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

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15 11:14: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

篇1

一、简述目前我国的高校舞蹈教学情况

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除了一些专业的艺术高校,其他高校对于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教育主要是由社团活动以及开设选修课的方式来进行。高校也会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选修一门和艺术有关的选修课,但是很多高校在艺术教室方面的设备过于简陋,所以很少有实际的舞蹈教学,通常都是理论上的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基本上没什么收获。在我国高校中,对于舞蹈教学方面的投入少,老师的水平也不高,专业的场地也没有,教学的方式也与时代脱节,因此不能很好地实现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目标。但是舞蹈能够很好地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全面发展,所以其作用是十分关键的。

二、简述高校舞蹈教学对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能够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舞蹈。舞蹈是一门高雅的学问,虽然很难让所有的学生都学会舞蹈,但是可以让每一个学生了解舞蹈以及学会欣赏舞蹈。舞蹈教学能够很好的让学生了解舞蹈的相关知识,学生在知道舞蹈知识的前提下就能很好的欣赏舞蹈的美,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舞蹈艺术不仅仅是一项肢体表演,其内涵是十分多彩的,其中有人文的精神、美学的艺术和哲学的思考等等,了解舞蹈知识之后,能够很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舞蹈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知道很多地方和民族的舞蹈文化,了解他们的不同与相同之处,从而真正被舞蹈所吸引,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文化素养和品德。

(三)通过美学的教育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高校中,要想进行美学的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舞蹈教学,因为舞蹈更加的形象和直观,能够更加了解美学的内容。通过舞蹈还能让学生的形体更加优化,并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欣赏舞蹈的时候,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舞蹈的内容,身心愉悦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水平。

三、如何更好地进行高校的舞蹈教学建议

(一)高校要重视舞蹈教学的资金的投入,提升教学队伍的水平。高校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进行舞蹈教学的建设,提升舞蹈课程在师生心中的地位。另外,也要提升舞蹈老师的专业水平,提高老师的文化知识以及专业的技巧,有了优秀的老师才能保障学生更好地学习舞蹈的知识以及技巧。

(二)高校对于舞蹈教学的形式要进行改革,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学方法与时代存在严重脱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比如,老师要想提升课堂的活跃程度,就可以使用多媒体的方式来实现,并且可以在学生之间举行舞蹈讲座及比赛和创作等等,多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能够很好地推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对于舞蹈的了解更加深入以及全面,在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摒弃陈旧的舞蹈教学观念。还有一些高校没有舞蹈教学这一内容,而且教育工作者也不认为舞蹈教学是必要的,所以要想改变高校这一尴尬的现状就要摒弃陈旧的舞蹈教学观念,让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学习舞蹈也能很好的拓展自身的想象力以及视野。很多高校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基本上不会重视艺术教育的学习,他们认为艺术的学习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就算学好了也不能对将来的工作有任何的帮助,所以不仅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舞蹈教学,也要提升学生对于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让他们知道艺术教育的学习在他们的人生旅程中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并且和他们自身将来的发展也紧密相连,从而让他们的艺术素养得到质的提升,在将来的工作以及学习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结束语

舞蹈的作用十分广泛,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得到提升,还能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还能将舞蹈作为一项基本的技能。所以对于高校来说,要积极发展舞蹈的教学,通过合理的拨款来建设更加标准的舞蹈教室和器械,并且聘请优秀的舞蹈老师,教学的方法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保持各个高校之间的人才的竞争力,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同辉.浅谈我国高校舞蹈教学的创新模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05):10.

[2]于亚峰.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04):12.

篇2

在过去的几年,广大外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推行素质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并在一些重要的新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本文拟将探索素质教育的概念、外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及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素质是什么?

有关素质的论述很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特征,但素质概念和教育结合起来,其含义就广泛得很多了,常被定义为“以人的先天遗传因素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生理的心理方面稳定而巩固的属性”。即一个人在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后,在思想品德上、人文知识上、心理上及生理上所达到的水平总和。具体来说,人的素质,除了生理素质外,还应包括摘要: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的心理素质这三个方面。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在以上三个方面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发展。

学会学习这个新问题是的文化素质紧密相连的。学会学习的重点是学生变对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培养并锻炼主动获取新知识、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会做人,就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良好的思想品德应该体现我国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以及新时代的要求,让学生从爱家乡、爱社会的感情升华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崇高情操,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人民的幸福、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成为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学会发展是一个心理素质的培养新问题。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能够和有团结合作、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能适应社会生活、能独立思索,并具有创新意识的科学精神。

那么,具体说来,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又是指什么呢?现做如下简述摘要:

(一)文化素质方面

正确把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和教材上出现的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知识;

具有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初步的交际能力;

具有自学英语的能力。

(二)思想品德方面

具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全心全意为祖国服务的精神;

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能够初步欣赏英语语言文字的美。

(三)心理素质方面

激发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强烈欲望;

培养学生对英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句、语篇的注重力、观察力和记忆,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对英语语法结构、文学作品和语言逻辑新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培养英语学习的正确动机、浓厚喜好和坚毅的意志。

(四)生理素质方面

注重开发左、右脑的功能,促进英语“四会”能力的协调发展;

培养学生在言语活动中的灵活度、准确度和耐力,促进学生语言器官、部位的发育;

培养学生在进行语言习惯和语言练习时的身以统一,使身体、精神处于最佳状态。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才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呢?这就要来我们广大英语教师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改革之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当作英语教学的立足点和归宿。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党中心《有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专门把提高教师的素质列为一章,并指出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思想、学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优秀的现代教师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品德层面都应当具有较高的水平,即所谓“学为师表,行为世范”。同时,教师应在教育工作中探究和探索教育理论,调查、探究和分析新问题,探索和发现新的教育方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具有营造和控制教育环境的能力。两者,英语课是跨文化的人文学科,所以,外语教师必须比其他一般学科的教师具有更为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知识,才能有把握处理好教材,使学生学得更丰富、更全面。

针对我国外语教师目前的目前状况,在教师队伍中要大力提倡“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鼓励教师岗位培训、自修提高,大练“听、说、读、写、唱、画”六项基本功。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测试评估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传统的教育评价将学生的学习作为唯一的评价对象,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素质教育应当是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即把形成外语能力的各个要素及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评价对象。评价的内容除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外,还应包括品德和科学文化素养、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等。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如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评价可采用问卷调查、教学观摩、采访、表演和课内外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的评价可采用观摩、写作文、口试、角色扮演和小组项目和探究等方式;对语言能力的评价则可采用客观测试、作文考试、口试及汇报表演等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可采用建立学生档案,资反映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资料系统地收入学生的个人档案,从而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公正性、发展性和有效性。评价的组织形式可以有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观众评价、教师评价以及主观和客观测试等,使突出性的评价和整体性的评价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外语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新问题是“费时较多、收效较低”。在外语教学中只看重知识点的讲授和记忆,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显然和我们“强调基础性以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不同层次的外语人才”的原则相违反。要改变这一目前状况,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羁绊,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创设情景,制造英语氛围,实现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再把语言技能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

20多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更多地被看作是教学技巧新问题,现在把它提升到素质教育的高度,我们就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长期统治外语教坛的那种重教法,轻学法的局面会立即结束,使语言教学和人的全面发展辩证统一起来,即在帮助学生把握英语知识和提高交际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养成良好的个性、品德和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实现语言教学的归宿。

在各类书籍和资料上介绍的教学方法很多,笔者认为,正确地运用“交际法”,能较为全面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为摘要:

1.交际法对教材处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都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大相径庭。如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或故事情节的讨论,往往可以使一些如何做人的道理,即思想品德教育潜移默化,深入学生心坎。这是其他教学法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在教授新编SEFC教材时,发现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常布置了Pre-readingDiscussion,这是编者的有意布置,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好场所,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这一环节删除掉了,明显有悖于素质教育。

2.交际法从本质上分析,最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要求。在交际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是一切语言操练活动的主体,而且在模拟的或实际的交际场合中,学生的主观意志、态度、情感以及他们的英语水平等变量都会影响到他们对语言形式的选择或语言功能的发挥。因此,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为主。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提供交际的情景,让学生在其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见解和情感。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外语教师应当为实施素质教育做出努力和贡献。

主要参考书目

《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柳斌主编(1996,3)

《素质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改革》顾明远主编(1996,7)

篇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尤其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深入探讨和研究院校文化建设,深刻认识新时期院校的使命和发展趋势,对提升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院校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培育人文内涵丰厚的院校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院校的文化形象最直观地体现在它的物质层面,包括院校建筑文化、设施设备文化、环境文化、标志文化等。要体现院校的文化,物质文化是最直观可感的,所以院校文化的品牌特色,首先要从物质文化上体现出来。

(一)塑造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

校园不但要为学生生活学习提供必需的场所,更要在环境中体现学校的传统和人文精神,在人与校园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对校园人的熏陶和对院校文化的传承和构建。校园内的花革树木、石刻雕塑、楼宇庭院等的布局和设计,在符合人的审美要求的基础上,更要赋予人文内涵。理想的校园环境,就是能让置身于校园中的人既可以享受到优美的环境,又能体会到院校文化的内涵。校园环境是一部无字的教科书,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是校园良好精神氛围和与之相互适应的物质环境的和谐统一,反映着院校的办学风格和文化特色。

(二)构建完备的教学文化设施

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场所及设备,校园网络及学生实践场所和基地等。建设现代化的院校,在文化建设设施方面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努力建设好服务于院校师生员工生活的基本设施,保证师生有一个安定、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其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多做贡献;二是建设好各种文艺、体育设施,为学校的各类社团组织提供必要的场所,使学生、教师在学习工作之余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时各得其所;三是建设好学校的广播电视网、校园网、校报、校刊以及宣传橱窗、阅报栏等,形成一个整体的思想政治、文化宣传教育网络,加强校园文化信息的传播,强化校园文化的思想修养功能。

二、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创建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

院校要办出特色,首先要在精神文化上出特色。精神文化是院校组织文化的核心,主要指院校师生共同的意识活动,包括办学理念、价值观、院校精神、职业道德等,其中办学理念是院校精神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院校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

(一)树立良好的院校形象

社会声誉、学术地位、师资力量、人才质量以及领导水平,是衡量一所院校好坏的几项标准,也体现了该校的形象。因此,要提升院校的形象,并不能仅从个别因素出发,而应全方位发展,整体提高。此外,形象识别功能也是一项重要指标,搞好院校的名称、校徽、校歌和校园环境的特色,使之能够贴合院校的整体形象,使人对院校形成完整的印象框架。

(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学术氛围取决于院校对学术科研活动的重视程度。学校应该从提倡科学精神、弘扬人文精神、营造浓郁学术气氛和提升院校综合实力入手,着力打造院校文化品牌,开阔学术视野,提高院校整体水平。通过广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社会名流、政界要员授课,可以为校园学术氛围注入了一股股清新的空气,孕育浓厚的学术氛围,其影响不仅是学术的,而且潜移默化到思想深处,熏陶着师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繁荣了院校文化,提升了院校整体水平。

(三)培养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民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居于重要的地位,呼唤人文精神,加强素质教育,也就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素质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人的其他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素质,具体的讲就是人文艺术素质教育。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和艺术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使他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能够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三、以人为本,融合特质,创设规范民主的校园制度文化

院校制度文化反应了制定者的管理哲学和管理目标,同时也体现了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导向性、激励性,减少惩罚性和约束性。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为院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为院校师生自身的发展提供学习工作准则,也是推进院校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

(一)加强师生主体性,提高制度的公信力。

制度不等同于制度文化。当制度未被组织成员心理认同时,制度只是一些规则,对组织成员只起外在的约束作用,只有当制度内涵已被成员接受并自觉遵守,制度才升华为一种文化。因而,院校的管理层应充分考虑院校的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但是要想让制度有亲和力和公信力,就要融入全体师生的共同意愿,防止制度条例成为上位概念。

(二)加强制度创新,实现人本化管理。

制度的精神重于形式,通过制度创新来促进院校发展的关键不是求取制度的形式,而是催生内在的制度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制度文化的精髓。一项有创意的院校制度可以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创立一项成功的奖惩制度可以大大激发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教学工作和院校凝聚力,相反一项失败的奖惩制度可能导致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院校教学工作分崩离析,造成严重后果和深远的后遗症。

(三)制度适度柔化,增加制度的亲和力。

随着人性化管理要求的不断强化,管理制度的柔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新时期的院校制度文化应当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使之得到制度保障。任何一项院校制度规章的建立,不能成为对师生手脚的束缚、心理的压力和学习工作生活的负担,而应当成为每一个师生约定俗成的默契和自律,这是院校制度文化魅力和有效性的体现。因而,应该把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人文管理相结合,既要在从严管理中用规章约束,使学校秩序井然,体现制度的规范与自律性,又要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4

一、客观理解大学生素质教育

1、客观理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它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长期形成的一种教育工作机制和教育观念,它的代表即是“考试”这个教育考核评价方法,考试作为基础性知识的考核办法无可厚非,这种考核评价直观明了,整个操作比较简单易行。然而,也就是这简单明了,极易产生教育过程中的惰性思想,进而以偏概全,形成应试教育这种机制和观念。在这种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提出“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针对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

既然“素质教育”是针对旧的教育机制、观念和教育考核评价方法提出的,我们就不能用这一词语的基本意义来确定它的具体概念,而应把它放入教育这个大环境中来理解。因此,本人认为:素质教育没有固定概念,任何对它的解释都有失偏颇,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要求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来促进现行教育体制“归本正源”,服务于教育的目的。如何具体理解大学生素质教育呢?其实,我国《高等教育法》已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与生产劳动结合, 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想,这也许就是对何谓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最好回答。

2、大学生综合素质分类及其考核评价机制简述

通过以上对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解,我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具有全面性、基础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就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性和基础性而言,主要体现在:一是思想素质,即理想信念、政治修养、道德素养、法制观念、意志情操和兴趣性格等;二是专业素质,即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三是人文素质,即文化知识等的继承;四是信息素质,即获取信息的能力;五创新素质,即思维模式、创新意识和个性特长的培养;六是身体素质;七是心理素质等等方面。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和发展性主要体现在“知和行”的统一,亦即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大学生素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是基于高校图书馆参与素质教育过程中所应给予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考核评价话语权,而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贯穿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丞待研究。

二、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曾说:“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作为已经拥有自己图书馆的高校,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大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在课堂,课堂之外,首选应该就在图书馆”。事实也告诉我们,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的中心,与师资队伍、实验设备并列被称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其优势和作用是其它机构无法代替的。

1、高校图书馆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大学生全面教育提供了“新阵地”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优势主要有:一是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二是高校图书馆具有及时的信息资源优势;三是高校图书馆具有优良的物质环境优势;四是高校图书馆具有自由的学习氛围优势等等。

高校图书馆的这些独特优势有助于学生从封闭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通过丰富的馆藏资源,在优良的环境中,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自觉的接受教育。图书馆属于开放式教育,它可使大学生开阔视野,获取全面的知识信息,从而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

2、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发展契机

我们知道,高校图书馆做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和情报两大职能。然而,长期以来“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这个辅助的认识和现实弱化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致使高校图书馆的潜在功能和教育职能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核心在于以人为本,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用科学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展。面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机遇、新挑战,本人认为:图书馆的教育作用势必、也应该被凸显出来。然而,高校图书馆必须提高认识, 跟上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更新落后的办馆观念,树立图书馆的知识形象,开拓创新,从“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辅助职能中解放出来,理清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全面服务为抓手,利用多种途径,拓展图书馆的职能,强化教育职能。

三、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教育职能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教育职能有:

1、思想道德教育职能。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缺乏教育载体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然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图书馆,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和道德行为。从而达到全面发展。

2、专业知识教育职能。图书馆的专业知识教育,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学生延伸、丰富和对比课堂所学知识,同时课堂以外的综合性知识,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多种选择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3、教学科研服务职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等服务,这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

4、信息素质教育职能。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职能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文献检索知识,掌握搜集、获取文献情报的基本技能,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接触新事物、了解新思想、扩大知识面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四、增强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

增强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这是建立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的前提,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也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认为增强图书馆综合服务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转第63页)

(上接第143页)1、实现观念上三大转变。新形势下,图书馆应紧跟社会发展趋势,思想上要与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接轨,实现观念上的三大转变:一是图书馆建设由注重硬件建设向注重文化内涵建设的转变;二是图书馆的模式建设由传统型图书馆向学习型图书馆转变;三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由书本管理向信息管理、知识整合的转变。从而保证大学生素质教育得以推行。

2、加强馆员自身教育与培训。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高校图书馆员是各类信息资源的管理者,是完成信息技术咨询的服务员,更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因此,要注重高校图书馆员的教育,提高馆员服务素质教育能力。图书馆员的教育,实行系统化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智力潜能得到挖掘,形成一个积极的、学习的、合作的、上进的团队。保证图书馆各项教育职能得以实施。

3、完善图书馆硬件建设,优化馆藏结构。图书馆硬件建设和馆藏建设是图书馆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图书馆的硬件建设,在内外部环境上要美观典雅艺术,在布局上要科学规范实用;图书馆的藏书结构要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性、基础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为指导,坚持思想性、科学性、及时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文献载体,科学划分图书资料的馆藏比例,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开设电子阅览和多媒体阅览等,从而为学生创造一种优美、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保证大学生素质教育各项活动有秩开展。

4、建立读者组织。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作用,建立读者组织,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图书馆的信任与感情,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有利于引导学生们读书、学习、研究和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热情。图书馆在整体管理上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在工作中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同时,利用读者组织采集读者信息,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帮助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如何不断完善自我。

5、加强校内各部门的联系合作,开展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

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不是那一个部门的事,它需要各部门的配合联动。图书馆加强校内各部门的联系,有利于掌握学校的教育动态、学生的精神动态;图书馆加强校内各部门的合作,有利于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

总之,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切实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扬科学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反复探索、实践、总结,才能形成新的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促进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韩桂香.浅谈21世纪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7).

[2] 曾宪丽.谈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长春师范学 院学报.2007(2).

篇5

1 实验教法的理论基础

1.1中学化学教学的特征是由教学特征和学科特征所决定的

首先,进入情境和再现情境也是情境教学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生进入情境主动积极地学习是情境教学法的目的,是开发学生智慧潜能的重要保证,是形成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的重要阶段。再现情境也就是情境再现,这是学生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转变后必然发展结果,也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后整合的结晶。同时,再现情境是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的动力和催化剂。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素质教育,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符合当前教育的新发展。

其次,化学以实验为基础,化学教学的各项内容都要体现这一基本特征。要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从实验中找出规律,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善于观察、思考、敢于质疑、探索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1.2新时期中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人才

化学教学要有利于转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努力突破传统学习过程的继承性学习和维持性学习模式,将已成人类间接经验的化学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演绎成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索直接经验的素材,灵活运用和处理有关信息,发扬创新精神。

2 实验教法的基本步骤

“实验引导探索法”可分为“设问激疑、实验探索、启发点拨、讨论释疑、检测讲评、运用创新”六个基本步骤,现简述如下。

2.1设问激疑

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要突出重点,要新颖、难易适度,要着眼于启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多方面的思考。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处理积极主动状态,有一个学习的良好开端。

2.2实验探索

是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关键一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和给定的实验素材(仪器、药品、步骤、方法等)进行探索实验。关键是教师给定的实验素材要能在学生现有的知识上能够完成好(注意要让学生适当跳起来摘“苹果”)。这是关键的一步,实验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本节课的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2.3启发点拨、讨论释疑

化学是中学生的启蒙学科,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对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是必然要遇到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有充分的估计,课中适时恰当启发点拨(注意:要“准确形象”,要“点到为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2.4检测讲评

是对整个教学效果的系统反馈环节。以测验检查的形式及时掌握学生达到的程度。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修正和调整教学活动,及时补救,达到教学目标。检测的目的不单是为了考察学生能得几分,而主要是看教师教学的设计是否合理,以便控制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

2.5运用创新

是一种课后作业的形式,下课前布置给学生,内容要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问题的灵活性和难度,要尽可能变换问题的类型,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启发联想,能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进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对课堂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系统、完善和深化,为学生学习的迁移打好基础。

3 实验教法的基本特点

“实验引导探索法”,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学结构的主体性,教学对象的全体性,教学观念的发展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性,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3.1教学结构的主体性

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则是有其独立性、能动性,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实验引导探索法,在教学结构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从开始的“设问激疑”到最后的“运用创新”都是围绕学生“思”――动脑、“做”――动手、“说”――动口、“练”――动笔,“立”――创新,通过主体的学习、操作,使学生既能学会,又会学习、研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3.2教学对象的全体性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实验引导探索法,在这一点上有较大的优势。首先它依据“思维以问题始”的心理学原理,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接着是小组的探索实验,小群体的协作研究,学生人人都必须“在经验中学习”;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进行个别指导,使班级教学、小组学习、个别指导有机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

3.3教学观念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识,使学生一日学习,终身受用。实验引导探索法,它用发展的眼光设计现代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既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训练,又进行了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方法,以及探求新知识的科学态度。为新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打下基础。

3.4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篇6

正如上文所述一样,北京大学作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端地,早在建校初时期就设立了中文学专业,这个专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教学方法已经固定下来。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之中,对中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几乎没有发生改变,数量上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教育界内几句全部认同,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在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也是最为稳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2.汉语言文学将以培养专业性文学人才为主要目标

多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其前身中文学专业已经成为作家、文学知识分子的培养基地,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意义上来说,这些职业都不能成为社会职业类型,而其应用性也就没有多大的发挥特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许多高等教育学校中开设了关于中文专业中的文秘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汉语等相关专业,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输送相关专业的应用性人才。但就近几年干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来看并不容乐观,就业率持续下滑,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该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不强,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也不高。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关于实践性的内容比较少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以及水平,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而相对而言,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一般都集中在文学写作这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学科的实际应用性较差是有据可循的。

二、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及其现实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

就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的提高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无疑是重要的环节,因此来说,汉语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提高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满足素质教育的本质需求。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行已经遍及全国各院校,而现在正是高校实行素质教教育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而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要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成为具有推动性作用的理论体系,这正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再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也是学科本质发展规律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汉语言文字研究为主要对象,基于语言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也就决定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易用性的特点。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可行性分析

以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不仅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备很强的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汉语言文学学科其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理论指出,科学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科学武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理论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以及语言学理论都可以成为其理论依据;再一方面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优厚的现实条件,如前文所述,我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基础,这些对于提高学科的应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也做过这样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几点思考

1.加强改革学科教学体制的建设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制的建设,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扩充教学科目,注重语言实践能力以及和社会发展相关能力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设置,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定方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该学科专业的应用性提高。

2.提高语言教学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篇7

1.前言

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虽然21世纪所需的是“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多样的,但这些人才必须满足“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共性要求。显然,在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方面,人文素质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使教育把求真、求善、求美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在传授教人求真的高深专业知识之中,又教人如何做人,辨物明志,标新立异,陶冶情操,求善求美,熏陶出一种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人文追求的人文精神和专业气质(刘永琴,2001)。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整体教育之重要部分。《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这充分说明了《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视。

2.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即人文素质教育。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使其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热爱自然、社会、人类、历史,道德高尚、意志坚强的人。

人文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对当代大学生都同等重要,科技素质是一种求真的品质,它解决的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想要告诉人们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其解决所有问题的思路是“是”或“非”的一种事实判断;而人文素质追求的是一种善的品质,它主要解决人类对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想要告诉人们的则是“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做?”的问题,更多的是关注“对”或“错”的价值判断。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对于科技人才来说,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以及社会活动中的洞察能力和人际交往中的宽容精神,与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样重要。加强人文教育,则是促使学生从科学理性高度超越困扰,提高价值判断能力,达到这种发展境界的必需方式和有效途径。因此,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不论他学的专业是什么,也不管将来从事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工作,都应当在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相应的文化素养,并且与此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明确的社会责任感。

3.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一词,最先出自英语专家胡文仲教授用于非专业英语教材名称的“College English”,是指为非外语专业大学生开设的英语课,原称公共英语。1986年11月中国公共外语教学研究会更名为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之后,公共英语也被相应地改称为大学英语。后来“大学英语”渐渐地被人们认为是与“专业英语”相对应的非外语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大学英语与中小学英语相比有其独特的特征:大学英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教学是针对非外语专业本科生而进行的以对话、交流、理解与合作为基础,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为载体,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流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的师生之间的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这种特殊交往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网络与非网络第二课堂教学为延伸,体现师生之间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相遇和文化对接。通过这种交往活动,学生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态度、观念,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基于跨文化理解力、沟通力和批判力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就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而言,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技能的训练、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等,其目标是通过语言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最终把学生的创造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教学大纲规定了要求掌握的4200个单词和进一步要求掌握的单词。为了检验学生对大纲规定的英语单词、语法等掌握的程度,全国大学英语考试委员会还设计和举办了四、六级考试。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偏重于与四、六级考试密切相关的知识传授,而忽视口语、英语人文性等知识的传授。这样的结果是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参与意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素养的培养与熏陶更是无从谈起。此外,从教育者角度看,施教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追求“高过关率”、“高就业率”;从受教育者角度看,接受教育,就是通过四、六考试以获取好工作的敲门砖。由此,大学英语教学成了大学生改变自身处境、提升个人价值的工具;大学英语教学也就只注重学生实用生存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无视学生人格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养成的价值观的追求。显然,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4.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之契合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学生要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通过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换言之,基于培养人文素质而实施的教育旨在使大学生获得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从而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两者都提到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具有鲜明的人文性。人类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且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因而,语言具有民族性、人文性。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也体现了人文精神,有它特殊的教育教养作用。外语教学的教养作用旨在与其他课程一道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与高度文明相配的人。因此,外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它涉及目的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制度、文学、艺术、音乐及生活方式的学习,同时它也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的学习。通过它,不仅能学会语言本身,而且能开阔人生视野,拓展心智空间,丰富社会阅历,增长见识才干,从而陶冶我们的人文精神,提升人生的境界。

5.结语

总之,应把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到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努力把教育的意识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们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良好的外语教学有助于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朱小菱,2000),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还必须通过教学的手段来关照他们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发展。大学期间的英语学习过程应当有助于学生养成坚韧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获得全面的工作能力,从而成为他们生命的扩展、丰富和提升过程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刘永琴.人文素质教育观是一种深刻的人才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36-138.

[4]罗会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7(5):72.

[5]唐冬梅.大学英语教学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8(11):78-81.

[6]杨连生.人文教育与大学德育[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49-52.

篇8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课堂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在注意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80年代后期,我国就已明确提出“主体教育”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要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重视发挥学生自身积极性主动性,而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主体性教学,体现出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主动地参与解决问题的方法。鉴于以上的认识,笔者从2000年开始,探索主体教育理论应用于语文教学,在试点班中摸索出语文课堂“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由此更好地指导了自己的教学实践。语文教学要真正走向素质教育,贯彻新课程标准,落实主体地位,必须构建与主体参与培养相关的模式,但笔者深感构建“主体参与”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艰巨性,且目前的研究水平远未达到“实验化”的科学研究层次,只是就目前的实践来看,就大致框架而言,也算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以下,简述本模式的重要内容。

1 本模式构建的基本思想

1.1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模式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参与探索为特征的一种教学模式。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里的学习者是主体,而“主体主动参与”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标志。

1.2 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模式将语文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强调听、读、背、思、说、写综合训练。据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带着兴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揣摩”、“体会”、“领悟”,重“感悟”、重“积累”、重“探索”参与、重“合作”交流,亲自体验,感受教学内容。

1.3 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模式着眼于人的一般发展,根据终身学习的要求,大胆提出“思”的训练,把“思”(想)列为应用能力的培养,因为“思”总是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2 本模式的预期目标

本模式针对当前乡村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中仍存在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两个问题,将主体“自读”能力培养作为贯彻新课标,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努力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 从初中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参与;

(2) 从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为主;

(3) 从以初中学生“静听”为主转变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

(4) 从“以师到生”的单向交流转变为“由师到生,生到师”和“生与生”的多向交流;

(5) 从以学生的机械练习为主转变为听、读、背、思、说、写多种练习活动的综合学习为主;

(6) 从重视结论的掌握转变为重视对学习过程的参与;

3 本模式运作的基本程序

在研究中,我们根据“主体教育”的基本原则,结合初中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归纳出本模式在操作上的程序如下:

基本环节: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引导自读――指导点拨――再读、精读、品读-----启发整理――当堂反馈

主体参与:初步感悟――乐学新知――自读、品读、质疑――细读研讨――自我回顾――综合积累运用

其主体参与要点分述如下:初步感悟:读课题,读导读部分,初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感悟人和物的形象。乐学新知:注重课文学习的背景设置(如情景图)设情境作为激发学习的动机。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可利用文中情景图再现课文第一段的情境,学生描绘图意的过程,就是在说第一段的内容,因为学生被图中那绚丽的色彩,繁多的姿态,调动了情感,激活了思维,忍不住把看到的、想到的表达出来。

1 自读质疑:学生依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进行圈划批注或质疑问难。 在引导学生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单元目标让学生主动质疑,尝试完成课后作业。

细读研讨:学生围绕学习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思想,品评文章语言,从而主动积累语言。

篇9

当今社会所需卫生人才,除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以便应对日渐开放的社会大环境,那么卫校英语课程的设立对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仅就当前的卫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有别于普通教育,中职卫校英语教学的灌输性依然严重,一支笔、一言堂,学生缺乏学习意识,教师对英语课程的重视度不足,从而导致中职卫校英语教学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基于此,笔者以强化教学质量为基本目的,论述了中职卫校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并以本文与广大同行探讨交流,以期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人文教育概述

1.人文教育的定义。教育本是针对人所开展的,然而纵观多年来我国的教育状况,事实证明,教育曾一度放弃了育人的基本责任,消解了教育的本质,形成了以知识教育为主、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基本理念的教育模式。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因此,教育的本质是为促进学生的人性境界提升、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不是以知识为本、以教材文本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为依据。具体而言,人文教育即是以人为本,实现教师引导,促进学生与知识相互融合的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质内涵[1]。

2.实现人文教育与教学结合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切实贯彻国家各级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要求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这都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2)结合学生状况,实现有机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刚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解脱出来,但他们的学习思想、学习方式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要落实素质教育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从根本上让学生转变思想,能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通过国家乃至教师的督促与训导手段达成的。实现人文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可有效改变学生的思想,实现刻意或非刻意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

1.巧妙设疑,引发兴趣。在英语教学中,设疑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语法设疑。语法教学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以设疑的方法,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对教师而言设疑条件非常的广阔,甚至在每一课中都能够应用。在学习虚拟语气在条件条件句中的用法时,笔者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并以问题来导入课题。问题是:If I were...,你会怎么做?并让学生填词。通过这样一个问题,首先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心理,学生们可以大胆地想象,说出自己的观点。即便有些学生词汇量不足,去查找工具书,也能够引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进而也掌握了语法知识。而这,正是设疑的有效方法之一。事实上,中职英语教材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可供教师应用,一方面教师要结合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另一方面教师要拓展自己的想象,抓住每一个渗透人文教育的机会,创设更多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理论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加强教学质量。

2.实现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间的互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互动学习的活动,并以问题为引导,引导学生们逐步向着教学目标前进。如在学习“Shopping Online”时,笔者在课堂上首先对学生们提出问题:Do you like shopping?Where do you often go shopping?If you do shopping,do you need to leave home?这时,学生根据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反映热烈,产生疑问,主动并有目的地向教师提问。在不断的提问、回答中,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提高,并且对网上购物的程序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能熟练地操练此程序。事实证明,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要让学生养成主动提问并积极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善于分析问题,是学生们思维独立的最佳表现,而通过学生们的提问并由学生们自己来营造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这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最应该注重的地方。

3.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从教学的角度出发,立足教材内容,结合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把握住教材中每个能够彰显英语文化的细节;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理,在英语课堂上为学生们展示英语中蕴含着的文化魅力,使他们能够感受,并且能够树立起学习意识,这是每位英语教师最基本的责任。现行中职英语教材内容真实广泛,富含了应用英语国家大量的文化知识。总的来说,其实教材本身就是一套丰富的文化知识材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关键就是看教师如何去挖掘和利用了。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123-02

中学时期学生的课业负担应该是学生时代最重的。面对升学的需求和压力,学校、老师、家长也很自然地把音、体、美课程看作是绝对的副科,更不要说支持学校成立学校舞蹈队,同意孩子进入舞蹈队训练了。当然,学校因为要参加和自我组织一些学生文艺活动,但又少不了舞蹈这种形式,所以,学校舞蹈队在中学便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这几乎是每一所中学舞蹈队的生存现状。因此,从对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校实际出发,中学舞蹈队的存在和舞蹈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一、中学舞蹈队存在的必要性

(一)学生的第二课堂

舞蹈是集音乐、形体、舞台艺术于一体的表演艺术。一般中学的音乐课程少有把舞蹈纳入教学之中,但时至青春期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舞蹈能有意识地将平时课堂对他们身体的“束缚”进行一次有目的的解放,可以帮助他们调节紧张情绪,缓解学习压力,并且,在舞蹈活动中同学之间不仅增进了友谊,还加强了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所以,中学舞蹈队可以说是学生减轻压力、释放情绪、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的第二课堂。

(二)学生提高修养的途径之一

中学舞蹈队的教学和训练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及审美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及精神生活为最终目标的,它的具体形式主要是形体方面的训练和演出,所以平时舞蹈队的教学也是侧重形体舞蹈的教学和训练。形体舞蹈是增强体质,提高形体美、动作美以及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自信心的一种特殊训练。它既能塑造学生外形美,也能塑造学生的内在美。中学舞蹈队以形体舞蹈为主的教学和训练,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快人才培养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对中学舞蹈队成员的要求

中学舞蹈队的成员主要是对舞蹈有兴趣、自愿参加并且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的在校学生。舞蹈说到底是人体艺术的一种体现。舞蹈形象的塑造不是声音,而是具体可见的肢体语言。[1]因此,舞蹈者的基本条件也会直接关系到舞蹈的质量。

此外,舞蹈队员的音乐素养也是很重要的,队员要有较好的节奏感。舞蹈的动作主要是按照音乐的节奏进行的,舞蹈队员的条件、素养的好坏直接影响舞蹈训练的进程。当然,普通中学生在条件和素质上要区别于专业舞蹈演员,要挑选热爱舞蹈,具有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五官端正、身材匀称、舞台形象佳、模仿能力强、节奏感好的学生参加,以便更快提高舞蹈队整体的水平。[2]

三、舞蹈队员的教学和训练

1.基本功的训练必不可少。中学舞蹈队的教学和训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他们的实际情况,要以简单、实用作为舞蹈队教学和训练内容的指导方向,注重学以致用。当然,中学舞蹈队是以舞蹈为载体来丰富校园艺术的,它也离不开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的训练必须以训练学生身体的协调和动作的感觉为主,腰腿能力和技巧练习为辅,使学生尽快具备“直、绷、软、开”的身体条件和适应舞蹈基本功能力的训练方式。[3]因此,舞蹈队指导教师必须重视基本功训练、步步为营、因材施教,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舞蹈队才可能在一些演出场合展现效果。当然,因中学舞蹈队是以第二课堂的角色存在于中学课外教学的环节,因各方条件(学生自身素质的不同、训练时间的有限等)的限制,不应安排较为复杂、难度大、过程长的训练。

2.教学和训练内容应多样化。舞蹈队教学内容应当是中学音乐课程教学的延伸,它的教学内容、时间(学生课外活动、业余时间)相对比较灵活,所以,中学舞蹈队的教学和训练应该尽量追求内容的创新性、趣味性和形式的多样化。比如,鼓励学生欣赏经典舞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活跃教学和训练气氛;从学生的角度选择舞蹈类型等。笔者所在的中学,是一所回族民族中学,在舞蹈队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让学生从熟悉身边的回族舞蹈开始,再学习和训练一些带有其他特征的民族民间舞蹈。祖国大地各民族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特征的民间舞蹈,并有着深远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如回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因素决定了回族舞蹈动作的特殊韵律,决定了回族舞蹈动作的形象生动和丰富多彩。回族舞蹈的动作主要体现在头部以“情”带动,手臂动作以生活中的自然形象为主,腿部动作突出表现为“屈”、“伸”、“开”、“关”、“蹲”,躯干各部位多为扭、转、摆,步伐特点以屈伸为主,舞姿以生产、生活景象的再现和生活、生产情绪的抒发为主,还包括对动物动作的模仿,对回族武术的融合等等,这是学生掌握回族舞的要领。[4]其他的如东北秧歌讲究热烈、火爆、逗趣、诙谐,有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扭”、“绕”二字可以概括其动作的精髓;藏族舞蹈教学,在掌握了藏族舞的特殊体态后,要把握藏族舞蹈“颤、开、顺、绕”的四大特征;蒙古族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很多动作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风格特点;傣族舞蹈体现了优美、含蓄、灵巧、质朴的风格特征。这些不同民族的舞蹈特点,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现代音像手段向学生进行展示和讲解,然后通过舞蹈队的实际训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民间舞的特征,从而能跳好跳像民族舞蹈,这样音乐课堂和舞蹈队的训练就能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当然,舞蹈队的教学和训练内容,也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而设的,是以满足学校有关演出要求和学生爱好为前提的,因为民族舞是各种活动中师生和市民比较喜闻乐见的一种舞蹈,所以它自然是舞蹈队教学和训练的重点。

四、舞蹈队的演出经验的积累

前面我们也提到,中学舞蹈队的训练和演出是以学校的需要为前提的。当然,舞蹈队所承担的演出任务也是从学校角度出发,代表学校的。笔者所在学校,舞蹈队主要参与校内校园文化艺术节、迎接外来考察团汇报演出、校内大型文艺活动等,参加校外的演出主要是地方各机关单位节日文艺汇演、教育系统文艺演出、地方广场文化节、省级少数民族舞蹈比赛等。这些校内外的舞蹈演出任务,是对学校舞蹈队教学和训练成果的最好检验;舞蹈队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积累到一定的舞蹈和舞台经验,他们之间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等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在这一次次的演出实践中逐渐得到锻炼。当然,舞蹈队的演出也从另一方面宣传了学校,展示了学校风采,因此,校园舞蹈队同样是学校的一扇窗口,需要学校的重视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陈丽媛.校园舞蹈队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5(3):420.

[2]陈丽媛.校园舞蹈队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5(3):421.

篇11

汉语言文学有着十分悠久的教学历史和良好的教学传统,是一门专门培养汉语专业人才的学科。我国近代教育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雏形——中文学专业。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使得这门学科积累下了丰厚的学科教学经验,教学体制与教学内容相对而言也比较固定,长时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招生人数中占有比例最大,就业率也最高的专业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步入了一个转型期。依照教育学理论而言,学科能否发挥其应用性是衡量该学科的学科体制健全与否、发展水平是高是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其学科特有的性质以及传统教学为其的定位,在社会发展中这门学科的应用性一直不明显,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逐年下滑,社会对其的认可率一直在降低。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已经成为广大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且需要进行解决的一个问题。学科的应用性指的是学科所涉及到的只是在实践过程中转变成为实践能力或者是指导实践进行发展的能力,同时也包括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依笔者看来,要想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首先就要了解这门学科。认识这门学科专业的教育基本特点。

一、简述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教育基本特点

1.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正如上文所述一样,北京大学作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端地,早在建校初时期就设立了中文学专业,这个专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教学方法已经固定下来。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之中,对中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几乎没有发生改变,数量上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教育界内几句全部认同,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在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也是最为稳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2.汉语言文学将以培养专业性文学人才为主要目标

多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其前身中文学专业已经成为作家、文学知识分子的培养基地。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意义上来说,这些职业都不能成为社会职业类型,而其应用性也就没有多大的发挥特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许多高等教育学校中开设了关于中文专业中的文秘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汉语等相关专业,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输送相关专业的应用性人才。但就近几年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来看并不容乐观,就业率持续下滑,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该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不强,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也不高。

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关于实践性的内容比较少

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以及水平,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而相对而言,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一般都集中在文学写作这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学科的实际应用性较差是有据可循的。

二、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及其现实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

就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的提高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无疑是重要的环节,因此来说,汉语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提高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满足素质教育的本质需求。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行已经遍及全国各院校,而现在正是高校实行素质教教育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而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要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成为具有推动性作用的理论体系,这正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再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也是学科本质发展规律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汉语言文字研究为主要对象,基于语言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也就决定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易用性的特点。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可行性分析

以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不仅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备很强的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汉语言文学学科其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 理论指出,科学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科学武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理论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以及语言学理论都可以成为其理论依据;再一方面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优厚的现实条件,如前文所述,我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基础,这些对于提高学科的应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也做过这样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几点思考

1.加强改革学科教学体制的建设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制的建设,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扩充教学科目,注重语言实践能力以及和社会发展相关能力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设置,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定方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该学科专业的应用性提高。

2.提高语言教学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方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知识和技能传输的主要方式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者应该侧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时的改善教学方法,尽量避开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及时的将教学科研成果引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质量。

3.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高校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改变以往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核方式,不再将写作能力作为评判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是应该综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全面进行测评。以促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