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22 16:04: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

篇1

[关键词] 工商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管理活动日益系统化和专业化,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并提出多方面、高层次的培养要求。然而,目前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潜力、自我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在聘用、使用人才方式之间存在着冲突。有关调查表明,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政治素质较好,工作态度认真,责任心强,但是实践和创新能力不强,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就高校而言,为了主动适应和调整人才供需之间的动态平衡,就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将专业深度与广度有机结合,拓宽专业的适应面。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正式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环节。下面结合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对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索。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总体目标

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基于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管理人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培养出具有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及法律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能胜任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基本框架

(1)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

实践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它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般指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

具体的说,就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2)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实践教学、现场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毕业论文(设计)四方面。(1)课堂实践教学是指配合课程教学,以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一般以课堂为教学场所,常见的方式两种:一种是情景模拟,指设计某情景,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开展某项营销活动,比如:模拟公司组建、商务谈判、产品推销、市场调查等;另一种是案例分析讨论。教师事先准备相关案例,将全班同学分成几组,学生先个人分析,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交流,教师总结。(2)现场实践教学是以实习基地为条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操作性实习、专业技能训练,以及毕业实习。(3)课外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意识为主要目的的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4)毕业论文(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1.细化总体目标

实际上,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在理顺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外关系基础上,细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明确各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具体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要落到实处,必须对学生实现就业所必备的能力进行分解,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划分,据此把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总目标细化为基于各环节、分阶段培养各种技能的子目标,并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2.制定严格的程序规范和标准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所学知识涵盖了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及法律实践等多门学科,实践教学工作涉及面宽,要保证组织管理工作到位、教学环节合理衔接,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程序规范和标准,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法可循、有制度可依。例如组织有关专家共同制定实践教学大纲,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组织一线教师根据大纲要求编写适用的实践教学教材,最好是系列化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档案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实践课表、实践考核成绩、实践课程软件等,数据资料要按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建档保存。

3.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不断完善和强化对各环节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确保该体系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落实到每一个实践过程,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评估、奖惩等手段实施改进,必要时进行调整,将不足之处和遗留问题置于下一个新的质量管理监控循环系统中,进一步改进、优化各教学环节管理过程。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评估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因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科学、公正的评估体系,前期的检查结果未必明确,后期的奖惩环节又没有依据。该体系应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起到“感觉器”的作用,即是确认初始目标是否实现或是否需要更新,从而驱动“控制器”作出相应调整,保持系统的稳定。

评估体系中常见的评价方法有:过程式、成果式、取证式、综合式四种。过程式评估强调过程管理,要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实践教学监督管理,对整个过程实施定期和不定期实地检查,并要求教师和学生完成有关日常教学情况的详细记录,以便相关部门进行抽查;成果式评估指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课程设计作业、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成果来检验其运用所学课程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确保成绩的真实性,还可以与一定形式的答辩相结合。取证式评估要强化实验教学与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核的联系,学生通过实验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证书,可折合为相应课程的成绩和学分。综合式评估是指学生实践成绩应根据阶段性成绩和综合性考核成绩,结合实践纪律综合评定,并有相应记录。

四、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

1.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经费,除了学费和政府、学校拨款外,还可以寻求企业赞助,建立校企互动机制,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质服务,如为目标企业优先招聘优秀毕业生,为企业提供管理人员培训和基层员工培训等;其次,有效地利用专项资金及社会各界的捐赠,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具体包括:定期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及时添置适用、先进的模拟软件(如ERP系统、专业模块仿真等);提高仪器设备的科技含量,强化教学软件体系的效用;对相关教学人员进行短期模拟操作培训,以提升实验室的使用价值。第三,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与对口单位和部门签订合作共建的实习基地协议,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具体项目,使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与社会相融合,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升师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很多都缺乏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中深度不够,不能全面、系统、高质量的指导学生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因此,为保障教学质量就必须提升指导教师的整体实践能力。一方面,通过学历教育、培训、兼职等途径提升现有教师的专业技能,并采取多种激励手段促进更多教师积极进行心智模式的转变,开展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调整,建立适应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的能力结构;另一方面,引进一些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并设法从外面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的管理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总之,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使师资队伍尽快从整体上实现结构性和功能性转变。

五、结论

总之,为了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性,培养出具有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及法律等方面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努力方向,而主要途径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只有根据本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把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实效性,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才能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培养其职业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本科生导师制最初起源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在牛津大学的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者们研究发现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内涵的精髓在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关注学生个体优长,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在我国,21世纪初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试点,随后各高校开始逐渐引进与实施。我校在2010年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刚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主要是在第三学期根据学生的专业,将本科生分配到相应专业的指导老师名下,2012年开始调整在第二学期对大一的学生就分配指导老师,无特殊情况,指导老师大学期间不会变动,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本科生导师制下,我校师生双方在课余时间就学业学习、专业选择、论文撰写、各级各类专业竞赛、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进行沟通交流,还可参与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设计、实地调研,进入实验室尝试开放式研究型实验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团队学习、竞争合作、钻研创新的氛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可知,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侧重应用性和实践性。近几年,通过对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师生进行调研和访谈,结果表明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论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毕业论文教学的时间和精力缺乏保证。毕业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这个时间正好也是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公务员考试、考证等,精力分散,很多学生往往是在未经充分收集资料和调查基础上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写作。我校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分为选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开题报告、正文的写作、修改等几个部分,学生必须正确地分配时间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另外,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师生比持续攀升,1个专业教师往往指导7-8个本科毕业生,大多数教师还带研究生或函授学生毕业论文,再加上其他较多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得以往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无法保证论文指导质量。

其次,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且招聘单位对学生毕业论文也无较多要求,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有些老师对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往往也是能放则放,纪律不严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学生也易敷衍了事,毕业论文教学不能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

再者,学生缺乏论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前期科研能力的训练。从课程体系上看,本科教学中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相关的基础课程训练,致使学生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基本功欠缺,甚至不知如何查阅、引用、归纳、梳理、运用相关文献资料。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书写格式不规范,选题大而空、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甚至出现抄袭和引用不当等学术不端行为。

最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烦琐,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填写大量表格,评审环节多而烦琐。然而答辩和考核环节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对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严重滑坡趋势。

3本科生导师制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优势

(1)师生互动相对频繁,毕业论文教学时间充足。当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确立以后,通过多次、方式多样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导师熟悉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组织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个性优势。同时指导活动与毕业论文进行结合,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前移,学生在第三学年甚至更早,就可开始有意识关注论文写作、论文选题等。因此,实行导师制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由第四学年集中指导变为分段指导,在平时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实践调研、写作等训练,毕业论文撰写就轻车熟路了。

(2)激发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具有科研性质的论文,体现了学生的科研潜能、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在本科生导师制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导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具有学术权威的科研专著和论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技能大赛,申报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引导学生去思考、质疑、探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为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思维训练。

(3)培养写作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写作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成绩,也会直接影响未来就业、职位晋升与日常生活。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后,师生之间有了更多沟通的机会。导师可以合理安排学生参加论文写作相关的活动,进行适度的写作训练。进入高年级后,可结合所学专业课程,增加有关文献综述、调研报告和期刊论文的写作练习,掌握论文写作规范。同时,学生可以在小组了进行口头汇报,锻炼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毕业论文写作和表达的演练和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4本科生导师制下实施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4.1本科生导师制下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制度及政策保障

学校及教学单位对本科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提供本科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政策及制度保障。例如,2012年10月本校工商管理学院试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其中提出“结合我院学科及专业特点,我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果形式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这一新的尝试,可发挥学生的特长,选择合适毕业论文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可行性,同期还试行了工商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毕业论文成果形式、基本规范和要求、考核认定办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除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以外,并提出符合相应要求的“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可申请免于开题。

4.2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运行管理措施

在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要想顺利进行,需要师生的共同协作。首先,导师的管理涉及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导师所在院系。学校应明确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教学任务,根据专业要求,确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以及如何考核评价等基本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情况,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其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及配合。对学生管理主要涉及教务处、学生处和所在院系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需要必要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的规范,如可以规定每月面谈几次,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通过短信、QQ群、电子邮件、微信和飞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交流补充,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得到应有的指导。对于学生在享受被指导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按时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并积极参加导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与导师交流,可要求学生填写指导记录进行约束。

4.3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管理机构需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根据毕业论文教学过程,把考核指标具体化、定量化,考核结果应当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考核业绩与年度绩效、岗位聘任、晋职晋级挂钩。如指导学生完成一个挑战杯项目,并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就可以给予导师奖励;如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或者第一申请人身份申请一项专利,导师都应当获得指导奖励。对学生参与毕业论文教学的评价也应要有一套严格的办法,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学分折算、评优、免开题、毕业论文替代、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

5结语

经过近5年的运行,我校本科生导师制逐渐完善,在毕业论文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科生导师制下,对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改革,可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计划的前提下,让学生早日进行毕业论文方面的准备,鼓励参加一定形式的科研,参与实验实践训练,既能达到毕业论文教学要求顺利毕业,又有利于学生专业意识、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声望,是一项值得探索、尝试、推广,促进本科生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1-09-30.

[2]常睿.本科生导师制内涵解读及运行模式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5,2(1):45-48.

[3]钱丽,肖仁桥.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10):180-181.

篇3

偏应用型的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复杂环境下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毕业论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工商管理知识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衡量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和专业论文写作等个性化教学模块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理应受到重视并被高质量地完成。然而,近年来随着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等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已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一度引起工商管理本科生是否有必要撰写毕业论文的争议。因此,通过调查分析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对于提升论文质量乃至学生专业素质将有所裨益。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及毕业论文定位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

工商管理教育源远流长,国内大多数高校均已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够承担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管理、营销、财务或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可以说其性质是主要面向工商企业的应用型专业[1]。当然,不同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存在不同特点:(1)不同专业面对的管理对象或环节有所差异,但专业基础和培养方向存在共性;(2)不同类型学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各有自身特点,培养方案各不相同,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模块,如侧重信息管理、交通管理或工程管理;(3)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有所差异,分精英型、大众型和技能型。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步伐加快,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工商管理专业需要科学定位和特色办学,主动适应创新驱动等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定位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士学位授予的必需条件。工商管理作为文科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在进行理论学习,实践运用环节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营模拟、企业生产实践、会计全真模拟、创新创业实践、假期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参与的学生范围和时间、投入的精力、分析的系统性等方面相对有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使学生对工商领域内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并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无疑是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最终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强化对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管理。鉴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应用性,除传统学位论文外,毕业论文还可采用案例研究报告、企业(项目)策划方案和社会调查报告等应用型研究报告形式。

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我们调查了某高校2011—2015年工商管理专业的750篇本科毕业论文,并通过访谈调查了部分学生和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发现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有以下突出问题。

(一)应用性研究报告欠缺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可以分为传统型学位论文和应用型研究报告两种类型。2011—2015年该校传统型学位论文占比分别为73.7%、67.5%、69.2%、62.8%和63.2%,应用型研究报告分别为26.3%、32.5%、30.8%、37.2%和36.8%。虽传统型学位论文的占比略有下降,应用型研究报告占比略有上升,但传统型学位论文占比远高于应用型研究报告,这与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的性质相悖,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类型的应用性问题未引起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未得到明显改善。

(二)实证研究较少

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主要有规范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等。在被调查的论文中,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论文达406篇(占54.1%),其次是调查研究方法(占27.5%)(见表1)。学生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是值得鼓励的,但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调研工作较为肤浅,缺乏科学性。比如,大多学生只是粗略调查案例公司的总体概况,对公司内部具体的运营模式、管理结构没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剖析。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倾向是学习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提倡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然而在学生实际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却很少有人(约占1.5%)使用实证研究方法。

(三)内容缺少创新

访谈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否认自己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有复制他人文献的行为。其中,近半数学生承认自己的论文大部分是抄袭的,其余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整合。抄袭必然缺乏创新,缺乏自己的分析思考,缺少对所学知识的整理与运用,而这与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撰写的初衷是相悖的。就所调查的论文来看,学生大多从管理学中比较宏观的方面,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等角度写作,很少就其中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缺乏创新之处。

(四)格式不够规范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都会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虽然各高校对此规定略有不同,但都旨在规范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框架、格式等,遵循这一规范与否不仅体现了学生对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高校对本科论文管理的严格程度。然而在被调查的论文中,论文的格式规范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本科毕业论文要有绪论部分,该部分主要讲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然而在很大一部分论文中,存在有背景无综述,有综述无方法,甚至不分二级标题,把这几方面的内容概括起来写的情况。此外,被调查的论文在字体、排版格式等方面不统一,使得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在格式上缺乏规范性。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不少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调查发现,学校在对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动员时,到会的人数一般占毕业生总数的2/3。按照相关安排去做的学生的比例较低,许多学生对学校布置的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程序和进度,采取应付或敷衍的态度。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普及,研究工商管理问题的文章随处可见,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论文抄袭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找工作也挤压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2],有些学生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拼凑毕业论文。

(二)教师指导不足

大多数高校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都采取导师制,这一点是值得提倡的。但是由于我国高校长年扩招,很多学校一个导师需要指导七八个,甚至更多的学生。如果对每位学生都很细致地指导,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调查发现,在指导时间上,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时间不足,约有10%的学生认为指导时间严重不足,个别学生甚至认为自己的教师对论文指导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是充足且有耐心的。虽然毕业论文的写作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完成,但是这并不能够否认教师指导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指导投入有待加强。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撰写毕业论文需要查阅大量中英文文献,有必要学会利用数据库资源高效地进行文献检索,并能阅读专业外文文献,以便较为系统地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要有效地开设文献检索、专业英语课程。另外,创新创业教育有助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有助于企业(项目)策划方案等应用型报告的设计。然而,部分学校要么没有开设文献检索、专业英语和创新创业课程等相关课程,要么课程的开设由于缺乏应有设施和师资条件而流于形式,使得这些课程的教学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式,学生在查阅文献以及阅读外文文献时遇到障碍,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

(四)论文质量监控不到位

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建立论文质量监控制度,包括课题申请、开题、中期考核、评阅、预答辩和答辩等论文全过程控制程序,论文重复率检测制度,评阅教师和指导教师相互牵制制度,学生教育系统评教制度甚至教学督导制度,但制度形成后面临的是实施问题,没有执行机制的制度是不完整的,而制度执行效率也取决于制度执行的成本效益构成,过于复杂的制度因其执行成本过高而导致执行效率受损,对论文内容、答辩程序等方面的监控不严[3]。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本科论文涉及的表格过多,指导教师忙于应付,实际指导论文的时间被压缩,为减少麻烦而放任学生答辩全部一次通过;过半数学生认为答辩等程序只是流于形式,最后都会通过,甚至在答辩前都已经知道答辩的问题,论文质量的监控不到位。

四、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本科论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处理能力以及提高论文质量至关重要,重点在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师指导和质量监控的改革。

(一)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构建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

突破原有知识传授体系的隔阂,遵循课程间循序渐进的有机联系,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构建“能力主导型”毕业论文相关课程新体系。毕业论文教育相关课程应包括专业导论、文献检索、社会统计、专业英语、商务沟通、职业规划、创新创业和和专项训练等有关课程体系:一是在专业导论课中,针对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的情况,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加入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方法的讲解,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力图对学生论文写作产生正确的导向;二是增加文献检索课程,培养学生的情报素质,包括搜索、获取、整理、吸收、引用、应用有关的科研信息的能力;三是增加常规统计软件和数据库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实证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四是开设专业英语课,系统学习外语教学科研方法,从根本上纠正印象型、感觉型、单维性思维模式,提高专业英语素质,有能力阅读外文文献;五是开设商务沟通、中小企业创业管理等实用性课程,并把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六是开设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并注重提高该类课程的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七是加强专项训练,面向学生的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能力的专项训练,让学生真正把知识变为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教学方面,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管理人才至关重要,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所以,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引领者。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工商管理本科教学方式不被学生认可,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是差强人意。因循守旧的传统式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传统的以“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角色模拟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观感受,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有研究发现,包括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安排的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偏低,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5]。为此,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基于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共同目的,优势资源要素协调互补[6],以校企协同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

(三)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工作底稿加强论文指导

应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并控制每位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并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教师要重视论文指导,在论文的撰写、修改、定稿过程中,要适时与学生交流。为了便于记录教师指导和加强考核,可设计并运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底稿。工作底稿是汇集一定期间调查搜集的资料,为取得一定数据而进行调整、试算和分析的一种表式。它用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是学生和教师就论文咨询和指导相关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种媒介,也是有关论文创作和指导的一种考核工具。

(四)实行末位淘汰制,加强毕业论文的监督控制

答辩环节采用末位淘汰制有利于提高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在答辩中,每个组按答辩成绩排名次,排名靠后的若干个学生被淘汰,需要参加第二次答辩;在二次答辩中,成绩排名靠后的若干个学生的论文,需经集体讨论是否能最终通过答辩,如若集体讨论确实认为不合格的则不予通过,学生需要重新撰写论文并在1年后参加答辩。这将加大学生按质按量完成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并认真撰写毕业论文的压力。一些学校现采用论文评阅系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阅打分,公开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方便学校对毕业论文进行抽评,使得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更加公平公正,促使教师加强指导和学生认真撰写。

参考文献:

[1]刘林.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有关问题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田春生.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4).

[3]孙玉华,彭文钊.俄语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与指导:问题与对策[J].中国俄语教学,2014,(2).

[4]罗锋,黄丽.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3,(20).

篇4

本文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研究成果;曲靖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的研究成果。

一、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技能是指学生实现就业所需掌握的技术、能力和素质的总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包括学生的自我探索技能、职业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以及在职业岗位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职业知识、专业技术技能和各种通用技能,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一)职业技能培养是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应有之义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掌握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工商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各类高校中大量设置的专业,其学科和专业性质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和学习必须重实践,必须从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管理。然而,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纸上谈兵”的倾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脱离人才市场现状和企业实际需要,理论教学比重越来越重,忽视、弱化实践教学环节,或者由于实践场地、实训基地不足,师资有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落后等原因,使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其后果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越来越难以适应和满足企业和社会需要。因此,加强职业技能培养,是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学习本身必须包括的、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

(二)职业技能培养是满足用人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力期望的有效路径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背景,同时也需要拥有判断决策能力和管理经验,而后者往往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所欠缺的。企业所青睐的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融入企业的环境,并且一专多能,对企业中各个岗位的运营流程都有一定的了解。工商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往往缺乏有效的管理技能方面的培训和锻炼,很难快速胜任企业的管理工作。

可见,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本科)职业技能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从事工商管理的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增强其就业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是实现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工商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对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构成要素

工商管理职业技能训练的项目和标准根据我院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从知识结构要求上看,本专业学生应系统掌握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基本知识;熟悉经济学、心理学及法律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具备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方法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能力结构要求上看,本专业学生要具有坚实的工商管理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初步具备创造性地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适应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相邻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能够熟练操作现代工商管理软件,使用计算机从事业务工作,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从素质结构要求上看,本专业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效益意识和革新精神,身心健康;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掌握现代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具有扎实的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以及初步的从事工商管理专业理论和实际管理工作研究的能力。

三、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实施办法和检测方式

(一)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实施办法

职业技能训练是在课程教学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对学生职业技能进行的综合强化训练和补充训练,重点在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职业技能训练应与课程教学和其它实践性教学一起共同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职业技能结构。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原则上安排在课外及短学期进行,以课外辅导、课外训练、实践教学为主。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采用多种检测方式。为确保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顺利实施,学院成立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工作指导小组,负责统筹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工作的计划与具体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必须获得职业技能训练和测试的相应学分方能毕业。未能获得规定学分的学生,则自动延迟毕业时间,直到取得规定的学分为止。工商管理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总学分原则上为8学分。

为确保顺利完成训练体系中的各项训练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根据训练体系内容分在各个学期进行。

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院安排《专业导论》、《管理学》等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课外辅导,全面负责做好专业解读工作,让学生全面了解所学习专业的基本情况、学习任务和重点、就业前景和学习要求,学习此专业应获得的相关资格证书和综合应用能力证书,引导学生做好专业学习规划,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工商管理职业道德和技能意识,开展管理决策技能训练。

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结束后的短学期,结合《职业礼仪与形象训练》、《会计学》等课程,在专业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人际交往中的礼仪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财务报表的技能,并着手引导学生参加相应的专业任职资格考试和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学院安排《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市场营销》等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课外辅导,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表达训练,以及市场营销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市场营销技能。继续引导学生参加相应的专业任职资格考试和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结合《统计学》、《经济应用文写作》、《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在专业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市场研究、求职技能的训练。

第三学年第一学期,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信息检索与利用》、《人事测评理论与技术》、《服务营销技巧》等课程,在专业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运营管理技能(ERP)、信息检索与利用技能、市场营销技能、服务营销技能、人事测评技能的训练。

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结合《企业战略管理》、《ERP沙盘实训》、《市场调查与预测》、《工作分析与劳动定额》、《薪酬理论与绩效管理》、《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网络营销与实训》、《员工招聘与录用》、《员工培训与开发》等课程,在专业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管理决策技能、运营管理技能(ERP)、市场研究技能、工作分析技能、商务谈判与推销技能的训练。

第四学年第一学期,结合《运筹学》、《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训》、《销售渠道管理》等课程,在专业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训。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检测方式

基本技能训练的考核方式以参加和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为考核记入相应学分的依据。专业技能训练考核方式由专业任课教师根据训练内容、要求、目标完成情况,结合训练过程中学生对训练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最终完成的书面报告、口头报告、操作模拟结果给予评分。综合技能训练检测可根据综合训练项目的完成情况、见习单位的评价、参与相关活动(比赛、参与校内外活动次数等)的情况、毕业综合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现以人际交往技能的检测方式为例进行说明。按照训练方案进行训练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检测:

1.职业礼仪

(1)职业化妆:学生在接受职业化妆师指导后训练一个月左右,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现场化妆后接受专业人员的检阅,评定该项成绩。

(2)礼仪操:分组进行礼仪操学习和训练,并在最后开展一次表演赛,邀请多位评委对每支参赛队伍进行成绩评定,每支参赛队伍的成绩即为所有成员的成绩。

(3)情景模拟:提供给学生10个左右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布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课外训练为主,训练结束后开展一次表演赛,由抽签决定模拟的情景,邀请多位评委对每支参赛队伍进行成绩评定,每支参赛队伍的成绩即为所有成员的成绩。

2.语言表达

(1)自我介绍(2分钟以内):学生撰写修改2分钟以内自我介绍书面材料工作结束后,提交申请分派到不同的场次进行脱稿介绍,由评委老师给出成绩。

(2)演讲(5分钟以内):提供给学生10个左右的话题,布置学生分组后在教师指导下以课外训练为主,小组成员要开展合作性学习和训练,训练结束后开展测评,由抽签决定演讲的话题,由评委老师给出成绩。

3.成绩构成

(1)总体成绩:职业礼仪和语言表达各占50%。

篇5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把知识“嵌入”学生大脑,又要使学生把知识“应用”于与以后的工作当中。本文主要对高职工商管理课程中的“嵌入”和“应用”这两个核心进行了探讨。

一.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准确

许多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仍然是传统的管理理论或工商管理理论知识的讲解,专业定位还停留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定位上,没有针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和高校教学改革进行改变。在专业定位上容易步入两个误区,要么过分强调“职业性”,忽视理论知识的讲授,把高职教育当成了中职教育;要么只重视理论教学,缺乏实践应用,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2.教师队伍水平偏低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直接来源,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学到的知识技能的高低。工商管理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专业,教师的知识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对学生的影响就颇为重大。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的规模越来越大,一些高职院校不重视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就聘用一些学历不高、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只能“听天书”,应付考试,教学效果极差。

3.学生实习机会少

由于高职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缺乏足够的重视,学校组织学生实习的机会很少,或者采取“放羊”的实习方式,难以达到实习的预期目标。所有这些问题都使得学生无法进行专业实践,严重影响了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导致学生不能够与以后的工作接轨,造成就业困难。

二. 如何做好“嵌入”和“应用”,提高高职工商管理课程的有效性

1.明确专业定位,强调“嵌入”和“应用”的重要性

学校要改变原来的专业定位,把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定位到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的实用型人才上来,强调“嵌入”和“应用”的重要性。学校要积极同用人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通过到工商管理专业优秀的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学习,制定实施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在专业定位上要突出就业导向,以便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计划上加强重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既能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又能够进行实际操作教学的教师,比如既是专业教师又是会计师、经济师等。“双师型”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正是“嵌入”和“应用”的体现,所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十分重要。

(1)加强教师岗前培训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教师从业资格之外,还要具备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或者具有相应等级的工商管理职业资格证书,或兼具会计师、经济师等相关职称。此外,教师还要利用寒暑假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推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要鼓励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项目,为企业提供相应的管理咨询、进行品牌营销或者员工人力资源培训等。通过参与企业实践可以使教师获得社会发展的前沿信息,从而在实际教学中提高教师的课堂创新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信息和感悟。

(3)提高教师的市场调研能力

作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应该以学生就业为目标,通过对市场人才的需求状况、企业人才招聘的流程进行调研,给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

3.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工商管理知识的兴趣,使专业知识“嵌入”到学生大脑,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除了要求课程教学模式多样化之外,还要促使课程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不再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考查,还可以通过学生在企业实习获得的评价进行考核,或者把其中的实物操作通过比赛的形式展现出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记入学生成绩。比如在学习《商务谈判》这门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模拟谈判”来展现自己学到的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计算成绩。所有这些新的考核方式的使用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专业知识的“嵌入”和“应用”,提高了高职工商管理课程的效果。

4.把学生的培训和实习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1)注重学生就业素质的提升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之外,还需要加强自己就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入学的时候要开设工商管理导论课,让学生明白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让学生做好自己的大学规划;在学生毕业前期,可以开设《商务礼仪》等课程,使学生能够适应职场的基本要求。这些都能够促进学生的“嵌入”和“应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学校工商管理模拟市场的建设

学校要提供学生进行专业实训的场所,通过加强学校工商管理模拟市场的建设,让学生在模拟市场环境下,了解职场、经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等等,为以后的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增加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提高实习效率

学校要积极同企业合作,组织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实习,负责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要做好沟通协调,监督学生的实习工作,实习结束后,企业相关人员要做好对学生的评价工作,提出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改正的建议。

结语: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是培养现代化服务管理人才的重要来源,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知识的“嵌入”和“应用”作为工商管理课程的主要核心,从这两个方面提升高职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工商管理人才。(作者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建英.以就业为导向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神州,2012(25)

篇6

【关键词】 CBE;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

应用型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现场工程师)有效促进了德国20世纪60年代经济的起飞。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一般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应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目标定位,以符合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为培养要求,以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即能力本位教育是以全面分析社会从业人员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其核心是要使学员具备胜任未来从事工作所必需的实际能力[1]。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一般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应该在“以能力为本位”思想基础上构筑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般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办学模式主要是沿袭学术型本科院校的“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做法,课程的设置模式也是“三段式”安排,即基础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或陈述知识,实践课程主要是验证性的实验和定向性的基础研究[2]。依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特点和发展模式要求,新建的一般地方院校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应用型特征呈现

一般地方院校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基本上都是以学术型院校的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参照,从而使得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安排、教学大纲要求等四个方面与学术型高校没有本质的区别,弱化了一般地方高校办学的应用型特色,无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应用型特征。

2、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导致课程间的实践教学环节脱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同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有其自在的特殊要求,同时实践教学对教师资源、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同于理论教学。但是大部分一般地方院校都存在学科基础薄弱,学科建设时间短,应用型师资匮乏等基本实际状况,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的考核强调的是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忽视了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评。另外由于现代企业决策是综合性的考虑的结果,只有在模拟企业实际管理的综合实验过程中才能让学生提高整体素质,既掌握基本理论,又把握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应用,进而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和开放型的管理人才[3]。虽然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都设置了不同的实验课程,但课程之间相互独立且联系不够紧密,少有综合性、开放性的模拟实验,这些都不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上的培养。

3、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工商企业的要求

企业对管理层人才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要求管理人才各方面能力都比较突出。突出的能力就包括沟通能力、理论知识、社交礼仪、行业知识、领导能力、合作精神、应变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4]。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般地方院校工商管理本科教学还以理论教学为主,侧重知识传授,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体系没有能形成系统化、科学化,培养的人才不能有效地满足工商企业的用人要求。

二、CBE教学体系的特点分析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是基于能力本位教育上专业开发和课程设置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的各环节都是围绕学生来设计和实施。具体来讲一是专业设置以社会需求和实际调查的结果来设置,充分考虑了企业和学校两方的要求;二是课程的设置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根本,开设模块化的课程。这样实施的教学活动既体现了教是学的服务性,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特点主要有两点:

1、突出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辅助服务和指导作用

由于专业的设置是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来设置,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和过程,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后,教师发挥的就是一种辅助和指导作用。

2、模块化的课程开发体系DACUM

Developing A Curriculum意为课程开发,其实质就是人才需求和教学实施结合的教学体系,课程的设置以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进而对知识和技能具体化,成为教学计划,同时形成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

三、基于CBE条件的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针对以上现阶段一般地方院校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CBE流程特点,工商管类专业可以从培养目标 、教学计划、实践环节、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四个方面着手改革,促进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应用型特征

一般地方院校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目标定位就是坚持应用型和地方性,更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面向企业的培养目标和注重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即面向应用、面向实际、面向未来,培养掌握科学的方法、擅长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5]。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可以再把4年的学制规定,设置成“1+2+l”学制,其中包括1年的专业基础课学习,2年的专业课和实验课学习,1年两个学期的实习期。采取这样的学制安排,一来可以让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业规划。二来便于学院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同时规定专门的学习实验和实习的时间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效果为导向,“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行之有效,合理实用[6]。

2、修订教学计划,实现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模块化

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不仅要合理设置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而且要突出以实验能力相关课程设置。以培养目标决定具体课程设置,以职业和实践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基于以上的原则,专业教育模块化是实现面向职业和实践行之有效的途径,实现课程模块化,切实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融合。学生可以依据学习计划自己选定课程方向和内容,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提高专业技能,并能够在运用理论知识独立完成专门的实验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重点是研究如何通过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过程,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备独立完成技术和研究工作的能力。

3、完善实践环节,强调应用性,提高学生实际能力

重视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体现。改变实践教学的学科取向为就业取向,从而达到通过实习学习知识、技能和了解企业社会性的目的。也就是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实践中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了解本行业及本专业所涉及到的社会关系、运作方式和企业文化等相关问题。

实践教学包括实践教学设计、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保障等环节。教学实践设计环节中,通过课程设计模块化,突出强调学生对特定模块学习就可以获取一定专业技能。可以把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由10%逐步增加到40%。同时介绍本专业与在社会实际中应用情况,以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为今后的学习明确方向,也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实践准备。课内实践教学过程中,提高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课时,鼓励开设独立综合实验和开放性实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中,对毕业论文采用解决实际问题模式,深化产学研合作。强调毕业论好三个结合:与所学专业相结合、与实习单位相结合、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强调学生在论文选题时着眼于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习单位的具体问题,注重专业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7]。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国际企业经营挑战赛”、企业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等,全面培养学生的策划、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实践教学保障环节中,做好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加强实践教师的“双师型”培养,配套实践教学中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实现合作办学。

4、改革教学方式,以用为主,以讲为辅

将传统的教学理念以知识输入为导向变为以知识输出为导向,重点在于通过教学使得学生获得一定的必须能力。教学目的在于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传授。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引入研讨课程等新型的教学方式。就某一种能力的培养或者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展开讨论,围绕问题解决和能力培养开展教学。同时也应提倡企业参观学习、社会统计调查、案例研讨、教学软件操作等不同方式实现灵活教学。带课教师也可以按照课程内容和能力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灵活选择教学方式。

5、提倡考试方式多样化,注重能力考查

应用型的要求下,主要考核的是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掌握,改变传统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强化过程考核,实现过程监控的考试制度改革,考核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可以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N+2”考核模式,“N”为若干次平时考核的综合成绩,这部分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以读书体会、课程小论文、调查研究报告、案例策划等形式体现,把考核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而不是以往的只是集中于期末考试。

【参考文献】

[1] 潘玉昆.借鉴加拿大CBE教学模式以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研究与探索,2009.24.

[2] 范曙光.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5.2.

[3] 殷辉.基于德国模式的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0.4.

[4] 匡瑛.美国高级技术教育革新计划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6.12.

[5] 胡健.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

[6] 曾璐.中德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经济师,2012.1.

[7] 高林等.应用型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5)S2-0097-02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高等教育主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中的具体教学工作和训练内容,充分发展教育同社会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促进整体教学和科研结合。高职教育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产学合作教学将成为高职院校主要教学方法。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来说,产学合作教学的基本特征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案例相结合。其中最主要的核心目标是要明确教学主体是学生,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实践案例的分析掌握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从具体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模式和角度来看,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教学,工商管理学科,是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这同时也体现了科学教育的创新性。

一、高职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是有别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虽然这一问题已经收到普遍关注与认识,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和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目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仍习惯于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工商管理类人才质量不高、学生就业难的局面。这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第一,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根深蒂固。人才培养依赖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又依赖于课程教学,高职教育虽然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科知识教学仍然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主线,在修订高职教育课题体系的呼声下,仅仅对某些学科框架做了修改,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都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第二,教师教学思想和观念没能与时俱进。受“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授课的主要内容仍是理论知识,这使“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苦口婆心地教,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第三,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不高。高职工商管理类课程枯燥,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接受能力相对较低。学生学的过程和结果容易被忽视,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与能力,而非学生积极主动地形成一种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这不仅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埋没了学生的潜力和创造性。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是高职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本质特征和教学任务,也是高职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则和根本途径,而这一过程和目标的实现则必须贴近受教育的主体。因此,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应该紧跟时展,主动适应社会、学生需要。培养大量高技术、高技能专门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使这一目标很难实现,而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实践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授基本的专业课知识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相关的教学题材上的内容,选择比较合适的调研企业。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编写主要内容和题材案例。通过组织学生们逐一对个案进行实际的调研工作,并对调查的基本现状和调研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学生们之间可以通过讨论,提出各自改进或解决方案的建议。进行小组交流后,也可以在班级上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随后教师根据具体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综合评点。可以将学生们对方案的研究和反馈信息,给相关的调研单位。并且,邀请调研单位的有关专业人才对学生的研究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并根据学生具体的表现情况做出相应的总结或是演讲,拿出其他有效性的可实施行方案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以便于及时做出调整。

(一)符合社会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要求

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是具备知识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应变能力等知识素质和职业素质。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主要是在学校内部进行的,校内实习和实训场缺少真实的工作氛围,加之实训条件有限、实训指导教师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实践经历偏少。教师利用实践案例教学,以某一具体经营或管理为案例进行仿真模拟实训教学,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主动融入案例情境当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探究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符合高职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特点

高职教育教学目标要求其选用适合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案例教学法通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全方位地展示教学内容,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是一种知行统一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作为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学生在共同研讨中不仅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还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大量的实践材料。对于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目标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符合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学习特点

由于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自身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的积极性。以情境模拟为主的案例教学法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了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使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富趣味性和应用性,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不仅能够提高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够调动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充分利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或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案例教学法从整体上来说都比较符合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主要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对于资料的收集,归纳,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小组活动协调能力。在整体教学过程中,也要求教师要做好深入实际教学工作,做好课堂案例分析的准备工作,以便于在教学中实现良好互动教学的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

实践案例教学的准备和分析过程要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教师自身条件出发。案例的准备阶段包括理论知识准备,调研企业准备以及案例的选择或设计。为了提高实践案例分析教学的实效,避免常规案例教学占用时间太多的局限,实践案例分析教学的课堂设计特别重视课前准备。案例教学法一般在正式上课前一两周就要准备案例,案例可以是教师给学生准备,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搜集。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安排预习要求,在上课之前学生要熟悉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初步分析、探寻解决方案。课前准备关系到课堂组织的效果,课前准备充分,课堂组织才能顺利开展。在课前准备阶段最重要的一环为案例的选择,案例不能随随便便选择,选取的案例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典型性。典型的案例往往涉及的内容比较全面,涵盖较多的工商管理类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从各个方面验证所学理论,从中得出正确结论。因此案例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普遍性等特点,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是相关性。案例分析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快地获得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案例的选择必须与工商管理类课程内容一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三是多样性。案例的选择必须多种多样,不能一个模式、一成不变。案例如果只有一两种处理方法,这样的案例很难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也就达不到让学生灵活处理多种问题的目的。因此案例的选择必须要复杂多样。四是真实性。案例要来源于实践,绝不可主观臆测,虚构而作。虚拟的案例很难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真实的案例可以让学生有置身企业之中、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地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认真地分析各种数据和错综复杂的案情,才有可能搜寻知识、启迪智慧、训练能力。

(二)课堂组织

案例教学需要对课堂进行课堂设计和合理的组织。课堂设计将基础理论的精讲和典型案例的解析都放在课前准备环节,为课堂上的案例研究、讨论做好了充分准备,不仅节省了课堂讨论时间,解决了一般案例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也使案例教学避免了某些不确定因素的负面影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课堂的合理组织有助于师生在课堂的时空范围内共同配合完成案例分析。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可由学生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学生组成团队来完成。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讨论,教师不得干涉学生的讨论。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启发,扩展和深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深度,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还可以提出几个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案例的合理解决方案上来。

(三)效果评价

案例教学法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对效果的效能分析和综合评估是案例教学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从理论、概念、公式和技能等的掌握和运用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效果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案例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这个评价方式既可以是定性分析,也可以是定量评价,还要体现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评价。根据评价方式,最终确定学生成绩。

四、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引申研究

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是提升高职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基础。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原有的教学方法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日趋多样化。针对目前高职教育使然目的,高职院校的理想教育模式,主要可以以社会的现实案例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可以将学生的今后就业或是创业与相关的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建立一个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教师把实践案例带到课堂中去,不但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还要注重对教学法延伸到校企合作的领域中。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今后到社会后的就业能力,培养出基本理论知识扎实,同时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全方位实用型人才。

五、结论

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是提升高职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基础。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原有的教学方法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日趋多样化。传统单项“填鸭式”“满堂灌”这类滞后的教学方法逐渐被摒弃,以讲授为主单向知识传授路径,课堂授课中过多强调了教师的讲,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高于学生的地位,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有悖于教学的规律和最终的目的。在高职工商管理类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将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创新为师生双向互通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通过有效的课堂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为深刻,实践技能掌握更为熟练,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实践案例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双向沟通、交流的教学方法。虽在理念上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但并不排斥,更不能取代其他的教学方法。教师需取长补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何伟威,张立华.案例教学法及其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

[2]康伟.高职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J].辽宁高职学报,2002.

[3]李怡雯.高职财务管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4]易斌.大学研究型教学[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5]聂良佐.影响学生学习迁移问题的研究[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2005.

篇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教育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的应变能力。因此,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探索适合应用性高等教育的新型课程模式至关重要。本研究围绕应用性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定位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一、工商管理专业发展及研究现状

我国工商管理学科在1993年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到2007年有356所高校开设工商管理专业,是高校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之一,开设率为53%。在2007年中国大学专业排行榜上工商管理为最热报考专业排行榜中的第三名。由教育部委托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进行的2010年度主要本科专业就业能力调查显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没有进入前50名。这一调查从侧面说明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还难以满足与社会、企业的发展需求。

通过对目前本科层次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定位的调研,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工商管理既是一级学科专业,又是二级学科专业,与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并列,这种划分导致人们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认识产生偏差。

2、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雷同现象,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既未能与地域经济发展结合,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的特点,也与现实企业的岗位需求存在差距。

3、在课程定位和设置上,仿照工商管理硕士(MBA)的课程结构,课程注重系统性和全面性。在人才定位层次上偏重于企业的综合管理,与企业对本科层次基层管理岗位的定位存在矛盾。

二、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一)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模式的内涵。教育界对课程模式的理解存在多种定义,目前得到普遍认同的表述是: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主要涵盖两种属性的应用型知识:涉及事实、概念以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和涉及经验、策略的“过程性知识”。“事实与概念”解答“是什么”的问题,“理解与原理”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经验”指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策略”强调的则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课程模式的选择决定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课程模式就是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课程体系框架,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可操作性,并且具有特定的课程结构和特定的课程功能,与某种特定的教育条件相适应。它既是一种结构模式,也是一种功能模式,一方面要规定课程内部构成并设定其相互关系,同时这种结构的建立又是以特定的功能假设为指向的。

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具有相关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的内涵来看,应用性高等教育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类型。二者都是以学科为基础,但应用性本科教育更强调面向工作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与高等职业教育相比,应用性本科教育强调学科知识平台对应用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性本科教育是学科与应用并重的一类高等教育。

(二)国内外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模式比较。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高度重视发展应用性本科教育,逐渐形成一类新兴大学,德国和澳大利亚的此类教育机构又被公认为各国发展应用性本科教育办学模式的典范。

1、德国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模式。在德国,培养应用性高级人才立足于专业性或地区性的应用研究和开发。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课程模式采用双元制教育模式,由企业培训的课程和学校课程所组成。企业培训课程是企业根据职业培训和培训框架计划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的内容,而学校则开设普通文化课与专业课。专业课程采用综合课程的形式,即将原来平行设置的多门学科课程,改为根据职业技能或职业能力的需要综合成几门跨学科课程。这种课程模式强调职业能力本位,不以学科为中心,而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2、澳大利亚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模式。澳大利亚的理工大学实施以学科为基础、面向行业和产学结合的本科教育。它的课程模式主要由在学校的理论课学习和基于行业的学习(IBL)两部分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校和行业三方紧密合作,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后,有机会在企业工作,并体会和熟悉工作环境,接受针对职业生涯的实践培训,侧重培养应用能力。行业是此类大学设计课程、开展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合作伙伴,一方面行业和企业提出教育需求,参与课程开发;另一方面又与大学积极配合,开展基于行业的教学活动。

尽管上述两种课程模式服务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各具特色,但也可以归纳出它们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第一,不同程度地突破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根据工作要求来设计课程;第二,非常重视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面向工作的应用能力;第三,行业、企业和大学紧密联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我国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模式。高林、鲍洁(2006年)提出了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模式(NCM)的总体框架,该框架提出课程模式应以“学科”和“应用”为两个基本点,既要注意打好学科基础,又要强调应用能力培养。该模式将应用性本科高等教育的课程模式分为三个课程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应用能力平台、基本素质平台,每个课程平台都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平台的课程贯穿于本科4年,从第1学年到第4学年,学科基础平台和基本素质平台的课程逐年减少,应用能力平台的课程逐年增加。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采用上述模式进行课程的设置,其中包括工商管理本科专业。

三、NCM课程模式框架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模式(NCM)的总体框架分析研究,该模式在构建应用性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对应职业岗位的课程设计。NCM课程模式框架仍然保留着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思路,围绕某一专业的原有课程先后次序的需要设计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不能针对职业岗位开发应用性课程,难以达到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为一线工作服务的应用性人才目标。

(二)实践教学缺乏立足点。应用性本科教育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面向工作的应用能力。然而,NCM课程模式框架的设计主要解决了课程整体的模式,还无法针对不同行业岗位需求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使实践教学缺乏立足点。

以上两点问题导致NCM课程模式仍然是一种概念框架,缺乏对应用型本科课程定位和设计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提出的基于价值链的课程定位模式将在NCM课程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创新课程定位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四、基于价值链的课程定位模式

(一)价值链的内涵。价值链是指从原材料加工到产成品到达最终用户手中,所有增加价值的步骤组成的一系列活动。价值链管理是管理关于在价值链上流动的产品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和信息的全部过程。将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有机地整合起来,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使企业的供、产、销形成一条珍珠般的“链”――价值链。同时,价值链管理不仅体现在流进组织的资源,而且还包括流出组织的产品和服务,其带有效益导向的,目标是为客户创造更高的价值。

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有不同的价值链,一个企业的价值链是由一组业务流程构成的,不管何种业务流程都是以客户为中心的。系统地设计业务流程已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利器。价值链的模型,如图1。(图1)

在企业的价值链中,有些业务流程是特别重要的,决定着使企业具有独特性或竞争力的因素,可以称之为“主要业务流程”,如市场营销、生产业务、售后服务等。其他业务流程是对经营提供基本支持所需要的,它们使经营运作起来,称之为“支持业务流程”,如人力资源管理、现金管理等。

(二)基于价值链的课程定位探讨。专业的发展和市场的竞争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应紧紧围绕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如何才能差异化地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决定于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由于价值链管理从企业实际运营与管理的角度将企业活动分解为支持业务流程、主要业务流程和综合业务流程三类价值链活动。因此,我们可以首先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按照企业价值链三个层次的流程对课程进行分类;其次由于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价值链的构成上存在差异,这将为我们根据其价值链的差异性进行专业的特色定位提供了依据。

基于价值链的思想,本文提出以下课程定位与思路。(图2)

1、依据价值链层次对课程进行分类。依据应用性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企业一线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定位,其核心课程应在充分调研企业核心业务的基础上,依据主要业务流程进行设计。而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课程作为专业的基础课程;将战略规划、企业文化等课程作为可选课程。通过以上的课程分类将使专业核心课程向企业一线岗位倾斜,区别于MBA的综合型课程;同时,针对核心课程开发后续实践教学课程更能针对不同企业一线需求,充分体现专业的应用性特征。

2、依据主要业务流程差异进行专业特色定位。工商管理专业定位取决于核心课程的设置。第一层次,可以针对研究不同产业、行业及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主要业务流程的差异,为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定位寻找可能的方向。例如,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主要业务流程的差异,都可以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特色的依据;第二层次,核心课程的特色可以围绕主要业务流程中的某一关键职业岗位进一步进行细分,针对职业岗位的应用开发应用性课程,达到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为一线工作服务的应用性人才目标。

以上基于价值链的思想,提出了若干课程定位与思路,将有助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雷同现象,使培养目标体现现实企业的岗位需求。同时,也针对NCM课程模式框架存在的问题,针对职业岗位的应用开发应用性课程,使实践教学达到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为一线工作服务的应用性人才目标。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一、我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介绍引言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而以“立足安徽现实、传承徽商精神、培育一流人才、服务江淮大地”为使命的经济管理学院,于2004年正式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着“崇德、尚学、笃行、创新”的院训。学院设有经济、财务会计和工商管理等系以及经管实验中心、安徽创新经济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皖江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公司治理与企业投融资研究中心等七个研究机构。

经济管理学院现有经济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物流管理和投资学六个本科专业。同时,与ACCA协会合作开设会计学ACCA方向班,与美国西东大学斯蒂尔曼商学院合作开设中美2+2会计学本科专业。并且,经济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专业。《政治经济学》、《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导读》、《身边的会计学》、《计量经济学》、《大众消费行为》等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会计学导论》为省级MOOC课程。经济管理类学科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一门应用性学科,以社会微观经济组织为研究对象[2]。具体地说,经济管理类学科将企业或经济组织的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把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作为主要理论基础,以统计学、运筹学等数理分析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等为主要研究手段,探讨和研究企业或经济组织各项管理行为和管理决策的形成过程、特征和相互关系,以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从中探索、归纳和总结出旨在获得成效,提高效率的一般理论、规律和方法[3]。因此,研究我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发展历程有利于为企业或经济组织的管理决策和管理实`活动提供管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

二、经济管理学院学科发展情况

工商管理学科是安徽师范大学比较年轻的学科之一,起始于2004年7月经济管理学院正式成立,当时设工商管理系和财务管理系,两系分别下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2006年开始至今我院与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合作,联合培养MBA。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2009年增设会计学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2010年增设物流管理专业。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经济管理学院2011年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申报成功,并于2012年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生。为适应学科发展需要,2010-2014年间,学院先后从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引进6名博士,还通过在职培养的方式,先后送7名教师赴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同期,共有2名副教授晋升教授、8人成功晋升副教授。为提升本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先后主办或承办了10余场学术会议,聘请校内外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作学术报告近20余次。

2008年获批1个校级研究中心,名称“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作用是长期研究安徽省和长三角地区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中,为地方政府与企业发展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规划咨询。2013年经济管理类学科获批1个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称“安徽省小微企业成长协同创新中心”,作用是安徽乃至全国以小微企业成长研究为特色的重要研究基地,安徽创业教育和小微企业人才培养基地,安徽小微企业咨询服务基地,成为高校、科研院所与安徽小微企业间技术交流和交易的重要平台,小微企业信用建设、释放信用价值平台。2014年获批1个校级特色优势研究领域,名称“安徽产业升级与小微企业发展特色优势研究领域”,作用是立足安徽本土实际,力争在安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安徽小微企业发展、安徽产业升级与小微企业互动发展等领域取得有益成果,形成特色更鲜明、优势更明显的安徽产业升级与小微企业发展的研究领域,促进安徽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关于安徽小微企业发展企业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中心,构建安徽现代产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良性发展体系。

(一)师资队伍情况

本学科专任教师平均年龄40岁左右,相对较年轻,思想活跃、工作热情高涨;专业结构相对合理、学科背景多元化,不仅有经济管理类专业,还有教师具备自动化、数学教育、工程造价和农业经济等专业背景;从学历层次分析,拥有博士学位人数为13人、占比为36%;从学缘结构分析,最高学历毕业于211以上大学人数为24人、占比为67%,最高学历毕业于经管类知名高校(985高校)7人、占比为19%;从职称结构分析,教授5人、副教授14人、讲师15人。

(二)科研水平

篇10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无论对高职教育本身还是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都十分重大。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商管理类开设最普遍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也称工管专业、企管专业),由于其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和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就业渠道十分广泛,其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如某非“211”本科院校的工管专业高职高专毕业生,2009年就业率达98%、2010年达100%。就业率较高,并不等于就业质量高。就业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两个指标:一是表现为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二是表现为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在麦可思(MyCOS)-2009年度中国高职高专主要专业(小类)就业率排名的就业指标中,工商管理类就业率排30名,而专业对口率只有51%;高职毕业生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普遍不高,均在50%左右。显然,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不高。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创新型人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更需要创业型人才,而我国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约为1%。要提升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质量,关键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其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注重实践的教育,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助推器。本文试图从创新和创业的视角,运用实证分析现行高职工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构建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相应的对策。

一、高职工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职工管专业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指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实务技能训练教学的总和,包括专业课的设置与课内实践教学、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课的设置与实践教学(实验课、岗位实训、企业见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以及专业技能以外(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实践等教学环节。为了探讨现行高职工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针对实践教学情况和创业教育情况设计了39个封闭式问卷题目,对某校高职高专07级(已毕业)和08级工管专业两届110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文中以下有关数据均来自该问卷调查),并考察其他院校的教学情况,整理归纳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课程部分偏离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不明显。高职教育的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决定了应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但是,现阶段多数院校工商企业管理高职生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已有教学资源优势,没有鲜明突出高职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技能性特征。忽视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致使一些专业理论课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如某校工管专业高职生对开设的14门“专业理论课重要性”认识的问卷结果统计,有5门课重要性没达到6%。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潜力与兴趣,各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基本相似,专业特色不明显,造成了人才培养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偏差,学非所用现象普遍。这是造成不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的主要原因。所以,一方面,社会急需的具有良好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只能被动地求职,“就业质量差”的问题比较普遍。

(二)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不佳。学生对“印象最深、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学实践环节”评价是“实验教学”36.0%、“企业见习”31.2%,其它环节评价都不高。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教学方法有待创新。教师多数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为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课堂上唯一的信息源,而学生则是学习过程的客体,是被动的信息接收器。课堂教学的启发性、互动性、讨论性氛围不够,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练习等重要实践环节置于教学的从属地位。学生对“教师注重启发教学,注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评价结果是:“较好以上”31.7%、“一般”55.0%、“差”13.3%。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差,工作满意度低。

第二,“创新创业型”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创新创业型”高职教师是指既获有大学教师资格证书,又获有经济师、工程师等职业岗位技术资格证书和实践技能师资证书,还具有一定社会创新创业实践经历的教师。一支优秀“创新创业型”高职的教师队伍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实践技能教学效果的关键。但仍有不少教师缺乏业界实践经验,缺乏对职业岗位的了解,善于讲授理论性内容,而不善于组织学生进行企业专业见习、企业岗位实训、专业课程设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实践技能环节的教学。

第三,实践教学的投入不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存在误区。现行多数院校高职工管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不够,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哪些方面需要加强”的评价是:毕业顶岗实习42.5%、仿真实训38.0%。显然,毕业顶岗实习和仿真实训实践教学的提高,依赖于校内和校外两个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完善。首先,校内实训基地普遍存在实验室的软件不全、技能实训的设备设施不足、学生亲自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不够等现象。其次,校企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性还不尽人意,主要存在二个误区:一是认知差异。目前大部分企业认为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是政府和学校,企业只需选人。部分企业出于维护生产正常秩序等因素的考虑,把校企合作视为一种额外负担;在学校方面,虽然都认为校企合作重要,但对校企合作的运作体系与本校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关联性缺乏深入系统研究。二是制度缺失。校企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学校、协会、政府等多个部门和行业,需要一套完整的制度进行规范。目前,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制定了一些扶持政策,但雷声大、雨点小。就企业来说,开展校企合作,缺乏明确的奖励机制,积极性不高;在学校方面,主要精力放在抓“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上,忽视了对“校企合作”的质量、评价机制的建设。同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

第四,过多考虑岗位证书教育,忽视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是麦可思研究的“高职毕业生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在这主要指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素质,包括社会沟通与协调能力、实际应用与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诚信观念、责任意识等,这些能力素质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往往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您觉得学校要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哪部分素养”的问卷调查数据是:社会沟通与协调能力29.6%、实际应用与动手能力24.6%、实际操作能力22.3%。对“面临毕业的压力来源”问卷调查结果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35.8%、社会适应能力差23.9%、专业知识不扎实27.5%、组织能力不强12.8%。

(三)创业教育薄弱,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创业教育在西方国家的大学中已有较长的历史,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始于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至目前为止,创业教育在中国高校开展了14年,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还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2010年5月,中国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一些本科院校首次计划在2010级新生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概论》课程,而对其高职生却被排除在外。在高职教育中推行以创业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无论对高职教育本身还是对国家的发展,意义都十分重大。在高职工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具有独特优势,因为 “企业管理”等创业课程就是其专业课。我们在对某校工管专业110位高职生创业教育的问卷调查,“对创业的看法”很有兴趣为22.2%、比较有兴趣为39.7%、没兴趣是零,说明创业教育已得到高职大学生的共识。但现行的高职创业教育多数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上,其教学往往局限于片段性和点位式知识传授,没有融入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创业教育的开展仅局限于少数学生,其落后局面让人担忧。如“对创业计划书的书写要求的认知程度”熟悉仅为4.8%,“对现有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满足”满足只有4.5%、说不清和不满足占80.5%,“参加创业方面讲座的次数”统计为0次33.3%、1~2次60.3%、3~5次6.4%,“在校期间参加的创业实践竞赛人数”统计为挑战杯6%、职业规划4.4%、广告策划1.5%、数学建模7.4%、市场调查16.2%、没参加任何竞赛63.0%。现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只有就业体系,没有创业体系,使得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创业意识低、创业精神缺乏、创业能力不强。

二、构建高职工管专业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一)整合工商企业管理课程体系,突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高职层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鄙弃长期追求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顽症,彻底改变针对已有教学资源优势开课的做法。企业对高职学生的专业要求是“必须”、“够用”、和“实用”。因此,高职工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重心,围绕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开发课程。第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用行业很广,专业课程设置应与职业岗位相关。对地方综合性高校,除了订单教育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一般以工业企业管理应用为主,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是中小企业的生产主管、质量主管、人事主管、营销主管等,或者自己创业。在准确判断其岗位后,专业课程必须与其相对应。 第二,设置创业课程。创业课程包括创业专业课程和创业教育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课程两部分,《创新创业教育概论》为创业专业课程,企业管理导论、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公关与礼仪、商务谈判等专业学科都是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这些课程知识对创业计划书的撰写以及创业能力的提高都是必需的。教师在进行专业学科授课时,应巧妙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例如,在《企业管理导论》课程中可结合“校园创业企业调查”等创业教育课程,笔者在高职财管专业和一些工科专业开设的《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这样做,取得较好效果。第三,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能力的发展,应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并实行学分制,拓宽学生自主选修的空间,例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选修课可多设置一些如演讲与口才、人员沟通技巧、团队训练、拓展训练、公司法与合同法、创业财税基础、企业家精神等课程及讲座。

(二)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后对教学对象(学生)产生的最好效果,这种效果既包括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也包括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态度等职业素养能力产生积极的、持久的、实质性的影响。有效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既关注课堂教学,也关注课外教师的备课和对学生的指导;既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习环境的营造、关注对现有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其实质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本位”,关注学生的需求、进步、成长与发展,倡导学生自主有效学习能力的培养。具备这种能力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计划性强、课堂利用效率高、学习主动性好,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科学评价。

(三)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教学评价体系。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习惯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必须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教学评价体系。一是要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过程评价主要为学生平时作业、课堂展示、问题调研、撰写课程论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二是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学生对“专业课考试应采取的形式”问卷结果是:综合设计占45.5%、开卷为18.%、闭卷为15.6%、论文为13%,在学习评价上,应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作品评价、学生体验等多元化评价标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标准应加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活动成绩的比重。

(四)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师的智能储备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实习基地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鼓励教师参与社会业界的创新创业科研实践活动;鼓励青年专业教师参加全国各类专业技术资格和高职技能教师的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高校要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完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

篇11

 

1. 首先,课程定位与目标

  《工商导论》是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专业选修课。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既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又具有商务领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工商导论》是一门全英文授课的商务类课程,在学生从语言学习过渡到商务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商务交际英语》,后续课程为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方向的专业选修课课程群。

该课程开设在第5学期,教学对象是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三年级学生。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基础阶段进行了大量的语言技能训练,在通用英语听说读写译方面达到了中级以上水平,到高年级阶段,将接受商务知识的学习。《工商导论》作为商务知识概论课程,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和课程在整个培养方案中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便非常明确了。按照语言与商务知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工商导论》以英语为授课语言,全面、系统、概要地介绍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商企业运作各方面的知识。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也主要围绕语言和商务知识两个方面展开,同时在教学环节中融入能力培养。具体要求是:在语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商务领域的专业术语表达,理解并能够用英语口头和书面探讨商务领域相关问题;对商务知识的教学要求是了解工商企业运作各方面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但不要求深入钻研;在能力方面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在实际商务环境中运用商务英语的能力。

 

2. 教学内容

该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对外经贸大学陈准明教授主编的《工商导论》第二版。该教材是商务英语专业规划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是“以英语为载体,学习商务知识”。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了语言和商务知识两个方面。用英语讲授工商企业从设立到经营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涵盖了企业设立、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融资等五个方面,共16个单元。该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商务英语和商务领域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教学难点是个别商务知识的理解,如财务报表的制作,证券市场运作以及国际贸易流程等等。这些知识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学”,即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所学内容。具体教学中使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A. 情景教学法。本课程的内容设计非常适合情景教学。从第一章“设立企业”开始,学生被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设立一个自己的虚拟企业,确定企业注册登记类型、企业名称、经营范围、资本来源等等。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行业,并制定商业计划。之后每学一章,学生都要围绕自己设立的虚拟企业补充新的商业计划内容,如学完第二章市场营销,学生要为自己的企业制定整体的营销计划;学完第三章产品与定价,学生要为自己公司选择合适的经营产品或服务,并为产品或服务选择定价策略,计算盈亏平衡点。通过模拟情景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必须在充分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及其英文表达的前提下才能使用英语进行讨论并制定计划。这样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B. 案例教学法:每一章都会为学生提供一个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使用英语语言进行分析。如第八章会计,我为学生提供了某企业的简化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让学生运用本章所学内容进行解读,对该企业运行的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进行案例分析的前提同样是要充分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和英语表达,同时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C. 混合式教学法:本课程的教学采用了“移动端学习+课堂教学+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我会下载国外优秀动画教学视频,课前通过人人讲直播平台推送给学生,并指导学生课前阅读课本相关章节,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基本了解。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答疑,讨论;课后布置实践任务,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指定任务。通过混合式教学法,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上主动思考,课后实践操作,这样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都得到提升。

其他用到的教学方法还有以项目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法以及协作学习法等等,不一一详细叙述。

4. 教学步骤

下面我就以《工商导论》第三章 产品与定价(Product and pricing)为例,介绍一下具体的教学流程。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分类、新产品开发,产品生命周期,定价目标、定价策略,盈亏分析六个部分。

课前准备阶段,按照课程教学大纲,需要准备课程相关的英文微课视频、案例和课堂教学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课后实践三项内容。

A. 首先是课前自主学习:课程讲授之前,要求学生对本章节进行阅读,扫清词汇障碍,把握主要内容。同时,通过人人讲直播平台向学生推送由美国4MBA制作的两个英文动画视频<产品生命周期>和《定价策略》,视频内容生动有趣,讲解浅显易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基本掌握相关商务知识及其主要英文表达。

 

B. 课堂教学:本章计划2课时完成,其中包含课堂提问、讲授、答疑、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五个环节。首先是对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测,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对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再现,用时10分钟。之后同样用思维导图对本章内容结构进行整体梳理,同时讲授重点难点问题,本章讲解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产品生命周期和盈亏平衡分析,讲授用时40分钟。答疑用时5分钟。之后是案例分析,本章选用的案例是《沃尔玛的折价销售策略》要求学生分析沃尔玛采用了什么样的的定价策略及其优劣性。学生先进行同桌讨论,之后在班级内汇报。用时20分钟。最后是小组项目,同样围绕学生建立的虚拟企业展开小组讨论。学生对自己的模拟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进行产品生命周期分析,选用某个定价策略进行定价,之后进行盈亏分析。用时25分钟。

 

C. 课后实践是根据课堂讨论结果,确定虚拟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并为其定价,做盈亏平衡分析,将这些内容补充进商业计划。

整个课程教学流程中包含了混合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协作等教学方法与手段。

 

5. 考核评价

本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语言、知识和技能均纳入评价范围。小组项目展示和商业计划制定是平时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期末考试既包含对商务知识与语言这些识记内容的测试,同时也通过案例分析测试学生对知识和语言的运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6.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