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17 09:40: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篇1

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功进步的阶梯。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了,但是嫉妒、依赖、压力等等,这些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各种心理反映,往往是不易觉察的,表现在小学生身上常常就出现:厌学贪玩,好斗生非;不讲诚信,说谎作假;好逸恶劳,浪费无度;不爱公物,是非不分;心胸狭窄,不够谦让等现象。究其根本,主要在于心理教育功能的确实。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灵健康成长

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疏导学生心理必须有一个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一)拥有良好学习氛围的学校环境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令学生身心愉悦、陶冶学生的情操首先要有一个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一角放几盆花草,让学生赶到舒心怡神;教室的环境布置要注意色彩与内容的相互搭配;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倡导学生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提高。老师要精心组织这样的学习合作小组,在课外根据学生兴趣、能力、学习情况,采取差异互补、自愿结合的原则,组成互助小组,每个人可以提出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包括学习、生活、兴趣、心理、情感等,让大家共同讨论,提出自己的解释。另外,建立优生和后进生“一帮一”的学习组织活动,老师鼓励督促,推动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

(二)拥有和谐乐观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更是培养孩子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品质兴趣的重要的场所。人是大自然中唯一懂得暗示的动物,孩子又最善于仿效,所以大人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暗示的意义具有强大的干扰力。不良和错误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都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有些父母在外打工,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一概不知,对孩子的优良表现从来不闻不问,但对待孩子的错误,却非常在意,殴打起孩子毫不含糊。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往往暴躁,对学习兴趣不高,并经常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所以,学校要通过开办家长会、建立家庭教育研究会等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宣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让家长明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单方面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全面、长效的过程,效力有时候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大多数家长都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普遍思想开拓,接受信息快捷,他们更善于学习现代教育的理念,只要学校引导,教师引导,家长一般都会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家长如何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呵护学生的心灵成长:要让家长树立一个教育信念:呵护孩子的心灵,培育孩子心灵的成长比读书考试更重要。老师要主动积极的联系家长,相互密切配合,做好训诫与勉励双管齐下的教育,不能学生在学校受到老师批评,在家里又受到家长变本加厉的批评,伤害孩子的心灵,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老师批评后,要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及时疏导孩子的情绪,化解心理的忧虑,分析老师批评的原因,鼓励孩子改正错误缺点,乐观面对老师的批评,让他们觉得家庭是温暖的,父母的怀抱是温馨的。老师和家长要把握好批评与鼓励宽容的尺度,不能过分严厉,也不能过分宽容。健康阳光乐观的性格不可能在训斥与溺爱中形成,适度的批评和表扬比严厉的处罚或物质的奖励更能有效促成孩子优良品性的形成,表扬孩子与约束批评孩子的不良行为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批评与鼓励并行是奠定孩子愉悦人生的基础。

2.家长必须认真倾听孩子的诉求:家长要以平等和关爱的姿态和孩子对话,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心理,要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诉求的机会,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疏导。特别性格内向的孩子,家长更应该和孩子多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说话,说错了也不要紧。家长不能以任何理由忽略孩子的存在,更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和孩子感情、思想的交流,尤其父亲必须要有耐心和爱心,和孩子一起游乐,一起学习,一起散步锻炼,关心他们的关注的问题,及时引导他们的情感和认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正确引导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人都是社会的个体,在引导孩子接近自然陶冶淳朴性情,关爱自然生态的同时,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服务意识与合作协作的意识,比如夏令营,比如社区公益活动,比如校与校之间的联谊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等,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培养孩子的健康完善的人格。

二、老师要注意自己的楷模形象?

小学生最善于模仿,善于崇拜,在他们心灵中教师的形象是伟大的,在他们看来老师是慈爱、知识、公信、道德的代言人,老师的一言一行就是社会的最高标准,是他们仿效学习的楷模。小学生会在某些行为发生的第一时间被“洗脑”。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衣着整洁,精神振作;语言要亲切、自然,可以批评,但不能辱骂;行为要热情大方,经常关爱帮助学生,不体罚学生,为学生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一)对待学生要真诚平等

一切伤害莫过于心灵伤害,尤其老师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巨大。一旦学生的心理上经常受到老师或同学的伤害,他们就容易走向极端,会变得冷漠孤僻偏执,处理关系容易冲动,偏离理性轨道,容易产生攻击性、报复性、破坏性等,以此发泄心理受到伤害的不满。为了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要以平等真诚的姿态对待学生的失误,尽量减少对学生心理的伤害。遇到问题多从学生的角度来深思,认真倾听学生的诉求,仔细观察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寻找与学生沟通的话题,在沟通中寻找学生发展的基石。

(二)让嫉妒心理远离学生

对学生来说,嫉妒心理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影响学习。同班同学之间的矛盾很大一部分是由嫉妒引起的。例如:别人的分数高了,就说提前知道答案,或者老师提前辅导过等,这就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大家都想躲开他,不愿与他交往,逐渐被孤立。又如因嫉妒他人成绩而“打小报告”,散布谣言,从而给自己造成不良的影响,导致人际关系氛围不好,于是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在班上打架斗殴,沦落为问题生等。因此,教师要及时适时地帮助他们。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机会,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定位。教育学生要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正视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发现并开拓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开创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要转移学生的嫉妒心理。小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大多是因为出现学习差距引起的,如果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差距产生原因,发掘弥补差距的动力,把嫉妒心理转化为积极努力的精神,每个阶段给自己确定一个奋斗目标,不断奋进,随着学习进步,嫉妒心理也会慢慢弱化,逐渐消失。

(三)多角度引导学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导,为人师者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要能够从多方面去把握学生,从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对“管不了的学生”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解决。

1.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惩罚批评容易使人产生人格、自尊受到损害的自觉心理,为了获取人格的尊重,人们常常会采取对抗的方式反对处罚批评。小学阶段的学生发展成捣乱生,大多数情况都是因为老师过度处罚批评,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造成的。所以,老师对待“管不了的学生”应该首先要从尊重他们人格的角度入手,发现其优点和长处,创造适宜其展示自我优点的平台,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对他寄予的厚望,体会成功的幸福,促进其进步。

篇2

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功进步的阶梯。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了,但是嫉妒、依赖、压力等等,这些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各种心理反映,往往是不易觉察的,表现在小学生身上常常就出现:厌学贪玩,好斗生非;不讲诚信,说谎作假;好逸恶劳,浪费无度;不爱公物,是非不分;心胸狭窄,不够谦让等现象。究其根本,主要在于心理教育功能的确实。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灵健康成长

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疏导学生心理必须有一个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一)拥有良好学习氛围的学校环境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令学生身心愉悦、陶冶学生的情操首先要有一个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一角放几盆花草,让学生赶到舒心怡神;教室的环境布置要注意色彩与内容的相互搭配;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倡导学生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提高。老师要精心组织这样的学习合作小组,在课外根据学生兴趣、能力、学习情况,采取差异互补、自愿结合的原则,组成互助小组,每个人可以提出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包括学习、生活、兴趣、心理、情感等,让大家共同讨论,提出自己的解释。另外,建立优生和后进生“一帮一”的学习组织活动,老师鼓励督促,推动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

(二)拥有和谐乐观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更是培养孩子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品质兴趣的重要的场所。人是大自然中唯一懂得暗示的动物,孩子又最善于仿效,所以大人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暗示的意义具有强大的干扰力。不良和错误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都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有些父母在外打工,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一概不知,对孩子的优良表现从来不闻不问,但对待孩子的错误,却非常在意,殴打起孩子毫不含糊。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往往暴躁,对学习兴趣不高,并经常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所以,学校要通过开办家长会、建立家庭教育研究会等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宣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让家长明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单方面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全面、长效的过程,效力有时候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大多数家长都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普遍思想开拓,接受信息快捷,他们更善于学习现代教育的理念,只要学校引导,教师引导,家长一般都会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家长如何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呵护学生的心灵成长:

要让家长树立一个教育信念:呵护孩子的心灵,培育孩子心灵的成长比读书考试更重要。老师要主动积极的联系家长,相互密切配合,做好训诫与勉励双管齐下的教育,不能学生在学校受到老师批评,在家里又受到家长变本加厉的批评,伤害孩子的心灵,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老师批评后,要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及时疏导孩子的情绪,化解心理的忧虑,分析老师批评的原因,鼓励孩子改正错误缺点,乐观面对老师的批评,让他们觉得家庭是温暖的,父母的怀抱是温馨的。老师和家长要把握好批评与鼓励宽容的尺度,不能过分严厉,也不能过分宽容。健康阳光乐观的性格不可能在训斥与溺爱中形成,适度的批评和表扬比严厉的处罚或物质的奖励更能有效促成孩子优良品性的形成,表扬孩子与约束批评孩子的不良行为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批评与鼓励并行是奠定孩子愉悦人生的基础。

2.家长必须认真倾听孩子的诉求:

家长要以平等和关爱的姿态和孩子对话,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心理,要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诉求的机会,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疏导。特别性格内向的孩子,家长更应该和孩子多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说话,说错了也不要紧。家长不能以任何理由忽略孩子的存在,更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和孩子感情、思想的交流,尤其父亲必须要有耐心和爱心,和孩子一起游乐,一起学习,一起散步锻炼,关心他们的关注的问题,及时引导他们的情感和认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正确引导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人都是社会的个体,在引导孩子接近自然陶冶淳朴性情,关爱自然生态的同时,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服务意识与合作协作的意识,比如夏令营,比如社区公益活动,比如校与校之间的联谊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等,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培养孩子的健康完善的人格。

二、老师要注意自己的楷模形象?

小学生最善于模仿,善于崇拜,在他们心灵中教师的形象是伟大的,在他们看来老师是慈爱、知识、公信、道德的代言人,老师的一言一行就是社会的最高标准,是他们仿效学习的楷模。小学生会在某些行为发生的第一时间被“洗脑”。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衣着整洁,精神振作;语言要亲切、自然,可以批评,但不能辱骂;行为要热情大方,经常关爱帮助学生,不体罚学生,为学生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一)对待学生要真诚平等

一切伤害莫过于心灵伤害,尤其老师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巨大。一旦学生的心理上经常受到老师或同学的伤害,他们就容易走向极端,会变得冷漠孤僻偏执,处理关系容易冲动,偏离理性轨道,容易产生攻击性、报复性、破坏性等,以此发泄心理受到伤害的不满。为了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要以平等真诚的姿态对待学生的失误,尽量减少对学生心理的伤害。遇到问题多从学生的角度来深思,认真倾听学生的诉求,仔细观察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寻找与学生沟通的话题,在沟通中寻找学生发展的基石。

(二)让嫉妒心理远离学生

对学生来说,嫉妒心理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影响学习。同班同学之间的矛盾很大一部分是由嫉妒引起的。例如:别人的分数高了,就说提前知道答案,或者老师提前辅导过等,这就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大家都想躲开他,不愿与他交往,逐渐被孤立。又如因嫉妒他人成绩而“打小报告”,散布谣言,从而给自己造成不良的影响,导致人际关系氛围不好,于是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在班上打架斗殴,沦落为问题生等。因此,教师要及时适时地帮助他们。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机会,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定位。教育学生要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正视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发现并开拓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开创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要转移学生的嫉妒心理。小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大多是因为出现学习差距引起的,如果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差距产生原因,发掘弥补差距的动力,把嫉妒心理转化为积极努力的精神,每个阶段给自己确定一个奋斗目标,不断奋进,随着学习进步,嫉妒心理也会慢慢弱化,逐渐消失。

(三)多角度引导学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导,为人师者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要能够从多方面去把握学生,从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对“管不了的学生”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解决。

1.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惩罚批评容易使人产生人格、自尊受到损害的自觉心理,为了获取人格的尊重,人们常常会采取对抗的方式反对处罚批评。小学阶段的学生发展成捣乱生,大多数情况都是因为老师过度处罚批评,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造成的。所以,老师对待“管不了的学生”应该首先要从尊重他们人格的角度入手,发现其优点和长处,创造适宜其展示自我优点的平台,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对他寄予的厚望,体会成功的幸福,促进其进步。

2.采取多元的教育方式。

对于上课学习不投入,爱做小动作甚至打架爆粗的学生,教师一味采取批评的方式有时候会产生较好的效果,但如果面对学生不同的问题教育的方式一成不变,久而久之师生都会失去耐心和信心。老师不妨根据他的情况,找出深层原因,分析原因,从尊重关心的角度,从帮助寻找学习策略的角度入手,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不断的给予正面的激励,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促使他提高学习热情,树立自信,让他感受到老师的信任,慢慢树立自己是个成功者的意识,这样慢慢会步入学习的正轨。

篇3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3-0212-03

近20 a来,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心理咨询室面向初中及初中以上阶段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笔者在工作中接触到了不同阶段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对所接触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与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偏离现象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矫正有关。因此,小学应是最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年龄阶段。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小学生中开展较大样本心理活动观察与心理测量的对照研究,以确定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心理健康的共性问题及其严重程度,从而探索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3所小学四、五2个年级12个班的554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日常观察记录 对研究对象进行1 a的日常观察,观察研究对象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各种情况,由班主任教师按统一要求记录。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确定心理测量方法和内容提供参考依据,并对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料。在对全部研究对象的观察中,共记录到有效资料213条。

1.2.2 分析汇总 对记录到的有效资料进行分析,排列优先顺序和构成情况,发现带普遍性的问题7项。

1.2.3 确定心理测量的内容并实施心理测量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进行3个方面的心理测量,检验教师表述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1)儿童Nowicki-Strickland内-外控制量表[1](Nowicki-Strickland Internal External Control Scale for Children),该量表适用于儿童泛化性期待的测定,反映儿童心理控制源的类型,得分范围从0(内控)~40(外控),用于解释日常观察发现问题中的“主动性差”和“输不起”2个问题。意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师日常观察到的问题和儿童实际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2)儿童自尊问卷(SES)[2],该量表用于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总分范围为10~40,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主要研究儿童自尊程度与儿童的向师性、儿童在物质上的攀比以及儿童的不合群现象。(3)儿童孤独量表(CLS)[3],该量表用于评定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会不满程度,并了解最不被同学接受的儿童是不是更孤独。量表测定的结果,体现孤独与社会不满程度具有相当的时间稳定性。

2 结果

2.1 日常观察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发生的频度 以班主任教师记录到的每类问题发生的人次数为分子,全部观察对象为分母,计算日常观察到的心理问题的发生频度,见表1。

2.2 心理测量结果 心理控制源表现为过分内控和过分外控的,占被调查对象的6.8%。五年级学生表现为过分内控或过分外控的实际人数多于四年级学生,男生在这个方面表现问题的实际人数多于女生。见表2。

自尊调查发现,过分自尊和缺乏自尊的占被调查对象的6.6%。

五年级表现为过分自尊或缺乏自尊的实际人数多于四年级;男、女生表现为过分自尊或缺乏自尊的实际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孤独量表调查发现,有孤独倾向的占被调查对象的7.9%,此种倾向五年级的实际发生人数多于四年级,男生有孤独倾向的实际人数是女生的2.5倍。见表4。

2.3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人口统计学比较 自尊量表的调查没有发现年级和男女之间存在差别。孤独量表的调查在年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男、女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较女生有更明显的孤独倾向。儿童内外控制量表的调查发现,男、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整体水平来看,五年级学生较四年级学生有更高的外控性。

3 讨论

结果显示,教师在日常观察中认定的问题发生的频度明显高于心理学调查中认定的问题发生的频度。虽然在本调查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到了日常学生表现的问题,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日常行为表现出的问题不能认定为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笔者认为,用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来解释似乎更合理,因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成熟和学习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学校时间的延长以及知识的积累,学生有了更多的自我空间,但心理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完全独立和成熟,在这个年龄段所表现出的独立是比较盲目的;另外,“帮团时代”[4]的影响,在更多的方面和更深的层次上影响着他们,他们宁愿接受同学之间的一些观点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也不愿意听从教师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按照自己活动圈圈里的想法做出决定并付诸实施,其结果会更多地受到教师的否定。这样的结果总是在困扰着他们,甚至会促使他们采取更为极端的对立态度,在这样态度支配下产生的行为,可能就被教师认定为偏离行为或心理问题。

笔者提倡在小学生中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糟糕,更重要的是小学教育过程是直接为孩子终身奠基的过程,培养目标是心身健康、全面发展的公民。小学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知识和技能的阶段。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过程,就会获得勤奋感,会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小学儿童的必修课程。

篇4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1(C)-0185-02

引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差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特点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具体稳定的情感;(2)具体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员心理学专家马文驹教授认为:学校心理辅导,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注重预防性教育,关注教育对象的未来。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以已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对象),也不等于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以正常学生中存在着心理问题或偏差的学生为对象,旨在帮助来访者消除或缓和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症状。它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是面向每位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

(2)情绪问题,主要是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面情绪问题;

(3)学习中表现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

(4)身心疾患,主要是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

(5)问题,主要是指由于儿童的性无知而产生的性游戏行为。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知自己,接纳自己,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会适应客观环境。既要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小学重新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学科教育渗透法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学科教学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要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二)要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过程,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

(三)建构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融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并加以辅导。

二、个别辅导

是指辅导员为某个来访学生提供心理帮助的过程,要求辅导员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祈求改善现状的来访学生提供帮助,使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

三、活动辅导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学生通过游戏和其他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运用心理辅导活动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要多样化,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向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心理活动的开展尽量与班级活动和第二课堂等活动结合起来,不要使活动成为一种新的课业负担。同时.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要精心准备和组织。

四、环境渲染法

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辅助方法。主要方式有:

(一)心理辅导室

有专职教师负责,专门解答学生提出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负责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辅导室要干净、整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保密效果要好,座位的软硬、高矮要适应。成90度的摆放,窗帘等饰物应选用浅蓝色、淡黄色调,装饰画要表现自然,积极向上的。选用一些花草调节气氛,还要准备茶杯、纸巾等物品供来访学生使用。

(二)心理信箱

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然后有心理辅导老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健康水平。学生书面提出心理健康问题允许他们不记名。以便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三)心理健康专题广播

篇5

1.心理咨询。咨询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咨询人员提供一定的心理氛围或条件,使对象发生变化,作出选择,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形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从而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成员。例如,我们班级中的一位女小学生A,只给她本人咨询,这个女生也没有说家庭情况,只是给她本人做心理咨询,结果以失败而告终。这个案例是失败的。但是,我还是没有真正明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根据家庭系统论的理论行事,太脱离家庭了。如果采取权氏家庭心理治疗法,我认为那位女小学生的心理障碍的解决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2.集体心理治疗,简称集体治疗,指治疗者同时对许多患者进行治疗。这些患者常具有疾病及相关问题的共性。这种方法的优点,能节省治疗所需的人力,也能利用集体的力量产生积极效应。例如,我们班级有许多同学为了一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队课对班级学生进行集体心理。

3.行为治疗,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它的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由于学派理论甚多,它的种类名称也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例如,我们班级学生D,平时上课经常不认真听讲,在做小动作,对这种不良行为或变态行为施加一个不愉快的体验,用言语责备等方法,利用痛苦的条件刺激来替代异常行为的,从而减少或消除异常行为,因此人们通常又称之为“以毒攻毒疗法”。

4.个别心理治疗,是相对集体心理治疗而言,是以单个病人为对象的心理治疗,实际上大多数传统心理治疗均是采用该种形式,与本章中其他心理治疗在理论和方法上会有所重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还必须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一主渠道的主导作用,并辅以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治疗等手段,才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二、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1.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为目的的普通课程,它是着眼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从格的全面发展。学校可以自编教材,一般每周可开设一节心理健康课,由专任教师执教。教师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以上设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调节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排除心理障碍,使其回复到健康状态。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鼓励学生主动前来咨询。教师通过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认真分析,耐心疏导,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促进个性心理健康、和谐、平衡发展。

2.心理测评是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现在科学的心理测评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通过心理测评手段,从个人简介、家庭背景、学业表现、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动机和态度、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等各方面进行因材施教与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依据。

3.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不把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出、列入课程计划,而是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来进行,是这一途径的特点。新生入学时的“始业辅导”、毕业时的升学就业辅导也属于这一类。其有利的一面是能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便于发挥这几项工作在统一的育人活动中的整体功能。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仍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学习辅导是辅导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是结合学科教学来进行的。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近年来,已有中学小学教师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社会等科目中尝试渗透心理辅导,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篇6

(一)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1.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不少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根本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

2.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表现为有些学生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某些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

3.学习习惯不好。不少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才是科学有效的。

4.学习动机不强。不少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对学习不感兴趣,有些学生觉得学了将来没用还不如不学。

(二)个性方面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1.缺乏理想和追求。大部分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因学习不努力而被老师放弃,加上中考失败的打击,往往会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有的学生甚至从第一天起,就已经抱着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

2.人格尊严受损。初中阶段由于学业成绩、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不理想,大部分学生的人格尊严得不到认同。中考失败后,这部分学生只能选择职校学习。与普高生相比,职校生的人格尊严严重受损。

3.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从当前职校生个性特征看,孤僻、抑郁、怯懦、狭隘、暴躁、敌对、依赖、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三)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1.社会交往萎缩。三年职校生活让他们对正常的社会交往心存自卑,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因而不愿意与熟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职校生的身份。

2.师生间交往缺乏和谐。进入职校后他们表现为不配合、不支持教师的工作,有时还会在某些场合跟教师对着干。

3.与父母有隔阂。不少职校生经常埋怨父母不理解、不尊重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困难,冲突不断。

(四)家庭方面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我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且父母文化素质不高、经济条件不好、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儿童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这些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五)学校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政策对中职生心理的影响

1.生源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为确保生源数量而无条件、零门槛,造成生源质量一年比一年差的恶性循环。加之招生中教师上门劝学,绝大多数学生都存在“被上学”的情节,失去了求学的主动性。

2.学校在教育方向和措施的顶层设计上与职业教育的目的相背离。学校照搬普通教育模式,重理论考试,轻技能和实践,违背了学生的初衷,形成严重的厌学心理。

3.我县教育局制定的初二后分流政策,助推了职教学生不良心理的形成。其一是破坏了学生完整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发展过程,酿成职校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二是这种制度的负面影响波及到小学教育,学生从小就被种下了职教中心很可怕的心理。

(六)网络环境对中职生心理的影响

一是中职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中,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二是独生子女居多,缺少与同龄儿童交流,心理上缺乏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很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三是部分家长对子女学习干涉过多,指责过多,忽视了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步步把孩子推入到网络的怀抱中;四是社会消极文化的影响; 五是校园文化舆论环境对升学无望的学生不利。总之,被分化出来的那部分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迷失了方向,进而在虚拟世界里寻找“自我”。

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组建由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心理委员共同组成的高素质的职业中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

(二)加强培训和交流学习,提高心理辅导团队的专业素质

1.利用周二的学习培训时间,定期进行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每月一次。

2.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培训,并做好学习的传帮带作用。

(三)全员参与,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心健康教育氛围

1.建立“导师制度”,即每位教师每学期在所代课班级联系4名学生,负责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的辅导,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加强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4.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四)筹建标准化心理咨询室,科学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

心理咨询室应该设有“接待室”“心理阅览室”“个体咨询室”“宣泄室”等,由心理咨询叫教师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并做好心理辅导记录。

(五)建立系统的学生心理档案,为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供可靠的依据。

建立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师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对有心理危机的师生早发现、早干预,防止极端情况发生。

(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班每周2节,采用主题系列活动统筹教材内容,寓心理知识于活动之中,引导学生自我调节,增强学生适应能力。

(七)积极营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环境

邀请家长到校听课、座谈、召开家长会,必要时还要家访,创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八)组建学生心理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

通过创办社刊、月报、黑板报、宣传栏,组织国旗下讲话、文艺表演、体育比赛、读书、诗歌朗诵、技能展示等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维护和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

(九)以主题班会为载体,积极发挥班主任心理辅导的主导作用

各班主任根据年级段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实效地开展班级特色心理辅导教育,做到每个月上一节主题心理辅导课,每学期择优上交一件心理辅导活动设计方案。

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18-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实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同时也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只有在一定原则指导下通过适当的途径来实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为满意的效果,顺利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要努力探究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造成引导学生全面提升个人素质的崭新平台。

一、探究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法,提高心理健康课实效性

目前心理健康课的主要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讲授法,授课方法的单一必然损害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够提高心理健康课的实效性呢?探究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是一种必然的选择,除了讲授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如:

(一)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等。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的题目和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并写好发言提纲;讨论中,要求学生轮流发言,教师要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围绕主题联系实际;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总结,评述。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就是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际交往、内心冲突等心理问题。角色扮演的重点不在演,而在于通过观察、体验,分析讨论,使学生受到教育。常用角色扮演法如情景剧表演、空椅子表演、角色互换、小品表演等。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现实中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探究其心理问题的特点,形成的原因,矫治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使学生有效预防心理问题,在出现类似心理问题时能够识别并运用有关技术进行自我调适。

(四)心理训练法

心理训练的方法是指通过有目的的心理练习,对被训练者进行有意识的影响,使其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以达到适宜的心理程度,满足提高心理水平,增强身心健康需要的教育手段。学校开展心理训练应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其主要内容为:学习教育与训练、情绪和情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社会交往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择业和社会适应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心理健康课的内容为基础,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采取适当的灵活多样的方法,将形式与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方法为内容服务,并且使内容更好得得以表现。

二、探究心理咨询的合适方法,积极开展心理辅导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高职院校心理机构的现状,为适应学生对提高心理素质的迫切需求,心理咨询人员要探究心理咨询的咨询方法。

心理辅导的方法有很多种:讨论法、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各种习作与活动、演讲会、报告会、参观访问、影视观赏等。一般根据参加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例如:“我们要做情绪的主人”这样一个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先选取一个故事,请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故事:第一种情况是角色任意发泄情绪以致造成不良后果;第二种情况是角色调控情绪事情向良性方向发展。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这个故事,总结调控情绪的技巧。最后,大家根据所总结的技巧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的行为训练。在这样一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如何调控情绪的办法而且进行了练习,真正提高了个人的心理素质水平。

三、探究各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方法,进行积极课堂教学

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各高职院校应当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渗透到各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去,使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个以提高心理素质为核心统帅各科教学的教育体系。

要达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科教学的融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建积极课堂,积极的课堂是指那些在课堂的教与学活动中,教师拥有积极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能够注重营造课堂积极的氛围,并能够使用一定的方法,注意调节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使其常处于积极的状况,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思考,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取得上佳的教与学的效果。

要在课堂上建立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不良的刺激如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对学生的讽刺挖苦等会影响学生的情绪,甚至极大地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要重视建立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在课堂上对学生多鼓励,多肯定,多表扬,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以获取信心,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

教师还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比如,轻松自然的游戏、幽默的故事,新颖的教具都可以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郭启华.高校管理者人格素质结构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106-107.

篇8

良好氛围的建立,首先取决于观念的更新。对于心理健康问题,许多教育者、家长和学生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盲区。这些认识的不足都是造成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目标失衡、内容狭窄和方式单一等实践操作问题。在这种把错误的观念下,“心理问题”往往会被等同于“有神经病”,“脑子有问题”等,这样就对存在有心理问题或者疾病的人多少都带有歧视或者鄙夷。高职学生即使知道自己可能有某些心理疾病或问题,也会刻意隐瞒或者避而不谈,更别说主动去找专兼职老师寻求帮助,或者到心理咨询室进行相关咨询。而对于抱有这类观点的一线教师和家长而言,一旦了解到学生存在某些轻微的心理问题,都会小题大做,给学生许多过分的关注,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反而加重学生心理问题的程度。

二、整合教育资源,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高职院校要有效开展,目前高职硬件不足的问题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整合教育资源,促进资源优化,从而发挥最大的作用。

首先,要加强硬件设备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对工作场所要求往往较高。所以,各所高职院校都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如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中心等。

其次,加大力度搞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其专业化建设来看,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原有教师的培训。二是引进专业人才。许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滞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专业的人进行带头开展工作。一般的管理学出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管理手段,难已凸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功能。最后,注意多媒体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健全功能多样化的教育内容体系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从功能上而言,应包括基础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救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积极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篇9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今高校的重大课题,而大学生综合素质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也很多,本文就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其心理保健意识

“观念”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健康”是我们所熟悉的概念,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但一提到“健康”,总把它与“疾病”相联系,认为身体无“疾病”就是“健康”。其实就人的躯体而言,“健康”并不难定义。现代医学已足能鉴定和验证:只要任何器官都没有实质上的细胞病变,就可以说是健康的。但我们所讲的“健康”,并不单纯指的是生理上的健康:“而是除此之外,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人作为一个整体,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依附、彼此制约的,只有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属于正常状态,并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鉴定为“健康”。因此,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其心理保健意识。为此,我们在课堂讲授中,特别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自己的生理健康外,还要努力学习、加强交往、注重个人修养,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因为:(1)心理健康是保证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保证。(3)心理健康是师范生从事未来职业之必须。(4)从现实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来看,作为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必须具有相应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增强,原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择业观念以及道德规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尽快适应社会,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二、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培养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人我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他在人格形成、发展和人格结构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都受其影响和支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既是以往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的反应,也是现阶段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新起点。因此,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实际,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因素中,自我意识不健全既是构成心理疾患的重要因素,又是心里不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最重要的是必须解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不正确的“自我观”,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到:(1)正确认识自我,即对自己的优点、缺点要心中有数,对自己的能力能充分估计,做到自知之明。(2)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积极地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无条件地接受自己,包括好的、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3)有效地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即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只要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战胜和去掉自身存在的一些不利自己发展的弱点,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一切,就会在生活和学习中避免心理疾患的出现,成为人格健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未来的建设者。

三、结合教材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提高其情绪的自控能力

情感或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密切,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分。人的任何活动都以情绪为背景,并伴有情绪色彩。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对人的活动有增力作用,能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乐于承担社会义务,促进人际交往,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苦闷、抑郁等不良情绪,能削弱人的意志,降低活动能力,使人头脑昏胀、记忆混乱、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学习效率降低,长期下去会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紧张,社会期望高、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特定年龄阶段情绪活动特点的影响,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学习与恋爱的挫折、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极易导致不良情绪的出现与持续。为了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能愉快、顺利、圆满地度过和完成大学的学业,提高个人素质,因此在讲“情感” 一章时,特别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学会保持愉快的情绪,维护良好的心境,重视情感的自我调控,并向学生介绍一些调控情绪的方式和方法。此外还有自我意识调控、转移调控、合理宣泄调控等方法。但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这样在挫折和艰难险阻面前,才不至于失去理智、丧失信心或一蹶不振,从而经常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

四、针对学生个人实际,进行心理疏导和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一定的个别差异。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讲授给予系统讲解、分析,指出解决的办法。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通过谈话、咨询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改善和提高。某学生,因人际关系不良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又引发严重的神经性抑郁、疑心,内心极度苦闷,总觉得所有的人都在鄙视、嘲笑自己,每天走路时不敢抬头,每当抬头时,总觉得人们都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好像是在议论自己……为此而焦虑、失眠,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率下降,情绪状况恶化,人际关系更加紧张,精神状态一度达到崩溃的边缘。对此,通过咨询和多次谈心,启发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冲突、苦闷,帮助他了解自己的某些人格缺陷,引导他认识自己的某些忧虑、疑心是没有充分根据的,并对他内心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同情。进而又调动班干部,特别是同宿舍的同学在其生活中、学习上给以关心和帮助,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鼓励他以积极的姿态进行交往,主动改善人际关系。最后这位同学恢复了往日的风采和自信,圆满地完成了大学的学业,现在已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教师一定要事先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如性别差异、气质类型差异、认识水平差异,要找到问题的症结, 切不可盲目行事。

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

篇10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号:1009-5349(2017)13-0101-01

一、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通过体育运动,不仅可以直接增强身体素质,还可以让人适当宣泄负面情绪,提高自信,改善焦虑,得到身心放松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这一代人多为独生子女,无论是家庭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极为特殊,没有兄弟姐妹、升学就业压力增大、社会负担加重,导致很多大学生变得孤僻、焦虑不安、缺乏自信,随之而来的是抑郁症、强迫症等各种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父母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孩子身上,并寄予很高的期望,比如成绩方面,文化水平低的父母盼着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文化水平高的父母盼着孩子继续走“知识就是力量”的道路。反观生活方面,多数父母并不注重,甚至忽略了生活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二)学校因素

升到大学的人都是挤过了一道名为“高考”的独木桥,由于学校长期的封闭环境且不重视心理疏导,导致他们缺少人际沟通,心理承受能力差,在学校以成绩为本的教育宗旨下变得麻木,思维方式单一,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三)社会因素

信息时代提倡言论自由,导致网络中有很多偏激片面的言论,很容易误导那些尚在校园的大学生,很容易改变他们原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的心理出现问题,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者甚至走上歧途。

四、体育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一)要充分注重理论课教育

很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过程都直接忽略了这一点,认为理论对于“体育运动”这个实践来说根本毫无重要意义可言,可以算得上是整个过程的“鸡肋”,然而实际上它于整个体育教学本身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系统很有必要在开设室外活动课之前先请专业的老师讲解正确、健康的运动方式和一些简单的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让学生基本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常见的心理疾病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在生活中学会自己调节简单的心理问题,并有效预防一些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前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对体育教育的创新度远远不够,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的理解是“室内课上完之后放放风的室外课”,他们对运动本身并无兴趣,教育者应改变这种现状,尽量设置有新意、有吸引力的体育教育项目,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无条件、自发地全身心参与进来,而不带有一丝一毫被强迫的感觉。因为主观意识对一个人心理的暗示作用很强烈影响很大,如果能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并且取得一些小成就,更大的激发后续兴趣,这将会对一些患有轻微的强迫症、焦虑症的学生有很大程度的帮助。

(三)改变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早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简单的运动模式对他们来说缺少挑战性,没有难度,就只会应付了事,太复杂的运动模式又会让他们感觉太困难,增大他们的心理负担,只会加重心理问题,这样就导致无法达到最初提出的心理健康水平调节的目的,那体育教学就变得可有可无。所以体育教育者应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从每个学生本身出发,适当改变原本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运动项目改造为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项目,让每个人在付出努力过后都能达到标准,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以此来改善部分学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四)改善严肃严谨的师生关系

教育者不要作为一个旁观者站在一边忙着纠正动作计算分数,而是要尽量加入到体育运动项目的过程中,和他们一起体验运动带来的心理愉悦,并且像朋友一样进行简单的心灵交流,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更加和谐,让学生充分地信任老师,才能在教学中现身说法帮他们解决一些小的问题,并让他们学会通过运动来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在学习生活中尽量保持良好愉快的心情,保持心理健康,并让他们意识到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从而改善学生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问题。

五、结语

体育项目一般都具有竞争性、激烈性,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热情,通过以上方法,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经过努力,培养他们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坚定意志,还能让他们得到努力之后收获成功的喜悦感,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久而久之改善部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达到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篇11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96-01

1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未能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

(1)虽然很多高校在学生生活苑区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实际上大多数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许多同学甚至到大学毕业都不知道心理咨询室的设立及其位置所在。

(2)部分高校虽说建立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体系,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心理健康相关课程,但并未领会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内涵,仅仅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畴,而没有具体分类和具体对待。没有起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作用。

(3)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导致大学生自身对心理咨询存在一定的偏差,更有甚者,有的同学认为 “谁去心理咨询室咨询了谁就有心理病”的错误认识。正是这样的心理导致很多处于亚健康的学生不去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更不会去心理咨询,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调节,久而久之,引起了不良后果。

1.2 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根据有关部门调查,80%的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大多数以公共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在学校开设。很多同学为了修满学分而去选择学习心理健康课程,导致覆盖面低。[1]学校开设的选修科目较多,很多同学大学甚至没有接触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

1.3 专职教师人数不足、兼职教师专业知识的缺乏,咨询工作与大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脱节

(1)心理教师力量不足,尤其是专职教师,大多数学校除了心理咨询指导中心的教师外,其余大多为大多是经过短期培训的学院行政领导兼任。

(2)兼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知识结构不完善,心理学专业能力不强,仅凭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开展心理辅导.对学生心理疏导方面相当吃力。不能有效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同时,由于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脱节,心理咨询工作的收效不理想。

1.4 未能制定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兼职心理咨询师的遴选机制

(1)部分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咨询指导中心,只是设立了几个心理咨询室,校、院级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体系尚未建立,工作制度不健全,工作场所、经费、技术设施设备得不到有效保障,工作内容和形式单一,覆盖面窄、针对性差。[2]

(2)兼职心理咨询师的遴选主要通过学院推荐和参加心理咨询师最基本的培训即上岗,并没有进行系统的选拔和考核,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较差,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实和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2 解决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方法

2.1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师生对心理咨询室的误解

(1)充分利用校报、校园广播等校园媒介来宣传心理咨询的作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增长心理健康知识。[3]

(2)根据大学生共有的心理问题,及时举办主题班会、各种专题讲座,鼓励大学生选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选修课,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2.2 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学生心理问题有一定的集中性和突出性,女生心理健康问题较男生多、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4]

(1)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并进行分类,逐步确立目标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逐个帮扶与跟踪指导。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让其正确的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2)对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开展情感系列以及青春期性健康保健知识类讲座,普及医学科普知识,树立正确婚恋观、性健康观。

(3)对高年级学生开展考研及就业方面的指导,让其树立信心,明确奋斗目标。

(4)对各年级贫困生、残疾学生进行心理创富和心理辅导教育,帮助其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品质。

2.3 加强心理咨询师的队伍建设并遴选出合格的兼职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专业水平高、技术性、技巧性强的工作,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品德、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有严格的执业要求。高校专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员必须定期进行相应的培训,让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师必须是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格证,达到持证上岗。兼职心理咨询师可在领导机构的统一安排下进行遴选,并对选出的人员进行教学基本技能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报考并取得三级心理咨询师执业证书,在遴选和反复培训的基础上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兼职心理咨询师。

2.4 重视课程建设和课程安排,优化心理咨询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选修课”模式,把心理学相关课程转变为必修模式,并列入教学计划。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心理问题开展多形式的专题讲座、心理卫生宣传教育活动等。深入探索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形成校-院-班的心理督导模式,同时,培训一些学生心理咨询师,深入学生其中,向同学传授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学生的现状,对症下药。

2.5 辅导员兼职心理健康咨询师 提高心理问题解决的时效性:为了解决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探讨并实施了让一部分经过正规培训,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的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师的作法。让其有针对性的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积极开展心理问题的排查和提前干预。构建学校、学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的网络体系。 辅导员老师组建心理委员队伍,深入学生其中,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学生的现状,对症下药;定期举行班级心理委员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反馈到心理咨询指导中心,达到心理问题解决的时效性。对诊治或防治学生心理隐患,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健.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0,(1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