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20 09:53: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

篇1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淡漠:在护理过程中,因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慎独精神和法律知识,服务意识不强,不耐心解释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也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操作规程和交接班制度,因此出现疏忽大意或用药错误或各种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不当等,也未落实医疗器械用前检查和治疗中观察等措施。尤其在夜班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护士任意简化操作规程,致使护理记录不准确或不及时,从而造成护理风险的存在。

护理人员技术不熟练,知识经验缺乏:新生儿科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达不到规定的床护比例要求,特别在工作繁忙之时,常造成患儿家属长时间的等待。同时再加上一部分护士对新药的作用和药物配伍禁忌缺乏足够的了解、穿刺技术不太熟练、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护理工作量较大以及护理人员工作负荷过重等原因,导致某些护理流程不尽合理,因此易引起纠纷或产生护理技术风险。

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加强护士风险意识教育,做好风险评估:要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程序和执业范围,认清当前形式,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转变护理服务观念,实施全程护理质量管理,并有计划、有目的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与风险教育意识,以减少护理中的风险。在护理中,由于患儿家属有权知道各项护理操作内容和应承担风险的事宜,因此护理人员要严格做好疾病发展的可预见性和风险评估[2],通过识别与评价风险,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对于风险评估较低的新生儿,应做好重点监护。我科在明确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的基础上,针对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如新生儿沐浴、抚触等技术的指导和护理常规等,达到了预防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目的。

加强护理质量监控,明确风险管理职责: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医德修养,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切实履行护士的职责。要根据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成立新生儿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并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及宣教制度,明确护理风险防范措施,使大家对各项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质量管理要职责分明。不断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知识培训,定时进行护理安全管理讨论,找出潜在的不安全隐患,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改进措施。注意加强巡视和记录新生儿体温、大小便次数、新生儿吸吮等情况,不断促进新生儿科护理质量。在收送新生儿沐浴或护理操作时,应坚持逐个拆开清洗,不可同时脱掉多个新生儿的衣服,待洗完后应及时查对新生儿识别带或手圈是否正确,在确定无误后及时包裹好。注意沐浴期间应随时调节水温,工作人员更不得随意外出,亦不可有非工作人员进入,避免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

实行人性化管理,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人性化服务是强调以人为中心,在护理工作中不断转变护理人员的服务观念,制定护理服务用语和护士风险防范培训计划,使其了解风险管理的作用与目的,明确护理人员和患者各自的权利,这不仅有助于护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与持续改进,同时也对降低医疗护理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3]。要根据新生儿科具体情况,制定可能发生的各项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并制作成册,发到每位护理人员手中,要求人人掌握,从而进一步完善制度。另外要加强夜间、午间以及交接班期间的薄弱环节的工作,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尽量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巡视次数,以减少不必要的护理风险。

讨 论

新生儿科是临床高风险科室,但由于患儿家属对医疗或护理风险认识不足,加之病情变化较快和患儿无家属陪护,且从住院到出院均有护理人员操作进行,所以如果稍不注意某个细微护理环节,就可出现差错,导致潜在护理风险的存在或造成新生儿不良后果。本组通过不断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隐患以及各项措施的落实,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和健全了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做到了持续质量改进,使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得到了增强,提高了护士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和工作中薄弱环节的积极性,都能严格按照护理范围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进行护理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规避了相关风险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收到了满意效果。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改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护理风险管理已成为一项长期性和持续性的工作。尤其作为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只有不断加强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健全护理管理机制,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完善各种规章制度[4],努力从制度规范、护理服务流程、人员培训、风险评估等各个环节入手,善于观察,总结和分析护理安全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从而才能有效推进科学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杜绝护理风险的发生,确保新生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8(7):405.

篇2

护理风险是护理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具有不确定性、损害性事件,它不仅对病人带来风险,而且也给医院带来不利的影响。新生儿病房是高风险科室,护理中存在着许多风险与护理缺陷。新生儿病房的急、危、重症患儿数量不断攀升。刚出生的新生儿就住新生儿病房,给患儿家长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护理工作具有责任重、难度大、风险高、工作量大、工作繁琐等特点,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及风险。因此加强新生儿病房的管理是防范各种护理缺陷、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1 新生儿科的相关风险因素

1.1 护理人员因素

1.1.1 新生儿科由于工作特殊性,护士面对很大的脑力、体力和心理压力,过度的压力不仅影响护士身心健康,还降低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和护理服务质量。

1.1.2 护理人员配置不足或不合理,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不仅要完成患儿日常的治疗工作,还要完成大量的新生儿基础护理工作。工作繁琐、工作量大。

1.1.3 岗位技能的竞争性强:随着现代技术科学的飞速发展,新仪器、新技术层出不穷。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护理,各种监护仪的使用都要求护士熟练掌握各种机器的性能与用途,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如股静脉穿刺、动脉血气标本采集、静脉留置针穿刺等。护理操作技能要求高、难度大。

1.2 患儿方面因素

由于新生儿患病后代偿能力差、疾病变化快、无自我保护能力和语言功能,细微的病情变化都需要护士通过密切的观察来发现;在加上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早产、先天畸形、产伤、感染、窒息较为多见,均对新生儿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相对增加了护理风险。

2 干预对策

2.1 不断强化新生儿病房制度建设与质量监控 周密详尽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的保证。成立新生儿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制定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各项护理工作流程,让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质量管理层层相叠,环环相扣,责任到人,职责分明。

2.2 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危机的发生随时存在,有些可以预料,有些却在意料之外。因此,管理者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每月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及缺陷分析,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

2.3 强化专科护理学习,提高专科技能及护理观察能力 新生儿科护士需要不断学习。了解最新技术动态。通过分批安排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等各种方式,进行知识更新。不断拓宽知识面以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减轻新技术带来的压力。进行定期的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让知识技能在工作中强化。熟练掌握急救技术,模拟心跳,呼吸骤停患儿的抢救及配合,并与实际工作相联系。

2.4 实行人性化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合理排班,以免影响护士的工作热情和身体健康年资长的护士在理论、技术方面优秀者,负责一对一带教年轻护士,言传身教,促进年轻护士专业水平快速提高。安排护理骨干二线值班,与年轻护士搭配值班,减轻一线值班护士的工作压力。在工作中转变护士的服务观念,强调以人为中心。

2.5 建立危、重新生儿护理观察管理制度 危、重新生儿病情危重、疾病变化快,对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双胎、新生儿窒息、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在病房内护士给予重点监护。

篇3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11-010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ewborn red buttock and to shorten treatment time via quality control circle program. Methods During the program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the main causes of newborn red buttock were sifted and tackled based on the scores made by the members of circle groups.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newborn red buttock was 26.9% before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program, and 6.9% after the program; the control rate was 104.8% and the progress rate was 75.0%, after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program, the ratio of levelⅠand levelⅡ severe case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treatment time for newborn red buttock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Conclusion The program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helps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ewborn red buttock, alleviate the severity of symptoms, and shorten treatment time,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mong medical units at all levels.

[Key words] Quality control circle; Newborn red buttock; Incidence rate; Treatment time

新生儿红臀又称尿布性皮炎,是新生儿期的一种常见和多发皮肤病[1]。新生儿的皮肤柔嫩、角质化不完全,皮肤角化层及真皮层屏障作用差,大小便次数多,有时尿布更换不及时,局部皮肤容易受到长时间的潮湿刺激引起红臀[2]。其主要表现为皮肤与尿布接触部位发生边缘清楚的鲜红色红斑,严重时可发生丘疹、水疱、糜烂,损害往往与尿布覆盖部位一致[3]。新生儿红臀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新生儿臀部皮肤局部感染,严重时皮肤破溃、渗血、糜烂,如果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还会并发细菌和霉菌感染,少数病例还会发展成皮下坏疽、败血症。有的医疗单位甚至还出现过因为红臀引发医疗纠纷的案例[4,5]。因此防治红臀是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评价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

品管圈是指由同一个工作场所、工作性质相似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一个团体,自动、自发、自觉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6]。品管圈活动的优势是人人都有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目的[7]。我院新生儿科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降低“新生儿红臀发生率”中,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11月住院新生儿283例及2013年2月住院新生儿277例设为研究对象,仔细观察每个新生儿,对符合新生儿红臀诊断标准的所有患儿的诊断时间、分度、治疗措施、预后进行详细记录。

1.2 新生儿红臀诊断方法

根据《儿科护理学》新生儿红臀的临床诊断标准[8],将新生儿红臀分为轻、重Ⅰ、重Ⅱ三度。轻度:臀部、会皮肤潮红或有皮疹;重Ⅰ度:轻度症状加表皮浅表破溃;重Ⅱ度:臀部、会皮肤破溃继发感染。每日观察并记录新生儿红臀发生的例数及程度。

1.3方法

1.3.1成立品管圈 圈成员由12名业务骨干组成,选出圈长1名,内部辅导员1名(由新生儿科护士长担任)。首先,选定“朵朵圈”为圈名。圈徽如图1所示。圈徽寓意:外圈是宝宝通过爱心连接围成花朵状的圈,同时代表所有医护人员紧密合作的同心圈,拉近护患关系的爱心圈。内圈是由英文单词strong sense of mission、high sense of responsibility、full of love围成的红色三角形以及一个正常的绿色心电图波形组成。红色代表热情,绿色代表健康。三角形是几何图形中最坚固的图形,代表每个工作人员为了每一个新生命而聚在一起,铸成一个坚固的小窝,用我们的责任和爱去呵护祖国花朵的健康。其次,全体圈员运用头脑风暴法[9]提出了需要改善的问题,围绕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等原则,圈员投票选出总分最高者为本次活动的主题。最终确定本次活动主题为“降低新生儿红臀发生率”。选题理由:新生儿红臀发生率高,治疗效果欠佳。通过品管圈活动降低新生儿红臀发生率可以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

1.3.2圈选要因 圈员们分析新生儿红臀发生的常见病因并绘成鱼骨图,见图2。然后圈员们通过评分圈选主要致病因素。根据最后分数统计结果选出影响新生儿红臀发生的主要原因:疾病(主要是腹泻);环境用物;尿不湿更换欠及时;医护人员手卫生不合格;护工手卫生不合格;换尿不湿动作粗暴损伤;未及时通知医生;未及时交接班。共8个要因。

1.3.3对策及实施 根据要因制订对策并实施。(1)建立和完善红臀风险预警报告制度并进行预警性护理干预。①评分标准[10]:责任护士于24 h内对新入院的患儿进行红臀危险值评分。依据患儿的病种、胎龄、性别、体重、体温、皮肤、消化功能、大小便性状以及次数、潮湿等内容进行评分,总分值为8~24分。分值≤14分设为高危人群,分值15~18分为中危人群,分值≥19分为低危人群。分值越低风险越大。②护理措施:护士根据不同的红臀危险因子评分分值的大小对患儿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高危患儿应按预警流程处理,制定完整的预防护理计划,实施个性化护理,重点放在对症预防护理,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详细记录。将高危患儿定区域放置,责任护士在黑板上记录床号、姓名、大便性状以及次数,并在床头挂预警牌;各病室责任落实到人,班班交接,以督促各班做好臀部护理;加强巡视臀部皮肤,勤换尿布,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2~3)次/d;护士及时记录患儿大便的性状及次数,对于大便性状异常、次数较多以及有红臀趋势的患儿做到每次便后温水清洗,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并涂以湿润烧伤膏,置患儿暖箱,予以暴露疗法,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予以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口服(培菲康等);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对于中危患儿,各病室责任护士加强皮肤巡视,进一步收集患儿资料,加强臀部皮肤的动态性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根据患儿红臀预警报表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对促发红臀发生的相关因素,如疾病的种类、用药的类别、喂养方式、大便的性状以及次数等进行及时、客观详细地记录,随时评估红臀发生的危险性,动态修订计划并实施。低危人群的重点是预防措施要做好,减少发生危险因素的隐患。加强巡视,合理安排尿布更换时间,勤换尿布,动作轻柔,勿用力擦拭。每次便后清洗擦干后,在会阴、阴囊以及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涂以湿润烧伤膏。(2)红臀病例治疗措施:出现红臀,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应加强局部护理。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消除相关因素,动态评估患儿的局部皮肤,记录红臀出现的时间分度和有无破损。出现红臀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暴露疗法,并予以未湿化的氧气行吹气疗法,氧流量(5~6)L/min,每次10~30 min。(3)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防止日常护理及治疗过程中引起的交叉感染。①对全科医务人员以及护工进行手卫生知识讲座;定期进行六步洗手法的现场演示;组织观看洗手前后细菌培养结果的图片;了解并掌握洗手的原则以及适应证。②改善洗手配套设施。水池旁张贴洗手流程图;各病室配备长柄水龙头;洗手液以及一次性擦手纸等洗手措施。③加强监督和考核。以护士长和护理质量控制小组中的院感监控护士不定期检查作为每天护理质量检查的必查内容之一。将结果在晨会上反馈并提出整改。(4)加强对全科护理人员的干预。①认知干预:由经过培训的资深护士对年轻护士进行臀部护理的培训。包括红臀的病因、危害以及早期干预等;现场演示臀部护理的操作流程。②行为干预:住院期间每日由责任护士为新生儿沐浴一次,用消毒毛巾擦干身体并将药膏预防性地涂于臀部。(5)制定尿不湿管理制度。尿不湿统一放置,专人管理,定期检查有效期,采取先放先出的原则。选用符合卫生标准的尿不湿。

1.4 目标值设定

改善前2012年11月四周中红臀发生例数是76例,每周的红臀发生例数是:76/4=19例/周,改善后期望降至5.4例/周。设定理由:依据选题过程中圈能力得分情况计算。本题改善重点为83%,圈能力为86%(总分5分,评价后分数4.3分)。目标值=现状值-(现状值×改善重点×圈能力)=19-(19×83%×86%)=5.4。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品管圈开展前后新生儿红臀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新生儿红臀病情严重程度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品管圈开展前后新生儿红臀患儿治疗时间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品管圈开展前后新生儿红臀发生率比较

品管圈开展前(2012年11月)住院新生儿283例,发生红臀76例,发生率26.9%;品管圈开展后(2013年2月)住院新生儿277例,发生红臀19例,发生率6.9%(表1)。品管圈开展后红臀发病率明显低于品管圈开展前红臀发病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39.73,P

3 讨论

根据新生儿红臀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治疗和护理方法多种多样,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包括湿润烧伤膏治疗法、炉甘石和地塞米松治疗法、红霉素软膏合思密达治疗法、抗真菌药物治疗法、局部吹氧治疗等[11-14]。

自从20世纪90年代品管圈被引入到医疗领域,因为效果突出,很快就开始在全世界各大医院中广泛开展。逐渐成为各医院重要的医疗质量管理手段[15]。而国内在护理管理和护理实践中对品管圈的运用也越来越多[16],并取得很多研究成果,品管圈的运用不但对护理管理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17],也给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很大的帮助[18-20]。

我们科室的业务骨干在组建了“朵朵圈”之后,根据科室特点,选定了品管圈活动的主题,严格按照品管圈活动程序对主题的可行性、新生儿红臀的病因、临床护理存在的问题、改进方法等进行了多次探讨,根据圈能力设置好改进目标,然后严格按照所制定的护理措施实施临床观察和护理。使新生儿红臀发生率由品管圈开展前的26.9%降到开展后的6.9%,实现了活动开展前的预订目标(目标达标率=104.8%)。从品管圈开展前后所发生的新生儿红臀病情严重程度可以看出,在品管圈开展后所发生的新生儿红臀病例中,重Ⅰ度和重Ⅱ度病例的比例明显降低。从品管圈开展前后轻度和重Ⅰ度红臀患儿治疗时间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品管圈开展之后发生的红臀病例治疗时间也较品管圈开展前明显缩短。品管圈开展前红臀患儿平均治疗时间为(3.72±1.53)d,与相关报道比较偏低[21,22],主要是因为品管圈开展后的19例红臀患儿中没有重Ⅱ度病例,为了使结果具有可比性,我们在治疗时间的比较中,剔除了品管圈开展前红臀患儿中的11例重Ⅱ度病例的治疗时间数据,这样就增加了结果的说服力。从以上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品管圈活动对新生儿红臀的防治效果非常明显,值得在各级医疗单位推广。

品管圈活动的优点包括:无需特殊设备、经济、效果好、简便易行,品管圈活动应用于临床实践可以规范临床操作、提高临床诊疗效果、预防某些医源性疾病的发生。但是由于品管圈活动毕竟只是一种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它本身不是一种治疗手段,不能替代具体的诊疗方法。所以在医疗实践中运用品管圈需要考虑到它的局限性。只有在实施品管圈活动之前选取合适的主题,才能充分发挥品管圈活动的优势,提高医疗工作的质量。我们在本研究中选择将品管圈应用到新生儿红臀的防治中,正好能够把品管圈的优势和特点发挥出来。活动中,我们以持续质量改进为理论框架,遵循PDCA循环法,通过临床护理实践和文献复习,发现大部分新生儿红臀是可以预防的。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是防治新生儿红臀的关键。目前尚未见到品管圈应用于新生儿红臀防治方面的报道。今后,我们会继续把品管圈应用到其他护理实践中,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 瞿云,徐莉. 克霉唑乳膏与曲安奈德益康唑软膏联合治疗重度新生儿红臀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 现代医学,2013,(6):415-416.

[2] 徐沁芳,. 两种预防新生儿红臀方法的效果比较[J]. 护理杂志,2008,25(10):14-15.

[3] 闵霞辉. 新生儿红臀的早期护理干预与治疗的体会[J]. 当代护士,2013,(3):79-80.

[4] 罗太敏. 两种不同护理方式对新生儿红臀疗效的比较[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 50-52.

[5] 谌丽,苏颖,曾春英. 蓝光导致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发生红臀分析及对策[J]. 护理学报, 2011,18(3):70-71.

[6] 章飞雪,于燕燕,徐枝楼,等. 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开展品管圈活动的实践与体会[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1):128-130.

[7] 洪素菊,胡伟玲. 品管圈活动在术中一次性医用耗材管理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7):1560-1561.

[8] 陈淑英,陈春青,陈红梅. 氯锌油软膏用于婴儿红臀的效果观察[J].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8,(11):39-40.

[9] 张幸国. 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2.

[10] 付秀丽,黄河清,张艳. 新生儿红臀的预警及护理[J]. 吉林医学,2009,30(8):682-683.

[11] 章玲,贺焕文. 湿润烧伤膏用于新生儿红臀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伤残医学,2013,21(2):106.

[12] 方芳. 炉甘石加地塞米松治疗重度新生儿红臀的效果观察[J]. 河北医学,2013,19(5): 704-706.

[13] 任迎红,向久荣. 红霉素软膏配合思密达治疗小儿红臀的护理体会[J]. 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2):219.

[14] 谭琼. 炉甘石洗剂配合氧疗防治新生儿轻度、重Ⅰ度臀红的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 2009,47(24):220.

[15] 田晓婷. 品管圈在医疗领域的应用[J]. 中国医院院长,2013,(7):49.

[16] 石晶,程青虹,王子迎. 品管圈在国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J]. 农垦医学,2011,33(5):458-460.

[17] 刘红. 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的效果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398.

[18] 翟巾帼,黄美凌,罗太珍,等.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中的应用[J]. 护理学报,2012,19(12A):32-34.

[19] 邱春丽,潘艳,卢智珍,等. 品管圈活动对住院患者压疮护理的影响[J]. 中国保健营养, 2013,23(4):1808.

[20] 何雪芬,杨松萍,俞秀. 品管圈在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中的作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1):4852.

篇4

1.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品管圈实施前后新生儿科医务人员不规范行为发生情况分析见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品管圈实施前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实施前后分别抽查新生儿各90例。实施前有7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7.78%,实施后有1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11%。品管圈实施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明显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品管圈实施前后护士的自我评价见表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实施品管圈前后产妇满意度对比见表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我科自实施品管圈活动以来,加强质量管理,对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各项注意事项加强宣教并定期考核,防微杜渐,该活动减少了医务人员的不良卫生行为,提高了护理质量,并有效降低了新生儿科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了产妇满意度。我科所实施的品管圈活动优势如下。

3.1将有效对策引入科室标准化:通过品管圈活动,制定了一系列新生儿院感防控制度、科室知识培训制度、新生儿室医护人员出入流程、规范新生儿口腔护理操作和规范了新生儿脐部护理,在日常护理过程中严格规范自我行为,进一步完善和维持护理工作。

3.2使医务人员工作的自觉性提高:品管圈活动一方面加强了团队的凝聚力,调整了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流配合,是大家主动参与,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各自的闪光点进一步突出,让每个成员都看了自己的长处,进一步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遵守制度的自觉性。

篇5

关键词: 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风险防范探析

新生儿,指的是宝宝自脐带结扎起,至生后满28天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宝宝的健康非常重要。由于新生儿比较脆弱,所以新生儿病房的设计和管理十分严格。新生儿病房应安静清洁,布置优雅,阳光充足。有条件的话,宝宝室内温度可控制在21度―24度之间,湿度为60度―65度左右。新生儿无陪护病房每日都进行严格的消毒,温度适宜、环境温馨舒适、四季如春。住院宝宝不需要家长陪护,24小时均由专业医生、护士守护,不仅能够保证新生儿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周到的照顾,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提高了宝宝的生命质量,并能让生产后的妈妈得到良好的休息,从而减轻家长的精神压力。现在在我国,新生儿病房无家属陪护是大多数医院的一种管理模式。从加强消毒隔离,防止院内感染发生及便于医务人员避免不必要的干扰,集中精力和时间诊治和护理新生儿患者的角度来看,无疑它仍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管理方法。

以上我们分析了新生儿病房的严格要求,所以护理工作要更加规范、严格。虽然如此,依然存在许多风险因素。由此,笔者对此展开讨论,分析其中护理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查阅相关资料和医院本身对新生儿病房管理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护理经验,总结相关材料和研究成果。

1.2方法

通过对本院护理规范、护理制度进行分析,查阅相关研究,结合自己的护理体会,总结新生儿护理安全存在的风险因素,并且给予针对性的应对之策。

2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新生儿病房存在许多风险因素,护理要以安全为中心,做好各项防范工作能够有效防范风险。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风险因素既有患儿本身的因素,也有护士以及护理管理方面的因素。因此,要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严格防范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对这些因素给与充分的重视,这样才能充分提高护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新生儿患者。

3讨论

护理风险是临床护理当中客观存在的,虽然新生儿病房的护理更加规范、严格,但依然会存在一些风险因素,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既给患者带来了危险,又对医院造成了不良影响。由于新生儿自身的因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临床各个科室当中,妇产科新生儿病房是护理风险较高的一个科室,在护理工作当中存在着较多的风险因素。现在大部分医院实施无陪护制度,采取了24h的护士全过程护理模式,这使得护理工作的风险更高,责任更重,一旦出现新生儿死亡等恶性事件,极易发生护理纠纷。因此,新生儿病房要做好安全与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明确各种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护理管理措施,最大程度减小风险或者是杜绝风险。

3.1新生儿病房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

3.1.1新生儿因素

由于新生儿没有自我保护能力以及语言能力,不能自己反映自己身体的状况,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轻微的病情,这就需要护士仔细地观察,认真对待,才能够发现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发现其病情;新生儿身体比较脆弱,代偿能力较差,身体组织以及系统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因此在用药之后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所以说新生儿的用药也容易引发一些意外情况;新生儿对环境的要求高,对不良环境的抵御能力和防御力很差,环境的稍微变化都有可能引起新生儿的窒息、感染、先天畸形等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对这部分新生儿的护理难度非常大,而且患儿的疾病变化较快,极大地增加了护理的风险。

3.1.2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麻痹大意,不能严格按照护理规范操作诸如不能及时、认真巡视病房;常规操作人为失误较多,在对新生儿输注具有刺激性的药液过程当中出现针头脱出或者药液渗出等情况的时候,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或是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缺乏耐心细致的态度,这样可能导致新生儿皮肤坏死或是感染,严重的可能造成死亡;在各项护理操作过程当中,有些护士没有严格地执行查对制度,对新生儿的情况缺乏一个清晰的了解,容易出现失误。同时,使用一些设备的时候缺乏程序上的规范,在对新生儿使用蓝光治疗仪、暖箱以及沐浴水温的时候,有些护士在使用之前忘记进行调试或者是监测,导致新生儿出现烫伤等,从而引起护理纠纷。再有就是日常生活护理,诸如新生儿尿布湿了之后,护士没有及时进行更换尿布,造成新生儿的臀部皮肤出现破损;由于新生儿没有家长陪护,护士在进行喂奶的时候如果没有专人守护的话,容易出现误吸或者是呛奶,或者是由于卧位不当吐奶导致误吸引起新生儿窒息。这些因素都是由于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麻痹大意、疏忽导致的,护理是不能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3.1.3管理因素

管理方面的因素主要是由护理管理制度不完善,对日常规范的进行缺乏专人监督,特别是护士长等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不足,这使许多护理规范形同虚设;同时护理人员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这就导致护理人员缺乏责任感,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明确找到责任人员,相互推诿扯皮。

3.2安全管理对策

3.2.1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这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首要因素,之所以出现风险,很大的原因就是管理不到位,许多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根据儿科的具体情况,可以成立一个护理安全质量控制小组,主要人员是科室护士长、护理组长、护士长以及经验丰富的护士共同组成,专门负责护理质量的管理问题。采取防控关口前移的策略,预防于未然,将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每周都要不定时地检查各班人员的岗位职责履行的具体情况,护士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危重患儿的护理计划以及具体的抢救护理措施等,还要仔细检查护理文书的记录情况,通过检查以最大程度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理,增强规范的效力和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要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制度,将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及时报告给护理部,以便获取指导性的意见与建议。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立相应的汇报制度,并且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吸收相应的经验教训,对于那些瞒报的行为要给与严格的处理。

3.2.2加强培训与继续再教育

之所以出现风险,与护理人员的技能和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十分重要。进入临场护理一线之前,都经过了专业的学习与培训,但是由于新生儿病房的特殊性,在在护理部进行培训的基础之上,还要根据新生儿患儿的疾病特点等因素,指派一名护理经验比较丰富的护理人员或者是请一些新生儿患儿护理方面的专家对年轻护士进行综合岗前培训以及考核,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护理文书的书写、各项操作技能与注意事项、一些疾病的特点与患儿表现、岗位职责以及护理的相关规章制度等。新进护士除了要参加护理部的考试之外,本科室每个月要组织一次考试,直到考核合格能够胜任本职的工作。另外,在培训的时候要注意适用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科室实际案例进行培训,做到学以致用。

3.2.3加强日常管理

日常规范的执行和操作至关重要,这也是造成护理风险的很大诱因。由于患儿的病情进展较快,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巡视,积极做到勤询问以及勤观察,不能放过任何的有疑问的地方,及时记录新生儿的不同变化和反应,发现问题及时向医生汇报。通过对患儿的仔细观察以及检查来发现一些主要的疾病症状与阳性体征,争取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提高一些危重患儿的抢救成功率。同时,严密监测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为临床诊疗活动提供一手资料。

3.2.4用药护理

新生儿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新生儿用药要特别注意。在对患儿用药的时候必须要准确地执行医嘱,在用药之前仔细核对医嘱与拿取的药量,同时仔细核对患儿床号与姓名,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适应证以及不良反应,同时要了解患儿的用药禁忌情况以及合并症情况,以保证准确用药。在用药之后,护士先要对患儿观察一段时间,在确定没有不良反应的发生迹象之后在离开。为了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对患儿造成损害,护士根据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还要备好一些急救药品。

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涉及到患儿住院的全过程护理工作,各个环节都有风险因素,给患儿带来不可预知的损害。因此,医护人员要积极查找护理当中存在的护理隐患以及护理缺陷,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因素的认知,尽力消除风险因素或者是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害,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同时,新生儿病房的护理风险防范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工作,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共同服务于广大新生儿患者。

参考文献

[1]李吉华,李慧丽,李兰,郑永华.新生儿病房风险管理探讨[J]. 河北医药,2010,32(02):240-242.

篇6

【关键词】层级;责任管床制;新生儿;应用

为更充份体现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同时深入推进层级管理[1] ,在原分组责任制的基础上,2009年9月我院护理部率先在新生儿科全面推行护士管床制,即科室所有护士按能力、按岗位分管床位,护士天均应关注自己所管病人的病情、治疗、护理、病区安全落实情况及家长心理需求等,及时给于解决和满足,休假时也应对兼管责任护士或护理组长进行交接,让护士真正以主人翁责任感去关注、关心“我的病人”, 让每位患儿得到亲人般的照料。

1 层级责任管床制模式的构建

1.1 层级管理科室设立层级管理:护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护理组长在高级责任护士的基础上,参加全院竞聘,择优录取,聘期一年,并设立绩效管理。全科设护理组长3名,分别配与相应的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护理组长作为其所管辖区的核心,每天根据病人的病情、病人数作合理的安排,护理组长负责病情危重患儿,并组织护理房及联合医生查房,全面动态掌握患儿的变化,及时准确落实治疗、护理方案,预见性处理病区的安全隐患,使仪器、抢救设备等处于良好运作中。

1.2 责任管床制科室在层级管理的基础上推行责任管床制,即每位护士固定分管床位,每人约2~5床,在护理组长的指导下,全面分管自己的病人,若休假,由护理组长安排其他责任护士代管,这使患儿真正得到持续、整体的护理,且管床护士每天与家长保持电话联系,安排探视,充份取得家长的信任,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

1.3 层级责任管床制应用效果对比,见表1。

2 效果分析

2.1推行层级责任管床制能明显加强护士的主人翁责任感。通过床位的包干,管床护士责任更明确,工作做得更细致周到。患儿一入院,管床护士就主动热情接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住院须知、医疗护理技术等专科特点,同时做好入院评估,并自我介绍,留下联系方式和电话,一改以往单纯由医生联系患者的做法, 短时间内取得家属对护士的信任,住院过程,管床护士每天保持与家属的联系,告知患儿的治疗、饮食、排泄、护理 等情况,对家属心理忧虑及时疏导,树立家长的信心。这种及时主动的联系方法得到了家属的充份认同。

2.2 推行层级责任管床制增强了护士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有利于护士职业生涯的发展,有利于专科护士的培养。以往护理工作仍以功能制为主,护士职称、学历、潜能未得到充份发挥,工作中易现互相推卸责任,拈轻怕重的现象,而且使部分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护师缺乏上进心,没能真正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2]。而层责任管床制是助护-初级责任护士-高级责任护士-护理组长的层级体现不同的能力,更是由护理通才向护理专家方向发展的必然途径。

2.3 推行层级责任管床制能更体现护理的持续性,连贯性。因管床护士分管床位是固定的,所以除休假外,均由管床护士负责。这样管床护士便能从患儿入院至院实行全程监护,时刻掌握患儿的动态变化,及时给予最合适的干预,治疗、护理集中进行,减少不必要的声光刺激,创造一个拥有最适宜的物理、心理、社会和伦理环境新生儿监护病房[3]。

2.4 推行层级责任管床制能全面提升护理质量。推行层级责任管床制以前,由于护士没有固定分管床位,且以完成各项治疗为主,病房安全管理如仪器、抢救设备、药品等未给予足够重视,未能及时发现故障,影响使用;护理文书也由于对患儿病情缺乏充份的了解而现错漏等现象。实行管床大包干后,患儿护理质量达标率从原来的92%提高到98%,病区安全管理达标率从原来的89%提高到98.2%。让护理人员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以新生儿为中心,一切围绕新生儿的健康而工住[4]。

2.5 推行层级责任管床制能提升医生满意度,加强医护合作。从表1反映在推行层级责任管床制后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由原来的83.2%提高到92.1%,这是因为管床护士与医生联合查房,护土与医生对患儿的病情、治疗和护理效果进行充份的交流和探讨,各项治疗方案得到及时的落实,护士得到医生充份的信任和肯定。同时也组织护理三级查房,管床护士-护理组长-护长,管床护士每天看病人,护理组长查看危重病人,护长除查看危重特殊的病人外,要及时做好协调组织等工作,确保新生儿得到最安全、合适的护理。

2.6 推行层级责任管床制能提升家属满意度。从表1也反映推行层级责任管床制后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由原来的86.8%提高到96.6%,这由于管床制的落实增强了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天与家长的电话联系、探视沟通或直接安排床边探视,当家长看到自己婴儿舒适安静地睡在鸟巢中,个别早产儿甚至得到妈妈的袋鼠护理,护士同样得到了家属的信任和肯定。

【参考文献】

[1] 护理工作管理规范. 广东省卫生厅编. 2006:5.

篇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21-01

孕产妇护理干预及随访是人性化服务的延伸。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孕产妇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服务质量越来越受到孕产妇的高度重视。社区护理与医院的临床护理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又在临床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内容。通过孕产妇社区护理干预,孕产妇自我护理、新生儿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住院分娩率均明显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根据我县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妇幼卫生统计年报,采用孕产妇系统管理、儿童系统管理报表数据和现场问卷调查资料。观察对象:孕产妇从孕前服用乙酸开始至产后42天止;儿童从出生至6月龄止。

1.2方法:

1.2.1方法:比较增加社区孕产妇护理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2012-2013年为观察组(B组)2010-2011年为对照组(A)。观察项目:⑴;孕产建卡率、乙酸服用率、接受爱滋病、梅毒、乙肝检测率、住院分娩率、6月以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⑵;孕产妇保健、新生儿护理、婴儿母乳喂养等知识知晓率。⑶;采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性统计分析,计算资料用X2检验,P

1.2.2制定目标及质量管理办法:规范访视操作规程,提高访视人员综合素质。首先每年均对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关保健知识培训,通过考试获得资质后上岗。

1.2.3干预内容 ;:社区孕产妇管理增加了适合家庭护理方面的诸多内容,要求护理人员对每个孕产妇的家庭护理进行现场示教,根据孕产妇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重点知识宣传。要求保健知识宣传、护理方法和护理技巧示教到位,切实保障各项保健的顺利实施。主要细则:⑴;对新婚特别是初婚夫妇进行第一次家访,宣传相关孕前保健知识,对近期有生育意向妇女发放叶酸,并嘱其服用方法和时间。⑵;孕早期访视建卡,促使孕妇到医院进行HIV、HBV、梅毒检测和其它项目的检查。早期筛查高危孕妇,列为重点管理对象。⑶;知识宣教:包括孕期远离有毒有害物品和幅射,营养咨询;产前检查的目的和各项检查的意义、检查次数、项目的咨询;孕期用药,住院分娩、产褥期护理、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咨询等内容及国家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的补助政策宣传。⑷;评估护理前后产妇和新生儿身体状况,评估家庭环境条件,摒弃传统风俗,指导产妇体能训练,保证产后4个月~6个月纯母乳喂养。新生儿访视要求访视人员示教相关护理技巧,对新生儿如何测量体温,如何观察精神状态、吸吮反应、黄疸,告知新生儿皮肤、脐部、臀部及新生儿沐浴的护理指导,并争取得到家人的协助和支持。

2 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比护理前后两组孕产妇保健(见表1)和儿童保健(见表2)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明显提高,经X2检验P

2.2孕产妇保健:对照组2010-2011年产妇总数2151人,乙酸服用率63%、接受5次以上访视率73%、接受爱HIV、HBV和梅毒检测率69%、住院分娩率96%、孕产妇保健知识知晓率54%。观察组2012-2013年产妇总数2026人,乙酸服用率96%、接受5次以上访视率92%、接受爱HIV、HBV和梅毒检测率99%、住院分娩率99.7%、孕产妇及新生儿保健知识知晓率76%。2.3儿童保健:对照组2010-2011年活产数2165人,新生儿建卡率78%、新生儿苯丙酮尿症和甲状腺功能低下疾病筛查率62%、婴儿6月经内母乳喂养率91%、婴儿6月以内纯母乳喂养率63%。观察组2012-2013年活产数2040人,新生儿建卡率93%、新生儿苯丙酮尿症和甲低疾病筛查率99%、6月以内婴儿母乳喂养率96%、6月以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71%。

3讨论

本文的孕产妇的访视从孕前发放乙酸开始,到产后42天;婴儿从出生至6月。经过2年来社区孕产妇的护理管理,我县孕产妇及儿童保健质量明显提高。对控制传染病、促进母乳喂养的实施 ;、提高了产妇的自理能力、使产妇顺利度过产褥期 ;、提高了护士的自身价值和业务素质 ;、建立完善的孕产妇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起到积极作用。产儿科护理干预及随访是人性化服务的延伸 ;,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产儿科护理”;是当前产儿护理界认同的最佳护理方法。通过随访,认真地了解产妇的恢复及婴儿的发育情况,可以针对情况因人而异地进行护理干预,使产妇得到护理人员家庭式的照顾和关怀,感受到人性关怀的温暖。另外经观察,由于2年来早孕前后6月乙酸的发放和服用率达到96%,我县尚无神经管畸形的婴儿出生。由此充分证明,积极开展山区孕产妇护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实现对院外孕产妇及儿童的全面、全程、连续的健康服务,落实孕产妇及其儿童保健,社区护理也是医护人员对产妇及婴儿在出院后健康状况的延续,从而满足孕产妇及儿童的健康保健需求。

篇8

11对象

对照组为2009年1—12月在新生儿病房住院接受输液治疗的患儿1 000例,观察组为2010年1—12月在新生儿病房住院接受输液治疗的患儿1 000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输液时间、每次静脉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药液均为新生儿科常用药物。

12方法

121成立静脉输液质量控制小组该小组是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属下的专业小组,组长由医院静疗小组成员担任,另选3名科室输液操作骨干和护士长组成,目标是建立、健全静脉输液护理操作规范,对疑难静脉输液个案进行指导,预防输液并发症的发生。

122明确输液质量控制小组的职责① 负责科内输液操作的培训,平时工作中督促护理人员规范操作;② 制定高危药物输注的标准及流程;③ 收集并制定科内常用药物使用表,包括剂量、作用、配伍禁忌等;④ 针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转入的有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新生儿如何做好维护工作制定相应的标准;⑤ 指导并协助疑难个案建立静脉通道,随时承担静脉输液疑难个案的护理会诊;⑥ 负责组织学习新到静脉输入药物的使用要求以保证患儿的安全;⑦ 定期在网上收集关于静脉输液最新动态并给护士提供信息;⑧ 负责科内输液设备的培训及保养工作;⑨ 质控组长负责本科室输液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记录和报告;⑩ 制定输液过程中的人性化举措。

123制定工作计划并落实静疗小组质控员每月1次对本病区静脉输液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后分析原因并提出和落实整改措施,组长每季度把医院静疗委员会会议精神传达给科室每个成员,并结合本科室特点进行落实,促进科室静脉输液护理的规范化,提高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性。

3讨论

在输液质量控制小组实施管理之前,科室每年都会不定期发生几例输液并发症及不安全输液事件,虽然也有输液管理制度,但单凭护士长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输液质量控制小组成立后,按计划积极开展活动,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护理监管力度,采取临床跟班、考核、抽查等方式进行监控,要求护士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要求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按护理操作规程进行静脉输液,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每月在科务会议上反馈、总结活动计划实施情况,实现了持续质量改进。科室从2010年1月成立静脉输液质量控制小组后,在新生儿病房住院接受输液治疗的患儿中,输液并发症和不安全输液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输液质量控制小组的成立提高了科室输液质量,包括操作流程的优化,药液配置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制定了科内常用药物剂量使用表,静脉输液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流程,高危药物输注标准的制定及实行,规定了特殊药物如钙剂禁用微泵输注,必须选用吊桶及肢体静脉。血管活性药物、血液制品、高浓度电解质等渗漏后容易引起皮下坏死的药物用红色警示条标识,保证了特殊用药的安全和效果。新生儿肢体静脉留置针的推广既增加了留置时间,又避免了头皮静脉容易外渗的弊端,为促进静脉输液质量,确保静脉输液安全提供了有效保证。

无陪病房没有家长的监督,需要护士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静脉输液小组成立后,在人性化输液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抓好输液服务质量管理是对患儿关怀最直接、最基本的体现,因此,输液过程中更应注重人性化及保护静脉的行为。静脉穿刺时要求护士与新生儿有目光交流,并配以温和的语言,非营养性吸吮等能有效减轻疼痛刺激,也是穿刺过程中的必需品。尽可能一次穿刺成功,需要多次穿刺时请求帮助,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敷贴要求外观整齐,固定有效并感觉舒服。这些举措都体现了输液治疗中的人文关怀。

成立专业化组织可以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输液专业化管理,是提高输液质量的有效途径。各成员在科内充分发挥质量控制和技术指导的作用,实现了科内护理人员共同参与输液管理的目标,提高了护士们的责任心及慎独性,通过她们分别带动和指导,不仅促进了护理人员相关专业素质的提高,也提升了静脉输液控制小组成员的自信心和职业满意度,有利于稳定护理队伍,是促进静脉输液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科室内成立静脉输液质量控制小组既能保证输液安全,又能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借鉴。

4参考文献

[1]麦志晖,郑丽娇,冯燕英,等输液查对流程再造在病房输液管理中的应用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3(8):115-116[JP]

篇9

1、成立爱婴医院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母乳喂养)质量检查组,人员组织符合要求,职责分工明确。每年召开1-2次爱婴医院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和研究我院爱婴工作的开展,把爱婴医院的管理工作列为全院工作的管理目标,加强督导与考核,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使爱婴医院工作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2、制订我院母乳喂养、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及保护婴儿健康和安全的有关规定,并及时传达到全体医护人员。

3、制订爱婴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总结,每月由(母乳喂养)质量检查组督导检查,有记录和改进措施,并把检查情况向爱婴医院领导小组汇报。

4、根据WHO《促进母乳喂养成功十项措施》、《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等有关规定制定我院《促进母乳喂养成功十项规定》,并组织实施。

5、在产科、儿科的门诊、病房、候诊区和公共区域展示、张贴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有关规定和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

6、严禁医务人员推销、宣传母乳代用品。

7、将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和非医学需要剖宫产率纳入产、儿科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纳入产、儿科医护人员岗位责任目标体系,每月检查一次,作为绩效工资发放参考之一。

二、加强爱婴医院的管理和技术培训工作

1、组织对全体医护人员开展形式不同的母乳喂养政策和知识的培训,并进行书面理论考试。对新分配、新调入人员、实习生进行母乳喂养政策和知识、技术岗前培训18小时,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2、加强重点科室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每年对产科、儿科、行政、后勤等职能科室人员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和复训,时间不少于3小时。每月对妇产科、内儿科人员进行母乳喂养知识考试考核,妇产科每月组织母乳喂养技巧考核一次,理论知识书面考试一次。

3、选派人员参加爱婴医院相关学术活动及培训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确保专业技术水平与时俱进。

三、加大宣传力度,使所有孕妇及母亲知道母乳喂养的好处。

1、通过产科门诊、孕妇学校、产科病房对孕产妇等途径,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教育。

2、住院后由责任护士进行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能宣教。

3、继续办好孕妇学校,孕妇学校按要求布置,环境温馨舒适,完善宣教设备和模具,每月开课一次,由接受省级师资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老师讲授孕期保健、优生优育、母乳喂养、产后保健、新生儿护理等知识,并努力拓宽授课内容,要求涵盖孕前期、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产褥期及新生儿的特点与保健等健康教育知识,滚动循环。要求授课形式以互动式为主,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有角色扮演、操作演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活泼、生动,让孕妇轻松掌握母乳喂养知识。

4、妇产科、内儿科定期出母乳喂养宣传版报,产前门诊、产科病房通过讲课、播放录像及VCD、发放宣传小册子等方式向孕妇、母亲及亲属介绍有关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通过以上宣传教育,使100%的孕产妇接受过母乳喂养的宣教。

四、帮助产妇在产后1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

1、产科工作人员帮助正常新生儿出生1小时内进行母婴皮肤接触和早吸吮,时间不少于30分钟。在皮肤接触时,按要求使母婴目光交流,并注意新生儿保暖。

2、制订降低剖宫产制度和措施,产科医生、助产士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助产技术,医护人员共同做好孕妇宣教工作,促进自然分娩。

五、指导产妇如何哺乳,以及保持良好泌乳。

1、将母乳喂养指导纳入常规护理工作程序,对产妇进行规范的母乳喂养指导。

2、医护人员通过示范和指导,教会产妇哺乳、新生儿含接姿势、挤奶/吸奶方法、泌乳方法。

3、指导母婴分离的产妇,分娩6小时后开始挤奶,每3小时挤一次奶,每次挤奶持续20-30分钟,每天不少于8次,注意夜间挤奶。

六、除母乳外,禁止给新生儿吃任何食物或饮料,除非有医学指征。

1、产科门诊、病房将母乳喂养指导列为工作常规,为产妇提供个性化的母乳喂养咨询指导。

2、有医学指征的新生儿需要添加配方奶时必需遵循医嘱,并在医疗文书中记录医学指征,以及使用配方奶的数量和次数。

3、混合喂养的新生儿可用乳旁加奶或使用小勺、奶杯加奶。

4、制订母乳代用品配置和使用管理制度,设置配奶区、配备必备的设备和材料,配制配方奶在配奶区完成,做到现配现用,清洁配制。

5、配奶用具符合清洗、消毒要求,奶粉三证齐全,由专人从零售渠道购买,有购物小票和发票,不接受母乳代用品生产经营单位的馈赠和赞助,严格执行管理和使用流程。

七、实行24小时母婴同室。

1、现有的婴儿床不能满足一床一张的需要,本年度补充购置婴儿床6张,减少母婴分离时间。

2、除有医学指征的母婴分离外,产妇和新生儿24小时在一起,每天给新生儿洗澡及治疗分离时间不超过1小时。

3、加强产科医护人员新生儿疾病早期症状的培训,使其具备新生儿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

八、鼓励按需哺乳。

1、产科、儿科医护人员了解按需喂养的意义,新生儿喂奶间隔时间和持续时间没有限制,每天有效吸吮次数应不少于8次(包括夜间哺乳),使产妇了解按需哺乳的重要性和方法。

2、加强对剖宫产母亲的护理和母乳喂养的指导。

九、加强宣教,让产妇了解使用奶瓶、奶嘴和安慰奶嘴的危害,不给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吸人工奶嘴、奶嘴或安慰奶嘴。鼓励条件不好的产妇建立信心并帮助其解决困难。

十、促进母乳喂养支持组织的建立,将出院的产妇转给这些组织,并提供后续服务。

1、妇科门诊认真填写《孕产妇保健手册》、孕检资料录入《广西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按时将出院产妇的信息转给妇幼保健院,再转基层医疗单位进行产后访视,继续指导母乳喂养。

篇10

应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查询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本院检验科所有住院患者的检验结果和危急值报告记录,危急值报告的相关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病历号、病区、床号、危急值项目及结果、报告者、报告时间、接收者、接收时间等。

1.2方法

危急值制定标准参照美国临床病理协会的调查报告,依据本院的专科特点,由检验科与临床相关科室共同研究制定,具体项目设置见表1,其中新生儿科患儿白细胞小于4.0×109/L、白细胞大于40.0×109/L、血红蛋白小于100g/L、血红蛋白大于250g/L、血小板小于100×109/L时视为危急值。妇瘤科患者出现白细胞小于2.0×109/L、血小板小于50×109/L时视为危急。产科患者D-二聚体大于20mg/L时视为危急值。危急值报告流程:在LIS中设定相关程序,如果有检测项目结果超过所制定的相应危急值高限或低限范围时,该检测项目及结果等相关信息自动变为红色字体予以警示,当审核该危急报告时,LIS会自动跳出危急值提示框,在确认该项目危急后向临床发送危急报告,一旦信息传送至相关临床科室的护理总站,立即显示出危急值提示框,医生或护士必须输入相应的工号和密码进行查看,并进行后续的相关处理措施,同时LIS会自动存储该危急值信息的相关内容。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危急值的发生率、项目及病区分布等,危急值报告接收时间为非正态数据,用中位数和95%位点表示。

2结果

2.1危急值的发生率

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本院检验测试总数591759项,共报告危急值1856项,危急值发生率为0.31%。

2.2危急值的项目分布

1856项危急值按项目进行分析,危急值报告数排列前5位的分别是白细胞(46.28%,859/1856)、总胆红素(16.92%,314/1856)、D-二聚体(9.81%,182/1856)、血红蛋白(8.51%,158/1856)和血小板(8.03%,149/1856)。电解质危急报告中以血钾危急(2.59%,48/1856)和血钙危急(0.97%,18/1856)为主。此外,降钙素原危急也占一定比例[1.94%(36/1856)]。

2.3危急值的科室分布

报告危急值最多的科室前3位分别是新生儿科(37.12%,689/1856),妇瘤科(23.33%,433/1856)和产科(21.17%,393/1856),其中新生儿科所报危急值以总胆红素、血红蛋白和白细胞为主,妇瘤科以白细胞和血小板为主,普妇科、产科和急症均以白细胞和D-二聚体为主。

2.4危急值接收时间分析

1856项危急值均通过信息化报告程序发送,其护理总站接收危急值所用时间为1~9min,中位数为3min,所有报告均得到相关临床科室确认,无漏报现象。

3讨论

随着《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ISO15189认可和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等一系列涉及检验危急值管理的实验室能力认可体系的逐渐推广,医院检验科或临床实验室建立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已经成为检验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制度之一。本院于2011年通过LIS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对接,将检验危急值报告纳入到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危急值报告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从而显著地提升了危急值报告管理水平。结果显示采用信息化报告的方式,护理总站接收危急值报告所用时间仅为3min(中位数),且无漏报现象,这就保证了危急值报告的及时性和记录准确性,为临床医生及时救治危重患者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此外,本科还制定了相关的应急预案,一旦信息系统瘫痪或者信息化报告超过10min仍无人接收,立即启动电话报告危急值系统,避免危急值漏报现象发生。刘灿等对2009~2012年福建医科大学附一院的检验危急值发生率为1.53%,本组资料结果显示本院危急值发生率为0.31%,与上述研究结果相差较大,但与国内李军等研究报道较为接近(危急值发生率为0.45%)。这可能与不同医院的危急值项目及范围设置有关。国内张莉等学者通过对深圳坪山新区人民医院、美国麻省和浙医附一院三家医院危急值项目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血钾、血小板和血糖这三项危急值在三家医院接受统计的危急值项目中出现的百分率最高(浙医附一院血糖除外),均在排序的前5名,而本组资料危急值项目所占百分率最多的为白细胞(46.28%,859/1856),其次为总胆红素(16.92%,314/1856)和D-二聚体(9.81%,182/1856),与上述三家医院差异较大,分析原因可能和本院专业设置以妇产科和儿科为主有关。故在对危急值进行分析时,除应考虑界值设置、地域不同等因素外,还要注意医院病种分布和专业设置因素。基于不同病种对危急值分布设置的差异,通过和各专业科室沟通,本科对个别科室的个别项目危急值进行了调整,对于新生儿科患儿,由于其白细胞存在生理性升高的现象,故其白细胞低于4.0×109/L或超过40.0×109/L时才视为白细胞危急,妇瘤科患者因其放化疗因素的作用,当出现白细胞低于2.0×109/L或血小板低于50×109/L时才视为危急。产科患者D-二聚体超过20mg/L时才视为危急值。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危急值报告的工作量,且通过回顾性分析并未出现真正危急的患者危急值漏报现象。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在所有危急值报告中,白细胞危急总数最多(46.28%,859/1856),且在本院各个临床科室分布中均占相当大的比例,提示动态监测患者白细胞水平变化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是术后患者,一旦出现白细胞水平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炎症或感染等。另外,通过对危急值结果分析还发现:与其他科室所不同的是,妇瘤科白细胞危急绝大多数是低于危急值的低限,这可能是由于妇瘤科患者术后放化疗原因所致,化疗和放疗会导致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应该注意的是,当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低于1.0×109/L时,非常容易发生感染,甚至可以引发败血症,此时临床医师要引起高度重视。妇瘤科中血小板危急也较为常见,约占5.17%,表明在放化疗期间同时也要关注其血小板的改变,必要时给予输注补充血小板治疗。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形成的最小降解产物,是继发性纤溶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血清中含量增高说明机体有血栓形成且有纤维蛋白溶解发生。本组资料中D-二聚体危急在普通妇科和妇瘤科的患者中分别占2.80%和2.37%,D-二聚体升高可能导致静脉血栓甚至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所以对于普妇科和妇瘤科的患者(尤其是术后),要重视其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健康孕妇在分娩期体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均发生明显改变,血液呈现高凝状态,这一生理变化为产后快速有效止血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也易导致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本组资料中D-二聚体危急在产科患者危急值报告中居于第二位,表明对于处于血液高凝状态的孕妇来说发生血栓的危险性增大,因此临床医生应当严密监测孕产妇D-二聚体的变化,预防产后DIC的发生。由于本院急症患者中孕妇占绝大多数,所以和产科危急值分布情况类似,D-二聚体危急在急症患者中也较为常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疾病之一,重症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造成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引起死亡。本组资料研究结果显示总胆红素危急在儿科危急值项目中居于首位,高达16.92%,提示动态监测总胆红素的变化在新生儿科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电解质危急报告中以血钾危急和血钙危急为主,且这两项报告危急主要集中在儿科,血钙的监测可以提示新生儿是否存在低钙血症,由于新生儿取血时静脉穿刺难,对于血钾危急报告,要注意鉴别诊断标本溶血导致的血钾假性升高和血钾危急。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5年1~12月我科住院人数共321例,男192例,女129例。年龄:0~30d 129例,31d~1岁90例,2~3岁43例,3岁以上59例。

1.2 资料收集:出院病历全部由专职人员进行回顾性调查方法,全面系统阅读病历,包括住院首页、病历记录、体温、医嘱、化验、照片、特殊检查及临床治疗情况、预后等,然后统计分析。

1.3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2 结果

医院感染监测结果2005年1~12月调查儿科所有出院病历共计321份,其中院内感染者12例,院内感染率为3.74%。感染部位上呼吸道感染4例,构成比33.33%,下呼吸道感染3例,构成比25.00%,胃肠道感染2例,构成比16.67%,口腔感染2例,构成比16.67%,皮肤和软组织感染1例,构成比8.33%。以国际疾病的分类标准,从患儿的原发疾病分析,神经系统疾病并发感染占首位,占41.67%,其次为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分别占33.33%、16.67%、8.33%。在12例医院感染中,其报告分离出4株病原菌,占病例数33.33%,在这些病原菌中,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株(50.00%),革兰阳性球菌1株(25.00%),真菌1株(25.00%)。

3 讨论

儿科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主要包括儿童本身因素、医院环境因素等。出于新生儿及婴儿免疫机制尚未完善,免疫功能较成人低下,加上接受母体抗体逐渐减少,而自身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较少,尤其是肠道分泌型IgA不足,抵抗力低,对病原体的易感性高,原发疾病更进一步降低了其抵抗力,使得其对细菌的易感性更为提高,易发生各种感染,临床上对此类患儿应重点保护。

本组以呼吸道感染占首位,呼吸道感染多经空气传播,保持空气的洁净度对于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至关重要。儿科住院病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陪护人员,致使病房人口密度增加,陪护人员中有各种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携带者,随时可能将病原体排入到医院环境中。另外,某些陪护人员的不卫生习惯,致使医院环境被致病菌污染的机会大为增加。特别是旺季床位紧张时,往往几个病种的患儿同住一间病房,小儿抵抗力低下,极易造成交叉感染。所以,一定要坚持消毒隔离制度,加强病区管理,减少陪护和探视,保持房间清洁,改善病区空气洁净度,防止呼吸道感染。

为预防和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质量管理,目前认为皮肤护理的最好方法是“揩干皮肤”。做好新生儿病房和产婴室的消毒隔离措施,防止医护人员传播感染。医护人员必须进行健康监测,严格洗手,严格消毒白大衣、仪器、设备和固定装置。提倡母婴同室、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低于非母婴同室的住院患儿,同时可预防新生儿疾病。

口腔感染主要由于乳具消毒不严、乳母不洁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也可由于出生时经产道感染,或见于腹泻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全身抵抗力低下时。故应严防以上危险因素,加强基础护理。

儿科感染的因素较多,其中患儿年龄小、病情危重,机体各器官发育不完善,自身抵抗力低,住院时间长感染机会增加及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放疗、化疗,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为主要因素。这一状况必须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在对易感儿采取保护性措施的同时,一定要根据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为依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才能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