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4 11:07: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借助视听资源,加强感官刺激
多媒体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已逐渐进入中小学课堂。但多媒体不能仅仅作为呈现课件的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它的优势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课堂体验。学生对历史知识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在于历史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时太遥远,学生没有足够的意识和需求去了解历史,也没有感受到历史事件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可有效利用多媒体能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的优势,给学生呈现更加具体、生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更为生动的学习资源中开展历史学习。
例如,教学“三国鼎立”时,教师可选取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的片段,并通过概念图的形式整理出这三人身边的亲近之人及与他们的关系,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三人的性格特点及大概情况。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内容分析这三人在当时成为一方豪杰的原因所在,并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说出原因。通过观看和分析各类影像资源,学生既能直观地了解人物特征,又能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深刻认识,从而跟随教师的引导主动投入到历史学习中来。
二、提供阅读材料,推进情感体验
通过生动有趣的视听资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可以提供更多趣味性强的阅读资料,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历史教材上的内容有限,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教师可以在网络资源中适当选择一些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让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深入了解,从多个角度了解历史人物。在阅读分析过程中,教师最好能结合重大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思考历史人物在事件中起到的作用,并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分析历史人物的心理特征与品质特征,对一些优良的精神品质进行深入探讨与学习。
例如,“秦王扫六合”这一课,教材主要介绍了秦王统一六国的一些举措。教师还可以搜寻更丰富的资源让学生参考阅读,帮助学生了解秦王对当时国家统一做出的贡献,分析其历史背景。另外,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小故事,比如秦王建造阿房宫、长城、兵马俑等。教师需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依照阅读材料试着分析秦王某些行为的原因,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与事件。
三、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思维
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是为了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作为文科类课程的历史学科,是特别凸显学生主观意识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意识来消化课程内容,这样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历史人物会有更多自己的理解,能够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是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亮点,探究式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亲近生活、亲近社会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感悟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就初中物理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作一些初步的探究。
一、注意探究课的设计
1、要注意突出新知可探性,避免超前自学
由于自学易打破探究的悬念感与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从而造成创造活动的中断,因此,在探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要求学生自学本节将要探索的内容。但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课堂主要问题的创造性探究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有关的预备知识,但不可让学生直接接触主要问题的实质或结论。
2、设计教学程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学生的认知过程,可以分为摄取、定位与活化三个步骤。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摄取了许多知识与方法,这些知识与方法最初在头脑中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这就需要通过小结等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定位,“理清”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及内在联系,使之有序化。最后还要将这些内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使它们活化
3、对具体探究过程的设计要符合课题的合适要素
科学探究,离不开探究的程序,这一程序其实就是思维的程序。例如:在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其总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其中探究凸透镜成虚像的情况是相对独立的,它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4、对学生的猜想处理要注意思维发散性与聚合性相结合
例如科学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中的“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实验或感性材料使学生进行猜想,将学生思维发散: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聚合:“浸在液体中的深度”可分两种,一种是物体没有全部没入液体中,一种是物体全部没入液体中,前者可纳入排开液体的体积中进行研究,后者可命名为“浸没的深度”来研究。
二、处理好探究课教学中的师生角色
1、要注重非指导性教学。
注重非指导性教学,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主”原则。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要通过学生的探索,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主人。教师应该甘心当好“导演”,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
2、要注意师生共同探究
教师不仅要当好“导演”,有时还应该当好演员中的“配角”,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从学生的角度去参与各种讨论、学习。教师当好一名“优生”和一名“差生”。通过“优生”的作用,在关键处引导点拨学生,通过一名“差生”的作用去引起争议、辩论。
三、探究课教学中的控制策略
1、对探究环节进行最优化处理
(1)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前提。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题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如投影、挂图、录像、演示实验等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并提出问题。例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中,教师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后,学生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入人耳的?
(2)猜想与假设──科学探究的先导。它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如“焦耳定律”这节课中,在提出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后,通过讨论、分析电线着火,电炉工作时电炉丝热的发红而导线不热这些现象中的各种相关因素,学生就能作出电热的多少可能跟电流大小、电阻大小有关的猜想。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科学探究的具体化程序化。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积极寻找、设计、验证“猜想、假设”的实验方法。常用的物理实验设计方法有:对比法、控制变量法、排除法、理想实验法、定量测量法等。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科学事实是进行科学分析的依据。科学事实是检验科学结论的唯一标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在上阶段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通过实验操作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5)分析与论证──科学结论的形成。实验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因此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力求准确地反映实验结论。
2、对教学过程进行灵活处理
由于创造活动的特点,教学中发展到教师事先预料不到的地方才是探究及创造教学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随机应变地控制教学过程,不可死板、机械。
3、探究课的课时进行合理增加与灵活处理
一般情况下一节探究课的时间是讲授相同内容时间的1.5—2倍。我们可以灵活地进行处理,如上课不一定非要经过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各个环节,可以将其中的部分环节简化或取消,为学生的思维、探究换得更多的时间。
四、怎样才能上好物理探究课
1、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采用实验法,推理法,归纳法。另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等,也都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而且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指导学生“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在这种理念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那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一种最基本理念。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分配比例,加深对学习的价值的认识,使他们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能得到升华。探究式教学作为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双重变革,日益受到关注,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推行。
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始终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探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量给学生创造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份成功的体验。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在教学中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的:
一、结合课堂教学,构建地理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操作过程简单概括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表述成果――感悟成果。
1.针对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发现问题
问题探究式是课堂内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它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启发学生善于和敢于发问,既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强调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领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的。这里的“实际”。一指教材,二指学生,即按照所要的探究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探究能力创设一些难易度适中,有一定趣味性的情景,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2.参与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问题、表述成果
教师置身于学生之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形成一种良好的探究氛围。由于只要能自圆其说,个个都有解决问题的方案。老师只是一个旁听者或者说参与者。
3.分层指导,激励评价
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个性特长不同,老师对他们进行分层指导:如探究目标分层制定;问题情景分层创设;探究性作业分层布置。重在探究过程中激励性评价,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只要有一点探究意识就要给予鼓励。
4.课外实践,有针对性辅导――感悟成果
在课题探究有了结果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效的交流,以达到互相弥补短,共同进步.教师积极鼓励肯定学生,要有针对性或个别辅导,引入相关的学科知识并介绍一些新的学科方法帮助学生对问题形成较全面的深入的认识.
二、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地理课堂探究性活动
在创设探究性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时刻注意保持在一种轻松、自然、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把学生的活动穿插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活动来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活动去探究原理及规律,通过活动来提高能力,因此我在设计活动时十分注意以下几点:①活动的兴趣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才会自愿接受、参与、探究,而只有自愿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②活动的难度不宜过大,应简便,易操作,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③活动的开放性。活动应能够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其中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④活动的目的性。活动必须能达到本课的目的,不能为活动而活动。⑤活动的时效性。因为地理课时间有限,所以活动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同时也要注意将探究活动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⑥与其他相关知识及学科的联系。⑦活动所需材料必须是容易得到的。⑧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和实际需要适当增删教材上的“活动”,或设计出更有效、更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作为初中生来讲,历史,对他们来说是一门既不新鲜却又完全陌生的学科。在小学阶段,他们从课本、电视、报刊书籍等途径已经对历史知识有或多或少的了解。这些知识为他们进入七年级学习历史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有意识地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表象,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
如在七年级下册《开放与交流》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问学生:看过《西游记》原著或者影视剧的同学举下手。这个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立刻热闹了起来,我话音刚落,所有的手都举了起来。紧接着我又问第二个问题:你最喜欢《西游记》中哪个人物?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对搞笑的猪八戒印象最深,对唐僧的印象一般,但这节课的重点是要学习唐僧的原型玄奘。于是我又问了第三个问题:你知道《西游记》里唐僧取经的故事与玄奘西行的事实有什么区别吗?这时学生就在想:这个唐僧和玄奘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于是很多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这样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思维过程
1.重视课标,钻研教材
新的历史课标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性文件,教师要认真钻研,将课标熟记于心中。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作为教师要了解其内容、要求、编排意图与体系,以及每一课在整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每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对需要讲授的章节要弄通、弄透。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对每一课的课程资源适时进行补充。丰富教学内容。
2.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小字内容和图表
初中历史教材有很多小字内容和各类图表。在课堂中要充分利用它们。其实,这些小字内容和图表给教材增加了直观性、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如在《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这一课中,我问了两个问题: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分别指今天什么地区?请在教材中找出其位置。学生首先阅读教材的小字内容,有了一个概念上的了解,然后在小字部分之下的地图上迅速找出了日出之国是日本,新月之乡是指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
3.结论从材料中得出,引导学生论从史出
初中历史教材就是通过对具体生动的历史现象的叙述,分析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这就是观点和材料的辩证统一,史与论的有机结合。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史与论的结合,要解释历史的本质规律,而不能满足于就事论事。初中生在评价历史事件时,容易因偏爱某件事或某个人物而形成一家之言。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和归纳总结,得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
三、注重总结。使学生的认识升华
1.注重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从探究过程中学到的新知识,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学生通过总结,能把所学到的新知识更加清晰、准确、系统地予以掌握。
2.承前启后
文字史料作为最传统、最基础的史料,在初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我们在文字史料的利用过程中,根据课文的知识点与历史时间结构,为学生搜集了相应的文字史料,使学生基于文字史料拓展阅读,有效开阔了自身的历史视野。在具体的文字史料利用过程中,首先是教师对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脉络进行简要分析,之后为学生发放对应的文字史料,让学生将史料对照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例如我们在《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课的教学中,为学生搜集整理了《元史――太祖本纪》,学生基于课文对“成吉思汗”相关内容的描述,对“成吉思汗”的详细历史进行学习。学生们在研究《元史――太祖本纪》的过程中,首先去探寻蒙古族兴起的过程,再对《元史――太祖本纪》中的人名、地名,一一利用工具书进行检索,来完善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次史料学习有效地让学生认识到了“成吉思汗”的生平以及蒙古族兴起的过程,使学生的历史视野得到了有效的开阔。
二、利用图片史料的观察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历史印象
图片史料是伴随相机出现以后产生的新型史料形式,图片史料既包括历史文物的照片,同时又包括近代以来真实的历史照片。我们在初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利用图片史料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历史化为直观的印象,让学生在观察图片史料的过程中产生更为真切的感触。
例如我们在《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一课的教学中,就为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商周时期青铜器照片。学生面对“司母戊鼎”“毛公鼎”“四羊方尊”等文物照片时,近距离地感受到我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和辉煌。我则结合文物照片为学生解读青铜器的器形、纹饰、铭文等知识,使学生能够获得对青铜器更为丰富的了解。之后我们展开课文教学,学生在直观观察青铜器文物照片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知识产生了更为具体的理解,使他们通过对图片史料的观察,促进了历史学习。
三、组织学生基于史料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针对我校学生不愿动笔、不愿思考、推着走的普遍特点,我首先要做的是给他们施加一些压力,让他们紧张起来,改掉拖沓的毛病。我采取的方法是:根据期中和期末的考试成绩,把学习相当的2人分成一组,两人在今后的学习中去竞争。一定注意的是小组中的2人学习基础相当,头脑反应、理解能力也要相当。这样才公平,使学生拼劲十足。把平时的表现、小考都及时地记录下来,教师要保证每一次考试成绩要真实,所以小考要严,批分要准,要及时。把每一组的第一名用彩笔描录,突出第一名,使人一看,一目了然。每周小考要多次,使学生形成一种惯性的紧张气氛和期待效应。
1. 多鼓励,少批评。王金战老师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优生从何而来?要我说,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他就变成了后进生;如果让后进生反复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后进生就变成了优生。
后进生成绩差,大多数不是出在智力上,而在心理上,是竞争意识太差造成的。他们认为有些题不会是正常的,不会主动去问、去学,很被动。教师要主动关心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感觉到在老师心目中很有地位,感觉自己真的进步了,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如果后进生的战斗力一旦被激发出来,他们的学习成绩会进步很快,甚至迎头赶上超越优生。因为他们摆脱了让人看不起的阴影,从而重拾了自信。
表扬鼓励的方法是好,但为了什么表扬,表扬哪些学生,表扬的依据是什么,我的表扬依据:竞争考试的成绩。一次表扬的人数不能少,要有广度,影响范围要大,力度要大。小组胜出的要表扬(人数占全班一半);达到优秀的要表扬;进步大的要表扬;全班考第一的更要表扬。表扬的人数这么多,却没有我,没受到表扬的学生,心中会产生涟漪,会受到触动。这样一次考试下来,影响力是很大的。
小考成绩一定要当天批出,在下一节课上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表扬,使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得到老师和全班学生的认可。平时考试前,要带领学生做好充分准备,绝不打无把握之仗,而且做到试题难易适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试题要有代表性,内容不要多,让学生在下课前都能做完,不能太难,没讲过的不出,让学生感到很简单。这样学生答题会很轻松,成绩自然会提升,与之伴随的是学生的进步、老师的认可。对学生而言得到老师的认可,是莫大的荣誉,比物质奖励重要的多。我们成年人在工作上取得了成绩,得到领导的表扬,心里都美滋滋的,何况是没长大的孩子。
2. 盯住学生,促其进步。老师要盯住学生,使学生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使学生尽量不溜号。要想盯住全班每一位学生并不容易。我“盯”的技巧是与课上考试结果挂钩。小考中有成绩进步的,有发挥正常的,有一部分是成绩下降的,我就主要盯住这部分成绩下降的学生。范围缩小了,就能照顾到了。提问是这几名同学,小结还是这几名同学,课上反反复复叫他们几个,使他们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盯”的任务一直到成绩上来为止。“盯”得住学生,是提高学生成绩的一大捷径,学生学习好坏主要取决于课上,充分利用课上45分钟,才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策略二:教会学生自我反思
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学与习的结合,就是学而思、思而悟的过程。把老师授之于学生的“渔”,通过思考实践变成切实可用的“鱼”,才是从学习走向生活的真缔。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研究、讨论、思考交流,以教师为指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教师创设物理教学情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或合作探讨研究,整合,深化理解,其中探究活动是其主要过程;程序上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实施、结果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方法上涉及到思考、讨论、实验、交流等。
二、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奥苏泊尔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出发,特别强调创立和发展的现代认知过程,其核心观点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提供现成的知识……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
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索成为一个独立的主题。在探究式课堂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结构,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和预见未知的能力,这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最终使学生加深理解学习的本质,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能更好地解决各种问题。
三、探究式教学策略的设计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从形式和内容上可分为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前者侧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和想象能力,适合于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后者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及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1.文本生活化。文本生活化既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历创设教学情境。分析教材内容,利用讲述、演示、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创设与教材内容描述类似的活动和现象。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现象源于生活,有效增强课堂感染力。我经常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如:如在光的折射现象时,实验装置是在一个玻璃槽中装水,然后把一根筷子插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水中的筷子是否变形,引导学生,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
2.内容问题化。内容问题化即利用质疑创设课堂探索情景将教学目标问题化,在结合生活经历的基础上,把教学目标转化设计成学习探究的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3.过程活动化。过程活动化即沿着生活化和问题化的思路引导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生成的操作活动过程和完整的推理归纳的思维活动过程。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使知识的生成、认知有个完整的从生活到知识、从知识到生活的链条,造成深刻的、终身难忘的记忆。课堂上师生互动,学生因不同的见解而引发激烈的争论,学生提出说明和维护各自的观点,倾听、理解、支持或反驳别人的意见。能使物理课堂更加开放和具有活力,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分享活动生成的结果,通过共同学习和交互作用,达到教学相长。在探究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也不能过多牵引。
4.知识系统化。知识系统化即在探究活动后引导学生把各知识点以内在的联系为桥梁和纽带,以“知道――了解――理解――应用”为主线,有机地、系统地归纳整理知识的网络体系,使知识体系逻辑思路明显。
四、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一)探究式实验教学着重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性主要表现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学生们是处在活动的主置上,课堂主要为学生们搭建实验的舞台。让他们在舞台上探索,并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老师们只是偶尔为学生们点播一下。总而言之,在探索式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从提出问题,设计的方案以及得出的结论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
(二)探究式教学重视合作
探究式教学课堂中需要同学们之间分组进行制定方案以及调查分析。小组组员之间按照自己的方式发表对事物的理解。然后通过讨论综合意见相互之间学习。由于学生们的生活以及经验文化背景有差异,因此看待事物也有着不同的见解。经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对他人的意见和想法进行反思或者反对,从而更深层次的建立对新事物的理解。
(三)探究式教学课堂的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
探究式教学课堂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探究水平,使学生们的探究水平不断的提高。由于探究式课堂对学生们的素质很难在纸卷上评价,单纯的卷面无法方方面面的显示出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此,探究式教学课堂更多的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应该重点放在学生们在探究式教学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探究方法以及对事物的看法。学生们在探究式教学课堂中的自我评价也很重要,学生们通过不断的评价自己在探究式教学课堂中的表现,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完成自己的目标。
二、实施策略
策略的内涵要比方法更加的丰富充实。以下为《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策略。
(一)组织策略
实验探究:在研究实验的过程当中,我们首先需要提出实验研究需要探讨的内容,其次是准备实验的器材。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需要的实验器材有: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具灯等等,通过探究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所形成的图像,从而计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定性关系。在探究的过程当中,老师首先要通过具体的实验演示然后逐步的清晰实验探究的内容,而不是一开始就定性的提出实验的探究内容。其次,在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老师应该多次的巡查,为学生们进行指导,及时的解决学生们在探究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第三,分组的小组当中,需要各个组员加强小组之间的合作。最后,同学们需要分析和交流探讨好的发现。
观察探究:探究实验就是需要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挖掘出需要探讨的内容。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堂当中,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不需要老师的一一介绍,而是需要同学们自己的观察,提出质疑并最终解决疑惑。探究式课堂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实验完成后,老师需要对此探究式实验进行合理的解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学生们进行引导和过渡。
阅读探究:探究式实验既可以在教室内进行,也可以在户外进行。寻找有用的信息是探究式实验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为了使学生们的信息条理清晰,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提炼对实验有用的信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老师需要提前布置学生需要阅读的内容,就交流的过程当中,老师们应当鼓励学生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师的备课设计变化策略
上课是要讲究课堂效率的,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必须把握好各个环节的时间,完成实验的教学,那么备课计划的灵活变化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用到的器材和步骤很多,为了快速的完成实验,教师就要对实验器材进行改进:1、可以把原用的100ml的烧杯换成50ml的;2、可以用温水代替冷水,减少加热时间;3、烧杯口盖一张平整的硬纸片;
(三)合作策略
探究式实验合作的内容包括目标统一,任务分开以及协同工作几个方面。不仅要提出具体的要求,还要共同的记录并讨论。良好的合作习惯需要小组组员共同的努力,对学习能力不同的组员要区别对待,共同提高实验探究的准确性。
例如在上面提到的研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可以将实验分给三个小组完成,每组分配相应的时间,举例分工如下:
这样分工合作,合理安排实验的时间,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也能提高同学团结合作的精神,分组合作更能让同学对实验充满兴趣,能够很好地完成实验的内容,使实验的学习效果更好。
(四)指导策略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的指导也显得尤为的重要。在学生们分组进行试验的过程当中,老师们应该多次的巡查并指导学生们在实验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例如在研究水的沸腾的试验中,教师要指导同学酒精灯和温度计等的规范使用,注意实验器材的检查和保管,提醒同学仔细观察实验的效果。
(五)开放策略
任何领域的研究都不是局限的,很多科学家瞬间的想法经过验证可能就是一个全新的成果。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创造更多的可能。
例如在研究声音的特性的实验时,就可以给学生适当的开放空间,让学生提出更多的假设并去进行验证。例如:假设1.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验证假设:教师的方式是用钢尺放在桌子边缘,调节钢尺振动得幅度和长短,验证假设的结果。如下图:
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探究式教学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实施存在诸多阻碍,其中最大的阻碍就是学校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比较传统、落后。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为: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地理的基本技能,了解地理自然环境与发展之间的问题,让学生具备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以及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思想情感。然而很多农村学校领导者及教师并没有正确认识到初中地理教学的价值及其功能,认为地理只不过就是记忆、了解一些国家、地区、城市、山河、道路、物产等知识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升学并没有很大帮助,也不能用于土地种植、发家致富。他们将地理学科当做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进而导致地理学科在农村教育中地位低下。因此,想要在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顺利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首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正确地认识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
二、立足农村自然的乡土地理环境,丰富教学资源
很多农村地理教师认为开展探究式教学是城市学校的专利,在城市可以通过少年宫、图书馆以及博物馆等途径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农村并没有什么值得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资源。其实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城市和农村都具备各自的教学资源优势。地理教学的内容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农村的黄土高坡、一草一木、丘陵山冈都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素材,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应立足于农村自然的乡土地理环境,深入地挖掘、探讨有关的地理教学资源。比如在学习“等高线”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农产品――土豆进行教学。课前让学生自行准备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土豆,把它切成几片厚度相等的土豆片。教师指导学生将每片土豆片的轮廓描绘在纸片上,再向学生详细讲解等高线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学生通过模拟等高线的画法,就可以自己摸索等高线的意义,在动手实践中习得知识。
三、充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探究
农村的学生相比城市的学生而言,从小便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这有助于他们形成吃苦耐劳、坚强的性格,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每天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大自然中神奇的奥秘必然使他们产生浓烈的探索欲望,这也是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良好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长期的农村生活经历中,学生的脑海中其实已经描绘出了一幅比较抽象的地理环境图,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比如在学习初中地理教材中“地质灾害”的相关内容时,笔者将当地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泥石流作为很好的活教材,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泥石流特大灾害发生的区域实况。让学生自己在现场观察周围的地理环境,研究泥石流发生的原因,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并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说说可以采取哪些防御措施,进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地质灾害对人们实际生产、生活的影响。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及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引入探究式教学理念显得尤为必要。广大农村地理教师应正确认识地理教学的价值,充分利用农村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实施探究式教学。
参考文献
1.运用现实生活,创造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带领学生思考并领悟“风”、“雨”的形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影响力。
2.利用实验设计,点燃学习热情。教师要培养初中生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教师可设计实验,例如,讲解光的折射的现象的时候,实验装置是在一个玻璃槽中装水,然后插入一根筷子进入到水中,让学生观察筷子是否变形。教师教会学生,这个现象就是光的折射?F象。教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收获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学生质疑,创造探索情境。学生应加强学习和生活、社会的联系,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生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
4.创设探究情境,引起学生思考。教师要努力创设探究的情境,引起学生争论,引导学生说明观点,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支持、学会反驳。教师还要努力让教学充满活力,要和学生共同探究,实现共同学习、教学相长。教师创设探究的情境,引起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理论知识的内涵。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教师要带领学生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经验,将和学生生活关联的教学情境带入课堂,来引起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提供活动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需要学生自己搜集论据,亲自经历实践活动,仔细观察实践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给学生提供适应学生,容易被学生理解的材料。在学生遇到一些探究的材料需要自己准备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让学生借助自己准备的材料,也可以在亲切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6.创设学习氛围,实现全面发展。教师要保证学生在美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谐、轻松、愉快,学生就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踊跃解决问题,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能够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教师要摆脱传统观念的约束和束缚,用宽广的心胸来对待学生,接纳学生,给每个学生充足的关爱,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潜移默化地学会物理知识,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学生全面美好的学习氛围的支撑。
7.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使用探究式教学,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发挥教学智慧,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铸造学生优秀的人格。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经过探究式教学来掌握物理知识,经过自主思考,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来探究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在探究式教学中,根据不一样的学生来灵活选取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来,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
8.注重引导学生,激发创新思维。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情况,理论要和实际结合,将复杂的物理知识转变为学生熟悉的经常见到的物理现象。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困惑点得到解决,还要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注意点
1.重视学生知识学习和探究活动的处理。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物理新的知识,更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构建,实现“什么知识”和“如何获得这种知识”相融合,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以知识的教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探究式教学方法,一改之前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利用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实际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理解能力,激发了学生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实践等方法研究问题、获得答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善于创新、敢于实践的能力[1]。通过实验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在实验的背景下,培养了学生对理性知识的认知,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观察力和动手能力。除此之外,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及创造意识,物理学科以力、光、电、磁、热、声和运动形态等多种复杂的现象组成,探究性实验极大程度地弱化了这些概念的抽象性,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抽象化的概念。通过实验现象及自我联想,进一步对物理事实有明确的理解认知,逐步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二、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应用分析
(一)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探究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因此探究式教学是以教学问题为主展开的。受认知水平、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等的影响,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当物理问题呈现后,每个学生的思考、探讨能力是不同的,部分学生往往会遇到不同程度的疑问和难题,这时就需要老师积极参与探讨,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适时点拨和引导,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同时,鼓励学生合作探讨,重视集体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构建友好的师生关系和集体意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合理有效的学习机制。
(二)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提升实验教学层次。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初中物理教学也在适时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简单的演示实验代替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陈旧乏味的教学模式,积极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经验方法,完善、改进物理教学中无实用性的单一实验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率,提升实验教学层次,这是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实现其价值及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在授课过程中,将传统课堂讲授知识作为实验教学的基础,使得探究性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初中物理教育的核心。通过对抽象物理知识的初步了解和认知,再进行探究性实验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独立的实验探究,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总结,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对抽象化知识的理解认知[2]。
(三)注重知识的灵活性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当抽象化、理论性的物理知识呈现后,由于学生智力、思维能力的不同,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层次也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在理解方面出现困难。老师可通过趣味性物理实验,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理论+问题+实验”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对理论知识进行论证解释,更具有直观性和说服力,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适时培养学生多想、多说、多问、多做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教学的主动性和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开展情境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初中物理本身具有很强的概念性、思维性和抽象性;其次,这个时期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发展阶段,对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判断有一定的难度;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爱求知、好思考、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的性格特点。所以,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物理知识为基础,通过情境化的实验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课堂实操、教具演绎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3]。学习期间教师还可以增加更多关于课程的感性材料,如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提出生活周边的相关知识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达成研究性实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