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

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26 15:28: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

篇1

作者简介:刘永红(1965-),男,安徽萧县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 青岛 266555)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0915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10-01

近年来,作者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有意义地探索实践,所指导的本科生、研究生20余人先后在国家和省级科技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二等奖,一些学生分别荣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山东省大学生专利产品设计竞赛金奖、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学生、山东省优秀硕士和学士学位论文等。作者结合自己培养创新人才的经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分析论述。

一、产学研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工程与科技创新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结合可以使合作的各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加快科技开发与推广转化的步伐。

作为一名机械工程学科的教师要想讲好所授课程不但要经常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而且还要经常深入生产实际,联合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开展科研工作。及时地凝练在生产实际与科研工作中接触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成果,并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把生产实际和自己科研工作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结合到具体的章节给学生提出,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资料查阅,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对一些典型的方案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对于一些不可行的方案要明确指出其原因,作为老师切不可随意予以指责或批评,以免影响这些学生开展创新思维的自信心。这样可以使课堂理论教学与工程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较好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

要教育学生充分理解“实践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的真实内涵,作为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做整天纸上谈兵之事或仅做计算机模拟分析之类的工作,要经常深入生产实际或实验室开展科学实验研究工作。只有通过生产实践或实验才能验证所取得理论成果的正确性,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加快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步伐,促进理论与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对此作者要求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有实验或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内容,否则不予以开题。在实验前,要求研究生先写出一份详细的实验方案,在该实验方案中要对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等进行详细地阐述。然后组织本研究方向的教师和研究生进行方案论证,要求与会人员对该方案的可行性与先进性等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验方案通过论证后方可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导师最好能参与一部分实验工作,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以便更好地指导研究生的实验工作和获取更大的发现。

二、加大学术交流、提升学生的交际与前沿知识的获取能力

萧伯纳有句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后,每人还是有一个苹果;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后,每人都有了两种思想”。通过学术交流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能及时地获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及时发现自己的研究工作与世界先进技术与理论等的差距,为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寻找出更好的突破口。

作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除应要求所指导的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外,还要经常组织所指导的研究生与教师间的内部交流会。作者要求所指导的研究生每周举行一次内部学术交流会,要求每个研究生重点介绍自己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新进展和遇到的新难题,面对新的难题自己提出的解决思路,要求与会的教师和研究生对上述解决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重点分析其不足,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一些与导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正确方案要尽快组织实施,老师决不能顾及自己的面子予以人为拖放。近年来,作者所指导的研究生先后有20余人次分别参加了“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Conferenc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Micro and Nanosystems”、“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tems”、“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Intelligent System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ing Technology and Mechatronics Automatio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gress of Machining Technology”等国际会议,近20人次参加了国内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宣读学术论文。通过上述学术交流活动,不仅使研究生及时地获取了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而且还提升了他们运用前沿知识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较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学生的创新平台

学科建设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关键,是学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的主要体现。通过学科建设,可以建成一支富有前瞻理念和技术、精通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和方法、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学与科研工作条件和水平,较好地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校机械工程学科为了促进重大标志性成果的获得、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在学科建设中加强对重点科研方向和突出人才的支持。具体做法是:在人员配备、实验条件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在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招生、出国进修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照顾;鼓励青年教师进入一些重点课题的研究开发中,达到了人才的就地培养提升、加快实验室建设和科研工作进程的目的,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全面提高。通过学科建设,近年来我校机械工程学科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有了较大地提升,先后有一批教师荣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我校机械工程学科的总体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先后建成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工程一级博士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机械电子工程山东省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山东省重点学科、石油机械工程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山东省教学团队等,为本学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强化创新人才的指导作用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站到本学科领域的前沿,洞察学科发展的新进展、新方向,及时把握和捕捉科研的主攻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科研究的前沿,多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必须要具有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有长期稳定的科研方向,坚决杜绝科研活动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自己的学术“根据地”,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学术成就。近20年以来,作者一直围绕特种加工技术与理论开展研究工作,难关一个接着一个,挫折和失败一次又一次,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持下来了,先后取得了3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70余篇。

近年来,作者协同所指导研究生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绝缘难加工材料双电极同步伺服跟踪电火花铣削技术,实现了绝缘材料工件大平面的高效电火花铣削,用其加工绝缘Al2O3陶瓷的加工效率比单纯的金刚石砂轮磨削提高6-8倍;发明了绝缘材料双极性指状电极电火花铣削加工技术,实现了绝缘材料复杂型腔的电火花铣削;发明了调压式节能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取消了耗能大的限流电阻,提高了脉冲电源的能量利用率;创新发明了复合型腔割缝筛管,解决了矩形缝防砂筛管易产生砂堵、降低采油效率,单梯形缝防砂筛管缝口易被磨损扩大、导致筛管失效等问题,其防砂有效期比常用的矩形缝割缝筛管提高2-3倍,流阻降低1-2倍;发明了复合型腔割缝筛管微细等离子加工与缝表面处理在线复合技术及其自动化生产线,解决了外窄内宽复合型腔割缝加工和缝表面处理等的技术难题,在国际上率先加工出缝宽0.15mm、壁厚10mm外窄内宽的微细复合型腔割缝筛管,所加工出的筛管缝表面与基体相比,耐磨性提高2-3倍,耐腐蚀性提高1-2倍。所指导的研究生取得的理论成果分别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actory Metals and Hard Materials》、《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Corrosion Science》、《Advanced Science Letters》、《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自然科学进展》、《机械工程学报》等20余种本学科领域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情况

近年来,作者培养出了一批综合素质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所指导的本科生科技作品先后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作品竞赛世博专项竞赛一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一等奖、“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山东省大学生专利产品设计竞赛金奖、山东省“潍柴动力杯”大学生汽车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等。

篇2

关键词: 系统工程方法论;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工科专业

Key words: 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ology;cultivation of talents;the innovative talents;engineering specialty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189-02

0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公路、水运、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显著加快,水利水电及矿山能源开发、对外公路铁路援建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的全面兴起,各行各业尤其是工学行业对创新型人才迫切需求的愿望与日俱增,如我国水利类和土木类人才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分别在4%和9%左右。然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于21世纪初便严厉地指出,我国迄今尚缺乏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激起了我国教育工作者对高等教育模式的反思,多角度深层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如李宾初步解析了我国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存在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均存在严重缺陷[1];张京京等认为我国目前高校统一的教学安排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缺乏原始性的自主创新意识[2];方正立等认为应试教育、社会对高学历的国度认可、传统教学方式、教育环境和实践环节等扼杀了阻碍了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3];梁凤霞认为创新型人才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4];乔琳从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质量控制和配套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5];汤晓蒙认为中国家庭极权主义导致不发达的私人状态,不发达的私人状态导致个体的自我压缩,个体的自我压缩导致个体的不发达,进而造成个体创新能力的抹杀[6];吕钦等提出了创新型人才指标体系,包括基础素质、知识技能和创新表现三个模块[7];郭继强等科研促进教学的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8];常玉荣等强调了实验教学环节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9];陈洪凯等认为可从教学手段、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提高工科专业课堂教学质量[10-12]。

综上可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针对高等院校工科专业从源、师、教、评、结等方面分析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方法论,初步勾画工科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宏观指导思想,欠妥之处,敬请同行专家雅正。

1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何谓创新型人才?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都只停留在朦胧的感性认知阶段。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传统教育根深蒂固,所谓的创新型人才更大层面体现为知识型人才,认为掌握有尖端、前沿科技理论的人才即为创新型人才,比如,重庆交通大学从2007年开始遴选了入学时基础较好的学生组建“茅以升班”,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培养出更多“茅以升式”的桥梁专业技术人才,但是缺乏富有创新性的培养方案,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人员无任何实质性创新,效果不明显。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利益至上,以减少办学成本为目标,如重庆市某高校地质工程专业《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实习时间仅为一天,而在20世纪80年代该课程的实习时间为20天,土木工程专业毕业有效实习时间仅为3~5天,而在20世纪80年代不少于40天。

研究表明,针对高等学校工科学生而言,人才培养方案属于高校人才培养“源”的环节。创新型人才可分为“科学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两类,紧密围绕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应从源头开始,制定富有实质创新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一揽子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并明确界定本科、硕士、博士分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编制中,以最大程度发挥学生创新潜能为有限目标,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度重视实践性环节。除了外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性课程可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外,其余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50%以上课时应安排学生走进实验室、走入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另外50%左右的课时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及图书资源,通过自己独立观测,对照课本理论知识,在任课教师的启迪下探索学习,据此撰写课程学习报告。

2创新型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者,属于“师”的环节,仅仅具有高等学校相关专业教学资格的教师是很难胜任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实践表明,遴选同时具有十年以上教学经验、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并在科研工作中成绩卓著、人品好的教师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每门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设置课程小组,由理论课主讲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3~5人组成,互为辅导,共同承担相应教学任务。

3创新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教”的环节,在理论课、实验课、基地实习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导向型授课”的教学方法,应实行创新型教师资格制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导演”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专题报告形式”的理论课教学方法[11]。值得指出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有其众多优点而被我国高校教学普遍采用,但近年来存在严重的电子教案式倾向[12],这无益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积极推行探索型教学、自主型学习,学生走上讲台、走进实验室、深入实习基地,围绕相关教学主题,预先准备,部分主讲,其余学生参与讨论,教师点评、纠正。此外,在教师引导下、围绕相关课程并结合教师研究课题成立创新实践小组,寒暑假走进实习基地和/或工程设计建设单位,切实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型探索实验、处理实验数据、研发专利技术、撰写科技论文。

4创新型测试方式

测试方式属于高校人才培养“评”的环节。几十年来,我国高校的课程考试基本均采取闭卷或开卷方式,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述题、名词解释、计算题、论述题等三种以上,部分课程把理论课和实验课按照权重确定最终成绩。实践证明,现有这种一贯的高校工科专业的课程测试方式属于应试范畴,学生为了获得好成绩而完全遵循考试需求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鉴于此,对于高校工科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取消笔试,将“考试”改为“测试”,每门课程成立由3~5人组成的课程测试组,集体负责课程测试。课程测试采取“课程报告(含实物研制)+口试”模式,由课程测试组综合给出课程成绩。近年来,这种模式已在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开始实施,并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目前在我国高校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采取该模式,具有可行性,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5创新型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最后环节),属于“结”的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极具必要性。然而,目前高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基本都是采取指导教师拟定题目,并拟定初步方案,学生选择,一人一题或甚至多人共同做一个题目。这种模式属于典型的传统教育培养方式,缺乏创新性,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以指导教师课题组为依托,拟定毕业设计(论文)的方向,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拟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经指导教师审阅通过后付诸实施。毕业设计内容应体现系统性,如地质工程专业进行滑坡治理工程设计时,应涵盖滑坡致灾机理分析、治理方案拟定、滑坡多工况条件下的推力计算、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投资概预算等内容;毕业论文则应从近三年国内外文献分析、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成果验证、应用前景等方面着手,体现成果创新性。

6结论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实验条件、实习条件、考评方式等有机结合。本文从“源”、“师”、“教”、“评”、“结”等五个方面系统提出了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方法论,是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宏观指导思想,强调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系统性,主张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反对填鸭式教学、机械式测评。

参考文献:

[1]李宾.关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大众科技,2009,(1):163-164.

[2]张京京,董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比较[J].改革探索,2009,(5):156-157.

[3]方正立,张月生.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研究[J].教育,2009,(3):99-100.

[4]梁凤霞.面向市场培养有特色的创新型人才[J].教育管理,2009,(1):112-113.

[5]乔琳.加强研究生教学内涵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2):95-97.

[6]汤晓蒙.中国文化传统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负面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20-122.

[7]吕钦,鄢平.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J].消费导刊,2009,(3):23-24.

[8]郭继强,陈晓艺,李长吾等.以科研促进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2(1):76-78.

[9]常玉荣,石峻,常晶晶等.培养高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应重视实验教学环节[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3):441-442.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091-02

一、引言

《机电传动控制》是本科院校机电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涉及很广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包括动力学方程、电磁学、PLC、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力电子学,电机拖动、交流调速与直流调速、变频器。学生在掌握机、电、液理论知识,并能动手解决机电产品安装、调试、故障排除等实践问题后,提高学生的机电产品创新能力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又一难题。看懂PLC程序很容易,把现有的继电器、接触器按照电路图或者安装接线圈连接起来也很容易,一旦让学生自己设计电气控制电路,自己选择电机、电器,编制程序,绘制安装接线图,做出一套完整的机电控制产品,学生便无从下手,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由此,使得整个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没有充分掌握课程的整体知识,对于学生自身理论知识和体系的完善以及实践技能的提升与掌握将会产生一定影响[1]。为了使学习富有创造力的学习,本人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交流电机的定子由硅钢片叠压成一个整体固定在机座上,片与片之间是绝缘的,定子铁芯的内圆有定子槽,定子绕组分三个部份对称放在定子铁芯槽内,用AX、BY、CZ表示。A、B、C是定子绕组的首端,X、Y、Z是定子绕组的末端。交流电动机的转子分两种,一种是绕线异步电动机,另一种是笼型异步电动机。定子三相绕组接入三相交流电源,产生旋转磁场,从而带动转子旋转。由于交流电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较难理解,将交流电机的拆装动画,工作原理的动画视频与多媒体技术融合起来,使三相交流电源产生的旋转磁场,转子的转动活灵活现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看到三相交流电源对电动机产生的运动,激发学生对交流电与电机的兴趣,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喜爱这门课程就会去思考,电动机怎么在多媒体上面只能向一个方向转动,能顺时针转动,那如何让电动机逆时针转动呢?这样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有创新的思维,解决的办法就是对调三相交流电源中的任意两项的顺序就可以实现电动机的正反转。在理论授课的最后10分钟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根据本次课的内容做经验小结并且和同学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2]。

(二)PLC仿真软件与实验教学的拓展

使学生熟悉三菱公司的FXGP/WIN―C软件,会对仿真软件的主界面中的菜单栏、工具栏、编辑区、状态栏,功能键栏、功能图栏、程序编辑等进行操作。熟悉梯形图的编写规则,会根据项目要求编写梯形图。通过PC-09编程电缆将计算机与实验设备相连接,通过PLC菜单中的“写入”将编制好的程序下载到PLC,通过在实验设备上面的接线完成程序的调试以及运行监控。学校的实验设备大部份是模拟的,接线时并不经过实际的三相交流电源,继电器,接触器,时间继电器,熔断器等,并且一个实验箱只能完成8个特定的实验,并且实验较简单,与工程实际问题相差较远,学生实验也仅能看到指示灯有变化,看不到更真实的程序驱动控制。为了使学生能够做更真实的实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我们购买了FX2N-48MRPLC,交流电动机,CJ20J-10A、CJ20J-16A、CJ20J-25A接触器,通电延时与断电延时定时器,RL1系列熔断器,学生编好程序后下载到PLC中,将220V电源接入PLC中,将380V电源接给三相交流电动机,通过PLC、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完成自己开发设计的新程序,检验传感器,行程开关等在实践当中的具体应用。在指导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动手接三相交流电,用万用表测量三相交流电,克服了对实际电流的害怕心里,从心里真正喜爱上做实验,敢于创新,完成自己的项目,做出富有创新的机电控制产品。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老师与学生的具体要求

(一)对老师的具体要求

上课前要认真背课,多找一些实例,围绕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PLC电路、直流电机、交流电机等具体设备,对原理图,安装接线图制作相关动画,使课程形象生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除了在理论上有了解外,在实物上也有认识。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后,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未知领域的能力,使学生有创新思维。课程快上完时,要安排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是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对典型机电系统进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3]。老师要开发出新实验,如步进电机原理-单步运行实验、三相鼠笼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实验、直流并励电动机实验,使学生由难到易一步步地学习。实验室应该全天开放,老师有时间就应该在实验室,保证每位同学有足够的动手能力,能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还应该提出研究型课题,使学生开动脑筋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时候,老师要成为学生的助手,给学生必要的帮助,当学生解决问题后,他们会很满意,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大大提高。最后老师要带学生去珠三角、长三角的工厂实习,使学生多看一些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工程图纸,对电气原理图、电气接线图和电元件明细表能熟练的看懂。

(二)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学生中绝大多数在内心想把《机电传动控制》这门课程学好,上课前学生要主动预习教材内容;上课的时候要积极的向老师提问,并做好笔记;下课后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复习巩固。对于实训操作,学生除了团队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外,要努力培养个人能力,争取独立完也实训操作,努力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总是的能力。同时学生要注重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拓展视眼,会查阅资料并解决科研当中出现在问题。学生应该对学校图书馆当中的电子资源,CNKI中国知网、维普数据资源、万方数据资源等会下载,并对学术论文,硕士毕业论文选择创新点进行研究。对网上的百度文库里面的相关资源进行下载,提取自己所需的内容。学生还应该有独立的精神,不依赖环境和他人,自己判断和解决问题。学生还应该有敏锐思维,去伪存真,获得新的知识。学生还应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对《机电传动控制》课程了解外,还要精通本专业的其他知识和技能,会在不同学科之间合理整合,现知识的正向迁移和内化,促成创新成果的形成。且需具备过硬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持久性和延续性。

四、创新型人才应取得的成果

学生通过对《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努力学习,对各种资源的获取,以及学校、老师的大力支持,学生要参加省级,国家级的科技创新与机电类的竞赛,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开发设计出新产品,在大赛当中获得名次。学校也应该举办PLC编程大赛,使学生熟练运用欧姆龙PLC、三菱PLC、西门子S7-200参加比赛,并能解决比赛中的各种难题。通过《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学习,学生垃圾分类筒、自动翻书机等新产品,并在广西教育厅大赛中获奖。

五、结语

《机电传动控制》的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走在专业发展前沿。学校鼓励老师多做科研,增强老师的综合能力,以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使学生更多了解企业产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创新和实验内容的更新,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学校学习,工厂实践,为成为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将广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并为将来拿到高薪做好了淮备。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01-02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变革,人们的饮食观念已开始冲破传统的藩篱,孕育出新的价值取向。饮食观念的转变,势必给我国餐饮业、食品工业和饮食文化带来巨大的连锁反应,形成新的食文化潮流。

饭店行业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特别是一大批拥有烹饪技能的劳动者,但是,目前的状况是我国的烹饪人才既多又少,即低层次的多,不易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层次高的少,用人单位很难寻觅到适用人才。这里的高低,不仅是指技术的高底,更主要的是厨师综合素质的高低。所以烹饪专业教学审时度势应关注这一走向,把培养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纳入烹饪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在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时重视创新素质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稳定的心理素质[1]。

一、中职烹饪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赋予的新内涵

所谓技能型创新人才,是指能够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技能型创新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挑战等特点。[2]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已有知识技能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而且也表现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新时代将赋予烹饪人才的培养新的内涵。首先,厨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将大大提高。未来世纪的人们更讲究科学和营养,饮食将朝着营养、保健、卫生、科技的方向发展。这可以说是传统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其次,未来世纪饮食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厨师将不再局限于本国传统的烹饪技艺,不仅要大胆创新,而且是要成为精通异域食尚的多面手。总之,随着国家将自主创新作为一种国家战略后,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侧重于创新技能应用型。所以其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学生根据客观规律和社会需要,运用已经掌握的专业技能,在前人或他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新发现,提出新见解,开拓新领域,解决新问题,做出新成绩的能力。

二、中职烹饪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探究

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调研,了解企业需要的人才主要有以下几个要求:第一,有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第二,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第三,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第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有终身学习的本领,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第六,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第七,具有和他人协调及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企业的需求,我们应当将“烹饪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适应餐饮业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进行一定的创新,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构建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①创建“一体两翼、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以职业素质提升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两翼。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和行业常用技能后,将学生第二次送入实习岗位,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工作岗位上,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自己无法解决问题,待学生实习期满后将学生带回课堂有侧重地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加以解决,并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指导,待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后,再将学生送入工作岗位,让学生完成最后的行业适应过程,这样等到学生毕业时,学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准行业工作者”。②开设“工学交融,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在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参与下,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标准”设置课程,建成“职业基本能力和素质+职业通用核心能力+职业方向能力+职业拓展”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基本能力与核心通用能力的课程包括职业素养、司厨入门、菜肴制作基础等项目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而职业方向能力课程则增设企业实地考察、风味菜点制作、西餐西点技艺等相关知识和专业拓展;职业拓展类课程则增加专业讲座、创新菜制作、筵席设计与制作、营养菜的设计与制作、药膳设计与制作、餐饮管理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理实一体化,实现课程与证书有机结合,实现学习与工作无缝对接。③建立“五位叠加”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厨德+技能+营养知识+文化品味+专业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整体发展。a.增设职业素养课,培养良好的厨德: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诚信。b.通过校内外实训两大平台,提高技能水平。c.增设营养分析课、分子美食课,提升营养知识含量。d.增设文化赏析课,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一是烹饪职业相关的文化知识;二是人生有关的人文知识,这种文化修养越丰富,生活品味越高雅,人文情趣越浓郁。e.通过双百分等形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卫生、安全、健康。

3.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实现实践内容项目化――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课程设计和实训综合化――采取主题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成果产品化――鼓励学生将其学习成果推广到企业,看大众接受程度;菜品设计个性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评价体系多样化――采取校内外共内评价的方法;教学资源信息化――实现资源的动态生成与更新。

4.加强师资培养。教师本人的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素质,培育创新型人才,需要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团队。因此,围绕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以工学结合为途径,以双师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为重点,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并通过以下具体措施予以保障。①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将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通过量化考核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②实施分层培训,分段提高,分段强化的培养模式。在培训内容上由增加知识量变为改进方法;在形式上采取校外培训与校内培训有机结合;在方法上实现在实践中提高,在学习中反思。同时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工程。以共同承担课题、挂职顶岗实践、科技服务等方式为切入点,校企密切合作培养“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5.重视基地建设。职业技能训练和创新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建设功能齐全、仪器设备先进、配套完善的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更新教学设施,增添仪器设备,切实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依托行业,联合企业,充分利用资源,通过校企合作,积极构建“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指实训基地建设融“产、学、研、鉴、培”等五项功能于一身)的实践教学基地。该基地不仅是学生实训的基地,双师培养的基地,更是企业员工技能培训、鉴定的基地,科技成果创新转化和应用课题研究的基地,职业教育合作交流的平台,达到校内实训基地能应用于生产,校外实训基地能应用于实践教学的目标。[4]

总之,我们应当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要求为基础,探索以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突出课程设置在实现“五个对接”中的“内容不重复或遗漏”、“专业技能训练时间长”、“接触专业早”等优势。突出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本特色课程,以满足学生提高科学精神、人文素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创业素质的需要,满足特长生、学有余力学生包括有升学意向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飞.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8,(12).

[2]张巧萍.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J].石油教育,2008,(2).

篇5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创新型人才;教学改革;地方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222-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日益呈现出来。针对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重要的战略决策,一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应用创新型本科教育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催化作用。因此,向应用型转型是地方本科院校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既顺应了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必然抉择。

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国内低端制造业正面临着东南亚国家的激烈竞争,已经不占有优势,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低成本、低附加值、高耗能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生态平衡破坏严重,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形势要求我国的经济模式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渐进式的创新,迫切需要具有各类德才兼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如下。

1.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知识要求。应用创新型人才应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情感逻辑和数学逻辑等四个方面,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有助于获取相关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形成科学的方法论和哲学意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从技术角度来看,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基本的实践技能。只有将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融合,才能对具体的技术进行有效创新。因此,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

2.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应用创新型人才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力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性能力是指在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开拓新领域,进行知识整合和创新,使所从事的活动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创新性思维在技术创新性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创新性思维是指\用独特的思维方法,创新出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以及相应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心理活动过程。技术应用能力是指应用所学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力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

3.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创新人格要求。应用创新型人才除应具有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创新性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外,还必须具有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独特人格,创新人格应具有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任劳任怨,敬业爱岗,开拓进取、除旧创新等特点。应用创新型人才必须陶冶情操,培养创新人格。因此,创新人格是实现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条件。

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迫切需求应用创新型人才。为服务地方区域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所面临的迫切性和必然性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应该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制定服务地方区域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其具体实现措施如下。

1.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转化教学理念,依托地方企业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方式,为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建立以合作办学和合作育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实现专业发展定位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对接,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授课计划,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任职要求之间的对接。这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相关专业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提高专业内涵建设水平,提升教师科研及技术应用能力,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环节学习,按照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承担相关实践环节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双方互利共赢。这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建立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对接。

2.产学研相结合。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进行深度合作,通过产学研有机的结合,建立产学教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地方本科院校要把握好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产学教融合,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具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大学科技园作为教学、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的重要基地,成为高校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基地、创新和创业人才培育的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催化的基地以及应用创新型人才培育基地。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知识扎实、具有丰富实践技能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地方本科院校具有行业实践技能的教师比较少,需要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积极聘请地方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的实验实训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课程教学、学生技能鉴定、科技竞赛辅导等工作;地方本科院校每年派遣一定数量的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支持和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和社会服务;积极开展在职高校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强化企业实践经验,积累社会实践经历。只有不断提高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才能满足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俊鹏.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作用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17:47-48.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206-02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多定位为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社会的发展在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的同时,更需要人才具有一定创新性即创新技能型人才。创新技能型人才是指具有专业知识和通用知识的,同时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强烈的创新欲望和较好的创新能力,并能创造出既有创意又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新产品的人才。

加强高职院校创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不应只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学习,更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培养。

加大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职业技能,逐步形成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了高职院校的使命。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辽宁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等有关文件的指引下,结合该校办学条件、办学特色以及办学阶段,广泛开展了“教师教学方法改革认定工作”。通过教学方法改革认定工作的开展,大力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合作创新意识,推动了该校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1 教学方法应用的现状

科学的课程体系需要良好的运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这就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职教育中,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虽然广受诟病,却依然存在。目前,大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教学方法必须性和必要性,但诸如“项目化教学、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大多都停留在口号阶段,在传统课程教学中实践起来困难重重,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认知、课程体系本身、师资条件、教学条件等等。

2 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结构性失业”的局面成为职业教育的突出问题,如就业竞争力不强、行业企业满意度不高、层次结构定位不准确、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多种问题,归结到底就是职业教育目前人才培养质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不能适应社会人才需求。所以,该校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在调研的过程中,该校教师发现以师生研讨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欢,学生可以分组讨论、集体总结,共同分享,大家在讨论中分享心得与知识,包括知识的进一步拓展与加深。互动式讲授法、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的方法,同样受到学生的追捧。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更多的期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内容难易、专业特点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从讲授为主向导学为主的转变,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和合作创新转变,为推动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做好准备。

3 教学方法改革推动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欲培养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校园文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的课程体系、合适的教学内容、配套的考核评价方法、创新团队建设、创新平台建设、科技竞赛等方面共同配合。笔者就从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来谈谈,培养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

3.1 教学方法改革敦促教学内容整合

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时教学内容以知识的系统性作为逻辑主线,岗位工作任务不能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强调了“高等性”,弱化了“职业性”。培养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课程本身都必须隐涵典型的“工学结合”的特征,其实施的关键在于依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3.2 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师教学素质提高

教学方法改革交流会、观摩教学、教研活动、改革认证听课的系列工作,使教师认识到该校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授课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备课时,教师需要广泛查阅收集资料、设计大量前沿性的研究问题,迫使教师全面、深入地进行学习、准备与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都会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层次的问题,这些压力也在某种程度成为教师学术研究的动力;授课后,教师需总结整理,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凝练学术成果,提升教学素质。为打造创新型教师队伍建立良好的机制和环境。

3.3 教学方法改革推动教学模式转变

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的“学”占据主要的教学时间,让学生的学、练、操作等成为其主要的学习方法。为了满足学生学习和实验的基地需求,校企合作基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由于校企合作处于“学校热、企业冷”、缺乏互利共赢的实质性合作项目等现状,我们可以在教学方法改革认证工作的推动下,以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为杠杆,适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加大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也可以依托特色专业群创办“校中企”或“创新合作基地”等创新型组织,为教育与社会需求一体化搭建平台,进而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

3.4 教学方法改革驱动考核方式创新

教学方法改革使教学内容从知识的系统性逻辑主线转变为项目化、案例式、模块化等教学内容,迫使考核应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在考核过程中为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评定,教师应从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和考核标准4个方面进行转变。考核方式由期末终结性考核向过程性考核转变,以便更加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知识运用与实践能力的水平;考核内容由理论知识为主(试卷)向职业技能为主(实践)转变,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考核形式由闭卷考试向半开卷、完全开卷考试转变,更加体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开放性特点;考核标准由标准答案向综合评价转变,努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 结语

教学方法改革虽是教学改革中一个小的切口,但它可以实现教师课堂角色、学生学习观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方式等转变。只有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培养出大批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的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指日可待。与此同时,作为高职院校,如何挖掘、利用学院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好更多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也是我们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培养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动力。

篇7

应用型本科确实本身包含的内容很多:如应用型本科的涵义,如何建设应用型本科,应用型本科的特点等等,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我在参看一些文献之后,比较赞同陈小虎在“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中的提法:该提法认为:近年来,参照国外的分类和结合我国的实际,大家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研究生教育(硕士、博士)、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三大层次和将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我们称为教学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四种类型基本上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而教学应用型高校则着重承担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致力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主要从事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但文献没有提出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区别,因此,我认为他的提法还不够完善,这只是应用型本科的基本要求,即应用型本科的立足点,应用型本科还要注意与高职院校相区别,在关于应用型本科的基本特征的探讨中,厦门大学史秋衡教授的研究还是比较全面的,即价值取向体现行业性,设置目标体现应用性,课程设置体现复合性,培养过程体现实践性,但我觉得和高职院校的区别在于,还要体现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不能完全就是技术工人,更重要的是能举一反三,有着熟悉基本功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这样才能突显应用型本科的特色。所以应用型本科办学我的看法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起点,在教学过程中以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为准绳,以期为社会培养更多出色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指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从事一线工作的技术或专业人才,他们主要是掌握和应用知识,而非发明和创造新知。这是刘耕在《中国高教研究》(2006.5)中提出的“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跨国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多,我们发现这也需要更高水平的人才来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要,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根本要求中除了掌握专业的技能,还必须懂得创新和跨领域合作。要完成这个目标,就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和实施来具体展开,在这方面蔡敬民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中,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即需要加强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因此我们发现课程设置也需要随着社会的变化和需要做相应调整,如旅游专业,前些年小语种导游,比较吃香,但最近中日关系紧张,现在学日语和做日语导游的都相对减少,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都要进行相关调整,而学金融的学生却日益增加,所以我们也要调整最新的需要。即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改变课程计划和设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目标驱动的人才培养机制。

三、目标驱动的教学方法创新

在人才培养目标驱动的情况下,具体教学方法的创新也与课程性质有关,接下来我将从旅游与酒店实践教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中,《现场导游》是该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主要分为导游讲解、回答问题和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三大模块,我在教学课程中,主要采用了下列教学方法。

(一)示范法

在播放湖南省导游资格证考试示范光碟后,要学生注意听每篇导游词的语言、语音和语调,特别要从景点讲解导游员的角度,提醒学生该注意的事项,如结构完整,信息准确,方法恰当,讲解生动,紧扣主题与背景结合。此外我还会自己亲身给学生做示范讲解,并且会把自己去景点听当地导游的内容加进去,让学生在导游词创造上下功夫,力争在讲解内容上有所突破,这种示范教学法的应用使得学生一方面达到最基本的考试要求,另外一方面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高导游讲解能力打下基础。

(二)激励法

我会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讲解,当然在分组的过程中,也是按照学生将要选择备考的景点进行分组,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团队的一致性,当然在这个团队中也会要求有具体分工,如有人负责导游词的撰写,有人负责ppt的制作,有人负责最后的讲解等等,当然最后还要评出,本组最优秀的个人,最后还要评出最优秀的团队,当然还会兑现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这样就能激励其他同学继续努力,迎头赶上。

(三)案例法

为了让学生的应变能力有所提高,我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了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分析游客带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游客证件丢失、游客走失、漏接和误接等等,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首先反复审题,找出问题的性质,其次分析问题,与谁相关,主要是地陪还是全陪,最后组织语言,理顺思路,表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启发法

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方面,我会通过介绍教材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从中认识到导游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敬岗爱业,要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不能套汇,炒汇等等,让学生举一反三,无论从外在形象还是内在素质都要符合导游人员的礼仪规范,在穿着方面要得体大方,表情自然,仪态大方,符合导游人员的形象气质美。

教学方法,是针对总体的教学走向。它是在一个教学阶段贯彻终始、我们要坚持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要求。他是不能随意更改的。他是一个老师独有的手段与特色。但是,技巧与技能,是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根据所遇到的情况在不断调整中改善教学效果的手段。这对于方法是一种完善。如果一定要说两者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总纲领,一个是装帧、边幅。技巧和技能可以博采众长,但一定要确定属于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模式,每个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导致方法方针不尽相同。这个,是不能依葫芦画瓢的。要注意。因此我在教学中会将教学方法与技巧结合起来,如在示范教学法中,我就会配以情感影响的技巧,让学生更加生动地体会到实地导游的精彩;在激励教学法中我就会配以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技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案例教学法中,我就会配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技巧,而且会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知识构成差异来因材施教;在启发式教学中,我会配以图片、文章和视频等技巧让学生对导游的形象逐渐清晰和具体化。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009-0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将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很多企业都将把电子商务当作其发展经营的重要手段。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需要一大批既掌握市场营销、企业经营与管理等商务知识,又能熟悉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然而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之一。

我国的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体系性的、有权威影响力的教育和培养模式还没有形成。我国目前培养出来的电子商务人才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如何让电子商务教育更好地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成为受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国内的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基本上处于刚刚发展阶段,更没有形成系统性和权威影响力的教育方式和培养模式。

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应针对电子商务岗位及岗位群,在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进而提出人才规格要求,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采用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体现“紧贴市场需求、紧贴岗位要求”的电子商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由此可以将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划分成商务和技术两大方向,使其在市场需求和岗位要求中更具有针对性,为达到此目标,需要着重解决专业知识结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职业能力培养等四方面的创新:

1 专业知识结构的创新设置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在特定的专业架构下,相关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所积淀的层次与比例关系。从目前的情况看,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专业能力是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主体部分。

1.1 电子商务的基本职业能力

高等院校的电子商务教育既要重基础,也要重方向,二者比例要适度,不能仅强调专业性、技术性而忽视基础性。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要真正体现其专业的基础性,把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转化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如电子交易、物流信息管理、网络采购和电子商务安全管理、网络营销、网页制作、网络商务信息处理等方面知识。

1.2 电子商务的综合专业能力

综合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对知识的整合,在技术与商务的相互渗透中形成整体性观念。一方面是要注重技术与商务知识的相互渗透与综合,重视两者的相互沟通和转化,使学生学会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是要注重技术与商务的侧重比例,结合高等院校实际,其教学工作应围绕商务和技术两个方向展开,以此为中心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商务方向的综合能力培养应着重体现在网络采购与营销以及网络编辑管理等方面,而技术方向的综合能力培养应着重体现在网站规划与建设以及网站安全管理等方面。

1.3 综合素质能力

除应具备以上专业能力外,素质能力的培养对最终形成完整电子商务专业架构同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

(1)社会素质

社会素质对后天引导个人成才方面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在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社会素质时,要注重纠正学生在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中的不平衡倾向,避免因这种倾向造成知识的偏差、人格的移位。同时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定位有更深地认识,为专业应用服务于社会奠定基础。

(2)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与人的认知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关系,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应该通过对职业内涵的深刻理解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创建良好的职业氛围,促使学生构建积极的良好心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塑造自我。

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

1)构建多种实践模式。为使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达到1:1,实践教学可采用认识实训、教学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模式,真正体现工学结合。2)细化教学实训项目。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细化教学实训项目,使其与专业理论教学相吻合,形成完整统一体。可实施的实训项目如计算机基本操作实训、网页设计实训、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设计实训、电子商务网站技术实训,网络营销实训、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训、网站建设与网站维护管理实训、网上金融与电子支付实训、电子商务安全技术实训、市场调查实训、电子商务综合实训等。3)完善毕业设计环节。学生可单独或小组完成一份毕业设计报告,毕业设计形式包括市场调查、网页设计、创业计划、网站推广与策划等,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4)努力增加顶岗实习机会。顶岗实习是综合性的实践环节,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素质各方面得到比较全面的、综合性的锻炼和提高。安排到工商企业从事一线工作。熟悉企业营销活动的具体运作,充分印证所学知识,提高分析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5)突出实践教学考核地位。强调实践教学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课内实践应成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

3 明确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分类繁多,除了要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外,还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具体行业的专业定位,最终要做到“基础+核心+特色”三者为一体的课程知识体系,在这种教学体系引导下,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理论知识的吸收效率。

电子商务作为新兴领域,没有明确的职业岗位群,不能清晰地界定电子商务培养目标,大多采用简单的“网络信息技术+商务”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能进行专业的系统开发、维护与管理,又不能专业的开展网络营销、电子贸易、企业管理,既不适合新型电子商务企业,又不适合传统企业;既不适于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等领域需求。这种万能式的培养目标导致学生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精通,是导致毕业生就业率低、适应性差的直接原因。

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是以为社会服务为目的,首先应明确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方向,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专业定位。目前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IT领域中的技术人员,他们是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者,对于网络技术、计算机方面的知识都十分了解;二是综合管理类人才,他们是企业的决策者,也是电子商务的核心层,应熟悉企业经营管理、成本效益分析等管理知识;三是商务类人才,他们对电子商务的具体应用极为熟悉,由于电子商务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所以对他们进行跨学科知识的补充尤为重要。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应该将电子商务专业定位在商务型人才的培养上。原因有以下几点:(1)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计算机学院同样也可以做到,这就体现不出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和优势;(2)对于综合管理类人才,企业绝不会让一个刚刚踏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担当企业决策者的角色;(3)由于电子商务刚刚兴起,企业目前最短缺的就是应用型人才,即商务类人才。

4 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等教育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素质,在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下,加之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知识创新、职业生存等方面的职业能力会逐步地体现与形成。

4.1 知识创新能力

教师主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运用知识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更多地融入实践。既要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点、岗位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如在相关电子商务公司或部门顶岗实习、进行电子商务软件的仿真模拟操作等;同时作为老师,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把实践融入在一点一滴的生活当中,将日常生活实践技能融入到教学和课下的交流,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交融。在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挖掘,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创新,敢于突破常规思考问题。同时改革教学方法,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也是当务之急。在教学设计中,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任务,在教师不预设解决方案的情况下,可先由学生自主思考解决任务的途径,教师起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对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思路进行分析和评价。

4.2 职业生存能力

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具备很强的就业竞争力。“多证书”制度是很好的改革模式,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获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把职业资格鉴定与培训适当纳入教学内容,职业资格鉴定旨在为学生提供就业准入的通行证,但需选择社会和行业有较高认同度的认证,如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以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把实践性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5 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及电子商务专业也逐渐的发展起来,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成为发展的关键。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完善的、高效的培养体系。应从专业知识结构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明确核心课程体系等方面,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上,应摒弃传统陈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为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突破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面临的瓶颈,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电子商务应用、学习、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样电子商务在我国才能持续高效地发展。

篇9

对于卫生职业技术院校来说,随着自动化仪器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临床检验已成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的支柱。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临床检验教学中的作用,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临床检验学科是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运用细胞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寄生虫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感观、理化、生物学,以及现代化自动检测仪器等检验方法,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进行简捷而又准确的测验,从而及时地获得有关疾病的病源、病理变化和机能状态的资料,为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作出重要的参考依据,甚至有的检测指标还可以独立成为某种疾病确诊的依据。过去由于我们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片面强调基础学科、专业学科的系统性,普遍忽视实验教学和临床实习,造成相当部份学生“高分低能”,学生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差,基本知识与实际检测操作技术、能力反差较大,使职业技术教育与面向市场办学及市场就业体制要求不相适应,卫生职业技术院校出来的学生与医疗相应岗位工作需求不相适应。这种重基本知识、轻技能训练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必须转变。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生物学、细胞学、遗传学、生化学、免疫学等与临床检验学科关系密切的学科迅猛发展,以及检测化验的方法、仪器、色谱分析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临床检验的检测手段。掌握新方法、新操作技能、正确分析检验结果,已成为专业化验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坚持以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技为主,技医结合”,必须把临床实验教学改革作为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的切入点,创新实验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一、根据全面推行素质和创新教育思想,突出“学而致用”教学模式,把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纳入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之中。要按照系统合理、规范实用和针对性强的要求,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教学体系。要删除已被临床淘汰的实验内容,减少临床少用的实验,重点介绍临床上常用的实验内容和新仪器、新实验方法。如:全血细胞计数仪、尿液沉渣分析仪、自动血凝分析仪、彩色质量检测系统、血细胞血型抗体筛选及谱细胞检验等。重点突出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以后就业和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达到学生的培养目标,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好统筹计划,安排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在正确把握《临床检验基础》各基本研究范畴、基本概念,主要检测项目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质量控制、主要临床意义和实际应用上的评价基础上,着重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和操作的训练,培养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能力,改变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照方抓药的传统做法。

二、重视检验教学与临床工作的紧密结合。目前,医学检验教学内容仍滞后于科技发展,实验教学的设备仍明显落后于临床运用,多数实验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为主。临床检验工作不以现代化仪器的自动化检测为重要手段,从而使教与学、学与用脱节,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要让学生接触临床,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邻近医院实验室、检验科参与各种临床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抗凝剂的应用,常规染色、试剂的配制,显微镜细胞计数,血细胞分析仪、尿液自动化分析仪、血凝仪的使用等。这既有利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防止教学落后于临床、传统手工操作的检验方法与现代化仪器使用的脱节,促使学生及早地接触社会,把理性认识转变为感性认识。学生经过参与临床检验工作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增强学习责任感和使用感。不但可巩固检验专业学生对传统方法的学习,而且可掌握大型临床检验仪器的使用。学生通过临床实践、检验报告单和病例的典型分析,可以更好地掌握检验结果异常与临床病例的联系,可以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有助于课后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及同学间的交流与讨论。

三、注重实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实验教学更多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灵活运动讲述式、讲解式、讲演式、演示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比较所学内容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如:对尿液蛋白质定性检查有:磺基水杨酸法、加热乙酸法、干化学试带法,可进行比较教学。在教学中可自编初次就诊的门诊病人、使用含碘造影剂的病人、肾病患者、强碱性尿液患者的病例及实验数据,由学生联系学过的专业知识,开展互相讨论,对不同的病例选择不同方法,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解答质疑。在教学中,可采用电化教学演示,必要时还可让一名学生演示给大家看,由大家帮助找毛病。这样不但可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培养学生规范化操作的意识。

篇10

一、广告会展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现代广告会展业是一个涉及面广、产业链宽,政策性强的产业。目前,中国广告会展业的从业人员是一支庞大的队伍,但是随着我国入世进程的加快,国外著名的会展企业纷纷抢滩中国会展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一个重大的危机正向我们袭来DD人才危机。专业人才缺乏、专业队伍建设滞后,制约了会展业的发展,高素质广告会展专业人才的紧缺成为制约广告会展行业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

广告会展行业包罗万象,涉及策划、营销,公关、管理、金融等多个领域。目前我国会展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综合能力欠佳,原因来自子“半路出家”居多,广告会展教育不够完善。从业人员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再加之传统的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本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因此,广告会展业创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关乎中国广告会展业能否快速前行的重要因素。

广告会展创新技能型人才,包括多种交叉学科知识的了解、多种专业技能的掌握、创新能力素质的养成以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广告会展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创新能力及技术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学生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并能将专业知识熟练地运用于实践,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二、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新,不断探索广告会展教学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

广告会展业是新兴产业,其最大特点是新奇、时尚、外向型,创新是广告会展业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广告会展业就失去了发展的源动力。而创新来源于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是高职广告会展教育的关键。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围绕“以实践性教学为基本,实现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核心”,这一点将成为广告会展专业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始终坚持探索“以学生为主导的创新实践式教学”,鼓励学生在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利用理论知识大胆创新,要具备“上手快、善于创新、实操能力强”的专业技能。

三、构建广告会展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

广告会展课程设置应向创新技能化发展,要开设以项目为载体的“创新技能型”专业课程,突出新知识、新工艺,加大项目化实践课程的比重,突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要主动开展劳动力及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行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现有课程,拓宽专业适应性,力求课程综合化。

积极探索和相关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的真是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实际的项目执行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专业技能。强调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情景教学、任务驱动、团队讨论、社会调研等“教、学、做”一体的广告会展专业的教学方法体系。课程内容系统设计遵循“职业性”,“ 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职业性:一是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岗位需求设计课程,力求与实际工作岗位无缝对接;二是按照广告会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职业化课程的设置与管理,增加学生对行业企业的认知。实践性:课堂内容来源于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教学内容在模拟工作室或行业现场完成。开放性: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评价体系,是学生在校的学习成为日后工作的真正的“实习阶段”。经过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共同研讨,制订调整方案,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基本适应行业企业岗位要求,学校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创新技能发展,促进学生养成学习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形式。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设计问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交流成果的能力;还可促使学生掌握广告会展专业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思维方法,提高利用各种手段主动地获取和加工相关信息的能力。善于合作、乐于合作是学生学习,生活和做人的基础。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空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集思广益,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从而学会交流、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研究性学习可尝试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育实践证明,仅仅积累和占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知识若处于相互分割状态就会被遗忘,就会失去应有的效能,更不利于创造和创新。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综合应用中提高知识的储备,为专业技能培养提供基础。新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广告会展创新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研究性学习无疑会为广告会展教育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五、夯实“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强调要夯实实践基础,注重三个环节(即:课程实验实训、校内生产性集中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在课程教学中我们着重体现“教学做互动”,加强基础课程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在专业课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技能认知能力。

高职广告会展教育已逐渐成为我国广告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我国广告会展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要早日步入广告会展经济强国的行列,就必须大力提高高职广告会展专业教学水平,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广告会展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办学模式上实现校际间、校企间和国内外的多方合作,更重要的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要不断创新,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广告会展业的健康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据教育部和有关统计,目前我国有615所高校开设法学专业,包括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地方高校等。虽然各高校的办学层次不同,但在法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是趋同的,即培养应用型高级法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的同质性完全忽略了不同高校的有差异的培养能力,使毕业生千人一面,毫无学校特质、个人特质,造成法律人才的供需矛盾突出。连续四年法学专业的就业率位于倒数十名之列。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地方性工科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对培养目标、核心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形式等进行个性化的研究,以实现应用型创新法律人才的培养。

一、找准目标定位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重点高校的法律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其培养的法学本科生更多的是面向基层,服务于地方,如基层公检法,律所,企业,社区,司法所等。根据统计数字,目前全国大约有5千万家企业,但只有4万家聘请了法律顾问,企业中的法务人员的数量也严重不足。地方高校的法学教育思路应及时予以调整,逐渐从通识教育转向职业教育,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人民需要、合格的法律人才。

安徽省的一些省属高校已认识到这一问题,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已调整为“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法规和党的相关政策,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服务部门以及建筑业从事法律工作的专门人才”, 删除了高级二字,突出了服务地方基层需要。安徽工程大学在制定法学专业培养方案时,着眼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基本理论,具有深厚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在国家立法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实现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优化课程体系,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法学理论的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职业训练,以便掌握实践操作的技能。如协作沟通技能,法律分析和推理能力技能,协商和争端解决技能等。法律辩论赛,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是锻炼学生法律应用能力的重要的实践环节。法律辩论赛让学生在准确理解辩题的基础上收集组织辩论材料,发表自己的观点反驳他人的观点,这是一种法律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体协作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的综合训练。在模拟法庭中,学生直接接触真实的案例,根据不同的角色分工模拟案件的审判过程,象法官一样判案,向律师一样为当事人辩护。在诉讼中具体分析案情,收集证据,撰写法律文书,真正培养学生从事法律职业的能力。在法律诊所中学生能在老师指导下具体承办真实的案件,锻炼学生的实务能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

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按照教育部法学本科指导委员会设立的16门法学核心课程确定法学专业课程体系,这种全国整齐划一的课程体系约束了各法学院自身特色的发挥,也忽略了社会对各类法律人才的需求,所以,要实现法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各地方高校应根据本校特定的培养目标确定合适的理论课程体系。

在确定课程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突出地方院校法学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法学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之处在于它极强的实践性,法学教育不仅应当向学生传授系统、精深的书本知识,更应当培养和锻炼其运用知识参与实践的能力。法律人才的培养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要把抽象的法学理论、制度与具体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防止脱离社会的封闭的人才培养。且地方法律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法律职业辅助工作,需要更多的实务经验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