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7 11:20: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 R1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8)12(a)-068-02
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系统的社会活动。行为对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类面前。WHO在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将改善人们的行为作为当前减少疾病风险的最重要策略,而改善人们健康相关行为的任务主要由健康教育来承担,而学校健康活动更是一项对人类健康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处在生命准备期的儿童青少年形成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将对他们一生中的其他发展阶段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行为方式受益终身。现对农村学校推进健康教育提出几点看法如下:
1 学校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学校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儿童青少年是接受教育,身心全面发展的良好时期,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学校建立健康教育与“五育”关系密切,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养成良好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良好发展和健全人格的修养。
1.2 学校健康教育是实现全民基础保健的有效途径
儿童青少年的可塑性大,易形成“动力型”,较易形成良好行为、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并对他们一生的行为与身心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做好健康教育是实现和促进全民基础保健,提高群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1.3 学校健康教育是影响家庭、社会和整个人群的根本措施
儿童青少年与家庭有着天然而广泛的联系。儿童青少年一旦获得卫生知识价值观和行为技能,不仅其本身可以茁壮成长,还对其父母、邻里、亲友和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卫生面貌,推进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角度看,较大程度取决于学校健康教育的质量。
2 现有农村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的状况
经济水平的滞后和低下,影响到儿童青少年的基本健康水平。目前,农村地区许多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高于城市,包括城乡共有的常见病、农村多见的寄生虫病、地方病、人畜共患疾病以及农药中毒、农机伤害等。宣传普及一般健康知识,常见病的防治知识是其首要任务。
2.1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健康教育
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如城市,一旦有传染病传入往往蔓延迅速。为预防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采取消灭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三个环节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农村儿童青少年仍然受到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其身心健康不容乐观。
2.2 地方病防治知识的普及
地方病主要为自然地理环境或生活条件等因素所致,以地域性发病为特点的一类疾病,如碘缺乏病,地方病目前仍严重危害我国农村广大居民,特别是贫困地区人民的健康。普及地方病防治知识是农村地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2.3 农业劳动相关疾病及意外事故的防治知识的普及
包括常用农药的种类、保管方法、急性农药中毒的表现及自救互救知识,以及预防农药中毒的措施等。农药的误服误用,在农村儿童青少年中时常发生,致残误伤甚至失去生命,惨痛的教训令人不寒而栗。加强农村学校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非常重要。
2.4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其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会产生不良影响。我国农村地域广阔,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千差万别,要逐步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建立起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农民及其子女科学地安排衣食住行。合理摄取营养,提倡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2.5 家庭及个人行为习惯
家庭的起居和日常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到家庭成员的健康。对儿童青少年要注重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如饭前便后洗手,行走坐卧的良好姿势。注重戒除不良习惯,防止青少年吸烟及防范吸毒也应成为行为方式教育的重点之一。
2.6 学校集体的饮食和营养的健康教育
2.6.1 营养营养包括人体对营养的需要,膳食的合理搭配等。
2.6.2 食品卫生食品卫生包括食品容器卫生,食品加工卫生。在农村小学更要懂得饮水卫生与肠道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发生的关系,水的澄清及消毒方式等。
2.6.3食物中毒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及原因,预防措施和抢救原则的健康教育等。
3 学校健康教育的任务及目的
3.1提高儿童青少年卫生科学知识水平
儿童青少年中某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往往是由缺乏必要的卫生科学知识所致。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方式向儿童青少年传授卫生科学知识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提高卫生科学知识水平,将儿童青少年的行为引向正确方向。
3.2 提高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
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与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学校的膳食服务,体育教育以及学校的卫生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均可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儿童青少年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创造对生长发育有利的环境,消除不良因素,提高生长发育水平。
3.3 降低儿童青少年常见病的发病率
儿童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某些疾病,微生物的免疫力较差,往往由于不良的学习生活条件,某些不利的因素影响易患某些疾病,如近视眼、龋齿、蛔虫感染等。只要对儿童青少年及时普及各类常见病的有关知识,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使他们掌握有关的预防知识和必要的技能,结合学校定期体检和矫正,可使患病率降低。
3.4预防各种心理障碍,促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根据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儿童青少年认识自己,充分挖掘潜力;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能够克服心理困扰,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培养乐观进取,追求卓越,不畏艰险的健全人格及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地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为他们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5 改善儿童青少年对待个人和公共卫生的态度
儿童青少年对待卫生的态度是促使其将科学知识转化为行为和习惯的动力,是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前提。儿童青少年对待卫生问题的态度,是通过卫生知识的学习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且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就比较困难。为此。必须抓住生命早期这一有利时期,让学生运用卫生科学知识,逐步形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和习惯。
3.6 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自我保健能力
当前,对卫生保健的观念正在从依靠医疗机构的“依赖型”,向多依靠自己的“自助型”转变,而自助型的核心,则是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和发展,自我保健意识及能力。导致成人期死亡的许多疾病,如心血管病、肿瘤等,均与其不良的卫生习惯及生活方式有关,而其原因往往是在儿童少年期。因此,必须从儿童期开始培养自我保健意识及能力,为其终身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尤其是对农村学校的健康教育更要下大力气抓好,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社会家庭学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真正搞好学校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申仕莲.医院开展健康教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98-101.
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1.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2.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3.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4.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5.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6.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一、引言
据调查,我国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20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估算病人约为920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患病率为11.4%,农村人群患病率8.2%,此外还有1.48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比例达15.5%。更严重的是60%的患者不清楚自己的情况。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患糖尿病的绝对人数已经超过城市地区,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发展及卫生资源的调配很不均衡,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尚处于启蒙阶段,而这些地区可能正是糖尿病流行的潜在地区。
二、农村糖尿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检出率、知晓率和控制率均很低,防治知识尚未普及,疾病的管理水平与健康教育远未能满足现实需求。由于缺乏对糖尿病的足够认知,导致我国目前现状是,人群中75%的患者血糖不达标,80%的患者从来不查血糖,直到引发失明、肾病、心血管病变后才去就医。近年来国家对基层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医疗服务已有很大改进,但是对于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长期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加上农村文化水平偏低和信息相对闭塞,人们对于糖尿病的危害性、预防方式、治疗方法认识不够,加大了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难度[1]。
三、构筑农村糖尿病预防健康教育体系
糖尿病既与遗传有关,也与膳食结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有关,患病率呈现随年龄增高而增加的趋势。老龄化、城市化、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导致患者人数增加的客观因素。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可以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如由已故糖尿病专家潘孝仁领头的大庆研究,1986年,研究人员在大庆随机选择了11万人,从中筛查出了577个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六年的生活方式干预,与未干预组相比,干预组的糖尿病发生率降低51%。针对农村地区的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体系要结合农村实际,分群体分层次展开。
1、农村儿童青少年糖尿病预防与健康教育
在我国,目前每10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个是青少年,其中儿童糖尿病发病率已经占糖尿病人总数的5%,并以每年10%的幅度上升[2]。儿童与青少年患糖尿病与饮食不均衡和肥胖有很大关系,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儿童与青少年的肥胖问题开始显现,无疑会成为成为糖尿病的潜在患者。注意对儿童青少年的糖尿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显得极为必要。
首先,儿童时期。儿童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理能力,生活都是有成人安排,所以这时期的教育都是针对孩子家长,让父母学会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果在儿童时期,孩子体重超标很多,就有必要进行饮食控制。特别是家族有糖尿病史的孩子,更应该从小控制体重。现在的孩子患糖尿病大多是由于肥胖引起的,其症状也与大人类似。不过与成人不同的是,患糖尿病的孩子只要体重降下去了,基本上就能很好地控制血糖了。
其次,青少年时期。这期间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时期,青少年的膳食中糖类和蛋白质含量较高,加上学业较重,缺乏锻炼,青少年肥胖现象会凸显。这时期的糖尿病的教育宣传可以课堂教学形式或是知识竞赛形式向青少年灌输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止措施,提高他们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和自我预防意识。
2、农村中年人群的糖尿病预防与健康教育
全国有1.48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所谓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代谢功能已经受损,但未达到糖尿病的严重程度。这部分人群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不加以预防与管理,每年将以8%至10%的速度转为糖尿病患者,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已不明显。虽然农村并不如城市富裕,但是生活水平提高,运动减少,轻度高血糖就会出现。
农村中年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流动人口,而且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容易忽视健康问题或是缺乏相应渠道进行了解。这部分人群的健康教育要抓住过年返乡期间进行,通过在车站或是街道等地方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教育内容可以包括以下2个方面:
第一,提高他们对糖尿病症状的判断和危害性的认识。糖尿病除了典型的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三多一少”症状外,前期还有一些早期信号比如视力下降、经常性疲倦、、手足麻木刺痛、皮肤瘙痒等症状,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考虑是否与糖尿病有关[3]。加强农村中年群体对糖尿病危害性的认识,比如引起并发症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和增加自己的经济负担会减少他们侥幸心理的滋生,让他们关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
第二,掌握血糖自我检测的方法。农村中年人群很少会到医院进行血糖监测,往往在病情恶化后才去医院,常常耽误治疗。掌握血糖自我监测方法,让糖尿病的前期患者及时发现血糖问题,继而采取治疗。帮助他们掌握血糖试纸的使用方法,包括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这种检测方法容易操作,而且经济上也可以承受,便于推广实施。
3、农村老年群体的糖尿病预防与健康教育
农村老年群体文化水平偏低,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减退,对于健康教育的内容的理解会出现障碍,对于他们的健康教育需要的护理人员和家人进行手把手指导。对于农村老年群体的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帮助老年患者树立信心。很多老年患者在了解糖尿病是一个终身疾病,且无法根治往往会出消极治疗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要注意帮助老年患者树立康复信心,虽然无法根治,但是采取药物治疗和改变饮食结构也会降低血糖,减少糖尿病对生活的影响。
第二,进行用药和饮食指导。调查显示,有近89.6%的老年患者希望得到用药指导,包括口服药物的时间、剂量、方法以及胰岛素使用的的注意事项等,表明老年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十分在意,希望能得到科学指导,尽快康复。有70.8%的老年患者希望得到饮食指导,说明患者和家属对于合理饮食缺乏正确认识。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进行用药和饮食指导十分必要。
四、结论:
糖尿病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的严重损害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在医疗服务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是一个糖尿病爆发的一个潜在地区,要使农村地区糖尿病患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就应当履行好糖尿病的预防和健康教育职能,提高人们对糖尿病的防治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参考文献:
[1]白菁.应重视老年人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疗养医学,2009年06期.
[2]赖爱连.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年11期.
[3]刘启明,潘晓燕,冯文忠,孔建国.对糖尿病患者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摘要:我国农村地区糖尿病的预防和健康教育工作长期未能有效落实,民众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与糖尿病流行的趋势不相符合,急需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糖尿病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预防糖尿病的知识和技能。在农村地区开展糖尿病的预防和健康教育工作,普及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提高民众自我保健能力,对于控制农村地区糖尿病患病率、缓解病情发展、提供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并发症血糖检测健康教育
一、引言
据调查,我国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20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估算病人约为920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患病率为11.4%,农村人群患病率8.2%,此外还有1.48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比例达15.5%。更严重的是60%的患者不清楚自己的情况。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患糖尿病的绝对人数已经超过城市地区,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发展及卫生资源的调配很不均衡,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尚处于启蒙阶段,而这些地区可能正是糖尿病流行的潜在地区。
二、农村糖尿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检出率、知晓率和控制率均很低,防治知识尚未普及,疾病的管理水平与健康教育远未能满足现实需求。由于缺乏对糖尿病的足够认知,导致我国目前现状是,人群中75%的患者血糖不达标,80%的患者从来不查血糖,直到引发失明、肾病、心血管病变后才去就医。近年来国家对基层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医疗服务已有很大改进,但是对于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长期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加上农村文化水平偏低和信息相对闭塞,人们对于糖尿病的危害性、预防方式、治疗方法认识不够,加大了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难度。
三、构筑农村糖尿病预防健康教育体系
糖尿病既与遗传有关,也与膳食结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有关,患病率呈现随年龄增高而增加的趋势。老龄化、城市化、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导致患者人数增加的客观因素。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可以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如由已故糖尿病专家潘孝仁领头的大庆研究,1986年,研究人员在大庆随机选择了11万人,从中筛查出了577个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六年的生活方式干预,与未干预组相比,干预组的糖尿病发生率降低51%。针对农村地区的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体系要结合农村实际,分群体分层次展开。
1、农村儿童青少年糖尿病预防与健康教育
在我国,目前每10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个是青少年,其中儿童糖尿病发病率已经占糖尿病人总数的5%,并以每年10%的幅度上升。儿童与青少年患糖尿病与饮食不均衡和肥胖有很大关系,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儿童与青少年的肥胖问题开始显现,无疑会成为成为糖尿病的潜在患者。注意对儿童青少年的糖尿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显得极为必要。
首先,儿童时期。儿童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理能力,生活都是有成人安排,所以这时期的教育都是针对孩子家长,让父母学会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果在儿童时期,孩子体重超标很多,就有必要进行饮食控制。特别是家族有糖尿病史的孩子,更应该从小控制体重。现在的孩子患糖尿病大多是由于肥胖引起的,其症状也与大人类似。不过与成人不同的是,患糖尿病的孩子只要体重降下去了,基本上就能很好地控制血糖了。
其次,青少年时期。这期间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时期,青少年的膳食中糖类和蛋白质含量较高,加上学业较重,缺乏锻炼,青少年肥胖现象会凸显。这时期的糖尿病的教育宣传可以课堂教学形式或是知识竞赛形式向青少年灌输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止措施,提高他们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和自我预防意识。
2、农村中年人群的糖尿病预防与健康教育
全国有1.48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所谓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代谢功能已经受损,但未达到糖尿病的严重程度。这部分人群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不加以预防与管理,每年将以8%至10%的速度转为糖尿病患者,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已不明显。虽然农村并不如城市富裕,但是生活水平提高,运动减少,轻度高血糖就会出现。
农村中年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流动人口,而且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容易忽视健康问题或是缺乏相应渠道进行了解。这部分人群的健康教育要抓住过年返乡期间进行,通过在车站或是街道等地方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教育内容可以包括以下2个方面:
第一,提高他们对糖尿病症状的判断和危害性的认识。糖尿病除了典型的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三多一少”症状外,前期还有一些早期信号比如视力下降、经常性疲倦、手足麻木刺痛、皮肤瘙痒等症状,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考虑是否与糖尿病有关,。加强农村中年群体对糖尿病危害性的认识,比如引起并发症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和增加自己的经济负担会减少他们侥幸心理的滋生,让他们关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
第二,掌握血糖自我检测的方法。农村中年人群很少会到医院进行血糖监测,往往在病情恶化后才去医院,常常耽误治疗。掌握血糖自我监测方法,让糖尿病的前期患者及时发现血糖问题,继而采取治疗。帮助他们掌握血糖试纸的使用方法,包括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这种检测方法容易操作,而且经济上也可以承受,便于推广实施。
3、农村老年群体的糖尿病预防与健康教育
农村老年群体文化水平偏低,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减退,对于健康教育的内容的理解会出现障碍,对于他们的健康教育需要的护理人员和家人进行手把手指导。对于农村老年群体的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帮助老年患者树立信心。很多老年患者在了解糖尿病是一个终身疾病,且无法根治往往会出消极治疗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要注意帮助老年患者树立康复信心,虽然无法根治,但是采取药物治疗和改变饮食结构也会降低血糖,减少糖尿病对生活的影响。
第二,进行用药和饮食指导。调查显示,有近89.6%的老年患者希望得到用药指导,包括口服药物的时间、剂量、方法以及胰岛素使用的的注意事项等,表明老年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十分在意,希望能得到科学指导,尽快康复。有70.8%的老年患者希望得到饮食指导,说明患者和家属对于合理饮食缺乏正确认识。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进行用药和饮食指导十分必要。
四、结论
糖尿病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的严重损害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在医疗服务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是一个糖尿病爆发的一个潜在地区,要使农村地区糖尿病患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就应当履行好糖尿病的预防和健康教育职能,提高人们对糖尿病的防治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4-0348-02
Sexual Health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39 Male Juvenile Sex Offenders/ZHANG Hao-ran, CHEN Jing-qi, DU Xiao-na, et a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Health Institut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10019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male sex offenders' sexual health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in adolescents. Methods An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39 male sex offenders. Results Of 39 male sex offenders, 25.6% and 20.5% knew that men and women with sexual transmitted diseases could have no obvious physical symptoms respectively; 87.2% knew that using condoms during sex could reduce the risk of HIV infection; 74.4% of them agreed that people could have sex behaviors with others as long as gained benefits from others; 92.3% had ever had sexual intercourse before the crime. Conclusion The juvenile sexual offenders were lack of basic sexual health knowledge.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for the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juvenile sexual offenders.
【Key words】 Sex offenses;Health knowledge,attitudes,practice;Health education;Adolescent;Male
【作者简介】 张浩然(1982- ),男,黑龙江宾县人,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北京 100191。
【通讯作者】 陈晶琦,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北京 100191。
性知识水平和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性健康[1]。为了解性罪错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需求,为今后在青少年中更好地开展性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性健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笔者于2008年10月对某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在押男性性罪错青少年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某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全体男性性罪错青少年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62份,回收合格问卷39份,有效应答率为62.9%。被调查的39名男性性罪错青少年,年龄为16~23岁,平均(21.4±12.9)岁;74.4%生活在农村;初中未毕业占46.2%,初中毕业占28.2%,高中或中专未毕业及以上占25.6%。父亲文化程度以初中最多,占69.2%;其次是小学,占17.9%;大专占7.7%;低于小学和高中分别占2.6%。母亲文化程度也以初中最多,占59.0%;其次是小学,占23.1%;高中占12.8%;低于小学占2.6%。
1.2 方法 基于以往国内性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2-4],设计自填式调查表。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指标,性健康基本知识、态度及行为,性健康教育情况。
在未成年犯管教所领导及管教的帮助下,对所有男性性罪错青少年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向被调查者讲明调查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在管教的协助下,完成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本调查为自愿参与。
1.4 数据录入与分析 用EpiData 3.1软件对数据进行双录入。用SPSS软件计算相关指标的频数和比例,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性知识
2.1.1 性健康基本知识 在被调查的39名性罪错青少年中,知道女性容易怀孕时间的有30.8%;知道女性月经初潮后有行为发生就有怀孕可能性的有56.4%;知道妇女有一次行为也有怀孕可能性的有76.9%;知道患性病的男性和患性病的女性可以没有任何明显症状的分别有25.6%和20.5%;知道男性在初次遗精后有生育能力可能性的有61.5%。
2.1.2 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 在被调查的39例男性性犯罪青少年中,知道艾滋病可通过母婴、血液、传播途径的分别有79.5%,94.9%,92.3%。见表1。
2.2 性态度
2.2.1 对婚前的态度 在被调查者中,分别有97.4%,97.4%,89.7%和74.4%的人回答同意在计划马上结婚、正在热恋、一见钟情、只要对方能给好处等情况下可以发生行为的观点。
2.2.2 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有35.9%的青少年表示愿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继续做朋友;28.2%的人不同意“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只能怪他/她自己”的观点;分别有64.1%和53.8%的人回答应该允许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参加常规的学校课程学习和与年轻人一起工作。
2.3 有36人回答在此次犯罪前有过行为,占被调查者的92.3%;有7人回答曾经使他人怀孕,占17.9%。
2.4 学校性健康教育情况 在被调查的39名男性性犯罪青少年中,分别有48.7%,33.3%,25.6%,20.5%和25.6%的人报告在校学习过艾滋病传播途径、日常生活中不传播艾滋病途径、
避孕方法、正确使用和预防性病等知识。
3 讨论
3.1 要重视男性性罪错服刑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 2006年全国男性青少年(15~25岁年龄组)淋病和梅毒报告例数分别为23 916例和6 979例,分别占全部报告例数的18.8%和8.1%。男性青少年的性病感染情况不容忽视[5]。许多性病感染者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如淋病患者中,有5%~20%的男性和60%的女性无明显症状。这些无症状的淋病患者与有症状的淋病患者一样,可以通过性接触而传染给对方[6]。了解这一知识对预防性病感染非常重要。本研究中,知道患性病的男性和患性病的女性可以没有任何明显症状的人分别只有25.6%和20.5%。2002年对2 000多名北京和辽宁高中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对这2个题目回答正确的男生分别只有30.4%和26.6%[3]。提示青少年普遍缺少这方面知识。
调查发现,30.8%的青少年知道女性容易怀孕时间。2005年对北京某大学新生的调查显示,知道女性容易怀孕时间的男生为21.2%[2]。提示青少年仍然缺乏基本的生殖健康知识,应加强宣传普及避孕知识,合理应用避孕方法,让男性青少年也积极参与到生殖健康服务中,进而降低未婚先孕的发生率[2,7-8]。
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一个重要措施是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及其家属。歧视不仅涉及到艾滋病患者本人,还涉及到患者的家属和家庭。因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绝大部分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身份,给卫生防疫部门的监测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妨碍开展和推广行之有效艾滋病预防活动。本调查显示,只有30.8%的青少年表示愿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继续做朋友。对该问题持有正确态度的比例低于2005年对北京某大学新生的调查结果(52.4%)[2]。对大学生的研究显示,运用生活技能进行艾滋病教育可有效的提高知识水平,促进正确态度和健康技能的形成[9]。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性健康教育时注意开展生活技能培训,有助于转变相关的态度,进而预防艾滋病传播。
研究发现,被调查者对婚前持同意的比例很高,与此对应,有高达92.3%的人回答在犯罪前曾有过行为。高于鞍山市从事餐饮、娱乐、服务工作和社区无业/待业的校外男青少年(62.3%)[10]。与Morris等[11]对美国39个未成年犯管教所中的1 801名男青少年进行的调查结果相似(94%)。行为的高发生率使性罪错青少年暴露在感染性病/艾滋病的危险之中,因此增强避免感染性病/艾滋病的能力应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性健康教育中。
3.2 重视初中阶段学生和校外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 本研究中,只有25.6%的性罪错青少年升入高中继续学习,大多过早地离开了学校。校外青少年是感染艾滋病的脆弱人群[8],缺乏基本的防病知识和技能,由于周围环境的复杂,容易发生高危行为。因此,重视并加强初中及以前阶段的性健康教育、开展特殊群体(如校外青少年、流浪儿童等)性教育以及加大社会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12-13]。
3.3 重视对学校教师的培训工作 本研究显示,分别有48.7%,33.3%,25.6%,20.5%和25.6%的性罪错青少年报告在校学习过艾滋病传播途径、日常生活中不传播艾滋病途径、避孕方法、正确使用和预防性病等知识。提示目前我国学校性健康教育不足,学校性教育目前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困难。首先,各地出版的教材良莠不齐,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其次,合格的师资队伍严重缺乏[14]。教师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15],因此直接向青少年讲授性知识的相关卫生人员应该是性健康教育培训的重要对象。但部分教师缺少性健康基本知识,如只有57.9%的教师知道正确使用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会[16],有2/3以上的教师对有些敏感问题不知道该怎么讲和缺少具体的教学方法[17]。由此可见,应重视并加强对我国学校教师进行性健康教育的培训工作。
4 参考文献
[1] 陈晶琦,叶广俊,杨先根,等.中学生性知识、性态度及调查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6,17(6):402-403.
[2] 陈晶琦,易英,王粉燕,等.北京某大学新生生殖健康知识现状及教育需求.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191-192,194.
[3] 陈晶琦,李祥虹,王兴文.高中学生2062名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74-375.
[4] 陈晶琦,赵德才,王嘉,等.北京市3所大学一年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2,23(4):332-333.
[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2006年全国梅毒与淋病疫情分析报告.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7.
[6]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7-189.
[7] 张河川,王兆勤,郭思智.高校未婚男青年生殖健康参与意识及认识需求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25-27.
[8] 江华,林艳,俞玉芬.非意愿妊娠情况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 894-3 896.
[9] 陈晶琦,张立华,刘英.生活技能培训对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223-224.
[10]常春, 陈磊, 孙昕,等.以整体观分析校外青少年对艾滋病的易感脆弱性.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9(2):132-135.
[11]MORRIS RE, HARRISON EA,KNOX GW,et al. Health risk correctional behavioral jurvey from 39 juvenile facil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J Adol Health ,1995,17(6):334-344.
[12]马迎华,丁素琴,王超.北京流动人口校外青少年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9(5):489-493.
[13]陈晶琦,何舒青,王粉燕,等.流浪儿童预防艾滋病教育需求评价.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8,19(3):163-166.
[14]季成叶.学校性教育的性质、目标和任务.中国学校卫生,2005,26(7):614-616.
[15]张美英,朱怡恒. 常熟市中学教师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及分析. 中国健康教育,2004,20(3) :228-22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在农村和城镇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暴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学校的育人功能,给家庭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让众多学生的心灵蒙上了阴影。尽管学校、家庭和社会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笔者认为,从源头抓起,从“健心”开始,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有效增强抗挫及自我调适能力,这是预防校园暴力犯罪的治本之策。
一、目前“留守儿童”犯罪的心理类型具体表现
1.性格严重内向
性格严重内向一般会导致与他人交流产生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与他人交流、向外界发泄自己的情绪,有利于人的心理问题自我调节。由于自身性格过于内向,难以与其他同学、老师、家长交流,致使所有事情全部压积于内心,得不到他人帮助,最终易导致钻牛角尖或思维扭曲,一旦爆发极可能产生非常冲动的后果。
2.畏缩型性格
畏缩性格的特征表现为:自卑、怯懦、孤僻、不合群等。“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少关心和照顾,缺失亲情之爱,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对周围的环境和同学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如果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将会产生畸形的报复念头。
3.自尊心容易受伤害
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很难享受到与城市同龄人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以及相应生活待遇,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会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渐离渐远,最后产生仇视社会的畸形心态,出现与社会不和谐音。
4.虚荣心强,具有好斗心理
一般情况下,好胜心应该是一种督促进步的心理状态,但由于有些同学性格孤僻,将好胜心转变为好斗、绝不服人,对条件比自己好或者学习等某方面比自己更强的同学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有时会采取暴力行为进行发泄。也有的同学唯我独尊,目空一切,稍有不如意,就用暴力手段解决。
5.辨别、自控能力差
青春期的青少年,情绪易激动,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往往容易冲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受到暴力袭击得不到正常的保护时,就会用暴力的方式去寻求解决,这也是很多学生参与校园里隐性“黑社会”的原因之一。
二、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1.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健全人格相协调,造就阳光心态
“留守儿童”暴力行为大多由不良的性格、消极的情绪、抗挫折能力差而引起,所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性格,造就阳光心态,是预防暴力行为的一人重要途径。我们必须根据青少年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塑造青少年良好的性格,做情绪的主人。引导他们要正确看待挫折,学习伟人“苦难是一所大学”,在这所大会里学习坚强,认识苦难,培养顽强的意志,最终使自己走向成功,从而恢复自己的心理平衡。
2.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共筑爱的港湾
有些失足青少年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缺乏家长和老师的关爱。这就要求父母和老师深入了解他们的心态,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多与其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时教育青少年在与父母和老师交往时学会讲艺术,如主动沟通、敞开心扉、耐心解释、换位思考、尊重理解、等等。
3.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相结合,打开健康心理之锁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是青少年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他们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青少年学生深入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因不适应内外环境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调控自己,提高自己应对各种人生难题的适应能力。
4.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构筑心灵安全防线
学校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及模拟法庭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们接受“法”的教育,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重新开始思索自己的所做所为。这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及时解除心理困惑,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和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5.心理健康教育和感恩教育相结合,净化心灵
感恩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正面教育,不仅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预防中学生暴力犯罪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和途径。感恩之心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一个心存感激的人,往往是最快乐的人,一个拥有感恩之心的人,才懂得尊重友情、亲情、师生之情,才懂得回报他人,社会。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让他们拥有一颗阳光的心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和同学,从而与人和谐相处。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留守儿童”犯罪的“源头”,只有从“健心”做起,防微杜渐,结合青少年的实际心理状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等才能有效地防止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发生,促进校园的平安与和谐。
一是家长缺席。大量研究发现,约有50%左右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来自于家庭,甚至成人的不少精神障碍也可追溯到原生家庭的问题。目前的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着三大误区:第一,教育要求失度。表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开发,轻素质提升;重体能健康,轻心理素质培育。第二,教育内容失重。家庭教育中父母盲目施压,忽视性格培养,对孩子过高期望。第三,教育方法失控。缺乏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缺乏有效沟通,习惯选择简单粗暴的家庭暴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从特定角度看,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此密切相关。
二是学校缺位。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学校心理卫生工作十分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已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但在贯彻执行上存在一定差距,学校重分数而忽视心理健康培养的倾向仍普遍存在,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仍是压倒一切的硬指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项经费,硬件和软件建设跟不上;心理老师的待遇和职称评定无标准;心理老师缺乏专业知识的正规化训练和培养,缺乏识别能力和不能开展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
三是社会缺项。目前,社会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认识仍然不足,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神经病,对问题儿童不理解、不同情,以异样的目光看待他们,甚至加以嘲笑、侮辱。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卫生社会资源的配置严重不足,无论是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还是人才队伍都无法满足需求,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看病难”问题十分突出。
鉴于以上原因,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共同营造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举全民之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相关单位要运用报纸、电视、宣传栏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网站、小视频等新媒体广泛开展青少年心理知识文化宣传,提高全县人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通过专题宣讲活动、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观的形式深入社区、农村进行宣传,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倾全校之师,为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水平保驾护航
完善学校心理服务平台。按比例配置专兼职心理教师,规范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和行业管理,对心理教师专业知识培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使青少年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工作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设立青少年心理辅导站或接入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着力构筑青少年心理辅导站或接入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吸纳社会各界的专家、心理工作者担任志愿者或者购买第三方服务,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并向青少年广泛宣传热线号码,鼓励其有需要时拨打求助。
三、尽全家之能,发挥家庭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梅州市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宣传活动启动仪式,这是我市预防青少年近视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大事,在此,我谨代表梅州市教育局向长期以来为学校预防近视工作默默奉献的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和参与预防近视活动的各届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为做好我市学校青少年预防近视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学生近视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视力健康是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力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将影响人的一生幸福和家庭的幸福,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近视防控形势严峻,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上升,且低龄化趋势明显,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从实施健康中国的战略高度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出发,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提高青少年视力健康工作摆上重要议程,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贡献。
二、切实落实学生近视防控工作措施
(一)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积极创造课间户外活动的条件,因地制宜组织各种户外体育活动项目,鼓励和倡导学生增加户外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1小时。
(二)培养良好用眼习惯。加强教育和督促,指导学生科学用眼,端正学生读写姿势,引导学生尽量少用使用电子产品,特别是幼儿园、小学要严格使用电子教学,提高学生用眼自我管理意识,形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三)减轻过重课业负担。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随意增加教学学时,不占用体育课和其他户外活动时间,不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上课,统筹安排好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
(四)改善学习环境。保障各项教学设施和条件(教室、寝室的采光与照明、课桌椅配备、黑板等)符合国家相关文件和标准要求,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
(五)保证学生睡眠时间。按照静动结合、视近与视远交替的原则,合理安排调节座位。制订科学的作息制度,保证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小学生每天应保证10小时睡眠时间,初中生应每天保证9小时睡眠时间,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应不少于8小时。
(六)规范眼保健操。建立健全眼保健操制度,将每天两次眼保健操时间纳入课表,保证眼保健操的时间。组织学生认真学习眼保健操,保证学生掌握要领、姿势正确,规范眼保健操。
(七)完善视力健康管理。按照《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要求,建立视力定期监测制度,定期检查视力,并建档管理。积极争取卫生健康部门的配合,探索建立学生屈光发育档案。对学生进行屈光筛查,对早期发现近视的倾向或趋势,制订跟踪干预措施,尽最大努力减少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
(八)强化健康教育。进一步落实健康教育课,充分利用健康教育和新媒体等各种有效途径,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全面普及近视防控和健康用眼知识,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心、重视学生近视防控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对近视防控的自觉性。
三、加强学生近视防控工作的组织保障
(一)明确责任。进一步落实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学生近视防控工作中的主体责任,落实工作职责。市、县两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近视防控工作机制,制定学生近视防控工作方案。
(二)加强保障。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落实学生近视防控工作的经费,保障学生视力健康检测、用眼环境改良、相关人员培训等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协调。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联合卫生健康部门,建立近视防控的联动机制。鼓励广大医务人员和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发挥专业优势,参与近视防控健康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用眼观念,掌握科学的用眼方法,指导采用适宜的干预措施。
(四)加强督导。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视力健康纳入素质教育,把中小学生视力保护情况与学校工作考核挂钩。加强督导检查,落实责任,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不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的少年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心理障碍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并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利用校本图书就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法。为此,从学校的层面来说,要丰富图书总量,按照国家关于图书配置的要求,及时构建高质量、适合少年儿童发展需求的图书,并建立校园图书利用的长效机制,调动和发挥图书室的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图书的正能量,从而丰富少年儿童积极的情感体验,陶冶其情操,促进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少年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
学校图书室是少年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基地,所以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室所藏文献,同时收集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个人的健康不仅指纯粹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健康,这才符合健康概念的内涵与标准。而心理健康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的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政治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劳动素质、心理素质,等等[1]。其中心理素质在诸多素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心理素质是各种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因,是优秀人才素质的核心与基础。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不健康,往往对待事物、对待社会、对待工作及生活都会产生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一大危害。不良情绪主要有两种:一是过度的情绪反应,二是持久的消极情绪。过度的情绪反应包括,狂喜、暴怒、悲痛、欲绝等强烈反应。这往往是由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而引起的。过度情绪还包括反应过于迟钝、无动于衷、冷漠无情、封闭孤僻,等等。这种过度情绪如得不到有效疏通和缓解,常会导致精神障碍或生活适应不良,而且这种过度情绪逐步呈上升趋势,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危害。据有关调查显示: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可以基本归为以下方面:(1)学习:表现为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溜号、走神,考试时显得极其焦虑;(2)人际关系:对父母、老师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同伴关系紧张,不善于人际交往;(3)情绪:情绪不稳定,消极体验过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4)自我观念:自信心不足或自负,表现为刚愎自用;(5)性心理:易产生性别角色的适应和异往问题;(6)社会适应性: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社会缺乏认识[2]。这些问题的存在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往往会演变为各种心理疾病,轻者影响他们健康成长,重者则会导致违法犯罪。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当成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积极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教育环境,促进少年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二、学校图书室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他有没有收集、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图书室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记载着人类文明与进步的优秀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家园,理应承担起为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职责。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引导和教会学生查找图书资料,检索信息,正确判断,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样的信息能够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学会怎样选择各种检索方法使其方便快捷地选择信息,从而让少年儿童获得寻求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架起越过知识海洋的桥梁。图书室是蕴含文化与知识的场所,读书活动不仅能增加少年儿童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对少年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培养有重要作用,是一种无偿而有效的补充、养成教育。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室传播、育人的教育引导功能,全面打造读书活动第二课堂,帮助少年儿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充实少年儿童的精神生活,丰富其情感世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搞好服务。
三、学校图书室的职能与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观念
学校图书室具有传播、育人的功能,是少年儿童养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重要基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3]。因此无论是学校主管领导、图书室负责人,还是教师都有责任向少年儿童宣传图书室的职能和作用,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到图书室参与读书活动,让孩子们充分享受图书室的各种资源,收集与猎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丰富他们的阅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图书室要全天候为学生开放,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服务。因此,图书馆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首先要突出“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发展,强化人文关怀的观念。由于少年儿童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育都不够成熟,情绪不够稳定,变化较大。他们的心理往往有许多纠结,缺乏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容易冲动,甚至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开展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也要关注他们的性格特点、内心需求和兴趣爱好,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加强少年儿童之间的人际交往与沟通,分享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及时引导青少年走进图书室,选择对自己有帮助、有需要的书籍进行阅读,以提高自己的判断、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图书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方法与途径
为少年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如学校设置的心理咨询室,专职心理教师的配备,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等都是很好的方法。但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仅仅靠教师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把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注重青少年的体验,让青少年通过经历、体验和感悟内化,来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服务目标。那么从图书室这个角度如何为青少年提供服务呢?我们可以采取从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为少年儿童推荐健康有益的书籍。
现在每个学校图书室的藏书量均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内容极其丰富,在此完全可以找到解决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方法。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推荐一些健康有益的书籍,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事实证明:读“一本好书能洗涤灵魂,启迪人生,胜过千百句空洞的说教”。读一本适合自己内心需求的好书,既能丰富阅历、获取知识,更能帮助学生形成阳光、开朗、快乐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使其健康成长。
第二,开展读书活动,发挥图书室的窗口作用。
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图书馆,包括向学生介绍图书和图书馆的作用,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图书的选择和图书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少年儿童掌握利用文献和利用图书馆的技能,为他们获得终生的自学能力打下基础,使心理和生理更健康。一是开放图书室,设立图书室接待学生的具体阅览日,让他们对图书室的功能和作用有正确的了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走进图书室,充分利用图书室的资源优势。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兴趣爱好、性格特长等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如组织开展图书阅读竞赛、成语典故比赛、故事演讲等,以培养他们的记忆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是根据少年儿童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各类生理、心理问题,定期为学生整理、编辑出版生理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简报,并为其提供阅读条件。如我们编辑出版的“心理快乐站”很受青少年的欢迎。
总之,学校图书室为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心理,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其增强承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形成健全人格发挥了独特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室的优势,制定读书活动的长效机制,为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青少年肥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仅发达国家儿童肥胖的现象普遍存在,发展中国家儿童肥胖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的发生率呈日益增加的趋势,7~22岁城市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男生由1995年的10.15%上升到2005年的24.64%,女生由8.03%上升到13.74%[1] 。为了解深圳市青少年肥胖的基线资料及深圳市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同时进一步探讨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利用WGOC 标准(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对深圳市某小学311名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深圳市某小学311名7~13 岁青少年进行调查, 其中男生175名, 女生136名。
1.2 资料来源
1.3评价标准
BMI=体重/身高2,单位为kg/m2。采用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制定的标准作为评价标准。WGOC 标准是季成叶等[2]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在2003 年制定推出的适于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以“肥胖率%”、“超重率%”和“超重+肥胖率%”为统一指标,动态反映肥胖流行趋势;参照欧洲学者建议,将青少儿按现状分级评价,反映本地区流行严重程度:I级,“超重+肥胖”率≤15%,肥胖率≤4%;II级,“超重+肥胖”率16~24%,肥胖率5%~9%;III级,超重+肥胖率≥25%,肥胖率≥10%。其中,III级中“超重+肥胖”率≥30%或/和肥胖率≥15%称“高度警戒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9.1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年龄、身高、体重和BMI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性别、的肥胖率、超重率组间比较采用比较。
2.结果
2.1调查人群总体特征
2.3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的比较
按WGOC 标准分析,本次调查的青少年总体超重率为17.68 %,肥胖率为9.32 %,男生超重率为21.71%,肥胖率为12.00%;女生超重率为12.50%,肥胖率为5.88%。与教育部颁布的2005 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3](7~22岁城市男生超重率为13.25% ,肥胖率为11.39 %;城市女生超重率为8.72%,肥胖率为5.01 %) 相比,本次调查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较高。
2.4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现象成不断上升的趋势,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原因[4]。有研究表明青少年肥胖是导致青少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的诱因[5]。
对311名深圳市罗湖区某小学7~13岁的青少年进行调查,利用WGOC标准,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7.68%和9.32%,其中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21.71%和12.00%,女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2.50%和5.88%。本次调查显示深圳市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东莞市青少年[6](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2%、2.3%)。也高于2005年广州市区中小学男、女生超重率和肥胖率[7](分别为16.56%和10.79%)。与其他省相比高于苏州市青少年的肥胖率和超重率[8](分别为3.2%和7.2%)。提示深圳市少年的超重率、肥胖率均较高,必须要重点加大对处于超重范围的青少年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干预。调查分析中发现,超重、肥胖现象在男生中更易发生,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9]。提示青少年中的男生是超重、肥胖的高发人群,在实行健康教育与健康干预的时可作为重点人群。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重和肥胖主要的行为危险因素为喜吃甜食和油炸食品,缺少水果摄入,缺乏课外锻炼和看电视或玩电脑的时间较长。上述分析表明深圳市青少年肥胖发生情况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控制其肥胖应从鼓励其多进行体育锻炼,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入手,家长、教师等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学生养成均衡饮食、经常运动的良好生活习惯,避免超重、肥胖的发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减少其成年后发生各种由肥胖引起的慢性病的可能[10]。
参考文献:
[1] 马骁.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1.
[2]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2):97-10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 4 (1):5-7.
[4] 季成叶,孙军玲,陈天娇.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 -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 J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 , 25 (2) : 103-108.
[5] 罗飞密,沈水仙,屠月珍,等.上海市6~18岁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的分布特征[ 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20(6):506-509.
[6] 王跃新,李月欢,陈绍丽等.东莞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情况调查分析[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8,3(2):22-24.
[7] 赵广才,何卫龙,李远强,等.广州市区8-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情况调查与分析[A].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论文集[C].2006,334-339.
山东学生体质健康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10位
“根据2018年山东省体质健康抽查复核和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显示,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率依然较高,为24.01%;总体近视率为58.66%。”省教育厅总督学邢顺峰表示目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突出。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加强中小学健康促进,增强青少年体质,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2017年排第12位,2018年排第10位。”邢顺峰表示,根据2018年开展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显示,我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在肺活量、速度、耐力、柔韧度、爆发力等方面有明显提高,但体质健康水平较低,优秀率仅为2.07%(良好率为15.46%)。
邢顺峰表示,根据教育部的抽测,山东学生体质健康综合指数,2017年排第12位,2018年排第10位。从全国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邢顺峰表示,下一步,我省相关部门将从健全促进学生健康工作机制,补齐学生健康工作短板和完善学生健康保障措施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保障健康山东行动主要指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青春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生理、心理发生剧烈变化,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和发展时期,青春期充满了由身心发展不和谐带来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然而我国的青春期教育却没能迎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其教育力度和实效性一直为人所诟病,农村青少年的青春期性教育更是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导致数量庞大而相对弱势的农村青少年群体出现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不仅阻碍了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还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严重危害。
一、农村青少年健康教育的缺乏引发的问题
由于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性的发育和成熟给对性知识“一片空白”的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更为明显和猛烈。由于没有及时、系统地接受过科学的性教育,当青春期到来,面临生理剧烈变化和性的觉醒等问题时,许多农村青少年陷入尴尬、迷惑、慌乱和不安境地,严重者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甚或堕胎、犯罪等给自己。青春期性教育的缺乏给农村青少年和社会带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农村青少年容易出现异往困扰,影响学习和人际交往。由于青春期性教育的缺乏,许多农村青少年不敢或者不会与异性进行正常交往,或在异性面前脸红心跳,举止极不自然;或极度关心异性,极力掌握与某一异性有关的一切信息,见不到对方就坐卧不安;或对异性的好感产生恐惧,不会正确面对和处理异性的爱慕;或对异往存有偏见,不敢与异往,极力压制对异性的好感与爱慕,对异往产生罪恶感。甚至有些农村青少年因为异性的爱慕暗示或表白而寝食难安,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听讲,或为避免相见刻意不去上学。异往困扰给许多农村青少年凭空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妨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人际交往,成为学习不良、厌学甚至辍学的一大诱因。
1.2 产生自我认同困难,影响农村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由于性意识的觉醒,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他们非常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很些青少年对自己的身高、体重甚至是、胡须等某些身体部位产生不满,认为自己不够漂亮、缺乏魅力,对身体的“我”满意度不高,甚至无法接纳自我,出现自我认同困难。有些农村青少年由于缺少指引和规范,在整个青春期都没有获得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及自我认知,出现性别角色混乱。认同困难、角色混乱不仅阻碍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还给社会的稳定安全埋下隐患。
1.3 出现焦虑心理和强迫行为,且容易导致性罪错和性犯罪。由于缺乏有关知识,一些农村青少年对月经不规律、性冲动等性生理问题非常困惑苦恼。他们担心自己的身体是否正常,忧虑以后的婚姻和生育等关系社会接纳和一生幸福的大事,甚至对、性幻想等现象产生罪恶心理。而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又使得他们找不到合适的咨询和倾诉渠道,更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焦虑和强迫情绪。
司法部的一则权威数据表明,目前中国青少年犯罪30%是性犯罪。农村青少年性犯罪比率也呈上升趋势。由于没有合适的性知识来源渠道,对性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的青少年特别关注影视、网络等媒介上的一些性信息,而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不仅不能起教育作用,反而激发了青少年的好奇和欲望,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更为严重。
二、解决农村青少年性教育问题的策略
2.1 强化性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科学的性教育内容。搞好青少年性教育就首先必须争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校领导及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加强专职教师的培训,尽快建立从事这项工作的资格认定标准及资格审查机构。青少年性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应包括学校、社会几方面成员:授课教师、指导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心理咨询教师等。
制定青少年性教育的内容,既要吸取国外的性教育经验,更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一要重视正确的方向性。坚持正确的引导,既要抵制西方各种腐败的东西,以及我国各种落后的性文化、性观念,又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吸取其中的健康积极的东西;二要重视严谨的科学性,特别注意性教育内容的全面、有序。
2.2 加强家庭、学校的合作。在这里、健康、和睦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性健康教育非常重要。随着儿童成长,青春期的来临,青少年的闲暇时间的增多,社会信息的大量传播,父母将面对越来越多的的性教育问题。因此掌握足够的科学的性知识是基础。但目前69.19%的人口在农村,农村青少年又占了大多数,父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因此决定了学校必须担当青少年教育的主要任务。
建立“一纵二横”的教育网络:“一纵”即“学校党政领导――职能科室――专职教师”;“二横”即“学校―― 家庭;专职教师――班主任;少先队团委――班委会。”通过学习、社交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渠道,让学生宣泄由于对性的过度注意所造成的紧张和压力,使其生物能量得到舒解和释放。在具体教育上要突出三个特点,即以性道德教育为主线,融性知识教育、性法制教育为一体,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和性法律意识。其次,要把交往教育作为青春期发育后期教育的重心,其内容应包括爱慕异性与人格完善、性冲动、、交友与恋爱、婚姻选择权与婚前、婚姻责任与婚外等方面。
国家政府、学校、家庭和各种社会机构,应对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予以重视,增加投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这样才能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确保社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