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8 14:43: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孩子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创设一个最优化的环境
教师要经常带领幼儿到公园游览、到江边散步等来扩大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范围,为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教师还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最优化的环境,除了为幼儿准备纸、颜料、画笔、橡皮泥、小石子、沙子、水、玩具等材料外,还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的,轻松的,愉快的,没有压迫感、紧张感、惧怕感的环境,让幼儿在自由的活动中实现自己的设想。教师要鼓励幼儿独特的、新颖的创造,鼓励他们好奇、好问、求知与探索的精神。在课堂上、生活中,教师不要设框框、定模式,要让幼儿在自己的周围去找一找、看一看、想一想,从而寻找信息、获得信息,通过自己的探索去了解周围事物的因果关系,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发现变化、辨认事物,使他们的大脑积极活动,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要经常对幼儿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幼儿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幼儿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在课堂上、游戏中,在生活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幼儿从多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例如在教幼儿学习折狐狸时,除了让幼儿掌握折纸的技能外,还启发幼儿联想到狐狸的本性——伤害小动物,从而引导幼儿想出了许多办法。有的孩子画了一个陷阱,把狐狸捉住,有的孩子画一群小动物用木棒将狐狸打死,有的孩子画一根绳子把狐狸的腿拴住,有的孩子画一块大石头把狐狸砸死,还有的孩子画一些水把狐狸淹死,种种办法既不离主题,又各具特色,体现了创造精神。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提出了一个“例如马路上没有红绿灯”的设想,通过组织幼儿谈话、讨论,使幼儿先知道假如不遵守交通规则,马路上没有红绿灯的后果,然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设想作画。幼儿的想象丰富,有的孩子画的是两辆车相撞,车上的砖头撒满地,西瓜也滚下来破碎了;有的孩子画是有人被车轧死,血流满地;有的孩子画的是撞车后,车轮飞上了天等……每个幼儿的画面表现的情节不同,但一看就知道马路上出事了,既使幼儿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同时又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在上以《小小发明家》为题的谈话课时,教师没有采用习惯性的教学方法,让幼儿用有声语言来谈话,而是采用了无声语言——作画来进行。这节课对绘画技能不做更高的要求,重要的是要让幼儿能用恰当的语言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运用无声语言的目的是避免幼儿依赖别人、模仿别人,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也能避免有声语言的相互干扰,还可以使每个幼儿都有说话的机会,都达到训练的目的,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发展。有的孩子发明一种饲料,让母鸡吃了能下10个蛋;有的孩子发明一种带篷的自行车,不怕雨浇;有的孩子发明一种农药让西瓜长成正方形,便于运输;有的孩子说现在住高楼的太多,邮递员叔叔送信困难,他发明了一种直升机,专门给住在高层楼的人送信;还有的孩子画了一个桌子会自己走来走去,当教师问他为什么要发明这样桌子时,他说我看老师每天上课总要把桌子搬来搬去,太不方便了,我发明会走的桌子,只要老师说上课了,桌子会自己走来……
三、让幼儿参与实际操作
让幼儿自己动手做出一些东西来,可使幼儿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得到训练。例如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1块豆腐切3刀,怎样才能切成8块?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而且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会使其印象更加深刻,当他们的想法与实际相符合时,便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就更加浓烈。
四、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2-0162-04
1创新思维活动
创新思维由一系列心理活动组成。人们通常会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技巧来激发创新力或使他们专注于某一事情,比如著名诗人Andrew Motion时常利用“冷疗法”诱使自己的内心处于抑郁心理状态,因为他发现这种状态有助于创作。在某些领域,这些特殊方法被称为创作者的“独门手艺”。
此外,还有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思维习惯和倾向也有利于创新,这里用“习惯”和“倾向”,而不是方法和技巧是为了强调创新不仅仅依赖于思维能力和对所做事情的专注程度、反应方式等,而且还依赖于做事情的习惯和乐趣等因素。富于创新的人随时准备并乐于关注一些在做事情过程中出现的迷人细节,并能承受挫败和享受解决问题带来的满足感。除了思维习惯和倾向外,兴趣、信念和价值观等因素也会影响创新的产生,这些往往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创新思维习惯形成的因素。
此外,创新还受到一些更加本质的、更加底层的因素影响,比如与生俱来的大脑记忆方式、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等,而这些因素是认知科学家广为研究的话题。由于已有大量研究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重点放在更上层一些的因素,即思维习惯、价值观和做事情的态度等(即上一段提到的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人为改变以培养或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创新思维习惯和倾向
本文将有利于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倾向分为以下6类:
2.1好奇心
富于创新的人常常会对一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提出质疑,虽然这种倾向更多地表现在他们所从事的研究领域的知识。这种好奇心、质疑方式和想把事情弄得更加明白、看得更加清晰的企图是影响创新的重要因素。如果交给青年人一个要求有创新性的课题,而他们却对此毫无好奇心,也不愿意对已有的研究结果提出质疑,那么这个课题的研究就很难有所创新,因为他们错过了一个发现问题的关键过程,而该过程是创新产生的源泉。
2.2坚持与毅力
真正的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困难而且枯燥的过程,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产生的。创新所带来的满足感来自于面临和应对外部的挑战(比如制作一个小发明)或者内在的理解事物本质的需求,富于创新的人有一种寻求事物本来面目的强烈欲望,而不愿意接受已有的观点和方案。这种寻求本质的欲望和克服挫败带来的成就感也是创新产生的必要因素。而这种承担挫败、面对挑战、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是富于创新的人的主要特点。
此外,富于创新的人有一种坚韧的毅力:坚持自己的质疑和想法,即使别人没有意识到他所质疑的问题,并且认为他是在胡言乱语。创新意味着思维、做事情的方式和行为过程都要有所不同,富于创新的人往往能从人群中站出来,独立思考,虽然可能最终的结果证明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独立思考与判断是富于创新的人的另一重要特点。
2.3乐于尝试
富于创新的人喜欢尝试使用新材料、新思想和新的可能性。虽然他们正在进行的工作对他们而言很重要,但他们仍会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试图从新的视角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愿意花时间去重复前人走过的路。“如果这样做结果会如何呢?”,“也许应该……”,这样的问题是富于创新的人时常问自己的。如果年长的人在青年人面前说:“你们应该知道你们正在做什么,你们要做什么?”,这往往会抑制他们去尝试新思路和新方法,从而抑制创新产生的可能性。
2.4专注力
在尝试的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如果没有引起注意,也是不能产生创新的。富于创新的人通常会有强烈的、而且对他们而言是很容易的专注精神,他们能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尝试的事情和想象的世界中,并能全神贯注,沉迷于其中。即使正在做的工作很紧急,他们也会花相当时间专注于尝试新的方法,在他们大脑思维的后台,始终期望着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和惊喜。一个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人往往会采用成熟的、已选定的方法去求解问题,而对与之无关的方法视而不见。相比而言,一个热衷于创新的人却会避免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会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和线索都有所关注,并沉迷于其中,从而有利于出现他们所期望的新的突破口。
2.5思维活动
人们如何利用大脑活动空间和思维会极大地影响到他们的创新能力。有以下几种内在的大脑活动和思维方式:
1) 考虑你所遇到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2) 深入的、系统化的思考。
3) 为寻求事物本来面目的敏感性的思考。
4) 处于幻想状态时(比如刚刚醒来、进入睡眠或者做一些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时的大脑状态,如洗澡或者驾车……)大脑的半自动“图像放映”(或者叫半意识想象)。
5) 对直觉(预感、大脑暗示、灵感等)持以的敬畏怀疑态度的思索。针对以上方式,富于创新的人往往知道何时该尽力而为去深入思考,何时该放弃,就像一位精湛的管玄乐作家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脑电图研究发现,富于创新的人能自如地在朦胧意识状态和深入思考状态之间切换,而一般的人常常会陷入某一思考状态,难以脱离。
2.6环境
富于创新的人通常觉得身边的环境(物理的、社会的)会影响他的创新。在不同时候,他们会选择和设置不同的环境以有助于创新的产生。他们尽可能地选择和调整社会环境以便进入他们所需要的思维活动状态。富于创新的人常常喜欢与那些有利于他们产生创新想法的人交流,无论是情感的、智力的、还是实用性方面的,他们知道如何利用时间节奏去平衡各种思维活动,他们知道一天中什么时候该辛勤工作?什么时候该幻想?他们知道幻想和休假的意义,他们知道一天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助于他们的创新思考。
以上是富于创新的人的一些思维习惯和倾向,也是让一个人持续创新的长效因素,当然这些习惯和倾向会因为个体的细微差别而有所不同。总之,使自己持续创新和让自己一时处于头脑风暴(Brain Storm)状态相比,前者的要求要高得多。
3改变教学理念
为了了解创新思维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这种习惯,我们分析了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并研究了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理念和过程。创新思维习惯形成的速度较慢,但对创新的产生有着长期持续和更为深层次的效果。总体而言,培养理念体现为一套大家共同认可的信念和价值观,这些信念和价值观又会加强大家的共同判定准则,比如:什么是常规?什么是好?什么是违规?什么是危险,什么是创新?为了养成真正的、有效的创新思维习惯,现有的培养理念必须做一些改变,改变身边发生的事情(即使有些事情可能看上去很小,却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并将这些事情累积并联系起来。这些改变产生的结果不仅仅只是营造出产生创新的思考方法,而是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倾向,并且使之得以强化。培养理念的转变包括如下几方面:
1) 改变可获得的教学材料与资源;
2) 改变所允许的、所鼓励的学生行为及活动;
3) 改变教学时间的组织和分配的方式;
4) 改变空间和环境的利用方式;
5) 改变对学生行为、成绩和所做事情的评价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有时候不一定做出公开评价,但表示默许的态度);
6) 改变评价尺度,知道哪些应该正面评论,哪些不宜正面评论;
7) 改变评价方式,如采用玩笑和故事;
这些改变如果持续有效进行,将会对青年人创新思维习惯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4实例说明
本节引用两个例子说明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在培养创新思维习惯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英国加的夫小学师生开展了一项为期4年的研究,涉及到大约150位老师和所有学生,研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他们对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估,现列举两个实例以说明之。
实例1:一年级教师维多利亚发现孩子们最初不能意识到创新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而她也没有从根源上去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她的报告中写到:“虽然我教学和传递知识的方式有所改变,以求鼓励他们能有创新的想法,但是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的具体教学形式、行为以及执行这些行为所采用的方式是简单有的、有限的、依照惯例的,因此没有能发挥出孩子们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力,而这个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教师维姬改变了教学中的空间利用、教学资源以及语言表达等方式,并通过一块黑色的布帘将教室的一角布置为一个创新角,这是一个安静的、相对隔离的地方,有微弱的灯光和优美的音乐。维姬鼓励孩子们尽可能地利用创新角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她会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时段的全班性想象力培养课,在这些时段孩子们要闭上眼睛,让自己的思想在大脑里自由驰骋,然后记录下自己想象的内容,并编制了各自的《幻想之书》。在课堂上,维姬对孩子们明确表示书中的内容由孩子们自己确定和编写,而且她不会评阅这些《幻想之书》。此外,每个孩子也为自己制作了“想象力徽章”,一旦发现自己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到了这些想象画面和内容,就给自己戴上一枚徽章,逐渐地,讨论创新在学习中的作用与价值变成了学校的热门话题。
该课题也对孩子们做了一些个人调查,结果发现,经常利用想象力的孩子的比例有所增加,从16%到22%,而通过想象力来帮助学习的孩子的比例有明显提高,从4%到19%。针对后一部分孩子做了进一步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孩子中绝大部分都表示:
1) “当我需要帮助时,我可以利用发挥想象来解决”;
2) “想象可以为你提供思路,因为它让你想得更多”;
3) “想象让我的写作更加动人”。调查发现,更多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了利用想象力的习惯,而丰富的想象力也变成了这些孩子有别于其他孩子的重要特点。现在,这些孩子已经很少到他们曾经经常去的创新角,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并且在他们学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例2:另一个子课题围绕着如何让6岁的孩子对所做的事情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思考,并逐渐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教师路易丝首先分别对班上每个孩子所说的:“老师,我已经做完了,现在该做什么?”进行统计。然后将结果分别反馈给他们,以激发他们对学习态度和习惯进行讨论。接着再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如何才能更好理解和体会学习中的关键问题。逐渐的,路易丝只告知孩子们去做什么,并提供一个做这件事情的要领的建议,让孩子们养成思考的习惯,独立考虑如何去做这件事,并且如何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并对各种实现细节和可能性进行比较和分析。路易丝表示,教学思路和理念的转变是需要一些时间和耐心的,刚开始,有必要开展一些全班性头脑风暴活动,引导孩子们自己去讨论如何去做好一件事情。接着,这种活动可以逐渐减少,因为孩子们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正逐渐发生改变,他们能更加独立地去制定自己的学习策略,做事情的方式。此外,路易丝发现,孩子们学习的效果有明显的提高,她说教学理念的转变是要让孩子们专注于他们所要做的事情,老师和孩子们都需要明确共同的目标,深入交流,逐渐让孩子们养成创新思维习惯。
5结论
本文引用了两个实例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习惯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其中一个是关于如何鼓励孩子们养成对所做事情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以加强他们的想象力。另一个是关于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个课题都表现出改变课堂教学理念能有效改变孩子们的思维习惯和倾向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而这种改变比教会他们一些创新的技巧更有价值和意义,并且这些改变都在课题教学中是能够有效实施的。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习惯和倾向是有必要的,也是有长效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徐光伟,史有群,黄秋波,孙莉. 培养创新能力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07,(7).
[2] 张菁.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07,(3).
[3] 马云,何淑雅,曹运长,龙石银,虞佳. 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生物科学创新人才的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 2007,(3).
[4] 黄庆. 开拓创新培养途径,推进本科研究型教学进程[J]. 中国高等教育, 2006,(2).
[5] 贺定修.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教育探索, 2003,(11).
[6] 卢焕章,吴东. 创造性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1,(2).
[7] 刘宝存. 大学理念的传统虞变革[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8] Hmeloce, Ferrarim.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tutorial: Cultivating 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J].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1997,(4).
作者简介:
廖勇(1976-),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实时计算,嵌入式操作系统,最优控制。
雷航(1960-),男,博士,教授,副院长,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负责人,研究方向: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可靠性,测试。
从教育的角度考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一些要求:1)创新思维要求个体具有独立人格。个体所具有的依赖性、从众性会极大地妨碍形成正确的理解力和对事物真实性的判断,对创新思维来说无疑具有致命的负面作用。2)创新思维需要宽容的教学环境。只有在无束缚,少框架,低压抑的教学环境下,个体才有可能形成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发展创新思维并释放自身的创造潜能。3)创新思维靠教育实践来牵引。实际上,创造力强的人往往来自那些参与过大量实践性活动的人。这是由于他们面临着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才有更多的机会和动力来发展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4)创新思维需要有效地应用知识。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应用,而知识的应用意味着拥有智慧;知识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则取决于个体在具体的实践中将书本知识转化成个人知识的效率。学校教育让知识得以有效应用,学生才会有创新思维。5)创新思维依托多样的生活体验。多样的生活体验能激发右脑的潜能,能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开发创新思维。
有句俗语说得好:“光学习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因为人的灵感往往出现在长期艰苦紧张的思索之后的暂时松弛和休闲状态,如游戏、洗澡、散步、赏花甚至睡梦中,所以,各种艺术活动以及娱乐活动和游戏活动,不仅是必要的生活内容,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右脑开发效应。从2001年起,持续了15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少年班”(“神童班”)停止招生。其他大学的“少年班”也争议颇多,育人效果并非如世人所愿。其中原因较多,很重要的是:在缩短课时与学年后,学生们真正缺少的并不是课时和课堂上传授的显性知识,而是课余时间和课余积累的隐性知识。一个人在闲暇时间会从事各种各样的与课堂无关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对综合智慧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比起普通的孩子,接受超常教育的孩子缺少了很多参与课外活动的闲暇时间和隐性知识以及亲历直接经验的机会。这对他们能力的发展、创新思维的培养,无疑是一种虽隐蔽却长远的影响。可见,闲暇,尤其是教育中的闲暇对人的成长的作用值得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091-02
陶行知曾通过《创造宣言》与《创造的教育》等讲话,向人们传递了创造教育与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的重要性。陶行知先生也曾以种植松树和牡丹所施的肥料不同为例,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就应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善于分析他们身上的害虫,从而给予他们不同的适宜成长的养料和杀虫措施。
一、在生活中关注个体,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把教育的内容和目的都归于生活,通过各种社会实践真正做到“教、学、做的统一”。教育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该包括:知识获取能力、反思理解能力、运用能力以及知识的再加工创造能力。
1.创设生活情境,关注个体体验。《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谈、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我们所采用的小学牛津英语教材,其教学内容取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课题包括:食品、水果、颜色、数字、时间、朋友、个人家庭情况等,这些话题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触:当我们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时,英语课堂常常会妙趣横生,惊喜不断。
比如,学习Let’s go by taxi!这一单元,教师可以把话题与学生的暑期或长假计划结合,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如“Forest Park”“Disney Land”“Tibet”等地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向往相结合,这样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真实的生活化语言情境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关注个体价值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师的职业使命中,“育人”要比“教书”更为重要。《义务教育法》明确了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中,德育是其中之一。要使学生走上社会而不迷失方向,首先就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学会做人。
比如,在教授3B In the library时,在读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灌输文明的道德理念。在教授5B Hobbies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和学生讨论习惯的利弊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与舆论导向。又如,在教授5B第四单元中有关副词的描述时,教师可以通过副词与动词的结合描述班级中每个孩子的长处,通过事实陈述向学生们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对自己有信心,也不要轻易地看不起某个同学。
实践证明,确定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可以避免创新思维变成恶作剧,在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中,可以让创新思维健康向上地茁壮成长。
3.拓展创新思维。“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英语是门语言,习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二级目标:“能理解和表达有关下列话题的简单信息――数字、颜色、时间、天气、食品、服装、玩具、动植物、节日,等等”,所以小学英语的创造开始于话题思维表达与话题书面表达的结合,当然也可以是演演、做做等。
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书面表达方式与单元话题,给学生提供简单的模板,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书面表达,这样不仅及时巩固了所学、所用,更拓展了学生的运用能力,及时地为他们的创新思维打开了一扇窗。
二、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不是模具加工,不是为了培养一批一模一样的人才,社会需要的是一大批个性鲜明、能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各式各样的人才。相异性和差异性是创新思维最突出的特点,以对相同事物提出不同的看法。陶行知先生也提出,培养儿童的创造思维需要解放儿童的创新思维,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1.坚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回答,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钻研教材,尽可能地思考学生可能出现的合理答案,即使答案不正确,教师也应从学生的勇气角度进行肯定,不轻易和孩子说“No”,并按着学生的思维方向给出正确、比较适宜的回答,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回答,鼓励学生的创新勇气。
2.关爱每个学生,保护每个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学优生和学困生常常是教师关注的焦点,而中等生常常会被教师忽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眼神、手势、提问等方式,告诉每个学生:你很优秀,老师很喜欢你。这样,以关爱的期望效应,保护、鼓励每个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3.给予学生个性表现的机会,鼓励创新思维的产生。实际教育经验表明:学生是否有创新精神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相关不大。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不一定不具备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一定是创新思维的领先者。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能力、个体表现欲、个体才能等差异性,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以给予每个学生个体表现的机会,鼓励创新思维的产生与尝试,使创新思维的培养面向整体。
教育不同于其他工作,是一项对人的工作,只有立足于个体,才能收到教育的预期效果,创新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创新思维的培养更需要关注个体,以遵循个体的成长发展规律为前提――尊重学生的天性,以生活情境教育为启发,关注个体的健康成长,以发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他们在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培养起创新思维。
在平时上课时,作为教师的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并且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对学生知识的运用加强监督,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通过对新课的引入设计,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
每一节新课开始前,我都会好好设计导语,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比如漫画或者小品来导入新内容,使学生无缝隙地进入新的学习内容中。比如:在讲《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时,呈现一幅漫画《开门之前》,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1)通过这幅漫画,你想到了什么?(2)怎么预防这样的事情发生呢?通过导入漫画,制造情境,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讨论运用法律知识如何规范经济行为。又如:在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课时,让学生抽时间排练小品:“一个人看到一个小孩不小心掉到水池中,小孩大声呼救,而这个人却装听不到,结果自己遇到劫匪的时候,也大声呼救,别人也装作听不到”。
学生的表演很到位,给师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样的导入新课的方式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能够把课文中枯燥乏味的条例,通过小品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活灵活现地体现了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然后教师再趁机讲授精神文明的涵义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
二、利用好课文后面的“小栏目”,有益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新的课堂标准,保留了教学原则的启发式,尤其强调了要发挥孩子们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如有不同的看法,就鼓励他们马上说出来,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答案,思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后面的小栏目,提供给学生较多的思维空间,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有一定的好处。比如:课文中“社会保护”关于“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合中小学生活动,不得允许中小学生进入”的规定。综合书本后面给出的课后讨论习题案例,开展小组分析:①案例中有哪些人的做法是错误的,说出原因。②为什么法律要规定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舞厅等,进入这些地方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设计这些题目,是为了让学生经过讨论初步认识社会保护,并且认识到社会保护的重要性。经过讨论,有些学生认为进入这些地方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有些学生则认为进入这些地方会花很多钱……诸如此类,通过讨论来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孩子们进行自我教育,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21世纪以来,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经济前景变得十分清晰。伴随着思维方式的变革,人们通过创造性活动能够产生更大的成果,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正如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一、美术教育在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展现
美术教育同科学技术、物质生产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社会文明进程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着相互强化的关系。1984年,美国学者托马斯・芒罗在《走向科学的美学》一书中指出:“美国经济上高度发展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得益于学校的美术教育。”因为美术教育既可直接为工业生产、商业运作、生活美化服务,又是提高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对于美术文化的接触、支持、创造、消费将是新世纪的重要标志之一。21世纪的教育将是一种领域非常宽泛、层次非常丰盈的大美术教育。
社会的巨大变化会引发人们认识和观念上的变化。人们逐渐以一种新的眼光审视一切事物,并逐渐认识到美术教育价值的独特性,这使得其他任何教育门类和活动都难以取代美术教育。鲁迅先生曾说:“美术必有利于世,傥其不尔,即不足存。”现实中“美”无处不在,“美”是生活理想的体现与人类文明追求的目标,“美”包容了我们的生活。
二、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马约尔先生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科学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威力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这要求我们应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
创新思维是指具有新颖独创性,能解决某一特定目的的思维过程及其功能,它属于思维的范畴,一方面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综合性、新颖性、灵活性的特点。人类的艺术发展史是艺术家不断实验的历史,每个时代的艺术家们都在旧有的历史观念和形式中寻求创新突破,不会墨守成规。事实证明,创新是美术的精神,在艺术的领域中,尤其是在美术创作中,创新突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创新突破,艺术才能有新的活力和生命,才能满足社会、文化、民众心理、审美等诸多方面的需求。美术教育是被公认为最具成效的培养创造力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古往今来,美术大师能够在创作中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正是因为他们运用了创新思维,突破传统,敢于想前人不敢想,做前人不敢做的事,从而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杰出美术作品。
雨果说:“科学是我们,艺术是我。”科学趋同,艺术求异,因此创新思维是美术学习中最珍贵的部分。
三、教育环境在创新思维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由过去的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与技巧,转变为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和才能,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素养,从而提高每个国民的整体素质,最终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创新思维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一定的土壤气候,科学地灌溉、施肥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因此,通过美术教育去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是美术教育的目标和教学方向。
(一)教育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影响
1996年8月,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专业艺术教育是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摇篮,加强专业艺术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中华民族和整个国民素质,推动和促进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都发挥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立的重要作用”。我们应通过好的艺术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丰富情感,从而形成对外部世界敏感观察的习惯和善于创造的个性。所以,不同学科的教育和不同的教育方法,会培养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是教育的重点。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示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逐步培养起创新思维。
(二)创新思维与教育环境的有机结合
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各学科都在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美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美术教育可以有所作为,特别是现代美术教育中个性特色为研究创新思维展示了乐观的前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是让学生对美术教育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授课时,语言要浅显易懂,从大家都了解的部分开始讲起,可以列举范画和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体会绘画,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对范例的赏析中,逐渐体会到动手的重要性,激发积极性。只有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发现美,才能让学生充满创造美的激情。
四、立足当代社会文化,前瞻美术教育的发展未来
我们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注重知识、技能的积累与机械化训练,使原本富有灵性的孩子们在机械化的技能训练中渐渐被扼杀天性,约束他们想象的空间。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已成共识,我们知道了美术教育不单是简单的绘画、手工制作,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以此为美术教育的核心。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各个教育机构努力探索的目标。
美术是一门意识形态的学科,它的特殊性决定了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比较有利的一个平台。只有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有效地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智慧,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素质,发展个性特长,提高鉴赏和评价美的能力这一目的。
五、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实践。只有深入生活,了解生活,观察生活,才能在艺术创作中突发奇想。在美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是设计的生命,是制胜的法宝,它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始终,不论是传统美术还是现代美术都是如此。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强、自立、稳固发展的。只有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所有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愿望和职责,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体化的步骤,这就需要更好地把握创新思维培养的科学途径,更好地落实贯彻素质教育方针,使美术教育更趋成熟。
参考文献:
[1]李铁强.创造性思维中的非理性因素[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5).
[2]易杰雄.论创新思维的几个重要特征[J].北京社会科学,2001,(1).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如今,小学美术教学备受人们关注,教师在其中占据这主导地位,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由于小学生还处于萌芽阶段,所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美术知识,是一种既快速又有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我们要善于总结前人的不足,来创新就像多媒体的应用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给美术教学带来了很多新鲜的血液和活力的这种方法。
1美术教学创新简介
美术教学创新首要的就是要有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也就是思想的首创性。美术创新思维使人们在创造美术作品时所表现出来的独立的创造性思想,它能有效地提高孩子们的创新、创造能力。问题处理的发散和新颖就是创新最为明显的特点,创新可以使孩子适应环境的发展,决定孩子的成长,也间接决定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然而现有的美术教学对孩子们的创新思想存在着一些不足,面对这些不足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阻止情况的恶化。
2小学美术教学的缺点
小学美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然而现在的一些美术教育方法存在着一些不足,阻碍了孩子们思维的发散,只局限一些固定的模式或者方法,过分的强调一些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和孩子们缺少交流,不能因材施教,限制了孩子们的思想自由,与新兴的多媒体等技术结合不紧密,只局限已有的教学模式,使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美术的兴趣。以上这些都限制了孩子们的创新思想。
2.1理论知识的讲解过于枯燥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理论知识讲解过多,并且对于初出茅庐的小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比较抽象。而且教师们总是以为不学好理论知识,不可轻易付诸实践。这就造成了学生上课很难消化吸收教师的讲解,而且理论知识过于枯燥无味,学生们也不能进行有效的实践,这样,学生们就只是把美术课当成休息娱乐的场所,在课上不认真听讲。
2.2采用单一、固定的方法教学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自己动手做实践,而不让同学们一起帮忙,教师和同学们缺少交流、沟通,教师不能了解学生的困惑,学生也不能理解教师的讲解,教师只是一味地教,这样严重阻碍了学生们创新思维的开拓。同时,当教师给同学们布置作业时,教师每次都给同学们具体的事物去画,都按照教师的思维去作画,这样使得所有孩子的作品差异不大,教师很难发现孩子的特长,孩子们也被限制了思维,慢慢的使孩子们失去了兴趣。
3小学美术教学的新型方法
面对以上所提出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种种缺点,我们应该总结历史经验,结合实际,创新我们的美术教学方式。在现在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不适当地做些革新,那么我们就很难长久的走下去。比较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教师在教授课程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相结合,少讲些理论知识,多给孩子们机会去动手,多和孩子们交流,灌输不同的思想,结合多媒体等新兴技术,丰富知识,注重兴趣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
3.1把美术知识寓于实际中,使教学更加有趣
理论知识往往过于抽象,萌芽阶段的小学生很难理解那些抽象词语的具体含义,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真正的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参与到实践中去,同时,融会贯通,融入多方面知识,使学生增强了对美术知识的认知,提高了对美术的兴趣。这种方法就是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加强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在举例和实践中加强学生们的思维扩散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增强了自信心和动力。
3.2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讲解课程中,教师要加强和同学们的交流,了解到学生们遇到的困难并将之解决,并且还可以通过交流,发现同学们的长处,方便培养他们某方面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课程的导入,通过不同形式的导入看孩子们的理解接受能力来选取导入方式,并且定期进行校准,因为孩子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思维方法。在导入课程时,尽力做到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性格和特点,激发每个小学生的潜能,控制好导入时间,同时再配上奖励制度,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4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期间的美术教学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及学习能力。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和自主意识,引导孩子们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这种自由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也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培养。还要加强与多媒体等新兴产业的结合,让孩子们更加容易接受,也丰富了教学内容,让乏味的理论知识平添一笔新意。
有人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兴趣对于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利用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准备一些直观、精彩的小实验,通过实验演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连通器知识前,老师可以给学生变一个“魔术”,制作一个双层杯,在内侧杯的上方打一个小孔,将适量牛奶倒入双层杯的夹层中,这样一个魔术的道具就做好了。然后在旁边放一个不透明的容器,让双层杯杯口贴紧容器,将双层杯倾斜,从学生的角度是将牛奶倒入用不透明容器中,学生会发现牛奶的液面下降了,而容器中却没有牛奶。学生自然会想:牛奶去哪儿了?这样的好奇心会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教师这样对实验的改进与创新也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课下教师再鼓励学生设计与课程有关的实验,先让学生有创新意识,再逐步培养创新思维。
2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实验小组
传统实验课是教师指定实验题目,讲授实验原理,学生按照教师指定的步骤操作,得出实验数据和结论。这样的实验过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但并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实验课程进行改进。例如“怎样测定物体所受浮力”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为学生提供量筒、天平、刻度尺等必要的实验器材,每个实验小组自选实验器材,各自设计实验,然后各小组展示本组的实验设计,最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每组实验的优缺点,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前,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比如:实验仪器要尽量准备齐全,思考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案等。同时也要设计课程流程,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运用实验法和讨论法相结合来发散学生思维,逐步培养创新思维。
3调整学生评价方式
目前的学生评价只是看考试分数,大多数题都要按照标准答案作答,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位学生,极大地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试卷中出一些自主创新实验,或者在平时教学中添加实验创新任务,给学生施展创造力的机会。例如:物理成绩由试卷成绩、平时成绩和创新实验成绩组成。按照5∶3∶2的权重来计算分数。这样可以让学生重视创新能力和平时表现,所以调整学生评价方式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很重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教师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埋下思考的种子,让学生用知识的源泉去灌溉。让学生了解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历史,可以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道路充满艰辛与惊喜,掌握科学探究的步骤,用这些方法结合自己的新思维,创新更多新事物。
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或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探索性的,创造性的思考。尤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特别是小学的基础教育,对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要一改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语文教学大头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在农村。可以说,农村语文教学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艰巨而又前景广阔的大舞台。说艰巨,是因为农村学生生活窄、见识少、读的少,没有城市儿童那种视角广、内容多的创造性思维。说前景广阔,是因为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带动各种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 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按照这一概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要打破“教师万能”及“唯我独尊”的观念,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各种不同意见,放弃权威式的发号施令,让学生能够依其能力与兴趣学习。教师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因为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接纳其意见,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无批判性的学习气氛。另外,实现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教育观念的转变,就必须树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必须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转变,进而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教师用课改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尽快转变课堂教学行为。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只有当观念自觉地体现在教学行动中,变成教师的精神追求时,才能发挥其指导教学实践的功能。”
2. 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素质
首先,教师要按照课程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利用创造性思维的策略,配合课程,让学生有应用想象力的机会,培养其敏锐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及周密的思维能力。而且教师应该知道,创新性思维教学并非特殊的或标新立异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其次,教师要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使学生能主动地、愉快地、成功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第三,教师应具备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多媒体的应用技术。掌握一些创造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信息科学及脑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都应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其心理素质的水平。”
3. 注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讲究有主有次,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必须在培养学生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是因为“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4.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同样地,课堂教学也是创新性思维培养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环境,构建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注重积累”、“注重语文实践”为目的新型课堂,倡导互动教学,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新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
4.1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愿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感到语文教学中“创新”无处不在。
例如,多年来的中、高考话题作文,平时的改写、续写、s写、仿写及想象作文等,就是课文与日常阅读的文章,没有“创新” 几乎是不存在的。
4.2 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创新思维,教会方法也很重要。让学生丢掉过去的思考“习惯”,摆脱思维单向的干扰,进行“反向”、“多向”、“发散”、“超前”、“综合”、“变异”、“变通”思维。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的教育要求也日益提高。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之一便是培养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事实上,小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培养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对于全面推动学生发展,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而言显得格外重要。美术教学的灵活多样以及学科自身的丰富性特点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另外对学生灵感想象力、直觉思维能力等能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还有助于学生进行创新意象,使学生的心灵视觉化,最终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术教育的最大功效,这样有助于学生唤起创新动机[1]。比如在《会滚的玩具》一个教案中,小学生们只要一些简单的彩笔、双面胶、剪刀、厚质纸、吸管、纸碟、易拉罐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玩意就能制作出一个会滚动的人物造型玩具。这些玩具的制作过程不算太复杂,简单易学,但是所造出来的玩具样式新颖,栩栩如生,一下子就可以激发出小学生们的创造力,这就是所谓的“寓情于教,寓教于乐”,让学生们自己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
1.2培养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的有关原则
只有遵循相应的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小学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作用。比如,平等、民主、自由的原则。只有充分结合美术学科的自由性及创造性特点,小学美术教育才能充分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能力及思维的环境。教师应与学生紧密结合,把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并对其进行美术教育,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信心[2]。要想有效地促进学生进步,教师就应该把赏识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模式,不断地鼓舞、激励学生。另外,教师也要将基本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同创新意识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大力重视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教师要切实意识到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乃至于对这个国家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并通过遵循相关的教学原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的有效对策
2.1努力培养出有利于思维创新的环境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的特点,所以仅仅是是感性地认识外在世界,因而教师要在美术教育中积极营造出有利于思维创新的环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要想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对大自然新鲜事物的兴趣,可以让学生与大自然进行亲密地接触,感受鸟语花香的温馨,体悟山清水秀的绝美,目睹飞禽走兽的矫健,聆听风云诡谲的震撼。当孩子们亲密地接触了大自然后,其体会与感受就会大大加深,有利于学生们更好地认识大自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出他对哪一事物的喜爱,并鼓励他们用彩色笔、橡皮泥等材料把自己理想中的哪一种事物给画出来。这时就要让学生们学会多接触、多尝试、多思考、多观察,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他们的创造思维。
2.2以人为本,充分施展个性
教师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视为教学的根本,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让他们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个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现有的条条框框,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独具创造力的个性。比如,当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绘画小动物的课程中,教师就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出形态各异的小动物图片,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动物们的不同之处,形成自己的想法,最后绘画出自己所喜爱的小动物。必要地,学生们还应该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声表达出自己的一些创新性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老师们要懂得保护小学生的一颗纯真童心,不要轻易扼杀他们的奇思妙想,要不断鼓励、赞美他们的想法,悉心呵护儿童的好奇心。
2.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
毋庸置疑,在如今各类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适当地采用一些新技术有利于促进美术教学,比如多媒体技术,可用于进一步地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它能够从视觉、听觉方面向学生提供动态的信息来源,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展开观察,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比如,美术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画制作软件来创作熊猫,并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展现这一制作过程,这样学生们便能依据动画的操作流程进行作画,该过程既生动有趣,又富有美感,可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加强提供巨大帮助。
2.4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一体化培养:小学美术教师应
当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一体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教师不仅仅要自己教授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应该采取与学生互动合作,共同进步,甚至是引导其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探究各种文化知识。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以及敏锐观察力。在培养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模仿能力的训练,通过探究式以及开放式的教学,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了能够积极有效地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方便学生展开积极有效的交流,小学美术教师应当营造出和谐的、开放的、良性的教学环境。另外,教师还应建立高效、科学、系统的评价机制,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从而鼓励学生主动发展创新思维。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创新思维
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温室。罗杰斯说:“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产生创造的动机,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发展,就必须营造自由而宽容的学习氛围。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师生之间亲密融洽关系的建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让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不拿同一把尺子“量”不同层次的学生,尽量给学生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初中生正值花季,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一些想法和做法比较幼稚,如果教师以高层次的人才规格和成年人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希望学生遵从自己的意志去发展,就会难以容忍学生在个性上的弱点和不足,甚至把这种个性的差异当成缺点和错误来对待。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要求教师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抛却师道尊严,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觉,这样才能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宽容就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的基础,没有信任和期待就没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对不解的地方要勇于提出质疑。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常常会遇到英语和母语在语音、词汇和各种表达方式上的冲突,而这正是引导学生自觉归纳语言学习规律的最佳切入点。例如:“wear”和“put on”的区别,初中学生在汉语翻译会有一些疑惑,教师可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和发现并掌握语言规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让学生搜集一些含有“wear”和“put on”的例句,让学生自己理解不同语境如何运用这两个词,这正是学生进行积极主动自我创新的过程。最后,教师再对这两个词进行总结,可以应用多媒体生动地阐述这两个词的不同应用,也可以让两个学生进行角色演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wear”表示穿的状态,“put on”则表示穿的动作,通过学生的质疑和老师的举例讲解,既能了解“wear”和“put on”的真正意义,又能掌握这两个词应用的不同场合,从疑问中开拓创新思维能力。
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培养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机械地形成刺激?D?D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他认为,学生和科学家的智力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无论掌握一个概念还是解决一个问题,发现一个科学理论,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他大力提倡发现法学习,所谓发现法,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要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可见,教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培养独立思考习惯十分重要。例如,一般的英语教学,学生多是处于被动地位,听教师讲解,识记单词、语法规则、句型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教法改革来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发现的兴趣与态度,使所学的知识牢固,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