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21 10:05:25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例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84-01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一个国家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的源泉,也是我们今天赖以生存的根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可以看出,的讲话实质上已经回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与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升华。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价值支撑和道义支持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群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用以判断是非、指导行为的基本价值准则,它建立在本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积淀和心理结构的基础上,体现了该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根基则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积淀下来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智慧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承载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良的道德传统。在中华文化的结构体系中,核心价值观是其枢纽和精髓。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断繁荣兴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一代又一代先人创造了绵延不断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并以此为精神支柱建构起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探求与建构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它在长期的历史和文化进化发展中形成一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效法天地人物的路径探求,凝聚为一种“执两用中”、“无过不及”的道德智慧和中庸德行,化生为一种以中正和善的德性以待人接物的礼仪文明,积淀为一种以天下为公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群体或整体主义传统,铸就为一种“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①的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中华传统美德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脉,是中华民族道德情操和当代精神文化信仰的集中体现,能够对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一种价值支撑和道义支持的独特妙用。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新时代的诉求。“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可度,但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多方面的冲击,还存在着部分大学生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甚了解,盲目贬低、麻木不仁的现象,这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丢掉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核,就等于失去了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核心理念以大众化、简洁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为大学生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和契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和谐意识、诚信道德品质以及爱国主义情感,使他们真正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继承人。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保证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中国梦气势宏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尊严与美好的愿景,它将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汇集在一起,成为每个中国人前行的巨大动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中华儿女的积极努力、奋发图强、锐意进取、无私奉献。大学生是青年中最有思想、最有文化的群体,他们能否心系国家、关心社会、自觉提升个人素质特别是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但是他们的责任,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高抽象,涵盖了全面育人的德育标准。

在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注释:

①.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6.

参考文献: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例2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6)03008405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维度。而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话语体系,是国家软实力的显著标志。两者在治国理政的进程中兼具极其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曲阜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99同时,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168鉴于此,对两者的研究业已成为当前理论探讨的热点和焦点,且向纵深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对两者的关联性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化。本文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联系、彼此联动为切入点,阐释两者的内在契合,旨在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双向践行。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

“文化的本质内蕴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3]从本质内蕴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深刻指出,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164。因此,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养文明的重要作用,使中国传统文化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寻根溯源、去汲取智慧,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更全面地把握、更自觉地践行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维度,来强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亘古未变的价值目标

首先,自古以来,国富民强一直都是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管子》有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李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史记・李斯列传》)可见,国富民强的目标追求与变法(改革)相互彰显,自始至终都是中华民族的绚丽底色。其次,传统文化秉承着浓厚的“民本”思想,呈现出带有古典特色的民主。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些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出国家治理必须顺民心、尊民意、察民情。再次,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以“仁”和“礼”为基本价值内核,强调教养开化、谦恭互敬、忠信守德,形成一种润物无声的德性文化。同时,传统文化自始至终倡导和谐理念与“和合文化”,蕴涵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深刻思想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之经验。《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和谐统一、共存共生的价值理念,是我们当今社会面对差异性和多样性必须一以贯之的态度。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价值取向

首先,“自由”是传统文化所希冀的基本价值取向。传统文化中的“自由”偏向于内心的自由,注重于通过“修身养性”“慎独”来进阶更高的道德境界,从而实现“不逾矩”的自由。庄子的“逍遥游”、“竹林七贤”的洒脱不羁、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等等,深刻反映了古代先贤对于自由生活状态的向往;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魏晋时代儒、释、道的碰撞与交流,突出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自由文化氛围的践行。其次,“平等、公正”是传统文化内含的精神意蕴。“天下大同”的中国古典社会理想是其最为集中的体现。《礼记》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一理想状态具有原始共产主义的因素,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再次,“法治”也是传统社会有效运行的必要机制。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以“仁”为核心,强调“德治”与“礼教”。但是在实际的国家治理中,却是“外儒内法”,“法治”与“德治”并行不悖,协调运行。传统文化认为,“法者,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商君书》),“知法治所由生, 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淮南子・锫垩怠罚。这些思想强调法律的规范性,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已然把“法治”上升为国家治乱兴衰的根本方略。可见,“法治”的基本精神在传统文化中并非不甚重要的一隅,而是需要进一步深入发掘与萃取。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6月第32卷第3期仲伟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绵不绝的价值准则

首先,传统文化追求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愫和胸怀天下的豪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灵魂之所系、血脉之所依,是民族归属感和向心力的集中体现。古代先贤以忧国爱民为自我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不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怀有“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悲壮,身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其次,传统文化强调忠于职守,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勤奋工作,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竭尽全力地为之奋斗,终身不懈。传统文化之“敬业”是一种专注的态度和积极的精神状态。传统文化认为,“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大雅》),“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阅微草堂笔记》)。再次,传统文化在做人做事上讲求以诚待人、讲信修睦。诚就是真实无妄,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信是“五常”之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主要是指在朋友关系中及与他人的交往中应当讲求信用,遵守诺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民无信不立”“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贞观政要・诚信》)。与此同时,传统文化还承载着“仁者爱人”“谦恭礼让”的友善之道,等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引

对于文化与价值观的关系,张岱年先生曾深刻地指出:“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道德的理论基础也在于价值观。新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价值观的批判继承、革旧立新。”[4]可以由此推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传统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在本质上就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一方面,传统价值观中继承性与共通性、普适性与应时性因素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鲜明民族特色的生命力、影响力之所在。另一方面,我们也须辨清,传统价值观缘起并发展于中国小农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从属于封建社会的价值观范畴,一定程度上无法完全割离与封建主义价值形态的联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中最为集中、最为重要的价值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从根本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形态,代表着不同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如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统摄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整合喧嚣多元的价值观,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引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整合与超越,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才能确保文化与价值领域的社会主义方向。

(一)必须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统价值观接续、重构的关系问题

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100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引作用,就是确认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拒斥的态度与方法,实现其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接续,增强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其实,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我们不能也无法否认,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对于确定民族文化发展路向、提升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增强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促进社会秩序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作用。时至今日,它依然牵动、影响和辐射着中国的价值观念体系。但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也告诉我们,传统价值观受到时代与阶级的局限,难免存在保守性、狭隘性、落后性,这些缺陷既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进程,又不能代表时代化的潮流,必然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其进行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符合时代精神与现代表达的重构。需要强调的是,这一重构并非漫无目的的改造与创新,而是需要方向的指引与主线的穿插,而这最为关键的方向与主线,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正像所指出的:“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5]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因素具有共通性与应时性,哪些因素具有阶级性与局限性,哪些是其合理内核,哪些是其外在形式,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需要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中继续加以深入思考与进一步凝练。

(二)必须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种文化交流中多元价值观的选择、甄别的关系问题

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把它定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范畴内,定位于世界文明的构成中。从时代背景与全球视野来看,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的浪潮浩浩荡荡,势不可逆。“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6],价值观领域也由此形成了社会主义经典价值观、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激烈交锋与猛烈碰撞。这一新形势、新情况加大了全国人民谋求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的难度,也凸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导引的现实需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导引作用,就是要进行多元价值观的选择与甄别,在多元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中取长补短,在多样价值诉求的交流交锋中相互融合,在多变价值形态的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借鉴而丰富。因此,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民族性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与世界性的西方价值观的兼容并蓄,以此扩大价值意识的包容性。对待中国传统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2]156。同时,要警惕两种极端思维:一种是盲目崇拜西方自由民主式的资产阶级价值观,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另一种是极力推崇现代新儒学式的传统价值观,而漠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也雄辩地告诉我们,只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引作用,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交融中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才能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各种文明的互学互鉴中实现真正大发展、大繁荣。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联动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列宁也强调:“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8]我们不仅要“知道”,而且更要“成道、行道”[9]。因此,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不能囿于理论上的空谈,而应探求两者在实践中的双向互动。

(一)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的亲和力

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2]17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民众的血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亲和力。同时,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出深深的厚重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在理论的宣传表述中,还是在践行的活动形式中,都要时刻体现民族特色、中国风格,这样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共鸣,才能更加接地气。在实践中,可以发挥传统文化表述简练、深入浅出、通俗易记的语言优势,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可以开设专门的国学讲堂,赋予传统文化经典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内涵;可以发挥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利用传统节日这一重要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教育活动;可以移风易俗,创新民俗文化形式,形成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民俗。

(二)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的引领力

伴随着近些年来“国学热”的兴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由于林林总总的原因,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缺憾。要弥补这些问题与缺憾,路径之一便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对此形成理想信念层面的软约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在诠释经典上,还是在实践创新上,都要始终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在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进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在实践中,要积极弘扬、传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中华优秀文化,抵制市场经济冲击下文化传播的低俗化、封建化、过度商业化等倾向;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准则,提高传统文化弘扬、传播过程中的思辨分析与批判鉴别能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警惕传统文化弘扬、传播过程中的受众至上心理,防止“过分故事化”与“泛娱乐化”倾向。总之,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三)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动态联缀于治国理政的总进程之中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境遇下,软实力和“软治理”已经构成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托条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需要制度体系奠定治国理政的前提和基础,也急需价值体系提供治国理政的思想保障。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实践,既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发挥定向导航、凝心聚力、调节规范的功效。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服务,成为治国理政进程中的助推器和催化剂。为此,一方面,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涵于治国理政的总进程中,使之成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及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价值遵循和价值标准。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会示范和媒体传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纳入国家制度体系之中,从而凝聚价值共识、构建良好的治理格局。另一方面,要在治国理政的总进程中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转化为治理效能。可以通过建构理论体系和创设各种渠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比如,可以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加以耦合,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实施加以耦合。再比如,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可以运用中华传统美德对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群体进行道德涵养,可以发挥家训文化在广大党员个性养成、气质培养、修养提高上的重要作用[10]。总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指引,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撑。只有把两者深度结合、灵活应用于治国理政的总进程之中,才能真正发挥其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在理论的建构与阐释上,而且在实践的运行与发展中,都存有千丝万缕、水融的内在关联。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治国理政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维度。

任何社会都是历史的产物。我们要深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契合点、再生点,使之更好地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基础,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和践行。我们要深入研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相承接的切入点、着力点,使之更好地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导。

只有把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一起,实现两者的静态支撑、动态联缀,才能更好地促进两者的共同提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集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 .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

[4] 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8.

[5]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6]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

[7]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0.

[8] 列宁.论策略书[M]∥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9.

[9] 孙熙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重要环节[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8.

[10] 林桂兰.基于家训文化视角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01.

The Internal Fit Betwee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ZHONG Weitong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例3

近些年,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过程中只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培养,在教学中存在照本宣科、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单纯的说教、灌输式式教学导致课堂气氛枯燥、沉闷,使得青年学生对马克思理论课的接受缺乏兴趣,导致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接受的效果受到严重影响,难以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有的作用。虽然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师理论功底扎实,但是在教学上由于缺乏师生互动、鲜活的事例贯穿学习当中而导致学生对该课不感兴趣,激发不起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向往与热情,普遍存在对马克思理论谍不够重视,上课不认真、谍堂互动少等问题,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新形势下青年只有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才能肩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这就要求加强和改进原有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体系,改变受教育者的被动接受状况,赋予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机与活力。师生的积极互动与参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热情,使青年在学习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原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社会热点、社会现实等问题解决过程中感同身受,产生共鸣,才能确保青年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普遍认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价值选择更加注重物质需求,青年不再忽视个人利益诉求,而是切实将主体的需求由被动变为主动。即个体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也要求社会作到公平、正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入,青年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原先单一的价值标准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多层次化的价值观,并逐渐为青年所接受以至于对其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为许多青年所推崇。这种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的价值观,虽然对激发个人才能有所裨益,但是却容易使青年丧失社会责任感,不利于青年形成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的实现。面对市场经济与西方思潮的)中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引導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培养的长效机制,使青年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不仅从战略高度上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同时也关系到青年自身的成长、成才,关系到青年能否抵御西方思潮侵袭,成为合格主义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教育培养青年学生,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任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上相互贯通融合

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正是在这种文化理念的引导下,中华民族逐步走向文明进步。优秀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都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的深厚的土壤中的,传统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纵观中华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中华儿女在与自然界斗争过程中创造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的根源所在。

(1)民主是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思想的根本体现。儒家就特别强调民本思想,孟子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苟子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本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深刻揭示了民众在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借鉴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把民本思想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49年建立了由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我们党之所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大批青年杰出人才,党只有不断扩大群众基础,尤其是赢得青年的崇拜和信任,才能使党的事业薪火相传,永远焕发出勃勃生机。因此高校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大力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机制建设,使青年精英快速成长为具有实际践行力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纵观千年历史,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的篇章。北宋诗人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爱国主义做了最好的诠释爱国主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相连,是各族儿女的为之奋斗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统一的重要驱动力。在当代爱国主义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优秀品质,同时随羞时代的发展而注入了新的时代主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寻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人民成了当家做主的主人。近现代的革命和建设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爱国主义为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社会主义为爱国主义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发展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继承和发展爱国主义精神,而爱国主义只有在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才会换发出勃勃生机。历史上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当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功立业,使爱国主义与祖国的强大紧密相连。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是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例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含着丰厚的道德文化资源,至今仍然是我们民族的操守灵魂,是我们行为的价值准则。比如,“孝亲仁爱”,说的是人际关系由“亲亲”的血缘关系推广到“泛爱众”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的宗旨就是“友爱”; 这些价值准则历经千年,在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的传承中,不断被赋于新的内容,其内涵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党的十以后,中央再次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当前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新导向、新指南。因此,我们要努力挖掘中华传统美德中的教育资源,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强化人们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共鸣,帮助人们更自觉地接受、吸纳核心价值观,让核心价值观获得更大范围的文化认同。

2 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党的十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今年年初《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概括为三个层面的“倡导”:一是倡导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二是倡导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三是倡导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

“三个倡导”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不仅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又与时俱进,顺应了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明确了每个公民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它继承并升华了中华传统优秀道德文化和伦理规范,不仅集中华传统美德之大成,还为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它顺应了民族文化新期待,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索

3.1 健全培育和践行的体制机制

3.1.1 领导重视是关键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课题。我们明晰新目标,围绕新任务,结合地域特点特色和实际情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各部门各单位分工协调、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模式。

3.1.2 制度健全是保证

以党委的名义起草了系列文件通知,成立了以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在全单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确保每一项工作任务都落到实处。

3.1.3 部门配合是保障

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条件,在工作中注意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充分依托利用工会、后勤、等推进培育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2 创新培育和践行的工作模式

根据"弘扬传统优秀思想道德,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价值准则"的工作主题,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试虻闹谢经典、道德格言、历史人物、身边故事作为培育工作的具体内容,通过榜样示范、专家宣讲,展开讨论、启迪自省以激发道德良知,展开道德升华行动,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准则行为蔚然成风。

3.3 采用多种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优化环境,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工作的整体部署,广泛持久地在师生中开展优秀传统道德弘扬活动。充分利用宣传栏、公共场地、文化走廊等宣传平台,通过张贴宣传画、标语,播放视频、音频等形式,推进中华道德经典、名言、名人、名篇,激发热爱祖国、精进业务、崇德尚善、省身律己的道德情怀和价值追求。

(2)办好道德讲堂,成立了道德讲堂领导小组,组织了宣讲队伍,设计了背景图案,在办公楼门口和公共活动场所悬挂道德讲堂示范点牌匾,并严格按照中央文明办规定的唱歌曲、看短片、讲故事、诵经典、送吉祥等流程环节开展每一次的讲堂活动。

(3)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强化引领示范效应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灿烂的民族文化。通过经典阅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道德情操,滋养人文情怀,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以经典阅读为抓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强化知行合一,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道德实践活动是提升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方式。大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着力实践养成,以实际行动引领社会思想文化潮流,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

通过这些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了公民道德素养正能量,让师生们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之中,汲取了道德智慧,强化了道德修养,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地方社会风气向好做出了积极贡献,对如何结合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有益探索。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例5

2 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今年年初《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概括为三个层面的倡导:一是倡导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二是倡导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三是倡导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

三个倡导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不仅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又与时俱进,顺应了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明确了每个公民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它继承并升华了中华传统优秀道德文化和伦理规范,不仅集中华传统美德之大成,还为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它顺应了民族文化新期待,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索

3.1 健全培育和践行的体制机制

3.1.1 领导重视是关键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课题。我们明晰新目标,围绕新任务,结合地域特点特色和实际情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各部门各单位分工协调、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模式。

3.1.2 制度健全是保证

以党委的名义起草了系列文件通知,成立了以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在全单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确保每一项工作任务都落到实处。

3.1.3 部门配合是保障

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条件,在工作中注意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充分依托利用工会、后勤、等推进培育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2 创新培育和践行的工作模式

根据"弘扬传统优秀思想道德,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价值准则"的工作主题,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準则的中华经典、道德格言、历史人物、身边故事作为培育工作的具体内容,通过榜样示范、专家宣讲,展开讨论、启迪自省以激发道德良知,展开道德升华行动,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准则行为蔚然成风。

3.3 采用多种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优化环境,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工作的整体部署,广泛持久地在师生中开展优秀传统道德弘扬活动。充分利用宣传栏、公共场地、文化走廊等宣传平台,通过张贴宣传画、标语,播放视频、音频等形式,推进中华道德经典、名言、名人、名篇,激发热爱祖国、精进业务、崇德尚善、省身律己的道德情怀和价值追求。

(2)办好道德讲堂,成立了道德讲堂领导小组,组织了宣讲队伍,设计了背景图案,在办公楼门口和公共活动场所悬挂道德讲堂示范点牌匾,并严格按照中央文明办规定的唱歌曲、看短片、讲故事、诵经典、送吉祥等流程环节开展每一次的讲堂活动。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例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源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有时代意义和传承精神。学术界开始分析研究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问题。大致看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它的整体性研究、分功能性研究以及根据具体问题而应用的研究。研究的视角大致都是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史,再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联系我国近年实际情况最后进一步阐述如何建构、培育及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很少由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展开研究与分析。大致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大致如下:

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温小勇(2013)将传统价值观中的价值理想、德治伦理和人本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具有互通性,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强调的和谐与民主理念具有高度的哲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方向,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承接,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广泛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独特的民族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入人心的穿透力和众望所归的凝聚力。一是核心价值观体现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精神。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引用古代先哲的名言,肯定其积极进步的思想。所以,尽管传统的民本主义存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找到许多极具价值的积极因素,以便对传统文化加以合理积极运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二是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广泛而久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和合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了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近年来,我们党先后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理念,都可以从“和合”思想那里找到渊源。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符合民族心理,反映民族特征,体现民族品格。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

继承、弘扬中华文化,首先是要继承。继承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启发,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而且还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使其能够与时俱进。黎昕和林建峰(2012)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思想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并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肖季文和欧凯(2012)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和相互共生的,坚持与时俱进与继承传统相统一,在科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白洁(201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意蕴进行了分析,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对传统文化的彰显与继承――突出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上,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方法途径、思想内容对传统文化不断提升与超越。笔者认为两者相辅相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靠传统文化进行培育、构建和践行,使其可以植根于本土传统文化而更便于引导大众;传统文化又可以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扬弃”并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

三、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依靠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单的说教肯定是不行的,要想长期持久、深入人心,就必须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2014年2月24日,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再次明确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欧阳军喜和崔春雪(2012)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要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培育的主要途径就是弘扬和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例7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水有源,树有根,社会主义思想文明也拥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文化的积累与弘扬,并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也为中华民族的逐步壮大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代表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在生产生活中折射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这也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的源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立足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在理论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极为深入的内涵,在实践中它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念上的了解认知为基础,逐步将认识深入,最终落实在行动中。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肥沃的土壤孕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中华民族的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精髓促进其不断向前发展。三大精髓包括民族美德、中华精神和思想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以传统文化为基石,立足于以人为本,以信念为核心的基本原则,不断落地生根,成为全人类的重要精神支撑。其次,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平台。文化是由人类几百年劳动的结晶,同时文化也会制约、影响和创造人们的日常生活。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传承来感化人、教育人,不断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美德的模范和榜样作用发扬光大,使人们自觉将外在的行动言行这类要求转化为追求更高层次的更大动力,让内含的素养表现为外在的修养,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最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不限于中华传统文化这单一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涵盖了人类优秀文化的其他优秀传统文明成果,借鉴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经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在新时期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集中表现,展现了全国各族人民普遍的愿望,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开放性、广泛性和民族性等多种特性,是当代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因此,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单的继承和模仿,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下,结合时代的发展步伐,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宗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时代血液,使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转变得以实现。社会核心价值观超越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使中华传统文化重新焕发阵阵生机。

三、全力开拓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不断强化育人实效性

(一)强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神圣地位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它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扎根于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土壤,同时更深入地概括和提升了中国优秀价值理念,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也展现出了坚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学生是在高等院校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主力军,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引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使他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共同理想,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特色,不断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内涵,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助于他们保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使他们可以明辨是非和纠正思想偏差,吸取精华,提升自身素质,从而实现他们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高度认知、认同与不由自主的追求。

(二)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1.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首先,学校党委和主要领导牵头负责与学校教务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其次,充分调动学校各二级学院、各学工后勤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条件,注重协调各学工部门之间的配合,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推进培育和践行正确价值观工作。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例8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这就必然要求我们重视这一命题,将二者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辟新的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

从唯物史观来看,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汲取了中国古代丰厚的文化资源,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刻的民族印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成为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土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折射着中国古代文人贤士一生向往的理想境界,既是对历经漫长岁月、千辛万苦确立的价值理念的总结概括,同时又结合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力。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根基和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基底,没有继承的思想观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牢固的根基,有断流的危险。这里面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这就要求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传统文化加以区分,借鉴其中蕴含的优秀价值理念和道德思想。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从根本上说,文化就是一系列有机组织起来的价值观念。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只有抓住了价值观,才是抓住了文化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悠久历史通过一代代延续下来,汇集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优秀的思想观点,凝结了那一时代的时代精神,蕴含着那一时代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社会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它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体现人们共同的精神追求,为一代代中华儿女实现理想、勇往前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古代的主流价值观念一脉相承,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中华民族一直以来不断追求的道德准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的理想和价值取向,反映了中华儿女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鞭挞,是民族气质、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儿女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留下不可磨灭的精神记忆。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是中华儿女继往开来、创造辉煌的不竭精神动力。这些力量的来源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正是由于这种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才能经久不衰,几千年不断延续一直发展壮大。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忽视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强调,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汲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养分,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才能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内化为价值标准,外化为自觉行动。

(一)教育引导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道:“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之本源和根基。”教育具有培育人、塑造人的功能,能够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是影响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能够纠正人们错误的价值观,接受并认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就学校教育而言,必须把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的始终,形成一整套从课堂到课外,从学科专业课到思政理论课的完整教学体系,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融入学校,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使学生时刻接受到价值观的力量,自觉接受精神上的洗礼,在价值观问题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凭借特有的感染力、号召力,成为照亮人心中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在教育的过程中传递着中华文化蕴含的传统美德,明确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力图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

(二)文化熏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是人们思想情感的最终归宿,通过一定的文化设置,使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意识之中,成为人们孜孜追求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作用,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发掘历史文化的时代意义与价值。借助报刊、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超越时空的界限向人们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发挥大众传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通过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觉接受文化活动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制度保障

制度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下,为了贯彻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定的。与其它软措施相比,制度是硬性要求,更具有约束性、强制性,更能体现规范性。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一定的制度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要在制度中得到具体体现,努力在制度中营造精神文化氛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寓于其中,在制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告诉人们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念,肯定那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对于那些越过底线的行为做法给予警示,督促人们向善向上。人们在长时间内遵循制度规范,会自然而然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度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一经确立,轻易不会改变。用制度巩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用制度保障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润物无声,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2][3]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4]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44.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例9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

社会意识形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果离开其正确的引导,社会发展就会迷失方向,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需要建立在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从而使深厚传统文化得到不断地升华。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难点。

1.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统一

1.1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三个倡导”方针在在党的十报告中被强烈提出,该方针被提出的其主要目的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三个倡导”从不同层面规范了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1]加强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史,积淀优秀的传统文化至今还在很多方面影响着一代一代中国人,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核心元素具有普世性。比如,讲信修睦,强调人与人间的友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与天地和谐;以天下为己任,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等这些价值理念历久弥新,始终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融入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中,渗入人们的潜在意识形态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精神紧密相连,一脉相承。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继承

由本质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是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90多年来的历史实践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凝练,并根据当今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条件,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升华的成果,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与创造性精神。它是当代共产党人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的成果。”[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各项基本方针,坚持无线基本思想为指导思想,加持把握中华传统文化内核,与社会发展同步,对传统文化始终持续的研究和挖掘,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继续传承,激发中华传统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

2.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意义

2.1中华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国家的深厚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传承下来的,它贯穿于人的价值观、风俗道德等各个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精忠报国,仁爱孝悌,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等众多优秀理念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高等教育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同时高等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从而为中国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大力促进中国发展成为现代化国家,最终实现我们伟大民族的文化复兴,因此,在进行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始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使其发挥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那么,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按照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国家、社会、个人价值理念,使学生认知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精神内核,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渊源、历史走向,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引导他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培养其形成爱国爱家,守礼修身、诚实守信、廉洁自爱、知耻向义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完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

2.2中华传统文化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教育方法

在中国教育理念中具有很多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这种基本的教学理念就要求教育者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身正为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种引导式教育法就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情感来积极地引导学生,并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有的放矢、因人而异”的因材施教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知行合一,行之为上”的实践教学法,要把道德认识用于实践,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当前,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具体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政治课堂中大力宣传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并采用以上所阐述的相关教育方法,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陶冶其高尚情操,塑造理想其人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3]

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选择

3.1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渠道功能

充分发挥教学教师的主渠道功能,高校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谈古论今教育,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通过对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提高大学生对“三个倡导”的认同度。引导学生价值观导向,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通过践行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导向。教师应该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正确的价值观,以及高尚的人格品质等,并且在教学和社会活动中积极做好表率工作,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产生正确的认识,要“贯彻与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多思考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怎么让思想教育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而不是单纯地灌输宽泛的大道理,转而以引导者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准确把握和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营造高校校园传统文化氛围,渲染熏陶

众所周知,高校校园对学生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而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校园建设中,通过各种途径来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学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积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与之相结合。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经典诵读、道德论坛、文化讲堂、竞赛展览、汇演等系列活动;结合书院办学模式开展经典诵读等学习中华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等重要的节庆日举办纪念活动;利用端午节、中秋节等大型民俗节庆活动传播文化理念,挖掘节庆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门选修的课程添加到教学大纲中,并且在学期末对其进行考核,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力支持思政课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并且在经费上给予相应的支持;不断增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资料,定期在校园里开办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引领作用。

3.3突出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重要功能

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式。不断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学生对事物产生新的认识,并且最终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验证理论知识的目的。而高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心目中,那么高校就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来正确引导学生,努力开展一些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到农村参与社会劳动,到养老院、孤儿院献爱心;开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团等活动,通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来了解社会,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并且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真正达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3.4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丰富培育形式

在全强化日益强化的今天,大学生接触外部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信息源广泛复杂,尤其网络已经变成人们在社会上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必须对网络信息具有正确的判断力才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而思想上的积极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判断能力,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进一步使他们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得到稳定的发展。关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学校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使用各种网络资源,达到正面引导的效果,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具体来看,就是大力开展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推广用网络手段,把学生集体集聚到网上,经常及时更新宣传片及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视频,使学生在集图文、声像、动漫于一体的专栏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另外,利用当下流行的通信软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利用微博,QQ等通讯方式,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中华传统文化网络产品,进一步利用这些资源动员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开展文明上网活动,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提倡讲究道德,遵纪守法的社会责任。

作者:康瀚月 董海涛 单位:营口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例10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与血脉,包括中华民族的最根本内容,而且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共识,滋养着中华民族,正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的“根”与“魂”。儒家思想的“仁”推广到政治领域,实质就是“仁政”,即统治者要亲民爱民,以民为本。正如孟子所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二,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道义支撑和价值指向。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明途径百年沧桑所积累下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成果的智慧结晶,承担着高尚的道德传统与伟大的民族精神。它在长期的历史和文化进化发展中铸就为一种“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1]的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并不排斥对其他文化优秀成果的吸收。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元化、全球化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要求我们从中华文化的根处找出国民都能认同并且能够引起共鸣的价值理念,最终指引中华民族的发展,同时重视学习西方优秀的文化,加以借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抑或是个人的价值理念,都在一定意义上凸显着中国元素和中国特色的内涵所在。

正如儒家代表人物大都从民为邦本出发分析问题,强调保民富民,坚持在富民的基础上教育人民,从而达到仁政礼治。

中国自古以来以礼仪之邦著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无论对文明的追求程度上抑或是对文明成果的保护和捍卫上,都足以让后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断继承和弘扬着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庸》中提到中华文明有礼仪三百,以尽吉、凶、军、宾、嘉之制,有威仪三千,以悉乎登降、进反、酬酢之文,故“洋洋乎流动而不滞,充满而不穷,极于至大而无外矣”[2]。构建社会主义文明国家,应该努力发掘中华古代的优秀资源,并加以创造性转变,使之凸显民族魅力和精神价值。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彰显着“和”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中华优秀的和谐文化所在,也铸就了和平文化的优秀品质。

社会公共层面,中华文化也有着对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独特的价值追求。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不仅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3]庄子“独与天地相往来”的逍遥游思想也正是对其充分表达。

三、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例11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探析

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

(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和兴旺发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生动表达了国家富强,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繁荣的幸福场面。 “民为重,君为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民主内涵则是当今民主建设的重要文化来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要求就是要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同社会,早在中国传统文化《礼记》中就有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民和睦的和谐大同社会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平等,就是要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公正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 “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平处于公,公出于道”、“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则蕴含着的公正平等的文化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就是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当今爱国精神的文化基础。诚信,在中国传统化中历来受到世人的青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中蕴含着诚信精神是营造良好诚信风尚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和发展的精神力量,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凝聚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基础。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孕育着深刻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蕴含着不屈不挠的改革发展精神, “因材施教”、“审时度势”、“与日俱新”则包含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些深刻的优良传统文化构成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思想精神,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在新时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不仅与中华民族美德相承接,而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为人民群众进行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判断行为得失,规范日常生活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自强求富、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内涵。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个人价值准则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内容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爱祖国、守诚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牢固的文化基础。抛弃传统,丢弃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活力和命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国文化是我国当前在世界文化多元化交流融合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支柱和精髓。其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发展,发展具有时代鲜明特色的文化价值理念。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时,也注重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从中汲取其丰富深厚的文明成就。在继承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

1、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内容极为丰富。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都是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融入民族意识中的爱国主义传统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始终凝聚着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心愿,引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凝聚作用。同时,爱国主义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力量源泉,爱国主义精神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发展舞台和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