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汉语言文学学习技巧

汉语言文学学习技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23 10:06: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汉语言文学学习技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汉语言文学学习技巧

篇1

    汉语言文学主要由汉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组成,汉语言这门课程的学习强调系统学习,要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首先要把汉语言的内容,模块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在脑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架构,这样,才能够实现知识的衔接和记忆。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在编排上一般会按照基础到提升部分,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必须要按照基础——提升,这样的顺序,系统化学习是能够全面地掌握整体知识,系统化学习还讲求对知识的衔接,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对后面较难的部分是关键的,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进一步学习更深的部分,汉语言系统化学习就要求不能够遗漏任何知识模块,否则系统化学习就不完整。汉语言文学的组成成员中,相对比较基础的内容,比如汉字或者词组,要完整地掌握这部分级别较低的组成成员,就像英语学习中,单词是基础一样,没有单词就没有完整的句式和文章。认识到课程的系统性,然后明确学习顺序,知识的结构,学习中才能在脑海中形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蓝图,汉语言系统化学

    习就必须对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然后才能够打好基础,以便后续学习中将知识模块串联起来,把相关的知识系统化地联系起来。系统化学习还能够方便我们的记忆,很多人在学习语言时,记忆的东西总是成为一个难点,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记忆技巧,另外,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性地进行记忆,没有掌握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这样他们要记忆东西就会比较难。只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系统化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在学习中把握好系统化学习方法,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文学。

    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必须要抓住学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内容丰富,并且理论也很多,要学习好汉语言文学就必须对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整理,总结,要把握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深入学习。其实,任何科目都是有偏重点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也有它的重点,加强对重点的学习,有目的性地学习才能掌握真正有用的东西。汉语言文学中,存在着名词术语较多,知识点多,语言或者句子的表达形式多样的情况,因此,面对这么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我们不可能全部都啃下来,只能是有针对性地抓出重点来学习,抓重点学习又具体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针对名词术语的学习,这方面具体来说就是对汉字,词汇,拼音,语法语音等的重点学习,拼音是汉语言的基础,掌握拼音,我们才能实现语言的沟通,只认得字而不会读是没有用的。抓住重点来说,就首先要掌握这些基本的,也是重点的部分来深入学习。另外,语音学习的话可以通过磁带或者录音等来配合我们的学习,磁带或者课本一般会有配套的磁带,它有很全面,正确的语音教学,可以多利用这些东西来学好汉语言基础。第二,是对句子或句式的分析方法。汉语言文学从词汇到句子再到整片文章,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汉语句子句式的学习也是一个重点。汉语言句式分类很多,有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等等,这些特殊的句式对句子的意思是有直接的影响的,同样一段文字,加上不用的标点符号意思就可能完全改变,因此,句式学习不仅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只有搞懂每个特殊句式,才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要掌握句式的含义,必须要掌握每种句式的结构,遇到具体问题还要进行句式分析,经过分析确定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另外,汉语言文学中,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是相对比较难的,文言文的句式其实也都有一个明确的结构,面对文言文时,要分清楚每段话的特殊句式或者句子的含义,分析和探究汉语言文学的句子句式,掌握这个重点,这样对能更好地学好汉语言文学。第三,汉语言中,对关联词,连接词的重点掌握。汉语言文学中,句子与句子之间一般都要通过关联词来进行链接,关联词对整片文章的衔接性或者通顺与否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对关联词的意思不明确的话就不能够搞清楚句子的意思,所以,在学习好汉语言文学时,关联词的学习也是一个重点。关联词就像词汇一样是必须花时间去记忆,积累的。在日常沟通中,关联词的运用也是很多的,关联词应该作为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一个重点来讲,汉语言的学习重点,总的来说,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还有一些其他的方面,比如还有理论表述方法等等,但是,归结起来就是要对汉语言文学进行重点模块学习,不能够全部接收也不能全部放掉。只有抓住重点,学习效果才会明显,学习效率也才能够提高。

篇2

一、新时代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观念。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进行主动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和发展,有效的完善学生的个人素养,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具体表现,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相应的拓展和提升,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要利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来感化学生,让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提高学生的文学积累能力。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师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要伴随着经济和物质的财富来进行教学方面的拓展。汉语言文学更加契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协调自身的综合素质,完善自身的学习投入意识。

二、新时代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要求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网络得到普及和应用,汉语言文学在教学实践中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利用手机和电脑进行学习和娱乐,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对汉语言文学的认知程度较低。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的过程中要充分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改变以往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且跟随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方面的拓展和完善,帮助学生创设一个高效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专业进行职业的定位和引导,通过互联网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要与时俱进进行职业上的交流和定位,有效的增强自身的专业性,从而利用多元化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方面的拓展和延伸,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发展,从而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教师要在教学中形成个人和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使课堂氛围能够更加和谐和自然。并且利用汉语言文学的特点进行教学方面的延伸,将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专业,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状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个人道德和综合素质。教师也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会感悟人生,规划人生,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信任教师,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提升。

三、新时代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与社会实际进行连接

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与实际社会进行有效的联系,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增强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掌握能力。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受到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引导时以自我作为教学的中心,只注重教学内容,忽略与实际社会的联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被动,无法积极的提高学生的个人思维状态,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较低。部分学生在参加工作时,因为对社会了解不够充分,不能够积极的迎合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完善,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生活。

(二)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引导中只注重学生的知识点掌握能力,忽略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利用汉语言文学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不能将汉语言文学作为自身的发展优势来进行拓展,导致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新时代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导致学生在汉语言文学中不能够利用相应的知识点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由于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学生灵活的运用汉语言文学知识来进行提升和拓展。所以学生在写作中的应用,占到了重要的比重。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点进行记忆无法系统性的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导致学生的思维状态,无法与写作进行有效的挂钩,不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运用能力。

(四)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忽视了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种教学设备也在课堂中被运用高效,学校要积极的利用现代化教育设备来进行教学引导。但是由于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很好的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来进行拓展和延伸。部分教师由于不了解多媒体的教学技巧,无法积极的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能很好的得到启发和引领,导致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和拓展,无法完善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思维。

四、新时代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策略

(一)教师要不断的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汉语言文学教学引导中,教师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利用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完善学生的思维状态。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还要使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利用学习技巧进行知识点的积累和完善。教师要利用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也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对知识积累的程度以及兴趣特点进行教学活动的创设,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更好的积累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特点。教师也可以利用丰富的知识作为教学背景,在教学中不断的引出有趣的观点,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专业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探索。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更好的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完善自身的学习观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帮助学生利用学习技巧来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拓展。教师也可以与学生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好的体会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特点,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能力。

(三)教师要立足专业特色,创新教学内容

教师在创设教学模式过程中,要注重根据学生的专业课特点进行教学方面的创新和拓展。帮助学生更好的利用专业课知识来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有效的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利用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提升和拓展,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善和提升综合素质。

篇3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142-01

1 创新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拥有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这是全球化时代我国谋求自身发展所具备的独特优势,也是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柱。而这些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是与汉语言文学密切相关的。全球化非但没有不能使汉语言文学衰退,而是将为汉语言文学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使汉语言文学具有了更艰巨的发展使命。同时,汉语言文学需要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也需要在创新观念的引领下不断改革和完善。创新既是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人才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新思路;既是对提高汉语言文学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

2 当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过于偏重文学化

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的是写和说的能力,而据此所设的课程大都包括文学概论、文学史、文学作品鉴赏等。所话说,文以载道,缺乏“道”的语言文章是苍白、没有说服力的,而文字技巧的运用应以掌握“道”为基础。中文系学生的就业情况之所以不容乐观,其致命弱点就在于人才培养中缺乏对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等“道”的传授,以至于毕业生难以融入社会,被斥为迂腐者大有人在。这样的人是难以在社会上肩挑大任、有所作为的。

2.2 人才培养的手段和目标设置过于单一

根据当今时代背景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将把学生培养成为视野广阔、知识全面、各方面人文修养深厚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有助于学生在就业时既能够从事各行各业的组织领导工作,也能够从事教师、作家、编辑出版之类的专业技术工作。各行各业的组织领导工作主要指公务员工作。俗话说,学而优则仕。在古代,大多数仕宦出于文科,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理应是出公务员的主要地方。公务员要求具备丰富的知识、扎实的文字和理论功底,并具备很强的综合办事能力,这些都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虽然在当今社会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可从事的行业更加多样化了,但考取公务员无疑仍是一个好的就业渠道。

2.3 教学与实践相脱离

从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内容大都属闭门造车,而与日常的生活和实践缺乏联系。这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缺乏新意,继而束缚了学生自身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实践出真知,文学创作也需要与现实接触,不能单纯地在学校里进行。任何科学都需要在实践基础上发展,文学创作如果远离社会事实,缺乏广泛的知识存储,那就不能敏锐地洞察和正确地判断,也就不能创作出经典的文学作品。

3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

3.1 设置科学、系统的专业教学课程

首先,针对具有深造需求的学生应为其设置考研等课程。而在考研课程设置上,应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设置语言和文学两个方面的课程,这既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不断提升学生文化水平的基础上加强他们的文化底蕴。其次,针对具有从事技术岗位的学生设置应用类课程。许多学生是因为对文秘或编辑出版工作的喜爱而报考并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因此,针对此类学生应为其设置能够提升这两个行业能力的课程。鉴于这两个行业要求很高的写作能力,课程设置就应重点突出写作、编辑等课程,从而能够满足学生求职时的需求,并继而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最后,针对具有从事教师工作的学生设置教育类相关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许多学生将教师工作作为其心仪的工作岗位,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应重点设置讲课技能、心理、演讲等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以后从事教师工作打好基础。

3.2 加强教学实践活动

教育观念及形势发展变化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加强教学实践活动,并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形势建立教学实践活动体系。

首先,通过组织专业实习使学生在实习中体悟汉语言文学。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并予以运用。实践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它既可以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及时地思考所学知识,从而既复习了原有知识也真正认识到所学知识能够运用到哪些环节,并做到真正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实践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但是不能盲目地长时间进行,需要把握尺度并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进行设置。其次,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与就业链接,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从事的专业具有特殊性,用人单位对人员填补的要求相对较低,这导致学生无法在同一单位实习,继而导致教师无法在实习过程中给予专业指导。此外,单位接受实习人员的同时也在对其进行相关考察,这也体现出顶岗实习的特殊性。创新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当代社会立足的重要资源,因此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校应要求学生参加各类课外活动,从而既能够丰富学生的日常学习,也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4 结语

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调整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创新能力的培养仍旧没有获得很大发展。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应从教学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创新培养内容、改革培养计划等途径全面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于洪涛.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3):140.

篇4

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中所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无论是字词句亦或是语法修辞,均具有深入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内容的文学作品,其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特点也会有所区别,只有在全面了解其特点后,才能对其语言的使用与意境分析了若指掌,进而深入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中蕴藏的内涵。

(一)汉语言文学的目的性特点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旨在强化学生沟通技巧,并对经典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解读,能够站在更加专业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弘扬与发展。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往往能够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技巧的练习,促进自身语言把握与分析能力的提升。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体特性

就现阶段情况来看,参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学生通常为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均对汉语言文学抱有极大兴趣。在各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展,重点针对文科专业的学生,对理科生并无硬性要求。由此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主体,完全是可以确定的。文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探析汉语言文学蕴藏的内涵其实是比较得心应手的,这是由于他们本身具有良好的文科基础,对字词句以及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推敲具有显著优势。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具备的交际性

作为人类用于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随着交流经验的积累,人们的思维、思想等均将发生巨大改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某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并通过语言的沟通与交流,表达情感,将汉语言的魅力传承下去。如此一来,汉语言文学将会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愿意从不同的途径去发现、探索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意义,共同促使汉语言文学日益渗透仅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去。

二、汉语言文学中所呈现出的意境

古诗是我国汉语言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我国独有的重要文学,其相关课题研究引起了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古诗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广泛的好评,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它在韵律上能够朗朗上口,而是在写作手法上,有着千变万化的特点,能使读者营造出清晰、真实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作者所看到的情景,倾听作者听到的声音,感受作者在此情此景下的感受,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一)意境的起源与作用

在古代,诗人未能使整首歌更具特色,通常会借助各种语言来营造一种气氛,使读者能够浮想联翩,这种气氛便是意境。据了解,我国诗文主要通过一些诗句或词语来营造意境,作者当下想要表达何种情感,想要透过诗词传达什么样的中心思想,便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多半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观察与探索,再运用恰当的字词句来加以描述,并通过自己的感悟,使诗歌的整体情感得以升华。语言运用越精妙,表达的情感便会越真切,读者也会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二)意境烘托中心思想

将意境带入诗歌中,不但能够提升整首诗的美感,还能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想要透过这首诗表达的内心情感,使整首诗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我国自古以来,便有以诗言志一说,因此我国许多著名作家均透过书写文章的方式,来刻画自己,表达自身的凌云壮志,如杜甫、礼拜一行人。他们往往用诗歌书法自己的内心情感,亦或思乡之愁。亦或怀才不遇,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豁达,开辟自己的仕途之路。一些作品通常会通过意境的描述,使内心情感更为深刻,进而烘托出文章中的中心思想。

(三)意境构建的常见问题

意境的构建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在构建意境时,学生往往会出现以下两方面问题,分别是“有境无意”和“有意无境”。有境无意指的是文章中虽然自带意境,且美感度高,但却华而无实,并没有表露出真情实感,文章过于空洞。有意无境则是指过于抒发自身情感,忽视了对情境的设置。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作者本身经验积累不够,缺乏丰富的实践作支撑。

三、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学素养

语言的生命力需要通过合理的使用才能得以充分体现。良好的语言文学素养,是灵活运用语言的前提,因此汉语言的应用成就了汉语言的使用意境。通常情况下,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旨在强化沟通技巧,加强学生对相关作品的了解,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对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2]。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言文学素养,使学生能够加强对汉语言文学应用技巧的掌握能力,进而促进自身语言运用水平的提升。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人类的沟通与交流离不开预言帝使用。此外,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分析,更是积累自身文化底蕴,提升修养的最佳途径。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但要对汉语言的使用环境进行分析,还需对汉语言的使用意境进行深入了解。倘若无法掌握汉语言的使用方法与意境,便很难进行深度阅读,无法充分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语言使用赋予作品的生命力[3]。另一方面,每一部汉语言文学作品,均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倘若只能凭借语言的分析,很难去领悟作品中蕴藏的深刻内涵,所以还要懂得去分析语言描绘出的意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投入地赏析作品,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

(三)有助于提升学文笔书写水平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往往能够提升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目标,不但涵盖对语言应用于意境的分析,其根本目的,还包括在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文笔书写水平[4]。有鉴于此,我们务必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全面分析汉语言文学在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方面的作用,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透过文字的描绘与意境的营造,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

四、提高汉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拓展阅读量

作为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增加文章阅读量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文章的重心思想。在阅读量得以拓展的同时,学生思维活跃程度也会更强,对汉语言的意境分析能力也会有所提升。阅读量的拓展,还能帮助学生积累鉴赏文学作品的经验,使学生逐渐形成结构清晰的阅读思维,能够在通读全文的情况下,迅速把握文章基调,善于发掘文学作品中,各类语言与意境的深层含义,最终能够对汉语言进行熟练的应用与分析。

(二)鼓励学生背诵经典文学作品

篇5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汉语言文学最基本的教育责任担当,也是汉语言文学成为一切学科的基础,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的差异所在。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以科学、合理的人文类课程为知识载体,因而制定相应的课程并完善相应的课程内容,这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从目前的专业现状来看,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反映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主要在于:

1.整合课程内容,合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道理,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因而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问题上,应该主要抓好“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核心课程内容的建设,舍弃一些跟专业无关的课程。

2.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中,着力打造汉语言文学专业骨干课程的核心价值,在教学内容上充分挖掘核心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如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整体规划式的修订,并进一步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核心课程中蕴含人文素养的理论核心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自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对接,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文学思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发掘艺术潜能,培养艺术气质的重要素质,也是一切文学作品创作的思想源泉。因此,课程内容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相适应。课程内容应该凸显理论归纳。如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的文选、语法、词汇的讲授中给学生归纳出汉语言的发展规律;从《水浒》、《红楼梦》等经典名作的讲述中,结合故事情节给学生归纳总结文学创作方法及经典中表现出的处世哲学,并且要把这些归纳和总结在教学目的中有所体现。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素质要求之一。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往往要从事文秘、记者、编辑、行政管理人员、语文教师等工作,这些行34业都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一方面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安排说话类课程群,如“演讲与口才”、“普通话训练”、“辩论技巧”等课程;另一方面在其他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适当安排相应的内容让学生自觉练习“读”、“讲”、“说”、“辩”等技巧,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3.发挥写作课程的理论优势,加强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在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强调写作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写作实践训练。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安排有“基础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文书写作与处理”等写作类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学时有限,教师能在有限的学时讲完写作理论部分已属不易,留给学生写作训练的机会就更少,学生实际写作能力并没有因为有这些课程的开设而有所提高。因此,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在发挥写作课程理论优势的同时,增加写作类的实践作业,加强学生的实践写作环节。与此同时,开设写作实践课作为专业选修课,增加写作训练的课时,要求进行写作训练,并对写作的作业进行检查考核,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加强公共必修课与学科基础课内容的实用性,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课程设置与内容应与初衷相结合。如公共选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的初衷是教会汉语言文学学生如何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完成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如一些文秘工作中常用的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的正确使用技巧。但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中,只安排了日常软件使用技巧的学习内容,而忽视了教授学生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

(2)避免学科基础课程的理论化。如“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等课程本应给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参与实际调查,但其教学内容却主要是课堂理论教学,使实践课变成了理论课。基于以上的种种问题,笔者以为,培养汉语言文学应用性专业人才应该积极加强课程的实用性。

5.课程内容凸显“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知识的不断涌现使学习成为每一个社会公民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应该体现学习方法的教授。如在“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中应该有文献检索技巧的相关内容;在“文学批评方法”、“文学理论”等课程中也应该给学生讲授文学批评和评论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讲授”中,结合《文心雕龙》、《诗品》的相关理论以及历代的文学评论家的评论技巧教给学生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方法。

(三)立足农业院校实际,进行课程改革,走具有农业特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之路

从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实际效果来看,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普及中文专业知识的作用,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也较为广泛,如中学教师、企业文秘、村官、出版社及广播电台的文字编辑等。但是,作为农业院校的中文专业,在农业院校中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和综合类大学、师范类大学相比,差距极大,没有明显的办学特色。在以农为主的大环境下,存在着专业办学历史太短,积淀太浅,基础设施薄弱等现实问题,不能在农业院校的大环境内取得广泛的影响和辐射作用,以至于专业教师缺少教学动力和支持,学生与其他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相比,无形中有自卑感。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彰显农业院校的中文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1.探索和改革教学内容,体现“农”与“文”的结合。高等农业院校一般都有着自己的农业特色和优势,农业方面的相关教学资料也相对比较充实。因此,教师在中文专业的教学中,应将农业院校的优势与文学结合起来,形成“农”与“文”的交融,凸显出高等农业院校中文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如在古代文学课教学中,就可以尝试“农”与“文”的结合。历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和农业相关的作品,且非常丰富:《诗经》中有大量的农事诗,全唐诗、全宋诗中也有大量的农事诗,教师在教学中,应在保证基本的文学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重视与农业相关的作家作品的讲授。如在讲授农业文学作品时,把劳动工具、劳动场面、植物品种的图片、农耕习俗等运用在多媒体教学中,以增加教学效果。当然,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农”与“文”的结合中,要注意适度,不能偏废“文”的根本,极端地一味强调“农”和“文”的结合,而忽视中文的“当行本色”,那就过犹而不及了。

2.进行课程改革,突出农业特色。农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其课程设置应结合自身优势,设置一些农业文化、农业历史、中国农耕文化概论、农业文献、民间文学等课程,甚至建议开设本省地方文化课程,以体现农业院校的独特优势和特色。这样,就能立足农业院校实际和特色,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农大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道路。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

(一)针对学生学习实际,适当调整课程科目

调整必修课科目,在必修课中增加“中国农耕文化概论”、“社会调查研究”等课程,以提高整个课程体系的综合程度。同时,取消课程内容不适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如“高等数学”课程的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与高等数学相关工作的寥寥无几,且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对学生并无大益。因此,课程设置应符合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学效果。

(二)眷顾市场需求,调整课程内容,突出实践课程

课程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核心的部分,因此课程内容应与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但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向其他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实践课程设置较少,理论课程较多。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因此在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和个性化的教学平台,如开设“三字一话”、“演讲与口才”、“新闻采访与编写”等实践课程,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强化基础课程,厚基础,宽口径

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还要考虑生源基础和当地社会经济实际。因为农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者文化落后的偏远地区,且因为多年的应试教育,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普遍欠缺,尤其是实用性文书的写作更是弱项。因此,农业院校在办中文专业时,就必须夯实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加强学生的文字基本功,以适应社会各行各业的处理文字的需要。因此,应在加强现代汉语、口语交际等课程的教学的基础上,从基础写作到应用文写作、文学创作、毕业论文写作循序渐进地对写作课程进行改革,并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为校报和院刊投稿;另外,为拓宽就业渠道,应专门设置新闻类课程,如“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学”、“传播学概论”等,培养学生新闻写作综合素质。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不论将来去何种部门工作,学生都可从事办公室、文秘、新闻宣传等综合性工作。

(四)转变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跟理工科学生相比,文科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必须在保证中文理论课程体系基本完整的前提下,考虑农业院校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和学术资源,文理交叉,重视电子信息类课程(如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与政务、网络营销等)的开设,增加社会学类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传媒社会学等),扩充专业实践课程(三字一话综合实践,经典影视作品鉴赏与评论、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写作等),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篇6

摘 要:新形势下各种各样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涌现,新的教学问题也先后浮出水面,它们共同促进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育问题,目前,该门学科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给汉语言文学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给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造成了诸多的不利。因此,相关的教学工作者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问题,并就目前的新形势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就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新形势;汉语言文学;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256-02

一、引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在逐渐改善,我国的“小康社会”计划也逐渐跨上轨道,然而,要顺利地实现小康社会,还需要不断提高全民素质,缩短我国的贫富差距。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贯彻执行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学校接受并广泛使用,当然,该种教学观念也有效地促进了汉语言文学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就目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来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需要不断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究其根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齐心协力地探讨出对策,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做贡献。同时,在某些高职院校中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度不够,导致该门学科的教学成果不甚乐观,这也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大教学问题,迫切需要相关人员的配合解决。所以,在新形势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我们要认清真正的问题所在,不断地改革完善教学策略,并耐心探讨教学对策,争取让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上升到全新的平台。

二、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不够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本来就已经渐渐变得冷门,再加上其教学方式传统落后,导致社会中人们普遍对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大幅度减少,所以,能够真正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老师一直在减少,而且由于现在社会风气的败坏,导致学校在招聘教汉语言文学老师的门槛一直在降低,所以,有越来越多没有足够资历能力的人进入学校鱼龙混珠。而且,由于学校对汉语言文学这一学科的不重视,给教汉语言文学的老师安排了很多政务,使得老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变成一种兼职,学校的行政工作非常繁重杂乱,如此繁杂的工作已经导致老师精疲力竭,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去,导致学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一直荒废,无法进步。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落后陈旧

现如今,有很多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都非常传统,在如今发展的新形势下,其教材内容不能够脱离传统刻板的教材形式,而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材内容都相当的刻板,它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能够死记硬背,但是充满朝气活力的学生需要的不是死记硬背,他们更需要的是有实践性的学习。所以,对于枯燥无味的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他们除了反感就是抵触,又怎么会又兴趣去主动学习呢。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材内容,他们不能够接触到具有实践性的学习机会,所以,汉语言文学也就不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汉语言文学的考试形式陈旧单一

虽然新的教学方式已在全国各大院校大力推行开来,但是如今有很多学校的汉语言文学的考试形式还是非常陈旧单一刻板,存在很多弊端,考试形式是对学生学习以及老师教学的最直接的考核,它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的汉语言文学的考试方式主要是“要点式”的考核方式,很明显,这种考试方式只要是考察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考察学生背诵要点知识的能力,这对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是毫无意义的。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仅限于考试要点重点,这和当今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也正好相对应。

(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汉语言文学本就是一门比较枯燥难懂的学科,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是非常有朝气,有活力的青少年,他们更感兴趣的是比较新奇,有活力的事物,对于汉语言文学,他们不仅不感兴趣,甚至,大多数人对它是反感的,再加上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传统落后,内容陈旧落后,讲课方式刻板,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对这一学科更是没有一点的积极性,这对于学好汉语言文学来说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五)学校不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

在现代的社会中,人们很多时候对物质的追求远远高于对精神的,在如此物欲横流的社会当中,人们渐渐的认为汉语言文学已经无法在现代社会中存活下来,也没必要去费劲力气去学习这一门学科,所以,理所当然,学校也越来越不重视对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工作,学校不会设立专门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研究小组,而且学校对于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情况考察也非常松懈,根本不能达到学校对课程考察的标准。最重要的是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老师的培养也变得越来越松懈,老师被安排更多的行政事务工作,导致老师没有太多的精力专注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从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当然会越降越低。

三、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水平提升对策

(一)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

首先,学校在聘请老师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招聘的标准对老师进行严格筛选,聘请有资历有能力的老师来教汉语言文学这一门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老师教学的起步就在一个比较高的平台上。其次,学校应该鼓励老师形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极有内涵的学科,教师必须不断的进行学习,深究其中的一字一词才能够所有进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而且学校也应该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培训他们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授技巧和传授能力,让他们了解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形式,以及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尝试不断创新。最重要的是,学校应该尽量争取老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派遣有能力的老师去其他模范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借鉴人家有优势的一面,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自己,并且带领学校的其他老师共同改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从而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

(二)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进行改革创新

如今的教育都是以开放教育为主且着重培养实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首先。我们应该做的是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为核心,在教材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性强的实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能力。

(三)对汉语言文学的考试形式进行改革

学校应该积极对汉语言文学的考试形式进行改革创新,切忌一直搬照以前传统的考试形式,这样不仅不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能力和质量,而且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进步。对汉语言文学的考试形式的改革主要是将汉语言文学的考试活化,在考试中更多的融入实践性的题型[2],渐渐培养学生探究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而不是被动的去接受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知识的深奥与奥妙,才能够主动的融入到学习中去研究文学知识。

(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汉语言文学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本就比较枯燥难懂,学生对其没有很高的积极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师是完全有义务在教育上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首先,老师应该耐心的给学生讲解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让他们懂得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意义,让他们懂得汉语言文学在他们今后生活工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他们才有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动力。其次,老师应该对其上课方式进行改革,现在新课标的教学方式已大力推行开来,学校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有所改革,老师应该极力对自己的课堂讲课方式进行创新,不能一直进行填鸭式的讲课方式[1]。老师应该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一味的提升自己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中多设置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的课堂活动,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提升对课堂的兴趣。而且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并且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定要做出认真的分析评价,切不能简单应付。最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的作业,老师要认真做出评价,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评价,提出最适于学生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并且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改进进步,并适当的鼓励学生,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对老师尊敬,对从而对他所教的汉语言文学也感兴趣。

(五)学校应该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

学校应该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首先,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研究小组,根据新形势积极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且在实施措施后的一段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对于学生在学习状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并且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任何教学问题进行解决改善,这样,才能在不断的摸索中得到进步。其次,学校应该让汉语言文学教学老师放下一切行政事务[3],专注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将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研究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上,这样,学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就一定能够得到提升。

四、结语

总之,无论是何种学科,何种教学策略,都不可能是万能的,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分析当下的形势,对比当下的教学策略,然后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探索相应的对策,从而研究出最顺应时展的、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我们也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分析,并结合社会及企业对汉语言文学素养的需求与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更有效地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静.宁夏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宁夏大学,2014(03):16-18.

篇7

毕业生就业宽口径是现如今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学生培养的关键点,但是不能忽视学科特色的专业性,学生不能在学习中什么课程都学、什么课程都选,这样只能产生没有专业感没有学科性的无用学生与毕业生。社会上的“万金油”是无用的产物。我们在培养就业“宽口径”的学生时需要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性,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课,设置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供学生必修,扎实打好基础课,帮助学生有效提升文学理论与汉语言素养。突出学生专业方向,让汉语言专业更具应用型,扩大学生专业深度,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与专业水平。

(二)注重课程实践、改革实践实习模式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最大的落后就是实践与实习机会不多、时间不够,在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曾体现,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水平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不深不浅的学科尴尬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不能及时明白理论又掌握实践。注重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协调统一,需要教师职工在教学环节中灵活添加,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及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本领,每堂理论课程中都应加入实践要求与技巧,例如在学生学习应用写作课程后安排学生制作选题写调查报告。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师范平台、建设高水平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培养力量源自三方面:学校、企业单位、社会。通过这三者的良好协调,我们能够构建起一个三位一体的师范教学平台。以此来约束学生,增强师范技能。在教学平台中,学校应营造教师教学良好风气并完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社会应完善教学复制政策,提供有效快捷的扶植手段与资金支持。企业单位应用人需求,以供学校了解用人需求,并经常性的实习岗位,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升能力。通过建立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技能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方式。名师培养高徒,一批提高一届来实现师范技能培养的提高与改进。

二、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一)“构建结构法”帮助学生培养兴趣

在专业学科上,低年级学生的认识少于高年级学生,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普及教育,学生才能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有一个系统成型的认识。我们需要对在校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应用技能,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人文素养与社会素养。在学生的培养阶段对学生进行认知同化来吸引学生关注课堂,增加学习乐趣。

(二)“指导探究”法,帮助学生培养创新精神

在专业学生学习进入一定阶段时,应逐步深入课堂授课内容,从使学生“接受性”的学习知识向“指导探究”师生互动性学习转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授课内容,教师指导问题,集中解决。在动态的师生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在这种学习方法中,教师为学生服务并组织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三)“问题中心”解决法,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高年级的汉语言文学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广的知识水平,能够参加深入的只是探讨活动,并发表自己正确的观点。教师在这些学生中应广泛为他们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为学生提供平台供其发表观点与论文,将学生的问题拿出来集中解决,积极展开“第二课堂”为学生创造教学环境,成立文学社团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及学习问题。以此培养汉语言文学学生的师范技能。

三、构建科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与评价体系

(一)夯基础、精学技、出特色、改模式

创建综合教学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为文学类课程、语言类课程与写作类训练。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与通晓理论素养就是通过基础知识,因此学校应该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精化学生师范技能,着重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与应用能力。在课程模式上还应有所突破,凸显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色,结合地方教育文化设置不同的专业内容,整合特色专业,着重培养学生专业师范技能。鼓励学生修多门专业,形成知识广,文化精,功底扎实的复合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职业争夺中脱颖而出,获得就业单位青睐。

(二)制定完善的教师测评方案

一个完善的测评方案体现了教学体系是师范类院校教学体系的中心,应在征求教师与学生的基础之上,对教师测评方案进行重新制定,其中应该包括教师能力水平的测试,例如专业能力、口语阅读、写作能力等基本综合素质能力。完善教师“实习鉴定”与“实习考核细则”,对实习教师进行分项全面测评与考核。使学生能够成为能力强不做假的实际培训。在专业测评上要包含这几个方面:一是平时成绩常专业课考察,二是实习情况专业考察,三是专业机能考察测评,四是实习成果与实习报告的考察。将考察知识转变为考查能力,进行多面体的全方位考察。

篇8

中文专业的诸多姐妹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大地位无人能撼。

汉语言文学专业偏重于文学和语言教育。截至2013年,全国开设中文专业的高校有500余所,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是综合性大学、人文社科类高校常规必备,还能在不少理工科院校里觅见。更重要的是,每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占到中文专业总毕业生一半以上。以汉语言文学为招牌的高校中,不仅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名门之秀,更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书香子弟,还有暨南大学、河南大学、苏州大学这样的白面小生。

汉语言专业则偏重研究性,主要以汉语的发展和地方方言的演变作为重点学习方向,培养学生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并注重学生的汉语言文字的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的能力。目前,全国开设有汉语言专业的高校中,以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院校和北京语言大学等语言类高校为主。

应用语言学属于特设专业,与汉语言文学、汉语言相比,更像是一名中文专业的插班生。应用语言学文理兼收,不仅学习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还兼修计算机学科的信息处理技术,并利用计算机编程的相关技术,结合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中文信息处理的相关问题。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有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

石中火:课程设置

汉语言文学的主要课程离不开文学,大多数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开设有中外文学史、文学评论、文艺学等文学课程,其中一些院校还会设置儿童文学、叙事文学、科幻文学等特色研究课程。除了主修文学类的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还会辅修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写作等语言类课程。值得一提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者之分:师范类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结合教育学来学习,因为他们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中小学教师岗位,所以会偏向于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非师范类的更注重社会工作的需要,会加强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的学习,以培养国家机关、企业、新闻媒体等行业的文字工作者为基调。

与汉语言文学不同,汉语言总是用其专业的口吻在告诫诸姐妹语言要表达规范。汉语言专业一方面学习汉语从古到今的发展史,另一方面还通过文学作品对语言使用的演变进行研究。它以中国语言学史、计算语言学、汉语史、汉语方言调查等清一色语言研究课程为主,同时还会辅修文学史、语言信息处理等与语言相关的课程。在中国语言学史的课程中学生通过对汉语的发展、演变、传播的学习,并结合中文信息处理能力的实践,使其掌握语言调查研究、语言教学的能力。其中,南京师范大学的汉语言专业就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条龙培养体系,每一个阶段都是理论与实践双结合,旨在培养高级汉语研究型人才。

应用语言学以其特立独行的出现,有望改变人们认为中文专业的学生只会读书和写字的传统认识。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会读书和写字,还会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计算机信息处理中。不同的院校对应用语言学的设置又会有不同的侧重。

侧重理论的院校多为研究生阶段才开设该专业,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应用语言学强校,它们在本科专业设置时会将该方向归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下,只是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语言学的兴趣,例如,开设第二语言教学、科技外语教学、双语制教学、聋哑盲教学等应用性选修课程,为有志者提供可继续深造的机会。

偏重实操的院校,则会将语言学和计算机语言信息处理相结合,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会兼修情报检索、汉字信息处理、机器翻译等实操课程。例如,北京大学的应用语言学的专业课程,文理科知识学习各占五成,除了学习语言理论、语法理论、词汇理论这样的理论知识,学校还会安排学生到理科学院里辅修学习计算机语言信息处理等实操课程,通过两个学科的交叉学习,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空中火:就业前景

20世纪90年代末,中文专业就业率开始呈现下滑趋势,但在众多就业端口中,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又占据着许多不可或缺的岗位,可以说现今的中文专业活在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在当今看重个人能力远胜于学历背景的时代里,中文专业以其注重内功修炼,并辅修社会技能的特点,就业范围比较宽泛,常规的有国家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科研部门、广告公司等传统工作岗位。

篇9

近年来,网络文学的出现引起了很多中职学生的阅读兴趣,这虽然对提升中职学生的文学兴趣有利,但由于网络文学缺乏一定的约束,文字不够规范,对学生常常造成错误引导,中职院校如何把学生的文学兴趣吸引到正规的汉语言文学学习中来,一时成为摆在中职院校汉语言教师面前的难题。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由于对正规的汉语言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缺乏兴趣,阅读量很少,因此教师必须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才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学习兴趣在中职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中的作用

(一)W习兴趣对人的成就取得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有人曾经调查过:“人的成就的取得智力因素往往只占25%,而非智力因素却占75%”。学习兴趣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中,只有学习动机发挥了作用,学生才会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才会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业方面才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二)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的展开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既有内部动机,也有工具型动机或融入型动机。内在的学习动机,也就是学习兴趣,是积极学习的源泉,是激励学生产生毅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强大的推动力。教师的教法、教师的态度以及课堂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直接的影响。作为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汉语言文学并学有成效。

二、中职学生汉语言学习的现状

(一)文学作品阅读量少

近年来,大量中职学生对文学作品没有阅读兴趣,阅读数量持续偏低,对经典文学作品不求甚解,导致文学素养缺失。同时,由于当前网络文化、快餐读物的盛行,很多名人和流行作品中常出现的错误的汉语形式,造成学生知识的混乱。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讲授时经常会发现有很多学生对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离骚》、《诗经》等了解甚少,对一些经典语句的理解又出有低级错误,这都给教学的深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充分反映了中职学生的文学素养较低。

(二)文学写作能力差

由于中职学生缺乏足够的文学作品阅读数量,加上没有深入研读和学习经典文学作品,而热衷于阅读一些情节出位,语言不规范的网络文学作品,导致他们在进行文学写作时写作能力较差。从目前中职学生文学写作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学生存在着一定的语法错误和语义混乱,甚至影响正常阅读,更不用说语言的流畅及文学意境的营造。

三、有效激发中职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兴趣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学校管理层要充分意识到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真正将“文学树人”由口号内化为思想观念,将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学素养作为办学的重点任务来抓,改变文科专业和课程的边缘化现状,以文史哲教育为基础,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深化探索文学类课程在模式上的更多可能性,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以育人为中心,把教育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纠正以往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培养出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既有高度的科学素养,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的人才。

(二)用校园文化感染学生

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学生在校园中学习、生活,自然会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在校园中构建人文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人文、国学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实现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导和文化启迪。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文学社团,营建书香校园等形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读书习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学校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的建设,例如结合校内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审美情趣,兼顾图书的阅读趣味,审查图书的文学性、文字的优美程度,进行文学类图书的选购。学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对电子文学图书的选购,也能促使学生利用手中的电子设备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多媒体课件是把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音乐等信息通过计算机集成在一起的技术。它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进行形象化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它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提供与联想、想象方式相近的信息组织结构,大大改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选择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所讲内容。比如在古代诗词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插入或链接有关的古代名画、古典乐曲、配乐朗诵、相关评论、相关作品以及其它音像材料;在小说和戏曲教学时,链接相关的戏曲表演和电影电视等视频信息。实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不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信息,而且通过形象地演示,从感观上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引入讲座、讲坛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所谓讲座或讲坛,是指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大他们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与课堂教学相比,讲座或讲坛在内容和风格上更具专题性、灵活性,更能发挥教师授课时的个性魅力,学生也更乐于接受。文学讲座、讲坛的设置,既可以促使教师扩充自身知识水平,提高讲授文学知识的技巧,拓展和S富中职语文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汉语言文学的新颖性和可读性。

(五)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一方面,学生在中学阶段,语文课堂由于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制约,不可能自主学习,在中职阶段,由于没有了升学压力,教师更应该彻底改变“一言堂”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多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另一方面,中职院校是一个容纳探索和思想开放的地方,文学是一种充满想象的艺术,所以文学的教学与学习的问题不应该有统一的、唯一的、标准的答案,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树立与教师、作者平等交流的观念,不轻信,不唯书,敢于向名人泰斗问一个“为什么”,允许和鼓励有不同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老师要尽量不去讲学生能讲的内容,尽量以“点拨”代替满堂灌,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基本的语法教学和词语运用方面,教师和学生还都应以权威工具书为标准,教师要在学生思辨中讲授正确的语言用法,纠正学生被网络快餐文化带偏了的语言风格。

四、结语

总而言之,兴趣虽然是最好的老师,但如何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却是一个难题。教师要放下教授者的架子,允许学生发出质疑的声音,同学生展开讨论,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从声、色等多方面诠释汉语言文学作品,引发学生思考,设立讲座、讲坛等,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引发学生讨论与交流,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着力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我们传统文化的海洋中畅游。

参考文献:

篇10

一、 汉语言应用的存在问题与弊端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教育之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复杂化、时代化,特别要求具有实践工作的人才。在传统学科中心化的专业结构设置,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的理论教学和专业结构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多以教师当面授课为主,且讲授的内容大部分以考试内容为主。形成了教师上课写板书,学生记笔记、临考突击等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培养能坐而论道,不能培养出起而行的人才。在此种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利用在社会生生存和发展,难以较快的融入社会中去。

作为兴办较长的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汉语言都被认为是培养作家、语言学家及文艺家的摇篮。但是目前社会对作家、文学家的需求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限度,已经能够满足目前大众的需求。我们大学就必须对汉语言的培养提出新的模式,以便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尝试着转变,使其适应社会的要求,很多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等专业,来应对现状。

二、提升汉语言应用性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

首先,汉语言的应用性要满足应用性素质教育的本质需要。目前全国的高校都已经执行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对学生素质方面的培养,而加强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就是将学科中的内容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推动性的作用;其次,汉语言文学科的应用性的提高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最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提高学科本质的发展规律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汉语言研究为主要对象,由于汉语言本身具有较高的实用力,这就决定了它的广泛应用的特点。

从笔者来看,汉语言应用的提高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指出,科学的理论是指实践的科学武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雄厚的理论支持。另外,汉语言应用性提高具有较为优厚的实现条件。汉语言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值得考研的理论基础。

三、 汉语言应用性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延续与继承具有优势的传统教学

现代教学是传统教学的延续,建立一套新的教学理念及方法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思维,而是要基于原来的进行再整合及优化,使其适合实际要求,使思维方式互补与交流,融合。促成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化。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基础是整体性思维为,符合了现代系统整体的要求。现代教育系统应该是对系统要素充分分析的综合体,真正的学科综合。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吸取和继承传统的整体思想内涵,并克服其模糊性、封建性等不利因素,可以更好地提高我们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系统。

(二) 教师开拓视野及加强社会性题材教育

我们处于一个迅速发展的年代,众多思想及知识不断地涌入而来,作为高校教师而言,不能仅仅抱着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讲义不放。他们必须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外面的需要及信息。我们要以参与者和改革者的身份去参与到教学的改革和变化,通过眼看、耳听、触摸等感觉器官其感受时代的变化与新鲜的血液。对社会的变化及时代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味蕾,时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向,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不脱离生活,不脱离时代。不要让我们所授的课程远远落后于时代,高校教师要更多地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教师的加工,让学生接受较为先进的观念,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合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三)加强改革学科建设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应加强汉语言的学科建设及学制建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扩大教学科目,注重汉语言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发展的相关要求,通过对课程的设置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定方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运用汉语言的实际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汉语言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掌握知识能力,分析事物能力,认知能力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要在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比如学生的写作能力、听说能力、阅读能力等方面,加强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另外还要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加强,能够使其掌握发音、变调、儿音等方面的能力,可以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流利的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应用文写作方面也要加强其训练,可以掌握不同形式的应用文的写作,在所行的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流畅,无错别字。

总之,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要求还有很多不足与改进之处,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及时更新信息,做好探索与创新。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与发展,培养出来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让我们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篇11

    1.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特点

    1.1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就在多媒体教学普及之前,我国高校的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并没能取得很积极的教学效果。根据语言的学习规律,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需要对语言不断的接触和感知,并且进行长期的玩味和揣摩[1]。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以古代汉语为例,其课程重点在于语言知识,而无法在课堂上直接对其进行感知和体悟,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努力学习和领会,需要大量的时间。但是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重点就是尽量的减少教师上课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因此大量课时被压缩,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然而学生很少有自觉阅读古籍的,加之大班教学,给教师的教学带来的较大的阻力。

    在传统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中,教师仅仅一口粉笔、嘴巴以及教案进行教学。汉语言文学各专业课程均有大量的板书,其中的例句必不可少,导致一节课的时间有一半是浪费在板书之上,繁体字的教学更加重了这一负担。总之,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中教学信息量及其有限,促使教学效果越来越差。

    1.2当前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特点

    根据上文所述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多媒体的使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能够使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 课堂气氛活跃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殊性,其教学内容同当前的社会现实不会有很大联系,因此课堂气氛不会很好,甚至有些沉闷。对于古代汉语这样的课程而言,大部分的学生都对此不甚感兴趣,尤其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下,大部分的课程几乎成为学生的催眠曲。很多学生通常在课堂中想入非非,通常去干自己的事情。但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设备将同学的想象力以及注意力集中到语言的学习中来[2]。以古文字的讲述为例,我们可以借助PPT课件来给同学播放古文字的渊源字形,或者让同学猜字形,并联想与之对应的现代汉字。

    (2) 寓乐于学,提升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设备的利用有一个非常显着的特点,即在于教学的互动。根据当前高校的学生情况,大多数学生都能自主运用办公软件编辑课件,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个一组进行课件编辑,然后派一个代表在课堂上播放和讲解。这种新型的教学互动的教学手段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另一方面还能提升学生的课堂教学水平,额·从而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显然比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技高一筹。

    而且,多媒体课程能够将文字、图形以及声乐进行综合处理和利用,并且能够提供直观的教学页面和互动的教学环境。尤其是对于语言史的学习中,能够在短短一个小时的课堂中打破时空的界限,让学生欣赏来自远古的声音和画面,缩短历史距离。

    (3) 有效的导入文学情景,提升学习效果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作为一种富有综合性的专业教学,同教师实际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密切相关,因此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参与形式直接显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所应具有的对文本解读的技巧说明和对审美感悟的情感教育。这两者是汉语言文学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和专业基础的关键。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导入文学情景,能够加强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能力,并且通过画面的展示能够提升其审美感悟。传统的教学方式则不然,只能安排一定的阅读来提升学生水平和能力,但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发现,这并不能真正的调动其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因此,需要通过专业的教学软件来构建完善的教学情境。

    2.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教学要点

    2.1系统全面的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这一专有名词是指教师应当在科学的教学理论以及教育思想的指导之下,完善教学活动中各构成要素的关系,以此来进行教学实践。当前的多媒体教学主要结合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因此,这一教学模式首先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旨在于将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园地,前文也指出多媒体教学有这一功能和作用后。但是,教师的指导作用仍不得被忽视,作为教学信息的传输者和加工者,教师的地位仍至关重要。对于教学信息的提供而言,教材这一载体很容易成为学生思维发散的枷锁,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我们能够将这一状况改善。这体现在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之上,根据不同的教学课程以及教学对象,教师的教学目标必然各不相同[3]。根据当前高校中汉语言文学教师和学生参差不齐的教学水平和学习水平,我们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此来提升学生整体的文学水平。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言,教师不必然要适用生动的教学手段,可以适当的将一些枯燥的理论融入在教学中。然而对于一些比较艰深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当适当放宽教学目标。例如在《道德经》文本的解说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台湾一部相关动漫片子,尽量加强学生的理解水平。这样才能将教学目标同学生的学习过程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2.2提高网络技术利用水平

    在当前技术水平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应当最大限度的汲取各类信息资源的精华,并且教师应当具备相当的教学信息处理能力。教师有必要加强自身对网络资源的整理能力,依靠网络信息来丰富课堂教学。例如在讲诗词格律时,我们就能在网络上下载一些“唐人读唐诗”的资源,尽量将声音还原回去,不过这需要教师具有相当专业的语言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