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3 10:06: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乡村旅游开发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旅游线路(景区)为目标,以促进乡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政府引导、农民自主、市场运作为发展模式,以生态保护、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立足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区分特色、挖掘内涵、建设旅游小城镇、特色旅游村(街)、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农家乐(农家旅馆)等旅游精品。
二、工作目标
策应省委、省政府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按照《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建设的若干意见》、《湖低碳农业与生态旅游规划》、《服务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在上述三条旅游线路中建成市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旅游特色村(镇)、星级以上农家旅馆、市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力争年将李村打造成3A景区,将笔都文港、古镇李渡打造成A级景区,年将万亩生态果园打造成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至年环湖生态旅游区打造1-2个4A级景区。
三、主要措施
(一)、成立领导机构。县政府决定成立以副县长为组长、有关乡镇和县直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村旅游线路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具体领导、统筹协调乡村旅游线路开发工作。
(二)、加强宣传促销与市场开发工作
1.开展“人游”乡村旅游活动。根据旅游市场需求,适时推出一日游、二日游线路。通过开展“人游”、“导游(记者)看”等乡村旅游活动,扩大乡村旅游的影响,提高乡村旅游线路的知名度,促进乡村旅游线路深度开发和景区(点)建设的升级完善。
2.召开旅游新闻会。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择机组织我县主要旅游景区点和所在地乡镇政府赴举行旅游新闻会,向广大市民宣传、推介乡村旅游。
3.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旅游画册、旅游网站等渠道和方式,扩大宣传范围、提高促销效果。
4.举办旅游节庆及推介活动,提升人气扩大名气。利用螃蟹节、艺术节、梨花节、中国(文港)毛笔文化节等旅游名片,将节庆活动与会展经济相结合,提高旅游线路(景区点)的知名度
5.积极推进重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进有实力,有旅游开发、营销经验的投资者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带动景区建设和旅游线路开发。
(三)完善景区(点)设施
景区(点)设施完善要综合考虑景区自身建设和旅游线路开发的近期与长远目标,既要有利于促进景区(点)目前的生产经营、增强发展能力,也要为长远发展打基础,避免浪费时间和财物。当前,完善景区设施的重点,一是要完善游客接待中心;二是要完善本辖区内通往景区公路和景区内标识标牌设置;三是要完善旅游餐饮设施,提升形象和服务档次;四是要完善景区内游步道;五是统一游览线路景观的装饰(装修)风格。
(四)建立管理办法
按照《关于加强旅游产业统计工作的通知》(进府办字号)要求,加强旅游统计工作,制定旅游统计管理办法、旅游线路开发工作考核奖励办法。
(五)设立旅游产业发展资金
为支持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旅游线路开发和景区建设,调动乡镇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及旅游企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积极性,决定设立“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同时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四、几点要求
1、上述三条旅游线路所含景区(点)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统筹安排本辖区内的旅游线路开发工作;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本辖区旅游线路开发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内容要包含设立与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实业开发有限公司(或旅行社)、设立游客接待中心、设计整修好游览线路、编写导游词(讲解词)、编印旅游手册、完善旅游标识标牌系统、搞好景区点及周边环境整治、提升服务质量、规划确定好旅游接待餐饮点及旅游购物点等;
(一)发展优势
*位于*两省结合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上游。全县国土面积2783平方公里,辖4镇(*、*、*、*)4乡(*、竹基、龙庆、高良),104个村委会、5个社区786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8.7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86%,是曲靖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县。东与罗平县接壌,南与文山州的丘北县毗邻,东南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林县一水相依,西南和红河州的泸西县连接,北倚陆良县。在*六大旅游片区中,*处于滇中与滇东南两大旅游片区的结合部,是滇东南旅游精品线路中的连接环。
1、交通区位优势。*不仅区位优越,而且交通便捷,距省城昆明174公里,距曲靖120公里,国道324线(高速化)穿越*境内,省道以(且)马(关)线连*、*、*两大景区和*旅游集镇,师(宗)弥(勒)公路贯通红河州周边县市,形成了较为理想的旅游交通网络,而四通八达连接全县4镇4乡的乡村公路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交通条件。
2、旅游资源优势。境内群峰叠翠,溪流纵横,“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类别组合好,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唯一性的鲜明特征。*景区享有“天然奇石园、天然大花园、天然野果园、天然动物园、天然植物园、天然菌子园”等美誉;*景区是“是世界第一高洞,形象逼真的生命之门,传说中凤凰涅磐的地方,中国唯一生命文化主题公园”。随着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宣传营销力度的加大,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扩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客源保障。
*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历史文化积淀较深,民族文化浓郁。“帝师故里,楹联之乡”的美誉、“十里不同族,五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的概括和总结以及保留完整的壮、彝、苗、瑶、回等少数民族的民居、服饰、语言、歌舞、礼仪习俗、婚丧嫁娶、节庆活动、生产、生活场景使*乡村旅游发展底蕴不断增强。
(二)发展前景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关心扶持下,*县委、政府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依托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业作为全县新兴后续产业加以培育。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高起点、大手笔打造旅游产业,品牌效益初步显现,200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1亿元。2007年7月,刘平副省长率相关部门负责人到*调研时强调指出:虽是初步开发,但搞得很好,很有气魄,很有水平。按现在的发展思路,再精心规划,加大投入,重点建设,*就会快速崛起,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要把*旅游列为旅游‘二次创业’的重点地区来支持、培育”。*旅游业已受到广大游客、旅游企业的广泛关注,市场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发展新亮点
(一)*旅游小镇
*乡最高海拔2326.1米,最低海拔737米,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森林覆盖率达71%。由于气候湿热、生态植被好,天然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自然风光优美,山、林、水、峰、洞、峡、雾等自然景观,集雄、奇、险、峻、秀为一体,融山水田园风光为一色。汇集了*的主要景区景点,不仅有*、*风景区,乡政府驻地1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自然景观还有天然大佛南丹山、亦真亦幻*云海,万亩柑桔圆、满目青衫林,芭蕉满坡、缅桂飘香,奔波不息的南盘江,万种风情的*河旁,火红的攀枝花,苍翠的楠竹林等等。
*民族风情浓郁,壮族民俗文化保存完整,独特的壮族服饰、饮食文化体现了华夷交融与民族凝聚的缩影,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壮家人的传统节日,也是壮家文化集中展示的大舞台,“三月三”也成为*乡村旅游中不可或缺的靓点。
20*年8月8日在全省旅游集镇规划建设会上*被列为全省重点规划建设的60个旅游小镇之一,2007年10月经考评验收被继续列为全省的重点旅游小镇。一是明确旅游发展思路。制定了“转变观念建新村、打牢基础兴旅游、依托优势强产业、改善环境引外资、明确责任保增收”的工作思路。近抓优质烟菜米,远抓特色林果畜,快抓基础水电路,稳抓三产游玩乐,达到农业稳乡、林业强乡、旅游富乡、人才兴乡的目标。充分挖掘稻作文化,创造特色田园风光,巩固提升农业观光品位和档次。二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新农村建设,重点加快民族文化广场建设,投资1500万元,建设集体闲、民族文化表演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广场,并对水寨实行旧村改造,完善*集镇功能。三是做好旅游“水”文章。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开设水上娱乐、漂流项目,创造名副其实的高原水乡。四是成立*文工团。大力挖掘以民族歌舞为主的民族文化,让游客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体验壮家独特的民居、民俗文化,营造浓郁的民族风情旅游氛围。五是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结合旅游业开发,走建管并重的路子,提升森林覆盖率。六是品牌营销、以节促旅不断提升*旅游知名度。自20*年以来,持续成功举办了九届“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节。在壮族传统的、盛大的、最具民族特色的“三月三”节日里,开展民族歌舞表演,篝火晚会,情歌对唱,泼水狂欢,竹筏漂流等特色乡村旅游活动,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已成为曲靖市知名度最高的节庆活动之一。七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抓好旅游文化产业“六个一”的开发利用,即开发好具有民族特色的一桌菜肴、一本画册、一个故事、一支舞蹈、一首歌曲、一份纪念品。加大民族手工艺品、壮族服饰等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
(二)特色农家乐
随着*旅游的不断升温,采取政府扶持发展、农户自主经营的模式,一批传承了壮族杆栏式建筑风格,兼具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型“农家乐”和家庭式“农家乐”迅速发展。由于独特的壮家风味和优质的服务,生意异常火爆,深受游客欢迎,*水寨、*小法块80余家具有“农家乐”特色餐饮企业,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三、存在困难
一是*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严重紧缺,以旅游开发公司等为业主单位开发建设的项目欠债3000余万元,欠债压力过大。
二是对乡村旅游投入不足。我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县,财政十分困难。在对主要景区投入的同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投入不足,不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
三是对乡村旅游发展引导不够,农户投入自觉性较差。
四是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还未形成良好的产业格局。
四、请求事项
黔西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2℃,年降水量1087.5mm,气候宜人。全县201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91%,居住18个民族,乡村风情浓郁。乡村旅游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2010年接待乡村旅游者65.85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为4.56亿元,占全县GDP的6.3%,乡村旅游已成为该县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分级规范,结合黔西乡村旅游资源调查统计结果,黔西乡村旅游资源涵盖了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8大主类中的全部类型,共包括21个亚类,35个基本类型,162个代表性景源(见表1)。根据表1,总结出黔西乡村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是: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赋存状况良好,互补性较强;水林相间,凸显乡村生态韵味;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交相呼应,远古文化与原生文化有机融合;民族风情浓郁,农耕文化多样,生态特征突出。黔西县乡村旅游资源多样的类型与鲜明的特色,为其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也为旅游消费提供了非常宜人的生态环境。
2黔西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条件评价
2.1区位条件
黔西县东邻修文,南界清镇、织金,西北连大方,东北接金沙,是毕节地区东大门。贵毕高速、G321、成贵高铁(在建)横贯全境,距贵阳117km,距毕节115km,距毕节飞雄机场(在建)80km。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区域优势将逐步凸显出来,也将为游客顺畅出入黔西提供可靠保证。黔西处在贵州中线、北线和西线热点旅游区腹地,随着区域旅游交通网的形成,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区域乡村旅游资源、市场和管理的不断整合,黔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2.2客源条件
据调查,黔西国内主要客源来自120km范围内的贵阳、毕节、遵义、安顺及周边县(市);其次是省内其他市县,包括六盘水、凯里、都匀、兴义等,以及滇、川、渝、桂和湘;由于区位条件限制,黔西距出游力较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区空间距离较远,因此国内远程游客数量较少,国外游客几乎为零。今后应在巩固主要客源市场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水平和加大其营销力度,依托贵阳、安顺和遵义3个旅游中心城市,逐步实现中远程客源市场规模的扩张和来黔国际游客的分流。
2.3地缘旅游空间关系
东西分别与贵阳、毕节相通。东有红枫湖、阳明洞、息烽温泉等景区;西有九洞天、毕节国家森林公园、麝香夫人墓等景区;南有织金洞、九龙山等景区,北有大屯彝族土司庄园、冷水河等景区。这些著名景区大多在40~120km范围,并且景区周边乡村旅游都在同步开发。黔西乡村旅游资源虽有自身特色,但部分乡村环境和民族风情与附近乡村旅游地具有同质性和相似性,给游客的感知形象相同,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可以通过区域旅游联动开发和整体营销,增强区域乡村生态旅游复合效应,提高旅游吸引力。
2.4旅游资源互补性
黔西县既有人类活动遗址、农业科技园、民俗风情等人文类旅游资源,也有喀斯特地貌、水域风光、森林草原等自然类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不但数量多,而且互补性较强。但在旅游资源具体类型和结构上,同类型旅游资源所占比重较大,主要反映在水域风光、森林公园、乡村民俗3个具体类型上。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时,要以海子群、东风湖、吱嘎阿鲁湖等水体资源与百里杜鹃、顺石国营林场、苗堰林场等森林资源以及乡村田园为环境基础,结合各种农业示范基地的生态产品,充分挖掘当地的民族风情,按照寻找差异、突出亮点、创造卖点的思路,实现区域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差异化和资源整合开发。
2.5景点离散度
黔西县域面积约2390km2,东西宽56km,南北长62km,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在县城周边10~40km范围,景点空间分布总体分散,局部相对集中,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3个环城旅游斑块、4个远郊旅游区,空间组合比较合理,但高品位的旅游景点没能形成空间上与类型上的有机组合,严重影响到旅游景点知名度和吸引力的提升。因此,应在旅游开发别注重资源整合开发,一方面通过旅游通道景观生态化建设和道路升级改造来彰显乡村生态旅游环境优势和加强景区之间的空间联系,另一方面通过旅游特色的突显和旅游产品生态文化内涵的挖掘来提高景区的旅游吸引力。
3黔西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构想
3.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黔西县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地域组合特征以及开发方向,兼顾旅游交通,以县城为中心进行环城辐射状开发。采取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点、线、面相结合的“整体绿色”开发策略,形成“1个中心、2个形象品牌、3个环城(近郊)旅游斑块、4个远郊旅游区、5条景观廊道”的空间格局。1个中心,即县城游客集散、服务和信息中心;2个形象品牌,即多彩福地,亲水天堂;3个环城旅游斑块,即洪水-解放果圃花乡休闲区、高原海子群乡村生态度假区和永(永燊)甘(甘棠)彝(族)苗(族)布(布依族)乡村风情区;4个远郊旅游区,即五(五里)锦(锦星)依托支嘎阿鲁湖乡村旅游度假区(西南部区域)、化屋依托东风湖苗族文化生态休闲度假区(南部区域)、百里杜鹃乡村旅游区(北部区域)和金(金江)芭(芭蕉)新农村旅游区(东部区域);5条景观廊道,即县城(中心)连接西南部区域、南部区域、北部区域和东部区域的旅游生态景观廊道以及串联3个环城旅游斑块的近郊环状生态景观廊道。
3.2发挥生态优势,开发乡村旅游精品
突出民俗文化原生态和高原田园水乡特色,构建生态化、乡土化、原真性的乡村旅游产品,形成具有黔西特色的高原乡村生态观光、乡村风情体验、休闲度假、生态养生、生态娱乐等产品体系。按照“3个环城旅游斑块”和“4个远郊旅游区”的布局,分区域设计差异化、互补性乡村生态旅游产品(表2)。
3.3依托交通,构建生态景观廊道
生态景观廊道除了具有审美功能外,还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功能。将黔西乡路、村路、庭院和河流两岸以杜鹃花卉为主体,辅之其他景观植被进行绿化、美化、香化和彩化,建成道路两侧宽度均不低于12m的生态景观廊道。通过廊道将绿地斑块串起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1环4射”廊道骨架,若干景观斑块由乡村景观廊道相互串联起来的网状景观结构。5条景观廊道包括:
(1)近郊环状生态景观廊道——环城红色乡村景观带,以红色杜鹃为基调,科学配搭其他种类的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等红色花卉植被,形成红色生态景观廊道。
(2)县城连接西南部乡村旅游度假区生态景观廊道——西南线蓝色乡村景观带,以蓝色杜鹃为主,辅之经果林、药材林进行修饰,打造梦幻生态景观廊道。
(3)县城连接南部苗族文化生态休闲度假区——南线黄色乡村景观带,以黄色杜鹃为基础,辅之花菱草、七里黄、金鸡菊、云实等乔灌木花卉植被,春夏时节,与乡村油菜花、天然金丝梅、萱草等野花竞相开放,形成黄色生态景观廊道。
(4)县城连接北部乡村旅游区——北线多彩乡村景观带,以杜鹃花科植物为主,在百里杜鹃现有花卉品种的基础上,引入新种,丰富花色,延长花期,形成五彩缤纷的杜鹃花生态景观廊道。
(5)县城连接东部新农村旅游区——东线红白色乡村景观带,以红、白色杜鹃花卉和经果林为主,辅之其他红白色景观植被,搭配部分灌丛和乔木,形成红白色花卉相间奇异生态景观廊道。
3.4抓住地格,塑造品牌形象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3-0113-01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甚为密切,特色文化是旅游发展的要素,而旅游本身也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在文化消费日益盛行的今天,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村寨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欢迎。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是当地村寨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
一、小水井村和芭蕉箐村的村寨旅游开发比较
小水井村和芭蕉箐村都位于昆明市区附近,是两个高海拔地区的苗族自然村,同属大花苗支系。具体情况见下表: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前提
综上可知,两个村寨都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条件,民族文化保存完好,状态类似。但小水井村的唱诗班近年来声名鹊起,成为闻名遐迩的苗族文化旅游名村,芭蕉箐村却鲜为人知,原因主要在于:
旅游地可进入性。小水井村2007年已铺设柏油路面柏油路面拥有非常好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为完好,状态也大体相同,且更接近客源地。而如今,芭蕉箐入村路面尚未硬化且距离公路较远。步行进入村寨约1小时,开车约20分钟,山高坡陡,非常不便。不同的是,政府“打造小水井”政策确立,资金涌入,完善了配套设施,降低着游客出行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提高了旅游地可进入性。
决策科学。村民领导集体的思维方式对当地旅游开发影响颇大。小水井村的领导集体思想较为开放,愿意接受外来文化,不仅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展演队伍,而且鼓励年轻人走出村舍,把苗家文化传播出去。相比,芭蕉箐村的村民就略显保守。教会长老、执事拒绝对外开放,不愿意接受各地演出邀请,世代生活在芭蕉箐的村民很少走出大山,外界也很少听过芭蕉箐里的圣歌声。
村民配合。就两个村寨的旅游资源看,核心吸引力都源于基督教唱诗班。小水井村的唱诗班发展迅速,不少村民因外出演出增加了收入,开阔了眼界,加强了对外交往。这些显性或隐性的获益使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唱诗班。经过培训,唱诗班的唱诗水平、展演能力日益增强,形成良性循环。相比,芭蕉箐教会人心不齐导致的分裂,对旅游开发有直接阻碍作用。2003年,部分成员从三自教会分裂出来成立了家庭教会,唱诗班也因此支离破碎。一时间,芭蕉箐唱诗班人才流失严重。据石桥村委会杨书记介绍,芭蕉箐唱诗班唱诗水平曾一度受到政府认可,策划打造芭蕉箐品牌,但村中社会矛盾突出、人心涣散,意见不统一,因此错失了良机。
有效宣传。芭蕉箐村拥有非常好的旅游资源,但宣传跟不上,很少为人所知。小水井唱诗班自成立以来,参加过许多大型演出和比赛,媒体纷纷宣传报道,他们不仅被邀请到更多的地方演出,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游客慕名而来。据村民介绍,每周都有游客到小水井村观看唱诗展演,而芭蕉箐村除了维持日常教会的唱诗活动外,没有对外展演活动。除了过来帮工和探亲访友的村民调查以外,几乎没有人到村里来。
尽管小水井村在村寨旅游开发中有诸多经验可供借鉴,但限制因素也不可忽视。第一,小水井村的旅游产品单一,除了基督教唱诗班的展演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特色资源;第二,小水井村周边缺乏景区组合,无法依托其他景区带来客源,很难“搭便车”;第三,基础设施不健全,商业化水平较低。目前,小水井村除村民自己开设的小卖部、农家乐和简易书店外,别无其他配套服务。这使小水井村的旅游客源主要以散客为主,没有接待大型团队的能力。
三、结语
在村寨旅游日趋市场化的今天,少数民族不可避免的卷到市场竞争的浪潮中来,他们并没有与市场脱节、自我封闭,而是在不断的市场调适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经济带来的变化,对苗族而言,与其他民族无异。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一方面需要政府扶持,加强宣传监管,保护和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制度。另一方面,提高村民素质,培养村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亦为重要。比如,鼓励当地村民穿戴民族传统服饰、苗族妇女盘头,过传统节日,习承民族语言,在唱诗班内部建立口传艺术传承机制等,不仅能强化苗族身份认同,还能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F59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乡村,让城市更向往。到十上同志提出 “美丽中国”,同时到2020年要把中国建成一个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难度在于农村,在于美丽乡村打造。现今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为农村经济突围撕开了一道口子。但是现状传统、粗放的乡村观光休闲振兴农村经济效益有限。特别是宜业问题显著,产业化程度低,资本和劳动力分散,农民以及企业开发积极性低。
由此,作者想到了中国方兴未艾的香草发展,香草因特有的四季飘香的“香水瓶”特性和充满浪漫色彩的情愫被人们所热爱。强大的吸引力加之广阔的产业链使得香草的旅游开发成为现实。利用香草产业强大的产业链条及其纵深性和延展性,以“产业的概念美化环境”,不仅让农村绿起来,美起来,香起来,更能通过其产业延伸性,打造主题化、产业化、多元化的乡村综合体。
1 香草植物简介
香草泛指兼有芳香、观赏、实用和药用等共有属性的草本芳香植物类群,还包括少部分半灌木、冠名类群。它不是植物学或生物学上的专用名词,而是一个约定词汇[1]。香草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成员有柠罗勒、蚊净香草、薰衣草、迷迭香、百里香等等。
2 香草种植发展状况
2.1香草种植在国内发展现状
至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部分省区已建成重要香草的栽培基地。如江苏、安徽的薄荷、留兰香,广东的岩兰草,新疆的薰衣草等[3]。但是这些香草种植地以生产为主,尚未进行旅游开发。
在中国台湾,成立了台湾香草联盟,并出现了一批种植香草和以香草为主题休闲观光公园和主题餐厅,甚至有些台湾在大陆进行了香草农庄的投资,如安徽的小团山香草庄园。
总之,香草旅游开发在中国方兴未艾,在国内属于刚刚启动的诱人产业。香草植物用途广泛,通过示范推广,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带动农民致富有作广泛而深远的作用。
2.2香草经济效益
香草适应性强,既可地植也可盆栽,丰产,很少有病虫害。若用香草作为保健蔬菜,一般亩产嫩茎叶2000公斤-3000公斤,按每公斤保守价格20元计,亩收入可达4万元-6万元。若做成香草盆景销售,从播种到上花盆,两个月就可以上市。种子加花盆成本1元多,而市场销售价最低也在10元以上,投入产出比为1:10,亩产1万盆,亩收入可达8万元-10万元。如果再进行深加工,提取香精,生产香水、化妆品,收益则会更高些。
3 香草用途
香草是集香化、美化、绿化于一体的天然芳香植物,不仅可做景观绿化、香草花镜、观赏盆景,而且可以作为食品辅料、香草茶、保健蔬菜,还可以美容美体,制作香包、香枕等工艺品。而化妆品、餐饮、医药行业对香草的需求量大,需求增长都在10%以上,同时在园艺绿化市场亦是迅猛增加。
4 香草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4.1乡村旅游开发中香草种类选择
香草种类繁多,特性不同,应用不同,通过资料查阅以及成功案例实践研究,作者认为神香草、柠檬香茅、百里香、薰衣草、迷迭香等五种香草最适合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应用。
神香紫色花,草叶子芳香,其精油可用于制作香水或为药用价值。柠檬香茅,多年生草本,全株具有柠檬的香味,可代替柠檬作为柠檬水用途。具有极高的医用价值。百里香,是一种生长在低海拔地区的芳香草本植物。百里香为半灌木,花色有白有粉有红,茎叶有香味,常作为花镜、花坛、岩石园、香料园栽植或向阳处地被植物,很适合作为食用调料,并且医用价值很高。薰衣草花色紫色,香味特殊,可用于制造香水、香皂、化妆品等,其香味可使人心情放松,达到舒缓安眠的效果,其花可制作饼干也是泡茶饮用的最好材料。迷迭香花色有白、紫、淡蓝等颜色,香味浓郁,其香气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具有增强记忆力的功效。将其制成茶泡水饮用,可帮助睡眠、治头痛、去除胃胀气、加强心脑机能、增强记忆力、风湿头痛等。
4.2观光采摘产品开发
通过规模种植形成香草观光园,可打造写生绘画、婚纱摄影基地。为增加趣味性,可利用香草与其他彩色花卉结合,打造多彩大地、大地书法、大地图案等等。
针对城市人对绿色养生食品的重视,可发展香草保健蔬菜,开发礼品蔬菜、养生素材。也可模仿开心农场,划分土地,实现线下偷菜采摘。
同时,由于香草具有杀菌作用,随着乡村四季仙果采摘产品的推出,可发展林下经济,在果树下种植耐阴的香草,从而达到驱虫的效果,为发展有机果蔬提供新思路。
此外,可利用香草绿化、美化、芳香化景观,提升景观品味。可发展香草饲料,开发小香猪、香草奶牛等产品。
4.3休闲度假产品开发
利用闲置民居,通过政府统一租赁转租给艺术家以及文艺工好者,内部以香草诗画、香草盆栽、插花干花等与香草有关的产品进行装饰,从而打造极具艺术气息的乡村香草主题精致民宿。或者以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理念,以香草绿化房前屋后以及内部,打造纯净乡村(无蚊、空气清新)。
除此之外,还可结合香草特性发展香草茶文化会所、香草书吧、香草庭院吧、香草酒吧等等多类型的产品。
4.4养生美容产品开发
与美容机构合作,制造香草润肤产品、香草精油、香草沐浴、香草护肤等产品,开展水疗SPA、香草蒸汽浴等活动,为爱美女性提供休闲、护肤场所。
与芳疗机构合作,研发香草药物,形成香草康疗社区、乡村香味医院,利用芳香疗法为亚健康或者特殊人群提供疗养场所,如结合乡村老年养生社区的发展,可设计药草园,从而为老年晨练运动、舒缓神经乃至亚健康提供康疗服务。
此外,可结合乡村绿道的建设,发展香草绿道,通过种植不同类型的芳香植物,形成各种不同功能的游步道,满足不同游客的健康需求。
4.5科普教育产品开发
主要是香草种类科普、香草加工展示,可发展香草展览馆、工业旅游(香草加工),如通过香草精油提炼工坊的参观,了解精油的生产。
亦可通过香草园的开发,形成科普教育基地;教授游客香草产品的制作,如干花制作、插花学习、香草点心制作、香草工艺品的制作等等。
4.6餐饮购物产品开发
香草本身具有食材蔬菜及辅料特性,与香草有关的产品丰富多彩,如香草冰淇淋、香草饼干、香草稻米、香草鸡等等,可利用香草广泛应用开发香草主题餐厅,形成香草全宴。
香草家居用品及工艺品丰富多彩,购物市场前景广阔,如香草干花、盆景、手工制品、纪念册等等。根据需要可利用民居,立面改造后发展香草产业购物街,如:花人之舍,出售香草风景明信片以及各种香草纪念品,以及薰衣草盆景、苗木、种子等;千花之舍,通过各种艺术造型展示各种香草干花;香水之舍,用独特的配方调制薰衣草精油,创作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香水,游客可近距离观赏香水制作的过程。蒸馏之舍,利用薰衣草提炼精油,游客可现场观察从紫色的薰衣草提炼出琥珀色精油的蒸馏过程。还设置了香味儿指南的角隅,让游客认识并识别各国薰衣草的香味。花品之舍,主要出售香草甜点小吃,如薰衣草蜂蜜布丁、薰衣草奶油泡芙、薰衣草可尔必思(Calpis)乳酸果冻、香草花茶等。
5结语
在建设美丽中国以及美丽乡村的背景下,以休闲旅游的理念发展农村,以景观艺术的概念经营农业,以产业融合的观念教育农民,通过产业(香草产业)来美化、香花乡村,以香草为主题渗透吃、住、行、游、购、娱、体、医、闲等各要素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为乡村度假经济提供一个完善的造血动力。
参考文献:
1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价值
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景观空间,包括城市郊区及广大农村。从狭义上指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乡村景观因其生产性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格局,其以成片农田为基质,大小不同的村落和湖泊为景观斑块,道路、河流、防护林构成其生态廊道,形成错落有致、散布状的景观生态格局。长期的乡村居民生活及生产方式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景观肌理。农田是农民的工作场所,而农宅则是他们生活的场所,为劳作方便围绕农宅设置大片的农田,形成“田绕宅”的景观肌理。这与“宅落宅”的城市肌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乡村景观不仅有独特的景观格局,而且还包含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不同的地方文化形成不同的风土人情及,这也构成了农村人文景观中的一大特色,为形成独特的地方乡村旅游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中国农业景观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2.1 不断激增的城郊旅游需求
我国当前的旅游现状是一线城市已具有成熟的度假经济,二、三线城市旅游需求则是爆发性增长。旅游需求正在向城郊混合地带发展,近年来一、二线城郊地带已不断在开发乡村旅游项目,1天左右的休闲度假项目吸引大量市民前去游玩。
2.2 相关国家扶持与限制政策
“十二五”期间政府推出一系列惠农措施、开发资助等扶持政策,加之新近“美丽中国”的提出,乡村景观旅游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业产业链的有效途径。为推进稳健的旅游市场发展,同时保护耕地及生态环境。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及文件。通过研究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相关政策,总结出目前国家对乡村景观旅游开发的主导政策,主要分为限制、禁止、支持及发展4个方向。限制性项目有大型游乐设施、主题公园(影视城)、仿古城项目及低密度、大套型住宅项目。禁止性项目有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和高尔夫球场项目。支持性项目有特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庄、酒庄、农业主题乐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花木苗圃科研基地等旅游项目。
2.3 当前乡村景观开发所存在问题
2.3.1 农村可建设用地稀少。农村可建设用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5%,而非建设用地则占到90%。因此,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建设关键性的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
2.3.2 重新开发土地常破坏原有的乡村肌理。企业开发土地时,常常拿取整块大面积的土地,散落的住宅用地常被忽略。集中式的用地形态破坏了农村村落自然地聚落形态;同时也给后期开发带来困难。拆迁使得大量农民迁出,原来的乡村生活气息也随之消失。
2.3.3 农村劳力严重流失。村民外出打工,农村劳力主要依靠妇女与老人。农产品加工尚不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也就不能吸引农村劳力返乡。
2.3.4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同构化严重。当前,乡村旅游开发的产品中大多数缺乏有效的战略规划,产品特色不明确,没有清晰的主题特色,导致产品模式容易被复制。
3 国内外开发实例
3.1 国外案例
库肯霍夫公园位于阿姆斯特丹近郊的小镇利瑟,是世界上最大的郁金香公园。公园内核为核心区,所有活动围绕核心区展开,为花田区,种植大量的郁金香。核心区内分为固定项目和临时项目。固定项目:郁金香展,主题庭院展,公园艺术展,花车游行盛典,骑行花海中,泛舟花田田间,儿童乐园。临时项目:名人之旅,花帽展览,传统工艺展,室内花卉展。为招揽旅客,每年郁金香展示的主题都会变化,由不同的参展商根据公园要求种植郁金香。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不仅拉动了郁金香的整个产业链,而且带动了地方经济。
3.2 国内案例
紫海香堤艺术庄园位于位于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在小地块内精心打造创意文化概念,以爱情、浪漫为线索打造爱之墙,星座爱情柱,许愿池,奇迹钟,密宫,老桑树的回忆,百草园等主题项目,吸引市民、情侣、学生、恋人等客户群体,并与影楼签订合约。产业方面着力开发香草全产业链,包括香包、香袋、精油、香水等制品。其因为有鲜明的主题包装和特色苗圃的加工产业链而在国内风靡一时。
4 农业景观新模式探讨
从以上国内外案例中分析得出,以景观带动产业发展的形式正在日益扩大。新型的开发模式应是一种联动效应,由旅游开发为主导,带动周边农业与地产两大产业板块的发展。其将生态农业、旅游业和产业集群有机地集合起来,是集科研、生产、销售、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开发模式。其可以被称之为是“乡村综合体”,主要包括乡村旅游、有机农业、苗木基地、田园小镇4大板块,其中有机农业和苗木基地可结合当地种植产业特色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田园小镇板块则是将原有农村生活原真体现的关键所在。乡村旅游板块中重点开发旅游项目,将农家乐、农事体验、拓展运动、垂钓、婚庆庄园及花坊、田园集市、会所和餐厅等目前已有的成功旅游项目放入其中进行打造,并在已有的基础上对这些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与本色农业景观相结合。因此,想要突显产品特色并在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拥有主题鲜明的产品包装势在必行。
根据农产品特色、地理区位、环境的不同,可将乡村旅游发展的主题类型分为3大类。第1类苗木观光型,以苗圃植栽美景为主要的景观吸引力,同时,着力发展苗圃销售整套的产业链条。第2类主题游乐型,以趣味性的农业景观为主,增加童趣、欢乐、爱情等主题特色,打造游乐型农业观光园。第3类以高端度假与特色农产品开发为主的乡村旅游开发,依托特色农产品打造整体加工链。同时,开发中高端休闲度假产品。因为有了主题及分类,业态可以是复合的,多种类别的。同时也因为主题的明确,也就自然地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区,减少了可复制性。
(收稿:2013-01-15)
参考文献:
[1]盛永利 杨小兰 赵永忠著.谁的地产被旅游照亮—中国旅游地产十大模式分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1
[2]王云才著.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体验经济最早由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提出,托夫勒认为人们生活富裕以后,消费者对市场商品的取舍依据不仅仅是质量、性能、价格等硬性标准,而是开始重视所购商品能否为他们带来美感、自豪感和新鲜感,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逐渐成为他们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消费者乐意为这种无形的收益付款。真正引起世人关注的是在1998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吉尔摩尔出版了《体验经济》,体验经济学家派恩指出:“所谓体验就是指人们用一种从本质上说以个人化的方式来度过一段时间,并从中获得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系列可回忆的事情,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一、体验经济与乡村旅游
旅游业是较早进入体验经济的行业,旅游从本质上讲是就是人们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去寻求某种体验的一种活动,它是一种天然的体验活动。游客投入时间和金钱参与旅游活动,追求的不是物质结果,而是一种探索、一种感受、一种挑战,留下的是一种经历,一个回忆,还有一种在心理上的彻底放松,当然还有舒服地享受休闲时光。在体验经济条件下,旅游者的特点是追求个性,,强调参与,重视互动和感受,因此,旅游体验项目的设计需要在视觉、活动、声音、味觉和触觉等方面追求产品的特色个性和差异,通过调动旅游者的视、味、嗅、听、触感官,使其全方位地参与体验,从而与旅游者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乡村是人们放松心情、回归自然的好去处。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不仅追求旅游产品或服务的结果,更注重旅游过程。乡村旅游是以远离都市的乡野地区为目的地,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方式。乡村体验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而是通过进行体验融人到乡村生活中。乡村体验旅游的核心就是充分利用城乡差异,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
二、体验经济下乡村旅游的特点
(一)需求差异性
传统的大众标准化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体验经济下的旅游者的需要,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要体现个体的差异性,如学生市场中需求表现为增长见识、陶冶情操,都市白领是为了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对回归大自然、体验淳朴的乡村生活需求较多。因此,在乡村体验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重需求的差异性,根据旅游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即实行旅游产品市场的高度细分化和产品类型的高度差异性。
(二)参与性要求
没有参与的旅游项目,充其量带给游客的只是一种暂时的感官感受。随着旅游者消费观念的成熟,走马观花似的旅游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尤其是面对精力充沛的年轻旅游者,这样的旅游对他们的吸引力远没有参与来的强。在体验经济下,游客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制造。
(三)注重情感需求
旅游者在注重旅游产品和消费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愉悦和满足。一个美好的旅游过程使旅游者获得的满足感是旅游者最为重要的收获。而一个另人不愉快的旅游过程往往会成为旅游者事后投诉的诱因。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中注重游客情感愉悦和满足,包括娱乐、教育、逃避和审美等,希望旅游者在自然或人工营造的体验中得到真实的审美刺激,进而融于其中获得心理愉悦,从而消除疲劳,留下难忘的、美好的回忆。
三、体验经济下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一)游客的目标市场细分
按照游客年龄、性别、收入、个性、社会阶层等因素进行目标市场细分,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市场开发,如针对老年银发游客可以安排舒缓类活动项目,使项目距离相对较短、时间较长、环境较稳定。针对青少年学生市场可以安排一些刺激性和情调性的旅游活动项目,使青少年学生在旅游过程中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高综合能力。针对都市白领阶层,这一群体的受教育程度高,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接受新事物较强,收入水平也比一般工薪阶层高。但他们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大,为了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对回归大自然、体验淳朴的乡村生活需求较多。对知青群体,市场开发潜力巨大,特定年代的经历让他们刻骨铭心,而现在这些回城知青往往处在事业的辉煌时期,他们中的许多人愿意回到当年留下酸甜苦辣的乡村回忆往昔的甘苦,感受第二故乡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他们的下一代生活在城市,很难理解父辈当年的艰辛,在农村开发农事旅游等参与性活动,可以使青少年感受到丰富的乡土知识和风情,也有利于两代人的沟通和理解。
(二)乡村旅游特色的挖掘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突出乡村特色,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突出乡村特色就是要把农耕生活形态的典型景象提纯集粹,将牛羊慢踱、鸡鸣狗吠、村口老树、门前小溪、戏台等农耕生活形态,及插秧、割稻、灌园、牧牛羊、饲鸡兔等农事活动再现于景区的乡野大地中。同时要挖掘各层面的民俗文化内容,物质层面的文化主要有各种民俗工艺品,精神层面的文化主要体现为农村各种传统节庆活动,要将这些节庆活动进行挖掘,将农村的纯朴民风原汁原味地展现给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营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抛开钟表,没有号令。任凭自己意愿行止起坐。如炊烟轻袅、闲云舒卷,营造舒缓闲淡的氛围,真正满足广大旅游者缓解都市工作和生活中紧张情绪的需要。
(三)参与性体验项目设计
一、广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现状分析
广西乡村旅游经济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发展,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结合自身特点,主要形成了以地域发展模式和开发经营模式两种模式。
(一)广西乡村旅游地域发展模式现状
乡村旅游发展的地域模式主要收区位论、交通条件和经济地理的影响等影响因子来进行划分的。当前,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的地域模式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种模式:
1.环都市发展模式
环都市发展模式是依托毗邻都市的区位优越条件、发达的经济和交通条件,利用近郊的优美生态环境、农业景观、乡村景观等来吸引都市市民前来观光、休闲、体验、度假等需求而形成的一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突出特点是都市市场稳定、交通条件好、自驾车方便、回头客多、参与性强、花费不高等特点。这类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是桂林大圩毛洲岛、草莓岛、桃花江鲁家村、阳朔荷兰饭店等;柳州市添发花果山生态园;南宁市美丽乡村、乡村大世界等属于这种类型。
2.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
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是以重点景区为依托,以乡村农业景观资源或民俗民族文化为依托,突出乡村农家风情风味特点,重在参与体验一种发展模式。如桂林阳朔兴坪农家乐、遇龙河农家乐、月亮山历村;桂林龙胜龙脊梯田的金竹壮寨、黄落瑶寨、龙脊古壮寨、龙胜温泉大唐湾民俗山寨以及钦州三娘湾农家乐、北海银滩周边的农家乐等,这类模式发展较为成熟。
3.远郊型发展模式
远郊型发展模式是远离中心城市或为城市的边缘或山区,区位条件不明显、交通不便,地方经济发展不发达,但乡村乡土景观、生态环境、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明显。这种发展模式对游客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如桂林恭城红岩村、灵川江头洲村、阳朔石头城、兴安秦家大院、柳州三江程阳八寨、贺州黄姚古镇等乡村旅游点属于这样发展模式。
(二)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经营管理模式现状
乡村旅游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开发经营管理模式,每种模式各具自身的开发经营管理特点,其重点都侧重突出当地社区的参与管理模式。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经过多年的发展总结,主要形成以下4种经营管理模式:
1.个体经营模式
个体经营模式又分为当地农民投资个体经营和城镇企业老板投资个体经营两种模式。
一是当地农民投资个体经营。主要以农民个人或家庭为单位开展旅游接待,这种经营模式适合开展家庭旅馆、餐饮、农副产品、手艺品等旅游服务项目,他们除了为旅游者提供食宿外,还可为其提供参与农村劳作和挑夫、向导、讲解等服务。因投资少、经营灵活,农活和旅游服务可以兼顾,是农民开发旅游行之有效的起步方式。如柳城县沙埔镇景泉农庄就是该村农民蓝柳屏尝试投资农业旅游成功的例子。该旅游点年接待游客近7万人次,年旅游收入约230万元,2006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这种模式约占全区乡村旅游点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
二是城镇企业老板投资个体经营。这些投资者原先经营着自己的一份产业(如房地产、培育果木种苗、或做生意有了较好地积累等),从中拿出一部分投资旅游项目并直接参与经营。如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北海田野科技种业园、桂林临桂县刘三姐茶园等。
2.股份集资模式
股份集资模式一般以乡村为单位,或若干个家庭(个人)自愿集资、出资源、出劳力,组成产权明确,资产、责任与利益相关联的联合开发、自主经营的旅游区(点)或旅游企业(如有限公司等)。这是一种具有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形式,实现了资金、人力和智力的结合,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是引导农民共同致富的有效形式。如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宾阳蔡氏书香古宅、融水县四荣乡田头村等。
3.公司+农户模式
公司+农户模式是指具有旅游特色的村镇,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指导周边和旅游区内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形成具有浓郁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公司与农户各司其职、各有所为、各得其利,既解决了资金来源,又能使较少资金得到有效地利用。
这种模式把城市旅游企业的资金、市场和经营管理人才与乡村中的景观资源、人力资源和物产资源结合起来,是城乡结合、旅游支农的一种新形式,亦是统筹城乡旅游互动的一大创造。如桂林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龙胜龙脊的平安壮寨、黄洛红瑶村寨的合作;龙胜森林旅行社与龙胜镇金车村的合作,桂林蝴蝶谷景区与当地瑶族村寨的合作等,均为此类经营模式的成功范例。
4.综合开发模式
综合开发模式是指以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交通通达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经济发展基础的乡村为依托,县、乡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要求,利用当地生态、民俗、建筑、人文等旅游资源,有组织、有规范地进行旅游经营与服务。如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恭城红岩瑶族生态新村、南宁杨美古镇、钦州灵山大芦村等。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28-02
[1]挖掘乡村饮食文化内涵,开发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对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川为例,探讨乡村旅游中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一、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基本特性
(一)乡土性。乡村饮食是存在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各种风味食品,长期落后的农村经济使乡村饮食仅承担了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功能,因而不同于宾馆酒店里的佳肴要求色香味形俱全,它讲究的主要是味道。所以制作方法简易传统、绝不刻意雕塑,原材料也多为就地取材,更有甚者干脆就以野生蔬菜为原料,器皿也多拙朴、实用,具有浓浓的乡土风味。
(二)地域性。乡村饮食文化是乡村地域文化在饮食生产、制作、习俗、礼仪等方面的表现,无论是有形的食物及其加工制品还是无形的饮食礼俗,都反映了这一地域的特殊环境。如北川平原乡村,广植水稻、蔬菜、养殖鸡鸭鱼等动物,食品原料便以此为基础;而广大山区乡村,除大量种植玉米、土豆、蔬菜、养殖生猪鸡外,山里还有不少野味山珍,因而玉米、土豆、野味山珍便成为其特色食物。
(三)生态性。由于乡村饮食大都是运用本地的食源制作而成,而食物原材料的采集取决于当地自然环境的状况,自然生态保护得好,就能永续地拥有大量的无公害的、真正的绿色食品,保持着与大自然的真实接触。另外从饮食习俗、礼仪来看,它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弘扬保护。
二、乡村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应重视的问题
(一)文化内涵问题。饮食文化旅游是一专项旅游活动,它以凸显饮食文化为特色,以品尝美食、了解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乡村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应注重挖掘乡村饮食中的文化内涵,把握产品的文化特色,将有关的历史渊源、民间传说、故事典故、风土人情等融入到有关餐饮中,让游客在用餐的同时能增长知识。
(二)乡土风味问题。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是现代旅游的一大特色,乡村饮食以其浓浓的乡土风味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因此,乡村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保持其鲜明的乡土风味——天然、纯朴、绿色,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地方特色问题。食作为旅游的基本要素,其主要功能是满足游客的基本生理需求。乡村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并根据游客的消费层次设计不同档次的旅游产品,切忌盲目引进宾馆饭店菜肴,仿制其它地区的口味,以此来迎合游客的需求。
(四)可持续开发问题。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注重保护旅游生态环境,是21世纪旅游产品开发最重要的原则[2]。在对乡村饮食文化的开发中一方面要做好不可再生的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如组织相关专家对不同地域乡村饮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挖掘、收集、整理;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饮食文化旅游生态环境。
三、北川乡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向藏东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区,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羌族的聚居地,也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生活在这里的羌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适应当地环境,总结创造出一套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并传承至今,其“就地取材、方便快捷;干腊为主,风味独特;祭祀性强,原始古朴”的饮食特点成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一种宝贵旅游资源。[3]但饮食文化资源只是旅游吸引物之一,尤其对中长线游客而言,一般并不是其出游的主要动机,[4]因此开发北川乡村饮食文化游产品,也应主要面向中短途旅游者,并作为一种特殊的休闲旅游产品。具体开发构想如下:
(一)注重挖掘饮食文化内涵。北川羌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中一些特色菜肴的用料、烹饪、营养都很有特色,有的还有历史渊源、民间传说,对此应深入民间进行认真的整理、归纳,以便在主要乡村旅游接待点配备专职人员,在游客用餐间介绍有关食菜品的用料做法、保健功能、历史渊源和羌族用餐礼仪等,还可让游客学习餐饮制作技艺,学唱羌族酒歌等,这样游客可以通过品尝羌家饮食,了解羌家菜肴、特色食品的制作、故事和待客礼仪,领悟羌民的民间文化。
(二)研制乡村饮食文化特色菜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的需求已上升到饱口福、长见识、求特色的层次。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菜肴更应有其特色,这种特色是基于北川羌族饮食文化资源的地域特点、民族特色而打造形成的。
(三)大力开发饮食文化旅游商品。北川特有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情,使饮食文化资源中的一些食物绿色环保、美味可口,深受游客的喜爱,特别是玉米、洋芋、荞麦、山野菜和药材等可作为重要土特产进行开发加工,做成系列化的便于携带的旅游商品。
(四)推出饮食文化专项旅游产品。根据陈传康对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划分,饮食文化旅游属于高层次的专项旅游活动[5]。结合北川羌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可推出以下专线产品:
1.羌家饮食风情品尝游。该产品主要面向绵阳城市居民,属周末休闲游产品。如结合小寨子沟的峡谷、瀑布等景观以及羌碉、羌歌等文化,可推出主题为品尝羌族民间佳肴的羌家喜宴品尝游,让游客深度感受羌家“十三花”的搭配形式、绿色的山野菜味道、地道的“猪膘”口感以及羌民饮酒的豪爽和饮食中的宗教文化。
2.羌家山野饮食体验游。该产品也主要是短途休闲游。品尝美食虽然能让游客身心舒畅,但亲自制作一些特色美食则更能生动、形象地让游人了解相关知识、体验其中的乐趣。可结合北川羌族饮食原料就地取材的特点,让游客参与到食物的采集、制作中去,如亲自上山采摘野菜并加工;烤全羊鸡鸭;制作玉米馍馍、荞麦凉粉、豆花、咂酒等。
3.羌家食疗保健度假游。该产品面向绵阳及周边地区城市居民。北川羌族聚居的地区盛产各种山珍、中药材,这些产品绿色天然,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3]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民间菜品、药膳的技法,结合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开展食疗保健度假游项目。
(五)加强饮食文化旅游的宣传工作。在旅游业的对外宣传促销中,把羌族饮食文化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介绍北川羌族的特色饮食,如腌腊野猪排、羌家扣香碗等,激发游人到了北川一定要品尝的愿望。其次,在羌年节、祭山会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中,可以把羌族饮食文化当作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推向旅游市场,通过多方宣传营销,形成品牌。
参考文献:
[1] 何丽芳.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7(1):167-169.
[2] 王刘刘.论我国的饮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2):57-58.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2002503
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发展势头迅猛。淮南市乡村旅游发展规模虽然不断壮大,但由于起步较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淮南市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少,仍以观光为主体,趣味性、参与性不强,缺乏文化内涵,产品功能还很单一,游客的重游率低。对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客源市场、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线路设计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深度挖掘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和市场潜力,丰富淮南市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促进其乡村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 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分析(R性分析)
淮南市独具特色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各地乡村旅游资源异彩纷呈,乡村自然风光与民俗人文底蕴交相辉映,为开发乡村旅游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目前淮南市已成功打造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创建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17个,评定安徽省星级农家乐24个,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20家。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呈现以下特征:
1.1 种类丰富、类型齐全
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类型齐全(见表1),拥有全部6大主类乡村旅游资源:即乡村地文景观、乡村水域风光等。乡村旅游资源单体160个,具有较大价值的旅游资源单体66个。特别是拥有一批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全市六区一县范围内,开发利用价值较大。如田家庵区曹庵镇草莓基地、海田绿色庄园;谢家集区黄金梨基地、东华怡乐生态园;大通区上窑古镇;潘集豆腐文化第一村;八公山南塘湖、乐涧套;凤台县花鼓灯艺术村、八一林牧场;毛集实验区渔家乐、绿吧碧水雅阁生态园等。
1.2 乡村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底蕴厚重
淮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古迹众多,有被中外考古学家称道的“五古”,即古战场、古墓群、古寿州窑、毛仙古洞、古生物化石群。“淝水之战”是淮南不可多得的重要旅游资源,应当加以开发利用,仅此战中流传开来的成语典故就可以打造许多的景点供游人探访。后周南唐数度对垒,留下“赵匡胤困南唐”等民间传说以及寿唐关、饮马泉等历史陈迹。淮南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众多,其中有春申君黄歇的墓葬、楚幽王墓、淮南王刘安墓、赵国大将廉颇墓等诸多的君王将相之墓。可将其串联起来,以不同的形式丰富其内容,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景观。淮南乡村民俗文化浓厚,乡村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如田家庵区曹庵“桃花草莓节”、毛集实验区“淮河风情文化节”、潘集区“农民文化节”、凤台县“花鼓灯艺术节”、上窑庙会等。淮南市可以以民俗为主题打造了更多民俗旅游点。
1.3 产品转化条件优越
从表1来看,淮南市的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多样、齐全,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基础,综合对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的R性分析可知,淮南市开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政府及企业应针对不同的旅游者推出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
2 淮南市乡村旅游市场分析(M性分析)
淮南位于安徽省中北部,是合肥都市圈成员城市。淮南的公路、铁路和合肥新桥机场淮南城市候机楼等交通一体化建设较好,尤其是淮南东站高铁的开通,极大缩短了淮南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往返时间。安徽合肥经济圈将建成“一小时通勤圈”和“一小时生活圈”,城市之间便利交通有利于淮南市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
2.1 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淮南市乡村旅游逐渐升温,一方面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愿意追寻田园自然,另一方面是淮南是乡村旅游设施不断完善。从各个景区接待游客情况统计来看,淮南市本地客源市场仍是目前淮南市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主体,合肥、蚌埠、阜阳等省内周边的客源市场是淮南市乡村旅游客源市场重要组成部分。合肥、蚌埠近距离客源市场因为距离小、消耗小、生活方式也较接近,其客源挖掘潜力较大。目前淮南市虽已有6家AAAA级景区,但基本以观光、文化体验为主,其旅游的全国知名度和吸引力有限,严重依赖本地客源市场,无法辐射全国三大城市圈的高端客源市场。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上海、武汉、郑州等中远程城市市场有待开拓。
2.2 客源市场出游特征
淮南市乡村旅游群体主要包括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群体、商务度假旅游群体。出游方式主要是家庭、亲友结伴,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出游时间周末、节假日为主,外出旅游的活动空间主要是市区或近郊,平均逗留时间普遍较短,以一日游为主;旅游花费以餐饮、购物为主,旅游花费低;以自助游为主,自驾游出游逐年攀升。总体来看,淮南市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属于近程、短时出游,旅游消费水平不高。
2.3 客源市场旅游偏好
淮南客源市场出游偏好倾向于近郊乡村休闲,注重旅游的舒适度和休闲性。乡村休闲游成为人们旅游需求多样化、闲暇时间不断增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和“城市病”加剧的必然产物,是旅游产品从观光层次向较高的度假休闲层次转化的必然结果。同时,农村所具有的广阔空间、自然生态、天然氧吧等优势日益被人们所认识,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将到乡村居住生活、休闲度假。“到农家去吃土菜,到农村去闹新春”受到城里人的追捧。焦岗湖渔家乐旅游示范点、绿吧生态园等一批农家乐接待点,吸引了大批自驾游和自助游游客。
3 淮南市乡村旅游产品分析(P性分析)
3.1 产品创新的外部环境
淮南乡村旅游开发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省会经济圈、合淮同城化战略的实施为淮南市乡村旅游发展带来契机。淮南、合肥签署了《合淮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在旅游资源整合、宣传促销、旅游线路打造、信息平台建立等11个方面作出合作性约定。近年来,为解决资源性城市转型难题,淮南市政府把发展旅游作为谋求城市转型的有益尝试,明确了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战略定位、规划布局及支持保障措施。截至2014年底,淮南市拥有国家A级景区24家,其中4A级6家,3A级6家,星级饭店32家,旅行社60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36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旅游产业体系。
3.2 产品的理念系统
乡村旅游游之所以逐渐升温,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愿意追寻田园自然,体验田园农家生活。以优良自然资源和深厚人文底蕴为基底的淮南乡村旅游,应充分挖掘淮南市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的潜力,全力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引导农民结合当地自然条件、资源特色、文化特点,大力开发农业观光、自然生态、农家度假、民俗文化、乡村情趣、城郊休闲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现乡村旅游间的差异化、特色化、多样化,避免同质化和低水平重复开发建设。
3.3 产品体系
根据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结合其客源市场特征,可将其乡村旅游产品定位为6大类。
3.3.1 生态休闲旅游产品
以淮南环境优美的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参观的村镇主要有:田家庵区曹庵镇、三和乡及史院乡的草莓基地、谢家集区孙庙乡黄金梨生产基地、上窑镇红光村葡萄示范基地等。
3.3.2 农业观光旅游产品
淮南农林牧副渔品种齐全,农作物种类繁多,并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以现有的农业基础为依托,整合农业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立观光农业园区。重点开发的村镇主要有:毛集实验区、城北乡、民族乡、关店乡、古店乡、尚塘乡、刘集乡等。在关店乡、古店乡、尚塘庙乡等特色农业所在乡镇发展观光农业;在刘集乡、城北乡等具有中小型水库乡镇发展“渔家乐”。
3.3.3 村落民居和民俗风情旅游产品
以淮南市村落民居建筑、古民房、古宅和农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为凭借和吸引物,进行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重点开发的村镇主要有:闪冲回族村、古沟回族乡、孤堆回族乡、李冲民族乡等。这些村庄伊斯兰文化特色浓郁,回民人口聚集,建有清真寺,回民的饮食、婚礼、丧礼、宗教节日、诵经、祷告、斋戒等宗教活动和宗教建筑等都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展现伊斯兰文化是其优势旅游资源。
3.3.4 煤炭电力工业体验旅游产品
以淮南市乡镇煤炭电力企业工业生产过程、工厂风貌、工人工作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模式。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让游客乘坐矿下交通工具到井底观看矿井结构,煤炭开采过程,也可以亲自参与开采,体验矿工们工作的艰辛。组织游客到电厂进行旅游参观,由旅游组织部门和厂区安全部门联合安排电力知识讲解,现场电力发电参观、切身体验操作等等。重点开发的村镇主要有:岳张集镇、新集镇、顾桥镇等。这些村镇煤矿电力资源丰富,绿化优美。“参观矿井和矿区,体验矿工生活”的工业体验旅游对城里居民定会有很大吸引力。
3.3.5 文化民俗旅游产品
以淮南农村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凭借和吸引物,充分展现农耕文化、乡土特色、民俗风情。淮南历史悠久,淮河风情文化古老灿烂,民间艺术繁荣,花鼓灯、推剧堪称一绝。乡村文化比较内容丰富,特别是过年期间,各个乡镇大都有形式多样的传统庙会及庆典活动。重点开发的村镇主要有:安徽省花鼓灯艺术之乡—新集镇陈巷村、“中国豆腐文化第一村”——潘集区祁集乡祁圩村、古“寿州窑”发源地—上窑镇等。淮南上窑镇利用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把民间小吃、花鼓灯和手工艺品等民俗文化组合在一块吸引城里人也来赶庙会。
3.3.6 历史古迹旅游产品
淮南历史悠久,境内遗有一些古战场、古建筑。如毛集境内有淝水之战古战场“青冈城”遗址、夏集镇有唐代佛教圣地原圣寺、陈集老桥等历史文化名胜,可以以此作布局发展历史古迹探访巡游。
3.4 产品线路开发
根据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以及客源市场需求特点,将淮南市乡村旅游线路分为综合性型和特色主题型两类。综合型乡村旅游线路将淮南市乡村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结合起来,可满足大众旅游者的需求。特色主题型乡村旅游线路将具有同质属性的旅游景观串联,可满足不同需求旅游者的要求。
3.4.1 综合型乡村旅游旅游线路
(1)毛集淮河风情文化园—焦岗湖观赏荷花—淮南寿州窑遗址—曹庵镇草莓基地。
(2)茨淮新河八一林牧场—顾桥煤矿—孙庙乡黄金梨生产基地—赖山村清真寺、清福建水师提督墓。
(3)新集镇陈巷村(安徽花鼓灯陈氏流派原始生态村)—八公山区闪冲回族村清真寺—淮南王刘安墓—三和乡红菱基地。
(4)关店乡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凤台电厂—淝水之战古战场“青冈城”遗址—潘集区祁集乡祁圩村(中国豆腐文化第一村)。
3.4.2 特色主题乡村旅游线路
(1)生态休闲之旅。
史院村东下郢花卉苗木经果林种植基地—曹庵镇草莓基地—三和乡红菱基地—孙庙乡黄金梨生产基地。
(2)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之旅。
关店乡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城北乡芮集农业科技示范园—茨淮新河八一林牧场—焦岗湖观赏荷花。
(3)村落民居和民俗风情之旅。
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伊斯兰教习俗—谢家集区赖山村赖山村清真寺、清福建水师提督墓—八公山区闪冲回族村清真寺。
(4)煤炭电力大型企业工业体验之旅。
凤台电厂—顾桥煤矿—平圩电厂—潘集一矿。
(5)文化民俗之旅。
毛集淮河风情文化园—新集镇陈巷村(安徽花鼓灯陈氏流派原始生态村)—上窑镇庙会。
(6)历史古迹之旅。
淝水之战古战场“青冈城”遗址—淮南王刘安墓—春申君陵园—淮南寿州窑遗址。
4 结论
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类型齐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开展乡村旅游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淮南市应将开发利用价值较大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开发出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郑群林,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4).
[2]罗明义.云南发展乡村旅游的特点和模式[J].旅游学刊,2006,21(5).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05301
0引言
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旅游资源和其所决定的乡村意象共同构成核心吸引物的旅游形式。在世界范围来看,发展较为成功的有法国的“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整合”模式、英国的“多景点联合互补开发”模式、美国的“乡村旅游基金(NRTF)支持模式”、日本的“生产、研发、休闲一体化农业农园模式”等。中国自1986年成都首个农家乐“徐家大院”诞生后,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也涌现出了成都模式、贵州模式、北京模式等典型模式类型。相比之下,处于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地带的渝东南山区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肩负着旅游扶贫和城乡统筹的政治使命。基于渝东南在资源、区位、资金、政策上的特殊性,研究其乡村旅游的产品类型、经营模式对于深度剖析问题、设计开发路径意义重大。
1渝东南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
1.1资源基础
渝东南地处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森林、洞穴、峡谷、草原、冰雪等是重庆主城及其周边地区不可多得的资源,苗寨、吊脚楼、风雨桥、花灯、西兰卡普、摆手舞、啰儿调、哭嫁等更为渝东南民俗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载体。目前渝东南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8个、中国传统村落8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
1.2区位交通
渝东南是重庆“一圈两翼”中的东南一翼,与湖北、湖南、贵州四省接壤,包括黔江区、彭水县、酉阳县、武隆县、秀山县和石柱县所辖区域。受大湘西旅游带、黔东南旅游带的形象遮蔽,以及远离客源市场,渝东南区位劣势突出。随着渝怀铁路、渝湘高速相继开通,乌江航道整治和国道319线改造完工,渝东南交通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乡村旅游驶入了快车道。尤其是黔江舟白机场投入运营,武隆南方喀斯特申请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渝东南旅游集散双中心开始显现,旅游客流迅速增长。
1.3资金投入
由于渝东南地处民族特困区域,社会和政府投资不足,从而使得大多数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开发进程和旅游质量。近年来,渝东南整合农村建设、村庄改造、高山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旅游扶贫等多项资金,拓宽了乡村旅游的融资渠道。目前,渝东南启动乡村旅游重点项目26个,总投资88.89亿元,项目用地191595亩。
1.4政策支持
渝东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集老、少、边、穷等特征与一体。除了享受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特区等若干优惠政策外,在产业布局、项目扶贫、基础设施投入、社会事业发展、金融信贷、税费优惠、财政转移支付、人才引进等方面也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2009年,国务院下发3号文件,提出重庆旅游发展“一心两带”的布局规划,确定了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的战略地位,指明了渝东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2010年以来,重庆市政府更是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扶贫相结合,拨付扶贫基金打造武陵山区乡村旅游示范带。在这一背景下,渝东南的乡村旅游产业迅速崛起。
2渝东南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
2.1“农户自营”模式
农户自营模式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出现,农户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多在景观突出地带、交通节点等地独立经营乡村餐馆、旅馆,吸纳附近闲散劳动力,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工作。如黔江冯家渔滩人家、武隆茶园山庄、秀山花灯寨等。该类模式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模式,投入少,易开发,但吸引力弱,交通区位要求高。由于“农户自营”模式缺乏整体规划,低水平粗放式的开发,而且农户间相互模仿,很多地区忽视了环境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乡村性受到了破坏,市场效果也不如人意。
2.2“政府+农户”模式
政府根据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项目详细规划,投入部分财政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建设和景观打造。按照相关政策和财政资金资助标准,引导农户集中迁建或原有建筑风貌改造,建设“巴渝魅力美丽乡村”或者移民新村新建与改造。农户参加政府组织的乡村旅游培训,开展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接受乡村旅游管理委员会管理。这一模式在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示范项目中广泛采用。如彭水周家寨乡村旅游接待点、石柱石家石龙山寨项目、武隆新华村乡村旅游等。由于项目大多由政府和村民投资,几乎没有公司进驻。因此在政府推动下,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可以勉强解决,建筑物修缮以及旅游功能导入难有资金,经营管理更是大问题。
2.3“政府+合作社+农户”模式
采取集中管理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餐饮住宿联合运营模式,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建立乡村旅游品牌。合作社对乡村旅游项目实现统一管理,规范运作,宣传、指导、扶持乡村旅游项目发展。农户是主体,其以土地、房屋等多种形式入股。政府在基础配套、资金补助,信贷优惠,房屋改造等方面予以支持,实现经营者、投资者等多方利益共赢。
为了支持乡村旅游合作社的发展,重庆市扶贫办将过去全部用于补贴农户的经费分为两部分,其中50%仍然用于补贴农户,10%作为合作社的工作经费,另外40%则用作基础
设施改善,包括环境绿化、新增健身器材等。目前渝东南山区正积极探索发展该模式,如石柱黄水人家、彭水县长生镇、秀山县金珠苗寨等。
2.4“政府+公司+农户”模式
由政府招商引资引进具有相关能力的企业整体开发乡村旅游项目,这些项目中社区和农户拥有一些资源性产权权益,可通过公司和农户直接合作,农户既可参与公司统一运作下的部分项目经营,又可获取部分资源所有权收益,同时公司通过培训,吸纳农户就业。典型代表有武陵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濯水古镇蒲花河旅游度假区、彭水摩围山樱桃井等。这一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其他模式资金不足的困境,有利于扩大规模和影响力,但在渝东南山区的实践中农户参与程度较低,处于乡村旅游发展利益链的底层。
3渝东南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3.1产品结构简单、内涵狭窄
从开发现状不难看出渝东南乡村旅游产品的资源支撑体系单一、缺乏综合性的整合开发,因而乡村意象表达不充分。例如以高山蔬果产业基地建设为依托的农业景观型与重庆主城及其渝西板块相比有较大的差异,以农业功能为主,旅游功能并未完全发育成熟。而休闲农家型乡村旅游,消费内容多以品尝农家美食、购买农副特产为主。高山度假型观光、娱乐、体验功能欠缺。最具综合开发潜力的民俗村镇型也大多依附于大型景区生存。
3.2资源提炼不足、盲目模仿
渝东南虽然拥有大量近乎垄断性的特色资源,但自发式的农家乐开发和景区化的相互模仿,乡村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在部分地区取得成功后,渝东南大量模仿,最具代表性的武隆木根村“开心农场”和黔江开元村“QQ农场”等均表现平平。在传统民族古村聚落的开发上,渝东南遍地开花。青石板、吊脚楼、木板房、摆手舞、六口茶、西兰卡普是各个民族古村的共性表达,而文化特色却表达生硬,缺乏个性。
3.3扶贫项目多、计划大于市场
重庆市政府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扶贫相结合,拨付扶贫基金打造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乡村旅游示范带。渝东南的乡村旅游项目大多在这一背景下进行。这些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在空间上分布零散,远离市场,扶贫意义远大于旅游意义。从资金来源上看,项目大多由政府和村民投资,几乎没有公司进驻。因此在政府推动下,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可以勉强解决,建筑物修缮以及旅游功能导入难有资金,经营管理更是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尤海涛,马波,陈磊,等.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158162.
[2]王云才.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J].旅游学刊,2002,17(4):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