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知识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22 16:04:5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 质量; 防治

Abstract: this paper is mainly expounds the bored pile in construction encountered in the quality problem, and on one of them to common causes of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solutions.

In bored pile construction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re: protect tube take water, hole wall collapsed, the hole bottom settlings excessive amount, buried tube, broken pile.

Keywords: bored piles; Qualit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U443.1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概述

近年来,在大批高层建筑、高等级公路、铁路工程的建设中,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凭借其抗震性好、适应性强、成本适中、施工工艺简单、承载力大、施工噪音污染较小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钻孔灌注桩属于隐蔽工程,施工过程无法直接观测,施工结束后的质量检查也不能开挖验收。若稍有不慎,就会在灌注中产生质量事故,小到塌孔,大到断桩报废,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本文通过分析桩基质量问题的现象、成因,总结出一些预防处理桩基质量问题的经验与技术方法。

2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其原因和防治措施

2.1造成护筒冒水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1.1护筒冒水的现象:

护筒外壁冒水,严重的会引起地基下沉,护筒倾斜和移位,造成钻孔偏斜,甚至无法施工。

2.1.2造成护筒冒水的原因:

埋设护筒的周围土不密实,或护筒水位差太大,或钻头起落时碰撞护筒。

2.1.3护筒冒水的防治措施:

在埋筒时,护筒四周应选用最佳含水量的粘土分层夯实。在护筒的适当高度开孔,使护筒内保持1.0~1.5m的水头高度。钻头起落时,应防止碰撞护筒。发现护筒冒水时,应立即停止钻孔,用粘土在四周填实加固,若护筒严重下沉或移位时,则应重新安装护筒。

2.2孔壁塌陷:

2.2.1孔壁塌陷的现象:

钻进过程中,如发现排出的泥浆中不断出现气泡,或泥浆突然漏失,则表示有孔壁坍陷迹象。

2.2.2造成孔壁塌陷的原因:

孔壁坍陷的主要原因是土质松散,泥浆护壁不好,护筒周围未用粘土紧密填封或者护筒埋深位置不合适,埋设在砂或粗砂层中以及护筒内水位不高;没有根据土质条件,采用合适的成孔工艺和相应的泥浆质量,尤其在砂性土中选用优质的护壁泥浆更为重要。如果泥浆密度太小或护筒埋置太浅、护筒的回填土和接缝不严密、漏水漏浆,以致孔内液面高度不够或者孔内水头高度不够出现承压水,降低了静水压力;

2.2.3孔壁塌陷的防治措施:

在松散易坍的土层中,适当埋深护筒,用粘土密实填封护筒四周,使用优质的泥浆,提高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保持护筒内泥浆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搬运和吊装钢筋笼时,应防止变形,安放要对准孔位,避免碰撞孔壁。成孔后,待灌时间一般不应大于3小时,并控制混凝土的灌注时间,在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缩短灌注时间。

2.3孔底沉渣量过多:

2.3.1孔底沉渣量过多的现象:

成孔后桩孔出现孔底沉渣过多,清理不干净。

2.3.2造成孔底沉渣量过多的原因:

孔底沉渣量过多主要由于施工中违规操作,清孔不干净或未进行二次清孔;泥浆比重过小或泥浆注入量不足而难于将沉渣浮起;使用的泥浆比重过小或泥浆注入量不足时,桩底的沉渣浮起困难,沉渣将堆积在桩底;钢筋笼吊放过程中,未对准孔位而碰撞孔壁使泥土坍落桩底;清孔后,待灌时间过长,造成泥浆沉积。

2.3.3孔底沉渣量过多的防治措施:

成孔后,钻头提高孔底10~20cm,保持慢速空转,维持循环清孔时间不少于30分钟。采用性能较好的泥浆,控制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不要用清水进行置换。钢筋笼吊放时,避免碰撞孔壁。下完钢筋笼后,检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则应利用导管进行二次清孔,直至孔口返浆比重及沉渣厚度均符合规范要求,二次清孔后要立即浇灌混凝土。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30~40mm,应有足够的混凝土储备量,使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以下1.0m以上,以利用混凝土的巨大冲击力溅除孔底沉渣,达到清除孔底沉渣的目的。

2.4埋管

2.4.1埋管的现象:

在浇灌混凝土过程中,导管埋在混凝土内,无法拔出。

2.4.2造成埋管的原因:

混凝土浇灌速度过快,施工人员未及时将导管拔出或起吊设备不够;混凝土初凝时间短,或由于其他原因造成混凝土浇灌时间中断,间歇时间过长,重新浇灌时下部混凝土已初凝乃至硬化,导致导管拔不出。

2.4.3埋管的防治措施:

在浇灌混凝土过程中,应勤提勤拆导管;混凝土初凝时间一定要保证正常浇灌时间的2倍,夏季施工时应加缓凝剂,保证混凝土的连续供应、浇捣。

2.5断桩:

2.5.1断桩的现象:

混凝土凝固后不连续,中间被冲洗液等疏松体及泥土填充形成间断桩。

2.5.2造成断桩的原因:

由于导管底端距孔底过远,混凝土被冲洗液稀释,使水灰比增大,造成混凝土不凝固,形成混凝土桩体与基岩之间被不凝固的混凝土填充;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或导管密封不良,冲洗液浸入混凝土水灰比增大,形成桩身中段出现混凝土不凝体。

2.5.3断桩的防治措施:

成孔后,必须认真清孔,一般是采用冲洗液清孔,冲孔时间应根据孔内沉渣情况而定,冲孔后要及时灌注混凝土,避免孔底沉渣超过规范规定。灌注混凝土前认真进行孔径测量,准确算出全孔及首次混凝土灌注量。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应随时控制混凝土面的标高和导管的埋深,提升导管要准确。严格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应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动性,坍落度损失应满足灌注要求。在地下水活动较大的地段,事先要用套管或水泥进行处理,止水成功后方可灌注混凝土。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避免停电、停水。

3结束语

总之,为了提高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必须认真分析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防治措施。以防为主,对灌注桩的施工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合理措施补救。才能提高钻孔灌注桩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要注重的是有效性和适用性

要将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与本部门的管理资源相适宜。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是越多越好,在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基础上,一些程序和要求应当尽可能与本部门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程序文件要与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活动的目的相适应。内审的目的是审核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的目的是评审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做到质量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

二、控制过程是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

质量体系的建立,只是为了质量管理提供了载体,而体系的运行,才是质量管理的核心。要将质量体系建立和运行做到实处,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所有的标准或体系都只是暂时地适应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条件的改变,都会发生从适应到不适应的情况,因此要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随时修订标准或体系,使之适应新的情况。特种设备电梯检验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标准的修订,及时使用贯彻新标准,对外来的法规及标准要加以控制,结合本部门的一些情况的变化,及时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修订,这种不断完善的过程推动标准化活动逐步向纵深发展。

2、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即质量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审核,(如检验报告的审核,管理评审,质量抽查等)应按计划开展全要素或个别要素的内审活动,使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组织实施,并对评审要素充分准备,对问题研究、对给出的结果确定无异。

篇3

桩基施工的过程中有很多施工环节,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技术也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很多因素都会对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就会给工程质量带来极大的隐患,所以在建筑桩基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桩基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工作,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妥善的处理。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对桩基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和处理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1 常见质量问题类别及原因分析

桩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有:单桩承载力低于设计值,桩倾斜过大、断桩、桩接头断离、桩位偏离过大等五大类。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

1.1 单桩承载力低于设计要求的常见原因

1.1.1 打桩的深度没有达到设计的标准和要求。

1.1.2 打桩的过程中,桩端没有保持在应有的结构中,但是实际上桩深已经符合施工的要求。

1.1.3 桩柱的深度过大。

1.1.4 在打桩的过程中,桩柱的倾斜角度偏大,有时还会出现桩柱断裂的现象,这也影响了桩基结构整体的强度。

1.1.5 在勘察报告中所提供的参考数据和实际的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出入 。

1.2 桩倾斜过大的常见原因

1.2.1 预制桩的强度和质量无法达到相应的要求,桩顶面出现了倾斜的现象,桩尖位置和标准的位置相差较大,还有一些桩柱存在着一定的变形现象,这样也使得施工过程中桩柱容易出现倾斜或者是位移的现象。

1.2.2 在桩机安装的过程中,其位置和要求的位置没有重合,这样也就造成了桩架和地面的角度不能达到垂直状态。

1.2.3 施工中桩锤、桩帽和桩身在中心线的位置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正常情况下,三者中心线应该保证是重合的关系,但是如果施工中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三者不能保持重合的关系,这样就会使桩锤出现偏心的现象。

1.2.4 在施工的过程中桩的一端出现了相对比较坚硬的障碍物,影响了施工的正常进行。

1.2.5 桩和桩之间的距离设置不合理,普遍存在着距离过小的现象,同时打桩顺序也出现了一定的不当,这样的情况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会产生挤土效应。

1.2.6 在进行基坑土方开挖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施工方式存在这一定的问题,这也会给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1.3 出现断桩的常见原因

除了桩倾斜过大可能产生桩断裂外,其他原因还有三种:

1.3.1 在施工的过程中,桩柱的堆放和起到过程中运输支点和吊点的位置关系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3.2 在沉桩施工的过程中,桩身的弯曲量已经超过了其本身所能够承受的最大的限度,这样桩就会出现断裂的现象,在桩的制作中,如果其质量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就会出现弯曲的现象,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遇到了比较硬的土层也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弯曲现象。

1.3.3 在进行打桩施工时锤击的次数过多,如果在桩基施工中锤击的次数过多,力度过大就会导致桩基的贯入度明显无法达到施工的标准和要求。如果在锤击大的过程中力度过大就会使得桩体出现断裂的现象。

1.4 桩接头断离的常见原因

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设计桩相对比较长,在施工中就需要对桩进行分段预制施工,每一段之间都应该用常用的钢焊接接件作为二者的接头,如果在焊接的过程中,其质量无法保证就非常容易出现桩接头分离的现象,除此之外,桩接头施工质量不达标,几何尺寸无法达到设计的要求也是造成断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1.5 桩位偏差过大的常见原因

测量放线差错、沉桩工艺不良,如桩身倾斜造成竣工桩位出现较大偏差。

2 常用处理方法

打桩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施工单位切忌自行处理,必须报监理、业主,然后会同设计、勘察等有关部门分析、研究,作出正确的处理方案。由设计部门出具修改设计通知。一般处理方法有:补沉法、补桩法、送补结合法、纠偏法、扩大承台法、复合地基法等,下面分别简要介绍:

2.1 补沉法

预制桩入土深度不足时,或打入桩因土体隆起将桩上抬时,均可采用此法。

2.2 补桩法

2.2.1 桩基承台前补桩。当桩距较小时,可采用先钻孔,后植桩,再沉桩的方法。

2.2.2 桩基承台或地下室完成再补静压桩。此法的优点是可以利用承台或地下室结构承受静压桩 反力,设施简单,操作方便,不延长工期。

2.3 补送结合法

当打入桩采用分节连接,逐根沉入时,差的接桩可能发生连接节点脱开的情况,此时可采用送补结合法。

首先是对有疑点的桩复打,使其下沉,把松开的接头再拧紧,使之具有一定的竖向承载力;其次,适当补些全长完整的桩,一方面补足整个基础竖向承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补充整桩的可承受地震荷载。

2.4 纠偏法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与桩身已经出现倾斜现象,但是并没有发生断裂,桩身本身的长度也相对较小,或者是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出现桩身倾斜,但是还没有到断裂程度的施工当中。

2.5 扩大承台法

由于以下三种原因,原有的桩基承台平面尺寸满足不了构造要求或基础承载力的要求,而需要扩大基承台的面积。

2.5.1 桩位偏差大。原设汁的承台平面尺寸满足不了规范规定的构造要求,可用扩大承合法处理。

2.5.2 考虑桩同作用。当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需要扩大承台并考虑桩与天然地基共同承担上部结构荷载。

2.5.3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对施工的质量进行控制,同时还能够有效避免施工中出现沉降量差异过大的现象,同时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十分有效的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提高结构整体的强度。

2.6 复合地基法

此法是利用桩同作用的原理,对地基作适当处理,提高地基承载力,更有效的分担桩基的荷载力。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2.6.1 承台下做换土地基。在桩基承台施工前,挖除一定深度的土,换成砂石填层分层夯填,然后再人工地基和桩基上施工承台。

2.6.2 桩间增设水泥土桩。当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采用在桩间土中干喷水泥形成的方法,形成复合地基基础。

结束语

桩基施工在建筑施工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桩基的施工质量也对建筑物整体的性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施工中一定要对桩基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于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加强预防和处理,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提高桩基的施工质量,同时也保证了建筑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赵义强.试论道桥桩基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技术要点[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06).

篇4

1建立的一般过程

建立与完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主要要经历规划设计、培训指导、文件印发、试验运行、总体认证五个阶段。①规划设计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做好体系诊断、建立贯标机构、列出文件清单等几项主要工作。体系诊断包括确定后勤主要的工作流程、哪些是关键过程、哪些是薄弱环节、主要的接口是否协调;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与权限是否精干有效,有无职责交叉不清、人浮于事等内容。为此,要和请来的咨询专家一起通过查阅文件资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后勤的整体情况,调查、总结现有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了解最高管理者经营观念和对品质系统的期望;并对以前的管理工作进行诊断,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在此基础上写出体系诊断报告。②培训指导阶段。培训指导是改变人的理念、思维和行为的有效手段,而这些对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因素,开展培训指导是建立与完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非常重要的阶段。全员培训应该让全体员工对于ISO9000的基础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但最主要的内容应是指导实践的工作手册,对涉及自己岗位的职责、作业指导书、管理规定等内容则要烂熟于心,不仅要能理解,更应会操作。③件印发阶段。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十分着重文件化的管理,文件化的管理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将质量管理体系运用文件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一套书面的体系文件,并以此作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准则及其运行状况审核的依据,这就是文件化管理。因此,建立一套规范、完整、和合理的文件化管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④试验运行阶段。体系试运行的主要目的是检验编写的文件是否有效、过程的运作是否协调。体系试运行阶段的重点在于执行。在试运行期间,高校后勤应该做好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和处理,这样才会发现暴露出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最后,对文件进行修订,修改文件不合理的的内容。⑤总体认证阶段。在质量管理体系试运行后,若通过内部审核、模拟评审认为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有效的,就可以向认证机构申请认证。在通过审核后,获得质量体系认证证书,随后,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建立过程中应避免出现的误区

首先,避免贯标目的偏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它是一种通用的国际标准,具有很大的国际权威性,它具有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引进它能有效提高管理组织的总体水平、工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很明显,高校后勤倘若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肯定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但如果只是为了一味追求它的“名片”效益,则不仅不能为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带来任何好处,相反地,只会带来极大的负面效果,产生严重的管理弊端。其次,贯标过程理解不深。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是对贯标过程的充分认识和理解,如果对其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粗浅之上的话,就会造成对咨询公司的过分依赖与建立的一系列体系文件与后勤管理实际情况十分不相符的现象出现。最后,大众参与不全面化。大众参与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一大原则,各级部门员工是管理体系建立起来的基础,只有让高校每一个员工都积极参与进来,才能为体系的建立制造强大的影响力,并加快推进体系建立的进度,那种把后勤管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认为是某个部门或某些人的事情的想法,都是对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大众参与的一种曲解。概而论之,建立与完善高校后勤管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水平和后勤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后勤管理上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十分必要,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在高校后勤管理建立体系应遵循其一般过程和规律,尽避免出现执行过程中产生误区现象,为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目标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为实现高校社会化的后勤管理提供切实办法和依据。

作者:王梦婕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篇5

二、主要内容和指导思想:

本人自2月10日进入公司以来,在公司领导正确指引和工作的妥善安排下,担任公司质量部主管,主要负责公司有关质量管理体系前期策划工作。经过将近两个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收获:对于建立公司有关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工作作了一些必要的准备,针对公司现状,充分利用和配置资源,确保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组织架构的完整以及对公司有关质量管理系统运行指明了方向和未来工作的重点,同时结合外部审核结果积极开展公司内部质量管理的改进工作,为公司取得客户信任,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整体质量意识和广大中层干部的质量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现就将第一季度(自进厂以来)本人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1.顺利完成公司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以及质量记录的编制工作(见任务清单02);

2.对于3月10日第三方sgs公司的外部审核结果作进一步内部管理体系的识别工作,为公司改进需求指明方向(见任务清单03);

3.策划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初始阶段的准备工作,确定实施项目、改进方案和步骤,并设立实时跟踪检查办法,设置追踪频率和时限,为有效监督各部门具体工作作了充分保障(见任务清单04);

4.提炼一些基本的程序文件作为导入系统的开始,确保理解领悟,同时也例举了一些尝试应用的案例,如针对“职责、权限与沟通”设置“质量专职人员岗位职责说明书”;针对“内部事务联络控制程序”设置“内部联络单:关于公司印章制作的申请”以及“管理策划控制程序”和“改善建议书执行控制程序”的应用,分别为“质量策划实施情况检查表”和“改善建议书:关于公司大门口宣传栏利用的建议”(见任务清单05、06、07、08、09、12、16、17);

5.针对公司缺乏质量检验人员系统控制内部质量不完善的现状,设计质量控制的系统架构,设立质量专职人员并规定工作职责和内容,设置权限,以明文规定的方式使公司顺利组织起质量控制系统,对支持客户验厂工作作了一个很好的完善补充,同时为实现公司未来真正质量控制工作奠定了基础(见任务清单12);

6.为确保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组织架构的完整,满足文件完善的要求和实际工作的需要,设置了“管理者代表”,“体系策划专员”,“质量辅导专员”等职位,补充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实施需要配置资源的不足和设置的质量专职人员缺乏必要任职技能和相关知识经验不足等缺陷,通过未来质量控制基础知识的导入和培训,从真正意义上保障了公司产品质量的提高(见任务清单13、14、15);

7.重点需要补充说明的一件事是公司必须设立印章使用机制,使流程操作合法化,颁布和下发的文件具有权威性,同时也体现机构部门职权的唯一性(见任务清单16);

8.以两份国标作为参考,使实施的依据符合规定要求,依法办事,有据可循,具有公正性、客观性、法规性(见任务清单10、11)。

三、未来计划:

总结第一季度的工作,本人在公司领导的有力支持和广大中层干部的积极配合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和为公司服务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但仍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巨的任务:

1.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工作开展与基层辅导,并跟踪检查和报告;

2.组织公司内部的质量策划以及产品实现的策划工作;

3.策划管理评审工作;

4.策划主导内部审核工作。

四、改进建议:

篇6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2000年12月15日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的。它总结了当代世界质量管理领域的成功经验,应用当前先进的管理理论,以简单明确的标准的形式向世界推荐了一套适用的管理方法模式。它是世界上唯一被承认的质量认证体系,目前世界上已有150多个国家采用该系列标准。为消除后勤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许多有识之士不约而同采取了在后勤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做法,以实现后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一、高校后勤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ISO9000标准在各国的深入推广及广泛应用,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基础的第三方认证在我国迅速发展,就高校后勤而言,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提高后勤管理水平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下,计划是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行政干预是其运行的主要机制,多年来形成了服务不讲成本,劳动不讲效益,管理不讲科学的状况。尽管这几年进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情况有所改善,但高校后勤管理沿袭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工作随意性大、成本高、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运行效率普遍低下等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提高后勤的管理水平以及建立现代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二)实现“三服务三育人”的需要

我国高校后勤应坚持“三服务三育人”的宗旨,即必须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这是由高校后勤“经济属性、教育属性”的双重性决定。在后勤社会化进程中,这一宗旨应成为后勤集团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否则高校后勤就失去了其核心的价值。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是要让学校参与社会分工,减轻自身负担,实现管理的最优化,突出教学在学校中的中心地位,实现后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转变!为实现社会化目标,必然要求高校后勤组织从传统的行政组织向新型的经济组织转变,从行政管理方式向经济管理方式转变。因此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实现高校后勤的规范经营和跨越式发展的必然

要求。

二、高校后勤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一)高校后勤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客观存在的

事实上,每个组织都客观存在着自己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都客观存在着自己的质量管理方法、模式和体系。也就是说,所有的高校后勤不论它的管理是有效、完善,还是松散、滞后;不论它的管理制度是正式的和成文的,还是非正式的,实际上都有一种质量管理体系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正是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现实基础。

(二)正在进行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为

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的引入奠定了基础

自从我国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改革以来,不管是后勤领导还是一般员工,其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包括个人危机感都大大增强,从思想上基本具备了推行标准化管理的基础。在近几年的后勤改革过程中,后勤的政企分离、服务部门的整合都达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局面,而且基础设施也得到相对优化。因此无论是从人员思想还是从服务性支持来说,高校后勤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都是可行的。

(三)通用性是高校后勤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保障

高校后勤管理点多面广,涵盖餐饮、水电、图书代办、物业、商贸、物流、幼教、印刷等多种行业。管理者要做到行行精通的确不现实,但借助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把后勤所有行业、所有部门都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之中进行规范管理。ISO9000族标准覆盖物业管理、印刷业、宾馆及餐馆、发电及供电、医药品等39个行业。高校后勤所管理的各个行业,它都能覆盖。这种极具通用性的管理模式给高校后勤建立ISO9000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高校后勤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一般过程

建立、完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一般要经历策划设计、培训辅导、文件编写、试运行、体系认证五个阶段。

(一)策划设计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做好体系诊断、建立贯标机构、列出文件清单等几项主要工作。体系诊断包括确定后勤主要的工作流程、哪些是关键过程、哪些是薄弱环节、主要的接口是否协调;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与权限是否精干有效,有无职责交叉不清、人浮于事等内容。为此,要和请来的咨询专家一起通过查阅文件资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后勤的整体情况,调查、总结现有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了解最高管理者经营观念和对品质系统的期望;并对以前的管理工作进行诊断,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在此基础上写出体系诊断报告。建立相关的贯标机构包括任命管理者代表、确定ISO认证小组、讨论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初步方案、初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职能部门、进行职能分工等工作。要列出的文件清单主要是指质量手册框架、程序文件清单和工作文件类别。

(二)培训辅导阶段

人是质量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要素。人的理念、思维和行为都会直接影响质量体系的有效运作,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目标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培训。

对后勤领导宣讲ISO9000质量管理的知识和观念,要结合体系诊断的结果以及高校后勤的实际情况,让他们了解后勤存在的问题,为建立一套有序高效的管理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内审员是申请认证的组织在起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时的主要编写人员,对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确定内审员时,应包括后勤各实体的中层干部、技术骨干、文件编写员等。培训内审员必须使其通过认证培训机构的统一考试、获得国家承认的内部审核员证书。

全员培训应该让全体员工对于ISO9000的基础知识有基本的了解,但最主要的内容应是指导实践的工作手册,对涉及自己岗位的职责、作业指导书、管理规定等内容则要烂熟于心,不仅要能理解,更应会操作。

(三)文件编写阶段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际上是一种文件化的管理体系。所谓文件化管理体系就是要求将质量管理体系以文件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一套书面的体系文件,并以此作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准则及其运行状况审核的依据。因此建立一套规范、完整、适宜的文件化管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编制体系文件需要对高校后勤原来的管理系统进行重新构思、规划和设计,使编写和使用文件成为具有动态的高增值的活动。

首先,编写时要把握好以下四个依据: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或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有关高校后勤的政策与法律法规;高校后勤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高校后勤以往的规章制度等。

其次,在编制体系文件时应注意以下五大原则:指令性原则。体现此原则,要做到内容正确、措辞严谨、概念准确、表达清楚、界定清晰,绝对不能模棱两可。系统性原则。体系文件必须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可任意删减ISO9001中规定的要素和内容。此外,文件之间的支撑关系必须清晰:程序文件必须支撑质量手册,作业文件必须支撑程序文件。协调性原则。体系文件中质量方针和目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质量作业文件及记录要协调一致,不产生矛盾,而且要各自为实现总目标承担好相应的任务。具体来讲,对同一活动决不容许在不同的文件中做出相互矛盾或者重复的规定。继承性原则。按照ISO9000标准来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并不是要把高校后勤的管理全部推倒重来,而是要在已有的基础上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因此要从高校后勤的实际出发,总结以往的经验和良好做法,比较与ISO9000标准的差距,找出存在的问题,摒弃那些落后的、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习惯和规定。可操作性原则。质量管理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体系文件能否得到有效实施。而体系文件得到有效实施的前提是其本身具有可操作性。为增强可操作性,体系文件在最终定稿前一定要认真征求有关部门、人员的意见,尤其是一线人员的意见,从而更好地保证文件符合实际、并有利于后的贯彻实施。

具体编制时,必须用文件的形式明确要开展哪些后勤服务和后勤保障活动,活动的目标及开展的程序,由谁来做、谁来查,做完之后怎样记录,如何分析和评价,如何进一步提高等等。为构筑一个科学的后勤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可由后勤集团统一组织制定,其余的工作手册和质量记录表格则由各个实体部门(中心)制定,从而保证体系文件在总体上和原则上满足ISO9000标准,在方法和具体做法上又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

(四)试运行阶段

体系试运行的主要目的是检验编写的文件是否有效、过程的运作是否协调。体系试运行阶段的重点在于执行。在试运行期间,高校后勤应该做好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和处理,这样才会发现暴露出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最后根据出现的问题,对文件进行修订,修改文件中无法执行或不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

(五)体系认证阶段

在质量管理体系试运行后,若通过内部审核、模拟评审认为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有效的,就可以向认证机构申请认证。在通过审核后,获得质量体系认证证书,随后,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持续改进,同时接受认证机构的监督审核和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届满,重新申请认证。

四、高校后勤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应避免出现的误区

(一)贯标目的的偏离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之所以成为各类企业、各类组织提升竞争力的首选,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ISO9000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机制,它的引进可以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增强竞争力。二是由于ISO9000是一种通用的国际标准,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国际权威,就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因此它的引进可以快速提高组织的知名度,获得社会各界的信任和支持。若高校后勤在引入ISO9000时,只看重其国际品牌的影响力,只看重其宣传功能,肯定会陷入为认证而认证的泥沼。若为了通过认证,甚至不惜努力寻找一些投机取巧的捷径,制造假文件和一些假记录等等,则必然会给高校后勤带来负面影响,产生很大的弊端。

(二)贯标过程消化不足

倘若建立体系过程中对标准理解不够、消化不足,则可能导致引入的ISO90000质量管理体系只是对照标准进行的简单模仿,建立的体系文件往往与后勤自身的实际情况脱钩;或者过分依赖咨询公司。

(三)全员参与不够

篇7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也是国家战略储备的必须物资,在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储粮垂直管理体系的建设,给我们直属库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央储备粮的质量管理需不断的强化、充实、更新和完善,在储备期间,切实做好粮食的质量管理,有效的延缓粮食陈化劣变,科学合理的储存和轮换,以达到绿色储粮、节约成本的目的。经过几年的粮食仓储管理,对中央储备粮质量管理工作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确保中央储备粮质量良好是中储粮的最根本职责,要想做好此项工作,首先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的内容包括:

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内容涵盖:相关法律、法规、文件、质量手册、操作流程、操作指导书籍及质量报告和原始记录等,形成质量管理体系档案。

2.化验室工作的日常管理

化验室作为质量管理的中心环节,出具的检验报告的质量直接影响中央储备粮质量管理工作的好坏,检验数据是否准确、公正、可信,能否起到真正的证明作用,是中心环节的重中之重,为了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就要按照文件要求,定期对计量器具进行检定,对设施设备、化学试剂、标准物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使用,及对扦样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对检验报告进行严格的内部审核,以保证其结果准确性。尤其是在人员变动、标准更新及仪器设备更新后,多做试验,以确保检验数据可信度,切实提高检验工作质量。

3.检化验人员、保管员的培训

中央储备粮在收购、整理、储藏及轮换出库的各个环节中,粮食检验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这就要求参与质量管理的全体人员不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根据新的检测方法,新的仪器设备不断的更新知识。培训内容涵盖:职业道德、思想意识、化验室管理体系文件、质量标准、法律、法规、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和检验基础知识。由浅入深,为提高质量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打好基础。

二、入库环节的质量管理

1.首先在粮食入库前对仓房、机械设备进行清理清扫、检修、清仓消毒,歼灭隐藏的害虫,对检验、计量仪器设备进行校正,确保正常操作使用,制定好粮食入库流程便于管理。

2.在粮食入库过程中,检验员一定要坚持收购质量标准,严把质量关,入库扦取的样品要具有代表性性,并严格落实质量管理监督机制,实行入库粮食“三次质检、一次否决 ”制度(即检验员初检,检验负责人抽查,保管员复检,一个环节发现问题,拒绝粮食入库),以利于“安全储存,便于国家调用”的原则收好粮,要收质量好,等级高、水分低的粮食入库,杜绝陈化粮、“三高粮”等不合格粮入库,确保入库的中央储备粮达到国标中等以上,并符合宜存粮的要求,为仓储管理打好基础。

三、粮食整理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粮食在收购入库后进行整理,主要体现在烘晒、过筛、除杂及搬倒等环节的质量控制。烘干前潮粮按照等级及水分段严格进行分开(一般以同等级水分差不超2%为一个原粮存放单位),进行有序烘干,采取低温干燥方法烘干,降低破碎率和延缓脂肪酸值升高,以及避免烘后水分超差,造成夹生粮;晾晒粮食,尽量少使用破碎高的机械,及时清扫现场,避免车轮碾压造成破碎率增加,同时及时准确做好水分检验,防止粮食晒过火,造成损失;在搬倒过程中尽量使用带速低的机械,合理安排搬倒流程,尽量少使用绞龙等高破碎机械避免粮食破碎率增加。在整个整理过程中,严格过筛除杂,及时清理筛底,确保整理后的粮食质量良好。

四、储藏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粮食在储存期间,受到外界环境和自身生理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管理不当,往往会造成储粮水分增加、粮堆温度升高或害虫孳生等现象的发生,影响粮食的安全储存,同时也会造成储粮品质降低,综合以上原因,就要求检验人员在粮食储藏期间对粮食品质进行跟踪检验,第一,检验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储粮技术规范要求,坚持每半年检测一次品质,按照不同粮食的品质判定指标,全面准确的记录与检测脂肪酸值、面筋吸水量、油脂过氧化值、酸价及品尝评分值等项目变化情况。从而分析和判断该品种粮是否宜存,提出科学的指导轮换的依据,同时每月进行水分化验,为保管员提供粮食水分变化情况。第二;储粮中对虫害、霉菌的检查要做到“勤”和“细”,按照规范要求检查粮情(尤其对仓内边缘、仓底、四角等易发隐患部位)。在季节转换时期和风雨雪天增加进仓检查次数,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前做好清仓消毒和防护工作,杜绝虫霉、结露等问题发生。第三;要积极探索实施,“绿色储粮”工程,在冬季对储粮进行降温补冷通风,同时做好膜下环流通风等新技术应用,以降低害虫的发生率和防止脂肪酸值升高过快现象发生,尽量减少使用化学药剂,达到少熏蒸、免熏蒸,降低药剂在粮食中残留,最大限度避免化学药剂对粮食品质的影响。与此同时,保管员要严格按《粮食储藏技术规范》的要求,在新技术应用时及时检查粮堆水分,温度和虫害的情况,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排除,防止因发热、霉变、虫害造成储粮品质下降,只有这样,才能随时掌握粮情,防止储备粮品质劣变,避免因储粮事故发生给国家造成更大的损失,确保中央储备粮在储存期间绝对安全。

五、轮换出库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储备粮的轮换、调拨是储备粮管理最后一环,其质量管理不容忽视。首先要对需要出库的粮食,以仓或货位为单位进行综合扦样检验,开具检验报告,提供准确的检验数据,作为总结质量管理经验和分析粮食损益的依据。第二,要重视出库作业现场的管理和货物运输阶段的管理,利用喷洒药剂,布防虫线等方式防止虫害感染。第三,要搞好货位铺垫和粮垛苫盖,防止地坪返潮和雨淋。第四,对用于装粮包装物要认真检查清理,确保无污染、无虫害。第五,严格按照《粮食运输管理规则》的规定,对粮食运输车(船)进行检查,坚持作到“五不装”。装车(船)作业时,坚持“工前三铺垫”杜绝粮食在出库运输环节发生质量事故。

总之,对直属库来说,中央储备粮的质量良好,不仅是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的体现,更体现一个企业的形象和生命力,中央储备粮的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储粮管理的全过程,做好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是实现中央储备粮“质量良好”管理目标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周庆刚;浅谈中央储备粮全过程质量管理,仓储管理,2003年

篇8

2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对策研究

只有建立和完善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方法,才能真正确保实验室提供科学、可靠的检测结果,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来不断推动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

2.1环境检测实验室规范化

实现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规范化,就是要实验室内的各种设备配置与人员的操作都要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执行,建立相应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内应该做到每一项操作,每一个分析方法,每一个设备在使用中都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实现实验室的科学管理。通过严格的制度来约束操作人员,规范监督人员,管理制度不能仅停留在纸面上,要落到实处,深入到工作人员的心里,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实验室检测中周围环境和人员的影响。

2.2实验室人员建设及其评价

环境检测实验室的操作人员必须具有相关的专业技能并已经取得岗位所需要的资格证书,并接受实验室设备使用培训,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岗操作。针对影响实验室质量的因素,要持续地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和业务学习,通过不同渠道来提高检验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检验水平。首先,应让每一个实验人员了解和认识到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目的及其重要性。其次,对操作人员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方法应持续地改进和提高,并对各检验人员定期做出评价。

2.3实验室检验方法、仪器和试剂

实验室检测应严格采用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如果出现争议,可以先按照规范要求的仲裁方法和手段进行检测。检测实验中,所有的仪器和设备都应当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相应的检验和校准,保证所使用仪器设备及其配件应在规范要求的精度范围之内。

2.4实施标准化操作规程

实验室具体检测项目的质量控制往往较为薄弱。而为具体检测项目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可以使检测结果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检测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SOP),是实验室的工作活动的操作规范说明,目的是将与检测工作有关活动过程中的差错控制在最小限度内,以保证检测报告的质量。

2.5实验室设备的维修与校准

实验室中的设备必须定期进行维修与校准,并制定设备维修与校准的制度。仪器设备是实验室开展检测工作的基础,是获得准确可靠依据的重要资源之一。实验室在严格执行仪器设备的检定、维护、期间核查等程序的同时,也要加大投入力度,有选择的购置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尤其是一些能提高检测精度和效率的仪器设备,适应标准及检测市场的变化需求,增强检测能力。

2.6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文件管理

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大量的技术文件和记录支持。实验室进行操作时,应严格按照规范或相关技术文件执行,对过程中的原始实验数据进行必要的记录,建立现场采样规程及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文件的可操作性。质量体系都是要经过不断地完善和持续地改进,因为实验室内外部环境在随时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用户与检测业务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调整,相关的管理体系及文件也必须要不断改进以适应各种变化。实验室体系及文件都应当具备动态的适应能力,不断结合日常质量监督和内外审发现的问题,总结各方汇集的需决策信息,对需要改进的文件由专人负责整理,并组织质量管理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文件的修订,保证工作中的流程与操作能够与文件体系所规定的一致,具有绝对的可执行性。

2.7加强质量监督

质量监督是保证实验室质量管理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实验室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实验过程进行监督。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有效性,需要通过质量控制来保证,而质量控制的执行主要靠质量监督员来完成。所以,环境检测实验室应配置专门的质量监督负责人,并负责监督检验实验室的各项工作中是否按照规范要求,同时对检测工作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监督,对未按照规范要求的流程或人员及时予以纠正,避免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检测结果流出实验室。实验室质量监督员监督的内容主要有:检验活动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检验依据是否有误;检测环境条件是否达标;检测仪器设备是否异常;检验用样品是否符合标准规定的要求;检验数据的记录、换算、校核、修约及结论的判定是否有缺陷;检测人员的技术能力是否有缺陷;检测过程中各项目检测相互之间是否有影响。

篇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284-03

一、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含义

高校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的技术机构,不仅具备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应用能力培养的功能,同时也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平台。以往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多注重对于ISO系列标准的考核。诚然,这种考核方式是对实验室内部仪器设备的标准考核,同时也包括对于实验室环境的要求,比如电源、水源、气源、照明、温度、湿度、电磁干扰、辐射、噪音、振动水平等要求和卫生、安全防护及环保要求。对于这种标准的设立,可以参照国际、国内、行业标准来设立。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所指的实验室,是指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的检测和校准实验室。准则中所要求的实验室的基本条件,是指实验室应满足的法律地位、独立性和公正性、安全、环境、人力资源、设施、设备、程序和方法、质量管理体系和财务等方面的要求;实验室能力是指实验室运用基本条件以保证出具的数据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稳定性的相关经验和水平。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取得实验室资质认定,不仅由于各高校实验室的专业不同、规模不同,同时也是由于高校实验室功能所在决定其很难通过对实验室资质认定的评审。因此,高校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应重点放在对于人员配置、师资培养、仪器设备的保养与维修以及环境维护的考量标准,对于实验室内部质量标准参照国际、国内、相关行业标准即可。

高校实验室本身具有社会实验室和高校技术机构的双重身份,在对其管理体系的完善过程需要将两种定位的主旨都体现出来。首先,作为高校的一级部门,需符合教育部的考核标准。其次,作为一般性实验室还需遵循相应的行业。在这两者中,还要注意应以体现其高校技术部门的特性为主,保障正常的教学工作。因此,在管理体系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要反映出这一原则。

二、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完善的必要性

(一)全面完善实验室管理体系,成为高校实验室良性运转的基本保障

目前,部分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仍拘泥于质量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是通过对实验过程中的质量的持续性监督,定期收集有关实验操作及效果方面的信息,根据提供的信息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整个实验室运行的过程进行调节,促使其沿着预定的方向进行,使实验室得出的结果能够符合质量控制标准的过程。一般的实验室质量监控体系主要是实验质量和监控两部分组成。其中,实验质量由实验操作主体的能力、实验结果的准确度等组成;监控部分则由评价、反馈、纠编与激励等组成。这种体制在实验室运行过程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在管理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对ISO系列标准的遵循,对于控制标准的主体却缺少必要的控制监管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空间。无疑是实验室发展的一个缺憾,如果能够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同制度性因素、技术人文因素等相结合,将会全面地实现对高校实验室的管理。

(二)多重性实验室管理体系,是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上海市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开展以及我国加入WTO,国际社会对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实验技术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内来看,各大高校实验室已经在建设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仅在理工类院校中实验室一直是科研及教学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带动相关产业进步的源头,而且在以文科专业为主的院校也悄然将实验室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工作来抓。目前已经提出了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思路,以为适应就业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培养出更多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真正地使知识变为生产力,将教育到就业这个链条紧密地连接起来。当社会各个行业都在面临着转型的机遇时,高校教育也需进行转型。实验室作为教育与科研的前线,更应当为高校转型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运行现状

(一)部分高等院校对于实验室的建设不够重视,导致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迟缓

目前,高校中专业和特色都有所不同,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院校多设立了专业实验室,而以文科类为主的院校却很少设立专业实验室,即使设立也大多未能发挥其应用效用。理工科专业基于其专业特点,需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相连,才能在教学成果中取得较好成绩。其中不乏许多创新研究方法和手段,皆来自于大量的实验教学与实验科研中。在不断地实验教学中,已经设计了较多相关的专业实验项目和实验课程,很好地完善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的脱节问题,自然也在日常管理中归纳和总结了一系列的实验室质量管理规则。对于拥有较少实验室的高校而言,由于没有将实证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列为重要地位,使实验室从数量到质量都与大型专业实验室存在一定差距。除了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脱节外,也很难实现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实验室的开设目的及意义的重要性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实验室开设的方向和效果。当实验室本身并没有从规模形成体系,那么自然不会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促动。

(二)高校实验室定位不准确,造成了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忽视

高校实验室除了具有社会性实验室和高校技术机构双重属性外,同时在院校内部也存在着双重管辖的问题。实验室的设立,必须要依托一定地专业背景。其设立的意义,也就是在于更好地衔接理论与实验之间的相互渗透,所以,实验室应当有隶属于具体专业的部分。再有,实验室作为高校中一级技术机构,是否应当由校级部门进行管理。在众高校的范例中,有实验室与设备处相连归属于校级部门,也有将实验室归属于教务处管理,当然也有将各专业实验室列为各专业系的二级管理中。这些隶属的规定都是为了便于实验室的管理,使实验室能够持续性发展。但这几种隶属关系的规定,却难免会造成单一管理无法兼顾专业性和管理性的后果,使得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存在一定客观因素的阻碍。这种环境下,对于高校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也难以完善。

(三)师资队伍的培养速度慢,成为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完善的障碍之一

以往高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多以实验室ISO系列标准为主要考核标准,高校实验室作为一般性实验室的一类,对于仪器设备的管理及实验的程序理应遵循实验室ISO标准。但是仅对实验室内的软硬件进行控制,而对于操作者没有质量控制体系,往往会使实验室发展进程事倍功半。也常出现购置的先进仪器,无人能操作的情况发生,更谈不上对于先进仪器设备的维护及保养。高校实验室的师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由于实验室中的技术人员定位不清晰或不准确,也使得许多高校难以为实验室技术人员确定发展的方向。比如,高校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编制及岗位职责,都使技术人员的发展难以取得长足的进步。

(四)各高校实验室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使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难以推行

各专业的发展本身存在着一定差距,自然专业实验室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差距。对于较新或发展尚不成熟的实验室,如采用单一的管理模式,未免不够切合实际。在相关行业中,对于实验室的管理采用分级制管理办法。它可以避免实验室间由于基础和发展不同,而必须教条地参照一个管理体系和模式来运行,带动了实验室的良性发展和竞争。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兴学科,学科在发展,学科实验室也在尝试着进步,更不能用成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来约束和限制。再有,在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的高校实验室,不论是对仪器设备还是技术人员的要求,都应当注意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不应加以苛求。这并不是齐头并进,而是揠苗助长,不利于院校实验室可持续性发展。

四、完善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体系

(一)进一步确定高校实验室的重要地位,以突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不脱节为纲

随着上海市地方本科院校“十二五”内涵建设的展开,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识。在各高校的发展过程中,还需将实验室的发展工作落到实处,真正使实验室建设发挥其应有作用。实验室主要依托各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推广,是专业原理和技术手段的实现和具体化。同时也是对基础原理的一种反馈,可以不断强化理论知识的掌握,是高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帮手。正是由于这一重大优势,才成为高校发展和建设的重点。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从中不仅体会了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能动力,同时也是为尽早感受和适应本专业就业环境提供场所。在实验课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较大地提高,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于基础知识的研发和深入探究。只有明确实验室的定位,才能认清实验室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二)加强对实验队伍的培养,保障实验室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行

实验室技术人员应当在实验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实验室的主观能动者,对于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是实验教学的第一线的劳动者。可以说,实验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实验室发展的进程。专业技术不过硬,或者不懂的技术人员是无法胜任实验教学工作。即使是拥有较高学历的讲师,缺乏必要的实验教学培训和考核,以及多年的经验积累,也是很难担当起实验教学的工作。所以,在注重学历的培养方式之外,还须注意到对于教学经验的培养。应当多鼓励和提供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在职培训和学历深造,有条件的还可以在国内乃至国外访学吸取经验。诚然,对于实验技术人员的定位,各高校也有不同,也是实验队伍培养的一个瓶颈。这种体制的问题,使实验技术人员错失了许多深造和访学的机会。仅通过参加一些短期的在职培训,无法使实验教学水平达到一定高度。而依靠技术人员自身的力量自学,也只能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获取养分。这种体制甚至有时也会限制实验室技术人员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无疑不利于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开展。适时地允许实验室技术人员参与到一些科研项目中,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地借助实验室的资源和平台,完善科研项目的实证效果。

(三)分级化管理模式,强化和完善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

高校实验室的隶属问题一直是一个关系到实验室发展和生存的大问题。实验室存在的意义何在,才是实验室的管理中贯穿的主要问题。只要是能够促进实验室发挥其实验教学作用的,就应该得到支持和鼓励。高校实验室本身就具备专业属性,但单一层面的管理模式,往往成效不大。可以进行分级管理,即由学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监管,各专业负责实验室的主要管理及科研教学工作。同时,应考虑将实验室的效能最大化,多开设公共实验室,减少资源浪费。

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包括有质量管理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两个范畴。提供高水平的实验场所和准确的实验数据是质量监控的主要目的,只有结合有效的行政管理,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实验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光洪,周峰.对实验室体制改革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7,(2).

[2] 胡娟,陈卫琳.完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

[3] 李艳酥.加强示范中心内涵建设 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

Discussion on the perfection of the laboratory management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Xin

篇10

中图分类号T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8-0121-02

随着高科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机械加工制造领域,数控机床已经占据了整个加工和制造的半个江山,如此之大的生产和加工规模,怎样做好质量管理成了制约各大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关键,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就务必要针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大力发展我国高端制造业献礼献策,进一步加快与普及数控技术在各大机械加工领域的应用范围;进一步加大我国机床的研发力度和研发水平。

1 数控机床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如何加强对整个企业的数控机床的科学管理,属于企业管理成功与否的一个指标,对于所有的数控设备,科学的管理都是企业对设备是否充分利用风向标,很多先进的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都是依靠它来完成的,每一个生产的任务是不是能很好地,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数控机床设备状况和技术工人的具体水平,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导致了整套设备的使用年限和使用寿命,因此,企业的经济效果是和管理是直接相关的,甚至就连材料的消耗也是与他息息相关的。所以说,企业对加强对数控设备的科学管理是对整个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1 数控机床管理的作用

通俗地讲,加强对企业数控机床的科学管理是确保所有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行的前提和条件。随着机械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所有的零部件的生产过程都逐渐走向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数字化的数控机床已经对整个行业的生产活动起到了引领作用,数控技术对所有的加工生产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数控机床作为整套生产线上的重要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导致整个生产加工系统或者部分生产加工环节的停产。就会完全制约和限制了整个企业生产链条上的正常秩序。所以,确保数控机床永远处在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是整个企业占据市场和提高效率的最佳保证,良好的生产线是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的先决条件。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把加强数控机床的科学管理作为提高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唯一手段,在数字化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很多产品的都是进过数控设备一次性完成的,所以,数控机床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经济效果,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成本、产量、消耗以及企业的利润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设备的限制和制约。

1.2 数控机床管理的任务

数控机床管理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技术、高效的经济和先进的管理措施实现企业的综合性管理,确保整个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对所有的设备都要正确使用、科学检修、精心维护,使设备长时间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之中,通过不断的优化和改善所有的设备,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延长所有设备的使用周期。

2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是产品获得市场的认可的依据,也是企业数字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由于所有的工序规范操作,都会使产品在整个形成的过程中,有效地将废品率控制到最低水平,同时在辅助材料、用电等方面也将走向合理化,成本有效地控制在最小范围。以质量考核、制度管人,使企业上下责任心有了明显的增强,所有的资源将会得到充分的利用,有效融洽了员工和企业管理层的关系。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属于继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质量检查管理阶段之后的最高管理阶段,属于国际标准化的组织总结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形成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具体推行的标准化产品、过程、体系、服务的框架性一个模式。这其中包括了GB\T9000所表述质量管理体系的术语和基础知识、GB\T19004提供考虑质量管理体系、GB\T规定质量管理要求的效率的指南和有效性,以及GB\T19011所提供的审核环境和质量的体系指南等4个方面。ISO9000族标准作为一种载体, 是企业管理的总纲,它告知企业,为什么做质量管理,它也属于企业质量管理的“法”,怎样做好质量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做好质量管理,它能使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根本上转换整个企业的组织经营机构,从而保护了国家和组织权益。

3 数控机床中的质量故障分析

3.1 数控机床的保养与维护

任何设备都要有实施保养和维护,只有不停地对其进行合理的保养和维护,才能有效地提高他的使用周期。在数控设备的使用过程之中,因为技术程度以及一些不可避免的人为行为总会改变和损坏某些部件,所以说非法操作是不可避免,这样就会对设备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伤害,如果不能及时的处理,就会导致设备的过早退伍,甚至还会造成一些比较严重的事故。所以,维护和保养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定要及时地处理因为技术状态的变化而引起故障问题,随时改善设备的使用状况,才能有效的预防和降低数控机床的故障发生几率,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延长使用寿命。

3.2 数控机床故障断诊分析

在设备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首先要判断故障出现的具置和产生的原因,可以目测故障板,仔细检查由于电流过大造成的保险丝熔断,元器件的烧焦烟熏,有无杂物断路现象,造成板子的过流、过压、短路。观察阻容、半导体器件的管脚有无断脚、虚焊等,以此可发现一些较为明显的故障,缩小检修范围,判断故障产生的原因。数控系统的自诊断功能随时监控系统的工作状态。一旦发生异常情况,立即在CRT上显示报警信息或发光二级管指示故障的大致原因,这是维修中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兴起了新的接口诊断技术,JTAG边界扫描,该规范提供了有效地检测引线间致密的电路板上零件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了系统的自我诊断能力。

4 结论

针对我国数控加工制造业的现状,在对不少企业进行大量走访和调研的基础上,同时总结了国内外制造企业成功实施车间管理的经验,本文就一般制造企业车间作业生产管理的需要,从数控机床管理、机床故障信息管理、车间调度管理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数控车间机床管理系统的结构模式和总体框架,为系统下一步的实现和开发做好了准备,体现了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篇11

生源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的生源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是有工作单位的,大都具有中专或相当于中专水平的人员,这部分人员,大多数从初中、高中或中专毕业,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一般都比较差。二是一些高中毕业生,由于近几年普通高校大量扩招,再加上各成人高校扩招,生源竟争日趋激烈,从而使成人高校的生源文化素质有所降低,学生进校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三是专升本生源,他们已有专科文凭,从事相关工作已很久,需要提高知识层次,补充新的知识。还有刚从学校毕业的大专、专科升本科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的来源不同,要求也不同,有的专业基础好,理解能力强,好学上进;有的工作经验丰富,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有的则是只为获得一张文凭。教材及实践环节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临床医学成人教育专业的教材基本使用的是国家普通高校编写的教材,虽然出版了一些优秀的专用教材,但没有系统性和规范的成人专用教材,更没有形成系统性和规范性的成人专用教材体系。特别是成人专升本教材,系统性和衔接性较差。有的专科知识的重复,有的程度偏深,与专科知识不能紧密衔接。由于教师所带的成教课程未列入本人的工作计划内,很少有人认真钻研备课,授课时往往不能根据教学大纲把握专升本教材的适度要求。另外,由于近年来普通高校扩招,使本来就薄弱的实践环节不堪重负,由于实验室及实习单位的偏见,对成人学生进入实践场所“设置障碍”,许多实验把大动物换成了小动物,给学生提供的实习场所简单、试验材料和原件极少,把实践换成了看录像、参观等形式,使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减少,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员的整体素质培养。

完善成教管理体制,保证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对于非义务性的临床医学成人教育,政府管理职能要转向对临床医学成人教育事业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调控。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学习化社会的形成,临床医学成人教育必将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普通高校的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应将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纳入工作范畴,统一规化、统一管理,并在教学条件、政策制定等方面给予支持,把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真正看作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对普通高校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的管理要综合协作协调、宏观调控,制定出适合成教特点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指导、协调、监督临床医学成人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制度的落实以及发展规划的实施。成教学院要从内部完善管理体制,增强活力,努力促进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建立一个严格而明确的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完善组织机构,分配和落实质量管理职能,为各层次的职能范围和各工作岗位上的质量责任和权限提供具体规定,使各级各类人员都能明确自己承担的责任。通过完善的组织机构管理确保每一过程满足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从教育培训活动的特点来说,质量保证包括学科专业、培训项目建设质量保证;教学质量保证;学习质量保证;管理质量保证;师资质量保证等。因此,在组织机构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上述特点,设置各种专门的机构,明确质量管理体系中各层次各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树立管理者代表和质量管理部门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权威,这样,才能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如计划的制定与评审办法,教学质量监控办法,信息规定,教学过程管理办法,教学事故的处理办法,考试、考核和发证办法,任课教师聘任实施办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设计规范,班主任的聘任及工作规范及教室、教学设备使用办法,学生手册,学生考试成绩登记表,学生学籍卡,教学日历,课程教学情况总结表,教学质量评价表等。强化过程管理,规范过程流程,确保继续教育质量体系的实施教学内容应与培养目标相匹配。教学内容可以由若干模块或若干门课程组成,应确保模块与模块之间内容编排合理,逻辑层次清晰,每一个模块支持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编排由浅入深。教学方法应适用于目标群体,充分考虑成人学习的规律;教学策略多样化,反映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应采取适当的方法使学习者有机会积极参与,与教师、学习材料及学习者之间充分交互。加强招生过程管理。招生过程包含招生信息,招生宣传与咨询,招生录取与报到入学流程。在招生信息和招生宣传与咨询过程中,首先应遵循的原则是如实宣传,其次是对学生尽事先告知义务。如实宣传、事先告知,意味着学习者在学习前对课程的质量、效果有一个正确的期望,有利于学习者对最终满意度的提高。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继续教育质量保证的关键。继续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师队伍不应仅由专职教师构成,建设一支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队伍是国际上公认的成功的作法。办学机构应通过大量聘任质量合格、品质优秀的教师,组成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高继续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

通过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确定教学内容及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学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充分了解培养对象的文化基础;其次,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再组织专业人员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积极配合和管理人员的督导把关,尤其是新计划、新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优化时,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相互配合更为重要,双方积极配合方可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量化评价教学效果非常必要,而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不能完全满足新的课程设置的要求,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另外,通过该教学实践可以看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成人“专升本”是在专科的基础上接受本科再教育,他们有专科的教育基础,并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但新知识和新技能较差,人文知识欠缺。因此,在该教学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充分考虑成人学生的这些特点,立足体现“专升本”教育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先进性,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为“专升本”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作者:刘洁 王昌利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