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7 16:03: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语文教学的感悟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110
语文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教师若只注重分数,就会被应试教育束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也会无助彷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真正从语文学科着眼,回归真正的语文教育
面对纷繁杂芜的参考资料,面对越来越重的应试压力,面对社会越来越功利化的现状,本真的语文教学逐渐被人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对高分数的一味追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切背离了教育本质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教学,是否真正从语文学科着眼,追求高分数的教学模式是否欠妥。教育的功利化现状常常束缚了教育活动,使学生完全失去了话语权,让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语文课上倍受煎熬,固化他们的思维,扼杀他们的灵气,泯灭他们的个性。真正的语文教育应该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无拘无束地敞开心扉,袒露情怀,倾吐心声,表露真情。学生不仅用感官去感知世界,而且用心去倾听世界,用情去体验世界。
二、教师要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既要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活动的心理原因,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积极性的核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直接动机是与语文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动机,它是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我们可以尝试在作文课上让学生看看其他同学的优秀作文,让他们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学习要求,即直接的学习动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兴趣提高了,学生才会对语文这门学科高度重视,才能从思想上准备学好它,乐于学好它。真正有语文味的语文课首先是一堂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普罗塔戈说过,“人的头脑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增强信心。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深刻理解文本内容,获得审美的愉悦。也许现在的考试制度没有对朗读水平的考查,也许在“唯分至上”的时代,任何与考试没有直接联系的能力培养都可以被忽视。但我们应该知道,朗读可以让学生真正感悟文本真谛,身临其境地体会人物的命运,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与满足,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的目光暗示,正确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讲解,游戏、竞赛、直观教具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笔者在带高三文科班时,学生普遍感觉《红楼梦》太长看不下来,提不起兴趣。于是笔者利用多媒体,在银幕上投放重点情节的相关视频,并让学生看完了复述交流。通过电影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剧情,熟悉人物形象。总之,教师要善于灵活安排教材,采用多种教法和组织措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Some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insights
Lou Chun-jing
( Hebei Gucheng military Tunzhen Juntun School, Old City Hebei 253806 )
Abstract: The middle school stage is a special life stage during which a student transforms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In this stage the psych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the intelligence are developing in an especially high speed. It’s the stage that the students are easy to accept the new thoughts, to master the new skills and to form the new customs. It’s also the main stage in which students form their world outlooks, the outlooks on life and the values. Nowadays, the knowledge is refreshing with a rapid speed, and the lifelong study has become a problem which everyone has to face. In allusion to the universal existence's phenomenon study becomes fed up in the present domestic junior middle school, how to develop the student individuality in the teaching, raises its innovative spirit, has become the hot spot which many scholar experts discuss.
Key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innovation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们的国家日益强盛,昂首跨入了新的时代。但我国目前仍是农业大国,农村初中教育质量仍是我国民族素质提高的关键,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心,农村青少年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中华民族未来的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来自高质量的教育,目前农村乡镇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教育观念受到冲击,带来了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变革。在这种形势下,认真审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对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苏霄姆林斯基[1]认为,对一个学生来说,5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3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由于年龄、生理、家庭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可能完全平衡,有些学生善于形象思维,而有些学生擅长抽象思维,有些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不行,但动手操作能力很强。安东尼·罗宾在《潜能成功学》一书中指出: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比,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2]。因此,新形势下教师更不能以学习成绩的高低论学生。素质教育要把所有的适龄儿童都培养成才,这种人才包括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人才,既包括高级人才,也包括一般的建设者。只有树立了这种正确的人才观,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平等、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带来的观念对他们的影响甚至将是终身。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适应时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笔者就此浅议几点感悟: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已有10余年,最近对我自己教的两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66%是因为喜欢语文老师,才喜好这一科;14%的学生是对这一学科本身感兴趣;11%的学生是因为它作为学校安排的一门学科,必须要学;9%是因为它比数、理、化而言相对容易些。
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特别是处在发育定型阶段的中学生,兴趣是学好功课的重要推动力。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对于语文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有些学生学语文是为了升学,为了博得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学生只有在他自身有意识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信心,以此为动力才能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对于如何用最自然、有趣、有效的方法把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求知取向各不相同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从学生主动性发挥的情况来说,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注重自主学习
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独创性,所以教学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学活动应贯彻“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计划让学生先定,书本让学生先读,问题让学生先议,规律让学生先找,习题让学生先做,小结让学生先说,要鼓励学生敢想,更要推动他们独创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思维才具有价值。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应认真做好笔记,或卡片,或摘录提要,或精妙的词句摘抄,或词句点评,或读后感,或书评等,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本书提问题。学生互提互问,互解互答,这个交流的过程是对所读书目的再回顾、再理解、再提高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书写和与人交流能力的过程。有计划地组织活动课,也可以举行一些竞争性的课外阅读比赛、演讲比赛,鼓励学生更好读书,培养他们的成就感。
三、加强人文教育
“如果语文是树,课外阅读就是根;如果语文是火,课外阅读就是燃烧;如果语文是鹰,课外阅读就是飞翔。”莎士比亚也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能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有人总结说:“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的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6]。”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的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3]。”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素养又在丰富的生活中得以进化发展成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入大自然,并亲切地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他写道:“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那朝霞般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到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彩上的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体验生活,是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4]。
我国学者曾祥芹在《阅读学新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在阅读的过程中,与其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了读者的头脑,倒不如说是读者的思想感情进入了作者的在作品;与其说是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倒不如说是读物激活了读者的思想感情[5]。”因此在教学中,广大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实现学生的阅读情感与作品的充分融合让学生走进作品,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推动学生人文情感发展。
人文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和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也是人对外界客观现实的心理反映,具体表现为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而人类特有的一种复杂而高级的体验活动。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现行社会道德、情感规范制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并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符合社会道德、情感规范的新情感,并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波动变化最大,最易受外界影响逐渐养成世界观的阶段,也是人文情感认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此时的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利用人文因素,并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情感教育。
四、让课堂生动起来
找准教学“入口”。让接受知识的第一讲堂生动起来。如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以肃穆崇敬为“入口”、教学《天净沙·秋思》是以清静悲凉为“入口”、教学《长江三峡》时以豪迈奔放为“入口”等等。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同时在教学中渗透美学理论,《春》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春》是描绘的一种自然美;《斑羚飞渡》是歌颂的一种生命美;《驿路梨花》是赞扬的一种心灵美;《麦琪的礼物》是表达的一种爱情美;《菜园小记》是抒发的一种社会美;《背影》是品味无言的真爱。
大多乡镇初中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并在实际教学中大胆改革创新,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初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彻底改变过去的一些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冲破传统语文教学中过浓的政治色彩和死搬硬套的教学方法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道德意识和人文情感世界能够充分受到正确引导和良好熏陶。
小结:
教育理论上曾说过:“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既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突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生理和心理。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有机的渗透于现代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 鄢烈山,何保胜:《祀人忧师》,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版。
[2] 孔庆东等,《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吴传梁,反思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之“过”[D].师道2007年第09期2007-09-025。
学生根据《导学案》和老师布置的内容自主学习,当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并对疑点、难点、重点、特点问题做好记录。如《台阶》这一课,首先用五分钟学生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书自己扫除不认识的字词等障碍,再用10分钟左右根据《导学案》独立完成基本内容:“(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都,父亲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父亲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对基本内容有异议的可以画出标记。如在“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时不是很全面,针对这种情况就圈出来,之后进行合作探究。
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是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事,就让他们自己解决。此时,教师要巡视,搜集学生有哪些错误,并在头脑里分类,要把倾向性的问题记录下来留待讲评时用。
二、合作探究
经常会有学生问起,除了“考试”以外,学习还有什么用处。学习真的没有用处吗?当然不是,教师不仅是课堂的参与者,更是组织者。在引导、评价、总结时要集中精力,调动智慧,或归纳整理零散的意见,或提出肤浅粗陋的知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所以,老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不能忘记给学生一个自己思索、研究、探讨的机会。“合作探究”是学习小组合作解决组内成员遇到的问题,然后各小组交流展示,教师引领帮扶掌控好各个学习小组的节奏。尤其是开放性问题,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小组合作探究自己的想法。试题在考查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在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一定要与文章的内容相联系,这样不至于让学生毫无目的地乱说一气。
如在人教版课本中,《愚公移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为了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愚公的形象,我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愚公这种做法值不值得提倡,现在如果你是愚公会怎么办?”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很兴奋,经过激烈的探讨,有以下几种说法:“移山费时费力”、“移不走山,因为后边是借助神力结尾”、“不行不行,自然环境会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移山虽笨,但他有远大抱负,坚定人定胜天”、“从现实角度出发不可能啦,从功力角度说不值得”等,都成了学生的争论点。经过他们这么一说,愚公的形象活了起来,具有了立体感,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让他们多角度地看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不能片面看问题,使自己更进步。
语文教学是一种旨在帮助学生习得言语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即文本的知识结构经由教师的剖析、点拨、引导,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能力形成的标志即是学生达到某种感悟,否则,外在的语文知识不能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知识的累积是知识迁移的前提,知识的累积同样是感悟的基础,所以,传统的语文教学倡导多读多写有其合理性。然量的积累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达到质的飞跃,而且这种飞跃带有主观能动性。“感悟”顾名思义是由“感”而“悟”,认识的真正任务就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思维。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帮助学生开悟,必须着眼于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个性的养成,而不是停留于知识的累积,执迷于繁琐的习题训练。
语文教学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感悟”?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又说“然非多读书,多穷理,不能极其至”。现在的学生读书太少。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分析诠释费力甚多,但引导学生吟诵课得很少。读书既少,课堂中又没有吟诵,这就很难让学生产生语言的美感、情感的共鸣和认识的开悟。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到的不仅仅是理智地了解,而且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论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 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二、语文教学应是一种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 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 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 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 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
三、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 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 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 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要打破了课堂有限的时空,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溶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 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这些都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 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 …”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 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 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 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 “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我们认为,语文中的“感悟”是指个体(学生)对载体(阅读文本)的感知(阅读)过程中,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有所感触(感)到有所领悟(悟)的过程。这是透过事物表象发现事物本质的过程,是从“深思”到“自知”的过程,是从理解到创新再造的过程,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同时伴随着愉悦的情感体验。
所谓感悟学习,就是学习个体揭示、体认知识背后蕴涵的主观价值的一个领会过程,它是形成理性与非理性整合统一的价值情感体系的过程,是以客观知识、理性情境认识在量上的积累为基础,达到直觉认识质变的过程。
二、高中语文感悟教学的特性
感悟式教学是顺应感悟学习的内涵特征而采取的教学方法。在感悟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个性特征等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通过指导和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反复的揣摩、思索,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最后使得理解的以加深,想象得以展开,情感得以共鸣,才情得以展示,人格得以升华。
高中语文感悟式教学法结合高中阶段特点,更加强调学生感悟的主体性、深刻性、人文性和语文阅读、表达和高考应试能力的培养。
具体表现出5个特征:
1.非理性思维。感悟学习,是主观与客观的合一,是自我体验、自我意会性的观念。殚思竭虑的理性分析不能收到良好效果。
2.不可重复性。由于每个学习个体的经验、视野、文化积淀不同,所以感悟的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整体性。感悟学习是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方面的整体把握,它获得的更重要的是隐含意义和非语素意义、内部语境意义和外部语境意义的总和。
4.创造性。感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感知的事物、知识在头脑中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
5.情感性。情感是感悟的动力,也是语文感悟学习的起点。文本中的语言不仅只是单个的文字符号,也是一种情感符号。在与文本情感的交融共鸣中,才能感悟到文本的内涵。
三、构建高中语文感悟教学的新模式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以“背诵”为基本模式的,“背诵”注重的是“记忆”;解放后的语文教育是以“讲读”为基本模式的,“讲读”追求的是“理解”;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应该以“感悟”为基本模式,“感悟”更为注重学习者心灵的活动。
高中语文教学总的特点是“时间紧,任务大”,为了赶进度,老师一方面把“讲读”和“问读”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以统一代个性、以理性的分析取代心灵的感悟,把原本适宜意会的含蓄美妙的文学意境,肢解、剥离,压缩,学生成了教师思维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忽视了“人”,难以适应学生作为“人”的发展需要。
“讲读”为主的教学方式,也有教师的引导启发与学生的思维感悟,但教师牢牢控制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缺少深刻思维所需的时间,也缺少创新思危所需的空间,其思维时间短,空间少,步子小,浪费了学生深刻思维的时间,成为造成语文学习中“少、慢、差、费”的主要原因。
高中语文感悟教学,就是把平等、民主、和谐、高效引入语文课堂。我们的出发点是尊重语文学科的艺术性、人文性与社会性,尊重语文教学的情感渗透、自主感悟和厚积薄发的特点,以“感悟阅读”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的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感悟式教学研究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从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的角度,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文章,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写,读有所创。其范围包括以“感悟”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自主阅读课、课外阅读三个方面。
高中语文感悟式教学的课堂结构为解题、感悟、交流、结题、训练五个环节,分别是阅读过程中的准备、收获、分享、完善和补充阶段。以阅读创新的感悟阶段为核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让学生的深入思考独特感悟有时间上的保证。通过这种时间相对集中的阶段性自主感悟和交流,把语文教学从讲读和问读为主的“计划经济”式的教学方式转变到“市场经济”式的自读自晤、互启互助的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感悟式教学高度重视自主阅读课和课外阅读,认为这两个方面是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渠道,给予高度重视。学校建立“语文阅读室”,增加“语文阅读课”,给了学生开放学习的空间;语文课中教师讲读课时由每周六节间为四节,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依据魏书生的民主教学原理,设计学生语文课外学习自主管理小组,扩展了语文学习领域。
四、高中语文感悟教学的意义
1.建立起了学生自主学习机制
解题、感悟、交流、结题、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自主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尤其是交流环节,好的学生作品异彩纷呈,充分发挥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
2.切实促进了语文教师思想转变
通过可行变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在学生主体参与实践、主动发展教育活动中,增强教师的改革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创造精神,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138-02
随着新课改的推动,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语文教学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而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会朗读、学会感悟、学会积累、学会运用。在新课改教学中,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证明了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学会朗读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文,获得运用语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要靠学生亲自去实践。朗读就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读也有读的方法、读的要求:读时让学生明确目的,明确要求,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读;读的层次由浅入深,要遵照读通、读懂、读透的层次循序渐进;读的形式应多样化,语文课堂上要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激发读的兴趣。多样化的朗读形式给课堂气氛带来了积极的效果,更能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和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怎样指导学生学会朗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朗读示范作用,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朗读示范的作用特别大,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导向,又让学生在模仿中得到了提高。朗读示范可以是教师的朗读示范,可以是学生的朗读示范,也可以用录音范读。通过这些朗读示范,让学生互相学习,在欣赏中得到提高。
2.注重朗读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提高
语文课文朗读中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只是用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语言夸夸而谈。评价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课文内容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评价。比如教学《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当学生读完后教师如果这样评价学生:“我看你也快高兴得哭了,是吗?你也一定在为他们的和好而高兴吧!”学生听到老师这样评价自己,心里肯定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快乐的风筝一样,让自己的身心融入了课文。
3.注重朗读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一个对话过程。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如果没有情感体验,那这一个对话过程是枯燥无味的。有真情付出,才会有真情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真情与作者文本交流对话,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学《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让学生在读中就加入了课文,与课文中的人们共同欢庆申办奥运会成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注重课堂朗读气氛的烘托
在朗读课文前,教师可借助教学图片或用形象逼真的声音等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如在读《看雪》这篇课文前,教师可以这样说:“小朋友,我们都见过雪,玩过雪,但还有些小朋友没有见过雪,你们想知道这些小朋友吗?想跟他们一起玩吗?”通过这种提问,课堂气氛就会激烈,学生一定会急着去读课文。
二 学会感悟
感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怎样让学生在读中很好的感悟:首先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学生初读课文,解决课文中的生字,细读课文,从而理清文章的层次。这样,让学生通过读从整体上感知,获得初步的感受。其次在读中领悟,在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精读。精读意在抓住重点词句来领会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课文时,通过重点词句的点拨体会,使抽象概括的词语变成鲜活的语言形象,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最后在读中启迪灵性,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产生悟性,更要在悟性中开发学生灵性。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塑造和完善,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能敞开自己的心灵,使学生成为有灵性、有个性的人。
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悟。课堂上,学生读后总会交流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应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多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中增进感悟的深度,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小白兔和小灰兔》在读后抓住两者的不同表现去比一比,从比较中感悟到小白兔的勤劳,小灰兔的懒惰,让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到要做一个勤劳的人,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课文《快乐的节日》,让学生在听听唱唱中,体验到愉快的学习生活,增强对学习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三 学会积累
朗读感悟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前提,朗读感悟后就要注重积累,在感悟中积累情感,“积累”并非单指文字符号的积累,在朗读与感悟中,学生往往会把丰富的情感积存于心中,语文课文的学习,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心里发出由衷的赞叹;在朗读感悟中积累语言,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积累语言的基础,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无疑把好词佳句储备在脑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通过创造性复述也能积累语言,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可适当让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文
语文课文有指定背诵的课文,除让学生背诵喜欢的课文外,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背得越多,积累得就越多。
2.加强日积月累
语文园地中安排了“日积月累”,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好“日积月累”,让学生多读多记好词佳句。
3.多读课外书,课外多积累
让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课外多阅读,自主识字量增多。经常鼓励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交流读后的感受,丰富语言积累,为运用打好基础。
四 学会运用
一、 利用"读"保证感悟
根据新课程的阅读理解,我认为语文阅读课应该做到: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感知性读;细读课文时,指导性读;最后再到鉴赏性读。大部分时间应始终围绕一个"读"字。学生能否读好,能否去"感悟",关键看老师如何删繁就简地"精"讲。重点处点拨,点到即止,留给学生充足的感悟时间。
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陶罐和铁罐》一课时,针对不同的要求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先是读准字音和句子;再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分角色读,读出情感和态度;最后是研究性阅读,读出问题。一共读了四次,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这样不同层次的读,才能让学生真正在朗读中有收获。
二、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求悟"
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情节性提问来代替学生的读书,或是利用录音、多媒体等技术把课文内容灌输给学生,这样做,最终只能使学生对书本失去兴趣,使感悟变成空中楼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才是感悟的基本途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则能悟",都是强调了"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每节课上,我们都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让朗读成为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三、 利用"对话"实现感悟
回想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满堂灌,学生成了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因此,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教学《渔夫的故事》这篇文章时,我在学生初步阅读时就给学生定下了阅读要求:文章大概讲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新的问题(如渔夫见到胆瓶后的心情是怎样的?、第四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法来描写魔鬼的外貌?;根据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课堂上,师生一起围绕文本共同解决。学习时我还提出新问题(如这部分在描写人物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运用这种描写方法表现了渔夫和魔鬼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你举例说明。)这样师生就在对话中完成了对文本的交流,更促进了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
四、在画画中启迪悟性
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因此,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描写,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画,能让学生在思维方式的"切换"、表达方式的改变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地领悟课文。
五、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历启迪悟性
小学生因为他们的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因此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就显得肤浅而片面,有的甚至对一些事物浑然不知,无法理解,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障碍。作为语文老师,努力创设一些情境,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并有效激活,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对感悟课文内容也有一定的帮助。
如:教学《春笋》一文时,如何让学生懂得"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一句的意思和"唤醒"一词的意思。在教学这一句话时,我点拨学生想一想早晨妈妈是如何唤醒你起床上学的,这下学生可来劲了,各有各的说法,还加上了一定的动作。在此基础上,我还是不急着让学生说出"唤醒"的意思,而是让他们反复朗读。学生在读中揣摩、感悟,读着读着,学生将重音放在了"唤醒"一词上,并有了一定的感情。到这里,学生其实已经真正弄明白了这个词、这句话的意思了。
六、有效激活想象启迪悟性
在阅读感悟中让学生展开想象,就好象给学生的思维装上了飞翔的翅膀,学生可以由书上的想到书外的,可以由课堂上的想到课外的,可以由自己而想到作者......课堂上激活想象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领悟文本内涵,从中受到感染,获得启迪。如《荷花》一文:
师: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们的朋友还有很多,他们会来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蜜蜂飞过来,告诉我采蜜的快乐。
生:水牛走过来,告诉我耕地的快乐。
生:青蛙从荷叶上蹦过来,告诉我跳跃的快乐。
一、现象举例
在语言训练中强调朗读感悟。由于认知的惯性,引导的失当,往往会使课堂出现不和谐的节奏,甚至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现在笔者以课文《荷塘月色》为例加以佐证。《荷》文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现象1:淡化朗读目标游离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段文字,其他同学划出生词。
生:读,划。
师:好,请某生说说所划生词。
生:田田、亭亭、袅娜、羞涩、渺茫、宛然、风致
师:好,大家齐读三遍这些生词,力求默写出来。
生:齐读并努力地记忆。
师:这些词语反映出月下荷塘什么特点。
生:(参看注解)荷叶相连,柔美,深含感情,有美的姿态。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还是很强的。
以上是笔者在一堂公开课上亲见的一幕,应该说该教师还是善于启发引导的,并能鼓励学生发挥积极性。在不是公开的场合中,以上教法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可能更为直接地引向“概括景物特征”这一目标。事实上这个名段的语言有着整体的朦胧优美,决不是几个词语就能涵盖的。上述教学片断,语言训练只停留在原始的朗读和搜寻词语上,游离于朗读背诵感悟的阅读目标之外。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此种所谓的朗读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上,忽视了如何表达、如何抒发、为何采用这种语言形式等实质的问津,更忽略了学生“联系”、“想象”、“理解”、“运用”等过程的创设。这样人为地淡化朗读,语言训练目标与朗读感悟目标的游离也就在所难免了。
现象2:侧重分析忽视感悟
师:请大家默读,研究一下该段的修辞手法。
生:(默读思考回答)比喻、拟人。
师:对,但不全面。还有通感。(板书:通感)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通感吗?
师:详细地分析通感的概念、特点及功能。
师:(透彻分析后,作辛苦状)同学们都记下来了吧,下面把通感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感悟。
这所谓的感悟在学生齐读之后便戛然而止。这里,语言训练只侧重在通感这一修辞上,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感悟评价,学生成了事实上的“记录员”。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势必停留在识记的浅层次目标上,朗读形同虚设。无任何联系思维,无丝毫触类诠释,至于紧扣语境、情意熏陶更无从谈起。由于词句的理解生吞活咽,一闪即逝,故朗读如高空楼阁,缺乏根基;感悟如雾里观花,虚无缥缈。根本达不到新课标语言训练的实际要求。
现象3:忽视能力华而不实
新课标重视培养语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感只有在积累、感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切实得到培养。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朗读来培养语感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朗读的单方面强调而忽视了语言的品味,那么即使是使尽各种朗读手段,那种朗读感悟也是华而不实的。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感悟和分析,同学们能否概括月下荷塘的特点。
生:朦胧淡雅,静谧清幽。
师:不错。看得出同学们的概括能力较强。好,下面我们一起把这一段优美的文字再齐读一遍。
生:起劲地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太响了,这样读好不好?
生:不好。
师:确实不好,朗读时应轻一些,符合景物特征和作者的心情。好,我们再读一遍。
生:经过教师指导,确实读得轻柔优美了一些。
这样的场面也许大家都不陌生。从表面上看,教师非常注重朗读,甚至可以说指导也是得法的,但是笔者不禁要问,学生的朗读能力真的加强了吗?在形式的掩盖之下,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又剩几许呢?有人说,把文字读熟了,感情自然而然也就感受到了。其实未必。叶圣陶先生曾讲:“认为一味地读具有魔法似的作用,未见得妥当。”可见,这样的朗读是华而不实的,根本上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现象4:滥用媒体喧宾夺主
否定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现代的课堂似乎已是多媒体的天下。通过收集声音、图像、信息,以强大的视听效果冲击学生的灵智。如洪水般泛滥的这种冲击力似乎足以完成任何艰难的教学目标。
就这样,欣赏动感十足的画面取代了感悟语言,聆听优美动听的录音取代了朗读实践。如此喧宾夺主,其效果可想而知。在那些迷恋此道的教师眼里,“辅助教学”的目标早已视若无睹。当笔者看到明亮多彩的荷花及翠绿欲滴的荷叶,不禁想问,这还是朱先生笔下画图难足的月下荷塘吗?当月光曲这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们难道会联想到作者的哀愁吗?当优美华丽的录音穿过我们的耳膜,难道我们还会想到语言训练的目标吗?这也许是反传统的一个极端和误区吧。
二、理性思考
以上现象罗列仅是冰山一角,但已令人触目惊心。因此很有必要进行理性思考。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高考指挥棒的客观存在。应该这样认为,由于高考根本不设朗读题,朗读水平之高低无关紧要。除了默写名句跟背诵发生关系外,其他就要算阅读题了。默写只需硬背即可,而阅读最重要的突破不是朗读,更不是感悟,而是理解分析。因此,朗读感悟理所当然地被淡化,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把重点放在理解分析上。另外,高考指挥棒也指挥了教学评估,对考分的疯狂追逐取代了对学生“读”书素质的培养,导致朗读感悟的目标始终得不到落实。
(二)认知上的主观误区。一种是传统误区,认为朗读感悟无非是加强了阅读训练题的分量,根本不须要大张旗鼓地宣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练出好分数来考试不就行了嘛;另一种是反传统误区,认为多媒体教学完全涵盖朗读感悟,有了声光色,还用得着那么出力不讨好地提倡平淡无味的朗读吗?只要形式上热热闹闹不就能获好评吗?以上认知虽说势不两立,但实有殊途同归的嫌疑。即都忽视朗读感悟,都抛弃传统精华,都漠视素质培养,都无视教学大纲。
基于以上原因,在新课标条件下给“朗读感悟”一个新的定位并拿出对策显得尤为必要。
三、对策研究
(一)新定位,新认知。首先,立足新课标,走出惯性认知,在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下真正落实朗读感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功能,让学生用自己的声调、思想、表情,心灵甚至肢体动作确切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内涵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促成认知领域、技能领域、情意领域的总体提升。其次,结合高考,在高考能力层级目标要求下正确定位,高考的能力层级目标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应用、写作等,无不与朗读感悟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说,朗读感悟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桥梁。最后,应该认真仔细地研究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不折不扣地落实朗读感悟。因为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感悟是提高素质的必经之途。
(二)重能力,重方法。走出重形式轻能力的误区,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作为语言训练乃至整个阅读教学的重点,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因此必须非常讲究方法的选择。笔者拟从品鉴字词、品味语句及感知整体三个层面并结合教学实际作简要论证。仍以教学《荷塘月色》片段为例,笔者曾作以下设计,取得了较好的反馈:
《荷塘月色》片段朗读感悟学案设计
阶段 内容 方法 启发 感悟
品
鉴
字
词 曲曲折折
田田、层层
亭亭、星星
缕缕、脉脉
弥望、点缀
袅娜、羞涩
渺茫、颤动 自由读
轻重音读
比较读
分类读 分类依据
轻重音量
比较所得 叠词、
轻音为主
以动衬静
音乐美
用词恰当
品
味
语
句 比喻句
通感句
拟人句 范读
品读
精读 修辞妙用
感觉互通
花如其人
语句传神 形象再现
花人合一
感觉开放
音乐美感
感
知
整
体 整段/联系全文
整体/感情基调
氛围/情景交融 多媒体
小组读
精读
鉴赏读 声情并茂
语境意识
恰当评价 淡淡哀愁
环境清幽
画面静谧
景语情语
以上学案贯彻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朗读感悟的目标重点,在设计上,注重了方法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正地把多媒体放到了辅助的位置。在这个基础上,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在能力培养上则形成了识记、理解、分析、鉴赏的层级开发。
回想课堂教学中的我们,往往把很多时间花在内容的分析上,把精当的语言讲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课文的意境,而把朗读训练冷落一边。如我们能在教学中建立以朗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将朗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那么,在反复的诵读中,文章深刻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必会转变为感化的力量;在声情并茂的吟诵中,丰富的内容、深厚的情感必会陶冶幼稚的心灵;在抑扬顿挫的吟咏中,精湛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必然可以潜移默化为学生的语言素质。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朗读这一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熟练地加以掌握和运用,只有让朗读回归语文课堂,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多姿多彩。只有充分运用朗读这一日积月累的手段,才能使语文教学获得深厚的底蕴,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现代汉语教材中题材广泛、内容生动丰富,朗读这些材料,使学生渐渐领悟到怎样正确地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形成潜在的能力,并迁移于阅读与写作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课堂教学,是儿童和老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与学生、课堂情况和教学内容等种种矛盾的解决。那么,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让学生在尽情享受学习快乐的过程中自主、积极地学习和成长呢?通过多年教学中的尝试和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注意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有了意愿,学生就会主动探索,就有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即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通过“学”发掘学生的潜能,将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扬课堂民主,使学生能够大胆地、主动地提出和回答问题。
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活动
开学初制定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在教学中,要因班制宜采用适合班级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某些薄弱的语文能力,应加强培养。如我班一部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较弱,针对他们就要注重阅读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于是,除上课多让他们说自己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之外,我还让他们在课外多阅读书报、课外书,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课文中的听说训练,结合学生的日记、作文,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辅导中对优生则提高要求,拓展其思维以求取得更好的成绩,使他们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对个别后进生,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改变他们的学习现状。同时利用好语文组的教研活动,上好公开课、教研课,听取各个教师的评价,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三、分层次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m应能力
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小学时期正是开阔思维的起点。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补课的方法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也可以采用伙伴教学的方法,改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因材施教,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而应该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回归生活实际,提倡体验学习,创设应用环境
新课程改革提倡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增强学习热情。所谓的体验学习是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方法。在复习课中我们要想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和复习热情,更应尝试使用体验学习。让知识回归生活,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想着把课堂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等联系起来,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活学活用,学生才学得更有趣,才感觉语文就在身边,语文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这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回归到生活实际,让我们所有的知识网络为生活服务,为他人服务。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设计者,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复习内容,使所讲的语文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和环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复习语文,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五、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好课文内容的基础所在。字词关不过,课文内容不清,课后习题不思,这样一来,老师的讲授自然成了“天书”!试想在不闻不问之下何以解得玄奥重重的天机.究其实质,乃学生课前不预习所致!其中,固然有教师是否严于督促之因,也不免有学生是否主动预习之过.至少,对课文内容梗概应有所了解吧!若能这样,授课中就不会出现一问三不知,不问全不知的被动局面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次提到预习,无非也就是要求学生读一读课文,查一查字典而已。其实预习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预习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的要求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在预习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预习时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寻求答案,久而久之,自己就会悟出一些方法来,越读越觉的有兴趣,越读获取知识越丰富。课文对于孩子来说,是枯燥的,当老师把课文读出情感的时候,孩子就有了兴趣。有了兴趣就听讲了,也就参与到学习中来。我根据课文的内容读,有时激昂,有时低沉,孩子们听着听着也投入情感了。减少老师的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学生互动,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比如教生字词语,用投影仪器或者课件让孩子自己学,老师就把握正确就可以了。在辅导孩子读书时,要鼓励和帮助孩子把书读好。老师的提问要精心设置,根据你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问题既不能过简单,又不能过难,遇到难答的问题时,自己要尽量帮助孩子,启发他们。不要损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老师的语言要普通话,说话要慢点,孩子听话的速度要帮助孩子背书。孩子们也怕背书,所以要在讲课时写出要背章节的关键字词。背书时可以让前桌和后桌4个人面对面背,这样孩子有背书的积极性。也可以互相提醒,提高背书的效率。六、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一本语文书,还必须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语文新课程标准》也规定了各年级段必须达到的阅读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每个月都要向学生推荐两本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架,以方便学生阅读,每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交流读书的内容和感受;每天抽出一定时间为读书时间,要求学生做到多动笔;多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坚持下去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就会进步,语文能力一定会有显著提高。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要想培养其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就要从小学语文的学习开始抓起。掌握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一定的措施去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群.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探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2012(4):60.
[2]谢敏燕.小学语文教学新探讨[J].软件:教学,2013(6):81.
[3]刘晶鑫.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4):141-142.
课堂教学中的感悟就是紧扣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而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让学生剖析这种感悟,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目的。例如:六年级第二学期所选课文内容多是感悟性很强的散文,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我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按“读、思、品、悟”四个步骤进行。前三步是悟的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学生自然就能够对作品有所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这个过程不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完成阅读过程的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我在教《白蝴蝶之恋》这篇课文时,就特别重视学生感悟能力的训练,为此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1、本文中对白蝴蝶高度赞美的语句是哪句?你是如何知道的?2、你在困难面前你会怎样做?3、通过白蝴蝶身上你感悟到了什么?通过思考,学生感悟到了:人在困难面前,要勇敢面对,在白蝴蝶身上,懂得要珍惜生命。通过几个问题的思考,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作者的创作本意,接下来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实践,1.谈谈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学生说道:通过养白蝴蝶,我认为生命非常珍贵,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哺育自己成长,懂得应珍惜生命,这也是对母亲的一种报答吧!学生的思想火花在感悟了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不断地绽放。2.白蝴蝶在暴雨之后还努力地寻找新的生活,在阳光照耀下和我的关爱中,正展翅飞翔,我们从中会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回答:在困难面前,要勇敢,不能退缩,这样才
二、在写作中培养感悟能力
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生活是创造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去感受生活。”所以从一年级时我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比如,面对潼关衰落的景象,张养浩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慨。再如,盲聋哑的海沦?凯勒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教育下,领会到老师对她的真挚的爱。宗璞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动情地说道:“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心灵的体验。所以平时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观察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等,要能心领神会,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甚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感动自己还能感动别人的文章。现在学生的日记和作文,内容不再是材料的堆砌了,稚嫩的笔下流淌出的是感悟生活的汩汩清流。例如有学生在描绘水时写道:“斜晖脉脉水悠悠,悠悠流水,一云不回,这本是自然现象,可流水无情,更更象流去的岁月即逝的时光,永不回头……”小作者的笔下流出的是对生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