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6 15:28: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村文化长廊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挖掘乡土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_发与利用中强调: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我们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如果农村学校挖掘乡土文化,从中探索乡土化的课程体系,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品德教育,这对于培养适合地区发展的合格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校所处杨屋村,大部分学生都是杨氏子孙,而杨氏文化历史悠久,名人典故多,具有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我校结合所处独特的人文环境,挖掘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开发了以“秉承杨氏优良传统(杨家祖训――笃志博闻,清白传家)”为主题的校本教材――《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道德人格教育。本套校本教材分三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
二、依托校本课程,营造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
育人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此,我校结合校本课程,充分挖掘杨氏祖训文化,融合本校几十年的办学经验,努力打造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让校园体现“处处是德育之所,时时是德育之时”的育人功能。
1. 设计寓意深刻的校徽
“梅花香自苦寒来”,杨氏家族自古至今以梅为记。为此,我校以梅花为素材设计校徽:以白色为底色,由一朵红梅和两片绿叶组成。在色彩上,绿色充满生机和活力,象征着学校健康向上,开拓创新,蓬勃发展;红色寓示着杨屋一小如旭日初升,具有无限的上升潜力和发展空间;白色纯洁,象征杨氏家族清白传家,万世流芳。在构图上,梅花既象征杨氏家族高尚的品格,又如一轮红日普照子孙后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以它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鞭策着后代人立志奋发;绿叶则象征着学生勤奋学习,像幼苗沐浴在阳光雨露之下,朝气蓬勃,茁壮成长。
2. 营造主题鲜明的文化氛围
我校一直致力于构建文化品味高,美化绿化好,富于教育性的育人环境,使校园内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学校利用围墙、走廊等设施,建成文化长廊、环保长廊、科普教育长廊、德育成果展览室和荣誉室等,寓教育于环境之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主校道建有一个催人奋进的“希望之星”雕塑,在教学上的正面墙上壤着醒目的校训“立志勤奋、开拓创新”;建有文化长廊及文化橱窗多个,分别有“文明班评比”“五旗教育栏”“少先队专栏”等专题宣传橱窗。学生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耳闻目染,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品行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1.1江河绿色生态长廊基本形成围绕“一江四河”水系绘制蓝图,大力推进沿江、沿河绿化建设,精心实施沿江“布绿工程”、依河造林、围桥造景、设景建园等绿化美化工程,聘请国家西北林业规划设计院等科研院所的林业专家,对长江两岸的绿化工程,进行高起点科学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地突出打造库岸防护景观林带、生态经济林带、生态防护林带“三带”。形成了独具云阳特色的生态长廊、风景长廊、文化长廊,为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作出一定示范作用。
1.2森林建设提升了城市宜居环境坚持“城市、近郊、远郊”三位一体和“公园、果园、田园”三园共生的创建理念,不断发掘和丰富森林城市文化内涵,为广大群众搭建起休闲娱乐,感受生态文化的广阔平台。初步形成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态人文格局,同时结合云阳的人文历史,深度挖掘巴渝文化,把历史文化融入到森林城市生态文化建设中来。新建森林屏障2万亩,建成了龙缸、四十八槽、栖霞宫、歧耀山、龙脊岭等4处森林公园,建立完善滨江、云顶、生态植物园等3处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和民德广场1处历史教育基地,滨江大道、移民大道、云江大道等城区主次干道的绿化用地面积均达到40%以上。积极开展绿化单位,绿化小区,绿化市街创建活动,涌现出了滨江花园、云阳中学、外滩小区、财政局宿舍小区、城乡建委等一大批绿量足、绿化景观效果好的居住区绿地和单位绿地。
1.3构筑了道路、水系、农田绿色林网坚持以城乡道路、水系和农田为框架支撑,精心打造了覆盖城乡的绿色林网,全县基本形成了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城乡生态网络,有效控制和改善了城市热岛效应,维护了城乡生态安全。(1)打造道路林网。坚持沿路建林,将60km的城市大道打造成高低错落、色彩丰富、四季常绿、鲜花常开、视觉美感强的绿色景观工程。重点打造渝杭高速公路云阳段80km景观林带,在高速公路两侧宽30~300m的红线范围内,集中连片造林6万亩,形成了一条壮观的景观林带。以适地适树、优化配置的原则,全面推进省县道路林荫化、生态化、景观化,在有条件的地段实行双排或多排造林,完成了云利路、云开路省道绿化和盘九路、双塔路、沙上路、凤外路等16条县乡道绿化1200km。(2)水系森林工程按照“水系园林化、塘库花果化、水保规范化、功能多样化”、“水边有林、岸边有果、四季有花、常年有绿”的“四化”、“四有”目标,重点抓好饮用水源水库周边和江河两岸绿化,打造江河库岸新景观。完成梅峰、白蜡槽、九道、复兴、七一、工农、中心等33座水库以及南溪河小流域的绿化。(3)打造农田防护林网。坚持因害设防,经济效益和防护效能并重的原则,大力实施森林工程建设。全县在农村通过营造速丰林、经济林,生态林等,在各乡镇街近郊形成了林网交错的农田林网,在广大农村营造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农田林网建设景观。
1.4森林生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1)建设近郊生态林园,在云阳新县城近郊的黄石、人和、巴阳、双江、青龙、水口、盘龙、凤鸣等乡镇街建成5万亩优质柑桔、枇杷、桃李、葡萄等休闲采摘生态果园示范区,促进了森林生态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建设远郊绿色田园,在农村建成并推出了一批集种植、养殖、休闲、观赏为一体的绿色田园观光区,如双土镇的“大可生态梨园”、农坝镇的“生态药园”、江口镇的“生态板栗园”、养鹿乡的“生态佛手园”、人和镇刘家坝的“花卉林木生态基地”等。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创收致富的好平台,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1.5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通过加强的抚育管护和提高林地保存率,提高森林覆盖率10%,减少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0km2,生态环境也将得到显著改善。农村造林坚持以城镇周边、沿河、沿路及成片荒山造林为重点,疏林地补植补造和低效林改造同时建设,保持了水土,绿化了荒山,水系、河流、塘库等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效减少了洪涝、泥石流、干旱、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特别是长江两岸绿化,有效防治了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加强植被的恢复,增强防水保水能力,减少了对水库、河流的污染。同时对保障航运安全、美化库区景观环境也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通过实施“一池三改”等农村基础配套工程,有效改善了库区群众的居住环境,形成了库区农村整洁文明、健康向上的新风尚。
2库区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民的共同参与,因此,在库区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一是公众对生态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和参与不够,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文化建设,但是目前公众在参与生态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高,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的行为不规范。二是库区生态文化开发建设产品单一、短缺,生态文化建设产品应是十分丰富,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开发建设的产品却是非常单一,与人们的文化需求还有差距。三是库区生态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库区主要区域处在山区大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生态文化建设中科普基地、场馆及宣传科普的标识、标牌、解说牌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3对策与建议
3.1提升生态文化建设地位从各方面加以扶持和帮助生态文化建设,切实加大对生态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各类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有生态文化设施的配套设施逐渐建立规范的解说系统,不断强化各类生态文化的生态教育、科普宣传功能。
一、指导思想
以*精神为指导,以生态建设为根本,以农民增收、林业增效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竹林、香榧等特色经济林和花卉苗木,加快森林经营、林种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提高林业在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中的贡献率。
二、目标任务
20*年,全县完成人工造林4000亩,退耕还林工程补植补造500亩,低产低效林改造3000亩,封山育林64.61万亩,幼林抚育间伐2.5万亩(次),育苗200亩,绿色长廊线路绿化5公里,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10公里。
三、建设内容
(一)认真组织实施*县20*-20*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退耕还林工程荒山荒地造林、绿色长廊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精神,充分调动广大退耕户的积极性,全力抓好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利用春季植树造林有利时机,全面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任务。严格按照《退耕还林条例》要求,完善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责任,坚决杜绝毁林复垦现象的发生;对已征占用的退耕还林地,要及时调整作业设计,进行易地补造,并完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技术档案和国家退耕还林钱粮补助资金发放档案。
(三)大力发展毛竹、紫竹、香榧、油茶等生态经济兼用型树种,加快林种结构调整步伐,建立特色经济林基地,力争20*年新发展竹林及经果林面积占造林总面积的50%以上。加强以低产低效林改造为主的森林经营工作,努力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产出效益。
(四)深入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继续抓好“千村绿化工程”,加快村庄绿化步伐,以绿化促美化、促文明、促富裕;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村、绿色小康村、绿色小康户建设活动,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
(五)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按照《*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要求,不断创新义务植树形式,大力开展青年林、三八林、先锋林、公仆林等林业文化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实践认养林木、绿地等工作,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持久开展。
四、工作要求
当前已进入造林整地的关键时期,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利用农闲和晴好天气,迅速掀起整地造林热潮,确保于20*年元月底前完成整地工作,三月底前全面完成造林补植任务。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充分认识林业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对造林绿化工作的领导,把造林绿化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乡镇要采取有力措施,深入发动,全面动员,把造林整地作为今年春季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切实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绿化委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作配合,做到有规划、有部署、有要求、有奖惩,确保林业各项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全面完成。
1.网络的便捷与开放使得黄色、暴力、等垃圾文化能轻易地伴随学术、政治、经济等信息“体面”地进入人们的视野。网络游戏的内容形式多样,可玩性高,尤其是一些角色扮演类的网络游戏,很容易使人在其中获得在生活中难以得到的崇拜感和成就感,从而让人痴迷,不能自拔。这些东西俘虏了许多正处于青春期,精力旺盛、好奇心和好胜心强、自控和辨别是非能力差的农村中学生,使他们难以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怀有兴趣,成为没有价值取向的一代。
2.与形形的网络相比,教科书的内容、传统的伦理规范和教师、家长们的说教对中学生而言显得空洞和苍白,难以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这更增加了思想品德课德育实效性的难度。
二、对网络环境下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德育实效性的探索
(一)思想品德课要走出课堂,充分利用学校的集体效应,增强课堂德育功能的实效性
农村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相对滞后甚至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马克思曾经指出,从根本上说,文化就是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的活动及其成果。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对于突如其来的网络时代,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走出课堂,主动参与到健全和完善校园先进思想文化的引导机制建设中,利用校园文化氛围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作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墙上的警示语、文化长廊、学习园地、黑板报及校园集体活动等阵地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精神面貌。农村中学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当积极在学校中组织学生做个性鲜明、感情真挚、鲜活生动、贴近实际的警示语、文化长廊、学习园地、黑板报,让师生的精神面貌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发生改变,为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性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2.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日益完善的校园网络硬件,取得学校领导和网络技术人员的认同,建设内容丰富多彩、健康清新的校园网站。一方面,校园网站要方便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利于校园资源共享。这既能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又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网站应成为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平台。应将健康向上的信息搬到校园网络上,为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供便利,使他们得到熏陶和教育。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防火墙及信息过滤等技术,增强对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可控性,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健康上网。
(二)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化及网络应用技术素养,增强自身教育的说服力
网络环境同样令许多农村中学教师感到陌生和困惑。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计算机、网络的理论水平及应用水平,尤其要提高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充分利用庞大的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鲜活形象,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要增强抵制不良文化的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雅的情趣,用自己的品德塑造学生的品德,用自己的人格养成学生的人格。
(三)在课程标准的范围内,适当健全并拓展教材相关的德育内容
1.拓展教材中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
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学会整理与网络行为相关的法律道德规范,并收集一定数量的正反实例,在教学的过程中择机加以教育学习。经过日积月累,定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
关键词:地铁车站 艺术陈设设计人性化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A
城市化现象正逐步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城市建设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地下轨道交通系统以其快速、便捷、高效和低污染等优势正日益成为一座城市拥有现代化交通体系的显著标志。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大都依靠修建地铁来缓解和改善交通状况。地铁不仅是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展现,而且是目前解决大都市交通紧张状况最理想有力方式。
就我国而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发达地区转移,大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将更加明显。从新世纪开始,我国首次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列入国民经济计划发展纲要,并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动力。地铁作为一个城市的门户,对城市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意义。而成功的地铁车站设计必定是具有美观的视觉感受,甚至能成为一座城市的重要标识。
一.提升我国地铁车站内部空间设计艺术化的必要性
城市轨道交通对改善现代城市交通困扰局面、调整和优化城市区域布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己是不容置疑的客观现实。对此,我国的大、中城市决策层己普遍有所共识。观念的转变,带来了实际行动的飞跃,从而使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至今,己有30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有北京地铁40多km的运营线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又有天津地铁7. 4km、上海地铁65km和广州地铁18. 5km投入商业运营。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截至2005年,全国己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长春、大连、重庆、武汉、深圳、南京10城市20条线路,运营线路总长444公里。而且,从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看来,这些城市的地铁规模与世界先进国家相当。因此,研究地铁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是非常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
虽然地铁的发展已经有140余年的历史了,但是作为一种特定的建筑类型和城市空间类型而言,同其它诸如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等建筑类型和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相比较,它的发展历史还是较为短暂的,它的建筑空间特征还没有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形式。理论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土建与设备系统的发展上,对空间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
过去,地铁车站的内部空间环境设计更多地关注装饰材料的选用,照明设计,颜色的配置等室内设计的手法运用。当今的地铁车站作为都市要素而存在,不仅仅是交通功能的载体,更是融合文化信息科技的多元综合体,是交通换乘、商业、娱乐休憩等城市功能集于一身的地铁车站综合体。地铁空间设计应更加注重满足人的行为需求,消除人在地下空间中的不良生理心理反应,注重安全与防灾设施的设计,注重满足社会特殊人群的需求。
在城市地铁交通的建设中,简捷、健康、安全、环保应该是构思的基本要求。地铁建筑室内设计的造型风格综合而言,也应该定位于交通建筑简洁、大器、具有时代气息的“性格”,并适度地考虑地域文化和与地面建筑环境的呼应。地铁建筑的结构构成和空间形态,则是地铁室内设计的前提因素。
二.武汉地铁二号线车站内部空间环境设计实地调研
图一(笔者拍摄)
武汉地铁2号线,是武汉市首条开工建设的地铁线路,也是全国第一条跨越长江的地铁。武汉地铁2号线共设21个车站,其中15个将进行标准装修,6个进行特色装修。
其中采取了很多人性化设计,比如设立女性候车区(见图一)、安装防踏空安全条等。 据介绍,设置女性候车区的目的在于,早晚搭乘地铁人数较少的时段可以保障女性安全。女性候车区将辅以监视设备,女性乘客进入某个特定车厢乘车,从而可以彼此照应,保障人身安全。
此外,2号线汉口火车站、洪山广场等部分车站设置有专门的母婴室,室内设施标识及颜色温馨宜人,母亲们若有需要可在这些车站下车,进母婴室给宝宝们哺乳、换尿片。2号线一期工程每个车站均安装了一台自助借书机(见图一),只须轻触荧屏,便可自助借书、还书。
图二(宝通寺站,光谷广场站)
6个特色装修站各有主题,令人赏心悦目。汉口火车站站以“黄鹤归来”为主题。站厅层上方设有天井,引入自然光照明,腾飞的黄鹤雕塑象征武汉以开放姿态迎接八方来客。中山公园站以“幸福武汉”为主题。墙壁上设置了棵棵苹果树造型,树上的苹果为立体造型,中间开口,里面镶嵌着武汉地铁集团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征集的关于地铁的画作,色彩绚丽,想像丰富。洪山广场站的特色装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以书页造型为视觉焦点,喻意“书山有路”;另一部分为楚文化墙,将栩栩如生的楚文化刻入墙面,展现楚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宝通寺站(见图二)设置了菩提树雕塑墙,意在让人们在忙碌之余偶尔停下脚步,让心灵沉静。光谷广场站(见图二)以“未来城市”为主题。闪烁的灯柱营造出独特的光影视觉效果,意在让人从具有艺术感的抽象画面畅想未来科技之城的美好景象。
三.国内外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环境设计案例
2.1斯德哥尔摩的“地下艺术长廊”
图三(斯德哥尔摩地铁)
斯德哥尔摩地铁(见图三)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系统,很多地铁线路大打文化牌,但迄今为止,没有哪条地铁能像斯德哥尔摩地铁这样别具一格――它是世界上最特别的地下艺术长廊。
斯德哥尔摩的地铁修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当时人们构思着如何去装饰每个地铁站,后来决定让一百多位艺术家分别用自己的风格和艺术构思来装点一个站台。于是一个世界最长的地铁网变成了一个世界最长的艺术长廊,在一百多个地铁站内人们可以欣赏到各式风格的绘画,壁画,雕塑以及各式各样的艺术表现手法,真是妙不可言。
为了让旅客忘掉他们是在地下旅行,地铁站通常设计得干净而具有现代感,但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却不是这样,致力于提高生活品质的瑞典人,把地下铁建造成一条艺术长廊,总长108公里,每一站都是精心设计的艺术品。斯德哥尔摩的地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长的艺术博物馆,这个全长为108公里的地铁网是世界最长的地铁网,在一百多个地铁站内人们都能欣赏到不同艺术家的作品。
斯德哥尔摩市的地铁每个站看上去都像是地下的岩洞,墙壁被装修成石灰岩的样子,凹凸不平。每站的岩洞都是不同的颜色,Akalla站颜色比较朴素,而T-Centralen则是鲜艳的深蓝色,洞顶则涂抹着各种延展开来的图形,像是植被又像是骨架,所有的这些跟地铁蓝色的门,黄色的车内扶手相互映衬,让眼前呈现一片色彩的盛宴。斯德哥尔摩地铁的几个站是在岩石中凿开出来的,留有洞穴状的“天花板”。它是古代和未来的结合。洞穴绘画是其点睛之笔。在其100个地铁车站中,有一半以上装饰着不同的艺术品,它们表现着不同的主题,给斯德哥尔摩地铁增添了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憧憬。最美的T-Central站(见图三),月台和铁道都从自然岩石中凿开,蓝白色的墙壁上画满蓝色的巨型树叶,加上特殊的照明效果,恍若置身原始洞穴之中。
经过多年的建设,斯德哥尔摩的“地下艺术长廊”,开始赢得世界性的声誉。虽然该市地处海湾岩礁地带,水域穿插迂回,岛屿众多且高低起伏,但依凭着长期艰巨的劳动、高超的技术和智慧,它不但构筑了现代化的地铁系统,还成就了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陈列长廊。该艺术长廊巧妙结合开掘的自然地貌,表达主题宽泛,技术手段丰富,布局方式多变,艺术特征各异且识别性强,己较充分地勾勒出该地区社会的历史传统、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科学进程等不同侧面,并成为全方位展示斯德哥尔摩风貌的一个时尚而重要的窗口。
2.2 香港地铁“迪士尼”线――主题车站设计典范
图四(迪士尼线)
“迪士尼”线(见图四)是地铁系统的一条支线,连接东涌线和兴建中的大屿山竹篙湾香港迪士尼主题公园,工程范围包括兴建3. 4km长的新轨道和两个新车站。现有的东涌线将在阴澳加建一个新车站,连接位于竹篙湾香港迪士尼乐园的新车站。两个车站的设计与附近环境融为一体,列车的设计也别具特色。
车站和列车的设计将以缤纷欢乐、刺激惊险为主题,让旅客踏进车厢,在3. 5min的车程中即开始体验旅程的欢乐。多处运用迪士尼元素,形象鲜明,标识性很强。
四.“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的不断改善,现代社会物质的丰富以及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使人们对地铁内部空间环境的各层面需求不断提高。以设计者的价值观和对环境、生活的理解来“创造一种生活”的设计观念发生了转变。更多的关注空间环境和人的行为需求的研究,也就是“人性化”的研究。关注设计中的主体“人”―具体社会文化脉络中的使用者的价值观和生理、心理、文化等方面的真实需求。地铁建设的研究重点转移到提高地下空间质量,从建筑和环境的本质出发,“以人为本”。因此,应当以新的视角理解地铁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定位,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
“人性化”不是一个具体的设计方法,它是一种设计理念。它告诉我们:在地铁内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地铁内部空间环境设计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加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注重通用设计,使地铁这一公共交通设施能为更多的社会人群服务。通过对地铁内部空间环境标识系统设计的完善,使人感到亲切温馨,让人消除地下交通空间中的方向迷失感。完善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环境防灾系统设计,充分保障人的生命安全,体现设计对人的关怀。当然,地铁车站室内陈设设计体现人文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陈设设计不仅仅要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更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所以,“人性化”设计理念具有时代性的指导意义。
伴随着都市生活美学观念的革新和城市艺术形象展示空间的开辟,地铁系统(尤其是站点)的艺术陈设已越来越多地成为美术家、雕塑家、陶艺师、手工艺者、建筑师、工程师等合作参与、大显身手的新天地,设计师们应更注重营造健康心理和生理环境,倡导“人性化”设计。
参考文献
1.陈立道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同济出版社,1997年;
2. 王文卿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同济出版社,1997年;
中图分类号:F59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
海南乡村旅游萌芽于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至今已有海口、三亚、文昌、琼海、万宁、澄迈和定安等市县开展了乡村旅游,其中兴隆热带植物园、澄迈万嘉果园已列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有三类:一类以自然生态风光为主,如兴隆热带植物园;一类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体验为主,如海口的绿枫农庄、文昌的渔家乐;还有一类是以农民新村(文明生态村)旅游为主,如海口、文昌等地的文明生态村旅游。此外,农业主题公园类已提上建设日程,如目前正在建设的海口市演丰热带乡村主题公园项目。
总体上看,海南乡村旅游尚处在起步阶段,乡村旅游的规模不大、热点不多、种类不全、层次不高、产业地位不明。主要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全省上下对乡村旅游重视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把乡村旅游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动旅游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农民、农场和企业投身乡村旅游的意识不强,同省外轰轰烈烈的乡村旅游发展态势比,海南乡村旅游比较冷清。二是乡村旅游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和扶持。海南乡村旅游一直处于自然发展状态,旅游和农业主管部门都没有将其纳入工作统计范围,至今家底不清,没有科学的规划引导,也没有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三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滞后。产品体系不全,观光型的多,度假型的少;自然生态类的多,农事体验类的少,民俗文化类产品更是空白。产品配套性不强,食住行游购娱要素不全,有的景点可进入性差,没有公共交通,无法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有的休闲娱乐活动单调,造成游客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低。四是宣传促销不力。旅游部门没有将乡村旅游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产品进行整体形象宣传,旅行社也没有将乡村旅游纳入常规旅游线路进行促销,全省尚未策划一些大型的活动来造声势,使得海南乡村旅游的市场知名度较低。
二、海南省目前乡村旅游住宿设施主要类型――农家旅馆
笔者于2011年7-8月间选择了乡村旅游开展较好海口市琼山区文明生态村进行了实地访查,了解了当地乡村旅游住宿设施情况。海口市琼山区文明生态村背景如下:
作为海口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琼山不仅有五公祠、琼台书院、海瑞故居、云龙改编旧址等名胜古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文明生态村更是景色迷人、独树一帜,先后创建了本立村、龙鳞村、田心村等文明生态村,全区创建文明生态村500个,占自然村总数的66%,目前共有9个村庄开展乡村游。近年来,琼山区结合农村的区位、生态、人文等优势,提出了“百村联创百里文明生态村长廊”的创建思路,以海榆东线为主轴,以沿线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百里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园区、低碳经济产业带为特色资源,打造“百里乡村游长廊”,建成生态优美的绿色长廊、经济发展的富裕长廊、文化繁荣的教育体验长廊与农家乐发展的乡村游长廊,吸引了国内外游客与更多城里人来观光度假、生态养身、休闲娱乐。
表1海口市琼山区农家旅馆客房数量
资料来源:海口晚报
作为乡村旅游开展较好的琼山区的生态文明村,没有专业接待酒店,有的只是农家旅馆,这种乡村旅游住宿类型正是海南省乡村旅游住宿类型的主流。2010年8月通过评审的《海南国际旅游岛村庄规划设计导则》针对国际旅游岛的村庄建设,提出了专门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包括慢行系统和民宿业。民宿业要求结合当地特色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沿慢行系统两侧结合特色民居合理布置驿站,发展农家特色餐饮、住宿等服务业。《海南国际旅游岛村庄规划设计导则》评审的通过也把民宿这种住宿类型确定为海南省乡村旅游住宿类型的主流。
台湾《民宿管理办法》将民宿定义为“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1]。农家旅馆的概念接近此定义,农家旅馆是指由农民兴办在风景名胜区周围、城市周边、或相对偏远古朴的地区、林区,利用自用空闲房间向游客提供食宿等相关有偿服务的旅游接待场所。其主要特点:一是业主是农民,二是规模小,三是以个体经营管理为主,四是服务对象主要是停留驻足的游客。
三、农家旅馆发展的必然性
农家旅馆的发展有其必然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需求方面看,游客希望乡村旅游目的地附近能有质优价廉、富有乡村风味的旅馆。农家旅馆往往地处乡村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前不着城,后不着镇”时的最佳选择,既可满足旅游者基本的生活需求,又能让他们享受到亲近乡村风味生活的乐趣。
从供给方面看,农民能够并且愿望提供农家旅馆。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般较富裕的农户都有闲置房屋,女主人可以从事一些接待服务及日常管理,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具有“闲置的接待能力”。有些农户把自家的农田、果园、手工作坊作为参与型的活动项目,作为吸引游客的一大重要条件。具备了这些条件,有些农户就开始接待一些游客,获得了一定的利润。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这种行为很快就取得了示范效应,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愿意接待旅游者。
从行业竞争看,现代农家旅馆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现代农家旅馆的最初投入成本很低,只需有闲置的房屋和一些基本设施,所以,行业的进入壁垒较低。另一方面,即使农户不再愿意开办农家旅馆,他的房屋设施仍可自己享用,没有特别大的风险和损失,所以,其退出壁垒也较低。对于一个进入和退出壁垒都很低的行业来说,它通常具备投资小、风险小、收益小的三大特点。而这三大特点恰恰又是与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相吻合的。许多农户都会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法,把自己的闲置接待能力转化为经济效益。
四、农家旅馆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走访海口市琼山区文明生态村之后,发现目前农家旅馆存在以下问题:
(一)角色定位不准确。
目前的乡村旅游接待农户,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更多地扮演着农家餐馆的角色,过夜旅游者人数极少,住宿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建筑外观不具特色。
目前农家旅馆大都由本土老百姓自行修建,由于观念陈旧等原因造不出有特色住房,建筑风格十分单一。
(三)卫生条件令人堪忧。
乱倒乱扔生活垃圾、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厕所设施简陋的问题依然是普遍现象。从业人员也缺乏卫生意识,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四)安全隐患较大。
在用电方面,一些农村电线电路长期得不到改造和检修,极易漏电走火,而一些农家旅馆房前屋后堆满各种杂物,不具备消防设施,存在着极大的火灾隐患。一些位置相对较为偏僻的农家旅馆,也没有采取措施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五)经营意识还需提高。
很多经营者目光短浅,缺乏全局和长远观念:愿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愿意在数量上扩张,而不愿意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钱。此外还表现出不愿走出本地去做比较,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等井底意识。
(六)管理力度还需加强。
当地政府在对农业接待户的管理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缺乏必要培训,导致服务质量不高;对拉客宰客现象管理无力;对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全村形象的意识不强;规划布局有待加强,由于乡村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各级各部门很多是一种事后管理,事前较难控制,造成一些接待户在规划布局上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乱建设、乱开发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五、小结
依据在国家标准网和各省、直辖市旅游局主页上查询到的信息,截至2010年,我国共有包括四川、浙江、广东等22个省、直辖市制定了乡村旅游或农家乐旅游的相关规范与标准。为了规范海南省农家旅馆的经营行为,为乡村旅游者提供满意、舒适、卫生、安全的住宿环境,必须建立海南省农家旅馆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 高丽真.国民旅舍住宿旅客市场特性之研究[D] .台中:台湾逢甲大学管理学院, 1993.
[2] 王显成.我国乡村旅游中民宿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6):69―72.
一、全息浸润式的环境文化――以乡土艺术之美充盈校园
2010年,随着学校扩建工程的竣工,学校借势进行校园环境的建设。如各种建筑物的命名,校门、文化石、雕塑的设计与修建;学校绿化与美化;学校内部的陈设与布置,如学校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厅堂的陈设布置,教室、走廊的布置;学校传播设施,如学校标志的设计与制作,黑板报、橱窗、阅报栏、标语牌、广播、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设备设置等。学校通过全方面地整体规划、合理配置,力求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渗透出“美”的气息,让每一个场所都放射着“美”文化的光芒,让每一次活动都凸显“美”的内涵,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进行乡土艺术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群体成员的观念与行为。
(一)精雕细刻的校园文化
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我们十分重视学校文化的内涵发展,让学校的每一位成员都能享受家的幸福和温暖。一进校门,你首先看到的是学校的文化石,镌刻着学校的校训“博爱、励志”,催人奋进,激励师生展示自我,给予师生精神力量;对校园建筑统一了主体色彩,建筑外墙以棕褐色为主,体现出乡土艺术的典雅、朴素、大方、厚重的特点;学校教学楼、文化墙、道路在广泛征集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文历史及各项建筑的功能进行征名,分别赋予一定的含义。如崇德楼、启航楼、致远楼、博爱楼、文博园、仁孝路、励志墙等。学校标志的设计与制作做到整齐划一,如:校报、校刊、办公用品系列、宣传制品系列、环境装饰系列上面的显著位置统一印有学校校徽,体现学校的独特文化内涵,给人以视觉、外在的直接感受,让人在浑然不知中提升了人的品位。
(二)丰富多彩的走廊文化
开设“洛溪长廊”,用乡土艺术之花点缀校园。弯曲的四面长墙,是孩子们喜爱的艺术宝地,也是学校来客最爱驻足之处。在这里有介绍乡土民间老师傅的勤奋学习和自我成才故事;有展示传统乡土民间艺术的历史;有展示学生自己幼稚而又成熟的艺术作品;有展示学生开展的乡土民间艺术活动风采;有展示学生社会“艺术采风活动”的实践成果。悬挂“溪小作品”,让校园每一堵墙壁倾吐艺术的芬芳。走过长廊,在学校的过道、楼梯口,“小艺术家”的作品充满着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成为校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三)个性突显的教室文化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整洁、雅致的教室文化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每学年,以班级为单位,根据自己班级特点,争创班级特色文化,通过班风班貌的建设,真正达成“以美育爱”的目的。教室内鲜艳的国旗、醒目的学风,提醒学生心中时刻装着祖国、装着学校,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图书角”“班训”“荣誉台”“特色目标体系”“班级文化园”等小天地,给学生提供一个成长的大环境,搭建了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教室外的“班级展示牌”向人们展示了班级名称、班级心语,镶嵌着学校的校标,处处体现着学校的文化特色。
二、多层互动型的社团文化――以乡土艺术之美彰显个性
乡土艺术,作为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之一,有着一般艺术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为使广大学子充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几年来,学校指导学生自主建立起学校、年级、个体三级学生社团组织。通过显性、隐性的渗透,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加深对家乡艺术的热爱之情,达到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的目的。
(一)辐射的基地――学校社团
学校根据乡土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成立校级社团“洛溪少年艺术团”,下设“江南皮影小剧团”“黄灯腰鼓队”“蓓蕾剪纸社”和“洛溪书画社”。通过社团管理制度,招聘竞选社长、学校委派指导教师等方法开展活动。通过采访调查:了解民间艺术的历史渊源;实践表演:“现场赠送春联、剪纸作品活动”“皮影戏专场演出”“校园文化进社区”和“广场文艺晚会”等活动,把乡土艺术辐射到农村百姓们的业余生活,激励其他同学迎头赶上,努力超越。
(二)信心的摇篮――年级俱乐部
各年级社团辅导老师在日常的管理中,发现和培养在日常学习、艺术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吸收到年级的“小艺人”乡土艺术俱乐部,根据兴趣爱好各特长进行分类,每个年级一般成立5―6个俱乐部:光影社、丫丫皮影组、星海拾贝、书法艺术组等。这些年级社团每年参加学校举行的“青春五月――校园艺术节”“金秋十月――艺术之星评选”,开展了“课本剧表演”“学生特长展示会”“学生书画展览”“老少同乐――书画联谊表演活动”“剪纸作品展”艺术活动,并在活动中对表现突出的同学按特长分类评选出“校园之星”,在学校的艺术长廊中进行宣传,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发展的动力,也为学校“洛溪少年艺术”社团输送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彭钢.学校文化建设:一种生存与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73-002
特色学校建设是扬长避短的优势发展,是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特色学校建设过程就是学校优质化的过程。学校特色发展应是学校校长和老师的责任与追求。
一、打造办学特色:传承、发展
学校特色的确立和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脱离学校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趋势是不成熟的。学校特色应是传承和发展学校教育教学特色项目或学校办学方式上。赣榆县柘汪小学写字教学特色、城头小学艺术特色,都是历经多年,多任校长的打造,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市的特色学校。
我校科技创新教育从最初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开始,规划了绣针河系列科技实践活动,每年一个大主题,将科技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三位一体开发实施,将科技教育纳入课程,使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有活动内容,统一规划、统一打造、相融相通、合力开发实施,科学整合教育资源优势,系统规划科技教育方案,变科技、环保实践活动为课程化、常态化实施,学校开发校本教材《拥抱绣针河》,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2006年获省三等奖,案例评比2007年获省级二等奖,2008年获市级二等奖。2010年我校成为教育部、科技部“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验学校,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科普教育基地、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校、江苏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文明学校、全国科技教育“十佳单位”、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示范校等。
二、建设特色文化:一致、吻合
学校文化是一种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学校特色发展需要文化的引领,需要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文化,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我校坚持“点燃科学火种,成就科学梦想”的办学理念,以“科学育人,特色育人”为办学宗旨,践行“手脑相长,自主立人”的校训,充分挖掘地方教育资源,坚持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推进科学“做中学”项目实验,课题研究延伸,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凸显,形成具有科技创新精神的行知文化,努力打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三、优化校园环境:和谐、统一
学校文化特色总是通过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学校环境、学校文化设施、学校标志等一些物质表现形式来体现,独具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学校物质文化,对全体成员的观念能起到耳熏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重庆考察学校中印象最深的是谢家湾小学的校园环境文化,校园内外张贴着师生的笑脸,校园建筑、栏杆,小到螺丝钉镶嵌一朵朵梅花图案,廊道中到处是学生创作的作品,开放性的综合大课堂连在一起,开放性的各专用室,设计独特,处处为师生设想,尊重学生,为学生留有创新的空间,体现谢家湾小学领导的智慧和办学理念,环境成为了隐形课堂,“以儿童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点在这里充分显现。”
我校在优化校园环境,建设物质文化方面也在努力与科技创新教育特色统一。校内“百果园”,近百种的果木栽培基地,科学探究活动基地“行知苑”,内设科技展馆、报告厅、科学“做中学”实验室、科技制作室等12个专用室,百科知识长廊、环保知识长廊、海洋大博览、星空奥秘长廊,建设行知广场,塑陶行知先生头像,“做中学”理念石,二十四节气图,建小气象观察台,中国古代杰出十大科学家和近现代十大杰出科学家介绍,世界著名科学家介绍长廊,象征师生不断创新精神的“飞天”雕塑,班班有科技角等等。学校是花园,学校是果园,学校是实践、创新的基地,学生学习的乐园,师生幸福的家园。
我校根据市科学探究课程基地建设规划,将添置天体模拟装置、天文观测、各种机械原理演示模拟装置,新建科学体验馆,建设天文气象观测基地,建设“科学探究”专题网站,筹建柘树人工培育中心等,让校园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洋溢科技创新教育的氛围,积淀学校文化底蕴。
四、开发特色课程:相融、相通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扩展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在办学特色的追求过程中,学校可开发与学校特色相融、相通的特色课程,可作为活动课程,可作为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地域或学校资源,促进学生的个性潜能的开发,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如各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开展的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校内活动,成立、开展的各种社团活动,都属于学校的特色课程。学校结合本地的实际和学校实际,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长,开发特色课程,助推学校办出特色。
我校一直注重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规划了绣针河系列科技实践活动,每年一个大主题,把科技实践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统一规划、统一打造、相融相通、合力开发实施,科学整合教育资源优势,科技教育课程化、常态化实施,开发编写了校本课程《拥抱绣针河》,特色课程推动我校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成果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大奖,同时也促进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教学,助推我校特色发展。
1、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工作。从2006年开始,县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生态示范为载体的创建工作,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自去年以来,编制了覆盖全县13.15万农村人口的59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涉及整治项目资金1.6亿元,争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资金50万元。通过多年的创建,我县已逐步实现了生态创建以点带面的发展。
2、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在建设生态宜居和内涵方面,县创新经营城市理念,围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为目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按照三江六岸、山水特色的生态型、现代化中等城市现代化城市,努力提高城市品位目标要求,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目前正在实施的百里绿色长廊项目和月亮湾建设项目是推进创特色、铸品牌、成一极,建设风景独好新的重要举措。以百里绿色长廊建设为主线,与全县特别是两岸的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通过绿色长廊建设,依托两岸的生态资源,把沿线的一产、二产和三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展沿线的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特色工业基地、进行镇和村庄整治、建设国家湿地公园等项目,使百里绿色长廊沿线成为我县红色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的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调研、谋划、争资争项、规划设计等工作中,提出了很多高屋建瓴的工作理念、思路以及措施办法,百里绿色生态长廊工程建设指挥部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配合下支持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将不断提高城市品位,人居环境跃上新水平。
(二)注重科学发展,壮大生态经济
2、构建旅游网络,发展生态旅游。近年来,县确立了以景区为龙头的旅游发展战略,通过实施旅游旺县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等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创新机制,着力打造特色品牌。现在重点推进生态长廊旅游区、地貌观光旅游开发区、温泉旅游度假区三大旅游项目建设。通过大手笔、大项目,逐步做大做强生态旅游经济,打造旅游强县。
3、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县通过抓技改、建园区,推进生态工业发展。一是严格执行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园区今年完成了《省氟盐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和《台商创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并以两个规划为依据,实施分类管理,提升绿化低碳发展水平。二是制定《生态园区规划》。今年初,工业园区聘请省公司咨询公司对工业园区进行了生态园区规划编制,将两基地一小区纳入了生态园区规划范围。三是全面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严把生态入口关,严格项目规划环评,尊重专家意见。四是大力提高园区绿化水平,近两年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对省氟盐化工产业基地九二大道、工业园工业大道、南北大道、台商创业基地沿江路进行了重点美化绿化,建成以锦顺达公司为代表的花园式工厂5家。
(三)强化监管力度,保障生态建设
1、切实抓好污染减排工作。一是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和验收关。二是将减排任务分解到排污单位。三是抓好节能减排;四是严格环保执法。五是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2、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一是按照环保部的部署,加强对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的整治。二是抓好矿山治理整顿工作,全面整治矿业开发秩序。三是抓好排污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查企业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超标排放污染物等情况。四是加强对国控企业的监管,确保监管工作切实到位。五是抓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确保了饮用水源水质量100%达标。
3、加强环境监测。一是切实抓好县内大中型企业污染源全年的常规监测工作。二是认真做好污染投诉的监测调查取证工作。三是认真做好环境监督监测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舆论引导还不够强势
一是没有形成主流的文化舆论导向。干部群众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二是宣传没有突出重点,缺乏针对性。三是没有充分利用好各种纪念日或活动日,运用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等科普知识的宣传。
(二)生态经济还比较落后
生态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品牌可持续保护和发展的意识亟待增强。生态工业方面,生态工业关键技术创新不足;节能工作刚刚起步,但宣传不够,未引起企业足够重视;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力量薄弱,产品档次低,单位产品能耗高,节能改造心有余力不足;生态旅游方面,仍然存在旅游新项目开发建设进展缓慢的问题;现有的、温泉、地貌观光旅游区由于投入不足,景区的档次和品位都不高;而景区周边村民关系太复杂,又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还须加强
一是脏、乱、差的环境尚未得到有效治理。现在厕所简陋、人畜共处、柴草乱垛、垃圾污水随意排倒是当前县农村的四大顽疾。二是清洁能源还未全面推广使用。近年来,县虽然建成沼气池几千个,在这项能源的开发上,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推广使用时,却受到了资金、技术、服务等条件的限制,这一清洁能源并未在农村全面推广使用。三是农民作为生态文明村、省卫生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许多农民对于生态创建工作不理解,认识不到位,参与热情不高,行动迟缓。
(四)工业污染治理任务艰巨
从总体上看,目前县仍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工业污染源中以工业废水污染为主,而废水中以工业园区污染较突出。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增加,污染治理进展较慢,重点污染行业、重点污染源企业虽经限期治理,但仍存在结构性污染重,排污总量大、治污欠帐多的问题。企业生产力不断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污染治理相对滞后。由于小规模,零散选矿点多,选矿工具落后,环保设施不健全,矿山污染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五)执法能力和力度亟待强化
县环保执法力量不足,环境监察、监测设备相对落后,专业人员较少,离环保规范化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未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环境管理能力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环境管理能力仍然薄弱。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切实加强工作领导
一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县里要形成“县委负总责,政府负实责,职能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协同抓,人大、政协督促抓”的工作格局;乡(镇)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二要建立工作责任考核制。要倡导“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政绩观,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县委要制定全县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量化考核内容和办法,纳入党建工作之列,每年对乡(镇)进行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推荐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三是强化资金保障。按照生态县建设规划,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建立健全有效引导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政策,完善“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一是制定规章条例,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步入规范有序的法制化轨道。二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生态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调度、调剂。三是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林农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要求抓好林改,最广泛地动员林农投资投劳育好山、护好山、开发好山。四是充分发挥人大监督、政协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建立起权力监督、行政监督、媒体监督与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
(三)构筑生态经济格局
一是突出资源培育,发展生态林业。通过产权明晰的林改工作,加快林业结构的调整,加大经济林和林木资源的精深加工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凸现林业生态效益;二是突出绿色食品开发,发展生态农业。结合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依托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和安全食品基地等载体,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的原则,抓好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和转化,形成“闭合”式生态产业链。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基地。三是突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工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不断改进工业生产模式,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污染较小的清洁生产工艺,逐步改造和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的工业设备,最大限度降低工业污染和原材料消耗。凡新上项目均要进行严格的“环评”,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必须坚决“砍”掉,始终把可持续发展贯穿于发展工业的全过程。四是突出资源整合,发展生态旅游。加快推进创建5A风景区、地貌观光旅游开发区、温泉旅游度假区和重点景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生态保护与自然景观的协调,强化包装宣传,规范经营管理,促进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四)创建良好生态环境
近年来,县立足实际,勇于创新,将廉政文化建设与本地毛竹产业、白茶产业以及乡土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掘竹文化中“百折不挠、奋发向上”和茶文化中“清廉节俭、淡泊宁静”的精神内涵,精心打造“竹·茶”廉政文化教育品牌,营造出了干净干事谋发展,群策群力争上游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搭建雅俗共赏的廉政文化平台。2012年以来,该县在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楼大厅、工作室、会议室、厂区、车间、食堂、走廊、楼道等显著位置悬挂了“竹·茶”廉政文化镜框120多块。全县各单位结合自身行业实际制作了具有本部门特色的廉政文化镜框11块,设计制作了个人喜爱的廉政座右铭56张;并精选了“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等与竹、茶有关的廉政格言警句,配上与“竹·茶”廉政文化内容相搭配的竹、茶背景,制成了图文并茂、内涵丰富的廉政壁纸、廉政漫画、企业廉洁文化口号等230余张(幅)在县城城北广场、县城各条主干道路、县内公交车和公交站台上贴附。
二、营造“花开百村”的廉政文化景象。该县结合县情,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景区”活动。一是廉政文化进机关。大力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专门设计了“竹·茶”廉政文化屏保图案,供广大党员干部随时下载使用。二是廉政文化进社区。成立了四个社区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作了以“竹·茶”图案为背景的廉政文化长廊,开设了廉政文化活动室,免费向居民开放。成立了以李巧云为文艺骨干的廉政文化活动小组,经常性在社区开展廉政文艺活动。三是廉政文化进家庭。县纪委联合县文明办、县妇联共发放“廉政文化进家庭”倡议书5000多份,召开领导干部配偶廉政教育座谈会20余场(次),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19场(次),签订《家庭助廉承诺书》5000余份,树立了一批“廉洁家庭”、“廉内助”先进典型,促进了清廉家庭的构建。四是廉政文化进学校。在全县各中小学校开展了“读廉政故事、画廉政漫画、办廉政板报”大评比活动,举行了“我为廉政唱赞歌”演讲比赛,发放《廉洁修身教育》书本共4118本,举行《廉洁修身教育》征文和演讲比赛19场(次)。五是廉政文化进企业。将廉政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设立企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监督栏,接受企业职工监督。六是廉政文化进农村。县纪委与县文化馆联合开展“三个代表指方向——文化直通车送戏下乡”28场(次)、播放革命传统教育影片19场、组织廉政文艺演出23场。开展“清风进农家,共建新农村”廉政电影进百村、廉政道德春联进万家活动。七是廉政文化进景区。选取大觉山、法水温泉度假村、泰伯公园等景点,建设了以“竹·茶”为主题的廉廊、廉亭、廉石、廉柱等一批廉政文化景观。开展了“景区·廉政书画一日展”活动。
三、举办高雅有趣的廉政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有利于树立勤政廉政人物的高大形象,有利于通过渐进的方式感化、悟化受众者。一是廉政书画大评比。2012年以来,该县举行廉政征文,廉政书法、绘画、漫画、摄影作品比赛活动16场(次),征集作品530余幅(篇),其中县“地税杯”——“竹·茶”廉政文化建设征文书画、摄影比赛活动受到省、市纪委领导的一致好评。二是廉政歌曲大家唱。在建国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之际,县开展唱红歌、唱廉歌以及演讲比赛活动31场(次),红歌广为传唱。三是廉政故事百家传。充分挖掘县400多年来历代名人贤士、达官贵人等有关廉政方面的故事,整理编辑了《大觉山传奇故事册》,并免费赠阅给广大党员干部、学生和部分游客。四是廉政画册人人送。该县将独立创作设计的竹、茶廉政公益广告和部分有代表性的廉政镜框以及开展活动的图片刊印成《廉政文化宣传画册》、制作成廉政挂历发放给科级以上干部,促使“竹、茶”文化走进广大党员干部日常生活。五是廉政晚会大家演。全县党员干部齐上阵,共举办廉政文艺晚会5场,出演节目90余个,较好的弘扬了时代主旋律。并以高阜镇老年秧歌队为依托,组织专业人员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反腐倡廉文艺作品8件,多次获得省、市、县领导的好评。六是廉政短信受教育。针对节假日、县乡换届等敏感时期,县纪委通过“随E星”短信平台,给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定期发送手机廉政短信共50000余条,对广大党员干部及时进行廉政教育、提醒。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63-03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师生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内在动力。农村学校是培育农村人才、建设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加强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学校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农村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立足于农村普通高中的实际,对隆安县第三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翔实的阐述,以期构建适合农村普通高中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打造一流农村学校。
一、指导思想
隆安县第三中学是南宁市中小学三年培训项目学校,笔者作为学校文化建设团队的负责人,参加了该项目的培训,通过学习,深刻了解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率领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及策略,确立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努力践行上级部门的指示。遵照党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教育方针,确实贯彻《南宁市中小学校长三年培训方案》以及南宁市教育局制订的《南宁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规划指导和督查方案》,结合本校办学的实际情况,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真抓实干,讲求实效。紧密围绕学校文化建设思路,由团队把握整体,充分调动各种有利因素,真抓实干,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推动各项目标的达成,构建引领未来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性经验和模式,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全局规划,持之以恒。学校文化建设力求做到全局规划,要充分结合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避免因急功近利而缺乏长效机制,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实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二、主要目标
(一)学生目标。通过建设切合农村学生成长需要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和文化环境,拓宽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二)团队目标。加强学校团队文化建设,发挥团队在校园中的引领作用。
(三)活动设计目标。组织开展各项学校活动,增强校园活动方案的设计能力。
(四)学校办学目标。开展富有农村学校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要为学校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让学生在感受亲切新奇的特色文化中提升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自身成长追求的考虑,推动学校“特色办学”理念的全面深入实施。
(五)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使学校成为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三、主要内容及措施
(一)优化校园环境,建设和谐优美的物质文化。优美的校园环境令人如沐春风,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隆安县第三中学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右江河畔,美丽的外部环境极有利于校园环境的美化建设。根据当今的时代特点、学校的地域特色和自身条件,学校文化建设管理团队科学规划、巧妙设计,初步形成了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框架。
1.整体规划,校园布局合理大气。学校整体布局合理,硬件设施日趋完善。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均整齐地排列在学校的北面,饭堂好似蜻蜓点水似的靠在学生宿舍楼的尽头。相对集中的楼房布局既体现了学校整体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又有利于师生灵活调适紧凑的作息时间,还有利于班级清洁卫生工作的安排。笔直的学校主干道将宽阔的运动场划在学校的南面,绿草如茵的足球场和方块似的篮球场连成一片。运动场围墙外面,右江大桥像一轮彩虹横跨在江面上。不远处,著名的隆安榜山文塔雄踞在宝塔山顶上。站在足球场边的台阶上放眼望去,视野辽阔,有一种天高任鸟飞的气势,极具书生意气、挥洒青春的风格,又不失农村大自然的纯朴气息。下一步,学校管理团队继续根据实际情况从各方面有步骤地完善学校的设施,使学校育人功能逐步达到更高境界。
2.细心设计,校园环境美观大方。本着创新、独特、实效的原则,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对学校环境景观进行精心设计,大到各个建筑物的命名及装修,小到角角落落的装扮修饰,均斟酌规划,力求校园环境更富有文化内涵。目前,在足球场和校道之间,已经修建了一排兼具时尚感和舒适感的休闲长廊,并有几个圆顶休息亭点缀其间。休闲长廊既可作学习之余、运动间隙的休憩场所,又可作为师生谈话、班团干会议的场所。充分利用一些小场地摆放各种健身器材,满足师生课余休闲锻炼的需要。每栋宿舍楼下,摆放一些艺术品般的石桌石凳,是学生看休息的好去处。学校标志性金属雕塑“腾飞”,高高矗立在校门内主干道中间,形成了一个小环岛,有效地规范了校内交通秩序。各个建筑物装修内外有别,外墙色彩明艳,内部光泽柔和,外观的明亮和内部的舒适相得益彰,体现了学校管理团队的人文关怀和较高的文化建设水平。人工雕琢的校园景致与大自然浑然天成,让来自农村山区的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3.美化绿化,校园内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学校因地制宜地栽种各种果树花草,以绿色为主调,适当穿插各个季节的鲜花和果树,力求校园里常年绿意盎然、鲜花盛开、果实累累。春有桃花梨花,夏有芒果扁桃,秋有玉兰桂花,冬有绿叶青藤。果树和鲜花既有农村常见的,又有校园特有的,亲切感和新颖别致相结合。
(二)建设奋进、拼搏的校园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农村学校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农村学生的人格素养,增强农村学生的信心和决心。隆安县第三中学在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方面的措施主要有:
1.以办学思想引领学校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团队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用榜样的力量点燃每一位孩子的梦想”;校训是“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校风是“文明、勤奋、和谐、创新”;教风是“爱生、务实、严谨、进取”;学风是“尊师、好学、自强、奋进”。在学校大门内两边楼房的墙壁上,左边刻印着办学理念,右边刻印着校训、校风、教风、学风。金色的字体闪耀着光芒,彰显着学校坚定严谨的办学信念。
2.以警示语、励志语增强师生素养。高大的学校大门右边雕刻了“厚德载物”四个大字,给人庄严沉稳、凛心潜行的气魄。办公楼旁边直立着一块巨石,巨石一边雕刻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另一边雕刻着“自强不息”。综合楼下放置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头,石头上雕刻着一个大大的“梦”字。楼梯口、墙壁上、绿化带边,都竖立有醒目标题的各种橱窗或牌子,张贴温馨而具有警示或者励志作用的标语、提示语。校园里,每一面墙壁、每一块橱窗都会说话,每一棵植物、每一块石头都传递着有意义的信息,提醒和敦促师生时刻保持积极健康、严谨勤奋的精神风貌。
3.建设“热爱家乡”的校园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隆安本地人,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都有着为家乡培养人才的高度责任感。团队认为,培养农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也是学校教育的使命之一。在大家群策群力的创意策划下,团队大胆地把驰名区内外的隆安风景图画搬上了学校的围墙。美丽的龙虎山风景、布泉风光、乔建田园风光、敏阳牧场风光等大幅超长的画卷环绕着整个校园,极大地吸引了广大师生的注意力,师生们的眼里和脸上无不流露着惊喜神奇、自豪骄傲的神情。教学楼下的宣传栏,开设有向师生介绍隆安的风土人情、历史渊源的专窗。学校荣誉室,有校友及隆安各界人士的各具特色的成果展。主题班会、作文竞赛有热爱家乡的主题,把介绍隆安文化的隆安杂志《龙虎山》引进各班教室。学校努力通过热爱家乡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在学生当中构建家乡情感文化。
4.强化班级文化建设。隆安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滞后,广大农村山区缺少优秀文化底蕴,一些地方甚至残留着落后的风俗习惯,因此农村学生的成长环境里缺乏优良文化的熏陶,不少学生没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素质较差。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因此决定以良好的班级文化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获得健康成长。学校政教处负责总体筹划,在遵循《中学生守则》《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和细则,如教室美化评比细则、班级量化评分细则、宿舍内务卫生评比细则、学生安全教育细则、手机管理细则、参加文体活动细则、班主任量化考核评比、学生仪容仪表规定、主题班会评比、法制教育等,使班级文化建设有根据、制度化、数字化,从而推动精神文化建设,构建严密的班级管理体系和丰富的班级文化氛围。各年级管理小组密切配合,对本年级各班的文化建设实行监督和量化考核。班主任联合班委,通过创造整洁的班级环境、制定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等来营造令人振奋、催人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班级文化建设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5.打造“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文化。首先,打造教师团队精神文化。学校工会以活动等方式活跃教师队伍,促进教师队伍的凝聚力;科研处、教务处通过经验交流、培训学习、教研活动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升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以此打造尽责、合作、创新的教师团队精神文化。其次,打造学生团队精神文化。农村学生自小缺乏团队意识教育,因此,学校政教处、校团委、学生社团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有校运会、艺术节、各种文艺汇演;有文学社、舞蹈社、篮球社、吉他社等各个社团的活动;有家长会、教师家访、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尊师重教等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各种熏陶和教育。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在身心愉悦之中形成浓厚的学生团队精神文化。
6.于细节处产生精神文化建设效果。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工作上胆大细心、考虑周全,于大处追求大的教育成效,于小处力求有“画龙点睛”的文化熏陶效果。正对着运动场的休闲长廊的上方,“青春似火、放飞梦想、强身健体、超越自我”十六个大红字就像十六个火炬在燃烧,营造出了拼搏竞争的运动场精神文化。学校办公楼顶上,“自强不息、勇创一流”八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传递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教师办公室里张贴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工作制度要求、教师学习和管理机制,(下转第84页)(上接第64页)体现教师的工作职责和特点,以此突出教师生活、工作、学习的精神追求。就餐纪律体现讲究卫生、文明就餐、节约光荣的餐饮文化,运用餐饮文化培养农村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的规定体现着装整齐、言谈举止端庄文明、仪容仪表整洁大方的礼仪文化。在楼梯、楼道以及公共卫生间等场所创设以安全教育和文明卫生为主题的文化色彩,让来自农村的学生感受到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三)民主为先导,严格为保障,建设学校制度文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制度文化是维持学校正常秩序的有力保障,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学校各部门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本部门的管理机制和规则,规范师生的行为,促进良好校风的进一步发展完善,营造“人人守制度,制度为人人”的制度文化,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坚定特色办学之路,建设学校课程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在学校发展战略上突破了单纯追求高考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盲目做法,在充分结合农村普通高中的发展状况和农村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基础上,制定了“特色办学”的思路,通过研制和完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核心任务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校教务处、科研处、政教处负责率领各个学科教研组改革研发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教学方案,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实用,在班级设置上体现个性。目前,根据学生个人发展愿望和需求而开设的各种课程和各种班级正在完善过程中,其中,绘画、音乐、舞蹈、体育以及某些学科技能培养的课程基本走上正轨,并且初步产生了效果。今后,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将继续深入挖掘整合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建设学校课程文化,从深层次实践高中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