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5 10:04: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慢性病康复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结果:在抑郁度、焦虑度以及睡眠情况方面,将两组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来说,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能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健康教育老年慢性疾病康复护理应用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55-02
在我国人口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较大,发生慢性病的概率较大,这些慢性疾病不仅会出现各种症状,同时也会对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1]。本文主要对健康教育在老年慢性病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从2012年8月到2013年8月收治的92位老年慢性病患者,随机的将所有患者分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有46位患者。在观察组的患者中,有23位男性患者,23位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在60岁到76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53±3.32)岁;有6位患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8位患者为高血压,有12位患者为糖尿病,有20位患者为冠心病。在对照组患者中,有24位男性患者,22位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在61岁到77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53±3.59)岁;有5位患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9位患者为高血压,有11位患者为糖尿病,有21位患者为冠心病。将有精神病史、功能障碍以及器质性病变较为严重的患者排除[2]。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治疗的各项操作要 按照医嘱以及相关的操作程序进行,确保基础护理工作,使患者的需要得到满足。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采取健康教育的有关护理。在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要将患者的习惯、饮食以及病情等进行记录,并且建立成册,患者以及医护人员手中各有一份。在患者的档案中,要将联系方式写清楚。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帮助患者进行分析,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疾病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对患者的健康指导以及心理护理,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在患者出院时,医护人员要在患者的档案上将护理的时间、内容等记录清楚,避免出现失误[3]。对患者的家庭环境进行指导,患者生活的环境中尽量不要出现危险物品,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使风险降低。在患者出院以后,医护人员要通过随访的形式,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健康教育。通过随访,对患者的的症状、使用药物情况进行了解,并向患者讲解遵医嘱使用药物的重要性,对于情况较好的患者要予以肯定,一些情况不好的患者,医护人员要耐心的讲解。在随访的过程中,还可以让患者的家属参与进来,多同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进行交流,与随访的情况相配合,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将两组患者的抑郁度、焦虑度以及睡眠情况进行对比。使用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抑郁情况进行评定,100分是满分,患者的得分大于50分,即为抑郁,分数越高患者情况越严重。使用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的焦虑情况进行评定,100分是满分,患者的得分大于50分,即为焦虑,分数越高患者情况越严重。
1.3统计学分析。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使用SPSS19.0 软件,采取t检验,当P
2结果
通过护理干预,在抑郁度、焦虑度以及睡眠情况方面,将两组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文主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相关护理,在出院以后对患者进行持续的护理工作,主要是通过随访的形式展开护理工作,使患者能得到有效的护理[4]。对于老年慢性疾病的护理比较特殊,通常情况下患者需要长时间的使用药物,并且在家中进行治疗的情况比较多,这样医护人员就没有办法及时的进行监督以及护理,再加上患者长时间受到疾病的折磨,生活习惯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容易使患者出现负面的心理情绪,这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护理干预,在抑郁度、焦虑度以及睡眠情况方面,将两组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李玲, 段春梅, 张敏.健康教育对糖尿病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10,(12):1122-112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disease,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肺功能逐渐减退,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为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能力,我们对67例COPD康复期患者进行综合性呼吸康复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本院住院治疗的67例COPD康复期患者,其中男42例,女25例,年龄45~84岁,平均67.5岁,病程4~26年,有吸烟史40例。67例中,慢性支气管炎45例,阻塞性肺气肿1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8例。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1]标准,均意识清楚,无认知障碍,无精神病史;排除不能配合检查及不能进行康复训练患者。
1.2 方法
1.2.1 综合性康复护理方法
1.2.1.1 健康教育 向所有COPD患者发放康复治疗小册子,从病因、病理特征、主要治疗与护理措施、康复治疗与护理措施等方面对患者宣传指导。特别是对吸烟患者,劝其戒烟,向其讲解吸烟的危害,让患者明白烟雾刺激易导致局部免疫防御和痰液清除减低,痰液潴留,反复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使疾病进行性恶化。
1.2.1.2 心理疏导 由于COPD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使患者肺功能每况愈下,活动受限制,加上经济负担等因素导致患者产生悲观、焦虑等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其不良情绪的原因,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保持良好心态;护理人员要主动为患者介绍病友,使其相互鼓励和学习,让患者感到温暖,感到并不被社会所抛弃,以开朗、乐观的心态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1.2.1.3 呼吸功能锻炼 ①缩唇式呼吸: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鼓腮缩唇吹口哨状,缓慢将气呼出,吸气呼气时间比为2:4,呼气时缩唇大小程度和呼气流量以能使距离口唇15~20 cm处的蜡烛火焰倾斜而不熄灭为度,10 min/次,3次/d;②腹式呼吸:取卧位或坐位,将左、右手分别放于上腹部和前胸部,即用一手按上腹部,呼气时,腹部下沉,该手稍微加压用力,以增加腹内压,促使膈肌上抬;吸气时,上腹部对抗该手的压力,徐徐隆起。呼时经口,吸时经鼻,吸鼓呼瘪,逐渐延长呼气时间,使吸气和呼气时间之比达到2:4。锻炼初始,2次/d,10~15 min/次,以后逐渐增加次数和时间,最终形成一种自觉习惯的呼吸方式;③呼吸操:患者站立,以缩唇呼吸配合肢体动作,第一节双手上举吸气,放下呼气,10~20次;第二节双手放于身体两侧,交替沿体侧上移(吸气)、下滑(呼气),10~20次;第三节双肘屈曲握拳,交替向外斜前方击拳,还原呼气,10~20次;第四节双替抬起,屈膝90°,抬起吸气,放下呼气;第五节吹小气球训练。
1.2.1.4 无创正压通气呼吸机辅助呼吸 无创正压通气呼吸是一种无需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不建立人工气道即可采用鼻、面罩进行呼吸支持的机械通气技术,是常用的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上机前、上机时和撤机后的护理工作,确保辅助呼吸安全而有效进行。
1.2.1.5 引流 利用重力促进各肺段内积聚的分泌物排出,不同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引流,使病变部位肺段向主支气管垂直引流。分泌物少者每天上、下午各引流一次,痰多者3~4次/d,餐前进行为宜。每次引一个部位时间为5~10 min。也可采取胸壁叩击法排痰,痰多、粘稠、难咳者还需多饮水湿化气道,并注意休息和有效咳痰。
1.2.1.6 饮食护理 COPD患者营养不良易导致呼吸肌肌力和耐力下降,呼吸肌疲劳,进而发生呼吸衰竭,同时损害肺部和全身免疫防御机制,增加COPD急性发作的危险性。因此,应给予患者高蛋白饮食,同时限制钠盐摄入,以免引起水钠潴留,避免进食含糖量高的食物,以免引起痰液黏稠。
1.2.2 效果观察指标 以患者接受呼吸康复护理前与护理6个月后,肺功能指标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改变作为疗效观察指标。肺功能指标: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肺活量比率(FEV1/FVC)、最大呼气中段平均流速(MMEF)、呼气峰值流速(PEF);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测试内容包括进食、淋浴等10项,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肺功能指标 经综合性呼吸康复护理后,患者FVC、FEV1、FEV1/FVC、MMEF、PEF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呼吸康复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x±s)
FVC(L)FEV1(L)FEV1/FVC(%)MMEF(L/s)PEF(L/s)
护理前1.52±0.401.01±0.0644.9±21.380.85±0.162.81±0.47
护理后2.45±0.37*1.40±0.23*62.21±12.91*1.58±0.44*4.82±0.25*
t值10.6811.997.925.496.31
注:与护理前比较,*P
2.1 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 呼吸康复护理前后患者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呼吸康复护理前后ADL评分比较(例)
>60分40~60分
护理前04918
护理后29380
注:χ2=48.39,P
3 讨论
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尽管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与方法,但在合理的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综合性康复护理措施,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是可以得到改善的[2]。根据FVC、FEV1、ADL评分等指标,基本上能了解患者肺功能状况和生活质量[3]。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对COPD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呼吸功能锻炼、无创正压通气呼吸机辅助呼吸、引流、饮食护理等综合性康复护理措施,使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明显提高,患者FVC、FEV1、FEV1/FVC、MMEF、PEF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训练;冠心病;心功能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05
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prognosis in ol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YE Chang-ying,YANG Li-juan,MA Li
(Sun Yixian Cardiovascular Hospital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prognosis in ol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Methods:Selected 90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0-March 2013,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additional.Compared two groups of indexes.
Results:6 months after discharge,LEVF,E/A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while LVEDD,LAD,cardiothoracic ratio,NYHA grade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6 min walking distance was longer than control group,QOL score and rehospitalization rate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above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The heart function and prognosis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improve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CHF,decrease rehospitalization rate,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Chronic heart failure;Rehabilitation training;Coronary heart disease;Heart function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常见病因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等。传统的CHF治疗为减轻循环负荷会严格限制患者活动,这反而导致活动能力减退和致残率、死亡率增加[1]。随着现代心血管病康复训练的开展,大量研究表明[1-3],恰当的运动干预能改善CHF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存质量,降低再入院率和病死率。为进一步探讨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CHF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我院心内科对收治的45例相关患者采取适当的运动康复训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CHF患者9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我国冠心病及慢性CHF诊断标准,排除严重致命性心律失常、Ⅱ°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缩窄性心包炎、严重肝肾功能衰竭者。其中男49例,女41例。年龄45~75岁。按照NYHA心力衰竭分级标准分级[4]:Ⅱ级32例,Ⅲ级45例,Ⅳ级13例。合并高血压病31例,合并糖尿病22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NYHA分级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案 两组患者同时给予CHF常规治疗,即休息、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同时控制血压(130/80 mmHg以下)、血糖和血脂,疗程2周。对照组限制运动量,试验组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配合运动康复训练,具体训练方案参考李莉等[1]编写的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程序,详见表1。患者从低运动量开始逐渐增强运动强度,2周为1个疗程,共训练2个疗程,训练时由家属陪同。两组患者出院后每月通过电话随访,试验组给予运动和生活指导,坚持随访6个月。
1.2.2 注意事项 运动康复训练时注意下列事项:(1)运动前后测心率、脉搏、血压等常规数据,过程中要求家属陪护,患者出现心绞痛发作、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异常情况时,立即对症处理,停止运动。(2)运动期间不同时服用扩血管药物,以免出汗过多而引起血压下降。(3)由于酒精可降低心肌的收缩性,故运动前严禁饮酒。(4)应用利尿剂会导致电解质紊乱而引起心律失常,故患者应定期复查电解质。(5)康复运动训练见效较慢,要求患者长期坚持,出院后继续保持规律运动。
1.3 观察指标 (1)心功能测定。使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径(LVEDD)和A峰E峰流速比值(E/A),拍摄胸片计算心胸比。以上各项治疗前、治疗4周后、出院6个月后各测1次。(2)6 min步行试验。记录6 min步行的距离,初试患者可以先行2次适应性试验,然后至少休息1 h后再行2次正式试验,将4次结果作为基础值计算结果,如差异大于10%,再加试1次。(3)生活质量评定。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对患者运动康复训练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5]。明尼苏达州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总共21个条目,各条目的记分采用线形条目记分法进行,分值为0~5分,总分为105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差。(4)再住院率和病死率。统计患者出院6个月内因心力衰竭再次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并计算再住院率和病死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多变量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及出院6个月后心功能测定指标比较(表2)
2.2 两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表3)
2.3 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内再住院和死亡情况比较(表4)
3 讨 论
CHF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心输出量难以满足全身组织的需求,运动时表现为体力不支、心悸、气短或心绞痛,对运
动的耐受量十分有限。由于心室收缩异常,患者运动时左室收缩不充分,心室充盈压的提高引起继发性肺动脉高压,使右室功能异常。患者在进行极量和亚极量运动时,搏出量和心率储备下降,心输出量降低。舒张异常CHF患者主要为心室充盈阻力增加,运动时需要较高的心室充盈率通过左室腔的扩大来达成,导致左室舒张容积扩大。随着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发展,心室扩张性减弱,导致左室舒张内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的急速增长,引发呼吸困难。此外,也有研究认为[6],CHF的运动障碍与呼吸系统结构异常有关,包括持续肺动脉高压引发的肺动脉血管损伤、纤维化、膈肌功能下降等。运动时,肺充血不足,每分通气量显著增加,且增幅大于CO2排出量,即每分通气量/每分二氧化碳产生量增加。另外,CHF的病理生理机制还涉及骨骼肌和心肌细胞的氧化代谢、胞内能量转运、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和促炎症细胞因子等方面。因此,传统观点认为CHF患者应该严格卧床休息。
近20年来,国内开始了CHF患者的运动康复治疗,解决了长期卧床休息患者的体力衰弱、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7-10]。美国心脏协会也推荐运动训练为治疗CHF的有效措施,认为运动训练能对CHF患者的植物性神经和肌肉功能等产生积极影响,显著提高最大摄氧量和运动能力峰值。本研究结果提示,运动康复训练对CHF发挥益处的重要机理可能是运动训练提高了骨骼肌对氧的利用能力,治疗后试验组6 min步行距离增加,生活质量评分降低,支持这一观点。
本研究检测的其他指标中,LVEF反映左室的收缩能力,直接决定循环血量和运动耐量,出院6个月后,试验组LVEF值增加,说明左室收缩能力明显改善,同时试验组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运动康复训练比休息更利于左室收缩能力的提升;LVEDD和LAD值直接反映左房舒张功能,E/A反映左室收缩功能,研究中试验组LVEDD和LAD降低, E/A值增加,说明运动康复训练能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与李法祥[10]报道结果一致;试验组心胸比降低,虽然仍高于正常的0.5,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已有明显改善;同时,出院6个月内试验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表明运动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CHF患者再入院可能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运动康复训练方便易行、安全可靠、经济适用,可以改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降低再住院率,达到了早期康复、恢复劳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 莉,李瑞杰,宋丽芬,等.运动康复改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15(4):315-318.
[2] 纪秀莲,蔡文花,谢志军.10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训练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7,47(36):126.
[3] 郑艳萍.运动康复改善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J].中国医疗前沿,2009,5(10):33-34.
[4] 周 姝,段巧建,程景林.左旋卡尼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重构及QT离散度影响的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6):855-856.
[5] 杨 平,林晓华.护理干预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66-67.
[6] 李春艳,韩立伟,余龙江.心力衰竭患者运动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运动干预[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5):481-485.
[7] 李明娥,霍红梅,王梅林,等.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的效果[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21(3):221-225.
[8] 张守琳,王世栋.运动康复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3):5121-5123.
[9] 郑 雯.实施运动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6):78-79.
慢性病是和急性病相对而言的,病程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现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从病因来看,慢性病是各种危险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其危险因素分为个人行为、环境、人类生物学和卫生保健四大类。个人行为因素则占四大类因素的第1位。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偏离健康的行为,如嗜烟、酗酒、饮食不当、缺乏运动、滥用药物等是引起慢性病的主要病因。纠正人们这些偏离健康的行为,对防止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由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大多以个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为主。可通过个人的努力避免或去除,因此,慢性病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控制慢性病的发生,通过早期发现危险因素,在症状、体征出现前降低或去除危险因素,在疾病发生之前或临床期间采取措施,控制其发生、发展是预防慢性病的有效措施。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大城市开展社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多以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种为主。从开展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对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减缓病程进展,起到了肯定的作用。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0%,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如果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每年大约可以挽救600万人的生命。人们的行为生活方式、精神状况、经济因素对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国际国内防治经验都证明,发展社区综合防治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慢性病综合防治具体措施
慢性病的社区综合防治是以预防为导向的全科医疗服务。全科医疗护理服务强调服务的连续性和综合性。全科医护人员执行预防服务的主要方式有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筛检、周期性健康检查等。
社区慢性病的管理,就是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内影响人们健康的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种为目标,采取有计划的指导干预,从而降低该病的致伤、致残率,提高治愈率的一种健康工作方法,慢性病管理的实质是三级预防工作的具体落实,即疾病前的病因预防,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治疗和护理,预防残疾和死亡,综合康复和护理。
健康教育:全科医护人员的责任是提高居民对慢性病的认识,通过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降低疾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一级预防的有效措施。“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健康的“四大基石”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被国际公认。慢性病管理的另一方面就是对疾病高危人群进行有侧重点的保健服务而达到防病目的,照顾范围不仅仅限于心理、行为、饮食方面,还要对其家庭生活、卫生环境、社会人际关系、合理用药、遵医行为等相关因素进行干预。在这一点上社区卫生服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09 年,卫生部颁发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其中对社区高血压、2 型糖尿病病人的服务进行了规范。黑龙江省对社区慢性病病人服务也做了具体要求,提出除以上两种病外,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恶性肿瘤、脑卒中病人也要进行登记管理。我社区6 种慢性病病人1 万余人,做好慢性病病人的社区服务,对提高社区卫生整体服务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方法
1.1 病人信息采集
1.1.1 在入户更新居民信息时,详细询问有无慢性病,近期就医情况,近期体检情况。有慢性病的居民,询问慢性病控制情况,用药情况,不合理生活方式的改变情况等。
1.1.2 在社区门诊接诊时,询问患者慢病就诊信息,复诊病例询问用药情况、症状改变情况等
1.1.3 按照黑龙江省疾控中心要求,医疗机构要对每月就诊的慢病患者进行统计报告。社区中心可以到所在地综合医院保健科收集辖区居民慢病信息,再通过电话或入户核实、细化。
1.2 慢性病病人服务
1.2.1 门诊服务
对社区门诊就医患者,必测血压,以便筛查高血压患者。对高危人群测血糖。对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肿瘤、脑卒中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发病情况、恢复情况、用药情况、康复训练情况,并记录到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中。
1.2.2 随访服务
对已确诊的慢性病患者,65 岁以上老年人社区中心医务人员每年进行四次随访服务。可以采用电话、入户、预约到社区门诊访谈等方式。随访内容包括: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体重、心率。患者症状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运动、摄盐情况,患者服药情况等。 1.2.3 定期体检
对确诊慢性病人,督促其定期体检,检查项目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重点病例还可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潜血、血脂、眼底、心电图、B超等。
1.2.4 双向转诊
我院始建于1973年,医院占地面积2838.24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1957.5平方米,核定病床35张,实际开放病床24张;现有职工29人,中级职称1人;专业技术人员28人,占总人数96.6%;执业医师5人(其中中医1人,西医4人);助理医师5人(其中中医2人);注册护士9人,床护比(1:0.375);影像技师1人,临床检验技师1人,药剂士2人,其他4人。
医院设有内(儿)科、外科、妇产科、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康复科、口腔科、眼耳鼻咽喉科、公共卫生科(含预防保健科)、发热门诊等临床科室;有放射、B超、检验、药剂等医技科室;有党办、院办、医务科(下设质控科)、护理部(下设感染管理科)、财务科、后勤保障科、信息科等职能科室;
我乡卫生院于2021年1月成立慢病管理中心建设。
二、强化组织领导
为全面提升慢性病管理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卫生院的能力建设,满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慢性病服务项目、慢性病基本医疗要求和慢性病患者后期基本康复需求,我成立慢性病管理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慢病管理中心建设进行统筹安排,要求建设慢病管理中心的4家卫生院立即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慢性病管理中心”领导小组,明确科室设置、科室人员和职责,精心组织,积极推进项目建设与管理工作。
二、慢病管理中心建设情况
(一)规范标识牌
根据《云南省基层慢性病管理中心及心脑血管救治站标识牌》要求,4家卫生院分别对慢病管理中心进行了各种科室牌、标识牌、灯箱、吊牌进行规范安装。每个卫生院新安装慢病管理中心各种科室牌、标识牌、灯箱、吊牌9个,共36个。标牌风格统一,标识清晰合理。同时,对其它科室标识牌也进行了部分规范打造,目前已全部完成安装。
(二)房间打造
4家卫生院对纳入项目建设使用的房间进行不同程度改造,目前对中心使用的房间已完成改造。
(三)人员配置与培训情况
充分发挥紧密型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医共体)优势,对各科室的专业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对慢性病管理中心的所有人员开展了相关岗前培训,凡是慢性病中心的所有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培训不合格或未经培训者不得上岗,确保培训有实效。目前,4家卫生院慢病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已全部完成培训。
(四)设备设施配置情况
四家卫生院按照《云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管理中心配置标准》要求,分别配备了中心开展工作必配的各种医疗设备设施,必配设备15项已配齐(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彩色B超、心电图机、便携式彩色B超、便携式心电图仪、便携式尿液分析仪、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仪等),同时为了满足慢性病患者后期基本康复需求,按照基本、必须的原则,选配了部分康复设备(如轮椅、治疗床及悬挂装置、低频电疗设备等)。
(五)制度建设情况
按《云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管理中心配置标准》要求,4家慢病管理中心分别制定了培训上岗制度、首诊测血压、血糖制度、门诊随访制度、双向转诊制度、初次确证患者建档制度、每日检查审核制度等六个相关制度。
资料来源 人口资料来源于鄞州区统计局,环境资料由鄞州区环保局提供,死因数据来自于鄞州区疾控中心收集的各乡镇监测上报的死亡原因登记卡片,并通过死因监测软件导出,主要慢性病流行病学资料经过问卷调查和测量得出。所有资料数据来源可靠、准确。
方法辖区内年满35周岁以上者,具有5年以上本地居住史均为本次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经济收入、医疗保障、相关知识、态度,生活饮食行为及生理参数测量,如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
结 果 2006年鄞州区年平均人口780126人(其中男385154人,女394972人),比去年增加了1.01%,男女性别比值98:100。出生率6.80‰,出生男女性别比值104.55:100。2006年全区总死亡率566.83/10万,婴儿死亡率为7.94‰,新生儿占婴儿死亡总数的66.67%,新生儿死亡率为4.57‰。全区2006年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心脏病。
各种慢性病患病情况:高血压病患病率为31.6%,年龄标化患病率为22.7%(以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为标准,以下同);糖尿病患病率为7.8%,标化率为5.1%;冠心病患病率为3.8%,标化率为2.3%;恶性肿瘤为0.9%,标化率为0.4%;脑卒中为1.3%,标化率为0.9%;痛风为0.6%,标化率为0.4%。
讨论
通过调查发现慢性病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成为鄞江镇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中高血压病患病率在所有慢性病中患病率最高,成为最主要的慢性病。其他主要慢性病患病率高低依次为糖尿病患病、冠心病、脑卒中、痛风、恶性肿瘤。高血压男性患病率为30.8%,女性为35.7%,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糖尿病男性患病率为3.5%,女性为7.3%,女性是男性患病危险性的2倍。冠心病男女患病率无差别,均为3.8%。恶性肿瘤患病率为0.9%,男女无显著差别。脑卒中男女患病率无显著差别。痛风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各年龄段患病率不同,且随年龄增大患病率也增高:各种职业糖尿病患病率不同,患病率最高的职业组是离退休人员为11.7%,其次为渔民、农民和下岗或待业人员均为7.1%。
【中图分类号】R181.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88-02
慢性病全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NCD),指长期的不能自愈的,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一组疾病[1]。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居民慢性慢性病的患病率迅速上升,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其最主要的原因[2]。由于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 -80%,慢性病发生在低、中收入国家中,约1/2慢性病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约1700万慢性病患者不到期望年龄就过早死亡。社区作为进行慢性病防治的平台,是促进健康的主要场所,以社区为基础的项目目的就是帮助个体和社区建立克服这些障碍的桥梁。
1社区慢性病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社区卫生服务中用于慢性病防治的经费不足,社区医生待遇偏低:目前对慢性病的防治建设方面,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省、市政府投入为主,每年拨出的经费有限,主要用在社区开展几种主要慢性病和危险因素的管理和干预项目。除了基本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没有找到更多的补偿渠道。此外,社区医生普遍报酬偏低,再加上晋升空间有限,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不高,很难留住高素质人才。
1.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慢性病管理不到位:在全国多数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普遍进行了居民慢性病情况摸底调查,涉及社区中居民详细的既往病史和身体健康情况资料,并以户为单位建立了健康档案,这些资料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这些档案在建立之后疏于管理,一段时间之后几乎均成为死档,并没有跟踪居民的健康问题,因此,也不能通过健康档案体现慢性病病人的病情进展和防治情况,产生动态资料不足,管理资料不齐的现状。
1.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设施有限人员素质偏低: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基层卫生机构,其相应的医疗配置落后,在社区规模和人口结构不断变化的今天已有些不相适应。其次,全科医生缺乏必要的慢性病治疗知识技能的培训,不具备制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计划、慢性病危险因素干预和对工作开展评估的能力。
1.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从事慢性病管理的人员: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居民集居不平衡,乡村居民地广人稀,按国家规定 1000:1.3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编人员比例远远不能满足慢性病管理需要。造成偏远山区居民不能享受到慢病健康管理的成效。
2相应对策和经验
2.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拓宽资金来源:加强政府主导的资金来源最直接的方法是将社区慢性病防治的主要指标,如政府年度财力投入、标化后的主要慢性病发病率与死亡率、主要慢性病的控制率、吸烟控制率等列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指标。制定社区健康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加强对责任主体的问责,明确政府作为问责“第一责任人”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探索吸纳民间资本的投入的途径,提供优惠的扶植政策,如减免税收,政府给予适当比例的医疗投入。逐步提高全科医生待遇,各级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政府直接补贴,提高全科医生工作积极性,保留优秀的人员。
2.2健全长效应答机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将慢性病防治作为工作重点,以社区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作为根本,实施慢性病三级预防保健策略,注重早期预防,对那些在档案中表现为轻中度病症的患者,实施定期体检办法,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病情进展,并将在社区中开展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的行为危险因素干预作为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主要措施,提高防治效率。同时,对于重度病症患者,应建立实时的咨询诊断关系,对于与三甲医院建立双向导诊的社区医院应将病情异常的重度病症患者及时导诊,使慢性病的“防”和“治”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真正结合起来。
2.3定期开展预防保健宣传: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季度更换一次。为住户发放慢性病防治知识资料,定期举办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预防保健和治疗康复技能培训讲座,开展慢性病健康咨询以及戒烟、限酒、少盐、适量运动、合理膳食的健康教育, 积极创造条件,成立高血压、糖尿病人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2.4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加大人员培训:建立双向转诊制度,设立专职机构,负责协调上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双向转诊,加强双向转诊信息沟通,真正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动态转诊体系[3]。加大培训杜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力度,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的医疗技术和综合素质,制定社区慢性病防控人才培养计划。各地按照实际情况制定人才计划。划出培养专款,用于师资、基地及教材的开发。通过组织大中型医院医务人员对口支援、发挥退休人员余热等多种途径大力培养和充实全科医生队伍[4]。
2.5统筹城乡人员管理,建全晋升机制:城乡慢病管理人员根据需要,按比例区别对待。保证待遇情况下多恰当安排边远山区的慢病管理人员。由于偏远地区生活水平和收入偏低等因素,导致这些地区很难吸引优秀的全科人才,而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致使偏远地区更需要专业性较强的慢性病防治人员,这就需要本地政府和卫生部门健全全科医生的晋升机制,使得专业技术水平高与经验丰富的人员有更大的晋升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也为新人的引入提供有效的参考。
3结语
我国自1997年开始在社区中开展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目前我国政府的卫生区域规划、医政部门、基层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已基本完成[5]。各地要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技能培训规划,将慢性病管理纳入专项和全科医生培训计划之中,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依托自身的资源制定年度进修培训和日常学习计划,要建立健全慢性病管理工作机制。慢性病综合防治是一项艰巨而又繁琐的工作,是需要多系统的综合配合,是需要长时间的社区层面的广泛健康教育宣传、健病预防机构的联动,形成一个科学有序的筛查、管理、干预、治疗的康促进活动的开展和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级医院以及慢性网络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WHO. Updated projections of global 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2002-2030:Data sources, methods and results[R]. Geneva:WHO.2005
[2]卢建华,吴建国,吴静娜,等. 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管理体系[J].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212
1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指在城市社区范围内由本社区第一级卫生机构的人员直接向家庭、个人提供初级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对本社区健康环境和人们的卫生行为进行管理和指导,(1)最终达到促进社区人群身体健康的目的。
据统计,2001年全球5650万总死亡人口中,约60%是死于慢性病,全球疾病总负担的46%是由慢性病所致,预计到2020年,全球总死亡人口的75%,全球疾病总负担的57%将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致。(2)我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中青年人工作生活压力大,体育活动少,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当今我国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改革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心声,是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和生命质量的保障。
2社区卫生服务有效地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命质量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务人员不仅要为患者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还要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全方位的治疗与护理,不但要重视患者的生命数量,还要重视患者的生命质量。我国慢性病发展较快,而慢性病又是个长期疾病,需要经常性药物治疗及心理疏导,一旦突发危急情况,社区卫生服务可以就近参与急救,等待120到来,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
目前,我国各大医院人满为患,许多需要住院治疗的重症患者没有床位住院,不能及时得到专科大夫有效地治疗,贻误了病情。而一些慢性病、常见病、康复期患者却占据医院空间,增加医院负担,造成了卫生资源的浪费。只有大规模地开展以社区为单位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才能缓解压力,方便群众就医治病;社区卫生服务可以为慢性病患者,常见病、康复期患者提供一级预防和卫生保健服务,为患者制定一系列的卫生服务计划和措施。监测血压、血糖、心理疏导,辅助患者功能性训练,并进行饮食指导,不良行为干预,用药指导,预防知识宣传,还可以为行动不便的患者定期上门服务,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3社区卫生服务可使慢性病患者能够得到很好的康复
慢性病患者往往治疗时间长恢复慢,住院经济开销大,思想负担重,所以积极动员患者进行院外治疗和保健即社区卫生服务尤为重要。社区卫生服务对患者定期检查治疗,了解用药情况,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对一些有心理障碍,语言障碍,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悲观、抑郁、恐惧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由于长时间用药加上恢复慢情绪易波动,家人和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要主动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因素,经常和患者谈心,关心患者的生活,了解患者的需要,即时的调整患者的情绪,消除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维持心理平衡,以保持乐观的态度战胜疾病。社区卫生服务可以和家庭护理结合起来,增加饮食调节和一些简单锻炼。
社区卫生服务还可以协助患者进行功能性的训练。肢体运动和语言功能的恢复往往与训练有关,慢性病患者如脑梗塞和脑出血病人大多愈后不太好,需要加强功能性训练,但短期训练效果不明显,有些患者易放弃。家庭和社区卫生人员就要有耐心和责任心做好患者思想工作,帮助鼓励他们坚持长期的功能训练,再配合物理疗法,针灸按摩,定时服药,增加营养等促进功能全面恢复。
4讨论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立本身以便民利民为导向,但是目前银川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开展参差不齐。以银川铁路分局地区为例:一些卫生服务站设施薄弱,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未到位,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力度不大,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群众不满意,没有真正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落到实处,造成许多慢性病患者舍近求远到大型综合医院治疗和康复,既浪费卫生资源,又增加患者看病的困难和经济负担。另外由于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于慢性病管理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还很陌生,重视不够,未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用药指导。(3)还有一些外在因素,诸如私人诊所宣传力度大,服务环境和服务质量较好,也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如何把握好社区卫生服务这一块,要从源头抓起。资金的投入,设备的投入,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宣传,健康教育宣传栏的运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都要完善和规范。特别是老年人健康和一些慢性病、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管理更要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使社区居民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享受国家政策为他们带来的好处,让慢性病患者真正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得到治疗和康复,有效地提高它们生命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社区内人员自我保健意识薄弱,对慢性病危害性认识不到位,特别是青年、中年人,对自我保健意识的缺乏,对慢性病认识不足,导致社区大部分人员对慢性病将会给人们未来健康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使得日常自我保健意识薄弱,社区人员自我保健意识不高,对慢性病危害性认识不到位,使得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开展难以实行。其次社区用于慢性病防治资金不足。目前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所需经费完全靠国家、政府,等上级部门拨款维持,而每年国家对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拨款不足,这部分资金被用于针对几种主要慢性病与导致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管理与干预,资金渠道的缺失,使得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举步维艰。同时社区对慢性病管理的信息系统不完善,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但对系统使用及利用率不高,这一问题也严重制约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2、人员配置不足严重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基层从事慢病管理的专业人员少,且兼职过多而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现状多为,“一人多职,一人多能”,多数工作人员兼顾老年人管理、负责居民建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慢病管理、死因监测工作等。人员严重不足,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工作人员最低每人负责0.2万人口监测管理工作,而有些地区每名工作人员最高负责3.8万人口的监测管理工 作。同时由于人员队伍不稳定,导致培训难度加到,经验丰富人员不足,总体专业技能素质不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这一问题则严重影响着对患者指导工作的准确性及实际工作中的实效性。
3、各级医疗机构在慢性病人管理上的双向转诊制度不完善,未建立良好的运作机制,导致上下级医疗机构衔接、责任不明确,影响者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对策
1、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设置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栏,介绍慢性病的危害性,介绍慢性病的防治措施,定期进行信息更新。对社区内固定居住人员进行慢性病防治知识普及,发放关于慢性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手册,重点介绍慢性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建立社区内居民的良好生活习惯,有效控制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开设咨询点,为患者解答慢性病如何防控,如何防治,定期举行慢性病相关知识讲座,提倡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社区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
2、建立完善的上下级医院转诊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上下级定点医院转诊制度,建立专职机构,负责连接上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双向转诊。同时规范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明确转诊条件,建立系统的转诊程序,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社区实际情况的操作办法,做到可操性强,双向转诊。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小病社区防控,大病医院治疗,康复社区调养。
关键词 慢性病 健康教育 社区服务分析慢性疾病发生的原因,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自我健康教育,让他们知晓防治慢性病的科学知识,从而达到自我监测,自我管理疾病的目的。
1 分析慢性病发生的原因
很多的慢性疾病的发生都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吸烟、喝酒、进食高脂食物、高糖、高盐的食品等等,这些都是不良的生活方式。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疾病。因此减少和改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预防这些疾病的最好办法。而社区护士就担负了这些功能。
2 树立慢性病患者健康理念
健康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根据科学家使用的一个公式来表达的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健康状况=函数(环境+医疗保健+个人生物因素+生活方式),这里面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医疗保健包括预防、治疗、康复和自我保健等。个人生物学因素包括机体生理、遗传等。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活动、睡眠、娱乐、社交、及不良嗜好行为。从公式的内容来看,有的因素是个人不可以控制。比如环境、个人生物学因素等。而个人的生活方式,则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这一因素对健康状况的好坏起到关键的作用。社区护士根据这些,提醒人们,应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健康在你手中,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多靠自己,少依赖医生等。
3 促进疾病恢复
由于慢性疾病病程长、恢复缓慢,患者缺乏信心,影响治疗和康复,如得了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需要终生与疾病做斗争。然而每位患者的身边不可能随时都跟着医生和护士。因此引导这些慢性疾病患者进行自我健康教育,让他们知晓防治慢性病的科学知识,从而达到自我监测,自我管理疾病的目的。护士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况,从生理、心理上关心患者,定期上门随访,建立爱心联系卡.使他树立治愈疾病信心,并指导功能锻炼,使患者尽快融入社区大家庭。
4 深入社区加强慢性病病人的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