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9 06:42: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有效学习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部分孩子受认知水平、思考问题的方式、表达能力、意志力等方面的局限性,所制订的学习计划几乎形同虚设,对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实质性的作用,几乎形同虚设。老师要求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很大程度上是期望借助制订计划这一形式让孩子了解计划的重要性,并养成制订计划、按计划行事的习惯。而孩子制订的学习计划是否合理可行,老师很难一一过问。于是,就出现了孩子的计划“白纸黑字”贴在墙上,但孩子依旧随心所欲的情况。因此,要想制订出一份理想的学习计划,家长应该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对那些学习能力偏弱、自制力偏差的孩子,这一点尤为重要。千万不要把制订学习计划作为孩子和学校的事情,家长袖手旁观,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态度。
制订好学习计划的前提是准确给孩子定位。很多孩子的计划制订以后难以落实,主要症结就在于缺乏对自我的了解,不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制订有针对性的计划。作为家长,要指导孩子分析自己的学习特点。各人的学习特点不一样:有的记忆力强,学过知识不易忘记;有的理解力好,老师说一遍就能听懂;有的动作快但经常错;有的动作慢却很仔细。有的在文、理科学习上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帮助孩子全面分析,找准薄弱点,对薄弱学科或薄弱环节加重学习分量,这样才能有效的采取相应措施并写进计划。
计划应主要解决好孩子的自由学习时间。学习时间可以分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常规学习时间,指的是用来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作业,“消化”当天所学知识的时间。而自由学习时间,指的是完成作业后,所剩下的由孩子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自由学习时间内的学习效果,对改变学习现状有重大作用。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来,往往是因为忽略了自由学习时间中自我提高活动的安排,所以造成后进。一般说来说,个人的学习计划既包括常规学习活动,即完成当天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消化当天所学的知识;又包括自己安排的学习活动,即根据自己的特点,或补课还债,或提高深造。个人的学习计划不宜离开教师的教学进度另搞一套。即使是自己安排的学习活动,最好也要和老师当时教的内容相关。这样才能消化旧知识,吸收新知识。一旦孩子抓住了自由学习时间,并且体会到抓住自由学习时间给学习带来的好处后,他就会努力去提高常规学习时间的效率,以增加自由学习时间,使自己掌握的学习主动权越来越大,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就会逐渐到来。因此,家长在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时,要特别注意摆布好学习与娱乐的关系,逐步减少孩子看电视、上网的时间,适当增加自主安排学习任务的时间,让孩子在学会安排自由学习时间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自信。
第一,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都是为了达到他的学习目的服务的。正确的学习目的,是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反映,它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
第二,计划内容一般分五个部分:
①全学期学习的总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②分科学习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优秀中学生的学习经验表明,在制定分科学习计划时要注意两点:要特别重视马列主义的基础知识、语文和数学三门学科的学习。学好这三门学科,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学习要有重点,但不能偏废某些学科。
③系统自学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自学内容大致有三方面:
①自学缺漏知识,以便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跟上和适应新教材的学习。
②为了配合新教材的学习而系统自学有关的某种读物。
③不受老师的教学进度的限制提前系统自学新教材。
④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其他学习活动以及阅读课外书籍的目的、内容、时间安排。
一、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作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设计作业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使学生研究、探讨数学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掘,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学生对作业感兴趣了,作业就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抓住“有趣”两个字。
如:学习“比多求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每位学生准备一副扑克牌。J代表11,Q代表12,K代表13。同桌合作:一个出题,一个猜点。如:学习了“认识图形”后,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把一个同学的眼睛蒙起来,让他用手摸口袋里的图形,说出是什么?并说出是根据什么辨认出来的。这样的练习将所学的知识蕴含于游戏中,是学生最喜欢的数学作业。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不仅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用数学语言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作业是一个游戏天地、学习的乐园。
二、设计自主性作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作业设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如:教学完“生活中的大数”后,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练习。A.数一数,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数数活动。B.读一读,并说一说数的组成。C.用2、8、0、0组成不同的四位数。
这种作业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作业,就能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保证了全体学生都在不同的目标下练有所得,使他们乐学而不厌,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如:每一单元快结束时,我事先布置学生寻找或自己创作本单元你认为最典型或最容易错的题目,上交后由老师选择汇总成单元练习题,每题的后面写上“此题由××同学提供”。当这样的练习纸发到每个学生手上时,兴奋与自信显现在每个学生的脸上。学生做这样的作业也更认真了。
三、设计探究性作业,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获得成功是每一位学生的向往,也是每一位学生的权利,教师要为学生的多向合作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问难,力求达到“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跃流通”的意境。让学生主动探究,大胆创新,在作业中获得成功体验。
小学生都喜欢小故事,教学中如果将学生们感兴趣的小故事,和所要学的数学知识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教师可以利用故事的趣味性,诱发学习兴趣. 但如果是教师口述小故事,难免会使课堂显得单调、无色. 教师可以适时地运用信息技术,将学生喜爱的小故事展现在学生眼前,以丰富课堂教学色彩,活跃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有趣的动画:果园里的桃子熟了,猴妈妈让三只小猴子去采摘. 三只小猴子很快来到果园,在采摘之前,都纷纷表示进行一场采摘比赛,看谁最后摘得最多. 在约定好后,这三只小猴子都很勤奋地摘桃子. 小猴子们将各自的篮子都采摘满了,都认为自己一定是采摘的最多的. 于是,回到家后,三只小猴子将各自篮子内的桃子倒出,并很认真地去数桃子的个数. 动画就播到此处. 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帮小猴子数一数,它们各采摘了多少个. 动画虽然放完,但是学生都还沉浸在动画中,在出现三只小猴数桃子的画面时,学生们也都很主动地去数屏幕中的桃子的个数. 所以,对于教师布置的这个任务,学生都很乐于去完成. 案例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趣味的学习环境,以故事的趣味性激活了学生的主动性,使数学课堂不再单一,数字不再单调,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
二、运用信息技术设置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引擎. 数学学习中离不开问题,数学问题是推动学生探究思考的重要工具. 而如何充分实现问题的有效性,就是教师数学教学中需要考虑的. 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设置问题,为数学问题赋予生命,使其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从而有效的参与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时,学生对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有了初步的学习后,为了锻炼学生计算的能力,同时为数学课堂增添乐趣,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自己制作了一座小山,在山的顶端有一面小旗子,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取得这面小旗子. 我为你们设置了多个阶梯,方便攀爬,但在每一节阶梯上都有一道计算题,只有回答正确后,才能继续前行. 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摘这面旗吧. 在第一个阶梯上写有:学生都迅速反应,很快就给出答案2.4. 于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第一阶梯变成绿色,表明已经顺利通过. 之后接着引导学生继续攀登,出示题目,如2.2 × 8 = ?.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设置问题,将问题变得生动有趣,点燃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促进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运用信息技术设置疑问,能够推动学生进一步思考,帮助教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运用信息技术形象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任务教学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通过任务设计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一、设置趣味项目,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贪玩爱玩,注意力集中程度低,教师为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提高教学任务的趣味性,迎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将趣味性游戏或情景设置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精彩课堂。
以“网址的收藏与使用一课”为例,这一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网页的收藏,删除,收藏夹的整理等,这是十分有用的技能,然而他的操作方式较为单调和枯燥,页面的展示也很无聊,小学生在上课时容易分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设置趣味项目,创立一个趣味情景,例如,每一个网页都是我们目的地,然而有的时候,我们会迷路了,要怎样才能更快速地寻找到他们呢?教师还可以利用竞争机制,比比看哪个孩子可以更快地让自己的收藏夹充满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这种方式,集中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任务实践性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都是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通过小学信息技术学习,小学生可以掌握例如搜索信息,文件处理等基础网络信息技术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将教学任务与小学生活联系在一起,避免设计得过于华而不实,同时要考虑到小学生心智与能力的限制,体现出教学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在优化“任务”设计时,要保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可行性,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掌握小学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小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以黑龙江版“朋友面对面”一节中,学生要掌握网上交流的方法,此外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收集,处理,辨别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布置学生学习任务时,不能单纯要求学生掌握论坛及QQ等社交软件的用法,因为“掌握用法”这个要求范围太广,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发送作业给自己,在课堂的论坛上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等方式,考察学生对这类软件的掌握,提高教学任务的可实施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
三、因材施教,增加任务层次性
由于我国家庭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小学生在信息技术水平上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省事,对一些基础操作则当讲不讲。然而每一个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是不同的,对于一些家庭较为贫困的小学生来说,计算机和互联网仍然不是家庭必需品,教师不应该忽视这些学生的需求,更不应该在教学中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应该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增加学习任务的层次性,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热爱信息技术学习。
例如,黑龙江四年级第六课“祝福你,朋友”,有的四年级学生不仅有自己的邮箱,并且还有大量发送邮件的经验,而有的学生对打字仍然不熟练。教师这个时候要根据学生不同基础设置不同的任务,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为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可以将学生任务发送至学生的电子邮箱。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布置发送附件并保存等层次较高的任务,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只要将邮箱建好,并成功发送就是学习的进步了。
所谓“一视同仁”只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所有的学生给予同样的尊重和关爱,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尤其是对基础较差,条件较为艰苦学生,教师应该更加耐心,鼓励学生不要丧失信心,循序渐进。
四、设置开放性任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信心处理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上适当地设置开放性任务可以刺激学生的形象力和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操作力。
例如在利用FrontPage2003制作网页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以“我爱我家”为主题制作网页,因为是设计类的任务,学生有足够的想象空间来搭建自己想要的主页,这个任务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背景、声音、动作等各种元素的融合来丰富和美化自己的网页,充分考验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网页的制作也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它是学生以前具有的技能的一种综合展示,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生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正面评价,鼓励学生再接再厉,以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情操。
五、总结
综上所述,网络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把握时代的变化,不断地优化“任务”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课本和教材的限制,以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推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化,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创新探索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熟练掌握数学知识要点,形成良好数学意识的重要做法,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途径之一。数学的试题练习,对于学生形成对数学的认知起着重要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谈谈优化练习设计的一点体会。
首先,练习设计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老师们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先钻研教材,明确本课的重、难点。在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了相应的了解后,再根据教学进程和教育目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练习内容的确定,并对练习的习题进行精心准备和科学设计。对于练什么内容,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程度,教师均应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盘考虑。同时应加强对练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最终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如在教了一些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法则之后,要及时安排巩固性的知识点练习,之后要进行一般性的练习,再扩展知识点的范围,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要进行综合的练习,将新知识与以前学的知识进行纵向联系,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网的进一步形成,培养起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其次,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代表性和层次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设计与选择练习的时候可以多选择一些有趣味性的练习,这样的练习会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如: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谁爬得快》一课,在学生学习了路程、速度与时间关系后,在对速度的学习中,笔者设计了让奥运冠军刘翔与一辆家用小汽车跑不同的路程进行速度的比试,让学生预测他们会谁先到达终点,并说说自己根据什么得出的预测。由于有了大家喜欢的体育冠军的参与,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学习效果非常理想。练习题也要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这样才起到举一反三、抛砖引玉的作用。有代表性的练习便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两基”的掌握。再就是试题的难度一定要安排得适当,不能让难度太大了,如果大部分学生在思维能力上承受不了的话,将会直接影响后续教学的进行,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扩展。采取多层次的练习,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还能促进学习技能的转化,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传授知识――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对于习题的设计,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实际出题,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效果的不同进行层次不同、要求不同的练习题。还要以大部分学生掌握的水平出发,教者选择一些“必做”的习题、自选的有难度的习题,让好、中、差的学生在习题练习上都能各取所需、各有所获。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也出现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数学练习设计上,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往往束缚着教师,认为学生只要多练就会多得,就会取得好成绩。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弊端显而易见:一方面,缺乏对学生兴趣和需求的考虑,练习的内容趋向单一,且与生活脱节;另一方面,在“无味无趣”的被动练习过程中,学生个性受到压抑,技能得不到提升,学习潜力难以发挥,导致学习效率相对低下,教学效果不理想。由此,还引发一些恶性循环,如课后补差的学生越来越多、家教现象越演越烈等,甚至有的教师还埋怨教学课时不足。倘若这种只注重知识不注重技能、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的低效教学,继续肆意延续下去,将严重影响课程改革的步伐,素质教育又何谈深化呢?因此,教师需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在不违背认知规律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习题作恰当的调整、组合和补充,使之具有“六性”(即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实践性、概括性、开放性),才能从“质”和“量”上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练习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
二、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就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二是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2.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结果常常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人们通常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3.皮亚杰认知发展结构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结构理论认为,儿童对经验(知识)的认知有两种:第一种是关于客体的物理经验,“它是通过一种简单的抽象过程从客体本身中引出的”,“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对形成这类物理经验形态的知识起着重大的作用”;第二种是逻辑——数理的经验,它发端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产生于主体对客体所施加的动作及其协调。即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主导的“问题场”里参与实践操作,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环节,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实践案例
“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教师应有目的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的身心获得有效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的内容应以教材为载体,注重针对性和层次性;以学生的生活为主战场,注重趣味性、实践性;以思维的发展为主线,注重概括性、开放性,使学生获得有效发展。下面以“平均数”一课教学为例,谈谈习题的设计。
1.巩固新知,认识平均数
(1)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2)小丽有下面这样的三条丝带,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
基础练习应体现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宜选择教材中的“想想做做”等为配套练习。这里的第(1)题,通过对三个笔筒里的铅笔进行“移多补少”的操作,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体会“移多补少”与“先求和再平均分”这一方法的内在联系;第(2)题主要练习用“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求平均数。
2.联系生活,理解平均数
(1)下面的说法合理吗?
①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其中队员小强的身高可能是170厘米。
②电梯里有7人,他们的体重和是420千克,平均每人的体重为60千克。
③1999年盐城市亭湖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5千元,2004年盐城市亭湖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9千元,说明盐城市亭湖区的每户人家都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④一班和二班的同学共植树124棵,一班同学植的树不可能超过62棵。
(2)答疑解惑。
师:课上到这儿,大家还记得课前看的动画片——《小马过河》吗?(多媒体演示改编后的《小马过河》)故事中,河流的“平均水深140厘米”该怎样理解?“小马身高142厘米”,现在你们觉得小马过河有没有危险呢?
……
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第(1)题在实际情境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平均数的认识,注意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第(2)题通过改编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探索的问题,既要求学生讲清楚“平均水深140厘米”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水深140厘米”并不是处处水深140厘米,有地方可能比140厘米深,所以小马过河还是可能会有危险的,又为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3.综合应用,计算平均数
(1)2009年盐城市“五一”期间大纵湖风景区参观人数统计图。
从这幅图中你能看出什么?请大家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①请你估计一下,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参观人数大约是多少?
②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并说说你是怎样验证的。
③如果你是大纵湖风景区的负责人,看到这个信息,你会有什么想法?
(2)在学校第一届“十佳少儿歌手大赛”中,1号选手的得分如下表。
你知道1号选手的实际得分是多少吗?和统计表中出示的数据一样吗?为什么?
……
教学第(1)题时,教师结合平均数的特点,先让学生估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再实际计算。这样不仅找到平均数的范围和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培养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而且使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更从小感受到了社会的责任感。教学第(2)题时,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引导学生体会原始数据的大小对平均数的影响,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生活中不能死记硬套公式,知识的运用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发展思维,应用平均数
师:如果老师想要了解第一行的6位同学的平均身高,想想看,还需要知道些什么条件?通过了解,我们知道他们的身高分别是——(多媒体出示统计表)
师:通过计算,我们可以求出这六位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30厘米,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数据,是第一列的5位同学的身高。(多媒体出示统计表)
师:通过计算,得出这5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思考:在同一个班级,抽取了两组数据,求出的平均身高分别是130厘米和135厘米,到底哪一个更接近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呢?说说理由。
师(小结):班级里的座位编排是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列的,第一列的同学有高有矮,与全班的总体情况比较接近,所以选择135厘米作为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比较合适。
……
目前,大部分学生对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不能够完全掌握,要实现有机化学的教学目标,首要任务就是创新学习、打破常规。有关常规认知和现代信息理论研究证明知识信息渗透力越强,学生的理解力就随之增强,进而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据此可以系统归纳一般的学习程序:首先,学生要做到全面认知学习材料,进一步深入了解知识信息,全面掌握材料内容。其次,认真分析材料内容,并熟知材料中各个部分的意思及其深层联系。再次,根据之前所学,系统记忆,把材料中各个部分的内容有机结合,将所有知识信息融会贯通,提炼知识要点,列出大致知识提纲,结合之前所学,消化理解转为自己的知识,为以后学习所用。最后,反复消化学习,定时复习强化记忆。
1.有意义的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
(1)图表学习法。
图表学习法,顾名思义就是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归纳好的相关化学知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从绘制好的表格和图形上可以清楚简明地分析相关知识信息,便于记忆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对不同的有机物结构、特性和相关用途的归纳整理,有利于掌握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
(2)系统学习法。
将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全面精简,进而系统化、精华化,形成联系紧密的知识网的方法就是系统学习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把所掌握的分散、独立的化学知识有效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系统的信息网,全面认知和理解有机化学知识。比如学生可以系统地将化学知识间的深层联系绘制出特殊的知识网,有利于加强记忆。
(3)规律学习法。
有机化学内容中的有机物间的化学反应复杂多样,但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在学习中不断总结不同有机物间的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强化学习。比如及时总结各有机物间的化学反应规律、同系物间的规律等。
(4)比较学习法。
比较学习法就是比较有机化学知识中的相似相同和不同之处,即在不同有机化学物间找出相似及相同的地方,或者在相同或相似的有机物间找出不同。通过比较,更加及时准确地纠正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误区。如通过比较碳水化合物及酸碱醇等,区别出所含基团的不同和特的不同,促进有效学习,避免陷入误区。
(5)结构学习法。
将所学的整体化学知识信息按照某种联系,如相似、相关或相反等关系,与零散的部分知识系统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例如醇类的羟基特性及其用途等结构分析。
2.无意义的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
(1)联想想象学习法。
一般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无意义有机化学知识。无意义化学物知识相对孤立零散,可通过生活中的常识及无意义有机化学物间的相似和不同设定关系,进而加强记忆。比方说苯、四氯化碳分别与水混合后,有机物漂浮在上面还是沉在下面,这就联系到各物质间的密度大小问题。据此可以作类似深想想象并结合生活经验,“苯”和“笨”,两个字的结构近似进而形象记忆,竹在上木字在下,木头浮在水上,可以简单地记住苯在水的上层。也可以发挥想象,只要便于个人记忆理解就行。
(2)借助操作增强学习法。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动手实验,在个人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相关化学知识信息,有助于知识的深刻记忆。
(3)学生之间争论学习法。
教师教学可以设置不同的知识误区,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有利于正确记忆,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学知识的组织策略是良好认知结构的构建
(1)列出经典实例,让学生准确理解基本概念的属性。
什么是概念呢?就是用符号所代表的拥有相同属性的一类事物。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基本的化学概念一般分为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实例和概念属性等方面。所以对于中学有机化学概念需要全面掌握,学生死记硬背化学定义和专属化学名称是不正确的,学生需要以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丰富的思维过程系统认知化学概念。细而言之,通过教学中的实例分系,系统地对化学概念总结和归纳,从而让学生全面掌握不同化学物间的相似特性,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在化学概念学习的一般程序中,如何正确合理地选择经典的化学实例和科学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倘若教学中实例不足,会导致学生仅仅是单纯地记忆了化学概念的定义和名称,对其属性不能够正确理解,不利于对化学概念的全面掌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理的不同的化学实例,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化学概念全面理解。并通过实例的分析和科学总结让学生做到创新思维,在比较分析和思考中举一反三,正确掌握化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加强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明确学习化学概念的基本特性及功能用途,等等。举例说明,如化学中同系物的基本概念,材料定义是:“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或若干个CH原子团的物质互称同系物。”学习此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该化学概念,先说明同系物概念的基本属性,强调“结构相似”和“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原子团”两个关键。之后列举经典实例,进而引导学生对实例认真比较分析、归纳。如甲、乙、丙、丁等烷类化学物都有相邻烷烃,正因为它们结构上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原子团,所以它们互称为同系物。与此类似,学习烯烃时,可以让学生依据同系物概念的属性判断乙烯、丙烯、丁烯等烯烃,它们也属于同系物。
(2)依据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学习中强化对化学概念的记忆。
许多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概念时,急于求成,反而事倍功半。要按照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学习,从基本到特性认知,层层深入,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对化学概念的掌握,全面理解化学概念的深层次内涵,把握化学物质的本质属性。只有深入掌握了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才能做到概念意义上的扩延,思维创新,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在学习中摸索,善于总结和思考,才能打破有机化学的思维障碍。
参考文献:
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小组合作学习是基本组织形式。一个强有力的团结协作的学习小组是本模式实现“课堂自动化”的关键。“优秀学习小组”的界定一般以小组在各个学习环节中的协作学习情况作为重要评价依据,以小组团体成绩(也就是小组的学习效果)作为基本评价依据。
新的教学模式需要与之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它可以促成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多学习小组没有共同的、明确的学习目标,许多班级的考核评价机制也只是重个人而忽视小组,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组长形同虚设,只是教师的传声筒,甚至于只是拥有一个组长的头衔而已;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在评选优秀小组及优秀组员时,只看小组和个人总体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进步情况以及原本分组的不平衡性,导致组员不干、单干、蛮干。为了更好地发挥“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学习小组”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制定一套有效的班级“优秀学习小组”评价激励机制。
确立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实现个人目标的思想,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是打造“优秀学习小组”的目标和努力方向。一套有效的“优秀学习小组”评价激励机制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正常、有序、高效的自主学习的前提和保证。适时的评价鼓励能使学生遵守学习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互帮互助氛围,提高学习水平,杜绝学习过程中的不干、单干、蛮干现象,从真正意义上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学习”体系。教师适时地给予学生的表现以鼓励和评价,也能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对于如何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优秀学习小组”评价激励机制,笔者在实际工作做了大胆的尝试,得到了一些启发。
一、确立学习小组评价组织机构,拟定班级评价委员职责
一般来讲,在模式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状况的评判来自于班主任、各科任老师、德育班长、各科课代表和各组组长。在实施过程中,他们相互补充,共同构建起评价网络、激励体系。明确的职责,将会助推评价激励机制的建立,使其起到应有的效果。
1.必须明确评价委员会学生成员的职责
首先是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小组学习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可以采用小组监督,每日小组管理,课代表与任课教师对接,德育班长协调汇总管理的机制。其次是对照优秀小组的评价标准,在各自所在小组内积极开展争创“优秀学习小组”的活动。再次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典范,以便委员会适时在班内组织学习、推广。最后依据标准和各小组平时的真实学情,组织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每月进行一次总结、评比。
2.要规定好评价委员会成员的具体职责
一是科任老师要在每堂课结束之后,当堂公布本节课表现优秀的小组或学生,及时将优秀的小组或学生名单反馈给科代表,及时与班主任交流存在问题的小组或相关学生。二是德育班长每日第一课前,督促组长组织好小组成员进行“日小结”及组内点评。及时汇总每日测评情况、每周测评情况。组织好每周五的学习小组组内点评、评比,班级周考评,及时做好汇总及板报宣传工作。
3.及时作出评价
各课课代表在每堂课结束时,当场提醒科任老师宣布当堂课的优秀小组或个人,并及时在黑板上打星。组长要在每天第一课前督促组员完成“每日小结”,并组织小组进行互相点评;组内合理分工,协调好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督促好组内成员进行自主学习,搞好组内帮扶工作,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小组情况。每周五中午组织组员进行“每周小组内自评及反思总结”,评选出“优秀组员”,并将小组点评及评选结果张贴在小组展示栏中。每周在已入围的优秀小组中推选出“优秀课代表”及“优秀班干部”。
二、制定激励评价标准,为“优秀学习小组”的产生树标立杆
作为“优秀学习小组”的组员,必须与其他组员共同协作、协助组长完成好学习任务,以达到共同进步、为组争光、以组为荣的目标。组内有良性的竞争氛围,在各方面有竞赛,看谁进步快、进步大。具体到完整的学习过程必须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课前准备
根据不同学科的预习要求,小组要在课前组织完成预习,了解本课的基本学习任务,发现难点以便在课上攻克。小组在课前要准备好课上所需的用品,如绿板等。如有组员经常上课时还没准备好上课所需的用品,便一票否决。
2.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
课堂要有动有静。该自主思考时,组员就能独立认真带笔思考;需要合作讨论时,小组讨论能做到分工合理、组织有序、人人参与。气氛要活跃,活动流程要清晰、自动,讨论要有结果出来,并及时做好展示活动。课上小组讨论要积极,有思想,有见解,组内讨论完毕应自动进入下一环节,待各小组讨论完毕后,主动展示讨论结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全员参与,确保人人有事做,人人在活动,人人有收获。有组员不参与组内合作交流的一票否决。
3.展示倾听质疑环节
要主动积极地发言,在别组成员发表见解时能认真倾听,能有评述补充;在回答问题时要精神饱满、声音洪亮。组内展示要安排有序,组内每天每人至少要主动发言1次,否则一票否决。
4.自主时间的学习及组内帮扶学习
(1)自主时间内小组成员能及时独立完成作业,杜绝抄袭现象,及时展开预习复习。(2)在组内要落实“一帮一”制度,结合个人实际,落实科目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帮扶制度。课间除了正常的休息时间外,要正常开展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的交流,每天确保有共同的讨论话题。背诵任务组内要有互助,在规定时间内以组为单位过关。小组长要落实分配工作,组内真正做到相互协助。
5.学习质量
作业完成情况以各老师反馈情况为主,完成质量与个人的学习能力挂钩。由各课代表及时与任课教师对接。各学科检测情况、默写小测试以各人的不同情况设置过关标准,考虑小组过关率;大型测试,结合小组个人及总体进步情况进行考虑。
三、明确“优秀学习小组”的评价结果及奖励形式
奖励名称及奖励方式包括:团队――“优秀学习小组”“课堂合作先进团队”等;个人――课堂之星、学习先锋、优秀组员、“管理之星”等。班级层面的奖励可发放奖状及奖品,在班级大黑板及小橱窗公布表扬;小组层面的可在组内张贴表扬信等。评选包括以下形式。
(1)课堂评价主要以科任老师和课代表在每课结束时具体进行评价和记载为主,以评星的方式进行,每一课下课后即时公布在黑板上。每周五进行小结,得星前列的小组入围“优秀小组”,周五班会时评选出“优秀学习小组”和“课堂合作先进团队”。优秀团队的产生不限制个数,但一定要获得三分之二小组的认可。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但使得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了显著提高,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而且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方便,比如说对于经济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实现全球的资源共享等。所以我们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要注意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尤其是现在的教师更应该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将信息化技术有效地和教学融合起来。
首先,小学教育作为人一生接受教育的起点,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是否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是否能够更快乐地学习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时代性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喜爱程度等。多媒体作为世纪的伟大发明,在整体上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力。
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把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教学设计中?下面我就在教学中如何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有效融合,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比如,小学生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一开始就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国旗和手帕图案,图形色彩鲜明,花纹美丽。当问及它们的形状时,学生说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随即隐去这两个图形的色彩和花纹,从而引入对图形的研究。同样在认识长方体时,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火柴盒的模拟图形,并与实物相对照。认识了立体图上每一个面的形状、各条棱之间的位置关系后,用不同色彩显示两条虚线,形成了一组完整的直观图,再用分别着色的方法来显示长方体的左右面、上下面、前后面。这样通过分层显示,为学生观念的形成架起了一座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桥梁。
又比如,学生在学习钟表的时候,我就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钟表的概念贯穿其中,现实地展现钟表的概念和怎样运行等;在教学“直线的认识”时,我采用动画、着亮的方法来演示直线的特征:先显示一段画的较短的直线,然后从两头慢慢地向两方延长,显示屏上展示出一条直线向两方延伸的动画,从而把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不可度量的特征,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在教学“三线的区别”时,我采用将端点着亮,无端点的一端向外延伸同步进行的方式,以动画形式表现直线无端点,能向两端无限延长,不能度量;射线有一个端点,能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不能度量;线段有两个端点,不能延长,可以度量的图形展示在学生面前。计算机软件生动、形象、直观,演示方法灵活多变,易于显示几何图形的特征。因此,它在帮助学生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中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表象,启发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有,以前的小学教学方式多是以讲的方式给学生传授,用语言来解释一个名词、方程、定律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有时候讲解得稍微快点或者自己走神了,课堂上就会留下没掌握好的知识点,然后很多学生又很怕问教师问题,怕教师说自己不认真听讲,又怕自己被其他学生嘲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不懂一个知识点后就假装懂了。小学的教学都是呈阶梯式的,前面的某个知识点不懂,可能后面就完全不懂,然后成绩就直线下滑,学生都很在乎考试成绩,看到自己分数较低,慢慢地会失去学习的信心,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可能走上厌学甚至弃学的地步。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课堂上如何抓住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性以及将多媒体应用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g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而是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只有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数学课程教学形式、数学课程教学方法等几方面更好地融合起来,才能使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的相互关系都能发生明显的变化,才能使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存在成立时间短、生源入学成绩低、教学投入资金短缺、教学队伍力量匮乏等不利因素,要长足发展,就必须打造品牌、办出特色,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如何遵循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发展规律,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稳步提升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课题。本文从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育理论出发,强调了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效果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维度;论述了民办高校学习效果最优化的评价指标;分析了当前民办高校制约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各方面因素;最后提出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最优化”教育理论概述
“最优化原理”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数学家贝尔曼(R.Bellman)等人研究提出的数学模型和理论,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以最小的代价(资源、时间等的投入)得到最令人满意的效益(产量、质量等的产出)。随着二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最优化”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领域,后来又被应用于经济领域和哲学领域。
最早将“最优化”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是前苏联教育家尤・康・巴班斯基,他在专著《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中阐述了“最优化”的特定内涵,即:“最优的”不等于“理想的”,也不同于“最好的”。“最优的”是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最优化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在这些条件下是最优的,在另一些条件下未必是最优的。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灵魂──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育理论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反思他的理论,主要有两方面缺憾:第一,他所构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更加侧重于教学环境的构建,包括社会环境、讲授方法、教学设施等,而学生的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第二,他对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分析不够透彻,用比较僵化的既定标准来判断最优化问题。
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学生在“教”与“学”这对矛盾统一体中,处于主体地位,学习效果最优化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依据和最终目标,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之重心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是教学过程。
二、民办高校学习效果最优化的评价指标
有专家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最看好的大学毕业生的素质是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处理问题能力、爱岗敬业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其中,专业基础知识是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要素。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和掌握的实际水平是评价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工作实践,认为民办高校学生学习效果最优化评价指标的构成要素应该是一个多元化体系,如表1。
表1 最优化评价指标构成要素
在上表中,“个性化知识”这一观测点是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设置的。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师资结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不同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在校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也不同于公办高校。因此,评价民办高校在校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套用传统模式,应当考虑到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民办高校在校生的个性发展需要“量身定制”。这种评价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民办高校学习效果评价指标是基于民办高校的现有条件制定的,是一个动态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上述的“现有条件”是指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生源情况、教学设施、培养目标等客观条件;“动态化”是指该指标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测评者要根据测评对象(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学科专业、就业方向、学习能力等)调整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具体条目或权重,使评价标准更加合理,测评结果更加真实,为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制约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学习动机的缺乏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的大小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主要因素如下:
1.怀有“被迫学习”的心理。很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当前所学专业的特色、社会价值及今后的发展力向,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学习的动机来自于父母的“强迫”和社会的压力,因此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
2.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入大学前,学校和家庭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认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考上大学后,很多大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目标,整日忙碌于网络游戏、交友、各种社团活动,荒废了美好的大学时光。
3.不良性格的影响。有孤傲、自负、自卑、内向等性格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舒缓和排解压力,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对学习丧失信心,影响学业顺利完成。
(二)学习能力的影响
学习能力是指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是学习者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下,获取知识、利用知识、完善自我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会学”。只有具备 “会学”的能力,才能提高 “学会”的效果。与一表、二表院校相比,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缺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素养偏低。表现为学习者对信息资源的敏感度和关注度较差;在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和处理方面能力薄弱。
2.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学习的技能和技巧,不善于总结学习经验,找不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缺乏学习毅力以及自我约束力。表现为懒散、任性、怕吃苦、沉迷于电子游戏等。
4.思维不成熟。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方式的影响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民办学校为我国教育历史上的新生事物,但在教学方式上仍或多或少沿袭着陈旧的教学套路。最典型的陈旧教学方式是“填鸭式”,也被称之为“满堂灌”“注入式”或“一刀切”,其特点是教师主观讲,学生被动听。教师用通盘讲授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每个学生的学习速度与教师讲授速度同步,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要学到哪里,教师讲完了学生也就学完了。此外,上述教学方式以“教会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只注重讲授知识,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限制,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四)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
教学能力是教师有效完成教学活动的本领,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驾驭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个人能力和专业素养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教学态度、灵活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一般由专职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组成,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师资力量不够充足。许多专职教师讲授3~4门课,有的讲授5门课,个别的讲授6门甚至更多。工作量趋于饱和,教师没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教育理论学习、教学经验交流和改革创新实践。有的教师在授课环节掌控课堂的能力欠缺,有的教师教法单一、气氛沉闷,有的教师照本宣科、脱离实际。诸如此类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了学习兴趣。
信息社会下,知识大爆炸,教师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当今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师驾驭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有利于带动学生开展网络学习、在线交流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五)学习资源的影响
民办高校受资金限制,在学习资源方面的投入基本上是谨行俭用,据调查了解,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纸介质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都不能完全满足教师教学进修和学生获取知识的需要。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缓慢,界面友好、质量可靠的网络课程更是凤毛麟角。优质的网络课程能够吸引学习者的关注力、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同时,也便于学习者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够提升学习效果。
(六)评价方式的影响
传统学习效果的评价忽略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忽略了学生的自我反思。传统学习效果的评价往往注重教师的课堂行为和表现,即“以教定学”,致使学生的学习长期处于被动和盲从状态,学习的主动性受到抑制,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
四、 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具体措施
(一)学习动机的激发
教室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育人的阵地。首先,教师要本着“教书育人”的理念,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摒弃当今社会上那种急功近利价值观的不良影响,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其次,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热爱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再次,教师在讲授科学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敢于接受新知识,迎接新挑战,用智慧为自己的成长铺路;最后,当学习遇到挫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顶住压力,克服困难,查找原因,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尽快走出低谷,恢复自信心。
(二)学习能力的提升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在科技发展异常迅猛的当今社会,知识大爆炸,学习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学习过程的成败。具有良好学习能力的学生善于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补充知识,完善自己。自主学习的方式具有时代性,它要求学习者具备较好的信息素质和技能,以保障学业的顺利进行。民办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对解决在校生学习能力差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有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民办高校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关键在于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灵性,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创新才能的培养。民办高校在校生的个性化差异较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培养方向的要求,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合理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制定切合自身条件的学习计划,建立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通过各种方式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测评学习效果,对于学习效果差的学生要耐心地帮助他们查找原因,改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
(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综合素质的内涵比较丰富,从不同的视角可将教师的综合素质归纳为四个方面: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教书育人的基本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成败有直接的影响;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又让广大民办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民办高校的教师要在思想理念上顺应当前的新形势,加强学习,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完善自己。民办高校的相关机构也应积极为青年教师的业务学习和经验交流创造必要的条件,使他们尽快成长,勇担重任。
(五)学习资源的充实与完善
各种学习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充足的学习资源是在校大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民办高校资金紧张,许多民办高校或多或少地在学习资源方面打折扣,学生能够获取的信息资源从数量到质量方面都难以达到实际需要的水平,实质上影响了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受教育条件的改善。学习资源的投入虽然不能带来表面的光鲜,但却能够让全校的广大师生受益。从这个角度来看,学习资源的建设堪称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六)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民办高校的学习评价应该是基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而不是基于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学生的阶段性考试成绩可以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依据,但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考试和评价这两项工作不能混为一谈。学习评价体系要把学生评价功能的发挥作为常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积极动员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中,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评价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持续性的、全方位的、形成性的评价。学习评价组织机构要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便促进“教”“学”双方的共同自我反思,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怀中.学生学习评价多元化研究[J].甘肃教育,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