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4 10:32: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如何培养创新意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人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唯命是从,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师生关系就当是和谐民主的,生生关系就应是团结友爱的。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才能更好地走向自我的实现。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多一份宽容、少几许苛刻,让学生见了你有一种亲切感、兴奋感。当然,课堂上不光师生间应民主相处,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应和谐共处。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毕竟,好的学习成绩和好的学习环境是分不开的,人际环境好,人的大脑才会处于兴奋状态,而兴奋不仅是兴趣的起点,更是唤起创造的源泉之一。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强烈的自信心以及目标实现的必胜信念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创新思维不竭的源泉。当一个人自信时,便会朝自我预定的目标去奋斗,便会漠视一切困难与挫折。如果一个人缺乏自信,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敢想此,更不敢做彼,那么天赋再高,也不会产生创新的动机与行为。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趋势进行诱发性教育。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引起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分析、综合、推理,进行创造思维。在教学中,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应主动推行“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点,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才会使其遂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三、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表明,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教师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多开展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语文实践学习活动。同时,教师更要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课外,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修养无不有利于语文的学习。而且如果能够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到语文上来,对语文学习将是十分有利的。跟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创造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读书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大语文教育。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查找资料的实践,培养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收集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习惯和能力。教师要引导语文应用实践,让学生寻找语文实践的机会,把自己的所学在生活中得到应用,如给远方的亲人朋友经常写信,给大人的商店写广告语,把新学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等。在具体的组织形式上,可以通过教师布置开放性作业,也可以是学生自主进行。现代社会里,单一的知识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时代对综合知识的需要越来越大,语文教学也要适应时展的需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开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新途径,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培养创新意识方面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2]王向东.《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41-01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未来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未来文明的发展水平,于此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也越来越成为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因此,从探讨幼儿创新意识的特点入手,寻找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创新能力的相关策略,无疑是为幼儿创新精神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是学前儿童成为创造型人才的现实途径。
一、树立主体性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所以,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将幼儿看做一个独立、完整、主动的个体,有自己的需要和尊严。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即幼儿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工作也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调动幼儿的主动性,通过幼儿的主动学习来培养兴趣和发展创新潜能。教师应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带着一颗童心看待幼儿的行为、需要,兴趣、好奇、冒险、自信是典型的创新能力的体现,教师要理解和保护幼儿的创新表现,使之成为幼儿稳定的心理品质,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幼儿创新的支持者。
二、创设有益于创新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培养人创新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着人的先天潜能能否最大限度地得到实现,决定着人的创造力、应变能力以及其他能力能否有效地形成,因此作为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奠基工程―学前教育,必须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创新意识形成的心理环境。在幼儿园的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心理氛围对幼儿创新意识发展的影响最大、最直接。教师要消除权威意识,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尽量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要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建立起民主平等伙伴式的师生关系。教师蹲下来用轻柔的语调语气与幼儿进行交流时,幼儿会察觉到教师的沉着、冷静、亲善与爱护,从而稳定自己的情绪并会及时地把自己所思所想的内容告诉教师,敢于表述有创新意识的想法。经常地、及时地给予幼儿鼓励和积极的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创造探究的兴趣、信心和勇气,并使之逐步成为幼儿稳定的心理品质。
三、提高教师创新素养
有效培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创造型的教师。我国学者将创造型教师定义为“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教学方法的教师”。教师应该继续加强相关理论学习,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努力吸收国内外最近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阔视野,这样才更利于把握创新理念,实施科学的创新教育。其次,加强自身修养,发挥榜样效应。想让你的学生发展创造性智力的有效办法,就是将你自己树立成一个具有创造力的角色榜样。只有当你展示给他们,而不是告诉他们该如何做时,他们才会发展并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本身的个性、行为表现等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创新思维发展,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加强创新的行为表现,发展创新能力,以此树立好作为一位创造型教师的榜样作用,以此为基点,利于更好实施创新教育。
四、注重活动中开发幼儿创新潜能
教师更应当善于在活动中发现儿童的创造契机,并根据儿童的需要与实际教育情境,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灵活组织教育过程,并从多维度出发,创造性的变换教育方法、策略、评价方式,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当儿童主动与游戏环境和材料进行和谐的互动时能使它们成为表现幼儿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物化世界,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其创新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例如,班上的幼儿想玩“开商店”的游戏,教师让他们自己去布置游戏环境$收集游戏材料,他们先齐心协力的搬了几个玩具柜作为柜台,再从各个玩具箱里取了各种玩具当成商品,接着剪了不同大小颜色的吹塑纸作为不同面值的货币,最后合作绘制了一块招牌,一个简易的“商店”就像模像样地开张了。但随着“生意”的日渐红火,问题也慢慢的暴露出来了:商品太少,不一会就卖光了,而玩具箱里的玩具又被其他幼儿拿去玩了,没有货源又怎么“开商店”呢?很快孩子们想到了好办法,他们先抽出两个人用捏泥、绘画、剪贴等方法做了一小批“衣服”“食品”应急,然后联络了其他的幼儿,请求他们明天带一些东西做商品,这样“商店”问题就解决了。在整个游戏环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幼儿放在游戏的主体地位,尽量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给幼儿创造一种宽松、愉快、自由的氛围,吸引幼儿在开放的交往中获得情感的满足。
五、鼓励幼儿大胆质疑
“质疑”就是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它是孩子的天性,反映了孩子对知识的认识程度,是孕育创造的摇篮。作为教育者,一定要爱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多提问,强化这种好奇心,使他们逐步养成敢问、善问的思维品质。正如巴尔扎克所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义地是问号。”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积极质疑,使孩子养成质疑的习惯。只有这样,幼儿获得的知识才不是被动接受的死知识,才能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多渠道、多元化组合培养创新意识
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不能成为一个封闭的教育圈,创新教育需要幼儿园、家庭、社区、大社会的相互交流合作,时刻保持动态联系,这样有利于教育主体观念主流化,信息时效化,有利于家长树立正确的“创新”式家庭教育观有利于管理者对教育的弹性管理,使创新教育更趋于合理化,为培养儿童创新思维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同时,可以让创新教育形成开放圈,加强幼儿园班级与班级之间,园所与园所之间的关于培养儿童创新思维的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 翁亦诗.幼儿创造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35-0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学生合作交流、“学以致用”,通过合作交流来强化学习。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多为学生创设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内化知识,提高能力。
初中生好胜、活跃,在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有助于互相激励,有助于克服教学难点,有助于培养学习的情感。数学合作学习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往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个别学生接受提问或上台板演,其余大多数学生无法直接参与活动。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则大大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小组里每个学生都有更多发言与表现的机会,可进行更多的相互交流及评价,可以弥补班级教学制下教学的局限性。应该看到,不同的学生在心理现象、知识能力、思维习惯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对教师而言,合作学习恰好能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产生的不足。教师可将全班同步划一的教学活动细化为小组中少数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为小组中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较多的机会。老师由泛泛地关注整个班级进步到关注每个小组,进而深入到小组中的个人,为因材施教创造较好条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八年级平面几何时,学生不容易掌握证明的步骤,可以请几个小组中的一名学生代表自己的小组板演,这时,学生都会对自己小组的答案非常关心,都会非常认真地去思考、修改,其效果胜过教师的十遍讲解。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笔者设计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问题设计引导,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
引导观察,建立表象,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往往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来达到目的。新授后要有针对性强的单项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初步的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熟悉到理性熟悉的升华。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选择题:下列各式不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A、(a-b)(a+b) B、(-a-b)(a-b) C、(-a-b)(-a+b) D、(a+b)(-a-b)
引导学生观察,通过寻同辨异,在对比中加深理解,从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通过合作交流,可以集思广益,协作攻关,使片面的、支离破碎的结论,渐渐地互相配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使认识趋于完整,使结果趋于完美。另外,在合作交流中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学生各抒己见,为困难学生创造发问机会,在优等生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等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思维更加敏锐、精确,同时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受其他同学的启发,思维更加开阔、深刻,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中等生如鱼得水,在他人的启发下,知识分析理解很快得以提升。这样就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中要提倡合作交流、“学以致用”,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还通过合作交流来强化学习。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多为学生创设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内化知识,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268-01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这一时代的最特色的概念,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我们的教育一样也要创新,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萌发创新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离
不开1+2等于3的好奇。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深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课堂上因此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这时我巧设陷阱设置悬念。 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二、创设氛围,诱发创新
实践提示,在积极活跃的创新气氛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创新活动中来,拓展思维,大胆想象。如果班级里没有创新的气氛,就难以让学生投入到创新过程中,只会使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失去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数学课中,应当尽力引导学生创新,鼓励和支持学生创新。只有在创新的氛围和环境中,学生才会放下心理包袱,敢想、敢做、敢说、干预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发展创新思维。
三、主动探索,引发创新
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善于应用,一般来说,保持较长久的记忆。他还认为:发现是一种乐趣。通过“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例如在教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按切、拼、旋转步骤操作,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后,我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将拼成的长方体换一个角度摆放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而得。学生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开拓。
四、沟通纵横,激发创新
创新思维简单的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如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组合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新异独特的有价值的新经验、新知识、新方法等创造成果。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相反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去思维。这样往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常常导致新奇独特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掌握顺向思路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逆向思路。如“红花比黄花多4朵”让学生不改变题意说出黄花比红花少4朵、红花减少4朵和黄花一样多。
又如六一班学生数是六二班生数的11/12、让学生说出六二班是六一班的12/11、六一班生数和六二班的比是11:12、六一班人数比六二班少1/12等。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同时还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机会,设置一些开放性习题,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而且习惯于多向思维发展学生求异思维。 例如,在“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按课本顺序而是在介绍年月日有关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年多少天?学生纷纷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1)31×7+30×4+28 31×7+30×4+29 (2)90+91+92×2 91×2+92×2 (3)31×12-4-3 30×12+7-1 等各自说出了自己的思路充分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激励成功,培育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知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展强化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发表意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由的相互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种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习题,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要想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需要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营造萌发创新、积极创新、勇于创新的环境,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进行积极的评价,并对其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灿春.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学习(下),编辑部邮箱,2011年11期.
[2] 刘海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吉林教育,2011(19).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所以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就很有必要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摆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气氛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情绪低落时,则思路堵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确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快获得知识并有不可限量的潜能。教师要注意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要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氛围,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异想天开的问题,也应该给予鼓励,肯定他的敢说的一面,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保证学生有一个“创新”的心理安全,让学生感受到在课堂上的平等关系。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生动活泼的气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有充分发挥的空间。例如在教学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我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说:“今天这节课让大家都来当小老板,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计算,看谁的方法独特,有创造性。”问:“老师想买7支,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学生边思考分析、边讨论交流、得出了多种方案。在这种十分宽松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而且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所以说,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摇篮,是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立足认知基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和运用。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前提,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参与新的认知活动,并运用知识迁移规律主动地获取新知。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学习新知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基础保证。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实际作为出发点,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新颖性、多面性,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不能过于扩大学生的认知差距,随意加大学习难度,给学生创新带来困难。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灵活沟通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的整体,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重组,培养创新意识。如在一次复习课上,我出示了一道多解的应用题:某水泥厂去年生产水泥32400吨,今年前5个月的产量就等于去年全年的产量。照这样计算,这个水泥厂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当大部分学生按常规思路列式后,我启发、点拨学生思考是否有更简捷的算法。经过思考,有几位学生列式为:1/5×12-l,其中一生口述解题思路:把去年全年的产量看作单位“l”,那么今年每月完成的产量为1/5。全年完成的产量就是12个,因而比去年多的百分数为:1/5×12-l。我通过让学生联想,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强化了所学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把整节课推向了,既实施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又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性,留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和探索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的学习内容既可以从教学中学,又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学,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变“学了做”为“做中学”。
在教学苏教版教材第七册实践活动:“我们去秋游”这节课时,我从学生喜欢去的当地的白沙公园出发,创设情景,要求学生当组织者,以游玩白沙公园为中心预算车费、门票、游玩项目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去运用数学,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这样的训练,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发挥合作优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而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教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这样可使学生在集体的学习合作中逐步意识到竞争的社会中有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合作,没有合作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将受到限制。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让学生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拼摆来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相互讨论,几分钟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接着大家开始了交流,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时地加以补充、提问。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知识,在交流中看到可以用很多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但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教师要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
五、鼓励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无限的”。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丰富的想象是人们漫游科学王国的强劲翅膀。在教学中,只有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能力,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完“三角形的分类”后,我拿出一个装着三角形的纸袋,使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的是一个锐角时,学生无法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并且说出了无法判断的理由。我给予了肯定。这时有一位学生大胆地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假设,如果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那么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任何一个三角形都不可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它的底角只能是锐角,所以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我对这位学生进行了表扬与鼓励,然后话锋一转:假如露出的这个角是底角呢?这时学生的兴趣来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自由地围绕这个问题海阔天空,各抒己见。听着学生滔滔不绝的描述,我也感到兴趣盎然。
六、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何为创新意识?就是指人的头脑对现实的反映能力达到有创见的新水平。《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数学又作为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就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联系生活实践,唤起创新欲望
《标准》提出综合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有益处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主动获取知识。
如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实践课《我们去春游》时,创设春游情境,一部分学生合作制定方案,确定人数、地点、车辆、票价等;一部分学生扮演工作人员。设计好如何乘车最划算,每个学生带的钱数最多可玩哪些项目等。针对方案和工作人员答复,展开评论,进行鼓励和表扬。
事实上,这个问题情境在生活实践中会经常遇到的,即办事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钱。此次活动使学生对解决车费问题(需抓住人数、座位数、每种车费)有了深刻理解,对解决最多可玩多少项目问题(需抓住每项费用、几项、钱数)也有深刻理解,增添了学生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根据客观的需要产生强烈的不安现状、执意于创造要求的内在驱动力,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2.注重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标》强调学生要具有勇于质疑精神。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例如教积与因数内容时,先出示几组算式3×5=15,4×8=32,9×9=81。再比较它们的积和因数,很快得出3和5小于15,4和8小于32,9和9小于81。我们得到结论积比它的每个因数都大。这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如果我用8×1=8,那么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相同了,这样一来就与老师的结论相矛盾,就是说应该还有一种可能积与它的一个因数相等。又有个学生也提出疑问:假如拿3×0.3=0.9,就得到了积0.9小于因数3,又有一种结论积小于它的一个因数。这些学生能独立思考,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表现。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质疑,并应该热情的鼓励,积极地与他一起探索,说不定会发现一个新的广阔天地。
3.参与活动,激发创新
心理学说: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课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多引导学生参与操作过程,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初步的创新能力。我在教探索多边形内角和规律时,让学生在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图上画三角形,动手操作剪下每个三角形,看看多边形里各含有几个三角形。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三角形内角和180°,四边形有两个三角形组成,内角和是360°。五边形有三个三角形组成,内角和是540°,六边形内角和是720°。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算一算,在自主探究中发现多变形内角和规律180°×(n-2)。
4.求新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课标》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求新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两者意图一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我在教学路程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出发,经5小时,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驶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45千米,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读题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分析解答。答案有:(1)55×5=275(千米),45×5=225(千米),275+225=500(千米);(2)55+45=100(千米),100×5=500(千米);(3)设A、B两地相距x千米。X-55×5=45×5,解得x=500(千米);(4)设A、B两地相距x千米。X÷5=55+45,解得x=500(千米)。不管方法和答案对与错,我都不先下结论,而是把它们写在黑板上,逐一让学生对照黑板上的线段图把自己的思路讲给同学听,解答中充分显示了学生独特的思维。如果教师只是拘泥于平时习惯上的一、两种解题方法,势必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培养创新能力。
5.倡导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氛围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要尊重学生,主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陶行知也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因此,我在教学中对每节课教学知识的重点或难点处,开展小组讨论,让小组内每一个人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我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掌握学生思维的动态、监控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启迪学生对学习问题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的意愿,形成创新的氛围。
6.精心设计开放题,拓宽创新途径
开放性的题目大多包括: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等,因而它的解题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开放性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6.1 设计条件开放。可以是条件不足,或没有给出条件,需要学生根据部分问题情景,填充合理条件。例如:每人每天大约吃大米450克,一个食堂有80人,一个月大约需要大米多少千克?这里的一个月可以按31天计算,也可以按30天、29天、28天计算。教师不但要满足学生怎么填,而且要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填,使学生的思维灵活、畅通、合理。
6.2 设计问题开放。可设计一些需先提问题再解决问题。根据同样的条件往往可以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这样学生思考的空间就比较开阔。在练习中,我先出示三幅图:奶糖每千克11元,巧克力每千克15元,草莓糖每千克10元。然后引导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予以解答。这也充分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6.3 设计结论开放。结论的不确定或不唯一使得开放性题目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这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吸引小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苏教版四年级下第三章《三角形》,课后我要求学生画一个周长20厘米的三角形,结果他们画出很多边长不同的三角形。这类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情景,全方位思考问题,确定符合要求的多个答案。上述题目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势在必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逐步改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真正为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 方明
同志曾经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则是教育的重大任务,也是新世纪教育自身面临的严峻挑战。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班级管理者和组织者,班主任必须勇敢地迎接这一挑战,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技能等的创新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一个基础。那么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多一些解放,少一些束缚
多一些解放,不等于放任;少一些束缚,不等于放弃管理。而是说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要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给学生以活动自,保持敢作敢为,努力做好、干好的动态,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反之,总用“我”指挥,你做事,我说怎么办就怎么办的条条框框来束缚学生,势必在学生心理上引起两种情绪反应——一味服从或我行我素,这样还谈何创新意识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论及教育孩子时曾提出“六大解放”,可鉴之用之。先生认为:一要解放大脑,使他能想;二要解放双手,使他能动;三要解放眼睛,使他能看;四要解放口,使他能悟;五要解放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取得丰富的学问;六要解放时间,不要用功课把时间填满,要给他们一些时间消化所学的课程,并且学一点他自己喜欢学的,做一点他自己喜欢做的。也许面对先生的这些忠告, 会有人说:“这些我都做到了呀。”事实上,如果我们做一些深层的反思,就会觉得自己做得还很不够。鉴于先生之言,我们还应该再解放一点:该放手时就放手。
二、多一些理性的指导,少一些非理性的包办
中外小朋友夏令营活动曾披露,中国孩子的行囊中装满了香肠,饮料等食品,而外国小朋友的行囊中装的却是常用的药品,急救工具,在这里同是对子女的“关照”,却有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差别,引人深思,我们也时常抱怨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缺乏理性,然而,有时我们自己又难免于此:体操比赛设计队形,自己干,因为学生小;搞黑板报设计,自己来,因为孩子们还小,靠他们设计不好;举办联欢晚会,自己操持,因为孩子们小,缺乏创意;召开主题班会,自己讲,因为孩子们小,不会说话……当我们如此“慈善”地将学生“关照”于“小”的摇篮中时,他们又怎会“长大”,怎么会有创新意识,怎么会成为创造型人才呢?
因此,班主任“关照”学生要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将学生视为拥有独立人格、独立精神、独立能力的人引导,让学生从小就大胆的去想、去说、去做。遇到困难教给他们克服困难的方法,鼓起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遇到挫折,讲给他们承受挫折的道理,培养他们的受挫心理。让学生在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感悟人生创造的欢乐,进而激发并强化其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处理好师生关系,要充分认识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要从知识的灌输、学生机械的学习中解脱出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要让创新之花真正在课堂中绽放,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可是目前的课堂教学,教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许多学生被动接受,畏于师道尊严不敢质疑问难。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那种“师道尊严”,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心理安全;形成一个宽松自由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积极思维,驰骋想象,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为此,教师要创设“融洽”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这里的“融洽”,不仅要求营造宽松、积极、愉快、和睦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行动上、态度上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热爱,而且要求建立师生之间每时每刻进行的心理接触,心灵的交汇。教师富有情感的投入,会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消除畏惧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相反,紧张的师生关系、淡漠的师生感情,使学生对教师存在戒备心理,甚至是抵触心理,这样学生怎能进发出创新的火花?所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进行创新的前提。如何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主要在于主导者教师。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正确认识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要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都能得到发展。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给予激励评价,哪怕是很少的激励性语言,都能激发起学生创新的渴望,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最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做到与学生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使各自的教与学彼此相长,相得益彰。
二、积极参与,灵活多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因势利导,反映学生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的创造性,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大胆探索解题思路,勇敢地提出新解法。教师应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
灵活多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灵活多变即思维敏捷、随机应变,对于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维和见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注意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如在平方根复习时,我提供这样一题:81的平方根等于什么?学生一致回答9。我问:是吗?还是有人回答9。我摇头,学生开始疑惑了,都进入了积极状态,这可是似是而非的问题啊……第二回合,我给学生亮出这样的判断题:平方根是它本身的数只有零。全班异口同声回答:“错!”我说:“不会吧,这么一致啊,好像你们判断是对的,只有我跟大家不一样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疑惑不已,然后在大脑里搜索思考。
2.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启动学生内在的动力,使他们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参与中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学有创见。
制造悬念、创设质疑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调动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如在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如果直接让学生尝试推导已知ax+bx+c=0求x的值。显然这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复杂,觉得难以下手。故教师应将该题化为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先解形如:2x-3x=0,x-2=9,x-6x+9=0,…,x+ax+a/4=0,然后逐步地引向一般形式来推导公式,这样的设置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恰能处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引起思维的冲突,形成思维上的挑战性。当我对答无误时,学生就在惊讶中产生了强烈的探索兴趣,成了主动探索者,自身的内动力促使他们主动攻克难关,在兴趣盎然中学会新知。
课堂上,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地对话,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数学学习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二、教师应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把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情境。例如:对分数应用题中乘除法意义的理解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也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知识。如“弟弟比姐姐矮1/6,弟弟身高是姐姐的几分之几?”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即条件、问题),用线段图或实物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我还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进行如下的联想:弟弟比姐姐矮1/6,姐姐身高比弟弟高几分之几?,弟弟身高是姐姐身高的几分之几?弟弟是姐弟俩身高之和的几分之几,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分数意义、整数“1”的概念和分数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灵活解题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中教师应多运用激励性评价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我们教师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这个见解很独特!”“你的回答很精彩!”“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对于简捷的算式,写上“优”或激励性评语,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更强烈的创新意向。
四、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争论
所谓艺术作文就是把音乐、美术、体育、游戏、录像等视听艺术形式引进课堂作文教学。视听艺术形式给儿童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形象化的写作题材,有助于启迪儿童发散思维,引起儿童丰富联想。既能拓宽写作内容,又能活跃写作思路。课堂教学引进艺术作文,其积极意义是:①音乐、美术、体育、游戏、录像等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把它们恰当地引进作文教学,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儿童写作的情趣。②艺术作文不受时空条件限制,因而可以填补儿童直接生活体验的不足,有助于开拓视野,扩展题材,从而引发和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对新生活的追求,对新问题的思考。如某老师在教《蛇与庄稼》后,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仿写“环境卫生与人体健康”。写作前把怎样预防传染病的录像片断搬上讲台,使学生看到了一般情况下感觉不到的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随便叶痰与染上肺结核),从而引起学生对讲究卫生、净化环境的深刻思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思想意识。
2 激发兴趣,增强创新意识
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激趣。
2.1 鼓励学生自主表达熟悉的生活。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学生“情动而辞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
2.2 尝试成功。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望。”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可以展开作文竞赛,办手抄报,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巡回展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3 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语言新课程标准》规定:“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黑格尔也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学生习作,创新作文就在自主作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学生的神思飞扬,文思泉涌,浮想联翩,写出来的文章就与众不同,很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自己的独特创意,大胆想象就是创新的翅膀。如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呢?
3.1 教材拓展延伸,进行想象练笔。小语教材中许多地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中结合阅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主,进行想象练笔。如学习《凡卡》一文,让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可能产生的新结局中,学生在他人的想象中互相启发,拓展思路,编写了许多不同于他人的故事结局,这样的练习,既训练学生自主作文的权利,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应由三部分组成,即首先根据数学现实找出所要研究的对象,其次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小结,进行反思。所以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过程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进行数学反思的过程。
数学实践活动不是脱离学生所学教材的实践活动,要使得数学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使数学实践活动与平时的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服务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实践活动存在于“与教材密切联系的数与运算和其它概念的发现,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几何形体的认识,与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存在于由生活引发的,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说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它是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2. 科学选择内容,注重实践应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明确了小学实践活动“做数学”的内涵,我们确定了实践活动的内容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结合所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这样的内容有书本上提供的,如在教完“人民币的认识”之后进行的实践活动“我去买东西”,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应用。不管是书上的,还是师生自行设计的,这样的实践活动的特点是时间短、见效快、紧密结合教材;重点是解决单一课堂教学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类的活动一般安排在某一部分教学内容之后,起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作用。如二年级下册的《统计》,学生统计20分钟马路上行驶的各种车辆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统计的认识,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 精心组织活动,焕发主体活力 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在活动过程中,我逐步摸索出一般性的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一是创设情境,提供背景;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四是汇报交流,启发深究;五是评价激励,收获成果。
首先做好准备工作,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练的学习模式,一开始接触实践活动,显得不知怎么办。这时老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然后老师要就所研究的课题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防止出现小组内的单干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