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经济的持续发展

经济的持续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21 11:07: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济的持续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经济的持续发展

篇1

1.科技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关系

拿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说,它应该是持续的要素投入下对社会经济活动来回的进行,也就是指生产到分配、再到流通、消费以及最后生产这样的一个循环过程可以来回的循环进行下去,为了能够达到这一过程,对其进行要求必须要有可持续的生产,优化、合理的分配,顺利畅通、快捷的流通与文明的消费,并且还要有持续的要素投入。

1.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

其中,科技在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如果单纯的只靠科技也无法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本文研究的是科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机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时,要重点考察科技发挥的主要作用,要按批准、在考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时,对实现可持续的生产、优化、合理的分配,顺利畅通,快捷的流通和文明的消费的要求进行分解,就可持续的生产来说,在工业上必须实行清洁的生产、农业上实行持续生产、第三产业上实施绿色取向的第三产业;就优化、合理的分配来说,要求资源优化配置,产品分配的代内、代际公平;就顺利通畅以及快捷的流通而言,要求流通渠道的顺利畅通,使交易的成本降到最低;就文明的消费而言,要求消费食品必须是绿色产品,这样还可以进行二次利用和回收,消费者具有文明的消费观并具有一定的富裕程度;就持续的要素投入而言,要求消费自然资源以及能源对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定与约束。而科技主要是通过作用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要素投入,使各方面的要求得到满足,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1.2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的作用关系

分析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的作用,也就是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及实现,如何才能满足科技发展的要求,科技得以发展包括科研需求、科研主体以及科研条件,这三者得到了满足才能使科技得到快速的发展。其中科研条件还包括政府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而经济可持续发展自身包括实现过程中的科技支持及保持动态发展的科技支持构成了科技的需求;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对科研主体的利益驱动以及各个经济单位的投资利益驱动;而社会效益对其构成了对科研主体的道德正义的驱动和获得政府政策、法令、条例、规则的支持还有社会群众的支持。两种利益的作用结果保证了科技的科研主体的数量和质量,对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以及社会条件。

2.我国的科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互动机制

2.1科技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机制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科技互动的过程中有部分的环节的实现是需要有一定的机制来进行保证的,对科技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而言,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引入科技的目的是为了使各个环节符合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此,科技的应用结果就是促进各个环节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各个环节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可以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这两种的实现是水到渠成的过程,因而需要一定的作用机制才能保证实现的环节便是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科技采用。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各个经济单位,在市场经济中其行为是自主的,为了约束经济单位的行为,促进其采用科技,必须要求要有一定的机制,而这些机制就是以利益为驱动的市场机制;以强迫约束为驱动的政策,以法令、条例、规则的机制以及以道德正义为驱动的机制。这几种机制作为对科技应用于社会经济活动这一过程里,保证了科技得以被其采用。1市场机制存在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它主要是以利益为驱动的机制。主要来源于市场主体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了能获得最大的市场利润必须要尽可能对市场进行全面占有,不会放过任何的利润带来的市场机会。2政治,法令、条例和规则机制的作用可氛围两点,一是对企业市场进行规范的行为,对市场机制的缺陷进行弥补;二是通过对科技采用的政策帮助与扶持以及法律保障对科技的采用提供良好的环境。政策及法规都属于政府行为,这一机制的存在是因为政府自身有为社会群众利益服务的特点,科技的采用可以促使经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这是符合公众利益的。3社会机制的作用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对消费者的行为影响,使其有利于采用科技的企业发展;二是为科技的采用提供社会的现实客体的支持;三是以道德正义为驱动来影响各个经济单位的主管人员,使其行为主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符合。

2.2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科技促进机制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创造了科技科研的需求,这是由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因此只要经济是遵循可持续观念发展的,就必然会不断的为科技的发展创造科研需求。而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上面说到的两个环节都是可以自行实现的。可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科技的科研主体、科研条件的贡献不是自行可以实现的,它是需要一定的机制来将其实现的。因为经济单位、公众以及政府的行为在没有外界控制约束的情况下可以自主选择,未必能形成科技的科研主体和科研条件,这就需要一定的机制来对经济单位、公众和政府的行为进行规范,使其能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科研主体与科研条件。这些机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社会机制,政府机制,它们的作用是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转变成对科技的科研主体与科研条件形成的促进,从而保证科技的有效发展。

3.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无论是科技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机制还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的促进机制都包含着市场机制与社会机制,另外两个机制是政策机制与政府机制,这两个机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TU-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可持续发展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企业从以往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样适用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我们要重视可持续发展对建筑经济的促进作用,正视建筑企业在实施可持续战略的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积极改进,找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具有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可以增加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建筑经济的迅速、健康发展,对于扩大就业规模,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国的建筑企业要抓住发展机遇,实施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国民经济贡献力量,不断增加就业岗位,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2、促进私营建筑经济与公有制建筑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建筑经济在建筑经济中占有主体性地位,但由于受政策、历史、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发展较为缓慢。而私营建筑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私营建筑经济蓬勃发展的态势和良好的经济效益,给公有制建筑经济提供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将私营建筑经济与公有制建筑经济有机结合,展开多方面的合作与共享,共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既巩固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私营建筑经济的辅助作用,两者在技术、策略等方面相互借鉴,实现了双赢。

3、保证建筑行业健康、安全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安全、健康、稳步的发展,目前我国建筑市场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比如工程款项工资的拖欠,围标串标,非法出卖营业执照等等,不仅对阻碍了建筑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也损害了建筑行业的良好信誉和企业形象。通过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建设,大力整顿建筑市场的秩序,加强对建筑市场行为主体的规范管理和严格监督,为建筑经济提供一个稳定、安全、健康的发展环境,促进整个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1、加强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宣传和教育

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建筑行业的领导者要重视可持续发展对建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和多媒体宣传来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可持续的建筑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了解建筑经济在节约土地资源、节约建筑能源、节约建筑耗材以及水电方面的可行性措施,增加节约印象和节约意识。另外,对于建筑专业的在校学生和在职的建筑行业工作人员,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强化教育培训机构的建设,加强学生和工作人员对可持续建筑经济的学习和实际应用能力,为未来的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人才基础。

2、政府相关政策的倾斜

政府可以通过经济补贴、税收优惠、放宽政策、建立相应法律规范等手段来促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对建筑企业的补贴,体现在对建筑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补贴。比如,为建筑企业的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或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对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研发。

税收包括优惠性政策税收和强制性政策税收,对发展可持续战略的建筑企业进行政策优惠,为其发展打开方便之门,将有效提高建筑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建筑企业将工作重点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在企业注册、资格审批、贷款融资、投标招标等方面为建筑企业提供方便,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保证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政策的放宽来促进整个建筑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取得良好的收益。

节约土地成本。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者要对建筑工地进行细致的考察,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实地考察,综合分析采光、天气、土壤等因素,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避免空间资源的浪费和闲置。

节约建筑成本。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机械生产,缩小建筑规模等措施来节约建筑成本。

节约建筑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运营成本。包括用水量、用电量的节约,降低维护和维修成本等等,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后期的运营使用中,还可为建筑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

总之,建筑经济在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进行,建筑企业转变管理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入了解和把握建筑市场的运行规律,不断推动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支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3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房地产产业也进步高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产业之一。特别是近些年的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条件。同时,房地产业也是一个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很大一个产业,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与国民经济中各行业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同时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保持房地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影响子孙后的重大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是指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 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方而的含义:一是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房地产产品的消费需求,不对后代人的消费需求能力造成损害。包括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建材资源等利用的可持续性。二是要保持房地产产业自身的发展进步,实现房地产经济与人口、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在处理好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基础上,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达到房地产建筑的规划形态、环境效益、住宅功能、人文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二、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产业飞速发展,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内需增长,为我国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近几年,房地产话题已成为各种媒体和人民大众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房地产经济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应该认识到房地产经济出现的问题是发展过程中必然矛盾的出现,会逐步得到完善,房地产业仍然是我国未来支柱性、基础性产业之一。

1、 房地产业的发展拉动其他行业部门的发展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龙头产业,本身的发展不仅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还推动了与它有关联的其他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与国民经济中许多行业紧密相关。它与建材、冶金、机械、设备、五金、玻璃、陶瓷等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行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对这些部门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拉动作用。据统计,每100元的住房资金投入可创造70~220元的相关产业的需求;每100元的住宅销售能够带动130~150元的其他商品销售。因此房地产经济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房地产消费带动生活消费

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经济整体增长的最终动力。住房问题历来是我国人民所关心的问题,房地产消费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住房消费,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对我国大多数人来说住房消费是其一生最重要的一笔消费。因此房地产业的增长不仅可以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拉动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此外,房产业的最终产品为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场所,房屋能为商业、餐饮业、家用电器业、房屋装修业、房屋买卖中介业等行业提供发展场所和前提。如果房地产业不景气,这些产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3、房地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就业增长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问题一直是广大人民所关心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但是,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就业的局面,相反,就业问题日趋严重,中国的失业问题已成为最重大的社会问题。房地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劳动力的容量很大,同时,房地产业对其他相关行业和部门的就业增长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据统计,房地产业每吸纳100人就业,可带动相关行业150~200人就业。因此,房地产业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就业问题。

三、我国房地产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房产结构性失衡, 房屋空置率高。目前,全国大中城市空置房面积正在大幅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过去在房地产暴利驱使下,许多企业一窝蜂地投入到房地产开发行列,使住房建筑面积出现严重集中过剩,市场供求暂时失衡。二是住房价格与百姓收入差距太大,虽然有需求,但由于价格太高,许多购房者望房兴叹,放弃购买,造成需求大量减少,使得空置面积大量出现。据统计,北京、天津等地的商品房的空置率高 达40%,远远高于10%这个国际通常认可的警示线标准,并且情况仍呈上升趋势。一方面是大量的空置房屋无人居住,令一方面却是大量的人无房可住,这种情况回严重影响房地产经济的正常发展。

2、房地产开发无序发展,规划不合理,导致资源浪费。长期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偏重粗放发展,主要依靠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实现经济效率的增长,房地产开发者不重视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土地资源更是严重短缺。我国近十年来耕地大约以每年960万亩的速度减少,很大程度上都与土地的使用及管理不当,开发失控有关。

3、房地产开发对环境造成破坏。许多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开发前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随意毁林毁草,减少公共绿地,破坏人文景观。有的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开发时人为增大房屋密度,导致容积率过高,缺乏绿色空间。有的开发商甚至私自围湖造田,开发房地产,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与房产发展相配备的金融基础体系尚不完善。我国的房地产金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已建立起了基本制度,但还不完善。特别是房地产资金来源结构单一,开发商自有资金比重低,房地产市场资金严重于依赖银行贷款,缺乏二级市场,给银行资产安全带来隐患。

四、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

政府的职责在于制定科学的能够有效保护竞争的规则。目前房地产市场问题突出,这要求尽快制定和完善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法律制度,既防止垄断,又防止过度竞争;既促进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又有效地防止其盲目性,以确保房地产市场能够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有序运行。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对土地等资源使用的管理和审查,避免资源的浪费。此外,政府要充分运用经济手段调节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完善保障性住房服务体系,抑制价格的过快上涨,对投机性需求或炒作性需求进行抑制。

2、重视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房地产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房地产发展开与人口发展、环境发展、生态资源的关系。因此,在项目开发前应对环境和生态保护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房地产开发时也要注意对周围生态和文化环境的保护,房屋的风格周围环境相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绿色建筑的开发,节约资源,注重绿化,为人们营造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

3、建立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

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完善的金融体系对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有效的政策法规和管理体制,健全住房金融机构,丰富住房金融工具,完善住房金融市场。调整房地产贷款结构,增加消费贷款比重,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实现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增加房地产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篇4

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日益显现,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农村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之一,农村也成为了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我国有18多亿亩土地在农村,其中有1.5亿亩土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低碳农业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模式,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农村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农业产业结构和制度的根本性转变。

1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

1.1农村水源污染严重

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作用非常严重,导致农作物毒物质富集,农产品质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迫使部分地区改变农业种植结构。渔业受污水的影响则更加严重,如2004年7月,淮河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污水所到之处,鱼虾绝迹。

1.2农村土壤污染严重

全国约25%土地的土壤污染处于警戒状态,约5%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缺乏安全保障的农产品已经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1.3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活垃圾量也迅速增长,而且大量城市垃圾都流向了城郊和农村,给农村带来了严重污染。

2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意义

2.1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的重要方法。

2.2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继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进而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2.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着的生态效益。

3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途径

3.1引入绿色GDP的概念

绿色GDP的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所谓绿色GDP,是指在通常的GDP指标中,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即扣除生态成本之后形成的真实的国民财富。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底,反之亦然。因此,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的计算成为其计算的关键所在。绿色GDP的算法是:GGDP=GDP―自然部分虚数―人文部分虚数。自然部分的虚数主要指资源环境方面的损失,人文部分的虚数指贫富悬殊等不利影响。目前,对绿色GDP的实际测算,主要集中在对资源环境损失的测算上。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其实这是一个过时的说法。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石油探明储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12%,天然气人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还有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还存在着严重的高能耗、低效率的问题。万元GDP的耗水量是国际水平的6倍、总能耗量是世界水平的3倍。特别是一些地方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如由于乱采、乱伐,我国的森林面积大幅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由于过度开发水资源,造成江河断流,地面沉降;由于过度排放污染物质,全球10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就占了8个。造成这种局面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现行的评价体系不完善,现行的GDP指标的局限性所致。因此,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引入绿色GDP概念,把握好GDP与绿色GDP的含义,开展绿色GDP的核算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3.2转变执政理念

加快改革目前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摒弃以GDP增长来考核干部政绩,引入绿色GDP作为对各级政府和官员的考核指标,引导各级领导进一步转变执政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实现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3.3进行技术革新

一是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干预手段,制定针对企业进行环境核算的相应激励措施,推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二是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奖励机制,鼓励科技人才研究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经济技术,鼓励各高校重视培养与循环经济相关学科的人才,鼓励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加强内部技术人员培训,吸引更多专业技术人才,扩充企业的人力资源。三是加快新进技术的开发推广。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以开发经济体系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

发展绿色GDP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结果。同时,绿色GDP作为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公共信息,可以有力促进政府更加关注本地的宏观发展战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从具体项目管理转向为公众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在发展绿色GDP成为全国民众共识的今天,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经济高速增长、环境条件更加改善的绿色GDP之路。

篇5

引言

随着温室气体引发的全球气候问题日益凸显,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引发广泛关注。作为我国的能源大省,山西省CO2减排压力巨大。本文针对目前山西省资源分布、利用及碳排放现状情况,提出山西省减排CO2适用CO2-ECBM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山西省大规模减排CO2,为我国实现CO2减排的目标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1山西省发展低碳经济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温室气体浓度迅速增大,引发灾害日益频繁,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研究表明,在众多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约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64%[1],是导致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的首要原因。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温室气体控制,减少CO2排放并降低大气中CO2浓度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碳经济是以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为目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要求,以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为手段,以绿色GDP为目的的革新性经济模式。基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状况,导致每年煤炭产量50%左右用于火力发电,以满足我国80%左右的电力需求。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实现“低碳绿色”的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煤炭资源化利用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政府十分关注在达到发展经济目的的同时,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后代子孙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在2015年底结束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因此,我国面临的国际压力日趋加大,减排任务十分繁重。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大省,又是我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属于典型的高碳经济省份,碳排放总量和份额均居全国前列。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山西面临前所未有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3年~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CO2排放量较2005年累计下降45%。这也意味着,山西省CO2减排工作迫在眉睫。

2山西省CCUS技术的应用前景

2.1CCUS技术简介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研究人员从实践中得出CO2捕集、利用及封存(CCUS)技术具有大规模的减排CO2的潜力,CCUS技术利用废弃油气田、深部咸水层、不可开采煤层等地下空间封存CO2,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EOR)、煤层甲烷回收(ECBM)、增采页岩气、溶浸采铀、增强地热系统等。该技术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2]。山西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及煤层气资源,由于煤炭及煤层气资源利用技术相对落后,煤层气采收率低,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巨大。CO2注入及驱替煤层气(CO2-ECBM)技术提供了可实现的大规模CO2减排的途径。山西省深部煤层处置CO2的潜力巨大,是该技术开发应用的主要地区[3]。CO2-ECBM技术是向煤层注入CO2驱替置换煤层中的甲烷气体,即可以提高煤层气甲烷的采收率,同时又能达到封存CO2的目的。研究表明,采用CO2置换煤层气与采用常规降压产生煤层气相比,前者可以回收90%以上的煤层气,而后者只能回收30-70%。这向技术对全球的环境和经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4]。2.2山西省资源储量现状2.2.1山西省煤炭资源储量现状山西省作为我国煤炭资源及煤层气资源大省,同时也是CO2排放大省,且具有适宜CO2地质封存的地质构造单元和煤储层,为我省开展CO2-ECBM技术提供了先决条件。以“山西省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报告”(2012.12)的工作方法原则,对照《山西省煤炭资源利用现状调查》(2011.9)相关基础数据,经过测算,全省预测埋深2000m以浅潜在煤炭资源的赋存面积20515.21km2,山西省预测的潜在煤炭资源量约为2627.48亿t[5]。2.2.2山西省煤层气资源储量现状山西省煤层气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根据刘2.3山西省CO2-ECBM技术应用优势2.3.1具有集中的CO2排放源山西省是全国碳排放总量与强度较高的省份之一,根据山西省经济普查报告显示:2008年,山西省能源消费总量为14664.4万吨标准煤,碳排放总量为3.81亿吨,比2005年增长了19.1%。2009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15590.59万吨标准煤,2010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16808万吨标准煤,2005~2010年碳排放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据测算2015年CO2排放总量达5.5亿吨。目前我省集中排放源较多,排放量较大,主要分布在电力、水泥、钢铁、化工等行业,较为充足的CO2排放源为CO2-ECBM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碳源基础。2.3.2具有适宜CO2地质封存的地质构造单元和煤储层山西省总体地质构造被地质学家称为“山西台背斜”,其总体构造为一系列呈北东向雁行斜列分布的断陷盆地和其相间的断隆台地所组成,为煤炭和煤层气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地质构造条件。而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得以长期保存为我们寻找CO2地质封存可用结构体提供了理论依据。山西省构造煤盆地中煤层气的长期存在和稳定保存,充分证明了山西煤盆地可以长期稳定地保存气体资源,其安全稳定程度可以达到相当于煤层气在煤正[5]统计结果得,山西省2000m以浅预测含气面积35796.86km2,资源总量83097.86亿m3,此外,预测2000m以深煤层气资源量为35975.57亿m3。2000m以浅煤层气预测量按煤田统计,沁水煤田煤层气资源量最为丰富,河东煤田次之,二者占资源总量的90%以上。按埋深统计,1500~2000m煤层气资源量最为丰富,1000~1500m次之,二者约占资源总量的78%。田内赋存的地质年代尺度。山西省深部煤层地质构造简单,煤层稳定,上覆岩层密闭性好,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是CO2地质封存有利区。2.3.3具有煤层气工业化开采的经验及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截止2015年年底,中联、中石油、中石化、蓝焰等大型企业已工业化开采煤层气多年,在山西省施工煤层气井10000余口,分布于沁水、河东、西山、宁武4个煤田。目前,主要煤层气生产项目集中于沁水盆地南部,其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煤层气生产基地。沁水盆地拥有全国1/10的煤层气资源,拥有1/5的煤层气矿权登记面积,拥有75%的探明地质储量,现有产气量占全国煤层气产量的78%。山西是煤层气资源大省,资源储量约9万亿m3,占到了全国总量的近三分之一。煤层气产业是山西省当前大力发展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三五”期间,山西煤层气产能要达到400亿m3。然而,山西多数煤田煤层气含气量很高,但煤层渗透率低,煤层气开采难度大,CO2-ECBM可以通过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大幅度增加煤层气产能与产量,在山西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篇6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深刻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经济面貌。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的环境和资源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经济所依赖的资源基础、生态环境已进入“向未来借债而生活”的时代。面对如此困境,我国政府已颁布各项保护自然、改善环境的法令法规。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必须走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企业是微观经济的主体,要想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企业入手,把企业从原来只关注自身的利益不关注对环境资源的破坏的传统财务会计核算模式转变为把资源环境包括在内的绿色会计核算模式,从而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概述

(一)绿色会计产生的背景。任何社会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其相关环境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就必然要求有相应的会计理论和实践。绿色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也不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切促使西方国家把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自然资源长期处于被极度开采的状态。特别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剧增,需求的增加,更进一步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从而使能源紧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不仅动摇了有关国家发展经济的自然物质基础,制约了经济发展,而且使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出现了紧张局面,迫使人类反思:如此下去,人类将自食恶果,社会经济将不能持续发展。人类开始改变过去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方式转变为追求三个目标的平衡发展,即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平衡发展。于是,环境会计应运而生,从20世纪九十年代起,在西方的会计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会计理论。其核心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目的在于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

(二)环境会计的含义。关于绿色会计的概念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解释为:绿色会计,也称为环境会计,是将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传统的会计学相互结合,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形式,辅之以实物计量和文字表述,来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

(三)环境会计的特点。绿色会计因将环境因素纳入核算范围因此也具有了以下特征:1、经济业务不确定性。环境问题具有多样性,在资源利用方面也非常复杂,由此绿色会计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2、周期难以计量性。涉及环境因素的经济业务不像一般的经济业务周期很短、业务较为单纯。环境经济业务的周期很难计量并且具有很大的复杂性。3、研究方法多样性。绿色会计不再仅仅涉及经济学与数学的计算,还涉及到社会学、环境学等学科。4、报告信息多面性。环境会计报告既应揭示财务信息也应揭示非财务信息,如企业的环境目标及执行情况,企业对于治理环境所采取的措施等。

二、绿色会计核算模式与传统财务会计核算模式的区别

(一)绿色会计信息受益范围大于传统企业财务会计。传统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一般是与企业有着紧密经济联系的单位或个人。这些单位或个人不仅人数少,而且仅仅只是关心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绿色会计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要求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进来,因此也就要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所有相关人员都能了解企业经济、社会与环境方面的成本和效益。因此,绿色会计信息服务的范围要大于传统会计的服务范围。

(二)绿色会计核算目标范围大于传统企业财务会计。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不考虑社会效益和自身的非经济效益。而绿色会计的目标是促使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达到改善整个社会资源环境,提高社会总体效益的目的。

(三)绿色会计成本范围大于传统财务会计。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的成本核算仅限于企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经济成本,具体来说就是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物质成本、人力成本和部分自然资源成本,没有或没有全部反映由于经济活动而带来的环境成本和自然资源成本,从而导致了虚夸的收益,进而鼓励了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而取得当前利益的做法,导致企业只考虑眼前利益、短期利益,而无视企业的长期利益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会计的成本范围是按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确定的。它不仅反映了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成本,也反映了经济活动所产生的非经济成本。如,某些企业由于生产活动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后果也要量化计入企业成本。

(四)绿色会计效益范围大于传统财务会计。传统的财务会计认为,企业最大的目标就是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对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影响到社会发展以及企业发展的非经济效益则不予考虑。而绿色会计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认为只有实现三者效益的最大化,企业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中存在的绿色风险

(一)企业员工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绿色风险。在一些生产型企业存在着严重的粉尘、高分贝的噪音,有毒的废水和废气等现象,因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及意识,职工极易因暴露于危险的物理、化学或生化风险之中而产生各种职业病,给员工造成健康及身心上的伤害,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因违反《劳动法》有关条款而遭受民事或刑事处罚的风险。

(二)企业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对公众及周边环境产生影响的绿色风险。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是公众,生产的过程必然与环境发生联系,环境又最终影响公众。因此,产品的原料、包装、工艺流程等方面若存在有毒、有害成分,那么受伤害的将是公众。这种产品的“绿色”意识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如,国家质量监督局和环保局通过媒体的每周质量调查及环境监测报告,就是为了满足公众对环境及自身绿色安全认知的需求。除了我国,目前国际贸易中越演越烈的“绿色壁垒”,就是日本、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而产生的。固然“绿色壁垒”有时也有被利用行贸易保护之嫌,但WTO的有关规则是非常透明、公开的,执行起来也相当严格。所以,企业的产品及生产将面临此种绿色风险。

(三)企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破坏生态环境而产生的绿色风险。我国目前已取得的经济发展是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高能耗及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的,国家已充分认识到这一严重性,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期间将“抓好资源节约工作,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二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各行各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标准。”同时,“抓紧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环境和生态保护执法检查,健全环境保护的监测体系、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这些政策表明,企业必须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单位生产能耗以及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否则将面临相应的绿色风险。

四、实施绿色会计的优势

(一)绿色会计有利于建立内资企业的竞争优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内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竞争压力,内资企业引入绿色会计,在短期内可能会因对环境治理的投入而出现成本增大的情况。然而,换个角度来思考,这样的企业就可以首先在这场必然到来的绿色革命中成为标杆企业,为整个行业确立一个绿色标准,而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往往会以行业标准作参照,这样确立标准的企业在政府制定政策的时候就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可以使政策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符合的国家政策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大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此外,在社会上开始广泛关注环境的时候,具有“绿色先锋”形象的企业会得到社会上广泛的认可与赞许,在与外企竞争时,绿色的因素会为企业添加筹码,从而大大提高内资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绿色会计有助于改善我国环境现状。我国经济处在飞速增长期,对资源的需求是巨大的,在这同时出现的严重浪费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国环境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应该由制造污染的企业来负责,因此有必要强制企业实行绿色会计核算与披露,并加以制度管理来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从而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要按照强制性原则。把绿色会计作为一项新制度推行,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具有一定约束强制性。一旦推行绿色会计制度,制造污染型企业必须披露尽可能多的环境资源信息,政府部门必须对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做出明确的强制性规定。

(三)国际化发展形势的需要。绿色会计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而在国际上起步较早,目前已经进入了较深入的研究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都意识到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成为了最热门的国际话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贸易范围在不断扩大,经济往来也在日益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环境的恶化,因此很多国家都希望政府出面干预本国对外的贸易往来,但是单凭干预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制定一些协调环境与经济贸易的法规势在必行。绿色会计正符合这种大国际背景,因此很多国家政府将“绿色”强制性地引入企业,并且纳入企业管理中。而绿色会计就是这样一个管理工具,不仅可以强化产品的绿色工艺,还可以增强企业的绿色管理意识,这样的企业才能真正地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企业生产的产品才能真正走向国际。

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与环境的联系会越来越强,绿色会计正是基于企业与环境长期互利和共存关系,着眼于企业在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经营。所以,倡导绿色会计,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永臣.企业环境会计研究[M].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7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由走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转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一些因素仍然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实践。

一、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随着发展观念的改变与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的投入,农业发展呈现较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也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1.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严重

我国虽然是个资源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很多年了,但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问题还是存在,这对于我国的农业资源有很大的压力。所以,我国的人均耕地资源、水资源等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其中人均耕地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更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耕地资源和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短缺。

而资源过度开发以及资源不合理的利用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也很严重,并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但由于掠夺性的开采和自然灾害,我国的生态破坏较为严重,土地损耗、水土流失、水污染、草原退化、森林覆盖率低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

2.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观念落后

我国的农村人口众多,但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只依靠传统农业模式和人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农业家庭收入不高,加上陈旧的观念,农村人口受教育的机会有限,这对生产观念的改变产生了制约,无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经营模式进行改进。而我国的现实国情和面临的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巨大压力要求我们必须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部分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则无法具备这样的觉悟和意识。

3.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技术装备落后

随着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也有了很大进展,但农业投入不足,所造成的农业技术装备的落后也制约着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虽然我国的农业规模庞大,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与农业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农业科技人员的有效利用的不足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新技术等无法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来。而农业产业化的程度不高,造成农业生产依靠传统劳动力的比例较大,农业技术装备落后也带来生产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的影响。

二、如何更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现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还要加强,要继续控制人口的增长从而缓解人口增长与资源有限的矛盾,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其次,还要提高国民素质,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从而树立先进的农业生产观念,实现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支持。

2.保护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资源与生态资源是我们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而生态的可持续性也是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一定要最大程度的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建立健全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法律体系,依法保护农业资源、治理生态环境。要保护耕地与草地资源、水资源,严格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草原退化,打击违法占用耕地的现象,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现象,增加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与法制观念。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从而促进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加大农业投入,依靠科学技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农业循环经济更要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达到资源持续利用与高经济效益的有效融合。所以政府要强化职能,推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与政策支持,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财政部门鼓励农业贷款投资,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技术支持。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在农业生产中,依靠节能高效型农业技术、再生利用技术等先进科学,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再加上之前的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为我国所带来的自然资源的损耗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负面影响,所以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发展观、注重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依靠科技发展,政策支持,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8

农民经济包括农业经济和农业非农业经济,它是国民经济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改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质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进步,建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最大限度地去控制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使农业经济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

二、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

(1)产业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我国的农业结构虽然规模庞大,但是农业的产业经营模式组织数量不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根椐统计,到2012年为止,我国只有8%左右的企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规模小,没有特色和竞争力,起不到带动和支撑当地经济的作用,而且科技含量和产品品质不够高,品牌效应也一般。

(2)信息化程度不高,人才紧缺。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的各个环境,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的信息建设相对比较滞后,项目缺乏科学的指导,导致农业经济项目发展缓慢,比如政府的引导比较少、资金紧缺、人才的培养机制落后,农民自身的素质也需要改善。

(3)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耕地面积正在不断地锐减,水资源危机、水土流失,森林资源功能下降、草原的不断退化,随着农业和其它行业的发展,水资源浪费不断地加剧,浇地用的水泵正在被不断地加深,如果不对水资源的使用加以节制,我们的农业将面临无水可用的境况。

二、提高农业经济地位的必然性

中国农业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全国总人口的50%,中国的经济能不能进行发展,就要看农业能不能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联产承包制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一个快速的发展,并且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但是经济不断增长的趋势下,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却往往过大,所以国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要想取得成绩,就必须提高农业经济的地位。

(1)建立农业专业合作制。现在,农业实行的是一家一户的专业生产、经营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一些新兴的农业专业作社可以给农业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与解放初期人民公社有所不同的是,现代的农业合作社是自愿加入的形式:市场经济的产物。这种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可以根椐市场的发展需要,确定产品的种类和品种,合理配置相关的土地使用,资金重新分配,能有效地降低生产资料、经营实力、生产成本呈几何数增长,这样可以使销售的渠道更加地宽广,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可以改善现有的一家一户制人力有限的问题。

(2)提倡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不仅跨入了一个应用推广的阶段,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统筹和规划的意识,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地域、跨部门的农业信息系统需要建立起来,形成权威的网络信息平台。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方面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需要人才。

因此完善信息化、科学化管理,在传播农业技术、农业产品生理需求,防病和治虫方面能够起到预警的作用。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可持续性是农业经济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在农业地区加强水利、农业基础设施、科学农业生产建设。建立一个全面、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实行标本兼顾等原则,兴建一些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设施,比如拦河坝、运输交通干线,农村科学技术产业园。比如说,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农业管理模式,实行农业生产监控化,自动化生产,引进适合中国农村的先进的管理系统。

现代院校要建立农业人才培养,对于下乡到农村进行技术支援的大学生要有好的激励机制,鼓励当代的大学生支援中国农业经济的建设当中来。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加入了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因为农业生产正在走向科学化,从兴利除害、开源节流,防洪、抗旱等多方面进行结合。

这些措施有利于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相关的部门应该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控制对森林植被和水资源的破坏,防治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篇9

关键词:

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筑业

为了提升建筑行业的经济效益,除了需要提升资源利益率,同步应当提升其环保及社会效益。笔者将通过本文就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入手,将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1当前保证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关注与了解

就目前而言,很多建筑企业对于自身经济的发展往往局限于经济收益方面,而对于持续发展往往缺乏明确的理念以及认知度,而且无法对于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行深刻理解,进而对于自身在经济持续发展方面的关注度较少,甚至无视长远经济发展,局限于短期利益最大化。

1.2缺少专业的理念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要保证自身行业的经济长远发展,除了需要贯彻高效运作的理念,同时应当注重对于社会效益以及环保效益的相关理念学习,同时了解社会效益及环保效益对于自身行业经济效益持续提升的影响,但是在当下,很多建筑企业往往缺少对于这些专业经济理念的认知,开展经济战略改革,存在盲目性与局限性。

1.3缺少技术资金支持

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更是建筑行业现下乃至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因而相应的技术支持与资金支持也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当前,很多建筑企业虽然意识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缺少对于施工技术绿色化改革或者引入新的科学技术,再加上投入改革的资金严重匮乏,导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仅仅成为一句“形式化”的口号[1]。

2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方向

2.1提升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知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要真正实现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则优先应当提升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知,而且需要与政府部门进行合作。因而对于后者而言,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效益是对市场经济完成宏观调控的过程,而且单凭建筑行业自身提升在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度,往往存在局限性。政府部门针对这类观念进行认同和提倡,才能同步提升整个社会公众的认知度与理解程度。建筑企业能够于详细的流程周期中按照具体需求完成政府部门的政策目标与需求时,则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政府部门需要明确和限制建筑企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再者,需要为建筑企业提供一定的财政优惠政策扶植,从而最大程度保证企业自身的利益,并且增强其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认同度与支持度,拓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范围及社会公信力[2]。

2.2改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技术

对于多数建筑企业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存在局限性,而且在实践流程中缺乏关键性的经验,从而导致经济长远发展无法满足预期的需求。因而要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则需要不断强化施工技术的工艺与技术手段,如材料选择方面,应当重点选一些环保型、绿色类材料,如可降解材料、人工合成材料等等,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

2.3推进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

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不仅仅是多数建筑企业应当了解的理念,也是整个社会公众应当了解的理念。强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宣传,施工企业与政府部门应当组织相应的活动,即如施工企业可以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同时培训过程开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讲座,同时可以收集更多媒体、网络视频资源作为培训的关键材料,通过不断提升整体施工队伍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最终保证整个企业企业经济发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3]。

2.4推进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培育

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属于一个循序渐进的改良与发展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更多专业人才作为技术支持,当然,在当前条件下,多数建筑企业的技术施工人员往往在职业素养方面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因而推进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培育,也是刻不容缓的过程。具体落实可以从专业素质以及职业能力的同步培养入手,首先是专业素质培养,可以通过对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同时通过激励机制,保证所有技术施工人员能够自主提升自身素养;其次,应当对当前人才队伍进行扩充,特别是对于高素质、高文化人才的社会招聘,降低录用门槛,并且将这些优秀人才作为引导整体人才队伍素质提升的力量;最后,应当对所有人才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除了包含基本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还需要带入一些现实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违背的行为,即如为了提升施工效率,随意堆放施工废料废渣;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更多经济收益等等。而通过对于这些行为的客观判断与分析,则可以保证所有人才均能够清晰了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思想[3]。

3结语

总体来说,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不仅仅体现在建筑行业的经济发展方向方面,更体现出社会未来发展的核心思想,而且无论是对于建筑行业的经济发展亦或者社会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均体现在节能与环保两个方面,而唯有将这两个方面的理念进行结合,方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保证社会与环境效益的提升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叶祖达,梁俊强,李宏军,李勇.我国绿色建筑的经济考虑——成本效益实证分析[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3,4(04):24-26.

篇10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地质行业的特殊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发展的并不是很快,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地质工作才渐渐的走出低谷,得到了加强,地勘经济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积极的推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现阶段地质行业的发展情况比较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如何保证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影响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而提出了一些保证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希望在能够对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一、对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影响的因素

1.缺少可以支撑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地勘行业的特殊性,使得现阶段我国很多的地勘单位主要的业务是地质勘查,这里所指的地质勘查大多针对的是社会地质勘查项目和私人矿权地质勘查,业务范围非常狭窄,而且很明显,这种地质勘查项目的稳定性不足,很容易给地勘单位带来沉重的打击,影响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地勘行业严重缺乏复合型人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家出台了一些列的政策大力支持地勘行业的发展,地勘单位的业务范围有所扩展和加强,但是我国地勘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人们也是在这一时期才对地勘专业加强了重视,这就使得很多地勘单位出现了人才断层现象,还有一些地勘单位虽然招聘了年轻的人才,但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非常稀少。近几年来,地勘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暴露了出来,地勘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具有专业的技术水平,同时还需要掌握经营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综合性的技能。

3.矿业权的申办提高了难度和成本。地勘单位在进行地质勘查工作前,必须依法申办和取得矿业权,这是地勘单位工作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当前政策、经济上的种种影响因素,使得矿业权的申办非常困难,所需要花费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要远远超过以往,并且矿业权的维护成本也在飞快的增长,这对于地勘工作的开展和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4.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众所周知,矿产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都离不开矿产资源,这对于矿产资源来讲消耗量是非常大的,过热的现象必然会导致掠夺性的开采,地壳钱部的矿产资源势必会开采殆尽,而地勘单位对于深层的开采技术水平又远远不够,这种情况也会影响地勘经济的发展。

二、保证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

地勘行业由于高投入、高风险且周期长的特点成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在地质工作中,对客观地质体的认识过程和探索过程都是分阶段且循序渐进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地质工作组织和制度等肯定会随之发生变化,但是地质工作的特点和地质规律是不会变的。在遵循地勘行业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针对如何保证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推进新机制、创新新体制。在推进新机制方面、保证满足地质工作规律特点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提高从政府到地勘单位的找矿积极性,使得智力成果与地勘技术、资本紧密结合,积极的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紧紧抓住公益性工作定位和社会资金定位这两个环节,有效的配置和设置矿权,科学合理的出让,这对于地勘单位和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创新体制方面,地勘单位必须突破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地勘经济的发展带来新鲜的血液。当前很多地勘单位的员工存在着这样的认知:他们认为企业被拍卖了就是倒闭了,企业设备闲置或是设备坏了倒是觉得资产还在,体制不创新的话,员工是很难了解资本形态转变的意义。

2.地勘单位要注重技术的进步和后续人才的培养。迄今为止,由于地质找矿工作的技术含量比较高,使得其他单位很难插足到这一行业之内,这是地勘单位值得引以为傲的优势,虽然是优势,但是一定要注重技术的进步和提高,地勘单位要尊重先进的科技知识,并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加大对先进技术的创新和引进力度,同时,还有注重人才的吸收,加强后续人才的培养,这是地勘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地勘单位和地勘经济的发展中,人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地勘队伍人员素质和知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地勘经济的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对那些创新技术、对地勘单位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的人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的发挥。

3.地勘单位要加强宣传力度,创新社会环境。任何行业和事业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属地化以后,虽然地勘单位和社会、地方的接触较多,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相关部门的支持和社会大众的理解,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地勘行业的体制比较落后,地勘单位的员工主动和社会相融的思想意识还是相当淡薄,这就使得社会对地勘单位的了解和认同程度相当比较低,社会外部环境对于地勘单位的发展不是非常有利。因此,地勘单位就需要在帮助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抓住机会,借力进行发展,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大众对其的认识和了解。与此同时,地勘单位和地方政府沟通要加强,尽量减少矿业权的申办以及维护等方面的问题,争取创造良好的社会外部发展环境。

4.加强地勘单位文化建设。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战略资源,对于地勘单位而言,是构成其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组成之一,是保证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加强地勘单位文化建设,单位领导要大力倡导,动员全体职工参与进来。因为领导是单位文化的倡导者,起到表率带头作用,只有单位领导身体力行,员工才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可以说,地勘文化指引着单位的发展方向,所以,地勘文化建设是必要的,用文化理念提高员工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篇11

一、信息技术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是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地位的因素,对于经济能否健康迅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而可持续发展则是对良好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全面性的概括。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门精深的学问,需要我们去探索。本文讲述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实现现代化的管理、适应新的经济形态、有效利用和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一)信息技术带来产业升级

所谓产业升级是指由于技术进步使传统的原有产业中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产业素质和效率也得到提高。产业整体层次上升,然而信息基础技术是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基础技术是以材料科学为基础,以器件物理技术为依托的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体系。其包括微电子、分子电子和光电子技术等技术。

1.与微电子技术相关的产业

在如今信息社会中,信息材料的代表是硅,以硅为核心的这些材料能够制作出高集成度的高速器件,以及高密度、三维、多功能集成电路芯片。这种信息材料的发展以及新的工艺、新的设计的革新必将推动精密化学材料、精密陶瓷、高分子塑料、新型合金、轻金属和纳米材料等一系列的发展。这些材料的发展可以极大的促进技术的革新,进而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使得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姿态。

2.与分子电子及光电子技术相关的产业技术

分子电子学的含义是分子水平上的电子学,其目标是用单个分子、超分子或分子簇代替硅基半导体晶体管等固体电子学元件组装逻辑电路,乃至组装完整的分子计算机。应用分子电子技术制作生物芯片,利用蛋白质和其它生物物质的超级自装配与自组织功能制造新电子器件,从而可以产生出跟人脑相当的分析与学习能力的生物基因芯片。

(二)信息技术带来了管理方式的变革

网络,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之一,是信息化发展下的应用最为广泛的工具。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人与人,人与事的信息交流方式,促使组织内各部门可以及时有效自由的传达,各环节能够紧紧相扣,减少了以往传统的信息传递的滞后性以及传播的零碎性。通过网络,部门管理者可以将组织的制度制定的更加合理、有序,去掉一些中间监管部门或审查机构,让网络替代这些机构的职能,这样最高决策者可以通过网络迅速地对各种决策结果进行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决策给予纠正。同时,能够消除以往部门设置繁多现象,提高管理和决策效率以及减少开支。

信息技术在企业部门的广泛运用,使得经济管理部门的决策得以逐渐的规范和科学。此外,随着经济管理系统的细化和专业化,产生出了两种辅导经济和决策的更为专业的系统,分别是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这两种系统对于企业管理以及信息决策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实际作用,另外情报的检索方面也能更为速度。在如今的信息化大发展背景下,一种叫做经济数学模型的工具应运而生,借助这种工作进行预测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便经济管理的顺利执行。通过网络,我们的经济增长质量得到飞速提高。

(三)信息技术产生新的经济形态,带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国家或者地区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所选择的模式、机制、途径、战略和源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解放粗糙的生产方式,通过改良技术,提高生产力效率是带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科学技术革新步伐的日益加快,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入技术支持,在全社会大范围的使用新的科学技术,可以带来利润边际的逐步扩大和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从而在宏观上推动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繁荣。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经营理念。在如今的新型经济环境下,企业在企业重组以及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往往遇到各种各样来自各个方面的阻挡力量,导致企业在经济转型的问题上苦难重重。如果不采取技术革新,不从外吸取各种知识,只是固步自封不思进取,那么这样的企业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落后于别人脚步,最后彻底失去企业竞争力,退出经济这片大舞台。由此看来,企业技术的革新和新的经济形态的产生在如今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是尤其的必要且关键。可以这样说,当今社会“得创新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