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8 16:14: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物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革除传统教学中过度重视应试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受到了教育界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未来发展中立足的资本、品格和能力,不但对个人的未来发展有影响,而且对培养国家未来的高素质人才也有重大影响,因为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更是人才的储备库。因此,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了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强化科学伦理观念的教育
科学伦理就是关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研究,个体在掌握了科学技术后不能利用已经掌握的技术去危害人类或者自然界,这是人类学习科学技术的前提,也是人类道德的基本底线,更是学生学习化学应具备的必要伦理道德。化学老师传授给了学生化学知识,但同时也应强调不能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利用化学物质去危害人和动物的生命,损害他们的健康,要多教育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去造福人类,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比如,学习《硫酸》这节课时,可向学生讲述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为了检验狗熊的嗅觉是否灵敏,而用硫酸泼向五头狗熊,造成狗熊的皮肤被严重腐蚀。通过这个案例可让学生明白:首先,硫酸具有很的腐蚀性,不能随便泼向别人或动植物身上,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样学生对硫酸的认识就从抽象变成了具体。其次,掌握了科学知识,是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去危害人或动植物的生命,从而强化对学生的科学伦理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二、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思维
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且思维能力还是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由于学科不同形成的思维模式也是不相同的。就化学学科来说,思维模式的特点是从符号的角度、从微观及宏观的角度看待化学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例如,在初中化学中学习NH3与HCl 的反应时,可以发现这种反应不但体现出了微观世界的特征,还体现出了宏观世界的特征,更体现出了符合世界的特征。
一种化学物质与另一种化学物质的性质是不同的,而且同类别的化学物质表现出的性质也不一定相同。这就要求化学老师让学生从化学反应及化学物质的性质方面,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思维,并让他们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中利用化学思维进行学习,养成用化学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利用问题情景进行化学教学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具体知识点和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结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养成用化学知识及化学思维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更可以利用这些问题复习旧知识,引导出新知识。例如:在学习化学元素“钙”时,可问学生这样的问题:“老年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而青年人却容易呢?”在学习“锌”和“碘”时,可问学生“有些人容易患上侏儒症或甲状腺疾病,原因是什么呢?”可让学生根据目前学习的知识,从化学物质的结构和组成等方面考虑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效率。
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产生的疑问和悬念就会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新知识,以解决心中的疑惑。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化学的学习效果,更使学生了解了生活中的很多常见的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即学生明白了老年人缺钙就会患上骨质疏松症,侏儒症的产生是因为缺少锌的缘故,而碘的缺乏就会患上甲状腺疾病,而且也提高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并在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中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四、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化学
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不但会有大量的化学反应被涉及到,而且涉及到的知识点也很多,因为化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是非常抽象的,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理解起来比较费劲,但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和理解就可以容易很多。例如,学生学习O2时,虽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但是却看不到,摸不着,因此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还是让老师进行口头解释,那么学生就很难理解和认识O2属性。如果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O2和P的化学反应过程,直观地了解O2的化学属性,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了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总之,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化学老师不断地进行努力,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通过做实验的方式,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努力使学生养成用化学知识进行思维的习惯,用化学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法使得化学教学效果低下,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书面上,或者死记硬背。这种情况使得学生难以注意并解释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现象,缺乏探索精神,以至于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低下,化学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随着新课改提出的新课程的推行,强调了教学与生活的实际情况、体验进行结合,生活与化学不分开。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与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论文从化学教学生活化的方式进行阐述分析,旨在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根据生活常见或关注情景进行引导式学习
老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根据生活中常见或者关注的情景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尤其是对刚接触化学学科的初一学生,在进行初步学习的时候就更加需要让学生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发现学习的乐趣。
(一)注重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感性认识
教材中阐述了的很多生活中很多的化学现象,但是文字的介绍与学生真正体会与认知又有一定的区别,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将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行渗透,让学生对化学现场的感性认识得以增强。如:在新教材中对空气中化学知识进行了介绍,老师可以对生活与空气相关的化学现象进行讲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各种成分的作用。空气中的氧气,供给我们呼吸、支持燃烧(在炼钢、气焊等);空气中的氮气,用于焊接金属保护气,工业中一般用于制作氮肥。但是现在空气中的污染现象已经是常见的现场了,导致的后果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呼吸道疾病加剧、全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穿洞、酸雨等。教师可以及时的引导学生认识空气污染的原因,探索解决的办法,让初中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并且灵活的运用于生活[1]。
(二)创造情景式教学
进行化学教学时,老师应该在课堂中设置生活化的情景,能够生动的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矛盾,打破其已认知平衡。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深入问题角色,达到化学知识的充分掌握与理解目的。
(三)教学内涵的挖掘
对教学内涵进行深入地挖掘,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生活与化学知识进行充分联系,对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进行挖掘、发现、认知、解决,使得学生能够乐于发现、乐于学习,让学生更加主动与积极地学习化学知识,更加自主与渴望地使用化学知识。课堂中老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与指导,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解读
(一)提出启发性、新颖、有趣的问题
按照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现代科技等示例进行结合,在相关知识点上,创造性的提出一些有启发意义、新颖且有意思的问题,让学生对学习相关知识充满热情与积极性,让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主动吸收知识。如因为红磷与空气会发生氧化生成P2O5(黄色),如果去买灯泡,只需要注意观察灯泡里面的玻璃柱与金属丝处是否有红色粉末(即红磷),就能够初步判定灯泡质量[2]。
(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化学物质的原型
对化学物质进行介绍时,通过学生们的思考与相互的探讨,寻找化学物质在生活里的体现。如,厨房里常用的盐、醋、碱、酒等,地窖里的二氧化碳,人体胃液里的盐酸,建筑所用的熟石灰等。
(三)教学举例贴近生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举列子是常用的教学手段,化学教学举例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生活,让其感受知识的现实作用与意义,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化学知识。如:介绍分子运动相关知识的时候,举例可以用炒菜时散发出浓浓的香味,当菜冷了香味变得不明显;糖块遇热水溶解较快等。根据身边的实际发生甚至常见的实例,利用相关化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释,让学生体验化学的乐趣,保持学习的兴趣。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去观察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现象,思考并探索化学现象下面的化学规律,培养其探索精神与发现视角。
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探索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本手段,将实验教学生活化是化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步骤。为化学实验开发与挖掘出大量的生活化元素,对化学实验的设计注重实验机会的创造,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如:化学实验中蜡烛燃烧探究实验,其实在生活中基本上都接触过这个实验,只是学生们并未上升到探究水平,部分学生通过观察火焰特点,了解到刚熄灭蜡烛冒得是白烟,有的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还尝试着点燃了白烟。在接触到化学知识后,他们了解了该尝试是一种探究行为,对于做过的学生会有一种自我的鼓励与自豪感的提升,增强了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与尝试[3]。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贴近生活,而且要应用于生活,全面实现化学课堂生活化教学,贯彻新课程强调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理念。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模式下深刻的体会与深入理解化学知识的价值所在,拉近生活与科学的距离,为学生们未来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的潜能发挥种下优良的种子,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为祖国的未来能够持续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新课改背景下,广大学校都开始以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来改善学校的教学,初中化学是学生进入初中才刚刚接触的学科,面对这样一门全新的学科,无论是教师在教学方面还是学生在学习上,都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些问题,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
一、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化学教学课堂过于枯燥乏味
我们都知道,化学涉及很多繁琐的方程式、化学元素符号,学生不仅要理解这些符号,而且还要记忆许多化学方程式,学习起来本身就让许多学生感到无聊,而教师在教授化学知识时也缺少活泼、幽默性,死板的课堂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是过于局限在教室,很少给学生实验的时间,学生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枯燥的方程式使学生不仅不能理解,而且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缺乏学习化学的最佳条件,那么,也就无法使学生的化学学习得到较大的进步。
2.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落后
当前,虽然各个学校已经开始实行新课改,但是,对于很多教师来讲,也只是课本的更换,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善。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师主导整节课堂”的教学模式,一节课45分钟,教师只顾自己讲授知识,不仅没有与学生沟通交流,而且也没有留给学生自己讨论、思考的时间,甚至有的教师,一节课都只是自己在说,丝毫不顾及学生的疑问、不顾及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化学教学也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化学方程式、实验过程等等。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背诵这些方程式的意义,教师这种灌输性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使学生真正掌握化学知识的目的。
3.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
化学教学涉及许多实验,像氧气、二氧化碳自身的性质等也需要通过清晰明了的实验过程来开展教学。化学教学过程中,走进实验室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必不可少,然而,有的学校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可能没有专业的化学实验室,那么,当需要实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就只能通过口述或者视频展示给学生了,学生无法近距离观察他们学习到的固体、液体,无法通过实验加深对某种气体性质的了解,那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化学物质的认知程度。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研究
1.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化学课堂
由于学生进入初中刚开始接触化学,对化学所学习的知识也不是很了解,那么,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就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在刚开始学习沪教版初中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的时候,教师就要尽量通俗化地向学生说明化学研究的对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我们身边的东西,比如,“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呼吸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煤气中毒是因为吸入了过多的一氧化碳,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这些气体的性质吗?它们是不是属于化学物质呢?”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多引入实验教学方式,通过直观的实验来活跃化学课堂。再次,向学生介绍学习化学会接触到的一些气体、液体、固体,让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实验用品,像酒精灯、试管、反应瓶等,使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的有趣性。
2.运用民主化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提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此,首先,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要向学生讲授专业知识,然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让他们在思考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多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实验,比如在学习沪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第四章“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实验观察,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清晰地了解燃烧所需要的一些条件,对于一些特殊物质燃烧后产生的反应也就有了进一步了解。再次,教师也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化学教学课堂上来,如,做完实验后,让小组派代表上台来介绍他们的实验报告、多给学生合作探究讨论的时间、教师教学时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大家随时进行讨论,要以充分民主化、和谐化的化学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3.不断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自身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多少。因此,教师就要注意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水平。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一些著名化学教师在讲课方面的经验,学习优秀教师比较良好的教学方式方法。其次,平时多浏览书籍,增加自身的知识水平,与周围的化学教师交流教学思想,借鉴别人优秀的教学经验。再次,学校方面,也要多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他们一般思想比较传统,无法跟上新时代的教学观念,因此必须不断向老教师传播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4.努力为学生配备专业的化学实验室
初中化学学习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入门,打基础是最为重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学好了,那么学生在进入高中、大学时,学习起来也就会简单得多了。而学习化学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就是实验,只有实验才能够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化学物质的变化情况、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学校就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化学实验室,而且要安排与课程安排相符合的实验课,使得理论教学能够与实验教学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根据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化学学习的印象。
5.化学教学要注意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实验情境、故事情境等。比如,在学习沪教版初中化学“性质活泼的氧气”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来设置教学情境:“同学们都知道鱼儿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鱼儿能够在水中生存呢?水里面有它们不可缺少的化学物质吗?”通过设疑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通过思考、合作讨论就能够知道水中有鱼儿需要的氧气,然后教师引入本课对氧气的学习,相信学生就会有浓厚的兴趣想来了解氧气的相关性质。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化学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化学教学课堂的枯燥乏味、化学方程式学习的繁琐、教师教学模式的传统落后等都将影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因此,采取科学化的方法策略就尤为重要。本文笔者从化学教学课堂的生动活泼性、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化学实验室的创设、教师合理的教学情境的创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策略,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方法策略的采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下真正掌握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周瑞沛.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什么[J].化学教与学,2011(11).
[2]彭玉荣.高效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宋文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J].新课程:上,2011(10).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3-0029-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成为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不少高中教师反映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化学学习所需具备的要求差距很大;另一方面,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普遍感到高中化学内容繁锁、抽象,知识点“易学难用”、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高中化学的正常教学。
初中与高一年级的教学衔接是一种“短期衔接”,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而真正科学的教学衔接是初中与整个高中阶段的“长期衔接”,它涵盖了短期衔接,并将其进一步拓展、延伸和优化了的教学衔接。
2 对初高中化学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和结论
笔者于2009 年4 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找到学生化学学习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2.1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华东师大三附中(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高一年级的部分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26份,回收有效问卷126份。
本次调查研究从初高中化学教学差异的角度,共设计客观性问题12个,开放性问题2个,主要围绕三个维度展开: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初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初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采用问卷调查和口头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2.2 结果与分析
有关统计结果与分析如下:
有关初、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
只有3.97 %的学生认为初、高中化学“联系紧密”;在初高中“化学知识规律性”的对比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高中化学知识规律性的认识普遍不及初中。究其原因――初高中化学教材有其相对的独立性,难免存在脱节的现象,其具体差异表现为:
(1)教材内容
初中化学教材内容主要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最基本的化学技能,知识容量小、知识点零散、不连贯、教材内容表达浅显,属于“生活中的化学”;高中化学教材内容由宏观转向微观、由形象转为抽象,除了要掌握物质的个性,还要寻求物质之间横向纵向的联系,形成知识的立体网络结构。
(2)基础理论
初中化学没有相对完整的化学理论。例如:提出了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却没有涉及到共价化合物的概念;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却只是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分析……高中化学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并使元素化合物知识在理论指导下教学,因此,高中化学课程具有理论丰富、应用广泛的特点。
(3)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对某个知识点、对某种具体的性质或具体操作进行局部性、浅显性、单一性的观察,主要为“定性分析”;高中化学实验在实验的目的性、计划性方面更加深刻,实验过程中要求把变化与能量、运动、性质、理论等联系起来,除了“定性分析”外,还加入了“定量分析”实验、“设计(评价)实验”等实验类型,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更进一步。
(4)化学计算
初中化学淡化了学生对化学式概念的理解,对不纯物质参加反应的计算要求降低,对化学反应的多部计算不作要求,主要围绕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高中化学引入了“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联系到一起,除了物质的质量还有气体体积、溶液浓度等相关计算,因此在计算难度和方法以及综合能力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有机化学
初中有机化学介绍的是“身边的化学”,以科普知识为主,只对常见物质(酒精、蔗糖等)常见的物理性质及应用加以介绍;高中有机化学在有机物的结构、官能团的性质、制备方法、鉴别方法、用途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拓展,并对有机物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变形应用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
有关初、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与初中相比,到了高中以后,一方面对于一些基本的化学学习方法例如“课前预习”(高中34.92 %―初中26.19 %)、“归纳知识点”(高中52.38 %―初中42.06 %)、“总结学习方法”(高中29.37 %―初中15.87 %)等,学生们能够比初中阶段更加重视;另一方面在高中阶段,有42.06 %的学生很少预习;有39.68 %的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偶尔”进行总结;同时有38.10 %的学生对于自己“自学能力”的情况没有把握。这说明进入高中后,由于缺乏自主探索的精神和主动调整的意识,因而影响了学生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过初三“题海战术”的反复操练,许多高一新生习惯于听从教师的指令,学习主动性差;二是教师上课结合学科内容进行学法指导的力度和频率不够;三是不少学生进入高中有“休息一下”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取精神影响较大。
有关初、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调查结果显示:①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一般都能想办法解决,但其中能“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比率由初中阶段的40.48 %下降到高中阶段的35.71 %;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的比率由初中阶段的30.95 %下降到高中阶段的23.81 %;②学生进入高中后对自己化学成绩“信心不足”的比率高达44.44 %;而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来源,有49.21 %的学生是来自于“在集体中不甘落后”,“对知识的渴望”只占到19.84 %;③初中阶段近七成的学生感到课堂节奏慢或是适当,完全可以适应教师上课的节奏;到了高中,过半数的学生感到教学进程快,难以或是勉强可以跟得上教师上课的节奏。产生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与初中相比,高中化学课程难度明显加深,内容繁多、抽象,这使得形象思维仍占优势的高一新生很容易出现心理疲劳和不适应的情况。“我要学”变成“要我学”,靠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来维持学习活动,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在教与学的磨合过程中,部分学生出现了学习焦虑的心理状况:学生感到“听课时好像都听懂了,可做作业却毫无思路”;在难度不一的频繁考试中往往难保成绩的“绝对优势”,因此,很多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心理上萌生了“自信危机”。
2.3 关于问卷结果分析的讨论
初高中化学教学在化学的物质观、科学的思维方法、知识网络的构建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这些方面正是教学衔接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对策及实践
3.1建立科学的化学物质观,保障衔接
从表象到本质,这就要求学习的重心应该从记忆事实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化学物质观是保障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以下介绍三种培养科学化学物质观的教学策略。
(1)直接教学策略
合理的化学物质观应该是在化学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开始建构的,没有化学知识做基础的化学物质观是空泛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培养学生化学物质观应该是在讲授化学知识时,结合学生初中化学基础知识进行有倾向性的渗透。当化学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及时的给予指明或直接进行教授,即直接教学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案例]:在初中化学知识――“CO2性质”的基础上,在“晶体类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直接教学策略:
[学生]①写出碳、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②描述CO2的物理性质
[教师]①展示石英图片,结合SiO2用途介绍其物理性质;②展示CO2、SiO2结构模型
[学生]通过物理性质、结构模型,判断CO2 SiO2晶体类型分别属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
[教师]进一步总结同一主族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相似,但其性质可能不同;提出“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点。
(2)前导性信息教学策略
在物质观的建立过程中,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的认知观念可以同化新观念时,教师可以在教授新观念之前,为学生提供引导性的材料,它比将要学习的新材料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学生利用这一材料去同化新的学习材料,即前导性信息教学的基本原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获取新知识。
[案例]:在“乙醛化学性质”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乙醛分子结构的特点和在化学反应中可能发生的化学键断裂方式,总结出乙醛的化学性质。首先提供给学生“前导性信息”:①醛基中的碳氧双键可以打开,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加成反应;②醛基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③乙醛分子中的甲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碳氢键的断裂――取代反应。
[围绕前导性信息,探究新知识]前导性信息出现后,学生对上述乙醛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乙醛的主要化学性质:①乙醛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氢气等发生加成反应;②乙醛能被氧气等氧化;③乙醛与氯气可以发生取代反应。
[总结新规律,完善物质观]在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后,引导学生回头重新审视“前导性信息”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对信息加以充分说明上升为学生的化学物质观,作为今后分析问题的工具和同化其他新知识的基础。
(3)自然科学方法论教学策略
自然科学方法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体现,又是对包括化学科学在内的各门具体自然科学认识方法的概括和总结,是学生认识化学物质,形成物质观的有效途径。自然科学方法论教学策略通过实验事实和资料的收集,一方面将所获得的化学物质观指导个体的科学行为,应用于科学实践;另一方面进一步从科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巩固或发展个体的化学物质观。
[案例]在“乙醇的结构”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初中化学“乙醇的性质”,通过性质实验来判断乙醇的结构。
[明确问题]乙醇的分子结构式是怎样的?
[收集事实和资料]a.分子式:C2H6O;b.化合价:C、H、O的化合价
[提出假说]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和碳、氢、氧的化合价,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式:
[对假说进行推理和判断]如果为结构(I),那么1 mol乙醇能产生2.5 mol或0.5 mol氢气;
如果为结构(II),那么1 mol乙醇能产生3 mol氢气。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乙醇分子的结构式是结构(I),而不是结构(II)。
以上三种培养学生化学物质观的教学策略只是局限于在课堂上进行,为保障初高中化学科学物质观衔接的连续性、流畅性,进行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和完善自身的化学物质观。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化学小实验,举行化学物质专题讨论,举办知识讲座等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化学物质观。
3.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落实衔接
思维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要求的各种能力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基础。从初中到高中,是思维方式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的过程,因此,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要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技能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很大。在思维过程中,一方面将现实中联系着的东西分解开,另一方面又将它们结合起来,这样就在思想中产生了分析综合。在概念形成的教学活动中,可采用此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
[案例]:在“原电池”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观察“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现象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电流计的指针为什么会偏转?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②锌片上的电子为什么会流向铜片?③铜片上为什么会有氢气泡产生?④锌片和铜片的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⑤从氧化――还原分析,两极各发生何种变化?⑥从能量转变角度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装置?
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每一个现象,综合得出原电池的概念。在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经历反复思维的活动训练,对开阔探索科学问题的思路是非常有益的。
(2)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法
所谓抽象与概括,是更高一级的分析综合。抽象就是通过分析,在思想上分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概括则是通过综合,在思想上将事物的本质属性联结起来,从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在教学中用科学家发现概念和定律的研究过程来启发学生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是非常有效的。
[案例]:在“物质的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都没有看到单独的原子或分子,但是他们通过千千万万个原子或分子所表现出来的客观现象,抽象得出原子的概念和分子的概念。可以说他们是利用思维的力量,把物体“分割”成组成它的分子,将分子“分割”成组成它的原子。
这说明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分析,可以达到实验手段达不到的深度和广度。
(3)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过程,同时这也是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其中,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活动是归纳;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活动是演绎。在对规律性知识进行迁移、应用时,可利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一]:在梳理“非金属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时,由“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就越稳定”这一规律可知,由于非金属性:Si
[案例二]:在“卤族元素性质”的学习过程中,由氯气的化学性质:①与金属反应;②与某些非金属(如氢气)反应;③与水反应;④与碱反应;⑤与某些盐(如Na2S)反应,可推知,卤素单质大多有以上性质,此为归纳。
这类思维方式容易掌握,而且一经掌握,学习的思维就更具有逻辑性,同时对所学规律性知识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
(4)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心理学家指出: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创造现象力的发展速度快,开始把创造想象同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对理化实验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学生心理与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有组织、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所谓设计实验就是按照课题要求,运用所学知识,选择仪器、药品,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
[案例]: 在“测定NaHCO3(含NaCl杂质)的纯度”这一实验课题中,向学生提供烧杯、过滤装置、胶头滴管、滴定管、分液漏斗等仪器,另外提供BaCl2溶液、稀HCl溶液、稀H2SO4溶液、指示剂等。实验过程中,学生先分组讨论并设计出可能的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并进一步评价、比较出最佳方案。实验方案如下:
方案一:取m1 g样品溶于水,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称量m2 g沉淀。
方案二:取m1 g样品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测生成气体CO2的体积(标况下)V1 mL。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方案三:取m1 g样品溶于水,加入指示剂,用标准盐酸C mol・L-1滴定,到滴定终点,耗酸V2 mL。
……
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分析、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3.3 有效构建知识网络,促进衔接
初高中化学在体系上既有内在联系,又有阶段性变异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到好处将新知识与过去所学知识以及后期将要出现的知识进行复习性、导向性和预见性的教学处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初中化学知识,对于每一个新知识都要努力找到与之相关联的初中化学认知基础,从而对知识进行积累和有效的构建。
(1)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
新知识总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相互整合的过程中获得的。在初中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在遇到新情境时,教师应判断学生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初中知识是否稳固和清晰,从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案例]:在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可以首先从初中介绍过的“酸性氧化物”和“元素化合价”入手进行复习,巩固学生原有认知,然后,让学生从“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和“硫的价态”两方面考虑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这样,既完成了对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认识,又在知识和方法上进行了积累和进一步构建。
(2)理清高中教材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呈现顺序
理清高中教材的逻辑结构就是要掌握学生在高中不同学习阶段知识上的联系和衔接,适时引导学生了解高中化学教材的逻辑结构,熟悉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其整体结构。在向学生呈现新知识时,要注重对知识呈现的顺序和方式进行推敲,这对于学生有效构建知识网络至关重要。
[案例]:“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这节内容是在初中学习原子结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在高中第一次学习到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分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元素族的概念,为接下来学习氧族、氮族做准备;为后面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理解“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打好基础。
(3)创设认知情境,引发知识碰撞
学习不仅是新知识的获得,也是对旧知识的改造。学生原有的初中化学知识在高中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被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所补充、修正或替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知识结构的平衡不断地被破坏,新的平衡不断的形成,此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努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改组与重建知识结构。
[案例]:在学习“盐类的水解”时,教师让学生判断下列物质水溶液的酸碱性:硫酸、醋酸钠、氯化钠、氯化铵、氢氧化钠,学生会根据初中已有的酸碱盐化学知识做出如下判断:pH7的溶液是氢氧化钠。这时,教师请学生动手验证这五瓶溶液的酸碱性,进而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入手,自然地引出了“盐类水解的概念”;接下来又通过形成该盐的酸碱性强弱,又顺理成章总结出“盐类水解的规律”。在实验结果和学生原有的认知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对知识结构的重整和构建将是非常深刻的。
(4)构建知识网络,揭示化学知识的有序性
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们联系起来,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化学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类比、归纳等方法,将已有的知识按一定的关系分类,并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使知识系统化,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其学习效率。
[案例]: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学生会感觉到高中化学所学的有机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在总体上很难把握。这时,教师应该启发学生从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用途这条主线来组织整理各主要有机物如:醇、醛、酸、酯等物质的内部知识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建立知识网络图,从而,有机化学的主要内容就被提炼出来,整个有机化学的知识就显得更加有规律、有序。
4结束语
一、初中化学与生物教学交融的可能性
科学作为一个整体,虽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学习,但作为科学学科教师,在教授学生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就容易凸显出分科教学在跨学科问题处理方面的局限性。化学与生物同属于科学学科的一部分,教师可在教授学生知识方法的时候利用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弥补分科教学方面的不足。也就是说,化学与生物这两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融与促进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从两门学科教学内容的角度看,无论是在研究方法上还是从理论知识上,都存在一定的交叉与渗透,初中化学与生物课程中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在学习酸碱理论时,生物教材中对酸碱理论的阐述大致为:任何溶液都具有pH值,在25℃条件下,溶液pH值在0~14的范围之间,pH值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pH值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pH值等于7的溶液呈中性,正常雨水的pH值大约是5.6,而酸雨的pH值小于5.6。反观化学教材中对酸碱理论的阐述大致为:溶液的酸碱度用pH表示,溶液pH值的范围一般在0~14之间,碱性溶液pH>7,酸性溶液pH
不难看出,化学教材和生物教材中对酸碱理论的阐述如出一辙,诸如此类在教学内容上重合的部分还有很多,这些说明两门学科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为初中化学与生物教学交融的促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初中化学与生物教学交融方法的探讨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别是对新的教学观点的提出有着重要的意义。初中化学与生物的教学要想做到交融互补,就必须从两门学科的教学过程入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240-02
在大部分学校中,化学课程都在初三年级开设。在这一年级中,学生除了要学会化学知识之外,还需要对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以更好的应对中考。中考化学成绩不但关乎着学生能否选择一个好高中,而且也关乎着教师未来工作的前景,故而初中化学的复习就成为了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焦点之一。该文旨在对初中化学的复习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对当前初中化学复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提出有效的初中化学复习策略。
1 初中化学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初中化学复习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复习思路不够明确。复习思路不够明确这一现象表现主体既有教师也有学生。从教师方面来说,就是教师不能制定明确有效的复习,复习计划制定时不用心,每次复习没有重点,教师复习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偷懒心理的驱使;另一方面则是教师知识面掌握不够全,不能对自己所教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学生方面来说,就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思路不清晰,不能按照一定的线索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学生出现这种学习误区的现状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当前,我们的学习模式仍旧以教师讲解为主,尤其在复习课上教师讲解这种教学方式更是独领。这种复习模式就使得学生养成了依赖老师的心理和习惯,不善于表现自己,不善于依靠自己并针对自己学习特点去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除了存在这个问题之外,不善于总结复习规律、训练方式不当、一味追求题海战术等都是初中化学复习中常见的问题。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将初中化学的复习有效化、策略化,最终必定能提升初中化学的复习效率,实现学生成绩的提升。
2 初中化学复习漏洞解决之道
初中化学的复习是学生迎接中考的重要环节,关乎到学生初中化学最终成绩,并且对学生的中考成绩造成重大的影响。面对这种现象,开展行之有效的化学复习策略,成功解决学生在复习初中化学时存在的误区是众多学生和教师的关注重点。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初中化学复习的有效策略。
首先,理清复习思路是开展有效复习的先决条件。一般来说,初中化学的复习多采用四轮复习方法,第一轮的复习是最基础最详细的复习,按照初中化学课本内容一章一章一节一节的开展复习,目的是为了夯实学生的初中化学基础,据本人对近三年的中考理综真题进行研究,本人发现化学中考题中75%以上是基础知识。第二轮复习分为专题进行复习,将初三化学课本按照其内容分为三大板块,即物质构成的奥秘、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实验与科学研究。其中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包括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多样性及其变化、化学用语及计算、溶液和溶液的计算。身边的化学物质包括地球周围的空气、自然界中的水、碳和碳的氧化物、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酸碱盐、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化学实验与科学研究则包括化学实验基本技能、气体的制取和物质的检验、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等。在近些年的中考理综中,化学知识的考试不再是模式单一的,而是以专题的形式逐渐出现。第三轮复习应将复习的重点放在习题训练之上,增强学生做题能力。最后一轮复习则应当重返教材,以教材知识重点为主。制定好复习计划、理清复习思路,为学生接下来的复习提供指导。
其次,夯实基础,以教材为主。众所周知,《化学课程标准》是专家们在化学中考命题时最主要的研究材料,是命题的依据。因此,在开始初中化学复习之前教师制定化学复习计划应当以《化学课程标准》为准绳,明确中考的范围、重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不可盲目的拓展、超标。中考试题中相当大一部分内容是教材上基础知识的展现,教材上的实验、例题、图片、表格、习题等都可以被作为考试的材料出现,因此,熟读教材、读通课本是抓住中考基础化学试题的关键所在。课本知识的熟悉,并不是说学生学会死记硬背就可以了,而是需要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对知识规律进行归纳、知识体系能够拓展联系等。例如:在学生学习复习初中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时,除了学生要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需要学生能够知道这些概念和原理反映的是哪一现象或者事物的本质,能够将其与相近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等。抓紧教材,对教材知识予以充分理解,将琐碎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内化所需,找出知识点内在的规律性,形成有机的知识框架,何愁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无法掌握全面。
再次,关注热点、联系实际生活。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不再只是简单的应付升学考试,而是为生活服务,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在当前的初中化学学习和考试中,化学知识和现实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再加上,当今社会由于发展不当,出现了一系列的热点问题,例如:污染问题,水污染、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垃圾污染、酸雨、臭氧层出现空洞、白色污染等等;开发新能源问题,包括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防毒、防火等安全教育、微量元素等等也都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将这些内容用在考试中,体现了化学学习的实用性,同时也突破了长期以来化学考试的单调刻板模式,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大有裨益。因此,在学生的平日复习时,学生应当注意联系实际生活,将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联系。同时也应当对社会热点事件多投入一份关心,抓紧热点事件。教师在给学生进行辅导时,也应当把自己的关注重心投一份到社会热点事件上,为学生长远发展做准备。
最后,适当训练、实战模拟。对于任何学科的复习来说,必不可少的环节都是做练习。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经过大大小小的考试,但是中考这种带有严格意义上的考试他们经历的很少,因此训练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调整心态,将在中考视为平常的考试就需要加大对学生的训练和引导,让学生熟悉考试。坚持不懈的做练习题可以让学生做题的这种感觉一直保持下去,时时刻刻保持着提感,但是这个练习并不是就让学生开展“题海战术”、和难题偏题作斗争,而是让学生在复习了一些内容之后,对这些内容进行补充和巩固。做练习题还可以查漏补缺,学生可以准备一个订错本,将自己在做练习中所犯的错误进行订正,以求能够将这个问题弄懂会做。通过大量的做题之后,学生就很容易在做不同题目时找到和这道题的相似之处,找出做题规律,提升自己的能力。
3 结语
初中化学的复习过程就是一个化繁为简、化零碎为完整的过程。复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学过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和加工,最终使得零碎的化学知识变得有规律、从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高学生的中考化学成绩。
参考文献
[1] 乔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 杨超杰.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3] 李斐.“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4] 温云富.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5] 高汪军.作业批改方式对初三学生化学成绩影响的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6] 王小艳.基于学生视角的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现状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7] 刘文斌.初中化学教师学科知识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2.增强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初中化学,是化学知识体系的入门和基础,要从一开始就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才能让他们明白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化学学科有很多实验,实验就是要用假设的条件去模拟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事物,进而研究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初中化学很具有挑战性,学生可能会感到很艰难很枯燥,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多费心思去将化学知识与生说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这才是学习化学知识最大的意义所在。在生活中举出化学实例其实并不困难,比如说:为什么食物放久了会变质这个问题,甚我们可以事先在班级里放置一颗新鲜蔬菜,让学生观察并且记录它每一天发生的变化。日常生活中,虽然学生都知道蔬菜会渐渐地腐烂,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仔细观察到它一点一滴的变化,这个过程将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每天给他们讲解,蔬菜为什么会有现在的变化,为什么腐烂。这样学生将会把氧化的知识点透彻地吸收在脑子里。
3.提高初中化学物质的趣味性,用故事吸引学生
现代社会,是网络信息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举不胜举。而电脑电视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初中的学生,去过电影院的都知道电影院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那么夏天的时候,电影院为什么那么凉快呢?原来电影院用冷气机来制冷,这冷气是一种化学物质,俗称叫“氟利昂”,经过压缩液化、冷冻等处理后,从冷气机里吹出来,像汗水蒸发一样,可以带走大量的热量,从而使周围温度大大降低。臭氧层是人类及地表生态系统的一道不可或缺的天然屏障,犹如给地球戴上一副无形的“太阳防护镜”,而氟利昂却是臭氧层的“罪恶杀手”。氟利昂在大气中可以存在60~130年,虽然氟利昂释放量相对较少,但一个氯原子可破坏十万余个臭氧分子,从而导致平流层臭氧受到破坏,并逐渐减少。发达国家已于1996年1月1日,全部停止氟利昂的生产和使用,1999年7月1日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进入履约期。这样一来,既教给了学生化学物氟利昂和臭氧层的知识,还能让学生明白这一生活现象的缘由。
4.整合初中化学知识,增加化学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备课时对知识加工整理,进行情景创造和变换,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眼球,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以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牢记人脑之中,提高学习主动性。比如,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学习情境,先让学生用白纸剪一些自己喜欢的剪纸,然后在自己的剪纸上有一步一步滴加酚酞试液、碱液和酸液,然后仔细观察剪纸的颜色变化过程。观察完了之后,让同学起来总结,自己手中剪纸的颜色变化。这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酸碱指示剂在遇到不同的物质时所产生的变化,亲自动手可以让他们明确遇到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时,酸碱指示剂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颜色和状态。用自己的双手和眼睛获取新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他们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从根本上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
初中化学总体而言较为简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此,在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妨利用生活式教学情境,拉近化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例如,在磷单质及其性质的教学中,我为学生们提出了“鬼火”的教学情境。在民间常常流传这样的说法,在人死后他们会化作一团团鬼火在蓦地里游荡。很多学生对“鬼火”还是非常陌生,听到这样故事,他们的听课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有效的调动。基于此,我展开了“磷单质”的性质教学。“鬼火”的本质就是白磷单质的燃烧现象,由于人骨燃烧后的残余的主要物质就是磷,在自然条件下墓地里的磷元素就会挥发出来,当达到一定的浓度后就可以发生自燃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鬼火”。结合上述情境,我将磷单质的易燃性、不稳定性揭示给学生。通过对学生们常见生活情境的设疑,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实验式情境创设
古语云: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化学学科与化学实验的发展密不可分,化学课堂教学离不开实验式情境的创设。通过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学生们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对化学现象与性质的认识不断加深,促进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化学物质辨析章节的复习教学中,我为学生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式情境。首先,我按照下图为学生们连接好了实验图,但未将反应物质类型揭示给学生们。
然后,我要求学生们观察反应物质的状态。A是纯净物,B是黑色粉末状纯净物,可能是CuO或是木炭粉;C中存放的是澄清的石灰水。最后,我将存放在气球里的气体(为氢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其中的一种)。有了以上的信息,我要求学生们尝试结合实验现象推断对应的化学物质,并完成下表。
对于编号I,由于黑色粉末未变红,且玻璃管内有水珠生成,则可以判断物质A为H2。再结合C、D两处无明显现象,则可以进一步判断出B物质为CuO。对于编号II,由于C处产生了白色沉淀,则说明A物质为CO,再结合黑色粉末未变红,可以说明B为CuO。对于III,首先由蓝色火焰可以判断出A物质为H2,再结合黑色粉末减少至消失,说明B物质为木炭粉。至此,学生们顺利推断出了不同条件下的所有的物质类型。
在该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他们对中学化学常见氧化还原现象、燃烧现象、沉淀现象得到了整体上的训练。探究性实验情境考查题是近些年中考的热门题型,此类实验式情境的导入对化学课堂教学意义重大。
三、应用式情境创设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化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朝向实践化、应用化方向发展,强调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查。要想实现对学生应用意识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应用式情境创设必不可少。对此,我们不妨将社会生产过程中用到的化学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应用实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例如,胃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患者发生胃痛的情况下,医生常常会开出胃舒平一类的药物(其中每片含氢氧化铝0.39克)。胃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胃酸分泌过多,只要服用适量的胃舒平即可环节胃痛。若是服用了过量的铝容易导致老年痴呆的形成,也会消耗过量的胃酸。所以,治胃疼的药不能服用过量。在此应用式的教学情境下,我为学生们布置了如下的计算题。
例:若是该医生给患者开了一瓶胃舒宁(每片含量为0.39克),并要求病人每次服用两片。那么,试问:在服用该药片后被消耗掉的胃酸质量为多少?
分析:本题属于化学应用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尝试和化学基础。首先,我们应该写出对应的反应方程式,胃酸就是稀盐酸(HCl),治疗过程即是盐酸与氢氧化铝的反应过程。于是,我们假设参与反应的盐酸质量为x克,利用质量守恒原理得到关系式:78x= 109.5×(2×0.39),得到x=1.095 克。
二、化学复习教学策略
1.围绕教材,学生基础强化
认真研读新课程理念不难发现,中考化学知识点无一不是来源于教材.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知识点的考查更加强调基础和实践.在传统的化学复习教学中,有些教师会一味地拔高和拓展,在一些不必要的题型和知识点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因此,在初中化学第一轮复习中,教材必须是复习教学的重点.课本中的例题、知识点总结、课后习题、阅读资料等,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考点.在中考之前,必须将化学课本反复研读,将教材中的化学概念、知识研拓、实验技能等,加以总结.例如,在化学授课伊始,教材中给出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学变化必然有新物质的产生,而物理变化则不引入新物质.由此引出了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概念,即是考查某一性质的产生是否需要化学变化的帮助.对此,笔者给出了这样的判断题:爆炸现象是化学变化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对于本题,教材中明确指出化学中出现的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必须区别对待.物理爆炸不涉及新物质的产生,如气球的爆炸,则是物理变化;化学爆炸,如鞭炮的爆炸,必定产生新物质,则是化学变化.如果对教材中的爆炸知识点看得不够仔细,自然就难以正确判断出该题的答案.对于初中化学的首轮教材化复习,不必追求深度,但是必须强调对教材的仔细研读,细细品味教材中的每一句话.
2.围绕考点,化学专项强化
初中化学学科涉及的知识点概念虽然繁多,但其中的难点和重点往往是固定的.对于简单易懂的化学知识,教师不妨一带而过,从而为化学难点和重点的复习腾出时间.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反应、化学实验、化学特殊现象,往往会成为学生失分点.对此,笔者开设了专门的实验课、化学角、化学之最等兴趣活动.在提高化学教学趣味性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只有做到突出主次、真正减负,化学复习教学的高效才能实现.
3.围绕实验,化学素养教学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更是中考化学的核心考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针对化学实验过程中的操作题、实验推断题、实验计算题等,初中化学教师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实验课,利用实验规律、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实现高效化学实验教学.除实验原理、实验现象的教学外,近些年中考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对此,教师不妨从中考化学的实验真题出发,围绕实验考点,培养学生的化学操作能力.例如,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CO2的制取与性质的实验.(1)检查气密性的操作是什么?实验现象是什么,说明了CO2的性质是什么?(2)欲证明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CO2的含量不同,你的实验操作是:取一瓶空气、一瓶等体积的呼出气体,接下来的操作是什么?分析:在该实验中,既涉及化学实验的操作,又涉及化学物质的性质,对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要求.检查实验装置气密性是化学实验最基本的操作之一,在化学教材中也给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在本题中,还涉及探究式实验,在第二问中,要求自主探究空气与人体呼出气体的区别.该题中,还隐含要求掌握CO2的性质及其检验方法.
二、科学教学的原则
1.适度性。教师要针对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及课本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制定可行性较强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为了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可以分四个阶段提高教学效率。感受指在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时,学生仅对教师讲解的课本内容有基本了解和大概印象,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心相类似的内容,自己要注意总结和对比记忆。如讲解常见化学物质的分子式时,要在大脑中形成立体的分子构成。联系指将讲解的科学方法和解题思路贯穿学习中,在学习中注意方法和内容联系起来,通过练习和思考逐渐熟练运用方法。例如,在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一些金属元素和盐酸发化学反应的化学方式是不一样的,系数也不一样,但都是金属元素和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可以通过联系金属的相同性质书写方程式,从而举一反三,降低书写难度。应用指通过基础化学知识的学习解决化学问题。例如,在化学学习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在主要物质中掺有其他化学物质,如何检验这种物质的存在等。评价指根据自己建立的科学知识体系判断他人的学习研究是否有价值,当然这要求学生自身知识能力足够高。
2.适时性。适时性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确实有进行科学教育的必要时采取措施,否则会适得其反。化学课本中隐含科学的方法,有的知识内容与教学方法联系密切,在讲解那部分时要注意渗透教学方法。教师要在恰当的时候讲解化学理论的来源及相关知识等,达到扩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常见的酸性溶液有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如硫酸氢钠,对于其他不常见化学溶液没有讲解的必要。
三、科学教学的方法及措施
1.充分利用教学模具进行教学。在学习化学分子式及空间结构的时候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初中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化学,很难形成空间想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学模具进行教学和讲解,让学生通过空间想象和模具帮助,先学习基础知识,再通过了解和讲解揭示其奥秘。例如,在学习一些化学分子式的结构书写时,首先要记得该化学分子式是什么,然后才能知道在画结构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什么元素和几根化学键,如写三氧化二铁的分子结构时,先想想其空间结构,或者借助化学模具,再进行书写,久而久之,也就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比较、分析,熟记多种化学知识。化学元素太多太乱,很容易记错记混,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对比记忆,根据自己学到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刚刚接触化学的时候,最基本的内容有固体、液体、气体。除了状态不同外,还要区分固体的颜色、性质等,如铜和氧化铁都是红色固体,但两者的化学分子式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通过分类和比较进行记忆,可以按照状态、颜色的不同进行分类。
3.运用学到的化学理论对不了解的方法进行探索。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就是化学假说法,化学假说法指运用已经学习和掌握的化学原理,对未知的化学现象和化学规律进行探索,而探索结果就需要时间和真理验证,初中生不能对自己得出的结论做出对或错的判断,但是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实,化学假说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学习中的独创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科学方法的基础。例如,化学家拉瓦锡根据燃烧现象与空气中的化学成分相联系,通过思考和研究,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
4.善于归纳和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归纳所学知识和整理知识体系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养成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的好习惯,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归纳从一些具体事例中概括整理出相应的结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归纳内容和归纳形式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所决定,在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达到复习效果,所以说归纳和整理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时,根据教师思路学习和掌握前二十号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在观察和归纳的过程中,很容易得出电子的排布和变化规律,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和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从而得到排布规律,这样就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5.充分利用化学课本。学习化学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离不开化学课本,而化学课本中的内容排版就是按照学生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进行的,这就是一种隐含的科学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例如,初中化学中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分为这几部分,地球周围的空气、氧气、碳和碳的氧化物、自然界中的水、金属与金属矿物、溶液、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等其他部分,是按照简单到复杂安排的,简单来说是教材中的一条知识线。抓住这条知识线能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还能使教师讲课条理清晰。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是帮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
一、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对化学的概念要进行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提高化学的解题能力的基础和关键.对于化学概念的理解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第一个是直接性的理解,也就是能够对概念进行语言性的识别,就像“同系物”是指的分子的结构相似,在组成上彼此之间就相差一个CH2或者是整数倍一系列的有机化合物称为同系列.(2)解释性的理解:也就是能够对概念的内涵有深入的了解,对其外延也有较好的了解,即,能够掌握相关概念的本质以及其特征.例如,碳碳键与碳骨架在形状上是相似的;官能团种类和数目上是一样的.在分子组成上相差很多个CH2原子团就是指:元素的种类相同,且符合同一性的分子通式;相对的分子质量上能够相差14的整数倍.
二、熟悉基本的解题方法
1.审题能力
审题能力就是对问题和条件进行全面认识的一种能力,把与问题相关的条件、情况都作出全面的分析,审题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在审题的过程中就能够充分的把题意理解清楚,把握好题目的本质,通过审题可以发现隐含的条件并且可以将其进行自我的简化.要想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一定要学会在审题的过程中迅速的抓住题目的条件和题目的所求,还有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并且能够迅速的进行条件的转化,这是解决化学相关问题的关键.
2.合理的利用思想、方法还有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化学知识相对来讲也是比较多了,要用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对题目进行分析,并学会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化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思想方法,才会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够解决那些基本的问题,并且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能够合理的选择以及应用知识、思想,还有方法使得问题解决起来更加的迅速和顺畅.
3.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开放题以及新题型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要想分析和解决问题首先要先理解好题意,然后再运用化学方法和思想来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要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开放题以及新型题的训练,进一步的拓宽学生知识面也能提高学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选择典型的例题
在进行例题的选择的时候一定要精,而不要在乎多,注重例题的质量.其进行选择的标准可以是以下几点:(1)典型性.这样的题目是化学中的难题或者是比较偏的题目,而且是学生在进行化学解题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常见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解法也非常的具有通性.(2)探索性.这样的题目相对的可以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难度,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讲又不是“深不可则”的问题,只要学生经过相关的努力就能够把问题解决掉的.太难的或者是太简单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3)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这样的问题可以是那种,只要对问题进行稍微的改变就能够得到新的问题的题目.(4)多解性.这样的题目要能够起到启发学生寻找多样解决方法的目的.例如下面的这个典型例题:
通过此题可以看出其考点是化学物质的中文俗称以及物质分类方面的知识,在将各个物质自身主要的成分进行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应该使学生按照酸和碱以及盐自身的概念以及它们所具有的组成特点来将上述的物质加以分类,从而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这一例题中,包含了化学知识中最为常用的化学俗称以及化学式,其中涉及了烧碱(也就是NaOH)和苛性钠(同样为NaOH)以及消石灰(也就是CaCO3).并且这一例题还穿插了像纯碱和大理石以及胆矾、蓝矾等化学物质.通过这一例题教师能够全面的将重要化学知识一次性讲解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系统性的进行相关复习和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