互动,同时伴随着对彼此行为的评价与判断,伦理问题就凸显出来。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会增加伦理判断的复杂性。无论是以文化、政治还是商业为诉求的会议与展览活动,必须考虑到跨文化的影响。
1.互惠交往原则。当会展活动中存在着多元文化的碰撞,会展从业者必须在不同文化的双方之间尽力建立一个共同的互动空间,兼顾双方的文化基础。例如在与德国人进行会展合作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其民族文化特点,同时为其创造符合其文化模式的会展空间。德国人行事严谨,在场馆搭建、展会的程序等方面要求严格,合作方需要尽可能的满足其要求,加强其认同感。同时也要从自身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利益出发,共建一个平等互惠的符号分享空间。
2.志愿参与原则。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要求就是不受胁迫的参与性。因此会展从业者需要明确会展活动中的互动可能带来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心理上的影响,综合评价之后进行是否参与的选择。例如世博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盛会,同样秉承自愿原则。
3.避害原则。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内在价值观念和外在的表现形态,因此在会展活动中必须考虑到他文化的特性、文化禁忌和等。颜色、食物、符号等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布展、膳食安排等方面,尤其需要注意避免不恰当的方式引发的文化冲突。例如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正式场合对红色、白色的使用,如果不理解这些颜色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就会引起误解。
4.尊重个别性原则。这一原则强调文化间和文化内部的差异性。在会展活动中从业者需要了解对方的个人文化特征,避免陷入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个人偏见。并非所有日本人都古板,并非所有美国人都自由开放。
会展不仅涉及到个人交际的微观层面,更指向机构、组织、政府等主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会展产业的文化交流主要涉及组织内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之间的交际与传播行为,以及跨国会展公司或驻外会展机构在异文化语境下的传播行为。一些国际性的会展组织雇员越来越多元化,为此就需要精通“多元管理”模式的从业者来参与组织内部的决策和行政事务,并树立本族文化的形象。
参考文献:
[1]E.C.Stewart(1978).Outlin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F.L.Casmir(Ed)[M].Intercultural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P265-344.
副语言又被称作辅语言、伴随性语言或类语言。在人们的实际交流中,副语言指的是用于表达说话人态度、个人情感或用来传递信息的各种非语言的统称,它普遍存在于整个语言的沟通与交流过程当中,因此,副语言有着特殊的交际功能。作为语言交流的一个通用辅助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副语言带有鲜明的文化差异。
一、副语言的种类
副语言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副语言是说话者使用相应语言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声音现象。而广义上的副语言指无声而有形、与话语同时或单独使用的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对话时的位置和距离等,因此,副语言能配合语言、加强语言的表达能力。
狭义的副语言又可分为以下几类:语音代替功能,即利用副语言行为来准确地表示一些特殊的语言意义,其主要作用为代替某些话语或词语;语音分隔功能,即利用副语言来更为详细、深入地传达说话者的目的、想法、思路及内心状态等等,主要用“ah”(嗯哈)“um”(嗯哼)等有声符号来表示;语音区分功能,其通常会具备影响话语含义的作用,例如,说话的语速,声音的音量、音高,话语的强度等,说话者通过对自身发音器官的控制,实现对上述因素的改变,进而表现出说话者自身情绪的变化,例如,喜悦、气氛、严肃、不快、开心等等;语言修饰功能,即对语言所表达的含义进行一定程度的修饰,在语言中加入适当的修饰成分,如大笑、哭闹、打哈欠等等,从而反映出说话者的情绪与态度;个人音质功能,这一功能主要是由说话者自身所具备的生理条件――语音条件来决定的,其所反映的是说话自身所特有的语音特征,并由说话者的语音特征分为多种不同的因素,例如:说话的节奏、语速、延长音、音域、音色等等,这一语义功能往往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说话者的年龄、社会地位、职业等特征。
广义的副语言不仅包含了上述狭义的副语言特性,还包含非语音类的特性,例如,环境语言、客体语言、肢体语言等等。本文将主要从狭义的语义范围探讨副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差异性。
二、副语言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具备的差异性
作为非语言行为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副语言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势必会体现一定的民族特性与文化特性,反映出说话者所处的社会所具备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语言习俗以及特定的区域性差异。副语言是社会文化信息的内在传播方式,对副语言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差异性进行深入对比分析有助于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双方的理解、沟通。
(一)副语言声音的差异性
副语言所传递的声音是一种不具备特定含义,但却能够传达交际含义的声音,这种声音往往不是分音节的语义信息,而是能够发出声音的“语言”。例如,交际时,在愉快轻松的场合人会开怀大笑,在演讲的时候会顿挫有致,在私下交谈时会切切私语,在授课或者打电话的时候适当放开声音,这样才能使对方更加准确地获取信息。在大多数情形下,当英语国家的人在说话时想不出合适的表达方式,而又不希望结束发言,便会发出声音分隔号,例如um来传达“Sorry, just a minute”的意思。而在汉语中,通常用“呃,这个,哦”来填充话语之间的空缺。当英语国家的人感到空气凄冷,或是环境温度较低而有所不适时,通常会用双手抱住身体,l出bum的声音来表达伤口疼痛、难受、不舒服等感觉;而在汉语中,说话者往往会咬紧牙齿,用力发出吸气的声音。当中国人在认真听别人发言时,经常会下意识地发出“嗯”的声音来显示专心致志地倾听;而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种声音往往会被理解为“OK, I know”的意思。
(二)副语言语空的差异性
语空是指说话者在表达语言时所出现的沉默与停顿现象。事实上,沉默不但可以归类为副语言的范围之中,也可以从属与广义的语言之中。在汉语文化中,大多数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沉默与停顿可以是对对方的认可与赞许,也可以表示对其话语的抗拒,又或者表示自己暗下决心。而英语国家的人不喜欢在听话的过程中保持沉默,相反地,他们会积极地配合说话人,及时向说话人反馈自己的想法,观点或者认可程度。
(三)副语言功能性发声的差异性
副语言的功能性发生又被称为副语言的特征声音,其从属于语言的修饰功能。在对个人生理音与情绪的控制层面,英语国家的人十分注重对声音的合理控制,例如,对打嗝、打哈欠、打喷嚏等声音的巧妙控制,倘若无法有效地控制,则会不好意思地表示抱歉。同时,英语国家的人对于生理声音的控制更加苛刻,在他们看来,在别人面前发出生理声音,是一种不礼貌、没有教养的表现。而在中国,大多数人对这些声音表示不会太在意,在中国人看来,这些都是比较正常,合乎习惯的生理现象,一方面无法得以有效地控制,另一方面,也无需进行刻意的控制。而对于吹口哨等功能性声音,英语国家的人会在熟人面前吹口哨,特别是男性对漂亮的女性吹口哨,通这样做表明对女性的赞美与青睐,而这种行为在中国人眼中,往往是不礼貌的。
三、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应用
为了提升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学习者需要尽可能地掌握副语言的基本原则与知识,了解副语言的使用规律。
(一)掌握副语言的发声规律,尽可能避免出现文化冲突
副语言是一种靠声音传达的信息,缺乏固定含义的语言。英语主要利用语音的延长、停顿、语调、重音来传达说话者的信息。这里有一个英语句子:He brings the ball to me。在这个句子里,当说话者将“he”这个单词重读时,表示其所要强调的主体是“he”,而不是其他人;当说话者将“brings”重读时,其所要突出的是动作;当重读(the ball)时,表示强调了对象。而在汉语文化体系中,所有汉字均由四个声调所表示,即使是相同的汉字,当说话人的声调不同,其所表示的含义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倘若没有慎用重读,导致句子中的重音不当,便会引发文化交流中的冲突,进而对跨文化交流的有效开展造成了障碍。
说话中的停顿通常是对语言进行分隔的一种较为合理的表现方式,在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停顿来引起听者的注意、突出语言的重点或传达较为关键的信息。举个例子来说,里约热内卢申办2016年奥运会时,国际奥委会主席在宣布里约热内卢获得申办权的时候,说到“The game of the 31th Olympic Games 2016 is to the city of Rio de Janeiro!”在这句话中,他在“is”与“to”中间使用了停顿,充分地烘托了当时的气氛,唤起了听众的高度重视,达到了预期效果。
语调指说话者在说话过程中声音的抑扬变化,在交流过程中,使用不同的语调可以传达说话者不同的感彩与不同的含义。对于“He is very lucky.”这个句子来说,当说话者用普通的降调进行陈述时,它的含义为“他真是太幸运了”。而当说话人使用升调进行叙述,表示说话人不完全认可、怀疑或揣测的态度。
语言的延长指说话者将某一个词语、语素或音素发音的长度进行适当的延长。通过延长话语中的某些单词或语素,能够使说话者表达出不同的话语含义或话语目的。比如,说话者使用不同的延长音说“he will come.”时,它所传达的含义也会截然不同。当说话者将“will”这一词延长时,表示肯定的含义说明“他一定会来。”当说话者将“he”这一词延长时,说话人根据对“他”的认识,强调了对象“他”。当说话者将“come”延长时,表示说话者对那个人来或不来不在意。而如果说话者不使用延长,干脆利落地说出这句话,则表示他坚信那个人很快就会过来。
(二)正确地使用功能性语音,避免出现语义表达模糊
说话者能够正确地使用功能性发音,主要取决于说话者在进行语言交流过程中所采取的态度。说话者在说话过程中,夹杂着哭泣声、带着笑声、采取低声等副语言时,往往能够对话语所要传达的含义起到一定的修饰功能,进而使话语的表达更加丰富、惟妙惟肖,同时,也使语言表达的含义更加明晰透彻,使听话者能够毫不费力地理解说话人所要传达的信息。
Tom:Excuse me,could I use your book?
Kate(aha):OK,as your wish.
在以上对话中,相比于凯特所说的内容,她的笑容更直接地表明了她她愿意借书的想法。由此可见,正确地表达功能性语音,能够加强话语所要呈现的含义,同时有效地避免语义的模糊表达。
(三)巧妙地使用“话语转接”,避免沉默不答
话语转接指对说话人所阐述的语句进行有效地沟通与适当的回应。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英国语言学家萨克斯先生提出了“话语转接”理,用以阐释在交流过程中,听说双方开展的话语交换现象。萨克斯将话语转接分为三种不同的方式:话语放弃提示,即当说话者已经讲完时,听话者便可以开口发表意见了。通常情况下,说话者会逐渐放缓语速,随后采用缓冲语,例如“As you know”,“OK”,“Well”等等,而当听话人听到这些词的时候,就明白自己可以发表见解了。话语回归提示,即当说话者陈述完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后,不再说话,希望听听话人继续补充时,通常会使用“Uhuh”,“Um”等,或是直接升高语调,鼓励听话人将对话继续。话语维持提示,即利用加快讲话速度或加强音调变化的方式,使听话人放弃想要发表意见的念头。例如,在原本需要停顿的语句中,使用“Oh”,“Ah”等声音来作为填补,不给听话者契机。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应当采取上述的话语转接方式,切勿保持沉默,使双方的对话语交流更加顺畅、自然。
四、结语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只有充分了解、掌握副语言功能,把握其使用规律与表达内涵,才能够真正从容地应对跨文化交流,避免文化与语义障碍。与此同时,巧妙地使用副语言,还能够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使谈话气氛更加轻松、惬意,更有助于对方准确地理解所要表达内容或阐述的含义。
参考文献:
[1]张舒军.中外语言文化探究[J].外语研究,2008,(03).
[2]刘伟强.英语语言使用规律浅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王磊.英语的表达艺术[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二、民族地区校长和教师跨文化沟通障碍
在进行跨文化沟通的时候,从一种文化中传来的信息,总是按照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由这种文化背景所决定的方式加以解读,如果这种信息在不同的文化中赋予不同的意义,且没有被沟通双方所理解和意识时,跨文化沟通的障碍就产生了。笔者认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校长和教师在进行沟通时存在着跨文化沟通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知
在民族地区的学校里,如果校长和教师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他们必然就会有不同的信仰、价值观、心态系统、世界观,这必将使他们对同一事物感知有所不同,在沟通的过程中的“编码”和“破译”就会产生偏差,跨文化沟通障碍由此产生。
2.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因人而异,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其差异就更大。世界各种文化群体既有人类所共有的思维规律,也有在自己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具有各自特色的考虑问题、认识事物的习惯方式和方法。在跨文化沟通中,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对方也用与自己同样的方式进行思维,基于这样的认识常使跨文化沟通难以顺利的进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校长和教师在在进行沟通时,校长(或教师)由一种思维方式组织起来的一套语言信息发出后,教师(或校长)以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去破译和重新组织,就可能会发生歧义或误解,在跨文化沟通时就有可能产生障碍。
3.刻板印象
在跨文化沟通中,经常会因为沟通双方刻板印象的存在,不是具体分析某一个人的特征,而是用某一文化群体共同的特征来分析沟通者的行为特征。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对某个民族这样的评论××族能歌善舞,××族性格豪爽,这样的结论虽然有利于加速信息的加工过程,但是它往往会导致过分简单化、偏见。这种因为刻板印象而导致的信息处理过程的简化,有时可以有效提高沟通的效率,但是刻板印象常常是僵化的,难以改变的,往往容易造成沟通失误,造成对别人传达信息的误解,导致跨文化沟通障碍的产生。
三、消除民族地区校长和教师跨文化沟通障碍的对策
1.注重文化分析
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的许多障碍都是由于对自己沟通对象的文化缺乏了解和认识,为了避免无效沟通或沟通误解,就需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注重文化分析,这是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基础。这就要求民族地区的校长和教师首先对自己的沟通对象的文化背景进行调查,对学校存在的两种或多种文化进行分析,找出不同文化的不同特点,探究不同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在对不同文化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沟通,可以增强理解和合作,减少误解和冲突,最大限度的消除跨文化沟通障碍,为学校的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要有正确的文化态度
民族地区的校长和教师在沟通时应该要具有正确的文化态度,这是决定跨文化沟通是否有效的关键。如果校长和教师不能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往往会因为跨文化沟通的障碍影响学校的人际关系,拉大彼此之间的人际距离,影响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从而带来管理上的困难。正确的文化态度主要包括:(1)在态度上要保持积极的沟通心态,既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又对对方的文化给予充分的尊重。(2)文化上做到。民族地区的校长和教师应该认识到,只要存在跨文化沟通,那么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就必然是客观存在的,校长和教师都一方面应该正视文化间差异的存在,对他方的文化给予足够的认识、理解、承认和尊重,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学校里存在的不同文化的共同点。在文化上做到,承认并且做到沟通双方文化的地位是平等的。(3)在思想上要消除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或许并不是校长和教师主观上的故意,在沟通时很容易被忽视,因此需要引起校长和教师的关注,也就是说在沟通时尽可能的做到客观公正的看待沟通对象的文化。
3.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培训是消除跨文化沟通障碍的重要保障,民族地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校长应有目的地针对学校存在的多元文化进行文化背景、文化认识、文化差异性、文化特质、文化本质、文化敏感性、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处理跨文化冲突的技巧、地区环境模拟等方面的培训,使教师和校长能够了解彼此的文化,提高对对方文化属性及环境的自觉和自知,提高对对方文化在知识和情感上的反应能力,尽量避免由于缺乏跨文化知识的缺乏而产生的沟通障碍。
中图分类号:H319
1.跨文化意识的含义
什么是跨文化意识? Hanvey (1979)认为跨文化意识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是注意到一些表面的文化特征,第二层是对对方文化与自己文化有着显著差别的某些有意义的文化特征有所察觉, 第三层是对于与自己文化有着显著差异的异文化特征,在理论上或是理性上能够理解,第四层是能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真正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
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跨文化意识主要指学生通过了解外国的语言和文化,能够用英语十分流利地描述某些事物,能够除去一些因为语言转换而出现的沟通障碍,从而为将来的跨国间语言交流做准备。
2.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当前,在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育界都在关注跨文化意识教学。因为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停留在对单词、语法的讲解,而忽视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很多时候老师的出发点只是为了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而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学生虽然通过了很多种类的英语考试,但是在实际的情境交流中还是不能得心应手、随心所欲,还是存在语言间的沟通障碍。这些都迫切需要老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外国的语言环境,置身于外国的文化环境中,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策略
(1)阅读大量的西方经典原著,培养文化意识。要培养跨文化意识,就需要了解西方的文化与背景,而经典的文学作品正好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学著作,可以陶冶W生的高尚情操,同时能让学生更加细微准确地了解外国人的心理变化。
(2)了解西方的平常生活模式。奋战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引领学生了解西方的平时生活模式,这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等传播媒介来了解西方的日常饮食以及生活,通过了解西方的生活模式,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极大的开拓,让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东方的传统,而是能博采众长,为我所用。通过这样的培养,英语的语言环境被建立起来,在这种语言环境下,学生会更加快速地掌握英语,使学习英语不再具有文化方面的障碍。
(3)举办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对比中西方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的生存土壤,华夏民族孕育了我们独特的语言汉语,而英语也是被外国土壤所孕育。每种文化都有它的可取之处,不要偏执于一端。这正如社会学家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举办中西方文化交流类型的讲座,旨在对比东西方语言之间的差异,通过这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更加明白西方语言的精髓,并不是支离破碎,而是浑然一体。当然,文化的对比和导入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事,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与追求。只有锲而不舍地执着追求,才能发现英语语言之精髓。
(4)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词汇的教学占了很大的教学比例,在词汇中添加一些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加了解西方的文化和背景,从而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些生活常识,使学生在与别人的交流中不至于产生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词汇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了解词汇的深刻内涵,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西方文化,从而为英语的教育教学打好基础,使学生也能够比较同一词汇在不同语言之间的含义的不同。
总之,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一线教师需要未雨绸缪、及早准备。改变之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英语语言环境置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使他们平时对外国语言和文化背景有很好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对比东西方文化,使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能够、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从而达到最终的教育教学目的。
信息全球化使传统的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界限变的模糊,由此而形成的全球市场正在被逐步建立。这就促进了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通过信息网络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使世界各地的企业在组织、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与此同时,企业的管理机构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企业在保留外来本土文化优点的同时,也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企业的管理者应加强对文化的敏感性,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不仅要修正自身不正确观念,也要进行角色转换,并及时的掌握这种文化背景下经营理念和管理技巧。
一、跨文化企业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跨文化是指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通过群体之间相互交叉作用而形成的文化,又被称为交叉文化。跨文化企业管理是指在与企业有关的两种文化群体中,因在相互交叉作用过程中产生了矛盾、冲突时,企业管理者通过对其职能的调节使对应的文化加入,并通过有效的整合措施使矛盾、冲突得到解决,从而使企业管理实现高效管理。在以上论述过程中可以看出,企业是跨文化企业管理的主体,要使企业管理的各个职能得以使用,就需要跨文化作为基础,它是企业解决文化冲突的并进行文明化整合的有效模式。
在我国的制造业中,其经营管理常常被不同文化所影响而产生矛盾和冲突,这就必须使其进行跨文化企业管理。在企业内部由于员工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管理者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产生了矛盾的出现。在企业管理中,使跨文化得到有效的沟通,并促进其协调和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的运作。从企业外部来看,制造业所面临的消费者具有很大的差别,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企业要将不用文化背景的消费者考虑到位,并结合本国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法律制度来进行管理。
二、跨文化企业管理的影响
跨国文化条件一般会造成企业在管理上会出现漏洞,如果情况严重的话,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动摇到企业的根基,甚至为企业带来毁灭性打击。
1.跨国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冲突。我国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文明大国,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多种多样,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基础。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的产生,才让每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特点,具有不同的代表性。而在整个世界环境下,各个国家之间的地域风俗,民族传统也不一样。举例来说,在大和民族中(日本),他们反对说“不”,他们习惯说“是”。在他们的思想中,“是”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而“不”则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同时也是相当不符合礼节的。因此,日本企业家在商业谈判中或者企业交流中总是使用“是”来表现出他们的意图与想法,如果对于这种民族文化没有一定地了解,谈判者将对这种表达方式会表现地十分不理解,甚至出现误解的情况。
2.跨国文化带来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文化会带来不同的习惯,不同的风俗,从而影响人的思维模式。可以说不同的思维模式从侧面上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不尽相同。而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会对沟通产生一定的影响。
3.特定的文化字符会造成跨文化管理冲突。文字符号是人类表达的一种方式,不同的文字符号也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当然这种意义是不同的民族文化所赋予的。很多情况下,即使是相同的文字符号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意义,这便是跨国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差异性。甚至同样的字符会有截然相反的意思,如果在沟通的过程中不能对这一点进行有效地把握,这将会对企业的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
4.不同的文化将会形成不同的问题处理方式。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会造成不同的思考方式,在不同思维方式的引导下,对于相同的问题,所采取的解决行为方式自然也就不会相同。在跨国文化存在的情况下,在企业的管理中,会产生一些行为冲突,甚至是不必要的纠纷。比如,中国人的思想与西方人的思想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在某些问题处理的过程中会求稳,而西方人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则会采取一些较为新颖的、创新的手段来进行解决,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民族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
三、实现跨文化企业管理的方法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实现跨文化企业管理。
第一,对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因为文化背景对人的价值观及行为有着一定的影响。为了管理好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每个员工,企业管理者必须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因此,为了建立跨文化企业管理模式,就必须对不同文化进行分析,并了解文化特质,在管理中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文化冲突的发生,并把文化进行融合。
第二,对影响企业管理各项职能的文化特质进行分析。企业管理的价值观体系是通过文化特质所决定的,而价值体系的确定促进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形成,并渗透到了企业各项职能当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员工对待公司的各项职能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因此,为了建立跨文化企业管理模式,就需要分析影响企业管理各项职能的文化特质,在企业管理者执行各项职能时,针对性的避免可能引起冲突的职能,从而减少文化冲突的发生。
第三,从企业自身出发来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文化整合。由于不同企业中跨文化的矛盾和冲突都各有特色,所以,在进行文化整合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四、结语
企业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时,要引进使用价值高的文化特质,并注意把这种文化特质有效的融入到现有的文化模式中,同时发挥跨文化的沟通能力,把企业发展成为就有文化底蕴跨文化公司。这样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内部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屈小平.跨文化企业管理的探讨[J].清华经济管理学,2012(02).
[2]刘建伟编著.商业大失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
关键词: 文化;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
Key words: cultur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awareness
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301-04
1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似乎正在缩小。我们的行动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我们可以乘喷气式飞机在几小时之内到达世界任何地方。没有一个地方由于距离遥远而阻止我们前进的脚步。甚至连月球都被划作我们的旅游范围之内,去火星也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的不断出行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于其他国家的人们。当我们遇到一起,我们就需要交际。实际上,我们必须交际。这种交际行为就叫做跨文化交际。当来自于一种文化的信息的传递者遇到来自于另一种文化的信息的接受者的时候,这种行为就产生了。
我们会发现跨文化交际很难。即使我们克服了语言不同的自然障碍,我们也可能不理解别人或者不被人理解。误解甚至可能是惯例而不是个例。这是很令人懊恼的。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文化在交际中所起到的非同寻常的作用,我们就会把交际失败归咎于“其他人”。这很遗憾,因为我们的问题实际上是文化以及跨越文化界限进行交际时所产生的困难。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大的人群经过个体以及群体几代人的努力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意义、信仰、价值、态度、宗教、对于自身及宇宙的概念、自身与宇宙的关系、阶级地位、角色期待、空间关系以及时间概念。文化既体现在语言和思维模式及活动和行为方式。这些模式成为普遍适应性的行为和表现行为,使人们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及一个特定的技术发展状态下的社会。文化是一个沟通的问题,因为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变化的,所以随着文化的不断变化,交际问题也随之产生。社会认知是我们在所生存的环境所遇到的重视的社会对象和事件的认知过程,是任何交际行为极为重要的方面。它是我们赋予所接收信息意义的手段。当考虑到跨文化交际时,社会认知就变得更加重要,因为文化以我们培养与文化有关的、具有决定性的认知体系的方式影响和建构我们的认知过程。这些体系不仅影响外界刺激物到达我们的意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认知的这些刺激物的附属物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我看来,跨文化交际可以被理解为对于社会对象和事件的看法的文化差异。这个感性差异所造成的交际障碍能够被个人掌握的知识及对于造成差异的文化因素的理解搜降低,再加上一个诚实和真诚的愿望,这样就能跨越文化界限成功地进行交际和沟通。
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含义。首先,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交际是一种持续的活动,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交际就像是一组动态的画面,而不是一张单一的照片。当我们交际的时候,一个词汇或者一个行为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可以很快被另一个词汇或者行为所代替。做为交际过程中的参与者,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交际的这种动态的特征。我们持续不断地受到其他的人们所发出的信息的影响,所以,我们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除了变化,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
其次,说交际是动态的,因为一旦一个词汇或者一个行为被使用,它就不能被收回。就像著名作家T.S.艾略特所指出的交际的这种转瞬即逝的特点,“如同一个人的一生中,相同的时刻不会重现。”一旦一个事件发生了,我们不可能让它再一次出现——也许我们可以经历一个相似的事件,但绝不是相同的一个。那些建议陪审团“忽略刚刚给出的证人证词”的法官清楚地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话一经说出,就不可能被收回。一句亚洲谚语阐明了相同的观点: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再者,说交际是动态的,也证明了交际的所有要素是在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的,我们说话,做出动作,观察我们围人的反应,同时还是一个倾听者。
最后一点,说交际是动态的,因为我们的交际行为充满了漫不经心的意味。对于你自己的行为稍加观察你就会发现,你的内心深处通常并不喜欢你现在所做的事情,所以经常发生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寻求着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在说话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转移话题,有研究表明,当我们倾听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是短暂的。这一点在交际过程中是非常普遍的,所以说,思维是善变而且易变的,实际上我们很难对此加以控制。
2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诸因素
社会认知的最终目的是给我们关于我们的环境的社会层面的准确描述。然而这往往没有结果,因为不同的文化元素妨碍我们重视社会刺激的含义。不同文化成员同时接收到的同一个社会对象火事件往往被每个成员非常不同地所诠释。例如,巴格比在感性竞争占优势的跨文化调查中,发现文化影响感知过程的结果。巴格比找到12个墨西哥儿童与12个美国儿童,他闪过一个立体系列节目,其中这些儿童的一只眼睛看到斗牛而另一只眼睛接触到棒球比赛现场的场景。在这些条件下,巴格比发现被测试者主要是观看适合他们文化的场景:尽管他们被同时置于两个场景,墨西哥儿童往往看斗牛而美国儿童往往看棒球。即使是物理对象,也受到多钟跨文化解释的制约。例如,我们所说的“北斗七星”星座在欧洲北部地区常被称为“大熊”或“大犁”。
在交际过程中存在许多变量,价值观至少部分地由文化所决定。这些变量能够影响我们的认知以及我们赋予交际行为的含义。这些变量包括:态度、社会组织、思维模式、角色及角色描述、语言、作用及空间组织、时间概念和非语言表达。这些变量的隔离是有些主观和人工的,因为它们重叠和彼此互动。例如,一个人对于宇宙的概念部分地来自于他的文化影响下的思维和推理的习惯和模式;同时也是他的态度在起作用。然而,由于互动效应,关于一个人对于宇宙的观点以及他的信仰、价值观、感知能力、成见和思维模式、态度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尽管我们将这因素作为一个便利的分类手段,但是不要认为这些因素是孤立存在或施加影响的。实际上,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中彼此协调并互相影响。
当我们出国旅游或进行海外作业时,我们会预计到某种程度的沟通问题。我们的注意力固定在外语本身、语言课以及将要说多少英语。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犯的错误是认为我们的沟通问题只来自于语言差异,并且这个问题能够通过完整的语言课程以及学习如何把我们的汉语思维翻译成相应的外语而得到解决。
我们确实知道,当我们以比语言更广泛的意义考虑沟通的时候,那么说话中获得意义的难度不仅仅限于那些必须跨越的语言障碍。不仅是在我们自己的国家之内,甚至在没有语言差异的我们自己的家庭里都存在沟通障碍。然而,在使用一门外语或翻译时,我们知是说:“在翻译中会失去某些东西”,而不加思索地忽略我们的问题。如果我们关心的是真正的沟通,很明显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才是丢失的?”。
虽然现代通信技术的进步已经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是革命的性质,我们人类在沟通层面的理解是相对有限的。由于沟通涉及思想、图像和象征意义,在任何情况下,沟通者的生活经验是不一样的,所以沟通就会出现问题。这些差异的范围可以从年龄和性别的简单问题到不同的文化和使用完全不同的语言。
因此,使用和了解我们所访问的国家的当地语言肯定是有益的,一个人必须超越文字本身并且接受翻译会成为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在最后的分析中确定人类沟通的过程。发送通信信号的机械过程比较简单:发送器发出的信号由接收器接到和解码。然而,这只是非常复杂的人类交际的心理过程的第一步。我们使用的词汇是否能忠实地执行其预定的交际功能主要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反应诱发听者的心理过程。在解码过程中,如果信息接收器赋予与讲话者使用的词汇以相同的含义时,那么沟通就是成功的。一般情况下不可能这么完美。由于沟通者和信息接受者分别赋予这些词汇的心里含义有某些差异,沟通只是部分成功。那些影响心里含义的因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和深刻的。
有效意义的重要差异甚至发生在社会的原始阶段。当成年人与青少年谈论关于现象时,谈话的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人的谈话方式,是否根据青少年所关心的问题、兴趣和实际经验来谈,反之亦然。换句话说,在这种沟通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双方主观赋予“”这个词的含义。字典的意思是有限的:“一种带有医疗、生理方面效应的物质。”这并不考虑成人和青少年把他们的经验和联想带入这个词的含义。这个事情也不能表明基督教科学家、吸毒者以及医生如何从他们的主观经验来给这个词下定义。这个词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由每个人特有的观点所决定。
此外,除了词语的选择还有其它传达主观含义的方式,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一个面对面的口头交往的过程通常有许多非语言因素的支持。这些措施包括各种反馈机制,如手势、面部表情、语音语调和背景下的互动本身。虽然整个口语和听力过程非常复杂并且涉及到复杂的交际能力,但是这其中大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和下意识的。讲话者必须能够读取所有类型的线索,因为这表明他的听众的反应、协调、分歧和缺乏理解等等。具有这种能力,他可以选择通过操纵一切细微的因素会传达他的意思的策略。我们每天都在按照常规使用这些技能,而一个良好的沟通者会学会分享他的听者的感受足以感知哪一种方法是有效的。举例来说,一个成功的推销员或政客几乎会养成第六感,知道一个潜在的顾客或客户会传递什么意义或言外之意来达到所需的印象。根据经验,推销员会以不同类型的顾客的特点来调整他的推销术。
我们寻求的目标,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是要捕捉人们行事的观点和行为准则。即使在一个国家的不同群体的人们的行为规范也有很大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能够合理地进行沟通,因为做为一般经验,讲话者和听者都很熟悉这些差异,并且能够转移行为规范以适应差异。但是,当我们必须与具有外国文化的人们进行沟通时,差异范围的增大以及我们准备不足促使我们在直接的、第一手经验的基础上来应付摆在我们面前的心里规范。因此,一个新的交际任务在翻译后只是涉及到简单地理解在沟通中所使用词汇的主观意义。所以仍然需要更大的努力来阅读非语言线索。另外,主观意义所反映的基本理念、假设、世界观或逻辑习惯的差异,使复杂的任务变得更加复杂。
在调整海外沟通情况时,我们必须克服的第一个问题是“自我中心偏见”。这涉及到默契的假设,如果我们说些什么,对我们很有意义,就认为它对于其他人同样有意义是不现实的。在我们自己的文化的某些情况下,当我们和儿童或精神病患者交谈时,我们更加意识到,我们的表述可能不会被自动理解。但就整体而言,我们在自己的社会里沟通的失败还不是足够的显著以致于改变我们的信念,即我们所说的是基于一种普遍有效性的。如果没有以前的国外旅游,一个人几乎不会认识到他自己的自我中心偏见,这或许有利于种族中心主义偏见的讨论。而国外的经验并不一定能消除一个人的这种偏见,除非他在某种程度上觉醒从而更加具体地注意到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沟通问题。
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在发展自己的特殊的兴趣、观念、态度以及信仰,在这种特有的行为框架里,他们组织和解释他们的生活经验。在某个特定国家的人们在这方面有多大程度与中国人不同,很难判断,所涉及到的心理因素很难界定、观察和预测。然而,调整这种差异是跨越语言障碍进行沟通必不可少的。
语言是文化和人类社会的最根本的制度之一。它服务于它的目的,即提供手段给实行相应的文化的人们来表达、共享和传输思想和经验。因此,人类学家提出,从一种语言过渡到另一种语言实际上涉及到从一个文化世界过渡到另一个文化世界。他们进一步指出语言结构和内容与感知的特点习惯和当地语言使用者所做出的推理之间的密切联系。特定的语言形式在多大程度上决定或限制思维和感知模式是备受争议的,但是和一些文化背景无关的语言是不可能的认知。
如果沟通本质上是一种心理过程,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字典技术来建立单词和短语有效的意义。心理的意义不是那些在字典中找到的东西。与根据习俗和正式的使用规则的有限的字典意义相反,心理的含义是指一个特定的概念引起整个主观反应。
交际不是发生在真空当中,而是一个更大系统的一部分,让我们简单地看一下这个系统的几个要素,以便于欣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发出贺接收信息不实隔离开来的,而是在一个具体的背景下。简单来说,北京和环境能帮助决定我们使用什么样的词汇和行为以及赋予其他人所做出标志的含义。环境能提供给我们关于什么样的行为是必要的、受人喜爱的或者受到禁止的。服饰、语言、话题的选择诸如此类都要适应于环境。例如,你不穿衬衫就不能参加大学的讲座课程,你在教室不能使用亵渎性语言。对于不同环境的规则,像会议室、教室或者法庭,都是以文化基础的,所以也是相对的。
所有文化都详细阐述了一些规则,关于在会议过程中由谁来参与做决定的过程。在美国,规则告诉我们是“老板”。一句简单的美国谚语“The buck stops here”(责无旁贷)给出在美国关于做决定的操作规则的线索。在日本,几乎每个人都参与到做决定的过程当中。
我们提到交际是系统性的,我们不仅仅指几个要素的相互配合。其它几个与交际的体系特征有联系的要素是地点、场合、时间以及参与者的人数。即使这些要素在所有交际当中都存在,文化也影响着我们如何对它们做出应答。
在每一种环境我们的行为是不同的。我们相互配合的场所,无论是观众席、饭店或者办公室,都会给我们的行为提供指南。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我们知道普遍的规则,并且这些规则多数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例如,几乎所有文化都有宗教建筑物,但是在这些建筑物理的人们的行为规则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在墨西哥,男人和女人一同去教堂并且保持安静。在伊朗,男人和女人不是一起参加礼拜仪式,并且唱圣歌而不是沉默。
交际的场合也制约着交际参与者的举止行为。从你自己的经验来说,观众席可以做为毕业典礼、群众大会、正是集会、观赏戏剧舞蹈或者纪念仪式的场所。这些场合中的每一种都要求有明显不同的行为,并且每一种文化对于这些行为都有自己的具体说明。例如,一种文化的婚礼要求独自参加并保持沉默(如同近来日本的皇家婚礼),但是在犹太文化里,这种相同的场合则要求大声的音乐、舞蹈以及尽情的欢乐。
时间对于交际的影响是如此的让人难以察觉,以至于经常被忽视。要理解这一点,请回答这几个问题:当有人让你等了很长时间的时候,你感觉如何?你会以下午两点接电话的方式去接一个凌晨两点的电话吗?当你知道与别人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时,你难道不是匆匆结束谈话吗?这些问题的答案说明时间往往控制我们的行为。
3 提高跨文化意识
在跨文化的关系中,当在一种文化中理性、合理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隐含着不同的意义时,误解和挫折就会产生。通常情况下,人们研究行为的组合并且分析其孤立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试图研究联系和解释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无形的以及文化的模式。不像大量公开实行的法律和行为指南能够阐明和澄清人们所期望的事情,文化规范反映了一个丰富的不成文的规则和期望。
跨文化意识可能是一个更加难以到达的范围。这要求有关于世界情况的某些知识。另外,要理解和接受人类在世界观和社会实践方面创造的由于深刻的不同而产生的独特的文化的能力。这些不同是以神话、偏见和旅游印象而被广泛周知的。即使人们被光为告诫要“理解他人”,这些不同也没有被深入和真正为人熟知。这种根本性的接受似乎被人类社会强大的心里体系的力量所抵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需要能够回避那些抵制力量,否则就会遇到重重困难。让我们认真思考这些方法是什么,充分认识到这项任务的艰巨性并且愿意丢弃那些不起作用的思想。
这是提高跨文化意识的最初原因。如果我们承认其他人的人道主义精神,那么他们文化中让人觉得奇特的方式一定会变得不太令人感觉奇特了。实际上,很多方式都会变得可以理解的。那意味着深入他们的思想,通过他们的眼睛来看待这个世界。那么,原来让人觉得奇特的事情就会变得熟悉并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但是,一定会有可行的办法来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为了提高人们对不同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他们到海外生活和工作之前,往往参加各种训练,这些训练大致分为六种。
①通过听报告、看录像、阅读和讨论,介绍将去国家各方面的情况。②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在海外某国可能遇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各类问题,要求参加训练的人员从几种解释中找出正确的一种,在此基础上开展讨论提高认识。③通过分析自己文化的特点,提高跨文化意识。在训练中可以采取与其他文化对比的方法,通过对比了解文化的一般特性以及自己文化的特点,从而更善于应付不同文化环境带来的问题。④通过对道理的分析,了解哪些做法有益哪些做法有害,据此修正自己认知方面的行为。⑤通过亲身经历提高跨文化意识。方法之一是完全按照将去的国家的条件生活,彻底“浸透”在其中。方法之二是短期访问,获得感性认识,体会对方文化的不同要求。⑥通过与将去的国家的人们或与深入了解该国的老手直接接触了解其文化。
总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进行交际,各种矛盾、问题必然发生。如果我们对于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诸因素有所了解,同时又注重提高跨文化意识,那么我们就能更有效地进行交际,避免误解和摩擦,在跨文化交际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Clyne,M.1994/1996.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t work:cultural values in discours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Fairclough, N. 1989. Language and Power. New York: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3]Moran,P.R.2001. 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 Heinle& Heinle: Thomson Learning.
[4]Ng, D. H. and Bradac, J. J. 1993. Power in Language: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Influence. Newbury Park/London/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5]Samovar, L.A. and Porter,R.E. 1998/2000.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6]Scollon, R. and Scollon, S. W. 1995/2000.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217-0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面向世界市场的跨国企业面临着在其他文化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挑战。这势必要求管理人才的国际化,世界正步入一个大量需求新型国际化高素质的创新管理人才的时代。管理的国际化趋势对国际化管理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是极高的。除一般管理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外,还有诸多特殊素质要求。跨文化沟通就是这些特殊素质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指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超越其所属民族文化范畴,有效、快捷地交换信息、表达意愿以及完成任务,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也就是说,跨文化沟通不仅是通过语言、肢体等具体动作实现的交流。还包括克服不同文化差异而达到目的的行为。从管理者素质方面来看,就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实现自己的管理任务,达到自己的管理目的而进行的一切管理行为的能力。
跨文化沟通是对国际化管理人才的本质要求。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差异性会严重阻碍管理的国际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这就要求国际化管理人才必须在熟悉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去熟悉、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语言。这样才能相互深入地交流沟通,才能更好地进行国际性管理工作。
1 逾越语言的鸿沟是国际化管理人才具备快捷、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前提
语言是文化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不同文化差异最明显的标志,也是最有效的沟通工具。世界各国语言共3000余种,分属11个语系,其中超过5000万人使用的语言就有13种。每种语言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良好的外语素质不仅可以大大增强管理人才的沟通能力,同时也会拉近对方的心理距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据相关统计,55%的有效信息是通过肢体语言传递的。而由于同一肢体语言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含义,因此在跨文化沟通中要避免产生非语言歧义。例如,摇头在世界大部分国家中均表示否定,但在印度却表示肯定。因此正确理解对方的肢体语言含义,有利于在沟通中作出正确的判断。更为重要的是,国际化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语言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文化差异上。换言之,语言差异涉及更深层次的文化差异。有些人在与外国人沟通时,自己觉得表达得已非常清楚,但“蓝眼睛”里仍然充满着困惑。其实道理很简单。外国人沟通注意“准确”、“严谨”,而中国人说话则讲究“含蓄”、“意会”。这不是单纯的语言沟通习惯问题,而是语言表达所体现出的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熟悉和掌握外语不仅有利于人际沟通和交流,也有利于国际化管理人才对全球信息的收集和处理。21世纪的竞争是信息与人才的竞争。市场竞争者不仅要占领传统的物质资源所构成的实体市场,还要占领以信息为主导的虚体市场。同时,后者所占比重逐渐扩大。谁占有信息,谁就占有核心资源。但占有信息并不是最终目的,利用占有的信息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作出科学的决策才是关键。具有信息文化水平、收集大量全球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国际化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跨国公司的管理者都非常重视国际信息的收集与利用。例如,日本日立公司每年所订阅的国内外报纸、杂志多达3000余种,日获各类信息多达数千条。日本三菱公司每天用于记录从国外收集到的各种信息的纸带可绕地球11圈。可见,建立起强大的、能够快速处理信息的国际管理人才队伍是世界知名公司成功的关键。北京教育学院教授钟祖荣曾说过:“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与信息打交道,与物质打交道的人则相对减少。”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应成为国际化管理人才的一个基本能力和素质。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前提就是要有过硬的外国语言基础。
2 掌握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和法律规范是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基础
风俗习惯是一种没有法律规定但在一定范围内大多数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表现在饮食、居住、礼节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这些差异会严重影响跨文化沟通的效果。因此,作为国际化管理人才必须加强学习和努力了解各国的风俗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针对同一事物存在着不同观念,管理者应酌情对待,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例如,日本人认为闲聊是在浪费时间,而英国人则认为从不交谈是举止粗鲁的表现;与阿拉伯人进行商务谈判时,绝不能问及对方的妻子,而与墨西哥人交往时,问候对方的夫人是必要的礼节。一些跨国公司在打入其他国家市场之前,往往进行目标国人们的生活习惯的调查,从而做到有的放矢。美国人吃苹果时习惯削果皮,于是美国果品公司要在苹果上打蜡以防止腐烂。但美国果品公司派人到中国进行市场调查时发现有很多中国人吃苹果时并不削皮。针对此项调查结果,美国果品公司决定不在苹果上打蜡以适应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结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见,作为国际化管理人才必须要掌握市场开发对象国的风俗习惯。
法律规范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它通常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机关强制实施。由于不同国家所制定法律的理论依据、理念和文化背景是不相同的,因此世界各国的法律规范就存在相互抵触,甚至是对立的情况。因而在跨文化沟通中,沟通各方除了应遵守世界通行的规范和惯例外,还要遵守投资经营所在国的法律规范。因此,提高对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和法律规范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商业的国际谈判与合作,是国际化管理人才所必备的素质。
3 熟悉和掌握世界各国的价值观念和是国际化管理人才所必备的素质
据美国学者罗基切对价值观的理解,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最美好的行为的一套持久的信念,抑或是依重要性而排列的一种信念体系。文化背景迥异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即使在同一国家和民族文化中,由于管理者个人成长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其价值观也不尽相同。价值观的差异是世界各国文化差异的根源,是跨文化沟通的核心问题。正如卡西尔所说:“各种语言之间的真正差异并不是语音或记号的差异,而是世界观的差异。”因此,国际化管理人才在跨文化沟通中,必须认识到价值观念的差异性对跨文化沟通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并努力掌握世界各国的价值观。
不同的影响着管理者的认知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世界三大宗教在内的所有宗教都有自己的戒律和信条。如伊斯兰教忌食猪肉,印度教忌食牛肉,佛教忌食荤腥等。这就要求国际化管理人才应避免与其相冲突。否则,一旦遭到当地宗教势力的反对,管理工作将难以顺利进行,甚至会产生严重的民族对立现象。
4 掌握绝大多数国家所认可的规则、思想和惯例是国际化管理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被绝大多数国家所认可的规则、思想和惯例是世界一体化过程中逐渐产生、发展起来。作为国际化管理人才必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国际规则,运用和遵守国际规则,才能在世界市场的搏击中有所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在与世界接触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其主要原因就是对相关国际规则不熟悉,缺乏精通这方面知识的国际化管理人才。几年前,当中国某部门向外国公司询问“中国租赁飞机业务为何让外国租赁公司垄断了?”的问题时,得到的回答是“并不是你们民航公司采购能力和水平不行,也不是国内没有资金和市场,而是你们国内缺乏能够进行复杂交易的国际管理人才。”可见我国国际化管理人才仍需熟悉国际规则,才能成为具有适应国际竞争的观念和全球的视野的创新型国际化管理人才。
此外,辨别和顺应世界各国的思维方式与沟通风格的差异性是管理者跨文化沟通素质的又一组成部分。世界各国文化的差异性必然会直接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者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沟通风格的千差万别。譬如中国人常以大局观考虑问题,强调“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而英美人往往讲究务实,将注意力首先放在细节程序和外部因素上。跨文化沟通是一个管理者互动的过程,如果相互之间的沟通风格不同,就极有可能带来沟通障碍。同时,不同国家对工作、时间、变革和风险的态度也会对其国际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总之,国际化管理人才必须具有快速融入其他文化主流的能力,提高自身跨文化沟通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顺应管理国际化的历史趋势。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必须着眼未来,制定发展战略,建立一支通晓世界各国文化的高素质国际化的管理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夏先良,冯雷.中国海外企业的跨文化沟通问题[J].开放导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