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16 10:52: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

篇1

2007年9月按随机原则抽取了柳州市在园儿童,部分来院就诊的婴幼儿,年龄0~6岁,平均3.3岁。调查人数733人,男415人,女318人,性别比例接近1∶1。其中0~12个月74人,1岁105人,2岁149人,3岁128人,4岁101人,5岁108人,6岁68人。

方法:“婴幼儿口腔保健状况的问卷调查”表750份,收回有效问卷733份,回收率97.73%。调查内容包括:①婴幼儿基本情况;②婴幼儿饮食习惯;③口腔保健习惯;④家长基本情况;⑤家长口腔保健意识。

结 果

不同性别孩子口腔护理情况:

进食后让宝宝漱口:①每天1~2次:男176例,女133例;②很少/从不:男140例,女106例。

用棉签或纱布擦:①每天1~2次:男116例,女101例;②很少/从不:男193例,女153例。

替宝宝刷牙:①每天1~2次:男118例,女133例;②很少/从不:男172例,女114例。

宝宝自己刷牙:①每天1~2次:男203例,女161例;②很少/从不:男108例,女69例。

检查孩子刷牙效果:①每天1~2次:男109例,女82例;②很少/从不:男197例,女144例。

各年龄组口腔卫生行为:①每半年1次:0~2岁2例,2~4岁12例,4~6岁11例;②每年1次:0~2岁301例,2~4岁210例,4~6岁150例;③不定期:0~2岁14例,2~4岁6例,4~6岁2例;④从未检查过:0~2岁11例,2~4岁1例,4~6岁3例。

不同性别婴幼儿日常饮食习惯:每天进食甜食占70.94%,而513位(69.97%)的孩子在睡前习惯吃甜点和喝甜饮料。只有4.63%的孩子很少或从不进食甜食。口腔保健习惯的养成也需要家长的帮助,调查发现孩子长牙之前只有504位(68.76%)家长给孩子进行口腔清洁,长牙后有598位(81.58%)家长知道对孩子进行清洁。

讨 论

食物中的蔗糖是被公认的致龋的重要因素[1]。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婴幼儿全都偏爱吃零食和甜食,特别睡前喝甜奶(69.97%),高于每天的蔬菜比例。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儿童普遍有在三餐间甚至餐前喝甜饮料的爱好,但是家长们对这些饮料的危害性还缺乏认识,没能给予正确的诱导。加强对父母的口腔健康指导,必能影响下一代的自我保健水平[2]。

口腔健康行为包括合理饮食、刷牙以及定期看牙的行为。一般来说,儿童在乳牙未萌出时进食完奶类和糖类食品后,应该用清水清洁口腔,当第一乳牙萌出后,就应该开始刷牙[3]。刷牙作为一种个人口腔健康行为,不仅可以机械的去除口腔不洁物,还可以按摩牙龈,促进牙龈血液循环,增进牙周健康。孩子刷牙主要在于养成好的习惯,未必能达到有效刷牙的目的,只能通过家长检查刷牙的效果和帮助才能达到刷牙的效果。调查中57.02%的家长从未检查过孩子刷牙的效果,家长应该给予重视。调查中发现97.95%婴幼儿家长每年都能带孩子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对儿童龋齿研究发现,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经济地位决定其对孩子口腔卫生的认识,决定他们对口腔保健品及保健措施的采购执行。91.8%的家长能够定期给孩子更换牙刷,并根据孩子的要求选购牙刷。预防龋病而使用含氟牙膏被认为是预防龋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在牙膏的选择上,建议3~6岁的孩子每次可以用绿豆大小的含氟牙膏进行刷牙,才能达到更为理想的口腔保健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较常见;多发生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感染性疾病科住院手足口病患儿168例,其中男性102例,占60.7%;女性64例,占39.3%。其中0~2岁38例,3~4岁76例,5岁54例。所有患儿均符合2010年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

1.2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所有患儿均以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红色小斑疹或疱疹,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部分患儿表现不典型,以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病情较重者病情进展迅速,多在0~3岁儿童,在发病1~5 d左右出现脑膜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本组病例38℃~40℃的患儿有11例,高热的患儿大多为0~3岁儿童或未经合理治疗的;其中转诊2例病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差、嗜睡、哭闹、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肌阵挛、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和巴氏征阳性。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困难或浅促,或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肺部可闻及湿罗音或痰鸣音。循环系统表现面色灰白,四肢发凉,末梢循环障碍等。

1.3治疗方法与预后 临床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如阿昔洛韦、泛昔洛韦,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清热解毒为主的中药,它们作为高效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具有明显缩短发热及皮损愈合时间,减轻口腔疱疹疼痛作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常用的药物有转移因子、胸腺肽等药物;局部可用漱口药物含漱、涂抹;加强营养、补液及对症治疗;结果本组168例患儿,在我院治疗痊愈166例,另2例因高热不退,病情危重,转入上一级医院治疗。

2门诊及院外宣教

2.1我科制作了小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单,在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儿科门诊、皮肤病门诊对易感人群进行重点宣教;要求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的原则。

2.2家长宣教 ①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婴幼儿洗手,不要让婴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婴幼儿;②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③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④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⑤婴幼儿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2.3幼儿园及小学等机构的预防措施 ①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②每日对玩具、个人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③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④消毒的必备品:84消毒液、碘酊、消毒棉球等。

3护理措施

3.1住院患儿的常规护理 嘱患儿尽量卧床休息,多饮水,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禁食辛辣、油腻、冰冷等刺激性食物;针对不同并发症的患儿制定不同的护理原则;如对口腔疱疹、溃疡的患儿因嘴疼、饮食要点:以牛奶、豆浆、米汤、蛋花汤等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维持基本的营养需要。为了进食时减少嘴疼,食物要不烫、不凉,味道要不咸、不酸。用吸管吸食,减少食物与口腔粘膜的接触。当烧退,嘴疼减轻,饮食以泥糊状食物为主。如牛奶香蕉糊。牛奶提供优质蛋白质;香蕉易制成糊状,富含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和果胶,能提供热能、维生素,且润肠通便。在恢复期,饮食要多餐,量不需太多,营养要高。

篇3

食疗原则:

此病的预防很重要,要严格注意婴幼儿的口腔卫生,切勿损伤口腔黏膜。平时不要偏食,注意多种营养供给,新鲜水果和蔬菜宜多食。患病后要注意加强口腔清洁护理,清洗口腔、涂搽外用药;勤喝水以保持口腔黏膜湿润,减少邪毒在口腔滞留的机会。患病期间应进流食,饮料宜温凉,避免吃过咸、过酸、过热的食物,食物宜清淡,但又要注意保证营养供给。

番茄汁

取番茄数个,洗净后用沸水浸泡,剥皮去籽,用洁净纱布绞挤汁液;将番茄汁含口内,尽量多含些时间,一日数次。番茄性微寒,味甘、酸,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作用,适用于脾胃积热型口疮。

竹叶灯心乳

淡竹叶6克,灯心草1.5克,牛乳100毫升。先煎竹叶、灯心草,取汁10毫升,兑入牛乳中和匀。每日数次,不拘多少。可清心火,利湿热,适用于幼儿鹅口疮、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小儿夜啼等症。

急惊风

惊风是幼儿常见的急重病证,临床以抽搐、神昏为主要症状。一般分为急惊风、慢惊风两类。

本篇主要讲述急惊风。急惊风为痰、热、惊、风四证俱备,临床以高热、抽风、神昏为主要表现,多由外感时邪、内蕴湿热和暴受惊恐而引发。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5岁以上则逐渐减少。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神志昏迷为主要临床表现。

食疗原则:

对急惊风,药膳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应以清热疏风、解毒镇静的药材为主。惊风恢复期,应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清淡食物,如鸡蛋、鹌鹑蛋、牛乳、芹菜、菠菜、白菜、萝卜、番茄等;禁食肥腻肉食及葱、姜等辛温味重或煎炸制品,以免动火生痰,影响恢复。

鱼鳔煎黄酒

鱼鳔15克,黄酒120毫升。将鱼鳔与黄酒入锅同煎,去液汁,一日服用数次。可祛风解毒,镇惊。

篇4

中图分类号:R780.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0-0141-01

近日笔者随单位组织到我市某小学对儿童口腔卫生状况进行普查,发现该学校儿童龋齿的发病率高达90%以上,且大部分龋齿都没有进行治疗,而是任其发展,其现状令我们这些从事口腔保健工作的医务人员感到吃惊,造成乳牙患龋率高的原因,关键是家长对儿童牙齿保健认识上存在着误区。

造成乳牙患龋率高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①乳牙的钙化程度比恒牙低,因此抵抗龋病的能力比恒牙低。在有钙化不良的情况时,更不能抵御酸性物质的侵袭。②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吃零食较多,且饮食一般含糖的成分多,这些食物容易黏附在牙齿表面,不容易由口腔清除,自洁作用差。在致龋菌的作用下,就要发酵、产酸。酸性产物不断地作用于牙齿就会形成龋齿。③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自我清洁口腔能力差,口腔卫生状况一般不太好,造成了龋齿的发生。④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保护牙齿免受龋病侵袭的功能,而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的免疫系统尚不成熟,一些免疫球蛋白要到12岁才达到成年人的平均值。 此外,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儿童龋齿忽视,许多家长存在“乳牙总是要被恒牙替换”的错误观念,不重视乳牙的预防和治疗,这是急需改变的。

儿童口腔专家指出,儿童乳牙虽然要逐个被恒牙替换,但它们对儿童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的乳牙能发挥良好的咀嚼功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正常咀嚼功能对咀嚼机的发育和颅面骨骼的增强起了生理性刺激作用,使咀嚼机更发达、骨结构更坚实;正常的乳牙列不仅有助于儿童的正常发音,而且对恒牙的萌出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乳牙过早缺失会错误引导恒牙异位萌出、障碍,影响恒牙的整齐排列。如果对患龋的乳牙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压髓炎、根尖炎,严重的会引发全身性疾病。

现将幼儿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的预防简述如下:①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口腔护理的知识水平。学龄前儿童也要及早地接受口腔健康教育,以便从小树立自我口腔保健意识。②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婴儿在6个月开始长第一颗牙时,家长就要用指套式牙刷进行清洁,早晚各一次。到两岁半,即全口乳牙长齐后,就要开始教幼儿刷牙。到6~7岁时,孩子就可在大人监督下独立刷牙,每次刷3分钟。从小要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③刷牙时要使用牙膏以提高清除牙菌斑的效果。在低氟区,4岁以上的孩子要使用含氟牙膏以增强牙齿的结构,预防龋病。牙膏量要控制在一颗豌豆大小。刷牙时要有大人监督,刷牙后要将牙膏漱净,避免吞咽。④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要平衡,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不养成孩子吃甜食和零食的不良习惯。平时要多喝白开水,少喝甜饮料。 ⑤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婴幼儿在6个月或一岁时要进行第一次口腔检查,以后每半年要检查一次。定期检查能使医生为孩子检查口腔情况,采取必要的预防口腔疾病的措施,并做到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口腔疾病。

篇5

1传播特点

1.1传染源

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在流行过程中隐性受染者比显性发病者多百倍以上[2]。在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3]。

1.2传播途径

粪-口为CoxA16主要传播途径,EV71传播途径则主要为眼-手-眼,亦可经粪-口途径传播[4]。如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病人眼分泌物、唾液、疱疹液、粪便,通过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的日常接触,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 常造成流行。年龄越小的婴幼儿,易感性越高。每次流行中,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是30∶1。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持久免疫力[5]。

1.3易感人群

人对CoxA16及EV71型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婴幼儿最为易感。≤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据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的规律出现,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6]。

2临床表现

潜伏期3~5 d,最短在24 h内。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有四不特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痕。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好发于内唇、颊黏膜、舌、齿龈或硬腭处,小如米粒,大如绿豆,破溃后成溃疡,非常疼痛。是患儿哭闹、烦躁、流涎、拒食的主要原因。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痛等症状。轻症患儿可不治而愈。病程5~7 d,少有复发。

重症病例:①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②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1]

3诊断治疗与预防

3.1诊断

有流行病学史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并排除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龈口炎及口炎型口疮,即可确诊为手足口病[7] [8]。关于病原学诊断较难,因分离出一种病毒要花费12个星期[9]。

3.2治疗

HFMD为肠道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有自愈倾向。阿昔洛韦、利巴韦林为广谱抗病毒药,可选用。对高热、惊厥者可对症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应加用抗生素。重症患儿应住院治疗,同时加强支持疗法。

3.3预防

HFMD发病急、潜伏期短、传播途径广,尚无有效的预防疫苗 。因此普及预防知识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居室通风、洗手、饮食卫生、洗晒衣被、擦拭消毒常用物品,减少人群聚集、与病患隔离等。

4居家护理干预

4.1急性期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进易消化、清淡、低脂饮食,高热可物理降温、注意口腔卫生。

4.2阻断传播途径

将患儿与健康儿童隔离,直到体温正常、皮疹及口腔疱疹消退。一般需隔离2周。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迅速灭活,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1]。因此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干燥。清洁日常生活用品,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处理。用1%84消毒液浸泡30min或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6h。洗手能有效防止肠道病毒的传播,护理患儿前后应在流水下严格洗手。驱蚊蝇及蟑螂。

4.3病情观察

家长应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主要观察指标是精神状态、体温、心率、呼吸以及神经系统受累的情况,如发现患儿有高热、抽搐、剧烈头痛、肢体抖动、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4],以免贻误病情。

4.4体温监测

一般4小时测一次体温并记录,可了解病情总的发展趋势,尤其夜间不能忽视体温变化。对于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给予散热、洗温水浴、冰袋等物理降温。如物理降温无效,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如泰诺等小儿退热药。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后1h复测体温,体温持续不退或超过39℃,应去医院就诊。

4.5 口腔疱疹护理

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拒食、流涎、张口困难、哭闹不眠等多因口腔内疱疹破溃口腔疼痛所致,可遵医嘱给予口腔内用药,如利巴韦林喷雾剂喷口腔2~3次/d,可起到消炎抗病毒,清洁口腔的作用。还可将维生素E或鱼肝油或金霉素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以止痛,使糜烂早日愈合[10]。2%利多卡因5mL配以蒙脱石散(思密达)1.5g调配成糊状,涂抹于患儿口腔溃疡处,每日2次,口腔溃疡严重者可以3次,并且在口腔护理完半小时内暂停给患儿饮水及进食,以保证药物的吸收及药效的充分发挥。利多卡因为局部为无色澄明液体。蒙脱石散为类白色粉末,具有香兰素的芳香味,具有层纹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吸附作用;对消化道黏膜有覆盖能力,并通过与黏液糖蛋白相互结合,从质和量两方面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11]。故思密达局部用药,可使药物直接覆盖在疮面上,有利于粘膜水肿消退,促进受损的细胞再生,从而加快口腔溃疡愈合。局部使用思密达,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显效率达86%[12]。

4.6皮疹的护理

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尤要保持臀部的清洁干燥。皮疹如有破损可涂0.5%碘伏,防止皮肤感染。

4.7饮食护理

保持营养均衡,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性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食物宜温凉,忌食热烫、辛辣、咸、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疱疹及溃疡面而引起疼痛。哺乳期的婴儿,常因口腔疼痛而拒绝吸吮母乳或奶瓶的,可用小勺喂哺。因口腔溃疡疼痛而拒食、拒水,造成脱水、酸中毒的患者,要及时就医给予补液。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2008,5,9.

[2]刘湘云.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M]//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上册.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97-404.

[3]何家鑫,沈晓娜.手足口病流行特点及其防治[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7(3):23.

[4]傅希贤.新型肠道病毒感染[M]//李梦东,王宇明.实用传染病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41-443.

[5]王永怡.小儿手足口病[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2(15):57.

[6]何家鑫,沈晓娜.手足口病流行特点及其防治[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7(3):23.

[7]刘晶星.肠道病毒[M] //周正伍,李凡.医学微生物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74-275.

[8]蒋心华,潘孝彰,王岱明.现代感染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642-656.

[9]王敏,王捷,孙辉等.手足口病的研究现状.华北国防医药,2008 ,20(5):85.

篇6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73例小儿肺炎, 男45例,女26例,年龄4个月-5岁,病程5-14d。均表现为咳嗽嗽、咳痰、气促、发热。X线见肺纹理增粗,片状阴影。经治疗和精心细致的护理,均收到满意的效果,痊愈出院。

2 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开窗换气,但要注意保暖,防止病儿受凉;室温控制在18-22,湿度为55%-60%。嘱患儿卧床休息,减少活动。被褥要轻、暖,穿衣不要过多,以免引起不安和出汗;内衣应宽松,以免影响呼吸;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使患儿感觉舒适,以利于休息。各种处置应集中进行,尽量使患儿安静,以减少机体的耗氧量。

2.2 病室的要求 要做好呼吸道的隔离,室内的温度不能过高, 控制在18至20度左右,湿度控制在50%至60%,空气要保持新鲜,切忌室内有对流风,室内要安静以利于休息,盖被时必须轻暖,衣着应该避免过多,以免产生不安与过量出汗,内衣不应该紧束,以避免影响呼吸动作,及时更换尿布。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护理 (1)坚持雾化吸入:雾化用药有:a-糜蛋白酶(松解黏蛋白使痰液软化)、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减轻局部水肿)、异丙肾上腺素(支气管解痉挛剂),也可以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因人而异。在雾化吸入过程中应注意患儿面色、呼吸情况(有无缺氧),如出现呼吸困难加剧、面色青灰、口唇发绀,应立即停止雾化吸入,给予拍背,吸痰、吸氧等处理。(2)勤拍背:经常性地拍背,利于排痰。在患儿咳嗽时将其上身向下倾斜与地面呈45°-90°。自下向上,两侧分别进行,以空心掌反复拍约10min。使痰液顺利排出,改善通气功能。(3)勤吸痰:给患儿雾化吸入,拍背然后吸痰。由于患儿自身的关系可以使用吸引器,吸痰时将患儿的头偏向一侧并尽快用一次性吸痰管接电动负压吸引器,吸管插入时中断负压,到位后边吸边旋转边提抽。吸痰时应注意负压不宜过大,先吸口腔再吸鼻腔,以免黏膜回流到咽后部吸入气道。清理痰液时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可反复清理但操作要轻巧。压力控制要适宜,时间不宜过长(

2.4 吸氧 轻度呼吸困难,一般不需吸氧。如果出现面色灰白、口唇紫绀,喘憋、呼吸困难加重等表现,立即给氧。一般鼻导管给氧,氧流量为0.5-lL/min,氧浓度为40%缺氧明显者宜用面罩给氧,氧流量为2~4L/min,氧浓度为50%-60%。新生儿或鼻腔分泌物较多的患儿,可用面罩、头罩、鼻塞或氧帐给氧。如果患儿出现咳嗽加重,呼吸困难、口吐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肺水肿表现,应立即吸入20%~30%酒精湿化的氧气,每次吸入时问不宜超过20分钟。 转贴于

2.5 体温的护理 婴幼儿体温变化快,要定时测体温,高热时除了药物降温兼用物理降温。体温过高给予擦浴,鼓励患儿多饮水。持续过高应用冰袋、 冰帽降温并及时报告医生,按医嘱给于解热镇痛药。

2.6 保持口腔卫生,做好口腔护理 由于发热、咳喘口腔唾液分泌减少,水分流失多,口腔内食物残渣易发酵,细菌繁殖,肺炎小儿机体消耗增加,抵抗力下降,以及抗生素的应用,易引起维生素缺乏,易导致口腔感染,口腔溃疡,用0.9%生理盐水用棉签擦拭口腔、口唇部位每天 2~4次。

2.7 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发生并发症 密切观察心力衰竭的表现: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气喘加剧,心率加速(幼儿>160次/min,婴儿>180次/min),肝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大等心力衰竭的表现,及时报告医生,给予氧气吸入并减慢输液速度,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镇静药物,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心搏出量,减轻体内水钠潴留,从而减轻心脏负荷。密切观察中毒性脑病的表现:若患儿出现烦躁或嗜睡、惊厥、昏迷、呼吸不规则等,提示颅内压增高,立即报告医生并共同抢救。密切观察中毒性肠麻麻痹的表现:患儿腹胀明显伴低钾血症时,及时补钾[3]。若有中毒性肠麻痹,应禁食、胃肠减压。遵医嘱皮下注射新斯的明.每次0.04mg/kg,以促进肠蠕动,消除腹胀,缓解呼吸困难。密切观察脓胸或脓气胸的表现:如患儿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呼吸困难、胸痛、面色青紫,患侧呼吸运动受限等,提示并发了脓胸或脓气胸,应及时配合进行胸穿或胸腔闭式引流。

参 考 文 献

篇7

临床资料

46例儿童颅内血肿患者,男25例,女21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4岁,其中2岁以内9例,3~6岁15例,7~14岁22例;受伤原因:坠床3例,跌伤10例,高处坠落伤15例,车祸15例,打击伤3例;血肿类型:硬膜外血肿24例,硬膜下血肿18例,脑内血肿3例,多发性血肿1例。

临床症状和体征

意识形态(1)伤后一直清醒15例;(2)伤后短暂昏迷10例;(3)伤后清醒逐渐昏迷5例;(4)有典型中间清醒者8例;(5)伤后意识朦胧、嗜睡者8例。

生命体征 8例脑疝患儿都具有脉搏缓慢、呼吸深慢、血压增高,一侧瞳孔散大。

其他 囟门饱满4例,一侧肢体瘫痪3例;颅骨骨折12例,颅底骨折4例。

临床观察特点

3.1一般症状观察儿童颅内血肿局部症状轻微而全脑症状较重,如头痛、呕吐、抽搐等,婴幼儿表现为哭闹不安、拒乳、脑性尖叫或惊厥等兴奋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嗜睡、昏迷、肌张力降低等抑制症状。

3.2瞳孔变化出现较晚 颅内血肿引起的瞳孔散大是由于血肿逐渐增大,颅内压增高,致小脑幕切际压迫动眼神经麻痹所致,属脑疝晚期表现。动眼神经受刺激时,往往先有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等表现,但持续时间很短,故应密切观察瞳孔变化。

3.3生命体征变化较快 婴幼儿血容量较成人相对少,颅内血肿时易发生低血容量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躁动不安、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脉搏细弱等。

3.4观察囟门张力高低 婴幼儿前囟未必,囟门张力高低可以直接观察颅内压水平,如囟门紧张或隆起,应提醒医生做穿刺或手术治疗。

4 护理

篇8

为什么婴幼儿容易发生疱疹性咽峡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呢?儿科专家认为常见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

呼吸道屏障功能不全。生长在鼻腔黏膜上的鼻毛,担负着阻拦灰尘、细菌随呼吸进入体内的使命。而婴幼儿鼻毛稀少或没有鼻毛(婴儿及小的孩子),无法阻挡空气中致病微生物的侵入,于是容易导致发病。

呼吸道黏膜娇嫩。婴幼儿呼吸道黏膜娇嫩脆弱,抵抗力和适应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各种刺激(寒冷、刺激性气体等)而发生充血、肿胀甚至炎症反应,致病菌易趁机进行“闹事”。

呼吸道免疫力较弱。婴幼儿呼吸道黏膜功能尚未健全,分泌出抵抗细菌、病毒的免疫物质相对不足,因而不能充分杀灭入侵的病原体,“漏网者”就会兴风作浪起来使人生病。此外,呼吸道表面有一种带无数纤毛的细胞,这些纤毛好像一把大扫除的刷子一样,不断将吸人并黏附在呼吸道上的小颗粒如粉尘、病菌等向外清扫,排到喉头咳出。但小儿呼吸道上的这种纤毛活动能力比较微弱,因此“自洁”防御功能也就相对较差。这样每天随吸气进入呼吸道的细菌、病毒、有害气体、粉尘等不能及时被排出,从而容易引发各种急性呼吸道感染。

篇9

手足口病是一种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重要传染性疾病,常见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该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重症可危及生命。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也看见于部分学龄前期儿童。其轻症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重症病例表现:主要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三个方面,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本文收集我科自2009年4月至5月住院就诊的93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3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男53例,女40例,平均年龄6个月-10岁,患者中发病的患儿绝大部分3-5岁,所有患儿病程均在7~10 d内。此患儿均有手足见疱疹,口腔也均有疱疹或溃疡,发热者80例,体温在 37.5℃~39.5℃,发热时间1-4天,支气管肺12例,支原体衣原体感染8例,心肌酶谱升高为10例,少数患儿仅有大便次数改变。

1.2 辅助检查 测血常规:白细胞升高20例,分类中性升高30例,淋巴升高60例,测生化全套: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有10例,轻度升高,血糖升高20例,(EV71)病毒抽查10例为阴性。全胸片:双肺纹理增强,双下肺可见小斑片阴影,有12例,支原体衣原体感染阳性8例。

1.3 治疗: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谈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体温>39.0℃给予退热,并且观察呼吸、心率,血压、神志的变化,体温<38.5给予物理降温 ,合并细菌感染给予抗生素及家用抗病毒,疗程5-7天,咳嗽患儿给予沐舒坦雾化及化痰止咳糖浆。支原体衣原体,感染阳性给予阿奇霉素粉针剂5-10/.d, 疗程3-5天。少数患儿仅有大便次数改变的给予妈咪爱,思密达口服。口腔疱疹患儿搞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或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物为宜。给予1%碘甘油涂擦,每日三次。并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C等。临床无严重并发症患儿多在一周内痊愈。

2 结果

本组93例手足口病患儿都出现皮疹,手掌或脚掌部分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伴有皮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一般4-5天消退,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患儿占大部分,疼痛明显,伴流涎及哭吵不安,给予对症治疗,一般4-7天消退.发热的患儿一般3-5天降为正常。伴有轻微并发症的患儿如;支支气管肺12例,支原体衣原体感染8例,心肌酶谱升高为10例,经治疗一周复查心肌酶及血糖正常,一月复查全胸片支原体衣原体阴性。无重症转院,本组93例患儿全部临床治愈出院。

3 讨论

3.1 手足口病是由科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重症病例: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3.2 一般治疗:(一)普通病例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二)重症病例治疗:1.呼吸、循环衰竭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监测血糖变化,有效抗生素防治肺部细菌感染;2.神经系统受累治疗:控制颅内高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他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

3.3 预防控制措施: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搞好预防是控制本病传染的关键。要勤洗手,不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家庭环境卫生,居室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治疾病蔓延扩散。

篇10

龋齿是牙体组织脱钙、有机质分解、牙体解剖形态溶解破坏引起的口腔常见疾病。体内外多种因素可以导致龋齿。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婴、幼儿龋齿的发病率日见增高,严重的影响着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

1 龋齿的发病原因及分析

1.1 龋齿的主要发病机制 龋齿是牙齿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发生因素很复杂。龋病是在微生物、食物和宿主等三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即:①致龋的细菌;②致龋的饮食与碳水化合物(糖和淀粉);③易感的牙齿(指发育上有缺陷的牙齿或牙齿上有薄弱的地方)。龋齿发生的主要过程是由变形链球菌、某些乳杆菌和放射菌属在口腔中遇到糖,使糖发酵产生酸,酸腐蚀牙齿形成龋齿。在正常情况下,人口腔里的牙菌斑的酸碱度呈中性或接近中性,而在进食糖后5~10 min牙菌斑酸碱度便迅速下降,然后缓慢回升,约在40 min左右恢复到接近中性,在牙菌斑的酸碱度下降到5.5以下时,牙齿会轻度脱矿,而当牙菌斑的酸碱度恢复到正常水平时,牙齿能够再度矿化。脱矿和再矿化如果能保持平衡牙齿就可维持健康状态。

1.2 唾液对龋齿发病的影响 目前有资料显示,唾液成分与龋齿发病率有关,尤其与口腔中唾液流量、流速的变化有密切关系,流速快有助于冲洗牙菌斑和食物残渣,稀释牙面上的酸性产物,减少龋齿的发生。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是一种有效的抗龋因子。另外,对婴幼儿来说,喂养方式也与乳牙患病率有关。研究表明,母乳喂养者乳牙患龋率、患龋者均较人工喂养、混合喂养的发病率低,纯母乳喂养对婴幼儿预防乳牙龋齿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1.3 牙菌斑对龋齿发病的影响 龋齿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发展过程是由浅层向深层扩展。牙齿萌出后,表面就很快有牙菌斑黏附。牙菌斑是一种稠密的、不定型的、牢固地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性薄膜,而牙菌斑中的变形链球菌能将食物中糖和淀粉发酵产生有机酸,有机酸长期作用牙齿,使牙齿脱矿而形成龋齿。这个龋患的基本过程缓慢而持久。大量资料显示,牙齿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病,出生后6个月的幼儿,上领乳前牙即可患龋。第一恒磨牙从7岁左右即可开始患龋,因此龋齿是从幼儿期就必须抓紧预防的一种疾病。

1.4 龋齿的发病过程分析 在龋齿开始形成时,患者没有疼痛和其他不适感,当龋病发展到出现明显的龋洞时,患者对冷、热、酸、甜等刺激就较为敏感,有酸疼感。当龋洞扩展接近牙髓时,患者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感到明显疼痛。如果食物进入洞内,也可因食物的压迫而产生明显的疼痛。患了龋病以后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往往细菌就会侵入牙髓而发展成牙髓炎。细菌进入牙根周围组织时,会引起牙槽脓肿,急性牙槽脓肿可引起面部肿胀,这些都是最常见的龋齿的并发症。随着牙体硬组织的不断破坏,逐渐造成牙冠缺损,形成残根,甚至牙缺失,不仅影响消化功能,甚至使健康素质下降,因此,龋齿是严重影响人类心身健康的一种疾病。

2 龋齿防治

2.1 口腔清洁维护 科学地刷牙可以清除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儿童应养成少吃甜食和零食,尤其睡前不吃东西的好习惯。家长随时对婴幼口腔卫生及牙齿发育生长情况进行监护,尤其是父母亲有龋齿者更应该加强防护,避免唾液交叉传染,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2 氟化物的应用 氟可以增强牙齿和骨骼的结构,还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可以起到防龋的作用。使用含氟牙膏是比较经济实惠的方法。另外还可倩氟化水、含氟漱口液等。

2.3 窝沟封闭剂的应用 双尖牙和磨牙的咀嚼面有许多微细的窝沟,窝沟内部有微生物和食物残屑。由于窝沟太细,牙刷不能达到窝沟底部,因此窝沟易发生龋齿。窝沟封闭是一种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可以防止微生物和食物残屑在窝沟内堆积,从而可以预防窝沟龋的发生。一些医疗单位采取窝沟封闭防龋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

2.4 免疫制剂的应用 经过多年来的研发及探索,以及对口腔免疫系统的进一步认识,具有高效免疫活性的抗致龋菌鸡卵黄免疫球蛋白和防龋疫苗将逐渐走向临床。免疫制剂的应用大大加强了抑制口腔致病菌,增强机体防龋的能力。

2.5 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合理应用与补充 如果在牙齿生长发育期合理的补充钙,铁、磷、氟及维生素D等对牙齿有益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会防止牙齿钙化不全,牙质受损,增强牙齿硬度和韧度。

世界卫生组织把龋齿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所以防治龋齿刻不容缓,龋齿的预防要从各个致病因素着手。从牙胚在胚胎期生成就开始加强孕妇的孕期卫生健康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哺乳期科学喂养,注意口腔护理,使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口腔卫生习惯,提高牙齿抗病能力。牙齿萌出后要随时检查,采用综合防龋措施预防龋齿的发生,发现问题早治早防。

参 考 文 献

[1] 季成叶.1995年中国学生龋患流行病学研究系列报告.中国公共卫生,1995,15(2).

[2] 董德慧,王东川,杨芳,等.医科大学学生常见牙病调查与分析.湖北医科大学学报,1998,19(1).

[3] 刘忠岐,侯铁舟,阮建平,等.陕西省6岁和12岁儿童患龋情况调查分析.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9,20(1).

篇11

高热惊厥是小儿惊厥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急,来势凶猛,处理不当,可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负担。我科自2005年―2009年,共收治患儿40例,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在收治的40例高热患儿中,男28例,女12例。新生儿9例,2月龄―3岁21例,3岁―7岁10例。高热原因:新生儿败血症,上呼吸道感染,麻疹合并肺炎,肠道感染,病毒性脑炎。小儿体温骤升至39℃以上,有的可达41.5℃,患儿烦躁不安,哭闹,甚至惊厥。一年四季均有发病。

2临床观察

2.1详细询问病史,协助明确惊厥原因,发作之前有发热,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患儿发作时体温升高,口吐白沫,面色灰白,呼吸频率改变。

2.2神志的观察,有助于对病情严重程度的估计。注意其意识障碍的程度深浅及持续时间长短。只有暂时性轻度意识障碍者,一般病情较轻,而反复惊厥且有深度昏迷者是病情严重的表现。

2.3观察并详细记录惊厥的首次发作年龄,对鉴别诊断,明确病因有一定意义。

3急救护理

3.1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纽扣,以利呕吐物溢出,用纱布包裹压舌板,置于上下臼齿间防止舌咬伤。

3.2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3氧气吸入,对惊厥频繁发作,特别是全身性发作,呼吸暂停或喉痉挛者,机体缺氧明显,其结果是脑细胞缺氧,出现脑水肿,因此,提高血氧浓度是主要急救措施之一。

3.4针刺人中、合谷等穴给予强刺激,高热配合曲池、十宣等穴,针刺2―3分钟,不能止惊,应迅速用止惊药物。

3.5止惊药物的应用。一般选用作用快,毒性小,对呼吸和循环功能影响较小的抗惊厥药物,剂量要大于安眠量,且可联合应用,联合用药时应减少剂量。

3.6脱水疗法。持续频繁的惊厥往往并发脑水肿,应适当应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也是治疗某些惊厥的有效措施。

4高热的护理

持续高热可致惊厥,加重脑细胞缺氧坏死,因此降温至关重要。物理降温包括:

4.1松解婴儿包被,让其自然降温,3-5分钟/次。

4.2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的大血管处放置冰袋。

4.3用温水或25-35%的酒精全身擦浴,擦浴时头部置冰袋,足底置热水袋,以离心方向拍拭进行。新生儿忌用酒精擦浴,以防酒精中毒。物理降温前后半小时各测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当体温降至38.5时停止擦浴。

4.4中药灌肠:患儿在惊厥或肌张力增高时以上方法不用,以免诱发再次惊厥。

4.5药物降温包括2%安乃近1-2滴/次,滴鼻。中药安宫牛黄丸每日二次,有一定的镇静与降温作用。新针疗法,强刺激针双侧合谷,曲池,大椎。高热常合并脱水及感染性休克,退热药物应用不合理可使休克进一步加重,导致重要脏器的衰竭,甚至死亡。新生儿、婴幼儿高热辅以氟美松0.25mg/kg/次,im前卤饱满或退热后精神状态较差及有呕吐症状者,给予20%甘露醇2.5ml/kg/次,iv。肌张力较高或有抽搐者,可给予安定0.25 mg/kg/次,im,同时为避免因脑缺氧致脑损伤,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流量为1-2L/min,以迅速改善组织缺氧状况并建立静脉通道,以保证给药及补充液体。

5基础护理

5.1室内宜通风,凉爽,室温保持在18°C左右,定时通风,但不宜直接吹风。

5.2皮肤护理发热及退热过程中发汗较多,刺激患儿皮肤,易致皮疹及合并皮肤感染,应用温水清拭,及时更换汗湿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婴幼儿应及时更换尿布,用温水清洗臀部,以防发生尿布湿疹。同时注意有无皮疹出现。

5.3口腔护理每日用0.9%的生理盐水清洁口腔2次,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口腔粘膜,以保持口腔卫生,增进食欲,同时鼓励患儿多饮温开水,进食富含营养的食物。

6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