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2 10:50: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语文教学专题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新形势下,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师资培养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高等体育院校作为培养基层教师的重要基地,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突出自身专业的特色,更要加强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田径教学作为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田径教学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
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田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效地把知识、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本领。
1.1田径教学设计能力。包括掌握现代田径教学与训练理论的能力、掌握田径教学目的和原则的能力、挑选教材的能力、制定田径教学计划的能力、编写田径教案的能力等。
1.2田径教学实践能力。包括选择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讲解与示范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突遇问题解决能力、合理安排负荷能力、纠错与指导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等
1.3田径教学评价能力。包括学生成绩评定能力、裁判能力、构建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能力等
2.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必要性
2.1符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田径教学能力是体育师资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在现今的考试中,我们仍存在着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考评。学生的教学能力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中才能得以提高。在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中,要合理确定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比重。转变田径教学的指导思想,要培养大学生成为身心全面发展,而体育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形式之一。因此,把提高教学能力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是很重要的。
2.2适应社会的必然需要。现代社会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现代人要适应社会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适应社会,否则,必然会落后,而被逐渐加快发展的社会淘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田径教学力求适应体育大市场,发挥其锻炼、健身、教学和竞赛的作用,立足基础教育,丰富其运动内容形式,把民族的、本土的运动项目融入到田径课堂中,为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2.3提高自身能力的必要途径。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面临的工作对象复杂且富于变化,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和实践能力。而教学能力则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实践能力,是其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必然途径。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学习内容。目前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从而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未来体育教师的岗位也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经历,所以,完善田径运动教学是很重要的。
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3.1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技术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全面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全面性,才能注重加大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
3.2丰富拓展教学内容,适应社会新形势。由于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比较宽松,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要针对学习目标尽量多设计几项教学内容,供教师和大学生根据课堂情况进行选择,以满足实现学习目标的需要。在田径课内容的设计中,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培养大学生能够运用和创设各种手段进行健身的能力,加入新型的田径项目如: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课程,才能增加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好的促进体育教育事业得繁荣发展。]更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普通体育院校体育育专业是培养合格标准,面向现代化的全面、系统、新型的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在田径普修课中,教师应在传授基本技术、技能、知识的基础上同时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有实战的空间去发挥和探索,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促使学生在课前要去翻阅大量的资料,不断地提高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和自学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创新积极性。
3.4修订教学大纲,加强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指导性。教学大纲是指导一线教学的重要文件,体育院校本科生教学能力的形成也同样需要从教时间达到一定程度以实现教学能力形成的。鉴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对教育实践课可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形式,采用实习、见习等多种教学模式,适当调整田径课教学计划,在技术课教学前安排基本理论课讲解,进一步加强理论课同技术课的紧密结合。将教育实践课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的学习过程中,促进所学理论知识的巩固及个性能力的发展。
面对当今社会的转型,人们健康理念的更新,体育教师人才需求标准的转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质量与社会的不相适应性,体育院校要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能力,为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的优秀体育教师做好一切工作。
参考文献
二、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地理解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许多报考生态学专业的学生多存在对该学科认识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将生态学专业与环境学专业等同,认为生态学就是治理污染、整治环境的一门学科。作者曾经就“为什么报考生态学专业”这个问题询问过多位刚刚考上生态学专业研究生的学生,半数以上的学生回答是“因为现在环境污染问题很严重,学习生态学能够治理环境”,或是“有关生态环境的问题现在都是热门问题,学好生态学以后好找工作”,等等。这样的答案充分体现出学生对生态学这门学科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知必然会影响该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后续的学习水平,甚至是学习态度。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生物的生存、繁衍、演化都离不开环境,可以说生态学的核心研究任务是探索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影响。然而,由于受到当前整个世界范围内所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影响,促使我们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超乎以往的关注,长此以往就导致了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生态学是治理环境的一门科学”或是“生态学就是环境学”。因此,帮助学生纠正这一错误理解,为他们讲解完整的生态学学科体系和正确的生态学研究任务,应该成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
(二)忽略或不重视生态学的基础学习及研究
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学习是每一门学科的必要学习环节,也是生态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进行重点理解和掌握的方面。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尽管具有门类众多的分支学科,但生态学兼具理论和应用、基础与创新的研究方向。因此,在针对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相关课程中,需要设定符合这门学科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开设多门有关生态学的相关课程,如理论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另外也可以根据区域发展的特色,开设诸如流域生态学、植被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方面的科目。以上的学科是每位生态学方向的研究生在一年级阶段展开全面学习的主要内容,都需要基于对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才能够进入到对特定科学问题进行提炼并展开深入研究的阶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通常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有效累积,部分学生往往只注重应用研究,或者宁愿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而不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再深入理解生态学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重要理论。这也导致了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生态学方面的相关软件,并能够通过操作这些软件对一些问题进行统计分析,但是却不能针对研究结果展开合理解释,出现了只会做图而不会分析的尴尬局面,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部分学生都不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储备。另外,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表现出比较浮躁的学习态度,并且缺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对科研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等等。这些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降低了学习和教学效果,因此这迫切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
(三)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生态学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大部分的分支学科(如植被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等)都需要进行野外的实践调查研究。因此,进入生态学专业学习的研究生,一般均被要求进行室内或室外的调查和实验。例如在一年之中,研究生需要针对所要研究的不同生物类别,分春、夏、秋等不同季节依次展开野外调查。野外实验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和获取第一手数据的有效手段,也是将课堂和书本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运用于实际,接受现实检验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野外实验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现实世界中所实际存在的科学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所获取的数据能够有利于研究者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这也一直是生态学这门学科进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目前在针对生态学方向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普遍遇到的情况是,大部分的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到野外实践调查的积极性,不能独立制订野外调查计划和具体实施事宜,甚至部分学生在野外调查工作中消极应付,这些都是造成学生无法主动发现科学问题,展开实际调查研究的本质原因。此外,许多学生通常还会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分离,只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处理数据、绘制图表,却无法解释清楚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真实规律。这其实是缺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同时也是造成目前很多学生无法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方案
(一)加强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并出台相应的考核机制
基于对当前生态学专业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应该首先加强对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通过对生态学及其主要分支学科中的基础理论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之后实践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目前我国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大多缺少严格的考核机制,加之社会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了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一年不如一年,这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教学资源,也并不能成功实现科研人才的培养。因此,本研究认为,针对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教学,需要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如可以开展不定期的随堂考,课堂上加强提问以及讨论环节,老师在课堂上随即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最终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将这部分的成绩纳入到学科成绩中。这样的考核机制一方面能够随时检验学生的课堂听课效果,同时也能督促学生的学习以及提高学习积极性。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11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55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前言:
数学教学在整个高职高专院校里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困扰着教师的难点,因其具有的复杂、抽象性,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都会遇到障碍,因此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数学教学是高职高专里一门逻辑性极强的理论课,在学生的成绩考核中有着重要的位置,但是从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成绩来看,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学生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所以转变数学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课堂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理论性太强。现阶段,高职高专的数学教学大多都注重知识、理论的学习,对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缺乏重视程度。在教材中,对于理论的知识点没有相关的背景介绍,没有和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相结合,这种教材的教学结构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枯燥的教学方式。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没有更好的互动。每一个新学期的开始,都会有学生发表看法,如果一门课程的第一节课就睡觉,这一学期应该如何度过,很明显,如果教师在开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是注重理论的证明,这会使学生缺少清晰的思路、把握不住重点、突破不了难点,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失败的。
(三)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容易产生恐惧和逆反心理。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于学好数学没有信心,通常一些学生从开始就放弃了数学的学习,有的是为了获得学分而学习,不是因为自身对其感兴趣;有的根本就不在乎能否及格,直接就选择放弃,很多学生都存在不专心听课、自制力较差、上课睡觉等问题,这样的学习状态,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应试教育的局限
现阶段,高职高专学生数学的考核方式是以闭卷的形式为主,以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形式为辅,比例各占80%、20%,数学考试的主要内容都是教材中的理论和基础知识,主要的考试题型是例题、习题的翻版,大多是课本中的原题转化的题型,对于平时表现的考核,因为课堂气氛不是很好,使得教师非常的为难,所以,从整体看来,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数学学科自身的性质决定其困难性
数学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较强,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抽象思维,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理论和逻辑性极强使得学生学起来非常的困难,导致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很多的难点和疑点。数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定义、定理和习题占有很大的比例,习题能够反映学生对理论的掌握,虽然所学的知识应与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但是在教材中却没有体现,所以教师非常重视理论的证明和推导,使学生极易产生恐惧心理,对于数学的学习缺乏信心,这种现象更偏向文科学生。
(二)没有足够了解数学的实用性
在课下,很多学生都有一个疑问,学习英语、体育和计算机都会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可是线性代数对于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作用呢,有的学生甚至说只是为了得到学分。事实上,数学在很多学生眼中,是符号、公式组成的一门学科,理论性很强,却看不到实用性,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教学中,教师没有重视实用性的学习、专业自身性质的局限性等原因。
由于各种因素,大部分教师都注重注入式教学,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生动形象的例子,使得学生能够感兴趣,学生学习的方式是记公式、做习题,此外,与英语、计算机等学科相比,数学的外在实用性不够明显,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讲更是明显,因为在专业上没有达到标准,所以没有足够认识数学在本专业中的作用。另外,数学的实用性在不同学科里有不同的表现,通常来说,文科专业对于数学的使用要比理工科的少,对于其实用性也比较淡薄,而理工科因其用的比较多也就会有深刻的体会。总之,很多原因使得学生对数学的实用性比较迷茫,使得学习气氛非常不活跃。
(三)数学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缺乏自信,在中学阶段,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够扎实,每天都是在做题中度过,到了大学阶段,自己都怀疑能否学好数学,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选择的是文科,主要原因是数学基础不好,将来不想再学数学。因此在实际的学习中,基础不扎实确实会使学生遇到很多困难,使其没有成就感也就没了学习兴趣。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认为大学课程对于自己将来发展没有什么意义,此外,学生认为他们没有从学习中取得收获,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会产生自卑感。教师应不断的克服学生学习时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树立正确的理念
以往的数学教学注重数学知识的学习,以讲授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为主要目的,主要强调数学的完整体系、推导理论和证明、运算的技巧性,而且注重数学的理论教学和运算的技巧性,这不仅会占用数学课的大部分时间,而且不能有效的培养数学的应用能力,这种不重视培养数学能力,只重视数学理论的教学方法,严重的限制了高职高专对于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是国家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所以,高职高专的教学目的应是以实用为准则,以够用为度,教学的重点是实用性和够用性,教育的主要方向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提高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这是数学教育的关键问题。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数学不但是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多地强调对数学公式和定理的论证有多精准,关键是学生在课堂中学到了什么,能否应用到实际问题之中。教师应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直接、简单的形式,使学生容易理解,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强调所讲的内容在整个数学理论体系中的作用,掌握程度的最低和最高标准,分层次、专业的要求学生。
(二)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依据数学学科的专业特点,不断的分析判断如何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够使课程讲的生动形象,逐渐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现阶段,网络的发展,使得教学设备也在不断地更新,在数学的教学中,可以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和数学软件。
目前,各大高校都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例如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学习平台等,以现有平台为基础,如果教师能够利用教学中的网络设备将数学教案加进去,数学教学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不用记大量的笔记,在课下的时候,也不会盲目的进行复习,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事实证明,利用网络教学不但能够使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资源,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而且学生可以全天候的学习,依据自身的情况,确定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以免因为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时间上发生冲突。
当前,数学软件强大的运算和绘图等功能,使得数学理论、建模、计算机融为一体,和以往的数学学习方式不同,计算机的应用和数学软件包的引入,使得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数学软件进行计算,探索和求解,使学生脱离了枯燥、乏味的数学演算、计算,使数学和其它学科联系在一起,加大了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鼓励引导学生
在进入大学校门那一刻,学生们共同的愿望就是能在大学里学到知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而且他们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憧憬。高职高专学生数学基础薄弱,主要是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作为任课教师,应不断的支持、鼓励学生,讲课应当由浅及深,化繁琐为简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正视学习态度,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指引他们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总结知识点等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就感。
(四)改进并完善考核方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考试大多起着指挥的作用,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不断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已有的考核基础上进行调整,例如,在考试方式上,可以借鉴北美一些国家的“半开卷半闭卷”的考试方式,现在,国内的部分高校已经开始试用这种考核方式,对考试的题型进行调整,对于一些和专业有关具有发挥性的试题类型应加大比重,减少考试成绩占的比重,增加小组成员之间的作业内容。既利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学生自己选择组员,几个人一组,教师首先设计好题目,规定完成的截止期限,学生可以依据需要的有关资料,最终利用论文的形式上交评分等等。不管怎样,应以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准则。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2
CPIK项目实施两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志愿者教师以搭档合作教学模式走进韩国高中课堂,帮助韩国学生进一步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专题教学将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有机整合,是语言主体教学的重要辅助,也逐渐为人重视。钱币不仅具有流通之功效,还往往融合了本国文化精髓,是一张醒目的名片,成为当代国际交往中极具代表性的事物。讫今,我国业已发行了五套人民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壮大与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加深,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日趋被关注。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深受儒学、佛学影响,又互为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流通钱币背后的文化既有区别又有关联,亟待系统认识。选取韩国高中为研究对象,也是基于笔者教学实践,以期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助力。
一、文化专题与对韩高中汉语教学
搭档合作教学源自欧美,要求两名或两名以上教师结合个人优势为教学对象实施优质授课,分工与角色灵活多变。并非所有赴韩志愿者都能使用流利的韩语直接教学,因而在搭档合作模式里,其分工也以会话指导为主,提供地道的发音和交际环境。但单纯的会话指导难以充分发挥志愿者自身优势,进而文化教学也成了多数人的常规任务。这是外国师生了解华夏文明,提高汉语学习兴趣,增进同中国教师情谊的一大渠道。近年来,与国外汉语教学规模扩大相呼应,国别化研究呈现出井喷现象。诸如韩国中学教材文化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探讨中可得知,即便大部分书本能够注意文化导入,或依附课文,或补充注释,或单列一章予以专题叙述,但教材设计毕竟多考虑整体布局,讲求简洁,关于文化部分常以识记内容为要,并是多数韩国学生已认识、通晓的内容,欠缺升华。汉语难学,作为韩国高中近年才出现的第二外语,求索之路漫长,目前仍以兴趣培养为导向。中华文化精深博大,囊括万千,富有渗透力,文化专题应用领域广阔。
就教学对象看,韩国高中生在本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影响下,相对中国学生较内敛的个性,其活泼、好动的性格以及宽广的视界给志愿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以满堂灌的纯语言教学为代表的传统模式并不适应当前教学发展潮流,建立互动、多元、趣味性的课堂才真正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一般而言,韩国高中可分为外国语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不同类型的课堂其专题教学情况不尽相同。专题教学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对肩负语言教学与文化交流重担的志愿者们而言意义非凡。它侧重将具有关联性,并能构成系统和层次的文化对象集于一炉,同时考虑学生身心特点,围绕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要求,避免单一、枯燥的方式方法。而从某角度来说,文化专题课堂原则上还存在一位隐性教学对象,即韩国汉语教师,与之良好的沟通交流势必会提升其汉语水平与文化认知能力,完成志愿者本人的“第二教学任务”。在汉语国际推广战略中,汉语志愿者教师被亲切地称作“来自中国的天使”,其受欢迎度与善用专题教学不无关系。
二、汉语教学视角中人民币上的中国元素阐释
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视角中,并非全体文化对象都适用于专题形式。人民币上文字、数字、图案、花纹等符号,尺寸、厚度、质地以及现代防伪技术都能构成教学内容,人民币的诞生、发展历史又非三言两语可陈清。实物如何被纳入专题教学是由其自身所负载的文化功能来决定。
当今流通的人民币以第五套发行版为主,分纸币、硬币。从语言文字层面看,手写隶书“中国人民银行”简化字样居于正面,背面都借未标注声调的“ZHONGGUO RENMIN YINHANG”拼音。纸币正面面额还用汉字宋体如“壹佰圆”、“伍拾圆”等大写表示,“”三字则出现在每一类面额纸币中,饰以黑体。纸币背面右上角罗列蒙、藏、维吾尔、壮文字样。背面右下方还将黑体“年”字附在阿拉伯数字之后提示年份,与之相并列的还有篆章“行长之章”。我国三种硬币,“YI YUAN”、“WU JIAO”、“YI JIAO”见之于正面,币制单位则各用黑体“元”、“角”来醒目,年份直接以阿拉伯数字单独出现,圆环面用“RMB”简写意味“REN MIN BI”。
中国汉字史源远流长,自甲骨文起,发展形成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形体,其文化品性孕育了一批金石墨客,一些书法作品具有重大史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堪称东方之神采。在日常生活中,标注金额又分大小写,大写有利于避免阿拉伯数字标记易被篡改的缺憾。“圆”、“元”本是同音字,习惯上都能用于表示人民币单位,其差异背后却又蕴含历史机缘。我国还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文字反映了中华文化多样性和和谐的民族关系,显现出我国国情。《汉语拼音方案》发端于当代,古时并非如此,《切韵》、《广韵》、《中原音韵》等专著一起写就了音韵学的辉煌。
再如头像,第五套版都选择建国初期肖像,市场还流通的5角和1角纸币,则选取苗、壮、满、高山族等少数民族。梅花、、荷花、月季、水仙、兰花在中国人的审美世界里负有不一般的象征含义,深受推崇和喜爱,分别绽放在不同面额的纸币上。硬币则分为一元、荷花五角、兰花一角。图案也务求精美,融合了精湛绘画手法和手工雕刻凹版印刷技术,典雅大气。纸币背面图案筛选中华大地上富有代表性的名胜,一方面地跨东西南北,表现我国地域之广博,另一方面也从政治、文化因素来衡量。仔细透光观察某些纸币正面左下方和背面右下方的局部圆图案,可窥见二者能组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古钱币,昭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人民币还道出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与民族精神追求。透光观察出的古钱币,正反两面,一阴一阳,合为一体,鸣合《周易》理念。一个汉字可用不同的字体抒写,一句意思可用不同的民族文字说明,正乃“和而不同”的内在追求。特殊号段的人民币还具有较高的收藏潜力,如全同号“6666666”、“8888888”,因“6”、“8”在汉文化概念中属吉祥数字,此类全同号又罕见,故弥足珍贵。纸币颜色的取定也暗合中国人的心理喜好,百元红色代表热情、积极,五元紫色象征富贵。
总之,我国目前流通货币的文化特点即为包罗众多,凸出主流,传统与现代交融,并蕴含国民价值观和哲学追求。人民币作为文化专题对象,立之为基点,并在相应范围做知识拓展,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导入课堂,是适应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规律和要求的一次实践。
三、教学设计研究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注意教学内容的扬弃与教学原则设定。专题教学赋予了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汉语文化教学讲求以弘扬主流,易于为外国人所接受的那部分文化,因此在汉语教学视角中对人民币上的文化进行阐释时应注重教学对象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认知和判断能力,教师当以系统思维做依靠,通过语言文字分析、艺术欣赏等表层显现逐步过渡到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追求等内在的散发及拓展。同时尽量避免涉及有关敏感问题,但也该在心理层做些意外情况假定。避免文化专题陷入孤立、单调的泥淖,使其成为具有持续效应的教学形式,还应当注意融合类比分析。例如,比较纸币文字,韩纸币5000、1000面额的正面图画上还有繁体汉字,如“明堂”、“竹”、“室”,足见繁体汉字在韩国历史上影响之深;面额10000、5000、1000的纸币正面左上角和其背面在透光观察下能组合成一个阴阳鱼,而面额10000、5000的纸币左下方还附着若隐若现的阴阳鱼和“乾、坤、坎、离”四卦,都表明韩国人所注重的“易”文化观念。中韩两国文化联系既如斯紧密,对韩师生展开文化教学时,既要考虑到两国间的共性,也要分辨出差异。另外教师应认识到诸如人民币文化专题教学该是知识性与趣味性共存,文化同语言结合,帮助学生将文化认知转化为语言技能的过程。设计相应的语言教学,如发音练习、生词学习和情景会话,使专题具有粘合性。
其次,要求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具备开拓意识。据了解,志愿者教师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往往会吸纳互动、游戏等方法活跃课堂气氛,除却传统的板书,还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电视、互联网等辅助教学。有的教师考虑得更加周全,组织课外文化体验或将中国元素以文化才艺学习带入课堂,尽可能模拟创造真实的交际环境。
再次,注意教学反馈与教学合作交流。志愿者队伍中有相当一批成员还是教学新手,短期的岗位培训与真实教学间毕竟存有差异,因此教学反馈与反思理当成为教师个人常态化的一项任务。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志愿者身份特殊,代表中国形象,其课堂内外言行举止极易被关注,教学能力强弱和教学效果优劣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这是汉语志愿者教师所共鸣的现实。但挑战即意味着机遇,成为一名合格的汉语志愿者,必然要有所为。与韩国教师的良好沟通、与志愿者同伴的经验交流,与当地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建立合作机制,都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中国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全球范围内的“汉语热”仍将继续发酵,在韩高中文化专题教学方式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志愿者教师通过专题教学进一步梳理了中华文化,增强个人教学实践能力,也从比照中获得了对有关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风土人情、文化观念的认识,构筑出国与国交流的桥梁。逐步加强关于专题教学的研究,把握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规律,具有颇丰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每个学校都有一部分懒散、旷课、乱起哄、撒谎、偷摸、寻衅滋事、故意损坏公物、上课不听管束、动辄打架骂人、逃课上网,和社会上的人鬼混的学生,这些就是我们所称之为的“问题学生”。但是我真不想用这个刺耳、寒心的名字来称呼他们,我只想牵着他们的小手,轻轻地喊出“丑小鸭”这个名字。因为,他们只是把路走歪了,需要我们来帮助他们,搀扶他们,引导他们。但是这一过程必将是一个充满艰辛的历程,需要我们教师尽心竭力地努力。但是,只要他们能从“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我想,这个过程一定是非常美好,值得回忆的。
一、转变观念 以生为本
“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和健全人格的场所,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没有爱心的教育,就等同于一具没有血肉的“干尸”。所谓“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教师应倾尽自己的爱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能和老师成为朋友,这样老师就更能洞悉他们的心理动态,从而掌控和教育学生。通过研究发现,问题学生比优秀生具有更为强烈的自尊心,他们更渴望平等和成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表扬。所以,我们就应转变传统的观念,用一种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当我在课堂上遇到一些“问题学生”的小小进步时,我总会毫不吝啬的把“大拇指”送给他,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对这一部分学生放手不管,只要不影响自己的教学工作,不在本堂课上捣乱,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看到受到表扬的孩子满脸高兴地坐下时,我知道,他们又向我们集体靠近了一步。所以,我觉得充分尊重、信任和帮助这些学生,以他们为本,所有的工作围绕他们的健康成长而进行,让他们在我们特意创设的环境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让其能够真切地感悟到“我也行、我能行”,那将是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工作上面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二、改进方式 营造氛围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行为矫正工作,必须对症下药,如对态度冷漠,与教师故意对立的学生,要更加关心和亲近他,从动之以情入手,不能听之任之,不管不顾;对由于无知而犯错误的学生,应重在摆事实、讲道理,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自控能力较差而经不起诱惑反复犯错的,应给机会让其锻炼,不能一棍子打死,恶语相向;对调皮捣蛋而有能力的,要委以具体的工作,一方面发挥其积极性,同时严格要求,让他们在实际中得以提高,让其在成功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大家对他的重视和关心。做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没有一定的方式方法,一切都需从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进行教育,需要注意的是要强化他们行为习惯的矫正和养成,经常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
我班有这样一位学生,从幼儿班开始,就喜欢打架,只要有人不小心碰他一下,也要冲上去打架;上课不但自己不听讲,还打扰他人,家庭作业常常不做,在班上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经了解,他从小父母关系就不和,对孩子双方都不管,长期由奶奶照管。由于隔代教育,老人家对孩子有点溺爱。我通过常打电话或家访和他奶奶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对这个学生存在的情况和将来的危害进行了说明,奶奶也答应配合学校搞好教育转化工作。通过让他帮我收发作业本、说服全班同学让他当纪律委员、成立班级篮球队并让其任队长、课堂上遇到一点小小的进步,我就扩大化的进行表扬、利用休息时间到他家补习功课,并同奶奶一起和他聊天。特别是那次班级之间的篮球比赛,我们班获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那天他近乎疯狂的狂欢,让我感到了他是多么需要肯定和表扬啊!我也及时的给予了表扬并参与了庆功活动。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习成绩上升了,上课专心了,能主动帮助同学了,不再打架骂人了,同学们也愿意和他玩了。我的“丑小鸭”飞起来了,你看,天上的那只美丽的“白天鹅”就是他。
三、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学生的出现与社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所以,转化问题学生,一定要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和社区的帮助,诚恳的和社区、家长交换意见,共同制定相应的教育转化措施。学校德育研究小组应充分对其所在的社区进行调查了解,与社区居委会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协调,了解社区的教育机制和治安管理情况,与社区、家庭组成帮扶小组,分工配合,定期交流,形成合力,不能因遇到困难而灰心,甚至放弃。前面提到的我班那名同学所在的社区领导,他们会不定期的上他家去看望祖孙俩,了解困难并及时解决。同时,学校也应开展各项富有吸引力的活动,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他们爱学校、爱集体、爱家、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目前在我国所开设的多个专业学位中,硕博专业学位设置在数量上相差甚大,而且在不同专业学位中的招生数量也相差悬殊,呈现出了一种发展结构比例失调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在发展的功利主义取向上的问题;过度重视应用型学科而忽视基础性学科的问题。其中一些具有良好就业前景以及对工资预期较高的专业学位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而职业定位以及就业回报相对较差的一些专业学位发展较弱。对于硕士专业学位而言,发展比较良好,而博士学位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其他一些方面相比硕士学位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二)生源的不均衡分布以及生源的短缺
在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开展实施的20多年中,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其实也涵盖了学生生源等问题。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受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一些较好的高校来说,在招生方面的发展一直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相对于普通院校而言,其招生数量却显得尤其不足;现阶段,虽然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具体平均到每个院校中的生源数量却呈现出一种减少的趋势;学生数量的减少,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进而对于学科的建设带来影响。
(三)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盲目照搬学术学位模式
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课程体系,几乎也都是直接沿用了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没能体现出专业学位实践性、实用性和差异性等优势,因此也就直接造成了人才培养灵活性、针对性及多样化等要求的缺失,使得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无法适应和满足不同地区的人才规格需求。
二、推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实现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要实现专业学位教育的更好发展,首先就需要对市场调节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市场成为现阶段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有效调节器;针对我国开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情况复杂和时间短等问题,为了给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应当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持,实现在不同区域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差距的不断缩小,促使学校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单位自主办学权的不断扩大,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实现专业学位合理发展的目标。
(二)转变观念从而拓宽生源渠道
生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专业学位蓬勃发展的瓶颈因素,为实现专业学位教育的更好发展,生源问题必须解决。在工作实践中,要有效借助现代传媒和网络媒体等多形式的宣传渠道进行宣传,促使社会公众对专业学位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转变人们传统重“学”轻“术”的观念,从而达成扩大生源和循环发展的目的。
(三)建立一种良好的专业教育国际化观念
在当代高校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教育国际化的理念逐渐渗透到了教育的各个领域;伴随着国外一些办学机构的强势加入,在高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中,中外教育力量形成了一种激烈的竞争局面。所以,树立国际化的专业教育观念就显得尤为必要。对于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来说,必须要以国际职业环境这一大背景为前提,通过与国际交流合作的强化来促使自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提升,推动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三、结语
作者简介:李甦,白柯晨(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昆明650000)
翻转课堂是混合式学习的一种,翻转课堂上的学习整合了在线学习经验。[1]尽管教学者对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实施的基本思路大都是把基础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课堂之外,然后用课堂时间开展活动进行知识的深化。但是,翻转课堂不仅仅是简单地把内容的教授转移到课堂时间之外,它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是如何看待学习过程的。更具体地说,如何让学生在课外独立地进行像知识获取之类的低层次认知工作,而把知识应用、分析、综合等高阶认知转移到有同伴和教育者支持的课堂环境中进行。而在我国当前翻转课堂实践中由于有些教师对翻转教学自身定位不准确,在设计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常有师生关系“失位”、知识难度“越位”、适用对象“错位”等问题。[2]因此,只有对翻转课堂的源起目的和本质内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确翻转课堂设计和实施的关键和步骤,才能真正发挥翻转课堂在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和学业表现的作用和价值。
一、翻转课堂概述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和基本内涵
翻转课堂的产生主要归因于两个运动:第一个运动是全球技术运动,使信息技术和教育“以极低成本”进行了整合;第二个运动是思想运动,思想通过技术渠道得以传播。[3]一些学者认为翻转课堂并不是一种新的教育运动,因为教师很早以前就鼓励学生为课堂做好准备以便能够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其他一些学者则认为教育电视和计算机支持的教学已经实施了几十年,翻转课堂有规则地、系统地使用交互技术融合在了学习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翻转课堂为把新兴的在线学习技术与主动和协作学习整合起来提供了框架,对于传统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来说,是一种教育技术的新趋势。与传统的以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是将学习内容和材料在课堂之外传送和讲授,课堂时间则用来解决问题和推进概念,并进行协作学习。[4]通过技术在课堂之外完成内容的教授和材料的展现,而把课堂时间用来在同学和教师的支持下积极地协作应用所学的内容。该模式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自己的学习步调独立地学习材料,把重点从教师转向学习者,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问题解决。
目前,在实践中尚没有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或标准的方法。内容传送、教授的方法以及面对面课堂时间的使用方式将会随着学生的特征、教学者的知识背景、可获得资源以及学科问题的改变而变化。对于考虑应用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者来说,需要注意的是:翻转课堂不仅仅是把课程讲授转移到课堂之外,内容的传送仅仅是全部学习体验很小的一部分。翻转课堂需要把学生视为积极的学习者,把对学习和课堂的控制权从教学者转到学习者手中,重视对学生高阶认知活动的促进。
(二)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
翻转课堂创始人JonathanBergmann认为翻转学习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通常的学习有两个方向:一是注重对新知识传送的传统课堂,即教师上课,学生做笔记;另一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习得式的学习。应当指出的是,翻转课堂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相反,翻转课堂吸收了传统以教学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有利因素,只是把教师精讲知识的这部分内容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让学生在课前完成,为课堂上的促进知识应用的小组活动和问题解决活动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学习者能够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寻求同伴和教师支持,课堂上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是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学习者。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翻转课堂的学习吸收了这两种教育模式的有利因素,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的综合体。这种混合学习策略的核心思想是翻转常规的教学方法:把原来在课堂上完成的教学通过教师创建的视频和交互式课程让学生课前在家里进行学习,而把原来在课堂之外完成的作业和练习等任务转移到教师在场的课堂上来完成。此外,研究显示:混合学习环境要想成功,重要的是使面对面和网上这两部分的学习经验保持一个良好的结构,让它们彼此能够持续地相互支持。[5]
(三)翻转课堂的本质
按照JonathanBergmann的观点,从本质上来说,翻转课堂解决的是传统课堂中课堂结构的设计问题,为的是充分有效地利用与学生面对面的课堂时间。因此,在课堂上确保和保持足够的、丰富的专题讨论、问题解决、合作与有效交流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有机会在课前学习新内容并能够反复地复习这些媒体资料直到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充分地理解了媒体上呈现的新内容。此外,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应当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材料,鼓励学生为课堂活动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设计有效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来确保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熟悉度和参与度。
(四)翻转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翻转课堂能够让教师从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充分利用可获得的在线教学资源,从更大的范围来思考、选择最适合课程内容、学生需要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优化促进学习。教师在设计策略启发,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理性认知的过程中,也要帮助学生总结提升,让学生把这些知识与对应的学科系统结构相联系。这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翻转课堂中学生参与度提升策略
在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协作者)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知识,而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建构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回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翻转课堂可以促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在翻转课堂中,与当前被动课堂体验相比,翻转课堂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当前学习内容,有机会学习如何成为独立思考者。因此,如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得当,有引导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者的潜能。根据Young的观点,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互相帮助的合作者,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通过与自身、同伴、社会和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建构他们自己的理解。此外,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能够在日常的课堂中和每个学生个体进行交流会话。
研究表明,参与度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调查研究的领域。关于此类研究的很大一部分的文献都重在通过详细描述促进积极参与的多种因素来阐释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性和意义。Skinneretal认为学生参与度是获得更好成绩、在标准化学业测试中取得高分、更强的个人自我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几项研究表明,学生的参与度越高,学生成就越大,受教育水平越高,辍学率越低。影响学生参与度的因素有很多,与学生学业表现的提升密切相关的五个因素包括:教师支持(来自教师的支持)、教学质量、同伴联系、课堂结构与管理、家长参与。本文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参与度的相关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翻转课堂中学生参与度的提升策略:
1.教师的支持
研究表明,教师的支持与学生的学业参与度、学业表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对中小学生的研究中,Klem和Connell通过分析学生记录以及关于教师和学生的调查数据,研究了教师支持、参与度和学业成就之间的联系。他们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来自教师的支持是增加学生参与度和提高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认为教师要创造一个有爱心、结构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良好学习环境中,高期望、目标明确和公平公正的学习氛围更容易激发学生较高的参与度。相应地,较高的参与度又和更高的考勤记录以及考试成绩相联系。
Furrier和Skinner发现感到自己被教师的赞赏和重视的学生会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认为这些活动是有趣的和令人兴奋。相反地,那些没有被教师赞赏和重视的学生就会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无聊、不满意甚至愤怒。
Connell和Wellborn研究结果显示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有困难但与教师保持着积极、融洽关系的学生更倾向于继续参与各种课堂活动来展示他们的努力学习课程内容的动机。类似地,在Akey关于449名高中学生对于学校环境、学生态度与行为,学业成绩的解释性分析中,Akey发现,有过教师鼓励性支持体验的学生在学校中具有较高的参与程度。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教师营造并维持一种互相尊重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会被尊重,学生的努力会得到赞赏,学生将会更愿意在课堂活动中来展示和交流。而且,教师真诚、公正地思考学生的观点和倾听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对话并进行决策,这样将会增加学生的参与度。Cothran和Ennis把教师称为学生参与度与学业表现之间的“搭桥者”。他们发现教师在课上课下和学生交流学习内容之外领域的意愿对学生参与度和学业水平有着积极的影响。当学生感到自身未参与到课堂活动的决策过程之中,那么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会降低。此外,当学生感到教师对于与他们一起工作有足够的重视并且表现出对他们的个人生活和安全的关心,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表现会更好。
2.课堂结构与管理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能够和每一个学生进行会话交流以确定学生是否理解当前的学习内容。而且,在不用课堂时间进行内容的专门讲授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把动手实践的活动和基于项目的学习融入到真实世界的场景中,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3.教学质量
参加翻转课堂实践的学生认为直接授课和记笔记不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相反,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更有效的,因为这种方法包括了各种教学实践,包括:小组工作、动手实践活动、发现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和真实世界中的应用。此外,所有的学生都认为翻转课堂中技术的使用和一对一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4.协作
小组工作具有提高课堂参与率和课堂参与度的作用,学生协作完成小组工作任务远比听课、做笔记有效得多。让学生通过小组以共同工作的方式来学习和掌握当前学习内容,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和学习同伴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学习者讨论问题、分享解决方案并验证他们的思维过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这样的交流沟通有助于促进积极的学习体验。
(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流程
1.前期分析
(1)分析教材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内容包含的知识点类型,思考是否适合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无实行课堂翻转的必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否会比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好,是否有助于教学问题的真正解决。
(2)基于对教材、教学内容的分析,如果确定了翻转课堂教学的必要性,那么接着就要思考是否当前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课堂翻转。能否只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进行翻转。也就是说,不进行整堂课的翻转,而是针对某个知识块和教学环节的部分翻转。
(3)如果确定了要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紧接着教师就要思考如何翻转;要确保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在线学习平台和经过精心教学设计的资源。
(4)教师要对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有一个预期,思考翻转课堂教学下学生应当产生什么样的学习效果。
2.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
(1)创建不超过10分钟的学习视频;分析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核心主题,进行问题设计,要求问题是来自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
(2)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引材料,向学生说明如何使用在线材料、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最好提供电子版和纸质版供学生适时查阅。
(3)设计附在教学视频后面的练习题,这一方面是为学生评估和确保自己是否理解了教学视频中的关键内容提供一个自我检测的参考,另一方面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到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和疑惑。
学生活动:
(1)根据学习指引材料观看教师视频和其他的学习材料,记录有困惑的知识点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
(2)完成视频后的测试进行自我评估,概述自己的学习收获。
3.课中组织
学生活动:
首先分成三组,第一组:聚集到一起,在教室的电脑和个人电子设备上合作地审查回顾那些媒体资料;第二组:把收集的相关资料汇集在一起,和教师一起回顾这些内容;第三组:在没有教师帮助的情况下,马上开始独立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当前的理解水平自行加入这三组中的其中一组,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轮换在这三组之间直到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去解决教师在课前给出的来自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
教师活动:
(1)根据课前制定的课堂观察表积极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发现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协同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适时地点拨和引导。
(2)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对学生的观点和思路等给予及时、充分的反馈和评价,以增强师生互动。
学习评价:
(1)来自学生的评价:学生对自主探究或同伴协作的成果进行展示交流,进行同伴互评和组间互评。
(2)来自教师评价:收集学生作品等实践成果,观看学生的展示汇报,结合课堂观察表的记录对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课堂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广泛的评价。
三、翻转课堂实践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教师对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存在的问题
在“重构学习·第二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中,翻转教室创始人JonathanBergmann在名为“我们在如何引领美国学生的有效学习”的精彩演讲中指出,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存在五个常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翻转课堂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不足。这五个问题是:
(1)没有对翻转课堂的课前任务和课堂活动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课前和课堂不能相互支持以促进提升学生学习,使得课堂时间变得没有意义、没有目的性和没有效果。
(2)很多教师只是把视频传送给学生而没有教学生如何来看这些视频。
(3)很多教师常常完全用别人的视频来做自己的翻转教学,但是效果不理想。
(4)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够活跃,缺少和学生的互动。
(5)教师会把视频时间做得太长,学生在线学习时容易产生倦怠。
(二)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能产生的困难
学生对于翻转课堂的学习也存在着一些困难,特别是学生对翻转课堂这一教学策略的准备有限。在近期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习惯了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可能会对第一次接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一些抵触。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不习惯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模式中学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在线学习;在寻找搜集在线学习资料时感到有困难;要阅读和理解更多的内容;当课前没有学习已的在线资料时,他们在课堂上感到很有压力;与传统的课堂相比,翻转课堂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四、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对教师、学生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学习时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教育者应该目标明确地思考课程的设计,开发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有力地补充在线的学习内容,从而才能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宝贵的面对面的课堂时间。本文在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教师对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实施翻转课堂之前,必须要确保学生做好了利用翻转课堂这种方法来学习的准备。因为有些学生可能对是否要接受这种改变感到犹豫,因此,在实施翻转课堂这种策略之前,向学生介绍关于翻转课堂的目标和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2)学习工具、材料和资源,尤其是教学视频应该精心准备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想法的产生和问题解决技能。
(3)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负担不要超负荷,否则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4)在课堂活动中应注重讨论、问题解决和提供足够的反馈。这有助于学生对正在学习的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可促进创造力的生成。也就是说,当学生需要与同伴、教师进行沟通商量问题解决的可能方案时,学生首先就需要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为问题解决贡献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在这个过程中,讨论将会帮助和促进学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自己在关键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的问题、偏差,训练学生有逻辑地表述、论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5)评估应该采用形成性和总结性的方法来衡量学生的多种技能和能力,评价过程应当涉及翻转课堂的各个方面,包括授课视频,学习资源和其他课程材料的设计。评价还应该包括对课前、课中与教学者、学生相关的所有活动进行评估。
五、有关翻转课堂的思考
1 焊接专业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综合素质较低,自控能力差
焊接专业学生基本都为男生,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毕业生,有的还没毕业,年龄偏低,普遍好动、好奇、好表现,而且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理论性知识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但到技工学校来学生渴望获得一技之长,轻理论,重实习。实习期间,开始积极性挺高,但受到实习条件:人数多,工位少,材料有限的限制,导致学生操作时间短,练习次数少,水平提高缓慢。造成总有一部分学生无事可做,时间一长就会出现睡觉、打闹、玩手机等现象,影响实训质量。
1.2 教学设备更新换代跟不上市场的节奏
受到资金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大多数中职院校教学设施的更新换代无法跟上现代化教学需求的步伐。造成先进的焊接仪器、设备无法应用到教学中去。设备的不足及落后,技术技能的贫乏限制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 在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知识与实习技能知识脱节,使学生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不能及时挂钩,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巩固,造成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中职院校的学生入学门槛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就不高,而一些学校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死抱着书本更有甚者知识将书本的内容简单读一遍应付了事,根本没有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致使学生本就不高的学习积极性极具下降,课堂的效率也随之下降。
1.4 在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标准的示范操作能使学生少走许多弯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阶段中职院校的实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更有甚者许多实训教师是社会上临时聘请的。在这种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在实训教学的示范操作过程中,指导教师本身技术都不过硬,又如何做到标准,如何对操作要领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何对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进行纠正,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学生实训的时间也存在问题,现在的中职院校实训通常安排在临近毕业的最后阶段,焊接实训的考核之后直接就业。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就业,实训的考核相对都很宽松。无法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做出有效的评判,技术过不过硬都就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不良的影响。
2 焊接专业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的学与练很重要,但师傅首先要领进门,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中职院校实行校校合作的模式,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将中职教师送到高等院校进行培训深造,而高等院校的博士研究生到中职院校进行实训,双方相互提高,相互促进。同时要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理论教师只注重重理论,没有动手能力;实训教师只注重实践,理论基础薄弱。新型的中职教师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站在讲台前能将理论,下到实训车间能指导实训。培养出一支即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懂技术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采取“合作教育”的方式,把工厂中有实践经验的和生产一线懂得理论的工人师傅请学校来做兼职教师,专兼结合,以专为主,提高教学质量,扩大焊接专业影响力,从而改变中职院校单一的师资结构。
2.2 整合课程结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现代的中职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要围绕中职教育的这个大方向,即“宽专业、多方向、厚基础、活模块、重技能”,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课程体系要理论联系实践既有科学性,又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需求情况,弄清各方面知识所占比例,相应的调整课程结构,使之与实际要求相符合,优化课程结构。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打破原有教学模式,对一些相互之间有联系又有重复的教学内容进行裁减重组,实行一体化教学。
2.3 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营造良好实习环境的首要条件,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是能否培养出实践技能过硬学生的先决条件。焊接技能训练的项目和内容的确定、训练的方法以及考核的标准都十分重要。只有这些都做好了,才能保证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时熟练的掌握焊接技能。为此,学校在实训设备上要大力投入。对于一些学校无法承担高额费用的先进焊接设备,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实训场所进行解决。
2.4 校企合作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基本理念
笔者:X老师,作为一名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您可能会面对形形需要提供不同帮助的学生,这其中有一些行为表现异常的学生,您是怎样给予特别的关心,怎样帮助其摆脱困扰的?
X老师:这并非是一个可以三言二语讲清楚的问题,我相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观念、方法与成功经验。就我而言,我认为学生的问题是各不相同的,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是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爱心和耐心与其进行心与心的交融,亲人般的信任,从而有效地对其施加教育影响,促进其健康、积极地自主发展。
在实践中,对于“五特”学生教育和帮扶,我的看法就是首先要用心,其次要用情,再次是要用时。
用心,指的是真心帮助,爱心渗透,通过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交融,以心换心地取得实效。
用情,指的是以情感人,大部分有特殊问题的学生都有较强的戒备心理或是自我封闭,必须用真情换取他们的信任,对他们的帮助才能有的放矢。用情还指对于特殊学生除了晓之以理外还要动之以情,因为对于一些特殊问题学生来说,他们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并不以对与错作为自己的处事原则,更多的是任性而为,对于这样的学生,必须感染他、感化他,让他改变自己的不良态度,真正帮助他们谋求健康发展。
用时,指的是对待问题学生必须持之以恒,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相信你的关爱需要让时间证明,对于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其改变需要时间见证一个过程,因而必须有足够的耐性,必须给学生以时间。
笔者:那么请您就您工作中的实践案例解释、分析您的这种理念与方法可以吗?
X老师:好的。
二、案例与分析
案例:学生陈某,性别:女。
X老师:陈同学来自农村,自幼父亲过世,母亲改嫁,在叔叔、婶婶的关心与帮助下长大。坎坷的成长经历让她性格内向,甚至有自我封闭趋向,不爱与人交往,也不太善于与人交往,并且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更有一种与人攀比的心理,不愿在穿着方面比别人差。进校后由于个性问题与同学交往较少,到后来已经表现出人际交往障碍,在与一男生相识并相恋后产生强烈的依恋心理,自以为找到依靠。后该男生与其分手,对其造成极大打击,更是对别人产生了不信任感,由而产生焦虑情绪,并将此种焦虑情绪由人际交往,带入学习中,与班级、宿舍同学均不交往。害怕考试,害怕上课,一度精神焦虑到不能上课。到二年级时就开始连续性地逃课,发展到后来一到考试就外出不归以逃避考试,最后自暴自弃,多次自己提出要求休学。
笔者:这样的学生应当说是既属于心理问题又存在学习问题的学生,如果让她休学回家一段时间则是否对其自我调节有益呢?
X老师:简单的同意其休学并不能帮助她走出来,对于陈同学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学习能力与方法的问题,其逃避行为与焦虑情绪说明她缺少安全感,找不到自己的心灵支撑点,这必须在他人的帮助下让其建立自信,重新规划自我。
笔者:请您介绍一下您的具体做法。
X老师:当我发现她的这种情况后,首先从生活上关心她,像亲人和朋友一样。比如,在她患病时我陪同她一起去医院,天气冷时从自家中带棉鞋给她,当时她很感动地说:“除了她的叔叔和婶婶,还从未有人给过她这样的幸福感。”其次,从心理上接近她。对于处于焦虑之中的她,时常感到压抑,几次在办公室与她谈话她都表现出一种很强的对抗意识。于是我带她一起散步谈心,在较轻松的氛围中和她谈心,这样的氛围给了她向我敞开心扉的气氛,她将自己在情感上、亲情上、心理上的困惑展现给我。我帮她分析,给她鼓励,她也终于鼓起勇气坚持去看心理医生。再次是营造温暖的氛围,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对她的关心中,我请学院领导找她谈心,给她帮助;请任课老师给予宽容,帮她补课;在班级与宿舍,让同学们用热情的态度,温暖的眼神使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令我欣慰的是,这个学生终于战胜自我,以一个合格大学生的身份顺利走上社会。
笔者:X老师您觉得这个学生的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而您之所以能够成功地给她以帮助,主要的因素又是什么?
X老师:从这学生的情况来看,造成其特殊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家庭原因所导致的,由于其情感经历的不完善,缺少他人的心理关怀,缺乏安全感,因而在与人交往中容易走两个极端,或是自我封闭,或是完全依赖。而当其与某男生交往中止时,其在交往中所形成的过度依赖突然成为空白,她不知如何处理,完全丧失了安全感,用逃避现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极度自我封闭。
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首先要走进她的内心,与其建立情感联系,让其感受到关爱。这样她才能相信你,才能愿意接受你的帮助,才能愿意按你与其所协商的路径解决问题;其次是要让她有安全感,让她觉得在这个环境中她是幸福的,并以开放的心态与他人交往,从而逐步摆脱内心的压抑,所以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从各个方面给予她关心;再次,让集体成为其温暖的泉源。大学生需要自立,这种自立需要一个过程,最佳的途径就是在集体中逐步自立,集体与个体二者交互作用,从而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班级中的人、事、物,让她感觉到自己身处其中,让她感受到它人的关心,让她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在集体中学会交往,在集体中学会独立。
笔者:在当前高校中类似陈同学这样有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多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最需要关注的是什么?
X老师:这也正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从当前来说,高校各种特殊心理、特殊问题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数量,需要我们关心、帮助和研究。
三、思考与探索
从特殊问题学生的情况来看,家庭无疑是首要因素。事实上从相关研究结论来看,家庭是每个人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成长轨迹关系密切,在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不会因为离开家庭环境到大学校园生活而弱化其影响力。谢虹和艾宪淮等研究表明家庭因素影响到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问题的发生与父母的养育方式、受教育的程度及家庭结构、亲子关系有关系。[1]有研究者针对离异家庭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其存在“自我控制力差、自我成熟度低、疑心与妄想倾向严重、冲动性紧张倾向突出、人际关系敏感问题突出、抑郁倾向严重、明显的对人焦虑心理”等方面的问题。[2]有研究者在对在校大学生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与家人发生矛盾、与父母难以沟通、父母离婚、家庭其他成员之间发生矛盾”等生活事件对心理症状有显著影响,均使得个体的心理症状加重。[3]
其次是人际交往问题。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许又新教授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过除去遗传和生物学的疾病过程,心理和人格之健康成长取决于良好的人际相互作用,而心理和人格之各种障碍则是不良人际相互作用的结果。[4]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方面,由于当前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养成自我中心的习惯,再加上中学阶段激烈的竞争,使他们不习惯于合作,不善与人交往。另一方面,跨进大学校门的大多是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在新的环境里每个人都急于寻找自己在新的环境里自己处于什么位置,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时“社会比较”就显得更迫切,而比较的结果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
再者是经济环境的问题。一些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导致学费、生活费长期没有保障,常常使贫困生处于困境中,感觉自己没有安全感。尤其是每年开学的时候,更是贫困生抑郁和难过的时段,沉重的压力使得他们经常陷入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中。研究表明[5]:在人际交往方面,相对非贫困生,贫困生感受不到交往的愉快。在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中,仅有19.3%的贫困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评价为较好。在学习方面,贫困生由于在学习上存在巨大的压力,因而引发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厌学、自暴自弃、消沉等心理。当然也有贫困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减轻家里的负担,给自己和家人争气,在学业上他们要付出比普通学生更多的努力,争取以优异的成绩慰籍父母亲人和其他关心自己的人。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重要的在于本着一颗爱心,平时注意观察,及时关注他们的状况,尽量给予心理关怀,有针对性地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并且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当然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与决心。
四、结语
当前,各个高校中都存在一些表现各异的问题大学生,如何帮助他们重新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实践中有许多工作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反面的教训,需要实践工作者深入地分析、借鉴、思考,以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谢虹,艾宪淮,朱宝俊.家庭环境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5).
[2]王文.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研究[D].河海大学,2004.
[3]胡俊武.人格与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对大学生心理症状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08.
一、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其教育的质量要求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声乐、钢琴、绘画和手工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具备较好的语文、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并对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掌握,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能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并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职业道德和对工作的尊重与热爱。观察其培养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培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那么从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现今的市场需求就要求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掌握就业趋势、找准学科定位,转变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改革,以满足社会对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并提升学生就业择业的优势。
二、现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水平考核制度陈旧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的知识与技能水平考核制度过于陈旧,仍是传统的知识问答或是声乐演唱技巧观察,过于单纯地强调声乐,而忽视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学习。考核应与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测试,拥有再高的声乐水平而不懂运用到日后的教学工作中,那也是无用的。以幼儿园教学为内容的考核才是正确的,学生不仅对日后的职业标准有更多的体会,对其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2.教育培养目标脱离
现今一些高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脱离了专业的要求和范围,过分强调了学科教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但对于学生实用能力的教学较少。高职学生本身存在着学习基础薄弱的现象,学习内容过于专业化,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压力。忽视了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即使学生掌握了较强的专业技能,却无法科学合理运用。比如说声乐课教了学生声乐技巧,却没顾虑到学生将来执教的全体是儿童,没有关于保护嗓音的学习注意,这就视为无效教学。
3.学生缺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很多高职学习的教师忽略了这一点。而对高职学习的广泛认识也是较快较扎实了掌握一些实用技能,好得到好的工作机会,但学生若对学习的专业没有热爱,没有喜欢,是无法激发出内在的潜能的。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虽然是与市场相适应的教育,这一点也是不可忽视的。而兴趣的良好引导,也能为日后对职业的热爱奠定基础,益处多多。
4.教学方式呆板陈旧
传统教育的弊端即是学生的接受式学习模式,教师教的多、讲的多,学生被动的听,进行笔记记录,这对于本身就具有局限性的集体授课而已是一个缺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被忽视,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被过分推崇,学生的求异提问意识被忽视,学生会注重模仿,忽略创新,影响了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需要的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因材施教,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和个性化的成长。
三、相应的解决措施
1.转变教学理念,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首先,在高职学校执教的声乐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所需要的声乐技能为要求的教学开展,不是培养歌唱家的,学习声乐最主要目的是如何教小朋友们唱歌。
其次,学校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职业技能,更要有好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情操。他们面对的学生是毕业后要从事教育行业的,教学中除了让他们有效的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还要用教师的行为感染学生并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平等与尊重。教师与学生间良好的互动不仅对学习有帮助,还能树立好的榜样以影响学生好的职业素养的形成。
最后,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懂得越多,学生对教师的钦佩感也就越强,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不断进步,虚心学习。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
2.关注专业特色,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我们的课程是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展开的,那么需要注意的是这一专业的特色,就将来从事的行业而言,我们需要更多的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那么学生在日后的教学中才能有感而唱,教学才会生动有趣。其次我们需要关注儿童声乐知识学习技巧的训练方法的教导,让学生为日后的工作有信心。
其次,学前教育专业需要掌握的技能较多,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与其他教学内容的融合,比如舞蹈、钢琴等等这些都是具有互通性的,彼此之间联系紧密,音乐课程是一门综合型的课程,不要局限于声乐学习、声乐技巧的训练,适当的转移、延伸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是有好处的,能满足学生的职业需要。
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相脱节的三大原因
体育教育水平不仅直关全国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更是与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密切相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体育师资质量即是决定体育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然而,从当前来看,我国的中小学体育师资建设尚且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相脱节最为突出。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全新要求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师面临着以下三项挑战:(1)全面掌握教师运动技能。虽然新课改赋予了体育教师以一定的教学内容选择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可以随心所欲,反而为了更好地达成体育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要以课程改革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借助更加全面的运动技能方法来开展体育教学。(2)积极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需关注自身“怎么教”即可,然而新课标所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理念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其不仅要关注自身教学方法,且还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变得“会学”。(3)采用全新的评价方法。传统的体育教学一般都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然而,新课改却提出了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学习的要求。一般而言,这种评价方式的难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确定评价指标;二是建立评价标准,三是实施评价过程。
(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并非以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为依据
目前,存在不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入职后难以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岗位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1)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育性”不突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总共列举了142门课程,但其中与体育教学有关的课程只有48门,占比尚且不足34%,大多数课程与体育教育的关系并不大,从这点来看,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充分突出其“教育性”。(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失准,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相脱节。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是决定高校体育师资培养质量的两大关键,然而从当前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非但未能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且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与中小学实际相脱节的情况。比如,某高校设置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能胜任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研究、管理和训练工作以及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体育专门人才”,但再观其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总共开设学校平台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三大类课程,而专业基础课程的占比仅有40%,明显难以满足能够适应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需要。(3)体育教育专业生源存在专业技能不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总体来看,体育教育专业招生在当前呈现出了重学生文化成绩而轻学生专业技能的趋势,此外,不少省份在举办体育术科考试时也未能突出体育专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考试项目的考察点更倾向于学生身体素质而非其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讲,在校学习期间,部分学生并未将侧重点放在努力学习和提升个人专业技能上,从而导致自身的运动技能不足,不仅难以满足新课改所提出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多样化这一要求,且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也难以面向学生做出足够标准的示范性动作,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和运动技能掌握水平。(4)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偏重知识技能传授而忽视教学能力培养。首先,在体育教育专业的理论课和技术课上,教师只一味注重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而忽视了对其教学能力的培养;其次,一般来说,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时间都很短,以至于他们根本无法将学到的理论技能与实践真正融合到一处;最后,评价是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必备教学技能之一,然而體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大部分情况下仅可以作为“被评价者”,而很少接触到具体的评价方法及实施过程。
(三)高等教育阶段与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之间尚未建立有效交流机制
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体育教育间交流机制的缺乏无论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其实都有所显现,接下来试举几例以说明:(1)理论研究仅以某一学段为立足点而很少关注到相邻学段或者整个学校教育,如高等体育教育研究就只是讨论高等体育教育问题,且高中、初中以及小学的体育教育研究同样如此;(2)研究思路狭窄,未将人才的“培养”与“输出”联系起来,比如高校在制定体育教育课程方案时,大多只是考虑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兄弟院校的实践经验等,而并未实现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忽略了人才输出问题,这样一来,其自然也就难以立足于基础教育学校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规划;(3)研究视角单一,如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程度不足一题,众多研究都一味将其探索视角框定在了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而忽略了从高等教育这一源头上去查找原因并制定有效策略。
二、促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相衔接的五条策略
(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为主要方向
坚定的目标与明确的方向是收获理想成绩的基础与前提。因此,要想有效推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的衔接度,高校必然要积极调整自身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将为中小学培养优秀体育教师作为工作的主要方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除高校及其教师以外,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应明确这一目标并坚持这一方向。
(二)立足中小学体育教育实际需求,积极调整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
为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体育教育专业应遵循以下两点原则积极进行专业课结构改革:(1)突出体育专业特点;(2)突出师范性。具体来说,其应当加大教育类课程及术科课程教学力度,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及训练能力。
(三)推行顶岗实习,以更好地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一般来说,高校为了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会在第三或者第四学年安排其进入学校进行实习,不过,这样的实习期通常较短,仅有一两个月而已,因此很难收到良好的实习效果。为改变这一情况,更好地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教育实践能力,高校可以安排学生进入中小学参加顶岗实习,此外这样做也有利于加强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推动其二者实现互助式发展。
(四)建立高等与基础体育教育专业交流机制,促进二者间的相互学习
强化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体育教育间的交流,在二者间建立交流机制,之于基础教育体育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现而言,至关重要。比如,双方可以合作举办课题申报与研究活动,组织体育教学技能比赛等。再如,高校可以组织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参加基础教育体育教师教学观摩活动。通过交流,双方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对方身上存在的問题,且也更易找出自身所有的不足,从而实现各级教育管理工作及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完善。
(五)搭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合作平台,双方合力提升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