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8 08:17: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公司经济指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目前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是建立在以财务报表提供的利润为中心的基础上,人们关注的公司业绩仅是会计意义上的净利润,但净利润指标只考虑了公司债务资金的成本。股本资本的所有者(即股东)要求公司提供资本回报,属于隐性的成本,这一成本在传统会计利润中并未得到体现,从而造成了传统财务指标得到的分析结果与公司实际创造的股东价值存在差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会计指标评价体系愈发显得不适应资本市场的需求,为了正确评价上市公司的业绩,引入了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对于合理评价上市公司业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经济增加值――EVA是公司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全部资金机会成本后的余额。EVA最早出现在新古典经济学派经济学家阿尔佛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而经济增加值的思想又是源于亚当斯密的剩余收益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EVA是剩余收益的新版本。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Stern和Stewart在剩余收益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以股东价值为中心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方法――EVA,建立了Stern Stewart&co(思腾思特管理咨询公司),从事EVA的推广、应用和咨询工作。随后,EVA引起了管理学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公司业绩衡量标准。《财富》称EVA为“当今最为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美国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指出:“作为一种度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指标,EVA反映了管理价值的所有方面”。到目前为止,国外学者对E―VA实证方面所进行的研究有:O'Hanlon和Peasnell K.研究认为EVA为将错误的会计数据转换成正确的价值评价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标准;Rajan s.R.对美国1998年的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中,运用标准化的EVA、净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标准化的自由现金流等指标,分析其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结果表明,EVA对公司价值的解释力最强。我国在EVA方面的实证研究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乔华、张双全的研究,发现MVA与EVA的相关性很好,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ROE、ROA、EPS等传统的会计指标。王宗军和杨琳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运用EVA评价上市公司绩效要优于目前以利润为中心的传统评价方法,且EVA评价模型对价值创造公司的绩效评价更加有效。研究表明也有在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中EVA暂时还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会计指标,其原因是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弱式发展还不完善。鉴于我国对EVA的实证研究不多,且EVA作为企业业绩评价标准在国际市场上有良好的认可度,本文拟从实证角度出发,分析EVA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优劣的解释力。
二、EVA经济指标的分解
现将EVA指标分解如下:EVA=NOPAT-C%*TC,其中c%表示资本成本率,TC表示全部资本,NOPAT表示税后净营业利润。
先将税后净营业利润进行分解:税后净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销售折扣与折让-营业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利润+当年计提或冲销的坏帐准备-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长期应付款、其他长期负债和住房公积金所隐含的利息+投资收益-EVA税收调整,其中,EVA税收调整=利润表上的所得税+税率*(财务费用+长期应付款、其他长期负债和住房公积金所隐含的利息+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再将全部资本作如下分解:全部资本=债务资本+股本资本-在建工程-现金与银行存款,其中债务资本=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长期借款+长期借款,股本资本=股东权益合计+少数股东权益+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累计税后营业外支出-累计税后营业外收入-累计税后补贴收入。最后对资本成本率进行分解: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总市值)*(1-税率)+股本资本成本率*(股本资本/总市值),其中债务资本成本率=利息/债务总额=(短期借款*短期债务利率+长期借款*长期债务利率)/债务总额,股本资本成本率=无风险收益率+β*市场风险溢价
从以上分解过程可以看出,EVA对传统的会计报表中的会计项目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使业绩评价结果尽量与经济实况相吻合。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取 以2004年作为时间窗口,选取2004年的财务报告数据作为样本分析基础。该年度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且发行A股的公司有1361家。由于EVA不适用于钢铁、玻璃制造行业、金融行业和石油勘探等需要大量战略性投资的行业。因此笔者选取信息技术行业作为研究样本,共有84家公司。此外对持有ST、PT股的公司,以及信息披露不充分、缺少变量观测值的公司予以剔除,这样得到的有效样本为74家公司。
(二)数据来源 样本中的公司会计数据和股票价格都是来自上市公司年度报告。EVA公式中涉及的债务利率是根据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表来确定,短期债务利率定为5.22%,长期债务利率定为6.12%。对于股本资本成本率则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得出,无风险利率选用2004年记账式国债发行年利率3.2%,信息技术行业的资产平均收益率为5%,行业的平均β系数为1.55,因此信息技术行业的股本资本成本率为6%。
(三)变量说明 本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变量有公司市场价值(V)、经济增加值(EVA)、净利润(NP)和经营现金净流量(NOCF),下面对变量进行说明:首先,因变量。本文将公司的市场价值(V)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标准。市场价值是卖方能够合理获得的最好价格,也是买方能够合理获得的最有利价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资本市场中众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意愿。市场价值等于年末股票的价格乘以年末流通股股数。其次,自变量。实证研究中,采用的自变量有:净利润(NP)指标;经营现金净流量(NOCF)指标;经济增加值(EVA)指标。最后,控制变量。在用EVA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WA)可能会对企业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在回归分析中,引入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
(四)统计性描述 对实证中涉及的变量进行统计性描述,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总样本中净利润为正的公司有66家,净利润为负的公司有8家。亏损公司数量占总样本的10.81%,运用EVA计算出来的价值毁损公司有32家,占总样本的43.24%。描述性统计方面体现出了会计指标与经济增加值之间区别。(表2)是按EVA正负来分组所进行的统计性描述,价值创造
公司的市场价值(V)、经济增加值(EVA)、净利润(NP)、经营现金净流量(NOCF)的平均值几乎都远高于价值毁损公司。说明EVA在反映公司业绩本质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用EVA来衡量上市公司的绩效基本反映了公司的实际经营绩效。
(五)实证分析以公司的市场价值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标准,建立V与EVA、NP、NOCF三者的回归分析模型如下:
运用上述模型(1)、(2)、(3),其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EVA与企业价值的相关度达到了70.65%,明显高于NP(51.69%)及NOCF(58.21%)。EVA对公司绩效的解释力为49.21%,远优于传统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解释力。NP(26.71%)与NOCF(33.82%)。另外回归系数值β说明EVA每上升一个单位,公司的市场价值会上升4.0255个单位,NOCF每上升一个单位,公司的市场价值仅上升0.5237个单位,在这一方面EVA明显优于NOCF指标。(表3)的结果已充分显示出EVA评价指标的优势,但是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经验,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企业的业绩。因此,笔者引用企业资产负债率(WA)作为控制变量,在模型(1)的基础之上建立修正模型,即模型(4),以新的角度检测EVA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修正模型如下:
修正后模型的回归结果见(表4)与(表3)相比较,相关系数Multiple R及判定系数Adjusted R Square都高于单独的EVA回归结果,而且更是优于NP和NOCF的回归结果。这说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回归结果进一步说明了EVA的优势。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回归模型所得到的分析结果表明了经济增加值(EVA)在评价公司绩效方面明显优于传统财务评价指标――净利润与经营现金净流量。经济增加值通过对会计项目作出的调整,以及对债务资本与权益资金的充分考虑,使其更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的盈利水平。由此进一步肯定了EVA的优势:一是考虑权益资金成本。真正以股东财富的增加来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通过经济增加值来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创造能力。二是考虑资产的机会成本。采用资产定价模型确定资本成本时,必然要考虑企业风险,考虑投资的市场机会成本,从而将企业业绩评价推向市场。三是将利润与资产的占用以机会成本的方式相联系。这样易于理解,并能促使管理者关注投资效益和资产的利用状况,有助于具体投资项目决策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协调统一。本文由于样本模块的单一,所得到的EVA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不能证实所有行业的EVA都优于传统业绩评价指标,但是至少它说明了EVA业绩评价指标在信息技术行业所体现出的独特性及其自身价值。在信息技术行业这些家样本公司中,EVA评价指标表明利润为正的公司不代表就是价值创造公司,这体现了EVA在评价企业绩效方面的独特性和上市公司进行EVA分析的必要性,从而引起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EVA的关注。
(二)相关建议 经济增加值作为业绩评价标准,与传统财务评价指标相比,权益资金和股东利益,具有其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EVA不能够识别上市公司报表中隐藏的虚假成分,即不能识别财务报表虚假的风险,经济增加值在指标计算中对会计项目的调整存在复杂性和随意性等。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资本市场不断完善,也在给EVA提供良好的应用环境,扩大EVA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在更大程度上充分利用这一新的业绩评价指标。这样使得公司、股东、乃至是资本市场逐步重视EVA,最终达到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的目的,进而推进我国资本市场更好的运作和发展。
作者简介:
1、电网企业实行抄表到户以后,尤其在推行一户一表抄表以后,低压线损作为地市供电企业的一个重要成本问题越发突显,低压线损率的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地市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2、配电低压端是整个电网的供电末梢端,涉及到众多的用户,并且网络结构和用户性质复杂,不易察觉,且容易忽略,管理难度很大,其线损率远远的高于中高压电网的线损率。
二、经济技术指标体系下低压台区线损异常的影响因素及其分析
目前的国内低压台区线损高低主要受地方配电网规划设计和配电设备的运行状况,地市供电公司的管理水平,用电计量设备的运行和管理状况,以及对于窃电情况的管理等众多因素共同影响的。低压台区线损异常的主要原因分析:(一)老旧电网规划不很合理,相当一部分设备陈旧,相对应的配电设备如果要做到以相邻负荷中心作为依据来布置比较困难。若有新的负荷点时,大多都是采用直接从挨的最近的电网引线的方法,这就加大了供电半径(从电源点开始到其供电的最远的负荷点之间的线路的距离),导致大量迂回供电现象的出现。(二)系统区用户变压器的对应关系不正确。采集系统和营销系统区用户变压器关系与现场不符,或者系统更新不及时。一种情况是两个或多个台区之间所挂接的用户交叉混乱,这种情况主要多见于新接收小区划为多个公用变台区的情况,由于是新接收小区,施工方移交录入系统时大多不会测算线损等指标,很容易出现系统中多个台区用户挂接不对应或者有表用户电量统计不到系统的状况;这种情况也多见于一部分老旧小区,特别是城中村地带,私拉乱接现象严重,清理起来十分困难。另外一种情况是地方调度临时调整负荷而采取的倒闸操作会导致台区用户变压器关系的改变。目前这类业务在营销系统和采集系统这两个系统中没有固化的操作流程,而且还涉及到营销配电以及地方调度等多个部门的协同作业配合问题,由于信息沟通原因和管理权限的限制使得营销系统变更滞后,造成的线损异常时有发生。(三)系统CT(电流互感器)倍率与现场不符。有相当一部分线损异常是由于倍率错误引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系统倍率小于实际倍率,线损偏低甚至于是负线损。(2)系统倍率大于实际倍率,线损偏高。(3)铭牌倍率与现场倍率不符,此种情况最难发现,需要计量人员现场校验CT才能得出结果。(四)计量装置的误差和故障。一般包括关口计量表正误差超差和电流互感器接线错误等问题,但是此类误差较难发现,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发出停电通告,由计量人员配合,采取有效的校验方法,才可以发现计量装置存在的问题。(五)窃电行为对台区线损的影响。客户窃电行为时有发生。部分未进行线路改造或者涉及政府或开发商拆迁地区,个别用户利用复杂的环境制造窃电条件,私拉乱接、无表短接用电;甚至还有一些窃电用户,利用低压电缆直埋地下部分、电表进线分接箱进行隐形窃电,不易察觉。
三、经济技术指标体系下降低低压台区线损的主要措施
(一)积极运用电能量采集系统(采集系统)获取平台负荷数据,对变压器的三相不平衡问题进行调整、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安排变压器及表箱等设备的安装位置,增加电源布点缩短供电半径,解决负荷电压低线损大的问题。(二)加强户变关系的清理工作,及时理清线路台区合并或拆分后的户变关系,减少因处理流程不及时在各个系统内进行调整导致的线损率异常;增加与配电等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线路台区运行状况和方式,降低由于临时倒闸等情况造成的线损异常。(三)有疑问时,首先校验关口表及其电流互感器,排除关口计量装置的问题。当发现关口表和电流互感器误差超差的情况下,立即更换关口表和电流互感器;在电流互感器接线错误的情况下,立即更正接线。(四)加强计量装置全寿命周期管理。实行计量装置出入库、领用、安装、报废全过程监控,确保计量装置规范管理。清理长期已领用未安装的计量物资,确保用电电量及时录入系统。在采集系统集抄基本全覆盖的基础上,进行台区考核表现场抄表实现对计量装置的常态化普查,明确台区责任人对明显计量异常的发现和申报责任。(五)加大电能表现场采集维护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电能表采集率,减少因少数表未采集到数据而导致的台区线损异常。对采集不到的电能表进行更换采集器,对采集器未坏,而采集系统仍然采集不到用电示数的电能表直接更换。(六)积极开展用电检查、打击窃电行为。台区线损异常分析不能只停留在系统层面,必须去现场、仔细检查,才能出结果。低压台区用户众多,必须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高风险用户进行核查。首先加强化零户的检查力度,对长期零电量用户现场进行核实,因电能表故障导致的零电量用户及时更换电能表。按照《供电营业规则》第八十条、第八十一条的规定及时追补电量费,减少损失。其次对于各类用电大户,营销多个部门配合进行不定期抽查。对于发现的窃电行为,依据《电力法》进行处罚。(七)加大对线路台区负责人员的考核力度,除了定期的线损分析以外,建立长效考核机制,在奖惩上突出,防止虚假信息造成的线损波动以及人情电造成的线路损耗。通过以上的陈述可以看出,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根据不同台区运行状况和管理情况,综合用电结构特征、设备物理参数等多重因素进行分析考核,推动线损管理方式的转变,排查和整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低压台区线损管理全面提升。
作者:乔丽华 单位:国网大同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夏清,张敏,唐国良.高损台区降损措施及管理对策[J].大众用电,2009(06)
财务危机泛指出现困难,不能暂时或永久履行正常的支付义务(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并可能引发破产的情形。财务危机不仅仅是由于财务活动引起的,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更是导致危机发生的源泉。
1 样本设计
我国学者都是以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作为财务危机上市公司为样本,因此本文依据万得资讯、新浪网,以沪、深两市2010年首次被特别处理的8家民营上市公司以及按1:1的比例严格配对的8家健康公司作为样本构建模型。另选取了2010年深、沪两市ST和非ST的上市公司共16家(其中ST公司10家,健康公司6家)作为检验样本。
2 指标选取及筛选
2.1 指标的选取 通过国内重要的文献索引并结合前人研究发现,有些人通过借鉴我国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广泛应用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来构建指标体系;有些人则采用根据指标出现次数多少的方法来选择、构建指标体系。本文针对民营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同时结合陶立[1]在其硕士论文中对于企业财务危机的因素的解释、指标获取的难易程度,选取了财务指标和公司治理指标两类指标。财务指标涉及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增长能力四个方面;公司治理指标指的是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指标。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2.2 指标筛选 首先运用K-S检验方法检验30个指标变量是否服从正态分布,结果为:
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5,X20,X21,X22,Y1,Y2,Y3,Y4,Y5,Y6服从正态分布。
接着对服从正态分布的22个变量进行T检验。对其余8个变量进行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检验后保留X10,X13,X14,X16,X17,X18,X19,X20,X23,Y7共10个指标。
3 研究方法的选择
Logistic回归[3],是最为常用的预测被解释变量为0-1变量(二分类变量)的方法。它根据样本数据采用一系列财务比率变量,使用最大似然估计法估计出个参数值,经过一定的数学推导运算,可求得相应变量取某个值的概率。Logistic回归在实际运用中非常简单、方便。另外,吴世农、卢贤义认为Logistic分析方法要优于多元线性回归,因此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Logistic模型的数学表达式:
p=■
4 构建模型
由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会产生共线性,而Logistic模型对自变量的多元共线性很敏感。因此本文在进行Logistic回归建模之前,以0.5的Person相关系数作为标准,分别对初步筛选出的财务指标变量以及治理指标变量进行进一步筛选。筛选结果为T-2年保留X10,X16,X17,X20,X23,Y7共6个指标。
4.1 T-2财务指标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 在T-2年选择X10,X16,X17,X20,X23作为解释变量,运用SPSS13.0用Backward:LR方式,对8家ST公司和8家非ST公司变量在危机发生两年前分别进行Logistic回归建模。选择的标准为:F值的概率小于0.05的进入,大于0.10的剔除。结果为:
T-2年只含财务指标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为:
p=■
4.2 T-2综合指标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 解释变量X10,X16,X17,X20,X23,Y7运用SPSS13.0用Backward:LR方式,构建模型为:
p=■
5 样本检验
将8对建模样本、16家检验样本公司的原始数据分别代入T-2年的两个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预测(0代表危机公司,1代表健康),计算P值;以0.5为分割点,来判定公司会发生财务危机,还是财务状况正常。如果P0.5,就判定该公司发生财务危机。将公司的真实情况与预测的结果相比较,计算模型的预测精度。
6 研究结果分析
研究显示,综合指标预警模型比财务指标预警模型具有更强的预测能力。T-2年综合指标模型对建模样本、检验样本的正确率分别达87.5%和79.15%,大于财务指标模型对建模样本、检验样本的正确率81.25%和70.85%。这些说明公司治理指标具有一定的判别能力,可以提高模型预测能力,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从结果上分析,本文的Logistic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较其他学者的Logistic模型的预测准确率有些偏低,可能是由于而本文为了使研究的结果具有可比性,只采用2010年度首次被ST的民营上市公司,样本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Logistic模型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陶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D].河海大学,2006:35.
[2]刘孙芸.公司治理角度下财务危机预警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37.
1、招标公司相关背景与绩效管理目标
任何企业其工作重心都是经营与管理,而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资源配置优化,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人才,人作为企业资源的一种,人力资源的利用与有效配置就成为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与发展壮大的关键性作用力。招标公司其业务在经营过程中,人的作用有着决定性意义。不论是在招标前期的接洽工作,还是在招标时的沟通、谈判、技术沟通、答疑等过程中,不同的人会为公司带来不同的业务结果,这也就强调了优秀人才对于招标公司的价值。
作为公司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源的管理就成为招标公司日常业务的重中之重,招标公司的发展与壮大来源于其人才的储备与团队的活跃,在此大背景下,招标公司的绩效管理工作内容,就是通过有效的制度与管理手段,把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与员工间的工作表现、绩效考核关联起来。为了留住人才,提高人才对于公司的忠诚度,还应考虑到整个考核体系与公司发展联系起来,并把整个考核与员工的个人发展挂钩,也只有在绩效管理工作中,建立起全面而有效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员工才会把公司与个人的命运与之联系。在实际绩效管理工作中,再结合经理人与员工间的及时有效沟通,把员工个人的绩效目标进行量化与精确化,进而得出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的员工工作表现评价体系,通过正面量化员工的工作成果,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以个人工作表现来完成公司各个分解后的目标,并得以达到员工与公司间的双赢。
2、绩效管理工作重点内容
2.1目标分解
对于绩效管理工作而言,应立足于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把公司级大目标进行分化,落实到各个部门与岗位中去,并进一步细化到每个员工的工作内容中去。而绩效管理考评的内容也应基于细化后的员工工作内容。在这方面,绩效管理工作中的目标分解还应注意一点,每一个部门都隶属于整个公司,其部门业务范围与所起作用有所侧重,那么在进行目标分解进行绩效管理时,其绩效体系也就应考虑到不同部门的不同竞争力现状,对其在不同时期与不同工作阶段进行绩效目标的科学量化。如当整个公司处于发展初期时,其绩效目标的分解自然也就与处于壮大期的招标公司目标分解任务大不相同,那么在两个不同时期的招标公司,其同一部门所面临的不同绩效目标与职能侧重也就会有所不同。对于目标分解而言,关键的是以公司目标任务来分派与调整各部门的职能侧重与工作内容,而不是以部门的职能来分配公司的任务,只有抓大流,树立好大的工作方向,才能保证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2.2绩效管理
在绩效管理这一工作内容中,其主要的重心应放在对于人力资源的全面了解与评估,对员工的所处的岗位要求与其实际工作能力进行综合判定。这方面不仅涉及到对公共管理内容,还涉及到行政管理内容。在公司目标分解后,建立起一套可操作性强,评估科学化的指标体系,是决定绩效考评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对于这方面而言,平衡计分卡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绩效管理方法,这种方法从客户角色、财务角色、创新与学习力角度及内部管理角度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在应用中,如财务角色就是问,公司聘请你是做何种工作的?客户角色就是问:客户对你印象如何?如何去了解与满足股东的需求?等等,在实践中,招标公司还会加上内部沟通互评内容、部门竞争与奖励等内容进行完善。
3、完善招标公司内的绩效考核
3.1员工本位
以员工为绩效管理本位的思想重点在于,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把知识工作者视为公司的资产。这样的观点也就与传统的人力成本观点有所不同,因此,当员工深刻感受到公司对其的重视时,员工本位的管理也就能达到,即使员工有其它发展机会,他仍然愿意留在公司继续工作。但目前看来,在员工本位思想的执行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由于大多数招标公司对于绩效管理的理解过于片面,仅仅把绩效考核看作是绩效管理工作的全部,那么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也就会把工作重点放在对于考评计划的制定,不关注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客观因素影响,一切以工作结果为标准,罚大于奖,甚至只有罚没有奖等。而对于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绩效管理员工本位思想而言,重要的是营造一种重视员工工作态度,重视员工个人努力,把工作过程与工作结果同等看待的氛围。这与目前大多数以结果为导向的招标公司相比,增加了人文关怀和拥有感性的公司文化内涵。当然,当招标公司在面临生存压力时,以结果为导向的考评制度是适用的,而当进行长期发展与壮大时,以过程为导向的绩效考评则更有利于留住人才,保持公司的持久发展。
3.2动态管理
对于绩效管理而言,只有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以现实情况为参考依据,不断进行绩效管理与考评的修正与完善,不断对员工的思想动态与市场发展进行了解与贴合,进而达到绩效管理因时制宜的目标,才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绩效管理的成功之道。考虑到任何绩效管理制度都不可能完美,反映到招标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来,如在进行方案落实时,应多征求不同层面员工的意见,不同的人看到的不同角度自然会有着不同的启发,而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管理方法也自然是比一种角度来得更科学与完善。招标公司在动态绩效管理过程中,应以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对于员工的合同签订、职务升迁、培训进修、调岗调薪等都应全面地结合进绩效管理内容中来,进而达到善于发现人才,广纳人才,留住人才,与人才共发展的绩效管理目标。
3.3绩效考评
在绩效考评奖励这一方面,为了提高招标公司的绩效管理水平,考虑到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内在需求正发生着变化,在进行绩效管理时,应更多的把奖励转化到内部来,把长期奖励的比重提升上来,强调员工的个人成就感、重视员工的工作成果,扩大员工持股计划奖励范围等方式来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应重视员工与其上层通道间的沟通,当对员工的绩效考评结果出来后,员工如有异议,可以实时与上层进行有效沟通,并得到答复。如对公司的招标战略目标进行阐述时,员工有权进行询问,并对自身的工作内容进行确定,在员工认同自身绩效工作内容与考评内容后,再来实施。而对于招标公司的薪酬保密制度而言,应与员工就其个人薪资构成等详细内容进行宣讲,务必让员工心中有数。从这一点来说,绩效考评这一工作内容,沟通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员工心中无疑惑,在工作时才会没有思想负担,也减少了公司的潜在经营风险。另外,在考评结果出来后,还应马上把信息反馈给员工本人,并解释清楚为何是这样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相应的措施,如改善工作环境、培训、岗位调整、指导、奖励、调整目标、惩戒等,员工也就心悦诚服,对于下一阶段工作内容与绩效管理工作也就会持积极配合的态度,这样的方式不仅帮助员工更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也有效地保障了下一阶段公司业务的更好开展。
4、结语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下,对于招标公司而言,最佳的绩效管理效果就是让全体员工达到公司所要求的工作目标。而在这一个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员工,应进行不同的绩效空间预留,如优秀员工应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与空间,并在绩效管理中有着明确的激励制度。对于未达标准的员工,主管的面谈与及时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帮助员工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帮助员工走出误区,也是重要的绩效管理内容。总的来说,成功的招标公司绩效管理能让优秀的员工实现更大的个人价值,让潜力型员工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最终形成员工与公司间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厂长经理人才有限公司高级人力资源顾问 周勇刚.激发员工潜能,创造卓越绩效[N].组织人事报,2009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1-0079-02中图分类号:F840.3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保险业被誉为我国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保险市场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加之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全社会保险意识增强以及老龄化社会到来等因素的影响,使我国保险业拥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的入世,外资保险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保险技术和管理经验、多样化的产品结构以及优质周到的服务,同我国的保险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这一背景下,只有切实提高我国保险公司整体的经营业绩和竞争能力,才是应对机遇与挑战的惟一出路。但是,由于长期在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经营,我国保险公司几乎都走过了战略扩张型的发展道路,科学、量化的管理机制长期缺失,相关统计分析指标粗犷而缺乏系统性,这不仅掩盖了保险公司各方面的经营风险,制约了管理者正确有效的经营决策,也造成了保险市场中经济信息的短缺和不对称,增大了整个保险行业的风险。这些问题对保险公司经营业绩和竞争力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如何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作为收集、分析和了解保险公司经营业绩数据的一个基本框架,进而逐步完善我国保险公司现有统计分析指标和评价制度的缺陷,为保险公司经营业绩和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相关的信息资源,便成为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指标设计的基本思路
传统意义上的经营业绩是指公司经过一定时期经营活动所取的成果和绩效,最直观的表现为公司的经营收入和利润。但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在我国大力倡导保险公司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笔者认为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应当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既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竞争能力,又体现公司发展的稳健性和成长性;既代表公司的获利能力,又标志着其偿付能力及信用水平。本文对评价指标的设计与选取,是基于对保险公司经营特点的深刻认识,紧紧围绕这一现代意义上的“经营业绩”概念而展开的,力争使其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和精练性。
(一)科学性
首先评价指标的选取、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符合统计指标理论、经济学理论和保险相关学科理论,具有科学合理性。
(二)全面性
本指标体系包括反映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偿付能力、经营稳健性三个方面的指标,尽可能全面涵盖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三)可行性
在指标设计中不仅注重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考虑了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所能提供的数据资料的实际情况,指标的设计基本以财务报表数据为核心,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四)精练性
反映公司某一方面情况的指标往往不止一个,在本指标体系的设计中,遵循“少而精”原则对指标进行选取,这样既可以节约收集数据的成本,又可以避免实证分析中由于所选指标之间高度相关而造成的各种问题。
三、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参考标准
本文所设计的指标体系由总目标层、要素层和基本指标层相互联系而成,具体包括反映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偿付能力和经营稳健性的三大类统计分析指标,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一)盈利能力类指标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属性,而利润也是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尺度之一。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说明其在保险市场中的竞争力越强,在整个保险行业中就处于越有利的地位。通常保险公司的盈利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承接保险业务的收益,二是运用资金所产生的投资收益。因此,该类评价指标包括:
1.保费收入利润率=承保利润/保费收入
该指标反映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的获利能力,指标值越高,说明公司盈利能力越强。根据S&P公司的经验数值,保费收入利润率应在5%以上。
2.投资收益率=净投资收益/资金运用年平均数
该指标反映保险公司运用资金获利的能力,指标值越高,表明公司盈利能力越强。由于寿险保单通常是参考同期银行利率设计的,所以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至少应当大于同期银行利率。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产险公司。
3.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资产年平均占用数
该指标反映的是公司整体的获利能力,指标值越高,公司总的盈利能力越强。其中,净利润与损益表中对应项目口径相同,资产年平均占用数为本期与上期公司资产总额的平均数。
图1我国保险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偿付能力类指标
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尤其值得关注。偿付能力是反映保险公司给付或理赔能力的重要指标,充足的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持续经营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必备条件。由于偿付能力表达的是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之间的联系,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来衡量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水平。
1.认可资产负债率=认可负债总额/认可资产总额
保险公司应当适度负债经营,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会导致偿付危机,而过低的资产负债率又说明公司的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故该指标是一个适度指标。中国保监会2003年颁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指出:“在保险公司中,一些虽然具有经济价值但不能用来对持有人履行责任的资产,或者由于抵押限制或其他第三方权益的缘故而不能任意处置的资产均应当确认为非认可资产。”故在指标设计时遵循审慎原则,采用认可负债总额和认可资产总额,该指标值应低于90%。
2.偿付能力充足率=实际偿付能力额度/最低偿付能力额度
该指标是反映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最核心指标,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越高,表明其偿付能力越强,发生违约和破产的风险就越小。根据中国保监会的相关规定,该指标应不小于100%。
3.偿付能力系数=自留保费/(资本金+公积金)
保险公司的经营规模必须与其实际资本相适应,其自留保费不能超过资本金的一定比例,否则保险公司就要承担过大的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经营财产险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费不能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之和的四倍。对寿险公司,国家尚未做出具体规定。
4.流动性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该指标从保险公司资产的流动性方面反映公司的短期偿付能力,所衡量的是公司是否能在近期支付赔款、承担调节成本和退保金支出。该指标值应不低于1。
(三)经营稳健性指标
加入WTO后,为了提高与外资保险公司同台竞技的能力,我国保险公司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提高防范和驾驭风险的能力,创立一种稳健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因此在对保险公司经营业绩和竞争力进行评价时,也应当重视考核公司发展的稳健性。
1.保费收入增长率=当期保费收入增减额/上期保费收入
该指标用于衡量保险公司的成长性,保费收入的增长,一方面表明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有助于解决短期偿付能力;但另一方面,在资本金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保险公司将来承担债务的增加,潜在的偿付风险加大,同时也对保险公司管理、内部控制和资金运用形成了巨大压力。故该指标是一个适度指标,美国保险监督协会NAIC对财产险公司规定保费收入增长率应在-33%―33%之间,寿险公司为-10%―50%之间。
2.成本费用率=营业费用/当期保费收入
该指标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衡量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效率水平。当承保金额相同时,所花费的成本费用越低,说明经营效率越高,因此该指标是一个逆指标,数值越低越好。
3.退保率=当期退保支出/(上期责任准备金+本年保费收入)
该指标衡量保险公司的承保质量,是一个逆指标。指标值越低,表明承保质量越高,若指标值过高,则会对保险公司的短期偿付能力产生较大影响。
4.非认可资产比率=非认可资产/总资产
该比率体现了保险公司的资产质量,也是一个逆指标。它能测试出保险公司低效率投资的比重,从而也体现出保险公司实际具有的最终偿付能力和管理效率。其中,非认可资产=资产总额-认可资产。美国保险监督协会NAIC对寿险公司规定该项指标应小于10%,我国保监会2003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则认为该指标值应不超过15%。
参考文献:
[1]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2003).中国保监会网站.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财务状况是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综合反映,而财务困境能对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弊端有所表现。企业财务困境预警是利用能够反映企业财务运行状态的关键变量,运用相应的分类预测模型进行预警。如果能及时发现导致困境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关举措,就可能化解企业的财务危机。
如何有效地预警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困境,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和选择预警模型,其缺陷在于整个指标体系忽视了企业的市场环境、治理情况等因素对财务运行状况的影响,未考虑指标本身造成大量重合指标的产生,降低了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本文在传统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引入公司治理结构、EVA等非财务指标,构建一套财务预警指标体系,运用显著性检验与相关性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筛选出判别能力较强的指标,进而构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SVM识别模型的核函数参数进行粒子群算法(PSO)进行优化, 将预处理后的样本数据送入PSO-SVM分类器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并与其它方法进行对比,以验证本文所提识别方法的有效性。
一、引入非财务指标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一)样本数据
本文把沪深两市中因为财务问题被首次特别处理(ST,包括*ST)的上市公司定义为财务困境公司,未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定义为正常企业。由于行业、规模等因素会对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产生影响,选取2015年新增加的ST(包括*ST)生物医药、信息、机械等制造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择其财务危机发生的2年(2013年开始)的数据作为建模样本。由于按资产规模进行1:1配对抽样,样本的随机性会被破坏,从而产生过高的模型效果,容易夸大其分类准确率[1],本文将财务困境企业与正常企业按1:2进行抽样配对,共选取60家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其中,ST公司有20家,正常企业40家。样本数据来自于CSMAR数据库中已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
(二)指标选取
财务困境预警模型有两大核心工作:一是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二是预警模型算法的选择。前者是对财务困境预警信息的深度挖掘,后者则是预测算法的应用,两者会同时影响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精度,即财务困境预警模型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模型算法的泛化能力,还取决于对模型输入变量的选取。由于现有财务预警研究大多采用传统的财务指标,指标时效性较差、易被认为篡改、重复性大等问题,影响了预警模型的运行效率与准确性,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盈利水平和风险警情。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引入公司治理结构、EVA等非财务指标,从偿债能力、经营能力、发展能力、现金流分析、盈利能力、公司治理结构、EVA维度构建了35项指标作为备选变量(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并收集了上述60家上市公司2015(t-1)年、2014(t-2)年的市价数据,进而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备选指标进行筛选。
1.正态分布检验
对样本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前要考察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以确定财务预警指标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时所要使用的检验方法。本文利用SPSS软件的Kologorov-Smirnov正态分布检验考察各备选预警指标的分布情况,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的概率值可知大多数风险指标不服从正态分布:在t-1年,只有X32服从正态分布;在t-2年,X4、X12、X27、X33服从正态分布。根据这一检验结果,对不服从正态分布的预警识别指标要利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对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反之,则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
2.显著性检验
本文采用Mean-Whitney U检验方法,对困境企业和正常企业这两个独立样本进行非参数检验,以便找出对预测企业财务困境没有作用的指标,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的检验结果可知:在t-1年,由于预警指标X1、X2、X4、X5、X7、X8、X9、X12、X19、X20、X23、X24、X25、X26、X28、X30、X33、X34、X35的显著性小于0.05,通过了差异显著性检验;在t-2年,由于预警指标X1、X2、X3、X4、X5、X6、X7、X13、X19、X20、X24、X25、X26、X27、X28、X30、X31、X32、X34、X35的显著性小于0.05,通过了差异显著性检验,其余指标因未通过显著性检验需要被剔除。
一、引言
2010年四川省化学工业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7.8%(四川省统计局,2010)。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化学工业长期以来都是四川省的主导产业之一。同时,发展循环经济也是我国创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因此,有效推进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对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化学工业的整体能耗物耗水平高,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副产品生成(姚日生,2008)。结合四川省的具体情况,考虑到数据采集困难,已有的评估指标体系操作性不强,本文尝试从循环经济理论人手,构建简单可行的化学工业产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二、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设计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依据,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对一定时期内循环经济系统各层次、各环节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系统的测定,并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系列指标的总称(王颖,2010)。
根据化学工业产业的特点,化学工业生产应该重点对资源回收率、清洁生产、生态恢复措施、副产品利用率、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对循环经济进行评价,主要是指根据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对其进行排序,并根据排序结果为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建议。
依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同时还要考虑指标容易量化、数据容易获得的原则,本文构建如表1所示的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将评价指标体系按指标的大小分为三个层次,自上而下分别为:目标层一准则层一措施层。其中目标层是指四川省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准则层包括4类指标:资源利用效率指标、资源循环再利用指标、污染排放与控制指标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分别用N1,N2,N3,N4表示,其余第三层的具体指标等29个均为措施层,
其中,资源利用效率指标(N1)反映了物质能量投入的利用水平;资源循环再利用指标(N2)反映了废物资源化的水平;污染排放与控制指标(N3)主要是从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和对污染的控制治理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标反映了当前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其数值越低说明生态环境越好,污染物控制治理指标反映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强度;生态环境质量指标(N4)是衡量工业企业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的硬指标。
三、四川省循环经济的评价
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数据包络法等。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计算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四川省2006~2010年统计年鉴和环保局的统计资料。
1.构造判断矩阵
针对上一层次的指标,对下一层次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两两相互比较,构造判断矩阵。本文采用1-9的标度对准则层和措施层指标进行两两重要性的相互比较。判断矩阵的个数目标层和准则层的指标个数决定,本文有5个判断矩阵。
两两相互比较的资料收集通过专家问卷调查而得,共发放调查问卷20份,回收率95%。
2.层次排序
根据判断矩阵的重要性比较值,对各判断矩阵进行随机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用CR表示。当CR
经计算,第一层次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判断矩阵的CR=0.025,资源循环再利用指标判断矩阵的CR=0.0649,污染排放与控制指标判断矩阵的CR=0.0324,生态环境发展指标判断矩阵的CR=0.0311。所有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计算所有指标的层次总排列,结果见表2所示。
根据准则层排序结果可见,对循环经济影响最大的指标依次是:资源循环再利用、资源利用效率、污染排放与控制和生态环境质量。由此可见,四川省资源循环利用率较低,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有限的资源,必须加大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建设力度。为了更好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下面结合措施各指标的客观数据和指标权重,具体分析每一个准则层的评估值在近5年的变化趋势。
3.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结论
通过计算综合指标以判断四川省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根据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对经处理后的客观数据计算综合评价系数Y。
Y=K·W
上式中,w为措施层因素得分值向量;K1为该年度指标的权重向量。根据2006~2010年四川省的统计数据,可得出化学工业循环经济评估值。该值在2006~2010年总体呈上升趋势,表现出四川省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省政府对此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但具体分析各年的变化,可以发现,从2006~2008年,该分值有小幅下滑,说明这个阶段不太重视清洁生产,资源的循环利用;到2009年,综合评价得分为0.418,说明四川省的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有了一个质的变化,通过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利用量、污染减排和循环利用“三废”以及加强环境保护投入力度等提高了化学工业的绿色生产能力;2010年比2011年增加了0.3个百分点,说明我省重视资源的循环利用,并且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施政方案将工业化学循环经济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于循环经济的评价,除了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以外,还应对每个指标进行独立评价。如全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本省各地区历史最好水平,延伸指标(与工业循环经济的某些指标数据产生的原因相同,但是计算方法不同的指标)等作为评价标准。将计算指标与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可以判断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当前效果。由于篇幅所限,这将作为我们将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环境和资源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它强调的是在生产活动之初尽可能少地投入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中尽可能少地消耗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末尽可能少地排放生产废弃物,以达到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面向环境、基于工业企业循环经济的思想日益深入民心,达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将得到极大提高,其中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可行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工业企业的循环经济状况进行监控。本文对建立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构建思路和运行措施进行探讨,旨在促进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作为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依据。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通过采集、整理、分析相关的数据信息资料,利用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业循环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有利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在能预测企业未来的同时,兼顾了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
2.科学考核企业经营绩效。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考核绩效时,常采用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四方面的基本指标综合评价企业绩效大小。导致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不惜以资源的大量耗费为代价,通过科学合理、全面的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真实反映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方式,以便将考核、人事任免、奖惩制度等作为企业实现循环发展的原动力。
3.减少物质的投入量。我国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的,是以资源的高投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通过循环经济指标的监测、考核及其监督作用,督促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物质投入量最小化(低开发)为目标,达到既定社会经济目标。
4.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目前许多企业仍存在着排污不达标,乱排、偷排、超标等现象屡禁不止,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超过水和大气环境容量的60%和80%;生态破坏的趋势尚未得到遏止。通过循环经济思想的灌输、评价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强调以废弃物排放最小化为目标(低排放),实现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以及社会生活各领域产生的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
5.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循环率。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中的Recycle,即以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使用率最大化为目标,要求通过发展减物质化和再资源化技术,构筑从废弃物到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企业)共生组合,提高物质、产品之间的转化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使用率,降低输入和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降低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二、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层次高、涵盖广、系统性强的特点。在对其评价时,要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反映了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环境效益的内在联系。既要避免指标过于庞杂,又要避免因指标过少而遗漏重要因素,通过系统分析方法,将总指标逐层分解,在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标,达到系统最优化,有利于各级部门对企业的发展、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控。
2.科学性原则。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充分反映循环经济的实质与内涵,要求指标体系能够科学合理地涵盖事物的主要性质、特点、内在的运行规律,能够客观地反映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资源消耗与利用、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评价指标体系不只是从经济效益,主要从企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出发,概括的反映了企业绩效的全貌。根据这一原则,要求指标的概念要明确,内涵和外延要清楚,统计和计算方法要科学。
3.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要兼顾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在我国目前的或根据新的社会发展需要将要改进的企业统计报表制度和会计报表制度中,直接或间接获得资料,如企业环境效益中的绿色能源使用比例以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使用清洁生产所带来的额外利润增长等等。而且要力争评价指标体系简繁适中,计算评价方法简便易行,评价指标的选择,尽可能与现行计划口径、统计口径、会计核算口径相一致。
4.可量化与可比性原则。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对定性指标应有一套科学方法将其量化,对专家评判法中采用的一些指标尽可能准确、简化,将定性与定量的数据应要统一计算口径,将其综合平衡。在指标的选取和设置上,要达到企业内的纵向比较和企业间、行业间的横向比较,以此来科学、合理解释说明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使评价指标体系起到应有的作用。
5.独立性原则。在设置和选择评价指标时应尽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指标间信息的重叠度低,避免使研究对象的某一面得到夸大或缩小,这需要在对各评价指标选取中,认真分析相互间的关系;在计算方法上可以采用数学方法如模糊数学评判法、层次分析法进行过滤,尽可能减少指标间的重叠,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
三.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设定
关于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目前还没有报道。本文在参考仅有的少数研究和最近国家环保局下发的宏观、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3R”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的再循环,结合工业企业的运行特点,认为建立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由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废物处置降低指标四大部分构成。
资源产出指标。该部分是指消耗主要矿产资源(如铁矿石、十种有色金属矿、稀土矿、磷矿、硫矿)、土地、能源、水资源所产出的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出来的GDP)。该项指标的比率越高,表明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越好。
资源消耗指标。该部分是指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重点产品单位能耗、万元生产总值水耗、重点产品单位水耗,该类指标反映了节约降耗,推进“减量化”,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
资源综合利用指标。该部分是指工业固体废物、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工业废水等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体现了废物转化为资源,即“资源化”的成效。
废物排放(或处置)降低指标。该部分是指用于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最终排放量减少的程度,该类指标反映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
该指标体系的选择与设定主要解决了工业企业内数据来源的收集便利性,并能在国家环保局、各级地方政府已实行的其他传统评价指标数据和体系沿用基础上,重点对工业企业的循环经济状况进行评价。该指标体系结构简单、内容较全面、操作简单可行,收集后的量化数据通过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计算最后总分,结果能够作为工业企业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有力说明,指导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
四、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运行保障
健全法律法规。要研究建立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监督检查。对我国原有的环境法律、资源管理法律、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环境标准进行完善、改进,形成对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具有指导意义和监督意义的法律法规体系。
转变企业经营目标和经营观念。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工业企业经营思想、经营目标和经营观念应转变为自觉地关注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综合发展,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应把3R纳入到生产核算体系中,并作为对经营者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风气和发展模式。
加强政府和企业对相关数据的管理工作。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真正运行并起到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工业企业对评价指标体系所要求的数据进行准确、完整的记录、收集、整理、分析、计算,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保证数据的规范化,避免数据的造假、缺损、遗漏等现象发生。
形成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为使循环经济工作在工业企业有效落实开展,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鼓励优惠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对严格贯彻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企业应采取一定的奖励和优惠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可作为示范企业在行业中推广学习,对结果较差企业也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罚、约束政策。
提高公众、社会媒体的关注意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与保持是关系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为了共同的目标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循环经济工作,还需要人们提高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为此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生态价值观和绿色消费观,对工业企业运行情况给予监督、举报,从社会各界力量督促企业真正将循环经济思想落实、贯彻。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
一、引言
软件上市公司作为软件产业中的翘楚,理应对行业发展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但从2010年各上市公司的年报来看,软件上市公司在经营绩效、股票价格、资本使用效率等方面均不尽如人意,有9家以上的软件上市公司的获利情况仅维持在刚刚盈利的水平。1990年以来,全球软件公司的利润增长率始终保持在20%左右,远高于其他产业的增长速度。美国的软件上市公司规模最大,其软件上市公司已经成为继电子产品企业和汽车产品企业之后的第三大支柱类企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业已成为信息产业中制造业的大国,如图1中所示,我国软件产业总产值已经从2000年的不足1000亿元发展至2010年的超过10000亿元,软件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但在快速发展过程当中,中国软件上市公司明显存在着经营效果低下,竞争理念落后,行业管理及企业管理不规范,人员管理理念不先进,产品品质的波动和产品结构的不完善等问题。基于以上对行业现状的剖析并辅以EVA实证模型理论评价,与传统财务指标一起对我国软件上市公司的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文献回顾
1.关于软件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
Chakraborty、Dutta以及Athreye(2005)根据对印度主要软件公司的调查得出了如下结论:一是印度软件公司的增长模式束缚于政府的主动性,为了使印度软件公司的组织规模和出口绩效得到提高,印度对全国软件公司进行了动态的增长能力研究,并且强调劳动力市场是吸引投资者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外包型软件产业最有利于印度软件公司的发展。
王聪和李军(2000)通过对我国软件产业现状的分析,认为我国软件产业存在诸多问题,如:政策不合理,管理效率低下,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不合理,行业抗风险能力过差等问题。两位学者提出了建立起软件产业研发中心,并且制定、实施相关政策以激励相关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并通过法律等手段为产业营造起健全规范环境。
原毅军(2004)认为我国软件类公司缺少核心能力,制约着我国软件类公司的发展,技术转移和改良是解决软件类企业技术落后的主要方法。我国利用软件类公司的正外部性可以使技术转移实现。
2.关于EVA的相关研究
EVA(Economic Value Added)即经济增加值,是美国思腾思特咨询公司提出的。它是经济学中“机会成本”概念的一种财务体现。EVA的基本概念可以阐释为:一个企业只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为获取该收益所投入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能为企业的股东带来价值,利用EVA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也是此模型应用的重要方面之一。传统财务指标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当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就目前资本市场的评判标准而言,财务报告中显示最多的还是传统财务指标的优劣。
EVA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推崇,在经济增加值基础之上许多研究者也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国外学者对经济增加值的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国外的实证研究方面,主要是将经济增加值与传统财务指标进行对比,以区别熟优熟劣,并且在研究中出现了不同的结论。
Uyemura D G(1996)在其文章中对经济增加值与传统财务指标的不同进行了评价,该学者认为经济增加值考虑了资本成本并调整了报告值,使会计失真得到改良。
O’Hanlon J和Peasnell K(1996)在其文章中声称EVA将具有极大问题的会计数据转化成了正确的指标,并且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和标准。
Jackson(1996)在其论著中也提出了EVA能使DCF即折现模型等值模型更容易实现,也更加易于评价出每年的业绩。并且其做出了进一步的比较,其认为EVA要优于现金流折现模型,由于EVA可以和企业的战略决策等目标结合起来。
我国对经济增加值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乔华、张双全(2003)在研究中发现MVA(市场增加值)和经济增加值具有极强的联系,而且其相关性要大于ROE,ROA,EPS等传统财务指标,但其相关性却低于利润指标(NOPAT),这一结果表明,在中国市场中利润指标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和解释力远在经济增加值之上。
3.EVA分析软件上市公司价值的优势
经上述文献查阅和综合分析中,可以发现EVA在分析软件上市公司价值方面具有较高的优越性。同传统的财务指标相比,其主要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同净利润指标相比:一定意义上讲净利润指标仅仅是收入与费用之差,而这种财务指标是一个总量绝对化指标,无法反映公司的经营效率,缺乏可比性。而且它仅仅考虑了债务资本的成本,如借款费用,债券利息等等,没有考虑权益融资的资本。这种会计信息指标会使管理者将权益资本作为一种“免费成本”进行使用,而不注重资本的有效运用。由于EVA指标体系考虑了债务成本,补充了净利润指标的不足。
同EPS(Earnings per share)指标比较:每股收益是衡量公司业绩的主要指标。但每股收益的局限仅在于只能体现扣除股东要求收益之前的收益状况。也就是说EPS无法反映投入资本所承担的风险有多少;但是EVA考虑到了股东要求收益也就是资本成本,可以更加准确的反映公司的业绩。
EVA和ROE(Return on Equity)指标的对比:ROE评价企业自有资本积累获取报酬的综合指标,这个指标的通用性比较强。在财政部2002年规定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中其权重占到25%,但其仍然存在缺限,在影响因素上也与EVA存在较大差别。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1)ROE的高低可以由人为操纵,造成会计失真,而EVA则将大部分可操纵部分加回或减去,防止了失真。(2)ROE没有考虑投入资本成本,不能真实反映投资报酬。而EVA则考虑了全部资本成本。
在分析具有高科技、高成长性、研发投入极高、管理理念先进等特点的公司时,EVA更能切中要害。用于分析具有上述特点,且不同于传统行业的软件上市公司,EVA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财务指标的相关弊端和漏洞。例如:软件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巨大,而传统财务将研发投入计入当期费用,所以软件上市公司如果单纯地用传统财务指标去分析衡量,其中会缺少对其未来发展潜力,政府扶持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等相关因素的分析,在此情况之下引入EVA分析会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传统财务分析的缺憾之处。
4.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通过查询国内外对于软件产业研究的文献发现,国外学者对于软件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基本模型、软件企业与政府的相互关系、美国和印度软件企业发展的先进性等方面。国内学者对于软件产业的研究主要是评述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现状、发展瓶颈、如何借鉴欧美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经验;另外,还对比了中国与软件产业比较发达国家,诸如美国、印度等国家之间的差距。尚未见到对软件上市公司价值评价研究以及利用EVA模型和传统财务指标全面对软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的文献。
同样,国内外研究者中将EVA指标、传统财务指标与软件上市公司结合在一起的研究也未见到。软件上市公司由于其资本、资产结构的特殊性,并没有研究者将注意力放在研究其价值提升上,运用国际新兴的EVA模型方法进行价值评价和改进的文献尚无。所以本论文试图将两者结合,利用EVA模型对软件上市公司资本利用情况进行研究。
三、软件上市公司EVA的计算分析
依据《2010证监会上市公司分类指引》,软件类上市公司隶属于信息技术板块,截止2010年底,我国软件上市公司的数目共有39家(不包括创业板、中小板),其中沪市上市公司总数为882家,软件类上市公司沪市共有25家,占其上市公司总数的2.83%,深市共有上市公司总数为1044家,深市共有14家,占其上市公司总数的2.39%。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计算机软件类上市公司几乎占到了总市值的半壁江山,我国的数目相差甚远。从我国第一家软件公司上市至今,至今已有14年时间。由于还未在相关网站或者研究杂志上获得样本公司的EVA值,因此,根据EVA计算的原则及思想,参照本国会计准则及相应国情对软件类上市公司的EVA值进行计算。另外,为了给EVA分析做出有力的补充和对比,同样根据市场公布年报,分析计算了软件上市公司的传统财务指标数据。并将EVA与传统财务指标进行对比排名。通过EVA的计算和传统财务分析,找出影响软件上市公司价值提升的相关因素,改善其经营情况。
1.EVA计算原理和计算步骤
EVA的计算原理和理论依据主要是经济附加值原理,计算步骤如下。
(1)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
税后净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利息费用+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坏账准备+当年记提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收益-EVA调整项目
其中EVA税收调整项目=利润表上的所得税+税率×(利息费用+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准备-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
(2)总资本
总资本是西方经济学中的资本含量义,相当于我们所讲的总资产。其计算方式如下,债务资本=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长期借款+应付债券
权益资本=股东权益合计+少数股东权益
调整资本=累计商誉摊销+递延税项贷方余额(借方余额为减项)+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资本总额=权益资本+债务资本+调整资本
(3)计算WAC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职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债务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市值/总市值)×(1-税率)+股本资本成本率×(股本资本市值/总市值)
权益资本成本率=BETA系数×市场风险溢价+无风险收益
平均资本费用率的计算,必须要确定资本结构的资本构成率、负债构成率。
(4)计算EVA
EVA=NOPAT(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2.样本选择
由于我国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在资本规模以及上市门槛等方面与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有较大不同,本文的软件上市公司样本中仅考虑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共39家。它们分别是:紫光股份、南天信息、新大陆、远光软件、东华软件、石基信息、海隆软件、科大讯飞、启明信息、川大智胜、拓维信息、卫士通、久其软件(2009年上市)、新世纪(2009年上市)、亿阳信通、欣网视讯、国电南瑞、金证股份、交大博通(无公告)、湘邮科技、中国软件、恒生电子、信雅达、用友软件、信达地产、东软集团、浪潮软件、鹏博士、宝信软件、工大首创、太工天成、华胜天成、浙大网新、金智科技、生意宝、海得控制、同方股份、刚泰控股、S*ST新太。另外,根据实际情况,由于某些公司上市时间较短,甚至连年亏损,而变成ST、*ST公司,在实际计算中将剔除这些公司。本文的样本选择来自于沪深两市主板市场上市的软件上市公司23家。样本选取了巨潮资讯网络(.cn)公布的23家软件上市公司2009年年报的财务数据作为分析依据。
3.调整项目的确定
经过对23家公司的财务报表的分析,决定调整项目为:营业外收支(即其他利润)、研发支出、利息费用、汇总损益、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和普通股权益。
(1)债务资本成本率的确定。根据我国国情,上市公司的主要负债为银行贷款,而且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短期债负可能会占到总债务比例的90%以上①。因此依照上述计算公式,本文以一年期的贷款利率作为债务资本成本率。2009年12月31日的为5.5%②,为了方便计算起见,将之简化为6%。
(2)股东权益资本成本率的确定。根据国际惯例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报酬率的平均资本成本率通常会依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来确定。计算公式为:
权益资本成本率=市场无风险收益率+β×市场组合的风险溢价
根据惯例,本文取当年发行的凭证式债收益率为市场的无风险收率益,经查阅文献得到(2009-2010年分别为:3.81%)。2009年我国的金融市场情况并不明朗,因此,风险溢价可以暂定为5%。我为对于权益资本成本率,我们依据行业平均指标,将之定量化为6%。
(3)债务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债务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需要包括资本成本的无息负债,因此,公司的债务资本总额=流动负债-无息负债+长期负债
(4)权益资本的比重的确定。为了简便起见,本文直接用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作为权益资本,当然其中还应剔除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项目,但可忽略计算。
4.EVA数值计算和分析
根据以上EVA计算原理及调整项目,从23家软件上市公司年报中提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并汇总成表。EVA值的计算需要提取大量数据,计算量巨大。限于篇幅,下面将列出具有代表性的软件上市公司——用友软件的EVA计算过程及相关数据,见下表1中所示,表2中给出了23家软件上市公司的EVA计算结果,及资本利用率(EVA/TC)的数值和排名。
在计算过的23家共有18家上市公司的EVA值为正值,5家上市公司的EVA为负值。EVA创值前五名分别是国电南瑞、远光软件、用友软件、恒生电子、石基信息。后五名为浪潮软件、华胜天成、工大首创、浙大网新、中国软件,这五家公司的EVA均为负值。
23家样本数据软件上市公司的EVA表现参差不齐,从绝对数值上来看,最高的是用友软件的553086583元人民币,接近5.6亿元的经济增加值,使得用友软件的排名比较靠前;从相对数值上看,EVA/TC即经济增加值与总资本的比值上最高的是国电南瑞,为27.46%,从EVA的资本使用效率的角度来讲,国电南瑞为股东创造的财富或者说其资本使用效率是最高的。
从资产负债率和息税前利润(NOPAT)以及研发支出与营业收入比上没有发现这几个指标与EVA之间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从年报数据上看,这23家软件上市公司均处于盈利的状态,即没有被冠以ST或*ST,我们在样本选择上已经剔除了此类公司。但其中却出现了五家EVA为负值的公司,这就说明净利润指标与EVA之间没有一致性。也就是说净利润等传统财务指标无法全面的反映软件上市公司的整个业绩情况,营业利润也不能成为股东财富创造的主要表现指标。
四、软件上市公司常规财务分析
为了更好、更进一步地研究软件上市公司的价值,因此就以传统财务指标从另一个角度对软件上市公司的价值情况,以便与上述EVA计算相互补充。关于EVA方法与传统财务分析在公司价值评价中熟优熟劣不做过多的对比。
从总体上来看,各软件上市公司在软件行业趋好的大背景下在各财务指标上都有优异的表现,本部分通过各软件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指标的分类排名及综合汇总排名,得到常规财务分析中23家软件上公司的排名情况,从而使其与EVA计算结合,共同分析影响软件上市公司财务价值的因素。
上市公司的常规财务分析也包括获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和营运能力分析四个部分。下面依据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上下载的2009年软件上市公司年报以及世经未来数据库提供的相关资料,对23家上市公司进行常规财务分析,其中排名次序依据财务指标权重分析方法,排名次序由世经未来数据库提供。根据获利能力、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4方面因素对软件与服务行业的23家上市公司进行综合排名。
依据2002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第P100-P105指标权重分析方法,结合软件行业特点和4方面因素拟定15个具体指标权重。由于各个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差别较大,导致经营能力相关指标会有很大差异,根据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所的相关研究成果,由此给经营能力相关指标12%的权重;偿债能力指标总体上与各个公司的信贷政策和资本结构有很大关联度赋予12%权重。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指标相对重要性较高,分别赋予38%的权重③。在获利能力细分指标中由于国内软件行业利润规模小,并且企业经营缺乏稳定性,导致净利润增长率波动幅度巨大,所以对销售净利润增长率赋予8%的权重,销售毛利率赋予16%的权重,剩余指标平分7%权重。在发展能力细分指标上,类似的我们赋予净利润增长率8%权重,主营收入增长率16%权重,剩余指标7%权重④。排名次序依照各权重所占比例进行标准化后,得到了标准分,依据标准分数进行了排名。
五、EVA与传统财务指标排名对比分析
以上传统财务指标的排名可以为更好地分析企业价值提升影响因素提供补充和支持。按照EVA/TC对软件上市公司有一个排名,同样传统财务分析也有一个排名。为了更清晰地看出两类排名之间的差异,根据两类排名间相同和不同的部分寻找到影响软件上市公司价值提升的因素,表3中根据两类排名结果进行合并对比和分析。
前3名中,(002063)远光软件从排名第1名下降至排名第2;(600588)用友软件,(600570)恒生电子在传统财务分析中均下降1位分别来到第3第4;第4至第10名中,(002261)拓维信息下滑至第10位,(002153)石基信息排名不变维持第5名,(002268)卫士通下滑至第9位,(002232)启明信息至第8位,(002065)东华软件从第8位下滑至第15位,(600406)国电南瑞上升至第1位,(000997)新大陆下滑至第12位;第11至第23位中,(600403)欣网视讯排名不变,(002195)海隆软件下滑4位至第16位,(600718)东软集团从第13位上升至第6位,(600571)信雅达排名不变,(600845)宝信软件排名上升8位至第7位,(600410)华胜天成下降4位至第20位,(600446)金证股份排名不变,(600289)亿阳信通上升5位来到第13位,(600536)中国软件下降4位来到第23位,(000948)南天信息上升2位来到第18位,(600857)工大首创第21位排名不变,(600756)浪潮软件上升3位来到第19位,(600797)浙大网新排名上升1位至第22位。
其中排名变化大于3名以上的股票是,(002261)拓维信息由第4位下滑至第10位,(002065)东华软件从第8位下滑至第15位,(002268)卫士通从第6下滑至第9位,(600406)国电南瑞从第9上升至第1位,(600718)东软集团从第13位上升至第6位,(600845)宝信软件排名从第15位上升至第7位,(600410)华胜天成从第16位下降至第20位,(600289)亿阳信通从第18位上升5位来到第13位,(600536)中国软件下降4位来到第23位。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经济增加值与传统财务指标在计算结果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有9家公司在两种排名结果种出现了大幅的变化。
从经济增加值的角度来看,有一部分公司尽管在财务报告中的利润为正,但在EVA的表现中却为负值,而且大部分软件上市公司创造的价值与其资产规模相比,仍显微小。从传统财务指标,可以看到无论是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等方面我们都可以找出一部分表现较差的公司,有的盈利出现负值或者在发展上过于保守。
经济增加值(EVA)是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包括股权和债务的所有资金成本后的真实经济利润,是综合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得出的公司业绩衡量指标,且是一种从基本面分析企业创造股东价值的指标,与通常的会计指标相比,它更加全面地反映了企业当期盈利表现。而EVA/TC则从相对数据的层次上反映了软件上市公司在每1元资产所可能创造的股东财富,使其可以与传统财务指标进行联合分析或对比分析。
通过传统财务指标和EVA的排名比较,变化较大的公司并没有太多,这说明了无论是传统的会计财务方法还是EVA指标评价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软件上市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或价值创造水平。但无论是单单通过新兴财务方法EVA还是传统财务分析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两个联系起来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整个软件行业或软件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
注释:
①南开大学证券与公司财务研究中心.价值创造、金融体系和经济增长[N].上海证券报,2007-9-23.
②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③2002年财政部颁布《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2002年财政部颁布P100-P105指标权重分析.
④南开大学公司治理项目小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评价分析》——权重分析.
参考文献
[1]M Alanson.Agency Costs,Asset Specificity,and the Capita1 Struc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0l(1).
[2]S Ross,The Determinat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the Incentive Signaling Approach.Journal of Economics.1977(8).
[3]S Mayers,and NS Majluf.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
[4]F Modigliani,MH Miller.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e Finance and Invest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8,48(3).
对于矿业公司而言,绩效考核是其规划各类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基础,对其市场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当前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矿业行业竞争激烈,出于对财务风险防范的需求以及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规划的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刻不容缓,这就需要我们对其体系设计有一个全面而科学的把握。
一、目前我国矿业公司经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缺陷
1.评价指标的选择不够全面
在遴选指标上,公司绩效所选用的指标应该要注意使指标在总量层面、相对层面与平均层面上相互组合,全面而又仔细的挑选与公司内外多因素相联系的各类指标,才能够切实的反应公司本阶段时间内的产业规模水平、产业技术能力、管理层管理水平、本公司文化氛围及未来发展可能。但当前我国众多矿业公司仍然因循守旧,沿用过去的老传统、老思路,这也就使得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狭隘性,涵盖不够全面。例如: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中缺少环境评价、顾客、内部生产管理等因素。
2.只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定包括绩效指标的确定、指标考核标准、考评标准调整的情况等,公司应在与各单位进行充分的交流,在听取意见、根据计划、目标等确定绩效指标、考核标准、调整情况、考核周期等。矿业公司现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重视结果,忽略过程,降低了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得不到各部门、多数员工的普遍支持。当在总公司对公司考核的内部经济责任书、公司年度生产经营计划中有明确确定的指标,则无须进行重新确定,仅将具体的要求、根据目标分解后的考核标准等告知生产单。
3.公司发展能力状况评价指标的不够科学合理
在一个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内,对企业发展能力状况进行反映的指标要素需要一个先行的、合理的、科学化的设计。这种对指标的把握包括了基本指标与修正指标的初期设计处理上。尽可能的将指标规划合理,设定科学,相互间联系紧密且能彼此呼应的反映出公司的状况,而不是仅仅依靠单一指标,才能够体现出指标体系的应有价值。这也能够防止企业利润在内的各项指标的人为操纵。例如,企业利用短期内增加负债的方法,得到了一个资产总额增加的结果,却是精心构筑的一个虚假繁荣的表象。这种并不科学的指标体系下,并不能够给人以正确的参考意见。
4.权重设置不合理
现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仍采用传统的固定权重的方法,而固定权重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矿业公司所处的经济环境变幻莫测,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固定权重已无法有效地反映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矿业公司是矿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它的特点主要包括:设备、技术、资金密集,对安全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高,能源消耗量大、破坏环境严重,社会公用性。
二、新形势下矿业公司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对策分析
在矿业全球化、绿色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原有的矿业公司绩效考核体系显得沉重不堪而又起效甚微,我们需要根据MBO管理法、改进的EVA法和KPI指标法,创制矿业公司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1.矿业公司整体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企业层面上的指标体系规划。矿业公司需要在整体企业层面上建立一个精准而又全面的绩效考核机制。这一机制需要运用大量数理模型,结合本企业合理的评价标准,通过对本阶段一定时期内各定量之间的综合分析评价,给出本企业当前市场反应状况,企业内部生产状况及财务状况的有效性数量化反应。
各部门指标体系的设定。作为整个指标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层,部门层面上的指标设定需要对上下级两个方面都能够良好的协调与沟通,从而能以企业内部单个部门为单位,针对部门一段时期的绩效水平,根据特定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定型、定量对比分析,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员工层面指标体系的处理。作为构成每一企业的最基层单位,员工阶层不仅承担者公司业务的实际执行与处理,而且也影响着企业绩效目标的最终完成。对于员工的绩效目标设定需要与企业、部门的整体规划相统一。同时,还要根据员工多元化的特点,对具体的指标设定上应有所变化,从而能够做到对具体对象的具体分析。
2.若干建立和优化矿业公司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措施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以往传统的财务指标体系具有其无法弥补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具体反映在其对企业规划建议上的短视,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这是由于传统的指标体系仅仅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企业的总结行为,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未来发展状况都没有相应的反馈,也难怪乎会使企业不重视长远规划,短期行为盛行。在今天绿色经济的大背景下,如果不将环评因素等新的非财务指标引入考核体系的话,矿业公司的后期发展只会步履维艰。这是由矿业公司本身特点所致,污染的控制与减轻,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新技术的引入与运用等都是矿业公司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应该引入更多相关的非财务指标,才能够就其特点给出特制化的意见。
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对企业的绩效考察已经不单单局限于阿拉伯数字之上,很多的要素需要文字评价来辅助判断。一方面是这些要素本身往往只能通过文字才得以存在,另一方面也是对评价结果全面性的要求。对企业的当前某领域状况分析,往往需要定性分析法进行具体描绘,以摆脱单一数字所带来的片面评价。
过程与结果的评价结合。在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时,我们在对结果指标全面设计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过程绩效评价的控制。尽管两者分属不同阶段,但过程与结果之间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绩效考核体系的规划中,我们对过程的控制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目的,从而促进良好结果的形成。每一个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都需要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
矿业公司特性的考量。作为一个独特的行业,矿业本身就与一般商业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别。不论是对水电等能源的消耗上,还是对环境的污染与保护上,抑或是新技术采用后的生产状况上,矿业公司都需要充分考虑这种特性,进而能合理的确定评价指标。对矿业企业来说,“采矿耗能率”等指标显然具有比其他企业更高的价值参考。另一方面,矿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信息,有些可以直接拿来作为指标运用,有些则需要相关部门的专门研究与探讨,这也使得数据与数据之间存在成本性考量的问题。一个数据的获得成本与产出比应该始终是处于基线之上的,这样的数据采集才会产生经济效益,这也就需要我们对评价指标上的科学遴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矿业公司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定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上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矿业行业与矿业公司的特性导致。面对如此复杂的指标体系构建,矿业公司需要对内外环境的综合考量,对现代绩效考核体系的借鉴与引入。总之,只有构建一套能够客观、真实反映矿业公司情况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那么公司未来的发展才能顺风顺水。
参考文献:
[1]张晓峰.延海矿业有限公司绩效考评体系研究[R],吉林大学,2013(5)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8-0056-04
一、引言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又称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指当公司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而公司怠于诉讼时,符合法定要件的股东为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对侵害人提讼,追究其法律责任的诉讼制度。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作为衡平法的一项特殊制度,起源于19世纪初的美国,之后在英美法系国家取得蓬勃发展。20世纪中期,大陆法系的日本开始加以效仿。我国2006年1月1日施行的《公司法》(下称“新《公司法》”)也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设立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为中小股东监督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下统称“董事、高管等主体”)及其他相对人的行为、维护公司合法权益和股东自身利益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的运行机制,总结了其面临的主要困境,并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运行机制分析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的运行机制
股东代表诉讼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代表诉讼,而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则属于股份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的一种。从我国新《公司法》的规定来看,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代表诉讼除了对原告股东的资格有较高要求外,其他方面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相差无几。
1,关于诉讼当事人。根据我国新《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应该是“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被告是在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侵犯公司合法权益,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其他任何人(包括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利害关系人等)。对于公司及其他股东在案件中的诉讼地位,我国新《公司法》没有规定。在实际案例中大部分法院将公司列为第三人,其他股东若在第一次开庭之前以相同的理由提出请求并加入诉讼,法院可以将其列为共同原告。
2,关于诉讼事由。上市公司股东可以提起代表诉讼的事由是侵权人(被告)对公司进行侵害并给公司造成损失,但公司却怠于行使诉权,未向法院提讼、要求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从我国新《公司法》150、152条的规定及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看,侵权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董事、监事、高管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侵占公司资产;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权益。
3,关于前置程序。为了防止股东的滥诉而给公司造成负面影响,各国都规定了较为严格的前置程序,我国新《公司法》也是如此,即发生可诉情形时,股东应先书面请求监事会或监事、董事会或执行董事向法院提讼,只有监事会或监事、董事会或执行董事收到股东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讼,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提讼,股东方可提起代表诉讼。另外,新《公司法》也规定了前置程序的例外:“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原告股东可以以自己名义直接提讼。”
4,关于诉讼担保。设立诉讼担保的目的是防止股东的滥诉行为,但若要求原告股东提供担保,必将打击其提讼的积极性。我国新《公司法》未对股东代表诉讼是否需要担保予以明确规定,各地法院在实践中的做法也不一致,给当事人造成较大困惑。
5,关于诉讼结果归属。因原告股东只是代表公司提讼,故即便原告胜诉,诉讼结果也是归公司所有。若原告败诉,则要承担诉讼费用。如果诉讼给公司或被告造成损失的,原告股东可能还要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在股东代表诉讼中,原告股东无法获得直接利益,却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这是制约股东代表诉讼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的积极意义
股东代表诉讼在英美、日本等国已得到广泛的运用,对公司制度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立命馆大学副教授山田泰宏认为,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支撑日本公司法制整体的顶梁柱”。因此,引导中小投资者合理利用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对我国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股权分置改革、清理大股东占用资金、上市公司专项治理活动的基本完成,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显著提高,治理水平明显改善,但仍有部分上市公司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部分股东直接干预上市公司事务、“三会”的运作流于形式、部分高管人员的勤勉尽责意识淡薄等。股东代表诉讼不仅可以对已违规的董事、高管等主体进行惩罚,更重要的是可以震慑那些潜在的违规者,使董事、高管等主体明白,一旦违规,其责任会被追究的“威胁”变得实质化,从而达到规范这些主体的行为,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2,缓解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与中小投资者矛盾的有效方法。从这几年中国证监会处罚的案例来看,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利用其控制地位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较为频繁,而一些董事、高管的违规行为也是由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授意的。因此有专家提出“我国证券市场的基本矛盾是控股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矛盾、矛盾的根源在于控股股东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法律剥夺和非法律剥夺”的观点。通过股东代表诉讼,可以使中小投资者通过维护公司共益权的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使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诉求有救济的途径。从而缓解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与中小投资者的矛盾激化。
3,培育市场组织力、减轻证券监管部门压力的可靠手段。众所周知,近几年我国证券监管部门不断加大行政监管力度,但仍无法有效遏制市场主体违规的冲动,违规行为屡有发生。法律法规滞后、处罚力度偏低、行政监管人手不足等都是造成行政监管效果欠佳的原因。如果股东代表诉讼能得以有效实施,那市场上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将成为行政监管的有力补充,弥补行政监管的不足。在通过“市场监管市场”的方式培育市场组织力的同时,可以有效减轻证券监管部门的压力。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的发展现状
1,在立法方面。1994年7月1日施行的《公司法》(下称“旧《公司法》”)没有设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但各级法院仍根据公司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试探性的立
法活动。1994年11月4日,最高院在给江苏省高院《关于合资经营企业对外发生经济纠纷,控制合资企业的外方与卖方有利害关系,合资企业的中方应以准的名义向人民法院问题的复函》中,明确中方股东可在合营企业董事会不作的情况下行使诉权,法院依法应当受理,突破了民事诉讼法对间接法律关系保护的限制。之后,各地法院根据最高院的有关精神,相继出台了一些股东代表诉讼方面的意见和规定。如北京市高院于2004年2月24日出台《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对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被告的范围、公司的地位予以规定。
2006年1月1日新《公司法》施行后,各级法院相应出台了一些司法解释、意见,增强其实际操作性。如最高院在2006年3月出台的《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对新《公司法》第152条规定的“180日以上连续持股期间”进行明确;山东省高院和上海市高院也于2007年1月和9相继出台规定,对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进行细化。
2,在司法实践方面。由于旧《公司法》未对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作出规定,在新《公司法》施行之前,大多数法院对于股东提起的代表诉讼一般以“原告与标的无利害关系”为由不予受理或驳回,对于涉及上市公司的更是如此。如1998年红光股份(现为ST博信,股票代码:600083)的中小股东要求包括红光股份原董事长何行毅等人在内的经营层,对公司因他们的违法经营行为给红光股份招致的罚款向红光股份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未获法院立案受理;2003年,三九医药(股票代码:000999)一名股东就关联企业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及上市公司被证监会罚款事宜,向法院提出要求公司董事长赵新先向上市公司赔偿2万元的诉讼请求,深圳市中院也未予立案。
尽管在法律适用上捉襟见肘,但也有个别法院进行积极的尝试,不仅受理股东代表诉讼,并在审判过程中对案件给予较为妥当的处理或安排,尤其是几起针对上市公司的案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和社会效应。如2003年3月广东省高院受理的上市公司新都酒店(股票代码:000033)的第五大股东深圳市卢堡工贸有限公司诉新都酒店法定代表人黄振汉和第二大股东建辉投资有限公司损害公司利益案,该案是我国第一起真正意义上的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尽管该案的诉讼起因是公司控制权之争,原告也不是普通股民,但仍为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开了先河。而我国第一起普通股民提起的股东代表诉讼则是2004年7月大庆市让胡路区法院受理的莲花味精(股票代码:600186)的小股东李凯诉莲花味精控股股东占款侵权案。在这上述两个案例中,经办法官都无一例外地采用《民法通则》中的“诚信原则”和旧《公司法》中“公司股东作为出资者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的规定,确认了提讼的原告股东的诉讼主体地位,解决了股东代表诉讼中最基本的原告资格问题。尽管经办法院在股东代表诉讼过程中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如有的法院将公司作为第二被告(如莲花味精案),而有的法院将公司列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如新都酒店案),但这些司法实践都为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一些司法解释以及新《公司法》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出台提供了实践依据。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面临的困境
根据笔者调查,新《公司法》施行后三年多时间中,非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鲜有发生,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更是无案例可查。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损害上市公司利益,董事、监事、高管未能正确履行职责或滥用权力给公司带来损失的行为频频发生。2007年,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管开出155份罚单,其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57起,内部治理违规案件4起,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利用其控制地位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案件2起,董事、监事、高管信息披露违规案件9起。这些违规案件大多都是因为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且给公司造成损失(如公司被处以罚款),或是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利用其控制地位侵占公司资产和损害公司利益,而公司董事会或监事会却没有向法院提起侵权之诉。因此,这些案件大部分可以成为股东代表诉讼的事由(当然,上市公司股东可诉的事由远不止证监会处罚的违规行为)。可见,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在我国陷入了困境:股东代表诉讼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上市公司的中小股东设置的,但在具备可以的法律依据和事由后,却没有上市股东代表诉讼案件发生,新《公司法》精心设计的制度似乎成为摆设,其惩罚和震慑的作用无从发挥,中小股东对上市公司董事、高管等主体及其他相对人的监督也成为空话。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1,法律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实际操作性。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属于“舶来品”,目前在我国的立法尚属于“法条移植”阶段。同时,在我国“宜粗不宜细”的立法原则指导下,新《公司法》对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实际操作性。如未规定公司在股东代表诉讼中的地位、是否需要诉讼担保、诉讼费交纳标准、公司损失的认定标准,被告的范围也不甚明确等,这些不足之处致使股东在时无法准确把握,而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做法不一,既影响法律的严肃性,也让拟的股东心存疑虑。同时,法律规定的模糊也使得股东代表诉讼成功的案例乏善可陈,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更是从未发生,中小股东没有可以参照的案例,也使得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显得尤其困难。
2,缺乏符合原告资质的股东。新《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提起股东代表诉讼不设资格限制,但股份公司股东须具备“连续持股180天以上”和“单独或合计持股1%以上”两个条件。在我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要达到这两个条件都不容易。从持股期限来看,在股市井喷的2007年,中国股民平均持股时间仅20天,2008年中国股市低迷,平均持股才达到6个月;从持股比例来看,单独持有1%以上股权的一般是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以一家总股本为1亿股的上市公司为例,普通股民要达到1%的标准,则需要持股100万股,假设每股10元,则需要1000万元的资金。显然,一般股民没有这样的资金实力。尽管法律也设置了“合计持股1%以上”的股东也可以,但多个股东却难以同时“连续持股180天以上”。因此,符合新《公司法》规定的适格提起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的小股东寥寥无几。
3,适格股东意愿不强。即便是符合股东代表诉讼条件的适格股东,他们提起股东代表诉讼的意愿也不强。首先,中国传统的“恶讼”心理影响甚远,证券市场的中小投资者也不例外,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
态,在没有激励机制和诉讼利益归属公司的情况下,大部分适格股东无意劳心劳力出面提讼;其次,权责极度不对称让中小投资者望而却步。若法院根据诉讼标的计算案件受理费,对原告来说将是极大的负担。倘若原告胜诉,诉讼费用可以收回,倘若败诉,诉讼费将血本无归,还可能被要求承担赔偿责任;第三,对取证及诉讼效果心存疑虑。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是小股东,被告一般是董事、高管或控股股东等,小股东不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对公司的情况无法深入了解,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公司将起到作为证人提供证据的作用,但公司一般受上述所列被告的控制,这可能造成原告股东的取证困难。即便胜诉,考虑到我国对证券市场违规人员处罚力度普遍偏轻的状况,也使适格股东对诉讼所能达到的效果产生怀疑。
四、推动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了切实让股东代表诉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立法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同时,证券监管等相关部门应引导中小投资者合理利用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并防范恶意诉讼,从而推动我国的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的发展。
(一)尽快出台司法解释,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1,关于案件受理费。对于案件受理费,我国目前是按照诉讼标的的比例收取,高额的诉讼费极大地抑制了股东提起代表诉讼的积极性。而日本在这方面的规定值得我国借鉴,日本在1993年商法明确股东代表诉讼案件受理费统一固定为8000日元(之后提高到13000日元),案件数也在大幅增加,至1999年达到每年200件左右。1999年之后,每年在新受理的案件数量一直保持平稳,维持在每年未满100件的水平。可见,较低的案件受理费既鼓励了股东行使诉权,也未造成滥诉情况的发生。一旦董事、监事、高管们加深了对股东代表诉讼的认识,对风险变得敏感,势必会规范自身的行为,可诉事由也会随之减少,这也回到了股东代表诉讼的立法本源。因此,建议司法解释应明确股东代表诉讼应按件收取案件受理费。
2,关于诉讼担保。担保制度的本旨在于防止滥诉,但也可能使得部分中小股东因为经济条件限制而无力提讼。上市公司中小股东本身享有的救济途径和维权手段比较少。如果再以诉讼担保制度限制其股东代表诉讼权,则不利于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障。因此,除非被告或公司有充分证据证明原告股东系恶意时,法院不应要求原告提供担保。最高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曾经也做了类似的规定,即“股东提起代表诉讼后。被告在答辩期间内提供证据证明原告存在恶意诉讼情形,申请人民法院责令原告提供诉讼费用担保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担保数额应当相当于被告参加诉讼可能发生的合理费用”。因此,司法解释应坚持“审慎担保原则”,即设立诉讼担保制度,但严格使用。
3,关于被告范围。目前对被告范围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对新《公司法》第152条第三款中的“他人”的界定上,如清华大学王宝树教授认为从公司法体系和立法精神,“他人”应是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不应随意扩大被告的范围;北京大学刘凯湘教授认为我国采取的是英美国家的“自由模式”,只要行为人实施了侵害公司权益的行为就可能成为股东代表诉讼的被告。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即“他人”应不限于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从实际的案例来看,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为规避法律责任往往通过其关联方或者其他单位、个人对公司实施侵害,而非直接侵权。如果将“他人”仅限制在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将使这些侵害方逃脱法律责任。因此,建议司法解释明确将“他人”定义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因合同履行、侵权行为而对公司负有责任的单位或个人。
(二)引导和鼓励中小投资者合理利用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鉴于我国目前缺乏适格股东以及适格股东意愿不强的状况,应当鼓励和引导中小投资者合理利用股东代表诉讼。第一,证券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力度,唤醒广大的投资者的股东意识,使投资者了解并掌握这种法律武器。第二,各级法院要有所作为。在对诉讼费收费标准、诉讼担保等有争议的问题未出台司法解释之前,各级地方法院应以更宽容的姿态对待股东代表诉讼,降低投资者的门槛。第三,探索建立合理的补偿和激励机制。为了有效改变中小投资者提起股东代表诉讼权责的不对称的局面,激发其积极性,应给予胜诉的原告股东一定的补偿和奖励。第四,积极引导机构投资者提起股东代表诉讼。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较容易达到原告股东的标准,因此应通过各种制度设计引导机构投资者行使诉权,如证券监管部门可将机构投资者提起股东代表诉讼并胜诉的情况作为机构评级、新业务准入的一项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