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3 10:53:5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作者简介:王爱民(1973-),男,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工程管理的研究,(E-mail)。
摘要:文章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设置、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生职业规划、毕业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工程管理; 实践能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TU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88-03
一、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历史回顾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 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一个新专业,工程管理专业( 110104) 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1101) 的二级学科。它涵盖了原来的建筑管理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广的专业覆盖范围[1]。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 获得工程师职业技能的基本训练, 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目前全国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200 多所。多年来,工程管理专业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从事工程管理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也为中国工程建设领域管理的专业化、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如何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求,适应现代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如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成为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在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个人的一些思考。
二、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学科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设置的专业,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各不相同, 因此在专业方向设置、院系设置以及研究方向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3]。这些差异直接导致各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的师资力量、教学的考核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一致。同时,各高校在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方面与市场脱节,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不强,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感到迷惘。
(二)教师缺乏工程背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各高校从课程设置到课堂教学,都应重视学生工程实践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从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来看,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学术水平、工程经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那种照本宣科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方式已经越来越被学生所厌恶,而更多的学生愿意通过工程实践或者结合工程实践的讨论分析的方式来获得知识,这也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遗憾的是,由于现有教学体制,大多数教师都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无法满足这种教学需求。
(三)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职业规划发展的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近年的分配流向,主要是在房地产公司、施工单位和建设甲方。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工作数年后都会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希望拿到与工作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目前,中国建设领域的各种注册职业资格有十几种, 其中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有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各类考试虽然要求和侧重点不一样,但考核的知识体系有着共通的地方。然而学生普遍反映在本科教学过程中,从学习的知识面到知识掌握的程度都无法满足这些考试的要求,还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重新学习各种已经学过的知识。
尽管本科教学更多的是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但各相关专业课教学应从教学内容到考试要求等各方面,尽量结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各种资格考试,这也是各专业课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四)毕业设计内容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本科教学最后一个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而此时许多学生正面临就业的压力。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同时还得奔波于各招聘会,或者在就业单位实习,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势必大大减少,以致难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4]。另一方面,一些毕业设计的题目内容陈旧,和工程实践结合得不紧密,导致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热情不高,毕业设计大多流于形式,设计质量不高。
三、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 结合地方实际,明确培养方向,合理调整课程体系
从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管理科学理论基础。工程建设领域的管理有别于其他一些行业的管理,如果没有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作为基础,不了解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和特点,是无法完成组织各专业工种和不同部门来进行系统而庞大的工程项目建设的;同样,具有丰富工程项目建设经验,而缺乏相关管理科学理论和知识仅能成为一名技术员,而不能成为优秀的工程项目管理者。
在各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上,首先应该严格遵循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目标,同时也应该允许各高校结合该地区建筑业的发展状况和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突出自己的办学特点,设置一些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和有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例如一些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开设“土地评估管理”“物业管理”等特色课程,将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加强工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和师资力量的提高
在课程设置安排上,应该加强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在各专业课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安排的课程设计,能够让学生把课堂学习的内容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因此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非常重要。课程设计的题目一定要选择和工程实际相关的具有基础性和代表性的题目,帮助学生掌握工程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产实践环节,各高校应建立自己的生产实习基地,或将长期合作的单位作为实习基地,在真实的工程实习环境中使学生真正了解建筑产品生产的流程,了解建筑产品生产环节中的各项制约因素和影响条件,认识各种施工机械的使用环境和特点,掌握常见建筑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在课堂所学到的各种知识,使他们毕业后能胜任岗位工作,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丰富教学手段,积极开展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尽可能多地向学生提出一些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大家讨论和思考。
高校应积极开展与地方建筑企业的合作,提供良好的机制与条件,鼓励教师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让教师了解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具体需求,从而有目的地培养出更多合格和优秀的毕业生。
(三)结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在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对于职业资格考试中常出现的一些知识点,如资金的复利计算、单双代号网络图等内容,教师在相关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重点进行介绍,习题和考试试题也应尽量采用职业资格考试的真题,达到职业资格考试的难度和深度要求,让学生尽早适应毕业后所需要面对的各种职业资格考试。
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加强学生对行业发展最新动态的了解, 可以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中定期举办专业讲座, 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相关业内人士为学生介绍行业发展动态、发展趋势、职业能力要求及职业资格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和眼界,帮助学生做好适合自身条件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四) 强化毕业设计的工程实践性
为了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充分结合工程实际和工程管理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让学生像在实际工程中一样真切体验设计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这个过程需要运用以前所学的各科知识,对于不清楚的知识则需要查阅各种资料和规范,需要向专家(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咨询请教,需要同学间的团队协作,即便在受到各种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也能解决好问题。这对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拓宽学生的从业范围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等都有积极有效的作用。
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从设计格式的规范性、计算数据的准确性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工程实际操作的要求严格把关,培养学生对待工程问题一丝不苟的严肃态度。在毕业设计答辩阶段,可适当选择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业工程师参与答辩小组,让学生在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了解来自工程一线的信息和需求。
四、结语
培养符合工程项目管理市场需求的合格毕业生,是每一位工程管理教育者的职责。教学中必须认真了解行业需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才能为中国工程管理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祝连波,任宏. 21世纪我国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2006(4):59-62.
[2]曹小琳,晏永刚,刘玉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6(3):95-98.
[3]祝亚辉,佘渝娟,黄志.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93-194.
[4]程敏.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回顾、现状与前瞻[J].理工高教研究,第25卷第2期:75-77.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WANG Aimin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开启了一个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进程。
我国是以投资建设为主要推动力的发展中国家,投资的规模巨大,投资的结构和效益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指导投资建设的工程管理体系因此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所以,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创新工程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是在经济建设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途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科学方法论为基础,争取工程管理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经济建设领域实现科学发展应该从实践出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和验证。所以,以科学发展的方法论为依据和出发点,实现理论的创新与应用是工程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向、内容和目标。但方法论决不是具体方法的集合和简单叠加,而是依托长期实践、经过高度的理论升华形成的基本理论。随着科学方法论的不断完善,现代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工程科学正在快速发展,工程科学在大规模应用的过程中,逐渐超越自然科学的范畴,融合社会、人文、管理、政治等学科因素,逐步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学科,并通过投资建设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影响和决定着人类、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的快速、持续发展。
在工程科学的体系构成中,相对于工程技术的成熟与稳定,工程管理的理论、方法仍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工程管理的创新将带动工程科学的跨越式发展。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理念的高度指出了工程管理的创新方向;从社会、环境和经济结构的系统角度提出了协调、持续发展的要求。
工程科学与工程管理的发展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历程,人类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也在快速提高。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体现了这种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同时,工程实践的积累也进一步促进了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项目专业程度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内涵也不断丰富,逐渐演变为以工程技术为最新阶段的自然科学体系。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不断完善,经历了从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到工程科学的层次性发展,逐步形成了目前的自然科学体系。
工程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全面、综合应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性阶段,也是自然科学与管理
科学、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重要领域。
工程科学大致由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技术两个部分构成。工程技术带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是也可能附带产生出资源、环境问题,需要通过工程管理技术进行有效、合理的控制,指导和控制工程技术的使用方向、决定工程建设整体效果。相对于工程技术的高度发展水平,目前工程管理理论和应用均处于相对滞后的阶段,这体现了工程管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工程管理涉及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同时必须形成与工程技术的有效结合,并可能在不同的经济体制和历史时期中,呈现不同的实际效果。所以,工程管理的技术理论目前仍处于一个不断发展、期待创新的阶段。以理论的创新、发展带动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投资建设领域全面、均衡、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工程管理技术可以大致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宏观管理主要针对工程建设和自然、社会、宏观经济的关系,寻求、揭示工程建设的外在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和政策措施,宏观管理还要关注工程项目之间的协调、结构关系,关注重大项目的决策和过程的监管。宏观管理技术的主要形式有法律、政策、区域和行业的监管等。微观管理主要包括具体项目的项目管理和项目过程的咨询,主要从方法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角度,从提高执行力的角度,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控制、评价和组织监督。微观管理的主要形式为市场化的专业服务形式,在国内外以往的实践中,微观管理主要关注于提高具体项目的投资收益、减少建设风险。
工程管理创新的方向与途径
根据科学发展的思想和工程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工程管理理念可以概括为三点:
1.将不仅仅局限于项目的效益与风险,还应兼顾项目与社会、环境的辨证关系;
2.微观管理不仅仅局限于项目的的实施过程,还要扩展到项目的外部和相关的环境中,从传统的刚性管理发展为辩证的柔性治理;
3.形成完整、量化的方法理论体系,从难以重现的“精英管理”模式转变为结构化的“制度管理”模式。
在工程科学的范畴中,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技术的构成与关系可以由上述的示意图描述(参见上图)。
科学方法论在工程管理创新中的应用
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探索方法的一般结构,阐述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科学实践中各种方法的相互关系问题。20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理论,如控制论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促进了方法论研究的高度发展。科学方法论进一步显示出它在科学认识中确立新的研究方向、发展规律、提示科学思维的基本原理和形式的作用,并以方法论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形成了现代工程科学的体系结构。
在工程科学的形成过程中,实践的需求和方法论的研究、应用支持了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并在微观管理领域中,通过对产生技术方法的规律、标准和工具等的理论提升,逐渐形成了“方法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设置的专业,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各不相同,因此在专业方向设置、院系设置以及研究方向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3]。这些差异直接导致各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的师资力量、教学的考核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一致。同时,各高校在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方面与市场脱节,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不强,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感到迷惘。
(二)教师缺乏工程背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各高校从课程设置到课堂教学,都应重视学生工程实践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从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来看,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学术水平、工程经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那种照本宣科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方式已经越来越被学生所厌恶,而更多的学生愿意通过工程实践或者结合工程实践的讨论分析的方式来获得知识,这也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遗憾的是,由于现有教学体制,大多数教师都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无法满足这种教学需求。
(三)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职业规划发展的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近年的分配流向,主要是在房地产公司、施工单位和建设甲方。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工作数年后都会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希望拿到与工作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目前,中国建设领域的各种注册职业资格有十几种,其中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有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各类考试虽然要求和侧重点不一样,但考核的知识体系有着共通的地方。然而学生普遍反映在本科教学过程中,从学习的知识面到知识掌握的程度都无法满足这些考试的要求,还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重新学习各种已经学过的知识。尽管本科教学更多的是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但各相关专业课教学应从教学内容到考试要求等各方面,尽量结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各种资格考试,这也是各专业课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四)毕业设计内容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本科教学最后一个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而此时许多学生正面临就业的压力。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同时还得奔波于各招聘会,或者在就业单位实习,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势必大大减少,以致难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4]。另一方面,一些毕业设计的题目内容陈旧,和工程实践结合得不紧密,导致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热情不高,毕业设计大多流于形式,设计质量不高。
二、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结合地方实际,明确培养方向,合理调整课程体系
从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管理科学理论基础。工程建设领域的管理有别于其他一些行业的管理,如果没有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作为基础,不了解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和特点,是无法完成组织各专业工种和不同部门来进行系统而庞大的工程项目建设的;同样,具有丰富工程项目建设经验,而缺乏相关管理科学理论和知识仅能成为一名技术员,而不能成为优秀的工程项目管理者。在各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上,首先应该严格遵循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目标,同时也应该允许各高校结合该地区建筑业的发展状况和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突出自己的办学特点,设置一些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和有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例如一些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开设“土地评估管理”“物业管理”等特色课程,将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加强工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和师资力量的提高
在课程设置安排上,应该加强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在各专业课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安排的课程设计,能够让学生把课堂学习的内容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因此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非常重要。课程设计的题目一定要选择和工程实际相关的具有基础性和代表性的题目,帮助学生掌握工程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产实践环节,各高校应建立自己的生产实习基地,或将长期合作的单位作为实习基地,在真实的工程实习环境中使学生真正了解建筑产品生产的流程,了解建筑产品生产环节中的各项制约因素和影响条件,认识各种施工机械的使用环境和特点,掌握常见建筑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在课堂所学到的各种知识,使他们毕业后能胜任岗位工作,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丰富教学手段,积极开展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尽可能多地向学生提出一些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大家讨论和思考。高校应积极开展与地方建筑企业的合作,提供良好的机制与条件,鼓励教师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让教师了解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具体需求,从而有目的地培养出更多合格和优秀的毕业生。
(三)结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在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对于职业资格考试中常出现的一些知识点,如资金的复利计算、单双代号网络图等内容,教师在相关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重点进行介绍,习题和考试试题也应尽量采用职业资格考试的真题,达到职业资格考试的难度和深度要求,让学生尽早适应毕业后所需要面对的各种职业资格考试。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加强学生对行业发展最新动态的了解,可以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中定期举办专业讲座,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相关业内人士为学生介绍行业发展动态、发展趋势、职业能力要求及职业资格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和眼界,帮助学生做好适合自身条件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四)强化毕业设计的工程实践性
为了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充分结合工程实际和工程管理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让学生像在实际工程中一样真切体验设计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这个过程需要运用以前所学的各科知识,对于不清楚的知识则需要查阅各种资料和规范,需要向专家(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咨询请教,需要同学间的团队协作,即便在受到各种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也能解决好问题。这对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拓宽学生的从业范围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等都有积极有效的作用。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从设计格式的规范性、计算数据的准确性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工程实际操作的要求严格把关,培养学生对待工程问题一丝不苟的严肃态度。在毕业设计答辩阶段,可适当选择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业工程师参与答辩小组,让学生在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了解来自工程一线的信息和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26-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项目管理领域,现代工程项目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借助信息技术才能实现大量复杂的项目动态管理与系统集成控制。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项目管理,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有较全面的认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对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初步具备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及实施的能力。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想全面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需要对教学大纲的编制、教材的选取、教学过程、考核等多个环节都要进行合理的规划。由于不同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隶属的上级学科不同,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本文研究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面向土木工程应用领域。
一、教学大纲的编制
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它是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
1.教学目的和任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结合实例详细介绍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重点包括结构化系统分析、结构化系统设计和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的理论及方法有机的结合,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控制,达到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效率的目的。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
2.教学内容。明确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和设计教学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方面之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系统开发方法和过程以及工程信息领域最新发展动态。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包括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及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包括结构化的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性对象的开发方法、信息工程方法和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其中系统开发方法是最基本的开发方法,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及维护等六个阶段;工程信息领域最新研究内容目前主要包括建筑信息模型等。
3.学时分配。本课程目前共安排32个学时,主要用于课堂讲授,学生实践环节在课后完成。从执行情况来看,学生对课后完成的内容并不能保质保量完成,在新的教学计划中拟增加一定的学时数用于实践环节,且与课堂讲授同步进行。
二、教材的选取
作为从事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水平的高低。对于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多数教材都强调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和开发方法,而和工程项目管理的背景结合不够紧密,更缺乏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完整的案例。有些教材虽然附上了一些实际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案例,但多数是对已开发出来的系统进行介绍,对开发过程体现较少。本人认为选择教材时,如没有合适的完整的案例贯穿整个开发过程,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梳理出一套合适的案例。如果抛开案例,再对教材进行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就是理论内容的充实性、条理性和新颖性,不仅可以方便教师教学,还可以便于学生自学,使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其工程背景不尽相同,很难找到一本合适的教材,最好的方案就是经过多年的理论和案例教学,逐步完善相应的知识体系,开发出适合本专业特色的教材。
三、教学过程的组织
处理好前面两个环节的工作之后,下一步就要做好教学过程的组织工作,包括课时安排、课堂讲解、课后实践。
1.课时安排。一门课程安排在哪个学期,主要和它的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相关。对于项目管理信息的先修课程包括:管理学、工程项目管理、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语言等,目前还没有后续课程。一般可安排在第七学期(即大四上学期)。每周安排4个学时,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量较适中,与其相对应的实践环节在一周时间也基本能完成。
2.课前准备。为了更好的完成课堂讲授环节,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如下准备工作: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重视科研工作,促进教学的正向发展;分析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分析课程特点,寻找适宜的教学方法;研究学生心理,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教学互动,关注学生反馈意见;重视课程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3.课堂讲解。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之后,课堂讲解需要注意的就是要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主流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在教学过程中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4.课后实践。实践环节是对理论知识消化和吸收的最好途径。实验与理论应同步进行,理论上的每一个环节与实践相对应。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践环节不一定要让学生开发出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重在前期的分析和设计,通过对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分析、梳理出隐藏其中的信息及流程,这将更有助于对管理信息系统深层次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开发应用系统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上课初期可让学生自行分组,每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寻找合适的选题,然后针对选题完成相关的系统规划、分析、设计等环节。
四、期末考核
学生成绩应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两个部分。期末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查漏补缺更是一种肯定。考核的内容,既要注重理论,也要注重实践能力。根据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考试题型应主要采取开放式的题型,重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客观题部分重在考查理论知识的掌握。
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也层出不穷,管理信息系统学科也在不断的完善,这就要求我们教学工作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通过完善课程教学规划,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出适应时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莉.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思考[D].土木建筑教学研究论文集,2010,(5).
[2]李晓东,张德群,孙立新.工程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陆彦.工程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On the importanc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Ma Xiao-juan
(Henan Highway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Xinxiang Xinxiang 453003)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highway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oblems are gradually exposed, how to take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highway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s the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s ver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on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o on, the system can provide a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for highwa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Keywords: highwa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mportance; development
公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公路建设项目和管理的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很多建设项目地域跨度越来越大,项目参与单位分布越来越广,项目信息成指数级增长,信息交流问题成为影响建设项目实施的主要问题。管理信息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它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业务流程、传统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重新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工程管理中目标控制的有效性和工作流程的及时性,从而使公路项目管理实现标准化、现代化、科学化。
一、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指的是建设项目管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信息技术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在投资建设一个新的工程项目时,应重视开发和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同类或类似建设工程项目的有关信息资源。
1.处理大量信息
管理信息化是为达到企业目标而进行了的一个过程。信息存储数字化和存储相对集中有利于项目信息的检索和查询,有利于数据和文件版本的统一,并有利于建设项目的项目文档管理。信息传输的数字化和电子化可提高数据传输的抗干扰能力、使数据传输不受距离限制并可提高数据传输的保真度和保密性。可以摆脱管理者繁琐的事务性劳动,将集中精力致力于管理工作,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
2.加大沟通信息的力度
“信息获取便捷”“,信息透明度提高”以及“信息流扁平化”有利于建设项目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加大沟通信息的力度。建立现代化信息平台,加强各参建单位的有效沟通,形成科学、规范、开放的制度,使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向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转变。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和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3.有效节省成本
高速公路工程具有建设规模大、投资数额大、建设周期长、分布范围广、参与单位和人员多、风险大等特点,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合同、质量、安全、进度、费用、文档资料等多方面的工作,参与单位和人员众多,使沟通和协调工作产生困难,大量的动态信息需要有效的集成管理,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已显吃力。运用现代建设管理理念建设一个采用先进开发技术、功能全面、高实用性、高可维护性的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系统;结合具体高速公路管理机构的管理特点进行量身定制,实现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业务综合管理。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电子化办公、无纸化办公,有效减少管理成本。
二、公路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1.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及电子政务
充分利用Internet平台,建设包括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在内的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这个综合系统不仅提供简单的信息查询服务,更主要的是实现工程项目寿命周期内的全过程电子商务和,包括项目的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过程,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大部分工作,例如:召开虚拟的工作会议,交换资料信息,会签图纸和文件,监测施工质量等等。
2.加大信息化推广效果
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推广,需要在完善的体制和制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首先要培养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他们是信息化成果推广和应用的普及者和应用者;其次,要制定信息应用的标准化程序和规则,实现行业内的信息共享和无障碍交流;再次,规定信息化的达标等级,例如:硬性规定什么等级的施工企业必须达到相应等级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并配以相应的奖惩措施。
3.提供网络系统,搭建硬件平台
采用成熟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为公路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建设搭建硬件平台。网络设计应本着可扩充性、可靠性、安全性、实用性的原则,同时提供支持用户数与应用多、稳定可靠的网络系统,保证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多种信息的安全、快捷、有效的传递。
4.应注意保证网络的安全性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其安全性有时候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此,应注意保护网络的安全性。在进行设计时,应对网络上的用户进行访问权限的设置,防止对网络资源的非法访问。应针对不同的用户类型提供不同的信息,实现外部公共网、内部网络间的互联,同时利用防火墙等技术进行访问的控制,保证网络的安全性。
5.不断的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
构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需要最新的数字技术作为支持,因此,就需要不断的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参与项目的管理者以及各方领导者的素质更应得到提高,因没有高素质的管理者就不能带动整体素质的提高。只有整体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将数字技术的应有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6.信息系统的构建需要整合各方资源
信息系统的构建需要经过前期准备、系统设计、系统分析、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安装调试、后期服务与支持等有关工作。信息系统的构建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同时具备可发展性与开放性,进而实现数据共享,同时具体的实施过程应本着分布实施、整体规划、不断深入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李耕.关于公路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交通科技,2004(3).
[2]刁彦.谈如何加快公路信息化建设[J].辽宁经济统计,2005(9).
前言
透过以往实践调查经验整理判定,建筑行业中的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确发挥着不可替代地支撑引导功效,当中包括工业流畅化生产秩序和居民生活安全保障条件等任务,一旦衍生任何形式的纰漏状况,都将直接限制特定区域经济发展实效,进一步制约我国社会整体安定繁荣过渡扭转步伐。
1 目前我国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整体管理状况客观论述
1.1 各类工序系统化覆盖交接,管理秩序相对紊乱
结合施工现场调查结果验证解析,目前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管制的核心任务,便是集中一切技术手段协调电气资源和土建、排水结构的安全稳定结果,避免建筑万层结构特性、部件运转功能等细节产生任何冲突迹象。实际上,在开展此类细致化施工活动期间,因为单个项目需要穿插的工种繁多,加上职务层级划分背景下的施工人员素质不均衡迹象影响,使得工序流畅化交接自然过渡成为相对棘手的问题,想要真正稳定最终成品安全经济效能也是不现实的。
1.2 内部施工与管理组织形式存在诸多漏洞迹象
部分建筑企业,在其内部施工组织形式设置方面都不够系统全面。产生此类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上级领导对此类建筑施工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现实意义忽视现象,正因为类似结构安全质量检验、材料经济合理化采购等人员素质培训力度的欠缺,使得日后施工环节中的隐患问题此起彼伏,不免给既有建筑物施工和使用带来不可预料的侵袭危机。
另外,不乏存在一类施工人员,其不管是在专业技能掌控或是职业道德素质完善方面都有所不足,同时不愿长时期接受创新技能培训活动,在今后建筑结构安全质量管理方面意识趋于低下形态。以上结果对于工业、民用建筑工程管理实效性提升,都将是较为沉重的冲击效应。
2 涉及强化现阶段我国工业、民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质量的策略内容解析
2.1 整体施工管制方案的系统化设计与编制
民用和工业建筑工程本身规模较大,大多数情况下规范性图纸材料都会在施工后期持续,这使得大部分规划管理主体依照过往经验加以布置,包括投标初期设计院初步设计理念和现场施工条件勘察结果等。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期间要时刻秉承以下规范性原则:
第一,方案内容要尽量全面。单纯拿砼框架结构单元来讲,当中包括数据测量、土方模板制备、砌筑装饰,以及排水管道系统化安装等工序环节。施工前期需要针对图纸材料进行精细审查,切实规避以往施工环节中遗留的工期延后危机。
第二,便是精确检验图纸示意的关键结构单元协调性状况。诸如设备安装、土建图和电气资源尺寸信息等,必要情况下可以依照施工方要求加以适当改动。如若发现问题,更要保证尽快和设计部门交流,并将最终处理结果向工程和预算部门传输。
2.2 现场施工技术的细致化交底
实际上,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管制工作布置前期,需要开展详细的技术交底和验证活动,包括出现频率较高的工艺类型、隐藏的安全隐患和完善应对措施等。交底期间需要尽量快速深入到施工班组一级内部,避免特定决策内容灌输和传达期间衍生任何遗漏状况。再就是此类交底工作具体配合书面表达形式交接,确保签字确认之后,保留三份,分别交由技术单位、资料人员和项目部档案室加以保存。需要加以强调的是,施工过程中要做到技术资料文件和施工过程同步,在施工过程中就要做好技术文件的整理和归档。一个单位工程完后,要及时做好单位工程的验收和资料交工工作,不允许出现在施工完成后很长一段时间还在整理施工资料的问题。在分部工程完后要及时进行分部工程的评定。
2.3 现场施工流程的科学指导和结构安全质量协调管制
透过目前我国工业和民用建筑施工状况观察,内部经常衍生一系列安全隐患,基本上都出现在创新材料沿用结构单元之上,作为新时代管制主体应该最好高效的预测与防范准备,能够及时挖掘施工现场中一切细致问题并加以合理纠正。对于任何发生质量问题而不愿意主动纠正的施工组织,需要快速地向上级通报并进行严格处罚,避免此类不良影响范围的扩张。
另一方面,现如今我国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如若想获得长效发展先机条件,就必须针对内部计算机辅助端口加以持续校验和有机改良沿用。实质上,自从我国实施对外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建筑工业管制主体已经将核心注意力,全面投射在工期合理缩短、造价幅度科学降低、工程质量和整体投资效益有机控制层面上来。正是在全程现代化管制体系监管范围之内,包括网络计划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管理体制得到普遍推行,在某种层面上,也使得建筑工程一切现代化管理理念顺势灌输到日常化施工企业内部规范体制结构之中,相对来讲,对于今后现代化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投资效益的改善、工程质量的保证等都起了积极的辅助作用。
为了加强计算机辅助管理水平,我们通过加强职工培训、普及现代化管理知识等手段,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都应接受现代化管理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培训,并作为上岗考核的重要内容。企业所有业务人员均应熟练的应用计算机,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规范化。
结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管制活动已经迎来全面化新生机遇,作为内部规划主体,应该尽量吸纳最新技术资源,包括计算机辅助型设备等,切实监管现场人员专业技能控制实力、成本投入合理状况、特定结构安全质量细节;同时联合各国先进控制经验,自动化制定最为全面完善的应对方案,避免单纯人工计算带来的施工进度滞后危机,最终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前景绽放,积累更多支撑引导实力。
参考文献
[1]王彦华.如何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J].价值工程,2010,23(21):48-56.
[2]由芳.如何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8(19):101-115.
[3]程海静.探索如何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3,23(07):72-85.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教育体系中高层次的精英教育,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德国学徒式培养模式、美国专业式培养模式及二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协作式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指通过教育过程使研究生在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它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1]。多年来,“学术性”研究型一直是我国各学科专业主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各种培养模式的交叉和融合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王建民(2004)提出了实行“研究型”和“职业型”的“双模式培养制度”[2];刘惠林(2004)结合专业特点对研究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对重点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3];王全林则提出了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应用式的多元互补研究生培养模式[4]。这些观点都是试图提出新的培养模式以实现多种培养模式并存来培养所有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然而,当前水利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体现了单一性。在大学研究生阶段学习思想政治课程和外语课程,占到整个课程相当大的比例。“学术性”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和“应用性”硕士研究生基本上实行1年半的学习:一方面没有考虑学习政治和英语课程;另一方面不能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学习专业课程。另外,水利工程硕士难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课程安排,最后勉强修满学分,尤其对“学术性”硕士研究生,他们不能根据导师的安排来支配课程学习时间。课程教学片面化,无论是“应用性”硕士研究生还是“学术性”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参加讨论和发言的机会不多,造成“应用性”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学术性”研究型硕士研究生不能独立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
针对学科专业的个体差异,将不同培养模式进行组合以培养适合各个学科专业特点的硕士研究生。作者以此思路为指导,提出了将“学术性”研究型硕士和“应用性”专业硕士相结合的复合型培养模式融入水利工程硕士培养的新尝试。
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2.1培养目标的多样化。世界上一些国家水利工程硕士培养的要求不仅为水利工程领域培养现代科技人才,而且要求培养大量水利工程方面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这就使得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呈多样化的趋势。多样化的培养目标首先是培养从事严谨的学术研究的高层次的研究者;其次是培养在水利工程领域中能够发挥多方面作用的高水准的专门职业人才;第三是满足水利工程领域在职人员再学习的需要。
2.2培养性质的多样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水利工程硕士的培养在继续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大批水利工程专业教学科研人员的同时,可能会转变水利工程硕士培养的价值目标取向,把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技术型和应用性的高层次人才作为其主要的追求目标。随着水利工程硕士的培养的规模扩大,扩大的部分应着力于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和新兴学科人才,形成“学术性”研究型硕士和“应用性”专业硕士相结合的复合培养模式。
2.3培养层次的多样化。许多国家在水利工程硕士的培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已出现细分,即“学术性”研究型硕士和“应用性”专业硕士,而且这种细分已成为国际潮流。如美国的硕士层次有哲学硕士、专业硕士之分,而且它们的要求亦各有侧重。在日本有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之分,英国有哲学硕士和专业硕士之别。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层次上的细分不够明显,或者说刚刚开始进行细分。
2.4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在水利工程硕士的招生数量越来越多和研究生来源多样化的情况下,原来的导师个别指导的方式必须加以改革。可以采用导师组集体指导,淡化导师对学生鉴定方面的“一言堂”的权威。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也可以采用完全学分制,只要修完规定的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就可以取得相应的水利工程硕士学位[5]。
2.5培养导师的多样化。首先,导师资格不应局限于教授、研究员等研究型专家,也可以是公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其次,导师可以带多个学生,而学生也可以由多个导师来带,实行导师组制度。再次,坚持双向选择制度,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对于学习型研究生,导师需要提供实习机会;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需要提供相应的科研项目或者科研机会。最后,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制度保障这一交流,以保障研究生的质量。
三、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21世纪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要更注重个性、特色的发展和知识面的拓宽,形成多维的人才结构体系。针对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的三要素即知识、技能、创新,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应以系统的理论知识、专门的实践技能训练、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主要内容,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学科的特点出发,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3.1专业知识
水利工程课程设置以科学、规范、拓宽为原则,以科研技术、方法、手段三维知识体系为目标,水利工程专业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必修课组成主干知识体系,向相关专业拓展的选修课组成补充知识体系。对水利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可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课可按相近的二级学科群设置,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专业课则按二级学科设置。选修课的设置包括:其一是反应本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理论;其二是相关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或最新的科研方法与手段;其三是对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可以通过鼓励校际间课程互选,教学资源共享,用于完善水利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3.2实践技能
实践技能是指科学和创新思维指导下的实际动手能力,对应用性学科的研究生来说,掌握水利工程专业技术的实践技能训练,将理论较好地运用于实践更为重要。一般必须经过单位岗位专项技能考核,达到相应的要求后才能获得学位论文答辩的资格。教学能力也是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校师资补充的一个来源,必须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备课试讲,或承担本、专科生的部分教学任务,使其在教学的实践中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逻辑性。教研室对其教学能力以及表达和演讲艺术的评价可作为学生成绩考核和学校选留、聘用师资的依据。
3.3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确定体现了学科的学术、科研水平,关系到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题和论文质量,因而必须站在本学科的前沿,使研究方向起点高、立息新,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相同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不应强求统一,以利于充分体现不同学校、不同导师的学术优势和特色。有条件的学科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应鼓励跨学科设立研究方向,在学科的交叉、结合部从事开拓性的研究。研究方向涵盖应宽窄适宜。
3.4科研创新能力
水利工程硕士在导师的研究方向范围内,充分查阅、收集相关研究资料,撰写文献综述,或进行预试验,或收集相关实践资料,在此基础上制订课题,经导师、指导小组及相关专家论证后,独立从事科研与论文的撰写。引导研究生从学科的交叉结合部选题,开辟新的学科领域。注重培养研究生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求新、求异的探索精神,独立从事科研和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四、培养模式的构建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进行质量管理、检查与评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准。科学、严谨的培养模式,只有切实贯彻到具体培养过程中才能起到指导、规范作用,因此必须有配套的制度、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
4.1制定培养计划,强化过程管理
培养模式通过制定培养计划,使其的各项内容具体化。培养计划应结合研究方向,并与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个体的知识结构相衔接,确定各个阶段的具体培养目标与措施,应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模式通过培养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可以使各个培养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从而形成系统、严谨的培养体系。培养计划由导师、指导小组成员共同制定。水利工程硕士可对培养计划提出修改建议,经教研室审核后报院系、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培养模式与培养计划均作为考核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依据。
4.2理顺体制,健全制度
明确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导师、指导小组成员、管理部门以及实践基地在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各自的职责范畴,增强过程管理的透明度。健全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相配套的教学管理文件,使各个环节的运作均有章可循。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研究生自我管理机制。让研究生参与培养计划的制订,并相应的制订出自己的学习计划,以明确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注意引进竞争与激励机制,如实行奖学金制度,中期考核筛选与分流制度等以奖优汰劣。
4.3以科学的培养模式为依据,建立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培养计划中的各个环节,制定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办法,重视阶段性、经常性的教学质量评估,从而为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提供依据。制定研究生备课试讲,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实践技能、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中期考核和论文质量测评,并及时反馈意见,提出改进措施,形成质量管理的良性循环机制。
4.4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整齐划一的考核方式抹杀了硕士研究生个体在创新方面的潜能差异。实践证明,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是一种发展趋势。就水利工程专业的特点而言,一种新的尝试是硕士研究生最终获得硕士学位除了学术论文以外,还可以是开发的软件、获得的水利工程管理方法创新、水利工程全过程管理方案等。这种考核方式明确了各尽其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术性”研究型硕士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应用能力较强的硕士进入企业,成为高级工程师或高级管理者。因此,一方面不是企业实践中所有的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形成论文,另一方面衡量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式中,学位论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入手,各部门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科学的培养模式为纲,对提高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将会收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之效果。
参考文献:
[1]章添香,中国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与完善,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第36期,9-11.
[2]王建民.双模式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 2004(2):46-4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软件工程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1968年的NATO会议上。软件工程这一概念的提出,其目的是倡导以工程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软件开发,以期解决当时出现的“软件危机”。张效祥院士主编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第二版)》将软件工程定义为“是应用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按预算和进度实现满足用户要求的软件产品的工程,或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软件工程”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软件工程的原则、开发方法和技术进行软件的开发和维护。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工程学科,如何合理地构建软件工程本科教学知识体系,对于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素质的创新型软件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满足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北京大学积极探索和推进软件工程教育。在1984年,北京大学首次为本科生开设了“软件工程”课程,培养学生在软件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实践能力。同年,在国家科委的支持下,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别举办了共4期软件工程研究生班,教学以工程实践为主,聘用国际上一些计算机专家任教,先后培养了近200名软件工程人才;1988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试办软件工程的本科专业;1996年北京大学开始招收软件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目前,在北京大学软件工程领域培养的人才,大部分已成为我国软件企业和国际软件企业的技术骨干。
通过多年软件工程领域的教学实践,杨芙清院士提出“软件工程教育体系需要多层次、多样化。比如,在本科教育阶段,重点培养软件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的实践能力。而研究生教育阶段,首先要培养扎实的理论基础、软件工程技术和方法,然后再根据人才需求和职业发展分为两种,一是学术研究型,二是工程应用型”。
针对北京大学本科学生的特点,一是基础知识扎实、自学能力强,二是毕业后大部分继续学习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根据历届统计,直保本校研究生的比例大约在50%~60%),这为软件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体现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原则,如何适应持续培养“本-硕连读”学生的需要。
围绕以上问题,我们自1984年开设本科生“软件工程”课程以来,不断结合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团队在大型“软件工程”科研项目上的丰富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结合软件工程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对软件工程本科教学知识体系进行改革,在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完善,以期创建具有北京大学特色的软件工程本科教学知识体系。
2软件工程本科教学知识体系
在软件工程本科教学知识体系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们一直遵循以下两条基本原则:(1)一是软件工程本科教学知识体系不仅需要体现先进性、系统性,而且选取的内
容需要有助于提高学生求解软件的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直接参与软件开发实践和工程管理的能力。(2)二是选取的内容是基础性的、比较“稳定”的,我们向学生尽量介绍有关软件工程的国际标准和成熟技术。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软件工程本科教学知识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1充分利用科研实践经验
多年来,北京大学软件研究所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其中,以研究软件工程开发环境为主要宗旨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青鸟工程”,对北京大学软件工程本科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影响最为显著。它是国家重点支持的软件产业的共性、基础性建设工程。从“六五”计划开始,历经二十个春秋,由北京大学牵头、中科院院士杨芙清教授主持了持续的科技攻关课题,其目标是以实用的软件工程技术为依托,建立软件产业基础,推行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和模式,提供必要的工业化生产手段和装备。
图1概括给出了“青鸟工程”动机、发展及研究内容。青鸟工程历经了国家 “六五”科技攻关项目“软件工程核心支撑环境BETA-85”、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软件工程技术、工具和环境的研究与开发(SEP)”、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软件工程开发环境(CASE)的标准化与实用化”、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软件工程环境(青国际上令人关注的一支科研队伍。通过这些大型软件工程项目的实践,使教师提升了软件工程领域的知识,丰富了
图1青鸟工程动机、发展与研究内容
鸟CASE)工业化生产技术及系统(JB/SEIMS)的研究与开发”、国家“十五”973项目“Internet环境下基于Agent教师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结构。我们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积极参加科研项目,从学习跟踪到自主创新,并的软件中间件理论和方法研究”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每年在国际重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上百篇论文,理论成果覆盖了软件工程领域几乎所有的研究方向。北京大学软件工程研究团队已成为不断将这些科研成果和软件工程实践经验融入、引入软件工程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中。
另外,北京大学软件研究所积极接收本科生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实践工作,这些学生可以应用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软件工程实践,并对科研成果提出相应的反馈意见。这样,通过科研项目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软件工程知识和技能。
2.2加强课程体系与教材的建设
北京大学软件工程教育长期研究和借鉴IEEE/ACM推出的软件工程规范。IEEE最新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Software Engineering Body of Knowledge)将软件工程知识分解成10个知识领域,即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与方法、软件质量,从而明确了软件工程学科的内容和体系。IEEE/ACM软件工程学科小组研究和公布了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SEEK(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Knowledge),将软件工程的本科教育分为10个知识领域,包括计算基础、数学与工程基础、专业实践、软件建模与分析、软件设计、软件验证与测试、软件演化、软件过程、软件质量、软件管理。这两个知识体系明确提出学生要有工程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要有问题求解和工程管理能力,要有职业道德和相关法律的教育,要有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要有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要有国际交流的能力,要有组织和管理能力,要有纪律性和团队精神、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学科变化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等。我们在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材的编写中,不断完善对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
在软件工程本科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参照以上两个软件工程规范,关注软件工程课程知识体系的完善。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给出了软件工程本科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如图2所示。软件工程基本知识结构,基于对软件开发本质的认识,即实现问题域到软件解域之间的映射,紧紧围绕软件开发,讲解软件工程的生存周期过程;讲解有关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组织框架,即介绍一些在工程中常用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讲解实施开发活动和任务的一些基本途径,包括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以及支持软件评估所需要的软件测试技术等;简单介绍作用于开发活动上的一些管理活动,其中重点介绍支持管理活动的一些基础性技术,例如过程创建以及成本、进度估算等。
图2软件工程基本知识结构
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一流软件人才,我们充分地利用了北京大学软件工程科研队伍。这支科研团队在理论上的创新,给教材的编写和讲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知识。在教材的建设中,不断总结新的知识和经验,编写了《面向复用的需求建模》、《构件化软件设计与实现 》和《面向复用的软件资产与过程管理》,这三本书是北京大学软件工程研究几十年经验的结晶,在理论上有许多创新、对教学和科研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多年从事软件工程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编写了《软件工程》,该书先后出版三版,每一版都增添了新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
我们不仅利用自身团队的经验,我们也充分吸取世界最新软件工程成果为我所用。我们先后翻译了《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软件复用实践》、《管理软件开发项目》和《软件工程最佳实践项目经理指南》等经典著作,作为我们所用教材的补充。
这些教科书和参考书的编写和翻译有力地推动了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持续优化。例如,在《软件工程――技术、方法与环境》第一版中,在面向对象分析和面向对象设计两部分,我们讲授的是Coad-Yourdon方法,而到了第二版,我们介绍的是主流的UML和RUP。又如,在《软件工程――技术、方法与环境》第一版和第二版中,我们没有系统地介绍软件项目管理内容,而在第三版中,我们参考和借鉴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引入了“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概述”一章,进而加强了对本科生软件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
2.3注重因材施教
北京大学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而且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软件工程知识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基于以上因素的考虑,我们设置了以下课程分别满足不同层次本科生对软件工程教育的需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1) 为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学生在设置了“软件工程”课程,使学生系统地学习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他们从事软件开发、维护和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
(2) 为二学位的学生设置了辅修“软件工程”课程,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软件工程”课程相比,该课程在内容和难度上有所降低,主要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思想以及基本方法的应用能力。
(3) 为“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基础好、领悟力强的学生开设了“软件工程―实验班”。这些学生经过计算概论实验班以及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班的培养,具备了很强的程序设计技巧与能力。本课程不仅讲授软件工程基本思想与主流方法,而且主要通过实际系统的工程化开发,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素质和能力。
(4) 为研究生和高年级的本科生共同开设了一些先进软件工程技术或研究探索性课程,如“高级软件工程”、“方案工程”和“软件项目管理”。这些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使学生对先进的软件工程理论、方法和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从事软件工程研究的素养。
图2所示的软件工程基本知识结构体现了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设置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内容体系,而辅修“软件工程”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专业需要,对软件工程本科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剪裁,“软件工程-实验班”依据其培养目标,结合实际需求,更加关注软件工程有关知识的应用。
3软件工程本科教学实践的探索
3.1启发式教学培养创造性人才
我们不仅在教材编写过程注意启发式教学,而且在讲授中更要突出启发式教学,让启发式教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这样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型,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
(1) 教师授课中的启发式。教师讲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在深入备课的基础上提炼出重点、难点,拟好带有启发性的关键问题,在课堂上提出,让学生认真思考和讨论,老师有目的、有重点地做点评。例如,在讲授“软件过程”一章时,我们主要提炼出两个关键问题:①软件开发要做哪些映射-活动?②应如何正确地组织开发活动,形成求解软件的逻辑?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阅读、思索和讨论,从而得到对这一章节知识的深入理解。
(2) 学生登台讲授。这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极好方法。北京大学的学生基础好、自学能力强,并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这是他们登台讲授的良好基础。我们选择一些章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做准备,然后在小组或班级做讲授。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深入学习的过程,这样学习的知识掌握得更深透。一位讲过课的学生深有感触地说:“自己讲一遍胜过听别人讲三遍。”
(3) 老师解惑答疑。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学生越愿意学习,越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必须居高临下,采用讨论的方式,给学生以及时准确的回答,增强学生的信心,鼓舞学生继续向前攀登。
3.2加强课程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根据教材,我们设计了一些配套的课程实践课题,如结构化方法实践和面向对象方法实践课题,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北京大学软件工程领域研究的各种软件开发环境(因为北京大学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覆盖了软件工程各研究方向),如青鸟面向对象建模工具JBOO、青鸟配置管理系统JBCM、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可视化建模和构
件组装工具ABCTOOL等,进行课程实践。软件工程课程实践要求学生采用“项目小组”的形式,结合具体的开发项目进行分析和设计,每组不得超过5人。每个项目小组选出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经理,由其召集项目组成员讨论、选定开发项目。学生分工合作,学习软件开发小组的组织和管理,将项目开发各阶段的任务明确,熟悉软件开发环境,培养团队精神,共同完成该项目的开发任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总体指导学生。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课程实践,并对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反馈,从而进一步促进科研的发展。
从“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到目前的研究,我们一直利用科研促进教学,不断完善软件工程本科教学知识体系,在这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软件工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很多学生都说这正是北京大学软件工程教学知识体系和科研结合的独到之处,也是北京大学良好学风的体现。
4结束语
北京大学软件工程本科教学知识体系的建设和教学活动实践既参照了国际上计算机学科发展规范所提出的质量要求规范-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和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SEEK,又充分考虑了国家对北京大学的要求和希望,以及北京大学软件工程教学和科研团队,高质量的学生的特点,不断进行教材建设和教学活动的探索和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科研和教学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这种探索和改革还在继续进行中,我们相信未来会取得更理想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效祥. 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M]. 2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杨芙清. 软件工程教育的思索与实践[C]//全国高校2007年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IEEE. Guide to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Body of Knowledge 2004[EB/OL]. /portal/web/ swebok.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实现具体的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就是评估课程体系能否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否为实现培养目标提供支撑作用。下面首先介绍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现有课程体系的情况并分析其特点,然后介绍控制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并分析其特点,最后通过分析现有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实现之间的矛盾,论证现有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现有课程体系设置情况与特点分析2002年,全国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协作组成立,于2005年7月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工程领域教育协作组组长全体会议,研究“建立规范化的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问题,形成了具有指导性的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和准则,认为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具有如下的特点[5]:(1)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原理为核心的知识结构;(2)具备与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等相结合的,并针对具体应用方向的相关知识;(3)具备工具性知识,包括行业内常用系统和应用软件等;(4)具备人文类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素养和哲学思维能力,并能够用于指导工程实践。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一种两层结构的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1)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相关领域选修课程等三种类型的课程模块组成,它们属于两层结构的第一层。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基础课、外语课、自然辩证法、工程导论等;相关领域选修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机械设计、传感器技术、光电技术等课程;(2)第一层中的专业课程又分为领域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它们组成层状结构的第二层。其中,领域核心课程包括现代控制工程、线性系统理论、模式识别等控制工程领域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包括机器人控制、自主导航技术、精确制导与控制、最优控制、系统工程、系统仿真等,涵盖控制领域的各个研究方向。上述课程体系结构是一种具有特色的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结构,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普遍采用的课程体系结构。通过调研国内控制工程领域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设置的课程体系发现,该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不但沿用了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结构,甚至两种课程体系中大部分课程的名称、内容、选用教材、教学方式、考核方式都是相同的。由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在先,因此可以认定,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沿用了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结构。
(二)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及特点分析《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标准》详细规定了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可以分解为四个单元的培养要求,即对研究生在知识单元、技能单元、能力单元与素质单元等方面的培养要求[6]。
1.知识单元。主要规定了获得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要求研究生必须掌握控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与针对具体应用方向的相关知识,即具备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原理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具备与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等相结合的并针对具体应用方向的相关知识;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2.技能单元。主要规定了获得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应该具备的主要技能,包括相关研发工具使用技能(例如行业内常用系统和应用软件等)、外语技能、国内外科技资料和文献获取技能、学术交流技能、技术报告或论文写作技能等。
3.能力单元。主要规定了获得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主要包括:具备使用本领域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能力;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能够胜任实际控制系统、设备或装置的分析计算、开发设计和使用维护等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素养和哲学思维能力,并能够用于指导工程实践。
4.素质单元。主要规定了获得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应该具备的主要素质,包括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专业素质。其中,专业素质要求本领域的专业学位获得者注重领域的工程研究、开发和应用,成为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从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专业学位是一种面向职业的应用型学位,获得专业学位的要求一般是通过高水平的专业训练从而达到一定的水平,具有从事某种专门职业业务工作的能力[7]。对比学术型学位的培养目标,可以发现二者存在明显区别,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员为目标,侧重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而学术型学位是一种国际上通用的授予个人的学术称号,表示其受教育的程度或在某一科学领域里已达到的学术水平,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际研究能力的培养[8]。
(三)控制工程领域现有课程体系与实现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沿用了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但该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该领域现有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其培养目标的实现之间必然存在矛盾,下面从实现培养目标的知识单元、技能单元、能力单元与素质单元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实现研究生知识单元的培养目标方面。现有课程体系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设置的课程较为完备,覆盖了控制工程领域的所有研究方向,能够适应该领域内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知识获取的需要,矛盾不突出。但是,由于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前沿课程,不利于研究生了解和掌握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2.实现研究生技能单元的培养目标方面。现有课程体系对实现研究生外语技能、国内外科技资料和文献获取技能、学术交流技能、技术报告或论文写作技能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但对相关研发工具使用技能方面的支撑作用存在不足。
3.实现研究生能力单元和素质单元的培养目标方面。现有课程体系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使用本领域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能力培养,忽略了对专业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要求,而这些能力正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根本所在。因此,现有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具体体现在课程体系中缺少案例课程和综合实践(实验)课程,不利于培养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不利于培养能够胜任实际控制系统、设备或装置的分析计算、开发设计和使用维护等工作的能力。另外,现有课程体系在教学环节方面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考核是教学的“指挥棒”,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现有的考核环节沿用传统做法,不能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核,不能充分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教材建设滞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采用的教材与同专业学术型研究生的相同,同样没有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9]。此外,现有课程体系不够灵活,要求学生必须到各培养单位的课堂进行学习,不能很好地适应非全日制、在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各培养单位的课程体系也不够开放和兼容,无法把国内外其他培养单位的优质课程和教学资源纳入课程体系。综上可知,控制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现有课程体系不论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是在教学环节方面,都难以满足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与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结构性矛盾,必须进行针对性地改革与建设。
二、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
针对上述控制领域现有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不足,在《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的指导下,为了实现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出如下的改革方案和措施。
1.针对现有课程体系不能支撑培养目标的结构性矛盾,革新现有课程体系的结构,把图1所示的两层结构改为图2所示的三层结构,即在第二层的专业方向课程中设置必修的前沿系列课程、案例系列课程和综合实践(实验)系列课程,并使这三种系列课程能够涵盖控制工程领域的所有研究方向。其中,增加前沿系列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对本领域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掌握,弥补现有课程体系对学生知识结构支撑不足的问题;增加案例系列课程和综合实践(实验)系列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相关研发工具使用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等职业素质,从而弥补现有课程体系对学生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支撑不足的问题。
2.针对现行教学环节不能支撑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和教材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第一,更新教学内容,把培养单位在控制工程领域优势科研方向的最新成果和科研经验直接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以案例的形式和前沿课程的形式引入到课程内容中,案例内容注重工程实际,强化培养学员的工程素养,前沿课程注重开阔学员的视野和跟踪最新技术与方法。第二,革新教学方式,把目前研究生被动式课程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的状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自主学习[10]。课程教授团队引入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和难点论题,把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11]和实践性教学相融合。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避免学科化、体系化的知识传授方式,将讲授、研讨、学术或技术前沿报告、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方式结合起来,给予学生启发式、互动式的教育,使研究生主动拓展思维,对研究问题有深刻的认识,主动把课堂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外实践论题,主动把理论知识较好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中。第三,革新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12]为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建立体现研究生综合发展、课程教授团队研讨、教育管理部门监督、人才使用单位反馈的研究生课程合力评价体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同课程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但必须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即突出对学生学习或实验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并对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考核。例如对大作业的考核,可采取团队合作完成一个自选项目课题的方式,每个团组最后提交一个报告,学生的最终得分由团组得分乘以自己在团队的贡献比例决定;成绩的评定采用同伴评阅与教师评阅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对自己和同伴的成绩进行评定。第四,教材建设方面,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材,课程教授团队应该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把相关领域的最新原理、最新技术和科研经验分解成具体的知识点和案例编写进教材。例如,“智能机器人技术”课程教材编写时,可以把机器人领域的最新原理、最新技术和科研经验分解成如下的知识点和案例:机器人运动学,对应案例“类汽车操纵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与仿真实现”;机器人感知,对应案例“救援机器人的传感器”;机器视觉,对应案例“人脸识别与位置跟踪”;机器人导航与定位,对应案例“三维点云配准算法”;机器人规划与控制,对应案例“八旋翼无人机环境自主探索”;多机器人协同控制,对应案例“多机器人任务分配与编队控制”。
3.针对现有课程体系自身存在的不够灵活、不够开放和兼容的问题,各培养单位可以考虑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MOOC课程或择优把国内外高水平MOOC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并承认学生MOOC课程的学分。MOOC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和教学方法,是高校教学方法的一次大变革,已经在美国等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在我国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13]。由于MOOC具有开放、自主、覆盖面广、学习资源丰富等特点,一方面很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使用,另一方面能够解决非全日制的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学矛盾。因此,把MOOC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是传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84
1 城市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园林项目工程还是一般项目工程施工,其在施工现场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围绕着3个方面,人为因素;质量管理因素;机械或者材料的问题,接下来就从这3个方面入手详细讨论城市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施工管理人员控制问题
在城市园林工作当中,人为疏失、有意破坏、施工人员素质低等情况都有可能扩大项目工程施工风险,因此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就是做好人的管理。
另外,在一些园林施工单位内部也存在着一些人员管理问题,比如结构松散,缺乏有执行力的行为规章制度,致使管理存在较大漏洞和不足,并且大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只是单纯地保证施工进度,保证施工现场顺利运行即可,而对施工质量并未过多进行关注。
1.2 施工现场物料控制问题
在园林工程施工中进场材料构配件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这也是我国当前园林工程施工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
1.3 施工现场质量检验问题
由于我国城市园林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在实际工作当中会出现施工安排不妥造成资源分配混乱的现象,针对这点应该加强施工各方面的交流,尽量避免出现施工延期等问题。一些园林工程,虽然设计阶段十分顺利,但是由于施工现场施工质量、物料质量以及工艺技术应用方面常常遇到瓶颈,整体施工卡在多个环节。
2 城市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控制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城市园林施工存在的问题,应该逐一进行应对,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处理,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接下来对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措施进行讨论。
2.1 对施工人为因素的管控
强化现场质量管控。实施“三不交接”、“三检”制度;强化对一线施工人员的培训。对人为因素的管控就需要通过培训,除了技术、工艺以及新材料等方面的培训之外,还需要融入艺术、美学方面的培训内容,培养一线施工人员的审美素养,使得管理技术人员具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的能力。
2.2 对施工材料质量的控制
对于园林项目施工来说,工程施工物料是相对难掌控的要素,主要原因是物料主要来源于供应商,而供应商的资质千差万别,而物料质量又是园林工程施工的基础条件,因此园林项目施工对于物料质量的控制十分关键。对供应商的质量进行鉴别,要选购有产品合格证,有社会信誉的产品,既可以控制材料的质量,又可以降低材料的成本。
2.3 推行园林工程项目监理制度
在传统建筑工程中,引入监理制度对于工程质量与进度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园林工程中监理制度也同样重要,通过引入完善的工程监理制度能够保证园林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度以及安全;由于园林工程其本身属于绿化工程的一部分,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通过监理与园林方面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保证施工过程中能够得到最新的园林要求。
总之,应在园林工程的监理过程中,增加项目监理的具体内容,具体的管理措施,并实行现场直接跟踪,多劳多得,提高监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成为园林监理质量管理的积极的一部分。
3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其中牵涉到人工、材料以及机械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应该在思想上重视起来,通过严格的制度与施工流程保证施工质量、进度以及安全都能够顺利达到目标。
参考文献
[1]徐丽芳.浅谈园林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现代园艺, 2011(9).
1 组建高效专业的项目班子,夯实项目工程管理的组织基础
项目班子是由项目工程中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的精英团队。做好项目班子的组建工作是做好项目管理的组织基础,是确保项目工程其他管理工作得以顺利高效实施的前提。
1.1 选好项目经理
一是实现资质认证。对拟担任项目经理的人员要进行资质认证,坚持择优选用,以保证其能够胜任项目经理的岗位要求。二是建立健全项目经理后续跟踪管理制度。通过查看书面资料、调查走访、实际考察等办法全面深入地了解项目经理的管理业绩,摸清其真实的管理实践能力和管理水平,了解是否具备引领整个团队的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还应该对其政治思想素质进行考察,了解其是否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1.2 配好项目班子的相关成员
一是根据各个职位的需要,按照人尽其才的原则进行选配。既要注重每个成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也要注意成员之间的协调和互补,充分考虑到整个团队的整体能力。二是注重提高整体战斗力,促使团队目标的实现。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各个班子成员既要按照分工履行好各自的职责,确保项目全面实现预定目标,同时也要加强班子成员之间的协作,形成高效的团队合力。三是创新项目班子管理方法。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模式,确保管理工作实现精细化、规范化、程序化和高效化。四是建立健全项目班子管理制度,构建项目班子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增强其做好项目管理工作的主动性,打造一支思想新、业务精、实力强的项目班子团队。
2 健全项目管理责任制,增强整个项目团队的责任意识
从项目工程来看,一般都具有规模较大、子项目多、参与人员多、影响的范围较多、涉及因素较多等特点。从项目工程的施工管理来看,工序繁琐、环节众多,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多。施工现场的工种多,物件多而杂,管理难度非常大。为此,必须强化整个项目团队的责任意识,提高管理效率。一是精简成员,精明强干,切忌拖拉散漫的工作作风。二是尽量减少管理层次,贴近施工班组,实现扁平式的管理模式。三是重点做好成本控制工作。虽说工程项目管理千头万绪,但明确管理责任就能保证各项工作目标落到实处。
3 完善“四个机制”,优化项目工程管理
3.1 竞争机制
一是在进行竞争上岗时坚持择优录用,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真正达到能者上、庸者下、人尽其才的目的。二是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工作,不断充实项目工程队伍,不断更新团队的知识构成,促进人才竞争。三是引入竞争机制,改变项目工程管理作风,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2 约束机制
没有约束机制,所有管理制度都难以真正落实。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执行所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能够规范开展。在项目运转过程中,项目经理和班子成员带头执行各项管理制度,身体力行,令行禁止,以确保执行制度的严肃性。
3.3 激励机制
一是完善施工定额工作,及时录入施工机组当天工作量,数据及时、真实、可信,并根据录入工作量及时做好兑现工作;二是以安全、质量及其他相关数据指标作为辅助考核依据,及时兑现;三是充分发挥项目部党工团组织的作用,通过创建“青年文明号”等活动激发各个机组的团队士气;四是努力使项目工程建设发展与员工个人发展规划相一致,使团队和个人的预期目标都能在项目工程中得以实现。
4 创新管理方法,确保工作质量
4.1 利用“样板先行”作用,发挥样板带动效应
发挥样板工程的带动作用,坚持“样板先行”,是项目工程管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管理方法。在施工全面开始之前,让安全质量好、作风过硬、信得过的施工机组做出样板工程。样板工程经过验收之后,以组织其他施工队伍进行观摩学习。其他施工队伍不仅可以通过样板工程学习到专业施工技术,使项目工程技术交底的程度加深,质量管理部门也可以根据样板工程的质量对其他工程进行质量管理对比,从而达到质量预控的目的。
4.2 项目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体系运行文件,为体系的有效运行奠定基础;积极开展质量培训,及时传达最新的质量管理动态,提高和增强作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组织质量监督检查,落实“三检制”和“三工序”制度,及时发现和消除质量隐患;积极开展质量分析和QC小组活动,解决施工中存在的技术质量难题;召开质量会议,保证管理层和作业层双向交流,获取质量管理信息;定期开展质量目标的考核工作,查找质量管理上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措施,努力达到业主招标文件要求的质量目标。
5 抓好项目工程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工程项目目标
5.1 加强设计阶段的精细化管理,降低工程造价成本
从以往的项目工程管理来看,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存在着粗放性的问题,容易出现管理上的疏漏。因此,在设计阶段应该想方设法做好工程造价成本的控制工作。一是要加强对设计变更的控制。在项目工程管理中,常常会由于设计变更而导致工程成本的增加。为了加强对设计变更的有效控制,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设计变更问题,应该加强设计合同的管理。在设计合同的相关经济条款上,必须对设计变更进行严格规定,尤其应该规定因修改而增加施工成本费用的最高上限。二是建立设计激励机制,对于设计质量高的予以优价对待,如果设计变更超出规定的标准,可以采用扣罚相应比例的设计费的方法进行约束,以规范设计行为,提高设计质量,减少设计变更,降低工程成本。
5.2 合理安排交叉作业,切实搞好细节处理
在项目工程的施工现场,往往存在多工种、多工序、多专业的立体交叉作业,所涉及的因素多、人员杂、管理难度较大。因此,做好施工现场交叉立体作业的管理,尤其是做好细节问题的处理,非常重要。一是各个专业的施工必须合理安排好施工顺序。二是对施工时间进行合理安排,确保各个专业施工的时间合理有序,确保必要的时间间歇,同时加强对空间的合理安排,确保各个专业施工之间的影响降到最低,在空间上留有必要的间歇。三是加强对人力分工的合理调配,以防出现窝工、怠工等问题。四是注重细节,做好施工成品保护。这些细节主要是指各个界面的交界处、结合部和不同材质的交接处,如管道施工正常线路和锚固法兰的焊接、阀室土建与工艺安装相互交接的时间节点安排。
总之,项目工程管理是一项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在进行项目工程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应该组建高效专业的项目班子,夯实项目工程管理的组织基础,健全项目管理责任制,抓好项目工程的精细化管理,确保项目工程成本管理的有效性,保障员工利益,实现工程项目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大伟. 施工企业如何以精细化管理提升成本的管理能力[J]. 金融经济. 2011(06)
[2] 万六十. 浅谈如何加强工程施工管理[J]. 商品与质量. 2009(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