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创新思维训练的好处

创新思维训练的好处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23 10:06: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创新思维训练的好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创新思维训练的好处

篇1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不会写作文或不知道怎么写作文的情况,作为语文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丰富作文素材

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初中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是随意的,这就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并教给其观察方法。

1.引导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

学生在初中阶段,思维能力处于幼稚的发展期,知识、阅历较浅薄,因此,作文不能脱离学生认知实际,而要求写反映社会生活、具社会价值的大题材。

2.把定向观察和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

随机观察就是把眼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凡是新鲜的感受,就及时记在观察本上,为写作提供素材。这样下去,学生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逐渐增强,写作时就会文如泉涌。

3.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素材定期进行归类整理,使零碎的变为系统,分散的变为集中

4.引导学生定期交流,开展素材汇报交流会,互相启发、补充、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

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材料,拓宽写作思维

1.为阅读提供丰富的源泉

引导学生多读多背、熟读诵读,之外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览室、班级图书角的作用,丰富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面。

2.要求对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简要的阅读批注或感想,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抓小练笔,减缓作文训练坡度

小练笔即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训练,这样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一旦作文需要,就可以随手拈来,灵活运用。二是形式活泼多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三是通过小练笔,可使长期积累在学生头脑中的记忆得以复苏。

四、拓宽训练渠道,适当增加作文的训练量

教师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训练渠道。

1.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有的课文上完后,可让学生完成一个制作。学了《桥之美》,就可以让完成一件“未来的桥”手工制作,并让把制作的过程、感受和新的发现写下来。

2.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作文资源,通过改写叙述的顺序或改变文章的体裁,进行写作训练

例如,学了《木兰诗》后,让将课文改写成《木兰的自述》;学了朱自清的《春》,让写自己家乡的《春》。

3.在班级墙报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心里话”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一个发表感想、展示才华的平台

五、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式,培养发散性思维。(1)可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如,写《妈妈》,多数人写的是妈妈怎样关心自己,教师可启发从妈妈的脾性、品德、爱好、在家庭和社会的中的作用等角度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2)可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教师可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作文来。(3)可同一材料多种立意,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4)可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如,围绕学校这材料,可设计一组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想象)。

六、构建新的作文教学模式,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1.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热情

教师可采取生活再现、模拟表演、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作热情,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2.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空间

告诉学生写作时考虑的不是写作方法,而是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

3.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

可按学生作文程度搭配成组,也可采取自愿组合的形式,在完成初稿的基础上进行互评互改。

4.评优激励,激发新的创新动机

激励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产生自信。作文教学中变“纠谬法”为“评优法”,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使作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之,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要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篇2

怎样改变思维的定势呢?传统的思维定势多注重右脑思维的开发,注重求同思维的训练。而科学研究表明,左脑是知识“司令”,它的职责是以分析思维、集中思维为主,进行智力开发的;而右脑才是创新“司令”,它的职责是以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扩散思维为主进行智慧开发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左脑思维训练,开发右脑功能,注重组织各类教学活动,如情景教学、暗示教学,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等等。把现代教学技术引进课堂,实现人机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右脑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要想改变我们的课堂,就要改变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如果堂堂都是枯燥的分析、讲解,学生的学习热情怎能被激发起来呢?读书,就要变抽象为形象,在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情境中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有滋有味地读。例如:教学《日出》一课时,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日出的美呢?我尝试采用了“读文与简笔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想象海上日出的景色,同时,用彩笔在纸上勾勒出想象到的画面。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图纸上认真地作画,使日出时的优美景象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中,这一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读文能力,还培养起想象、欣赏、表达等综合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提倡各种学科的整合,在改造课堂的同时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得到有效的提高与发展。给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也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创造性劳动的快乐。

三、点拨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构建:“问题—讨论—分析—总结—提出新问题一再讨论一再探索……”这样发散性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并理解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开放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勇于实践的习惯。鼓励学生与众不同,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兴趣。提问是创新的开始,问题提对了就相当于一半的创新完成,我们要从小学起就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求异观念。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新知识、新事物有所疑问、有所领悟方面,其主要意义在于它的发展价值,而不是它的社会价值。

传统教学注重共性,强调“一致”、“规范”、“齐步走”,很少研究个性和差异,扼杀了许多学生的个性,同时也扼杀了许多教师的个性。有位教育家说得好:“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有个性的人,才善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教师也要优化自己的个性,发扬自己的优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放学生的个性,而不是封杀学生的个性。

四、落实主体地位

要培养创新精神,必须真正还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此我们努力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笔、多实践。我们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精心设问,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培养自主、合作、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鼓励质疑问难;简化教师活动,让学生充分的读、议、思、评、写;拓展学习途径,丰富学习手段。

篇3

在当今社会不断进步的大环境下,对于人才的要求更加倾向于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备受重视。由于高二美术教学的特点,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对学习更加积极和主动,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得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一、鼓励学生在欣赏中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高二美术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在课堂上,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教师只是一味的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这种情况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减淡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好处。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更加主动和积极的参与到学习美术知识中来,教师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大胆的进行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例如在高二第一课《认识绘画艺术》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经典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在《格尔尼卡》中我们要如何欣赏它的内在含义?学生们刚开始肯定无从下手,看到的也只是表面的一些东西,这是教师就要适当的进行引导:大家仔细观察作者是要通过作品告诉我们什么?哪里的内容很让我受感动?在作品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于是,同学们各抒己见,在思考过后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说:“画中的事物看起来支离破碎,实际上却展示了一种朦胧性的美。”有的说:“作品中被法西斯轰炸的格尔尼卡小镇的惨状,正是抒发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正义感和政治主张。”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达到美术教学目的。

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

创造性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与众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还与人格特征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运用美术语言。

1.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的训练就是要锻炼学生全面的思维方式,在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打破原有的常规,对一个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然后找到最佳的答案。比如在讲解“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形神兼备和气韵生动的意义,教师可以引用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为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请同学分组交流讨论,学生要围绕讨论主题进行各个方面的思考,发现作品中人物形态、眼神与手势等的描绘特点,以及韩熙载若有所思,沉郁寡欢的神情,表达了韩熙载怎样的内心。通过分析名家名画的特点,进行发散性思维。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加强作品分析能力,增加知识容量,在通过反复的练习之后,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和灵活,对美术语言的运用也更加的丰富起来,为以后进行创新型思维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想象思维训练

对想象思维的训练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中十分的重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美术课程的特点就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创作出更加新颖、富有想象力的作品。那么,要如何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呢?

第一,教师要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幻想。引导学生进行幻想,就是要让学生大胆的进行想象。比如在上“色彩的表现与材料的选择――色彩画初试”这一课时,教师在讲解装饰画的特点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想象选材与设计,确定色彩的关系,让同学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通过大胆的想象,在异想天开的想象思维中去创造美,让我们在缤纷多彩的色彩海洋中自由徜徉。

第二,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思维的训练。联想就是把已知的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并且把它们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思维,开阔视野,从而获得很好的收益。比如在进行“尝试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学画中国画”的教学讲解时,教师可以用古诗句如“疏影横斜三两枝”(咏梅)等进行命题,让学生尽情的进行联想,使学生利用掌握的国画技巧,画出符合诗句意境的国画作品来,通过进行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进步,使学生在以后的美术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二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美术教学的关键阶段。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理解美术艺术的博大精深。例如在“版画艺术的独特美感――黑白或套色版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版画的讲解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利用木版画的形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用不同的用刀手法和黑白变化创新思维,展示自然事物以及人物形象的美。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高二美术教学中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人进步的需要,只有拥有创新能力,才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得到更好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更加积极和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要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运用美术语言,加强对美术知识的掌握。

篇4

预习最大的好处是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预习使学生变得主动,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当然容易打胜仗。预习其实就是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文本,理清文脉,发现疑难点,是从有疑到无疑不可或缺的一步。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课文配图其实也是学生预习的良好资源,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指路标。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步步深入。老师问个不停,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江南》是一首乐府民歌,如果只是让学生读课文预习,则效果甚乎其微。我布置预习作业时,明确将课文配图作为重点预习资源。1.通读课文,欣赏配图。2.根据配图,思考问题:人们在忙着干什么?图中的莲叶长的什么样子?(帮助理解“田田”的意思)鱼儿在水中是如何游戏的?欣赏了图中的江南,你有什么感受?(一个字形容)。在教学实践中,我将预习提示和文中配图有机结合,非常轻松而完美地结束了这篇课文。

二、让课文配图成为导读的工具

灵活使用课文配图所取得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它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还能有效地开掘新的学习资源。新课标指出:识字和写字是低年级学习的重头戏。通常我们的识字课文都是以词组合成韵文,课文配图正是诠释这一个个词组的形象载体。我们在教授学文之初,可以将配图作为学生学习课文导读的工具。

在学习苏教版第一册《识字2》这篇课文时,我给它起了个温馨的课题――《其乐融融的早晨》。我先出示配图“太阳公公的笑脸、卡通闹钟、自由飞翔的小鸟”引出第一组词,然后出示配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问:大家在这其乐融融的早晨,都干什么呢?引出穿衣、下床、起早、刷牙、洗脸……可以说,韵文配图是词组的形象理解的生动诠释,配图在识字课文中起着不容忽视的注释导向作用。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课文配图,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将课文配图视为文章的影像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方法,在过程中领悟、体验,在过程中提高、发展。“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低年级课文虽然内容简单,但是不少课文包含着一定的思维训练的因素。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维训练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处于萌芽状态,利用课文中的配图,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思维障碍,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创新思维的经典故事。学生们在学文之前,对这篇课文并不陌生。如何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呢?课文总共有两个自然段,同时配有两幅插图,这两幅图正分别演绎了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课文配图视为文章的影像,让学生看图说话,解读本图,深度开掘。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自我寻找文本与配图影像的契合点,合理切入,循图阐述。

四、让课文配图成为想象的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目标中都明确指出要让孩子们通过大胆的想象,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画面生动、色彩鲜艳的配图,教师可根据这些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利用配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教学练习《找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指着配图问学生:“小朋友在哪里看见了春天啊?”通过这样的发问,引导学生关注配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在古诗教学中,配图的启发作用更明显。教师可以通过配图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如教《村居》这首诗时,教师请学生仔细观看配图,再依据“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句诗想象情境。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不但很好地进入了诗歌的意境,而且从中进行了有益的创造性思考,同时想象力自然就得到了培养。再如,《我叫“神舟号”》将神话故事中的“嫦娥”和现代科技的产物――神舟号,利用合理的想象结合到了一起,展现了一段古今对话。文末,我们可以根据顺利降落的神舟号配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嫦娥姐姐乘坐神州号回到家乡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讨论时各抒己见,在想象中思维互相碰撞、启发。“想象是创造之母”,利用好课文的配图,合理想象,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创造思维发展水平。

五、让课文配图成为背诵的帮手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96-02

一、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数学是一项规律性、技巧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解题的过程中、在生活中的过程中能够善于创新思路,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1、注重教学引导

在中学阶段,由于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往往还依靠教师的教学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此外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感知。

2、创新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影响重大,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因为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3、重视问题引导

都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就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引导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做好学生创造思维教育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技能提升的过程。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策略,做好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为他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创新解题思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1、注重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引导者、学生知识学习的组织者,教师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意义重大。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能够采取科学的引导策略,注重对于学生思维技能的培养教育。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此外也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技能: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实践

俗话说“学以致用”,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我们知道:数学史上不少的数学发现来源于直觉思维,如笛卡尔坐标系、费尔马大定理、歌德巴赫猜想、欧拉定理等,应该说它们不是任何逻辑思维的产物,而是数学家通过观察、比较、领悟、突发灵感发现的。通过数学建模教学,使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如善于发现问题,沟通各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

例:证明

篇6

1. 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创设课堂创新氛围

1.1 要改变传统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例如我在教《项链》一课时,要求学生自己课后阅读文章,画出“玛蒂尔德”的命运曲线图并说明为什么这么画。上课后,学生争先恐后到黑板上来画,相互修改,积极发言,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画出的曲线不仅符合教学要求,而且有许多见解令人惊喜,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1.2 变单向型课堂教学形式为多向型课堂教学形式。

上课不应只是教师讲或问,学生听或答的单向直线往复,而应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发生多种反映关系,通过相互交流、探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如在教《药》这一课时,我围绕教学目的提出了如下一些讨论题:(1)、小说为什么以“药”为题?(2)、小说为什么设计了明暗双线结构,使悲剧具有了双重性?(3)、夏瑜为革命牺牲了,那些群众为什么还恨他、骂他?然后我让学生围绕这些讨论题精读课文、分组讨论,各组选出代表发言,与教师交流,最后一起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师生互动,互相交流信息,互相启发,有助于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2. 激发兴趣,给学生注入创造思维的内驱力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强调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启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使他们主动接受老师交给他们的“金钥匙”,去独自打开自己喜欢的科学殿堂的大门。我们的学生对母语,即使是未上过的新课文,看一遍也似乎懂了不少,认知似乎没有什么障碍,似乎教不教一个样,学生很难产生学习母语的内驱力,如果我们老师光靠讲道理,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注入创造思维的内驱力。

如我教《雨中登泰山》时,不从常规的移步换景讲起,而是设计了两个问题:(1)登山很辛苦,但从古到今的人为什么都喜欢登山?(2)作者为什么即使是下雨天也不放弃登山?你有过下雨天登山的经历吗?问题出来后,很快就激起了学生创造思维的浪花,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登山的过程是人生的浓缩,登山是人生的写照,登山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勇气和信心。这样一来,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了浓厚的兴趣,思维也被激活起来了。所以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3. 鼓励张扬个性,给学生的心灵一个放飞的空间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积极探索,让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与想法,这样才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那么该如何张扬学生的个性呢?

3.1 充分利用教材,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我在教《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最喜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人物?请说出理由。”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林黛玉,她轻盈灵秀,如病美人。”也有学生说:“我最喜欢贾宝玉,他叛逆情真,如白马王子。”还有学生说:“我最喜欢王熙凤,她胆大心细,如精灵。”还有学生说喜欢迎春、惜春……并说出了各自的理由。他们都说得很好,都很有道理,只不过理解深浅不同而已。这时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热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无形中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3.2 充分利用名人名言、警句成语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一些名人名言、警句成语,虽然有一定的哲理,但由于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有些观念或观点已经显得陈旧,如果让学生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对一些名人名言、警句成语作新的诠释,学生的思维很快就能被激发起来,会提出很多有创意的新见解。如老马识途――老马未必识途;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礼尚往来――导致人情风、关系网;人多力量大――人多导致社会负担过重,不利国家进步;旁观者清――旁观者未必清……

此外,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尊重和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并不等于放纵学生随便乱说。我们在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见解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以负责任的学习态度,发挥自己敏捷的思维,回答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答案。

4.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得好:“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

4.1 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要充分利用教材,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向作者质疑,向传统质疑,向权威挑战。

我在教《六国论》时,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对课文中的传统观点提出挑战。其中就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难道六国破灭,仅仅是因为弊在赂秦和盖失强援吗?”问题提出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得出了有别于传统的看法:一是秦国过于强大而六国过于弱小,秦国似石头,六国似鸡蛋,以蛋碰石,怎能不碎?二是国家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谁也不能阻挡,就像香港、祖国,台湾在不久也必将回归祖国一样。三是六国中缺少一个有号召力的国家,因而没凝聚力,不能抵抗强大的秦国。这样的见解确实与众不同,值得鼓励。

在学习《鸿门宴》时,我组织学生讨论,很多学生认为项羽没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非常可惜,因为项羽的小仁,导致了江山的丢失。但有一位同学结合现在的诚信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当时项羽的兵力远超刘邦,他如果要杀刘邦应在刘邦来道歉之前,若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是背信弃义的,项羽也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才没在鸿门宴上杀刘邦。这样的观点与教学思想是不相符的,却有一定的创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好处,同样值得鼓励。

4.2 鼓励质疑,允许有错,培养学生不仅想创新,而且勇于创新。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与教师与权威的不同见解。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为了鼓励创新,让学生敢于创新,允许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错误。如在教《药》这一课时,为了领悟小说主题,在理出明暗线的双线结构后,我提问为什么要以华老栓买“药”为明线,夏瑜就义为暗线?有一位学生回答:为了更突出革命者的悲哀。这一看法不无道理,但更准确的应该是明写老栓买药突出了群众的愚昧,而且让人看到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革命者的悲哀,从而达到作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写作意图。当时我没有直接否定他的回答,而是和其他同学一起分析文章,让他在分析中认识错误。这样做,不仅使他从错误中学习,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后仍敢于发表见解。

5. 通过联想和想象训练,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语文科有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空间,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教《荷塘月色》时,让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把荷叶比喻成“亭亭的的裙”而不是“亭亭的少女的裙”,进而想象那荷叶自然舒展之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着重让学生体会“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进而想象那缥渺、朦胧的优美意境。

在教《项链》一课时,我利用结尾的不确定性,即玛蒂尔德得知佛来思节夫人借给自己的项链是假的时,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课文的结尾:玛蒂尔德或悔恨不已,一蹶不振;或喜怒无常,精神崩溃;或争吵不休,付诸法律;或讨回巨款,重新生活。在学生的想象中,创新思维的闸门也被打开了。

6. 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写作训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努力写出构思巧妙、立意新颖、见解独到的文章。对学生习作中的个人感触、偏激想法,作辩证分析,要肯定其闪光点,对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的做法要积极鼓励,这样,学生就敢于冲破固有思路的框架,敢于摆脱思维定势的羁绊,写出富有创新精神、独树一帜的好文章。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6.1 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两个方面的创新思维训练。

什么是发散思维?那就是“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游国经《创造性思维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是要教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扩展思维,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观点或答案。在写作教学中,可经常进行“一题多做”的多角度思维训练。如有些同学大胆评论中国足球,写出了思想犀利的多篇文章:《霍顿,何罪之有?》、《长传冲吊,是利剑还是钝器?》;一些学生评论学校教育也写出多篇文章:《语文课,让我欢喜让我忧》、《学习,什么时候轻松起来》。

逆向思维即“唱反调”,是从反面、对立面对一些常理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写《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的文章,充分考虑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变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种作文观点新颖,蹊径独辟,令人耳目一新,是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

6.2 积极鼓励学生在作文形式上大胆创新。

在作文教学中,引进大散文写作,随想随写,不拘形式,不拘体裁,写真正的“随笔”。这种形式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写科幻小说,也有的学生练习他们自称为“长篇小说连载”的“随笔小说”。作文形式的解放与内容的解放同步进行,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创新能力。

7.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享受到创新的快乐。

7.1 开展辩论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辩论主要是双方对各自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与综合,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要求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审视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这种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要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争论的论题,让学生辩论,使创新思维得到强化。

7.2 编课本剧或话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编课本剧或话剧是一种高强度的思维创作活动,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将文章改编成剧本形式,并将相关情节重组,使剧本符合生活真实。学生当演员要揣摩角色,使所演角色符合剧本的要求,又能渗透学生的个性。如在学完《智取生辰纲》后,我让学生编一场戏,学生十分投入,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令人惊讶的发挥,演出相当成功。

8. 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坚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坚信每位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力,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看到自己在不断地进行创新教学。其次,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再次教师要拥有一种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的人文精神。一个迷信教材、迷信教参的教师是培养不出有创造精神的学生的。最后教师要博览群书,站在人类文化成果的高峰俯瞰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如果一个教师肚子里只有薄薄的几本教科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成为一句空话。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去点拨、激励、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的思维在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中纵横驰骋,使他们的创新火花不断迸发、闪烁。

参考文献

[1] 《教育创新论》 张武升,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创造性教育新论》冷洪恩,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篇7

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效果较好。

一、营造氛围,树立创新意识

周忠昌在《创造心理学》一文中指出:“有利于创造的风 气,不仅会促进求知欲滋长旺盛,激发探索的兴趣,而且学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贴近学生新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提问。哪怕问的问题很简单,或根本没意义,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对问题提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同时可让学生合作讨论。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文时,有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了战斗胜利遵守纪律,坚持隐蔽,在大火里爬了那么长时间,他身上的手榴弹炸药为什么不爆炸?又如,在教学《景阳冈》一文时,有位学生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武松上山为什么要拿着哨棒?针对这些提出的问题,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因为这两个问题难,他们的想法很多。有的说:“身上的手榴弹炸药没爆炸,是因为当时正时十月气温低”;有的说:“手榴弹和炸药的性能差”;还有的说:“手榴弹和炸药又在的身子下,他一动不动,当然没爆炸”“更体现了他严守纪律、坚持隐蔽的高贵品质”。有的学生认为“武松拿哨棒的目的是为了吓走野兽。”我抓住时机表扬了这些学生,并鼓励全班学生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

二、在创设情境中激发创造新动机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把学生置于研究现实的未知问题气氛中。激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直接需要,一个人如果从小就生活在“这也不准,那也不准”的训育管教之下,创新必定无从谈起,因此,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手段应该得到教师的理解与支持。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心情舒场,思维就会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为此,我在课堂上,在教学活动规范性的同时注意提倡思想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和发现,去“再创造”语文教材的有关知识,鼓励学生个体建构,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出有关的语文知识,而不是盲目机械地接受知识,应主动积极探索。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当讲到爸爸说:“做人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要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时,我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爸爸的心愿到底是什么?”他们说:“爸爸要孩子们向花生那样,不讲究外表多美,要做一个有用的人”,然后,我再一次让学生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选择正确答案。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觉得只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是在社会实践中,勇于创新,让学生由“独立”到“合作”的过程中增加主动探究和合作交往的能力。又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环保调查”,要求学生就身边的环境保护情况作一次小小调查,先个人调查,后小组调查,然后写份建议书。学生由课堂走向社会,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在玩的情境中学,乐的情境中创新,如果在课堂上实行一问一答式,这实际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机会,所以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尤为重要。

三、在想象中启迪创新能力

篇8

在进行常规作文教学时,往往先要求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影片赏析亦如此。“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怎样来看电影才能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得以更有效的锻炼呢?在欣赏一部影片之前,先指导学生选择鉴赏角度(老师先说几点,学生共同讨论还可有哪些角度)、情节的曲折性、内涵的丰富性、情感的真实性、语言的精当性、性格的坚韧性、追求的执著性、刻画的传神性、画面的生动性等,就演员的人生经历及其成功所在、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赏析。学生还可分别以不同的身份评价同一部电影,这身份可以是观众、演员、导演、电影院经理等;还可以进行比较赏析,如比较同一题材作品的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等。比如,在电影《刮痧》中就存在很多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同一事情的理解很不同。再如,对《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理解,中国人视之为英雄,而美国人则视之为一种霸权主义。

二、引导思――在思中训练学生的迁移性思维和推测性思维

古代众多诗人运用迁移性思维创作出千古不朽的诗句,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在电影赏析过程中应注重训练这种迁移思维。如在看《没事偷着乐》(原著刘恒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你经常乐吗?你幸福吗?什么样的生活是幸福的?你怎样理解幸福?在这部影片中,你最喜欢哪个角色,为什么?如果你是一家的长子,面对生活中的精神压力和困惑,你会怎么做?通过赏析你对“爱”是怎样理解的?你对这部影片有什么独特感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思考也深入了。在看到大民与云芳带着母亲与儿子游公园时,因钱不够不能全家人同乘缆车,只能两个人坐,要求学生推测最终会哪两个人坐车呢?学生一时兴致高涨,猜测纷纷,有的说应是奶奶和孙子,也有的说应是妻子和母亲,还有的说是大民和母亲……而且他们都说出了各自的理由。结果影片中是云芳带着儿子坐缆车,大民背着母亲徒步登上山顶的。

三、诱导议――在议中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

对赏析内容进行讨论交流,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反向性思维。如对《没事偷着乐》的真实性,学生有截然相反的两种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这部电影很真实,而有个学生却认为这部电影太假:假在云芳刚刚痛失“眼镜”(即她的男友出国了,两个人分手)后,就果断地嫁给张大民,这种爱是假的;当母亲和儿子都想坐缆车而钱不够时,大民该如何选择?最后是让妻子和儿子坐了。大民本应该让母亲坐,毕竟母亲年事已高,坐缆车的机会不多了,而大民的选择意味着对母亲的这种亲情大打折扣。这个学生的观点立即招致许多认为影片很真实的同学的反驳,双方唇枪舌剑,思维极其活跃。

篇9

思维教学是高中数学的核心部分。思维能力具有独特性、求异性、辩证性等思维特征,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是思考问题能突破常规性,解决问题能独特新颖。培养思维能力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础。注重培养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对数学教学中的教学结构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学生们都具备潜在的创新能力,挖掘这种潜能发展将对整个数学教学起到决定性意义。营造轻松、和谐的浓厚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团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和自己的实践,要培养中学生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建浓厚的数学学科教学氛围

提问环节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形式,让数学教学知识在师生之间更顺畅地互动解决问题,从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建轻松教学氛围、学生们相互间合作的班风以及创造性思维的班级环境。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教师自身应具备有创新精神。教师在学生数学知识获取的形成中起着主导性作用。首先,教师应极大鼓舞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激发创造思维热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要由教向学的过程逐步过度,从而创建适宜同学们自主参与、自主学习的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形成有利于学生团体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浓厚的教学环境。其次,课外活动也有助于拓展数学知识体系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观念的更新首先就在于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人这一生不可能都有教师辅导,知识是个海洋,必需依靠独自钻研、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才能扩充自己。实践表明,学生自学能力强的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性、积极性、知识性就相应更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仅需要书本内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学生们进行积极的动手操作和实践体验。

三、引导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互补,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操的指导者。培养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的原则是教师素质:即指教师在教学课堂中,调节与学生间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合理做到择优而导,导之有效;有法而导,导到实处。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必须抓住数学思维训练的内容分类、讲究水平层次感以及数学思维训练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性,以解决学生思维滞留,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更流畅提升。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性学习,可以从中获取学生自己需要探索的知识。充分利用学习过的旧知识去分析、解决并认知和构建新的数学知识。教师教学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充分落实,将更有效、更快捷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培养数学教学高中生的创新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图形的美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上尽量结合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优美的图片或图案,提供视觉形象的生动化,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从而将学生引导到学习的课堂氛围中去,同时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强烈的探求欲望。兴趣是学生们最好的老师,同时兴趣也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动力,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过程需要创新兴趣来维持,所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需要创新兴趣。

在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渴望解决疑难问题的心理在教学当中恰到好处的提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当然提出问题要难度适当,且答案必须是学生想知道的,这类的问题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去认知,从而引发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因教学兴趣激发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主的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应合理性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学生们都具有强烈的学习好胜心理,一旦学生在学习探索过程中反复挫败,将会对学生进行的学习研究失去信心。教师提供合适的机会促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所在。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翅膀,发挥特长,展现自我才华。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不同观点和思想,以及解决方法,教师应多鼓励和支持学生,对出类拔萃的表现给予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精神,应加以提倡和培养,最终达到培养高中生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徐涛.数列[J].数学通讯,2005(24).

[2]刘伟.常数数列在解题中的妙用[J].第二课堂(高中版),2006(2).

篇10

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在内容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概念、公式,注重算理和技能训练,表现在问题情境、计算方式、估算等方面的重视。①重视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与计算,数学的表现形式具有抽象性,但数学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数学事实,还应当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数感。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学。②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这是新课程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数感可以理解为人们主动地、自学地或自动性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③提倡解题策略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策略找到答案,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方式得出结果,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更自由思考问题的机会,有更多的探索余地,有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④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具体落实到数学课堂中就应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我认为现代教师在教学时要开展创新,教师创新行为是以创新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与扭转,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在实行创新必须遵行六项原则:普遍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基础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的去探索。数学教师的创新行为就要求在教学时突出这个“趣”字,使学生喜欢数学,对数学感兴趣。有趣的教学内容,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如,在上“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调查自己家的居住面积,课上引导学生汇报调查结果,从而引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又如一位教师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胆地进行了创新,在导入时创设了“小猴分桃”,“小猴分西瓜”的情境,并通过计算机演示出来。生动直观的演示,鲜艳动人的画面,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与书本上枯燥的教学内容相比,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在以住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能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新行为的策略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在这种思想下,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加工,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意味唯教材,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如,在对“两位数除法笔算”的新授课时可以对教材作如下处理:“整十数笔算,接近整十数,中间数试商,商中间和末尾有零”,各一课时其中穿插适当的练习课加以巩固,这样为学生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获得充裕的时间。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深挖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

篇11

热情是做事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产生往往是由好奇心引发的,好奇心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很新奇而感兴趣的心理,学生如果处于好奇的心理状态,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著地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学生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构建变成一个个能使学生睁大眼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情境,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个好的物理教师往往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这将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实验情境,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如教学《阿基米德定律》一节时,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仅凭教材中一个实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为此,我将此实验由演示变为学生分组探索。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动一动手自己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刻学生们品尝成功喜悦的心情更加迫切。八仙过海,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学生采用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课堂上人人动手,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由于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六个因素有关(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态),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很长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成上述任务,因此就应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地落实以上其中的某两项任务。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后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最后由各小组归纳结论: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即F浮=ρ液gV排。在小组合作的进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和科学设想能力,在猜想与实证间建立联系的思维能力,既发挥了物理小组学习的功效,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流畅性

创新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心智活动流利畅达,反应迅速,表现为学生能快速地思索并回答出许多可能的构想。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通常采用“结论―验证―应用”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易失去好奇心,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思维创新受到严重束缚和压抑。探究性又称研究性,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问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情感与品质,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新课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原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原来的“结论―验证―应用”的模式,变为“观察―提出问题―猜想―验证―交流―结论―应用”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情感得以体验和交流。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生长点,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

如果只限于眼前的材料,学生将丧失创意和灵气,在完成达标训练和检测题的时候要懂得举一反三,发挥其创造力,如掌握左右手定则后学生是否又会混淆螺旋定则,通过发散思维,换角度挖新意,可使思维灵活地反射辐射,但要注意,分层教学和方式的灵活要恰当好处,还要及时反馈评价激励。人总希望受到尊重,中学生已有强烈的自尊心,因而我们应把他们当成平等的人,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把科学的思维方式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以引导点拨为坐标,探索议论为载体,强化训练为杠杆,当堂达到为目的,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接收器,各种思维形式都锻炼成为创造性思维,并使之升华到辩证思维的程度。

五、运用物理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正确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这样多次的反复过程。在练习中充满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假设与验证等思维训练。在练习教学中,我坚持“思路正确、论据充分、语言简明、书写整洁”的十六字要求。从例题习题的选择,到作业后的评讲,都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着重于教会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介绍自己思考中的经验教训,怎样才能较快地找到正确的解法,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凡是书上的习题,我都先做一遍,研究每道题的编写意图。批改时,记录下学生所犯的错误和较好的解题思路,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