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逻辑学有效性

逻辑学有效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22 10:50: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逻辑学有效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逻辑学有效性

篇1

首先,将计算机网络平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教学资源更丰富,使教学效率显著提升;其次,运用网络具有的特殊优势,例如,传播速度迅速以及互动性强等,促使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最后,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使学生获得信息能力明显提升。在网络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促使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高,除了可以快速的使计算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使学对计算机的具体操作计算充分掌握以外,还可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二、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历和理论较重视,对学生的技能和实践重视度不高

现阶段,因为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中职教育对学历与理论的重视度较高,对技能与实践的重视度不够的现象普遍存在。但需要认识到种子教育和其他教育方式的不同点,一旦盲目的灌输理论知识,就会致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低于本科学生,具体操作也不能有效发挥。

(二)教师力量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的投入力度较弱,多数学校没有必要的上机操作条件,致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低。此外,教学内容也十分滞后,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计算机知识,通常跟不上其发展速度,具体应用的知识十分少。

(三)教学评价不科学

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价作为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关键环节,但现阶段对计算机课程的考核却存在一定的不足。现阶段的考核方法十分单一,多数学校只是通过理论考试对确定学生的成绩,尽管有部分学校纳入了具体的操作考核,但其所占的比例却不合理,不能将学生的学习水平充分反映出来。所以,对必须改革中职计算机网络家偶尔的考核方法。

三、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有效性提高的措施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日常的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常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各个学生都能够形成问题意识,把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指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将问题有效解决,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应该对教学教材合理选择,不断的创设有目的性的问题情境。教师在备课以及上课时,应该选取和学生十分贴近的材料,对学生的思维水平深入发展。例如,在对《网页制作》一文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所有学生都上过网,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脱离教材,对教学选择的一些较好的网页,指导学生认真的观察,把学生带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此种课堂教学设计,能够促使课堂氛围更活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激发。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还应该和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与学习情况相结合。学生在对计算机学习时,生活就是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素材。例如,在对flash动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动画变化与变化效果,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再将课堂内容展示出来。有关学习内容与操作方法的过程中,能够指导学生自行搜集答案,随后再实际操作。综上,将计算机的网络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课外知识的显著增加,还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知识充分掌握。运用虚拟的学习方法,将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充分解决,促使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二)合理采用任务驱动法,使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学习

教师在计算机教学时,应该合理采用任务驱动法,指导学生对知识更快的掌握。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合理的为学生设定学习任务,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将本节课中的学习任务认真的向学生讲解。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和教师有效沟通,对任务充分理解,对解决思路快速掌握,随后自行操作,将学习任务完成。

例如,在对Power point一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电子相册,将平时搜集的材料纳入其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法,能够促使学生将学习任务更明确,指导学生深入的思考,并将日常生活中面对的不同问题充分解决,使学生可以带着问题与任务去学习,快速的掌握新知识,对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三)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篇2

1 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知识是现代化高科技人才必备的一项技能。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应用技能,是现阶段各种职业必须的要求。在这种前提下,当前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更加明显的显露出来,笔者做了以下总结:(1)计算机教学脱离实际。现阶段的计算机教学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层面,对于计算机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并不太重视,这也是现阶段计算机教学中的一大误区。(2)现阶段的计算机教材的理论性和抽象性比较严重,实际操作复杂困难。所以,作为计算机教室,要把握现阶段的教学现状,明确教学目标。首先在课堂教学设计当中,要充分把握网络资源的优势,例如利用情境模拟、上网查询、网络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利用网络应用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在应用上,着力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计算机问题,充分利用网络应用的优势,让知识和时间应用充分联系在一起。

2 对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教学的几点建议

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教学当中,要从计算机教材内容、计算机基础设备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革新等方面入手,真正让计算机网络应用为提高计算机有效教学服务。为此,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选择合适的计算机教材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时,教材内容要反映计算机学科的基本原理,思想和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相关领域的应用。并且要详细的介绍应用的具体环境、条件、方法和效果。教材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根据现实问题现则合适的科学理论、概念和思想,并且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计算机教材内容要深入简出,切实反映计算机实际应用方面的知识。另外计算机教材的内容要符合网络应用的要求,必备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例如多媒体课件的操作、网络资源的获取加工和处理等,教材中要有所涉及,一方面网络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当中。

2.2 配备适合计算机教学的软硬件和计算机专用设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置也是影响计算机教学的一大重点,计算机课程作为一门实验课,首先需要大量的专用计算机配置,例如计算机网络电子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等常见的计算机应用,都是我们学校需要安排的。其中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中也是现阶段计算机教学中的十分有效地一种辅助手段。另外,一些基础的多媒体教育应用软件等,学校也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将计算机教学的软硬件设备配置完整。

2.3 教学方法的革新和借鉴,当前计算机教学方法中有很多应用,像网络课堂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网络资源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等等,笔者就网络资源和网络课堂的应用分析一下计算机教学方法的创新。

首先谈一下网络资源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网络资源具有动态更新性、全面性、共享性、反馈性等巨大优势,但由于受到教学模式、教学水平和课堂基础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完全以应试教育为主,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我国高校现阶段的教育模式来说,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大学生信息的接收量和实践操作的机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具体谈一下网络资源如何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应用。(1)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快更新的网络计算机素材,网络资源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资源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最新的、最多的信息素材,对教师而言,网络资源可以在备课时搜集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呈现给学生,对于学生而言,网页浏览功能、信息查询功能,丰富的对媒体信息等众多条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手段,为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支持;(2)利用计算机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共享服务,计算机教学中引入计算机终端,具有网页浏览交互、信息导航检索等功能,信息库里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学校建立自己的信息数据库,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文件传输和超链接技术来跨地域的获取网络资源,这样不仅扩大了教学资源的来源,同时也加强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效提高教学知识面;(3)远程教学的应用,以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为支撑,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各种辅导资料来实行非实时的教学,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同时,学生通过网络资源的应用,增加动手的机会,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附:(网络资源应用图1)

篇3

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加之国家对于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方向愈加重视,因此对于网络环境下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分析研究,通过与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比较,总结归纳出网络环境下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对于教学有效性的意义以及其界限的区分理解,研究发现网络环境下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网络环境下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建议对策,达到高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实现网络环境下的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促进高校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学习方法。

一、较传统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的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普及效果,也符合当前对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的特点有:教学的环境更加独立自由、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多彩以及教学的方式更加的多样化。

1.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环境更加独立自由

网络环境下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学习会更加的独立和自由,高校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独立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时间以及学习的地点,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兴趣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另外一个方面在网络环境下可以通过多种的交流方式来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询问,这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课堂上的学习,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上的交流避免了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环境,另一个方面是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学生由于自身的性格特点而不敢提问的发生,在网络上的交流可以更加的轻松以及开放,使得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和学生与老师间拥有更多的沟通学习,拉近彼此之间的学习,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相互提高,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感情的促进。网络环境下的独立与自由更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得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

2.网络环境下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室课堂的学习资源主要依赖于手中的教学材料以及教师课程内容的讲解,具有目的性较强的特点,但是也存在着局限性。网络环境下教学上能够学习到的内容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不断更新与补充,其资源特点在于方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以及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因此高校教师可以整理出更多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更高效率与质量的教学。另一个方面是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及时的为不同W习能力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学生也可通过丰富的计算机网咯教学资源,选择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辅助学习,提高学习的选择能力与独立能力。

3.教学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程的内容、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展示学习的成果以及提出学习的建议等,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内容,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的高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在教学的方法上有了很大突破,而且教学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有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构建教学交流平台,不仅能够实现自主学习,而且能够为合作学习以及探索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个方面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工具以及学习方法,例如教学资源的及时传输、通过教学工具实现多方式教学以及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呈现方式等,大大改进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的内容更加的生动丰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可不断的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方向的选择也更加的开阔,更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多方面的提高。

二、高校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意义以及其界定区分理解

1. 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高校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有效性意义在于课程教与学的影响大小,一方面是教师在课程上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在教学的内容上是否具有理论与现实的意义、教学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性以及教学的方法是否能够在其他课程教学上得到效益的应用,另一个方面是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判断学习高校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后的记忆情况和分数高低,而是要求学生在课程教学后,掌握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拥有终身受益的能力,比如知识的实际灵活应用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问题的处理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自我修养的能力。

2.高校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界定区分理解

高校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界定区分主要是通过教师教学的活动客观规律,通过最优的教学速度、效益以及效率督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以及运营的过程,另外教学的责任态度以及教学内容价值的体现等三个方面的目标,实现教学目的以及满足社会以及个人的教育价值。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影响有效性的问题

1.教师教学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不管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还是网络环境下的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可或缺并且在这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因此对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信息技术课程影响有效的因素中就包括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首先是教师的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对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根据有关调查,在我国的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还存在大部分的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不了解甚至是更本不知道,而据北京学院以及教育部门的教育管理的信息中心联合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所显示,还存在多数的高校教师在信息技术上的应用能力低于学生的应用能力,其原因在于对于高校信息技术的系统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并且没能够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下而持续学习,对自身知识系统进行更新。另外在实际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中未得到现实中的操作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知识教学上的漏洞或者是教学内容不够全面具体,另外一个方面是高校的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态度不够重视,对于教学的内容敷衍了事,更谈不上在信息技术上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上的结合讲解。

2.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

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是学习思考能力、学习的应用能力以及学习的主动能力会影响网络下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虽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对于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会产生一定的热情与兴趣,但是长时间的教学过程后,学生大多在网络环境下各自的查找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对于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选择少之又少,甚至有些学生利用网络观看与学习内容无关的内容或者是玩游戏,这都是导致课程教学有效性降低的影响因素。

3.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还是脱离不了传统教学

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还是脱离不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主要是在教学方式上没有创新意识以及保留着传统教学观念,这无异于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不了网络环境下对高校信息技术的学习动力以及学习到学习方法,使得学生在传统课堂教材教学没有多大的区别。

4.n程教学资源较少且效果较差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资源通常限制与学校对于网络教学的设备投入以及教师的应用频率,居于当前的网络教学资源投入,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资源是相对较少的,而且由于学校投入的资金有限,做出来的网络信息技术的教学课程不仅画质不够清晰而且在播放功能上也有局限性。

四、网络环境下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建议对策

1.提高高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素养

提高高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素养,首先要对教师进行重新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学习,并且通过考核模式了解教师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直至过关才能投入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上。另一个方面是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是教学责任心以及教学态度上的更正,对学生教学应富有责任心和责任意识,全心全意将所学的知识内容、方法以及理念教授给学生,并抱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教导学生,将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2.培养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对于学生在高校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学习,要以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去学习,首先是对在网络学习信息技术的学生进行网络监控,对于不专心于信息技术知识内容学习的学生进行纠正,其次是在网络教学下应提倡多方式教学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最后是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主要有知识实际灵活应用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问题的处理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自我修养的能力。

3.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创新

转变教学观念主要的是能够改掉一些不良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且能够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提高的同时对自身教学知识系统的学习与更新能力,并以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呈现于学生。

总结

综上所述,学校应当加大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投入,包括对网络设备的购买、网络数据的收集与应用以及教学环境的布置,改善网络环境,提高教学视屏的画质以及采用多种播放模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晓如,诸峰,张再跃.网络环境下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探讨[J].科技视界.2015.

篇4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学习有效性;模糊评价

Key words: DEA;learning effectiveness;fuzzy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250-01

0引言

如何评价大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如何给学习有效性较差的学生一个指导方案,指出他们的学习失效的根源所在,给出他们下阶段学习的改善方案?如何甄别哪些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这些问题一直备受教育管理者和大学生的热切关注。

各种各样的评价方法被应用于评价大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如层次分析法[3]等,其中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较普遍且应用效果较好的方法之一,诸多发达国家以此为工具来评价学校管理的有效性[2]。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数学规划为主要工具,以优化为主要方法,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数据,对相同类型的单位(部门或企业)进行相对有效性或效益评价的一种新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规划模型达到对决策单元(DMU)进行评价的目的,本质上是判断决策单元是否位于生产前沿面上,主要优点是可以对多个投入特别是多个产出的问题进行评价[1]。数据包络分析最主要的两个任务是:①判定决策单元是否是DEA有效;②对于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给出改善方案,使之成为DEA有效。对于非DEA有效的DMU,目前普遍的改善办法是:以非DEA有效的DMU在生产前沿面上的投影作为改善后的DMU[2]。DEA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应用领域,如物流企业生产分析[3],证券投资基金管理[4]等。

大学生的学习恰好是满足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条件:影响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有很多,如智力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等;评价大学生的能力的指标也有很多,如学习成绩、社交能力、实践能力等。因此,数据包络分析被广泛应用于该领域。但是,传统数据包络分析所得到的生产前沿面是确定的,即一个决策单元要么是有效的,要么是无效的,可是有效性度量应该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是非此即彼的概念,因此,本文建议用模糊的生产前沿面思想来改造传统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使得评价结果更客观,更实用。

1数据包络分析

设有m个决策单元{(Xi,Yi)}ni=1Rm+×Rs+,Charnes等人给出了第一个数据包络分析模型CCR模型:

max{|1,i=1,2,…,n;u0,v0}(CCR0)

(CCR0)是一个可转化为线性规划的分式规划。

max{μTYk|ωTXi-μTYi0,i=1,2,…,n;ωTXk=1,ω0,μ0}(CCR1)

定理1[1]分式规划(CCR0)与线性规划(CCR1)在下述意义下等价:①若v(k),u(k)为(CCR0)的最优解,则ω(k)=t(k)v(k),μ(k)=t(k)u(k)为(CCR1)的最优解,且二者最优值相同,其中t(k)=;②若ω(k),μ(k)为(CCR1)的最优解,则v(k),u(k)为(CCR0)的最优解,且二者最优值相同。

定义1 若(CCR1)的最优值为1,则称DMUk是CCR相对有效的。

生产可能集是数据包络分析中很重要的概念,定义为:T={(X,Y)|Y∈S(X),X∈Rm+}其中S(X)={Y∈Rs+|投入X,可产出Y}。它实际上就是所有的有效的决策单元所满足的一个决策边界,当决策单元位于该边界时,认为是最合理,否则,必须对投入和输出进行改善,使之位于决策边界。令TCCR={(X,Y)|XλiXi,YλiYi,λ0},此即为CCR模型所对应的生产可能集,它的边界就是生产前沿面。

2基于模糊生产前沿面的大学学习有效性评价

定性的评价大学生学习有效性是一种很宏观的方法,并不适合于发现大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本质因素,只有通过定量的研究方法才能更科学的进行评价。因此,首要的任务是采集大学生学习的各方面的数据,并将数据定量化,如:所处班级的学习氛围是学习有效性的一个因素,我们分别以1、2、3和4表示四种学习氛围;其次是对数据进行数学建模,并求解模型;最后分析模型结果,给出指导性的建议。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将数据定量化得方法是否科学?即1、2、3和4果真能真实地反映四种学习氛围?谁也不能给出肯定的答案。这说明我们所观测的数据自身带有很强的模糊特点。另一方面,传统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评价结果是:要么有效、要么无效。因此,用传统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评价大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受到各界的诟病,在情理之中。数理统计方法也是评价有效性的普遍方法,该方法带有较强的模糊特性,但是直接应用已表明效果不是很好,原因何在?鉴于此,本文考虑模糊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具体过程如下(以CCR模型为例):

步骤1. 输入大学生学习的数据{(Xi,Yi)}ni=1Rm+×Rs+,其中前m个指标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指标,后s个指标是反映学生能力的指标,建立CCR模型。步骤2. 求解模型,得到各个学生的学习有效值,有效值计算方法如下:θk=min{θ|(θXk,Yk)∈TCCR}。步骤3. 给定阈值δ,以学习有效值θk介于[δ,1]之间的学生为样本,进行数据拟合,得到拟合曲面,并以该拟合曲面作为模糊的生产前沿面。

注1:上述过程是一个框架性的过程,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数据拟合工具。

注2:与传统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及数理统计方法的显著区别是:在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初步评价之后(用传统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该过程只保留学习有效值较大的学生作为拟合样本,这些样本才是真正反映学习有效性的好样本。因此,可以说该过程是数据包络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的美妙结合。

参考文献:

[1]魏权龄. 数据包络分析[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篇5

【正文】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网络学习已不再是新鲜事。它赋予课堂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教学已成为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

一、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独特魅力

计算机网络教学是适应教学改革与创新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教学手段的精髓,另一方面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相比之下,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魅力。

1、教学信息资源的多样性

网络可以传递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信息,教学者可以通过网络精选所需的教学资源,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期待的信息。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

2、教学形式的灵活性

网络教学的形式是灵活的,可以是理论讲授、实验观察、产品设计等。不受地域限制,不同地域的学生可以同时间上课。也不受时间限制(教师可以预先将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辅助内容放在指定的网页上),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时间、确定进度。既可以单独学习,也可以在网上进行小组的协作学习。

3、教学方式的交互性

网络教学条件下教师可以在线答疑,或者留言给同学或老师,或师生通过E-mail或QQ进行答疑,虽不是面授,但完全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良性互动,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鼓励学生质疑、答疑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及创造力的培养。

4、教学资源的公平性

网络教学对每一个受教育者是公平的。如有的教师期初就把本学期的部分教学内容做成课件,通过共享传递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对课程的理解程度,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网络教学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每个学生面对的信息源是相同的,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

二、提高计算机网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为推动计算机网络教学向更深的方向发展,切实提高学生计算机网络理论水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计算机人才,就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快乐。

1、分析市场需求,调整教学指导思想

在这个信息技术更替飞速的时代,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无处不在。社会需要一大批能解决网络中实际问题的高级网络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计算机网络教学不应只停留在掌握网络的相关理论知识基础上,应注重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集成、网络设备配置、网络管理和安全维护的基本技能教育,教学指导思想遵循以实用为主,从而使毕业生能在企业单位从事一线网络技术工作。

2、 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21世纪已进入计算机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国有企业、私有企业、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内容也应根据市场需求,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为社会服务。在更新教学内容时,应及时补充新兴技术。增加目前比较流行的、成熟的实用网络技术,如无线局域网、网络通信技术等当前热门技术内容。

3、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聘请双师型的人才

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在教师。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很大,它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应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具备了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获得满足终身发展的实用技术,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创设教学情境,和谐课堂氛围

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师,愉悦轻松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心情激荡,迸发激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意愿。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但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筛选材料,上课时要给足学生思维在广度、深度上自由发挥的空间。为他们创设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例如:在《网页制作》一课时,由于一般学生都会有上网的经历,教师在学习网页制作的开始就应当不局限于教材上提供现成的资料,而是去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地上网观察那些优秀网页,通过对比,使学生获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并产生动手实践的冲动。在学习Powerpoint时,我利用网络向同学介绍自己精心设计的“家庭成员照片”演示文稿,激起学生动手实践的欲望。给学生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动画插件,让学生自己选择内容,制作演示文稿,并在校园网上,同学间互评、完善。在学习Flas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时,为引起学生的兴趣,先让学生看一些简单移动动画或者形变动画效果激发兴趣,然后通过自己检索网络资源、动手实践操作。

5、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苏联教育学家科罗廖夫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创造智慧,挖掘潜能,可将学生的智力直接转化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学习能力。如:任务驱动法,化“学”为“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得以展现;小组协作法,化“被动”为“主动”。这种教学法既发挥团队优势,又体现了个人的价值,集体荣誉感增强;个案教学法,化“一般”为“特殊”。这种教学法将网络设备搬到课堂上或直接将学生引至实验室,对照实物现场进行讲解形象逼真、更容易接受;互动式教学法,化“单边”为“双边”。这种教学法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 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

由于中职学生生源复杂,知识基础高低层次不一。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薄弱,有些知识学生不能当堂消化,尤其是那些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那么,建设教学资源库就显得十分必要。资源库里,学生可以寻觅到相关课程的电子教案、案例分析、重难点解析、实验操作演示等多种资源,为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供方便,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素材库、试题库等自主学习资源。通过资源库,学生改变了学习方式,加深了对知识点的把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

结束语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行业专门技术人才,帮助掌握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网络教学丰富了个人经验,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它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共享,这对于深化理解问题和掌握运用知识都很有好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要“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 : 解放他的头脑,解放他的双手,解放他的眼睛,解放他的嘴,解放他的空间。”网络教学利用它特有的优势,提高了教学质量。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119-02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当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因此,为了与时展相适应,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育需要进行调整。就目前来说,网络教学存在下面的优势:一发挥计算机网络平台作用,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二利用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实现互动等优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应用网络技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在网络环境下,提高中职计算机课程网络教学的有效性,不但可以迅速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技术,而且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本文主要论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有关网络教学的有效性应用策略,希望能对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有所帮助。

一、把握教学现状,明确教学目标

要想培养当前中职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就要掌握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当前中职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有的中职学校中使用的计算机教材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操作。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计算机学科特点,在掌握学科目标的前提下,重点考虑信息素养目标,大力应用网络资源优势,对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应用情景模拟、上网查询、网络课件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此需要提出的是,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将学习方向明确给学生,让学生的网络学习具有针对性,不能依据自己的个人喜好自由上网,毫无目的。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以“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多加赏识、重视实践、提倡自学、发展创新”为原则,要求学生不但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而且具有高水平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自己熟练操作计算机。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自己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利用网络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开发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使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

二、创设教与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具备问题意识,将学生置于“情境”当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认真选择教学材料,善于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教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要选择与学生最为贴近的材料,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如在学习《网页制作》一课时,因为每一个学生都上过网,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脱离教材的限制,也可以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教师选择的一些优秀网页,将学生引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当中。这样的课堂设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有关。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生活就是问题情境最丰富的素材。如在学习Excel时,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制作“设计班级通讯录表格”,让学生自己完成制作Excel表格。又如在学习Powerpoint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鼓励学生讲解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然后让学生制作演示文稿。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利用网络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如在学习Flas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动画形变或移动效果,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再展现当堂课的学习内容。涉及学习的内容与如何操作时,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在网上寻找答案,然后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总之,发挥计算机网络优势,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也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利用虚拟的学习,可以解决传统课堂存在的缺点,使课堂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适时应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并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详细地讲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进行沟通,理解任务,掌握解决思路,然后自己去动手操作,完成学习任务。

如教师讲到计算机应用基础word 图文混排一章时,向学生布置这样一个学习任务:利用以前掌握的word 知识,设计一张卡片。又如在学习Excel 排序和筛选这一节时,教师向学生布置制作一张工作表的学习任务,即把全班同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制成表格,要求分科输入并编辑,按照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进行排列。然后可以根据情况对学生提出筛选条件,要求学生依据要求自已完成筛选。再如学习Powerpoint时,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电子相册,将自己平时收集的材料收入其中。自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法,可以明确学习任务,指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任务去学习,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习自信心

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前的教学评价比较简单,没有考虑到对学习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考查,因此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考核体系中应该引入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学习态度、综合素质等模块。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评价过程中,不但可以继续应用教师评价学生的手段,而且还可以应用学生互评、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评价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及时对其进行鼓励和表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在学习中充满信心,拼搏进取。

五、提高语言技巧,帮助学生理解

计算机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加上中职学生基础薄弱,如果教师过度地使用专业术语进行讲解,那么就不利于中职学生理解。所以教师在进行计算机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应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应用比喻的方式讲解概念和原理等内容,让学生逐步消除畏惧心理,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

如学习“网页浏览”中的“添加收藏夹和整理收藏夹”一节时,可以利用教师手中的讲义夹和试卷做比喻进行讲解。教师在上课前准备好讲义夹与不同学科的试卷。上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说,我们利用网页可以查找到自己希望得到的内容,每次看过这些内容之后我们就会关闭这个网页。但是如果下次还需要应用这些内容时,那么怎样才能快速找到并打开这些网页呢?可以做这样的比喻,收藏网页上的网址就好象试卷的收藏一样,网址可以比喻成试卷,收藏夹就如同教师手中的讲义夹。那么怎样才能在讲义夹中快速找到某一科试卷呢?可以将试卷分类,把相同科目的试卷放在一个格内,这样就能方便地找到想要的试卷。依据这个道理也可以把同类的网页放在同类的收藏夹中,如果有相同的网址可以把相同的删掉。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收藏夹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的学科,在推动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计算机技术水平日新月异,各种应用手段也不断地更新。因此,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需改进教学模式,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情景,使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016-03

网络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网络的功能及其提供的资源、交互手段等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学习方式。这标志着信息时代兴盛的变化,使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在新一轮的竞赛中不得不以个人持续、快速发展为目标。而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结合的网络环境无疑能给人们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很多机会和极大便利。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该怎样认识学习?又当如何达成有效学习呢?

1 网络环境下的有效学习

不论是网络环境下,还是传统环境下,学习都是学习者个体的学习行为或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学习结果终究取决于学习者的目的、内外部行为和状态。网络环境对个体学习的行为和结果都有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网络环境作为一种外部因素而产生的。如果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那么,有效学习更应该关注内因的作用和由内因产生的个体变化;网络环境下的有效学习则更应该关注在网络环境之中如何利用外因促使学习更加有效。

1.1 有效学习

根据前人对学习的研究成果,可以这样理解有效学习:学习者具有内在的学习倾向,能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并最终学会学习,形成新的行为或思维习惯的过程。其核心有两点:“有所思”,以知识信息的准确性为依据,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推导等批判性的加工信息,使“认知结构”不断变化与成长,进而用以处理新的信息;“学以致用”,在行动上,学习者能有意识地将所学恰当迁移到相似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上,能将知识技能内化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能力当中,形成新的行为或思维习惯[1]。

1.2 网络环境下的有效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有效学习是指在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网络环境中,学习者主动地通过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并最终达到预期的目的。即学习者需要有内在的学习倾向,态度上积极主动,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和工具,对网络学习内容和资源进行批判性和创新性的加工,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进行探究、协作或自主学习。最终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结果,提升知识与技能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这里对有效学习的理解是“过程—结果”取向,如果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是有效的,那么学习就是有效的。而学习作为人的一种自我更新的生存活动,是人的一种积极的绽放状态,使人不断发展、超越和积极向上[2]。这就决定了学习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要使人不断地自我成长与发展。为此,如果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在过程与结果中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身心成长与能力发展,它就是有效的。

1.3 网络环境下学习的表征

正如文献[3]所述,“信息时代的学习应当是这样发生的:首先,学生遇到或发现真实的问题,这个问题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然后学生在社会性学习活动中通过交流和协作,运用分析性思考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这一过程中获得来自学习者或其他途径的指导和反馈,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同时,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还通过不断的批判性思考和自省发现新的问题,引发新的学习过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大抵如是,这一过程一般化地可以用图1表征。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较传统学习而言,具有丰富的和共享的网络化学习资源、以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和突破学习的时空限制为典型特征。但不能简单地认为网络学习环境的存在使得学习有效,关键是在网络环境中提供的有力资源与工具辅助下学习者自身要产生变化,无论这种变化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即有效性最终还是取决于学习者自己。如此来看,网络学习活动和传统学习活动在有效性要求上并没有不同,但两者在学习的形式和效用上存在差异。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过程中,让网络合理地发挥作用,以帮助学习者在认知和应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达成自己的学习目的。

2 有效学习的“能力本位”取向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以学习者获得知识、解决问题,获得自我持续发展能力并提升自身价值为现实要求和理想归宿。从能力发展的取向衡量网络有效学习是一种必然的要求。

2.1 能力、技术与知识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那些个性心理特征,是决定人的活动成效的决定性因素[4]。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并体现在掌握相应技能的快慢、难易、深刻程度和巩固程度上,即能力的形成以一定技能为前提,同时也体现了相应技能的发展水平和个别差异。技能[5]是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动作方式,它的形成对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6]。

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认识的成果,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各种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知识的获得是通过一定的活动来完成的,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来完成的。知识能在实践中被运用,要依靠思考和组织的作用,既要动脑,也要动手。知识表现为认知的结果,技能则与认知的过程紧密相连。

2.2 有效学习的“三态”转换

根据实践研究和对知识、技能与能力三者的内涵及相互间的关系的理论分析,可以发现学习者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三态转换”的过程。而网络环境下学习者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知识态——技能态——能力态”3种状态间的转换过程。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学习中是借助网络、资源及工具进行的,并是以充分利用它们为基础的。

从结果来说,有效学习以“问题得以解决”和“知识得以建构”及“能够学习以致用”为外在体现。在具体学习中,有效学习以对问题或知识的操作状态得以改变为归宿——这只是目标层面;在长时间的学习中,将习得的知识、技能学以致用并形成良好应用意识和灵活的运用行为,相应的能力就达到了——这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层面,也是真正追求的结果。

图2展示了学习客体内化于学习者的状态变化过程。“知识态”是指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与方法,这是认知层面的;这些知识要通过应用练习达到熟练掌握形成技能,即将“知识”转换为自身的“技能”;再通过不同情境中的迁移运用(尤其是远迁移),形成个性化的良好应用意识和灵活运用习惯,使这种知识与技能在相似情境中和恰当场合中达到“激活”状态,即能力形成。

在整个过程中,学习者内在的建构性认知反应很重要。一方面,要将知识或问题与原有知识真实的“实践场”不断地联系,通过处理规则与思维模式不断地改变其作状态,找到其实际意义。另一方面,处理规则受到“启发”,进一步扩大、升级;思维模式受到挑战,产生改变的可能。

3 网络环境下达成有效学习的要点

“能力本位”的学习是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内的学习,专业能力的形成时间也因学习者自身、专业等方面属性的不同而不同。在考察网络学习时,不仅需要考虑具体内容的学习,而且也必须思考中长期的学习过程。能力形成多以相应技能的习得为基础,比技能的形成相对缓慢而复杂,这取决于能力的性质——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所以学习者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应用,以逐渐形成能力。

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学习以促进学习者专业能力的发展,意味着网络环境下需要有一个专业相关的学习环境,而学习者也需要有专业学习的意识和准备。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3.1 有明确的专业能力目标

不同专业的能力要求各有不同。学习者需要明确知道本专业需要具备的具体技能和相应要求,这些将成为网络环境中学习的具体目标。更重要的是,不同专业(职业)的技能,在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时,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如国际贸易专业的职业技能除需要大量相关知识外,还需要更多的模拟和演示;而英语专业的技能可能需要更多的听和说的练习。确定具体的专业能力,可以本专业教学培养目标、本专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等为依据。

3.2 组织专业的网络学习环境

利用网络学习促进专业能力提高还需要组织起一个很好的环境,主要包括专业的学习资源、专业学习工具和沟通工具,这需要学习者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法去搜集组织。学习资源可以选一些专业的学习平台、网站、数据库等;专业学习工具要包括专业学习时必备的工具,如工程制图,一定要AutoCAD等,英语学习一定要有方便使用的,具备播放、跟读、复读等功能的播放器等。资源与工具在一些专业的学习平台中往往是同时具备的,这些平台往往也提供沟通的工具。如果能找到这样的专业学习平台,将为专业技能的训练提供非常好的条件。

还需要注意的是,应该找到可经常一起进行网络学习的同伴,最好形成小组或共同体;若有行家同行,那将是专业技能形成的强有力支持。通过沟通工具,可以与他人相互帮助、彼此支持,这种交流互动是加速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的催化剂。

3.3 养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

适应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外在结果就是形成较好的(网络)学习习惯。它表现在对目标的专注、对时间的计划、对过程的组织、对网络资源与工具的选择与使用和对整个学习的反思与管理等方面。在这些方面,学习者要形成自己的稳定的、有个人特色的做法。尤其是学习中对网络资源、工具的使用显得轻车熟路,就像人习惯性地用筷子吃饭,学习者可以熟练地用自己熟悉的认识工具进行学习,用沟通工具开展交流等。如用论坛、邮箱和即时交流工具与他人沟通,用博客撰写心得,用思维导图软件帮助梳理与分析,用成熟的方法和策略搜集并选择值得学习的资源与网络课程等,让好的网络学习方法逐渐变成自己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中往往包涵着达到有效学习的某些规律。善于总结反思的人成长较快,而用博客或其他同性质的技术工具撰写心得与总结的人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管理;勤于沟通的人可表现得思维相对活跃,可提出较多的问题和想法等。所以,养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收获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郭绍青,权国龙,赵健.促进教师网络环境下有效学习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10):51-55,82.

[2]李芒.技术与学习:论信息化学习方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

[3]黄荣怀,张振虹,陈庚,徐琤.网上学习: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跨文化背景下中英网上学习的比较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07,13(6):12-24.

篇8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117-001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熟练的实用技术,笔者基于系统科学理论,就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做出了以下探讨。

一、目前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不合理

在中职学校中,计算机网络课程比起理论课程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学生对一些高深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掌握不要求面面俱到,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重点不明显,与网络发展的现状有较大的偏离,理论介绍和网络的实际使用出现脱节现象,部分教师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误区。

2.教学模式不科学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综合的学科,不仅需要软件和硬件的结合,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还需要理论和应用的结合,以及课堂和特殊实验环境的结合。目前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网络学科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其主要表现在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上。

3.实验教学较薄弱

计算机网络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在中职学校中,实践性尤其重要,但是目前各中职学校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比较薄弱,如网络综合布线室及局域网搭建等专业实验室仍需建立健全。

二、基于系统科学理论提高中职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系统科学理论是现代自然科学、现代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发展的综合结果,同时又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是探讨科技领域普遍性问题的科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该理论不断地发展创新,尤其是代表其最初基本思想的“三论”——系统论、信息论以及控制论,影响非常广泛,在教育领域应用极多,给教育界带来新的思维启示。因此笔者在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主要策略如下。

1.基于系统论的宏观指导,优化教学模式

教育系统论把教育视为一个系统,促使我们从整体的观点、综合的观点来考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现象,运用系统论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使得教学问题可以得到优化处理。传统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是以知识点的讲授贯穿课堂的始终,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1创新讲解教学模式。一方面,在讲解一些抽象复杂的概念理论时,可以多使用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或例子。同时,在文字中结合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传递丰富的教学信息,立体地呈现教学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亲自操练设备仪器,在实践中体会、领悟,真正掌握知识,把理论知识真正投入实践操作中。

1.2改进实践教学模式。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特点,使用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效果较好,如在教授局域网的创建时,可以让学生以网吧式局域网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搭建一个可以进行连网游戏的游戏平台,把学生对游戏的喜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完成任务、实践理论知识的动力。

2.基于信息论的启发借鉴,改革教学内容

教育信息论就是研究教育领域中教育信息的传递、交换、反馈和使用规律的理论。计算机网络是一门信息量极其丰富而又极其多样抽象的学科,例如数据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广域网技术等,这对于刚从初中升上来的中职学生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挑战。因此,中职教师在教学时要对一些抽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删减,例如,简化OSI参考模型的内容,扩充事实标准。

3.基于控制论的研究探析,构建实践教学

控制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为核心控制目标,以教育信息传递为主要传输形式的系统,是以研究教育系统中运用信息反馈来控制和调节系统的行为,有利于更好地提高中职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1健全实验教学平台,创设网络实践课程。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实验教学设备,配备网络实验教学设备和软件,比如路由器、服务器、交换机、分流器、工作站、网络管理软件、系统操作软件等教学硬件设备及配备软件,使得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可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实践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验探索的兴趣。

3.2优化实践教学内容,调整实践教学方法。一方面,中职学校应该在原有实践课的基础上,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完善与实践配套的教学内容,深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难点。另一方面,中职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进行角色转换,适时地调整教学方式。在任务安排时,可以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建立合作型学习小组,倡导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总而言之,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在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努力抓好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改革工作,使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得益彰,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机网络操作的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计算机网络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志国.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09(1)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几千年来,民间文化被视作下里巴人而得不到应有的文化尊重。即使到现在为止,也是如此。我们没有给民间文化应有的文化尊重,没有将其提到文化遗产的高度。

漆画是中国古老的画种,其中的阳江漆画是集绘画与工艺制作于一身的艺术品,既古老又年轻,是我国传统的工艺品之一,具有东方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岭南地方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如何让学生对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产生兴趣,感受中华民族漆画艺术文化的魅力,增强爱国情感;提高学习兴趣呢?

下面就结合我的教育教学,谈谈如何渗透和实施网络环境下美术漆画有效性教学的设计与运用的思考。

二、理论依据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为主的有效学习将成为今后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要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美术有效性学习通过一系列主题美术活动的开展,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利用各种手段去完成活动目标,从而获得创造力和思维力的提升。运用美术形式有效地传承文化,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美术漆画有效性教学设计与运用

(一)重视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性强,课堂上,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借助录音、录像、电脑课件、游戏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全神贯注,积极参与。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和宽松的教育氛围,能激发学生内心的一种主动求知,主动求发展的欲望。

美术教育在于培养其生活的创造力,以良好的心态、灵活的思维、健康的人格来面对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更新观念,要以愉快的心情、引人入胜的方式,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在美术活动中唤起孩子对美术的追求、大胆的想象和勇敢的创造意识。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并非把所有的教学过程都以信息技术的形式体现。适当地加入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漆色童年》一课中,教师在上课伊始便创设了这样的场景:扮演一名画廊老板向学生介绍几幅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摸、看、想,问学生知道这些画是什么种类的画?看谁最快说出图中美术作品画种的名称和绘画方式。通过网络环境充分营造情景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网站或实物中选择一种或几种喜欢的艺术品,利用学到的知识和语言,通过“拍卖”这种“玩”的方式向其他人介绍。这是一个协作学习的问题。小组长按“内容与任务”中的要求带领小组的各个同学认真浏览“学习资源”中的各种资源,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围绕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每个小组派一名成员记录。(如果有困难,可以参考老师给出的问题提示)小组协作选出本组需要介绍的艺术品,并通过自己的语言推介给其他同学认识。这样的设计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网络平台给孩子们创造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以及表现平台,而且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合作学习质量的提高,强化了下一次的合作需要,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参与性。

(二)重视留给学生充分的表现空间,激励学生自主探究。

美术的教学活动应该充满活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头脑开放的创造性人才;培养孩子们生活的创造力,以良好的心态、灵活的思维、健康的人格来面对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更新观念,要以愉快的心情、引人入胜的方式,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在美术活动中唤起孩子对美术的追求、大胆的想象和勇敢的创造意识。

网络教学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资源的拓展性和互动教学。我在专题学习网站《漆色童年》中,创设了“工作坊”和“悦目坊”两个栏目,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根据探究思路:历史――艺术特点――色彩特点――材料特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浏览网站,从中探究出问题的答案。

另外,在专题网站中,开设“研究坊”论坛,让学生把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感想与他人分享,共同探究,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开展多元化的激励评价,促使学生体验成功。

积极的评价会激起学生对探究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冲动,增信心,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下一轮的探究与创造中去。把评价学生的权力由教师转向学生,学生由被动评价者转向主动参与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我在专题网站中,创设了多种形式的“评”的机会,让学生乐于参与、善于交流,儿童的童心就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同时在评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地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让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提高美术兴趣。

协助互动是网络教学最大的一个特点。我设计了几种不同的评价方式。A、学生在网站中挑选一幅作品,用美术的语言发表在论坛上,教师及其他学生作评价;B、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挑选一幅漆画作品,用学到的知识“推销”给其他学生,从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结论与思考

(一)专题学习网站在开展漆画有效性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专题学习网站这个平台,学生能更直观、更全面地接触和认识漆画这种既古老又年轻的民间艺术。改变了学生对枯燥的欣赏课兴趣不高,不了解民间艺术的印象。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创设的不同内容,学生们能更好地发挥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表现空间。

(二)思考。

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在漆画有效性教学中的有益尝试,网络教学能否在更多的民间艺术教学中广泛应用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和拓展性,结合民间艺术博大精深的文化沉淀。恰当地使用网络辅助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对于美术教学来说,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与学的改变,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投入到自主积极的学习当中去。

参考文献

[1] 马艳著.《怎样有效地开展美术教学》.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211-02

1 引言

心理学认为,在影响学生外语学习的各种内在情感因素中,学习动机是最活跃,最集中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心理成分。对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认知的激发和培养既是外语教师藉以促进学生外语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跟上时展的步伐,努力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应用、融人到外语教学之中,探索出一种适应新形势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和调查,初步验证了新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促进作用。

2 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2.1 教学理据

基于网络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是以20世纪60年代开始流行于西方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设计的。该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学习观和教学观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更加重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尊重个人意见;同时教师的作用转变为设置适当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反省与思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因而建构主义理论可以从根本上纠正教师和学生对知识本质及知识获得的认识,这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2.2 教学模式

基于网络多媒体英语教学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这一要求,很大程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它声像交替、图文并茂、灵活多样,为学生学习语言创造了一个良好而生动的环境,使师生的交流在更加丰富的层面上展开,为英语教与学的交互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的实现构建了有机的平台。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笔者设计了具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通过多媒体大量的信息可以十分便捷地以鲜活多样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与文章相关的有声背景资料、图片、歌曲、电影片断等等的交替使用,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自主性,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了一次在教师的有意识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索、感知、讨论、协作、建构的旅程,因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改观。

其次,利用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自主协作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多媒体网络环境提供了大量形象生动的语言素材,大量的语言输入学习就交给学生自己,教师运用网上交互手段,倡导、组织协作学习。教师可就某个专题和对主题单元中所碰到的各类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在留言板或论坛中提出疑问或求助,也鼓励其他学生前来答疑和提供帮助。每单元的交互活动告一段落时,教师可在网上或课堂内适时地组织小结,既对所答疑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对整个交互活动加以评价。这样的活动和身份更能促进全体学生的交互积极性,从而更有效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3 动机理论

语言教育学家认为,学习动机等因素能够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成效。由于动机本身的复杂性,动机的定义仍然缺乏一致性(秦晓晴,2003:16-19)。心理学家Keller认为所谓动机,就是人们为了达成或是避免某个目标所作出的选择,以及为此所付出的努力程度。W illiams等认为动机是认知和情感的激发,此激发促使人们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有意识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并在一段时间内从脑力上和体力上不断地付出努力。Gardner(1972)认为,外语学习动机包括四个方面:①学习这种语言的目的;②学习努力的程度;③达到学习目的的愿望;④学习的态度。可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因此,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是直接导致第二语言习得成败的关键所在。学习动机是仅次于语言学习技能的最强有力的学习效果预测因素。在中国研究第二语言学习的学者中,文秋芳将动机分为深层与表层两种。为了表层的物质刺激,例如为了考试得高分、升学、找好工作、拿高工资等而学外语的原因为表层动机(surface motivation);为了深层的非物质刺激,例如因为兴趣、为了增加知识等而学外语的为深层动机(deep motivation)。

4 实证研究

4.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2008级54名本科生。受试班级每周的英语课时为4学时,一个学期(18周)的总学时数为72学时,使用的教材为高教社出版的《大学体验英语》。

4.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了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对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2008级54名本科生进行了为期18周的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试图多角度、全方位解析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性。定性研究采用了探究性访谈,从受试学生中随机选择15名进行访谈,定量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关注的是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学习动机的反馈和感想等。本问卷以纸质形式向全部受试学生发放,共发出54份,回收54,全部真实有效。

4.3 研究结果与讨论

4.3.1 问卷调查

为了解基于多媒体网络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效果,笔者在期末对实验班做了一项问卷谓查,同卷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完成,没人缺席。调查内容包括对网络环境下多元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等的看法。问卷及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基于多媒体网络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的英语学习动机调查表

问题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1. 8(15%)30(56%)14(26%)2(3%)

2. 15(28%)32(59%)4(7%)3(6%)

3. 12(22%)29(54%)8(15%)5(9%)

4. 19(35%)27(50%)5(9%)3(6%)

5. 14(26%)31(57%)7(13%)2(4%)

6. 15(28%)28(52%)6(11%)5(9%)

7. 12(22%)26(48%)9(17%)7(13%)

8. 10(19%)25(46%)10(19%)9(14%)

9. 18(33%)30(56%)5(9%)1(2%)

表1数据表明经过18周的基于多媒体网络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教学,71%的同学满意网络辅助教学环境(题1);87%的同学赞同目前的教学模式(题2);超过四分之三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其学习英语的深层动机,其中76%的同学认为此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题3),83%的学生认为在该教学模式下,他们更加有兴趣了解英语文化、历史而不是简单的学习语言知识(题5);85%学生认为新模式使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到了提高(题4); 80%的学生认为该模式能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说明该模式对他们产生了影响,使他们更多地依靠自己来学习英语(题6);认为该模式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自己英语成绩的提高分别占70%和65%(题7和8),说明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是理想的,也有一部分同学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很深,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89%的学生认为对该模式应继续并加以推广,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该模式持肯定的态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3.2 访谈分析

教学第18周从受试学生中随机选择15名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围绕学习动机的相关因素即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策略以及对基于多媒体网络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感受等几方面进行。

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外语的态度学习和兴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学习态度积极,学习兴趣强的学生,学习动机很强,学习目标也很明确,学习效率高,学习成绩好,反过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慢慢树立起有利于外语学习的态度,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相反不喜欢学的学生学习动机很弱,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而且成恶性循环。许多数学生认为大学英语学习的动机来源于四、六级、就业、考研等压力,这与教育体制有关,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但如果学生只感到学习英语是外来的压力,那么产生内在动机的机会就很小,学习态度就会逐渐变得消极。同时调查显示,四分之一的学生学习惰性仍然较大,对老师依赖性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形成习惯。大多数学生普遍反映基于多媒体网络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效果较明显,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5 结语

从上述的理论探讨和实证调查可以看出,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在教师指导下.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尤其深层动机。该模式将网络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不仅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的个人潜力得到最大挖掘,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但个别英语基础薄弱、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短时期内还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方法,需要老师予以更多的引导和帮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Gardner,R.C.&Lambert,W.E.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Rowley. Massaehusetts: Newbury House Publisher,1972

[2] Keller, J. M.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M]. Hillsdale: Erlbaum,1983

[3] Williams, M and R. L. 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 鲁苓,李哲汇.多媒体英语教学建构主义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J].外语电化教学,2003

[5] 高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J].外国教育资料,1998.1

篇11

高血压是心内科常见疾病之一, 也是导致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危重疾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在高血压患者中, 轻度占据一半以上。β1受体阻滞剂是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 在临床的应用中, 往往会根据实际开发不同的剂型以更符合需求。作者就不同剂型美托洛尔的疗效进行比较, 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108例原发性轻度高血压患者中男67例, 女41例, 年龄48~78岁, 均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5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 1片/次(50 mg/片), 2次/d, 疗效不明显者可酌情加量, 最大剂量为200 mg, 30 d为1个疗程。观察组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 1片/d (47.5mg/片), 于清晨7:00服用, 30 d为1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 每周测量1次血压及心率, 测量当日不服药, 测量3次取平均值。所有的患者进行随访1个月, 观察其不良反应。血压达标标准:血压

2 结果

2. 1 两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血压达标率为77.78%(42/54), 实验组血压达标率为85.19%(46/54);对照组有5例出现血压晨峰现象, 实验组仅有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有3例出现乏力, 2例头痛;实验组有2例乏力, 1例轻微头痛。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多种因素引起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 最终可致心脏和血管结构、功能的改变。而晨峰血压的增高和心率变异性的降低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危害重大。目前使用的各种类型的抗高血压药是通过不同方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心排出量或血容量从而发挥降压作用。其中β受体阻滞剂主要是通过阻断β1受体, 使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率减慢, 心排出量降低, 同时可减少肾素分泌, 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而发挥降压作用, 且可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2], 因此是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

倍他乐克是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β受体阻滞剂, 随着临床的应用, 开发了不同的剂型。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简称为平片, 其特点是起效快, 服药后1.5 h血药浓度就达到峰值, 3~6 h内代谢完全, 因而需服用2次/d。其血药浓度快速达到峰值后又快速降低至谷浓度, 且t1/2短, 因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无法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 容易引发晨峰血压现象而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简称为缓释片, 服药之后缓慢达到峰值, 而后平稳释放, 在24 h后浓度才开始下降, 在体内排除大概需要36 h, 只需服用1次/d即可。这方便了患者服药, 大大提高了治疗依从性。长期以来, 人类为适应昼夜自然交替, 养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因此, 人体各系统的功能调节也顺应了这种周期性规律改变。人体在早上肾上腺素分泌多, 迅即进入兴奋和应激状态, 促使心率加快, 血压上升, 心脏排血量增加。这种变化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危险性高, 容易发生心血管事件, 据有关调查显示, 约有40%心肌梗死和29%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此时段, 因而被称为高血压患者“死神光临时间”, 所以控制“晨峰现象”对于预防心血管病事件至关重要[3]。这就需要一种药物可以长时间的使血药浓度平稳以减少意外发生, 而缓释片正好符合这些要求。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 实验组血压达标率及血压晨峰率均优于对照组, 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因而作者认为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更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