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2 10:50: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行为科学与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作者简介]左群英(1974- ),女,四川仁寿人,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和德育原理。(四川 内江 64111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内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面向农村小学的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NJS1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76-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指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和造就国家各级各类人才的摇篮,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与发展,给高校思想、文化建设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给高校师德建设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继古典组织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学说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管理理论,它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哲学原则,强调人的需要和人的价值,带来了管理与人的关系的重大转变,对提高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实效性有重要价值。
一、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实践主要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美国管理学家泰勒试图改变这种状况,是古典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泰勒强调用科学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式的管理,这对管理的规范化和效率化虽然具有一定的意义,但这种基于“经济人”假设的所谓科学管理并不能为工人提供持续的工作动力。欧洲古典管理理论的奠基人,法国的法约尔和德国的韦伯从行政组织建设的角度也对管理理论进行了探索,但其理论和泰勒一样,重视组织的目标和效率的提高,强调经济因素对激发工作动机的作用,忽视人际文化和个人的心理需要,因此和泰勒的所谓科学模式一样,在实践中遭致诸多批评和反抗。
美国哈佛大学的梅奥以著名的“霍桑实验”为基础,提出了不同于古典管理理论的人际关系学说,其核心思想是:人是社会人,其行为受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大,认为影响生产效率的第一要素不是工作的物理环境或工资报酬,而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尽管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古典管理理论“目中无人”的缺陷,但遭到传统习惯势力的强烈反对,加上梅奥并没有进一步提出更具操作性的管理模式,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直到50年代以后,人际关系学说发展成为行为科学以后,才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种理论对梅奥提出的“社会人”假设进行了肯定,即主张社会心理因素比经济因素对人的行为影响更重要。弗洛姆曾说:“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类死了;在19世纪,不人道意味着残酷,在20世纪,不人道系指分裂对立的自我异化;过去的危险是人成了奴隶,将来的危险是人会成为机器人。”这段话深刻揭示了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工作变得越来越标准化和单调枯燥,人们开始倾向于从社会关系和精神情感方面重新定位工作的意义这一事实,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也因此特别强调建设和谐的人际氛围和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二)激励机制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人的行为动机以需要为基础,管理要充分发挥人的工作兴趣和工作效率,关键在于建立能持续激发并满足人的合理需要的激励机制。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固然重要,但只有当其与尊重、归属与爱、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结合的时候才是更有意义和吸引力的。因此,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认为影响激励机制的因素是很复杂的。例如,弗鲁姆的“激发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这一模式认为,只有当目标价值较高,自己有实现目标的把握时,人的积极性是最高的。因此,管理者要考虑的就是提高工作的目标价值和合理进行人事安排,努力做到人尽其才,从而有效激励人的工作积极性。
(三)领导风格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库尔特·勒温和他的同事们对团体气氛和领导风格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三种比较典型的领导风格:专制型的领导者一般只关心工作的目标和效率,对被领导者缺乏敏感性和必要的关心,容易导致被领导者对领导者存有戒心甚至敌意,进而在工作中产生机械化的行为倾向;放任型的领导者对工作和团体成员的需要都不重视,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低,缺少人际凝聚力;民主型的领导者重视营造民主与平等的团体氛围,注重满足团体成员的合理需要,尤其是精神和情感上的需要,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融洽,团队的工作效率高。
三、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启示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出发点
“以人为本”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思想,也是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西汉刘向编录的《管子》一书中记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对齐桓公说的一段话:“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虽然是陈述霸王之业的一番言论,但这段话对高校师德建设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管理原则,高校师德建设才能真正焕发生机和活力,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长效发展,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不过,虽然“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已基本上成为高校管理者的共识,但真正将这一理念体现在高校各项管理实践中仍需要一段艰难的历程。目前的高校师德建设基本上仍以约束和监督为主导,以“事”为中心的工作模式仍占主流,这也是目前高校师德建设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整体而言,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尽管不能说很糟糕,但存在很多问题。如当前我国高校存在一种较为突出的现象:相当一部分教师醉心于申报科研课题和发表科研成果,而对教学工作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敷衍塞责。这种现象反映了教师在追求职称评定和功利性发展方面表现积极,而在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方面却热情不高。按照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这种对物质利益和功利目标的过分关注并非人的本性表现,只不过是社会转型时期拜金主义浪潮影响下人性的一种异化反映并由此表现出的一种异化的发展观。师德建设的宗旨就是要引导高校教师认真审视这种异化的发展观,重新认识人的真正价值和自我实现的真正含义。
因此,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工作的重心转向树立一种崭新的教师形象,这种形象以个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为核心,又能把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为教育事业、学校发展而奋斗相结合和统一。师德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以教师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为基础,以学校的组织文化和共同目标为引导的人本理念和工作模式,从而为这种崭新教师形象的塑造而服务。学校要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向,为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创造条件,并真诚地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只有这样,高校师德建设才能走出目前“学校管理目中无人”“教师心中没有学校”的困境,把蕴藏在教师内心深处的自我实现的本性激发出来,并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自觉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以主人翁的态度和积极的工作热情为学校的发展努力奋斗。
(二)构建激励机制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关键
按照行为科学理论的思想,如果某种工作对某人没有吸引力,或这个人对获得目标价值的把握性不大甚至根本毫无把握,都很难激发他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建立以明确可达的价值目标为主导的激励机制,是高校师德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目标激励要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充分考虑和发展教师的个性和特长。如对成就期待高且能力也较强的教师,要鼓励并提供条件支持他确立较高的目标,激发他的斗志;而对成就期待较低但又有某方面特长的教师, 应该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目标,并提供机会使之实现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否则教师要么无动于衷,要么产生严重的焦虑感或抵触心理,不利于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抱负的真正提高。以科研和教学为例,很多高校设立的一套对教师进行科研和教学考核的评价体制总体而言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激励的作用。
目前高校一般都按职称和学历的等级设立相应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并以1~3年为周期进行严格的考核,如果没有完成相应的任务,则按规定的制度进行处罚。但问题在于,不同教师的兴趣和特长不同,有的教师喜欢教书育人,其教学能力也很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但他们不太喜欢从事科学研究,在他们看来,花大量的时间去“爬格子”写论文,不但是很枯燥很辛苦的一件事情,而且写出来的东西也是没多少价值的。反过来,有的教师教学能力一般,甚至存在严重的问题,例如地方方言带来的语言障碍,不善表达带来的沟通障碍等,但他们喜欢思考和研究,科研能力也较强。此外,在“科研实力就是高校生命力”的今天,高校的评价体制总体上都倾向于科研方面,对教师的评定,尤其是对其职称评定和各种奖励基本上仍然是“拿科研成果来说话”。总体而言,高校对教师科研任务量的规定是偏于苛刻的,相当一部分老师完不成,或者即使完成,也是以牺牲一定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的。这已经成为高校教师普遍感到心理焦虑和职业倦怠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因此,高校应该构建一套以人为本的灵活的激励机制,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差异,让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自由选择,从而达到完成自我实现和服务学校发展的“双赢”效果。笔者认为,可以把工作任务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刚性任务”,即科研和教学方面必须完成的最低标准,这个标准应该适当降低,让绝大部分教师可以顺利完成;二是“弹性任务”,同样必须完成,但完成的方式可以按个人兴趣和特长进行灵活选择;三是“超额任务”,这部分标准可以适当提高,但又要具备一定的吸引力。也就是说,“刚性任务”和“ 弹性任务”是教师必须完成的,完不成则施加必要的惩罚措施,但在统一要求的同时要允许教师有一定的选择空间,确保大部分老师通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而“超额任务”则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抱负、家庭情况和生活理念来从容选择,让愿意而且有能力“更上一层楼”的老师能站得高看得远,也能让能力不足或没有条件投入到更多工作的老师不产生强烈的焦虑感和不平衡感,进而产生消极怠工的职业行为。
(三)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高校师德建设的保障
领导者在一个单位或群体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从勒温的研究和通常的情况来看,民主型的领导者是最能激发团体成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虽然也有研究表明,民主型的领导风格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比专制型领导风格所带来的工作绩效低或者仅仅是相当,但这并不能否认民主型领导风格的优先性价值,关于群体成员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也表明,民主型领导风格下成员的工作满意度一般都比专制型领导风格下的工作满意度高。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专制不能让道德进入人的心灵,它只能驯化出没有创造力的腐儒,培养出大量伪善之人和趋炎附势的平庸之辈。因此,依靠专制型的领导风格所产生的工作业绩一般来说也是短期的,其程度也是有限的。
高校师德建设要取得长远的实效,民主型的领导风格毫无疑问是更有效的,放任型和专制型的领导风格都只能使教师离道德更远。朱小蔓老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情感德育的研究,她强调只有“情感上的认同、接纳”才会促使道德“真正内化为人的品德”,正所谓“行道而得之于心谓之德”。情感不仅支撑着人的道德认识系统,而且在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中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我们的生活经验所反复证明的一个事实,因此,建立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对提高高校师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干群关系永远是人际关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一环,如果学校领导处处体现出对教师的关心、理解和尊重,而不是冷漠、压抑和打击,教师才会真正以学校为家,以学校发展为己任,从而自觉自愿、积极努力地投身于工作中。
当然,对积极先进的行为给予表彰,对违反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的行为提出批评甚至给予适当处罚,这是管理工作的必要内容,也是领导者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主张和谐不代表毫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但即使是批评和处罚,在程度和实施的方式上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激励为主的原则,否则处罚只能伤害人,不能警醒、激励人。领导者如果摆出冷冰冰的制度和冷冰冰的面孔,只能营造冷冰冰的人际关系,这样教师对工作、对学校的发展是很难“热情”起来的,师德建设也就成了沙漠中的空中楼阁。因此,只有一个以人为本、管理民主的领导班子,才能打造一支敬业乐业、德才兼备的精锐之师,从而推动学校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把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改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原来对“规章制度”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是管理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古典组织管理理论的弊端。当然,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实际上两种管理方式并非泾渭分明,科学管理不会对人的社会需要毫无关注,而人本管理也难以完全撇开科学的工作程序和有效的组织建设。高校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应该吸取行为科学理论的合理之处,使之与传统的管理模式有机结合,从而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应。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详,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关键词:行为科学 管理科学 中国传统文化
key word: Behavioral science management science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作者简介:姓名:姚祺(1985.1―)。性别:男。籍贯:浙江宁波。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学历:硕士研究生。方向:政治学理论。邮编:200030。
行为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代表,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第二阶段为“新行为主义理论时期”。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与在此之前的管理理论相比,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有显著区别,在行为科学管理学派中,人性并不是懒惰的;缺乏抱负,不喜欢负责任,宁愿被人领导;生来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需要漠不关心;本性上抵制变革;易于上当受骗的。相反,这些消极的表现是是不适当的管理哲学、政策和实践的结果。对于工作人员,管理部门的任务是创造条件激励、发展与员工的潜力,让其承担责任,使其自觉使行为服从组织的意愿。
那么,在中国传统的管理文化中,有什么可以提供支持的因素,使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适用于中国环境吗?
首先,从人性的假设来看。儒家对人性的假设有“性善可塑论”、“性恶可塑论”、“性非善非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三品论”和“性纯可塑论”,除了最后两种外,其余四种人性假设,其实都可与西方人性假设相对应。
孔子提倡的是“性纯可塑轮”。在论语中,最著名的就是“性相近,习相远”。“相近”和“相远”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性情的相似与相异决定了彼此之间的习惯方法不同。习之为用,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即可到人向善,也可导人向恶。
孟子主张“性善可塑论”,认为人性中有仁义礼智四端。这四种乃是根本的善,“仁义礼智,非有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孟子称为“端”,最基本的就是仁义礼智四端。孟子又主张人性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这种理论几乎成为我国的正统学说。
显然,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中对人性的假设与中国传统的这些人性观点,有着极多的相似之处。
第二,从需求层次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人都趁人“欲”为人之天性。荀子承认人的物质欲望是生来就具有的。他说:“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1],肯定了欲的不可去除和合理性。
因此,荀子主张“养人之欲,给人以求。”孟子说:“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胜利和安全需求同样是认可的。
戴震说到:“有是身,故有色臭味之欲……未有情有欲而又有知,然后欲得遂也,情得达也。”这些都表明了古人认为在生理和安全需要满足的前提下,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社会和尊重的需要。
第三,从激励机制的角度来看,著名兵书《三略》中有云:“夫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礼崇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死。故禄贤不爱财,赏功不逾时,则下力并而敌国削。
用人之道,尊以爵,赡以财,则士自来。接以礼,励以义,则士死之。”,这与赫兹伯格
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可谓不谋而合,保健因素可看做重禄,激励因素可看作崇礼。[2]
目前,大学英语又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大学英语应朝着什么方向发展?通用英语?学术英语?抑或还有一条更适合的道路?这一切考验着学界的智慧。
对于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这个命题,近年来,尤其是2011年以后,蔡基刚(2011;2012),龙芸(2011),史光孝、赵德杰(2011),束定芳(2011),王守仁(2012),文秋芳(2012),熊淑慧、邹为诚(2012),杨慧中(2012),丁仁仑、戴炜栋(2013),杨枫、吴诗玉(2013),胡开宝、谢丽欣(2014)等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学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方向:一是学术英语方向;二是以通用英语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方向;三是融合学术英语和通识教育的折中方向。
一、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各家之言观点迥异、意见相左是正常的、有益的,真理不辩不明,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就是遵循着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这一认知规律。学界对于大学英语发展方向的意见不一,正反映出人们对于我国英语教育发展、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等因素的认知不同、判断有异。
由此看来,只有理性回顾大学英语教学十二年的改革历程,正确分析我国大中小学各层次英语教育的发展,准确比较过去三十年间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客观认识当下大学英语教学状况,科学前瞻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多视角、多维度地审视大学英语课程,才能更接近于大学英语课程实质,从而真正破解大学英语应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个难题。
在持学术英语方向观点的学者看来,我国基础阶段英语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英语教育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远高于二十年、甚至十年前的大学新生,其中绝大部分新生入学时就已经达到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合格的要求,目前许多大学因此而压缩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时间和学分,大学英语课程严重稀释,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学英语教学仍采用应试教育模式,教材充斥着应试习题,全国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现状已不适应、乃至阻碍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导致我国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蔡基刚(2011)主张取消全国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学术英语方向的转移,同时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造成为一个社会化水平考试。
学术英语方向观点在决策层和学界引起较大反响,获得一定的共鸣。上海市教委高度重视这一观点,于2013年2月专门就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下发文件,要求开展试点工作,并颁发由其委托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以下简称《框架》)。
通识教育方向观点更多关注语言的人文属性,强调包括大学英语在内的外国语教育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强素质、拓视野的作用,认为大学生不论文理,不论专业,最基本的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至少应涵盖事业境界、逻辑思辨、文化包容等方面。以通用英语为主要内容的大学英语已不再把英语这门语言局限在工具范畴,而是扩展至素质范畴,在培养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折中方向观点把学术英语和通识教育类英语放在一个大环境下进行审视,既肯定学术英语的作用,又突出通用英语的人文属性。
根据丁仁仑、戴炜栋(2013)的观点,应该建立以通用英语为基础、以学术英语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多元化、特色化、个性化和本土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杨慧中(2012)坚持大学英语是工具的观点,认为必须加强语言训练,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束定芳(2011)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应服务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为他们今后用英语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转变
不管是课堂管理方式还是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都是指向学生的学习,因此进行有效性教学还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需要教师运用精练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自主解答英语问题。英语是一些学生的软肋,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3.运用良好的沟通方式
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受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方式的影响,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学。初中阶段的学生英语能力较差,初中又是学习英语最重要的时期,如果基础打得不好,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要注意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耐心了解学生们的需求,把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学生们的需求相结合,研究出一套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解决“教”“学”矛盾的教学方式,利用宽松的课堂管理方式,改变死板的学习氛围。民主的教育方式、注重对话的教学行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4.注重实践
学习英语同样要注重实践。常听说这样的例子:某学生在学校学了好几年英语,对英语知识还是一知半解,但是出国学习一年就掌握了学习英语的诀窍。其原因是传统的英语教学不注重实践。因此,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部署管理。可设置多种模拟情景,为学生提供说英语、用英语的机会。当然这种方式受制于教师管理课堂的水平,如果课堂管理还存在漏洞,即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进行流利的交流,但是到了课堂外与外国人对话学生还是无法开口。排除学生自身沟通能力差的因素,还有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炼不够,模拟对话已经流程化,缺乏思维的自主运作等原因。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不光是简单的对话、问答,还通过唱歌、表演小品、画画等环节中锻炼学生的英语能力,拓宽学生英语知识的涉及面,使其在不同情况下运用英语的能力得以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其提高英语水平。
一、 教师必须清楚自己的课堂期望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期望必须每天不间断地强调和重复(最好以积极暗示来强化你的期望),因为这对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对课堂的期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课前:按时到,做好准备; 2.课中:保持安静,尊重他人,全力以赴;3.课后:按时完成作业(考虑学生的实际)
二、课堂规矩应该包含哪些方面?该怎样制定课堂规矩?
首先,教师应该明白期望和规矩的区别:课堂期望是你的期待;规矩是对学生行为界限的限定。 其次,规矩应该包含课堂应该遵守的纪律以及控制行为的方法。 第三,课堂规矩的制定应该和学生一起完成,而不是教师自己制定。
三、一张有用的课堂表现记录表
根据对世界500强的企业高管的调查,对员工的基本要求是4P(守时Punetual、有备Prepared、勤奋Productive、礼节Polite),这也应该成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老师可以根据这个来制作学生表现记录表,并把表格换算成积分,积分达到一定额度的学生可以参加抽奖。
守时 有备 勤奋 礼节 测试 每天得分
周一 0 1 0 1 01 0 1 01
周二 0 1 0 1 01 0 1 01
周三 0 1 0 1 01 0 1 01
周四 0 1 0 1 01 0 1 01
周五 0 1 0 1 01 0 1 01
四、处理学生不能实现教师期望事件的基本流程
明确你的期望,坚持你的要求――冲突时,保持平静和礼貌――清晰表达你的期望,澄清任何可能的误解――说明他不符合你期望的原因――说明他拒绝服从可能的后果(必须是你能做到的)――不与产生冲突的学生辩论――必要时采取惩罚措施(一定要让学生觉得这种惩罚是必须的,非得必须,不要采取惩罚措施)――如果可能,给学生台阶下(其实也是给自己下台阶)。
五、遇到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班级,你还要坚持自己的期望吗?
拒绝放弃是一个教师必须的行为。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班级,教师需要反思下列问题:这些挑战性的行为是一开始就有的吗――这些行为的形成与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关吗?――自己应该怎样改进自己的行为――给学生以信心和期待(永远不要放弃你对学生的期望)――依靠班级集体的力量(相信大多数学生的荣誉感)。
六、处罚学生的方式
明确处罚学生的目的:教育学生。可能的处罚方式:叫学生到教室外面进行个别批评(一般情况,不要公开处罚学生)――放学时留学生晚回家――不让(或延迟)他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通知学生家长一起进行教育――交给班主任处罚――交给年级主任处罚――交给学生中心主任处罚(除非万不得已,千万不要请别人帮你处罚学生,否则,以后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多)――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
七、处罚学生应该注意的事项
1.针对性――就事论事,不要翻旧帐; 2.公平性――对不同学生同样的违纪行为的处罚是一样的;3.礼节性――保持平静,不要因为你的愤怒而丧失礼节;4.教育性――不要为了发泄不满而惩罚学生,让学生感到处罚目的是为他和其他同学好;5.人文性――站在学生角度,多替学生着想;
八、处罚学生时,如何为学生提供选择?
1.描述你所希望的行为;2.告诉他们明确服从你的要求的积极后果;3.告诉他们拒绝服务的后果;4.给他们做决定的暂短时间(不要急于让学生立刻按照你的要求去做);5.如果不服从,必须给予适当的处罚。
九、学生不接受处罚时的应对措施
1.千万不要强硬地坚持你的处罚;2.给学生说明不接受处罚可能的后果――给学生“选择”的机会(比如给学生两种惩罚:不接受现在的惩罚,可能会有更严重的惩罚); 3.妥协(如果你接下来表现好的话,可以不给你惩罚):妥协不是不处罚,而是视学生态度降低处罚的程度,适当给学生面子(也同样是给你自己面子)。
十、表扬学生注意事项
1.慎重性――不要轻易表扬学生(千万别让学生感到你的表扬太廉价),表扬必须是有依据的;2.适可性――要适度,不要夸大其辞; 3.激励性――期待学生有最佳表现:表扬时,必须告诉学生下一步努力方向; 4.灵活性――不同个体、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比大多数学生表现好,但是一贯表现;比其他学生表现好,但是偶然行为;虽然对个人而言是进步的,但却是大多数学生早已做到的行为)。
十一、读懂班级,读懂学生
读懂班级和学生,一定要研究学生违纪行为的规律和特殊性:1.天气突然变化时,学生的焦躁行为;2.连续上两次高要求的课堂之后,上课时,学生与教师的冲突会加大(每个时段的最后一节课往往效果不佳):3.学生的反常行为(整体的或个体的)一定是有原因的;4.千万不要在每周最后一节课试图完成高难度的任务或拖堂;5.第二天有特殊活动时,最后一节课不要有太高的期待;6.其他可能的特殊情况。
十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要素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要素是关注学生、尊重学生(讨好无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就要理解学生特定行为形成的原因――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度表现出对流行文化的兴趣。 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思考问题,你就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尊重是相互的。
十三、如何让学生恢复安静?
学生不安静,绝不开口讲话――等待往往是最佳方法。 尽可能采取非语言方式。 1.用教师自己的个人魅力; 2.暂时停止讲课,直到学生完全安静时为止; 3.暗示学生保持安静; 4.用各种手势示意学生安静。
十四、当学生在全班面前说你的脏话时,你该怎么办?
当学生说侮辱你的语言时。你千万不要故弄玄虚地问学生:你刚才说什么?如果你这样做了,学生就会重复他刚才说的话――在给学生阐述自己的要求时,一定用使用陈述句。 这时你该采用的对策有三种:其一,就如同上例,这显然是下策;其二,装作没有听见,是中策;其三,用幽默的语言转移视线,是上策。
十五、怎样看待问题行为严重的学生?遇到这些学生严重挑战你的期望时,你该怎样做?
一、注意力不集中,做与学习任务无关的事情
这是许多学生都会有的问题行为,不过轻重程度不同而已。有的学生玩手指、玩弄头发、转圆珠笔、发呆等。对这样的问题行为,好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好导演,能够调动起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每一分钟都有事情可做。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动静结合,动手与动脑结合,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于课堂上。
另外,教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水平,让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他们是课堂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注意力不至于分散。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当发现学生即将有或已经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行为时,教师可通过单独提问、目视、在其旁边驻留等方法来暗示。
二、通过言语、肢体动作,故意引起教师注意的课堂问题行为
这类问题行为一般在教师新任教的班级发生率较高。如果教师不注意处理方式,很可能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使自己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出现这种问题行为的学生心理特征一般有两个:一是单纯地只是想引起新教师的注意,如,总要把手高高举起抢着回答教师的问题等,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和虚荣心,并不存在什么恶意;二是想试探新任教师的管理水平与处理问题的方式,试图找到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漏洞,以便在以后的课堂上为所欲为,如,回答问题时故意特别大声或小声,非常明显地做与学习任务无关的事。
对于第一类学生,教师以个别谈心为好。从人的本性来说,对于表扬的话语,不管是否符合实际,都是先接受再说;对于批语的话语,也不管其正确与否,都会不自觉地生出抗拒之心。所以,教师要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再让他认识到这种问题行为的破坏性,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对于第二类学生,他们虽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但由于一贯散漫,积习难改,企图通过抓新教师的管理漏洞,逃避处罚。因此,教师首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免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当发现学生有这种问题行为的苗头时,教师应予以严厉的制止,就事论事地当众批评,让这些学生知道你是一个讲原则的老师,让其他学生引以为戒。另外,教师要切忌雷霆震怒,虽然有可能引起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这种方法有时也非常危险,一旦被批评的学生恼羞成怒,与教师当面发生冲突,教师很可能骑虎难下。师生之间的这种博弈是具有长期性的,关键是要做事公正,对事不对人。你可以对一个学生进行无数次的批评,但每次的批评都要有针对性。
三、注意力过分集中在教师对自己态度上的课堂问题行为
由于胶南七中学生的家庭背景具有复杂性,这种问题行为便很多。有的学生父亲或母亲由于进城务工或外来务工,对子女疏于管理和照顾,这种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性,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阴影与创伤,于是,便把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当成亲人来依赖;有的学生父母是个体工商户,从小就让孩子独立生活学习、孤独成长,孩子表面上看很独立,但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悉心关爱,表面看感情淡漠,内心却非常渴望来自老师同学的关心。这类学生的问题行为表现在过分关注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学习的目的就是让老师肯定自己。
一、关注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制订相应的课堂管理策略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经常会做一些违反课堂规则、妨碍课堂活动的行为,这既会对其他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也会引起一些课堂纪律问题,所以,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问题行为管理策略,以确保语文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制定一些固定要求,用其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监督。另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也要重视学生的自由辩论,允许学生在我们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发表个人看法,重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讨论,营造一种和谐、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活动认知的主体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成性教学策略,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作知识意义的主体建构者。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向学生直接传授和灌输知识的问题,学生的身份是被动者、接受者,没有做到对学生学习地位的科学管理,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活动认知的主体,让学生以主体者的身份去探索和发现语文知识,进而达到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认知活动有效管理的目的。
比如,我们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探究法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进而达到让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02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各项事业建设都在不断升化改革,基础行政事业单位也不例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预算管理的精细化非常重要,只有通过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才能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
一、基层行政单位预算管理的要求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行政服务职能,为了更好的完成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责,必须做好相应的预算管理工作,通过预算管理应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一)实现全过程管理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以年度业务计划为基础,进行预算编制,因此各部门都必须对年度工作计划进行编制,以此为依据来编制各岗位的业务预算,最后汇总各部门的预算编制,将单位的年度预算计划编制出来。这种覆盖全员的预算编制方法能够对各岗位的职能进行科学的定位,从而使单位各岗位人员对于本岗位的工作经费和工作计划具有更为明确的认识,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度[1]。
(二)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确性
为了使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得到减少,应该尽量提高预算编制中所有数据的精确性。在编制预算时应该立足于科学的市场预算分析,得出相关数据,要充分地考虑市场走势预测、市场单价、业务量等因素,积极运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编制的误差率不得超过5%,保障预算编制能够在本单位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实现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途径
为了满足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要求,发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使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履行各项社会职责,应该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中积极推行,精细化、科学化的预算管理。
(一)明确预算收支标准,加大管理力度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机构在近年来对差旅费、培训费及办公设备费等费用的执行标准制度进行了完善,构建整体的费用标准管理体系,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传统的粗放预算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状。所以在当下,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改革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必须立即开始着手进行完善和强化。要做好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优化,应当首先从认识自身不足入手,依据基层的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改革计划。其次,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机构通过将现今的实际状况与往年交通工具及办公用房等资产配置标准有机结合,一举确立了通用办公设备的配置要求,为预算精细化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2]。
(二)预算绩效评价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融合
组织应当落实好资产优化配置的审核,为避兔资金流失、浪费的现象,资金配置活动的开展应当严格按照资金优化配置的预算方案来进行具体操作。此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机构应当建立和健全资产配置审核管理制度,达到资金预算方案的优化编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机构应当实现将组织预算编制环节在预算评价结果上的效应用,针对评价结果比较突出项目来说,首先需要确保其资金支持是充足的,才能够成功实施后续环节;而针对评价结果不尽如人意的的项目,要立即进行相关措施整改。
(三)树立正确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理念
相较国外企业而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精细化方面的策论和实施理念都相对落后一些,改变这种情况首先需要树立科学、可实行、正确的管理观念。以正确的态度,转变旧观念,认真对待预算管理精细化工作,提倡以人为本,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认知,才能将精细化的理念思想贯彻到整个单位中去。在单位领导层面,领导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企业下属树立榜样;领导也需要加强自身对预算管理精细化重要程度的认知,为维护精细化财务预算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合理安排预算编制时间
由于企业财务每阶段的信息是时刻变化着的,编制受时间影响较大,所以编制预算表必须着重考虑到时间的问题,为使所编制的预算表精确有保证,能切实发挥自身作用,在编制时就需要适当延长预算表的编制时间。编制时间是基层预算单位最为重要的一项因素,因此,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工作量也相对较大,通过这种短时间下的高压,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使获得的编制预算表更为精确、更为科学,也更加可信。因此,各单位在面对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计划以及工资调整、政策改变和人员变动等等情况时,需要足够的时间来预测和论证,对于年度预算编制工作,应当提前完成相关安排和布置,节省时间,增加容错率[3]。
(五)加强精细化管理,为预算支出制定定额标准
目前我国许多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上都并不是很精确。随着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社会对预算编制精细化标准的划分越来越细致,不可模糊划分,以至于每个项目上的每一笔资金支出都要经过反复仔细验证。同时就办公设备费、会议费、培训费等等繁杂的费用标准制定,财务部门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健全一套精细、科学、标准化、规范化、并且易于实行管理体系。
(六)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
财务管理作为基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所用成本,让各类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利用。同时,预算管理也是财务管理的重点,所以,为了更好的做好预算管理,就必须先做好财务管理。一个完善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精细化的管理的技术支撑基础,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从改变以往单一的编审模式以及预算职能,给预算软件增加了新鲜血液。与此同时,在把财务供给单位人员系统并进入预算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会可以帮助实现数据的实时分享,以此最大化地减少工作时间虚耗,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效、便利的途径[4]。
(七)建立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加强与单位资产管理的结合
建立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效率的有效途径,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可以进行有效引导。若项目评价结果较好,则在后续实施过程中可以优先安排资金;相对而言,如果项目评价较差,则需要就资金安排进行相关调整,使能够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对于评价过差的项目,综合效益,甚至可以考虑立即停止资金方面的拨款;对已经完成的项目的安排,需要在安排新增项目前优先考虑其合理性。此外,也要加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审核管理制度方面的健全,为资产优化配置编制合理预算方案,尽可能提高资产配置合理性,通过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资产配置的管理。
三、结语
近年来,我国许多机构都进行了改革,而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建设中的主要栋梁,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对政府单位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针对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反观我国政府长期以来的内部控制制度,发现其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众多问题皆是由于执行力的缺失所导致。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不断推进,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吕秋莲,曹武军.试论企业管理模式中财务管理之关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2]斯卫红.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问题的辩证关系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2,1.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批判性思维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和基础。在管理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只片面强调词汇记忆、机械模仿,而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创新求异、以及对问题独立提出见解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美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指出,学生要打开科学创新之门就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要创新,就要学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质疑,去批判,去打破原有思维的模式,创造出新思想。因此,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学习管理类的大学生一定要自己掌握主动权,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当大学生带着一定的态度(即带着问题)去读书或,大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当大学生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也有可能大学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立场,带着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在学习和读书中不断地加以印证。
大学生具备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后,如何提出问题就成了关键因素。在提问时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态度:
1.好奇心。当代大学生自主性的开发,源于好奇心。要想充分利用淘金式思维来立身处世,大学生们就需要兼听博观,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兼听与博观。想要成为一个批判性思维思考的人,大学生就需要对自己遇到的一切不断提问。
2.谦恭有礼。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每周都会范一些错误,认识到这一点,当我们躬身反省的时候,苏格拉底那句“我唯一所知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一旦接受了这个现实,就能更好J识到与他人交往至少能弥补小部分我们当前认识的空缺。而且。谦恭让的意识让我们够避免批判性思维最为常见的一大障碍,就是相信凡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都是立场褊狭,而自己则立场公允。
3.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聆听别人的声音然后思考的过程,意味着精挑细选,从所有想对你施加影响的人中优胜劣汰。不管怎样,有理有据的时候要信心百倍,下结论时不可犹豫,但一定要留有余地,三思后行,最好多次问自己“万一,我是错的呢?”
学生有了一定的评判性思维意识,那么在社交中的应该注意事项是什么呢?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交活动,所以,当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结论不断质疑的时候,必须考虑的问题就是我们可能面对什么样的反应。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交经验,多数的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很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这也就是大学生被看做“愣头青”的原因之一。但只要与大学生交流的人对批判性思维的主要价值观也是心知肚明的,那么学生的提问就会被当做新的证据而受到欢迎,大家面对共同的问题,一起结伴寻找答案。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热心来询问他们的思考过程,常常是,一旦有人开始追问,他们就会认为别人来找茬,有意过不去。这种反应现在看起来很正常,很多人就是不习惯别人对某个观点的来龙去脉好奇偏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最重要的是,批判性思维的沟通方式,要让对方相信你的本意是好的,笔者列举以下策略,可以试着将沟通进行下去而不至于中断
(1)尽量阐明你对别人言论的理解。(2)尽量找到支撑自己结论的最佳证据。(3)寻找一些共同价值观或其他一致同意的结论,以此为基础,找出对话中的分歧。(4)好奇心再强,也要表现得体贴关心和不温不火,一旦讨论的语气升温,就要不断提醒自己,自己是来学习的,不是来辩论的。(5)确保表情与肢体语言表现出谦恭的样子。
大学生在与人的沟通过程中,有了批判性思维的意识,也注意到策略问题,那么如何实施呢?提问是批判性思维提的主要方式,批判性思维提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意识。(2)恰如其分的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笔者列举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论题和结论。在客观评价一个人的分析推理之前,首先必须找到他的分析逻辑之所在。
2.理由。要好奇对方为什么提出来这个观点,有这样的结论出现。只有当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
3.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只有理解了作者关键词语或术语的意思,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
4.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批判性思考的人都相信自己做主、好奇心、通情达理等价值观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些目标。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结果是要求一个人虚怀若谷的接纳各种观点,理性评判这些观点,然后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接受哪些思想或者采取哪些行动。对方在表明一个观点的时候往往不会提及自己观点称为假设,但要做一个全面的论证,必须找出这些假设前提。假设有以下特征:(1)隐藏或没有说出来;(2)作者认为理所当然;(3)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4)可能有一定的欺骗性。
5.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所谓谬误就是在推理过程中的欺骗手段,比如:”偷换概念、光环效应等”。
6.证据的效力如何。论证的时候提出的论据往往是没有什么效力的,以下二种情况可以断言事实:
(1)当这个断言表现为无可置疑的常识。(2)断言从无懈可击的论证中得出结论。样本与真实的差距,调查问卷回答的真实,类比作为证据都是证名证据效力的不当。
7.数据的真实性。数据说话往往有很大的说服力,但数据也经常具有欺骗性。比如在平均数的描述中,甲的平均数大于乙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甲的取值范围与乙的取值范围是否一致成为了数据问题的关键,这一点恰好是批判性思维的重点之一。(1)是否有重要信息被忽略了,信息的完整性也是论证的关键因素之一。(2)得出了哪些合理结论。问题在假设前提下,得出的结论是否单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集体婚礼”;敏感期;幼儿游戏;科学精神;学前教育庄严性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5-0001-06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河南郑州市一所幼儿园为100多名幼儿举办“集体婚礼”。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既暴露了个别学前教育工作者混乱的教育观念和荒唐的教育行为,更反映了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存在着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有必要作一番深入讨论。
一、“婚姻敏感期”是一个伪概念
皮亚杰说过,“当发生一个有关心理事实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向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请教,而不应该试图通过自己的思辨去发明一个答案”。…据报道,这所幼儿园是在“幼儿性教育”的主题下策划和举办这场“集体婚礼”的。该园园长说,在3~6岁幼儿中,已有不少幼儿进入了“婚姻敏感期”,幼儿园组织“集体婚礼”活动是在因势利导,向幼儿灌输健康的婚姻观。“婚姻敏感期”成了该幼儿园举办“集体婚礼”的理论依据。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儿童性别化的心理学研究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敏感期也称关键期,是奥地利习性学家洛伦兹在1935年提出的一个著名概念。在胚胎学中,关键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孕妇服用一种药物对胎儿有无破坏性后果,取决于胎儿当时处于哪一发展阶段。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也与时间关系密切。关键期的概念还被广泛应用于发展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及其他许多早期发展心理学家都认为,早期经验对于成人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说法与关键期的概念是相互支持的。所有主张发展阶段理论的学者也都认同在一个特定阶段内,儿童会对某一种经验特别敏感。例如,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对动作的练习和探究,在出生第一年末对母语口语的运用和创造等。
到了20世纪70年代,关于关键期的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发现许多特定的关键期似乎只存在于一部分物种之中。例如,即使是鸟类,也有不发生印刻反应的特例。又如,一些在种系上非常接近的物种,它们的关键期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此外,人们对关键期的长短是否仅仅受遗传因素制约以及经验在其中起什么作用等问题都存在很多争议。有研究发现,在关键期之后,如果将适宜的刺激呈现足够长的时间,生物有机体同样也能产生印刻现象。看来,关键期的问题比当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人们开始接受一种比较有弹性的说法,即对于某些物种来说,可能有一个特殊的关键期,但特定的文化可以改变关键期的结果。尽管人们普遍承认关键期在胚胎发育和神经系统发展中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关键期在个体的学习和心理发展中有一定的对应效应。因此,与其说关键期是表示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时间期限,不如说是表示个体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敏感程度,即学习水平。人类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适应性,具有灵活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灵巧的动作功能,具有抽象的符号系统,具有交流信息和情感的语言系统,具有覆盖全部生活的社会系统,因此,人类具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高度灵活性和变通性,很少会把自己限定在固定的行为模式中。可以说,关键期,尤其是人类的关键期,目前仍是一个值得大力研究而且必须慎重使用的概念。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是把个体在某一特定发展阶段中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称为敏感期。这一说法可能比关键期的说法更符合发展的事实。
在人类的性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激素(如酮、雌激素等)对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如出生前的8~24周、出生后的1-5个月,以及从青春期开始到整个成年期。早期的酮效应可以永久地改变脑的结构和脑所控制的行为(称为“组织效应”),如生殖器分化;青春期后则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神经环路从而对脑和行为作暂时的改变(称为“激活效应”)。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性器官已经分化,而性腺还未成熟。从生理基础看,幼儿不可能处在“婚姻敏感期”内。
从儿童的认知发展看,3~6岁的幼儿尚未形成性别恒常性,即幼儿还没有一个稳定的性别观念,比如男孩认为“自己是男孩,而且永远是男的”,女孩认为“自己是女孩,而且永远是女的”。性别恒常性的形成是儿童性心理和性别行为发展的关键。学界普遍认为,性别恒常性包括对自己及他人的基本性别确认(性别标签)、了解性别在时间上是稳定的(性别稳定)、了解一个人的性别不随表而特征的变化而变化(性别一致)三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三方面是随着儿童的认知发展逐步递进的。从目前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看,儿童的性别恒常性在什么时候会达到完全水平还没有完全得到研究确认,但肯定是与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相适应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告诉我们,具体运算阶段从7岁开始,儿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才会逐步了解各种守恒现象。那么,儿童也应该是在这个年龄阶段才能建立性别恒常性的。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性别的分类,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性别角色的冲突上。也就是说,在幼儿没有建立性别恒常性之前,他们热衷于在与和自己同性别的同伴的活动中寻求和掌握同性别的角色行为,并在这样的活动中依据同伴的行为风格培养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适应同伴关系,并逐步形成社会性自我。这种儿童同性别活动的现象在幼儿园里司空见惯,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性别隔离”。在幼儿园里,大多数男孩热衷于奔跑追逐,远离成人的监控,重视活动的主导性,而女孩更多的是倾向于互助合作,远离打闹。学者们发现,性别隔离是一种普遍的、在儿童很小时就有所表现的现象。男孩大概在36个月、女孩在27个月时就开始表现出性别隔离倾向。在幼儿期,大多数幼儿不太和异一起玩,只有约10%的幼儿会单独与异交往,约25%的幼儿会参加混合性别的群体活动。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青春期。性别隔离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忽略的意义,有利于儿童形成性别认同,使自己的认知风格和行为方式与同性别伙伴保持一致,从而使自己形成合乎社会期望的角色行为,也有利于儿童建立社会归属感,形成独立的社会性自我,为日后承担成人角色做好准备,等等。有学者指出,儿童一般是从10岁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异性的,不过这一年龄界限与不同性别、不同文化、不同性取向等有很大相关性,具有个体差异。由此可见,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看,幼儿在3~6岁阶段并不存在谈婚论嫁的内部需要。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发展看,说3~6岁幼儿处于“婚姻敏感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是不符合幼儿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婚姻敏感期”是一个伪概念。
二、“集体婚礼”不是幼儿游戏
有人为幼儿“集体婚礼”辩解,说这只是一场游戏,是扩大化了的“过家家”。这就涉及到对幼儿游戏的认识了。
“游戏是儿童早期主导性的社会活动,它能持续地在儿童的成熟过程中,为非正式的社会交往提供一些条件。因此,引导儿童社会发展的成人需要知道游戏的性质和功能。”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无论人们怎么定义游戏,游戏的特性是不会改变的,即游戏必须是愉悦的,游戏必须是受内部动机驱使的,游戏必须是自愿参与的,游戏必须是自由选择的,游戏必须是没有外部目的的,游戏必须是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游戏的方式是与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等等。幼儿之间的“过家家”,确实具备以上所有的游戏特性。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过家家”是一种幼儿十分喜欢的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既是编剧和导演,又是演技精湛的演员。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最反感的事是将现实掺和到游戏之中。在角色游戏中,确实有幼儿喜欢扮演“爸爸”“妈妈”,也有幼儿明确表示“我爱你”,还有幼儿喜欢玩“结婚”“生孩子”等与性有关的游戏,不过所有这类角色游戏都只是情境性的、想象的,是一种表现生活经验的娱乐活动。一旦游戏结束了,角色和关系也就消失了,角色之间没有什么“要开始对对方负责任”“对家庭负责”“要学会成熟、忍耐”之说。没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幼儿会在角色游戏结束后依然“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然而,郑州这所幼儿园的100多名据说是经“自由恋爱”参加“集体婚礼”的幼儿却是“在幼儿园一楼大会议室里”“依次走上台”“会议室里响彻《婚礼进行曲》”“老师与家长代表担任主婚人”“按照大人结婚的程序”“在众人的祝福声中或者紧紧拥抱。表达爱意:更亲密的,还当众吻一个”“对于这场婚礼,家长们也很期待”“早早在台下等候”。甚至有个别人吹嘘说:“举行过婚礼的孩子,责任感更强,关系更融洽,更加自信和阳光了”。这哪里是幼儿的“过家家”?有学者严正指出,“这不是幼儿游戏,而是游戏幼儿”“这不是儿童的游戏,而是成人的游戏”。不知道幼儿“集体婚礼”的策划者、主婚人以及众多兴高采烈的家长是否想到过这“游戏”并不好玩,也不可能实现教育的初衷?当幼儿还没有形成社会性自我、还不能内化社会规范时,他们是不可能也没必要承担对所谓婚姻的责任的。幼儿“集体婚礼”完全不是娱乐或教育,而是不折不扣的“愚乐”——愚弄幼儿取乐!如果说举办幼儿“集体婚礼”的初衷是为了对幼儿进行性教育,那么,这个被“放大了的‘过家家”’实质上是一场成人编导、幼儿表演的儿童剧。
说到对幼儿的性教育,我认为不能停留在生理水平上,热衷于欲说还休的性器官介绍,而是应该包括生理水平、心理水平、道德水平和生命水平四个方面。仅就性心理而言,心理水平的性教育应该包括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行为,使他们成长为心理健康,包括性心理健康的新一代。用取闹的方式开展性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
幼儿“集体婚礼”事件提醒我们要特别注意正确对待幼儿的性游戏。幼儿的性游戏不仅表现为“过家家”中的不同角色游戏扮演,也表现为对自身和对异性性器官的兴趣和玩弄。因为,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幼儿是一个“对性好奇的个体”。幼儿的性心理发展主要受制于激素的调控,但也会受到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和榜样原型的刺激。在外部环境因素的诱发下,激素有可能会过度分泌,导致幼儿性早熟。幼儿“集体婚礼”逾越了性别隔离的界限,很可能刺激幼儿性心理的内部张力,引发更多的性游戏。这是需要家长和教师加以控制和引导的。此外,这个由园方主办、家长证婚的“婚礼”很有可能扰乱了幼儿的社会性自我,割裂了幼儿与同伴,尤其是同性同伴之间的正常交往,以致为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果“集体婚礼”后,真的如宣传的那样,“新郎”“新娘”之间的关系变得“专一”“负责”,那就意味着幼儿间的同伴交往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进入了死胡同。这值得欣喜吗?但愿这不是我危言耸听。
评价幼儿的游戏是否具有发展价值,并不依据成人的愿望和臆断,而是取决于游戏是否为幼儿喜闻乐见,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是否有利于幼儿身心的进一步发展。虽然游戏的发展价值与成人无关,但游戏的品质却往往与成人有关。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成人对幼儿游戏的过多干预、限制甚至剥夺,造成了幼儿游戏的匮乏、无趣甚至丧失。幼儿“集体婚礼”的编导者们注意到“有的男孩会对女孩说‘我喜欢你’,有的女孩会给自己喜欢的男孩送糖果,有的甚至说要和对方‘结婚…,并据此认为这是对幼儿“灌输健康婚姻观的好机会”。这是典型的成人中心主义,是将成人的欲望、念头、心机无端地强加在幼儿身上。有什么根据把幼儿之间的正常往来看作是“爱情”“婚恋”?有什么证据证明健康婚姻观可以在幼儿园里“灌输”?有什么证据认为幼儿期是灌输婚姻观的“好时机”?没有任何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可以证明。可见,所谓幼儿“集体婚礼”完全是一批成年人对幼儿的戏耍,是对幼儿心理的无知,是对幼儿游戏的曲解,是对幼儿教育的亵渎。
幼儿园中的游戏,以及教育活动和常规管理,都应该顾及仪式层面、生活层面和生命层面等三个层面的意义和逻辑。在仪式层面,要保证游戏是幼儿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在生活层面,要尽量贴近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在生命层面,要体现尊重幼儿、保护幼儿、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理念。贯穿这三个层面的主轴就是以儿童为中心。只有这样,游戏,以及其他教育活动和常规管理,才是有效的和有益的。反之,就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三、树立科学精神,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
这起幼儿“集体婚礼”的闹剧虽说只是一个个案,但反映的问题却是深层次的、普遍的。作为学前教育领域的专业工作者,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是我们不能推卸的责任。
首先,学前教育界要有科学精神。幼儿“集体婚礼”事件暴露出幼教队伍中科学精神的匮乏。科学精神主要表现在有条理的怀疑、有逻辑的批判、有规则的实证和有自律的谦虚四个方面,其核心是有规则的实证。实证研究是指运用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事实根据和数据。其中,科学实验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重视实证研究,反映的是一种崇尚实践、尊重事实的精神和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玄学、空谈、弄虚作假和欺骗。多年前,我曾感叹过,“在心理学领域中不乏‘热心的外行’他们几乎不从事实证研究却善于去思辨心理规律,其后果往往是误人子弟”。时至今日,这些“热情的外行”不仅存在于心理学界,而且充斥在教育界,尤其是学前教育界,导致乱象丛生:“教育口号”漫天飞舞,“教育成果”遍地开花,“成功的教育家”层出不穷,科学的教育理论却捉襟见肘!学前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学科,作为一份教育职业。被弄得丢失了应有的尊严和庄重。有学者指出,面对纷纷扰扰的学前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站出来维护学前教育理论的严肃性”。这个呼吁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很适时的。维护学前教育的严肃性,最根本的是弘扬科学精神,与违反科学精神的迷信、武断、伪概念、伪命题以及一切有害于幼儿发展的言行作坚决的斗争。
说到科学精神,我感到有必要谈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科学理论的问题。科学不同于常识的地方,在于科学认为理论比事实更重要。因为任何事实都是具体的、个别的、局部的,而理论能用来解释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事实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日常的大量工作是对事件的控制,并不经常去解释和预测现象。但事实上,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奉行着某种理论。这种理论成为个体观察和处理一切人和事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的“婚姻敏感期”就是一种理论,只不过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臆造的理论而已。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幼小的、感性的、发展中的个体,但学前教育的性质应该是成熟的、理性的、理论化的。人为地割裂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或歧视理论价值的观点都是错误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改革表面上风起云涌,如火如荼,但实际上却收效不大,问题很多,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理论指导和理论总结,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因此,要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必须鼓励幼儿园教师善于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现教育实践与专业理论之间的平衡。
其次,学前教育界要大力弘扬人文关怀。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教育的性质有明文界定:“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奠基,为一生发展打好基础,应该是所有幼儿园的办园宗旨,完全体现了对学前儿童的人文关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前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还有所欠缺。且不说那些层出不穷的虐童案,光是那条莫须有的“起跑线”,就累伤了孩子,累坏了家长,累垮了教师。游戏和闲暇成了中国儿童的稀缺资源,儿童成了学习机器,学业越来越重,体质越来越差。教育如果忽视了幼儿,那么也就忽视了生命的自主性,扼杀了幼儿潜在的创造力。这种不良的教育,包括所谓的幼儿“集体婚礼”(连谈婚论嫁都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幼儿的“心罚”。心罚和体罚,都是对幼儿的摧残。
在学前教育中弘扬人文关怀,说到底,就是要把幼儿当作人来对待。幼儿有尊严,幼儿有权益,幼儿有独立的人格。人所具有的,幼儿都有。尊重幼儿,就是最大的人文关怀。尊重幼儿,就是尊重人类本身。
再次,学前教育界要坚持职业操守。学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关乎幼儿,而幼儿是一类特殊的教育对象,他们既不同于小学生,更不同于大学生。他们幼小稚嫩,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又蕴含着无与伦比的学习潜力和发展动力;他们肩负着家庭、社会、民族的希望。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坚持职业操守,操守的核心就是热爱幼儿,严谨地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把学前教育当作一项庄严的事业来完成。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没有爱心和责任心是坚持不下来的。幼儿需要游戏,但任何时候都不能游戏幼儿。有学者将这一点提升到敬畏生命的高度来认识,无疑是正确的。
就全国范围来说,目前普遍缺乏幼教师资,需要加速培养既有教育理论素养又懂得婴幼儿保教的合格师资。教育部已经将学前教育专业正式列入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这对加快培养幼教师资是有作用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幼教师资,必须调整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针,重视学前教育专业本身的师资培养,提高专业课程的有效性,寻求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平衡点,避免沿用工学结合的办学方针,以免将学前教育的职前培养技能化、简单化。
最后,学前教育界要建立专业调控机制。据媒体称,郑州这所幼儿园“举办幼儿‘集体婚礼’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只不过这次规模最大”。可见,学前教育界缺乏专业调控机制,致使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因此,在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的同时,有必要加大教育学会、学前教育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专业指导和培训,组织和推动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之间的业务交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推进科学教育观念的普及。与此同时,各级各类的职后培训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受训教师的理论自觉。
“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在学前教育的当下,虽然时有幼儿“集体婚礼”之类的荒唐个案出现,但是只要我们大力宣传和牢固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必将迎来学前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左任侠,李其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9.
(2]w·达蒙,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三卷(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59.
【Abstract】 AIM: To detect platelet microparticle (PMP), glycoprotein IIb/IIIa (PAC1) and Pselection (CD62P) using whole blood flow cytometry (WBFCM) in whole bloo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nd the activation ratio of PAC1 and CD62P, and to explore the role of PMPs, PAC1 and CD62P in the pathogenesis of thrombotic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s well as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etecting PMP and activation ratio of PAC1 and CD62P in whole blood in the prediction of illness state and in the prognostic evaluation. METHODS: The quantity of PMP and activation ratio of CD62P and GPIIb/IIIa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using flow cytometry. RESULTS: ① Control group PMP: (65.5±9.8)/104Plt, CD62P: (3.2±0.8)%, PAC1: (7.0±1.0)%; PMP:(64.3±8.3)/104Plt, PAC1:(6.8±0.7)%, CD62P: (3.0±0.7)%, PMP:(64.3±8.2)/104Plt, PAC1:(6.8±0.7)%, CD62P:(3.0±0.7)%; ② Before treatment of patient group(with thromb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MP:(209.2±21.9)/104Plt, CD62P: (54.7±7.8)%, PAC1:(87.4±7.1)%; After treatment: PMP:(117.9±11.9)/104Plt, CD62P:(25.2±6.3)%, PAC1:(46.2±5.1)%; The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
【Keywords】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lateletderived micropartisles; flow cytometry; CD62P; GPIIb/IIIa
【摘要】 目的: 运用以全血为标本的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血小板微颗粒(PMP)方法,检测观察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前后PMP及其表面膜糖蛋白GPIIb/IIIa(PAC1)及P选择素(CD62P)的活化比率的变化;探讨PMP及PAC1及CD62P活化比率检测在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在病情预测和预后评价中的意义.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对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组进行测定,分析各组PMP表达状况, CD62P, GPIIb/IIIa活化比率. 结果: ① 正常对照组PMP: (65.5±9.8)/104Plt, CD62P: (3.2±0.8)%, PAC1: (7.0±1.0)%; PMP:(64.3±8.3)/104Plt, PAC1:(6.8±0.7)%, CD62P:(3.0±0.7)%, PMP:(64.3±8.2)/104Plt, PAC1:(6.8±0.7)%, CD62P:(3.0±0.7)%;② 血栓性心血管疾病组治疗前PMP:(209.2±21.9)/104Plt, CD62P:(54.7±7.8)%, PAC1:(87.4±7.1)%;治疗后PMP:(117.9±11.9)/104Plt, CD62P:(25.2±6.3)%, PAC1:(46.2±5.1)%;两者的PMP, CD62P, PAC1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P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血小板微颗粒;流式细胞术;CD62P GPIIb/IIIa
0引言
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死亡率、致残率居各种病因之首. 大量研究证明循环血小板活化升高与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1-5]. 血小板在正常的循环血液中处于静息状态,当血管内皮损伤或在某些生理或病理因素作用下,血小板发生活化反应,导致动脉内血栓形成. 近年来发展的流式细胞术(FCM)测定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为评价血小板在体内的活化程度提供了准确特异性的指标. 本研究我们建立了全血法测定血小板微颗粒PMP的方法,同时检测GPIIb/IIIa/CD62P的表达,并深入研究血小板活化在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为临床患者诊断、疗效观察及指导临床用药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PAC1 FITC为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抗血小板活化GPIIb/IIIa,即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的McAb; CD62p PE为藻红蛋白标记的抗P选择素的McAb; CD41a PerCP为多甲藻素叶绿素标记的抗血小板GPIIb/IIIa抗体(均购自美国BD公司);流式细胞仪三色校准微球(CaliBRITE 3 Kit)美国BD公司;多聚甲醛(PFA)分析纯,天津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PBS磷酸盐缓冲液,pH 7.2德国医学实验诊断有限公司;FACSFlowTM鞘液美国BD公司;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Falcon上样管及CTAD真空采血管(内含潘生丁防止血小板体外活化),均为美国BD公司产品.
1.2方法
1.2.1研究对象① 正常对照组: 门诊健康查体30(男15,女15)例,平均年龄30岁. 体检正常,既往无心脑血管、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测定前2 wk内未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② 心血管疾病组: 冠心病患者40(男25,女15)例,年龄(55±8)岁,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UA)20例,稳定性心绞痛(SA)10例,心肌梗死(MI)10例,均符合WHO制定的血栓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患者入院前无服药史. ③ 脑血管疾病组:患者38(男24,女14)例,年龄(65±8)岁,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血栓性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 患者入院即刻采血,经住院治疗后3 wk病情有明显缓解再次采血.
1.2.2样本采集各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的样本采集均用CTAD真空采血管采集的静脉血样2.7 mL. 弃去前2 mL混有组织液的血液,将剩余样本用枸橼酸钠抗凝,轻轻混匀, 取10 μL全血样本备用. 心血管疾病组及脑血管疾病组患者采入院时的静脉血以及经治疗后3wk症状缓解时的静脉血.
1.2.3样本制备对照管内加入PAC1 FITC, RGDS, Mouse γ1 PE, CD61a PerCP各10 μL;试验管加入PAC1 FITC, CD62p PE, CD61a PerCP各10 μL;然后将样本分别加入对照管和试验管各5 μL,轻轻混匀,避光室温孵育20 min,立刻加入预冷2~8℃的10 g/L多聚甲醛0.5 mL并混匀,放置于2~8℃冰箱中30 min. 以上步骤均在1 h内完成,以减少血小板体外活化. 标本制备好后在24 h内检测完毕.
1.2.4FCM测定校准流式细胞仪后,在CellQuest软件环境中,将流式细胞仪的前向角散射(FSC),侧向角散射(SSC)及三色荧光(FL1~FL3)的检测信号均设置为对数放大,以CD61 a PerCP阳性为获取条件,在CD61vsSSC点图中设门找出血小板群,在单个血小板和血小板微颗粒所在位置圈门,计数门内10000个血小板,分别检测对照管和试验管中PMP与血小板群的光散射及三色荧光强度,并分析PMP占血小板总数的比率,用血球计数仪测定血小板的浓度,通过公式:PMP×109=PMP%×(血小板×109)/血小板%,计算出PMP的绝对浓度. 对照管内同时测定活化血小板CD62P, GPIIb/IIIa活性表达比率.
统计学处理: 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实验结果均用x±s表示,运用方差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单独样本T检验以及线性分析统计方法进行检验分析,以P
2结果
正常对照组、血栓性心血管疾病组治疗前后及血栓性脑血管疾病组治疗前后PMP, CD62P, PAC1水平有一定变化(表1). 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前后PMP, CD62P, PAC1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
表1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组治疗前后与正常对照组间血小板活化水平比较(略)
bP<0.01 vs正常对照;dP<0.01 vs血栓性心血管疾病治疗前;fP<0.01 vs血栓性脑血管疾病治疗前.
3讨论
近10几年来,随着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医学界对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为临床诊断、监测、治疗和分析预后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血小板活化在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也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而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PMP是近几年提出来的作为血小板活化重要标志的概念,现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分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MP的计数和定量[6],PMP相关功能分析(如促凝活性、活化膜蛋白),PMP的生物学活性等. 鉴于流式细胞仪在检测血小板等一些微小颗粒方面的优势[7-8],目前多数学者采用FCM检测PMP.
血小板活化后,颗粒膜蛋自在质膜上高水平表达,引起GPIIb/IIIa, CD62P的显著性改变. GPIIb/IIIa分子主要是纤维蛋白原受体,血小板活化时GPIIb/IIIa发生变构反应,形成血小板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结合状态,导致血小板聚集,而PAC1是针对这一结合位点的mAb,所以PAC1+也是活化血小板的一种标志[9]. CD62P选择性的分布于静止血小板内的α颗粒上,血小板活化后,α颗粒迅速与血小板膜融合并释放,使CD62P重新分布于血小板表面,所以CD62P在血小板表面的表达是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标志物[10-11]. PMP是血小板活化后由血小板浆膜脱落形成的,具有完整的膜结构,表面富含多种膜糖蛋白,具有重要的促凝血功能. 近几年,国外学者对PMP在血栓性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国内尚未见系统性报道.
本课题我们参考国外文献,运用全血法检测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MP, CD62P及PAC1水平. 测定结果显示,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在血小板活化水平,即在PMP的产生及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CD62P, GPIIb/IIIa的活化比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 Ruf A, Patecheke H. Flow cytometric detection activatedofplatelets binding: comparison determining the change, fibrinogenand Pselectin expression[J]. Semin Thromb Hemost, 1995,21:146-151.
[2] Grau AJ, Ruf A, Vogt A, et al. Increased fraction of circulating act ivated platelets in acute and previous cerebrovascularis chemia[J]. Thromb Haemost[J], 1998,80:298-301.
[3] Michelson AD. Flow cytometry: Clinical test of platelet function[J]. Blood, 1996,87:4925-4936.
[4] 邓新立,傅淑红,李绵洋. 心肌梗死患者和高血压患者血小板微粒CD62P、活化GPIIb/IIIa检测[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30(7):611-612.
[5] 王金鹏,邓小梅,王建俊. 脑血管疾病患者血小板微颗粒与CD62P, GPIIb/IIIa相关性探讨[J].齐鲁医学检验,2005,16(4):7-12.
[6] 彭黎明,刘芳. 血小板微颗粒检测及其临床应用[J]. 临床检验杂志,2004,22(2):152.
[7] 王建中,曹凌,贺茂林,等. 流式细胞术三色分析循环活化血小板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J]. 中华医学杂志,2000,80:499-502.
[8] 王建中,李大元,吴付轩,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及血小板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动态变化[J]. 中华医学杂志,1999,79:353-354.
[9] 邓新立,丛玉隆,殷宗健. 不同浓度血小板激活剂激活血小板微粒膜表达PAC1,CD62p的比较[J]. 临床检验杂志,2004,22(3):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