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7 16:03: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商业模式的类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大部分要靠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依靠地方财政供给,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培养为地方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地方高校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特点。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较大比重,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研究赢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类别。我国 2012 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我国高校本科共设置 12 个一级学科,管理学是一个一级学科,管理学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业工程类、电子商务类、旅游管理类 9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工商管理类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 10 个专业。
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科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应用型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有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的,熟悉和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基于以上的分析,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简单说就是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地方高校数量大大增加,在校学生和应届毕业生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工商管理教育的专业学科设置得到了很好的调整和优化,许多地方高校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先后增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工程管理等新型管理专业,及时满足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广泛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采用了与国际接轨和符合现代经济特点的新课程和更注重实践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尤其是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严峻挑战。培养具有扎实管理知识和丰富管理经验,熟悉企业市场运作,具有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已成为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必须尽快解决的任务。
纵观全国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到几乎都偏重于理论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前些年是专业理论课课时多,实践课时少;近几年实践课时虽然增加了,但是实践教学落实难,实践效果差,尤其是校外实习更是如此。大部分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其实习一般都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部分。在上世纪 80 年代,一般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专业教师带队,企业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配合,通常学生被安排在相关职能部门,从最基础的事务做起,并由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者具体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所学理论,并将所学的先进管理理论应用于实际,从中发现问题,并为企业提出解决方案,真正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取得了非常好的实习效果。但是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为提升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精简机构,压缩管理岗位的人员编制,企业管理部门诸如物流、财会、营销、人力资源等部门的经理及业务人员都非常忙,其本身尚且自顾不暇,哪有闲情去接待学生,更不用说对学生亲手指导了。即便通过各种关系有企业出于情面接受学生实习,但基于资源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很多企业也不愿意让学生过多地参与,只是走一走,看一看,打打杂、跑跑腿,很难达到实习的目的。特别是近几年,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由学校组织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遭到了企业的冷遇甚至是拒绝,许多地方高校只得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自找门路实习,企业实习已流于形式,以往有效的实习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其他专业相比,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点是实践性比较强。虽然通过在校内的理论教学,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一定的把握,对专业技能也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也仅限于了解,要真正的掌握并能熟练地进行业务操作必须通过企业实训过程的强化才能达到。
除此之外,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还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缺少“双师”型教师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采取的仍然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仍然比较落后,没有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积极生动的教学局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滞后已成为进一步深化地方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地方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所谓“双师”,就是教师除教学职务如教授、讲师外,还应具备经过考试或评定取得的经济、工程、法律等其他职称,或被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聘任为相应职务。但目前这样“双师”型教师却极度缺乏。
基于以上现状分析,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管理人才,必须对现行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要更新培养观念,调整课程结构,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而且是确定培养规格、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目前很多高校在制订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培
养方案时,常常在拓宽专业领域方面苦思冥想,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绞尽脑汁,在教学进度安排方面伤筋动骨,而对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教学模式关注甚少。这种现状对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并逐渐发生错位。现行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培养目标高大上。突出表现在:第一,缺乏个性。纵观全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看大同小异,甚至有些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一致,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教育管理部门在检查教学工作时,对培养目标本身不进行考察与评价。第二,定位偏高。现行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一本质性内涵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发生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性缓解,毕业生的工作流向更多地转向了公司、企业等单位。从生源素质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很难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计划中应用型特点不突出。地方院校往往参照学术型院校制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等方面与学术型高校没有本质的区别,应用型的办学特色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教学计划中开设的课程,有管理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有宏观方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涉及的课程面广、量大,课程交叉的内容普遍存在。培养的学生即懂管理又懂经济,貌似基础牢,口径宽,实际学的不深不透,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3)实践教学问题多多。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模式和实践教学的安排上主要沿袭传统学术型本科院校的做法,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是以理论知识或陈述知识为主体,实践课程中较多的是验证性的实验和定向性的基础研究。对照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特点和发展模式,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明显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师资条件、资源投入、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有很大不同。由于很多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基础较薄弱,应用型师资匮乏,对学生的学习考核只能以书本知识为主,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了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评;第二,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工商企业的要求。企业对管理人才的沟通能力、理论知识、社交礼仪、行业知识、领导能力、合作精神、应变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要求很高。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还处于依附理论教学的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有效地满足工商企业的用人要求;第三,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地方高校在鼓励师生参与实践教学方面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教师为了评定职称和增加工资收入,在申请研究课题、撰写学术论文、承担更多的理论课时等方面投入了主要精力,而对费时、费力、低回报的实践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而学生由于实践能力考核环节的缺失,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意愿不高;第四,教师普遍缺乏生产实践背景。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占有很大比重,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较强的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基本能够胜任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但是普遍缺乏工商企业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和人才要求。因此,在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中,往往不能很好执行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要求;第五,校外实习流于形式,落实难。很多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还没有实行校企的紧密合作,学生接触企业和企业管理人员较少,更没有机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对企业采购、生产、经营等环节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影响了其专业学习的积极性;第六,综合实训少。现代企业决策往往是综合性的,只有采用模拟企业实际管理的综合实训才能让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理论,又能把握管理的各个环节,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培养出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普遍设置了不同的课程设计,但彼此相互孤立、缺乏联系,综合性模拟实验较少,不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有必要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实践教学先进经验。
四、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最根本特征就是其对职业实践突出的适应性,首先是其专业方向设置能够根据职业实践的需求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培养的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商管理实践岗位,以及具备一专多能的超强转岗能力。其次是其培养方向是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其培养规格最突出的特点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加方向特长的一专多能型,其业务培养要求在突出实践能力的前提下追求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三方面协调,德、智、体全面发展。至此,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共同的培养目标可以概述为:培养能尽快和更好地适应地方或区域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工商管理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准,并在某一专门化领域获得较深入的知识培养和较多的实践技能训练的工商管理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教学模块体系
针对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我们需要构建创新应用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地方高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合格、高素质建设人才的教学理念。创新应用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构建四大教学模块来实施,即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块。
(三)实践教学模式
教育学研究表明,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结合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业可以采纳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演示教学、案例教学、单元练习、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社会调查、撰写课程论文、中期论文和毕业论文等。
五、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培养观念更新
管理类专业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应用型专业,因为高等工商管理教育属于管理学教育的范畴,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将管理学知识在企业中转换为效益的高级人才,毕业后主要到企业第一线从事管理工作,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工商管理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结合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基本特征,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培育取向:其一是具有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型知识结构;其二是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其三是要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与执业能力:其四是与地方社会文化的相互融合;其五是切合实际的就业取向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二)师资队伍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必须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其具体方法是采用“引进来,走出去” 的方法。“引进来”就是聘请具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长期从事管理实践的高级管理者,从事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请一些高级管理人士、成功的企业家到学校办讲座,从外校引进优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来任教,丰富教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加强学科建设;“走出去”就是鼓励教师广泛地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去,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正确的方法,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传授给学生,实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三)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学生通过实践,有利于他们强化实践能力,熟悉企业相关运作,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是要加大经费投入,高度重视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把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纳入专业建设的工作计划。第二是以项目合作带动实践基地建设。发挥高校工商管理类教师的智力优势,鼓励教师到实践教学基地所在企业寻找合作项目,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项目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可
以让学生有的放矢,也为实践教学的安排提供了完整的内容框架,不会使学生的实习过程流于形式,从而提高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第三是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强化校企关系,带动实践基地建设。第四是实施弹性式教学计划,根据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安排学生的实习时间、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晓光.基于系统原理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1(2)
随着高职高专实践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使得专业教学与实际工作训练有机结合,也是目前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电子类专业的生产性实践教学在一些具有相对地理优势的学校,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得到了很好的开展,但基于电子商务的生产性实践教学模式(除了电子商务类专业以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随着网络进一步普及,这种教学模式必定会萌发,并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广西电子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经过多年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高职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少高校与企业合作走出了合作办学的新路,而“订单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也已经被广泛开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生产性实践教学在上述教学模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依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对于一些相关产业并不发达的区域,由于受到地域性的限制,这类生产性实践教学就会受到限制。比如,广西的高职高专院校电子类的专业多学生多,而相关电子信息产业并不发达,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学生进行实际的生产性实践教学。
(2)实践教学环节相对集中,项目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窄,不能同时满足不同知识与技能结构的学生。
(3)即使在企业生产性实践教学,学生也很少能够进入技术研发层面,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得不到锻炼。
(4)学生在企业主要进行的还是验证性的实践,容易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三、依托电子商务的生产性实践教学概述
基于电子商务的生产性实践教学是以学校为实践场地以网络为依托,通过网络渠道将“技术”以商品的形式在网络上出售,将获得的订单为教学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和老师一起按照客户的要求完成作品的设计与制作,使学生在得到锻炼的同时,又得到比较丰厚的劳动回报,并且为社会提供一定的生产力,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够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意义。
四、基于电子商务的生产性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实践
广西是电子产业并不很发达的地区,电子产业难以满足电子类学生的校外实践教学,现以南宁学院机电学院涉电类专业为例,开展基于电子商务的生产性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
1.组建核心技术团队
通过网络渠道承接的订单,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一些技术性不是很高的中小企业、个体户及一些零散的电子设计,但也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及电子工艺水平,这样就要求在开始承接项目前要组建一个技术过硬的核心技术团队,并经相应的业务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
(1)技术培训,主要培训内容有电子电路硬件设计能力、单片机程序设计及开发能力、电子线路及PCB设计能力、撰写电子产品说明书及其它应用文件能力等。经过一系列的技术培训,能够使整个技术团队具有一定的电子产品设计开发能力。
(2)网络销售培训,主要培训电子商务运营能力、网页设计网站开发能力。
2.建立试点班级、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
从南宁学院涉电类专业各个班级中抽取部分学生组成规模为40人左右的试点班并合理配备人员分成8个组;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引入一些企业机制。
3.建立研究工作室及创新实践室
研究工作室主要是由教师进行管理的技术交流场所,定期举行技术交流来解决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创新实践室主要提供给学生进行产品设计、制作、调试的场所并提供相应的原件及图书资料。
4.承接网络订单实施生产性实践教学
主要是通过淘宝、天猫及网站来承接项目,分发项目给各个组的学生,并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客户的要求完成电子作品设计及说明书撰写;并要求学生在完成一个设计后,撰写相应的设计论文按季度修订成册共以后参考。
五、实践教学的总结及成果
1.网络订单承接量大、效益高、涵盖知识面广
仅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试点班共开了淘宝销售店面5家,建立了一个网站、一个研究工作室;三个季度共承接订单350多个,合计营业额达到9.7万,其中利润8.3万;知识面涵盖模电、数电、单片机、高频电路、数字信号处理、EDA、电子CAD等电子技术。
2.教学效果明显
(1)在“有偿学习”的刺激下,学生兴趣被激发,学生不仅在制作项目时得到了锻炼,还得到了丰厚的劳动回报(其中承接项目最多的一组获利将近2万,人均收入4千多元),增强了学生的专业信任感及就业信心。
(2)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也获得了一些社会经验。学生从接单到电路设计再到作品制作全程参与,不仅使之前相对独立的各个知识点得到了有机结合,并且让学生在校园实验室就获得了真实的社会实践经历。
(3)学生参与科技文化活动成绩明显提高,其中主要表现在学生参加各种电子类竞赛(2012年广西区电子设计竞赛我校共获得广西区本科组一等奖一项,专科组一等奖三项)以及科技发明都获得了很大进步。
3.构建了一种基于电子商务的电子类生产性实践教学模式
在此模式下制定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考核制度、教学班级管理制度、项目实施监管制度、薪酬分配制度。各制度简要说明如表1所示:
六、结束语
依托于电子商务的生产性实践教学模式,把教学与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相结合,包含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各种能力,也是知识经济的最好体现;解决了电子产业欠发达地区电子类学生的生产性实践教学环节缺失的问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与意识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教学模式必定会得到推广。
Keywords: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Fuzzy-AHP;Estimated mode
0 引言
互?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带来新技术经济范式,深入地影响着传统的经营理念,为了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和实现利润的增长,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式逐渐由产品服务竞争转向商业模式创新,促使企业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1, 2]。商业模式创新也获得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国家已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商业模式创新,破除限制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障碍”。创新商业模式成为国家创新战略实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有效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3]。与此同时,由于商业模式创新环境的复杂性、企业自身资源能力局限性与企业价值网络中利益相关者关联的多元性,使得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客户价值主张、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等环节都面临不同的风险,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成功与否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如何平衡商业模式创新和风险之间的矛盾,对商业模式创新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正成为学术界与企业界关注的重点。
通过分析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因素,有效地辨识商业模式创新环节中的各种风险及其组成,从集成的视角构建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化管理模型,提出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风险管控对策。既可丰富商业模式创新的风险管理研究,也可对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科学、可操作的建议,有助于降低企业创新风险,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
1 集成管理视角下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的“三维”研究框架
1.1 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研究综述
从企业经营的逻辑角度来认识商业模式,主要涉及顾客价值主张、创造价值和传递/获取价值三个基本方面,并将其看成是一个商业模式概念化模型[4]、商业模式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5]和商业模式创新基本步骤[6]。由此,构成企业经营的价值三角形[7]:① 价值主张不仅要与目标顾客的期望相符,还必须得到价值创造伙伴的认同;② 价值创造是企业通过建立和协调与商业伙伴之间的关系,把各方资源转化为顾客价值的过程。③ 价值传递/获取是企业通过某种方式或渠道将企业创造价值传递给客户,并从创造出的经济价值中取得一定份额的过程。三者间相互关联且彼此影响,价值主张对价值创造、传递与获取的产生重要的影响,价值创造与价值传递、获取高度相关,企业只有为客户创造了价值才有可能获取价值。
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组织层面的系统变革,将涉及对原有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内容以及架构进行局部或者大范围的调整和更改[8]。据以上分析,商业模式创新则是对企业价值主张重新定位、价值创造过程优化、价值传递有效性和价值获取能力提升的全面塑造,是一种企业生产经营的新模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具有创新性、积极性与承受风险性的特点,风险性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特性[9]。国外关于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10]:一类是针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体系结构、驱动要素等方面的风险分析。对创新体系结构面临的风险进行探究[11];从商业模式组成要素来评价商业模式创新风险[12];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子要素进行的风险分析[13]。另一类是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实施过程和效果的风险评价。如从价值链角度对新商业模式中的制造和销售过程的风险进行了测评[14];从经济计量角度提出年度损失预期的商业模式风险分析法[15]。国内已有的研究中,以当前经济发展为背景,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较多,对于商业模式创新风险,有为数不多的研究,有以互联网经济为背景,结合某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出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策略的一般性研究[10,21],也有从多个方面对创新效果评估和结合商业模式的协同、创新、风险等特征对设计出的商业模式进行预评[16]。而对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少,仅有少数从某个角度或层面进行分析。从集成视角对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管理的研究更显得不足,进行测评的定量分析方法的文献还不多见。
1.2 集成视角下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管理三维结构
集成是指为了更大程度地提高整体功能,将2个及以上的单元(要素、子系统)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的过程[17]。风险集成管理是对面临各种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运用风险处理的技术,有效整合各类投入风险管理的资源,实现以最小的风险管理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的目标。集成理念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管理实质上是将集成思想应用于商业模式创新的风险管理活动中。1969年,美国人霍尔提出了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论述系统工程问题的三个维度:时间(阶段)、逻辑(步骤)及所需专业(知识),时间维表示系统工程活动的时间安排;逻辑维表示研究某个问题的步骤,专业维指解决一个系统工程问题,所需要的相应专业知识[18]。本文借鉴霍尔的三维结构和集成管理思想,结合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的特性,构建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管理的三维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该结构涵盖了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的过程维、对象(风险源)维和风险管理功能维:
①理论界普遍认同商业模式创新涉及洞察价值提出价值主张、运营模式创造价值、营销模式传递价值、盈利模式获取价值这四个环节[19]。商业模式创新的三个阶段即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传递/获取会产生不同的风险,由此构成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的时间域的三个维度;
②“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政府等”构成了企业价值网络,在创造网络价值实现“共赢”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是风险的主要来源,结合企业自身共同构成了风险的对象域(风险源);
③功能域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基本逻辑思维,主要包括识别风险、估测风险和处理风险等。该模型既对商业模式创新风险整体水平把控,又对商业创新不同实施阶段的每种风险对象(类型)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u价和处理,使时间域、对象域与功能域实现充分耦合,提升商业模式创新的风险管理的整体效率。并以此作为构建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管理评价的理论框架。
2 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的评价模型的构建
由于各类风险存在于在各个创新阶段中并由各种风险对象所致,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管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风险对象在创新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及其组成。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管理本质是利用系统管理的理论、方法对各阶段的各个风险对象、各类风险进行整合,实施集中管理的过程,即建立基于过程维和对象维集成的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管理层次模型。由于风险描述的模糊性和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的复杂性,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管理的评价具有模糊性。本文以上述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的三维模型为理论框架,建立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管理层次评价模型,并提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2.1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风险组成
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因素均对商业模式创新活动带来冲击,商业模式创新风险应由内部及外部风险构成。内部风险指企业自身存在的风险;外部风险指由于市场或其它利益相关者变化而出现的产业环境风险和由政府政策变化引发的宏观环境风险[20]。三种风险按风险产生对象不同组成:①产业环境风险主要包括消费者风险、合作者风险、竞争者风险、供应商风险。消费者需求变化或支付意愿会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合作者风险控制能力弱或对新商业模式不认同而产生退出合作的风险;竞争者竞争力及模仿能力会促使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或削弱创新企业的竞争优势;供应商议价能力影响企业成本,导致利润水平波动或下降的风险。②外部宏观环境变化风险指政策风险,主要包括政府监管和支持力度,较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成本和创新成功率。③企业内部风险包括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其中,财务风险主要指企业的融资能力和盈利能力,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否成功。技术成熟度、技术选择水平等因素易造成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21]。企业自组织能力和企业文化与领导者精神构成管理风险,管理水平与商业模式创新息息相关。管理者和技术人才队伍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首要资源,人力资源风险包括研发人员素质和管理人员管理水平[22]。具体如表1所示。
2.1.1 顾客价值主张阶段风险组成
价值主张是企业通过其产品和服务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商业模式创新首先向目标顾客展示其新价值主张[23]。从产业环境分析,商业模式创新源于对顾客需求的洞察,企业需要洞察顾客需求的变化,通过发掘顾客潜在需求来吸引新顾客、创建新市场[24-26]。因此,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主张来源于不断变化和多样性的顾客需求,价值主张要体现充分满足顾客需求且为顾客创造需求。其次,促使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因素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27]。从宏观环境分析,政府对商业模式创新给予鼓励与保护是十分必要的,在商业模式创新实践领先的美国,政府通过授予专利等形式保护商业模式创新。目前,我国正在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因此,企业价值主张的创新还需关注并积极运用相关政府政策,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来确定新客户价值主张。从企业自身来分析,企业家的洞察市场、挖掘顾客潜在需求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对价值主张创新尤其重要。埃森哲公司的Lindqr和Cantreu(2000)通过对来自不同行业的70家企业CEO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内部领导者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28]。同时,企业的创新文化也形成创新价值主张的良好氛围。企业融资能力高低会影响价值主张定位,融资能力强的企业相对而言,会对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
由以上可知,在客户价值主张阶段所面临的风险:宏观环境包括政策风险中的政府监管力度和支持力度;企业自身方面包括财务风险中的融资能力,企业管理风险中的企业文化与领导者因素;产业环境方面的消费者需求变动风险、竞争者的竞争强度风险。
2.1.2 价值创造阶段的风险组成
此阶段是顾客解决方案制定并实施,企业专注于如何以某种方式创造价值来实现客户价值主张,企业及其合作伙伴如何给顾客提供的解决问题或满足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实现价值创造的基础和手段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具有的独特价值性和难于模仿性的关键资源,二是可持续管理和可重复活动特性的关键流程。在此阶段,通过建立独特的资源、资产或具有竞争优势的地位,协调与合作者的关系,运用关键流程转化为顾客价值传递给顾客。在实践中企业运用的新技术或企业投入资金自主研发,嵌入价值创造活动中,生产和提供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和服务。另外,充分运用各类价值网络资源,强化供应链建设,提高合作者的风险控制水平等,密切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开展企业内部的各种职能活动如运营、营销、财务等,为客户创造价值。在此过程中,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还会面临外部宏观环境如政府颁布政策、法律法规出台等的影响,有些地方政府还发挥服务中心作用,更好地解决企业资金不足问题,这些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创造价值的效果。
由此可见,在价值创造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企业自身会产生如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和人力风险;产业环境因素如消费者、合作者和竞争者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价值创造。宏观因素如政府管制风险等。
2.1.3 价值传递/获取阶段风险组成
商业模式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获取更多利益。盈利模式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传递和获取是实现这一目标关键环节。企业获取价值的关键:一是如何拓展收入来源,二是如何控制成本支出。企业通过产品组合重构改变和优化营销渠道等业务形式,增强客户体验,传递产品价值给顾客,提高其付费意愿,以合理的定价获取收入;成本结构包括商业模式运营所引发的所有成本的构成,主要有融资成本、原材料成本和运营管理成本等,融资成本仍是企业面临的主要成本。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企业逐步实现了供货、库存、销售等数据的融合,精准营销提高价值传递效率,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协调能力全面提升,降低了运营成本。合作者的利益诉求和竞争者的定价水平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企业赢利状况。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所包含的知识、信息产生的溢出效应,政府政策支持则会进行补偿,从而降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成本支出,且政府对所支持产业的产品服务的宣传,加速新商业模式价值传递,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由此可见,在这一阶段,企业内部会产生由于融资成本而产生的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则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所影响到的营销、库存成本,产业环境风险的消费者付费意愿程度、供应商成本高低、合作者利益诉求和竞争者价格策略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价值获取。政府政策会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成本支出。
按照上述风险集成管理三维模型的思路,建立评价层次模型,如图2所示。风险集成管理评价模型从下至上,依次分为三级层次:第一层次,对商业模式创新实施不同过程的风险对象分别进行风险评价。首先,确定不同过程中不同风险对象可能导致的各种风险,再建立模糊评价矩阵,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类型一般分为六种,分别表示为:R1是政策风险,R2是企业技术应用和研发的风险,R3是财务风险,R4是管理风险,R5是人力资源风险,R6是消费者需求和供应的风险因素,R7是竞争强度风险因素,R8是合作者的风险因素,其中,R1是宏观环境风险,R2~R5是企业风险因素,R6~R8是产业环境风险。第二层次,对实施阶段分别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管理评价,即对不同实施阶段的风险对象进行集成。第三层次,对不同实施过程中的商业模式创新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基于过程-对象集成管理的总风险评价,评价的结果按计算的分值确定风险级别。不同层次的风险水平表示如图2所示。图中各层次中的元素用“H”标记出来。
2.2 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管理模糊综合评价[29,30]
2.2.1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各层次权重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诸要素的权重,权重确定方法可表示为:构造判断矩阵,表示因素i相对j相对目标重要性),且具有以下性质: ;
; 。相对权重可表示为:
根据企业商业模式方面专家和企业管理人员的打分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各层次的权重分别为:相对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管理整体水平,价值主张、创造和获取阶段的权重分别表示为,对于价值主张阶段的政府、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三个风险因素的权重分别为,同理,价值创造阶段的三个风险因素的权重分别表示为 ,价值获取阶段的风险因素权重分别为,对风险因素导致的风险事件的权重按风险因素的权重和风险事件的排列序号依次分别表示,如价值主??阶段的宏观因素所导致的风险1,分别表示为 ,依此类推。
2.2.2 模糊一致性判断矩阵构造
根据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状况,选择若干个评价级组成一个评价集,即:U={安全、较安全、一般、较危险、危险、很危险}。采用专家评分法进行,具体过程是:首先每位专家在综合考虑风险类型所包含的具体风险组成的基础上,对各具体风险组成指标数值实行标准化处理,保持指标同向性,为负向指标。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或层次分析法对风险类型包含的具体风险重要性进行确定,即明确各具体风险组成对相应风险类型的影响程度。其次,对不同类型风险程度从五个等级打分,打分范围在区间(0~1)之内,且打分总和为“1”。根据专家的打分,采用清晰集合构造模糊集合法分别确定各风险类型(最底层)的隶属度Rijk,表示第i个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第j个对象的K种风险类型隶属级别的模糊判断矩阵。运用清晰集合构造模糊集合确定隶属度,详细过程参照文献[16]。
2.2.3求各层次的评价矩阵
逐层计算各层次的评价,首先建立同一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不同类型风险的单因素评价Bij=Wijk?Rikj,再分别建立商业模式创新同一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的综合评价矩阵Bi=Wij?Rij,并进行归一化处理。
2.2.4建立目标矩阵
建立基于商业模式创新过程的风险集成目标矩阵B=(B1T,B2 T,…,BI T)T,其中“T”表示转置矩阵。
2.2.5 模糊综合评价
进行整体的模糊综合评价,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集,即权重向量W与模糊矩阵B的合成所得的模糊子集S为:S=W?B
由S=W?B得到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管理水平的评估值,从而可以确定该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管理水平值,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2.6 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管理集成水平评估分值
商业模式创新风险评估值可表示为:
在实际中根据评价结果,按隶属度最大原则,确定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管理整体水平,且可进一步确定,在商业模式创新的三个环节中,每个环节的安全级别,从而由果溯因,从“企业、产业环境、宏观环境”风险对象角度分析,逐一确定,在商业模式创新环节中是哪种风险类型促使某个环节出现风险,形成创新风险的重要原因。根据形成创新风险的重要风险类型,对风险组成内容明确的来源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因此,在实践中,企业应针对商业模式创新不同的阶段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找准导致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的主要原因,整合企业现有的核心资源,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风险类型进行管控,降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风险,提高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管理水平,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提供保障。
3 结论
3.1 构建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管理的“三维结构”模型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研究
商业模式(Bussiness Model)起源于1957年,到本世纪才飞速发展。Osterwalde等认为商业模式可以分三类:一为概念描述型,分信息流、服务流以及产品流,因为存在潜在收益,所以扮演不同角色。Jonas和Thomas一致认为应该包括企业战略,组织框架,核心竞争力和价值链;二为抽象型,描述一些共同特征,包括消费者、供应商、债权人之间的关系;三为特定真实型,描述特定的模式,包括Dell模式、eBay模式等其他模式。翁君奕(2007)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核心界面要素组合,核心界面认为任何商业模式的前提条件是构件合理性。但是罗珉等认为,商业模式是以基础条件等进行运作。
二、要素型商业模式研究
(一)、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商业模式概念高度不一致致使构成要素也不统一。具有代表性的有,JonasHedman等认为应包括组织资源、竞争者和顾客等等。加里·哈默尔认为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价值网络、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与客户界面。另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是Amit和Zott提车的商业模式三要素,内容、交易控制和结构。同时代的Afuah和Tucci提出商业模式应包含收益、能力、顾客价值等等,在网络上可应用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
(二)、商业模式的类型研究
起源于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型可分为B2C和B2B两种类型。Morris依据企业成长期不同分三层次,分别为基础层、特有层、规则层,每层包括六要素。基础层表示在导入期、特有层表示成长期,规则层表示成熟期。黄培、陈俊芳认为应分三层次,分别是内中外三层。从本质上说,商业模式蕴含着企业价值的创造。
三、商业模式发展核心战略研究
(一)、市场机会拉动力
商业模式为了抓住市场机会从而产生动力。Lindgardt等(2009)认为,创新能带来企业特有的商机,通过结论得出,经济倒退蕴含无限商机,可以让企业重焕生机。因此,他们得出结论,在金融危机时刻,公司对商业模式创新性的高度一致认可。特定时期创新行为更加重要,也更能解释。创新焕发企业的动因很多,其核心就一个: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其他都是外在形式。
(二)、商业模式亟待创新
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企业必须不断创新。Malhetra(2001)认为,事先驱动的商业模式更能适应连续、动态、激进的商业环境变革。Sosna等(20l0)认为特定商业模式的持续性应从长远角度来看,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虽然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认同此点,但商业模式的内在机制未得到很好的解释,影响其企业创新。
(三)、商业模式发展的核心战略
以价值创新为灵魂、以占领客户为中心、以经济联盟为载体、以应变能力为关键、以信息网络为平台的商业模式突破性发展的灵魂在于价值创新,借助商业模式这个平台实现价值最大化。在消费者看来,考虑眼前利益,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只有把竞争视角深入到用户中,才能进入到竞争空间;王雪梅等指出:商业模式的发展核心是以经济联盟为载体,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存在的价值曲线来看,其中1/3来自企业内部,2/3来自企业之间,他们彼此之间通过合作,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形成更强竞争力。伴随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脱离信息网络,企业最终将无竞争力可言。(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引言
物联网将互联互通的网络概念进一步延伸到现实生活各个物质实体,把在互联网和电信领域取得成功的新一代IT技术运用到各行各业,并通过智能感知识别、通信网络以及智能运算平台的技术设备,形成对每一个网络节点进行识别、定位、监测、管理和操控的网络系统。基于此,物联网除了扩大网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最重要的是通过技术和应用,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形成规模化的应用,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发展物联网除了加快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还要加快产业社会化进程,形成规模化商业应用。由于物联网产业链较为复杂,涉及商用主体类型较多,因此必须根据其自身商业特点、不同行业市场需求以及个体关系特点,设计相应的商业模式。
2 物联网商业模式研究现状
作为互联网业和电信业衍伸的新形态,物联网需要从这两个领域获取商业模式经验。互联网发展已由传统盈利模式研究转向价值网络体系和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着重于挖掘、掌握、导向乃至创造市场需求,同时分析商业模式系统中个体的竞合关系以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表现,使系统动态发展,与外界互动协同发展,同时研究政府等个体在商业模式中的作用,将盈利为主的商业模式概念转成改革生活方式、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向。
目前的物联网商业模式研究,比较集中的研究方向是分析商业模式运营核心平台的搭建以及市场运营过程运营商、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等主要个体的相互关系、服务提供方式和收入分配方式。
中国电子商务中心提出了物联网发展五大类商业模式,包括:
(1)系统集成商主导,运营商检验运行情况;
(2)运营商提供网络连接,收取服务费用,系统集成商在网络上运行业务;
(3)运营商自行为客户提供数据流量;
(4)运营商自行为客户开发相关服务;
(5)运营商为客户定制服务。其主要的区分点在于服务提供主体和方式上。
参考文献将物联网的商业模式分为通道型、合作型、自营型和定制型四类,强调不同模式中运营商地位和作用的差异,并介绍物联网在国外医疗、物流、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从运营商主体性出发,提出了合作开发、独立开发和定制服务的物联网商业模式类型,强调不同合作方式的结构和实际应用案例。
参考文献根据中国移动已有业务结构,分析7种物联网商业模式,包括:
(1)企业投资自建型;
(2)企业自建运营型;
(3)定位平台免费开放型;
(4)全租赁佣金型;
(5)运营商系统集成型;
(6)运营商与系统集成商合作型;
(7)运营商产品库型。
还预测未来可能产生的3种新模式:平台租赁运营型、平台广告运营型和项目型。同时认为,当前物联网主要盈利来源还是以用户购买和支付服务费为主,广告收入为辅,并对其在移动支付、智能电网、GPS导航、环保监控等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和展望。
由是可知,当前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体现为系统集成商和运营商的运营主体竞争以及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扩展,强调的盈利方式仍然是用户单次设备购买、日常通信服务以及网络运营商的佣金收入。关于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市场运作、盈利模式以及个体关系类型的研究取得较多成果,其中对于广告平台建设的思维也符合网络产业商业模式中低资费、规模平台、广告支撑的发展趋势。但由于缺乏对用户需求的综合挖掘和行业拓展,研究的群体和行业范围偏窄,忽视了物联网公共特性以及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商业拓展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较大欠缺,导致相关业务市场渗透能力差,用户接受程度低,周期长,不利于产业发展。同时,对电信领域的创新商业模式借鉴不够,忽视了物联网潜在的多价值主体特性,对运营商、系统集成商之外的价值创造研究不够。
3 未来物联网商业模式预测
作为新兴产业,物联网未来发展核心应该是通过对用户需求的覆盖,以及日常应用领域的全面渗透,进而培养用户的物联网消费习惯,甚而创造出新的用户应用需求和模式。因此,应该从公共事业和常规消费领域着手,采取低价甚至免费的方式,尽可能降低用户使用门槛。在具体模式应用上,可以设计如下商业模式:
3.1公共事业应用型
此类商业模式一般由政府等公共事业部门搭建公共平台,客户租用或者购买平台以及相关软硬件产品,并支付通信费用。向用户提供免费产品。比较典型的应用方式是各类企业的视频监控、面向用户的楼宇监控和家居监控、GPS导航定位、公共事业信息查询、公共安全、公共物流体系等。
该类商业模式是物联网民生化应用的体现,贯穿于各个发展阶段,此间,政府对技术、市场的把握非常重要:初期,通过行政手段迅速普及产业应用,投入资金搭建设备体系;与商业机构合作,以赞助或者成立股份制公司的形式运营和维护物联网公共事业;在特殊领域如公共物流体系等,则需要迅速完成平台体系搭建,通过政府独资、土地出让、合资经营、业务外包的方式转移成本和吸引资金,保障物联网应用的维持和扩展。此类模式来物联网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主要政策推广模式。在主要公共事业平台采用此类模式,可以让用户免费体验物联网应用,培养使用习惯,为其他类型的业务推广打下基础,同时政府等公共事业部门由此推广普及物联网,带来社会效应,增加财政收入。
3.2广告平台型
物联网中的网络广告模式是传统媒体广告模式的延伸,一般是由运营商、互联网企业搭建公共平台,集成物联网感知和传递的软硬件设备,租给广告商进行运营,广告商通过广告收入来支付物联网平台运营费用。由于物联网行业覆盖广泛,潜在客户源多,这一模式越来越被广告商看好,出租车、公交车、地铁移动电视,楼宇电视、营业厅的移动广告屏幕,都可以作为该模式的覆盖范围。而物联网的作用是给这些信息平台赋予移动性和地理标签的附加信息,并逐渐开放用户交互界面。
该模式的本质是公共信息平台的物联网化升级,在传统公共信息平台的覆盖特性基础上,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体现移动性和地理坐标性,更可以根据政府和信息提供者的需求,实现平台信息的移动化、区域化、群体化和行业化。该模式可以使上述信息点在其各自不断扩大的用户群覆盖的基础上发展成综合类信息的平台,通过对用户群体的公有和专有覆盖,探入、获取乃至引导总体和专有用户的信息关注行为和趋势,从而吸引广告商的加盟,形成第三方获利的生态体系,让用户零成本使用的同时,以广告效应获取盈利收入。
3.3软硬件集成商主导型
以上两种方式是公共领域可以应用的商业模式,而 对企业和个人用户端,发展趋势之一是价值流多源化和集中化,体现在商业应用中即为终端融合以及物联网相关应用的无限开发和拓展,对此可以预测软硬件集成商主导型的商业发展模式。
该模式主要来源于苹果“iPhone”模式,核心软硬件集成商通过与运营商合作,在获取用户终端一次购买费用的同时,通过一定比例分配用户日常应用消费,同时大量应用开发者为终端系统促进广大应用开发者为系统开发各类应用模式,以免费和低价模式为主(苹果大部分应用费用在0~0.99美元),在硬件销售的同时,开拓应用下载这一新盈利点,并通过习惯和文化渗透的方式促进硬件终端和软件的普及。此类模式可用于与个人用户市场相关的便利类和控制类领域,例如位置服务、智能物流、智能家居、数字城市和智能校园等,通过在已有智能手机终端系统或者未来可能出现的专有物联网终端上开发相关行业应用下载,使用户可以免费或者很低代价选择和使用物联网软件平台和应用。
3.4“云聚合”型
在物联网商业模式的高端发展阶段中,还可以结合云计算的思路提出云聚合概念。云聚合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云计算基础上,以用户服务为中心,根据已有运营平台和业务能力,针对目标市场整合内外部资源,形成用户、商家、其他市场参与者共同创造价值的网络商业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在一定的安全机制下形成信息全面自由流通,通过大量快速的信息传送实现价值的高速增值。各个主体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接收者。而从盈利模式上看,各个运营主体向云聚合平台,一般是政府或者其他部门交纳租金费用,而由于应用的方式多样化和生活化,用户最终可以免费的方式使用平台内一切资源。
上述分主要商业模式类型通过表1体现出来。
4 商业模式发展建议
在物联网发展被一致看好的情况下,上述商业模式的市场推广未如想象顺利,主要原因是各行为主体对商业模式的内涵以及市场适用性挖掘不够,使用门槛高,缺乏以用户低成本使用推进的商业应用。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推进:
(1)政府支持和技术标准化。在商业模式推广中,政府最直接的作用体现为方向引导、资金投入和平台建立,行业应用初期,政府应该通过行政手段,为物联网进入重点行业提供基础通道,形成先天进入优势。此外,产业标准化是克服发展障碍以及降低成本的关键,物联网时代,各国起跑线差距不大,所以更应加快研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并试点和应用,抢占技术制高点。
(2)增加商业模式价值主体。可在现有运营商、系统集成商等主体的基础上,引入软件、硬件制造商、集成商,服务提供商、广告商、内容提供商、应用开发者等主体,在产品体系上可以扩大市场需求覆盖,通过多个主体的价值创造,分摊运营成本,提升用户规模,增强平台效应,创新盈利模式。
(3)促进个体间合作和共赢。政府可以通过与其他运营个体的合作,打造完善应用体系,调动各方力量,把盈利模式中以单次购买和用户从量使用为主,逐渐过渡到用户低价或者免费使用为主。而在第三方投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营方式上,应在保证用户利益的同时,通过集中关注的方式促进其他消费需求增长,实现各方共赢。
(4)推进示范产业应用。选择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效应、产业化进程快、附加值高、环保的重点领域开展物联网先导应用示范,通过成功范例提升社会认知度,这些产业应用包括智能电网、数字城市、智能物流、环境检测、公共信息平台、数字医疗、智能家居等。同时加大公共事业服务的物联网化,在个人客户端将物联网作为公益服务的升级方式。
(5)促进终端融合。未来物联网终端必将是多种功能融合的载体,需要重点加强软件扩展性。免费使用物联网软件是大趋势,软件开发者应争取从其应用的广告平台以及可能引发的消费需求发掘盈利方式。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环境、城市管理、城市资源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日益突出,“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与必然选择。目前,全球有超过100个城市正在进行“智慧城市”的试点和实验。“智慧城市”建设除了要有高水平的全面规划和完善的顶层设计做指引,还需要有合理有效的商业模式做支撑。
1 现有商业模式分析
目前,在进行“智慧城市”试点和实验的地区中,欧洲和亚洲是较为积极的。从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来看,已经有超过30个大中城市相继推出“智慧城市”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旨在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市服务、完善城市功能,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产业链的方方面面,如何综合考虑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特点,合理选择投资方、建设方、运维管理方,以及提出合理的盈利来源,是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参考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笔者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共有七种常见的商业模式:政府独立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运营商共同投资运营商建设和运营、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或第三方建设和运营、政府牵头BOT模式、运营商/第三方独立投资建设运营、联合建设运营和公司化运营等。各种模式的优劣势分析见表1。
前四种模式有一个共性特征——政府主导或参与,而它们之间的差异更多的是参与程度的不同。相比较而言,政府主导或参与,在融资、建设、共享等方面更容易推进,运营商/第三方专业建设和运营便于实现专业化运作。后三种模式政府参与程度较少,更多的是由一家或者几家通过联合或公司化运作模式承接智慧城市的建设任务。智慧城市建设本身是浩大且长期持续的工程,不仅仅需要政府的牵头和参与,更需要动员产业链上的成员共同参与。从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模式逐步从政府主导单一模式向社会共同参与、联合建设运营的多元化模式转变。
2 商业模式选择
智慧城市建设的商业模式,应该是多种商业模式并存,并呈现出以其中一种或两种模式为主、其他几种模式为辅的多元化运作形式。智慧城市的项目类型是决定商业模式的主要因素,结合项目实践,本文认为项目属性、性、投资规模、专业跨度、共享性和专业难易等六个方面是影响商业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其中:公益型的项目、型的项目、政务类的项目需要政府主导和投资,倾向于前四种商业模式;投资规模大、专业跨度大、共享性要求高、专业涉及类别多的项目适合采用联合建设的模式,不适合政府投资建设运营和运营商第三方独立建设运营。
3 商业模式优选匹配
用商业模式做定位
商业模式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换言之,你将如何向客户推销你的产品,如何能够让他们愿意付钱购买你的商品?想要实现这些目的有成千上万种方法,不过你首先要弄清楚一些问题。你将要出售给客户的产品是自己生产还是倒卖的?是否已经完成了产品背后的调研?你是直接将产品出售给消费者还是使用分销商?是独立创立公司还是利用外部投资?
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采用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其中有很多公司都在尝试采用基于Web 2.0模式,例如使用像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如果你以互联网为基础,那么这意味着你需要更多的资本来启动你的业务,因为在你能够占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并能够吸引到足够的广告费用之前,你很可能没有任何收益。
如果你是基于社交媒体进行营销,那么你或许需要一大批注册用户,这样你才能成为一家能够吸引投资的企业。如果你的企业是基于互联网的,你可能永远都无法赚到很多钱,但这种模式很可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不要因为某项业务不能赚到很多钱就判定这不是一个好的行业。很多人看中自己的生活质量,那么这种类型的业务或许最适合他们。
为了实现你的目标,或许你想要建立一支有经验的、能够给你提供一些建议的团队。在这方面,投资人可以给你很多帮助,不过还是要由公司的创始人来做出最终的决定。
用商业模式实现目标
到底应该采用怎样的商业模式?首先你一定要清楚,一个特殊的商业模式如何能够满足你的目标。这里包括很多个方面。在盈利方面,你需要清楚自己想要赚取多少钱以及这种模式实际上能够帮你赚到多少钱。从生活方式上考虑,运营这家公司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从构架上来看,你是希望将这个企业做成家族企业还是一个上市企业?你是否需要为了能够赢得诸如创投机构、大企业或者外资企业的投资而将企业做成专业化的企业?
在众多不同的商业模式中为企业进行选择之前,你需要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并且需要给出确定的答案。举个例子来说,你的家族一直以来都在从事着自己的业务,你的公司也将会是一个以家族为基础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之下,也许特许经营或者分销模式会更适合你。
再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创立一家能够上市的企业,同时也希望赚取更多的利润,那么你或许更需要的是一些专业的投资者。
所以说你所选择的商业模式会对你的个人和生活目标产生很大的影响。
明确自己的能力
你还需要考虑自己的个人优势和劣势。你到底是一个内向的人还是外向的人?分析型还是社会型?空想家还是实践家?思考者还是实干家?
弄清楚你自己的能力,将对你选择商业模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每个商业模式需要不同类型的力量和能力。即使一个领域非常火热,也不意味着你有足够的个人能力能够使你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
举个例子来说,外向型的人更适合从事销售领域而不是产品研发领域。如果你是外向型的人,你会希望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销售方面,做个销售商。如果你是内向型的人,你应该更加关注以自身产品发展为目标的商业模式。
或许,你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分析性人才。那你应该更适合那种以数据为驱动的业务,例如市场营销或免费增值服务。社会型人才或许更适合基于个人感受的业务类型,例如依靠事件驱动的社会媒体,因为在这里,深入地理解人们的个人动机比理解分析数据更为重要。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梦想的人,你应该更适合在一家国企里工作。如果你是一个实践型人才,你就应该避免区域性的业务,尽管这类业务可能会让你的销售额快速增加,但是收益很低,而且这种企业很难吸引到大型的投资者。
将弱点变为优势
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弱点。那些在企业初创阶段做得非常好的人并不一定是最聪明的。然而,他们通常非常有自知之明,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他们能够理智的接受这些,并且找出如何应对这些弱点以及将这些弱点转化为商业优势的方法。
应对你弱点的第一种方法,是采取行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或者通过某种途径改变自己天生的行为或习惯。如果你是内向的产品开发者类型,或许应该接受一些销售或表演方面的训练,又或者是参加一些公开演讲和交流技能的课程。
如果你是外向的销售型人才,或许你应该选择参加一些质量管理,甚至是一些金融学的课程,选择一些你天生不感兴趣的专业。如果你不想参加正式的培训,你可以找一个老师或者顾问。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选择。
最常见的扬长避短的方法,就是找一个可以合作的个人。最常见的合伙关系往往出现在内向型和外向型的人之间,因为他们能够很自然的互补。另一种合作关系出现在社会型人才和分析型人才之间。
在你选择特定的商业模式后,这种合作关系对于帮助你的企业走向成功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你还要确保你个性中的弱点不会影响到你企业的发展,即使你有许多其他有利于企业成功的个性特征,例如才智、决心、果断和正确的主意。
关键词:服装企业 商业模式 创新
互联网的兴起带动了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企业迅速发展。在服装业,具有新型商业模式的服装企业正在不断蚕食传统商业模式服装企业的市场。凡客诚品、麦考林、梦芭莎等近年创立的优秀的B2C电商企业,获得了极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一些传统的服装企业为重获市场竞争力,也纷纷涉足电子商务,并取得不俗的成绩。
当前原材料、租金、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对服装全行业均带来了冲击,传统商业模式的服装企业尤其步履维艰,多家国内大型服装OEM(贴牌生产)厂商面临生存调整。及时调整商业模式,提高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是破解这一难题的解决办法。
商业模式创新
(一)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模式的研究是最近几年热门的研究课题,但不同的学者对于商业模式具有不同的定义。总体来讲,商业模式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经济类定义,它是将商业模式归结为企业获取利润(租金)的商业逻辑。
二是管理类定义,它是从战略、运营等管理角度进行的界定。主要表述为企业拥有清晰的发展方向,在内部具有相关组织结构和关键成功因素进行有效支撑,在外部拥有与相关利益者的相互竞合关系。
三是系统类定义,它是前两者的综合,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或组织拥有明确的战略方向,内部拥有关键要素或结构模型进行支撑,并拥有短期或长期的利润评价机制。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根据商业模式的概念可以看出,随着所处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引起市场环境剧变,企业理应注重商业模式的创新。服装企业特别是传统服装企业必须将商业模式创新放在首要地位,其具体原因为:
1.服装成本不断攀升。以拥有门店运营的服装企业为例,服装成本主要包括一般成本、管理成本、销售成本。其中一般成本包括服装面辅料成本、制造成本;管理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营业费用成本;销售成本则包括物流成本、店铺租金成本、店铺运营成本等。因此,随着目前国内PMI、CPI指数的不断上涨,服装成本中的面辅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店铺租金成本不断攀升。这导致最终服装价格也相应上升,根据商务部资料显示,2011年7月份国内纺织服装出口平均价格增长24.7%,而数量则仅增长0.9%。
2.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一方面,国内人民币不断升值,通货膨胀加剧,国民对生活必需品的支出成本正大幅上升,导致对纺织服装消费品的支出锐减;另一方面,国民对品牌和潮流趋势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从而必然要求服装价格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以提高国民对服装的消费热情。因此,在时尚、品质等要素一定的情况下,价格成为服装企业竞争的关键。
3.企业竞争同质化。由于国内服装行业缺乏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和创新竞争思维,服装企业常出现对成功相互模仿的“趋同”现象,从产品同质化到战略趋同、商业模式趋同。很多服装企业提供类似的产品,争夺相同的消费者,营销手段基本靠价格战,导致竞争异常激烈。
服装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服装是时尚品,也是快速消费品,因此,对于服装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消除库存。关于消除库存,不同的服装企业探索出了不同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从价值链的途径,对服装从产、销各环节进行创新。
(一)销售模式
销售模式是指产品成为商品的通路。从服装企业发展史来看,服装企业的销售模式分别经历了量身定制模式、批发模式、零售模式。其中量身定制模式衍生出的具体形式有以前的裁缝制和当前的高级成衣定制;批发模式衍生的形式有网络的B2B模式和一般意义上的批发制;而零售模式衍生的类型非常丰富,包括实体零售模式和虚拟零售模式。
通常来说,商品零售的实体形式主要有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品类店、百货公司、专门店五种形式。因此,服装企业实体零售模式也包括购物中心模式、大型超市模式、品类店模式、百货公司模式、专门店模式。其中购物中心模式近似于华联、百盛、新玛特等商城,它与目前各地兴建的服装城类似,如福建石狮服装城、浙江柯桥纺织城、深圳华南城等。这种模式政府主导的性质较多,适合于一般中小规模的服装企业用来作为展示和销售平台;大型超市模式近似于家乐福、沃尔玛、华润万家的纺织服装事业部以及海澜集团的海澜之家。通常这种模式适合大众消费,对需求稳定且研发设计、营销能力有限的服装企业较为适合;品类店模式类似于国美、苏宁模式,它与服装企业的大店经营类似,如安踏、李宁、美特斯邦威、GAP设立的旗舰店。这种模式具有地产和商业的双重性质,能降低单件产品成本、消化库存,对大型服装集团较适合;百货公司模式在服装产业内以制居多,如著名的“ITAT”模式,它也具有地产和商业的双重性质。但与品类店的区别是这种模式不是由服装企业主导,且其中的服装品牌不止一家。这种模式的企业通常选择租金相对不贵的商业区,能在成本降低的前提下为企业消化库存;专门店模式是目前服装企业最普遍的商业模式,如ZARA、C&A、H&M、美特斯邦威、森马、以纯、雅戈尔、七匹狼等。这种模式通常以经销商加盟为主,服装企业自营为辅。这种模式对于发展期的服装企业比较适合,能通过加盟使服装产品迅速进入市场,降低内部库存。
虚拟零售模式出现在互联网兴起之后,主要表现为B2C模式,即电子商务。虚拟零售模式的代表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IT企业涉足服装领域,代表性企业为凡客诚品、梦芭莎、麦考林等;另一类是服装企业涉足电子商务运营,代表性企业为美特斯邦威、报喜鸟、爱慕、兰缪等。值得一提的是,前者由于熟悉网络消费群体消费需求,能够利用精准的网络营销手段,通常比后者获得更好的业绩表现,且增长迅猛。
(二)品牌营销模式
品牌营销模式也称“轻资产”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将制造和销售等较难控制的价值链环节进行外包,而只关注于服装研发设计、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等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这种模式适合于对人体力学有充分研究,掌握核心的力学技术,并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知道如何去满足市场需求的服装企业。这种商业模式的典型代表企业是耐克、阿迪达斯、彪马等服装企业,主要是国外的知名服装企业,拥有成熟的技术和市场推广能力,其最大的成本也主要是技术研发、设计和市场推广。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进入壁垒高,模仿困难,且需要对服装行业有充分的了解。
(三)制造模式
制造模式也称“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关注于服装产业链的制造环节,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并在工艺流程和工艺技术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它的最大成本来自于原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制造模式的服装企业在国内占据很大比重,并以OEM为主要形式出现,如联泰制衣、达利盛等服装制造巨头。这种模式的缺点是订单量不稳定,缺乏对市场的有效控制与预测,利润较低,成本压力较大。另外,由于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制造模式的服装企业通常会选择向面辅料甚至棉田、化工厂延伸,以取得上游供应链的控制力,降低成本。
综上所述,服装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是从价值链角度进行的。在价值链上,它可以分为销售模式、品牌模式、制造模式,而且不同的模式具有不同的价值,其关键看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
服装企业商业模式价值实例研究
不同的商业模式能带来不同的商业价值。为对价值链途径上新型商业模式的价值性能有直观的理解,本文对零售模式、品牌营销模式、制造模式三种类型服装企业的业绩情况进行分析。其中零售模式的代表企业为美特斯邦威、凡客诚品、麦考林、INDITEX;品牌营销模式的代表企业为NIKE、ADIDAS;制造模式的代表企业为联泰集团、达利国际集团、雅戈尔集团。具体的绩效可见图1和表1。
可以看出,目前国外的INDITEX、NIKE和ADIDAS销售额远高于国内服装企业,这表明品牌营销模式的NIKE和ADIDAS具有较好的市场绩效,而拥有零售模式和品牌营销模式的INDITEX集团则表现出更为强劲的实力和潜力;虚拟零售模式的凡客诚品和麦考林,以及实体零售模式的美特斯邦威则在总额上较低;制造模式的联泰集团、达利国际集团和雅戈尔集团则表现较为稳定,处于发展成熟阶段。
同时,虚拟零售模式的凡客诚品和麦考林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其中凡客诚品2008-2009的年均增长率为130%,麦考林的年均增长率则为55.59%;实体零售模式的美特斯邦威则发展迅速,年均增长率为33.82%,INDITEX集团则为10.23%;制造模式的联泰集团、达利国际集团、雅戈尔集团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9%、2.42%、17.32%;品牌营销模式的NIKE和ADIDAS分别为1.04%、5.51%。这表明采取“轻资产”的零售模式对创立企业十分有利,使之能迅速建立市场影响力,获得成长。而当企业成熟后,对品牌营销模式和制造模式的涉足较为恰当,以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
当然,以上的模式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有些服装企业的商业模式会隶属于销售模式、品牌营销模式、制造模式的一种,而有些服装企业则会兼有两种,甚至三种商业模式。如美特斯邦威兼有零售模式的实体和虚拟形式,同时在品牌营销上也有所侧重;INDITEX集团兼有制造模式、零售模式、品牌营销模式。但在这些模式中,各服装企业还是有所侧重于某一种,而对另外的形式兼顾。
结论
商业模式跟产品一样是有生命周期的,没有哪种商业模式是一直成功的。因此,为获得核心竞争力,服装企业应该对原有商业模式的不足进行修正,以适应现时的变化。对于创立初期的服装企业来说,寻找一种适合企业发展且不同寻常的商业模式是其进入“蓝海”并超越现有竞争对手的关键。但当成长到一定阶段,则需对原有商业模式进行重塑,以重新取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Rappa,M.Managing the digital enterprise-business models on the Web[EB/TL].省略/models/models,html,2000
2.Henry Chesbrough,Richard S.Rosenbloom.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11(3)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也带来了商业革命。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IDC)调查显示,2013年全世界的电子数据存储量将达到180万PB,并且每年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王劲,2013)。数据规模的跃迁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必将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但是对于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问题还缺乏相应的研究。本文在分析大数据及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上,研究归纳由大数据产业链衍生的新型商业模式,以期为相关企业带来启示。
相关理论
(一)大数据
目前,对于大数据尚无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定义从不同的维度出发。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将“大数据”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内,无法用通用的数据库软件工具进行撷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IDC)认为,“大数据”是一种新一代的架构和技术,其目的是为了能更经济有效地从海量的、高频率获取的、多种结构和类型的数据中获取价值。人们普遍将该定义概括为四V:即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高速型(velocity)和价值型(value)。另有学者将大数据视为“分析”的另一种表述,是寻求从数据中萃取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商业优势的智能化活动。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Mayer-Schonberger教授(2012)指出,“大数据”所代表的是当今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新型的能力―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钟瑛、张恒山(2013)认为“大数据”的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规模大到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另一方面,主要是指海量数据的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挖掘与运用的全新技术体系。
总之,对大数据不同的定义来自不同的角度,科学界一般将大数据视为“海量数据+复杂类型的数据”,而在商业应用中则更关注大数据作为一种分析(预测)方法并关注分析结果的商业化潜力。本文认为,从大数据对现实的商业环境的影响的角度看,数据如果能够作为商业变革的动力来源,那么同时需要数据量和数据类型达到一定的水平,同时也需要数据分析技术从数据中抽取相关知识,因此,本文将大数据理解为“海量数据(复杂数据)+分析方法”。
(二)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概念,但是对这个概念却存在多种不同的认识。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能够使企业盈利的模式,商业模式明确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定位,指导公司怎样赚钱;同时指出商业模式明确了一个公司开展什么活动来创造价值,在价值链中如何选取上下游合作伙伴以及怎样与客户达成交易、为客户提供价值。李振勇(2006)认为,商业模式是指通过整合企业运行的内外要素,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的、具有独特竞争力的运行系统,来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同时通过提品和服务,使这个系统持续盈利的一种整体解决方案。原磊(2007)认为,商业模式可以用来说明企业为达到开拓市场、传递价值、创造关系资本、盈利并维持现金流的目的,努力创造顾客价值、建立内部结构,以及与合作伙伴形成网络关系的过程。刘艳巧(2008)认为,商业模式是指完成企业盈利和良性发展的目标的一个系统。
虽然对于商业模式还有其它定义,且表述也不尽相同,但各种表述本质上都是在表达一个核心观点:商业模式本质上是指企业“获利的运作方式+赚钱的方法”。但已有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罕有涉及大数据这一新的商业背景的。本文认为,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应该是围绕大数据产业链来开展活动并创造价值的系统方法。
大数据产业链
大数据并非是在真空中产生的,其应用也不是断章取义的结果,大数据的应用实际上是在一个产业链中完成的,其价值是由有机相连的多个环节共同实现的,即数据从采集到存储,再到经过处理提取价值,最后被应用的整个过程,具体而言,大数据产业链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数据应用等主要环节,如图1所示,具体分析如下:
数据采集。数据采集环节是指对企业的内部经营数据、企业的内部管理数据和企业外部的用户行为数据等进行挖掘、整合的过程。
数据存储。数据存储环节是指将采集到的数据纳入到数据聚合平台中,方便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环节是指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分析,挖掘潜藏在数据中的深度信息,实现数据的增值。
数据应用。数据应用环节是指将处理好的数据产品应用到行业中去,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从而提高运营效率。
这四个环节层层递进,贯穿整个数据生命周期过程。因此,大数据产业能够催生更大的市场和利润空间,将构建数据行业应用新体系。在这个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的商业需求正在催生新的运作方式和盈利方法,从而引发新的商业模式。
基于大数据产业链的新型商业模式
针对图1所示的大数据产业链,本文认为在不同环节上主要催生了如下新型商业模式:
(一)数据自营模式
数据自营模式是指企业自身拥有海量数据和大数据技术,同时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改进现有产品或预测未来,从而使企业获得利润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的成功运行是需要一定条件的:首先,数据来自公司内部,可以是生产经营信息或管理信息;其次,拥有先进的大数据技术,能够对信息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提炼;再次,具备高效的分析能力,能够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准确评价;最后,具备数据决策能力。能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商业决策,通过不断改进原有产品、推出新产品以及预测企业的发展方向使企业获得利润。这种模式适用于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基本上囊括了大数据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集数据生成、存储、处理和应用为一体,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循环体系。因其自产自销,不仅降低了成本,更适应企业的需求,使企业在大数据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例如,Facebook不仅是大数据的生产者,还是大数据的加工者和消费者。Facebook的数据来源丰富,既有来自大数据产品Timeline(时间线)搜集到的用户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又有来自被它收购的图片分享应用商Instagram公司带来的细分数据,Facebook采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海量+非结构化/复杂类型”的数据进行分类、结构化处理,进而分析得出用户的具体信息,最后应用在广告投放、精准营销、调整产品设计和服务以及用户管理层面上。通过运用数据自营模式,使得Facebook的营销活动和广告投放更有针对性,在2012年第三季度12.62亿美元的营收中,广告业务的营收占86%(陈圆圆,2012),同时在调整产品和服务方面,也满足了用户的不同需求,大大的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又如,亚马逊自身拥有海量用户信息和交易数据,根据对用户的浏览历史和购买记录进行分析的结果,采用“item-to-item”协同过滤技术找到客户之间的相似性以及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形成个性化推荐系统,从而进行精准营销和个性化广告推介。亚马逊的个性化推荐系统为其销售额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创造的价值占其销售额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数据自营模式为亚马逊带来了巨额利润和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数据租售模式
数据租售模式是通过一定的媒介,将广泛收集、精心过滤的数据销售或者租赁给客户来获取报酬的方式(吴李知,2012)。这需要企业具有强大的收集数据和整合萃取信息的能力,以此形成数据采集、信息萃取、价值传递的完整链条。在这种商业模式下,数据实现了增值,成为可供交易的商品,很好的诠释了“数据就是资产”。这种模式适用于拥有海量数据的企业。对他们而言,不用费很大的力气,只需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便可获利。数据租售模式能使企业形成较强的差异性竞争力,使他们超越竞争对手。
例如,广联达是数据租售模式的代表,它通过销售“建筑材料价格信息”来盈利。因为广联达的主营业务是建筑领域,在经营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大量实时产品数据,把这些数据加工成一些建筑公司、研究院所需的价格信息,就能销售获利。广联达毫不费力的把主营业务中的信息变成了有价值的数据,开辟了新的盈利空间。又如,百度创造了以销售数据为主的商业模式,它建立了网游用户行为数据库,能够将游戏玩家的搜索热点记录汇聚其中,然后再把这些数据销售给网络游戏运营商。百度作为搜索引擎巨头,可以轻松地获取搜索信息,并且这些信息无需进行深加工便可出售获利。
(三)数据平台模式
数据平台模式是指数据的分析、分享和交易等功能都能通过平台来实现,通过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平台服务来获取利润的商业模式。数据平台模式主要包括数据分析平台模式、数据分享平台模式和数据交易平台模式。数据分析平台模式是指通过灵活租赁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数据存储、数据运算和数据分析的平台服务。数据分享平台模式是指平台服务商凭借其拥有的数据资产,为用户提供云数据库、数据推送、数据集成等服务,同时开放数据接口、提供开发环境,供开发者进行基于数据的应用开发从而获取利润分成。数据交易平台模式是指第三方平台提供商为数据所有者和需求者提供数据交换、交易的服务平台(Brabham D C,2008)。数据分析平台模式要求用户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技能,用户只需将数据上传到平台上,便可使用平台上面的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享平台模式需要平台服务商具有强大的数据采集能力和分析能力,便可轻松运行。数据交易平台模式需要完善的平台技术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数据的拥有者将数据上传到平台上,需求者便可从平台上下载。数据平台模式适用于技术创新型企业,因其拥先进的平台技术,能够自如的利用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和交易。由于这种模式是由技术驱动的,只要技术不断创新,未来将不可估量。
例如,Google 提供了在线数据分析平台Big Query,用户不必投资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就可以上传大量数据并通过其直接进行交互式分析,Big Query为用户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还节省了时间和成本。阿里巴巴的“聚石塔”数据分享平台将支付宝、淘宝、阿里金融、B2B 的数据囊括在内,利用“云计算”提供数据云等服务,将买家的访问量、购买意向、已下订单等数据汇总到大平台上,通过浅层分析预测商品的生产量、物流调配能力,以此快速地应对不同的情况。该平台为卖家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发展空间。“品友互动”是大数据交易平台的一种,即广告交易平台。“品友互动”拥有海量数据,通过分析能够判断出到用户感兴趣的、出价最高的商家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反馈到平台上,广告交易平台将相应的广告投放到用户所打开的网页上。数据交易平台模式让消费者、广告主和媒体的利益都得到了最大化。
(四)数据仓库模式
数据仓库模式是指通过整合所有类型的数据来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从而达到获利目的的商业模式。这类公司通常具备决策支持工具和高素质的分析人才,目的是为企业提供分析性报告和决策支持,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改进业务流程和监视时间、成本、质量和控制。这种模式适用于决策型企业,帮助用户快速的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投资回报率的最大化。
例如,Teradata(天睿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致力于数据仓库、咨询服务、提供企业分析和决策方案的供应商,它的数据仓库拥有大规模并行处理(MPP)平台,该平台是目前性能最高、最可靠的平台,能够高效处理海量数据,有效提升企业的数据资源利用能力,帮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提高整体运营效率。数据仓库模式比较直观,采取这种模式的企业还有很多,不再赘述。
(五)数据众包模式
众包是指企业在线问题―大众群体(专业或非专业)提供解决方案―为赢者获取报酬,且其知识成果归企业所有,是一种在线、分布式问题的解决模式和生产模式(尹建华、王兆华、苏敬勤,2003)。而数据众包模式是从大数据的角度出发,指企业从创新设计领域切入,将产品设计转向用户,通过搜集消费者设计的海量数据,进行数据测评找到最佳的产品设计,同时借助社会资源提升自身的创新与研发实力。这要求企业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研发技术。这种商业模式适用于创新驱动型企业。其核心是用户创造数据,优势在于强调了社会的差异性、多元性带来的创新潜力。因其倚重“草根阶层”,大大的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还能使产品更具创造力和适应性。
例如,美国“无线(Threadless)T 恤公司”在其网站上会收到大量的业余“粉丝”或专业艺术家的设计数据,然后把设计放在网站上让用户点评,最后根据数据评分和预订单进行生产,这使得企业的生产目标更具体,避免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有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营。又如,宜家通过举办“天才设计”大赛,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让消费者设计多媒体家居方案,然后进行作品数据分析,将优秀的作品投入生产和市场。这种商业模式能够进驻消费者的内心满足其需求,提高了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
(六)数据外包模式
外包是指在企业为获取竞争优势,把除核心资源以外的其他资源借助于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予以整合,达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绩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尹建华、王兆华、苏敬勤,2003)。而数据外包模式是指企业将数据收集、数据处理等业务环节剥离出来,外包给专业机构,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数据外包模式主要包括决策外包和技术外包。这种模式要求企业拥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和卓越的分析应变能力,能够游刃有余的解决各种类型企业的决策问题和技术问题。这种商业模式适用于经验型企业,它的优势不仅在于帮助用户缩短决策周期、缩减业务流程,更重要的是降低运营成本,可以使用户集中精力做核心业务,不断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例如,影研科技专注于提供海量数据处理的外包服务,为用户提供高效、快捷、“无痛”的重复性、海量数据作业任务,最终给用户交付准确无误的数据成果。影研科技提供的大数据技术因其专业化所以更具竞争力。再如, Facebook 基于其拥有的海量用户在线社交行为和网络群组关系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用户进行分类,为那些需要外包服务的企业提供精准广告投放服务。Facebook的海量数据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就是它的资产,能够为各种类型的企业提供数据决策支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结论
在大数据推动的商业革命浪潮中,只有巧妙的运用大数据的杠杆创造商业价值,才能在大数据驱动的新生代商业格局中脱颖而出。因此,本文从大数据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深入的研究了一些企业的典型案例,同时,结合大数据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总结出适合大数据背景的六种新型商业模式,并对这些模式成功运行的条件、适用的企业类型和所具备的优势进行了深刻剖析,希望能给企业带来新的盈利空间和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劲.大数据时代的管理变革[J].中国商贸,2013(2)
2.Manyika J,Chui M,Brown B,et al.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R].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11
3.Barwick H.The“four Vs”of Big Data:Implementing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Symposium[EB/OL].[2012-10-02].http://.au/article/396198/iiis_four_vs_big_data/
4.McAfee A,Brynjolfsson E.Big Data:The Management Revolu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2(10)
5.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著.周涛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6.钟瑛,张恒山.大数据的缘起、冲击及其应对[J].现代传播,2013(7)
7.Michael Rappa.The Utility Business Model and Future of Computing Services[J].IBM Systems Journal,2004(1)
8.李振勇.商业模式―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M].新华出版社,2006
9.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10)
10.刘艳巧.探析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J].企业活力,2008(10)
11.陈圆圆.Facebook:基于SNS的大数据公司[J].互联网周刊,2012(24)
德鲁克提出当今企业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在当今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结合自身的特点构建一个适合的商业模式十分关键。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一轮的商业模式开始崭露头角。这些基于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很可能将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一枝独秀。因此为了使企业不被社会发展的潮流冲击,必须使得其商业模式与时俱进。
二、商业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对商业模式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说法,目前学界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经济层面,运营层面和战略层面。经济层面的商业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的盈利模式上,重点诠释企业的获取利润的逻辑。运营层面的商业模式重点关注企业的运营结构,也即企业的价值链。战略层面的商业模式集中于企业战略的总体考核涉及企业的价值主张、客户分析、关键流程等多个方面。
(二)商业模式特征。首先,商业模式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概念。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把企业的各个价值模块连接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其次,企业的商业模式应该具有独特性。再者,优秀的商业模式还应该具有较好的盈利结果。不仅对企业内部而言,对于企业外部也能做到双赢的效果。最后企业的商业模式应该具有可更新性,考虑到商业模式的生命周期以及随着外界竞争格局的变化可以迅速调整商业模式进行应对。
三、商业模式的发展
(一)传统的商业模式。店铺模式,最传统的商业模式就是店铺模式,经营者根据经验和分析,把店铺开在潜力消费人群较大的位置。其供应链就是商品从厂商―商―零售商―客户。赚取中间各层级差价是主要的获利方式。直销的商业模式,直销模式就是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缩减中间环节,减少层级结构,使得生产商和客户建立面对面的交流关系。
(二)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互联网产生后使得整个商业模式逐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商业模式借助互联网经济的平台进行不断创新,平等、开放、协作、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正在进行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和重构,其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类:工具+社群+商业模式,首先搭建一个社交平台,然后基于社交平台产品内容这些内容在海量的客户群之间通过信息的渗透,强大的社群关系使得这种渗透性裂变性的扩散。最后通过支付手段使得产品变现。长尾型商业模式,描述的是媒体行业从面向大量用户出售少数的拳头产品到销售庞大数量的利基产品的转变。通过C2B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跨界商业模式,凯文・凯利表示真正的威胁来自于你看不到的行业之外。该模型的实质既是利高效率整合低效率,对核心要素再分配。
(三)数据驱动下的商业模式。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开始尝试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数据集合。
四、几个主要类型商业模式综述
(一)一体化战略商业模式。指出行业的突出问题是产业集中程度较低,导致无法达到规模效应,由此削弱了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纵向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可以使价值链上的各个成员在统一的指导思想下经营,关注和满足客户的整体需求,进而提高客户的依赖性。纵向一体化过于关注顾客的总体需求,拉长了企业的价值运作系统,使整个企业对外部市场变化反应过慢,并且在企业不擅长的部位浪费过多的投入,降低了公司的效益。
(二)基于战略配衬的商业模式。作者提出构建基于战略配衬的商业模式,该模式立足于解决企业在战略管理中的问题,以战略为出发点设定符合其实施的商业模式。以战略为指导,延长其商业模式的生命周期。配衬理论最早由Porter(2004)提出战略不仅在于选择适当的经营领域,因为建立在经营领域选择基础上的竞争优势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所复制,战略管理的重点在于将企业体系营运活动联合起来,建立一个为其所选择的经营领域提供特别价值的系统。而这种可以实现各项活动间相互协调的机制称为配衬。
(三)基于模块化的商业模式。童清华(2012)提出了模块化背景下商业模式的生产网络,企业价值模块在重新组合时,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不同模块化价值链的企业按照一定的联系规则进行战略合作,形成具有模块化价值链特点的价值族群,进而演变成包括供应商内容提供商互补者等各种产业角色的模块化生产网络。
(四)基于价值网理念的商业模型。价值网络包括一系列承担不同专业分工的不同组织,是一种组织间关系更为灵活和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链接起来的价值体系,且这种连接是基于对公司业务进行重新分解后的核心能力要素,不同企业把他们各自的核心能力要素连接起来,通过紧密合作同其他价值链进行竞争,是模块化重构的一部分。构成价值网商业模式的三个重要因素是模块价值的相互关系,核心能力和客户价值。
五、小结
商业模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社会背景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变化,以及为了适应自身战略结构等。依靠一种理论去构建企业的商业模式很难适应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融合不同的理论结合企业自身内外部的优势和特点,建立适合商业模式并及时与时俱进的更新才能使企业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引言
作为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的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对于生产型企业如此(付倩,2012),对于商贸企业也是如此(郑艳,2010)。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吸引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郭阳旭用商业模式理论引入饭店集团的战略管理分析,并根据价值链理论、企业组织行为学与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分析了国内外饭店集团商业模式的内部结构与逻辑关系;杜群(2011)提出酒店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生存空间并能持续盈利就得靠系统的安排和整体的力量,即商业模式的设计;黄丽莎(2009)指出以技术为驱动的网络酒店是经济型酒店商业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就网络酒店的定义进行了界定,最后根据价值网络、价值主张、业务流程、目标市场、渠道拓展、核心能力这几个商业模式的核心组成因素,设计出基于网络的经济型酒店商业模式。然而尚无学者对酒店的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尤其是没有对高档酒店的商业模式创新予以研究。鉴于此,本文拟以“高档酒店的商业模式”为题进行研究。
二、高档酒店的商业模式内涵
1、产品的丰富性、高雅性
高档酒店紧扣酒店的核心价值——超值享受,以客房产品为基础,提供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宽泛的、享受,从而大幅度提高顾客消费过程中的精神体验。一般来说,经济型酒店除了提供客房和早餐之外,餐饮、休闲、健身、旅游和会议设施等服务也在供应范围之内,甚至奢侈品销售也在其中。
2、产品和服务的优质性
与一般社会旅馆不同的是,高档酒店非常强调客房设施的舒适性和服务的个性化、特色化,突出安全清洁、舒适高雅、服务上乘等特点,强调情调的铺成、氛围的酿造和文化底蕴的烘托,这一切都是以产品和服务的优质为基础的。
3、市场定位明确
高档酒店往往以高端商务客人、高收入阶层、公费旅客(含政府高级别官员)为主要目标市场,而经济型酒店的目标市场是一般的商务人士、工薪阶层、普通自费旅游者和学生群体等。
4、高档酒店一般采取个性化、特色性经营方式
高档酒店一般采取个性化、特色性经营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树立行业标杆,成就品牌优势,所以这些高档酒店常常是一个城市的地标。而经济型酒店一般采取连锁经营的方式,通过连锁经营达到规模经济,提高品牌价值。高档酒店的商业模式不同于一般酒店的商业模式,高档酒店是以集成企业内外部资源服务于顾客,使顾客获得超值体验服务,并实现持续盈利、环境共生为目的。
三、我国现行高档酒店的商业模式
1、人文酒店商业模式
一些酒店,其建筑常常是文化底蕴的重要设施或一定区域内的典型建筑,这种优势常常使之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代表着该地的文化特色,以致吸引着众多文化品味追求者和城市特色旅游者。对于这一类型的酒店,常常采用人文酒店商业模式。但人文酒店商业模式的缺点是形成条件较为苛刻,对建筑物的要求较高,一般应具有代表性,并借助口碑效应实现营销,特点是这种商业模式形成之后的稳定性高,具有不可复制的赢利点。
2、商务酒店商业模式
作为企业整合市场资源、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和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企业的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为了满足企业商业活动的需求,为其提供会务、沟通、交流、宣传、公关和推广等活动平台是必须的。一些酒店就采用商务酒店商业模式,扮演着这种平台供应商的角色。对于这类酒店而言,其商业模式的成功受制于城市商业发达程度、交通便利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因其经营着住宿、会务、高档餐厅、酒吧、休闲健身娱乐、通讯等多元业务,会务在其业务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3、度假酒店商业模式
在休闲经济时代,人民大众的旅游需求不断增加,因旅游而引发的住宿、休闲、娱乐甚至购物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满足游客的这些需求,一些酒店以旅游景点为依托,建立了面向游客以住宿、休闲、旅游、购物等业务为主体的商业模式,这就是度假酒店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也具有多赢利点,但是其经营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景点的旅游淡旺季。当旺季来临时,游客剧增,管理压力增加;当淡季来临时,游客剧减,成本压力增加。所以,度假酒店的管理模式要求更高。
4、会展酒店商业模式
在体验经济时代,会展业的地位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为消费者提供了新产品体验的机会。当生产者展示其产品时,当消费者体验新产品时,都可能伴有住宿、会务、休闲等需求,这些需要会展场馆附近的酒店就可以提供。因此把这些以会展场馆为依托、以服务会展游客为中心的酒店的商业模式称之为会展酒店商业模式。这一类酒店是商务酒店商业模式的一种特例。这种商业模式受到会展场地利用频次、会展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其入住率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这也给其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赌场酒店商业模式
赌场酒店主要存在于我国澳门地区,已经成为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酒店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合法化的赌场为依托的,其顾客多数为来赌场光顾的游客,这部分游客常常携有巨款或身价不菲,因此其安全性就显得额外重要了,而这也是他们对赌场酒店最基本的要求。此外,住宿、餐饮、休闲、娱乐、旅游也是这类酒店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赌场酒店商业模式是一种安全管理更加突出的多元化服务型商业模式。
我国现行高档酒店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卖点式经营,具体而言,就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之上,围绕一个特定卖点进行重点经营。这种经营模式的生态性非常强,人文酒店商业模式依赖地标,商务酒店商业模式依赖便捷交通,度假酒店商业模式依赖景点,会展酒店商业模式依赖会展馆,赌场酒店商业模式依赖合法赌场,这种依赖关系构成了高档酒店商业模式的生态性基础。所以,现行高档酒店商业模式具有生态性,但是其系统性尚显不足。例如度假酒店商业模式尚无法克服景点的旅游淡旺季,会展酒店商业模式尚无法克服会展周期长短等。不仅如此,现行高档酒店商业模式的持续盈利性也略显不足。当其依赖的条件发生变化时,这些高档酒店的盈利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例如在城镇化进程中,地标在不断刷新,为此人文酒店、商务酒店的盈利性将受到影响;在城市管理规范化、治安持续改善的过程中,赌场酒店的盈利能力将受到影响等。所以,现行的高档酒店商业模式尚存在问题和不足,仍有改进的空间。
四、高档酒店的商业模式创新
1、高档酒店商业模式创新的视角
(1)高档酒店商业模式更加系统。商业模式是指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王啸枫,2010)。这种解决方案包括经营模式、服务模式、营销模式、管理模式、投融资模式、扩大模式等内容,并且这些内容是相互关联的。
(2)高档酒店的盈利性更加持续。商业模式应描述为企业与其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商业关系,构造各种成本和收入流的方式(Hawkins,2002),是企业能够获得并且保持其收益流的逻辑表达(Sterwart,2000)。既然是逻辑,那就有因果,应充分认识并利用高档酒店经营过程中的逻辑关系,以此建立更加广泛的盈利空间、更加有生命力的盈利策略。
2、高档酒店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
(1)以稳健的客源流为基础,发展体验经营业务。客户入住酒店本身是一次对酒店内饰产品和服务试用体验的全过程,为此会对高档酒店的服务、内饰产品等产生一些感性认知,这种认知可能影响其未来的购物行为,所以高档酒店可以开拓体验营销业务。这种业务对于那些提供新内饰产品、新服务的供应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些企业积极参加产品展示会、交易会的根本原因。而高档酒店可以为这些供应商提供上述服务,发展体验经营业务。
(2)以品牌经营为纽带,开展冠名权经营业务。冠名权经营是重要设施、重大活动常见的一种经营方式,在体育领域应用非常广泛,这种方式在高档酒店经营过程之中也是适用的,根本原因是:冠名权经营实质上是一种品牌经营方式,借助品牌优势进行价值传递的一种经营模式。在许多酒店,其房间号常常用特定的名称代替,特别是一些酒店内的餐厅名常常是有特定称呼的,这种称呼旨在传递一种文化气息。所以,高档酒店也可以以冠名权经营业务。
(3)坚持长租和短租相结合、租赁与再租赁相结合,实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对于高档酒店而言,无论其级别如何,为顾客提供良好的住宿环境仍然是基础。顾客获得住宿服务是通过租赁实现的,没有房间经营权、所有权的转移。为了节约成本,短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但是短租特别容易导致客流的淡旺季。为了稳固客源,高档酒店可以实施短租和长租相结合,并给予长租一定的优惠。此外,还可以实施租赁与再租赁相结合,即长期租赁用户可以将住宿资格再转租他人,也可以在房间闲置时委托酒店管理者转租他人。这种新的模式更加有利于客源的稳定和市场的开拓,还可以提高酒店的利用效率。
五、结语
为适应市场环境的需求,人文酒店、商务酒店、度假酒店、会展酒店、赌场酒店等不同类型的酒店形成了不同的商业模式,这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生态性,但是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而言,其商业模式还缺乏系统性和盈利的持续性。基于此,可通过开展体验经营业务、冠名权经营业务、长租和短租相结合、租赁与再租赁相结合等方式实现高档酒店商业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付倩: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方向[J].现代商业,2012(12).
[2] 郑艳: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零售业发展思考[J].中国商贸, 2010(17).
[3] 杜群:如家快捷酒店的商业模式探析[J].科技信息,2011(33).
[4] 黄丽莎:基于网络的经济型酒店商业模式研究[D].暨南大学,2009.
[5] 郭阳旭:集团饭店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