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9 11:03: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30-01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对小学生终身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朗读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性,既不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又降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教学策略而开展教学活动,以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现状不足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有着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朗读教学虽然为教学常见内容,但教师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过渡,并未针对朗读而开展有效性教学,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而且不利于小学生对文章有深入的理解。例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读,之后教师对文章进行解析。该环节中,朗读教学的积极作用未充分发挥,且缺乏有效指导和评价。由此,语文朗读教学过程十分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育部门及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对课堂朗读教学加以充分重视,采取有效策略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1]。
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1、朗读教学中要循序渐进
(1)引导小学生对文章有整体感知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小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虽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对文章有整体感知尤为重要。所以,在初读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有整体感知。但是,在初读文章时,教师要为学生纠正错音,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和写作思路,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朗读,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小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巡视,及时给予学生以指导。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教师进行提问“你认为文章中最感人的情节是什么”,小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自由朗读,能够对文章有整体初步感知[2]。
(2)鼓励学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
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进行文章朗读时,可能产生诸多自己的问题,但教师不可立即对问题加以解答,而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继续朗读,积极寻找问题答案。如此,不仅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充分发挥朗读教学有效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小学生在不断反复朗读中,对文章有着更深入的认识,既启发学生思维,又促进学生自主寻找问题答案,能够增强小学生朗读学习的自信心[3]。
(3)细读文章,情感升华
对文章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细读文章,有助于促进小学生情感的升华,使小学生明确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所以,在朗读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学生之间有个性化的真情流露,不仅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朗读教学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思想感悟,使小学生对文章有充分联想,增强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此,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充分发挥。
2、针对不同类型文章而开展有效性教学活动
(1)诗歌类型文章的有效教学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诗歌类型的文章较多,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对激发小学生语文兴趣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以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征,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如对低年级小学生,准确朗读和培养语感是教学重点内容,教师应给予小学生以激励,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心;对高年级小学生,教师应给予学生以足够的理解和想象空间,充分提高朗读效果。
(2)叙事类型文章的有效教学
由于叙事类型文章篇幅较长,内容具有深度,所以教师要采取积极策略而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但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叙事类型文章,其内容深度层次有差异。首先,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尽可能选择篇幅较短、难度较低的文本进行朗读教学,使朗读教学能够被小学生所接受,因而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朗读环境,以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其次,针对中年级学生,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朗读文本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最后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情感,实现文章精讲,引导学生融入朗读教学活动中,以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有效性[4]。
(3)说明类型文章的有效教学
由于说明文的逻辑性较强,因而小学教师在此类文章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首先,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而合理选择说明文,使朗读教学内容能够被小学生所接受。其次,尽可能选择内容生动形象的文章进行朗读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最后,在教学中,注重说明文的层次理顺,帮助学生更好了解文章内容,充分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师采取合理教学策略,对提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掌握朗读教学的步骤,进而对学生施以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小学生对朗读教学有更为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使朗读教学更具针对性,不仅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增强小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层的感悟,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 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0:169+171.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5―0088―01
很多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想要实现创意教学,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条,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日常美术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让美术能够真正发挥其本质功能,让学生能够得到艺术的熏陶,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以,想要真正实现小学美术价值,改革刻不容缓。教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重视美术教学的创新性,这样美术教学才能够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艺术风采。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依旧有很大一部分小学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而不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自己实践,这样学生无法通过自主思考来获取知识。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自主思考能力不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够加以引导,那么小学生很容易受传统教学方式所制约,将很难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因此美术教学的价值也无法体现。
(2)教师对美术的认知不够完善
美术作为小学教学中的“小科目”,很多美术教师从内心中就认为美术不是主科目,在日常教学中随意性相对较大,这就使得美术教学的作用无法凸显,学生在美术教学中也学不到应有的东西。想要实现小学美术的教学价值,教师就要具备正确的观念与教学态度,如果教师不具备这样的心态,那么美术教学必然会存在缺陷。
(3)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很多小学美术教师想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就会采取一些比赛的教学模式,然而这种方式更多的是比较适合数学等科目,但不适合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因为比赛活动只会莫名徒增学生压力。美术教学应该是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过程,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必须要在轻松的氛围中才能够实现创作。所以,错误的教学方式既不能够发挥美术的价值,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改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建议
(1)采取多媒体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普及,教师应该多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的动态性、丰富性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极大地提升美术教学效率。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能够提高学生接收知识的效率,让学生更加了解美术的真谛。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该只将书本上的模板作榛婊目标。例如,该节课的目标是画一只鸡,教师可用PPT播放几组有关于鸡的图片,并且分别讲解不同鸡的画法。之后再由学生凭借自主发挥描绘心中鸡的图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在学生绘画过程中进行巡视,找出绘画质量较高的作品进行分享,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成就感。
(2)根据学习情况来制定教学策略
一 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主体性发挥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新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独霸”课堂、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死气沉沉的现象少了,出现了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的繁荣景象。但我们冷静审视即可发现,在这“繁荣”的背后,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存在着失衡、肤浅、异化等问题。
l 主体性发挥失衡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是鲜活灵动的生命个体,每一个生命个体都需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因而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应是一个和谐统一、相互促进的过程。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主体性的发挥还存在着不平衡状况。
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体性发挥的不平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师的主体性极度膨胀,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总希望学生能正确而迅速地回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而且一旦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回答到点子上,教师就马上结束本次提问,转而组织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大部分教师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轨道进行课堂教学,假若学生提出一些偏离轨道的问题,一些课堂驾驭能力差的教师就不顾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行将课堂活动纳入预定轨道。
另一种情况是学生的主体性极度膨胀,教师的主体性受到抑制,其结果仍然是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很好地发挥。素质教育及新一轮课程改革都对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作了批判,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但是,许多教师不明白“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真正含义,不明白自己在新的课程实施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课堂成了儿童俱乐部,教师自己成了观众、听众。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而且使教师在无所适从中压抑了自己的主体性。另外还发现,在有的新课改实验区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善于及时、动态地质疑,学会了及时补充与评价,而教师却没有能力去组织、引导和调控,课堂教学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学生与学生之间主体性发挥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少数思维活跃的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而思维不活跃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停滞在原有的水平上,甚至受到抑制、事实上,能迅速接受由传统课堂教学向现代课堂教学转轨的只限于少数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环境、传媒信息、个性特征、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还需要一个过程。
2 主体性发挥肤浅
首先,表现在重视认知目标实现,轻视思维训练和思维品质培养。在目前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中,认知目标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较低层次,但是在教师和学生眼中,它处于显性位置,而思维目标处于隐性位置。课堂中存在思维训练简单化的现象,教师很少给学生预留思维的时空,很少创设让学生思维相互碰撞的条件,很少引导学生对问题深入研究。教师在实现认知目标时常用观察、分析、比较这些方法,特别是注重对概念、理论的分析、比较,因为它们对认识个别的、具体的事物有独特的作用。相比之下,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属于较高层次的思维方法,它们对于认识一般的、抽象的事物有独特的作用,但在注重认知目标达成的课堂中很难派上用场,因而教师往往被忽视。但高层次的思维方式更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新性和批判性。
其次,表现在许多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效甚微或流于形式。有的合作操之过急,教师一提出问题,就马上要求学生合作。由于没有经过思考,学生的想法不多,课堂气氛不好,影响效果;有的合作次数过多,频繁的讨论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有的合作时间不充裕,学生刚进入角色,教师便说停止,制约了合作学习的深入展开;有的提出的问题不具备合作性;有的小组的组织与管理不当,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不能统一;有的教师对小组探究的启发和引导跟不上,学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再次,表现在学生的过程性体验与情感性体验缺失;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始俯下身倾听学生的声音,努力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学生生活世界和学生成长需要3方面的沟通,也就是力求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和信心,为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供可能。但是,教师对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有所发现乃至创造性发现,往往思考得不够,成功得不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见到“教师有情学生无情”、“演员笑观众不笑”的尴尬教学情境,教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演说”,而讲台下学生却无动于衷,激而不发,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我们也常见到课堂上因学生回答问题有偏差或受意外因素刺激而引起情感勃发,而教师却无动于衷。教师不善于保护学生的热情,反而以实现教学目标、维护课堂秩序为由扑灭学生激情的火花,造成师生情感的不和谐、共鸣少。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的主体性很难充分发挥。
3 主体性发挥异化
目前课堂教学中许多看来热闹的场景实则是有悖于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的,主体性的发挥有异化的味道。
主体性发挥的异化首先表现为将启发式教学演变成一种“满堂问”、一部分教师对启发式教学方法存在着误解,将启发式教学简单地等同于提问题,认为只要自己提出了问题,学生就会受到启发,就会主动思考,就会活跃课堂气氛。于是,教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连续提问,而学生却无暇顾及、无暇思考。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反而还会压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自己也只是机械地循着预先的设计进行教学而已。
其次,表现为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割裂,唯多媒体课件至上。随着多媒体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深入,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课件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等信息于一体,图文并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改善教学效果。但是,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几乎要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用课件来完成。甚至误以为,教学课件用得越多,教学效率就越高。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的确很浓,积极性也高,但事实上,这样的课堂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干扰过大,学生的无意注意过多,许多学生只记住了有趣的方面,而忽视了知识性强但“无趣”的重要内容。教师忙着不断的切换幻灯片,无暇顾及学生的反应,而学生在不断欣赏制作精美的课件时,无暇进行积极思维,师生的主体性就迷失在对多媒体课件的盲目崇拜中。
最后,表现在所整合的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有偏差。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以往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力图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沟通。在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许多教师都在努力地挖掘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拟造生活情景。如,一位教师在讲多位数乘法时,课一开始,先出示几种蔬菜的价格,菠菜每斤1.235元,青菜每斤0.765元……然后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编应用题。教师为了引出多位数乘法,从数学角度出发,创设了一个“虚假’的菜价和数量。试想如今的菜市场,真有这样的价格吗?教学实践中,像这样为了教学需要而人为拟造生活情景的例子很多。这样的教学非但不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反而会培养出脱离生活实际的书呆子。
二 对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主体性发挥存在问题的一些建议
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主体性发挥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固然有许多诸如在我国这种特定的传统文化下形成的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以及现实中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状况等外部因素。但是,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不高或者存在偏差、主体能力不强、主体人格不完善这些内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笔者就解决目前课堂教学实践中主体性发挥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l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澄清和增强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主体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教师和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对于其主体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针对课堂教学中主体性发挥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需要澄清和增强的主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意识到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是全体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教师要诚心诚意地将全体学生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身发展的主体,真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推进,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学生也要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这种主体性的发挥不仅仅是指少数思维活跃的学生,而是指全体学生,特别是那些思维不甚活跃的学生,要尽自己所能地抓住时机,在课堂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其次,教师要意识到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动、健康、全面地发展,真正领悟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的不可分割性。只偏重于认知目标的实现,而忽视思维训练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有失偏颇的,忽视学生的过程性体验、情感性体验也是不正确的。
再次,教师要意识到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包括教师自身。教师不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而是和学生一道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在创设课堂情境,提出有弹性的问题,对课堂上出现的信息资源准确地捕捉、及时地点拨,将课堂教学引向等方面,都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课堂也是教师自身主动发展的场所。
最后,教师要意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形式的选用、教学内容的采用是为了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发挥,在圆满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师生还能够再生发出一些新的灵动的生成性内容。
教学目标的实现、师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先进的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能将教师从大量的板书中解放出来,使之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的状况,也有助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但是,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如果教学手段的使用有碍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碍于师生主体性的发挥,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教学目标不仅有全面性,还有层次性,因此,它要求恰当的、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的实现,师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多样的教学形式。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助于师生主体性的发挥。但是,为启发而启发,启而不发;为合作而合作,合而不做,就只会流于形式,收不到成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师生主体性更好的发挥,为了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因此教师在采用教学形式时,一定要考虑到该不该用、何时用,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有没有成效等。
教学目标的实现,师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教学内容作为载体。教材上的内容,是一种处于静态的死的知识,必须经过教师的创造性加工,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成为一种动态的活的资源。这种动态的活的资源,有助于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用虚拟的现实情境来活化教材内容,将虚假的情景引入到课堂中来,则会得不偿失。教师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只是一种扭曲的发挥,不能解决现实问题,长此以往,会造成课堂与现实生活的严重脱离。因而,教师在整合课程内容时要注重其真实性,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2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力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学习、总结和积累,主体能力的形成是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和学生刻苦学习的成果。教师主体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学经验的积累、教育规律的掌握以及教学能力的锻炼,离不开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离不开教师自己的不断反思、不断尝试及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学生主体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不断积累、学习方法的不断掌握以及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也离不开教师的关心、热爱、信任和期望。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力需要通过解决教学形式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发展和提高。针对小组合作学习和启发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并让学生在该情境中有一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建构;要考虑问题的适宜性,把那些需发挥集体智慧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要考虑合作的适时性,考虑如何组建学生小组,分配成员任务,及时地给小组提供必要的帮助,等等。不断地探索、反思、总结,教师的主体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同样,学生要掌握提问题的方法、提高提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合作的技巧和精神,使自己的主体能力得到发展。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力需通过解决教学手段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提高与发展。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重点、教学目的,按照自己设计的逻辑流程,用适合于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法,制作教学课件,有效地组织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探求、创造,主体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因能够更高效的学习、思考,主体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力需通过解决课程内容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发展和提高。教师和学生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就需要走进生活。教师要努力利用、开发好各种信息资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心理规律,结合教材的内容,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发教学的育人价值。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教师就要准确地判断,及时地捕捉时机,推动教学向着更深层次的多向互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学习、领悟、探索、创新,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他们的主体能力都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一、课堂教学的导入
课堂教学的导入担负着面向全体学生、将学生引入学习情景的职能,它关乎学生能否顺利进入学习状态。如果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需要没有被激发,求知的欲望没有启动,课堂教学是无法顺利展开的。课堂教学如何导入,是摆在每个青年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难题。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密切联系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青年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教学导入素材较多,形式可以多样。由于这一特点,致使某些青年信息技术教师走上了课堂导入的误区。
其一,课堂导入内容过于新特奇。为了突出导课的效果,青年信息技术教师容易把社会的多元因素引入课堂,而未加仔细甄别。新特奇的东西确实起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但同时对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而言,则又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其二,课堂导入过程冗长。一段视频,一首音乐,一个小品等多种方式都可以起到良好的导入效果,但是用时过长。相对留下的课堂教学时间就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更少。其三,课堂导入理论化。鉴于青年信息技术教师走上岗位不久,对于教材及生活的联系感悟不够,导课时容易理想化的从大的范畴到小的范畴,谈信息技术张口便是网络、硬件、软件;逢举例必提高级软件或虚拟网络,远远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课堂导入只见教师 “导”,而不见学生“入”。其四,忽略课堂导入。有些青年信息技术教师或许受原来课堂的影响,走上讲台便直接进行新的内容;或者是找不到合适的课堂导入材料,有意忽略课堂导入。
建议青年信息技术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课堂导入。首先,课堂导入的目的是引入,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才是课堂的主线,要高度重视课堂导入,巧妙导入的课堂是成功课堂的前提。其次,课堂导入要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结构出发,巧用电子作品,直观的实物,视频等多种方式,激发联想,引起兴趣共鸣。再次课堂导入要贴近课程要求,导入素材蕴含的知识要点应该能够搭建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介绍新课背景,引出核心知识,进行导课,通过设置悬念,激趣导入。三是注意课堂导入材料的甄别及导课时间的把握。用精准的材料,合理的方式,吸引学生入胜。在同样条件下,导入越短越好,尽量做到短小精悍。
二、课堂教学过程
青年信息技术教师在处理新课改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偏差。其一,容易走极端,要么是理论课堂,没有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要么是实践课堂,学生只顾自己在课堂上玩电脑。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找不到一个良好的切入点。其二,容易使教学过程形式化。新课改要求学生发挥其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引导学生让学生去操作。通常课堂就是“导人一讲授―演示一练习”的过程。其三,课堂教学过程预设与教学实际脱节的现象。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借以引出相关的教学内容,但是从学生的身上的不到反馈,导致课堂教学过程“卡壳”
新课改使得教与学在方式方法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气氛比传统教学时有了很大改善,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把活跃的课堂气氛与掌握基础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的。要处理好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第一,对于教学重难点,教师要发动学生,进行问题-思考-探究-解决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侧重的是要使学生参与进来。最终教师集中精力进行简要凝练的点评。对于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近,便于理解的内容,教师要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第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并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适当定位应当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缺乏教师指导和调节的课堂,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是难以发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正体现在促进学生的主体以及能动性的发挥。三,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虚拟的脱离学生生活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或者搜集资料,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如果青年教师能够给以恰当的讲授和生动的举例,就会在启发学生的同时,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
青年教师初上讲台,独具特色教师语言习惯还未形成,在课堂教学用语上存在偏差。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将其与计算机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既是对青年教师的帮助同时也是青年教师在教师语言养成过程中必须正确看待的一个挑战。青年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存在两大问题:首先,过分依赖计算机语言,(例如多媒体课件等)而忽视了教师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是一门与时俱进,与科技发展紧密联系的课程。现代化的教学软件,教学工具让原本抽象枯燥的基础理论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会使学生更易于直观和理解。但这种便捷直观的计算机语言存在着知识的单向传播的问题,即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提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只能单向地输出信息而不能做到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在电脑和屏幕面前变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其学习的主体性未能发挥。其次,青年教师课堂语言不成熟,缺少恰当表述教学内容和教师情感的语言。青年教师由于刚刚步入教育一线,而成熟的教师语言是在长时间教育实践中生成的。这种生成过程体现着不同教师对各自课程及其工作的不同理解,一名优秀的教师通常能把一种抽象的理论,通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方式,用一种生活化的语言清晰地表述出来,而且能准确概括和归纳知识的核心和重点。但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如果不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就会影响到其具体的教学效果,影响师生在理解力上的沟通。
在教学媒介日益丰富的今天,教师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青年信息技术教师的语言素养要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语言要准确。必须对所教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做到语言精当。青年信息技术教师语言要追求音律美。语调要抑扬顿挫,语频要有轻重缓急,语速要快慢得当。青年教师的语言要幽默,法国著名演讲家海因兹雷麦曼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更能为人接受”。青年信息技术教师的语言要通俗,用学生都能听懂的语言,生活化的语言。青年信息技术教师的语言要凝练,不说则已,说则俱是要害。
四、课堂教学问题策略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青年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策略的运用存在不足。其一,问题过于单调。信息技术课概念、原理较多。青年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提问中可能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含义、原理、技术、操作方法,或者软硬件的优缺点等问题。这种提问学生不用思考,对照课本直接读或根本就不知道。这种课堂教学,看似有师生互动,实际上学生的思维过程没有发生,更谈不上认识的提高。其二,问题过于频繁。新课程强调学生通过课堂参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但不适当的参与只能适得其反。基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互紧密联系的特点,适当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提示课程重点。但是如果课堂问题的设置脱离了引导和启发性,往往会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厌烦甚至抵触的情绪;其三,问题过于抽象。青年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通常会缺乏对教材与学生的调查,提出的问题,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使学生一脸茫然、云里雾里。抽象、偏难的问题,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聪明才智。其四,问题对象狭窄。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青年信息技术教师倾向于把把提问对象局限于一部分学习成绩优秀、思维相对活跃的学生身上。这样基础较弱的学生长期得不到关注,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久而久之,会使一部分学生形成不良的心理定势,放弃思维活动,学生间学习成绩差距大,不利于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向学生提出问题不是为了为难学生,压服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青年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本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力这一目标来精心设计,提出高质量、有价值的问题,展示课堂魅力。正确的信息技术课堂问题策略应包含以下几点。一是问的巧,把握好设问的四个度,即难度,问题面向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跨度,让思维活跃度在高中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适应;坡度,在不同难度的问题中,要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深入。二是问的好,在正确的时机,针对合适的学生,以恰当的方式提问。三是问的当。于必须设问处问,于必须设问时问,于必须者问。
五、课堂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信息技术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极具操作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可以将文字、视频、图片、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可以按教学的需要随时变换组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演示整个操作过程,使学生加深理解,熟悉整个操作过程。用电子网络教室可以很好的控制课堂、管理学生、加强师生交流等。学生演示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给大家展示完成的任务及作品,很受学生的欢迎。电子教室还有许多其他功能,只要使用恰当便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课要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技术手段这一优势,并注重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J].浙江教学研究,2000(2):24-25
高考物理考试大纲把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这里的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有些教师为了教学方便,所选课件的内容过于全面。例如,某教师讲述“简谐运动”一节时所选的“弹簧振子”课件,把速度、回复力、加速度随位移的变化规律全都用图的形式表示了出来。其实,教师完全可以把弹簧振子的实物模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推导速度、回复力、加速度随位移的变化规律,这样既让学生把弹簧振子的模型深刻地印在脑子里,又锻炼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比我们给学生看这些结论更有实际意义。
课件模拟代替实验,缺乏可信度,易错过细微现象
学生非常清楚实验演示课件的结果是教师制作出来的,所以他们不会完全相信教师的电脑制作。例如,我们在讲述单摆的摆长公式与何因素有关时,把不同摆长单摆的振动情况做成课件让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就不如做几个不同摆长单摆让学生做演示实验得出结论。如果学生做错了,我们还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这样既提高了实验的可信度,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发现学生的错误操作和错误认识。
用课件代替板书和习题册,不便学生总结提高
课件里尽管会有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或提纲)和重点例题及其规范解题步骤,但一闪即逝,不易把握,而且不能和规范的例题详解一起展示给学生。而教师在书写传统板书时,都会把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或提纲)和重点例题及其规范解题步骤板书在黑板的重要位置,这样,便于学生记忆和做笔记,并对照教师板书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另外,学生的习题册留有学生重要的思维痕迹,学生在课下时间可以参照自己的错题进行思维校正和总结提高。
全课件式教学易淡化师生情感交流,造成心理隔阂
师生的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有基础课、公共课和专业课之分,且所起作用各不相同,教学质量评价上却仍然采用统一标准,评价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偏颇。消除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不公平性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实行课程分类排序法:在评价分数统计后,将可比的同类课程进行排序,并按一定比例确定这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优、良、合格名单。因为通过同类比较,更能说明评价结果的好与差。此方法特别适用于对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1]。
2 课堂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一刀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必须根据高职课堂教学的特点,制定适合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课堂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有意识地引导教师更加注重讲练结合。质量标准应具有多元、柔性、个性的特点,多元要求为教师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避免单一性。柔性要求避免一刀切,标准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个性要求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允许教师个性化教学,鼓励改革和创新。
3 监控评价结果运用过于功利性
课堂教学质量综合测评结果,做为教师晋职、评优的重要依据。对于学年度内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定成绩为不合格的教师,不得评为优秀教师,不得晋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不发或少发教师奖励津贴。连续两年评定为不合格者,调离教学工作岗位,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目前,高职院校评价结果反馈滞后,需要到下一学期才能知道自己的评价结果,而且还只是一个笼统的分数,无法得知在哪些具体方面存在不足。这样一来,不仅没有增强教师对评价的参与意识,反而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被评者远离了评估,甚至激化了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是一个与多种因素相关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充分发挥其效能,必须建立全面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4 学生评教能力低
目前,高职学生的评教能力较低,需要培养和引导。要将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的意义对学生详加讲解,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学评价帮助他们更好地监督和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并把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匿名的形式反馈给教师,为教师提供关注学生学习的依据。其次,学生评价应在教学过程的中后期进行。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对课堂教学可以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学期的中后期可以避免期末成绩判定等因素的影响,心态比较平稳,有利于客观地进行评价。每学期评价的时间应略有差异,不固定于每学期的第几周,以免教师和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学生评教应集中安排,便于学生对被评教师进行横向比较,形成差异;对于经常无故缺席、学习态度极其不认真的学生,任课教师有权上报教学主管部门,在学生评教时,取消这部分学生对教师评议的资格。
5 专业课实践课堂监控过于薄弱
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课堂讲授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通过积极参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其次是坚持以实践为本。要根据专业实际,在课堂讲授中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比例,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三是在课堂讲授中要把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更加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
6 信息搜集不全面,造成监控评价中的工作偏差
鉴于学生座谈会的举行时间与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时间不一致,有的系部安排在教学初期几周内,学生对教师授课特点及风格还不了解,这时得到的信息可能因存在个人喜好而片面化。对于教师而言,是不公正的。因此,教学评价组织部门在每学期教师教学评价中后期,从学生和教师那里收集反馈信息,以分析教学评价过程中的得失,其中包括学生与教师心理偏差造成的不良效应。这种后效追踪,有利于纠正教学评价工作中的偏差,优化评价主体和教师的心理,改善教学评价工作,真正达到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语文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工作的基本指标,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前途和命运。而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水平
教师要让学生成才,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所以,我们要做到:
1.学习。学习专业课,不仅仅是学习中学语文的知识,而且对本学科相关知识要尽可能地全面了解。甚至不仅仅是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其他所有对教学有益的知识。
2.钻研。钻研教学要求,钻研知识点、考点。
3.提高。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学生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了适应并且掌控这种变化以及了解学生的心理,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素质,从身体、修为、能力、知识等诸多方面做起,做好学生的榜样。
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提高自我、不断克服困难的教师才是成功的教师,才能和学生更好地联系在一起,更好地完成教学。这样的教师也才能避免做一个“教书匠”的悲剧。
二、开展趣味性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既枯燥又有趣的学科。因此趣味性教学的引入就显得十分必要。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际上就是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语文的引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入诸如文学家的成长故事、成语的来源以及各种典故等辅助内容达到增强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注重个体差异,促进人人有所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语文,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语文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都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语文才能。
另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因材施教之作用,教师还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文成绩。
四、发挥作业的作用,提高并巩固课堂教学质量
作业布置是提高和巩固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常见作业的形式包括作业本、练习册、测试卷等。充分发挥作业的作用,更好地提高并巩固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作业的质量要有保证,应该是经过教师精挑细选的、有针对性的,而不是教师看都没看过就随心所欲地去布置。教学之初,笔者就曾将自己没有仔细推敲的题目留给学生去做,结果学生碰了壁,感到莫名其妙——怎么和老师讲的不一样呢?这样的作业就是没有质量的。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备课环节没有做好。质量好的作业还体现在试题的难易要有一定的梯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和解决。其次,作业的数量要适当,如果太少,起不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如果太多,会给学生造成负担,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影响学习的良性循环。再次,批改作业要细致,这样才能洞察学生的每一个知识漏洞,对于共性的错误,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同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周一的作业,周五再做讲解,学生或许已经忘记,效果不好。最后,作业是师生交流的一个平台,是师生沟通感情的好机会,真诚的鼓励和善意的批评都会是学生愿意看到的,哪怕是简单的一个“好”字,或是鲜红的一个问号,都是师生间的一种互动,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在乎他的,这种在乎是每个中学生都希望得到的。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改,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232-02
历史课程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简要真实记载,其中蕴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各方面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有正面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反面教训,还有经典的人生哲理与谋略智慧。唐太宗曾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借鉴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不仅能使我们适应社会而安身立命,而且还可以使我们为改造社会并推动社会发展而提升个人的生命价值。
由于道德情感倾向、人生价值观取向、思想文化底蕴等各方面的差异,对于历史中的人物或事件,人们的认识或评价会有所不同。尤其是智慧化的人生经验与教训,作为课程教学,它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思索并探讨。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说明课堂讨论在历史课程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本文就历史课堂讨论问题加以归类,同时阐述简要的教学建议。
一、归因式问题
归因,即探索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出现,除了特定的政治与经济社会背景外,还与当时人们的思想文化意识密切相关。探索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归因,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同时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有益的教训,进而形成自己的人生信念与智慧。如李斯向秦始皇建议的“焚书坑儒”事件,它既源于士大夫对当时废除传统的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管理的政治制度的不满,又与丞相李斯的治国理念以及个人政治动机有关,而秦始皇的集权统治思想则是该事件的决定性因素。
引导学生开展归因式问题的讨论,一是要分析人物和事件的社会背景,二是要探究人物的思想文化意识、个性与心理动机。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明确以下系列问题:①“长平之战”前的两军对垒中,为什么廉颇坚守不出则秦军无法取胜?②赵王为什么会中秦军的离间计而不用能将廉颇?③赵王为什么会任用只能纸上谈兵的赵括?④秦军采用的军事谋略有哪些?⑤赵括的军事指挥有哪些失误?为使学生对上述问题有较好的认识,在问题讨论前,教师要提供下面三方面的史料信息:一是关于赵王的个性脾气、思想文化、治国理念、用人识人能力以及赵王对当时两国战争形式的主观判断等;二是关于赵括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学识水平、军事能力、心理素质等;三是有关“长平战役”的地理环境、双方的兵力布置、粮草运输等。
二、辨析式讨论
辨析,即分析与辨识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认识历史事件的是与非。如怎样认识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对楚庄王的欺诈行为,教学中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晋文公曾在国家内乱逃亡中受到楚庄王恩惠后表示,如果以后晋楚两国交战,晋国将“退避三舍”以报恩。然而在实际的“城濮之战”中,晋文公表面是以“退避三舍”来兑现以前的承诺,然而实际是实施诱敌深入而达到歼灭楚军的军事谋略。晋文公是否不讲诚信?晋文公是否恩将仇报?如何认识兵法中的诡道?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学生不仅能正确认识晋文公的枭雄品质,而且能较好地把握诚信或报恩道德概念的适用范畴,同时还能较好地领悟为人处世的某些谋略与智慧。
在历史课程中,值得辨析的问题比比皆是。如夏商时期,奴隶过着悲惨的生活。为什么还会出现灿烂的青铜文化?又如封建社会帝位的“世袭制”,对社会的发展有何利弊?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但社会发展是呈现进步的趋势,那么如何看待“世袭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再如教材中介绍:“相传,皇帝建造宫室,制作衣服,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对于人类的衣食住行发展,其决定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历史上有这样的传说?等等,这些都是引导学生开展辨析讨论的问题。
引导课堂辨析式讨论,一般说来,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即使教师对有关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提供了相关的史料信息,但仍需要学生进行思辨性的分析。由于学生不同的思想意识与情感倾向或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必然会存在不同的观点,因此教学中必须贯彻民主作风,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事实上,对于历史上的某些人物或某些事件,自古以来就是褒贬不一,是是非非难以说清。即使是偏激或偏差的看法,也不必即时更正,随着学生社会阅历的丰富积累与思想情感的演变,原先某些观点或看法也会随之改变,而这种自我感悟就是最好的课程教育效果。
三、评价式问题
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文化、道德行为或功过得失、历史事件的性质与意义都属于评价式的讨论话题。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式讨论,能促进学生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并在此基础上衍生为今后人生事业成功的思想与智慧,以致少犯错误乃至不犯错误。
引导学生开展评价式问题讨论,主要应围绕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评价。对于传统文化,要汲取其营养而赐除其糟粕。如庄子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其营养的精华是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其自然,不要强为。然而这种思想又会导致人们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这又是传统思想文化对人们的消极影响。二是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或功过评价。如对刘邦与项羽的评价,为使学生能正确评价刘邦与项羽,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这一段话:刘邦入咸阳后,废秦苛政,“约法三章”,赢得民心。项羽随后入咸阳,大肆杀掠,火烧秦宫,烟焰三月不息。又如对秦始皇的评价,他虽统一六国,但广大百姓遭受生灵涂炭;虽北筑长城,但百姓劳役堪重;虽统一货币,但“焚书坑儒”;虽注重开发经济,但为修建阿房宫耗尽了国家财力,他是圣君还是暴君?是贤君还是昏君?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二是对历史事件的性质与意义评价。如“官渡之战”,袁绍以十万大军进攻三四万人的曹军,从兵力对比角度来说,袁绍处于优势,然而事实是袁绍惨败。就此战例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属于什么性质的战争?“官渡之战”对曹操统一中原具有怎样的战略意义?对曹操以后发起的“赤壁之战”有无关系?
必须指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离不开历史事件,而评价历史事件的是非又离不开历史人物,因此对于评价式的历史问题讨论,通常是两者结合。如评价刘邦与项羽的用人,离不开评价他们对韩信的不同使用事件。再如评价“官渡之战”事件,也离不开评价曹操与袁绍这两位主帅的用人才能与军事才能。
四、启智式问题
启智性问题,就是指有助于启迪学生人生智慧的话题。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为什么?”这就是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的人生智慧。历史上诸多“劣势战胜强势”或“弱小战胜强大”的案例都能充分体现这种以柔克刚并制胜的谋略智慧,如越王勾践三年为奴且为夫差舌舔大便以委曲求全来使得夫差释怀而放己回国,同时卧薪尝胆,韬光养晦,以致东山再起而报仇雪恨;张骞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人扣留十年,他忍受了各种欺凌与苦难折磨,伺机逃脱后又经历长途跋涉的艰辛,终于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历史使命,同时为开辟陆地丝绸之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历史上留下千古美名。
人生智慧蕴含在各种历史事件之中。然而考究历史时,选择的角度不同,人们受到的启示也将不同。如“赤壁之战”事件,论利益,刘备是“借鸡生蛋”,论战术谋略,孙权是“以长击短”,论战争因素,对曹操的深刻教训是“天时不如地利,骄兵必败”。就近现代成功人士来说,美国穷汉林肯在与富翁道格拉斯竞选总统中,就是以真诚朴实的“长”来击败对方显摆狂傲的“短”,而马云支付宝的赚钱方式就是“借鸡生蛋”智慧的巧妙运用。再如商鞅变法,应该说,它对秦国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然而惨遭五马分尸的结局则值得人们深思,更值得当前和未来改革者的警醒。改革不是一帆风顺,改革需要付出代价,改革需要坚强的后盾。明确了这些道理,那么他在未来的事业改革中,既能审时度势,又能抓住机遇,既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又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既不会莽撞碰壁,也不会急于求成,更会注意如何保全自己。
引导学生开展启智性问题的讨论,切忌就历史而讲历史,应要求学生注意联系现代社会生活,特别要反思或剖析自己的思想意识与处事行为,注意总结自己的得失,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智慧。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就是指课程教育要启迪并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智慧。
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课程占据很重要的比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前大多数没有进行过相关音乐专业知识学习,相关音乐专业基础薄弱,导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大多数入学前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处于空白阶段,需要从零学起,学生对音乐方面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困难,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敏感度也有所欠缺。乐理知识本就晦涩难懂,加之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导致教学水平下降,使得学前专业学生降低对乐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乐理知识晦涩难懂
乐理知识学习的初级阶段,接触到的都是晦涩难懂的音乐专业术语。由于学生在学习前没有接触过相关的音乐专业知识,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开始接触乐理知识时感到困难。例如:五线谱、音符、调式等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乐理知识显得更加抽象难懂,学生对于乐理知识的记忆方法仅限于死记硬背,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二)乐理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乐理课教师精通音乐专业知识和音乐技能,但是乐理学科教师缺乏学前教育知识。乐理学科教师无法掌握学前教学规律,无法掌握学龄前儿童的身心特点,乐理课教师通常运用教授音乐专业学生的方法来教授学龄前儿童,无法将学前教育专业要求的童真、趣味应用到乐理课堂教学中,使乐理教学与学前教育相脱节,影响教学效果,降低学龄前儿童对乐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参差不齐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大部分没有进行过相关的音乐基础知识培训,但有些学生参加过音乐知识的学习,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带来很大的困难。没有接受过专业音乐知识培训的学生,在学习乐理知识的过程中显得比较吃力,这一部分学生在对乐理知识的应用和理解上存在比较大的困难。在乐理知识的传输和接受过程中,由于学生音乐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导致了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
二、提高学前教育乐理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更新理念,注重乐理课堂教学
虽然,教学模式已经从注重应试教育逐渐转变为注重素质教育,但是从现有的教学模式来看,音乐教学整体上依然没有得到重视,想要提高音乐学科的教学效率就必须引起学生和教师双方的重视,学生不能只注重学习对音乐的演奏和演唱技巧的培养,还要注重对乐理知识的学习,乐理知识是音乐演奏和演唱技巧的基础支持,乐理课的知识直接影响其他音乐学科的学习。在乐理课上缺失的乐理知识需要其他音乐教师进行弥补,乐理知识是一个需要不断理解的过程,在音乐学科的教学中循序渐进的渗透乐理知识,促进学生掌握和理解乐理知识,将乐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乐理知识的重视体现在全体教师的重视上,首先,要得到教授乐理教师的重视,其次,其他音乐教师也应该重视,在教授音乐知识时,渗透乐理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乐理知识,加深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手段
1.过分注重教师引导
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对话教学模式下,教师引导式的话语占据了过多的课堂时间。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较多,教学任务较重,所以数学课堂的教学时间就显得尤为宝贵,以至于不少教师为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跟上学校制定的教学进度,不得不采用引导式的数学提问方式。
虽然引导式的提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可是因为有了教师的导向,所以学生的思维会不自觉地跟着教师的导向走,不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和发散性思维。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多,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教师不得不点名,让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以保证回答的正确率。所以说,在这样的教学对话中,学生真正能收获的东西并不多。
2.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提出的问题针对性不强,学生没有探讨的欲望和积极性。长此以往,这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作用。此外,部分教师不能准确地表述问题,以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经常会出现教师生气、学生沉默的尴尬情况。除此以外,小学生比较害羞,如果教师不鼓励他们的话,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回答问题,这也是造成当前课堂对话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3.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课堂上经常看到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呆若木鸡”地听、被动地记笔记、死记硬背知识点。在这样高压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改善小学数学课堂对话教学模式的建议
1.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其实,这也是高质量的课堂对话教学模式的要求。学生只有畅所欲言,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想法。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快速发育期,他们经常会涌现出一些看似稀奇古怪但却“非同凡响”的想法。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和保护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让学生能够自由成长,不能给学生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否则只会约束学生思维的发展,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过程要详略得当,有主有次,绝对不能平均用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明确教学的方向是什么,教学目的是什么,然后围绕这些进行准备,精心地设计,从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出发去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切实学到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二是抓住教学重点。教师要抓住教学重点,提挈全篇,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因此,教师要明确一堂课中该抓什么,学生该掌握什么,教师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讲解,可以选几个恰当、关键的知识点从横向延伸,以一点透视多点,进而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二、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能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创设乐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环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妙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如同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为整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如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式、介绍背景知识导入式、设置悬念式等,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进而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阿炳塑像的图片,让学生观察阿炳的特点,然后介绍阿炳坎坷的一生遭遇,由此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
处于青少年对期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展示自己,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样的心理,将一些故事性强或者以人物语言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课文创造为课堂短剧,让学生分别饰演其中的人物角色,让学生在演绎角色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和思想变化,进而实现对课文的深刻了解。比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不仅再现了课文情节,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可以将单纯的语言文字用声音、图文、视频等方式直观地表现出来,将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文学性强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的表达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背影的图片和父子情深的感人图片,并配上《再回首》的深情歌曲,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下,很快就能投入情感,沉浸在令人感动的父子之情中,这样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主题,挖掘了文章的意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优化教学方法,打造活力课堂
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优化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吸取传统教法的有利因素,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或者对各种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方法最优化的目的。现在的语文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比如教学《春》时,“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教师可以就此提问:为什么“红”排在前面?可不可以调整一下顺序?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进行讨论,学生积极思考,最终在文章中发现作者安排的“桃树、杏树、李树”的排列顺序,后来的“红”是为了呼应前面的“桃树”。方法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知识之门的开启,将激发学生高昂的探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活力课堂。
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每一位学生,倾听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一碗水端平”,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要一视同仁,就算学生提出的是比较浅显的问题,教师也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善于倾听学生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没有压力地学习,敢说、敢问、敢辩、敢写,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二)注重师生互动,加强情感交流