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多元智能教学案例

多元智能教学案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23 10:53: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多元智能教学案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多元智能教学案例

篇1

2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1设置计算机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最好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以刺激其不断学习、探索。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的计算机教育逐渐向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向不断发展,拥有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衡量每位学生计算机水平的重要标志。考虑到计算机教育是一门更多的包含实践性内容的科目,因此学好的关键点就是能否对计算机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起爱好。因为很多学生接触计算机的初衷大都是因为用计算机玩游戏或者上网,加之很多学生只是在初期接触过计算机而并没有激发出其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就使得计算机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实践应用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综合来看,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其中,学生的心理结构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还需要切实重视好认知因素的重要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对于认知的需求认识,让学生迸发出对于计算机教育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要重视好学生认知因素的重要性,用外部的手段和方法来减轻学生自身的内因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且要切实根据学生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学习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2设计、开发计算机教学案例

计算机案例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掌握计算机有关基础知识和分析技术上进行的课堂内容设计。这需要教师在计算机教学整体目标的规划下,将多元智能化理论引入到实际的计算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当中,尝试利用典型案例争取将学生引入到需要的事件和场景当中。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集体讨论形成进一步探究、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多元智能化理论案例教学法是综合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法,会随着实际教学实例的开展而不断的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依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计算机教学设计分析,进而研究出适合不同学生特色的案例。在具体的计算机课程进行过程中,要分阶段的制定每个任务,同时要融入学生的行为品行以及审美使之完成教学目标。但同时要保证教学案例的实施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能力以及特长,还要让学生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要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教学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制定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活动兴趣,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调动起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一步步实现计算机学习的任务。

3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带到现代的计算机教学当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开发创新的能力,在其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的推广,引导学生不仅仅要停留在完成计算机的学习上,还要提升自身自主学习能力。

3.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学当中的应用要求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变教学的主导者向着引导者角色过渡。使得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探究知识,然后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理论首次突破了人们对于智力的理解涵义,智力不再是单一的以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为核心的概念。而是一个更为多元和实用的智力体系: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知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共八种智力。多元智能理论具有先进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对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价值。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这八种互不干预的智力,由于地域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各方面的程度层次不一,存在着明显差异。现如今美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已广泛的受到多元智能理论的积极影响,并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去进行教育改革,这些都为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在教育教学中提供了有力的实践证据。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高中美术教学的联系

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心理念正是以人为本,提倡人文精神的发展与传播,发现与强化每一名学生的多方位智力,使学生更好的成长日后为社会做贡献。在平日的高中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秉承这一特征,所收获的结果是丰硕的。根据美术学科独有特征,可以充分调动起高中生包括高中生中的厌学学生的兴趣点,在兴趣与教师正确贯彻教育的理念的因素下,可以强化完善自身的各方面智力能力,也培养了高中生准确的认知和正确的社会观与价值观。但也要认清事实,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各个学科都要达到优异成绩,每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智力构造存在差异与区别,各自擅长的领域不一样,因此高中美术学科的教学老师要牢记这一点,经常换位思考体会学生们的想法和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使高中生们在快乐和自信的气氛中塑造各自的潜在能力。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与生俱来特殊智能,这样的潜力是无限大的,不光是美术教师各科教师都应深信这一点,借此基础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在能力与擅长智能,培养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实际美术教学的方式才更会被学生与学校认可。

三、美术教育中实施多元智能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为了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按照学习活动方式把高中美术学习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这样的划分,把每个领域的目的、内容以及所要让学生掌握的技能技巧,各种能力的培养更清晰的呈现出来,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把控和学生的自我调节。下面我们就从实际的教学案例中来分析两者是如何进行有效的结合:

教学案例:《泥条头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立体雕塑的基本常识,掌握搓泥条,用泥条缠绕瓶子,并采用捏、揉、粘、抹等技法进行头像造型的创造。感受美术创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习立体雕塑的基本知识,重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学习用橡皮泥制作出至少一个造型泥塑作品。

教学用具:课件、泥条头像、橡皮泥、瓶子

教学过程:

导入:1、出示几幅人物画像,请同学认真观察,并快速找出记忆最深刻的一个头像,并用语言描述它。

2、观察立体作品,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人物头像?

3、出示橡皮泥捏制的头像。

4、学生比较泥条头像与自画像的区别。

5、板书:泥条头像

实践感受:

1、自己动手试一试,研究一下共有几种搓泥条的方法。

发现问题――泥条搓不长,看课件解决(包饺子片断)。

2、如何用这些泥条来制作泥条头像呢?同桌之间研究一下,制作一个头像,需要那些工具?用什么方法制作。

观察欣赏:利用课件请同学们欣赏各种各样的泥条头像,注意利用瓶子的外形,进行想象。脸型,发型,五官的变化

创作体会:给大家5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瓶子的外形来设计头像。

提出问题:请同学提出在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解决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分层欣赏:欣赏一组其它同学的作品。

制作:将最初的创作进行改善,最终完成一个独立作品。

展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评作品,师生互动进行。

总结: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勤与动脑,用心去体会,感受生活中平凡事物的美好。

案例分析:

篇3

采用能形成多智能训练的复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多方面的相关智能训练培养职业素质。学习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小组自主学习形式。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会本能地展现自己智能较强的一面,通过教师恰当、有效地引导,形成各展所长、互相激励、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良性学习氛围。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的智能必然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学手段以及学习和研究方式也是开放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包括课堂讲课、实地观察调研、图片研究、文字数据资料收集整理研究、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分组辅导以及个别指导等。对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方式包括观察、画图、制作模型、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建模分析、数据分析、图纸分析及其语言表述性分析等。如此,言语语言、视觉空间、肢体运动、逻辑数理、自然观察和音乐节奏等智能必然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正是因为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所以学生必然会在其中找到一项或几项自己智能擅长并且可以较好发展、挖掘的部分,一方面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同时也可以实现以强带弱的目的而不断进步。最终不仅使学生原本强势的智能得到了更进一步地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智能的进一步训练和强化,因此,最终的结果是综合职业素质得到了整体性的提高。

2.构建技术性知识和设计原理的关联性教学体系

选择合适的已建成完工的建筑案例作为载体,把建筑设计理论原理和技术性的知识串联、整合起来形成体系化教学。由于已经完工的案例的生动性和可感知性,学生在案例学习阶段通过调研、对比和分析,更好地理解了原本陌生的、枯燥的,似乎毫无关联的理论、知识的内涵及其紧密关系,并深刻体会了原本空洞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和技术做法在不同的运用中呈现的不同效果。在案例学习之后的模拟设计阶段,学生将会主动运用自己理解和体会到的知识与原理,特别是技术性知识,而不是完全依赖于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所以受教师思维定式的影响也比较的少,甚至大多数学生会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努力尝试用教学案例中未曾使用过的方法和技术进行设计,因此就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励学生的创新活动,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最后环节,恰当的评价不仅使已实施的教学成果得到巩固,更能对后续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应该在教学中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首先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不仅仅是授课的教师,还包括未参与授课的专业教师、设计单位的专家、学生自己和学生所在的学习小组的其他组员的评价。其次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最终的设计成果不再是唯一的评价内容。在整个教学案例的初步学习、案例技术性学习和模拟设计3个环节中获得的各个阶段性成果,包括图纸的、语言文字的、模型的、计算机制作的成果以及学习态度和表现情况等都是评价的内容。再次是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因为评价的内容是多元的,所以必须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由于评价的目的是鼓励后进、激励先进,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采用综合的评价标准,在成绩评价公式中可以通过“系数”来体现评价标准的差异,即既要体现公平性也要努力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得积极的影响和进步的动力。

篇4

传统教学中,最经典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它是一种单向沟通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突破了传统课堂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它具有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个性化、协作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网络教学中要扮]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群体的协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咨询者、学生的学习顾问等很多角色。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含义及特征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给教育教学体系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关注较多的教育思潮之一。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含义

加德纳教授认为,智力即所谓的“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认为人最起码存在着九种智能。

(1)语言智能。指人对文字的意义具有的敏感性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2)数理逻辑智能。指人们对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抽象思考、计算、推理、研究等能力。

(3)身体运动智能。指人们控制自己身体和熟练操作身体对象的能力。

(4)视觉空间智能。指人们对视觉空间世界的感知、并能具体和抽象地加以再现的能力。

(5)音乐智能。指人们对音乐的感知、创造和欣赏能力。

(6)人际交往智能。指人们对他人的情绪、动机和愿望进行察觉并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7)自我认识智能。指人们理解自己情感变化以及统整内在情感、价值、信仰的能力。

(8)自然观察智能。指人们在其所处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9)生命存在智能。指人们对具有解决人存在的深层问题的能力和灵敏性。

(二)多元智能的特征

不是我认为你多聪明,而是你如何表现它。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个体能够掌握的全部才能和技巧。

该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组合形式各不相同,可以独立工作也可以协同工作,个体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1.每种智能都是可变的

促进智能发展的因素有许多。然而,也存在一些可推断的因素,会阻碍智能的发展,甚至会导致智能退化。比如:在一个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的家庭和经济拮据并且父母缺乏良好教育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在入学之前接受的语言能力训练就有明显差别。

2.虽然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各不相同,但是智能是能够“培育”的,所以,也是能够教授的

许多在各自领域里表现出色的人,并非具有与生俱来的特殊能力,也不是某种文化培育了他们某种程度的智能,关键在于他们出色地发展并超越了出生时所具有的特殊智能。

3.每个人都生而享有各种类型的智能

由于不同的文化会影响到个人的经验,有些智能会发展得很强,有些会很弱,还有些根本就得不到发展。加德纳认为每个普通人都具备这九种智能的独特混合情况。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网络教学的启示

网络教学依赖高效的教学支持平台与丰富的网络课程来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选择方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网络教学中不再受到传统教学进度的限制,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时间、教学方式、学习地点甚至导师自行进行选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从客观上决定了网络教学属于一种个别化教学。多元智能理论则从发展多元智能出发,强调要为多元智能而教,并通过多元智能来教,详细地阐述了个别化教学理念,并在方法上也给予了个别化教学很好的指导。

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发现,个性化教学是两者之间的一个结合点,多元智能对网络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理论和方法支撑作用。深化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指导网络教学,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树立全新的网络教学观

在网络教学中,要求教师树立“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的观念。“为多元智能而教”在某种意义上被看作是网络教学目的的新思考,而“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被看作是我们对网络教学方法的新追求。在具体的网络教学中,就要求要进一步针对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因材施教,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创造个性化的网络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加强或者挖掘已有或潜在的智能水平。

(二)创设丰富的网络教学情境

利用网络教学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创设适合于不同智能发展要求的多元化学习环境,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这是网络教学最大的优势。

比如:网络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创设虚拟现实或含有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的教学环境,使学习者能进行文字处理、理论分析、绘图编曲、模拟探索等。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深入探索的欲望。同时,不同的学习内容呈现的形式,也可以促进学习者潜在的多元智能的发展。

又如: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立,要与学生的智能多元化相结合。人的智力领域是多方面的,对教学资源的要求也会不同。即使是同一内容,也有不同的思考切入点,这就需要各种层次的教学资源,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点来进行选择。我们的网络教学资源应该在丰富性和个性化方面加强建设。

再如:网络教学的学习支持工具。最常见的网络教学学习工具就是电子论坛、电子邮件、聊天室、各种多媒体软件及自行开发或购买的某些模拟实验平台等。不同智能水平的学生,选择这些学习支持工具的倾向也不同。教师在提供这些学习支持工具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多元化智能水平,可以有多样的适合学生自己水平的选择。

(三)进行多元化的网络教学评价

加德纳对评价的定义是“获得个体技能和潜能等信息的过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评价不是去发现人的缺陷和不足,不是挑毛病,而是看长处,挑优点,发展人的强项,最终促进全面发展。因此,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要体现发展性,对网络教学的评价应该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切实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精神产品及物质产品的能力。

网络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决定了网络学习的评价也将是多元化的。因此,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促进学生发展的适应网络教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这种评价除了考察学生网络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网络学习的过程;要把教师的评价、学生自身的评价及自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评价结合起来。

四、多元智能指导下的网络教学案例

下面我们以一堂计算机基础课为例来说明多元智能对网络教学的指导。

这个案例的理论依据是“运用多元智能,以张网式整合课程”。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整合模式。使用情况是,教师使用一个内涵丰富的主题进行教学,比如:责任和合作;或者使用一个普遍的话题进行讨论,比如:个人与社会和社区;再或使用一个范畴,比如:文艺复兴或联系学生实习的小说。使用多元智能张网模式的一种方法是用某个文学故事作为教学中心。而发展各种智能的诸多活动和项目可以从故事中像丝网一样引伸出来。

上课内容《Word排版》

主要是实现在Word中,如何对文字和图片等内容进行排版,做出图文声音并茂的效果。

语言智能

1.将学生分成5人一组的合作小组,上网搜索一段旅游风景区的文字资料,并通过讨论给这段文字确定一个核心主题,对文字内容进行补充或筛选。

2.讨论排版的思路。

视觉空间智能

1.小组合作,为这段文字搜索能反映主题的图片。

2.小组合作,为这段文字设计一个排版形式,并实现最终效果。

音乐智能

1.小组合作,为这段文字寻找合适的音乐。

2.让学生使用音频软件对音乐进行编辑,并在排版中实现音乐效果。

数理逻辑智能

1.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表格,表格中能反映到达这个旅游地点的旅行路线。通过查阅资料,计算每一种路线的里程和成本,包括路费、食物和住宿。

自我认识智能

1.通过网络展示每组设计的作品,与其他组的作品进行比较。

2.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或其他人的作品进行思考,并通过网络进行交流。

3.用电子邮件向教师汇报心得,对教师的上课行为进行评价,对以后的教学设计内容提出意见或建议。

人际交往智能

与其他小组共享设计的思路,对其他组最终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

需要说明的是,在教学开展之前教师应该做准备工作,就是将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通过网络在上课之前告知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等自由选择组合小组。这一部分也是网络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教师有效地获知学生的智能并在以后的教学中设计发展、加强学生智能的内容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教学内容的设计体现了一种以“为多元智能而教”为指导的网络教学观,并且充分利用了网络教学的技术手段、资源为其教学目的服务。

在整个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文字、声音、图像等丰富的网络资源,又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交流等多种丰富的形式,创设了丰富活跃的教学情境,不仅启发了学生的各种智能,而且又能让学生高效地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最后的评价环节在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之外增加了学生的互相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通过这些评价对教学进行了及时的反馈,有助于教师思考总结,完善教学内容的设计,更好地实现网络教学的目的。

总之,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在网络教学中重塑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从开发学生智能的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最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 1997,(3).

[2] 沈军,李彦希.加强教师对网络教学的监控管理[J].中国电化教 育,2001,(11).

[3] 刘竑波著.多元智能与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shanghai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4] [美]罗宾.福格蒂(robin fogarty)朱迪.斯托尔(judy stoehr)著, 郅庭瑾主译.多元智能与课程整合[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

[5] [美]卡罗林.查普曼(carolyn chapman)著,郅庭瑾主译.在课堂上 开发多元智能[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

[6] 郑博真著.多元智能 统整课程与教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2.

[7] Integrating ICTs into the Curriculum: Analytical Catalogue ofKey Publications. ICT in Education Unit UNESCO Asia andPacific Regional Bureau for Education 920 Sukhumvit Road Bangkok 10110 Thailand.

[8] 艾述华.谈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教师的角色定位[J].三明学院学 报,2006,(3).

[9] 周学明.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再定位[J].陕西教育,2007,(1): 98-99.

[10] 易朝晖.浅析网络教学评价[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4).

[11] 唐康明.多元智力理论对网络教学的启示[J].反思与交流,2007, (9).

[12] 王.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13] 张兰芳.学校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J].科教文汇, 2007,(3).

篇5

您是否因为读了某一本书而使久而未决的难题豁然开朗?您是否因为读了某一本书而对自己的教学之路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您有过上面的阅读体验,您是否愿意与大家分享您的这一次读书经历?

好了,还是让老师们用自己读书的心路历程和书中精彩的篇章来为我们娓娓道来吧!

主持人:魏宁(E-mail:QQ:354986136)

题记:

信息技术教师的素养意味着他们作为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这种水平除了应当具备传统意义的专业特性(理解本学科的知识及其结构、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等)之外,还必须拥有“扩展的专业特性”――有能力通过较系统的自我研究、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和在实践研究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

――摘自《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

我一直对信息技术教师素养有疑惑,在南京师范大学李艺老师的引荐下,我结识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张义兵老师。张老师赠送了我一本他主编的书《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我欣喜若狂,相信这本书会帮助我加深对素养的理解。

慢慢翻开这本书,细细品味这顿精神大餐,让我豁然开朗。

书中介绍:素养一词在《辞海》中指“经常修习涵养,如艺术素养、文学素养”。根据教师职业特征,本书把素养分为了教育理论素养、信息素养、技术素养、研究素养。这些都是信息技术教师必不可少的涵养。下面谈谈我对这几个素养的认识。

登上高山之顶――教育理论素养

书中提到,“信息技术教师最大的困惑往往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技术教育’问题。”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需要具有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理论基础来为课堂教学作支撑。书中介绍道:多元智能教学理论可以改变教师对教学和学生成就的信念,教师会用心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专长、重视学生差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赞赏学生的多元成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由于学生的智能特征各不相同,应尽可能多层次提供适应性的学习内容,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将多元智能与课程教学统整起来。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市优质课《设置动画效果》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的表现棒极了,接下来就是你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啦!让我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其他动画片也制作得更生动有趣吧。你们看,动画片可真多啊!有《李广射虎》、《林冲捧打洪教头》、《牧童和狼》等,同学们可以根据难度系数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动画片,然后根据课文提示设计动画效果。设计要求是动画效果合理,顺序正确。既可以单独创作,也可以和组内成员合作完成,各位“设计师”开始行动吧!

学生制作时,大屏幕滚动播放部分优秀作品,供学生参考。

在这个环节上,教师采用与语文学科相整合的思路,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创作资源,以学生刚学的《自相矛盾》成语故事、《林冲棒打洪教头》历史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兼顾了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同时也考虑到学生不同的能力差异,在课堂中充分运用了多元智能的教学理论,课堂效果很好。

也有的人认为只要上好课就行了,学不学教育理论无所谓,其实不然。就是因为有教育理论作为基础,才能轻松驾驭课堂,看来我日后还是需要汲取“理论”的营养。

饱含时代特征――信息素养

新课程对信息技术教育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尽管这是对学生的要求,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力军――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则需要更高层次的信息素养。

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具有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与学生及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读罢,对比这几项要求,总结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有所欠缺,也许是不做班主任的缘故,对于学生的了解程度还远远不够,关爱帮助学生也做得不够,这些都明确了我的努力方向。

拥有一技之长――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该是信息技术“工程师”;其次,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再次,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学习、创新的能力与精神,掌握新的教学、学习与研究方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利用自身的技能优势,善于将新技术、新理念和新平台引入信息技术课堂,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网络教室平台、博客、论坛、QQ、专题网站等,有效实施信息技术手段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2009年9月,我参加了无锡市电教馆举办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功比赛,技术这一项的比例占分很多,可见技术对教师的重要性。

带着问题教学――研究素养

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需要重新学习教育科研方法,把“教书匠”转化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科研型教师。

篇6

一、多元智能的定义

加德纳对智能的定义是:⑴在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⑵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⑶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两种基本智能外,还有其他智能。加德纳将其多元智能框架定义为一个开放的系统,1983年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结构由七种智能要素组成,后又陆续添加了两种,分别如下:

1、言语―语言智能,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2、逻辑―数理智能,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的能力。

3、视觉―空间智能,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包括用视觉手段和空间要领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4、音乐―节奏智能,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

5、身体―运动智能,指的是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以及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

6、人际―交往智能,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

7、个人反省智能,指的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内省自身的能力。

8、自然观察智能,指的是人们辨别生物以及自然世界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1998年提出)

9、存在智能,指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1999年提出)

二、多无智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因材施教源自“智”的不同

多元智能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展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实现这一目的,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既要成为课堂的指导者,采用“授人以渔”的方式,教给学生受益一生的本领;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学”上,促进学生各种能力和个性发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中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从而营造一个启发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畅所欲言,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依据该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解题策略和算法的多样化。

案例:一箱汽水24瓶,18箱汽水有多少瓶?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算法:

24×10+24×8=432

24×20-24×2=432

20×18+4×18=432

24×2×9=432

24×3×6=432

18×4×6=432

18×3×8=432

也有学生可能会用竖式计算出结果。由此可见,每个学生对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并能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让学生比较不同策略的特点,使他们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从中反思各种解法的优劣,促进元认知的发展,这实际上也是发展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的过程。

(二)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

1.选择自由。现在授课仍以大班集体教学为主,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如何缓解两头差异之间的矛盾?首先,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弹性,正视学生能力之间的差异,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力争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如:在教学口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一定数量的题目,如四题中选两题等,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变大。其次,每次练习的题量分为两至三个层次,除规定的数量外,补充一些机动的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速度,自己加选一定量的题目,完成的质量高的,用加星、盖章等方式进行鼓励和表扬,用以缓解“吃不饱”的现象。

2.交流自由。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发挥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作用,给予学生自由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倾听和交流中有所收获。在学习中不要过多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放松的心理环境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如:在教学5的加减法时,出了这样一道题:在地上分别放两个装满米的盘子,有5只小鸡来吃米,将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一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有的同学说:一个盘子有3只小鸡吃米……,另一个盘子有2只小鸡吃米;还有的说:都在一个盘子里吃,另一个盘子没有小鸡……,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发现,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终得出了多种不同的答案,从多方位,多角度体现了教学成果。小学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设计这样的习题让学生去解答,恰恰给他们创设了一种“探索”的情境,解题中感到乐趣无穷

(三)创设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设计的学习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游戏、竞赛、演示、图片、幻灯、“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来设境引趣,引发动机,激励行为,激感,围绕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师的教。

例如,讲故事不再是语文课的专利。有的数学老师在上“相似形”这一课时的第一句话是:“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有个人测量金字塔的高度……”这种多元情景化的教学,使许多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有血有肉,使得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深受学生的欢迎。当然除了课堂的引入,还可以在其它环节例如展开、练习等部分都可以设置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情境。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展开几分之一之间比大小这个环节时,巧妙的利用了一个鸽子吃食物的情节,结合主题图,让小朋友把自已当成一只很饿的小鸽子去选食物,你会选哪一盘的食物呢?因为学生是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的,符合了儿童的心理特点,这个知识点在小朋友愉快的合作讨论中得到了解决,并且巩固掌握。在对于教学环节上的选择,应该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这样不仅起到“激情”、“激趣”的作用,更达到“深刻理解”的教学目的。又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以“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索、验证运用”这四个科学研究的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次有益尝试。学生凭借从已知-未知的学习体会,设计出两个层次的研究方案:首先确定要把三角形剪成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在争论中选择如下三个方案中,哪个最合理又可行。①通过研究无数个三角形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来探索;②通过研究几个三角形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来探索;③通过研究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来探索。学生最后一致认为第三套方案最合理也可行,因为三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可代表所有的三角形。而方案一办不到,方案二当几个三角形是同类的就不合理了。在这样多元化学习环境中,他们的多元智能被激发出来。

总之,理解多元智能理论并不难,但要仔细分析每个学生究竟具备什么样的智能,并不件很容易的事情,而将其应用于教学更是难上加难,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下大气力对每个学生的智能进行长期的观察与分析,再由此实施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才可,这是一个实践性课题,要在实践中去尝试,去摸索。

篇7

一、教师的主要工作

1.精心设计教学案例要想使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效果显著,就需要对案例进行科学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已经讲授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设计。①查阅各种市场营销类资料,教师可以从以往的资料中找出典型的市场营销事件,并且结合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制作案例。②在相关企业中收集案例,教师可以亲自到不同类别的企业中进行实地考察,对一些综合性较强的案例进行收集,和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2.布置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在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保证案例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从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1]。例如,在市场营销课前,将准备好的案例教学资料分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案例以及查阅资料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就必须在阅读的过程中,抓住关键的信息点,来查阅相关的资料。此外,教师还应统计学生对市场营销教学案例问题内容的解决思路,从而为课堂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案例问题的谈论以及资料查询,教师可通过分组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交流协作意识,从而在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相关的手段和措施来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2]。例如,教师在对市场营销案例所应用的理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启发学生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案例分析时提出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市场营销教学案例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即鼓励学生从不同问题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思路,并通过不同观点辩论的方式,来调动起学生应用市场营销教学内容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对于学生讨论中有价值的发言,教师可记录在黑板上,这是帮助学生厘清思考问题思路的有效方法。4.总结案例分析情况当学生讨论完教师安排的市场营销案例后,要通过撰写相关的案例分析报告,来总结教学内容的优势和缺陷。这样一来,在日后的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中,就减少作用效果不明显教学内容的时间[3]。具体来说,教师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案例分析的总结报告。首先,评价学生参与案例教学讨论积极性情况,对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表扬,以增加其自信心。同时,还要对发言所表达的内容思路进行评价,以纠正其不成熟的解决问题方法。其次,通过强调案例中体现出市场营销教学理论的知识点内容,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最后,从全局的角度总结案例分析讨论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一来,教师就能从不断的经验总结中提高市场营销的教学质量。

二、学生的积极参与

1.进行案例分析前的必要准备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当中去,安排学生对案例进行反复阅读,先对案例进行通读,然后详细分析其中的内容,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进行反复阅读之后,学生要找出案例中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并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并结合市场营销中的知识内容对这一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如果案例中提供的数据不够完备,学生还需要对相关资料进行查找,从而使案例的分析更加完善。例如对某一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如果不进行分组,也可以让学生对其进行自主分析。针对案例中的内容,让学生提出应对策略。学生对这一案例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2.积极参与课堂案例讨论针对市场营销理论知识,每个学生均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对案例进行分析,也会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组织讨论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将自己对案例的看法向他人分享。此外,其他学生还要认真分析其他学生对案例的看法。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每组学派出代表阐述对案例的看法。

三、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应用时需注意的问题

1.科学选择教学案例案例选择的情况将会直接影响市场营销教学的质量,在市场营销教学指导活动中,教师需要科学选择教学案例,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教师可以遵循着典型性与可操作性的特点,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首先在典型性方面,需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特点的市场营销案例,针对案例中所存在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展现案例的理论价值,与当前市场营销的实际情况密切相联系。其二需要关注其可操作性特点,使学生能够充分投入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市场营销教学对学生未来工作的客观影响等等,使学生能够真正通过学习获得能够使用的各类知识,解决各类生活中的市场营销问题。2.案例教学中需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市场营销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多进行交流与互动,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看法,提问学生的观点,并通过适当引导的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结束语

市场营销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借助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应用价值,为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在市场营销教学指导活动中,教师需要科学选择教学案例,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学生的积极配合,真正发挥市场营销教学的实践应用价值,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巍,席小涛.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营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7(23):62-64.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98-01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要使每一名学生无论是所谓“聪明”的还是“愚笨”的,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都能获得可以尽情施展其才能的机会;要由“发现和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变为“创造适合每一名儿童的教育”。带着这种理念,教师设计了美术创作课“自编自画童话故事”,整个教学活动共分三个阶段:积累阶段、创作阶段、展示阶段。

一、积累――听故事、讲故事、看故事

(1)听一听。教师提问:“有很多同学小时候睡觉前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学生回答:“听大人讲童话故事。”教师开始放录音:“好,下面请你们闭上眼睛听一听,故事开始了。”教师就这样很亲切、很自然地引导同学们走进了一个童话王国。“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主人公是谁?给你什么启示?”听完故事后紧接着教师提出设问,使学生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2)讲一讲。“你知道有哪些好听的童话故事?讲一讲看谁的故事最精彩。”教师通过提问激发了学生讲故事的热情,开发了学生已有的资源。(3)看一看。教师继续引导:“我们听了故事、讲了故事,是不是更想欣赏到美丽的画面?你们快看(播放课件),这些童话故事是用什么表现形式绘制的?你更喜欢哪一种风格。下面我们走进图书馆,去欣赏更多、更好、更美的童话故事吧!”通过欣赏大量的古今中外童话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各种人文、地理知识,并且可以学习到各种表现形式及绘画技法,为后期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边听、边讲、边看。由每个学生从自己阅读的大量童话故事中挑选出自己认为在构思、构图、色彩上最精彩的故事介绍给大家。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方位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

言语智能在听故事、讲故事、看故事、编故事这一系列活动中表现得比较突出。言语智能强的学生表现为听故事的时候聚精会神,听完后能准确概述出来,讲故事的时候绘声绘色,表达能力很强,同样在编故事的时候用词用句也是恰到好处,文章写得顺畅生动。那么这些学生的言语智能在这些活动中就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而言语智能比较弱的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则会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语言,等到小组里讲故事的时候,他的语言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创作――编故事、画故事

(1)编一编。教师说:“现在我们各显其能来构建一个自己的童话王国,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编织我们的梦想吧!”先由每个同学自编一个故事,然后小组里选出一个故事,请一位同学来讲,最后大家一起讨论分析。(2)画一画。集体协商,分工合作,故事中主要形象的设计可以由绘画能力比较强的同学来画,其他同学可以提出建议,根据自己的能力有负责构图的,有负责画背景的,有负责涂色的,还有负责后期整理的,大家一起共同完成。

编故事、画故事主要运用的是空间智能以及逻辑智能,在编故事的时候首先需要在脑海中把已积累的素材进行分类、归纳、提炼,以便开拓自己的思路,然后再运用空间智能去想象、构思自己的故事,并且在分析故事的时候更需要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画童话故事时,空间智能比较强的同学表现出较大的优势,在创作过程中他们的构图、色彩、造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和提高。而这方面比较弱的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得到了较大的帮助,使绘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展示――作品展览及表演童话剧

(1)展一展。展览以组与组之间竞赛的方式,设立各种奖项进行评比。每个组为自己画的童话设计一个展板,从展板的整体设计、作品的布置及周围的装饰再到故事的讲解,都需要全组的每个学生各显其能,共同努力。(2)演一演。由全班同学推举出一个童话故事,每个学生再一次进行分工,有导演、有演员、有剧务、有化妆师、有音响师等。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

作品展览及表演童话剧是两个综合性的活动,可以说是对前面一系列活动的一个总结和提升。在组织这两项活动的过程中,提倡同学之间要密切合作,因此人际智能表现要尤为突出。准备作品展览时,怎么设计展板,小组同学要共同出谋划策,有不同意见时要协商解决,而展板的整体布局又给空间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排演童话剧虽然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但是由于有了展览活动的基础,这次学生们组织得非常好。各方面的智能都比较强的学生担当了导演工作,肢体运动智能较强的学生担当了演员工作,空间智能较好的学生担当了舞台布景设计工作,音乐智能较强的学生担任了音响效果制作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可以从许多方面激活课堂教学,有助于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内与课外整合起来。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并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篇9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炼数学教材中的“生活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样就要求数学“生活味”与数学教材本身相辅相成,运用实际生活把数学本质呈现给数学课堂,引发学生的兴趣,轻松自如的掌握数学的要点,便于学生理解,使初中数学课堂在不失去数学本质的情况下更具实效性,让教材“鲜活”起来,案例一:星期天,起床后发现闹钟停了,我估计了一下时间,就将闹钟的时针拨到7时整。然后,我离家步行到博物馆,这时看到博物馆楼顶上的电子钟在8时50分。我又游玩了一个半小时后从博物馆以同样的速度返回家中。到家后,看到闹钟指在11时50分。请问,这时我应将闹钟拨到何时才是准确的,还有三角形的稳定性,比如自行车三脚架函数最值问题,比如运货物怎么更省钱,利润问题,正比例函数应用行射击游戏子弹的路径,用方程组解决联通还是移动好;比如说女式的高跟鞋,利用数学上的黄金分割点计算高度。还有现在的人有许多在银行贷款,(贷款利率+1)*贷款数额=月供*还款时间。这就是一个数学例子。再比如有的人家盖房子,通过数学能求出最省材料、而面积最大的方法。

二、运用生活素材——巧妙引用,有效展示知识形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中对生活素材的引用要适宜,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提高习作质量,但习作走出课堂要有“度”,有计划,有目标,即不能失去数学的本质,也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活动,不能使课堂成为解决生活问题的场所,也不能使数学失去本身的意义,数学是有效展示知识的形成过,是让学生构建思维模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知识储备,所以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味,巧妙引用,浓淡适宜,有效展示知识形成。案例二:有边长为5cm的正方形和长为8cm,宽为18cm的矩形,要做一个面积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之和的正方形,求边长应为多少cm?“面积和=正方形面积+长方形面积”=5*5+8*18=25+144=169(单位平方厘米),学生会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每一样事物,分析它自身的特点,寻找其与所学和未知的领域,提高教学的质量。初中的数学里面,经常结合生活的例子当做应用题的主要是在一元一次方程这部分,一元一次方程大部分都是得结合生活的,经常考试的路程问题,物品的单价和总数,利润问题,等体积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的问题还有最后的银行存款问题,大部分的初一学生在一元一次方程这里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为理解能力和方程的应用能力将会是他们最大的麻烦。在小学的话,大部分的题目都是直接可以用算式直接写出过程,也不会很复杂,给你的数据也比较简单,大部分不会超过三位数字,思路也比较清晰,给小学生讲的时候不会很费力,有时候还可以借助一些图形或者一些实体的东西给他举例子。所以初一和小学主要是方程的应用,理解能力的提高。

三、采用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让抽象枯燥的符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

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不平衡,这要求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针对思维和不善语言表达的学生创建一个适合的教学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若课堂中的弱势群体能发挥其强项,这样对于整个教学无疑是锦上天花,采用多元智能理论化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使教学涵盖多个层次和多个方面,发展学生的强项的机会,使教学趋向于“扬长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自信能力,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案例三:一辆汽车,新车购买价20万元,第一年使用后折旧20%,以后该车的年折旧率有所变化,但他在第二、三年的年折旧率相同。一直在第三年年末,这辆车折旧后价值11.56万元,求这辆车第二、三年的年折旧率。【分析】本题中的一个基本等量关系是:第三年末车的价值(万元)=新车购买价(万元)×第一年折旧后的剩余价值率×第二、三年折旧后的剩余价值率。【解】设这辆车第二、三年的年折旧率为x。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11.56=20(1-20%)(1-x)^2。整理,得(1-x)^2=0.7225,两边开平方,得1-x=(+-)0.85解得:x1=0.15,x2=1.85(不合题意,舍去)。所以x=0.15=15%。答:这辆车第二、三年的年折旧率为15%。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仅能培养其单独的思考和创造能力,也能充分融入合作小组加以讨论辩证,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进而掌握学习的主要部分,采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同学们主动参与到合作小组学习活动中,每个人都能得到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体会“课堂是有生命的”正含义。

总之,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初中数学是学生启蒙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数学心理和思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生活融入初中数学教育已成为现在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插上翅膀,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维和有效性,由于初中生的学习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初中数学教育更具时代气息,使学生主动进入求知境界,为小学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使教材“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

篇10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是技工学校的办学目标。长期以来,受普通教育学科体系课程教学方式的影响,许多技校在教学上仍沿袭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虽有实训环节的教学,但仍偏重于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传授,理论和实践有所脱节,而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技校计算机类课程大多是一些应用软件的教学,实践性非常强。我就技校计算机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深刻认识教学对象

技校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对象,用多元智能的观点来看,这些学生与同龄的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在智能结构与智能类型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总体来讲,他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而以形象思维为主者,可以通过培养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

二、开发案例式一体化课程

现行的教材大多数还是按学科课程思想编写的,偏重于学科体系逻辑结构的陈述,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这与培养职业型人才要解决的“怎样做”、“怎样做更好”问题不相适应,给教师的教和技校学生的学都带来很多不便,不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因此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建立在现代行动体系教学基础上,能呈现实际工作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已成为当务之急。

开发案例式一体化课程的关键在于设计案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设计案例,案例必须典型,要能涵盖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且要把相关知识点作适当的描述和解释;2.案例要具有实践性和情景性,要与现实中的工作过程相吻合;3.案例应具有针对性,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或设计教学案例;4.最好具有生动性;5.案例必须成系统,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大部分案例之间应该相互联系,前后连贯,由易到难地编排。

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除了精心编写教学案例外,还要设计大量供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的案例习题库,让学生在大量的上机练习中不断强化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能。

三、建立一体化计算机教室

传统计算机课程的教室安排是分为两部分: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房。通常老师讲解部分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生上机实践部分是在计算机房进行。由于技校计算机课程大多是讲软件的操作,在多媒体教室讲了的操作步骤,等到上机房操作时许多学生又忘记了,老师又要重新讲,这样浪费时间,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不好。这种理论与实践分割的教学场地安排,与以培养操作技能为主的技校教学不相适应,不符合技校学生形象思维的智力特点。

因此要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授课模式,建设一体化计算机教室。具体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在计算机房中加装投影仪和幕布,使计算机房同时具有多媒体教室的功能,上课时老师一边讲授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并通过投影仪把操作步骤演示给学生看,学生一边就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实现边讲边练;第二种方式是在计算机房的计算机网络中加装多媒体网络教室控制软件,通过软件的方式用教师机控制学生机,把教师机的屏幕演示内容投射到各学生机的屏幕上,这个功能也可以实现老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穿行,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将知识与技能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客观上要求老师必须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训练指导学生实训的一体化教师。

在应用“一体化教学”中,每一位任课老师都应真正具有“双师”素质,可能通过培训,深入生产第一线学习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长期合作、参加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满足教学要求。

通过以上四条,基本上可以形成计算机类课程理论实践紧密联系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一体化教学是针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职业学校学生的教学形式,能有效地将课堂和实践结合起来,将技能实践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因此,在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一体化教学,对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11

一、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

多元互动就是善于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进行个性需求的多种整合互动,形成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学策略。新课程告诉我们,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科书、环境等要素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注重师生互动比如反差互动,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熟知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教学互动,反差才会尽快缩小。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而不是成人的角度与学生进行平等民主的反差互动、启迪互动。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互动,不再是单纯的单向的知识训导,而是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启迪性互动。作为互动的一方的教师重在启迪思维和调动学生的内动力,让学生学会主动获得:独立习得,让学生能够从顺化互动尽快顺利高效向顺化互动过渡。而不重在知识的讲解或作出问题的答案。

二、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

为了追求共同的教学目标而谋求高校合作、共生共创、协调发展的交往互动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交往共事的能力和学会合作探究、资源共享、分享吸纳的能力。合作探究的基本程序时民主选题一合作探究―交流共享―分享吸纳。合作探究的技术方法有心意沟通、形成共鸣;如何分组;层次探究的递升。合作探究的共同指向要明确,目标深浅要适合各人任务。小组探究式重在攻关,重在交流;重在形成优势,重在解决某个问题、突破难点。

三、重视“以问题为引导、体验为中心”的情境设计

这是“从生活逻辑到理论逻辑,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基础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理念的重要表现,也是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情境设计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真正体现从生活逻辑到知识逻辑,不要简单地照搬书上的素材,也不仅仅是用生活的例子来印证书本的结论。

四、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