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8 08:17:5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困惑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长期以来,关于如何妥善处理好中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和过渡,一直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也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研讨的热点话题之一。结合近二十年的教学经验,我从中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现状与成因入手,谈谈做好中低年级语文教学过渡与衔接的几点方法和途径。
一.中低年级语文教学脱节的主要表现:
第一、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脱节。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较为简单,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少,教师的讲课速度也较慢,往往采取较为直观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但随着年级的升高,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加深,知识点的增多,思维难度也不断增大。由于课时在增多,教师讲课的速度也在加快,老师讲课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详细了。
第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脱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习惯从原来的“被动依赖型”渐渐向“主动自主型”转变。由于低年级教材较为简单,教师授课方式较生动,学生还可以被动地获取足够的知识。由于学习年段的变化,光靠听老师讲课已不能达到获取知识的需要了,它要求中年级学生要具备自我吸收和自我消化的能力。如果在小学语文中低年段过渡期间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则很难跟上教师讲课的步伐了。
二.造成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脱节的原因
第一、学生学习的心理不同。刚入小学的学生,还带有明显的幼儿期的特点,这在思维活动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所以,教师对低年级学生实行的是“保姆式”管理――看得紧,管得严,扶得多,照顾周到;而对中年级的学生,则逐渐“放手”,照顾相对减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第二、教师心态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级的学生个头在不断增高,教师开始把他们看成小大人,授课、催交作业等均点到为止,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如果说,教师把低年级学生看成孩子,需要“妈妈”的督促;那么中年级的学生就是在不断成长的小大人,渐渐脱离“母亲”的怀抱。
第三、教材内容的设计变化。低年级的课本范文,大多以比较简单的识字为主。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把识字和认识客观事物结合起来,大量运用各种插图,如看图拼音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填空等。但在中年级的教材中,则出现了古诗词,甚至是长文章。虽然拼音、新字新词的学习还在继续,但是学生会明显感觉学习任务在不断加重,范文在变长,内容在变深……
三.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渡的途径
(一)做好学习兴趣上的衔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上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一课,教师可以从唱《小燕子》这首歌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春光中小燕子的活泼可爱(给学生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话锋一转,可是,瑞典有一群燕子却遇到了难题(听到这里,同学们的心都悬起来了,注意力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燕子专列》这课…如果你是电台、媒体等,你会怎样呼吁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寻找冻僵的燕子?(一时间,教室里静极了,同学们陷入了沉思……)所以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既能创造宽松有趣的教学情境,又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二)做好学习习惯上的衔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习惯对学生搞好学习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前提,学好语文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良好的习惯:(1)课前主动预习,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2)课堂上有思路活跃、勤记笔记的习惯;(3)课堂里有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习惯;(4)课堂上有与同学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寻求解决途径的习惯;(5)阅读时有随手查阅字典释疑的习惯;(6)作文时有先构思、再写提纲、写正文以及加后记的习惯;(7)文章写成以后有读两三遍并进行自我修改的习惯;(8)课外阅读时有随手摘录、随时积累并运用的习惯;(9)有勤于动笔、写心得体会、记日记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低年段就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上中年段以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较为繁重而节奏较为快速的学习,学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我教过的好几届学生中,有几个在小学低年段里成绩不是很突出,但学习习惯特别好,学习兴趣浓厚,进入中年段以后,他们在学习上如鱼得水,在年段里都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尖子生。
(三)做好语文知识上的衔接
众所周知,蓝图再好没有砖瓦不行,文章再妙没有字、词、句不行。因此,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首先应严在字、词、句上,扩大识字量、掌握汉语拼音是搞好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衔接与过渡的重要前提。比如,二年级时我就让学生先读背好词好句,再试着让他们在句中寻找好词,在段中寻找好句,自己觉得好的词与好的句子或段落可重复读几遍。在严格训练、讲究效益的基础上,去开阔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看课外书、看报纸、听广播等活动。到了三年级,学生慢慢地自己会读书,会找出一些好词好句好段了,也会做读书笔记了,学生阅读的基础慢慢地打好了,就应在写作训练上加大力度,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语文学的好坏,是教师“引”出来的,而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学生升入中年级后,对新的学习环境及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很陌生,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充分起好桥梁的作用。方法上注重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不仅教他们“学会”,而且让他们“会学”。 例如:教学《花钟》一课,在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花开的句子后,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种花?”很多学生无从知道。其实,如果教师将问题进行简单化,学生就不会被难住。同样写“花开了”,作者是怎样写的?你能像作者那样说一说吗?这样,既能真切地体会语言的丰富与精妙,还能培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语文学习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将语文知识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双基”落在实处,练在需要处。坚持从“循法”到“无法”,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发展思维能力,依托教材提高读写能力。学会归纳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三年级学生初读课文,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会归纳,是件不容易的事。例如,《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故事的讲述中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体会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渗透一些高年段的阅读知识与方法,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对故事内容进行提炼。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设计了一道填空题,先让学生读懂每一自然段,说出段落大意,然后完成填空题,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着眼点。
老师除教知识外,还应多教方法,不仅“授业解惑”,还应该“授之以渔”,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课外阅读的衔接
《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中要完成400万字的阅读量,而中学阶段只有三年的时间,还得完成九门学科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时间也不富裕,而如果他们能在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进入这个阅读过程,甚至提前到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进入这个阅读过程,不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因为那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求知欲强的时候,又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还能避免精力过剩造成的上网玩游戏而耽误学习的可能。
近几年,我更是将所教班级的阅读年龄提前。去年,我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班级,在学会拼音后,很多孩子在我的倡导下就开始了阅读。在阅读中,孩子们不认识的字就看拼音,通过阅读,他们认识了更多的字。可以这样说,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同时,识字又促进了学生更好地阅读,形成了一个极好的良性循环。可见,阅读对学生学好语文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提早阅读这种学习方法是最好的。我教过的语文学习优秀的孩子,大部分是喜欢看书,而且多数是很早就开始进行阅读的,他们的语文能力与他们的阅读时间、阅读量是成正比的。
(六)做好差生转化的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47-01
在教育工作岗位上,我已经走过了九个年头了。在这段时间里,感谢我身边的同事及朋友们,更要感谢我的孩子们,是他们让我收获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深地体会到阅读对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对孩子们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我有小小的收获,但也遇到了很多的困惑,在这里愿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第二学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这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我们虽然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却在重重困难面前压低了声音。
我的困惑:孩子们的阅读怎样得到保障?
一、阅读时间无法保证
今年我担任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这为我从源头上培育孩子们的阅读意识,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提供了便利条件。我发现,三年级的语文课程内容多,任务重,对孩子们各方面要求都有所提高。特别是写话升级为作文。我们三年级的语文教师大多疲于指导如何作文,孩子们被淹没于“开头、经过、结尾”的作文练习中。这样大量的课堂时间在“枯燥”中悄然而去,对“阅读”仅仅是要求孩子回家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是没有教师的示范与引领,在家长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培养出良好地阅读习惯?
二、阅读内容不好确定
现在流传于各种书店的少儿读物,阅读内容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书籍的质量却是良莠不齐。对我们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到底选择怎么样的读物合适呢 ?家长总是询问教师,而我们的教师大多数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让家长去新华书店看看,或者上网看看给出的推荐书目。问题在于,网上推荐的书目,本地的新华书店不一定都有,新华书店有的书目,家长选购回家也不一定适合孩子阅读。我觉得,这无形中是我们教师放弃了引领孩子们阅读好书的话语权。
三、阅读效果无法测评
即使在学校与家长的宣传配合之下,家长购买了大量的阅读书籍,供孩子们阅读,可是又怎么样知道孩子们是不是读懂了内容,读出了知识,读出了真正的个人感悟?又怎么样知道孩子们是不是真的喜爱读,是不是真的读进去,又读出来了?
我的思考:如何让阅读也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一把尺子。
在新课改的课堂上,我们教师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课外知识的储存太少,孩子们的思维与语言不开阔,有局限性,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犹如凤毛麟角。我想,这就是因为孩子们根本就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没有通过语文实践形成良好地语文素养。长久以往,只是在各种练习中增加了对语文学习的机械应付与厌恶。我们的教育怎么会成功,我们的课堂又怎能成为高效课堂?
我看到过这样一段话,“语文的源头,就在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上,而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的心灵成长,就不可能有精神的发育,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不会爱上语文。”我始终认为,没有阅读的教育就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教科书、教辅书,这并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这些书最多相当于母亲的乳水,母亲的乳水很重要,最安全、最容易吸收,但是如果一个孩子终身都吃母乳,我相信他肯定是一个发育不良的孩子。
所以,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学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孩子们萌生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提升阅读的品味。如果我们的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会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这种教育注定是失败的教育。相反,一个孩子在班级的成绩也许普通,但却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语文教学实际上不仅仅像母乳一样给孩子们最初的滋养,最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让我们的孩子学会自主地飞翔。
四、多种方式呈现阅读效果
老师们与家长们最关心的莫过是孩子读了书,读出了什么?到底有没有用?我也发现对阅读效果的测评很非常困难的。曾经在班级中我采用红花评比的方法,从阅读数量上做了测评,可是又发现有些孩子为了得到表扬对数量盲目追求,对书籍内容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也采用过各种比赛的形式,比如成语接龙比赛,讲故事比赛,甚至是写故事比赛。可是这些形式又不能全面的考察所有的孩子。应该从开学伊始,就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机制,包括评价的时间、等级的划分、成果的展示、家长的配合,全面了解孩子的阅读质量。需要强调的是,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而低年级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与鼓励的,这需要我们教师做大量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大量有效的组织工作,做大量细致的观察工作。不过转一个角度思考,与孩子们共同成长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2011版课标的写字教学建议中新增了这样的一句话:“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许多老师有这样的困惑:每节课写什么内容?第二课时在阅读教学中哪有时间来写字?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届课堂教学”大赛开赛了。与会期间,18位参赛者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写”,随后杨再隋先生的精彩点评如醍醐灌顶,让人茅塞顿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
一、去繁就简,确保练习时间
杨再隋教授剖析: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虚、闹、杂、碎、偏”的现象,呼吁我们“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也认为: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与学生的学习无关的东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将每句话、每个句子都讲得那么透彻,留点余地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1.减去多余的环节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但是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喜欢设计一个又一个环节,然后沾沾自喜、自我陶醉,殊不知这样的安排耗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实际教学效果如何则有待深思。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给台湾的蝴蝶谷设计一个宣传标语,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美丽的蝴蝶谷。这样的设计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求太高了,起不到一点效用。如此毫无意义的环节应该果断地删去。
2.减去繁琐的花招
陶行知先生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最经济的教学手段,取得最高的教学效应。例如,孙双金教授给三年级的学生上《儿童诗》,课件只有两张,第一张:台湾林武宪的《阳光》,第二张:梁上泉的《太阳》。简简单单,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把式,孙先生就像一位内功深厚的大师,谈笑间,打开诗歌的大门,孩子们在里面张开想象的翅膀,擦出思维的火花,写出一个又一个精妙的诗句:阳光在鞋上歇着;在山顶,太阳是被云朵抬出来的……
3.减去可有可无的内容
学会放弃是一种智慧。薛发根赞成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留到以后再讲。只有合理取舍,才能筛选出真正需要教师精心教学的重要内容。比如《菩萨兵》中,抓住“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教学目标已经达到。“要让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一句的深刻内涵,三年级的孩子不能完全理解,老师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讲析,就让学生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地感受,当将来的某一天,领悟力达到一定水平,他恍然大悟,豁然明白,一定比现在死记硬背要更有深刻体会。
二、有机整合,彰显教育智慧
课堂教学中写字的时间得到保证,我们还要关注课标中的这句话:“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也就是说,写字训练是贯穿在每个教学实践中的。
1.在巩固作业中“巩固”练字
有不少学生《习字册》上的字端端正正,课堂上“10分钟”写的字认认真真,但到自己写作业时东倒西歪。说明学生端正的书写习惯还没有形成,可以通过我们的一些巩固性作业进行强化。比如在教学《鹬蚌相争》时,品悟文本后,就可以让学生完成《补充习题》中的“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既完成了练习,巩固了文本,又达到了练字的目的,一举三得。当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字在格子中的分布,字与字之间的距离、穿插避让关系等等,剩余的一部分作业在课外完成,使课内的好习惯慢慢延续到课外,使练字的效果在作业中呈现,形成良性循环。
语文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又是师生最觉头疼的一点。阅读教学质量差,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难度大,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里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摒弃阅读的“功利性”,坚持阅读的“广博性”
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对学生的阅读内容作适当调控,使学生跳出功利性阅读的误区和以作文选为主的狭窄读书范围,像蜜蜂采蜜那样广泛博览。具体做法如下:
1.给学生讲清道理,向学生介绍那些学有所成的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作家的治学经验。有时还利用自身的体会和身边的例子启发学生,深入浅出帮助学生弄清读书与做学问、写作、生活、做人的关系,告诉学生读书不只是为了写作,即使学习写作,只读作文选,你写出的文章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上永远是“学生腔”,难有创新。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广博地阅读小说、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科幻、天文地理、科普小品……只有广博地阅读,写作时才能综合运用,融会贯通,联想丰富,左右逢源。
2.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读物。在具体的指导实践中,我发现,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仍爱幻想,这就意味着他们仍爱读带幻想的故事,如童话、科幻小说等,好奇又是他们的一大天性,因此可推荐他们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此阶段,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还可读一些具体形象的故事、寓言等。此外,结合课文以及教材中的“图书箱”的介绍,适当评介一些名家名作,如《西游记》、《鲁滨孙漂流记》、《童年》、《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初二年级,学生们的思维已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想发展,特别是初二年级下学期及初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占较大比例,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水准已有较大发展,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此阶段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千古传诵的经典美文,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羊脂球》、《格列佛游记》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
3.班级与班级,小组与小组,学生与学生经常交换读物,使“阅读资源共享”,这样,学生就可能读到种类繁多的好书,视野更为开阔。
二.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精心打造教室图书角。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环球时报》《重庆日报》《读者》《意林》是必备,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经费源于班费。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假以时日,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会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
2.创建班级图书库
班级图书库分为纸质书库和电子书库两部分。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学生家中都有一定的藏书。因此,创建的纸质书库办法就是在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对学生家中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藏书进行登记造册,作为班级图书馆的备借图书,并公诸于众。学生想借书时,向语文科代表申请,由课代表出面向该书所有者收取,然后借出,并做好登记。要求借书人按时归还,并保证书的完好无损。电子书库的创建是为了弥补纸质书库的不足。其具体做法是:班级注册一个公共邮箱,在网络上下载纸质书库中缺少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目,放入邮箱网盘中,供学生查阅。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预先了解学习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了良好的铺垫,因此,课前预习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有以下作用:第一,通过预习,学生初步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内化了简单易懂的知识,对不明白的问题在课堂上提问,教师作出解释,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第二,通过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预习过程中,通过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分析和理解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前预习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新知识的掌握做好了知识方面的准备工作。
2 基于预习的教学模式
2.1注意预习要求的明确性
注意预习要求的明确性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前提,主要因为中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有必要对学生提出预习的明确要求,通过教师的帮助和预习指导,使学生在具体方法和步骤的指引下促进能力发展,让学生明白在预习阶段需要做什么,又该如何去做,知道目前阶段预习要做些什么,又该如何去做。例如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时,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生由低年级刚刚进入中年级,对自学生字生词感到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预习指导时应把要求具体化,细化学习步骤,例如在课后生字表上标出生字部首,明确重点单词,如“坝”、“傣”等生字。
2.2注意预习要求的层次性
中年级语文与低年级语文相比,教材版本的设置及书面作业的要求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在指导预习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适应能力,预习要求要循序渐进,注重预习要求的层次性,只有明确了预习内容的层次性,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才能理解透彻。例如分析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材内容的设置,其课文内容都全部标注了拼音,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完成阅读学习。但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改革深入,要求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设置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教学难度,如分析小学三年级的课本教材,通过调查发现,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本教材取消了注音,课文中只标注了比较生疏字的拼音,其中有拼音需要标在括号内,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完成。由此可知,在预习过程中,不同教学阶段的预习要求有所不同,在预习过程中注意预习要求的层次性,以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
2.3注意预习要求的思维性
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培养思维活动的起步阶段,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这就要求在预习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预习要求中,可以针对课堂质疑,阅读课文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预习《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学生可以提出“课题为什么要加双引号?”针对自己提出的质疑,通过学生进行自主尝试解答,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扎实体验思维活动全过程。除此之外,对于预习要求的思维性,还可以通过学生读文后质疑,读文后的质疑,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求知欲望,也满足了学生不同个性的学习心理需求。
2.4注意预习要求的坚持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32
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对经典名著的理解能力有限,对句子的领悟力也不足。因此,教师对于小学生的学科教学,应当考虑其所处学习阶段的特殊性采取合理丰富的教学策略。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
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对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这其实追求的是教学的逻辑化和系统化。而有效的预习,则可以帮助学生预先大致了解课程内容,初步构建课堂框架。长此以往,则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条理性十足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教师与学生共处于一个教学系统内,其关系本就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优质的预习工作不论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而言都百利无一害。在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了预先了解的前提下,教师无疑需要更高的课堂组织筹划能力,时间统筹能力。因此,这对老师而言也是一种考验。对学生而言,学生需要提前记忆生字生词,了解相关语文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新课改强调自由民主,重视合作教学。小学语文预习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有效协调学生与教师相统一、和谐发展的关系。真正做到:学生学得好,教师才能真正教得好;教师教得好,学生应当好好学。在上述教学理念下,教师如果没有对课程内容建立清楚的框架,学生不易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很难跟上教师的思维以及对教学内容充分的把握,也很难对课程单元分类的目的、标准、主题等方面拥有清醒的认知。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必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其预习效率,这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具有长远的意义。
(一)教师发挥“引路人”的关键作用
学生积极预习的前提是对教师的课堂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做好引路人的角色,成为学生预习道路上的改善者。教师应当积极活跃课堂氛围,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优越的学习环境。充分重视预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高效的英语预习习惯,抛弃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中的不足,适时转变教学思想,树立素质教育、文化育人的理念,激发初中学生对英语课程预习的兴趣。教师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增加个人魅力,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小游戏,加强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提供预习战略辅助,帮助学生克服对学习生字生词的恐惧,鼓励学生开口说,大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改善学生预习教学观念,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预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耐心的引导学生预习,引导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开放意识,找到合适的预习方式,提高成绩的同时提升各方面学习能力,为日后的发展打下持久的基础。
(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在预习工作中,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做学习的“主人”,对于语文学习,要有自己的判断建立自己的理解。学生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单一的理解语文教学内容,而应在对几个单元的内容做到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对于课程的内容安排,课时内的不同模块形成自己的认识。这种总结、分析建模的能力不是短期内可以养成的,而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需要长久预习习惯下培养的分析能力的配合。在预习中逐渐找到自己对语文学习的关注点和兴趣,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成绩虽重要,但学生也不应以成绩的提高为单方面目标,忽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学生要找出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不足。同时,学生也可以主动搜集网络上与这一课相关的课时资源,预先浏览课时内容。充分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利用新兴多媒体提升自身技能。在利用网络学习资源丰富知识面,提升自我的同时不忘开拓自己的思维。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交流,不懂得问题要及时问,想学的知识要及时说。要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本领。课前预习中,先大体浏览原文再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自己觉得优美的句子并自己试做分析。边阅读边思考,找出自己的疑问并记录下来。课间的时候与老师及时的沟通交流解答自己的疑惑。以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鸟的天堂》为例,学生在对课文进行通读的基础上,就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如鸟的天堂是什么,为什么大自然可以被称作鸟的天堂呢,文中写了哪些鸟,描述了哪些风景。学生提出困惑以后,就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课文的第二次朗读,并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文章的主题,文章的情感。学生如果做好这样的预习工作,长此以往,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阅读表达能力,便会得到很大的进步。
我们每位教师都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注重教师形象,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能按时完成自己的所有语文教学工作和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认真参加学校和教研组组织的教学活动,从请进来的玉溪师院附中的教师身上,学习到了新颖的教学方法,获得了教学启示和经验。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学生学习资料管理的规定,无私自为学生订购资料现象。严格要求自己,无私自减少调换课时的现象。德是从教之本,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人师表。”语文教研组的全体成员今后将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言行上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二、抓实常规
期初教研组制订好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对教学中的预习指导、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等每个环节作明确要求,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扎实进行教学常规管理。本组教师都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把备课作为自己个性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体现出教学目标多元性、新知学习的探索性,教学过程的活动性,教学内容的实际性和课外活动的开放性。认真备课,做到四个精心,每位语文教师都能精心制订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题型训练。统一备课规范,按课时备课,每课都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教后反思等。认真钻研课标、教材,紧扣教学目标,把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按照学校教科处的规定,月底上交备课本和听课本,自觉接受学校的常规教学检查,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三、立足课堂
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是教研组建设的灵魂。教学质量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命脉。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遵循以学生为本,能力为中心,实践为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提高,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信心、意志、毅力等。要求教师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文化,是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接受“语文文化”的熏陶,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思想,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法和学法。为了更好地提高每个教师的教学能力,使青年教师和刚踏上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师成熟起来,尽快适应和胜任高中语文教学,教研组加强集体备课活动,把具体工作细化到各年级备课组,要求教师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进度,特别是在备教学方法时能集思广义,取长补短,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情况,针对教材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和创新。各年级组根据学期初制定的备课课题认真开展备课活动,高一年级备课组以单元教学为平台,以每一位教师负责一个单元为中心,先进行说课和教学反思,全体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畅谈教法教改及教学中的精彩亮点,使大家共享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在分享中求得进步,在合作中谋求教育教学双赢。高二年级备课组针对本学期语文教材特点,开展了小说人物性格、现代戏剧矛盾冲突和古典戏曲语言鉴赏等研究活动。初三、高三备课组根据年级组的中高考备考要求,认真组织中高考复习,出色完成月考等各级考试的阅卷工作,分析考试质量,写出质量分析报告,为取得中高考成绩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各位教师的辛勤耕耘下,学生的语文成绩在中高考总分成绩中占了较大的比例,毕业班教师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另外,注重公开课教学质量,在高一、二年级分别进行文言文教学和古代戏曲教学公开课,在听取王忠平、陈亚两位老师的公开课的基础上,探讨初中文言文过渡到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如何鉴赏古代戏曲语言等教学问题。在初三、高三年级分别进行复习课和试卷评讲课公开课,从余红梅老师的复习课和李芳老师的试卷评讲中获得了启示,积累了经验,对学生更加关注方法和技巧的培养。要求各年级、各备课组加强听课、议课、评课活动,认真记录听课内容,客观公正全面地议课、评课,做到每月至少听课2节,“教学相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扬长避短,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四、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教师即研究者。”为使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向研究型教师转变,要求每位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教学技术和艺术上的提高。在教研组内开展论文交流活动,推选陈洲云老师的《链接高考,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和陈亚老师的《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两篇优秀论文参加学校的论文交流会。
一、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由于从“写话”到“习作”发生了质的飞跃,习作的内容更丰富,容量更大,语言要求更具体、更形象,所表现的主题也更深刻,情感更真挚。因此,教师往往感觉无从下手,一节作文课经常从选材到写作方法讲得面面俱到,而学生的习作却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由于学生生活面比较窄,经历有限,因此,往往造成无材可选、无事可写,再加上他们语言积累有限,写出的语句也很平淡,还有些孩子写出的习作没有层次,顺序混乱,甚至词不达意。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孩子的畏难心理,觉得习作怎么这么难,慢慢地失去信心,放弃习作。
三、理论依据及意义
三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是培养学习能力、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写作兴趣、习作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在习作起步阶段,指导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教师指导得当,才能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习作基础,让学生感受习作的快乐,写出他们小小心灵中的点滴美好感悟。
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小学三年级正式从“写话”进入“习作”阶段。他们现有的语文知识、语言水平都影响着他们的表达方式。起步阶段学生对习作有畏难情绪,怕写作文。因此,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习作分析、小组讨论,先将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针对起步阶段学生习作出现的问题,我们教师从学情出发,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措施,做到对症下药,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扩大学生的素材积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我们将课题研究分三步走来进行:
第一阶段:在教学中初步研究探索进行作文起步阶段训练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并确定其中较为有效的几种方法。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整理习作起步阶段的指导策略。
在课题研究中,采用调查问卷法、实验对比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探寻三年级习作教学的指导方法与策略。
1.确立目标,使习作指导有章可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习作要求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泥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是对我们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要求,也是对习作教学策略的指导。分析三年级的习作教学,我们发现,学生畏难于习作,教师困惑于习作教学,而我们将习作教学的门槛放低一些,这样,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互利互惠,既激发了兴趣,又达到了目标要求。
2.培养兴趣,热爱写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的作文回到生活当中去,解决了学生的写作素材问题,让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没有题材、体裁、字数的限制,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引导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写出自己的快乐,写出自己的烦恼,凡是生活作文,想写多少就写多少,这样起步作文,让孩子觉得作文并不可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写作热情。
3.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就要经常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以及在学校、家庭、社会出现的丰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和人物,用随笔的形式把这些材料记录下来,如课堂中随机发生的事情,校园、班级里开展的各项活动,邻里间的故事等。让学生把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自体验的、生活中的新鲜事以“写真”的形式记录下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去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捕捉生活的镜头就是为了强调“写真”。由于学生明白了习作是记录生活,不能瞎编,内容非常的生活化。
4.坚持练习
(1)结合文章构思,引导学生仿写、构思。简单地说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儿详写,哪儿略写……教材中有些文章明显地体现了作者的构思和具体的写作方法,抓住这些文章的特点,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文章构思的指导。
(2)延伸课文内容,实现迁移练笔。人教版三年级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小练笔,这些小练笔都是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这种形式的“小练笔”就是绝佳的习作训练途径。因为学生学了课文,有了依托,觉得有话可写,知道该怎么写,写作也就有了兴趣。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这样的练笔水到渠成。
(3)发挥想象,鼓励学生创意表达。想象力是学生习作的重要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任何创造。现行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场面、情节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想象。对学生在习作中非常有创意的表达,在班上交流,并给予鼓励。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契机,巧妙地不留痕迹地指导学生习作。
第二阶段:教师将自己确立的较为恰当的方法进一步进行探究试验,并进一步研究从写一句话到写一段话如何恰当过渡,从写一段话到写起步作文怎样转变,从写简单的作文如何过渡到能较顺利地独立作文这几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三年级是学生作文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特别是书面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立足于教学,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再从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经验积累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积极寻求有效教学、高效训练的指导策略。
本学期为了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扎实,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比如,在书写方面,我大力强调规范性,要求书写整齐,字迹工整,并努力克服错别字,
二、灵活处理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学生的学习要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以求学生能尽兴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完成自已的探究,真正体现自主性,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我探究的学习劲头,但教师自己也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加以探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
三、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方法对于学习来说是最重要的。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我觉得思考才是最关键的,有人说,聪明与否,在于是否思考。我们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思考。睡前回顾当天所学,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其实学习方法有很多,只要是有用的,都可以试试。
虽然这学期我们班的孩子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存在一些让我遗憾的地方。
培优补差工作有所欠缺。这学期,我注重抓牢学生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很多学习接受比较快的学生会觉得吃不饱,但是接受慢的学生就消化不了。我却没能很好的处理这两方存在的问题。这样既耽误了优生的提前发展,也耽误了差生的进步。
整个一学期下来,我深深地觉得副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有时这事未处理完美,那事又接踵而来,由此,本人往往在处事中过急,也许有些言语会使学生难以接受。
这一学期,我担任三年级语文教学和副班主任工作.我按照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求,认真制订班级工作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使学生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一同形成,全面发展。具体工作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三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我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课上进行趣味教学,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好学生的纪律。利用读报堂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一日常规,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工作,并且在课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认真听课、认真作业、下课好好休息、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二、表扬孩子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表扬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平时,我会在跟他们聊天的时候告诉他们:“你又进步了”,“你的字越写越漂亮了”;课堂上经常对他们说:“你真棒”!“你学得真快”!“你说的真好”……当我和家长交流时,经常听他们说孩子们回家说老师又表扬他什么了,一脸兴奋,在家表现也会特别好。
三、加强与家长联系。
平时,我能关心爱护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对一些表现不太好的同学,更是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当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我总是耐心地帮助他们。一但发现他们在学习上、身体上、思想上有什么特殊情况,我总是及时、主动地和家长联系,向他们了解情况,耐心地做他们的工作,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扬长避短,健康地成长。
2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交往平等化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化的师生交往关系,能够搭建学生与教师良好的沟通桥梁,使学生从以往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提问转变为主动的向教师提问或者请教,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升,这对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存在困惑:为什么有的知识我明明在上课中讲了,但是一向学生提问,很多学生都反馈没有学会相应的知识点。这一问题的出现,其实与教师课堂师生交流缺乏以及沟通方式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往往将自己的疑问隐藏起来,不愿意向教师请教,这样对知识内容显然不能获得深刻的理解。而如果构建平等化的师生交往环境,则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向教师提问不懂的地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使语文教学质量提升。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平等化的构建策略
3.1沟通时间与空间的选择
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场所,师生的沟通也基本在课堂中进行。从师生交往的平等化构建上来看,教师应从时间及空间这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3.1.1沟通时间的选择
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提前几分钟到教师,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与学生进行沟通及交流,沟通的内容不单单的停留在询问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还可以询问学生的日常琐事,比如昨天回家之后做了什么?喜欢的体育运动等?让学生感觉教师像自己的朋友一样,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在教师讲课过程中,也要对学生进行启发,不是教师单一的讲解,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技能与获得理解,比如找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纸船与风筝》这一课是,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纸船及风筝的制作方法,让教师与学生处在一个平等探究的位置。最后,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询问一些学生还有哪些地方没听懂,并且让学生评价本节课老师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以帮助教师自身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3.1.2沟通空间的选择
建立平等的师生交往,即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拥有提问的权利,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双向的沟通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并且向教师与其它学生提出问题,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比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语文《月球之谜》这一课时,笔者就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问“老师,月球有生命吗?”、“月球有水吗?”等,通过学生的提问,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得出合理的观点。
3.2师生沟通内容的选择
师生交往平等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有效沟通的契机,并且主语沟通内容的选择,以达到知识传递及情感交流的目的。
首先,在语文课堂交流平等化的构建上,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及人文性的特点,在与学生沟通及交流过程中,尽可能使用生动形象的表达语言,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表达与提出问题的机会。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争吵》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以下场景:课间,小明与小西在课堂上踢球,小明不小心将球踢到了小西身上,请设计一段对话?显然,对话以争吵的形式呈现,教师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设计,然后展示设计的内容,学生展示完成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导到和谐友好这一理念上,加深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
(一)亲近自然,寻找素材
引导小学生接触自然,比如结合一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学生去探索、认知每一个季节的特色,亲近自然寻找自己写作所需要的素材。结合我校所在的地区是苏南比较特色的城市,无论是风土人情还是城市风光还是历史人文,可谓是应有尽有,在学校附近就有美丽的公园,所以素材选择方面,学生有很多的可选择性,我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不同的季节自然界的特色。比如一次要求学生写秋天为主题的作文时,我引导学生去参观秋天常熟图书馆的银杏叶、常熟虞山公园的红叶等,亲临现场再去写关于秋天的文章,学生就不会没有素材了。
(二)农村新貌,激发梦想
我们常熟地区可谓是风调雨顺、农业发达,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语言文字中蕴涵的美,也可以为学生的作文添上富有灵气、充满乡土气息的一笔,虽然作为城市学校,但是学校距离农村并不遥远,有不少学生也有很多亲近农村下乡的机会。结合自己下乡看到的一草一木、新农村的面貌等等,通过与长辈们谈?P于农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梦想。比如稻香的味道、关于阳光下草木的清香味、农村小田埂上星星点点的野花、秋冬农村广袤的芦花等等,这些不去亲历亲闻,恐怕是难以下笔的,而对这些的深入接触,能为学生的写作建立素材仓库。
二、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亲身体验,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语文作为一门兼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其“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生活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并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素材。
(一)亲身体验,抒写真情实感
三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时期的学生其身心发展较快,学生对于外界的好奇心、想参与外界活动的欲望都是非常强烈的。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并抒写真情实感是比较合理的方式。不少学生总是到了写作的时候觉得无话可说,或者生搬硬套一些别人的文章中的语句,我鼓励学生只要在写作过程中善于将自己最深刻的感触写出来、记录下来,作文就有了灵气。
(二)参与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三年级阶段学生的课余生活已经比较丰富,写作的素材来源源于学生的外界接触,源于学生的视野。所以在生活体验的习作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结合我布置的作文题目,学生正常情况下完成前都是绞尽脑汁、东拼西凑,我建议学生可以结合我所布置的作文内容,先进行足够的体验,积极参与活动,活动结束后再动笔写作。比如有一次我布置的作文要求如下:请用“雨姑娘”、“荷叶姐姐”、“蜻蜓”、“青蛙”这几个词语编写一段故事。我布置这篇小习作的时候正值公园荷花盛放的季节。我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去公园的荷塘边看一看,再交流一下自己荷塘的所见所闻。到了周一,孩子们纷纷将自己在荷塘的体验说出来,有的学生提到:“周六正好下雨,雨姑娘给荷叶姐姐来了一次非常畅快的沐浴,蜻蜓和青蛙躲在荷叶姐姐的裙子底下不敢出来。”有的学生提到:“我在清晨去公园观赏荷花,我发现荷叶姐姐的裙摆上面有点点的水珠,偶尔有青蛙在水池里跃过,蜻蜓喜欢躲在荷花上,果然是早有蜻蜓立上头。”……由此可见,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观赏活动,就不愁学生无话可说,并且每个人观赏的角度不一样、观赏后的收获也是大不一样的,还有学生在观赏后读了一些关于荷花的诗歌,更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三、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感悟文化底蕴,丰富作文内容
我校所在的地区物产丰富,文化悠久,独特的地域风土人情孕育了异彩纷呈的乡风民俗。有的学生在写作时绞尽脑汁,或者干脆生搬硬套一些优美的字词,看起来文章很美妙,其实内容很空洞。我建议学生用自己的朴实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作文应当要接地气,才能让人感觉作文的真实、灵动之美。
(一)走进民风民俗,领悟别样风情
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当地民俗,探究民俗的来历、演变,捕捉其中有趣的故事。常熟属于千年古城,古城的小桥流水,古城的一山一水,流传至今的风俗,依然荡人情怀。比如常熟非常出名的白茆山歌,这是汉代张良在白茆传授山歌,这是白茆塘流域的常熟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常熟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首白茆山歌都情真意切,山歌语言朴素、清新、自然、流畅。我将白茆山歌的音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视听感悟感受民俗,领悟别样风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和领悟中,引导学生内心生腾出一种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