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6 10:52: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育与艺术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代,学校就注意教育过程中美学思想的灌输,他们除了直接设立缪斯教育(即音乐、戏剧等艺术教育)外,还通过其它教育环节和教育本身的行为规范、讲授、课堂氛围、人际关系等,来使儿童养成自制和摒除一切过失的习惯,从而喜爱和谐与美的节奏,习惯于温顺与亲和等等,同时通过优美的教育过程,让学生接受教育者要传输的各种知识、德操、技能等。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维多利诺不仅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还注意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其它因素来影响儿童,他所创办的“快乐之家”学校位于优美的环境之中,在校内墙上描绘了壁画,周围栽上了各种花卉,让儿童在一种审美的境界中完成学业。
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许多人文主义教育家对此问题愈加重视。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非常强调以艺术化的教学来发展学生的审美感觉,以促进教育过程的审美化。他说:“教学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法国文学家、教育家卢梭认为除了以艺术来发展学生的视、听、触觉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一种内在感觉。他称为“共通的感觉”。他这种“共通的感觉”指的就是审美想象力。卢梭认为儿童如果没有审美想象力,他们面对日出的彩霞、灿烂的黄昏,就不能看出这些景物之间的关系,也就不能理解这些美。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通过艺术化的教育,可使每个人都获得充分和全面的发展。”斯宾塞则认为,没有审美价值,教育过程就失去了一半的美好意义。蒙台梭利则强调为学生提供一个美好的环境等。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一般说来,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所以要通过美,并在美之中为了美好的生活而进行教育”。他说:“我一千次的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美与活生生的实际,如同太阳与花儿一样有机联系在一起。”
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就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而六艺中的“乐”即专门的艺术教育或审美教育,包括音乐、舞蹈、诗歌、绘画等,乐是用来“修内”陶冶情感的,是用来增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孔子通过本身的审美体验和教育艺术实践,认为艺术不仅可使个体感到快乐,获得精神享乐,而且更能使人顺利地学到知识,获得教益,提高内在修养。因此,虽然礼教是当时的主要教育内容,但他不是以枯燥无味的说教和强制性的训练来达到目的,而是借助于诗歌的激发和音乐的熏陶,借助于美的形式和感染力来实现。为此,孔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教育理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宋代朱熹强调“乐教”的重要性,注意以歌舞、吟诗、讲故事之类使儿童“乐学”。明代的王守仁也曾主张围绕伦常道德给学生讲历史故事,故事书则要配有图画,诗歌要有韵律才易于记诵。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西方教育家们,还是东方的教育家们都非常注重施教于乐,在教育过程中融进审美意味,既能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又可促进儿童智能等方面的发展和伦理道德的塑造。
艺术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之重要已逐渐被人们所认同,本世纪五十年代,世界各国对艺术教育空前重视。在日本,近年来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并称三大科学。许多综合大学都开设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在美国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大学达上千所。我国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艺术教育必将越来越能被社会和人们所重视。
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生艺术教育的开端。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即受先天遗传的影响,同时又是在后天的实践和经验中建构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动力结构,而在这个动力结构中,教师是一个重要链条,因此教师本人的艺术素质直接影响到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而我们的艺术教育更多地停留在表面化和形式化,而且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艺术教育中过多追求技巧的传授而没有把潜在的艺术素质纳入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忽视了隐性的审美熏陶对儿童的影响。一个教师内在审美要素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它既包括教师的一般知识素养、教学技巧、能力,也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风貌、情感、意志等。要真正把艺术教育落到实处,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使幼儿的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幼儿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应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以能胜任培养儿童艺术素质的重任。首先,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其次,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理论修养。再次,提高幼儿教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目前,我国正处在知识不断更新,科技不断进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要想在这一时代中实现把我国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关键在于人才,为此,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政策,想以此来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素质教育的提出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但由于中小学的升学压力大,导致了应试教育仍然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学生升入大学后,素质教育才真正以主题要求、学生自觉的形式表现出来。发展素质教育,就意味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特长和不断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素质教育为艺术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可以得到更好的开展,加强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和更好地实施艺术教育是搞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1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涵
1.1 艺术教育的内涵
艺术教育的根本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从狭义上说,审美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艺术欣赏、艺术知识以及艺术创作的教育;而从广义上讲,审美教育还是一种注重培养人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对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总之,审美教育能够增长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对美的鉴赏力,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人变得聪明、热情、高尚。这种人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现实,能够在不断追求美的过程中将自己培养成具有崇高理想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可以说,审美教育是人类进步的需要,对培养全面型的发展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2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身心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艺术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身心素质就是使学生具有充沛的体力及强健的体魄,使其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迎难而上,乐观豁达。文化素质就是使学生拥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人文修养,使学生的知识能够结构化合理化,能够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思想道德素质的宗旨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艺术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及适应能力等。
2高校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2.1 高校艺术教育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艺术教育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学家对完全沉浸于音乐的人的研究发现,音乐对人的生理、心理、思想感情等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优美平稳的音乐能使人心情平静而愉快,能够起到调节人的中枢神经的良好作用;欢快的音乐能够使人心情舒畅,能够促进人体胃液的分泌,从而起到帮助消化和增进食欲的目的。
2.2 高校艺术教育与科学文化素质的关系
(1)艺术教育有利于全面开发大脑的潜能
人的大脑具有左右两个半球,右脑被称为“形象脑”,具有非逻辑机能;左脑被称为“语言脑”,具有逻辑机能。传统的教育注重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因此就存在重智育、轻美育的弊端,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许多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如果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教育,那么就会使学生的多方面潜能得到开发,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对全面开发大脑的潜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记忆力。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学生都是死记硬背,这样的做法从表面上看是学生记住了许多,但实际上这种记忆存在时间短,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将其忘掉。而如果重视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比如在高校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影片、音乐等形式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内容,就容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记住的知识会长时间不会忘记,所以我们说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记忆力,从而最终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2.3 高校艺术教育与道德素质的关系
艺术教育能够使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无形中得到提升。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将音乐看成是教化的工具,他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净化学生的灵魂,优美动听的音乐对学生的精神起到了潜移默化促进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欲望。另外,高校教师如果经常给学生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感人电影,学生也会被影片中的人物事迹所感动,从而自觉地想这些人物学习,这样学生就不自觉地受到了教育,提升了自己的道德素质。
2.4 高校艺术教育与审美素质的关系
社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群体,在这一群体中,正义与邪恶、美与丑、高尚与庸俗是并存的,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一定要通过艺术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审美素质高的人高尚、优雅,而审美素质低的人庸俗、低级。一个画家与一个从来都不作画的人相比更能感受到线条及色彩的审美韵味;一个音乐家与一个完全不懂得音乐的人相比更能感受到和弦及音响的巨大魅力。
2.5 高校艺术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关系
艺术教育是人文学科的组成部分,人文学科又比较集中地提炼和概括了社会中存在的人文因素,这些人文因素是人文教育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艺术在人文学科中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情感的,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和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使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和完美。人文教育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主动、更自觉、更高雅,使其逐渐成为具有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未来的社会充满了更多的竞争和挑战,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以后的高校教育将会更加注重艺术教育,更加注重对知识创新、人格健全人才的培养。高校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2.6 高校艺术教育与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关系
我国高校艺术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研究证明,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具有开发人的潜能和启迪人的创造力的作用,所以在进行艺术教育的改革中要将新的思想和方法等引入到音乐教育中,比如要将教师对学生的被动灌输改为学生主动的探索,将学生的被动接受改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等。
综上所述,高校艺术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这项工程需要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人都真心地接受艺术教育,才能使学生的知识、思想、审美等各方面的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才能使其成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恩寰.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的耦合之处在于对人的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的关注。全人即完整的个人,强调个人智力、尊严、人格的完善和充分的自我发展。全人教育是指充分发展个人潜能以培养完整个体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全人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针对现代教育中“非人化”回应的一种教育思潮。其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倡导培养完整的人,使人在包括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隆•米勒认为“全人”包括六个素质,即智能、情感、身体、社会、审美、精神。全人教育就是以这六项素质的整体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导向,培养具备完整知识、完善人格及拥有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人。全人教育可以缓解现代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价值观错位、生命迷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全人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要求学识与人格的平衡、个人与群体的平衡、身心与灵魂的平衡。作为“全人”,完整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通识教育通过跨学科的互动和知识的整合,使学生的知识广度获得拓展,而且通识教育用整体观来构建知识,能使学生获得整体发展的能力。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宽广的知识视野进而使学生人格完善。这与全人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正如1945年哈佛《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提出,通识教育应着眼于学生身体,道德和智力的和谐发展,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有全面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完整的人格的有教养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全人教育是教育的诉求,而通识教育是实现这一诉求的有效途径。作为完善的人,需有完整的知识构建,认为不同的学科只是不同的视角看待生活,学科彼此间有着广泛的联系。而通识教育主张以整体观看待知识,认为知识不是割裂的,而是系统的。强调人文、社会、自然的互动和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识教育则体现出全人教育的知识取向。
(二)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通过知识的内化进而转化为内在品质与外在能力与气质。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关心与思考。实质上,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综合提高。通识教育主张文理会通、古今会通、中外会通。知识的贯通学习及自主掌握是人文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奠定学生人文精神的手段。
二、职校公共艺术教育释义
职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指职业学校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展的一种素质教育。它以提高受职校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发展职校生的创新思维,陶冶职校生的情操,塑造美的心灵,最终以促使其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通过包含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在内的课程学习或实践活动实施。与专业艺术教育不同,作为职校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公共艺术教育不以传授专业技能知识为目的,从人文角度,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得到审美经验并内化为气质品质,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培养职校生审美情感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职校公共艺术教育
唯物论认为,世界万物在一定条件下构建起联系。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虽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概念,但两者在内涵上却有着渊源。厘清两者的关系,可以为通识教育开拓研究领域,同时可以使艺术教育拓宽研究视野。
(一)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思辨关系
公共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两者的契合之处是以通识教育的观念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的前提。艺术教育以艺术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艺术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来实现人的完整、自由、和谐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旨在通过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审美能力,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发展思维。这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有着某种相通之处。
1.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一样追求人的自由发展
从历史上看,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主张人的自由发展,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那时的“自由教育”中包含艺术教育。可见,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同源。从艺术教育本质上看,艺术教育亦是使人获得更多的自由。文克尔曼认为“艺术之所以优越的原因是有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追求人的精神上、心灵上的自由。这与通识教育一脉相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形成的《艺术教育发展路线图》指出:“艺术教育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参与文化和艺术生活的机会。”艺术作品中多数不充斥功利性,容易以最纯真、质朴、原始的情感打动人心。通过艺术教育,在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感受无功利性的喜怒哀乐,在情感领域中获得无限的自由。
2.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一样诉求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的是感情和理性相统一,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格,即完善人格的形成。完善人格的形成包括智能的发展、道德完善和品格的提升。追求完善人格的形成是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完善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美的熏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艺术所表现的美具有和谐有序的特点,其平衡性使人身心得到满足而愉悦,进而使情感纯洁、情操陶冶、心灵净化。艺术教育能够通过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品质。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其高尚情操,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进而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使其心灵净化、情感升华。对于艺术教育能够使人身心合一的作用,古今中外有着共识。《论语•宪问》中孔子回答子路怎样成为完人时说:“若臧仲武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可见,孔子认为“诗、礼、乐”是培养完人的途径,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由诗开始,以礼为依据,最后由乐完成。《美国教育国家标准》指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由此可见,艺术教育的实施为通识教育的目标达成提供了可能性与实施路径。艺术教育能够促进智能发展。智能是个体认知方面各种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其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能的核心,创造力是智能的最高表现。近代心理学家在对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和诺贝尔获奖者的大量研究后得出结论,天才的重大特征不是智商而是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艺术可以增强人的想象力,同时也能改善认知思维品质,培养创造力。其原理是艺术本身是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在内多向思维的活动。通过艺术创作、欣赏等环节,调动多种思维运用,起到培养、锻炼智能的目的。生理学认为负责艺术形象思维的右半脑的启动可以抑制负责科学的左半脑抽象思维的兴奋,以至左右半脑平衡,人们可以在工作、学习之余得到暂时的放松,从而劳逸结合,达到事倍功半。科学史上很多杰出科学家都是这种平衡协调发展的典范,以至于国外很多综合性高等学府均把艺术课程列为必修课。可见,艺术教育的启智作用是真实存在的。艺术教育能够促进道德完善。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审美形象唤起审美主体的情感来理解和体验审美客体。此时,美便是一种理想中的载体与道德境界紧密相连。对美的追求过程,实质上是在认识与道德、现实与理想之间作出了批判的选择。正如柏拉图说:“受过这种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一旦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荀子在《荀子•儒教》中说:“诗言是其志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可见,艺术在思想志向上、道德规范中均发挥作用。
3.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一样彰显强烈的人文情怀
“人文”见于《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辞海》对“人文”的界定为:“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综上,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通过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传承人类文明。而艺术教育认知功能不仅同通过艺术作品来认识世界和历史,而且可以认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代人的生活。雅思贝尔认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层次是由这一民族的陶冶方式所决定的,究竟有多少人受到陶冶,人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敬畏心来对待陶冶的本质,这些都可作为衡量一个民族精神层次的标准。”艺术是人类创造的最为辉煌灿烂的精神财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悠久的民族历史、、生产方式;蕴藏着人类最具代表性的伦理哲学;承载着人类最美好和最理想的情感和趣味;折射着真、善、美的价值观;散发着浓郁而强烈的人文情怀。
(二)通识教育理念下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
1.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诉诸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必修课成为职业学校的课程的目的是解决职校“半人”教育现状。所以,职校生公共艺术教育有着比其他学校性质的公共艺术教育更为强烈的紧迫感和必要性。这就要求职校公共艺术教育要确立以学生整体人格的培育,素质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强调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理念。通过艺术欣赏教学,使学生获得理解、想象、情感的艺术体验,实现受教育者与艺术作品的共鸣,从而将艺术作品中美好而高尚的情感内化为人的心灵,外化为人的行为,真正使艺术教育成为培养学生自由发展、完善人格的教育。
2.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向应从人文角度诉诸实践教学
从人文的角度实施公共艺术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强调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淡化艺术理论和技能培养。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就在于实施对象是非专业的职校生,切不能把艺术课上成纯艺术理论的讲授或是艺术技能的传授,而是以人文的角度切入教学,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用人文的眼光和价值观去审美,从而看待所有的事物,达成豁达、包容的人文情怀,进而提升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
艺术教育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应试教育晚于艺术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具有艺术实践的性质,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则是记忆背诵知识,将知识变成得分点的考试得分教育。《礼记·学记》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可见应试教育是不合周礼的。中国古代教育由《周礼》六艺到《史记》孔子六艺,有一个从艺术技艺综合素质教育到全国统一的科举应试教育的演变过程。
一、中国应试教育的历史形成
(一)《周礼》六艺与《史记》孔子六艺的异同
《周礼》六艺是周代培养国家士子人才的六门课程。在古代士、农、工、商四民之中,士为四民之首。《周礼·地官司徒·保氏》曰:“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知识与技能是古代士子,即预备官吏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本领。学习礼、乐以培养政治礼仪与伦理等级制度观念。练习射箭、御马可以培养强健的体魄与军事体育才能。学习《尚书》与《周易》可以了解上古历史知识,培养研究推算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训练从政办事能力与辅助君主治国的政治智慧。以“礼、乐”为德,以“射、御”为武,以“书、数”为文,六艺教育可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周代素质教育,培养出的士子具有辅助君王的文武全才。
《史记》记载的孔子六艺与《周礼》六艺有很大的不同。据《史记·滑稽列传》载:“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记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孔子所说的六艺阐释了六艺的功用归于一个目的,即维护封建社会秩序。以《周礼》节制人的欲望,以《乐记》阐发中和的心境,以《尚书》记载上古的历史,以《诗经》抒发胸中的情意,以《易经》推算事物发展的规律,以《春秋》之事明了人间的道德与正义。《史记》“孔子六艺”删除了《周礼》六艺中的“射、御”二艺,增加了《诗经》与《春秋》,加强了历史与诗歌的教育,将诗歌从礼仪、音乐中独立分离出来。删除了技艺性很强的“射、御”二术,这对中国的军事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不利,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埋下了祸根。
在诸子百家中,兵家、墨家长于骑马射箭的攻防战术,儒家讲“郁郁乎文哉”。讲“可以言诗”,讲诗歌的比兴与“兴、观、群、怨”。所以说《史记》“孔子六艺”与《周礼》六艺有很大的不同。《周礼》六艺是古代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孔子六艺则重的是文史教育,难以培养出军事体育与自然科学技术人才。对于这一点孔子自己也很清楚,他自知种菜不如老农。这种纯粹的文史偏科教育,是现代中国教育文理分科的开始,长期阻碍了中国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二)封建科举考试不能产生现代自然科学
中国封建科举考试制度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观。八股制艺是古代应试教育的极端发展形式。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个部分组成,形成高度程式化的作文程式,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以便于评分。标准答案是科举考试制度禁锢文人思想的一大法宝,形成了中国文人特定的僵化的思维模式。这种僵化思维模式也影响到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中国艺术中的京剧、文人画、章回小说都是脸谱化、程式化很强的艺术,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化、模式化、统一化的八股文章便于制表,便于量化,便于管理,深受历代统治者的青睐,形成了一边倒、一刀切的简单粗暴的量才方法,扼杀各种不符合考试制度的人才。隋唐以来,朝廷以科举选拔官吏,科举有文武两科开科取士。顾炎武《日知录·科目》说:
唐制取士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昭曰制举。见于史著凡五十余科,故谓之科目。
遗憾的是,五十余科的科举考试其实质都是经史人文社会科学科目,缺少自然科学研究科目。中国自从古代四大发明以后,就难以再有新的影响世界的发明。历史无情地证明中国式考试制度没有产生现代科学,现代意义的自然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非常令人遗憾的是,古代考试制度对现代中国教育制度具有深远的影响,现代应试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与封建科举时代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每年各省、市、县为高考实行交通管制,选出高考文、理科状元,有的地方还举行拜孔庙,穿状元袍,游文庙,地方媒体加以报道,学校贴出喜报,在浓烈的高考氛围中,人们忘记了教育的本质目标与义务,恍若回到了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时代。
(三)应试教育背离现代教育科学
中等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他们也是“大国工匠”的后备力量,对中职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先生提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而在当下中职院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的学校对于学生的美育培养定位出现偏差,片面地把美育当做某种艺术项目或技能而进行的艺术教育,偏重于技能方面的训练,忽视了人才的个性化、创新性和生态化环境意识的培养。 一、艺术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先生在一次谈话中,曾赞扬刘海粟先生的画虽有塞尚和梵高的味道,但又完完全全是自己的东西,能够突出自己的个性,是中国人的本色,拥有中国画的韵味。当即赠送一本《塞尚选集》并谆谆叮嘱其不要失去自己独有的面目,要拥有自己的个性。此例主要是从绘画角度论述,但对音律、戏曲、设计等艺术门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教育工作者学习。
中职院校的教育对象是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他们处于思维相对灵活的阶段,接受知识的速度和实践操作能力较快。相对来说,受自身发展或外部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接纳知识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得当。
美育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循循善诱地启发,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要被他人所左右、不要被他人同化自己的思想,要吸收他们的优秀成果和经验,发展自己的特性。就艺术教育而言,艺术家把艺术个性看做自己的生命,而教育者更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要过于约束学生的思想,而是要帮助他们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完成任务。在当今的艺术教育中,大多学校均采用技术与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照常理论述,这种方式是有利于个性的发展的,但一方面,由于受社会商业化“重技轻艺”理念的冲击、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影响等,使学生接受教育具有目的性与功利化,只重视将来工作的需要,片面倾向技术上的优势。而有些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懂得反问和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没有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
另一方面,在老师的教学中,把艺术教育的职责当做单纯的培养艺术尖子或天才,片面地强调技能与技法的训练,在中职学校更多的是机械化的从事艺术教育。如对计算机软件的运用训练,只是单纯的训练工具的使用,没有对设计的作品进行分析与欣赏,更很少有学生能进行自主创作的空间。
这样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发展,没有对个体才能和潜能进行挖掘,把学生培养成为了“工具”,而不是塑造热爱艺术、懂得欣赏美的人。在这种形式下,容易导致学生绘画千人一面的状况,没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个性,不利于学生自身艺术造诣的发展,这是艺术教育现实存在的问题。
兴趣是进行某项活动时的一种心理倾向,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创作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并调动其积极性。兴趣也能够带动人体的多重感官体验,促使活动者能够克服现实状况的阻碍,最终取得活动的成功而获取精神上的满足,享受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学生如果在接受艺术教育时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使课程更流畅顺利地进行,也能使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中职的艺术教育目标不是为了培养造诣深厚的艺术家,而是为了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和体验美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陶冶性情、领悟人生真谛。教师在进行艺术教育活动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不同角度体验美的内涵与美育精神。 二、艺术教育贵在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个性是艺术家的生命,失去个性就等于扼杀艺术家的生命,拥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其作品必定具有独特的??性。在艺术教育上同样也要具有创造性。
如在美术或设计教学上,不要鼓励学生一成不变地临摹范本,真正美的作品不是“丝毫不变”的,而是要有自己的想法与创意。艺术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大自然,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自然中寻找美育的素材和灵感,并言传身教地陪同与指导。每个学生因性格和成长环境的不同,关注的事物也不一样,教师要引导他们发现生活的乐趣和自然的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从而发挥美育的功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在当今中职院校的艺术教育中,教师不要机械地把知识传达给学生,而是要把知识性、趣味性和创新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寓教于乐”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接受知识、开拓智慧。
艺术教学本身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初期学习阶段,初学者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模仿学习,教师的良好示范是学生的学习榜样。但若是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达到“真美”的境界,必定要在学习和借鉴前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发挥自身能动性,经过不懈的训练和努力,创造出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最后结合自身经历和领悟提出自身独到的见解。
中职的美育课程应包含一种新的思想理念,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科学分析和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从课后效果与反馈中归纳反思,寻求新的方式从事艺术教学活动。这对中职的艺术教育者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更是一种机遇,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实际需求热情投入,积极尝试和探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活力和参与感的最优教学方法。
当然,新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中职艺术教育工作者进行循序渐进的摸索。美育教学策略的逐渐合理、教学内容的拓展、?W习兴趣的增长等方面,都是师生之间相互配合、长期努力的结果。 三、艺术教育要有浓厚的生态化环境意识
生态化环境意识贯穿在先生美育思想与实践的方方面面,他要求人们善待他人、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美的欣赏不同于衣服和食物,别人吃过或穿过的大家都不可再吃或再穿。人们对自然抱有的态度是观赏而不是占有,生活的环境和自然景观可以使欲望得到化解和节制。大自然与人类一样也有生命,人与自然是一种平等相处的关系,美育的教育也要关注人存在的状态。
在工业化进程加快的社会,先生非常注重对城市和园林等公共场所建设的规划、环境的保护和文物古迹的保存等,身体力行地进行环境美化,防止缺少规划的建设破坏原有的特色,致力于建设适宜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生活环境。
美育方面的生态化意识主要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用艺术创造的特色精神去体现人生。教育者要重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把艺术教育作为近现代美育的骨干。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但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媒介,必然体现着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是培养完整、和谐和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身心方面平衡发展,达到适合人类本性的生存方式。
二、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提高趣味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趣味性的语言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时,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叙述事实材料,以妙趣横生的语言激发学生,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讲得浅显,枯燥变成风趣,把学生深深吸引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应用写作课程相对于大学语文课而言,内容单调枯燥,更需要语文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疑激趣,精心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笑话、成语、格言、歇后语、谚语等丰富素材进行教学,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产生学习动力。
三、运用比兴,进行类比,生动引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语言激发学生产生求知欲,自己得出结论、掌握方法、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比兴、类比性的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比就是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为人所知,便于联想和想象。兴,又称“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易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在教学语言中,运用比兴的手法,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作用。教师在传授教学难点和生僻概念时,恰当地运用类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化深奥为通俗,化抽象为形象。鲁迅先生讲课时就多次运用类比式的教学语言,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当讲到“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时,很多学生感到深奥难懂,鲁迅先生就用农民讨媳妇的事例进行形象类比,指出农民的娶妻标准不是“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是“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通过这样的类比解释了美具有阶级性,学生的疑问就迎刃而解。可见,类比的教学语言具有很强的生动性,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开拓思路,用熟悉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陌生的疑难问题。
四、语言生活化,交流家常式,善于鼓励,课堂氛围和谐愉悦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语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心理生理状态,可使学生听课效果达到良好状态。教师与高职阶段的学生交流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把学生当成有独立思想的成年人对待,使用学生化、生活化的语言教学,采用拉家常、朋友谈心的方式,让课堂充满平等民主、自然和谐的氛围,更容易激起学生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俗话说:“一语良言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学生的自尊心很强,挖苦的话语让学生丧失自信,加重自卑,缺乏上进的动力导致落后。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学语言要多鼓励少打击,多尊重少威胁,促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增强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美术课程具有强烈的艺术熏陶功能,集中体现了中专生的人格特点,对培养中专生综合艺术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高校的美术教育课程本体出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人文素质;通过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激发其艺术审美情趣;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资源,促进中专生综合素质发展。
一、对中职艺术生的美术教育提高艺术人文素质的主要层面
美术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们展开美术教育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美术课所具有的这一特点。现代社会需要富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科间相关内容的整合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顺应时展,同时也是中职学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之一。因此,促进学科相关内容间的整合是加强教育资源的有效方式,是促进中专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必经之路。
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从社会角度而言,强调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尊重中专生个性发展,体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从个人角度而言,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首先,挖掘美术课程中文化内涵、感知人文情怀。我国美术教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相当丰富,在对美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美术知识,还要更多的关注美术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历史传承,关注美的艺术熏陶,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熏陶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以美术教育为载体,立足于现实生活,加强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素质的培养。美术教育教学是表现和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最佳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了解各种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其风格特点。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参加各种社会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尊重科学、尊重人格,最大限度地拓展其艺术视野。
二、通过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激发其艺术审美情趣
在中职学校美术课堂中,我们应该结合中专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和文化程度,充分运用生动直观的教材与带有阶段性、连续性特点的艺术作品,深入挖掘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重视研究美术作品及其文化渊源,提升个人艺术素养,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美的艺术熏陶作用,避免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泛泛的说教,而是把教程中那些最富有魅力,最具有艺术熏陶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我国及国外美术各学派的风格及流派发展变化,知晓艺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以便为美术实践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步入画廊、观看画展;拜访名家汲取其作画心得、虚心请教;提高鉴赏能力;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再次,锻炼学生发挥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其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创作。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美术教育活动往往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引导学生带有情趣地去发现身边美的人、美的事物,把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美感联系起来,将自己对学校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的感受、体悟与艺术家对它们的直观性表达联系起来,并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个人体验和理解。
三、结束语
总之,高校美术教师必须注重中专生美术学习中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注重美术教育对学生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作用,这是培养顺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现代美术教育教学的宗旨。立足于广泛的社会背景、领略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以美术教育为桥梁,通过引导学生 对一些美术本体知识和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逐步建立以美术学科为主体并联合其他学科相关内容的教学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景中多角度探究、挖掘学科知识,以达到促进各学科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认识美术学科的特征、美术表现的相异性以及美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外在趋势,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开拓学生眼界受经济全球化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艺术气息越来越浓厚。艺术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中学美术课堂当中,学生了解当代艺术的过程就是对艺术作品的赏析过程,通过此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融入当代艺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赏析心态。同时,学生在对当代艺术品进行赏析时,还可以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可以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
(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在中学美术课堂中,观察是学生首先需要学习的东西,当学生认真、仔细地完成观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完成鉴赏后,教师应将学生的想法进行综合,然后进行具体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也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避免学生出现思维僵化现象,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
(三)帮助学生形成时代精神将当代艺术与实际教学联系在一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展现时代内容,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利用批判性眼光看待世界的习惯。
三、当代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简析
(一)融合原则将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融合在一起,是现代美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保证融合工作的稳定,在进行此项工作时教师需要遵守以下几点原则:1.社会适应性原则教育与社会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教育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发展,并且社会的发展对教育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教育发展方向需与社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但是通常情况下,艺术领域的创新意味着“背叛”,与传统艺术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将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融合在一起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避免表达内容呈现出西方化倾向。当代艺术“西方化”现象明显,我国某些艺术家在进行研究时缺少文化反思能力,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为了保证经济效益不受影响,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会下意识地迎合西方人的思想,以致对我国传统文化宣传造成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融合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工作尺度。第二,注意艺术表现形式。在当今社会有一部分“艺术家”哗众取宠,一味地追求语言的新颖,反而忽略了艺术作品的内涵。教育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向学生宣扬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4]。2.可接受原则中学美术教师将当代艺术与教材融合在一起,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因此在进行融合时,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在进行融合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如果融合程度过深,那么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会增加理解难度,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打击,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质量。3.直观形象原则中学美术教师在将教材与当代艺术相结合时,一定要遵守“直观形象”原则,即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构建相应教学情境。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合理使用教学资源,比如多媒体演示、实践演示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工作当中。
人文素质是由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构成,包括人的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伦理学等,是人们对人类文化的掌握和了解。而现代学术界把人文精神定义为依靠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等社会学科,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内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批判和超越精神及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和思考。人文精神是以对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现实关切相结合为原则,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以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规范。当一个人掌握了一定的人文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精神时,他必然会通过语言、行为等表现出来,这种外显的素质就是一种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素质就是要加强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人。而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校艺术生的培养而言,又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首先是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高校艺术生培养也面临新的挑战,加强高校艺术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助于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我国是灿烂的文明古国,拥有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加强对高校艺术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继承和创新民族艺术的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也是高校艺术生加强专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要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依赖于创作者高超的专业技能技法,也要求创作者具有高素质的自身修养,只有“器”“道”相统一,才能有效提高艺术创作及其作品的内涵和艺术品位。(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既是高校艺术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高校艺术生自身道德修养、文化修养的提高,也是其综合素质的具体表现之一。
二、高校艺术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其原因剖析
目前,高校艺术生人文素质缺失情况比较普遍,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1)受市场经济影响,政治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社会适应能力差,不适于社会发展要求。对人生意义思考不够,对生命缺乏敬畏之情。(2)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功利心较强;价值取向偏离正常轨道,理想信念模糊,人文意识及精神淡薄;缺乏上进心,惰性较强。(3)文化素质偏低,不重视文化理论,人文知识欠缺;偏向注重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进而导致艺术视野狭窄,艺术创作难以创新、深入;自主学习能力差,审美情趣低俗,哲学思维缺失;(4)道德水平滑坡严重,日常行为举止失当;法律意识淡薄,诚信规则意识差,个人修养有待提高。高校艺术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受我国教育体制制约,高校艺术生的招生政策有所偏差。高校艺术生的高考录取分数普遍偏低,自身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人文素质起点较低。(2)受社会转型时期的影响,高校艺术教育的办学目的及培养目标出现偏差。功利主义严重,片面追求市场效益及短期就业效果。(3)高校艺术教育模式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程,且艺术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也有待提高。
三、历史教育对于高校艺术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高职高专院校应以职业素质为核心构建艺术课程体系,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设计艺术课程结构,围绕专业建设和社会需求整合课程内容,确保学生具备必需的艺术文化基础知识与素养。可以设置公共艺术必修程、公共艺术选修课、专业艺术课、专业能力拓展艺术课程、专业任选艺术课程及艺术实践课程。
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发展的需要,我校设置的公共艺术必修课有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13门,分别是绘画与制作、生活装饰品设计与制作、书法基础知识、音乐欣赏、教学美术设计、唱歌的基本知识与演唱技巧、通俗歌曲演唱、跟我学戏曲、西洋管乐器、流行音乐发展概况、DIY手工制作、民歌与地域文化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满足了全校各专业学生艺术素养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其中声乐课程2010年被评为省精品课程。
2积极开展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获取知识、学会方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提升审美情趣。
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实施任务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学习情境,引导学习积极性。“唱歌的基本知识与演唱技巧”一课,教师采用了示范演唱法、讨论交流法、教学现场学生竞赛法,效果非常好。“民歌与地域文化”课,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理论讲授法、模唱法、层次教学法、模块教学法。“生活装饰品设计与制作”课,教师把自己的作品在课上展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要做好“三结合”,即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艺术性与思想性结合,科学性与教育性结合。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艺术教育水平,使教学内容更加容易让学生了解掌握。教师们开设的课程中,基本上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教师们在课堂上使用PPT、Flash、视频等方法,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能够深刻地了解课程内容。有10余门课程制作了课件,并且省级精品课程有专门网页,为广大学生开放。
3建立以核心教材为主导,多元教材并存的教材体系
教材使用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际特点,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尊重教师使用意愿,凸显多重教育的功能。以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教材为核心,向多元化教材倾斜,以注重教材的德育、审美、交际等诸多功能的相互融合,增强艺术教育课程的多功能性,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和甑别能力。学校有多名教师参与了复旦大学出版的学前教育艺术课程系列教材编写。
4构建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往往凭借一首歌、一幅画等单一的评价方式,过分注重学生单一成绩的评定,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现在的艺术课程评价都体现了多元化,注重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人员、评价手段的综合性,强调评价的日常化。教师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思想等方面的变化,清晰、详实地记录下来,加强双方的了解和沟通,形成客观公正有激励作用的评价。
课程考试采用笔试、口试、技能测试、撰写课程论文与调查报告等方式,笔试包括闭卷、开卷等形式。例如跟我学戏曲、生活装饰品设计与制作、唱歌的基本知识与演唱技巧、通俗歌曲演唱这几门公共选修课的考试,教师采取了考核比例的转变,由原来的4:6比例转变为6:4比例,注重平时形成性测试与考核,加上最后综合技能测试得到最后成绩。书法基础知识、音乐欣赏、教学美术设计、美术欣赏等考试,采用出勤、笔试(20%)+口试(20%)+技能测试(60%)=最后成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
1组建大学生艺术团,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我校于2007年组建了大学生艺术团,现有专业指导教师5人,艺术团成员近百人,有民族舞蹈、街舞、声乐表演、器乐、综艺活动5个活动组,开展了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逐步建立起有师专特色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使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从课堂教学逐步延伸到课外,扩大了艺术教育的受众范围,形式灵活,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
大学生艺术团定期举办各类文艺演出活动,艺术形式涵盖声乐、合唱、舞蹈、情景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艺术团的团员来自于全校6个系,艺术团的训练和演出为各系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文艺骨干,对提高全校学生的艺术认知能力、欣赏能力和参与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大学生不出校园,便能够欣赏到各种艺术形式的演出,艺术团平均每年演出10场,提供给广大同学了解艺术、学习艺术的机会,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舞台。
艺术团组织严密、管理规范、训练得法,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镇和旗帜,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艺术团以“反映校园生活,体现时代精神”为己任,活跃在校内外的文艺舞台上,用艺术诠释着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精神和气韵。
2服务社会,开展校外实践活动
为扩大艺术团的社会影响,展现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近年来,我校学生多次参与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博览会、关东文化节、齐齐哈尔市青年文化节、纪念90周年演出等社会大型演出活动。
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省市级的各种比赛,如市健美大赛、绿博会形象大使选拔赛、全市大专辩论赛、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选拔赛、异彩中国黑龙江选拨赛等多项比赛活动。几年来学生在各项大赛中表现突出,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树立了我校的形象。近几年有52名学生在国家、省、市比赛中获奖。2010年,2008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李奇缘被选拔为上海世博会齐齐哈尔形象大使。
学校还组织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把精心编排的节目送到城市社区和乡村。在军校共建活动中,深入到部队官兵当中,为部队带去精彩的文艺演出,受到干部战士热列欢迎。艺术团还经常到兄弟院校演出,加强了我校与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
我国理工科高校由于历史的原因,其教育模式的“唯专业论”很普遍,艺术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校园文化生态单薄,教育理念中的“工具化”特征明显。可喜的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的繁荣,教育观念的更新,近十几年来,理工科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得到了普遍提高,而且一些理工科高校为了能进一步提高艺术素质教育的水平,还成立了艺术专业,让艺术专业教育带动和提升艺术素质教育,使艺术素质教育具有了更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在艺术教育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教育“功利性”的引诱。艺术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生源多、收费高,能迎合办学主体的功利性追求。如果是这种缘于经济利益驱动而掀起的艺术教育浪潮,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办学盲目、特色模糊、竞争力缺乏等弊病。虽然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大都为艺术素质教育的延伸产物,其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欲望相对较弱。但分析其客观现状,办学仍存在盲目趋近艺术专业院校办学模式的“硬伤”,如果再有硬件设施不配套、管理方式不兼容、师资队伍构成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出现,就会使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受挫。同时,也削弱了艺术素质教育。因此,分析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一般很难跳出专业艺术高校的办学“窠臼”,其办学目标不明确,学科建设相对传统,缺乏有实战意义的艺术实践。尤其在音乐、美术和表演类专业中十分突出,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大都与专业艺术院校雷同,唯恐不够“专业”,这种“拿来主义”的办学惰性是有悖于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的特殊性的。
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有其自身的优势。艺术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研习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尤其是理工科方面的知识,参加不同学科的学术活动,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中渗透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科技色彩。所以,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教育应发挥这一优势,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砥砺下,培养全面的素质,激发多方面的创造力,成为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并举、文理兼容、一专多能的“通才型”艺术人才。
艺术教育是一种倡导教育艺术化、注重个性发展的、培养创造力、反对标准整齐划一的教育。①艺术教育所强调的是百花竞秀,突出个性和特色的教育。而理工科高校的艺术学科就能“近水楼台”地与其他专业进行学科交融,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从而创立具有个性化色彩的“特色性艺术学科”。比如,与管理专业结合,培养艺术管理人才;与计算机专业结合,培养动漫设计、视觉传达、音乐制作人才;与土木专业结合,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与机械专业结合,培养工业设计人才;与经济、法律专业结合,培养艺术市场经纪人;与心理学专业结合,培养音乐治疗师等,或许就能成为一个新的特色艺术专业领域中的“领军者”。这便是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的发展方向。如果离开了这个优势办专业,与专业艺术高校比拼“纯艺术”专业,那就是“舍近求远”。为此,艺术专业必须更好地融入理工科大学的教育格局中,正所谓理工搭台,艺术唱戏。借理工科大学的优势,创艺术专业教育的特色。这样不仅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而且理工科高校的艺术学科借理工之势也具有了与一流专业艺术院校进行艺术交流和学术对话的资格和特色优势。
二、艺术专业教育不能等同于艺术素质教育
艺术素质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虽同属艺术教育范畴,但两者具有不同的教育侧重点。艺术素质教育不仅是一般性艺术知识、艺术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具有广泛性、开放性的艺术审美、艺术情感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普及教育,在培养对象和教学内容上强调的是“面”,是美育;而艺术专业教育是培养艺术的专门人才,侧重培养艺术专业技能,是关系到艺术专业学生的择业方向和生存技能的问题,强调的是“点”,属于智育。
有些理工科高校把艺术素质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混为一谈,甚至认为办了艺术专业就不必再花大力气进行艺术素质教育了。此种做法,笔者认为弊大于利。因为,艺术专业教育的工作重心是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化教育,是培养艺术家或职业艺术工作者。如果理工科高校只重视艺术专业教育,而忽视了艺术素质教育,那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使艺术的受益者仅仅是少数的艺术专业学生,而其他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只能在艺术的大门外徘徊、观望。如此一来,就背离了理工科高校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统一体,这是一种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的特色。
三、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良性互动
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应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应该相互渗透、彼此支撑,共同打造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特色。其一,艺术专业教育是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制高点”,是提升艺术素质教育水平的核心力量。艺术专业师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投身于学校的艺术素质教育活动中,使艺术素质教育能够获得稳定的艺术能量。
其二,艺术专业除了向全校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艺术素质课以外,还要组织各种艺术社团和艺术活动,将艺术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艺术专业教师与不同学科的学生一起探讨艺术规律,交流艺术心得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们的艺术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也提升了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艺术教学的能力。
其三,艺术专业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同时,广泛地活跃在学校的各种艺术社团中,并在其中担当艺术骨干,发挥指导和引领校园艺术活动的作用。这种氛围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自我整合、更高的效率以及客观的自我评价,并使刺激、检测和评估新的认知成为了核心。②因此,艺术专业学生在积极参与校园文艺活动的艺术实践中更直接地检验自己的艺术水平,查找不足,从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其四,艺术专业的各类艺术成果展示,如画展、艺术设计作品展览、音乐会等都能让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最直接地触摸到鲜活的艺术,学生们在观赏与聆听中激发想象、提升审美、陶冶情操……这便是艺术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一种直接延伸。
总之,在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良性互动中,不仅提升了艺术专业在理工科高校开办的专业价值,而且艺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与各类艺术活动也为艺术专业的师生提供了更广阔、更丰富的艺术实践平台,从而达到了共赢的效果。
四、建立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队的重要性
由于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不是以“纯艺术”为主,不能直接为学校提供纯艺术的作品或演出,同时,也为了能更好地发挥艺术专业的专业优势,吸引优秀的艺术专业师生真正融入到理工科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大局之中,学校就必须搭建一个纯艺术的高端平台,将全校的“艺术精英”汇聚到一起,在这个平台上所展示的是学校最精华的艺术作品和艺术节目。这个平台就是在高校中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艺术团队。它如同一个“艺术特区”,持续地释放出巨大的艺术能量,辐射到整个校园。艺术团的人员构成应以优秀的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特长生为骨干,并吸收有文艺专长的在校各类专业学生共同组成,聘请高水平的艺术专业教师担任艺术指导。艺术团应是服务于学校和广大师生,把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大学文化品位作为首要任务,不断传播高品位的文化艺术,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并代表学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交流和艺术赛事。它是学校的艺术形象使者和大学文化的传播者。艺术专业教师可以在这里指导优秀的艺术学生,共同研究更高境界的艺术奥秘;艺术专业学生可以将这里作为艺术实践的基地,为将来从事艺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艺术特长生有了释放艺术激情的舞台,全校师生有了心灵休憩的“艺术氧吧”。
五、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金字塔结构”
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教育的目的除了具有艺术专业本身的培养目标外,还要兼顾非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所以,理应被赋予更多的教育内涵和使命担当。笔者是一位在理工科高校任教多年的艺术专业教师,不仅担任艺术专业教学,而且长期从事学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尤其在大学生艺术团担任艺术指导10余年。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实践中,根据理工科高校的办学特点,归纳总结出一套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金字塔结构”模式:
“金字塔结构”共分为塔基、塔腰与塔顶三个等级。
塔基:艺术普及教育,是针对理工科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主要为艺术专业教育和艺术精英教育提供各类艺术实践的平台和各种艺术传播的途径。包含以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和综合艺术五大序列为主的艺术审美教育课程体系的课堂教学,供不同基础、不同兴趣和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开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讲座和艺术培训班;各类大学生艺术协会、沙龙、兴趣小组,以及广泛开展的艺术审美体验活动等。艺术普及教育是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基础,其特点就在于最大限度地为理工科专业学生普及艺术,满足不同艺术层次的学生对艺术的需求,让每位大学生都能体验到艺术的美和快乐,从而实现艺术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塔腰:艺术专业教育,是以艺术与科技相结合为特色的理工科特色艺术专业教育。艺术专业教育具有多重任务,除了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标志的艺术专业教育以外,还要担当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不仅为大学生艺术团(艺术精英教育)输送艺术尖子生,提供不同艺术类别的艺术指导,还要为艺术普及教育提供各类艺术选修课,举办各类艺术讲座和组织艺术培训班等。艺术专业教育处在“金字塔”的塔腰,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艺术精英教育的“人才库”,是艺术普及教育的“正规军”。
塔顶:艺术精英教育,是以“纯艺术”为特色的艺术实践教育。主要为艺术专业教育提供高端的专业艺术实践平台,为艺术普及教育提供高品质的艺术作品,即校级大学生艺术团。它集中了学校中最优秀的艺术教师和艺术学生。根据理工科高校的实际情况,大学生艺术团可下设合唱、舞蹈、器乐、戏剧、书画、工艺等艺术分团队,创作出学校最优秀的艺术作品,排演出学校最精彩的艺术节目,定期举办艺术作品展览、音乐会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示学校的大学文化以及丰厚的艺术教育成果,不断向“塔腰”“塔基”辐射出艺术的能量,是高雅艺术传播的主阵地。
通过塔基、塔腰与塔顶三个层面的彼此协作,相互影响,理工科高校必然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艺术教育模式,引领着理工科高校的校园文化步入更高的艺术境界。
结语
艺术与科学本来就是人类文明的两股伟大洪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持续发展的两个支点。艺术是以丰富的形象和情感来表达人类的美好心愿与精神追求;科学是以深邃的思想和探索的精神来研究宇宙的永恒秩序,以及人在其中的定位。艺术绝不是科学的附庸或补充,而是人类社会得以和谐发展和获得身心幸福的源泉。英国科学家赫胥黎曾经说过:如果这个世界只有科学而没有艺术,那么人性就已经丧失了!因此,大学绝不能将艺术当成是游离于人本的一种附加技艺,或等同于吹拉弹唱、艺文谐趣、雕虫小技之传授,而应作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一环,将艺术传播的真善美作为做人的根基,③把艺术教育的存在意义真正作为大学生全面成长的必要条件和构筑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相对薄弱的理工科大学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将艺术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理工科大学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让理工科大学插上艺术的翅膀,让理工科的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对科技人才与艺术人才的全面培养。笔者认为,在艺术与科学的相互激荡、融会贯通的过程中,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既能产生如达・芬奇一样的具有科学精神的艺术大师,也能产生如爱因斯坦一般的具有艺术修养的科学大师。到那时,“钱学森之问”便会迎刃而解了。
(注:本文为西南交通大学文化建设研究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注释:
①谢嘉幸,杨燕宜,孙海.德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