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育与艺术知识

教育与艺术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16 10:52:03

教育与艺术知识

教育与艺术知识例1

    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全球化、社会化、学科交叉和学科综合等特点,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成为了素质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医学生是各类医学人才的后备军,医学生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关系到整个社会医学人才的质量。

    知识结构是知识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方式,是知识有序化、组织化的标志。新型知识结构是指相对于原有知识结构有组织的概念和程序知识的扩展与更新。美国匹茨堡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格拉泽( Robert Glaser )在《认知科学与教育》一文中,描述了能力与认知的关系,论证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为是否接触新的知识以及接触多少所左右”“认知能力高超,与其说是由于记忆方法高明,不如说是由于知识根基深厚”,“获得特定内容的知识乃是获得日益复杂的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因素。”

    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的构建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由于受旧的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上还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为主干,同时辅以适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教育课以及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教育等课程,这种课程体系有人称之为“适用型”知识结构。目前,“适用型”知识结构仍然是医学生、临床医生和其他医务工作者知识结构的主要类型。这种知识结构的优点是:知识种类不算多,但其功能指向集中,专业知识在深度和层次分布上比较合适,也正是由于相关或相近学科知识严重缺乏,在其主体更加深入研究专业同题时,受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易暴露出知识面狭窄、思维灵活性差等缺陷,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至于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现代医学高度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渗入医学领域,导致了临床医学分支庞杂。由于生物医学模式比较重视高度分化和微观,因此,导致医学教育中各门课程独立性较强,相互之同的衔接,联系较差,使得教学内容过于零散,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高度。

    事实上,医学的性质决定了医生的知识结构。医学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而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学)两大门类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因为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具有两重性:生物学属性和社会学属性。因此,人的健康和疾病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有些疾病完全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与人的生理因素有关,也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仅仅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和对待病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社会学角度、心理学角度以及三者的结合上进行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转变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仅对学生进行医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应加强他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改变过去单一的专业教育观念,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转为二者结合的社会生物医学教育模式,根据医学专业特点,在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将这些知识与医学知识交叉综合,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自身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新型的医学人才。

    当前,当人们仍在不断追求医学科学进步时,又无奈地慨叹科学的医学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从学生学习解剖学等医学基础课开始,人的完整的形象便被肢解。习医者看到的只是人的器官、组织的标本。而他们未来所要面对的具有人格的人的概念被无情的解剖刀粉碎了。人们抱怨现代医生对人及人的情感漠不关心。殊不知,从进医学院校的第一天,他们就置身于一个非完整人的医学教育模式中。正是由于这个现实,迫使人们重新认识医学与艺术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关系。

    在医学院校,医学艺术教育往往能弥补专业教育和其他人文社科教育的不足,拓展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的建立及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艺术文化素质教育在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中的地位

    医学与艺术是医学人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一个涉及十分广泛的课题。医学教育包含着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人的教育;二是专业教育。在育人方面,全面的素质教育是完善人生的重要基础。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艺术是审美教育实施的骨干,如果没有各种艺术的具体实现,审美教育将会变得软弱无力。柏拉图认为,人们在艺术作品的熏染中,会“浸润心灵”,培养起对美的爱好,使心灵“美化”。席勒则认为美育可以恢复人性的和谐,使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成为“审美”的人,同时只有通过美育和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和谐、进步。因此,美的教育对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建立良好的医德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医学专业知识、技能传授方面,艺术以其形象化、技艺化特性,在医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Saunders将医学视为艺术,他认为:“医学艺术是构成作为应用科学的医学文化的整体组成部分。”Southgate也认为:“医学与艺术有共同的目的:完成自然不能达到的——实现理想——治疗创造。这需要用心去做。医生专心于病人,艺术家专心于自然——假如我们能专心察看、倾听、等待,立即或不久我们自身深处的一些东西就会有所反应。如同医学,艺术不是终结,而是探索。或许,这就是我们将医学看作艺术的原因。”

    医学院校艺术教育在整个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中处于较为特殊的位置,表现出与专业艺术教育和综合院校素质教育不同的特点。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在各类院校都是一致的,就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全面和谐发展。专业艺术院校,艺术文化素质属于专业素质范畴,因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以此弥补学生这两方面知识的不足,提高他们的艺术专业素质。综合院校学科门类众多,素质教育以基本的艺术文化知识教育为主,文科学生辅以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理工科学生辅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目的是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医学院校艺术教育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单一的医学生群体,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特点,一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适应未来医学对医学人才的素质要求;二是由于医学科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体,所以医学院校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渗透、交叉综合特征;三是从医学自身的发展来看,(转第144页)(接第142页)循着医学专业与艺术文化知识交叉综合的方向发展,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是适应未来医学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特色。医学专业知识教育方法,除抽象逻辑思维和理念传授外,直观的形象教学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为,形象教育与抽象逻辑思维教育具有互补功效,形象化方法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典型化,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更易于医学生接受、掌握。

    艺术文化素质教育在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中的作用

    在医学教育中,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医学艺术文化素质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培养新型医学人才中,艺术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艺术教育的特征是以个性化模式培养学生,对学生的独创性品格的建立,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艺术教育中的技能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控制能力,身体各器官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

    第二,作为医学人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艺术作品对临床医学的描述、解释、理解和表现,较之用生命科学来解释疾病、病人以及临床医学,又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医学插图(Medical illustration)是专业美术领域的问题,也是医学人文学关注的范围。人是医学的对象,也是艺术的对象。如何更艺术地表现医学中的人体与人,是医学插图艺术努力的目标。国内医学图书插图的粗糙,是艺术性匮乏的表现,也表明人文艺术对“科学化”“技术化”的医学的关心实在不够。在西方,一些表现医疗生活与人的生命活动的作品也被广义地称作“医学绘画艺术”。生命、死亡、疾病、痛苦等人类的命运本身就是艺术的主题,如此,艺术地表现自然与医学的关注有了本质的联系。国外有许多医学艺术收藏的爱好者(他们多是医务人员或医学人文学工作者),在收集历史绘画艺术中,以医学关注与现象相关的艺术作品,表现与理解医学。当然也有许多当代艺术家,用自己的画笔表现现代医学与人们对医学的态度。

    第三,艺术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并且有利于医学生发展感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成不断获取新观念的能力,为医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能够更新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摒弃旧的医疗观念,明确学习目标和奋斗方向,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和专业技能,融入现代医学潮流。当前,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有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开始将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应用到对病人的康复过程中。蔡光蓉等人采用音乐疗法配合抗肿瘤治疗肿瘤患者,达到了优化情感效应,改善躯体症状,增强免疫功能,调动体内积极因素,提高机体的自我调解力的效果。

    在1993年,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公报指出:2I世纪的医生不仅应促进健康、防止疾病、提供高级卫生保健,而且还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开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习者。 因此,只有重新构筑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21世纪医学教育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达到与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同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傅义强.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J].医学与哲学,2005.

    [2]游洁,刘琼.人文素质在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

    [3]李恩.医生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J].疑难病杂志,2007(12).

教育与艺术知识例2

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全球化、社会化、学科交叉和学科综合等特点,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成为了素质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医学生是各类医学人才的后备军,医学生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关系到整个社会医学人才的质量。

知识结构是知识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方式,是知识有序化、组织化的标志。新型知识结构是指相对于原有知识结构有组织的概念和程序知识的扩展与更新。美国匹茨堡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格拉泽( Robert Glaser )在《认知科学与教育》一文中,描述了能力与认知的关系,论证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为是否接触新的知识以及接触多少所左右”“认知能力高超,与其说是由于记忆方法高明,不如说是由于知识根基深厚”,“获得特定内容的知识乃是获得日益复杂的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因素。”

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的构建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由于受旧的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上还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为主干,同时辅以适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教育课以及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教育等课程,这种课程体系有人称之为“适用型”知识结构。目前,“适用型”知识结构仍然是医学生、临床医生和其他医务工作者知识结构的主要类型。这种知识结构的优点是:知识种类不算多,但其功能指向集中,专业知识在深度和层次分布上比较合适,也正是由于相关或相近学科知识严重缺乏,在其主体更加深入研究专业同题时,受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易暴露出知识面狭窄、思维灵活性差等缺陷,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至于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现代医学高度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渗入医学领域,导致了临床医学分支庞杂。由于生物医学模式比较重视高度分化和微观,因此,导致医学教育中各门课程独立性较强,相互之同的衔接,联系较差,使得教学内容过于零散,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高度。

事实上,医学的性质决定了医生的知识结构。医学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而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学)两大门类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因为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具有两重性:生物学属性和社会学属性。因此,人的健康和疾病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有些疾病完全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与人的生理因素有关,也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仅仅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和对待病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社会学角度、心理学角度以及三者的结合上进行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转变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仅对学生进行医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应加强他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改变过去单一的专业教育观念,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转为二者结合的社会生物医学教育模式,根据医学专业特点,在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将这些知识与医学知识交叉综合,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自身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新型的医学人才。

当前,当人们仍在不断追求医学科学进步时,又无奈地慨叹科学的医学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从学生学习解剖学等医学基础课开始,人的完整的形象便被肢解。习医者看到的只是人的器官、组织的标本。而他们未来所要面对的具有人格的人的概念被无情的解剖刀粉碎了。人们抱怨现代医生对人及人的情感漠不关心。殊不知,从进医学院校的第一天,他们就置身于一个非完整人的医学教育模式中。正是由于这个现实,迫使人们重新认识医学与艺术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关系。

在医学院校,医学艺术教育往往能弥补专业教育和其他人文社科教育的不足,拓展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的建立及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艺术文化素质

教育在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中的地位

医学与艺术是医学人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一个涉及十分广泛的课题。医学教育包含着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人的教育;二是专业教育。在育人方面,全面的素质教育是完善人生的重要基础。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艺术是审美教育实施的骨干,如果没有各种艺术的具体实现,审美教育将会变得软弱无力。柏拉图认为,人们在艺术作品的熏染中,会“浸润心灵”,培养起对美的爱好,使心灵“美化”。席勒则认为美育可以恢复人性的和谐,使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成为“审美”的人,同时只有通过美育和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和谐、进步。因此,美的教育对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建立良好的医德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医学专业知识、技能传授方面,艺术以其形象化、技艺化特性,在医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Saunders将医学视为艺术,他认为:“医学艺术是构成作为应用科学的医学文化的整体组成部分。”Southgate也认为:“医学与艺术有共同的目的:完成自然不能达到的——实现理想——治疗创造。这需要用心去做。医生专心于病人,艺术家专心于自然——假如我们能专心察看、倾听、等待,立即或不久我们自身深处的一些东西就会有所反应。如同医学,艺术不是终结,而是探索。或许,这就是我们将医学看作艺术的原因。”

医学院校艺术教育在整个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中处于较为特殊的位置,表现出与专业艺术教育和综合院校素质教育不同的特点。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在各类院校都是一致的,就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全面和谐发展。专业艺术院校,艺术文化素质属于专业素质范畴,因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以此弥补学生这两方面知识的不足,提高他们的艺术专业素质。综合院校学科门类众多,素质教育以基本的艺术文化知识教育为主,文科学生辅以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理工科学生辅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目的是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医学院校艺术教育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单一的医学生群体,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特点,一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适应未来医学对医学人才的素质要求;二是由于医学科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体,所以医学院校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渗透、交叉综合特征;三是从医学自身的发展来看,(转第144页)(接第142页)循着医学专业与艺术文化知识交叉综合的方向发展,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是适应未来医学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特色。医学专业知识教育方法,除抽象逻辑思维和理念传授外,直观的形象教学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为,形象教育与抽象逻辑思维教育具有互补功效,形象化方法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典型化,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更易于医学生接受、掌握。

艺术文化素质教育在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中的作用

在医学教育中,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医学艺术文化素质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培养新型医学人才中,艺术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艺术教育的特征是以个性化模式培养学生,对学生的独创性品格的建立,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艺术教育中的技能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控制能力,身体各器官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

第二,作为医学人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艺术作品对临床医学的描述、解释、理解和表现,较之用生命科学来解释疾病、病人以及临床医学,又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医学插图(Medical illustration)是专业美术领域的问题,也是医学人文学关注的范围。人是医学的对象,也是艺术的对象。如何更艺术地表现医学中的人体与人,是医学插图艺术努力的目标。国内医学图书插图的粗糙,是艺术性匮乏的表现,也表明人文艺术对“科学化”“技术化”的医学的关心实在不够。在西方,一些表现医疗生活与人的生命活动的作品也被广义地称作“医学绘画艺术”。生命、死亡、疾病、痛苦等人类的命运本身就是艺术的主题,如此,艺术地表现自然与医学的关注有了本质的联系。国外有许多医学艺术收藏的爱好者(他们多是医务人员或医学人文学工作者),在收集历史绘画艺术中,以医学关注与现象相关的艺术作品,表现与理解医学。当然也有许多当代艺术家,用自己的画笔表现现代医学与人们对医学的态度。

第三,艺术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并且有利于医学生发展感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成不断获取新观念的能力,为医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能够更新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摒弃旧的医疗观念,明确学习目标和奋斗方向,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和专业技能,融入现代医流。当前,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有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开始将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应用到对病人的康复过程中。蔡光蓉等人采用音乐疗法配合抗肿瘤治疗肿瘤患者,达到了优化情感效应,改善躯体症状,增强免疫功能,调动体内积极因素,提高机体的自我调解力的效果。

在1993年,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公报指出:2I世纪的医生不仅应促进健康、防止疾病、提供高级卫生保健,而且还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开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习者。 因此,只有重新构筑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21世纪医学教育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达到与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同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傅义强.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J].医学与哲学,2005.

[2]游洁,刘琼.人文素质在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

[3]李恩.医生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J].疑难病杂志,2007(12).

教育与艺术知识例3

“艺术教师的跨域能力”是针对艺术课程改革进程中艺术教师素质结构相对单一、师资培养相对滞后的现状提出的。这一提法不一定完善和精准,但体现了对新时期综合性艺术教师培养方向的美好期望。本文从基本素质要求和特殊素质要求这两方面来谈具备跨域能力的艺术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一、基本素质要求

1.道德品质的要求。教师的道德品质是一名人民教师最重要的基础素质,即师德。艺术教育本身是一种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关注艺术与人文,艺术与情感的紧密结合,更要求艺术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2.知识的要求。一名普通的教师应该达到教育理论知识、所学专业学科知识、普通文化知识三个方面的知识要求。对于一名艺术教师来说,教育理论知识是基础,艺术学科知识是教学的框架,普通文化知识则是使其艺术教育得到充实和提升的重要因素。

3.基本能力的要求。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基本能力主要是指教育教学的能力,包括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评价与反思的能力、发掘资源的能力等。

二、特殊素质要求

特殊素质要求是针对综合艺术教师这一特指的群体而提出的,由于艺术课程的综合性,对艺术教师的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1.具备多门类的艺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多门类的综合艺术学科需要艺术教师掌握多种艺术专业知识与技能,这也是对综合艺术教师跨域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跨域教师除了熟知自己的专业学科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基本掌握其他艺术门类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

教育与艺术知识例4

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全球化、社会化、学科交叉和学科综合等特点,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成为了素质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医学生是各类医学人才的后备军,医学生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关系到整个社会医学人才的质量。

知识结构是知识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方式,是知识有序化、组织化的标志。新型知识结构是指相对于原有知识结构有组织的概念和程序知识的扩展与更新。美国匹茨堡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格拉泽(RobertGlaser)在《认知科学与教育》一文中,描述了能力与认知的关系,论证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为是否接触新的知识以及接触多少所左右”“认知能力高超,与其说是由于记忆方法高明,不如说是由于知识根基深厚”,“获得特定内容的知识乃是获得日益复杂的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因素。”

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的构建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由于受旧的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上还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为主干,同时辅以适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教育课以及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教育等课程,这种课程体系有人称之为“适用型”知识结构。目前,“适用型”知识结构仍然是医学生、临床医生和其他医务工作者知识结构的主要类型。这种知识结构的优点是:知识种类不算多,但其功能指向集中,专业知识在深度和层次分布上比较合适,也正是由于相关或相近学科知识严重缺乏,在其主体更加深入研究专业同题时,受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易暴露出知识面狭窄、思维灵活性差等缺陷,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至于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现代医学高度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渗入医学领域,导致了临床医学分支庞杂。由于生物医学模式比较重视高度分化和微观,因此,导致医学教育中各门课程独立性较强,相互之同的衔接,联系较差,使得教学内容过于零散,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高度。

事实上,医学的性质决定了医生的知识结构。医学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而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学)两大门类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因为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具有两重性:生物学属性和社会学属性。因此,人的健康和疾病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有些疾病完全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与人的生理因素有关,也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仅仅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和对待病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社会学角度、心理学角度以及三者的结合上进行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转变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仅对学生进行医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应加强他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改变过去单一的专业教育观念,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转为二者结合的社会生物医学教育模式,根据医学专业特点,在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将这些知识与医学知识交叉综合,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自身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新型的医学人才。

当前,当人们仍在不断追求医学科学进步时,又无奈地慨叹科学的医学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从学生学习解剖学等医学基础课开始,人的完整的形象便被肢解。习医者看到的只是人的器官、组织的标本。而他们未来所要面对的具有人格的人的概念被无情的解剖刀粉碎了。人们抱怨现代医生对人及人的情感漠不关心。殊不知,从进医学院校的第一天,他们就置身于一个非完整人的医学教育模式中。正是由于这个现实,迫使人们重新认识医学与艺术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关系。

在医学院校,医学艺术教育往往能弥补专业教育和其他人文社科教育的不足,拓展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的建立及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艺术文化素质教育在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中的地位

医学与艺术是医学人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一个涉及十分广泛的课题。医学教育包含着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人的教育;二是专业教育。在育人方面,全面的素质教育是完善人生的重要基础。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艺术是审美教育实施的骨干,如果没有各种艺术的具体实现,审美教育将会变得软弱无力。柏拉图认为,人们在艺术作品的熏染中,会“浸润心灵”,培养起对美的爱好,使心灵“美化”。席勒则认为美育可以恢复人性的和谐,使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成为“审美”的人,同时只有通过美育和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和谐、进步。因此,美的教育对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建立良好的医德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医学专业知识、技能传授方面,艺术以其形象化、技艺化特性,在医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Saunders将医学视为艺术,他认为:“医学艺术是构成作为应用科学的医学文化的整体组成部分。”Southgate也认为:“医学与艺术有共同的目的:完成自然不能达到的——实现理想——治疗创造。这需要用心去做。医生专心于病人,艺术家专心于自然——假如我们能专心察看、倾听、等待,立即或不久我们自身深处的一些东西就会有所反应。如同医学,艺术不是终结,而是探索。或许,这就是我们将医学看作艺术的原因。”

医学院校艺术教育在整个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中处于较为特殊的位置,表现出与专业艺术教育和综合院校素质教育不同的特点。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在各类院校都是一致的,就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全面和谐发展。专业艺术院校,艺术文化素质属于专业素质范畴,因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以此弥补学生这两方面知识的不足,提高他们的艺术专业素质。综合院校学科门类众多,素质教育以基本的艺术文化知识教育为主,文科学生辅以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理工科学生辅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目的是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医学院校艺术教育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单一的医学生群体,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特点,一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适应未来医学对医学人才的素质要求;二是由于医学科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体,所以医学院校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渗透、交叉综合特征;三是从医学自身的发展来看,(转第144页)(接第142页)循着医学专业与艺术文化知识交叉综合的方向发展,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是适应未来医学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特色。医学专业知识教育方法,除抽象逻辑思维和理念传授外,直观的形象教学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为,形象教育与抽象逻辑思维教育具有互补功效,形象化方法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典型化,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更易于医学生接受、掌握。

艺术文化素质教育在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中的作用

在医学教育中,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医学艺术文化素质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培养新型医学人才中,艺术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艺术教育的特征是以个性化模式培养学生,对学生的独创性品格的建立,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艺术教育中的技能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控制能力,身体各器官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

第二,作为医学人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艺术作品对临床医学的描述、解释、理解和表现,较之用生命科学来解释疾病、病人以及临床医学,又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医学插图(Medicalillustration)是专业美术领域的问题,也是医学人文学关注的范围。人是医学的对象,也是艺术的对象。如何更艺术地表现医学中的人体与人,是医学插图艺术努力的目标。国内医学图书插图的粗糙,是艺术性匮乏的表现,也表明人文艺术对“科学化”“技术化”的医学的关心实在不够。在西方,一些表现医疗生活与人的生命活动的作品也被广义地称作“医学绘画艺术”。生命、死亡、疾病、痛苦等人类的命运本身就是艺术的主题,如此,艺术地表现自然与医学的关注有了本质的联系。国外有许多医学艺术收藏的爱好者(他们多是医务人员或医学人文学工作者),在收集历史绘画艺术中,以医学关注与现象相关的艺术作品,表现与理解医学。当然也有许多当代艺术家,用自己的画笔表现现代医学与人们对医学的态度。

第三,艺术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并且有利于医学生发展感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成不断获取新观念的能力,为医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能够更新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摒弃旧的医疗观念,明确学习目标和奋斗方向,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和专业技能,融入现代医流。当前,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有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开始将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应用到对病人的康复过程中。蔡光蓉等人采用音乐疗法配合抗肿瘤治疗肿瘤患者,达到了优化情感效应,改善躯体症状,增强免疫功能,调动体内积极因素,提高机体的自我调解力的效果。

在1993年,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公报指出:2I世纪的医生不仅应促进健康、防止疾病、提供高级卫生保健,而且还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开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习者。因此,只有重新构筑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21世纪医学教育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达到与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同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傅义强.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J].医学与哲学,2005.

[2]游洁,刘琼.人文素质在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

[3]李恩.医生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J].疑难病杂志,2007(12).

教育与艺术知识例5

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全球化、社会化、学科交叉和学科综合等特点,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成为了素质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医学生是各类医学人才的后备军,医学生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关系到整个社会医学人才的质量。

知识结构是知识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方式,是知识有序化、组织化的标志。新型知识结构是指相对于原有知识结构有组织的概念和程序知识的扩展与更新。美国匹茨堡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格拉泽(RobertGlaser)在《认知科学与教育》一文中,描述了能力与认知的关系,论证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为是否接触新的知识以及接触多少所左右”“认知能力高超,与其说是由于记忆方法高明,不如说是由于知识根基深厚”,“获得特定内容的知识乃是获得日益复杂的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因素。”

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的构建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由于受旧的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上还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为主干,同时辅以适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教育课以及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教育等课程,这种课程体系有人称之为“适用型”知识结构。目前,“适用型”知识结构仍然是医学生、临床医生和其他医务工作者知识结构的主要类型。这种知识结构的优点是:知识种类不算多,但其功能指向集中,专业知识在深度和层次分布上比较合适,也正是由于相关或相近学科知识严重缺乏,在其主体更加深入研究专业同题时,受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易暴露出知识面狭窄、思维灵活性差等缺陷,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至于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现代医学高度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渗入医学领域,导致了临床医学分支庞杂。由于生物医学模式比较重视高度分化和微观,因此,导致医学教育中各门课程独立性较强,相互之同的衔接,联系较差,使得教学内容过于零散,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高度。

事实上,医学的性质决定了医生的知识结构。医学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而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学)两大门类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因为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具有两重性:生物学属性和社会学属性。因此,人的健康和疾病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有些疾病完全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与人的生理因素有关,也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仅仅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和对待病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社会学角度、心理学角度以及三者的结合上进行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转变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仅对学生进行医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应加强他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改变过去单一的专业教育观念,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转为二者结合的社会生物医学教育模式,根据医学专业特点,在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将这些知识与医学知识交叉综合,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自身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新型的医学人才。

当前,当人们仍在不断追求医学科学进步时,又无奈地慨叹科学的医学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从学生学习解剖学等医学基础课开始,人的完整的形象便被肢解。习医者看到的只是人的器官、组织的标本。而他们未来所要面对的具有人格的人的概念被无情的解剖刀粉碎了。人们抱怨现代医生对人及人的情感漠不关心。殊不知,从进医学院校的第一天,他们就置身于一个非完整人的医学教育模式中。正是由于这个现实,迫使人们重新认识医学与艺术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关系。

在医学院校,医学艺术教育往往能弥补专业教育和其他人文社科教育的不足,拓展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的建立及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艺术文化素质教育在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中的地位

医学与艺术是医学人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一个涉及十分广泛的课题。医学教育包含着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人的教育;二是专业教育。在育人方面,全面的素质教育是完善人生的重要基础。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艺术是审美教育实施的骨干,如果没有各种艺术的具体实现,审美教育将会变得软弱无力。柏拉图认为,人们在艺术作品的熏染中,会“浸润心灵”,培养起对美的爱好,使心灵“美化”。席勒则认为美育可以恢复人性的和谐,使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成为“审美”的人,同时只有通过美育和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和谐、进步。因此,美的教育对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建立良好的医德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医学专业知识、技能传授方面,艺术以其形象化、技艺化特性,在医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Saunders将医学视为艺术,他认为:“医学艺术是构成作为应用科学的医学文化的整体组成部分。”Southgate也认为:“医学与艺术有共同的目的:完成自然不能达到的——实现理想——治疗创造。这需要用心去做。医生专心于病人,艺术家专心于自然——假如我们能专心察看、倾听、等待,立即或不久我们自身深处的一些东西就会有所反应。如同医学,艺术不是终结,而是探索。或许,这就是我们将医学看作艺术的原因。”

医学院校艺术教育在整个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中处于较为特殊的位置,表现出与专业艺术教育和综合院校素质教育不同的特点。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在各类院校都是一致的,就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全面和谐发展。专业艺术院校,艺术文化素质属于专业素质范畴,因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以此弥补学生这两方面知识的不足,提高他们的艺术专业素质。综合院校学科门类众多,素质教育以基本的艺术文化知识教育为主,文科学生辅以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理工科学生辅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目的是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医学院校艺术教育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单一的医学生群体,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特点,一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适应未来医学对医学人才的素质要求;二是由于医学科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体,所以医学院校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渗透、交叉综合特征;三是从医学自身的发展来看,(转第144页)(接第142页)循着医学专业与艺术文化知识交叉综合的方向发展,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是适应未来医学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特色。医学专业知识教育方法,除抽象逻辑思维和理念传授外,直观的形象教学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为,形象教育与抽象逻辑思维教育具有互补功效,形象化方法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典型化,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更易于医学生接受、掌握。

艺术文化素质教育在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中的作用

在医学教育中,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医学艺术文化素质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培养新型医学人才中,艺术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艺术教育的特征是以个性化模式培养学生,对学生的独创性品格的建立,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艺术教育中的技能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控制能力,身体各器官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

第二,作为医学人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艺术作品对临床医学的描述、解释、理解和表现,较之用生命科学来解释疾病、病人以及临床医学,又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医学插图(Medicalillustration)是专业美术领域的问题,也是医学人文学关注的范围。人是医学的对象,也是艺术的对象。如何更艺术地表现医学中的人体与人,是医学插图艺术努力的目标。国内医学图书插图的粗糙,是艺术性匮乏的表现,也表明人文艺术对“科学化”“技术化”的医学的关心实在不够。在西方,一些表现医疗生活与人的生命活动的作品也被广义地称作“医学绘画艺术”。生命、死亡、疾病、痛苦等人类的命运本身就是艺术的主题,如此,艺术地表现自然与医学的关注有了本质的联系。国外有许多医学艺术收藏的爱好者(他们多是医务人员或医学人文学工作者),在收集历史绘画艺术中,以医学关注与现象相关的艺术作品,表现与理解医学。当然也有许多当代艺术家,用自己的画笔表现现代医学与人们对医学的态度。

第三,艺术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并且有利于医学生发展感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成不断获取新观念的能力,为医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能够更新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摒弃旧的医疗观念,明确学习目标和奋斗方向,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和专业技能,融入现代医流。当前,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有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开始将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应用到对病人的康复过程中。蔡光蓉等人采用音乐疗法配合抗肿瘤治疗肿瘤患者,达到了优化情感效应,改善躯体症状,增强免疫功能,调动体内积极因素,提高机体的自我调解力的效果。

在1993年,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公报指出:2I世纪的医生不仅应促进健康、防止疾病、提供高级卫生保健,而且还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开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习者。因此,只有重新构筑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21世纪医学教育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达到与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同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傅义强.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J].医学与哲学,2005.

[2]游洁,刘琼.人文素质在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

[3]李恩.医生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J].疑难病杂志,2007(12).

教育与艺术知识例6

1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

公共艺术学科的发展,是各个人文教育学科综合公共艺术学科形成的,该学科的内容是针对公共艺术所进行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并对理论结果进行实践证明.该学科包括公共艺术的表现形态、本质内容、价值观念、创作技巧、审美方式等内容.对于素质教育而言,艺术教育是极为重要的,所包含的的内容也是多样化的,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不但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同时也提升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们的艺术情怀,并将艺术的价值发挥出来.也因此使得公共艺术的教育成为了美学学科教育以及人文素质的教育不可忽略的内容.目前,国内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各个高校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而在人文教育的内容里,公共艺术教育是不或缺的内容,所以各大高校也对其越来越关注.而之所以要设立公共艺术学科的教育内容,就是为了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同时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还能促进国内教育质量的提升,所以,对于公共艺术的教育,各大高校应该加快步伐.不过,就因为各大高校的教育现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所以公共艺术的教育发展并不全面.

2通识教育背景下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

进入2000年以后,国内教育相关部门就颁发了艺术教育的相关文件,对艺术教育进行了规划,规划内容包括了非校内的艺术教育、培训机构的艺术课程、校内的艺术活动等各个方面.此外,部分教育设施先进的学校把艺术专业的教育和公共艺术的教育相融合,二者彼此补充,使得二者的教育水平都有所发展提升.不过具体的实施过程里,却遭遇了很多的戳着和困难,而且不同的人对艺术的理解也不同,高校中的研究人员或是授课老师对艺术的理解不够全面,导致艺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比如因为现实功利的心态,高校中艺术教育的表现就是各种学生艺术组织形成了学校的艺术的艺术文化,还有美学学科的教育只是通过各个名目繁多的公选课来实现,这与真正的艺术教育内容相差胜远.根据艺术教育的课堂内容以及讲课形式还有最终的艺术考核来看,艺术教育有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2.1艺术教育的课堂内容只以书本内容作为重点,并没有将书本中的知识灵活运用,也没有在书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我国的教育一直是以应试为目的的,而且授课是有课时限制的,所以很多高校的老师主要注重书本知识内容的讲解,比如艺术的发展历史、艺术的类别以及各个艺术家的艺术理论等等,有时会带同学们参观相关的名人艺术.实际上,艺术的价值是在于其拥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并且能够表达自由的思想,而各大高校的教育形式,使得艺术的教育失去了其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所以,在艺术教育的课程完结以后,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依然只是片面的,只记住了相关的艺术家以及艺术发展史,或者是与艺术相关的专业名词等,这和艺术内涵的本身就不相符.其实,在艺术教育中,并不用过分强调艺术学家的成就,也不用过分强调艺术的发展历史,对于艺术的概念只需简单带过,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艺术知识的传授激发学生们的艺术思维,并给学生们带来艺术创作的灵感,而不是让其成为纸上谈兵的艺术生.

2.2艺术教育在讲课形式上缺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只以老师为讲课中心

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里,每个班级都是有相应的人数限制的,而且课堂上老师是授课的主体,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并不是主动的,课堂氛围也比较死板,对于艺术教育,学生大多知识进行理论知识的记录和背诵.此外,很多老师因为受教育时代的原因,并不能很好地接受当下信息时代的授课方式,对于多媒体教育缺乏了解,掌握得不够熟练,所以对于利用互联网进行艺术交流,更是比较困难.所以课堂的讲课方式缺乏多样性,艺术作品的展示不够生动,所以学生不能真切地接近、感受艺术.还有一些高校的老师,并不是专业的艺术教育者,对艺术的了解以及对艺术知识的掌握并不全面,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往往只是照本宣科,不会进行变通,也不会拓展知识,教条式教育使得艺术教育失去了本真.因为以上提到的种种原因,艺术教育缺乏生动而丰富的授课方式,使得艺术教育古板而失去了艺术真正的内涵.

2.3艺术教育的最终考察知识针对理论知识,并不能激发学生们的艺术潜能,引导学生真正了解艺术

因为以上提到的原因1和原因2,艺术教育的考察形式也是考试,采用闭卷或者是开卷的方式,通过概念性内容的填空、艺术名词的解释以及相关名人名言的简答理解还有对某一艺术观点的论述等考核学生的艺术知识掌握情况,在以上考核的题型里,只有最后对某一艺术观点进行论述的部分可以让学生自由写作,其余的基本都是通过背诵完成的,也就是说,艺术教育依然是以应试为目的的.由各种概念、各种专业术语等组成的艺术早已失去了其生命,就算学生能够通过考试,学生依然对艺术并不了解,对艺术的创作也没有作用,更不用说陶冶学生们的艺术情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将艺术教育放到公选课中是对艺术学科的认可,也可以普及艺术学科的教育,这与学校中存在的艺术组织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不过都能够发展艺术,只是由于我国的国情、社会情况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人对于艺术教育的理解就是将艺术的理论知识、基础知识进行普及即可,从而忽略了艺术素养的培养,忽略了艺术思想的传播,也忽略了艺术创作的引导.就目前而言,国内的教育目的存在一定的问题,各大高校所进行的教育皆是为学生以后的生存打基础,并且在教学时老师所传授的教育目的也是此,使得学校的教育过于现实功利,学生在学习时的功利心过重,导致其最终学以致用时的心态也过于现实功利,缺乏审美情趣.

3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的相关措施

3.1对各个高校的艺术教育教师进行专业的艺术教育培训,并对其通识教育的理念进行培养

现在依然会有一些高校的老师,并不是专业的艺术教育者,对艺术的了解以及对艺术知识的掌握并不全面,还有一些老师受教育的学校就是艺术学校,虽然其具有扎实的艺术专业知识,但是教育方式并不够丰富,而且很多老师在受教育时重点也是掌握艺术的基础知识以及理论知识,对于艺术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艺术教育的老师在学校的工作不但是给学生们授课,还有学校中与艺术相关的工作都会有所涉及,比如校园文化活动、艺术讲座等,但是这部分工作并没有相应的报酬,教师在举办相关活动时就会过于应付,而且,过杂的工作内容使得教师无法对艺术进行自发的深入的研究,对于其教育方式的改变也来不及思考.而进行通识教育的课程首先要求教学的老师本身具备过硬的基础知识,对于艺术学科不仅有理论知识,还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以及对学科的评价等,除此之外,还要求授课的老师有良好的教学能力.所以在各大高校的艺术学科教育中引入通识教育,不但可以对艺术教育教师的能力有所提升,还可以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3.2建立符合每个学校本身状况的通识教育艺术课程系统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相关项目表示:“每个高级院校都能够依据学校本身所在区域、学科建设等具有的教育特长,同时还有老师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以及科研成果,可以建立多种具备特色的艺术性选修课以及各种类型的专题演讲,从而达到丰富多彩的教育来满足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对于某些学校来说,这类选修课也可以加入学分.综合性高等院校其学科较为丰富完善,教学能力也非常高强,对于艺术学院里面有关艺术的教育方面能够建立综合科目以及艺术选修课,同时对于课程的教育上可以采用自由选修的方式进行,对于课程的构架上实行横跨型方式进行.对于某些大学来说,其不具备完善的学科系统以及分布不均匀的师资力量,对于艺术教育这一公共教学课程来说,可以实行分布必修方式以及核心课程模型教学,有关课程的构架方面可以实行并列性架构,从而达到完善课程构架不完善的缺憾.某些高等院校由于历史的关系出现了比较单一的学科结构或者是单科性学校,这使得他们在专业面上非常狭隘,在创建通识教育系统上非常困难,艺术教育要联系上团委、教务处以及美育等职能部门,必须努力创建导论科目、跨学科综合科目以及共同核心科目.当前中国很多大学联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高校联合体,他们连同建立了共享性通识教育系统,并且在网络环境中实现了远程教学、评价以及考核等.同时还能够请一些社会上的艺术家以及民间艺术大师来做指导教师.利用专题讲座的方式,达到学生和艺术家的现实交流,从而让艺术方面的课程得以完善.通识教育中的艺术科目在建立过程中应当有固定的学分,具有一定的课时量,具有具体的统一的要求,一定的师资资源,同时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有计划、有系统、有效率的进行,不需要过于专业化,但是要做到覆盖度更广,并且在教育全程中应当融入通识教育的理念.同时每个学校应该依据自身的条件建立符合自己的通识教育系统,比如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师资资源以及学科条件等.

3.3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公共艺术学科的课程和普通的学科课程有一定的区别,公共艺术学科的课程不但要完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对于艺术的创作能力、艺术思想等都会提出相应的要求,也就是说,公共艺术学科的课程针对的是学生全面的发展.在评估方面,考试的方式就可以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但是艺术素养、艺术创造能力、艺术思想等的评估,并没有一个不变的标准,所以要做出评估并不容易.进行科学的评价时必须考虑到教育以及学习这2个角度,这样才能确保教与学能够可持续性的增强.在评价老师工作成效以及学生学习成果时必须以通识教育的目的为评价基础.在评价教方面应该考核课程管理.艺术科目具备课内外练习、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既严肃又活泼的独特性,所以教育过程必须加强规范化建设.在评价与考核学方面,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优点,然后让他们能够有更好的学习方向.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哈佛大学使用的方式大多数为家庭作业、论文、参与讨论问题的程度等等;1980年左右很多美国大学都采用“档案袋评价法”来考核学生,这种方法主要是收集整理学习的有关作品以及创作和表演的数据、影像、文章、报告等资料,然后在总体评价学生.我国在建立艺术教育评价系统过程中应当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融入自身的条件来建立.

4结语

“通识教育”向我们打开了一种新型的理论以及教育思路,让我们能够深层次的考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的以及实行方法.传统的艺术选修课程是不能够达到教授艺术知识目的了,而且当前课程中融入某些实践型、体验型以及研讨型等课程是具备时尚和前沿优势的,同时还应当转变成创造性以及审美鉴赏方面,从而上升到审美人格的高度.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大公共艺术教育”环境,建立一个第一、二课堂互相提高、第二课堂同学校文化建立相互促进.在当今高等院校中,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人格缺陷以及生命意识比较薄弱的现象,本人觉得当前最重要的教育应当是生命教育和人格教育.本人认为只有品质却没有知识是很脆弱的,而只有知识却没有品质同样很危险,时刻威胁着社会.当人没有完整的人格,同时还不能够认识到生的意义时,对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危害.艺术教育需要用其独特性,在艺术欣赏以及创作阶段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人格以及心理构造,帮助大学生建立成具有生命和人生充满热情的“综合人才”.这种综合人才具有很多优良的素质,其中包括视野开阔、思维独立、想象力丰富、胸襟宽广、抱负宏大、使命感强烈等,这些优良品质都应当在通识教育的引导中让教育者明白,然后利用艺术教育的方式得到塑造.在各大高校中,艺术学科的教育只有在通识教育的帮助下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通识教育也对艺术学科的教育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教育标准,各个高校的老师以及相关的研究人员与专家都对艺术学科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高校的艺术教育做了相应的规划.完善艺术学科在各大高校中的教育体系,也进一步对通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影响进行了实践,在将来,我国的教育体系会不断完善,高校的教育体制也会有所改进,而公共艺术学科的教育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闻晓明.加强师资整体提升学前教育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0.

〔2〕孙亮.高校教师培训中教师专业化发展探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2).

〔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DB/OL].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3号).2006-03-08.

〔4〕冯元元.试论大学通识教育目标下的艺术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

教育与艺术知识例7

随着我国现代化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素质教育”日益备受关注,作为素质教育之重要组成部分一艺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我们这里所言的艺术教育并非艺术院校的专业艺术技法训练或纯抽象的艺术理论学习,是旨在普及艺术知识,提高人文素养的综合艺术教育从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到现代化今天纷繁复杂的多样化艺术形式,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发展,现代人也普遍意识到,艺术经验对于丰富人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与人性中最深层面的意识紧密联系,艺术能给人以勇气和希望,能给人以精神慰藉,艺术也保证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们相互之间得以心灵的沟通,艺术还能够保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延续。所以说一个没有艺术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体制也是不健全的,同样高等教育也需要艺术教育。在这里,我想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谈谈艺术教育在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且思考如何以学科为基础将艺术普及教育纳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当中。

一、艺术教育在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控制,我国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一直作为“副科”可有可无地存在,担任中小学艺术课程的教师也大多数是“兼职”,并不是经过专业艺术训练和理论学习的专业艺术教师,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很不合理,只是以简单的摹写或自由发挥来应付儿童对艺术的本性渴求,更谈不上系统的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创作等学习。此外,大多数中小学校艺术课的课时很少,经费严重不足,许多学校每周只有一到二节甚至干脆砍掉艺术课。

高等教育中的艺术普及教育又怎样呢?事实上,刚入学的大学生对艺术史和美学理论知之甚少,对于高雅艺术普遍兴趣不高,甚至于不知如何欣赏,学校也将重点集中在科技教育各课程的教学上,忽视或轻视人文素质教育,“人为地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文理分家,这势必严重地妨碍、制约、损害、摧残乃至扼杀人的本性、人的创造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极不有利于贯彻中央《决定》的精神”。众所周知,这种文理分裂,会造成学生综合素质的严重失衡,最终如同自然生态一样,失衡会使各个物种急剧退化甚至于导致生物链的断裂,教育的失衡就会导致各学科之间丧失多元化之间的相互支持。

随着我国加入了WTO,中国已进入了世界一体化竞争当中,实际上,经济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与世界先进的教育体制接轨,但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科学实践当中缺乏冲动性的创造能力、外向性的表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协调能力。究其深层面的原因在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对于人才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而艺术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我国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就在《论大学教育》的演讲中指出:“所谓‘人’,就是对于世界社会有他自己的认识、看法,对已往及现在的所有有价值的东西——文学、美术、音乐等都能欣赏,具备这些条件者就是一个‘人”’。众所周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达芬奇不仅是位杰出的艺术家,而且还是想像力、创造力极为丰富的科学家,他承认是艺术为其科学创造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现代人也普遍意识到“艺术活动通过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既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热情,也能有效地诱发人的创造性”。“艺术活动所积淀于人们心中的艺术修养和正在进行的艺术活动,则能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为人们灵感的产生提供契机和准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当代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多次著文阐述科学与美的相互关系,他说。在分子等微观世界里,分子结构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排列构成的,科学与美密不可分。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文素质教育的倡导者杨叔子先生也多次呼吁,科技教育必须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科技创新人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则利,相离则弊”。

二、将艺术普教以学科为基础纳入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提高艺术素养,开拓人文思想领域,由此担负起艺术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格局中重任,这一教育理念已得到有关教育专家的共识,目前,众多高等院校也已逐渐开设艺术教育课程,但由于没有先前经验作参考,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就实施这一教育理念的最终效果而言,收效甚微。总结起来原因有二:一、学生自身基础薄弱;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作为人文素质教育之中坚的艺术普教,注定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因此,它既不同于一般艺术院校的纯技法教学,又不同于抽象的美学理论训练,由于本身既是感性的又是精神的东西,其性质规定了对于它的学习必须经过感性的理性认识,方能登堂入室。可以设想,如果用数学的教学方法去教艺术课程,从理论到教条,弄不好就会把一种丰富多彩、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变成干巴巴的东西,但又不能用教化学的教学方法去具体对待艺术课程,弄不好又会走入纯技法训练的死胡同,最终落得空有技法而无思想的“匠人”。因此,在这一新的学科领域的拓展中,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明确确立艺术教育的教育目的。艺术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可以培养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终生受益,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视觉文化意识,使能更充分地体验周围文化世界的多样性,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能够将艺术与历史、文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并以此为基础辐射其他学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第二,整合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由于当代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大多并未具备多少艺术素养,基础相当薄弱,另一方面,目前高等院校普遍课程任务比较重,不可能让出太多的课时给艺术教育课程,因此,必须整合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使大多数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最大效益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一般情况下,艺术教育的课程包括艺术史、艺术欣赏与评论、美学理论、艺术实践与创作等四大部分,为了适应高等院校艺术普教的需求,可以适当调整其课程结构,使艺术教育的四大组成部分有机整合,合理分配至大学四个学年当中。大学一、二年级可侧重于艺术实践和艺术欣赏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之初,从艺术的感性认识人手,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大学三、四年级可侧重于美学理论与艺术评论的课程教学,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高度,并能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艺术史的课程教学可作为艺术普教的重点贯穿整个学校教育期间。

第三,融合多学科,促进学科之间相互交流。艺术教育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如果说在艺术史的教学中撇开历史背景、宗教特征、审美心理等不谈,只是就艺术特征而讲解艺术发展史的话,那么课堂教学肯定了无生趣,学生也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所以艺术教育要用跨学科的方法来传授知识,这样,可以把关于艺术作品以及关于政治、宗教、哲学、经济学等知识和社会结构结合起来。例如研究中国山水画的兴起不单单只是研究山水画的绘画风格,还要深入了解魏晋“玄学”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以及士大夫个性情趣的审美取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特征等等,研究达芬奇的《最后晚餐》、《蒙娜丽莎》不单单是研究作品的视觉风格,这些作品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生活和时代,那是个发现和科学的时代,是探索空间观点的时代。画家在揭示直线透视系统的同时,也探索了空间。

所以对于艺术教育的教师而言,不仅仅要吸取文学、艺术、音乐、社会历史等知识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而且还要用社会学科的教育去传授学生研究、思维和决策的技巧。

第四,组织编写一套适合高等院校艺术普教的教材。组织编写一套教学内容上适合于当前高等院校的艺术普教的艺术教材对实施艺术普及教育理念非常重要,就目前已经出版的艺术普教的教材来说,一是不够系统,只局限于艺术史、绘画欣赏等部分,并且不能很好地融合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等学科,对于艺术知识的介绍只能限于粗略、简化而已。二是内容上过于专业化,只是将艺术院校专业教材的内容加以删节、缩略,教材的文字语言过于专业,不够通俗易懂,如此教材会大大降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对其阅读兴趣。如果把艺术史、作品欣赏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用故事情节串连在一起,肯定会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参与。三是过于注重艺术发展的连续性、时代性,忽略了不同艺术之间的比较性。例如大多数艺术史教材都是按时代顺序来叙述,这种形式的优点是保证了时代的连续性,但其缺点是没有注意到艺术之间的比较,无意间就削弱了对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的培养。

第五,探索形式丰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艺术教育在自身特点上不同于其他教育课程,它的教学载体丰富多样,不仅有文字的,还有视觉的、听觉的;不仅有具象的,还有抽象的;不仅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有实践技法知识的传授;不仅可在课堂进行教学,也可走出户外,深入生活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只采用传统的口授教学方法,还应结合技法做示范教学、电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艺术教师应在教学软件的制作上下功夫,结合课程的需求设计出生动有趣的课程方案,引导学生对艺术课程教学的参与热情和互动热情。

教育与艺术知识例8

当前,人们不断加快艺术教育的进程,是因为艺术教育不但有利于大脑的生理健康,促进大脑潜能的全面开发,还是人文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人这一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艺术教育还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健全学生的自我意识。艺术教育专业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踏实的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和美术、音乐、舞蹈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学校的艺术教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艺术科学研究工作、学校艺术管理工作及社会艺术指导等工作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艺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

1.2艺术教育的专业化的作用

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艺术教育的专业化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人们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提高了艺术创作的效果和速度,反映了艺术繁荣兴盛的局面;艺术教育的专业化还有利于艺术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和高端化,有利于理论的不断进步,有利于积累艺术成果,并使艺术的传承得到了保障等作用;但是艺术教育的过度专业化也致使其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促使艺术本身从各文化、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中独立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教育和知识生产单位,使艺术活动和艺术创造成为专业人士的领地。

2通识教育的含义及其作用

2.1通识教育的含义

通识教育,即“一般教育”,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通才教育,另一方面是指全人教育。通识教育的历史渊源流长,其概念可追溯到先秦时代的六艺教育,但普及是从近代开始的。通识教育不仅仅是课程设置的一种模式,它过是一种教育思想、理念及境界,它的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与全面发展。而在大学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纠正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修养不够,学术视野狭窄,专业领域过于局限,基础训练和全面发展不足,个性发展受到压抑等缺点。实施通识教育要根据我国大学的实际情况,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二者相结合,通过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等方法来实行。

2.2通识教育的作用

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生活的条理性、良好的判断力以及平衡的心智,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开朗的个性,从而能够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通识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促使他们能够具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念,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习、做事、生活、发展,能够做个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的人,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3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二者的关系

艺术教育和通识教育,两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并在大学教育中都得到了普遍的使用。研究二者的关系对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艺术的繁荣兴盛都是非常有利的。

3.1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渊源相同,目的相同

二者都兴起于人类最早期的教育中的,是人类最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人的品格和个性的完善与发展,都是人的基础教育的需要,体现在在有关人才培养方面。

3.2通识教育是现代艺术专业教育的基础,而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基本素养教育

现如今的大学中,艺术教育包括艺术专业教育和艺术通识教育两部分的内容。艺术专业教育和其它专业教育类别相同,是不属于通识教育的,面向的大学生是艺术类的专业,而艺术通识教育一般是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针对的大学生是非艺术类专业。就艺术专业教育来说,通识教育的基础性主要表现在:首先,通识教育是艺术专业教育能够实施的基础;其次,它还是艺术专业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最后,通识教育是艺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基础。在文明社会,艺术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而人的艺术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不能够离开艺术教育的。但是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和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不一样,他们并不一定非要接收艺术教育,所以他们一般很少有机会能接受到艺术教育,这就致使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普遍低,甚至为零,因此为了改变大学这种弊端现象,艺术教育被大学的通识教育包含在内,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必要的艺术教育,从而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完善他们的人格与品性。

教育与艺术知识例9

随着我国现代化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素质教育”日益备受关注,作为素质教育之重要组成部分一艺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我们这里所言的艺术教育并非艺术院校的专业艺术技法训练或纯抽象的艺术理论学习,是旨在普及艺术知识,提高人文素养的综合艺术教育从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到现代化今天纷繁复杂的多样化艺术形式,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发展,现代人也普遍意识到,艺术经验对于丰富人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与人性中最深层面的意识紧密联系,艺术能给人以勇气和希望,能给人以精神慰藉,艺术也保证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们相互之间得以心灵的沟通,艺术还能够保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延续。所以说一个没有艺术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体制也是不健全的,同样高等教育也需要艺术教育。在这里,我想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谈谈艺术教育在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且思考如何以学科为基础将艺术普及教育纳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当中。

一、艺术教育在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控制,我国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一直作为“副科”可有可无地存在,担任中小学艺术课程的教师也大多数是“兼职”,并不是经过专业艺术训练和理论学习的专业艺术教师,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很不合理,只是以简单的摹写或自由发挥来应付儿童对艺术的本性渴求,更谈不上系统的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创作等学习。此外,大多数中小学校艺术课的课时很少,经费严重不足,许多学校每周只有一到二节甚至干脆砍掉艺术课。

高等教育中的艺术普及教育又怎样呢?事实上,刚入学的大学生对艺术史和美学理论知之甚少,对于高雅艺术普遍兴趣不高,甚至于不知如何欣赏,学校也将重点集中在科技教育各课程的教学上,忽视或轻视人文素质教育,“人为地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文理分家,这势必严重地妨碍、制约、损害、摧残乃至扼杀人的本性、人的创造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极不有利于贯彻中央《决定》的精神”。众所周知,这种文理分裂,会造成学生综合素质的严重失衡,最终如同自然生态一样,失衡会使各个物种急剧退化甚至于导致生物链的断裂,教育的失衡就会导致各学科之间丧失多元化之间的相互支持。

随着我国加入了WTO,中国已进入了世界一体化竞争当中,实际上,经济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与世界先进的教育体制接轨,但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科学实践当中缺乏冲动性的创造能力、外向性的表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协调能力。究其深层面的原因在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对于人才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而艺术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我国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就在《论大学教育》的演讲中指出:“所谓‘人’,就是对于世界社会有他自己的认识、看法,对已往及现在的所有有价值的东西——文学、美术、音乐等都能欣赏,具备这些条件者就是一个‘人”’。众所周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达芬奇不仅是位杰出的艺术家,而且还是想像力、创造力极为丰富的科学家,他承认是艺术为其科学创造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现代人也普遍意识到“艺术活动通过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既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热情,也能有效地诱发人的创造性”。“艺术活动所积淀于人们心中的艺术修养和正在进行的艺术活动,则能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为人们灵感的产生提供契机和准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当代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多次著文阐述科学与美的相互关系,他说。在分子等微观世界里,分子结构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排列构成的,科学与美密不可分。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文素质教育的倡导者杨叔子先生也多次呼吁,科技教育必须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科技创新人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则利,相离则弊”。

二、将艺术普教以学科为基础纳入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提高艺术素养,开拓人文思想领域,由此担负起艺术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格局中重任,这一教育理念已得到有关教育专家的共识,目前,众多高等院校也已逐渐开设艺术教育课程,但由于没有先前经验作参考,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就实施这一教育理念的最终效果而言,收效甚微。总结起来原因有二:一、学生自身基础薄弱;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作为人文素质教育之中坚的艺术普教,注定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因此,它既不同于一般艺术院校的纯技法教学,又不同于抽象的美学理论训练,由于本身既是感性的又是精神的东西,其性质规定了对于它的学习必须经过感性的理性认识,方能登堂入室。可以设想,如果用数学的教学方法去教艺术课程,从理论到教条,弄不好就会把一种丰富多彩、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变成干巴巴的东西,但又不能用教化学的教学方法去具体对待艺术课程,弄不好又会走入纯技法训练的死胡同,最终落得空有技法而无思想的“匠人”。因此,在这一新的学科领域的拓展中,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明确确立艺术教育的教育目的。艺术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可以培养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终生受益,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视觉文化意识,使能更充分地体验周围文化世界的多样性,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能够将艺术与历史、文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并以此为基础辐射其他学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第二,整合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由于当代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大多并未具备多少艺术素养,基础相当薄弱,另一方面,目前高等院校普遍课程任务比较重,不可能让出太多的课时给艺术教育课程,因此,必须整合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使大多数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最大效益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一般情况下,艺术教育的课程包括艺术史、艺术欣赏与评论、美学理论、艺术实践与创作等四大部分,为了适应高等院校艺术普教的需求,可以适当调整其课程结构,使艺术教育的四大组成部分有机整合,合理分配至大学四个学年当中。大学一、二年级可侧重于艺术实践和艺术欣赏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之初,从艺术的感性认识人手,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大学三、四年级可侧重于美学理论与艺术评论的课程教学,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高度,并能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艺术史的课程教学可作为艺术普教的重点贯穿整个学校教育期间。

第三,融合多学科,促进学科之间相互交流。艺术教育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如果说在艺术史的教学中撇开历史背景、宗教特征、审美心理等不谈,只是就艺术特征而讲解艺术发展史的话,那么课堂教学肯定了无生趣,学生也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所以艺术教育要用跨学科的方法来传授知识,这样,可以把关于艺术作品以及关于政治、宗教、哲学、经济学等知识和社会结构结合起来。例如研究中国山水画的兴起不单单只是研究山水画的绘画风格,还要深入了解魏晋“玄学”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以及士大夫个性情趣的审美取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特征等等,研究达芬奇的《最后晚餐》、《蒙娜丽莎》不单单是研究作品的视觉风格,这些作品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生活和时代,那是个发现和科学的时代,是探索空间观点的时代。画家在揭示直线透视系统的同时,也探索了空间。

所以对于艺术教育的教师而言,不仅仅要吸取文学、艺术、音乐、社会历史等知识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而且还要用社会学科的教育去传授学生研究、思维和决策的技巧。

第四,组织编写一套适合高等院校艺术普教的教材。组织编写一套教学内容上适合于当前高等院校的艺术普教的艺术教材对实施艺术普及教育理念非常重要,就目前已经出版的艺术普教的教材来说,一是不够系统,只局限于艺术史、绘画欣赏等部分,并且不能很好地融合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等学科,对于艺术知识的介绍只能限于粗略、简化而已。二是内容上过于专业化,只是将艺术院校专业教材的内容加以删节、缩略,教材的文字语言过于专业,不够通俗易懂,如此教材会大大降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对其阅读兴趣。如果把艺术史、作品欣赏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用故事情节串连在一起,肯定会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参与。三是过于注重艺术发展的连续性、时代性,忽略了不同艺术之间的比较性。例如大多数艺术史教材都是按时代顺序来叙述,这种形式的优点是保证了时代的连续性,但其缺点是没有注意到艺术之间的比较,无意间就削弱了对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的培养。

第五,探索形式丰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艺术教育在自身特点上不同于其他教育课程,它的教学载体丰富多样,不仅有文字的,还有视觉的、听觉的;不仅有具象的,还有抽象的;不仅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有实践技法知识的传授;不仅可在课堂进行教学,也可走出户外,深入生活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只采用传统的口授教学方法,还应结合技法做示范教学、电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艺术教师应在教学软件的制作上下功夫,结合课程的需求设计出生动有趣的课程方案,引导学生对艺术课程教学的参与热情和互动热情。

教育与艺术知识例10

1.1接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象较特殊通常情况下,接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生年龄大概处于17岁和23岁之间,正是处于青年时期,该年龄段青年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具有相对成熟的思想品质,另外,还具有较稳定的心理状态,能在公共艺术教育中拥有自己的见解。面对此类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对象,高校必须要选用合适的教育方法。

1.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存在差异高校汇聚了五湖四海的学子,由于生源所在地的公共艺术教育情况和学子的生活环境等存在差别,导致不同的大学生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程度不同,为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高校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时,必须意识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和层次性,因此,高校必须要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来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从而提高各个层次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1.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式比较多当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进入大学之后,就要不断依靠自学来充实自己,自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了帮助大学生获得充足的艺术知识,高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时除了课堂授课之外,还要为提供一些社团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公共艺术教育,从而让个性不同的大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公共艺术教育之中,从而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艺术氛围。

2素质教育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2.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教育的本质属性旨在实现个体社会化,提高受知识储量,让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受教育者的品格与社会的需求相匹配的以人为对象的社会活动。本文所说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手段来向大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该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一致当今时代,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因素,教育部门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而艺术素养却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所以素质教育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当大学生接受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时候,会接触到大量的艺术作品,为了帮助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恰当的鉴赏工作,教师要传授大量的艺术理论,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许多院校还会举办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从而与国家教育部门培养艺术修养较高的人才的目标相匹配。

3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效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缺陷

3.1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还未得到明确纵观高校教育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高效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停滞、发展、后退和再发展的四个过程,因而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较低,一些高校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费用,会减少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数量,甚至停开该类课程,此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3.2不同的高校领导者还没有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形成统一的认识目前,大多数高校为了响应国家教育部门的号召,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水平,但是不同的高校领导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显著的不同,因而使得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利于实现大学生的公平竞争。

3.3参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的专业素养过低一些教师在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时,并没有对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并且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向受教育者灌输艺术方面的知识,没有为大学生提供展现的机会,因而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实现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目的。

3.4大学生没有认识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通过相关调查可知,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毫无瓜葛,当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之后,许多大学生并不能认真地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学习,一旦大学生接触新的艺术作品,就无法将自身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不利于实现感情上的共鸣。

4提高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的主要方法

4.1明确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必须意识到高效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来确保各大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执行情况。为了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水平,有关部门还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来确保相关制度的执行,另外,有关部门还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

4.2要提高高校领导者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高校领导艺术认知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防止出现公共艺术教育的畸形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宣传工作,从而让每一个高校领导者都能正确理解公共艺术教育,并意识到该教育的重要性,进而为大学生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最终提高大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

4.3逐步提高参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须及时向大学生传授充足的、层次较深的艺术知识。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必须要加大艺术素养较高教师的培养力度,然后督促各大院校聘请优质教师来完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另外,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以此来丰富自己,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准确、先进的艺术知识。

4.4提高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大学生如果没有端正学习公共艺术课程的态度,那么就无法获得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此,教师必须要向大学生介绍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并采用形式各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大学生学习艺术知识的热情,从而慢慢地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涵养。

教育与艺术知识例11

艺术不仅是好的,而且是必须的。著名教育哲学家哈里•布劳迪(harrybroudy)提出了如下问题并对此做了极具说服力的评述,那就是:“在普通教育中艺术的作用是什么?”他指出:如果艺术对均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把艺术纳入到中小学教育的成规课程就不应该是问题。如果艺术只是学校“紧张”功课之余提供给儿童的一种“有趣的”或“好玩的”东西,那么,布劳迪说,艺术在学校的课程中就不会有他的位置。艺术和美是天生的,人的本质上对艺术和美有一种好奇和感动。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观察,儿童早期对艺术便产生某一种认知。艺术是美好的,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它永恒的魅力——艺术之情对人的心灵产生直接的、深远的碰撞,使人心理健康、心灵纯洁、行为高雅。

加德纳认为,艺术教育所培养的包括语文(话剧中的表达能力、视觉艺术作品集的推介展示)、数理逻辑(室内设计、建筑艺术所需的数理)、音乐能力、空间感(如环境设计,构图)、机械动感(如舞蹈)、人际关系(话剧或音乐会的合作、交流)、自我反省(因艺术无标准答案,要求创新与完美便须不断反省改进)、自然触觉(如质感、配色、调和)等。www.lw881.com他认为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些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而艺术学科提供了开发这些智能的基础,是发展这些智能的重要学科。它的作用表现在如下几点:

1.艺术教育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艺术教育能培养审美能力,色彩、旋律、线条等满足心灵愉悦的符号揭示事物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使人对事物产生积极接近、热衷探索的态度。古今中外,施行艺术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发挥艺术的这种功用,使人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进而养成自由而高尚的情操。

2.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缺少美的生活单调乏味。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育是有限的,有计划的引导儿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的发展,因为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的,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日常生活感受到的美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对美的表现力。儿童在不断变化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追求美、探求美、理解美和表现美,因而,受到良好的美育。

当艺术课程被人们重视的时候,它似乎又变成了一种形式。成人价值像一双无形的手在指引着社儿童艺术学习的目的和方向。在这种价值的作用下,传统的科学与艺术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地位不平等,艺术教育的价值被忽略;第二,切断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关联性,各行其内容和目标;第三,将科学和艺术教育视为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其对心灵的作用。首先,艺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只是知识灌输,它关注的是人性的本质。

爱因斯坦深有体会:“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其次,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对于相当多的社会大众而言,科学知识是一种自己不熟悉的和未能同化的异己力量,科学经验则是一种专业性的间接经验。于是,在表象建构和经验模式之偏倾式塑造和概象建构与认知模式之单向性塑造的基础上,不少大众(尤其是情知意素质能力正处于敏感可塑造状态和跳跃性发展之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便形成了以间接经验和抽象概念为主的思维结构,缺少必需的亲身体验和感性积累,缺乏情感对间接经验和知识元素的活化和融合,于是导致以逻辑推理为主的单级式思想模式。”情感同知识的分离,导致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弱化。最后,艺术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技术的训练和知识的吸收。在这种成人价值影响下,艺术教育的不平等性、孤立性、机械性严重影响了儿童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科学教育反过来又影响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的作用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概括为以下几点:

1.有助于拓展儿童的感受力

传统教学中,灌输知识和技能成为了主要教育目标。儿童在这种封闭式的灌输体制下,感受力逐进退化和模糊。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变的狭隘,内在把握世界的能力则进一步退化。艺术教育和科学融合的教育则能拓展儿童的感受力,开发他们的大脑潜能。他们在这种融合模式下,儿童不仅被要求发现事物的外在特征,同时唤起对事物的直观感受。

儿童情感发展的源泉来自于丰富的想像力,艺术渗透的教育能使儿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冰冷的客观知识难以调动起儿童积极的情感反应。我们会发现不少科学家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对艺术表现出浓厚的热情。艺术是科学研究的助推器,艺术的美好激发了他们的想像力、创造性,产生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情。正是这种艺术与科学的高度融合造就了伟人的诞生。

2.有助于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直接的感官感受,对事物的产生直接的、表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依赖与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使得他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从这个简单的几何三角形来看到一些问题。三角形特定的形状和结构储存在于大脑记忆系统,我们凭借感官经验很难发现图形的不合理性。视觉经验欺骗了我们的客观认知,对事物产生错误的判断。只有通过大脑理性的分析、判断来获得事物的真理性。感性能力与理性能力在这里发生了交融和碰撞,在这里启迪着智慧的迸发。正因为如此,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培养的是人的智慧发展不可缺少的感性能力。

只有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其在普及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才能使我们学生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得到有力提升,为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完美人格打下坚实基础。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是通往真理之路的纽带。只有肯定艺术教育的作用,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及其他品质。因此,艺术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