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

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17 09:40: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

篇1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发展,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逐渐发展成集聚态势并成为一种趋势,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城市功能提供全新的服务。随着服务业集聚态势的加深,城市化和人口密度和速度快速增长,对城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在交通、环境、空间等方面。这充分说明服务业对城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服务业集聚理论作为产业集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发展现象,服务产品日益显现其重要性,学者们对此作了研究,如Stanback(1979)等。服务业发展集聚作为一种现象,其外部性影响和导致了地区之间的差异,既影响了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也影响了城镇化的进程。对此,一些学者的研究集中在服务业和制造业、服务业集聚空间布局、服务业集聚成因以及服务业集聚效应等方面,但服务业与城镇化方面的文献较少。

城镇化的发展是农村人口转为城镇的过程,也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发展工业化进程中必经的阶段,城镇化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意义,目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50%,而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城镇化率达80%。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进入了城镇化进程,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城镇化的推进质量有待提高而且差异性较为明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向工业化迈进,需要探索在新的条件下城镇化的发展机制。相关文献显示,国内外学者对此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较为全面研究这些问题,对推动我国的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的影响分析

(一)服务业集聚与人口城镇化

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的乘数效应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人口集中,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进程。相关研究表明,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服务业,会吸纳劳动力,拥有较高的就业弹性,进一步保持工业化中的城镇化成果。服务业生产的产品具有无形性、亲自体验性等特点,需要同人口密度相关,需要人口聚集,大量的人口集聚到城镇,推动了城镇化发展。

(二)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城镇化

集聚具有外部性,可促进增加产出。从历史发展来看,城市形成的最初原因是商品和服务的集聚,集聚在城市后形成的效应又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城镇化会接力并进而传到第三产业,因而,服务业的规模经济、知识和技术效应等促进了城镇化发展,城镇化的扩张进一步会增进服务业的进步。

(三)服务业集聚与空间城镇化

服务业集聚会影响和改变城镇空间结构,服务业的发展会促进产业园区建设、建设城市新区、重组经济活动、人口迁移等,改变了城市各个区域间关系,分化了城市地域功能,引发城市格局和地域结构。城镇化的发展和格局的改变会引导和影响服务产业的布局,因为服务业集聚必须以城市为载体,城市地域形态与服务业集聚态势是相互作用的。

(四)服务业集聚与社会城镇化

服务业的集聚可影响市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引导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相关企业的发展会引起政府制度的改善和设计。如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产业集聚,可增进本地区科教文卫服务,改善人口素质,增加城镇化质量。社会城镇化的发展会推动制度环境和创新,改善和提高社会环境,而人们观念的变化等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促进集聚化发展。

模型设计与分析

(一)模型设计

有关研究城镇化方面的指标不少,不同学者的设计的指标体系也不尽相同,笔者结合本文研究视角,综合陈立泰、张洪玮(2013)等学者的研究,选取服务业集聚、工业水平、教育水平等作为解释变量,探究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估计模型如下;

Incityi,t=C+β1Inservicei,t+β2Inindustryi,t+β3Inforeigni,t+β4Ineducationi,t+

β5Ininfrastructurei,t+β6Inpgdpi,t+Ui+Vi,t

(1)

模型中,C为常数,cityi,t是i地区第t时期的城镇化水平,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servicei,t为i地区第t时期服务业集聚水平,用区位商衡量,采用第三产业占国家总产值比表示;industryi,t为工业发展水平,用地区工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foreigni,t为固定投资利用外资情况,以各地固定资产投资占利用外资衡量;educationi,t为教育水平,用文盲半文盲占15岁以上人口比;infrastructurei,t为基础设施发展状况、用货物周转量衡量;gdpi,t为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衡量,Ui是非观测的固定效应,Vi,t是随机误差项。其中:

Service= (2)

在模型适用方面的判断方面,F统计量检验后证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较混合估计模型合适,对Hausman和LR检验后发现,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较随机效应模型合适。

本文采取的数据为2000-2011年,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2)及各个省市的统计年鉴,截面包括全国31个省市。

(二)模型检验

首先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如表1可知,三种方法下都是平稳的,各变量满足一阶单整,保证了序列的平稳性。其次,对变量单位根检验后的基础上,以全国31个省市的2000-2011年面板数据,对各变量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在模型Ⅰ中的foreign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从模型中将此变量剔除,再次检验,结果模型Ⅱ,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R2=80.7913,拟合优度较好。进一步对此进行分析,可知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集聚度每提高1%,城镇化水平提高0.53%;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系数分别为0.2137、0.3299,与城镇化发展正相关;文盲率显示负相关,其降低会提高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显示出负相关,可能现阶段的城镇化基础设施并不是最主要的,显示了服务业集聚推动的重要性,或许是基于数据选择局限性所致,在以后推进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此指标继续关注。

进一步回归分析东中西地区的差异性,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各地区的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有积极的作用,系数为0.8012、0.5332、1.1287,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因为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进步较为明显;东部与中西部工业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对推动城镇化有差异,但东部的工业化水平系数小于中西部地区,显示出服务经济对未来东部经济发展的意义;经济发展水平中中部地区的发展较为显著,教育水平只有中部呈正相关,东部的教育发达,西部仍需要大量人才,系数为负,需要在今后的检验中更深入的研究,以探究更深层次的原因。

服务业集聚与推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在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发展服务业,为我国城镇化发展作出贡献,推进经济结构转型。

首先,我国应该积极并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为其提供集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引进社会资金,多渠道、全方位地进行投资和建设,强化财政金融政策,使服务业发展与集聚成为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推动者。

其次,基于我国各地服务业的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条件、区域条件等差异,应实行差异化发展,各地区应积极选择适合自己服务业的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本地特色,根据本地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最大化地发挥服务业集聚效应,推动城镇化建设。

最后,在推动城镇化中,东、中、西部应根据本地区优势发展服务业和城镇化,东部地区应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结构,中部应发挥服务业特色,西部应发展服务业和工业,在此基础上,促进城镇化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L.J.Bates,Santerre.Do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Exist in the Hospital Services Industry?[J].Eastern Economic Journal,2005(11)

2.Marcon E,Puech F.Evaluating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ies using distance-based methods[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3(3)

3.陈立泰,张洪玮,熊海波.服务业集聚能否促进城镇化进程—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西北人口,2013,34(2)

篇2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008-02

知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经超越传统资本三要素,被企业视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其重要性也得到了学者的广泛认同,Grant(1996)认为,企业是知识的复合体。还有很多学者把知识看作是最具有价值的、最难以模仿的、最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野中裕次郎(1999)认为,在不确定是唯一确定的因素的经济中,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一个确定资源就是知识。但是,如何有效的获取知识提高知识利用率?如何充分利用组织成员所拥有的知识以避免重复工作?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组织内部进行知识共享,因此研究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有效进行知识共享的对策问题对组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知识共享在知识型服务业中的重要意义

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方式的推陈出新、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使服务业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同时推动了服务业向知识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我国知识型服务业起步时间较晚,对它的研究也是从近些年开始的,但是该行业发展速度快,增殖性高,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各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知识型服务业简单的说就是用知识为服务对象(个人、组织等)提供服务的行业,把知识视为生产要素,知识的流动不仅可以创造价值同时还能促进新知识的产生,知识贯穿于生产的始终成为服务业新的生产方式,其生产过程就是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的过程,主要包括教育培训业、管理咨询业、金融业、医疗业、技术咨询业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为知识型服务业为运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手段的现代知识型服务业,其产品价值体现在信息服务的输送和知识产权上,包括金融、保险、教育、咨询、信息、电信、物流配送、计算机软件与信息加工服务、研究开发测试服务、市场服务、商务组织服务(管理咨询、员工招聘服务)和人力资源开发服务等知识含量较高,需要一定专业技术水平以及科研水平的服务行业。

知识型服务业中知识含量高,同时知识又能成为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具有高增殖性能为企业带来利润,能提高员工的绩效促进加薪和晋升,这导致很多员工不敢轻易拿出自己具有独特性的知识,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知识共享问题自然就产生出来。知识共享是指在一个行业或一个组织中,成员把自己所掌握的关键或非关键知识用各种交流方式贡献出来与他人分享,形成行业或组织的财富的过程。

没有知识共享的企业缺乏对新知识的吸收,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新鲜血液,毫无生命力可言,这将会导致企业核心信息被中层和基层控制,高层领导缺乏控制力;企业人才外流,导致知识资源的流失,大量关键技术和大客户被带走;企业中形成信息孤岛现象,各部门协调困难,造成企业运行不畅。

2 知识型服务业中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分析

知识共享是一个传递知识、相互沟通的过程,研究其影响因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实现。

2.1 领导推动因素

在一个组织中,领导层重视对一个项目的开展、一个方案的实施、一项制度的推行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反之,领导层缺乏认可,没有配备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对任何活动都是有阻碍的。从一定程度上讲,领导层的思想即代表了整个组织的发展方向。在知识型服务业中,新的生产要素――知识的出现,得到了很多领导层的重视,企业纷纷设置CKO,但是却忽视了知识传递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知识共享的实现,或是意识到知识共享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相应的制度手段进行规范和约束,造成了在很多企业中,知识共享只是一句空话。

2.2 组织结构因素

传统的组织结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现在已被大多数企业所用,这种组织形式造成管理等级分明,管理层具有组织、决策、监督、控制的权利,而处于金字塔低层的占组织大多数的成员只具有请示或服从命令、按照规章流程办事的权利,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创造力,没有知识的产生更何谈知识的共享呢;这种传统的组织结构还会造成管理层级的增多,影响知识传递的时间,知识在传递过程中由于传递时间较长、步骤复杂,容易失真甚至丢失,知识共享的实现也就达不到好的效果。在知识型服务业中,除了组织拥有独特的知识资源能够提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外,还需要加快对市场的响应速度,组织才能先发制人,在众多的知识型服务业组织中独占鳌头,但是金字塔型组织结构管理层级较多,知识传递速度慢,知识共享难以实现,直接影响到了组织的市场反应速度。

2.3 制度规范因素

在知识型服务业中,越来越多的组织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清楚的了解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没有知识共享,企业将面临知识短缺、知识重复创造等危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组织也提出了诸如建立知识交流会、加强成员培训、建立经验库、组建内部知识网络、奖励知识共享行为等多项方案,但是却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把这些方案制度化。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学校、企业即使是一些非正式组织中都有它们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为组织成员的日常活动提供一种参考标准,也是成员绩效考核的主要。对于知识型服务业中的组织来说,知识共享制度的明确化将为成员实施知识共享行为提供制度保障,这种制度一方面强制知识共享行为,一方面奖励知识共享行为。

2.4 组织文化因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能够促进知识共享的思想,如重视伦理道德、发扬集体主义、以和为贵等,但是也有不少阻碍知识共享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宣扬集体主义,提倡个人要服从集体,这在现代企业中,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这种高素质人才聚集的地方是有反作用的,个人服从集体,团队协作达到了加强,但是过分强调集体忽视个人,容易使在团队合作中个人意见得不到表达,隐性知识也就此埋没;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与人交流,但是在传统的等级分明的组织结构中,成员目标具有竞争性,知识共享因为利益的影响难以实现,为了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出现了很多非正式组织,又由于非正式组织中的知识共享只是小范围的,难以转化为组织的知识资源,所以知识共享实现程度低;以和为贵思想的影响使多数成员在遇到争执时采取中和的办法解决,并不坚持己见,这样连知识都未表达出来,又何谈知识共享。意识到传统文化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组织应该加强知识共享的文化建设,引导成员正确看待知识共享,用正确的方式实现知识共享。

2.5 共享激励因素

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知识创新成本高,知识共享成本较低,对于拥有知识的人,共享知识是不合算的,另外,知识贡献者担心知识的共享会导致自身优势的缺失,影响个人绩效、晋升等。在知识型服务业种,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一是大多数知识为隐性知识,本身共享难度高,二是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加剧了组织间的竞争,没有成员愿意轻易的拿出自己的知识,这就需要一个能够使贡献者无需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能够使贡献者认为值得贡献知识的制度――激励。激励制度是激发成员共享知识的动力;激励制度能够减少成员贡献知识后对自身发展的担忧;激励制度同时对那些不积极共享知识的成员进行惩罚,推进知识共享的有效实现。

2.6 知识平台因素

在多数组织中,知识平台因素极容易被忽略。所谓知识平台,就是组织建立的传播知识、共享知识的渠道,在这个平台中,用先进的技术把不同地点、不同工作岗位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使他们能够在平台上畅所欲言、“互通有无”。在组织中,有一些成员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共享给其他成员,但是却发现没有一个地方能够把共享知识展示出来,不清楚用什么渠道传播知识,知识平台解决了这个问题,知识平台的建设为知识共享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使愿意共享知识的成员有共享知识的场所。

以上六个因素并非孤立存在的,单独解决某个问题并不能实现知识共享,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知识共享。

3 在知识型服务业中推动知识共享的主要着力点

3.1 强化制度建设,规范知识共享流程

在制度建设中,明确“师徒制”,师傅负责徒弟在规定期限内达到组织要求的目标,否则受到相应的处罚;严格奖惩制度,对于贡献知识达到规定条数的成员进行奖励,对于共享的知识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的成员进行奖励,包括开会表扬、设立知识贡献奖、培训、休假、奖金等;建立重大项目总结归档制度,在每个项目完成之后,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成员总结项目中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以及未解决问题,并将其文字化记录在组织的档案中;实行轮岗制度,人员的流动为部门及时补充新知识。

3.2 加强平台建设,促进组织知识共享

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包括专家答疑系统、知识贡献系统、知识查询系统三部分,对于有疑问的项目可通过答疑系统咨询专家,成员可以自行输入共享的知识,也可以在系统中搜索自己需要的知识;定期召开知识共享研讨会,在会议中畅所欲言,把在近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经验拿出来同成员们一起讨论、研究;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定期开展娱乐活动,成员根据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分享知识。

3.3 注重文化建设,推动组织知识共享

领导层重视知识共享文化建设,在集体会议上宣传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并强调执行知识共享制度的力度,严格执行知识共享奖惩制度;组织学习国外知名企业知识共享方面的经验;定期培训,增加成员知识存量;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团队建设,鼓励员工开放合作意识,促进团队学习和知识创新;培养成员的主人翁意识代替盲目执行的思想,每个成员对于权限内的工作都有决策能力。

3.4 完善组织结构,畅通知识转移渠道

建立网络型组织结构,加快知识共享。可取消组织中不必要的分工,减少管理层级,提高知识的上传下达速度;适当分权,提高低层管理者的决策力,能够重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知识创新;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协作,沟通密切,跨部门的合作充分传达团队之间的不同观点。

参考文献

[1]张波.面向知识服务业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8(1).

[2]查责勇,刘光溪.入世后知识型服务业发展策略浅议\[J\].国际经贸探索,2004,20(3).

[3]孙欣.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及特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2,(10).

篇3

不管是集聚带来的生产优势,还是知识流动、信息共享等优势,都是以企业社会资本存在为前提的,然而目前研究社会资本的著作甚多,但从社会资本视域研究服务产业集聚问题的文献鲜见。本文从社会资本角度,梳理并回顾了目前社会资本对服务产业集聚影响的研究现状。

服务业集聚、社会资本、集聚社会资本内涵研究

Naresh & Gary (2001) 、Jay(2003)指出,服务业集群就是通过市场或非市场的联系形成的相互竞争、合作和依赖的服务企业之间的集中。服务业集聚包括集中与融合两个动态过程,一方面,服务生产要素、产业以及相关机构向一个特定地域大量集中;另一方面,这些服务企业与机构在与集聚地域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及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形成网状紧密实体结构。通常来讲,集聚区内各企业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比非集聚区内企业间的互动与联系更为紧密,集聚内企业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存量。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资本”由Bourdieu、Jacbo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很快引起学术界重视。学者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体间自然形成的社会关系网(Jacbos,1961),或者是个体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Coleman,1990)。人们运用社会资本获得实际的、或者潜在的稀缺资源增加自己的收益。这些资源,在Nahapiet& Ghoshal(1997)、张其仔(1999)、杨雪东(2000)、Rajesh(2004)等文献中有详细的描述,包括反映关系网络特征的一些变量,如诚信、信任、共同愿景、价值理念、历史传统、位置中心性、社会互动、行为模式等。

服务产业在集聚过程中会形成集聚区社会资本。柏遵华和聂鸣(2004)、蔡华林(2005)认为集聚区社会资本指两个或以上企业或组织通过社会网络关系摄取稀缺资源并获益的能力。向希尧和朱伟民(2006)、Huber(2009)把集群社会资本视为企业与集群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被企业享用的社会性资源。

企业拥有社会资本关系网络,并不一定能从中获得经济利益,这些关系网络并不必然会形成社会资本,它取决于社会关系模式(Morrison,2002)及企业运用这些关系网络的方式以及策略。否则即使企业处于网络结构核心位势,也不能从这些网络中获益。

集聚社会资本结构及服务产业集聚重要性研究

集聚社会资本可分为集聚区内社会资本、集聚区间社会资本和集聚区外社会资本。其中集聚区内社会资本属于微观层面,可分为集聚区企业内社会资本、集聚区企业间社会资本和集聚区企业外社会资本。集聚区企业内社会资本包括集聚区企业家社会资本和企业拥有的各类个体社会资本,具体包括企业家以及员工拥有的各种关系网络。其中,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集聚区企业间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与供应商、竞争者、客户等上下游相关企业结成的关系网络,集聚区企业外社会资本表现为与集聚区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学院、协会等结成的网络关系。

集聚区间社会资本和集聚区外社会资本以研究某集聚区域与其他区域间企业及其它个体形成的关系网络及其作用为主。有的学者将两者归于中观层面进行研究。魏江(2003)将其分为三类:核心价值类,指与供应商、竞争企业、用户和相关企业间形成的社会资本;可控支持类,与集群机构、公共服务机构间形成的社会资本;不可控支持类,与政府、正式和非正式制度规制、外部市场关系网络间形成的社会资本。魏江认为企业要重点关注核心价值类,这类社会资本对集聚区内企业发展生死攸关。其他学者对该类社会资本又做了更为细致的研究,如Doloreux(2004)、Beugelsdijk(2003)等关注异质性企业网络,他们指出在集聚企业中,异质企业间联结可能是关系租金和竞争优势的来源。不可控支持类社会资本研究者甚众,他们尤其关注其中的政府社会资本网络。他们认为与政府间网络形成的社会资本,对集聚区发展意义深远。实证表明,该结论同样适合于中国以及亚洲、欧洲、美洲等国家。如中国学者李新春(2002)、蔡绍洪(2007)等实证研究后均得出地方政府在中国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结论。更甚至于,Salu &KeeBcm(1998)认为政府政策在汉城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演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而也有学者从宏观层面对集聚区间和集聚区外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研究者发现单一、过强的本地化网络可能将集群变成封闭、僵化的生产系统(林竞君,2004)。因此提出了集聚间以及集聚外网络社会资本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这种集聚区对外联系而形成的社会资本的重要性超过了集聚区内社会资本的重要性程度。如Doloreux(2004)强调企业与集群外部的供应商和顾客网络非常重要。目前宏观层面中的全球社会资本网络研究如火如荼,学者发现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本地化集聚与全球化并不是必然对立的(Marie,Christophe,2003)。如Keeble(1998)、 Keeble & Nachum(2001) 等分别指出服务业集聚应更多地依赖日趋重要的全球网络、客户与集群企业间的联系。

除了按层级将社会资本分为微观、中观、宏观结构外,还有学者如Molina & Morales(2005)等将集聚社会资本分为密集网(强关系)社会资本与稀疏网(弱关系)社会资本。要素该归结于稀疏(弱关系)还是密集网络(强关系)无绝对区分界限,取决于企业关系网络联系的强度与密度。对服务业集聚的作用来讲,学者倾向于认同稀疏网络(弱关系)社会资本对服务产业集聚有更强力量(Granovetter,1973)。他们强调学院、政府、协会等社会资本网络在外部稀疏网和产业区内部密集网中充当中介节点的重要性。

社会资本与服务产业集聚互动机制研究

(一)社会资本对服务产业正集聚效应研究

目前学者达到共识的社会资本正集聚效应包括:第一,促进知识流动与共享。如Krafft(2004)、Dahl&Pedersen(2004)等认为集群内的互动降低异质不同行动者间知识交换的壁垒,产生区域知识动态,这种方式的知识流动可以强化集群企业的吸收能力,Tauchen & Witte(1983)提出集聚的优势之一在于面对面的交流所带来的知识共享。第二,合作与信任。Rutten Roel(2007)认为不同区域的社会资本—规范、价值观和习惯等—有利于共同利益的信任和合作,O Farrell & Wood(2006)研究表明,商业服务企业能够在某些地区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不同的信用环境。第三,节省成本。蔡华林(2005)认为社会资本可以节省协议谈判、拟订和行动的时间与费用,创造了“合作剩余”,降低交易成本。第四,获得信息。中国学者任英华(2008)、Huallachain(1985)认为,社会网络也是一张信息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特殊的地缘、产缘关系,导致各成员企业间信息交流和人员交往都比较频繁,从而加快了信息的传播与扩散速度以及搜寻信息的过程,信息费用也可以极大地降低。第五,促进创新。目前集聚区技术创新是集群研究的新贵。正如Gilbert(2001)所指出的,创新的复杂性与创新主体的异质性,决定了集聚技术创新往往是“社会化”成果,对市场和组织结构进行补充的社会网络关系在知识生产中越来越重要。第六,公共品效应。Iyer(2005)等指出集群内部高的社会资本能产生类似公共产品的较强的网络外部效应,对于集群起着重要作用。第七,提高生产率。Mesquita和Lazzarini(2008)的研究表明垂直的连带关系会提高价值链上的生产率。第八,减少不确定性。Scott(1988),史宝康、丁宁(2006)在研究集群企业的嵌入性后指出,企业利用资本和分享知识,了解客户、竞争者或者供应商,从而降低不确定性。第九,获得稀缺资源。Sorenson(2003)提出,通过对已经建立的社会关系的依赖,集聚区企业可以方便地获得知识信息、人力资源以及资金等稀缺资源。

(二)社会资本对服务产业集聚负集聚效应研究

社会资本除了促进服务业集聚以及服务集聚区经济发展,还可能会对集聚区服务企业产生锁定效应,最终导致集聚区经济效率下降,服务业扩散。一般来说社会资本对服务产业集聚锁定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资本对服务产业集聚影响力是否存在变异;二是社会资本对服务产业集聚是否只有正的集聚效应。对于前者,Molina、Morales F&Martinez Fernabdez(2009)对服务产业集聚研究结果表明,当集群中的社会资本超过一定的水平后,会固化企业的灵活性,降低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从而正集聚效应会随固化的强度和时间而降低;对于后者,Triglia(2000)认为服务集群网络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社会资本,他们在一定的情况下会对服务业集群内企业发展产生限制作用。Uzzi(1997)利用“嵌入悖论”证明由于服务企业必须嵌入社会资本所处的网络中以方便企业获得细密信息,最终会因为过度嵌入而对企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产生锁定效应。Grabber(1998)进一步将锁定效应分解为功能锁定、认知锁定以及政治锁定,王辑慈(2003)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资本对集聚的制度组织锁定效应等。总之,社会资本是一把双刃剑。社会资本对服务业集聚及其发展有正集聚效应,且集聚效应是递增的,但边际集聚正效应递减,至某一临界点,因为要素拥挤以及锁定效应等影响,服务集聚区集聚效应会递减甚至为负。这在某一方面验证了Molina、MoralesF&Martinez Fernabdez(2009)所提出的,社会资本对于集聚的影响呈倒U型的结论。

(三)服务业集聚对社会资本反向影响研究

社会资本与服务产业集聚关系研究的另外一个领域是服务业集聚对社会资本的影响,目前该领域研究凤毛麟角。吴强军(2004)认为企业集群化成长过程就是企业建立、维护、开发和利用网络关系及其资源的过程。Pal1vos & Wang(1996)、RolfStein(2002),于蔡铂、聂鸣(2003)均认为,集群中企业与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中介组织和个人之间有着密切的多元联系,集群企业将获得比其他行动者更多的支持网络。从运作机理来看,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导致专业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扩散、隐性经验类知识的交流等,同时在集聚过程中集聚区会创造出新的信息、声誉等群体财富,这些都会成为并增加企业新的社会资本存量。

当然,服务产业集聚不仅会增加社会资本存量,还会因服务产业集聚升级优化当地社会资本。如崔祥民(2010)认为,服务产业集群不仅优化社会资本,而且使企业间信任机制由个人信任向制度信任转移。

篇4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对于准确反映全县服务业发展规模、效益、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情况,科学制定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提高服务业管理水平,实现我县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县服务业统计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通过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县服务业的总量、结构和变化情况。但是,我县服务业统计工作起步较晚,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统计基础比较薄弱,统计范围覆盖不全,统计调查制度有待完善,在资料报送、信息共享和数据等方面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部门间协调合作机制,给服务业统计工作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与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要求不相适应,各乡镇各部门要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建设经济强县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服务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快采取切实措施,着力解决服务业统计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

二、下大力气全面推进服务业统计工作

服务业统计是一项综合性的统计工作,涉及行业多,调查面广,工作量大。全县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要按照“整体设计、合理分工、部门协作、统一核算”的原则,各司其职,下大力气全面推进服务业统计工作。

(一)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将服务业统计纳入本部门统计工作范畴,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机构和人员,明确职责分工,切实加强统计基础工作。主管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加强管理和提高服务水平的需要,建立和完善本部门所涉及服务产业的统计制度,负责完成反映全县本行业发展情况的重点指标的统计和汇总,在上报上级对口部门的同时,抄送县统计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大资料交换力度,各部门要及时将服务业单位的增减变化情况定期向县统计局提供(编办、工商、民政、国税、地税、质检等部门每季度后10日内向统计部门提供本部门审批的单位增减和变更情况),以保证服务业统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各乡镇要按照属地统计原则,依据服务业统计方法、制度,下大力组织实施好辖区内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全面摸清并掌握辖区内服务行业的基本情况。同时,要加强对辖区服务业调查对象的业务培训和统计行为规范管理,搞好服务业的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及时收集、整理、汇总、上报服务业统计调查信息资料。

(三)县统计局负责全县服务业统计监测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按照“统一制度、分级实施、部门配合、条块结合、各负其责”的原则,明确各相关部门和乡镇的具体工作职能,统筹安排和部署全县服务业统计监测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对全县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加大对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的督查和执法力度,确保服务业统计调查信息资料的公信力。加大对服务业数据的评估力度,定期全县服务业统计指标及数据成果。

(四)依法统计,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广泛开展统计法规、统计制度和统计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从严查处瞒报、虚报、拒报和屡次迟报统计数据的违法行为。坚持依法统计、科学统计、和谐统计,确保各项统计数字的公信力。

三、进一步加强对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领导

篇5

一直一来我国对于服务业的统计没有显示出足够的重视程度,因此所得到的统计数据完全无法满足政府进行经济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逐渐认识到服务业统计的重要性,市场导向使然各个部门逐渐开始重视服务业统计工作,近几年政府针对服务业统计建立了相关部门,从而逐渐弥补统计制度中的这一短板,并且能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保障。

一、服务业统计工作中问题

现对于其它行业来说,服务业的情况会更加的复杂,因此其统计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难度非常大,在具体的操作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服务业统计网络不够健全

(1)由于之前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网络建设的过程中没有专门为服务业统计搭建一个系统的网络体系;(2)再加上服务行业的特点是点多、面广,从城乡到城市其变动非常的频繁,行业与行业之间联系非常的密切,同时各种服务类的企业以及新兴的行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的涌现,促使统计的难度剧增;(3)从事服务行业的企业其自身的统计能力非常的薄弱,同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单位专门进行信息统计工作,所以无法形成以封闭的统计网络。

(二)统计制度不够完善

在我国的服务业统计实施过程中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统计制度进行规范和约束,没有一套统一的业务统计调查制度,更没有相应的数据质量控制办法。(1)统计标准不统一,不同服务业的统计标准均存在很多差异,再加上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因此既定的统计标准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没有了其实际意义。另外在缺乏监管和相关的制度的情况下,那些新兴的服务业将无法及时的被纳入目前所正在实行的服务统计范围之中,造成统计信息失真。(2)统计指标设计不够合理。目前正在实行的统计指标主要目的是核算国民经济的情况,因此在指标定制的过程中无法全面客观的将我国服务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反映,因此所统计的信息也就无法符合服务业发展的具体需求,同时统计的数据残缺不全、或者口径不一致造成信息失准。服务业统计由于该行业的变化非常快,因此非常容易出现信息统计遗漏以及重复统计的情况。

(三)服务业统计数据搜集比较困难

(1)随着市场的不断细分,其服务业的市场划分也在逐渐变得细致,因此在统计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准确的信息搜集范围,那么信息的可用性和有效性将会存疑,作为主管的统计的相关部门也不能明确划分其信息搜集的准确范围。(2)政府职能发生改变,随着政府相关的部门的职能的调整,会导致服务业统计的渠道受阻,另外行政部门在不断的深化改革,因此主管统计的部们和服务业企业之间的隶属关系同时也发生了变化,信息搜集更加困难;(3)服务业经营内容已发生变化,对于服务业而言其经营的场所不会一成不变的,很可能根据市场的动向发生变化,但是在经营场所发生改变之后却没有及时的向工商部门进行登记,不乏有些公司无照或者多照经营,一方面行业的性质无法清晰的进行界定,所以统计部门搜集的信息准确度不高。

二、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统计制度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认识到统计制度的重要性,从而建立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的统计制度,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掌握和了解服务业的发展的状况。我国的统计制度是以普查为基础,以抽查为主体、针对性的调查和科学估算作为辅助的统计模式。各地区的统计工作的开展同样是按照这种模式依次进行。因此在完善统计制度首先要从调差方案入手,研究出一套适合市场发展和变化的调查统计方法,确保统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再者要建立一套经常性的抽查制度,该种制度的主要作用是在非普查期完成相关的统计操作,抽查制度的建立一定要遵循调查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一方面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统计调查制度,另一方面还要适应当地服务业发展状况。在统计指标的设计上要遵循简单便捷的原则;最后要建立服务业统计信息质量控制制度,数据信息的控制应该从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到最后的决策的应用各个环节,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要在每一个环节中设置质量控制的措施以及统一的评判标准。

(二)选择正确的统计调查方法

在岁服务业调查和统计的过程中,其调查的方法要多样化,这样才能够满足各种服务类型企业的需求,同时还能够有效的避免重复统计或者遗漏统计的情况发生。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服务业统计制度的设计过程中,要将不同的问题和数据信息进行严格的划分和分类,分类之后在对该行业在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进行调查;分类之后如果需要限额以下的服务企业进行调查时,则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操作;(2)建立基本单位的名录库并做好维护和更新工作,准确的名录库是调查信息高质量的保证,所以各级的统计部门应该联合当地的税务以及工商部门做好名录库的更新和维护。

(三)加大统计执法力度

各级政府在进行对服务业统计操作过程中不断加大统计的执法力度,采用法律手段来规范统计人员的信息统计分析,统计完成之后将统计的信息资料移交上级相关部门进行审核,杜绝出现、弄虚作假的事情发生,确保信息的准确和完整,对于在统计过程中违法的人员进行严惩,净化统计部门的环境。

三、结束语

我国服务业统计工作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较快但是也难免存在诸多问题,作为统计部门的人员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其调查统计的重要性,真正的认识到服务业统计的巨大作用,然后从自身出发,不断的优化信息统计的方法、建立并完善统计制度、确定统一的统计指标,加强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只有全面提升服务业统计数的质量才能够是其应用政府的经济调中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中,服务于民。

篇6

在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中迎战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眼下正在致力发展方式的转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出有效的刺激经济计划。在这样一个时候,出版一本危机爆发前的关于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生产业国际会议的文集,是一种怎样的考量,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我们试图能说服自己的,似乎是它的“重要性”。这些年,作为在深圳举办一些国际国内高端论坛的参与者,我们觉得这“意义”首先表现在加入WTO后,特别是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签署了“更紧密的经贸安排”,即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后,我国经济在与外部、内部互动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开始出现一轮发展服务业经济的新趋势。

改革开放30年间,以珠三角地区最先启动,中国制造业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成功地复制了亚洲四小龙出口拉动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带来了沿海地区经济起飞,“中国制造”、“世界工厂”纷纷成为沿海工业体系的代名词。而“中国制造”与“世界工厂”的进一步发展。又直接带来一个新课题:发展生产业(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而生产业规模化的地理聚集和区域集中,又带来面向城市化的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问题。

与举行博鳌论坛深圳高端服务业会议异曲同工,国内也早就有人“发现”了这个“变革的浪潮”:一系列关于发展服务业、服务经济的研究与报告、甚至《纲要》,不断地闪亮登场。随手可举的就有,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的江小娟主编的财经蓝皮书:《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报告》(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结构);王子先主编的《中国生产业发展报告2007》;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何德旭主编的财经蓝皮书:《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中国服务业30年:1978―2008);商务印书馆2008年7月出版的《大都市服务业区位理论与实证研究》等。

篇7

一、清查的目的意义

开展能源清查工作,对于全面调查掌握全县能源使用状况和结构情况,为各级人民政府提供节能降耗决策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能源统计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能源统计调查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推动全县节能降耗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全县“十二五”节能降耗工作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乡镇政府、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精心组织,加强领导,扎实认真地完成好能源清查工作。

二、清查的对象和范围

(一)清查对象:县辖区内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和城乡住户。

(二)清查范围: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城乡居民生活用能等。

三、清查的内容和时间

(一)能源清查分为能源供应、能源消耗两部分。

(二)清查采用国家和省统计局规定的统计分类标准、代码和目录。

(三)清查的标准时点为2012年月31日24时。

(四)清查资料的调查年度为2012年全年。

四、清查的组织和实施

清查工作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配合”的原则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能源清查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附后),负责组织、协调全县能源清查工作。各有关部门以及能源生产、运输、经营单位要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全县能源清查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安排,结合实际认真制订本乡镇、本部门、本单位的能源清查工作实施方案。要建立相应的工作专班,负责组织实施本乡镇、本部门、本单位的能源清查工作,承担县能源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安排的工作任务。

篇8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8-0088-02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大力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及其所包含的高端服务业的战略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尽管,在近年来,我国的高端服务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故此,如何加快我国高端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并发挥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日益被国家所重视。以下借广东省高端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其路径选择为例,就我国高端服务业的发展进行浅显阐述。

1 广东省高端服务业现状

11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广东省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国家振兴电子信息产业规划的推动下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全国软件市场份额中,广东省已经占据了15%以上,整体实力也得到软件市场的一致认同。同时,也带动了相关的信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12 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显著提高

广东省的物流业已经初步完成主要城市的电子口岸启动阶段的海港、空港的社区系统建设。相关企业用户完全可以通过统一的服务界面向各口岸查验单位进行报关、报检等工作,还可以申办入港证、信息查询、提交货物清单等工作。初步实现了机场、海关、边检、海事、港口等各环节的互联互通工作,并为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各物流企业提供了优质、合理的一站式服务,充分提高了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

13 金融业的全面发展

广东省的金融业一直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所下达的各项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与方针,大力扶持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得广东省的金融市场整体运行情况非常的平稳、高效,使得省内的货币、资本和保险市场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使其发展的速度、效率与结构变得更加协调、合理,从而大大地提高了金融业的综合实力以及抗御风险能力,金融业的系统环境与作用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

14 会展业的全面完善

广州市已按照构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构想,侧重于充分发挥“广交会”的品牌优势作用以及“亚洲第一”展馆优势,全面整合资源,硬软件建设并进的原则,引进国际著名会展品牌概念及相关人才,大力促进“广交会”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15 动漫及网络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

广州市大力扶持一批创意产业园区、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并全力发展动漫制作及相关技术的培训。其中网络及手机游戏的自主研发、动漫的创意与制作等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与游戏相关的产业链也已经初步形成,并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一致好评。

2 广东省高端服务业现存问题

21 企业对高端服务业的认识不全面

广东省的很多企业从自身的角度来讲,对高端服务业的重要性及其作用认识不全面,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之上,对高端服务没有产生应有的强烈需求欲,这也直接影响了广东省的高端服务业的全面的、合理的、快速的健康发展。

22 缺乏高端服务业营商环境

广东省高端服务行业中,存在着行业集中度偏低,企业多而散,知名、大型高端服务企业少。相对来讲,总体竞争力不够强,这样则不利于全面推动高端服务业的全面、健康的发展。诸如,公共服务以及配套设施不健全、物流业的通关速度缓慢、城市整体配送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都阻碍了其高端服务业的顺利发展。

23 加强对高端服务业的规划引导

由于未能成功突出高端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与特色,导致其辐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尤其突出表现在物流业方面,广东省的物流业仍以独立的企业为主,没有形成完整、强大的物流体系,这样就不利于货运交通科学、合理的组织以及规模的形成。某些地区的创意产业也存在着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不但造成一定的资金浪费,还不利于整体产业资源的优化、整合。另外,由于广东省的国际航班线路少、密度比较低,这样也使得物流与会展业等一些高端服务业在国际上的辐射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与限制。

3 广东省高端服务业的发展路径

31 高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1)现代物流业。应全面发展空港与海港经济,建立国际物流园区,加强对专业化物流基础的建设,大力扶持大型物流的龙头企业,尽快地建立起整套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建立起全省及周边省市区域性的物流信息平台。并以服务全国为基础,辐射亚洲、影响全球的现代化物流集团。把广东省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国际物流中心,并促使现代物流业逐渐成为广东省高端服务业的重要支柱。

篇9

关键词:服务业 品牌化 影响因素

服务的概念及特征

(一)服务的概念

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学会将服务定义为“用于出售或是同产品连在一起进行出售活动、利益或满足感”。斯坦通(1974)指出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无形活动,它向顾客或工业用户提供所需的满足感,它与其他商品销售和其他服务并无必然联系。莱特南(1983)则认为服务是与某个中介人或机器设备相互作用并为消费者提供满足的一种或一系列活动。佩恩在分析了各国营销组织和学者对服务的界定之后,认为服务是一种涉及某些无形性因素的活动,它包括与顾客或他们拥有财产的相互活动,且不会造成所有权的更换。条件可能发生变化,服务产出可能或不可能与物质产品紧密相联。克里斯蒂・格朗鲁斯 (Christian Gronroos,2002)教授为服务下的定义是:“服务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具有无形特征特性的活动所构成的一种过程,这种过程是在消费者与员工、有形资源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这些有形资源(有形产品或有形系统)是作为消费者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提供给消费者的。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服务为“为满足顾客需要,供方与顾客接触的活动和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朗志正,1995)。尽管不同研究者、不同机构对服务的定义可能有所区别,但从本质上看,都认为服务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的、以人的活动为基础的为消费者提供满足的过程。

(二)服务的特征

服务的无形性,这是服务作为产出与有形产品的较本质和重要区别。服务的无形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服务是“一个行动,一次表演”和“一项努力”,是无形的。其次,消费者在购买服务之前,往往不能肯定他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因为大多数服务都是抽象的,较难描述。第三,消费者在接受服务后通常也较难觉察或立即感受到服务的利益,也难以对服务的质量做出客观的评价。

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离性,是指对于许多服务,服务人员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时,亦即是消费者消费服务之时,二者在时间上不可分离,且服务过程中消费者的参与程度以及双方互动关系亦将会对服务提供的过程与质量有所影响。因此,对于服务企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的服务企业来说,第一线的服务人员的素质比较重要,会对服务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服务的异质性。服务具有较大的异质性,是指服务无法象有形产品进行标准化,每次服务带给消费者的效用以及消费者感知的服务质量都可能存在差异,服务的异质性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服务不是一个单一整体,而是相关服务要素的集合;第二,服务者具有多样性;第三,消费者的多样性,即使是同一种服务规范,不同消费者的不同个性也会导致不同的服务结果;第四,服务的同一组成部分,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消费者的重要性可能不同。

服务的易逝性。服务不能储存,因为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是“一次行动或一次表演”,不是消费者可以保持的一件有形的物品,所以它是易逝的和不能被储存的。

正是由于服务本身的这些特性使其和有形产品有本质区别,从而使人们对于来源于产品的品牌影响因素是否适应于服务业产生疑问。

服务业品牌

品牌是用来识别特定商品或服务的名称、术语或符号(如标志、商标或包装设计等)等以及它们的组合。品牌化对于服务业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因为,一个强势的品牌可增加消费者对于该服务的信任。由于服务的无形特点(没有包装、展示等)致使人们较难对此产生信任。而强势的服务品牌能促进消费者对所提供的服务了解从而产生信任感。此外,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一项服务前较难对该服务所带来的金钱、社会和安全等风险进行评价,而强势的品牌可减少消费者购买该服务的风险认知。

虽然服务业在发达国家中所占的比重较高,但是对于服务品牌的研究相对还是比较少的。Berry曾提出一个服务品牌的模型,在此模型中“公司所呈现的品牌”是一个公司所控制的,通过它的广告、服务设施以及职员的仪表等对该公司的识别符号和发展目标的传播。公司的名称、标志和它们的视觉呈现以及广告的主题和符号联想等都是所呈现品牌的核心成份。公司能有效地对品牌的传播―“品牌的认知”产生作用,它是当提供一个线索时,消费者再认和回忆品牌的能力。

“其他途径的品牌传播”是指不由公司所控制的传播。口传信息以及公众传播是这类传播的主要渠道。由于该类传播公司无法控制,所以公众更有可能相信这种途径传播的信息。它不仅影响到品牌的认知,也影响到品牌的意义。“品牌的意义”是指消费者对品牌的主要感知,它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概括印象以及对该品牌所产生的联想。虽然公司所呈现的品牌以及其他途径的品牌传播都对它有一定的影响,但最直接的来源是消费者的体验。品牌认知和品牌意义都对品牌资产有贡献,但其作用的大小对于有体验的消费者来说是不一样的。

综上所述,Berry的服务品牌资产模型强调消费者的服务体验在品牌形成过程中的显著作用。因此,增加消费者对服务的积极体验可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积极的联想,从而增加品牌资产,而公司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无疑是增加消费者的积极体验,进而塑造服务品牌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塑造服务品牌的过程中,应从消费者的角度对服务品牌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下文以商场为例,简要说明服务质量要素体系。

服务质量及其要素体系

(一)服务质量的概念

服务质量的概念是从有形产品的质量概念发展而来的。传统上人们对有形产品的认识有四种:无瑕疵;符合某种规范或标准;对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内部失败”(指产品离开工厂之前)与“外部失败”(指产品在市场中的表现)的发生率。

Lewis和Booms把服务质量定义为“一种衡量企业服务水平能否满足顾客期望程度的工具”;Gronroons则提出消费者“所感知的服务质量”概念,认为服务质量是一个主观范畴,它取决于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即期望服务质量)同其实际感知的服务水平(即体验的服务质量)的对比。他把服务质量分为“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两类。前者是指服务过程的产出,即顾客通过服务所得到的东西;而后者是指顾客如何得到这种服务的。199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综合具体产品和服务的特点,把质量定义为“一种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和特性的总和”。这一定义表明服务质量是由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不同特征组成的,从而更有利于研究者和企业的实际操作。

(二)服务质量要素体系相关研究

服务是以消费者满足为前提的,它不仅包含企业员工的个人行为因素,企业本身的规范、设施对消费者的满足感也有较大影响。在此认识的基础上,Parasuraman等通过对信用卡、银行、证券交易和产品维修与保护等四个服务业进行考察和研究,试图探查服务质量要素的共性,结果发现,服务质量主要由以下五个要素构成:有形因素;可靠因素;反应因素;确定因素;移情因素。后来,他们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由22个项目组成的测量服务质量的量表,称为Servqual量表。

一些研究人员用修订的Servqual量表来调查商店的服务质量体系。Guiry提出商品服务的七个因素:人员服务;商品种类;商店服务程序的可靠性;职员的可接近性;有形性;商店服务政策的可靠性;价格。Dabholkar等认为商场的服务质量由五个基本因素组成:有形;可靠;人员接触;解决问题;政策。

通过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所提取的服务质量要素中有一些共同要素如有形要素、人员的态度和反应等,但因素结构和因素数量却大不相同。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不同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属于不同行业,而不同行业的服务要求可能是由较大差异的原因造成的。

基于大型商场为实例的服务质量探讨

调查方法:通过大量消费者和商场工作人员的访谈,再结合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小范围预试,最后确定有关的调查项目27个。评价分为九个等级进行。被试取样:这次调查随机取样157人,均为大学以上学历的在校生或工作人员,其中男84人,女73人。得到有效样本130人。

(一)统计方法及结果

本次调查的数据采用主成份法抽取要素,然后进行方差的最大旋转;因素抽取的数目根据累计贡献率来确定。

依据累计贡献率进行因素的选择和取舍,前5个因素已达53.4%,其余因素的累计贡献率增加较少,根据结构的简单性原则和实际情况,本文决定选择前5个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表1为旋转后再删除负荷小于0.4的变量因素负荷矩阵。

可根据每个因素所含的高负荷变量的共同信息来对因素进行命名。例如,因素1所包含的变量项目如表2所示。第一个因素所包含的项目主要涉及职员的态度和工作能力,参考Parasuraman的命名,把该因素起名为“保证因素”。其他因素的命名方法与因素1相似,都根据所包含项目的共性来命名。具体命名如下:

有形因素指职员的仪表和商场设施(具体项目有:27.商场内过道通畅,利于顾客到各个柜台、货架选购商品;3.营业员行为端正、大方;14.商场设有咨询处;8.营业员着装整洁、统一,佩带服务卡)。

售后服务因素指对商品的托运等服务及对售出商品问题的处理(具体项目有:2.能够在确定的时间内退货、换货;6.设有解决顾客问题的专职部门;24.对大件产品进行托运和安装)。

方便因素指商品的便民设施(具体项目有:15.商场设有公共便民措施,如开设公用电话、代售报刊等服务;5.商场内有方便顾客的设施,如凳子、卫生间等)。

可靠因素指信守诺言和货真价实等(具体项目有:16.商场明码标价,没有欺诈和暴力行为;18.商场违背诺言时,本身设有严格的惩罚措施;9.商品质量高,无假冒伪劣)。

最后,利用Crobach提出的a系数对所得结果进行可靠性检验(信度检验),a=0.8407,表明本调查问卷信度较高,结果较为可靠。

(二)结果探讨

由以上研究可知,我国消费者对商场服务质量的评价主要包括“保证”、“有形”、“售后服务”、“方便”、“可靠”五个方面。这表明,在对商场服务的体验中,如果消费者在这五个方面的评价好,那么消费者就有可能会对商场所提供的服务比较满意,由此就会产生对商场的积极的体验,从而对商场的品牌建立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商场在日常的服务质量管理中,就可通过加强这五个方面的管理,结合商场自身的发展目标,来巩固和发展商场的品牌。

参考文献:

1.A・帕拉苏拉曼,瓦拉里・A・曾斯莫尔,伦纳德・L・贝里.一个服务质量的概念模型及其对未来研究的启示[C].营销学经典论文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1

篇10

周柳军:目前,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为70%,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服务业比重达到80%左右,服务出口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为20%。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全球价值链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价值链中服务贸易对外贸增值的贡献显著。由于大多数出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各种服务,服务部门贡献了全球出口增值部分的近一半。发展服务贸易可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增加高素质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发展服务贸易,能够提升“中国制造”的技术和服务含量,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增强“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双轮驱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进一步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方式。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经济中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发展服务贸易,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提升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为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有利于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服务业与服务贸易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进新的商业模式、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加剧国内服务市场竞争,带动服务业水平的提高。同时,服务业对外开放将推动服务领域管理体制改革,从而促进服务业发展。此外,发展服务贸易有利于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外部市场,在高端服务业中形成规模经济,加速高端服务业发展。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有利于提升国际分工地位。虽然我国已经是货物贸易大国,但在全球分工中仍处于中低端,主要从事低附加值的环节。发展服务贸易,可以有效提高我国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弥补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侵蚀。发展研发服务、专业服务等高附加值生产,有利于延伸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价值链条,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经济》:有人认为“我国是货物贸易大国,服务贸易小国”,您对此持何观点?

周柳军:201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38667.6亿美元,同比增长6.2%,居世界第二位,其中,货物出口总额20489.3亿美元,占全球货物出口总额的11.2%,居世界第一位。从统计数据看,中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货物贸易大国。从服务贸易看,2012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为4706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12.3%,占世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5.6%,居世界第三位,其中,服务出口总额1905亿美元,占全球服务出口总额的4.4%,居世界第五位。中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0.8%,占比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从总量看,中国服务贸易额已经居全球第三位,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同时应该看到,中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不足。

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2012年服务贸易逆差达897亿美元,旅游、运输服务、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领域均呈现较大逆差。传统服务中的运输和旅游在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达58.8%,比上一年增加2.2个百分点,高附加值服务进出口占比明显偏低。因此,中国离真正意义上的服务贸易大国和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经济》:在您看来,要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品质和国际竞争力,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

周柳军:商务部服贸司成立以来,围绕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管理机制、出台服务贸易政策措施、搭建服务贸易促进平台、推动重点行业服务出口做了大量工作,积极营造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动了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服务进出口总额由2006年的1917亿美元扩大到2012年的4706亿美元,年均增长16.1%,全球排名由第八位跃居至第三位。但是,由于长期存在“重制造、轻服务”的传统观念,对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重要性的战略认识仍显不足,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依然不足。

要切实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品质和国际竞争力,我们需要重点加强以下工作:一是确立中国服务贸易的战略地位,并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要切实提高对服务贸易重要性的认识,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战略任务,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服务贸易、支持服务贸易的良好氛围。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使服务贸易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扩大就业、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将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战略选择。要充分发挥服务业就业“容纳器”作用,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培育服务消费热点。通过扩大服务业来推进工业化,利用现代服务业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通过发展服务业,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三是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根据我国服务业自身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有序扩大服务领域开放,以此促进国内改革发展和经济转型。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加强与有关国家开展双向服务贸易交流与合作。四是完善服务贸易政策促进体系。要加快制定服务贸易发展政策,采取多种措施支持服务贸易的发展,逐步完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财税金融支持体系、政府部门和中介组织协同推进体系,搭建公共平台、贸易促进和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

《经济》:企业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周柳军: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迅速发展。2008-2012年,我国国际(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由46.9亿美元增长至336.4亿美元,年均增幅超过60%,占全球市场份额由2008年的7.7%增长至2012年的27.7%,跃升为仅次于印度的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接包国。2013年1月-8月,我国离岸外包执行额255.2亿美元,同比增长36.4%。目前,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处于产业升级和服务业快速成长的转型期,服务外包产业将继续保持迅猛增长的态势。在发展服务外包过程中,企业需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增强创新能力,稳步提高附加值。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核心技术、集成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能力仍然欠缺,市场定价权不强,项目利润率不高。外包产业年人均营业收入一直徘徊在2万美元左右,印度为4万-5万美元,而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等美国企业则高达15万-20万美元。加大对创新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应成为企业扩大利润空间,稳步提高附加值的战略重点。

重视中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提升管理水平。我国有丰富经验的中高端人才积累不足,正成为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企业应重视引进和培育能够管理大型技术团队(例如2000人以上)的专业人才,金融、医药研发、工程设计等行业领军人才以及熟悉国际商业规则和业务发展趋势的市场营销人才,全面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加强境外营销渠道开拓,深入拓展国际市场。印度在全球70多个国家(地区)设立了560多个交付中心,仅在美国就有近2万人的营销及技术支援团队。而我国境外交付中心不到30家,现场技术团队不到2000人,尚未形成完善的营销及交付网络。企业应尽快建立全球营销及交付网络,追随客户,了解客户,为客户提供现场支援服务,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加强知识产权和数据信息安全的保护。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日益赢得国际赞誉,但信息安全、数据隐私保护等方面法律体系仍未健全。企业应积极申请国际资质认证、完善内部信息安全制度、加强数据隐私保护,逐步打消发包企业的疑虑,争取签订金额大的长期合同,推动业务快速发展。

《经济》:《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订,将给两岸的服务贸易带来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周柳军:2012年,大陆对台湾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58亿美元,货物贸易总额达1690亿美元,与货物贸易相比,两岸服务贸易空间巨大。今年6月21日,海协会会长陈德铭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在上海签署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及其附件。《协议》的签署,将给两岸服务贸易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减少了双方涵盖众多部门的服务贸易限制性措施,促进了双方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协议》的开放举措包括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取消股权限制、放宽经营范围和经营地域、下放审批权限及为市场准入提供便利等等,这些都为两岸逐步减少或消除双方之间涵盖众多部门的服务贸易限制性措施,促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奠定了基础。二是继续扩展了服务贸易的广度和深度。《协议》开放水平高、涵盖范围比较广,双方开放承诺条数有144条,涉及100多个服务行业,其中,大陆开放的80条,其承诺水平都在加入WTO承诺的水平之上。三是增进双方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大陆在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和相关的工程服务、分销服务、环境服务、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和社会服务、旅游和旅游相关服务、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运输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对台开放范围,台湾也在诸多领域放宽对大陆服务贸易限制。《协议》的签署,是落实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重要里程碑,对推动两岸服务贸易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将给两岸服务贸易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篇11

生产业是一种高智力、高集聚、高成长的现代服务产业,包括现代物流业、国际贸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现代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方面,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也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生产业的本质内涵是作为中间需求性的服务业,它贯穿生产过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环节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其基本特征是:它的无形产出体现为“产业结构的软化”;它能够把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到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当中,是现代产业发展中竞争力的基本源泉。显然生产业因其大大利于一切经济交易和刺激商品生产,故而成为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性产业,突出具有对经济发展的黏合剂作用。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发展生产业更是有特殊的意义。

一、当前金融危机下发展生产业的重要性

(一)生产业是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的重要制约因素

发展生产业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有利于打造高端制造业,扭转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当前这场世界金融危机给我国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危机中倒下的大都是低端制造业,他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和品牌优势,这些仅靠低廉的劳动力优势进行生产的企业终归是要被淘汰的。这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带来了机遇,因为我们不能永远在价值链的低端,生产那些低附加值、没有竞争力的产品,为别人做“嫁衣”,我们也要试着去控制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自主研发和品牌营销。而生产业与制造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主要功能就是充当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传递器,最终将这两种功能大大提高并将最终产品增加值的资本导入生产过程中。只有生产业受到重视并有长足的发展,制造业才能向高端发展,产业升级的任务才能得以实现。也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生产业的发展是扩大内需,实现就业的重要措施

针对金融危机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立足扩大内需以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是我国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的必然途径。要扩大内需就要使人民的收入有所增长,要增加就业起码不能失业。要增加人民的收入,特别是农民的收入,一是使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进行非农业生产;二是要发展现代农业,这两条都不能走低段制造业和依靠传统消费业的老路,也都离不开生产业的发展。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提出了保增长8%的奋斗目标,主要是出于就业的考虑。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从2008年开始年均增长5.9%即可实现,但这个速度仍会产生就业困难。而服务业就业呈持续增长的态势,2000-2007年,全国城乡就业人员总计由7.2亿人增加到7.7亿人,新增4905万人,其中,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由1.98亿人增加到2.5亿人,为全部新增就业的104%。但就服务业内部来看,传统的消费业容纳了更多的就业,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业将成为吸收就业的重头力量,生产业的大力发展对吸收由扩招产生的高层次人力资本、解决大学生就业发挥巨大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生产业的可行性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国生产业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都已经具备,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显现以后,我国政府及时调整了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这就为生产业如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载体和平台,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第二,我国生产业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自身有发展的愿望。2007年我国生产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只有45%,占GDP的比重不到20%。发达国家生产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普遍为60%-70%,生产业占GDP的比重大都在43%左右,也就是说我国生产业占GDP的比重还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借助这次金融危机制造业大洗牌的契机,将极大的拓展我国生产业的发展空间。

第三,全球直接投资(FDI)是生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我国吸引FDI已经连续15年位于发展中国家首位,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FDI会越来越谨慎和有效率,大量事实表明,FDI的结构和重点都转向了服务业。全球生产业岁随之转移,注重从功能稀缺性、规模性、集聚性等优势出发,高质量的跨国服务机构及网络、人才、管理、制度等外资服务业,创设关联产业效应,构建合理产业体系,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幅度,使生产业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

第四,较强的制造业实力是我国发展生产业的有力支撑。生产业的发展跟制造业是分不开的,我国制造企业共有130多万个,就业人员8300多万人,占工业劳动的90%;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生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制造业的升级换代,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会将软件设计、工程设计、印刷包装设计等非核心生产环节外包给生产企业,将极大的促进我国生产业的发展。

三、如何发展生产业

金融危机下发展生产业对我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我国也有生产业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而通过模式的推动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生产业的发展。

(一)服务外包模式

世界产业占略转移的大趋势正从生产外包转向服务外包。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购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来完成原来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我国在加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方面有很强的国际比较优势,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某些资本密集型工业上所取得的长足进展已经表现出较强的国际比较优势,这就为我国采用服务外包模式发展生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具体来说服务外包模式可以聚焦在以下领域:

1、外向型服务外包。外向型服务外包主要涉及信息技术、阎发射机和管理咨询服务等领域,其中信息技术外包(ITO)占据主导地位。

2、内需型服务外包。随着我国政府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合作更趋紧密,服务外包已成为我国本土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增和成本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更重要的是,内需型服务外包完全由我国本土内需所产生,受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小,蕴含着更为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集群式发展模式

生产业的发展依托由资源、禀赋、区位、经济和文化等因素所构成的功能,突出其区域优势和特色,建立起与区域功能相吻合的生产体系,从而与周边地区错位竞争,增强服务业的辐射效应。集群内企业具有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系统和品牌效应的特征,客观上为生产业的发展构筑起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同时,机群内企业之间的竟合机制,又提高了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为生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市场空间。在国际上,生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如硅谷的信息服务业集群、华尔街的金融业集群。我国也有许多生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案例,如中关村信息产业集群、上海陆家嘴金融服务业集群等。未来应围绕重点发展的生产业领域,积极推进各类专业性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以进一步强化生产业的聚集发展效应。除此以外还可以采取外资拉动模式。

总之,要大力发展生产业,关键是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增加生产业的有效供给。因为现在的问题是生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被“内部化”了。随着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化,企业和市场扩大对生产需求将不断增加,因此,要竭力增加生产的有效供给,否则企业的需求将得不到满足。由于体制、政策的原因,我国生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管制过多、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较为突出,非国有资本进入生产业有不少障碍,严重制约了我国生产业的有效供给。应加快对垄断性生产业的改革步伐,实行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尽可能消除所有制歧视,明确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社会资本开放,通过市场竞争来增加生产业的有效供给。

参考文献:

1、夏长杰.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J].经济学动态,2009(2).

2、何俊.探索中国生产业的发展之路[J].经济学动态,2009(2).

3、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新阶段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新起点、新思路和新任务[J].经济学动态,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