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立体农业前景

立体农业前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27 10:11: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立体农业前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立体农业前景

篇1

一、影响农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及当前竞争农业的发展趋势

1.影响农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农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不同的因素对农业竞争力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并通过农产品生产成本、农产品的实际价格、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实际质量、市场营销能力和市场占有份额综合体现出来。

(1)农产品成本。一般来说,成本与竞争力呈负相关,即成本低,竞争力强;成本高,竞争力弱。而在农业经营中,除生产费用以外,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区域布局、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加工条件、政策变化等诸多因素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农产品成本水平。

(2)农产品的实际价格。一般来说,实际价格与竞争力呈负相关。即在质量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实际价格越低,竞争力就越高;实际价格越高,竞争力就越低。而且,要通过降低农产品的实际价格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其难度相当大。

(3)农产品质量。一般来说,农产品质量与竞争力呈正相关。即质量越好,竞争力越强;质量越差,竞争力越弱。而且,随着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形态已经从产品的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农产品质量的高低,既决定了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又决定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高低。

(4)营销能力。一般来说,市场营销能力如何,既决定了农产品在市场的地位和份额,又直接体现了农业竞争力的大小。积极开展充分的市场调研、恰当的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正确的销售策略、有效的促销手段和良好的服务等一系列市场营销活动,不仅是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关键,也是实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2.当前竞争农业的发展趋势

今后的农业竞争,将日益趋于白热化。竞争农业,也将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其总体趋势为:

(1)从局部性、区域性向全局性、全国性、全球性方向发展。今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能否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不仅要比较区域内的产业、产品优势,还要从全国和全球的产业格局比较中寻求最低成本、最大效益。郑州市必须站在全国和全球的制高点,认真审定本地区的农产品发展对策,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并采用现代化的营销观念拓展农产品贸易。

(2)从传统的经验指导向信息引导方向发展。要在竞争对手越多越强的条件下取得胜利,关键是要充分掌握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产品供求变化的最新“情报”——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发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更迅速、更准确地掌握影响农业发展的各方面信息,将是郑州市必须尽快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3)从低技术水平的开发利用向现代高新技术方向发展。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才能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做到以多样化取胜、以优取胜、以廉取胜。郑州市必须审时度势地抢占农业科技的制高点,集中力量组织对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的攻关,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以及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无公害、营养保健和廉价方面的需求,作为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必要条件。

(4)从产后推销向产前订单农业、期货交易方向发展。以产定销这种被动营销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不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农产品产后市场势必会被产前的订单农业和期货交易所替代。郑州市必须将订单农业、期货交易等贸易方式,作为今后农产品营销竞争的重要形式。

二、郑州农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郑州市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既体现在资源禀赋、财政及物化投入、市场建设等“硬指标”上,又反映在诸如人员素质、经营机制、农民组织化程度、管理水平等“软指标”上。

1.观念上的差距

郑州市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农业观念,认为农村的主要功能是经济功能,忽略了农业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而发达国家是现代农业观念,强调在提高经济功能的同时,着力发挥其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的作用。

2.发展阶段上的差距

一般说来,农业分为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等三个阶段。目前,郑州市差不多是三种类型并存,只有少部分地区进入现代农业阶段。而发达国家已全面进入现代农业。 3.农产品质量上的差距

以前,郑州市农业片面追求农产品数量,忽视了质量,造成农产品质量水平总体较低,并已成为制约出口的隐患。而发达国家的质量农业早已走上了正规。

4.科技水平的差距

目前,郑州市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80%左右;郑州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而发达国家为60%~80%;郑州市农业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0.2%左右,而发达国家是5%;郑州市肥料利用率只有30%,而发达国家则达60%以上。

5.农业开放程度的差距

郑州市农业的开放程度与其他行业相比有明显的差距;而发达国家的农业基本上是与工业、服务业等“一视同仁”的。

三、从农业政策的重点内容上健全和完善提升郑州农业竞争力的公共政策

1.把“三品”打造成我市安全优质农产品主导品牌的政策

“三品”是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简称。我市“三品”的发展要按照“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思路,加快发展,树立我市农产品品牌形象。在发展“三品”时要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为核心,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为主线,保证消费安全为出发点,树立农产品品牌为基本目标,以标准化生产为主要手段,标志管理为突破口,监督检查为保障措施,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

2.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健全农业产业化政策

篇2

一、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所谓的面源污染,是指由于过量的使用化肥、农药等含有氮和磷等元素的污染物对农田和土壤造成危害的污染。目前我国的面源污染问题已经日发严重,使得水资源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究其根源,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一)化肥的过度使用和流失

化肥的使用使得农田产出量大大提高,极大的提高了作物产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化肥的作用呈现出了弊大于利的局面,化肥里面含有氮和磷等物质会使得土壤板结,这些物质进入土壤之后还会影响土地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危害日渐突出。

(二)农药的过度使用

作物的病虫害离不开农药的投入和使用,然而,过度的使用农药却会使得作物本身含有毒物,并且农药残留成分还会渗入地表,进入地下,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和土壤的污染,成为了最为严重的污染源之一。

(三)作物的灌溉不当引发的污染

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的灌溉,然而,灌溉方法不当则会造成农业土壤的面源污染,会引发严重的损失,在使得作物减产的同时还会引发土壤的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

(四)作物秸秆的废弃引发的污染

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作物秸秆的使用率日渐降低,目前,每年都有大量的作物秸秆被废弃不用或者被燃烧,这些都会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

(五)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

覆盖在地表的薄膜由于其便利性近年来被大量使用,但是也造成了大量的残余,长期留在农田里面严重影响了农田里阳光的吸收和水分的流动,最终会造成农作物产量的减少,造成农田的污染。

二、农业污染造成的后果

(一)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

残留在农田里的大量塑料薄膜会影响作物产量,阻碍农田里水分的流动和养分的有效吸收,最终会造成土壤养分的流失以及作物的减产。

(二)危害地下水资源

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会使得大量的磷、氮和有机物等元素渗入地下,进而会参与地下水资源的循环,这会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三)污染土壤

塑料薄膜、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会影响土壤的通气性和对养分的吸收,最终会造成土壤的板结和养分的丢失,农药里面含有的毒素还会进入土壤,最终造成土壤的污染。

(四)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带来的有害物质的残留会使得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吸收有害元素,养分的吸收也得不到保障,这会使作物的生长发育严重受阻,最终会造成作物的减产和污染,一旦被人体所吸收,便会极大的伤害人体健康。

三、农业面源污染所应采取的管理体制

据资料显示,现如今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已经非常严重,这不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还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体制来管理污染,降低危害程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治理:

(一)颁布法律法规,有效制止面源污染

我国政府应该在充分了解污染程度的情况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制止面源污染的进一步恶化,相关部门还应该制定化肥、农药生产标准以免更多有害元素进入地表危害土壤和水源。

(二)加快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在制定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农业管理部门应该督促科技人员加快研究成熟的农业种植技术来防止污染的进一步加剧,应研制新型的化肥和农药来提高效率,从而减少使用量降低污染,还应根据不同地区土质的不同研制相对应的农药等产品,唯有如此,农业的面源污染的控制才有可能。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来鼓励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对农业设备的投入,并且定期展开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建立有效的循环体系,来促进农业的长远发展。

(四)加大宣传,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

应该不遗余力的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来对农民的环保意识进行普及,宣传科学种田的方法和环保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农业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控制农业面源的污染。

四、总结

农业的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只有合理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并且认识到造成危害的严重性,我们才能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和管理体制,只有这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进行,农业才能成为我国兴旺发达的基础,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赵本涛,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性与对策研究;[J]环境教育与研究;2004;(11);70-71

[2]朱兆良,孙波,杨林章,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政策和措施;[J]科学导报;2005;23(4):47-51.

篇3

一、农牧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农牧企业的财务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面临着新的挑战,新时代要求农牧企业财务管理的观念和模式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创新,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新时期财务管理的创新观念有:企业财务关系的创新、企业财务关系的创新、财务指标的确定等。

二、市场经济下,农牧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

我国政府对农牧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财政部每年都会为农牧企业提供各种项目拨款,每一项拨款都有具体的使用管理办法,但是很多的农牧企业由于地处城镇,对于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贯彻理解不到位,对于市场的行情和竞争的激烈程度“敏感性较弱”。因此很多的农牧企业没有制定出相应的配套转向资金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对于财务部和资金管理部的责任没有民明确,造成了农牧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严重的缺乏沟通交流,无法做到无缝对接,因此政府调拨的专项资金无法做到合理的使用。

2.财务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较低

在我国,农牧企业主要从事的是基本建设项目以及农业的综合开发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发建设需要企业按照专门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的相关办法完成财务管理和核算。但是我国很多的农牧企业由于地理位置和工资待遇较城市大企业的差距甚大,致使很多农牧企业不能配备会计专业知识丰富,对财务管理熟悉的人员完成对项目资金的核算和管理工作。在农牧企业内部能够胜任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大多是高薪聘请的兼职人员;长期工作的财务管理人员大多是会计业务素质不高,不能胜任公司的预算和大型项目资金的运用活动。员工的兼职造成了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专项资金的使用政策和会计核算等会计人员在理解和操作上存在很大的误差,造成了前后财务工作的衔接困难。

3.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较低

在我国的农牧企业中缺乏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选择,对项目资金缺乏合理有效的运用,违法乱纪的现象比较普遍,我国的农牧企业在资金监督的运用上依然是采用监督为主,而对事情过程和事情之前的监督就严重的缺乏;监督的形式依旧是比较传统的,专项检查占据检查的“半壁江山”,日常的监督很少;缺少对于项目的全方位监控以及对专项资金的运用情况的监督;在经过监督考核之后发现的问题和不足,目前农牧企业尚没有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有些农牧企业中对于资金的挪用,乱投资现象比较严重。

三、农牧企业通过财务管理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策略

我国的农牧企业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项目的投资和开发。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不规范,是造成企业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采用合理的措施规范农牧企业的财务管理,合理运用资金,提高经济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

1.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企业的竞争力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企业的实力,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以及赚取利润的能力是提高企业实力的最主要的方法。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提高农牧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农牧企业一般选择使用最合理的财务管理办法对财务管理进行优化和创新,以达到提高资金有效利用,增加资金流通,实现盈利的目的。众所周知,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建立在货币物资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保持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在适当的比例下进行,防止出现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从而影响企业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因此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要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财务管理部门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除了编制年度预算,还要充分的分析月和天的预算,并且严格的按照预算的标准执行。对于企业的较大数目的资金支出,企业要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审批,确保资金使用的正确性。此外对农牧企业内部的资金要进行严密的控制,财务管理部门要对企业内部的先进的流量状况进行持续的监察。以此来稳定资金的流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2.推行责任会计,实行分权管理,稳定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现代农牧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管理层次不断的增多,组织机构日益的复杂。为了有效的实现财务管理,监控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就要实施分权管理。财务管理部门日常的决策权在不同层次管理人员之间进行适当的划分,最大限度的激发基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适当的划分财务总监的决策权,推行责任会计。责任会计根据企业的需要建立责任中心,编制责任预算,核算,考评工作业绩、进行反馈控制等。以企业内部的责任中心为基础,对企业责任中心的经济和经济责任进行核算,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从全局的需要出发,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奋斗。

3.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加强企业的法人治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在农牧企业中由于地理和待遇的限制很多有才干的财务管理人才不愿意到农牧企业从事相关的工作,农牧企业缺乏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造成了财务管理的混乱,严重影响公司的发展。所以农牧企业,首先要培养自己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派遣财务管理人员到高校进修;此外高薪聘请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和会计人才,到农牧企业工作。其中在财务管理部分最重要的职位是财务总监,在现代化企业中,要实行由企业法人委派德才兼备的专业人员胜任,财务总监要具有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知识。坚决杜绝“任人唯亲”的现象。企业法人要切实担任起对公司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和相关的责任,使财务管理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农牧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主要问题以及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策略进行了重点的探究。可以得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牧企业只有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才能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以达到提升农牧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作者单位:重庆古华畜产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4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信用社变革和发展的产物,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它不仅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主导作用,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城乡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银行业激烈的竞争中,农村商业银行要获得稳定发展,就必须建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寻找核心竞争力:客户。在现代银行运作中,无论是营销的出发点还是归宿点都是满足客户的需求,保持和谐而忠诚的客户关系,实现客户价值同时提升自身利润,达成双赢。

一、农村商业银行实施客户经理制的必要性

(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SWOT分析

1、外部威胁一是已经存在的众多竞争对手,国有商业银行依旧掌控着绝对优势,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占有相当的市场,邮政储蓄银行占据了农村大量的存款份额,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空间相对狭小;二是新加入的竞争者。如外资银行陆续进驻,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新分支机构;三是客户的需求偏好转变:城市客户群体对于金融工具的需求已逐步偏离传统业务,而向证券、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聚集,而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其资本金、影响力和硬件的制约,还不具备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能力。

2、外部机会

一是农村银行原来的主营项目运作比较成熟。如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贷市场等;二是能争取到新的用户群。通过巩固原有市场和对现有客户群体实行科学的客户关系管理,可以逐步渗透到其他关联市场领域中和有可能争取到新的客户群体;三是利率政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最高上浮可在2至3倍以内,使农村商业银行有了较为充分的风险溢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信贷风险;四是有利的政府政策。农村商业银行的直接管理权大多为省级人民政府,可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在一定的市场领域有所突破。

3、内部劣势

一是资本金规模。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规模不大,无法满足大型企业的资金需求,只能介入贷款量较小的中小企业,增加了贷款风险;二是市场份额小。在城区市场农村商业银行无论是存款还是贷款份额均较小,从而使其在竞争中在产品、技术、服务手段上都无法同大型商业银行抗衡;三是技术落后。尤其是科技力量较之大型商业银行,差距明显;四是产品单一、滞后。农村商业银行产品依旧侧重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匮乏,在服务上缺少服务终端,在结算手段上,缺乏信用卡、外币结算等;五是网点布局不合理。主要网点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城区缺少网点,造成城区居民对其缺乏认可,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六是管理能力和人员素质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有一定差距。

4、内部优势

一是效率较高。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是一级法人,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快,中间环节少,使其业务开展的效率较高;二是特殊能力。主要针对其他商业银行的市场空白,开展和完善一些特殊的业务,如与担保公司合作,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贷产品;三是产品创新的便利。针对现有市场与潜在市场,能够及时地引用相对成熟的经验和产品,以满足与引导现有市场与潜在市场,减少研发和试点的成本和中间环节。

5、分析结果和发展战略

通过对农村商业银行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外部威胁与内在劣势十分突出,竞争压力较大,而自身需要克服的困难也很多。为了规避劣势,农村商业银行应选择减少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的发展战略,从自身寻求出路,农村商业银行要充分借鉴其他先进银行的经验,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管理团队和优秀的人才队伍,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及时更新技术设备,消化历史包袱,提高盈利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发展壮大。从外部威胁而言,要避开商业银行的优势市场,选择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走服务地区经济的中小型银行路线,提高产品研发力度和效率,这应该是农村商业银行在城市金融市场竞争的方向。

(二)建立客户经理制对提升农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提高市场营销能力

首先,客户经理制的推行将改变银行原有劳动组合,精简后台工作人员,使更多的员工走向市场,面向客户,市场营销能力呈数量上的绝对扩张。

其次,经营业绩与个人奖惩、待遇的直接挂钩,将极大调动客户经理的工作热情,使其在深感工作压力的同时,积极学习相关营销知识与技能,分析市场需求,针对同行动态及客户情况,制定具体的营销策略。通过实践活动,不断积累经验,丰富和完善自身素质,推动银行市场营销能力在质量上的提升。

2、有利于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开发

由于客户经理代表商业银行与客户进行全方位接触,因此能广泛了解辖区内的企业经营情况,行业发展动态及同业创新方向,为本行经营目标及产品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在完善与改进原有金融产品的基础上,不断设计出适销对路的新品种,以满足客户日趋变化的金融需求。

3、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首先,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客户经理往往会对其所属的目标市场与往来客户进行细分和甄选,将其中信誉佳、经营状况良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列为优质客户,予以业务上的重点倾斜,而那些风险较大且经营业绩差的企业,客户经理将逐步加以淘汰,在严格把握服务尺度的前提下,尽量避免金融风险的转移和嫁接。

其次,客户经理较广的接触面和丰富的金融知识,使其不仅及时了解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变化,全面把握客户动态信息,而且还能据此分析判断未来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为银行及早采取措施,有效规避风险提供参考信息。

再次,当客户实际面临困境时,客户经理还可以利用其专业优势及相应权限为企业提供具体的整改建议和金融服务,改善经营状况,化解金融风险。

4、有利于竞争实力的增强

客户经理制中银行各业务部门都将以客户服务为中心,以客户需求的综合满意为目标,相互协作,形成较强的团队。在这一前提下,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的设计将愈加多元化,价格制定也更为科学、合理,所形成的产品及竞争战略也因具有极强的个性化特征而不易为同行所模仿、取代,加之目标市场与客户群体的逐步稳固,银行业务经营将趋于垄断,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二、农村商业银行客户经理队伍建设问题分析

(一)“人才瓶颈”制约客户经理职业素质的提高

客户经理的金融服务工作专业性强,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高,特别是对基金买卖、外汇买卖、AB股市场、投资银行、保险入市、期货行业、信托公司、黄金市场等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均有所要求,而现有客户经理大都从原柜台人员中转岗而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可谓凤毛麟角,这使得许多农村商业银行在客户经理队伍的组建中已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人才瓶颈”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素质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

(二)客户经理培训层次有待提高

由于形势逼人,这两年来各农村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对客户经理的培训力度,取得了不少的喜人成果,但如果我们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规范化要求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培训层次上看,培训的层次不高,行内培训多专业化程度低,而行外职业化的培训机会少之又少;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待培训人员多、机构层次复杂、分布地域广、集中时间有限,这无疑给培训带来了很大难度。这也是导致客户经理队伍素质无法得到更高层次提高的一个客观原因。

(三)客户经理的职业认证门槛太高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客户经理服务业务将快速与国际标准接轨,执证上岗是必然趋势,而目前国内还没有权威的客户经理的职业认证,而AFP/CFP等其他类型职业认证门槛又太高,因此银行在对客户经理的准入上各行其是,既有考虑眼前实际的、也有着眼于未来的,既有参考以往业绩的、又有依据营销能力的,既有偏重综合能力的,又有提倡制度先行的,此现状不仅难以保持客户经理队伍的稳健发展,反而会对此新生事物带来负面影响。

(四)配套考核方法不完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缺乏

目前,银行体系对客户经理的考核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特别是基层的客户经理,其考核机制、薪酬制度、物力、财力支持还没有与客户拓展数量、业务销售规模等绩效指标相挂钩,无法有效测评单个客户经理的真正业绩情况,客户经理的责、权、利不明确、不合理。现有客户经理向行内其他部门流动现象严重;同时,由于客户经理掌握着大量优质客户的资料,也成为各中小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挖掘的主要对象,人力资源流失、客户资源流失的潜在危机不容忽视。

三、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一)严格执行客户经理准入机制

1、客户经理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客户经理肩负着拓展市场、服务客户、构筑银行与客户之间桥梁的重责,必须精通银行业务与客户投资理财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品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综合性社会知识素质,这就对客户经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客户经理应该满足如下要求:

(1)熟练掌握银行专业知识。客户经理应熟练掌握和运用银行的本外币负债、资产业务、结算业务、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经营核算业务、金融产品业务等专业理论知识、营销知识、服务知识,为客户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2)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知识。一个优秀的客户经理还应熟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为企业提供理财意见,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并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情况的了解,有效进行信贷管理,维护银行的利益。(3)熟练掌握经济法律、法规。知法懂法,既能明晰银行经营管理的法律地位与合法权益,又能规范客户经理的操作行为;既有助于客户经理为客户提供服务,又有助于客户经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护自己。(4)具备市场调研分析能力。开拓优质客户是客户经理的重要职责。对于一个客户的经营管理情况如何,是否能争取成为银行的客户,就要靠客户经理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作为优秀的客户经理,要积极开展市场调查分析,挖掘优质优良客户,主动推介银行金融产品服务。(5)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与销售技巧。(6)具备良好的效益观念与风险意识。(7)具有金融产品的综合运用与创新能力。

2、客户经理的选拔和淘汰

当前商业银行处于继往开来的良好时期,加强基层客户经理的正确引导,造就更多的人才是基层行的一个工作重点。对客户经理应该实行层次管理、动态管理,对优秀的要多鼓励,对中间的要多帮助、多引导,对落后且不能转变观念、惰性强的实行末尾淘汰,并及时补充相应的新鲜血液,保持基层客户经理队伍的稳定、壮大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农村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客户经理的选拔和淘汰机制,规范客户经理任职条件,制定详细的客户经理职业操守。只有引入竞争机制和实行较高的淘汰率,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整个客户经理队伍的素质。对于部分高级客户经理的岗位,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向全社会招聘的形式,给予较高的待遇,以解决人才匮乏的燃眉之急。

(二)建立制度化的培训与发展体系

培训是提高客户经理理论水平和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径。农村商业银行只有建立完善的客户经理培训体系,实施系统的、综合的、连续的严格培训,才能塑造出一支高素质的、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客户经理队伍。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客户经理数量还比较少,农村商业银行必须结合实际工作,把以客户经理为主体的各种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以向内挖潜为基本原则,加强培训。各农村商业银行应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拨出专门的费用,甚至专门的部门来策划客户经理的培训,以保证培训的质量。

(三)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客户经理是农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创造者,激励银行客户经理主动提升银行竞争力是制定激励机制的关键。因此,客户经理薪酬中要增加绩效工资的比重。此外,为保证银行的长期有效经营,防止业绩弄虚作假,银行也可为客户经理建立个人预期收入账户,将每季绩效工资的20%部分存入其中,待一段时间后予以兑现。

四、结语

本文结合核心竞争力和客户经理制理论,分析了实施个人客户经理制对提升农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根据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实施客户经理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建设客户经理制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要遵循专业化,社会化和开放式的运作思路,加强高层领导的重视程度和全行员工的参与性,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同时,要不断加强对客户经理制理论和内涵的探索和挖掘,结合实际工作,不断的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在提高客户价值的基础上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元旭、黄岩、张向著.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力[M].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04.

[2]朱赫字.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J].理论.2007(8):270

[3]陈国全.完善银行客户经理制之思考[J].经济与管理.2006(5):56

篇5

一、加大农村幼教投入,提高幼儿教师待遇

为保证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在国内教育经费的拨款上,需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农村幼儿教育的需求,合理安排所拨款费用。在加强农村幼儿教育方面,需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内的规章执行,同时设立农村幼儿教育的专项费用,着重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在建设农村幼儿教育时,关于学生宿舍、设备的添置需要作为重点建设对象,优先建设,争取以较快的速度改善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保证所拨资金能用于农村幼儿教育及其相关设施上。为促进幼儿教育的提升,各级乡镇和村委会应该加大建设力度和重视度,增加关于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同时,公立幼儿园还需从各个渠道获取资金,提升学园的教学水平。

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幼儿教师的反思能力

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增强自身素养。教师需要掌握社会各界的新资讯,在教学时传授给学生,才可适应当展的需要。经济不断地发展,幼儿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意识到启蒙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个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以成为优秀、有名望的教师为目标,以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为基础来要求自己。

其次,对自身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反思,增强教师的“教研结合”意识。对于自身的反思至少需要三次,分e在教学前、教学时和教学后。教学前的反思,主要是在对幼儿进行教学前,对于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能否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否有效地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应该如何应对等。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老师应该思考学生和老师之间是否处于平等的地位,交流时有无对学生设身处地地考虑,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智力发育有没有益处,是否适合他们的年龄,给幼儿的自由活动时间是否充足,在哪些方面做得较好,而又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最后,作为教师,坚持实行“反思―合作―行动”的教学模式,改善自身的问题,提升教学水平。该种模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之一,对于农村的教师,是一种较为陌生的教学模式。一名优秀的教师,他们专业的发展路径是内控的,是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感受,使其加强对教学的兴趣,在教育过程中自发地提升个人能力的过程。因此,启蒙教育的老师,也应该遵循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时不断对自己进行反思,通过经验的累积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水平。同时,幼儿园需要积极开展关于教研的研讨会,给教师提供学习的空间,与他人进行交流,反思自身的不足,汲取他人的教学经验,将自身能力的提升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教学中感受快乐,成为更优秀的幼儿教师。

三、搭建幼师培养平台,建构农村幼师培训新体系

关于幼儿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发展,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应该如何提升农村幼儿教学的水平,优化农村幼儿教育的基础设施,使其获得更专业的发展空间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某些乡村教师,由于专业理论的缺乏,难以接受新的教学观念和理论。面对这些问题,需要从实际出发,为教师提供专业的理论和实践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

四、构建科学高效的教研网络,强化对农村幼师教育教学的指导

为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应当以县市教学水准对其进行指导,发挥县市幼儿园的模范作用,拓展县市教研部门的影响力,以“送教下乡的形式”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指导。县、市的幼儿教研部门,积极组织城乡幼儿教师的交流活动,使其形成互帮、互助、互学的格局,减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提升整体的幼儿教育水准。同时,县、市示范幼儿园要起到代表作用,相关部门有计划组织教研、讲座等活动,定期对教师培训幼儿教育理论的讲座,提升乡镇教学水平,举行幼儿园的评比活动或者教学技能比赛等,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十三五的到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幼教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如何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实践问题。诚然,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并非朝夕之功,但只要通过努力,必然会守得云开见日出。

篇6

山区立体农业的发展主要是指在山区的林间,依照国家有关政策,运用生物工程技术,顺应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根据环境的特点,实现山区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率的最大化,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山区立体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

一、山区经济发展状况与特点

(一)自然资源特点

近年来,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有力贯彻落实下,自然环境条件得到显著的改善。而且山区自然资源种类丰富多样,其生态环境相对来说是独立完整的。特殊的地势与气候条件造就了其复杂的生态系统和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类,其中不乏带有本区域特色的珍稀名贵的优良产品。拥有如此优质复杂的自然资源特点,显然进行单一的产业经营是与之不符的。

(二)社会经济资源特点

山区因其特殊的地势,导致耕地面积和人口都较为稀少,且基础设施不足,科学技术落后,交通出行不便。山区人民对家乡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又较为淡薄,能力有限,所以农产品开发的产业化程度低,大量优质资源很难形成经济优势。所以,要想彻底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状况,使广大山区人民早日实现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就一定要合理利用山区农业的特色资源,发展山区立体农业。

二、山区立体农业发展方向

(一)大力发展种植业

食用菌的种植是山区种植业发展的一大有利发展方面。山区由于气候条件优越,植被面积大,野生食用菌的分布非常广泛,有鲜明的特色且种类繁多,而且我国人工培植食用菌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许多地区已经形成了产业化模式。目前,食用菌产品不只是在国内市场有一个良好的销售情况,其高档优质的食用菌产品还出口到日本和欧美等地区,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山区林间山野菜的种类繁多,口感极好,且营养丰富、没有污染,生产的绿色无公害产品备受广大群众的青睐。但如果纯粹依靠山野菜的自然生长,因其规模小和产量低,山区储运和加工的能力又相对较差,就导致特色山野菜的生产和加工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所以,一定要扩大规模,走向市场。

(二)适当发展养殖业

山区林地中,本来就有许多种动物在其中栖息。除了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基础之外,在山区发展动物养殖业,还能对山区的生态环境优化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山区发展养殖业要做到因地制宜,主要是饲养食用动物和药用动物两类,这些动物适宜在山区林间和草场生长,这样的环境气候合适、饲料丰富,符合这两类动物的生长特点。林地养殖又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林地养殖所采用的养殖方式是放牧式饲养,动物的生长环境自由,营养条件丰富,所以体质强健、肉质鲜嫩,患病率极低,接近于野生动物的质量,改善了封闭式饲养的许多弊端,能够满足群众对畜禽类产品的要求,深受市场的欢迎。发展多种养殖业,还可以使生物自己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减少人工工作量。

(三)积极发展旅游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旅游业越来越发达。所以,山区可以凭借自然优势,积极开发以休闲为主的旅游业。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发观赏自然美景,品尝山区特色美食等趣味环节,这样的游玩娱乐活动一定会使游客流连忘返。

三、山区立体农业发展建议

(一)提高对山区立体农业发展问题的认识

要想促进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山区立体农业开发利用的科学认识进行深化是核心问题。要把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山区立体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保护环境,节约土地,实现山区立体农业的持续发展。

(二)加强对山区农民的技术培训

积极组织农民进行学习,正确进行宣传,让农民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大量引进先进农业研究成果,加强农民在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专业培训,打造新时期的新农民,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三)依靠科学技术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农业科技水平。我国的农业科研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推进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进程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广大农业科研人员共同努力,使广大农民在科学技术的引领与带动下,推进山区立体农业高速发展。

四、结语

我国山区立体农业的发展有其特有的资源优势,这是促进发展的重要财富。同时,科技整体水平不高,又给山区立体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因此,要注重发展、结合实际,推进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实践经验,在保护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加快山区经济建设的进程与山区立体农业事业的发展。

作者:何彬 石用民 单位:1.贵州省盘县大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2.贵州省盘县大山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所

参考文献:

篇7

1.1.1土地资源由于喀斯特山区地貌特殊,形成了多种土地类型和多样性土壤资源。贵州喀斯特山区有耕地330.4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8%;林地153.45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8%;宜林山地733.33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6.26%;宜牧草山坡375.33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3.68%[5]。尽管大部分土地坡度大、土层薄,但是,由于气候温湿,四季常青,已成为喀斯特山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资源优势。由于人多地少、山多田少,贵州喀斯特山区农业不能以数量扩张和大规模经营获得现代农业效益,也不能在全国农业发展中产生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以独有性和差异性生产品质和效益好的农产品取得竞争优势,是贵州喀斯特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决策。

1.1.2气候资源贵州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无霜期250~300d;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4~6℃,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0~23℃,年均气温在14~18℃,为典型夏凉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属丰产型气候,是国内降水最稳定的地区,一般年降水1000~1300mm,且雨日多降水强度小,水分有效性高,日照时数1200~1600h,是全国低日照区,春秋夏半年热量多,降水丰沛,7-8月辐射丰富,对大秋作物生长有利,秋冬春半年日照和辐射相对少。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热量丰富、雨热同季,具有立体气候特点。贵州生态环境良好,山色葱茏,满目苍翠,空气清新,被誉为“天然氧吧”,不仅有利于各种生物繁衍生长,而且适宜人居住,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和避暑胜地。

1.1.3生物资源贵州多类型的土地资源与光、热和水等条件结合,繁衍出丰富的生物资源。全省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全省有维管束植物9982种(包括亚种、变种,下同)。其中,可食用植物700多种,绿化、美化以及抗污染和改善环境植物2000多种,列入国家Ⅰ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梵净山冷杉、银杉、珙桐、贵州苏铁等16种。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脊椎动物1053种,其中兽类141种,鸟类509种,爬行类104种,两栖类74种,鱼类225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等15种。贵州是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全省有药用植物4419种、药用动物301种,享誉国内外的道地药材有50种,已开发利用的中草药资源有350余种,天麻、杜仲、黄连、吴萸和石斛是贵州五大名药[6]。这些生物资源是贵州喀斯特山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1.1.4矿产资源贵州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已发现矿种(含亚矿种)127种,发现矿床、矿点3000余处。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74种,矿区3233处,其中能源矿产772处,金属矿产924处,非金属矿产1537处,有49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名全国前10位。煤、磷、铝土、锑、金、锰、重晶石、稀土、水泥原料、砖瓦原料以及各种用途的石灰岩、砂岩和白云岩等矿产资源优势明显。其中,磷矿资源储量30.45亿t,居第3位;铝土矿保有资源储量5.97亿t,居全国第4位,铝土矿中伴生的可供回收利用的镓资源储量3.54万t,居全国第3位;稀土矿资源储量92.09万t,居全国第2位;锰矿保有资源储量1.12亿t,居全国第3位;锑矿保有资源储量24.63万t,居全国第4位;重晶石保有资源储量0.92亿t,居全国第1位,是中国重晶石生产、出口的重要基地和重要的钡业生产基地。贵州是黄金资源大省,保有储量260.02t,占全国总量的3.78%。目前,矿业经济占工业经济的64%,成为全省的经济支柱[6]。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贵州工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

1.1.5能源一是水力资源,贵州河网密度高,自然落差大,全省水资源总量达680.4亿m3,水力资源蕴藏量18745MW,居全国第6位,可开发量为1683万kW。二是煤炭资源,贵州煤炭资源储量达488.64亿t,居全国第5位,超过南方12个省(区、市)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被誉为“江南煤海”。贵州是中国新型洁净能源煤层气的主要产区,煤层中蕴藏有丰富的煤层气,埋深小于2000m的资源量达3.15万亿m3,仅次于山西,列全国第2位。三是风能资源。据监测数据显示,贵州风能资源开发潜力超过300万kW。四是生物能源。由于贵州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生物质能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1.1.6生态旅游贵州有“公园省”之美誉,岩溶地貌区占73%,具有优美的喀斯特风光和茂密的森林,有丰富的民族风情和古朴的农耕文化,六盘水市有中国凉都之称。全国第一批7个绿化先进城市,贵州就有2个(贵阳市和遵义市)。贵州有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11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全省建成风景名胜区53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40个,已建成森林公园47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5个,省级森林公园21个,县级森林公园1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87.96万hm2,风景名胜区面积88.34万hm2,森林公园17.35万hm2,3项面积总计193.65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10.99%[7]。

1.2生态环境劣势

1.2.1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喀斯特岩溶地质成土缓慢、土层浅薄和生态脆弱,且山多地少,山体极易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据贵州省2000年第2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为73179.0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1.54%。水土流失的发生使得地表土壤大量流失,基岩逐渐,最终导致土地石漠化。据2000年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现状遥感调查,全省石漠化面积35920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39%。加上非农业占地逐年增加,相应耕地逐年减少,导致土地资源匮乏,成为喀斯特山区发展现代农业重要的制约因素。

1.2.2地质灾害多,缺水严重贵州喀斯特山区虽有良好的水、热条件,但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质量差异甚大,土层较薄,植被结构相对较简单,一旦遭受破坏,即使环境恶化,恢复困难,重新整治恢复耗资费力,周期甚长。且由于裂隙、暗河、漏斗和落水坑等较多,致使岩溶皱褶区地层易漏水、保水力差。在雨季时,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若长期不下雨,又容易形成旱灾,加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常出现农业生产性缺水,严重影响喀斯特山区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1.2.3环境承载能力低喀斯特山区山高坡陡、山多地少,土壤瘠薄,单位面积产量低,环境可提供的食物少,部分山区一个山头几户人家,有的甚至几个山头1户人家。且喀斯特山区山峦叠嶂、连绵起伏,山谷深邃、沟壑纵横,峡谷众多。因此,在该地区修建公路、铁路、水利和农业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难度大、代价高,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城相对缓慢、滞后。

2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贵州喀斯特山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立足喀斯特山区的生态实际,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角度,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喀斯特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1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是贵州喀斯特山区具有的比较优势。90%以上的名特优农产品产自贵州国土面积40%的地区,10%的名特优农产品产自60%的碳酸盐岩地质环境背景区。加快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物质基础的特色产业,是喀斯特山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必然要求,把特色农产品作为主导优势产业,按照“要素聚集、力量集中、节约资源、规模发展”的思路,在易于形成产业规模的区域,着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具有扶贫特色的产业园区和产业示范园区,培育生产高端特色农产品。建立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和农科教一体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把特色农产品向深加工延伸,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战略把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走出一条具有喀斯特山区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2.2立体农业立体农业是指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按照“多功能农业、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和循环利用”的原则[9],建立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农业经营模式。立体农业,就是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资源,同时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在地面地下、水面水下、山里山外、山上山下、田间水库通过合理组装,粗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和多途径的高产优质生产系统,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于生态建设与保护,可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森林及旅游资源,是喀斯特山区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客观要求。

2.3观光农业以乡村旅游为载体的观光农业,是喀斯特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是以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包括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民族)文化旅游,贵州旅游资源丰富,在喀斯特山区分布着众多少数民族自然村寨,由于地处偏远、山水相隔,信息交通闭塞,使其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得以保留,成为贵州历史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区域。在这些民族村寨中,原生状态的文化遗产与乡村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在这些区域开展特色乡村旅游活动,可以为游客提供内容丰富的高品质乡村旅游产品,既可带给游客对原始广阔、尚未城镇化的乡村生活体验,还可欣赏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又可满足部分游客对民族文化探秘的需求。

2.4城郊型农业城郊型农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丰富城市居民“菜篮子”为主要目标,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建设集生态、循环、精品和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根据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要求,一要大力开发周期短、产品质量好的绿色农产品。二要探索发展具有稀缺性(产量小)、独有性(喀斯特山区生长)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如山区野菜类、六盘水的红心猕猴桃、优质名贵药材(天麻、杜仲)、优质茶叶、从江香猪、侗家小香乌鸡、平坝灰鹅和三穗鸭等,以满足城市不同消费层次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要使之成为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途径。

2.5循环农业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农业资源稀缺,耕地破碎,中低产田土比重大;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人均有效灌溉农田仅0.034hm2(0.51亩);自然灾害频繁,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发展循环农业是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客观要求。发展循环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3对策建议

3.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贵州的自然生态特征,重点保护岩溶植被,防止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大石漠化的治理力度,提高减灾抗灾的能力;加强中低产田土的改造,增强保土保肥、抗旱排涝能力,提高耕地质量;建设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条件,建立以发展林、牧产品为主,农、林、牧、工结合的新型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建立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推进“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增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2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生态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喀斯特山区尽管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当或过度开发资源,极易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和生态退化。因此,要处理好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与资源开发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保障。一要围绕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围绕生态建设,发展林果、畜禽和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传统农业向生态高效农业的转变,培育发展适合贵州喀斯特山区的产业,开发相应的绿色产品。二要制定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夯实发展现代农业的生态基础。

3.3加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围绕喀斯特山区生态特色和比较优势,培育园区重点产业,优化品种、提高品质、打造品牌,丰富产业内容,延长产业链条,扩大园区产业规模。一要积极引导农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参与园区建设,推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配置。二要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保障道路、灌溉、用电和信息畅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要重视园区农产品市场开拓,运用传统和现代流通方式,扩大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篇8

1989年美国的J.Lanier最早提出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缩写为VR)又称灵境技术或幻境技术,是专家学者们公认的能促使21世纪社会发展巨大变化的几大技术之一[2]。在期刊《国际虚拟现实》上,虚拟现实的含义为:使人可以操纵其内的物体,犹如身临其境,它是一个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3]。

1.2虚拟农业的概念

虚拟农业(VirtualAgriculture)是从虚拟现实、虚拟植物建立,用虚拟现实技术与可视化技术模拟植物,在计算机上土壤物质的吸附,迁移,排放的成长过程中表达的遗传物质异化、同化的计算机虚拟现实,采取人为干预,对这些过程中各种应激作用条件下的研究[4]。具有交互操作、易现实的特点,它是农业信息化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1.3虚拟农业的优势

虚拟农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模拟农药从喷雾器中喷出后的空间运行轨迹以确定农药的最佳喷施方法;二是判别植物群体精确定量化研究利于计算植物群体空间中光通量精确值;三是通过改变植物形状与叶子形态让害虫无处藏身、觅食,以此减少害虫侵害从中找到最佳栽培方式。虚拟农业技术甚至能直观地研究复杂的生态系统,如农田、森林等,从中发现难以观察到的规律。结合生物学技术,为植物基因改良以及植物株型设计提供依据,加强人们对植物生命和植物生理的了解。

1.4虚拟农业的意义

虚拟农业由于虚拟对象不同,与之相对应的系统也不同。但都涉及虚拟对象,虚拟环境,认知水平以及相互间的作用关系等,是农业知识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综合体现。尽管虚拟农业的过程非常复杂,但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科研方法,为发展农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虚拟农业改变了中国乃至全世界几千年凭传统经验的种植模式,它是一个定量化的研究过程。它不仅可以模拟作物满足最大经济效益产量时的株型,为作物育种工作指明方向。还可以最大程度缩短育种年限,能在几秒钟内完成模拟作物生长的全过程。虚拟农业可以模拟不同作物和同种作物之间的间作、连作、套作等相互作用、交互影响,为作物合理耕种、合理搭配提供理想的规划。虚拟农业的模拟使课堂学习形式更形象化、直观化。从而使学生们以及各位学者更好的掌握、理解现代农业知识。经济效益方面,虚拟农业替代了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费力、费时的试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虚拟植物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新西兰Holt开发出虚拟几维果树系统,能几秒钟摸拟出植物的发芽、生长、抽枝、展叶、开花、结果、果实成长等整个生长周期,不用费长时间实地种植即可观察分析。还可以计算出虫咬叶片后所向果实输送糖量受到的影响。在农业科技推广和教育教学领域,与其他智能化农业软件系统相结合,可建立虚拟农场,可直观生动的对农田、森林等复杂的生态系统研究,从而探索科学规律和奥秘。还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和栽培方式,观测植物生长过程及最终结果[5]。从而节约大量的物力,人力。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究越来越重要。从虚拟植物,虚拟环境的探索和研究可以看出,虚拟现实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并带来新的理念和技术,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提供新途径。

2虚拟农业技术的应用

2.1虚拟实验

虚拟实验是指借助于虚拟现实、多媒体与平台仿真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部分替代、可辅助的,甚至是全部替代的传统实验,以及其各种操作环节相关的软件与硬件操作环境,使实验人员犹如在真实环境中一样实验各种项目,将得到的实验效果完全等价甚至是优越于真实环境中所取得的效果[6]。虚拟实验注重的是实验过程的交互与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它建立在虚拟实验平台之上,开展虚拟实验教学不仅能够突破传统实验的“时、空”限制,而且能有效缓解大部分高校普遍面临的实验器材陈旧、型号落后、设备不足等方面的困难和压力。从而使老师和学生们随时随地通过键盘鼠标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各种实验,操作各种仪器,以此提高实验教学质量[7]。

2.2虚拟育种

要想获得高产的农作物,必须具有合理的株型。早期的育种工作,技术人员都是选择在大田中完成的。而现在的育种工作,是利用虚拟农业技术结合生物技术在实验室里模拟育种的,并且还可以培育出新品种,最后通过大田实验做检验。以玉米为例,株型对作物的品质、产量等影响很大。从已知的品种出发,找出它们与品质、产量等关系,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如每亩株数、每株穗数、秸秆的高度、穗长等,按照最佳株型,不仅可以确定育种方向,而且还可以减少资金浪费,节约大量的时间,从而提高育种效率[8]。

2.3虚拟温室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虚拟温室的开发与研究应运而生。虚拟温室是将模型、数据、材料、高级算法与物理属性整合而成的研究平台。它是将环境学与物理学相结合,进行研究温室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反应,并且能够显示、观察与打印其结果[9]。虚拟温室与虚拟飞行器、虚拟驾驶器等相类似,其科研的意义及价值不言而喻。温室的智能化与动态研究及虚拟植物的自适应研究,都可以应用虚拟温室完成。即真实的温室由虚拟温室来再现。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实验教学也能从虚拟环境中获益。使用户通过改变虚拟环境规则,在各种“环境”中进行实验和学习。虚拟温室作为综合的实验平台,可以研究和试验温室特性及规律。其优势在于为实际生产提供一种交互的、可靠的、可重复操作的参考平台,从而为生产决策服务。

2.4虚拟农场

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农作物生长,被知名人士称作虚拟农场。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三维模拟植物的构造与生长,不仅能显示出作物所具有的性状,还可以改变作物的栽培方式。从而直接观看玉米发芽、生长、抽枝、展叶、开花、结果等整个生长周期,无需长时间实地种植就可以观测分析。作物的生长过程可以分解成这些重复部件生长过程的总和。在教育、教学及农业科技推广领域,用虚拟植物构建虚拟农场,让学者们在计算机屏幕上直接观测作物的整个生长周期与最终结果。如虚拟种植作物,虚拟田间管理等,从而使学者们快速地掌握农田管理技术。

2.5虚拟果树修剪

虚拟果树修剪技术为广大学者掌握先进的修剪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它是模拟果树管理措施中的重要技术[10]。对调控果品产量以及提高果品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技术推广和实际生产中存在两大难题:一是果树修剪技术人员相对短缺;二是普及修剪技术有一定难度。再加上错误的修剪具有不可逆性,总是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以至于严重影响到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普及和推广果树修剪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工作。

2.6虚拟立体农业

虚拟立体农业主要是摸拟光资源作物间的套作管理。一方面,在光资源模拟中,叶片分布状态对光辐射产生影响,在蒸腾作用与光合功能的共同作用下会产生变异;另一方面,光合产物的分配与生产也决定了各部分的生长速度,以及植株下一时段的形态结构[11]。因此,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建立植物三维模型,模拟光线在植物冠层内反射、传输及透射等,并参照光资源量就能精确计算出每一叶片的光截获值,从而实现对立体农业管理。

2.7虚拟都市农业

简言之,都市农业是把农业的生活、生产、生态等结合为一体的产业。对都市农业的模拟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为实现最好景观,对建筑周边的田园景观设计及整体规划;(2)都市农业的结构安排、空间布局,以及农业消费、生产与流通;(3)周边地带与都市化地区农业的合理搭配。从而实现农业发展与城市需求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一体化关系。

2.8虚拟教学和农业科技推广

在科普教育、教学和农业科技推广领域,与其他智能化系统软件联结,使学者在计算机上进行虚拟农业管理和种植虚拟作物,通过改变栽培方式和环境条件,能多个角度观测作物动态生长状态、生长过程以及最终结果[12]。尤其是农业科技推广领域,这种效果更容易使学者接受、掌握先进的农田管理技术,从而提高农业科技的现代化进程。

3虚拟农业的发展趋势

3.1虚拟农作物

虚拟农作物就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以植物个体或群体为研究对象,在计算机上模拟作物在三维空间中的生长发育过程[13]。是数学、植物学、计算机图形学和虚拟现实技术等交叉学科。它不仅能够提供作物生长的空间规律反映植物的形态结构,还可以摸拟生产管理以及探索出植物生长的规律和奥秘。利用虚拟植物技术,研究者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设计农作物,并进行农作物育种。利用可视化技术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进行作物建模。它对于构建植物形态、探索农作物理想模型、虚拟教学甚至园林设计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应用[14]。虚拟农业的研究对象不同,系统结构也不相同。图l为虚拟农作物结构。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给用户带来了临场感与真实感的体验。运用此技术,能几秒钟摸拟出作物的发芽、生长、抽枝、展叶、开花、结果、果实成长等整个生长周期,不用费长时间实地种植即可观察分析。甚至能直观地研究复杂的生态系统,如农田、森林等,从中发现难以观察到的规律。因其具有便于交互操作、易控制、真实感强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3.2虚拟农作物的模型研究

虚拟农作物建模的目的是通过模拟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发现规律,解释现象,揭示机理,预测未来等提供有用工具[15]。以作物为研究对象的几何模型是作物建模,它是用来构建能直接反映现实世界中实物对象的数学模型。建模的最终目的是使科研人员的研究手段、方法更准确、快捷。进行作物仿真,研究其形态变化特征以及进行三维形态模型的数据分析。三维重构法对作物建模是先采用仪器收集作物空间数据,再通过编写程序调用一些数据,以此实现农作物的三维模拟。随着仪器精度的不断完善,模拟的农作物逼真性也越来越高。农作物个体的生长都具有持续、自主、主动的属性,与环境的交互则具有应激性。通常是由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构成。地上部分的根、茎、叶、花及果实与空间环境交互;地下部分的根与土壤环境之间交互[16]。作物器官间交互、协作生长:相同作物个体间是竞争关系,不同作物个体间则竞争与协作关系。人作为外部调控机制,把作物体与器官以及环境间的关系抽象为模型库和知识库,通过修改环境因素参数,观察虚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科研等目的。图2为虚拟农作物系统模型结构。从天气数据库中提取环境因素中的天气参数;用灌溉、施肥专家数据库实施调控水分与养分参数。其中,模拟农作物生长的必需参数是每日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速以及降雨量)。

篇9

吴艺明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面对巨大的反差,心理压力很大。他常常跑到村后的紫帽山里,看到儿时熟悉的一块块水田已荒废不少了,山地也都杂草丛生。“自己是学农的,如果把这些地承包起来,利用大学学到的知识和技术来自己创业,不也是一条出路吗?与其整天在别人的白眼中无所事事,还不如勇敢创出一条路,让他们看看大学生的水平。”吴艺明觉得自己在黑暗中找到一线光明。

回到家里,一说出想法,立刻就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吴艺明自小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村民们的风言风语反而让他下定决心。

2002年初,在乡亲们不解和怀疑的眼光中,吴艺明承包了村里一个荒废的水库和15亩农田,一个人搬到水库旁一间旧房子住下,开始自主创业。吴艺明并不是孤军奋战。他向广西柳州的同班同学韦立波发出了创业邀请。吴艺明充满激情的描绘打动了韦立波。他二话没说,辞去了在成都一家公司的工作,只身来到了晋江紫帽镇。不久以后,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毕业生赖善林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小赖大学实习期间就到他们两个人承包的水库上工作,虽然艰苦,但有一种浪漫的田园诗意。

不寻常的创业之路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除了向父母借来的几千元外,吴艺明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他跑到农村信用社去贷款,但因为没有抵押和担保,信用社不给贷款。吴艺明不死心,三番五次去农信社找主任,给他讲创业的规划和前景,最终农信社被他的执著打动,破例批给他个人信用贷款3万元。

3万元虽不多,可总算有了启动资金。学农的吴艺明知道,“大学生农民”再也不能走传统农业的老路,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行。经过大量市场调研和分析,吴艺明决定从种植无公害蔬菜和养鱼开始创业之路。

怀揣创业激情,建大棚,买种子,育苗,整地,买地膜……吴艺明和他的伙伴们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没日没夜地干了一个月。那年,由于吴艺明学的就是病虫害管理专业,再加上精心管理,菜长得格外好。许多人对这几个“眼镜农民”刮目相看了。

就在这时,命运又来捉弄这几个刚刚走上创业路的年轻人。 5月的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彻底掀倒了蔬菜大棚,菜地成了一片,2万元的投入一下子打了水漂。吴艺明的心碎了,无公害蔬菜的创业失败了。村里一些人开始取笑他们,信用社也打电话提醒要按时还贷。本来就不同意其创业的父亲再次要他去找一份安定的工作。是放弃梦想,还是从头再来?不服输的吴世明选择了后者,他和伙伴们总结经验,收拾残局,重新开始。一天,进退维谷的吴艺明在卖菜时发现土鸡卖得非常快,价位也很好,便萌生了养殖土鸡的想法。当他考察了当地的家禽市场,发现农村家养的土鸡市场前景特别好,于是决定改变方向试着养起土鸡。当亲眼看到吴艺明的鸡确实是在山上放养的,大家都抢着买去品尝。尽管他们养的鸡不论轻重每只都卖32元,可是46只鸡只用了一天半的工夫就卖光了。算下来,净赚了800多元。

养土鸡赚了些钱,吴艺明想扩大规模。刚好镇上的红霞牧场连年亏损,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2003年,吴艺明把它承包了下来,并注册成立了福建省晋江市紫帽三益农业有限公司。

来到了红霞牧场,吴艺明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篇10

引言

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负面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以大量化石燃料为代价;过度种植和超载放牧加速了土地资源退化,草场产草、载畜能力逐渐下降,土壤“荒漠化”、“沙化”现象严重;水浇地的农业种植方式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紧缺;大量使用农药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和农产品污染超标;大量使用化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甚至形成海水赤潮;集约化畜禽养殖粪便污染严重,导致环境卫生状况低下;水产品养殖造成水体直接污染等。现在人类正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传统农业生产对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正在提倡和研究大力利用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发展高效的设施生态农业。

1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涵义与发展过程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是通过工程手段有效地调控动植物生产中的温、光、水、气等环境因素,创造最优的生长发育环境,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依赖于自然气候条件的被动性,有效避免不利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摆脱地域和季节的限制,以有限的能源、土地和水资源消耗,达到很高的生产效率,在实现稳定的周年连续生产,供应给市场优质农产品,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在农业技术方面应用广泛,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在6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大大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当前世界设施园艺和集约化养殖生产都已具有相当规模,它正以传统农业所未有速率,创造出很高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荷兰是世界上设施农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其蔬菜出口居世界首位,鲜花出口占全球市场的60%,大部分蔬菜和花卉的生产在温室内进行。目前,荷兰温室建筑面积为1.1亿平方米,占全世界玻璃温室面积的1/4。荷兰政府致力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有机生态农业贯穿于整个农业的发展之中,高新技术集成的工厂化农业在荷兰被广泛应用。在栽培上,荷兰温室农业采用基质营养栽培,采用生物病虫防治和使用生物农药来预防病虫害。为了适应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环境,以色列研究发展了一条节水农业之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以色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节水农业体系,研制出世界上最先进的喷灌、滴灌、微喷灌和微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沟渠漫灌方式,实现了农业节水技术的飞跃。

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塑料大棚,70年代未开始试验和应用现代化日光温室,近年来设施农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全国建立了多种农业科技园区和以日光温室与塑料大棚为主的农业设施园区。20世纪未,我国设施园艺作物栽培面积比80年代初增长了128倍。

2生态农业概念及主要模式

2.1生态农业概念与基本原理

生态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农业,它是一种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性生态农业工程。经过40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已建立了县、乡、村等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农业体系。农业应用生态学原理主要包括用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原理、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和协同进化的原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和有机质生产和转化的原理。生态农业就是巧妙地应用这四个基本原理进行农业生产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系统生产力,实现高功能及高效益的农业生产模式。

2.2生态农业主要应用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食物链型、时空结构型和系统调节控制型三种类型。发展生态农业要根据当地环境、资源、科技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食物链型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在以“食物链”原理为依据发展起来的良性循环多级利用型模式中,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能有效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时空结构型是据生物群落演替原理发展起来的时空演替合理配置型模式,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原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它按照生物群落生长的时空特点和整体规律,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组织农业生产。模式中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地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形成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是生态农业重要内容之一,现以“立体农业”组合模式研究最为广泛。

“立体农业”模式根据不同生物的生长特性,利用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差,从多方面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将其改造成为高级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其在一定面积上,用较少投入获得最大效益。时空结构型农业模式适应社会对农林牧副渔等产品的需求,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在增加农牧民的收入的同时,还能缓解土地与人口的矛盾。因此,农业专家称之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出路。近年来,在立体农业生产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标准化的种养模式,具体如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林果地立体间套模式、山地立体种植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及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

系统调节控制型是在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下的生态农业模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为了繁衍生息,必须随时随地从环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同时环境在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也得到某些补给,以恢复生机和活力。环境与生物互相影响,生态农业必须通过合理安排、种养结合来调节控制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如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有机和无机相结合,资源利用和保护相结合,促进生态和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

3.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是高效生态农业的“突破口”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是实现高效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在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技术提供的良好环境条件下,实行高密度养殖和种植,空间有效利用,物质与能量高效循环,可使单位农产品生产占用和消耗的空间、土地、水、肥都比传统农业大大减少。

第二,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注重动、植物生产中能源的有效利用。虽然各种环境调控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但一方面总是设法尽量减少生产中的能耗,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集约化的种植和养殖方式,容易达到能量的集中高效使用。

第三,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可以提高对太阳能资源的利用。从广义上讲,农业生产的本质在于将太阳能转变成食物,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技术的使用如温室设施可以实现传统农业在非作物生长季节无法进行的生产,有效地利用该季节的自然光热资源。

第四,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技术注重农业生产的总体生产环境。在建设环境工程设施、组织设施农业生产中注意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维护良好的生态平衡,对大量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转化为可综合利用的资源,实现高效利用农业资源。

因此,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手段是摆脱传统农业受到自然环境束缚,实现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是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4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在生态农业中实际应用典范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应用生态农业的成功典范主要有桑基鱼塘养殖模式、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间作套作与林粮复合模式、“桑羊互惠”模式等。随着设施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如何将这些生态农业工程模式与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技术应用于工厂化设施农业中是亟待研究的课题。目前设施农业已发展到使人们可以随意调节生物生长环境,调配生物的养料,控制生物病虫害,同时实现管理自动化与信息化的程度。

4.1“甲鱼――福寿螺――水葫芦――樱桃番茄”模式

“甲鱼――福寿螺――水葫芦――樱桃番茄”模式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食物链模式,该设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生产对象为甲鱼与樱桃番茄,通过食物链加环技术,在甲鱼与樱桃番茄之间引人增益环一福寿螺和水葫芦,该系统可保证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其经济效益。该模式关键技术是首先将甲鱼设施与樱桃番茄温室通过管道相连,鉴于两边O2和CO2的不平衡,引起相互间气体渗透,按照一定比例组织生产完全可满足两边O2和CO2所需。甲鱼养殖最大问题是水环境问题,其养殖水中含有许多有机饲料残渣和排泄物等,通过处理一部分可供给番茄吸收,大部分通过所建的水塘由养殖水葫芦净化,经水葫芦处理简单过滤的水可重新循环供给甲鱼与樱桃番茄使用,但单靠水葫芦维持,则水葫芦自身繁殖也会引起环境污染,故引进福寿螺以水葫芦为食物即抑制了水葫芦的暴增,福寿螺长大后其肉口感不太好,不适宜供人们食用,经过处理可作为甲鱼高蛋白有机饲料,从而形成部分循环的食物链,大大提高了该设施生态农业模式的生态化。此模式整个生态设施仅需投入少量资源即可形成简单的循环系统,大大简化了设施处理机制,降低了设施运行成本,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4.2“羊――作物――猪”模式

“羊――作物――猪”模式,即将简易型大棚或温室与羊舍、猪舍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小生态设施建设,保证各个单位独立性,又充分发挥整体工厂化管理优势。其方法简单易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该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关键技术是以简易型温室大棚为基础,在温室大棚两端各建两个水泥家畜圈,一侧养猪,另一侧养羊,大棚中间种植农作物,猪、羊和作物形成小型生态系统。猪和羊呼出CO2,供作物光合作用,而作物光合作用释放的O2供猪和羊所需,按一定比例设置猪羊和植物数量,则完全可满足各生物的气体需求量。猪羊身体发出的热量形成一道天然保温墙,大大降低了温室的热量损失,特别是在冬天其效果更加明显。猪羊粪尿按一定比例配成有机肥料直接供设施内作物施用,不仅改善了简易型温室大棚的环境要求,又大幅度降低了温室运行成本。若按这种设施生态思路建成一定规模数量的温室大棚,则猪和羊产量十分可观,是目前农村值得大力推广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

4.3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猪――沼――果”生态农业工程是以沼气为纽带,使养殖和种植综合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循环。农户充分利用庭院土地和空间,建立沼气池、厕所、猪圈“一池三改”模式,猪圈地下建沼气池、猪圈养猪,猪圈上层养鸡,房前屋后种水果。人畜粪尿流人沼气池、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消除污染,改善环境:沼气用作农户燃料,照明,解决农村用能。沼液、沼渣可作优质有机肥、饲料添加剂,用以施肥、喂猪和防治病虫害等,从而实现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达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所以这种模式在用能方面达到省柴、省电、省劳力,在种植方面达到增肥、增效、增产,在养殖方面达到病虫害减少、投资减少的作用。

“猪――沼――果”模式是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具有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以生态经济原理为基础,包含了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内容,体现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它以沼气池为核心,把种植(粮油作物、果树、蔬菜和牧草等)、养殖(猪、牛、鹅、鸭、水生物等)和农户组合成一个开放式的互补系统,使物质充分循环,让自然散发掉的生物质能集中利用。沼气池将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集聚在一起,加快了反应速率,提高了分解效率,并收集、储存、输送沼气,用于家庭烧饭照明,使传统种养模式中散失掉的生物质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沼液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钠、钙营养元素,基本上可以直接被作物吸收;沼渣中除了沼液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外,还有腐殖酸、沼气菌等,大部分可直接被作物吸收,仅少量残余的有机质还要经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比传统施肥方式所流失的养分要小得多,氮、磷分别仅损失5%和2%左右,对环境污染减轻很多。

4.4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相对于我国南方地区的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我国北方地区目前推广“日光温室种植一设施畜牧养殖――沼气发酵――厕所改良”的四位一体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是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把种蔬菜瓜果种植技术、畜牧养殖技术及厕所积肥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技术工程。

从目前国内推广的四位一体设施农业主要为钢架式和半钢架式日光温室。日光温室具有采光充分、防寒保温和抗御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等特点,其空间较大且设备较完善,适合种植蔬菜、瓜果及花卉等。日光温室土壤肥力要求高,通过温室大棚内养殖猪、羊、牛、鸡等可解决有机肥不足问题。设施大棚内冬季、春季温度较高,猪、羊、牛、鸡等生长快,提高了生长量和出栏率。同时修建沼气池,所产沼气可做饭和照明,还可补充大棚蔬菜生长需要的C02和热量。从而达到经济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率高等特点。

4.5农林牧复合系统

农林牧复合系统,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如乔木、灌木、棕榈、竹类等)与其它栽培植物(如农作物、药用植物、经济植物以及真菌)及动物,在空间上或按一定的时序有机地排列在一起,形成具有多种群、多层次、多产品、多效益特点的人工生态系统。农林牧复合系统 是一个多组分、多层次、多生物种群、多功能、多目标的综合性开放式人工生态经济系统。近年来我国对农林牧复合系统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如郑海水对海南浅山区农、林、牧人工生态系统的发展潜力的探讨,许林书对东北低山丘陵地区小流域复合生态系统效益的研究,张勃对西部干旱地区农牧生态系统模式的探讨等。农林牧复合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对土地多方面的、可持续性的利用,这显然是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无法比拟的。一个优化的复合结构模式必须使系统中各种群具有广泛的生态位分化,在结构设计时,要充分减少种群复合经营时的负互作,提高正互作,并从时、空、量和序四个方面进行系统调控,促进模式优化与系统的持续稳定。

5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应用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

生态农业即利用生态技术进行设施农业生产,研究生物在自然状态下的营养源循环条件,并将其推广用于大面积的设施生产中。生态农业的实施要依据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国家或地区生态工程实施的原则、技术途径亦有所不同。目前国外所倡导的生态农业主要以恢复生态系统自组织能力为主,而我国根据自身国情要兼顾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这就对我国生态农业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人世后国外大量进口绿色农产品对我国农产品产生了巨大冲击,国际绿色壁垒将限制我国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方式。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将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只有大力发展设施生态农业,以生态学思路与技术进行农业设施规划与建设,生产绿色食品,才能走出困境,实现我国农产品的快速发展。

6结论及建议

实施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在于生态建设,要根据我国生态工程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首先要遵循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条件,应用生态技术或生态工艺建设高效人工生态系统;二要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要应坚持中国特色的原则,通过实践与探索,根据我国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建立与完善生态农业工程理论体系和工艺技术体系;四要努力突破绿色壁垒,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标准的国际化;五要遵循继承和发展协调的原则,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改造和完善生态工程,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情的生态农业工程建设体系。

参考文献

[1]官会林,荷兰现代农业的思考,生态经济,58~61。

[2]张润清,李晓红,李崇光,国外节约型农业摸式评析,统计与决策,2006,(12),120~122。

[3]周益添,崔绍荣,生态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探析,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2),170~172。

[4]张伟东,王雪峰,几种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及实现途径,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6),179~181。

[5]沈明卫,陈志银等,利用水葫芦净化养鳖废水的问题研究,农业环境保护,2002,21(4),337~339。

[6]胡振鹏,胡松涛,“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自然资源学报,2006,21(4),638~644。

篇11

中图分类号 F5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373-02

1 观光农业的发展形式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其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1-3]。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到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观光农业的形式和类型很多,目前国内外观光农业主要有5种形式:一是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4],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二是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三是教育农园。以农园为教育基地或自然生态课堂,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3-5]。四是森林公园。以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6-7]。五是民俗观光村。到民俗村体验农村生活,感受农村气息。

2 曹妃甸新区观光农业发展条件

曹妃甸新区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南部沿海,现管辖“两区一县一城”,即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南堡经济开发区、唐海县和曹妃甸新城,规划面积1 943.72 km2,陆域海岸线约80 km,常住人口约20万人。曹妃甸新区功能定位为中国能源矿石等大宗货物的集疏港、新型工业化基地、商业性能源储备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中国北方商务休闲之都和生态宜居的滨海新城。曹妃甸深水大港和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更高的新要求,也为全区观光农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唐海县作为曹妃甸新区的腹地和农业生产主要基地,拥有一个由鱼塘、稻田、旱田、虾池、水库、草甸、海滩、野生动植物、人工动植物等多种生态要素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全县以鱼塘、稻田、虾池、水库、海滩等环境为主导,构成了独特的滨海湿地,自然风光秀美,景观环境宜人,素有“北国小江南”之称,具有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良好条件。

2.1 滨海湿地风景独特

唐海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滦河冲积平原与沿海海域之间形成特有的人工湿地、自然湿地、沿海湿地,为河北仅有、全国罕见的滨海湿地类型。全县湿地面积5.4万hm2,占陆域面积的74%;省级湿地与鸟类保护区面积1.1万hm2,其中核心区面积3 504 hm2,缓冲区面积1 903 hm2,实验区面积5 657 hm2。湿地保护区内野生植物有238种,鸟类有17目52科307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9种,二级保护鸟类42种,是世界鸻鹬鸟类从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重要栖息地,同时也是人们生态旅游、休闲的理想场所。

2.2 森林公园环境宜人

曹妃甸森林公园位于城区北侧,西起迁曹公路与唐海线交叉口,东至县城东环路,东西长5 210 m,占地逾160 hm2,总投资1.5亿元。整座公园建设以北方园林风格为主体创意,围绕打造集运动、休闲、观光、娱乐、郊游、人居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型城市园林的目标,划分为观赏游憩、湖泊休闲、运动健身、生态森林、生态节能型试验小区5个功能型区域。

2.3 立体种养特色鲜明

唐海县稻田立体生态种养技术在河北省、全国乃至世界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稻田养蟹、稻田养鱼、苇田养蟹等立体农业种养规模在666.67 hm2以上,为人们提供大量绿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的同时,每年还吸引全国各地的人士前来参观、游览、体验、学习,已成为曹妃甸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一大独特优势。1996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协会副会长布罗伯姆曾作出过“唐海生态农业堪称世界农业典范”的评价。

2.4 设施农业方兴未艾

唐海县设施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年来,在中央、省、市、县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下,该县设施农业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2010年以来,各场镇加大了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以“唐海绿港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为代表,一批集生产、生态、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正在迅速崛起,为全区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5 民俗风情独具魅力

从饮食习俗看,唐海县地处冀东平原,渤海之滨,物产丰富,是河北省著名的鱼米之乡,素有北国“小江南”之称。唐海县出产的的东方对虾、海蟹、河蟹、河豚鱼、皮皮虾等以鲜美的味道闻名远近,每年吸引大批食客前来品尝。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到唐海尝海鲜”已经成为旅游时尚,直接推动了当地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从民间艺术看,苇编、蒲编、柳编等手工艺品独具地方特色,冀东大秧歌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姚氏唢呐花吹等有着丰厚的民间艺术底蕴。从节令习俗看,正月二十五的填仓节、七月十五的麻姑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等节令习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